新媒体转型

2024-10-01

新媒体转型(精选12篇)

新媒体转型 篇1

1正确看待各类新兴媒体

所谓新媒体, 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 是一个相对意义上的概念, 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概念。宽泛的讲, 一切利用现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媒介都可以称之为新媒体, 如:网络电视、手机媒体等。新媒体的强势崛起, 不仅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 也打破了过去单向的传播维度, 是潮流所向, 是大势所趋。面对这一形势, 传统媒体必须走出一亩三分地, 在观念上革故鼎新, 正确认识各类新型媒体, 从中汲取新思路、新办法, 谋求自身发展。

传统媒体作为行业的领军者, 往往历史悠久, 实力雄厚, 无论从技术层面上还是制作水准上讲, 都远非大多数新兴媒体所能比拟。在这一背景下, 作为老资格的传统媒体, 难免会带上“有色眼镜” 来审视新媒体, 如此一来, 新媒体呈现在他们眼中的, 只有“粗糙”和“幼稚”的一面, 而其最鲜明的“广泛性”和“及时性”等特征, 则被忽略掉了。 于是乎, 许多传统媒体人依旧秉持内容至上的原则, 重复做着几十年不变的工作, 对那些“草根制造” 不屑一顾。其结果, 却是传统媒体用户的不断流失和新媒体用户的井喷式增长。老资格的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正日渐式微, 传统媒体在故步自封中丢掉了半壁江山。

凡事都有两面性, 新媒体也不例外。先进的通讯技术之下, 信息传播量越来越大, 传播效率越来越高, 但信息的真实度、可信度却越来越低。网络传播手段的丰富与多元, 让人人都能置身于第一时间、第一现场, 也让信口胡诌的一个个谣言, 轻易地成为蝴蝶效应里的一双双翅膀。在利益的驱动下, 一些不良媒体为博人眼球, 在新闻报道过程中断章取义, 刻意制造和激化矛盾;捏造不实信息, 歪曲事实真相;让情色、暴力内容充斥网络, 利用热点事件搞搭车营销……凡此种种, 不仅严重损害了广大媒体的形象, 扰乱了社会秩序, 更污染了下一代的成长环境。

时代在进步, 不能正确看待新事物, 自然就谈不上发展, 更谈不上与时俱进。传统媒体必须以包容的心态看待新兴媒体, 加强与新媒体的融合, 顺应媒介革命性变化的大趋势。同时, 又必须坚守责任底线, 绷紧伦理之弦, 要对所报道的信息负责, 要对广大用户负责, 在吸收新媒体精华的同时, 去其糟粕, 严把内容关, “质”“量”兼顾, 绝不能为了商业利益, 不负责任地转发一些不实信息, 对大众造成误导, 做到有所为, 有所不为。

2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实践案例

2.1 《纽约时报》的没落与《赫芬顿邮报》的崛起

面对互联网和数字技术裂变式发展, 传统媒体已经到了革新图存的重要关头。加强“互联网+” 机制建设, 转变思维方式, 应当成为传统媒体的共识。

《纽约时报》作为老牌传统媒体, 其在业界的地位无需赘言。然而在近年来, 随着其用户数量不断消减, 《纽约时报》昔日的霸主地位早已荡然无存。

导致《纽约时报》转型困难重重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并没有真正转变观念, 转型改革并不彻底。 虽然推出了新媒体, 但却仍将工作重心放在印刷版上, 不舍得在新媒体推广上花费精力。即使明知传统媒体阅读量在日益减少, 依旧执着于印刷制品, 且线上业务需要付费阅读, 消减了用户的积极性, 致使印刷品读者的衰减速度远远大于新媒体客户的增加速度, 最终导致整体业绩下滑。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 缺乏专业的新媒体人才。作为纸媒霸主, 《纽约时报》的记者队伍不可谓不华丽, 100多项普利策奖足以说明这点。但由于缺乏专业的互联网技术人才, 其在线业务得不到有效的评估和改进, 大批优秀的编辑人才无法在新媒体领域发挥出自己的实力, 并且沿袭了传统媒体时代记者编辑单兵作战的传统, 缺乏与读者间的互联互动, 使得转型效果大打折扣。

创办于2005年的《赫芬顿邮报》, 堪称业界的一大传奇。在《落基山新闻报》《旧金山纪事报》 等传统报业纷纷宣布停刊或破产之际, 业绩不断提升, 更于2012年荣获普利策奖, 成为全球首家获此殊荣的网络媒体。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得益于《赫芬顿邮报》运营团队正确的运用了“互联网+” 思维模式。

首先, 在经营理念上, 《赫芬顿邮报》将自身打造成为一家新闻博客网站, 向用户提供免费阅读, 这一点区别于《纽约时报》, 并为其带来了数量可观的注册用户。同时, 不断削减自身运营成本, 将资金重点放在技术提升上, 不断升级对用户的服务和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青睐, 而其广告收入也随之水涨船高。其次, 在内容方面, 《赫芬顿邮报》打破了传统报业的信息生成模式, 不再依靠专业的采编人员, 而是鼓励普通用户上传新闻, 发表观点评论, 将自身打造成为一个信息发布和交流的平台, 不仅为自身聚拢了更多的人气, 也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 可谓一举两得。最后, 《赫芬顿邮报》也非常注重合作交流。如与脸谱网联手, 利用脸谱网的社交功能, 鼓励用户进行新闻推荐、 共享和评论, 以提升自身的影响力。《赫芬顿邮报》 还于2012年推出了视频新闻频道, 用户在观看新闻、 评论新闻之际, 还可以进行视频互动, 如此一来, 让《赫芬顿邮报》在“社交化互动平台”布局方面占尽先机。《赫芬顿邮报》还利用谷歌平台, 时刻关注谷歌数据推算出的热词, 及时掌握受众的兴趣点, 并据此不断更新内容, 真正做到“用户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

因此, 转型并非一劳永逸, 如果不能正确把握市场需求, 只做“创可贴”式的改革, 结果未必能尽如人意。时刻以市场为导向, 及时根据市场变化改变转型策略与方向, 时时以用户需求改进服务质量与内容, 保持紧迫感与进取心, 方能不被滚滚而来的时代大潮甩在身后。

2.2 《人民日报》的华丽转型

作为中国报业龙头, 《人民日报》在向新媒体转型方面, 无疑走在国内媒体最前列。早在1997年, 《人民日报》就已推出了电子版, 即后来的人民网。 在之后近20年的时间里, 陆续推出了人民日报法人微博、人民日报微信以及人民日报新闻客户端, 活跃用户数以千万计。面对汹涌而来的网络时代大潮, 《人民日报》没有因过去的辉煌而故步自封, 而是积极利用自身优势, 不断顺应时代发展大势, 着力向新媒体转型。

在形式上, 《人民日报》紧跟时代潮流, 准确把握市场脉络。当微博盛行时, 及时推出自己的微博账号;当微信流行后, 又适时推出自己的公众号。 善于运用各类新媒体平台, 并借助专业搜索引擎以及各类数据库, 将自身打造成为最前沿、最大众的网络媒体, 是人民网成功的关键之一。

在内容上, 兼顾国内外热点事件和各类民生话题, 关注社会热点, 回应民众关切, 既凸显出主流媒体的自信和底气, 又在互动中拉近了与普通群众的距离, 上街天线, 下接地气, 这也说明了《人民日报》粉丝数量雄踞各类新媒体之首的原因。

在风格上, 也与报纸上严肃的风格迥然不同。 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为例, 其语言诙谐幽默, 调侃有之, 甚至撒娇卖萌亦有之, 最新最热的网络新词也不乏亮相其中, 十分对广大读者胃口, 因而每每都能获得海量点赞和转发。

3传统媒体的转型出路

世殊事异, 对传统媒体而言, 新媒体的诞生, 既是挑战, 也是机遇。面对转型, 传统媒体绝不能故步自封, 一味排斥;也不能指望一劳永逸, 毕其功于一役。更不能不思进取, 躲在功劳簿后吃老本。 唯有以创业心态, 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大刀阔斧进行改革, 才是唯一出路。

其一, 面对转型, 传统媒体要有正确认识。要从观念到行动始终保持步调一致, 不能只喊口号不迈步, 也不能不按节拍乱走一气。积极借鉴国内外同行转型实践案例, 汲取经验教训, 谋定而后动, 一步到位, 才能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收益。

其二, 实施转型, 传统媒体要有气魄。有得必有失, 转型升级, 其实质是新事物淘汰旧事物。在此过程中, 势必会损失一些眼前利益, 势必会出现一些短期阵痛, 但若因此便畏首畏尾, 裹足不前, 必将阻碍企业未来的长远发展。对此, 传统媒体, 尤其是领导层要有清醒的认识, 做好必要准备, 不能犹豫不决。在关键时刻, 就是要敢于舍弃, 要抛开顾虑向前看, 风物长宜放眼量。

其三, 转型的结果, 传统媒体要有信心。拥有优秀的记者编辑团队, 传统媒体应该有充足的信心, 只要下定决心转型, 就一定能获得成功。技术并非制约传统媒体的瓶颈, 相反, 善于运用技术, 就能将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发挥到极致。传统媒体要吸取新媒体方面的技术优势, 同时加强自身的内容建设, 补齐短板, 增强优势, 精益求精, 必将在新时代的篇章中, 留下绚烂的一笔。

摘要: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 信息传播已步入电子化、数字化时代, 一大批新媒体应运而生, 在不断丰富人们获取信息方式的同时, 也对传统媒体的地位发起了强力挑战。在这种形势下, 传统媒体唯有准确把握市场规律, 积极探索新型模式, 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改革创新, 方能在乱云飞渡的时代大潮中从容应对, 拨开云雾见月明。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媒体,新型模式

新媒体转型 篇2

——以全国新华书店系统为例(作者:刘影)

新华书店作为全国连锁书店和重要的国有文化知名品牌,在国人的阅读生活和习惯中扮演者举足轻重的角色。数据统计显示,国内图书每年有700亿的市场规模,其中400亿中小学各种教材,主要在新华书店销售。但近年来,随着网上书店以及电子书的崛起,线下书店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尤其是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并使之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后,互联网+一切的时代已然到来。在这种情况下,许多线下书店等传统营销渠道纷纷试水触电转型。据开卷信息统计,实体书店在经历了2012、2013两年的负增长后,2014年实现了3.26%的正增长,2015年继续保持增长势头。我想,这种大好势头应该是与实体书店本身的转型升级具有直接关系。而在转型升级中与新媒体的融合又成为其最重要的途径。

与网店合作,借助优势提高销量

2013年8月,京东商城与四川新华文轩书店、浙江新华书店、上海中图等部分新华书店已达成图书品类的战略合作。新华书店正式入驻京东平台,由京东图书音像采销部对接管理。双方整合各自优势资源,共同开启图书行业渠道销售的新模式。新华书店与京东开放平台的合作,将大大提高京东平台图书品类 1 的丰富程度,一方面可以让读者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另一方面,这种合作也使新华书店的销售渠道更多样化,对于双方都是一种互补的营销模式。根据京东提供的消息,这两家新华书店在正式入驻京东以后,销售额每周都有30%-40%的增幅。

凤凰新华发行分公司与各大电商网站建立合作;2013年底上线了江苏新华电子商务官网,融批发、团购、零售功能于一体,2014年电商业务共实现销售9589.65万码洋。以凤凰传媒旗下发行分公司的网店为例,共有图书40多万种,远高于门店上架图书种类,网店月销量达千万码洋,开设网店以来的网上销量每年翻倍增长。凤凰传媒营销负责人介绍:“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精准营销服务也是凤凰传媒的发展方向之一。新华书店会将服务教育,优化平台,根据学校需求进行细分,跟踪教学进度,根据教师及学生提出的需求提供定制书单、添配图书、送书上门等一站式服务。”文轩网和京东、亚马逊、当当等平台都合作良好,销量在同比、环比上都稳定增长,文轩网在亚马逊、京东平台还分别获得了2014最佳合作奖、2014十佳卖家的荣誉奖项。

试水在线教育,以自身优势寻求合作

2014年7月,教育部启动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鼓励全国中小学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授课。“互联网+教育”的井喷,是国家高度重视、企业积极推动、技术飞速进步、教 师观念转变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这股大潮下,发行企业也高调抢滩,开展业务布局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江西新华将扮演重要角色。其余如新华文轩、安徽新华、河北新华、山东新华等都或早或晚入局。新华发行集团有多年从事教材教辅发行、与当地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良好合作关系的优势,在内容选择上,大都针对课堂,围绕教材教辅,强调抓住老师并带动学生来构建“互联网+教育”的业务体系。

四川新华文轩从2009年开始,其依托自身强大的渠道及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实施线下征订发行渠道与基于新技术的线上教育服务平台相结合的“双渠道”战略。现如今,新华文轩不仅传统的线下教材教辅业务没有丢掉,线上的教育服务平台发展亦十分迅速,如“优课教室”已在全国28个省市区应用,服务4万余所学校,累计实现销售收入近8亿元。在全国教育信息化领域内,新华文轩已建立起突出的先发优势和品牌优势。

山东新华书店通过调研品质好、销售好的产品,与北京神州中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数字教育相关业务,旗下“E周同学”云学习的平台、《教学大师》、《中国通史》、《影视课堂》等产品的山东的推广均取得了较好反响。今年4月份,与西安博创软件开发公司合作,在全省中小学推广“乐辅通”在线教育平台,此平台以其自身强大的数据库,主要解决中小学生数理化课程的辅导。在推广中,书店总部专门成立以董事长为组长 3 的领导小组,省、市、县三级部门都要求一把手亲自抓,并实行全面责任制,按照各地学生数量将销售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各市、各部门和各个业务员身上,再辅以明晰的奖惩措施,让数字教育产品顺利进入学校。目前全省已有近500所中小学的30000余名师生使用了此软件。后续书店还打算与西安博创深度合作,以“乐辅通”平台为基础,开发全媒体数字出版物,此项工作正在筹划中。

江西新华的“互联网+教育”模式,在江西全省多点开花,已有140余所学校成为“人教数字校园”的示范学校;在线教育平台“点亮课堂”已做好商标注册的申报;红角洲文化城的数字体验馆已于今年9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在江西新华基层分公司门市和“新华壹品”校园超市设立小型数字产品演示厅的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

由此可见,新华发行集团通过调动旗下各门店积极性,促使它们以渠道优势来拓展线上业务,一个个门店像是一只只触角,紧紧抓住所在地区的学校和师生,由点及面搭建起完整的“互联网+教育”体系。

借助互联网,实现线上线下互动

书店线下体验店和线上微书城互动的O2O经营模式,随着微信的火热,在全国涌现出了一个又一个样板。2014年4月青岛微书城启动;10月,皖新传媒在三孝口书店开设全国第一家新华书店系统的O2O平台;几乎同时,得地利之先的深圳书城云书 城和微商城正式上线;苏州新华书店选定吴江新华书店为试点搭建O2O平台,并在书城开辟体验店。

山东新华书店为开拓网上业务,今年6月专门组建了电子商务部,目前正在全力开发“新华阅购”网上书城,目前网站已在部分地区试点运营并在不断完善升级中,不久将在全省全面铺开。网上书城图书种类齐全并突出了教材教辅,同时也涵盖了办公耗材、电子数码产品等多元化产品的销售。网站设置“今日推荐”、“销售排行”以及最新的图书上架信息,为顾客提供一站式购书体验。

苏州新华书店线上提供会员申请、在线选书购买、图书预定、活动报名预约,以及微社区读者互动等服务。线下体验店则集阅读、购买、休闲、交流于一体,读者可以取到预先在线上购买的图书,也可以通过微信支付的方式买书,参与阅读推广活动。苏州新华书店让读者通过店内免费WiFi上网、扫描二维码获取书城最新资讯等方式,将到店顾客的流量引导到线上微信平台去体验更多以书为核心的文化内容。

促销活动也促进微信粉丝增长,凤凰传媒利用微信平台已经举办不同主题阅读推广活动30场,每月至少有一场作家讲座。苏州新华书店还发起大市联动计划,将苏州、张家港、太仓、常熟、昆山等地的新华书店全部纳入到该微信平台,定名“新华悦读”,用户从任意一家店下单,都可享受送货上门服务;任意一家店发起的阅读推广活动,用户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得知,并依照规则参加。大市联动的“新华悦读”预计于6月底全面铺开。

开启智慧书城,打造城市文化综合体

O2O系统建立之后,很多新华书店升级成了智慧书城。例如,山东新华书店今年新成立的山东书城于9月16日开业并被确定为全国首家“全民阅读基地”,致力于打造泉城文化新地标。书城内设有多部全新升级的图书查询系统,可协助读者快速准确的找到自己想买的书所在的书架位置。同时通过微信平台“山东微书城”与读者互动,线上会员购书有礼,同时发布书城最新活动,从而带动线下销售。

重庆新华书店集团将重庆书城打造成智能书城,20万种图书全部实现架上定位,遍布卖场的70部手持Pad为读者提供即时查询图书货位服务。读者可以通过手机以App或者微信方式查询商品并下单购买。智慧书城不仅是书店经营理念的改变,也意味着支付方式改变。

2015年5月15日深圳宝安书城开业,实现了所有图书微信支付。微信支付销售占比逐步上升,据监控约占销售收入的5%。读者的支付手段、消费习惯发生了变化,微信成为除了现金、购物卡之外的另一选择。深圳出版发行集团的目标是一区一书城、一街道一书吧,目前的4家书店和数家书吧正在更换POS机,将全部实现微信支付。京东在移动端除了京东App外,2014年与腾讯达成战略合作,腾讯向京东开放微信和手机QQ客户端 的一级购物入口,及其他主要平台的支持,双方还在在线支付服务方面进行合作。

新媒体转型 篇3

新娱乐制作的《妈妈咪呀》荣获了本届金投赏的电视金奖,李勇在14日的主题演讲上传达了新娱乐的态度和理念,宣告新娱乐华丽转身为制作机构,为包括新媒体在内的各播出平台打造节目,新娱乐制作在电视界全新亮相。

前世今生

新娱乐制作是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传媒集团SMG旗下的全资子公司,它的前身是SMG综艺部,而SMG综艺部的前身是上海电视台、东方电视台、上海有线电视台、上海卫视四个电视机构的文艺部、综艺部、节目部整合起来形成的综艺部门。算上前身的话,新娱乐制作的历史和上海电视台的历史一样悠久。在将近60年的历程中,上海广电文艺娱乐团队打造了数不尽的大型项目及活动,中国第一档相亲节目《相约星期六》,第一个游戏节目《快乐大转盘》都出自其手。

近年来,新娱乐制作参与制作了一系列大型节目,从2006、2007年的《加油好男儿》《舞林大会》到2010、2011年的《中国达人秀》,以及2013年年初启动的《妈妈咪呀》等,成绩斐然。

作为SMG综艺、娱乐、文化类节目制作基地,新娱乐拥有人才优势、模式优势、技术优势。目前这个团队拥有一线制作人员400多人,人才队伍囊括了从中国电视界第一代综艺文艺节目导演到最新一代90后,在全球设有记者站,在北京、上海两地都有制作及生产基地。

李勇说:“经过这么多年几代人的努力,不谦虚地讲,我们是国内目前配置最全,能力最强,实力最雄厚的制作团队之一。”今年,“转型新娱乐,拥抱新媒体”,新娱乐制作在电视界登台亮相。

亮相

新娱乐制作的全新亮相意味着中国的电视界诞生了一支集“制作、推广、营销、平台”于一体的精英团队。

一直以来,新娱乐制作为上海地区两个地面频道(娱乐频道和戏剧频道)制作优秀的电视节目;其中,娱乐频道始终保持上海非一即二的市场份额,戏剧频道也在专业类频道中拥有相当稳定的收视率及收视群体。

2013年由新娱乐制作的《妈妈咪呀》在东方卫视播出时,收视口碑双赢,2014年,新娱乐制作继续为东方卫视打造《妈妈咪呀第二季》,此外,双方还将合作推出多档新节目。首當其冲的是《笑傲江湖》;《笑傲江湖》是一个选择喜剧“民星”的真人秀节目。这个“民”不是大明星的“明”,是人民的“民”,指民间的各种喜剧人才,强调的是欢乐欢笑更多来源于民间,来源于生活。新娱乐制作摒弃了所谓专业演员PK的模式,触角深入到民间,在全国海选中找到了很多民间的“搞笑达人”,生活中,他们是IT工程师、商店售货员、家庭主妇,登上舞台后,他们把生活当中遇到的喜怒哀乐用一种欢乐的形式表达。

另外,新娱乐制作还将配合东方卫视《中国梦之声》、《中国达人秀》和《阳光少年》的海选、制作及宣传推广。此外,新娱乐制作也正在研发谈话类、情感类、生活方式类节目,以及其他户外真人秀节目。

“就是要开心”

《笑傲江湖》、《不朽之名曲》和《妈妈咪呀》,看起来类别不一样,但在李勇心目中是一类节目,采用的是同一个标准。接下来,新娱乐制作还会继续用同一个标准选节目,这个标准就是新娱乐的口号“就是要开心”。“人生时有困苦,娱乐有时是不得已而为之。娱乐行业是社会的润滑剂,我们倡导在有机会开心的时候,一定要开心,因为开心稍纵即逝。”这番话在14日的演讲现场引发了长时间的鼓掌。一个做娱乐的人思考更多的是社会,新娱乐制作所选择的节目就是逗观众开心,然后在开心之余引发对自己生活的思考。《妈妈咪呀》展现的并不是妈妈来唱歌,而是讨论中国女性在当下遇到的很多困难、问题和内心的疑惑,在这个舞台上,观众可以看到不同的女性用不同的方式应对。《不朽之名曲》呼唤的不是一首歌,呼唤的是80年代的精神。《笑傲江湖》更是体现新娱乐制作核心的价值观,没有选择专业演员,因为要的不是一个喜剧技巧比赛,而是一个“让各行各业的小人物走上舞台,告诉更多的观众生命充满困苦,但是我们可以笑对人生”的节目。

新娱乐制作的每一档节目都在传递同一个价值观。但这样做不会对收视率有太大的刺激,李勇也想过这个问题。《笑傲江湖》在策划之初,反复斟酌,喜剧大牌PK,当然更好看,“但大牌与普通观众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最后确定了现在的方案,让小人物登上舞台展示真实的生活,当看到他们在困境中有办法笑对人生的时候,看电视的1000万观众中哪怕只有1个人领悟到“生活也可以这样过”,作为传媒人,也算是“对历史起了一点微不足道的作用”。

新娱乐制作接下来选项目还会一直沿着这个方向,强调社会性、新闻性,娱乐节目只是形式,“所有娱乐节目,都应该面对社会现实。”李勇说媒体应该做社会的镜子,每一个人在镜子里面都可以找到自己。

创举

节目制作从源头到下游渠道,新娱乐都有创新之举。

节目模式有原创和引进两个来源。引进模式方面,新娱乐制作目前已和一些节目模式公司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在原创研发方面,新娱乐制作跟海外大学建立联合研发机制,包括跟一些节目模式公司做研发工作室,有一些项目已经开始研发。

在中间生产制作环节,新娱乐制作的技术设备全部进行了数码化和高清化的改进。新娱乐制作还在北京另建了一个制作中心和制作基地,以工作室的方式陆续签约一些国内优秀的制作团队和优秀的主持人。

下游布局的渠道现在有三层。第一层是上海地区排名第二名的娱乐频道;第二层是全国联播网,全国几十家核心电视台;第三层是央视和强势卫视,新娱乐制作正在跟中央电视台,以及全国排名靠前的若干卫视商谈,商谈细节包括用什么节目模式,用谁做主持人,如何操作,演播室定在哪里,如何投资,怎么对赌之类。

nlc202309041042

新商机

新娱乐制作跨地域、跨媒体、跨产业的发展规划,预示着新的商机与合作方式。

除了传统的节目冠名、节目中硬广投放、软性广告植入等传统广告内容呈现模式外,新娛乐制作正在尝试各种符合新兴电视收视习惯和观众消费习惯的广告营销模式,更好地为广告客户服务。

从节目本身而言,新娱乐制作紧密与各类新媒体平台和技术进行结合,与广告商在新媒体平台上深度合作,比如与盛大游戏合作的《看我72变》节目,在酷6网上进行同步直播,观众可以通过节目的APP进行各种互动并且有机会赢得各种奖品。再比如《妈妈咪呀》,新娱乐制作为合作视频网站爱奇艺和PPTV度身打造了更适合网络观众的衍生节目,帮助广告商更精准有效地找到目标受众。

此外,新娱乐制作还突破电视节目的框架,积极探索其他领域的市场开发。新娱乐制作举办的一些音乐节,比如草莓音乐节,带来了不错的品牌效益和经济效益,一些广告客户也愿意通过类似的形式和新娱乐制作进行深度的战略性合作。

新娱乐制作举办的一些线下活动也得到了广告客户的好评,得益于电视节目“接地气”的天然优势,新娱乐制作为一些收视率较高的电视节目制作线下活动,走进居民社区、走进商业中心,为节目的广大观众和广告商之间搭起桥梁。

1+1>2

新娱乐制作在新媒体发展方面领先全国,早在2012年的1月1日就推出了全国新娱乐平台社交电视的第一个APP,新娱乐频道是当时第一个在电视上全程出现二维码的电视频道。观众可以和电视节目进行各种形式的互动,比如发表评论、参与投票、游戏互动、赢取奖品等。

新娱乐制作在节目的前期策划到制作开发的全过程中都非常注重和新媒体平台的结合。比如《妈妈咪呀》在项目策划的时期,就已确定为合作视频网站爱奇艺独家制作《我的老妈是极品》,在剪辑和表现形式上,寻求符合网友的收看习惯,受到了网友的热情追捧。与PPTV合作网络直播节目《辣妈驾到》,新娱乐制作运用多屏播出的方式,让观众在观看电视的同时,可以在PPTV直播页面和人气选手进行互动。

目前,新娱乐制作的常规电视栏目已全部挂有二维码,观众可通过APP客户端扫描进行互动。《新娱乐在线》《娱乐星天地》《今夜说点事》中都有专门的新媒体呈现版块,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收集观众对于某一娱乐或热点事件的看法,然后在节目中播出。

新娱乐制作还根据不同终端用户的不同需求,进行内容定制,提供各种增值服务,将节目内容通过再次剪辑,制作成适用于视频网站的短视频或个性化视频,实现节目资源的二次开发利用。新娱乐制作已经与爱奇艺合作建立了“爱奇艺新娱乐频道”,通过与新媒体的深度战略合作,将节目内容通过再次剪辑,制作成适用于视频网站的短视频或个性化视频,实现节目资源的二次开发利用并通过CPM流量分成产生盈利。

2014年新娱乐将继续提升在移动端的产品质量,增强全网覆盖。李勇介绍,新娱乐制作会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细分的移动客户端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比如以资讯类节目的移动客户端来积累明星粉丝,在此基础上提供增值服务。

明年新娱乐制作还会跟一些大型的视频网站进行深度合作,如由新娱乐制作和视频网站共同投资制作季播节目,这类节目一开始就打上了很深的“新媒体互动”的烙印,从“节目通过互联网播出”迈向“为互联网制作节目”。

新娱乐制作在全媒体时代要做的事情不是简单地把节目放到网上或是开通几个微信、微博帐号,而是把整个产业链的方方面面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合力,达到1+1>2的效果。新娱乐制作既要做全媒体内容的供应商,也要为上下游提供合作平台,为电视观众提供最好的全媒体体验,为节目本身的制作找到最有效的新媒体技术,为视频网站制作最适合在网站和移动端播出的内容,为广告客户创造最大价值的回报,真正实现多赢的局面。

(南瑞)

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转型之困 篇4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造如此成巨大冲击,这与新媒体的众多特性不无关系。首先,新媒体个性化更加突出,用户可以选择性地定制自己喜欢的内容。其次,新媒体发布内容形式多样,文字、图片、视频,甚至将几种形式同时融合,满足不同人群要求。

然而,身受体制局限的传统媒体连市场化的脚步尚且跟不上,要想在一夜之间跟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节奏谈何容易?曾经有人断言,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第一梯队的公司相比,已落下很远,难以追赶了。尽管很多有实力的传统媒体也曾做了大量投入,但依然没能在互联网媒体的竞争中站稳脚跟,财大气粗的国家队尚且如此,原本就生存艰难的地方传统媒体想要转型的困难更是可想而知。按理说,传统媒体有着在人力资源和社会关系资源上的优势,如果与新媒体进行优势嫁接,取长补短,凭借之前积累的公信力,应该能够获取更大的阵地,然而事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那么传统媒体究竟在哪些环节技不如人呢?一位新媒体的从业人员分析过传统媒体没有做好新媒体的原因:一是内容生产方式问题,二是信息传播方式问题,三是广告盈利模式问题。

在生产方式方面,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部门都是板块状的,生产模式就存在问题,即产品不可能呈现叠加放大效应。内容的质量逐级递减。比如确定要做一个产品,交给具体的部门做,具体的部门交到更次一级的部门做,最后的生产操作者,很可能就是一个实习生。

而互联网+媒体的内容生产方式,其特点是网状的,呈发散状,信息结点之间相互关联的,信息相互连接迭加,可以形成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基础。

在信息传播方式上的区别更大。许多传统媒体,融合新媒体的办法就是增加一个小部门,发微博、做微信,顶多再弄一个部门,去管理APP。信息由不同的渠道发送,这几个部门之间,没有信息沟通,同原有节目板块的编辑记者也没有关联,都是各自为阵。这样的组合方式,人力没有减少,效率没有提高,成本反而因为转型增加板块而大大增加了。

而互联网+的媒体信息传播方式,则全然不同。它一般会有一个信息中枢,通过蛛网般的结构网,及时地将各类信息从设定的信息采集点收集过来,然后分类、聚合、重组,再加上中枢部门有采访经验的编辑根据事态进展进行的人力干预,形成更高品质的内容产品,再通过迅捷的互联网技术手段,采用一键分发的模式,第一时间将内容传送到各类终端。

原来需要几个部门同时干的活儿,可能由一个部门甚至一个人,在第一时间就完成了。从用户来说,他可能是从微信,也可能是微博,也可能是APP,甚至是商场、马路上的终端,接受到了相关的信息。同时,它还是双向互动的。人力成本下降了,效率提升了。

广告盈利模式上,传统媒体那种缺少大数据的支持,粗放投放的广告对用户来说存在巨大的浪费。而互联网+的媒体广告,是基于大数据的分析判断,可以精确地投放到关注而且有消费兴趣的人。新的媒体广告的处理方式,完全是基于用户数据和行为进行分析的,一分钱也不会浪费。

而具体到笔者所在的地市级广电传媒,机制和管理上的改革瓶颈尚待突破。

首先是是用人制度。因岗用人、能上能下的原则已提出了多年,但作为事业单位的广电系统,大多仍无法实现。其最大障碍是“不好下”,即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扬弃不适应市场的用人观念,或是广电系统最难突破的瓶颈环节。

其次是分配机制。分配法则是业绩与利益之间的传导链,在事业单位的分配机制远没有私营企业简单高效。利益分配直接影响员工态度,而态度绝对影响工作业绩。一线编采人员是广电发展的主要力量,但不拉大一线与二线之间的利益分配差距,不拉大“干多”与“干少”之间的差距,不拉大“干好”与“干差”之间的差距,就不能有效地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摘要: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媒体传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留住受众,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传统媒体适应新形势,掌握新技术势在必行。但是,传统媒体受制于自身局限,转型融合之路并不好走,本文重点分析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差异以及传统媒体的发展瓶颈。

关键词:传统媒体,转型,困境

参考文献

[1]徐世平.传统媒体做不好新媒体,根源在这里[EB/OL].新媒体观察,(2015-07-27).http://www.xmtnews.com/p/2471.

新媒体转型 篇5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学会会长吴廷俊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学会成立后近五年来大陆学界对新闻传播教育进行研究的情况。他从期刊论文、相关专著、相关会议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梳理。2008年至今,学界共发表了676篇相关论文,主要涵盖以下八大主题:1.对新闻传播教育整体的历史回顾与趋势前瞻;2.中国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思路与方法;3.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变革;4.新闻传播教育中特定专业(方向)、层次类别发展研究;5.新闻传播院系研究;6.新闻教育家和新闻教育思想研究;7.海外新闻传播教育研究;8.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专业实践等研究。五年来,出版了新闻传播教育方面的专著8本。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新闻传播史(1978~2008)》这样的通史性著作中,首次设立了专门一章来书写这一时期的新闻传播教育史。2008~2011年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间,还召开了相关学术研讨会18次,其中2008、2009、2011年各4次,2010年6次。新闻传播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学术活动虽然为数不少、增长很快,但也存在不够系统、缺乏稳定性等问题。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变革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昌凤教授的主题发言为《融媒时代新闻教育的转向与学科思维》。她首先探讨了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业发生的巨大变化。随着个人化、互动化、内容分享等成为新时代媒介发展的重要关键词,业界对人才的需求不再仅仅是具备从事新闻报道的能力,而须具备更为全面的新闻运作能力。她举出了多家美国新闻院系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机构设置等方面据此做出的改革尝试。最后,她谈到在此背景下传统的新闻学应该拓展学科思维,走向与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学等学科的融合发展之路。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院长何志武教授在主题发言《多元融合语境下传媒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中,也提到当前新闻教育需要进行学科融合、需要应对媒介融合做出改变。他着重介绍了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在这方面的探索实践。学科融合方面,学院的前身是全国工科院校中最早创办的新闻专业,一开始走的就是文工交叉之路,30年来逐步扩展至与校内多个理工、文、艺(术)学科的深度交叉。在生源结构上文理兼招,课程设置上涵盖多个学科,还包括与其他学科的联合培养:如与计算机学院合作开设“新媒体技术”第二学位课程等等。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各专业之间的共性增多、边界弱化。与之相应,学院打开了专业间的课程壁垒,各专业的核心课程组都可供其他专业学生选修。在实践教学方面,也不再依据专业分别安排,而是按照“全媒体”、“全流程”、“全员实训”的要求重新设计。所有学生都要经过报刊编排、电视摄像、电视编辑、网页设计等实验环节的训练,以全面掌握全媒体人才必备的基本技能。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石长顺教授和博士生柴巧霞合作撰写了《全媒体转型与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核心能力建设》一文。他们认为,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核心能力由专业基本能力、专业特殊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三方面构成。全媒体转型对其提出了新要求,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融合报道意识、信息整合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多媒体传播技能(不必精通所有传播手段,但应有通盘了解并擅长其中的一至两种)等。新闻传播教育的培养目标、教

学模式、教学方式、师资队伍建设等都需相应做出改变。

上海建桥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钱晓文教授对于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型进行了探讨。指出需要从面向各种媒介类型培养专门的新闻宣传人才,转向培养跨越媒介类型分野、具备全面业务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使学生兼具各种新闻产品的策划、制作和营销能力。此外,由于当前新闻传播人才的核心能力是将信息转化为知识,培养目标还可不局限于为媒体输送人才,而扩展至面向整个文化产业培养新型的知识生产者、管理者与传播者,以使学生拥有更加广阔的就业出路。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传播系卿志军副教授着重阐述了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教育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其一为技术和素养之间的关系,不宜偏重技术训练而忽视了对政治、新闻、人文等素养的培育。其二为全能和专长之间的关系,不宜追大求全安排繁多课程,还是需要引导学生在一两个方面达到精通程度。其三,大众传播人才和分众传播人才之间的关系,分众传播意识在媒介融合时代十分重要。其四,短期学习和长期学习之间的关系,融媒时代的新闻工作者需要具备与时俱进、长期(终生)学习的意识,并不断通过短期学习掌握新的信息与技能。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许莹副教授认为,在如何适应媒介融合的问题上,大多数人都将注意力过分集中在技术层面,这样容易陷入见木不见林的窘境。新闻传播活动社会价值的充分发挥才是媒介发展的终极目标,也是新闻传播教育不容动摇的根基所在。在此前提下,新闻传播教育顺应媒介融合的变革,可主要从三方面入手:淡化介质概念、强化传播理念、创新发展形式。信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张衡老师指出了当前新闻传播教育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如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只是从不同学科中挑出一些课程放到一起,建构的知识体系还比较宏观、比较肤浅,并非深度交融。又如教学理念、环节、方法等难以适应媒介融合的需求,教师自己对新的传播形态缺乏尝试、对媒介最新动向缺乏了解等。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新闻与法学学院的杨娟老师,具体考察了新闻评论课程在全媒体语境下如何进行教学改革的问题。她提出,全媒体语境下新闻评论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原来单一形态单一平台的传播转变为多种形态多个平台的传播;新闻评论在新闻信息中所占的比重正日益增加;评论针对的新闻范围也在不断扩充,可谓无处不在。与之相应,新闻评论教学应进行立足于专业交叉的教学内容扩展;并重新设计实践教学,增加学时,既对各种样式的新闻评论进行基础性训练,也对各类评论形态的综合运用进行适当训练,以期培养出全媒体新闻评论员。

新闻传播教育办学模式与教学改革的探索

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吴海荣教授,在主题发言中介绍了该院对《“联合与共建”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所谓“联合与共建”,即开门办学,与新闻媒体和行业主管部门等充分合作、形成战略联盟。这样的办学思路,该学院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提出,其后依托一批教学改革项目不断发展深化。主要措施包括:与行业主管部门和各家媒体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商谈合作事宜、聘请媒介资深专家担任兼职教授、选派青年教师轮流前往媒体挂职锻炼、与媒体合作进行课题研究、在媒体建立学生实习基地、协调部分媒体设备以合适方式赠与学校等等。目前,这一模式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并辐射影响到当地乃至海外的更多院校。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文化传播系冯恩大教授结合所在院系同时开办新闻高职与本科教育的实践,探讨了新闻教育在本科与高职两个层次的异同。他提出两者面临共同的发展背景:媒介融合加速与文化产业振兴,但在培养目标上有所区别。本科主要培养适应媒介融合趋势的新闻专业人才,兼顾培养适应文化产业的通用人才;高职则主要培养适应媒介融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新闻技工,兼顾培养文化产业中对交际能力要求较高的经营人员。两者在实践训练模式上相同,都是对各种媒介产品制作的仿真模拟,但在课程设置上各有侧重。本科课

程安排注重夯实专业基础、拓宽学术视野,高职则淡化史论课程,突出技能模块。

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冯广圣副教授回顾了该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2004年设立以来的办学实践,通过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寻找对策,就地方高校新闻教育的发展之路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陈娜老师是首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文科组一等奖第一名的获得者,她首先依据青教赛上的见闻从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呈现等四个方面论述了对高校教学的理解;接下来从更深层次探讨了高等教育引领学生“发现自我”、“反思自我”、“解放自我”与“发展自我”的重大使命如何通过教学来发挥实现;最后针对新闻的学科特色、新闻教育现存的问题等提出了改进新闻教学、兑现育人承诺的建议。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刑永川副教授介绍了自己将田野调查引入课程考核的教改尝试,推动学生了解农村社会的历史和现状。认为这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及在社会洞察、人际交往、文字表达、多媒体设备运用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为其日后从事新闻调查、传媒工作等奠定良好基础。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思想发掘与史实考辨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吴飞教授作了《给新闻传播教育以根基,还新闻传播教育之灵魂》的主题发言。在他看来,新闻传播教育应以扎实的人文功底为根基,这在中国当前的新闻传播教育中普遍缺乏。此外,理想的新闻教育,必然拥有灵魂,即通过对现代性和反现代性的不懈追问,带来自由与民主的启蒙。目前虽然一些新闻院系做出了值得推广的改革尝试,但尚未深入触及灵魂,还有更进一步的空间。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哈艳秋教授探讨了民初新闻教育思想对我国目前新闻教育改革的启示,指出当时多位新闻教育家形成的共识在今天仍可发挥指导作用。如:学生应涉猎多方面知识、掌握几门外语,对于培养媒介融合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及我国目前亟需的对外传播人才依旧适用。又如在新闻教育中应处理好“学”与“术”的关系、重视职业道德的培养,以及应该对全民进行新闻知识普及教育等,也需要继续阐扬。

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阳海洪副教授也关注了早期新闻教育家徐宝璜、邵飘萍的新闻教育思想,考察他们如何坚持普遍与分化的原则,在新闻教育中着意寻求现代与传统的最大公约数。发现在普遍原则方面,徐邵二氏放弃了传统的华夏中心论,认为源于西方的现代传媒及其新闻教育制度具有普世意义,坚持新闻教育的专业性,将传播从仅仅是官僚的治国之术中解放出来,赋予其新的地位与功能。在分化原则方面,两人将儒家道德下降为记者的个人修养与职业伦理,在新闻教育中赋予其“士人之魂”。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乔云霞教授回顾了民国报人成舍我长期投身新闻教育的经历,认为其“德智兼修,手脑并用”的人才培养理念在今天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可以依照媒介融合的需要注入新的内涵。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邓绍根副教授通过查阅大量史料,梳理了1949年以前中国高校及研究机构对新闻研究生教育的探索实践,探讨了他们各自做出的贡献并进行了总体评价。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最早招收研究生的燕京大学新闻学系,奠定了正规新闻研究生撰写毕业论文以获得硕士学位的传统。1942年,延安中央研究院中国新闻研究室设立的“研究生”岗位,虽非一般意义的研究生学历教育,但在重视理论思想和政治素质培养方面进行了尝试。还有1943至1946年间中央政治学校新闻学院按照哥伦比亚新闻学院研究生课程培养的两期国际新闻高级学员,在严格的招生条件和考试制度方面有所推进。总体而言,他们打上了深深的美国烙印,尚处于萌芽探索阶段,成效甚微,未能持续系统地发展。

国外新闻传播教育与研究的启示借鉴

上海大学国际新闻传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李建新教授,在《新闻教育的三个镜鉴——基于对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分析》发言中,结合自己的实地访学经历,谈到了这所著名的美

国新闻学院带来的三点重要启示。其一,关于新闻院校的定位问题:“新闻学院还是媒介集团”。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拥有7家面向社会的公共媒体,更像一个媒介集团,和新闻实践、媒介市场关系密切,其院长也颇具企业家精神。这样的定位有助于一所新闻院校更为主动地进行匹配市场的改变与调整。其二,学术诚信的关键是付诸行动。密大新闻学院在这方面既有严格的制度法规,也有严厉的处罚措施,对老师和学生同样要求,保障了学术环境和教育环境的清洁干净。其三,新闻教育应该有清晰的层次与重点。密大新闻学院认为,本科生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专业工作者,研究生教育则重在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据此,他们在本科生教育中侧重培养实践技能;在硕士生教育中把理论研究与实践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博士生教育中则将理论研究放在首要位置。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博士生王大丽运用内容分析法对美国新闻传播教育重要刊物:《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者》近十年来发表的148篇研究性论文进行了考察,从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对不同媒介类型和不同学科方向的关注、作者特征等方面加以探析。发现其研究主题涵盖丰富,其中理念争论减少,关于教育制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研究则有所增加;研究方法上以调查法、内容分析等定量研究法居多;论述时并不明显为特定媒介类型培养人才,而更多着眼于综合性基本能力的培养;作者具国际化、多学科、多层次特点,但仍存在一定的学术垄断现象。文章还讨论了其对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研究的启示。

新媒体转型 篇6

[关键词]免费报纸;出版经营;新策略;新媒体

[作者简介]丁芃,邓向阳,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

[基金项目]湖南省软科学课题基金资助项目“两型社会文化产业新业态培育和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010ZK3020)阶段成果。

作为新的传播方式,免费报纸尽管在诞生之时一度被认为冲击了传统纸媒。但在新媒体时代下,西方免费报纸在日益萎缩的纸媒市场中发行量不降反增的表现,一方面值得我们对其进行重新定位和分析,另一方面国内免费报纸的发展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自身的媒介环境也不容忽视。在准确认识的基础上,免费报纸本土化经营新的策略对促进我国免费报纸发展和报业市场的竞争具有积极意义。

一、免费报纸的发展概况

1995年,世界上第一份免费报纸《metro》在瑞典斯德哥尔摩诞生。仅十年的时间,该报已扩大到全世界19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00个主要城市,每日读者超过1850万,成为世界发行量第三的报纸。而在2002年后传统纸媒逐渐紧缩的五年中,全球范围内盛行的以“地铁报”为主体的免费报纸从1200万份增长到2800万份,提高了137%,发行量翻了一番多[1]。

在我国,免费报纸的出现相对较晚。香港的第一份免费报纸《都市日报》是由瑞典“国际都市报业集团”(metro)在2002年推出,2005年另外两份免费报纸《头条日报》和《am730》也相继问世。2004年3月,内地第一份免费报纸《I时代报》在上海诞生,该报由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创办,定位为“上班族通勤路上获得咨询的报纸”,而如今随着全国各地地铁的兴建,内地的免费报纸也正在快速发展。

二、免费报纸的特点与竞争定位

免费报纸在诞生时新媒体尚未成熟,主要冲击的对象则是传统报纸。如今在新媒体时代下,作为细分市场与注意力经济时代的产物,免费报纸除具有传统纸媒的一般性质外,在传统媒体鞭长莫及的另一个空间还具有以下几个特性,这值得我们对其重新定位。

1. 市场单一化

广告和零售是传统报业经济收入的两大来源,但报纸发行收入中零售价的存在却使受众获取成本增加,提高了获取媒介的门槛,影响了广告的宣传,因此广告和发行这两种收入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抑制作用。目前市场上的都市报纸大多以广告收入为主,当报纸的受众越多,传播效果越好时,广告收益也将会相应增加。而免费报纸的无偿性就是打破相互抑制,放弃发行上的收益,专注于迅速增大发行量后广告收益的提高。

众所周知,新媒体的主要盈利也来自广告市场,其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也使得我国报业广告收入增速持续放缓,继2004年广告增速陡减17.04%之后,2006年更是低于GDP的平均增速[2],因此,新媒体对传统报业的广告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免费报纸放弃传统报业中零售收入,专注于细分市场中广告的特点很好地抗击了新媒体主要来源的广告市场。而在对传统报纸广告的比较中发现,与传统收费报纸主要的品牌类和汽车等大型销售类广告所不同,免费报纸的广告大多以当地俱乐部、小型零售店、戏剧等地区性小型商业广告为主,依靠大量的当地小型零售商、方便的获取渠道以及较多的受众数量,免费报纸的广告盈利可以产生聚积作用。因此,免费报纸在与新媒体竞争的同时,减少了与传统报纸的竞争。

2. 内容精简化

为了减少运营成本,免费报纸在放弃发行收入的同时,自己没有采编队伍,其内容主要概述于通讯社、网络和所依赖的媒介集团提供的信息,篇幅较短。内容定位更倾向于国内外实事、社会、娱乐以及受众普遍关心的使用消息和资讯上[3],对本地新闻事件更加侧重,与传统报纸相对翔实、广泛的内容区别开来,减少了二者间的冲突。

而对于新媒体的传播内容来说,“碎片化”是其发展的催化剂,方便了人们对海量信息的检索,节约了人们大量查找阅读的时间和精力。同时,QQ、人人网等以个人需求为中心的社交平台通过主观选择而使信息日益“圈子化”和本土化。在区域性发放的免费报纸,其内容大多是各类社会新闻和实事的概述消息,篇幅短而力求数量丰富,很好地契合了受众新媒体“碎片化”阅读的习惯,其内容也多是参照发放地区受众信息需求的本土化信息与新媒体社交的“圈子化”相对应,直接与新媒体的提供内容产生竞争。

3. 受众青年化

从地铁报起源的免费报纸主要也是在地铁里派送。根据《羊城地铁报》对地铁乘客调研发现,目前广州地铁乘客平均年龄为35.6岁,白领占到41%。因此,免费报纸受众也多以年轻、时尚、上班族的人群为主,恰好与新媒体的受众特点相符。此外,免费报纸所提供的精简内容往往难以获得传统付费报纸读者的青睐,他们已经养成了固定阅读的习惯,对信息的深度要求也相对较高。而对于没有读报习惯,或者不认同报纸消费的受众而言,以瑞典《地铁报》为代表的免费报纸则具有一定吸引力,他们往往是新媒体的主要使用者,也是传统报纸极力需要争取的受众市场。因此,缺乏一定阅读习惯的读者和年轻受众的定位在某种程度上与传统付费报纸的受众定位区分开来,从侧面说明了免费报纸的竞争者应该是新媒体而非传统报业。

值得注意的是,免费报纸与新媒体产生受众竞争的同时对传统付费报纸还会产生一定的良性作用。以华盛顿地区的免费报纸《快报》为例,《快报》主要是办给经常不看报的因特网用户和年青一代,目的是养成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每天阅读免费报纸,以此带动他们阅读集团的付费大报《华盛顿邮报》[4]。而在实践中,随着《快报》的发行,《华盛顿邮报》也相应获得了一定促进作用。

三、免费报纸本土化经营环境分析

1. 经营:统一管理的媒介环境便于差异经营

nlc202309031240

从国外免费报纸的发展来看,免费报纸主要的劣势在于缺乏独立的采编队伍,导致新闻的及时性和原创性不足,以及独立经营的免费报纸在市场导向下社会责任缺乏。

然而,国内的免费报纸因相关政策和其他因素都下属于某一报业集团,并且国外的著名免费报纸也未能进入大陆市场。目前我国有正式刊号的免费报纸有15家,全部都归属于当地的报业集团。在报业集团的统一管理下,一方面,免费报纸的内容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得其他传统报纸的支持,而免费报纸也能较好地开展与传统付费报纸的差异化经营,是当前报业非新媒体化生存得以实现的基础。另一方面,由政府主导的国内免费报纸的特殊环境可以很好地避免类似新媒体以市场为导向的特点而忽略新闻真实性和道德感,完全把报纸当成“商品”来看待,缺乏报纸的社会责任使政府监管乏力的情况。这些都是目前国内的免费报纸能够更好地进行良性发展的前提。

2. 使用:便捷方便的优势弥补新媒体不足

在使用方面,免费报纸除了与新媒体同样免费,在使用时间和区域上也与新媒体集中于上下班的地铁列车、办公楼、商场等公共区域打发无聊时间的特征相似,很好地解决了新媒体时期受众注意力稀缺的问题。但在使用要求上,新媒体另外一大优势的及时便捷却存在信息载体上缺陷,即要求手机、电脑等媒介工具,存在智能手机蓄电能力较弱、产生一定流量费用等物理缺陷和携带不便、容易偷窃等现实问题,而免费报纸因获取便捷和携带方便使受众获得更高的预期回报度。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当下新媒体使受众获得了全新的阅读体验,较多的传统纸媒转型集中于新媒体化运作,纷纷开通了新媒体平台。但据调查发现,大部分受众在同等条件下还是更倾向于在报纸上阅读。除了阅读习惯,报纸所具有的几千年纸质阅读习惯使受众还是习惯接受纸质的形式,受众的媒介消费习惯还暂时没有彻底改变。但从新媒体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来看,若较久之后再推行免费报纸,媒介受众的消费习惯将具有某些程度的改变,这将会比如今的推行更加困难,因而免费报纸在国内的推行更具紧迫性和必要性。

3. 市场:国内地铁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从报业的发展来看,最具购买能力的年轻读者在新媒体冲击下的缺失已是报业急需解决的重中之重。免费报纸作为报业和社会经济、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非单纯地增加报纸销售量的情况下,通过年轻化的受众定位能使报业得以与新媒体抗衡。

而从社会的发展来看,国内尚未充分开发国外报纸中经常出现的二手买卖、租赁等分类广告,使得中介和商业传单大行其道。此外,城市交通尤其是地铁是免费报纸发放的重要渠道。免费报纸有限、较封闭的发行渠道使其较传统报纸开放的竞争平台而言,新的竞争者难以在高昂的印刷和竞争的成本下进入,进而容易形成地区垄断和市场饱和。而随着国内交通的发展及更多城市地铁的落户,将为现存在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免费报纸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而免费报纸的出现也将进一步促进城市的地铁经济。

我国免费报纸本土化经营策略

当前国内的免费报纸发展伊始,较多的经营模式和方法也是在借鉴国外免费报纸的理念,而往往忽略本土化的经营环境。因此,本文在对免费报纸准确定位和媒介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免费报纸不同的经营时期提出相应的策略,使其更具有指导意义。

1. 进入期:适应自身特点,多种策略降低进入门槛

国内免费报纸创立之初,一般是具有全新独立的刊名和版面,凭借所归属报业集团的雄厚实力付出巨大经营成本和压力后,逐渐获得受众的认同,广告业务慢慢积累实现较大盈利后经营逐渐良性化,内容和收益得以兼顾和提升。然而,这样的经营策略因前期要求较高,往往很难被更多中小层次的报业接受,从而应当进行免费报纸的非新媒体化生存策略。

对于更多受新媒体冲击、经营状况较差甚至濒临破产的中小纸媒而言,非新媒体化生存对其更具需求性。据此,在进入策略方面,本文首先针对大多数售价低廉的都市报,在经营收入欠佳的情况下,往往忽略自身的品牌效应。但其实可以在前期先做或者开拓已经做过较长时间的普通传统收费报纸,待品牌效应和受众认可度形成之后,根据实际经营状况再把报纸免费化。对于大多数免费报纸而言,诞生之初为了弥补巨大的经营成本往往放置大量广告,导致其使用价值较少,受众对其的认知与普通传单也几乎等同,而传统认识中的收费报纸免费化却可以使受众获得更大的心理预期回报,因而对其的需求量也会大幅增加,广告收入也相应提高。而该部分的报纸前期主要收入也来源于广告,后期专注于广告单一市场,打破了零售的抑制,盈利也会相应提升。

对于经营状况较好急于打开市场的纸媒而言,另一种策略可以通过在原有收费报纸的基础上,再增开一份相关免费报纸产生协同效应,获得更高收益。以深度报道见长的《南方周末》从每份2元涨到如今的3元可看出:较上述所不同,零售收入是主要来源,广告收入因版面被深度报道的大量文字压缩相对较低。因而,免费报纸的产生使二者更具侧重点地针对零售和广告两个不同的市场。两份报纸同属于一个报业集团的管理市场环境下,并不是孤立的关系,而是可以产生协同作用。具体来说,免费那一份报纸主要刊登的是另一份“缩水”的概要式新闻信息,在原有报纸品牌效应下,很好地弥补免费报纸内容来源不足的缺陷,并且通过巧妙内容设置可以使受众对所载信息产生兴趣和好奇,进而购买另外一份信息量更多的付费版,促进其零售收入。此外,因为采编时间较长,《南方周末》目前是每个星期四才能出一期,这往往会给竞争者一定的出版发行时间,因而《南方周末》免费版的发行时间安排可以在新一期付费版之前,在减少时间、空间浪费的同时还可以勾起受众对新一期报道事件的好奇和需求,为付费版刊发做好前期宣传。在此基础上,免费报纸和传统报纸不仅减少了之前业界所担心的冲突,甚至可以产生双方协同共赢的局面。

2. 经营期:内容为王,形成受众认同感

国内免费报纸发展缓慢除了与出现较晚和认识不足有关,还与其内容设置有关。将广告穿插在内容中的软广告可以说是目前国内免费报纸的“毒瘤”,降低其使用价值和品牌效应,进而使受众将传单与之等同起来,减少了阅读量。其实将广告合理地安排在文中,精心安排其位置和比重,广告本身也是一种讯息。因此,在广告的选择上应当注重效用和本土化,不仅可以避免与传统付费报纸的冲突,还可以使受众能够更多地从中满足自身需求,产生类似于“逛淘宝”那样所看即所需的精神满足。此外,有倾向地对时尚和创意型商品广告进行刊载,可以抓住年轻受众的注意力,提高发行量,尽量避免单纯受广告价格所左右。而在信息内容方面,借鉴国外尽可能地做导读不做观点的经验,不设政治立场,更多地体现服务类报纸的特点,这样可以使免费报纸的受众更广,接受度也更高,避免产生新媒体中群体性舆论的情况。相关政府也可通过对报业集团的管理,使免费报纸在舆论的引导和政策宣传上发挥积极作用。

nlc202309031240

总之,对受众的准确定位是免费报纸内容设置的重要前提,其甚至可以在学校、医院等不同站点设置符合聚集受众特点的多样性内容和广告。

3. 发展期:外放发行,提高实际效用

免费报纸的便捷性和免费性往往会存在一人拿多份或者拿而不看、另作他用的情况,导致发行成本过高,实际效用较低的困境。不同于业界大多停留于提高公民整体素质和研究等方面的建议,媒介经营者通过将之后扩大部分的出版和发行权交给相应的广告商来处理,自己只做内容的提供者和报纸品牌所有者的发行方法可填补相关可实施性措施的空白。

具体来说,免费报纸经营者只提供报纸相应的内容,部分商业传单中广告的份额在后期被免费报纸吸收的同时,免费报纸也可以将其出版、发行交由相应刊载的当地广告商决定。广告商通过熟知目标群体特点、集中地区的优势,雇人发放或定点投放,使免费报纸的利用效用获得提高。对于相关商家角度来说,区别于普通传单,借助报纸的品牌效应和高质量的内容设置,免费报纸更能够被目标受众所接受,宣传效果也更明显。从媒介经营者角度分析,因借助于自身品牌效应和内容提供服务,广告商每发行一份都将收取相应的费用,发行量越大其收益也越大。对于广告商缺乏必要的生产设备的情况,媒介经营者可以根据广告商要求的数目帮助其进行生产出版(出版费算在每份收取的费用中),这对免费报纸的发行数量也具有可参照性。在实际操作中,免费报纸经营者可以保持同一期报纸中信息内容不变,根据实际情况对广告进行一定调整,在地下和地上(扩大部分)采取不一样的发行策略,使其在应用中更具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在国内免费报纸经营的初级阶段,对其的重新定位和分析是免费报纸进一步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同时,对如今因新媒体广告市场而受到巨大冲击的传统报媒而言,免费报纸在进行非新媒体化生存方面具有一定启发意义,其在未来报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不可小觑。当然,对免费报纸的效用也不宜夸大,依靠广告为主要收入的免费报纸在后期,广告市场也将面临饱和,因而免费报纸的发行规模以及与传统报纸更深度的协同将是之后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1]李蕾.免费报纸有何启示[J].新闻与写作,2007(3).

[2]欧阳明,杨帆.关于我国厚报发展的思考[J].中国出版,2008(2).

[3]华进.从受众角度论免费报纸的竞争优劣[J].青年记者,2007(2).

[4] 陈凯.英美免费日报比较[J].新闻记者,2005(4).

新媒体转型 篇7

1 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面临的挑战

传统的媒体传播方式,曾经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人们生

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已经风光不再,无论是人们的使用频率,还是社会影响力都呈现逐步下滑的趋势,甚至很多人们耳熟能详的传统媒体,如收音机等正淡出人们的视线。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已经处于机遇与危机共存的境地。

2 面临挑战的原因

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面临挑战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1 受传统媒体体制影响

我国的传统媒体是伴随着国家建立逐步完善的,因此,传统媒体在运行机制方面一直是实行的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无论是节目的制作,还是传播的方式,都和市场运营有着较大的距离。这种固步自封的运行机制是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产生危机的内在的原因。

2.2 缺乏与时俱进的理念

新媒体在传播的过程中树立了全新的理念,借助高科技手段,以市场为导向开展传播工作,所以新媒体拥有广泛的观众群。但是,传统的媒体在经营理念方面还是相对滞后的,如新媒体的营销已经呈现系统化、专业化的趋势,但传统媒体在营销的方面还是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影响了其在传播领域的生存和发展,也造成了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的境况不佳。

3 应对措施

针对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转型存在的问题,采取一定措施予以解决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刻不容缓的。

3.1 树立与时俱进的理念,促进和新媒体的融合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只有在历史的进程中把握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才能够避免“逆之者亡”的命运。传统媒体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也是如此。只有树立全新的理念,认清新媒体时代的特点,及时调整策略,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谋取一席之地。

3.1.1 借助网络,焕发传统媒体的活力

网络是新媒体时代的代表性的事物之一。网络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不仅方便快捷,且参与性比较强,是新时期主流的传播方式。传统媒体在应对新媒体时代的转型的过程中,应重视和网络的融合,借助网络覆盖面比较广、使用者众多的优势,为传统媒体注入新鲜的血液,激发传统媒体的活力。例如:网络电视就是两种传播方式在新时代有机结合的成功典范。通过网络的平台,实现电视节目的随时观看,不仅为电视传播开拓了新的途径,也丰富了网络的内容,为网民实现在网络上观看电视创造了条件。

3.1.2 依托社交平台,促进传统媒体转型

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缺乏观众的参与已经成为制约传统媒体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依托社交平台,加大观众对于传统媒体的参与程度是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实现转型的重要措施,能够起到吸引观众的关注,尤其是青年观众的关注的作用。促进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使其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例如:新华社创办的门户网站“新华社电视”就是一次比较有益的尝试。“新华社电视”借助社交工具,不仅实现了新闻在内容、采访、研究等方面的改革,扩大了新华社在传播领域的影响,也改变了传统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只是单方面提供新闻的做法,促进了主播及记者和观众的在线交流,加强了彼此间的讨论。这些功能的实现是和新媒体技术密不可分的。

3.1.3 做好与手机媒体的融合

手机是大众化的通信产品。随着手机技术的日趋成熟,手机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及娱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加强与手机的融合力度,促进传统媒体在手机上的传播已经是大势所趋。

3.2 大力发展媒体衍生产品

新媒体不仅在传播方式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它也更加注重媒体衍生产品的开发。传统媒体在此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对于媒体商业运作模式缺乏足够的认知,媒体衍生产品的开发力度也不尽人意。因此,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应该改变以往的单纯依靠自身的内容资源优势运作的模式,重视媒体衍生产品的开发与研究,实现媒体的商业化运作,尽快缩短与新媒体之间的差距,在激烈的媒体市场竞争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4总结

总之,传统媒体由于体制、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在新媒体时代出现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影响了传统媒体在新时代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更新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加速其和新媒体的融合是十分必要的,能够促进传统媒体在新时期的发展,也是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实现转型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新媒体转型 篇8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媒体,问题,转型

一、引言

2013年,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了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调查显示, 我国国民的图书阅读量, 从2011年的38.6% 增加到2012年的40.3%;而电子书的阅读, 更是从2011年的人均1.42本增长到了2012年的2.35本。此外, 微博、微信、搜狐、今日头条等客户端的下载量早已过亿, 日活动用户达在数千万。 这些数据一方面以突飞增长表明了新媒体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也表明, 传统媒体的市场份额在逐步缩水。那么,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比, 到底差在哪里?许多媒体人分析, 传统媒体差的不是传播内容, 而是传播方式。因此, 传统媒体要想在媒体冲击下立足就必须要向新媒体看齐, 转变信息的传播方式。

二、什么是新媒体

新媒体, 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一种以互联网为传播平台的媒体形式, 其传播内容集合了静态照片、动态影像、视频、同期声或后期编辑声音、立体图表、FLASH等多种信息表达方式;传播方式主要是利用网络扩散;用户接受方式主要是通过客户端、应用软件、网站、智能设备等。

新媒体是迎合现代人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的需求而产生的, 它对人们浏览信息的时间、地点的限制很小, 同时还能够利用网络平台实现用户与用户之间、用户与媒体之间、媒体与媒体之间的实时互动, 大大提高了民众的媒体参与度。

三、传统媒体在媒体冲击下面临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人们逐渐告别“纸媒时代”, 进入“数字化媒体时代”, 随着新媒体突飞猛进的发展, 一些故步自封的传统媒体节节败退, 在市场经济的洗礼下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

(一) 传统媒体的受众群逐渐缩减

如今的80后、90后已经习惯了通过网络了解新闻, 而每天展开报纸、调好广播、打开电视的人大多是父辈。相关的调查数据已经表明, 纸媒的阅读群体正在逐年缩减, 甚至有消失的可能, 也许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只能在历史博物馆里了解纸媒的发展史了。

(二) 传统媒体的生产过程的时滞性

传统媒体的新闻发表, 需要采编、撰稿、审稿、定稿、复印、 出厂等一系列环节, 从新闻发生到呈现在读者眼前需要一定的时间, 而网络媒介则大大地缩短了印刷分销的时间消耗。除此之外, 传统媒体在纸张资源上也是一种消耗, 这在当前低碳理念的框架下, 传统媒体俨然成了一种非低碳的信息传播方式。

(三) 传统媒体加大了与用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

媒体之所以产生, 根本原因在于事件发展与民众获取信息之间产生了信息不对称的矛盾, 也就是说民众总是希望获得及时的信息咨询, 而哪一家媒体将这个信息传播后滞的矛盾解决得最完美, 它就能受到青睐, 纸媒在发展之初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但是,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 它以更快的信息传播速度、更新的信息传播方式, 强制性地放大了传统媒体与受众之间的矛盾, 使得传统媒体在市场上频频受挫。

(四) 传统媒体的付费方式有待转变

如果我们想看报纸则需要付费购买, 想看电视新闻也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 但是我们在利用新媒体浏览新闻时, 只需要下载一个小小的客户端就可以了, 而且这个客户端通常都是免费的。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市场收费方式使消费者在购买服务时会产生强大的心理落差, 而这一落差导致传统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困难。

四、如何在媒体冲击之下实现传统媒体的转型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 传统媒体的转型已经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了, 而如何转型则是传统媒体人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全面提升内容质量, 使传统媒体对用户尤其是年轻用户更具吸引力, 传统媒体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其一, 转变编导思维。 当前大部分报社的摄影记者由于媒体形式的限制, 往往更注重现场拍摄而忽视采访和对新闻事件的整体理解, 而文字记者则恰恰相反, 缺乏对视觉以及技术方面的训练。报纸的前期策划非常重要, 一份优质的报纸不仅需要精准的图片, 还需配以具有感染力的文字。因此, 传统媒体应该着力提高记者的综合素质, 使报纸的文字与图片的契合度更高。其二, 提高作品的艺术性。传统媒体目前的纪实作品主要是以电视或报纸的角度去采集新闻, 这就导致一些传统媒体的作品失去了高超的叙事能力及富有美感的镜头语言, 而这会直接导致传统媒体作品艺术性的缺乏。因此, 传统媒体在转型过程中要将新闻采编与艺术结合起来, 冲破新闻的框架, 做出更具艺术魅力的作品。其三, 增加新媒体编辑。在纸媒盛行的时代, 图片编辑是传递新闻信息的重要环节, 而在新形势下, 传统媒体应该更好地发挥图片编辑的作用, 并挖掘其利用图片传递信息的潜力, 同时加强图片编辑与文字编辑的交流与沟通, 使二者在后期制作的过程中达成默契, 为生产出好的成品奠定基础。 其四, 运用新的信息传播手段, 将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相结合, 增强传统媒体社交网络互动, 同时利用应用软件优化、拓展传统媒体传播范围。

五、结语

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这些新时代的标签一方面冲击着传统媒体, 使其市场份额不断缩减;另一方面也为传统媒体的转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因此, 传统媒体应该积极应对挑战, 抓住机遇, 从信息传播的内容、途径、手段等多方面入手, 提高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质量, 使传统媒体顶住新媒体冲击的压力, 焕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郑晓迪.“互联网思维”下的传统媒体转型路径探索——以报业的发展为例[J].现代视听, 2015 (07) :48-50.

[2]王志广.新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转型之路探析[J].科技传播, 2015 (16) :141-142.

新媒体语境下电视媒体的转型研究 篇9

1 新媒体冲击下电视媒体的变化

1) 电视观众明显减少。CSM媒介研究的数据表明, 2011 年至2015 年电视观众规模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2015 年观众的平均到达率由2011 年的69.5% 下降至62.3%, 下降了7.2 个百分点, 观众平均每年以大约2%的速度流失。其中的原因主要有2 个方面:首先, 普通节目借助网络获得了随时随地播放的特性。如今电视台失去了节目的独播权, 而网络平台观看节目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选择自己想看的节目;其次, 网络节目和网络剧的发展也吸引了大量的观众群体。电视节目由于一些相关政策法规的限制, 内容的审查更为严格。但是网络节目和网络剧的内容更加丰富, 形式更加新颖, 题材的选择也更加灵活。

2) 人均收看时间降低。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 加之节目收看习惯的改变, 节目形态的多样性, 使得观众对于电视的忠诚度也在逐渐降低。CSM统计数据显示近五年来观众的电视收看时长不断下降, 2015 年上半年观众收看时间为156min, 相比2011 年上半年的168min, 下降了12min。这一方面是由于传统电视台节目的播出形式收到时间及空间的严格限制, 导致大量的观众流失;另一方面, 形形色色的网络节目的冲击, 加之部分电视台尚未认识到转型的必要性, 仍以自我为中心, 不重视受众的需求和体验, 因而观众更愿意选择灵活性高、体验感好的网络平台和网络节目。

3) 渠道影响力减退。目前, 各类媒体的竞争早已不仅仅局限于内容层面了, 渠道的传播优势开始受到重视。新媒体的渠道具有“短平快”的特征, 它囊括了诸多公民记者, 因此总能在第一时间给予热点事件的报道, 普通大众只要打开网络, 就可以收看到最新最快的新闻资讯。尤其是在突发事件的报道方面, 新媒体的渠道优势更是效果显著。而电视台受到传播机制、传播平台等的限制, 其新闻的时效性和影响力也在变弱。

4) 广告收入大幅下滑。第一, 电视台的广告收入渠道少, 在我国当前数字电视普及的环境下, 电视机用户缴纳数字视频变换盒使用费用之外, 并无其他费用, 各大电视台的正常运营收入大多来源于广告收入, 但据《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显示:2015 年上半年, 全国电视广告收入535.59 亿元, 同比减少2.06%。第二, 新媒体语境下广告投放格局发生了变化。如今使用智能移动终端的用户较多, 企业看见了其庞大的用户群后, 大多决定将广告投放在移动终端上, 此举使得电视媒体所接收的广告投放量大大减少, 导致电视媒体广告收入随之减少。

2 新媒体语境下电视媒体的转型策略

1) 理念策略:拥抱互联网思维, 以观众为中心实现节目传播。首先, 电视台要具备互联网思维。在以往传统电视媒体的惯性中, 电视媒体与用户的关系一直保持着输出和接受的关系, 观众的参与感不强。之后, 短信、微信的出现很好地改善了这种被动的传输关系。但是, 在互联网大举来袭之后, 电视媒体应开拓实时互动性的用户关系链, 用“TV+”拥抱“互联网+”, 推进电视台的转型升级, 重构广电生态圈。

虽然吸引更多的观众对电视节目未来的发展极为重要, 但是电视台也不能为了吸引观众而一味的迎合观众的需求, 因为这有可能导致电视节目的水准下降, 充满低级趣味。成功的电视节目发展不仅要吸引观众, 更应该坚持发挥自身作用, 宣扬主流价值观, 引导社会舆论, 体现社会责任感这一原则。

2) 内容策略:坚守内容为王, 为公众提供全方位的事实真相。电视台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人文关怀精神, 有最优秀的新闻采编人员和最完善的把关机制, 同时在受众中有着较高的信誉、较广的影响。一方面, 电视台要坚守传播内容的真实性与进步性。电视台在引进新媒体技术, 学习新媒体的经营策略时, 要结合自身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针对互联网领域所出现的破坏传播内容真实性的不正之风, 以行动做出抵制。要凭借其专业化的新闻报道手法、素质过硬的采写编评团队为受众提供切实可信的新闻;另一方面, 电视台要进行舆论监督从而促进社会的完善和发展, 运用理性思考进行新闻报道。每天发生的事实纷繁复杂, 要从这不计其数的新闻中找到真正有价值, 与普通公民利益相关的新闻。而不是别的媒体报道什么, 媒体关注什么, 被人牵着鼻子走。同时, 加强新闻报道的连续性, 网络社会媒体和普通网民的注意力转换得极快, 出现了不少烂尾新闻, 这不仅不利于对事实真相的把握和理性思维的培养, 还会导致人们对媒体的信任危机。

3) 形式策略:深度融合新媒体, 结合自身优势打造现象级节目。电视媒体必须主动利用、融合新媒体, 拓宽其传播渠道, 实现信息的二次传播甚至多次传播, 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主动权。一方面, 电视台可以通过开办网站、开通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借助新媒体平台不但能够进行自我推广宣传、与受众实时互动、收集反馈意见, 把握受众需求, 电视台还能够利用新媒体的全民参与性和互动性寻找新闻线索和节目素材;另一方面, 电视台更要实现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也就是实现从内容到传输方式, 从实用层面到思维层面的全面融合, 让电视成为互联网的一分子, 打造垂直整合的生态模式。

在视频制作领域, 新媒体以及众多社会制作公司, 常常以低成本、小制作、大收益为追求目标。而传统电视媒体可以凭借其身后的人力物力、优秀的精英团队和资本以及节目制作实力, 打造现象级节目。湖南卫视、浙江卫视、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均在栏目制作和购买选择上眼光独到, 其策划、制作和播映的多档节目都有较高的收视率, 如《爸爸去哪儿》《中国好声音》《了不起的挑战》等。

4) 人才策略: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以适应当下媒体生态。急剧社会转型、多元共生的价值观使得正处于思想活跃期的媒体人接受者一轮又一轮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 媒体人需要从专业素养和职业自觉方面审视和把握自己。

首先, 电视台要形成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规范化、长效化的学习培训等促进媒体人形成互联网思维、把握手中喜好、熟练运营新媒体。从而能够以观众为中心, 以内容为重点, 开发出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其次, 电视媒体必须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素质建设。通过举办职业道德讲座、表彰职业道德模范等多重方式加强媒体人的社会责任感, 坚决抵制新闻敲诈、非法牟利、有偿不报等不良行为。

3 结论

在经济新常态、媒体新常态的背景下, 电视媒体的转型升级早已是当务之急。结合目前电视的发展来看, 电视并不会消亡, 它会借助新媒体的优势, 形成新的形式和新的内容, 从而继续自身的辉煌。

参考文献

[1]王寒.社会化媒体语境下电视传播模式的变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5.

[2]王兴良.新媒体竞争下的传统电视媒体转型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4.

新媒体转型 篇10

J杂志社是一家小型传媒企业,人员50以内,销售额3000万左右,业务涉及杂志出版、图书出版和培训活动,组织架构合理、人员结构年轻,销售渠道优良、收入利润稳定,是一家稳健发展的企业。如果不是PC端平台和移动终端的双重挤压,完全没有生存压力。

自2007年以来,转型就不断在管理团队中进行讨论,但是,真正的行动开始于2015年。这一次,J杂志社采取了以点带面、同步融合的战略,力求在保住传统市场份额的同时,逐步向新媒体平台转移。观察其走过的历程,对于广大中小传媒企业不无启发。

一、思路:以微信平台为突破口,以点带面、同步融合

早在2007年,J杂志社就启动了网站建设,但是,由于对数字化的认识模糊不清,手段也就很难得力。更重要的是,管理团队思想不统一:首先,找不到清晰的盈利模式。办网站很烧钱,同时,期刊的数字化还会严重影响发行收入,硬要转型,没有动力。其次,传统思维根深蒂固。看不到数字产品全面替代纸媒,成为今后发展支柱的路径,总想一口吃个胖子,毕其功于一役,认识不到技术扩张的逐步性和前瞻性。最后,不敢走出舒适区。奇怪的是,J杂志社“60后”的管理者大多支持转型,反而是年轻人对于数字技术极不敏感,惧怕转型。这一现象,是否媒体转型的通例?有待于我们在后续的调查中进行观察。

但是,世界的发展永不停滞,当纸媒的颓势越来越明显的时候,他们才发现,再不做,恐怕就没得做了。生存的巨大压力迫使他们加快行动的步伐。为此,2013年J杂志社提出了三套融合方案:一是建设门户网站,聚合资源;二是研发移动端App,吸纳用户;三是开通微信公众号,先行试水。考虑到网站的没落、App开发的风险,最终选择了以成本更低、用户更多的微信平台为突破口,以点带面、同步融合。J杂志社以现有六本期刊为依托,开通了六个微信公众号,以期刊编辑兼职微信编辑的思路,开启了媒体转型、融合发展之路。

二、探索:精心打造新媒体产品,与纸媒形成互补态势

经过一年多的微信运营,J杂志社开始尝到新媒体的甜头,并进一步制定了媒体转型发展的战略:编制预算、订立组织架构、安排团队人员。2015年5月,J杂志社正式成立新媒体事业部,以内部人员挖掘和外部人才引进的方式,组建专兼职结合的年轻团队,并对原有六个微信公众号进行升级,逐渐打造独立的新媒体产品,与纸媒形成互补态势。社领导放手让新成立的部门按照需求的节奏自己运作,不做行政干涉;订立奖惩条例,及时兑现。

新媒体团队全身心投入。团队6个人,有3个人要兼职杂志编辑工作,同时还要负责一个微信平台的每日更新,工作强度很大,几乎每天加班。但他们力求完美,精益求精,要求自己制作的每一条微信都是精品。同时,积极进行跨界学习,在实战中提高能力:必须是美术编辑、视频编辑、咨询分析师、销售人员、客服,必须要懂媒体、懂数据、懂市场、懂服务。主动培养新媒体思维,把“互动”作为新媒体思维的核心,从经营个人的朋友圈做起,加强与用户的互动。

在新媒体产品运营方面,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整合稿件渠道

新媒体有着无可比拟的信息优势,[1]依托传统媒体、行业资源,对新媒体的稿件来源渠道进行整合,基本形成了原创采稿、自由来稿、推荐转载等组稿架构。同时借助编辑扎实的功底素养和敏感性,基于用户需求,精选实用性、可读性兼具的稿件,以期引起共鸣、转发。

(二)精心编辑内容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一是在标题制作上,精心提炼内容的卖点,引发用户的好奇心,提高文章点开量。二是在内容上,运用“切碎喂食”的理念,将内容、观点细化处理,针对受众,有目的性地进行内容推送。

(三)科学排版配图

用户的视觉体验非常重要。从版式、字号、颜色、标题的选择和编排,都需要跨界的知识、技术来支撑,否则就无法让读者达到感性认同。精选插图是做好微信公众号的重要手段,为内容带来更多外延。如何选择、排列插图,都会传达出公众号自身独特的气质和审美追求。

(四)精选发布时间

一条内容不错的稿件,在下午4点钟发,和在晚上8点发,效果会有很大差别。基于目前微信号众多、微信平台一天只能发布一条的规定,通过不断摸索,掌握用户的期待和习惯,找准自身用户的高频阅读时段推送。

(五)重视版权保护

基于传统媒体对版权的重视,新媒体部也十分重视版权保护。每篇转载稿件尽量争取作者和原创微信平台授权;对原创稿件,主动支付稿酬;善用免责声明,避免不必要的版权纠纷。

通过上述坚持不懈的探索,造就了J杂志社新媒体的初步成功。J杂志社的六个公众号,在一年的时间里,其主体平台粉丝数上破30万,阅读量10万+的文章无数,最高阅读量超过300万,广告经营基本成型。这些指标,已经大大超越了同行业、同规模的企业,有些指标,甚至已经超越集团级的同行。

三、评估:媒体转型与平台选择的启示与风险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J杂志社的转型进行粗略的评估:第一,思路决定出路,没有明确的认识、合理的选择,转型无从谈起;第二,各个单位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必须针对自身特点寻找独特的转型之路;例如,J杂志社就是选择了技术含量不高、使用人数众多的微信公众号平台,力求在不影响自身传统业务的前提下,脚踏实地、摸索前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第三,合理的组织结构、有执行力的团队决定了转型的成败。当然,J杂志社的实践远未结束,一切都有待时间的检验。但是,对于有志转型的传统传媒企业来讲,如何在J杂志社的实践中吸取有用的经验,值得我们思考。

从长远来看,传统媒体转型也要警惕患上“微信依赖症”。搭上微信等商业互联网平台的顺风车固然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流量红利”,但也要冷静评估产品主导权旁落、用户大数据失守、商业模式和盈利能力架空等风险。加快抢占移动互联这个阵地,进行自我革命和颠覆式创新,重构企业文化,更换技术跑道,突围产品边界,变革体制基因,内心敬畏用户,构建属于自己的黏性的用户平台,打造媒体融合发展的核心竞争力[2]是传统媒体必须完成的艰巨任务,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曾莉.新媒体采编与制作的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6(09):217.

《大西洋》杂志的新媒体转型路径 篇11

关键词:《大西洋》;新媒体;新闻杂志;数字传播

美国新闻杂志有大众、小众之分,前者内容面面俱到,发行量大,如《时代》。后者瞄准精英受众,内容精深,发行量较小,如《纽约客》《大西洋》等。新世纪以来,在经济衰退和互联网数字传播的冲击下,美国新闻杂志业一直危机重重,在困境中极力探索新的经营路径。其中,小众杂志《大西洋》是相当突出的个案。这家有150多年历史的杂志社曾屡受财务危机的困扰,然而,继2010年获得十年里的首次赢利后,其收入一直保持增长,特别是数字收入表现出众。据报道,2014年度《大西洋》杂志数字收入占广告总收入的75%。本文结合美国新闻杂志的发展情况,重点梳理《大西洋》月刊新世纪以来的发展路径,以期给困扰中的我国新闻杂志发展提供借鉴。

一、《大西洋》营收变迁

《大西洋》1857年创刊于美国当时的文化中心波士顿,最初是一群新英格兰作家为拓展美洲文学的生长空间而创办的月刊,主要刊载文学作品和文化评论,是19世纪美国高质量杂志的代表。20世纪以来,这本杂志的所有权几经易手,逐渐转变成偏重文化的时事新闻杂志,以政治经济和国际方面的深度报道而著称。1980年,房地产商人扎克曼买入并执掌这本杂志20年。期间,《大西洋》月刊以其诗歌、评论等文学性作品和富有冲击力的国际报道和政治报道闻名,并获得9项“全国杂志奖”。但在经营上,除了偶尔有菲薄的盈利,这本杂志大多数时候都是亏损的。

1999年,靠经营咨询公司起家的布莱德利以1000万美元的价格从扎克曼手中买下《大西洋》月刊。其时,这本杂志年亏损额在300到400万美元之间,且发行和广告额仍然呈下滑趋势,到2007年度亏损额接近700万美元。经过努力,2010年《大西洋》首次获得赢利180万美元。此后至今,依靠其数字收入的高速增长,该杂志一直维持赢利态势。

根据近几年公开报道的数据可知,《大西洋》月刊在经营上有以下特点。第一,在互联网新技术的影响下,和其他新闻媒体一样,其印刷广告受到巨大冲击而持续下滑,但数字广告的增长使其广告总收入持平甚至有大幅度增长,如2010年总收入3220万美元中,广告收入16007/美元。2011年10月,其数字广告在广告总收入中占比51%,首度超过印刷广告。2012年,其数字广告在广告总收入中占比59%。第二,依赖数字订户的补充,杂志总体订阅量虽有波动,但整体上仍有增长。报摊零售量能较为直接地反应杂志在市场中的接受状况。在2010~2012连续三年零售量下跌的情况下,《大西洋》杂志订阅量的攀升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数字订阅的增长。第三,除广告和订阅收入外,新拓展的收入来源日益成为其总收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突出的是事件活动收入。2006年,事件活动收入在其总收入中占比仅6%,2013年,这个比例已经高达20%。

二、《大西洋》新媒体转型路径

梳理《大西洋》月刊2000年以来从亏损到赢利之路,并参照美国其他新闻杂志的发展状况,《大西洋》杂志转型成功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做更有特色的新闻

新闻生产是一项高投入的事业,互联网免费共享的特点和用户生成内容的发展曾引发人们对于新闻生产专业性的迷茫。然而,从美国的情况来看,强化新闻内容仍然是新闻杂志发展的根本。

《大西洋》在新世纪的重重压力下能扭亏为盈,与其不惜重金投入新闻制作息息相关。在广告下滑的压力下,《大西洋》于2001年改版以提高新闻质量,到2005年累计投入3000万美元,尽管没有获得赢利,内容质量的提升却十分明显,如2006年获得“全国杂志奖”8项提名。数字化经营成功后,《大西洋》仍然保持对内容精益求精的追求,2013年获得3项“全国杂志奖”。优质的内容为其数字化经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内容上,《大西洋》重点打造封面报道,力求使每期封面故事都成为焦点议题。如2002年由记者威廉·朗格维合历时5个月完成了世贸中心遗址报道《美国地面》(American Ground:Unbuilding the World TradeCenter),6万字的报道在《大西洋》月刊上分三期刊出,一时洛阳纸贵,单价4.95美元的杂志在ebay卖到9美元,成为新闻界的一个轰动性事件。

2.向读者收费

互联网数字传播的发展深刻改变了广告行业的利益分配格局,生产内容的媒体不再是数字广告的重要载体,相反,不生产内容的技术型企业成为数字广告市场最大的赢家。Pew媒体报告显示,2013年美国数字展示类广告(Display Ads)市场上,五大互联网企业(Facebook、Google、Yahoo、Microsoft、AOL)以89.5亿美元的收入占总额的51%,在总额为43亿美元的移动展示类广告市场上,五大技术型企业(Facebook、Google、Pandora、Twitter、Apple)则占据其中的73%。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新闻杂志业慢慢形成共识,即通过提高对读者收费来减少对广告的依赖。

“对读者收费”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第一,提高杂志订阅价格(或通过缩减刊期来变相提价)。2012年《时代》杂志将年订价从20美元提升到30美元,并在2013年将刊期缩减为48期,比前一年少了3期。《大西洋》杂志在2001年打破其144年来的传统,将刊期由一年12期缩减为11期,2004年进一步缩减为一年10期,与此同时,杂志年订价则由16美元提高到30美元。目前,《大西洋》杂志的年订价是70美元,折算下来单期价格高达7美元,远远高过《经济学人》。不过,订阅了纸版的《大西洋》杂志就可以免费获得其iPad和iPhone的移动数字版。

nlc202309051758

第二,内容产品的小额收费。《大西洋》杂志利用数字传播的新平台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很有意思的探索。2009年,该杂志与亚马逊合作在电子阅读器kindle平台上推出付费阅读的短篇小说,每月推送两篇,每篇售价4美元,这些小说由《大西洋》杂志从来稿中筛选,但不会出现在纸版杂志上。这项合作延续了《大西洋》杂志在文学出版上的声望,使其可以在年度小说特刊外向读者提供更多的小说作品,也可以为杂志赚取小额收入。2013年,《大西洋》杂志又与Longreads公司合作,在《大西洋》的数字平台上推送精选的1500字以上的新闻和小说作品,通过发展社会化阅读社区和会员模式,探索长篇故事阅读的新模式。现在美国不少杂志和报纸在其数字产品经营中都采用这一做法并获得成功。如《经济学人》2014年11月推出移动应用“Espresso”,每个工作日早上推送,精选5~6条信息,包括前一日要闻和市场数据,并进行精要解释,每月订费4美元。

3.数字优先策略和多元化经营

2007年,原小众新闻杂志《一周》总裁兼发行人贾斯廷·史密斯加盟《大西洋》杂志,开始大力推行数字化优先战略。史密斯曾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不再是做数字产品的《大西洋》杂志,而是一个数字媒介公司,同时出版《大西洋》杂志”。在这个思路下,通过品牌延伸,公司推出一系列数字产品,主要有2009年上线的意见聚合网站The AtlanticWire和2011年上线的聚焦城市发展议题的网站TheAtlantic Cities(后更名为CityLab),此外还有事件平台Atlantic Live和视频频道Atlantic Video。另外,随着移动端用户的增加,《大西洋》杂志也高度重视对数字产品的移动端应用开发,及时更新技术设置,为读者创造更好的媒介体验。《大西洋》数字部副总裁金佰利·劳称:“我们相信数字出版的未来需要多平台、多产品的策略,用户可以随时通过任何他们愿意的方式来接触《大西洋》的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大西洋网站的视频频道。作为一家以文字图片报道为传统的媒介,其视频收入虽然比重微小,但其影响力迅速上升,视频观看量在近两年里翻了三倍,2014年同比增长136.7%。其视频内容分为两块,一是供免费观看的短片,不贴广告,长度在2~5分钟之间,主要探讨一些社会文化议题,如美国人为什么不储蓄、美国孩子为什么不再步行上学,等等。二是收费的可下载观看的纪录片,长度在一小时或以上,分为旅行、行为、艺术、音乐、技术等门类。

《大西洋》杂志在经营上最为业界瞩目的则是其事件活动(Events)和原生广告(Native Ads)。据《纽约时报》报道,《大西洋》一年策划举办的活动超过200项,这些活动有不菲的门票收入,还有广告赞助,如今已占公司总收入的20%。其中最有名的是Atlantic Live的“观点”(Ideas)系列,包括阿斯本年度观点节(Annual Aspen Ideas Festival)、华盛顿观点论坛(The Washington Ideas Forum)、纽约年度观点峰会(Annual New York IdeasSummit),还有CityLab的年度峰会。“阿斯本年度观点节”由《大西洋》杂志和阿斯本研究所合办,始于2005年,迄今共举办十届,已成为公司最有影响力的事件活动。2010年,这项活动持续4天,吸引1200X参加,每张入场券价格高达2700美元,仅门票一项收入达324万美元。2014年这项活动持续十天,吸引了逾4000L参加。2014年9月在洛杉矶举办的CityLab峰会虽然才是第二届,但其影响力也已崭露头角。现在,美国媒介业策划事件活动已经蔚然成风。因为所涉利益不菲,有可能挑战媒介伦理规范,包括《大西洋》杂志在内的一些媒介机构开始颁布书面指南以规范对这类直播事件的运作。《大西洋》杂志总编辑本内特认为,其事件活动的成功源于他们“没有错误地将事件视作营销活动,而是将事件当作讲述故事的另一种方式”。

原生广告作为一种数字广告形式,就是媒体将付费广告内容包装成编辑部内容进行呈现,广告内容可以由广告商提供,也可以由广告商和媒体的市场人员合作撰写,略类于国内传统媒体曾有过的“软文”广告,但从本质上又具有深刻的数字传播特性。相比于数字平台上的旗帜广告,原生广告被整合进媒体内容板块,避免了对受众阅读体验的直接侵扰;同时,原生广告因为提供了某种意义上的信息而和普通的媒体内容一样可以被用户转发、分享,也有利于提高广告的影响力。目前美国市场上原生广告总量并不大,但增长迅速,据BIA/Kelsey公司估算,2017年将可能达到46亿的规模。

《大西洋》杂志是传统媒体中较早采用原生广告的,尽管大西洋媒介公司并未透露具体数据,但《纽约时报》和Pew媒体报告都认为其数字收入高增长的一个重要支撑就是原生广告。纯数字媒体如BuzzFeeed、Gawker都是原生广告的积极践行者。《赫芬顿邮报》透露原生广告占其2014年收入的30%。在这样的前景激励下,一些老牌的传统媒体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也开始尝试原生广告。

三、《大西洋》转型的反思与启示

《大西洋》杂志数字转型的成功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百年历史为其累积巨大的社会声望和忠诚的读者资源;其次,这是一本典型的面向知识分子和中产阶级的杂志;再次,这是本小规模的杂志,2005年其采编和商业雇员全部只有70余人,2010年也仅有100位员工,规模小使其调整经营方略也相对容易一些。但是,《大西洋》杂志的数字转型也有一些通适性的经验和运作模式值得国内新闻杂志借鉴。

1.特色内容仍是立身之本

互联网快速传播和分享的特点使媒体在一般社会新闻的传播上丧失了很大的优势,但是在一个分工细化的社会里,新闻传播的专业性仍然被强烈需要。实际上,Pew研究中心2014年的调查数据显示,社交媒体和移动设备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新闻的接触,特别是对深度报道的阅读。50%的社交网络使用者会分享或转发新闻,46%的用户会在社交网络上讨论新闻事件或新闻议题。并且,很多杂志通过其特色内容报道,确立了行业的领军地位,如《经济学人》聚焦财经报道,并在美国树立了财经人士必读的形象。新兴的数字新闻机构也是如此,大西洋媒介公司2012年上线的纯数字新闻机构Quartz聚焦商业新闻,而且将受众仅仅聚焦于往返于纽约、伦敦和香港三地的商业精英,上线两年其年广告收入已超过1000万美元。

2.内容收费的策略

互联网付费墙因为对网络流量的负面影响而在美国新闻杂志中采用得并不多,订阅收入主要来自于纸版和移动数字版。值得一提的是,几乎所有杂志都采用捆绑销售的策略,订阅纸版,赠送数字版,或者同时订阅纸版和数字版更优惠。另外,随着网络支付手段的成熟,媒体也开始积极探索更灵活的内容收费策略。一是对内容进行整合精选,推出收费产品,如《大西洋》杂志和Kindle平台联手推出的精选数字小说。二是读者自愿捐款。这看起来不可思议,但据Pew研究中心的统计,在整个新闻产业中,自愿捐款已经占到2013年全部读者收入的3%,而且是许多非营利新闻机构的重要收入来源。国内一些杂志也开始试行读者捐款,如《财新》在其微信公众号推出的文章后面附带“为优质内容付费”链接,最小捐款为10元。

3.根据数字传播特点拓展受众

如果说传统媒介是一个从编者到读者的独立小系统,那么互联网是一个开放、分享的平台,这个数字平台的特性也对新闻杂志的数字转型思维提出崭新的要求。

首先,新闻杂志的数字化转型必须是一个全平台的转型,不仅要有网站,还要针对更新的移动设备开发相应的应用形式。例如,《大西洋》杂志针对美国比较流行的几种平板电脑系统(iPad、Kindle fire、Nook)分别开发了应用APP并及时更新版本,确保其读者随时可以用自己习惯的方式来阅读杂志内容,并尽可能改善读者的阅读体验。

其次,要重视内容的推广。通过社交平台的推荐分享,或者通过搜索引擎的搜索接触到文章内容,带来的依然是媒体网站(网页)自身的流量,也扩大了文章的影响,并且也是拓展潜在受众的有力路径,因此十分值得重视。除了给文章起个合适的标题,为了方便社交平台上的转发和分享,文章页面的排版设计要方便读者的阅读。提供方便的一键转发的功能,而且提供的转发平台也要尽可能全面,包括主要的社交网络和电子邮件。

最后,利用互联网的粉丝文化特征,建立与受众间的紧密互动网络。不仅是增加受众,增加微博、微信公众号的“关注”人数,还应该通过会员制和设计/组织各种活动等形式,来加强受众和媒体、受众与受众之间的情感联系。从经营的角度来看,忠诚的受众/会员无疑是精准营销的基础。

新媒体转型 篇12

一、行业媒体特性

行业媒体内容定位不同于其他综合性媒体, 早期的行业媒体带有浓厚的机关报刊性质, 服务特定人群, 具有以下特性:

官方声音, 较为权威。行业媒体从其性质上说, 是各行各业的喉舌, 本行业的最新动态、政策走向、高层声音一般都是通过行业媒体首发, 对行业内各项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和示范作用, 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如《中国交通报》《中国贸易报》等, 都是行业发布信息的权威平台, 其内容多次被中央级媒体转载, 行业影响力较大。

扎根行业, 专业性强。行业媒体通常对于某个行业的专业知识、行业发展趋势等进行集中、深入报道, 且对于相关行业有一定的政策和渠道优势, 特定领域内其他媒体无法轻易超越。且相对于综合性媒体, 行业媒体的专业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可替代性, 在分众化的市场竞争中容易占据有利地位。但由于其专业性, 很难拓展行业外市场, 受外部市场影响也相对较小。如《中国计算机报》《中国化工报》都是立足本行业, 专业性较强。

用户集中, 职业相似。行业媒体通常以行业及上下游行业读者为主要服务对象, 行业从业人员相对稳定, 以工作为纽带相互联系, 他们关注相似的领域, 需要从行业媒体上获取信息, 对于行业媒体有一定的依赖性, 比较适于开展精准的信息推送等服务。如《人民铁道报》《人民邮电报》的读者都较为集中, 多为同一行业内群体。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行业媒体传播的环境和受众都发生了变化。一是读者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二是受到新媒体技术冲击越来越大;三是外界对行业媒体的信息依存度越来越高;四是行业媒体自身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强。因此, 在新形势下, 行业媒体在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同时, 还需针对新的需求, 推动自身的转型升级。这就要求行业媒体对传媒新技术、新媒介进行深入研究。

二、新兴媒介优势

针对行业媒体专业性、集中性等特点, 笔者遴选了手持终端作为行业媒体转型的重要载体, 对新媒体优势进行了分析。这里提到的手持终端, 不仅包括采用电子墨水显示屏的电子阅读器, 还包括手机、平板电脑、上网本、笔记本电脑、移动电视等。它在传媒业务中具有以下优势:

传播精准。移动性、便携性强, 可直接、精准地传播到用户, 尤其适合分众化特色较为鲜明的行业媒体;

传播量大。可以承载的信息量较传统媒介大, 尤其是对于专业性较强的专题、背景材料, 可一次性传播大量内容。

传播形式多样。可传播视频、声音、图片、文字等各种信息。

互动性强。即时性较强, 便于评论、反馈、互动。

三、行业媒体转型方向

据对部分行业用户的市场调研显示, 行业用户对于行业媒体的期望集中表现在满足工作、学习、培训等职业需要上, 对信息传播的形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希望开发针对手机等便于携带、知识性和娱乐性相结合的媒体内容。手持终端的优势正是行业媒体可以借助的转型力量, 行业媒体可充分利用自身的行业资源、渠道资源及专业优势, 依托手持终端等新兴媒介, 打造工作平台、学习平台、交流平台和信息集散四大平台。

一是利用权威优势, 打造工作平台。行业用户在重大工作节点、宣传步调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行业媒体可充分利用其官方权威性, 借助手持终端等新技术, 打造行业专属PAD, 推送定制信息, 对新闻事件进行直播, 还可在共同出差或会议期间作为移动办公平台, 即时处理邮件、撰写报告、整理文件资料等。

二是利用信息优势, 打造学习平台。行业内用户具有共同的职业, 行业媒体对于他们来说是很好的学习、进步、充电平台。行业媒体可利用其媒体信息资源库, 充分开发针对PAD、电子阅读器等手持终端的数字化内容, 结合图、文、音视频等形式, 整合成为各类学习专栏, 推动行业用户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进步。由此可开发按需定制等增值服务, 拓宽盈利渠道。

三是利用用户集中优势, 打造交流平台。同行业人士共性较多, 交流分享的需求更大。行业媒体可利用其对用户的聚合作用, 开发针对智能手机, 及时互动性较强的微博、社交网络等数字媒体, 并通过此平台举办社交、联谊活动等, 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促进用户交流。用户活跃度提升之后, 吸引广告的能力也将进一步增强。

四是利用渠道优势, 打造信息集散平台。行业媒体可利用其发行渠道和受众资源, 成为行业官方信息、行业动态活动信息、求职招聘信息和读者评论、来信、意见等受众反馈信息等各类信息的集散平台, 通过手机等媒介, 及时发布和搜集最新信息, 提升受众的忠诚度和粘合度。

上一篇:批量采购论文下一篇:国际税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