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新起点

2024-05-09

转型发展新起点(精选9篇)

转型发展新起点 篇1

摘要:中国港口行业经历过快速发展之后, 已经进入了平稳运行阶段。要想实现再次跨越大发展, 转型、创新、合作将成为港口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主题。

关键词:港口,转型,物流

“十一五”以来, 我国港口经历了大发展、大突破、大动荡、大变革的过程, 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影, 实现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如何评价港口发展形势?我们认为, 中国港口发展站在一个新的起点。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 新的矛盾开始凸现。从这个新的起点为出发点, 转型、创新、合作将成为我国港口今后发展的关键词。

一、我国港口发展的新起点

(一) 港口吞吐量持续增长, 港口建设取得新成果。

2012年, 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07.76亿吨, 同比增长7.3%。其中, 沿海港口完成68.8亿吨, 同比增长8.2%。我国共有29个港口突破亿吨, 这些港口吞吐量占国内港口吞吐总量69%。2012年, 全国港口完成内、外贸货物吞吐量分别为67.3亿吨和30.56亿吨, 分别同比增长5.9%和9.7%。

2012年, 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控下, 我国港口建设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其中沿海港口新增及改 (扩) 建码头泊位135个, 新增吞吐能力32, 401万吨, 其中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新增吞吐能力30, 683万吨;内河港口新增及改 (扩) 建码头泊位251个, 新增吞吐能力12, 025万吨, 其中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新增吞吐能力5, 250万吨。

(二) 企业多元化经营成趋势。

港口企业多元化经营成趋势, 业务拓展到物流、仓储、运输、加工、配送等, 有的更拓展到投融资、地产、内陆等领域。并且有港口企业联合开展长江战略、国外投资港口经营等。这一系列举措彰显着我国港口企业正在走向多元投资、多元经营、多元产业、多元发展的趋势。

(三) 中国港口科学技术发展成绩显著。

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港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也是全球港口中亿吨大港的数量最多, 集装箱港口前30位排名中的港口数量最多的国家。而且我国在港口科学技术方面也取得巨大成就, 在深水港口建设、航道疏浚整治、桥梁建造、港口机械装备、装卸工艺水平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四) 港口公共服务能力不足成为我国港口今后发展的主要矛盾。

港口生产需求与港口能力不足的矛盾已在逐步缓解, 而随着港口的发展, 港口对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 要求越来越高, 如口岸服务、公共网络信息、金融信贷等。港口和港口企业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与港口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服务质量不高的矛盾, 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矛盾。另外, 我国多数港口企业还是以粗放型方式经营, 港口增值业务和产业还刚刚开始。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

综上所述, 中国港口发展已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我国港口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 港口生产需求与港口能力不足的矛盾在逐步缓解, 而新的矛盾又开始凸现。那么我国港口今后将如何发展?在港口边界浪潮的冲击下, 港口的发展需要转型、需要创新、需要合作。

二、转型、创新、合作将成为我国港口今后发展的关键词

面对港口发展的新形势, 我们认为转型、创新、合作将成为我国港口发展的主要内容。港口发展方式的转型, 是今后港口发展相当一段时期的主线;创新是港口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所在;合作是发展方式转型的环境。

(一) 转型———“十二五”期间港口发展的主线。

港口增长方式需要转型, 是因为港口面临形势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 港口服务对象正在发生着变化。从上世纪八十年代, 世界上一些主要港口就已开始从以装卸、仓储为主的生产方式向物流中心转型, 有的港口已完成了这一转变, 如香港、新加坡港等, 已成为全球的货物转运中心、物流中心、加工中心、配送中心。结合中国港口的实际, 我们认为发展现代港口物流是港口生产发展方式转型的必然选择, 是转变港口发展方式的主要内容。

发展港口物流, 实际上就是通过资源优化配置, 提高港口对供应链的服务项目和能力, 实现港口作业的增值。港口的地理位置优越, 是各种货物的集聚地, 是江海公铁等各种运输方式的节点, 具有包括装卸运输、集散、贸易、信息、拆装箱包装、船代货代以及口岸功能。因此, 港口的转型具有独特的优势, 而其他的物流园区却不可能具有港区的功能。发展现代物流, 目标是建成物流集成经营商。传统港口实现的是“港到港”运输, 而现代物流要求“门到门”服务;传统港口关注的是货物的“流”, 即要求快速周转;现代物流要求的不仅是“流”, 还要有“留”, 让该留的货物尽可能留下来, 以便于实现服务增值。

(二) 创新———港口生产方式转型的关键。

港口生产方式转型, 关键在于创新, 包括科学技术的创新、管理创新、体制机制的创新。科技创新对港口发展和港口生产方式转型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我国岸线资源、土地资源的有限性, 国际航运船舶的大型化, 决定了我们不能一直以扩张型方式、摊大饼的形式来扩大港口能力, 而必须要用现代化、高效化、集约化方式来满足港口生产发展的需求。

除了技术创新, 还要有管理体制、机制方面的创新。以港口供需关系为例, 分区域分港口来看, 各港口能力差异很大, 有些区域和港口明显富裕, 有些区域和港口能力不足。随着国民经济发展, 港口货物吞吐量还会有所增长, 港口码头能力建设还应适当加强。交通运输部提出能力比吞吐量要适度超前, 即达到1.1:1。要根据各码头能力的不同情况和各地区吞吐量增长的不同情况来进行港口建设。

要解决港口供需矛盾, 关键是平衡。能力不能满足需求, 对国际国内运输带来压船压港;建设步伐加快, 港口能力过剩, 也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我们认为, 不仅是技术创新问题, 而是必须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来解决。在机制上, 要建立港口建设的启动机制, 加强对港口需求的预测, 当货运需求到达码头建设的启动点, 才能启动码头建设程序。在体制上, 要严格港口建设的规划、审批和监管制度。

(三) 合作———港口生产方式转型的前提。

联合国贸发会提出第三代港口发展理论, 指出港口从第一代到第三代港口的发展趋势。除了功能差异、功能增多外, 也彰显了港口正在从相对独立进行生产向合作的走向。近来, 我国许多港口也越来越显示了合作的趋势, 一是横向分工合作;二是垂直分工合作。一些邻近的港口企业从绝对竞争开始走向合作, 如上海港与宁波港企业集团, 进行高层对话, 共同成立投资咨询公司, 从竞争走向竞合。竞争与竞合, 虽只有一字之差, 但前者是纯粹从压价恶性竞争, 后者是从服务质量, 从物流链的综合价格综合服务水平, 从港口功能齐全等方面进行竞争, 从而获得双赢。

除了横向合作, 还有垂直分工合作。现代港口物流要求港口企业改革应发展成为集运输、转运、仓储、产品加工、拆箱装箱、快递配送、多式联运以及信息处理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物流经营商。即将港口企业与上下游的运输环节, 相关的不同产业共同组成物流链的合作方式。在物流链运行中, 港口与货商之间不单是纯粹的业务关系, 而是具有共同利益的战略伙伴关系。因此, 物流链经营通过服务创新、管理创新, 挖掘物流链的第三利润源, 实现物流链的双赢或多赢。

在港口发展合作的进程中, 地方政府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一五”期间, 我国港口资源整合的步伐不断加快, 全国已有40多个港口进行了整合重组, 这是合作的另一个领域, 大部分是政府主导型, 也有港口企业通过市场, 以资金为纽带进行合资、合营和合作的模式。对这种港口整合合作的经验、教训进行认真总结, 将成为新时期的一项新的任务。

三、结语

进入“十二五”时期, 中国港口将站在一个新的起点, 处于一个历史发展新阶段, 发展方式的转型成为新时期港口发展的主线。转型的迫切性, 从根本上来说, 是港口原先的粗放型扩张型的生产方式已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 现有的港口体制、港口管理模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港口资源的配置有待于进一步优化。老子说“大道汜兮, 其可左右”, 意思是说, 前进的浪潮推进时, 会涉及左右很多领域。促进港口发展方式的转型, 需要有更广阔的视野、更多的思考、更多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国文.全球供应链条件下港口竞争物流策略[J].港口经济, 2005.3.

[2]于汝民.现代物流与港口发展[J].港口经济, 2004.4.

[3]徐剑华.综合物流时代的港口竞争与合作[J].港口经济, 2001.4.

转型发展新起点 篇2

5月18日,富士康旗下子公司宇宙互联有限公司在重庆大渡口建桥工业园设立云计算研发中心。本刊记者获悉,富士康总裁郭台铭拟为此投入启动资金200万元,预计研发中心将于明年投入运营,项目量产后估计每年可实现1000万元营收。这是代工大佬涉水云计算的一次新尝试。

而大约在此前一周,在寸土寸金的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区,被“荒置”近7年的“富士康大陆总部”地块终于破土动工。依据郭台铭的规划,这里将成为富士康在大陆的营运中心和长三角研发中心及电子商务中心。据了解,新总部大楼的总建筑面积逾8万平方米,高95米,预计2015年完工。

在业界人士看来,富士康的新总部绝不仅仅是一栋大楼,它其实预示着这个代工巨头正迎来转型。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发布的官方信息显示,它将强化大陆投资,并由此对其商业模式进行变革。

在新总部动工仪式当日,同时身为鸿海集团董事长的郭台铭表示,上海总部将成为富士康“新世代商业模式演进的试验场”,公司的成长模式将由过去的“工厂—技术—贸易”模式过渡到“贸易—技术—工厂”模式。

据悉,除此之外,集团还将在上海设立富士康电子商务总部。在重庆设立的云计算研发中心将为之提供服务支持。

一系列的动作显示出这家世界级的电子代工大厂正力求突破“专业代工”,侧重商贸研发,而转型也是其必经之路。

上海是“转型试验场”

上海新总部是富士康转型的新起点。

郭台铭掌舵的鸿海集团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代工巨头。作为鸿海在大陆地区的运营实体,富士康已然成为内地代工厂的代名词。

富士康连续9年位居中国大陆出口企业榜首,去年它的出口额达1117亿美元,约占大陆出口总额的5.9%。但近年来,在人力成本高企等压力下,富士康的毛利率在不断压缩,其今年一季度的营业利润率更是跌破1%,仅为0.9%。对此,业内人士表示,在全球经济大环境不景气、外需不振的背景下,转型已是以代工为主的富士康不得不面临的挑战。

在上海新总部的动工仪式上,郭台铭表示,选择上海作为转型的试验场,看中的是这里所具备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及信息流优势。在这之前,他就曾表示要“抢攻大陆人口500万以上的城市”,采取销售、研发、制造同步到位的模式,设立据点,就近供货。

鸿海集团新闻发言人邢治平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富士康要成为全球消费者与品牌客户的最佳平台,提供从生产、物流到转售的一站式服务,并借助电子商务的布局,掌握终端真正的需求,避免工厂盲目生产。为此,在郭台铭的大陆战略布局中,上海新总部将承担富士康在大陆的贸易、科技总部职能,而其制造总部将仍设在深圳。

业内人士分析,设立上海总部其实传达出富士康要变革的坚定决心,而这背后最大的动因则是受困于低利润。家电专家刘步尘指出,富士康因为缺乏自主品牌支撑,只能扮演“加工者”的角色,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

随着近几年竞争对手的崛起,以及苹果等上游客户对利润的极度苛求,代工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原料、人力等各种成本的提升也一再压缩利润空间。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鸿海集团主营代工业务的子公司鸿海精密的净利润增长率仅为3.6%,低于外界预期,连累公司股价连番下跌。

显然,苹果作为富士康的最大订单来源(整个集团40%的订单来自苹果这个大客户),它对后者的蚕食最为凶猛。据媒体报道,一台苹果iPad的最低售价为499美元,所有零部件成本为219.35美元,苹果的利润超过100%,其中付给富士康的“组装费”仅为每台11.2美元。美国市场研究公司IHS iSuppli分析师曾对苹果最新推出的“The new iPad”进行拆解,得出的结论是,该产品最低配置版本的元件成本约为316美元,而其官方网站的售价为499美元,毛利率高达约37%。与此相比,以工资形式返还给中国工人的薪水仅为每部8美元,占售价1.6%,这比iPad主要零部件供应产地韩国所得到的收益(34美元,6.8%)低得多。有数据显示,苹果如今的运营利润率已经超过30%,但富士康母公司鸿海的利润率从2006年至今下降了近4%,目前只有2%。

而据亲近郭台铭的人士介绍,他早有意摆脱对苹果等IT巨头的过分依赖。

“代工王国”的未来版图

全面的战略转型,成为摆在郭台铭面前的重要任务,此前富士康已在为转型做准备。

近几年,郭台铭已多方布局零售渠道,形成了以赛博数码广场、万得城、万马奔腾电器超市、敢创数码、飞虎乐购电商网站这 五大零售业务渠道。但郭台铭对于“代工王国”未来版图的构想似乎还远不止于此。

此前,鸿海以8.09亿美元入股夏普,成为夏普的单一最大股东,这就显示出郭台铭对核心零部件领域的扩张意图。尽管集团对此举的解释是要做“无可取代的代工厂”,进一步整合其垂直产业链,但结合其在零售渠道的布局,包括之前推出的“万马奔腾”等计划,有业内人士判断,不排除它将在这之后自创品牌、进军终端的可能性。

iSuppli公司消费电子和半导体首席分析师顾文军则表示,郭台铭在短时间内尚不具备摆脱苹果独立做终端品牌的条件。“前提是,它能够在制造方面降低对大客户的依赖度,同时完成产业链的垂直整合,并拥有PC、手机、电视等关联公司。”顾文军说。

实现这些前提并不容易。其中,要完成垂直产业链整合,就将面临最上游的芯片领域的激烈竞争。在芯片领域,台湾的台积电公司一直是全球芯片代工业的老大,占据着全球近半数份额。

对于会否进军终端产品,邢治平表示“不予置评”,但有消息传出,继鸿海入股夏普之后,富士康又在与夏普洽谈在中国组建一家移动通信合资公司,业内预计它有可能推出自有品牌手机产品。

以代工起家的企业中不乏有转型做品牌成功的先例,宏达电(HTC)便是成功者之一。由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之女王雪红于1997年创立的HTC公司在2010年5月停止代工业务,改走自主品牌之路。同年7月,HTC品牌进军大陆市场。2011年,HTC已经成功地在第一阵营站稳脚跟。据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去年11月,HTC曾一度在销售上超越苹果,成为北美最大智能机厂商。

对此,中国家电营销委员会副理事长洪仕斌表示,未来从产品到品牌或将是越来越多代工企业的发展方向。但他同时直言富士康的转型之路将十分艰难。

转型发展新起点 篇3

在教育价值取向上, 要从过度追求现实功利转向追求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价值。不能再把学业成绩和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 不能忽视学生的兴趣和禀赋差异, 造成教育价值观的误导。必须树立“为了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的理念, 既关心面上全体学生的成长, 也要关心学业困难和天赋较高学生的需求;既教育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 也关注学生的品德进步和人格健全, 培养学生个性特长与学习兴趣;既关注学生现在的身心成长, 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在教育质量评价上, 要从过度注重学科知识成绩, 转向全面发展的评价。近年来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重的情况仍未改善, 作业时间长、睡眠时间短、周末补课多、体育锻炼少等问题依然突出。如果学生为获得更高分数和名次而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 导致身心疲惫、毫无学习兴趣、个体素质片面发展, 这样的“优异成绩”意义是不大的。对教育质量的理解和追求应该更加多元化、人本化, 不能按分数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 必须重新审视现在的教育内容和质量标准, 有所舍弃、有所更新。

在学生培养模式上, 要改变高度统一的标准化模式, 更加注重基于需求导向的培养。多年来实行的标准化培养模式, 对迅速改变以往教育质量低下局面是必要和有效的。但现在应该更加关注培养模式如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必须加强对学生的研究, 把教学着力点从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 在培养学生基本素养的同时, 更加注重因材施教, 开发学生多元智能, 为学生提供多类型的课程和个别化的教学, 形成基于学生需要的多样化培养模式。

在教师专业成长上, 要从单纯强调掌握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转向更加注重教育境界和专业能力的提升。传统教育方式强调以学科知识为中心, 教师专业培养也主要围绕学科知识和传授技能展开。要深层次推进基础教育的转型, 必须要更加注重教师教育境界和专业能力的提升, 引导教师树立崇高的育人使命, 增强职业神圣感, 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掌握科学教育方法, 具有精深的专业素养, 成为受学生真心喜爱、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好老师。

在教育管理方式上, 要从单纯依靠行政手段, 转向更加注重思想引导和专业引领。落实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 重要的是将教育管理重心下移到学校、年级、班级。政府要体现宏观管理和指导, 把教育权下移到学校, 为学校改革创新留出空间, 并通过教育价值观倡导、校长教师培养培训、体制机制和政策项目引导, 促进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后奥运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新起点 篇4

奥运会不会成为中国经济的分水岭

近来,有一些海外人士称,随着奥运会的结束,2009年、2010年对中国经济来说,将是很困难的年头。

“毫无疑问,筹办奥运会有力推动了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但由于北京的经济总量只占全国的很小部分,因此筹办奥运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宜估计过高。”这是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接受外国媒体联合采访时的回答。

统计显示,2002年至2007年,北京年均用于奥运会的投资尚不到全国每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从建设规模看,北京奥运工程竣工面积为71.83万平方米,只相当于2007年全国房屋竣工面积的0.0139%。

“如果说中国经济像大海,那么,跳进一只青蛙,对大海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中国公共经济研究会副秘书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孝德认为,奥运会对于中国经济确有刺激作用,但奥运会后的中国经济仍主要受宏观政策和全球经济走势的影响。奥运会是对中国概念在世界范围的一次大营销,但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直接拉动是微乎其微的。

一些经济学家对奥运会后中国经济的发展表示乐观。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中国经济不会出现奥运后的滑坡。奥运会结束后,更多的后续需求会随即跟上,中国不愁没有新的投资热点。

更为关键的是,目前中国经济处于下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城市化、工业化的过程都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不管有没有奥运会,经济都要发展。”张孝德说。

摩根大通近日发布一项研究报告认为,奥运会后中国经济放缓的可能性不大。从以往奥运会承办国的经历看,经济规模较大且经济增速较快的奥运会承办国不易受到奥运会的影响。

2008年,是北京奥运之年,也是中国经济增长开始周期性调整之年,二者同时出现是一种巧合,不存在必然联系。目前,中国经济在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基本态势下,在一些领域有所降温,这是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作用下的中国经济的自身调整,是在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不是因奥运会而始,自然也不会因奥运会而终。一场北京奥运会,在盛大的高潮后不可避免地会有落潮,但可以肯定地说,北京奥运会后不会发生经济的大衰退,不会出现经济发展的拐点,奥运会之后的“鸟巢”不会“人走巢空”,而是依然繁荣。

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正确航向

奥运会作为当今人类社会最大的竞技盛会和国家聚会,吸引着全球的注意力。当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体验中国时,不仅感受了中国文化的巨大魅力,更感受了中国经济的勃勃生机。成功承办奥运会所提升的自信心,对未来中国发展是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

中国在借鉴各国承办奥运会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采取多种措施,借势发展奥运经济,丰富了奥运经济的概念,扩大了奥运经济的影响。承办奥运会为中国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在诸如区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国民素质提高、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产生了辐射作用。

“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是科学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对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影响是久远的。“而这些久远的好处是留给人民群众的。”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执行会长陈剑说。

借举办奥运会之机,中国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10年我国万元GDP能耗降低20%。以北京市为例,经济结构调整对节能减排的贡献率至少在60%以上。

奥运会在提高中国国民素质、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开放度和提升国际形象方面,则具有更长远、更持久的积极作用。奥运会的成功,将有力推动我国与世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合作。

北京奥运会还将极大提升投资者看好中国经济的心理预期。“心理预期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很难定量评估,但可以肯定的是,此轮中国经济连续保持多年的高速增长,奥运会是不容忽视的推动因素之一,这一因素将继续下去。”李伟说。

正视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

2000年悉尼奥运会后,悉尼所在的新南威尔士州即出现GDP增长率小幅下滑、投资大幅下降、房地产业衰退等迹象,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遭遇“奥运低谷效应”,悉尼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在它之后,承办2004年夏季奥运会的雅典为了那短短16天的狂欢,竟背上了10年的债务。

“奥运低谷效应”是大多数奥运会承办城市难以摆脱的阴影。如今的国际经济环境正经历着剧烈的波动,美国次贷危机、世界经济整体呈现通胀,国际粮价、油价高涨等相继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在欣喜之余,中国人难免生出忧虑,毕竟,几乎没有哪个奥运会承办城市能完全摆脱后奥运时代的经济风险。

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与经济潜在增长率稳步提高,加之经济总量大,地域辽阔,经济体系齐全,回旋余地较大。因此,奥运会的结束不会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但是,如何避免物价的过快上涨,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促进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也是奥运会后中国经济面临的重大挑战。

2008年以来,中国经受了历史罕见的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特大地震灾害等不确定因素的挑战,可谓迎难而上。上半年,我国经济同比增长10.4%,其中一季度增长10.6%,二季度增长10.1%,呈现自2007年第三季度起的逐季下降趋势。

“这一趋势的出现,是受国际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影响,更是我国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积累的结果,也是我国经济增长周期的正常调整。”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人士说。

奥运会之后,我国经济面临一系列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影响,包括美国经济走弱对中国出口增长的影响、房地产业发展可能出现的周期性调整、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企业经营困难等,对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形成严峻挑战,需要高度警惕。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表示,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既面临周期性调整和经济转型压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后奥运效应”的叠加影响。为此,应该积极放大奥运会对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负面效应。

中国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增长

面对诸多问题和不确定性因素的挑战,中国经济依然保持活力,因为其拥有最大的市场、稳定的政治环境,以及投资、外需和内需三大经济拉动因素,加上宏观调控手段日趋成熟,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由于宏观调控,中国经济过热风险开始得到消化,经济增速开始变缓。这种“变缓”不是被动的变缓,而是宏观调控所追求的“变缓”,是年初提出的“两防”调控政策开始发挥作用的表现。

可以预见,今年我国的经济增长仍将保持较快速度,原因有二: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长期基本面良好;二是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的短期动力不减。

曾有经济学家担心,奥运会尽管对实体经济影响有限,但由于给投资者形成了良好的预期,致使资产价格因炒作而虚高,股市和楼市在奥运会结束后会迅速调整。

“如今,市场情况已发生了变化,及时有效的宏观调控已使得中国经济过热风险开始消退,经济运行逐渐回归到正常轨道上。”经济学家樊纲表示,股市、楼市的风险已在很大程度上释放,能源价格也作出调整,所以更不必过多担心奥运会后的中国经济。

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有专家作出预测,中国经济7%至8%或更高一些的增长率至少可以再维持15年至20年。中国投资将继续处于兴旺状态,经济发展的空间和潜力仍然很大。只要政策调节适当,我国经济就完全可以自如应对国内外各种情况的变化,持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势头。(作者系新华社记者)

转型发展新起点 篇5

2012年, 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五大战略深入推进, 注册会计师机考改革顺利完成, 行业监管改革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做强做大效应日益凸现。服务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是行业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经过几年的努力, 取得较大进展和成效。从行业作用来看, 注册会计师行业作为知识、智力密集型的高端服务业, 是国民经济转型和企业经营管理升级的“智库”;作为社会监督体系, 是社会诚信链条的重要一环, 能够为优化社会资源配置, 为其他产业转型升级发挥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从市场成效来看, 行业专业建设的进步、服务能力的提升和新业务领域的拓展, 使得行业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成效逐渐显现出来:一是开拓了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业务。在传统审计业务、资本验证的基础上, 相继开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企业社会责任、节能减排、碳排放等新型鉴证类业务, 并为企业实现传统产业更新、低碳经济设计、经营战略调整、并购重组、管理流程再造、成本方案设计等提供咨询服务, 有效支撑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政策的落实, 促进了转变企业经营方式、提高管理效益。二是探索了服务国家经济转型发展战略的新载体。围绕服务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创新地区经济发展模式、金融业改革与发展, 以及会计服务出口、会计服务外包等, 在国家重点经济区域、重点行业、重点园区培育创建了10个会计服务示范基地和3个试点项目, 整合地方政府、产业园区、行业、企业等多方力量, 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服务国家重点区域发展战略布局。三是提升了我国企业走出去在全球范围进行资源配置的能力。例如, 兖州煤业并购澳洲能源企业时, 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完成尽职调查、信息系统和财务报表的对接, 有效保证了并购活动的顺利进行;海尔集团在企业转型升级和跨国并购中委托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国际税务、人力资源和财务等整合服务, 节约资金超过20亿元人民币, 事务所还帮助其再造全球经营架构和提供转让定价服务, 每年为该企业节约国际税收约3亿元。

新的一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 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先启后的关键一年, 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注册会计师行业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天地。财政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党委书记王军对注册会计师行业提出“打造社会审计强国”的目标。“社会审计强国”目标的实现将有赖于行业各个方面的发展, 具体表现为:一是队伍强, 2015年注册会计师人数将达到12万人, 其中, 要着力培养350名领军人才、600名具有国际认可度的注册会计师、5000名新业务领域复合型业务骨干。二是机构强, 事务所组织形式、治理机制和管理制度更加科学, 大型事务所做强做大取得重大进展, 其中, 培育10家左右执业网络、服务能力、收入规模和市场影响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型事务所, 中小事务所做精做专效果显著, 培育发展200家左右中型事务所, 重点服务上市公司、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财务审计鉴证咨询。三是作用强, 行业在保障资本市场稳定与质量中能充分发挥市场监督者的作用, 在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战略的落实上能充分发挥高端服务业的技术专业支撑作用, 在社会管理创新和政府职能转变中能充分发挥新社会组织的探索和支持作用, 在社会组织及非公经济党建的发展中能提供有益的实践和探索。四是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在巩固传统领域审计业务、大幅提升非审计业务比重的基础上, 行业总收入年均增长水平保持在15%左右, 其中审计业务收入增长保持在10%以上, 非审计业务收入大幅增长, 实现全行业业务收入2015年比2010年翻一番, 2020年再翻一番。五是国际地位有效提升, 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在国际会计职业组织中拥有重要的席位, 在国际准则的制定以及行业事务的执行中能充分反映及体现地位、作用和声音, 到2015年, 除国际合作所之外, 至少有3家以上中国事务所迈入世界前20强之列。

2013年, 中注协将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紧紧围绕服务国家建设主题和诚信建设主线, 积极践行群众路线, 深入开展行业“诚信文化建设年”活动, 全面深化行业发展各项战略, 加强行业监管和服务, 并致力于“社会审计强国”的建设。

一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深入开展“诚信文化建设年”活动。以更好地服务国家建设、服务市场主体、服务公众利益为立足点和出发点, 积极践行群众路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 深入开展“诚信文化建设年”主题系列活动, 以诚信文化为统领, 提炼“行业精神”, 积极推进职业道德建设、先优文化建设、品牌文化建设、合伙文化建设等。

二是以做强做大战略为引领, 继续深化行业五大发展战略。以落实扶持措施和服务金融市场的能力为重点, 继续推进做强做大战略;以人才培养规划为指导, 深化人才培养战略;以狠抓准则实施为重点, 巩固准则国际趋同成果;以推动多元化经营试点为重点, 深化新业务拓展战略;以实现信息整合应用为重点, 扎实推进行业信息化战略。

三是以提高执业质量、提升系统风险防范水平为重点, 深入落实行业监管制度改革方案。进一步巩固执业质量检查制度改革成果, 加强对事务所不正当低价竞争、独立性、总分所一体化、财务规范等方面的检查和惩戒力度。强化上市公司年报审计监管, 加大对高风险审计业务的监控力度, 提升年报审计监管约谈工作力度和水平。

转型发展新起点 篇6

一、新基础

“十一五”期间,中央作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战略部署,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的力度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加大了,我国农业生产要素发生了一增二减的巨大变化:增机、减人、减役畜。

农业生产的新基础表现为现代物质技术基础大大增强了,传统元素减退了。从2005年到2010年,我国农机总动力约增加2.35亿千瓦,达9.2亿千瓦;农业机械原值约增加2500多亿元,达6450多亿元;每公顷播种面积农机动力约增加1.4千瓦,达5.8千瓦;每公顷播种面积农机原值约增加1530元,达4000多元。在此期间,农村拥有的大中型拖拉机由140万台增加到384万多台,小型拖拉机由1540万台增加到1780万台,联合收获机由47.7万台增加到97万多台。而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减少了5200多万人。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减少的同时,乡村农机从业人员在增多,2010年比2005年约增加1100万人,达5270多万人。这是一支新型农民大军,占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由12%提高到18%,传统农民减少了,掌握现代生产工具进行生产的新型农民增多了,农民的科质技术要素为主要支撑的新技文化素质大大提高了。与此同时,百户农村居民拥有役畜由近30头减少到不到25头,减少5头多。有些先进地区已进入役畜完全退出农业生产领域的无役畜时代。小麦主产区机械收获取代了人工收割,农民家庭已不再备用镰刀。我国农业已建立起以现代物基础,现代物质技术要素的比重和作用大大增强,对传统人畜力的依赖程度大大减弱。两会期间,代表、委员提出“明天我们靠什么种田”的问题,发出“现代农业不靠386199部队”的强烈呼声,都说明农业发展已经离不开农机化了。这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坚实的农业新基础,是“十二五”农机化势必加快发展的强有力保障。

二、新环境

“十二五”我国农机化发展环境将越来越好,但发展难度也越来越大。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对农机化的需求和支持力度将持续增大,实现稳定增长。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上升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十二五”规划提出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年均7%,仍居世界发展前列。“十一五”末中国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十二五”人均GDP将在4000美元到近7000美元区间运行,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先进地区人均GDP已在1万美元以上,进入高收入水平俱乐部。“十二五”规划要求在经济年均增长7%的同时,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超过7%。两个同步首次写入国家发展规划,对发展质量要求更高了,对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要求更迫切了。农业机械化要为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的发展新需求,提供物质技术支撑。既要保障粮食和食品安全,又要提高品质,增强多样性,还要促进农民增收,而且对促增收的要求越来越高。2010年,国家财政收入已达8.3万亿元,支农能力大大增强。中央财政投入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达155亿元,还增设了深松等作业补贴资金,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支持购机与支持用机结合,财政支农在向组合配套支持推进,这是新的进展。“十二五”财政实力将进一步增强,可以为支持农机化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财政支持保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第六章扶持措施的四条法规,根据中央一号文件要“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加快构建强化农业基础的长效机制”,“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的精神,及《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十二五”对农机化的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除财政支持外,金融信贷支持也将取得新进展,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法规、政策将更加健全完善,发展环境趋向更好。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力度加大,对农机化的需求将更加迫切,对保障农机有效供给的要求更高。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变化分析,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十二五”期间将降至10%以下,“十二五”末降到8%左右。比重下降,意味着支撑能力增强。即农业基础对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的支撑能力在增强。国民经济对统筹城乡发展,增强现代农业基础的要求也更为迫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和力度都将日益增大;“十二五”期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将由目前的2.87亿人逐渐降至2.4亿左右,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将由37%左右降到30%以下。如果“十二五”末降到28%左右,则为2020年降到20%左右打下了良好基础。与此同时,随着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的力度加大,农业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机手培训等阳光工程深入开展,会操作使用和经营管理现代农业装备的新型农民会大量增加,到“十二五”末,农机大军可能发展到6000万人左右,占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约为25%。也就是说,“十二五”末在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中,将有1/4是农机人。中国农业的面貌将大为改观。“十二五”期间,我国城乡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城镇化率将实现突破50%的历史性转折。也就是说,城镇人口大于乡村人口的历史巨变将在“十二五”期间发生,“十二五”末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2%左右,城镇人口将超过7亿,年均增加约1500万人。这对农产品数量、质量、品种、结构,对节约资源,改善环境,发展生态农业,高效循环农业,资源节约型农业,环境友好型农业,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农业机械化要为城镇人口超过50%以后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要求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技术支撑。

总之,“十二五”期间农机化的发展环境会更好,发展难度会更大。农机化要在发展中进行调整,在调整中推进发展。农机战线必须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指示精神,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新特点,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在前进中坚定必胜信心,善于把握机遇,勇于面对困难挑战,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创造性开展工作,化解矛盾问题,开创农机化发展的新局面。

三、新起点

“十二五”农机化发展的新起点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在大于50%的起点上向前发展;二是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在1.4万元/人的起点上向前发展。2010年,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了50%,达52%,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有史以来机械化生产方式大于传统生产方式的历史转折,我国农业生产的变革进入了以机械化生产方式为主导的新时代。在这个新起点上,“十二五”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将在大于50%至60%的区间发展。预期年均提高幅度2%,为国民经济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提供有力支撑。“十二五”是我国农机化中级阶段发展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如果把中级阶段划分为40%-50%、50%-60%、60%-70%三个发展时期,“十二五”正是50%-60%这个关键时期。如果“十二五”末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2%左右,则为2020年达到70%以上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基础,为保障中级阶段历史使命的胜利完成,并向高级阶段发展做出历史贡献。

2010年,我国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达1.4万元/人,成为历史最高点。这样的劳动生产率保障了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19元。在这个新起点上,“十二五”要求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幅大于7%,才能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超过7%。也就是说,“十二五”末我国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应达到2万元/人以上,这必须通过增机、减人,调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实现,农机化必须为此做出贡献。农机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民增收又成为加快农机化发展的重要经济社会条件。与此同时,还要求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与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逐渐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逐渐缩小。“十二五”期间,要使城乡统筹,和谐发展,调整结构,转变方式,农民增收,良性互动的发展关系,达到一个新高度,实现一个新境界。

必须注意的是,由于发展的不平衡性,各地的起点有所不同。例如,目前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大于70%的已有3个省,处于40%~70%区间的有16个省,小于40%的还有12个省;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大于2万元/人的已有4个省,在1万~2万元/人区间的有16个省,小于1万元/人的还有11省。在发展中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政策措施上也可有区别,有重点,有倾斜,努力促进区域良性互动,互促共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新格局

新格局是在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解决结构性矛盾、区域发展不平衡矛盾中逐渐形成的。新格局反映出发展中的新变化。有些变化在“十二五”前已经开始,发展到“十二五”逐渐形成规模与气候,显示出力度和趋势,呈现出中级阶段发展变化的明显特征。在新格局的“新”中,既蕴含着继承性,又凸显出成长性和变革性,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勃勃生机。在我国农业机械化生产方式已经取得主导地位,农机化发展和管理已经走上法治轨道的新形势下,“十二五”农机化发展的新格局可概括为:攻粮拓经、由原进山、种养互补、田设结合、造用互促、模式创新。

攻粮拓经,是指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仍然是发展的基本点和主攻重点。“十二五”在继续着力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同时,要统筹兼顾,向推进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开拓发展,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是新阶段农机化发展的重要新增长点。形成粮经协调发展新格局,既保粮食安全,又促地区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由原进山,指农业机械化发展由平原地区向丘陵山区推进,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种养互补,指推进种植业机械化与推进养殖业机械化实现优势互补,形成种养业协调发展新格局;田设结合,指推进大田农业机械化与推进设施农业装备技术现代化结合,形成资源高效、安全利用,结构优化调整,效益大幅提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安全的发展新格局;造用互促,指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形成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良性互动、互促共进的新格局;模式创新,指在深化改革开放,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的进程中,创新发展(技术创新、组织创新、机制创新、路径创新、人才培育创新、服务创新),成为推进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发展主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机化发展模式和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新格局。

总体来说,“十二五”形成农机化发展的新格局有其客观规律性和必然性,也凝聚着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农机人奋力拼搏的不懈努力和智慧结晶,反映出中级阶段农机作业由环节化向生产全程机械化转变,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的系统性、成套性转型特征,反映出中级阶段农机化领域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种植业向养殖业,由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全面发展,农机化区域由平原向丘陵山区发展,农机化举措由重点推进向重点推进与全面推进结合的扩展性转型特征。反映出农机化技术由低级向中高级转变,高档农机产品由对外依赖度大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有效供给能力,逐渐减少对外依赖转变的新特征。

转型发展新起点 篇7

坐落在四川安县的银河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银河”) , 自1996年从一家县属煤炭国有企业转变为“银河建化 (集团) 有限公司”至今, 已经整整三十个年头。三十年间, 银河以精细化工为主的优势产业定位, 从内涵到外延的深刻变革中得到迅速扩张, 一举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铬盐生产研发企业。2012年, 随着银河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的创立, 在以李先荣为董事长、周中田为党委书记的公司领导班子带领下, 银河再次彰显了作为“亚洲铬都”的无可替代的实力。

近年来, 我国皮革行业受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大环境影响, 加之新的环保政策相继出台, 给行业企业带来了巨大压力。一些具有中低端制革技术且环保不达标的企业被迫停产或关闭, 市场不断在萎缩。面对诸多不利因素, 银河以实施“科技兴企”的高远谋略加速转型步伐, 在大力实施科技创新的同时, 积极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在环保及废水废气处理等工艺技术上不断寻求突破, 其应用电化学法处理含铬废水技术建成水资源循环利用中心, 是目前国内铬盐行业最先进的废水处理设施。公司自主研发的碳化法制备红矾钠技术, 被国家科技部列入“863计划”重点项目, 并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制革行业发展放缓, 导致目前国内皮化市场供大于求。另一方面, 制革技术的提升倒逼皮化产品质量的提升。严峻的市场环境逼迫皮化行业企业以更加务实创新的精神, 向高新技术产业和领域拓展。银河以国家战略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 集聚中科院、四川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校, 组建了“铬基新材料及基础原料清洁化生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创建行业首个国家级技术中心, 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打破国外技术封锁与垄断, 引领中国铬盐产业技术升级。银河与美国应用纳米技术公司共同合作研发的太阳能电子正银、背银浆料亦正式投放市场。企业对外合作开始向掌控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和关键资源方向发展, 目前与国外著名铬盐企业英国海明斯公司、德国拜耳公司、日本化学株式会社、意大利斯托巴尼公司等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在国际金融危机、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产品价格不断下跌的多重压力下, 银河以改革为动力, 以市场为导向, 以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支撑, 依靠科技实力, 又一次实现了从“加速发展”到“可持续发展”的变革, 发展成为中国铬盐产业技术革命的策源地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中心。

2016年7月19日, 本刊记者随四川省皮革行业协会理事长李开华前往银河调研之际, 采访了该公司现任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周中田。

《西部皮革》记者:银河一直是国家科研计划的持续选择, 也是全省皮革行业技术研发的一面旗帜, 请您谈谈公司被授予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后的情况。

董事长周中田:银河凭借雄厚的研发实力被授予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我们在建的10万吨项目就是依靠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研发支撑。项目总共分两期, 一期5万吨。这个项目具有环保、节能、减排的技术优势, 自动化程度高, 清洁化企业生产。我们认为, 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获得发展, 如果不坚持创新, 企业就会走向消亡。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如果你不创新肯定是要被淘汰。创新, 成就了银河, 并必将引领银河的未来。

《西部皮革》记者:银河在皮革行业里主要是化工, 但目前国内整个皮革生产量在下降, 自然用化料就少了。银河有摆脱困境的具体措施吗?

董事长周中田:目前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大环境影响, 银河作为皮革产业链上的一环, 面对的压力和业内大多企业一样。近两年新的环保政策出台, 很多小的企业都关停了, 这些消失的客户, 基本属于污染企业, 从国家环保大局上看, 必须以重典整治。目前国内铬粉市场是供大于求, 竞争很激烈, 市场就这么大, 厂家都在抢, 导致价格下压, 恶性竞争。出路在哪里呢?比如从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创新、高端角度上去挖潜力。皮革的技术提升, 要求铬粉的质量好。只有提高产品品质, 才是企业唯一的出路。

现在皮革业的利润越来越薄, 高端市场的产品价格基本是外企在掌控, 而国内大多是中低端企业, 要占百分之七八十。所以, 银河要向高端市场拓展, 必须加强研发力度。我们希望协会等有关部门能多给企业提供一些行业讯息和高端咨询等方面的服务。

《西部皮革》记者:作为国内最大的铬盐生产研发企业之一, 银河公司具有危险废物经营资质和危险废物处置的专业能力, 去年“8.12”天津港爆炸事故发生后, 有关部门决定将现场清理出的一批含铬废物转移至银河公司进行无害化处置。您作为直接参与危险废物处置的现场指挥, 请谈谈具体过程。

董事长周中田:银河公司高度重视那次危废处置工作, 在领受任务的第一时间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上级环保部门对应急的相关要求, 制定并启动了专项应急处置预案和应急处置工作方案, 成立了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 迅速展开事故应急处置工作。

2015年9月17日凌晨, 天津港爆炸事故现场清理出的29.8吨含铬危险废物经过38小时1900多公里的长途押运, 安全运抵银河进行无害化处置。当时我和副总经理马顺友坚守现场, 科学指挥、有效指导危废处置工作, 化工产业事业部组织由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组成的应急处置队伍, 积极有效推进应急处置工作, 于当日凌晨4时许顺利完成了危险废物移交、卸车、入库、现场及车辆清理洗消等工作任务, 并按照危险废物处置方案, 于22日完成了对这批危废物的安全有效处置。在此次危险废物处置过程中, 银河展示出的高效应急处置能力水平,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得到天津及上级环保部门的高度肯定。

《西部皮革》记者:银河的转型升级思路非常明确, 虽然难度很大, 但关键看怎么采取措施。省里历来很重视你们企业, 现在又拿到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这块牌子, 非常不简单。你们的核心优势何在?

转型发展新起点 篇8

山东海力实业集团是在原宁阳正大煤业有限公司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 而宁阳正大煤业有限公司又是在原国有企业宁阳县石屯煤矿的基础上, 按照《公司法》改制创建的, 至今已有37年的发展史。过去的正大煤业, 涉足的是单一的传统能源行业。公司拥有石屯、石桥两个煤矿, 企业规模小, 综合实力不强;长期单一产业的运作, 人们传统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 开拓意识和创新能力十分薄弱。因此, 要想破解企业发展的问题, 必须首先打破企业员工传统思想观念的“瓶颈”, 统一思想, 形成合力。而要解决这一问题, 建设新型企业文化建设成为必由之路。

2 海力实业集团新型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

海力实业集团新型企业文化的诞生和发展秉承了企业文化大概念的基本框架, 由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部分组成。

2.1 海力精神文化在企业文化体系中, 精神文化处在深层的位置, 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文化系统。海力精神文化基本内容包括:

(1) 企业发展思路:“以煤为主、多业并举、集团化运作”。 (2) 企业精神:认真观察、专注事业、追求变化、强力突破、升华境界、贡献社会、永恒发展。 (3) 企业发展目标:管理体系化、运行规范化、决策科学化、规划现代化、发展多元化。 (4) 企业经营理念:速度立足效益, 管理立足发展。 (5) 企业境界:放眼世界、永恒发展、开拓前进、永不满足。 (6) 企业宗旨:“发展经济、回报社会”。

2.2 海力物质文化海力集团围绕生产经营活动鼓励技术创新, 不断加强企业基础设施投入, 改善员工生产、生活环境, 加强载体建设, 丰富“窗口”文化等方面入手, 从而提高了企业整体文化水平。

2.3 海力制度文化海力集团从企业领导体制、企业组织形式和企业管理制度三个方面入手, 把精神文化理念融入到企业运行体制和管理机制中去。特别在管理制度方面, 企业先后修订、增补并完善了42项共167条管理制度, 逐步建立起了符合海力自身运行特点的全新规范制度体系。

2.4 海力行为文化海力集团从企业家行为、企业模范人物行为、企业员工行为三个方面入手构建企业行为文化, 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着力打造企业优秀员工队伍风貌、团队精神、和谐人际关系, 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员工队伍素质。

3 新型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和效果

大胸襟铸就大气魄, 大气魄拓展出大格局, 大格局托起大企业。新型企业文化建设逐步推进和不断深化, 成功地破解了海力实业集团面临的发展难题。

2003年6月, 集团投资金1.5亿元, 兴建了山东同创汽车散热装置有限公司, 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日本制造NOCOLOK氮气全自动温控氮气保护钎焊炉、德国SCHOLER (肖拉) 公司制造的自动铝质高频焊制管机, 开发、制造汽车散热器、中冷器、层叠式蒸发器、平行流冷凝器、汽车暖风器、机油散热器及车用空调等产品。同时11月, 集团又投资1300多万元对集团原药用空心胶囊生产老厂进行了兼并技改、规模扩张, 组建起了康利尔药用胶囊有限公司。公司车间和化验室全部按照医药生产的国际GMP标准进行设计, 主要生产设备全部采用了国际领先水平的全自动生产流水线, 年可产药用空心胶囊28亿粒。2007年, 集团又与美国黛安娜国际公司合资筹建山东国美联航空部件维修有限公司, 项目建成后年可实现产值6000万美元。

经过近八年的发展, 海力集团已发展成为注册资本2亿元, 资产10亿元, 下属10个企业的现代化大型企业集团。2009年, 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3.65亿元, 利税1.22亿元, 利润7759万元;煤炭产业共产原煤22.2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09亿元, 利税3475万元, 利润1868万元, 非煤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2.56亿元, 利税8686万元, 利润5891万元。

转型发展新起点 篇9

一、在观念认识上把继续解放思想提上新高度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解放思想对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巨大的价值和重要意义。2007年6月25日,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 提出“四个坚定不移”: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 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坚定不移地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 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其中, 列于首位的“坚持解放思想”是做到“四个坚定不移”的前提。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称其为法宝, 说明其在威力和作用上是攻坚破难、克敌制胜的利器, 解决的问题不是细枝末节问题而是根本问题和关键问题。我们党把对解放思想的认识和地位提高到与“党的建设、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一样的法宝的新高度, 这充分说明解放思想的重要性和当前继续解放思想的紧迫性。

继续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 也是时代发展的永恒主题。从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来说, 中国1978年至2008年的30年, 既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史, 又是一部如沐春风的思想解放史。我们党在理论上的每一项重大突破, 在实践上的每一次重大成功, 在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 都是从解放思想开始的, 正是一次次的思想大解放推进了一次次事业大发展。可见, 是不是解放思想, 能不能解放思想, “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 是个政治问题, 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继续解放思想”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 克服实践的盲目性, 提高干事的主动性, 增强工作的实效性, 勇于变革、勇于创新, 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不为任何风险所惧, 不被任何干扰所惑,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解放思想既是一个哲学理论命题, 又是一个社会实践课题。要真正做到解放思想, 既要全面把握解放思想的科学内涵, 深刻理解其丰富的理论性和思想性, 又要准确把握解放思想的实践指向, 自觉践行其科学的实践性和指导性。从一定意义上说, 解放思想就是一场与时俱进、影响深刻、不破不立的思想革命。这场思想革命以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为切入点, 以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为突破点, 以工作实践的推陈出新为着力点。我们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 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当前, 继续解放思想就是要着力转变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 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 切实做到在解放思想中锐意进取, 在实事求是中攻坚克难, 在与时俱进中推动发展。

二、在精神状态上以继续解放思想激发新活力

解放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动力引擎。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政治改革的力度、经济发展的速度、文化繁荣的广度和社会进步的跨度。解放思想的突破点就是要使广大干群的精神状态为之一振, 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进而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状态, 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促进思想解放。精神状态对个人来说, 涉及觉悟问题、追求问题和理想信念问题, 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 决定和影响着一个人的事业心、责任心和进取心。精神状态对社会来说, 事关方向问题、方法问题和发展动力问题, 决定和影响着推进改革开放决心、信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动力、活力。改革开放30年只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部长剧的一个开场和序幕, 今后的工作更伟大、任务更艰巨、使命更光荣。继续解放思想就是要不安于现状, 不骄傲自满, 不放松懈怠, 研究新情况, 解决新矛盾, 解答新课题, 以更新目标、更大志向、更高追求的精神状态去开辟新境界、开创新局面。

继续解放思想体现在工作方略上的精神状态, 就是要把握道路的正确方向、抓住工作的主要方面、选择发展的科学方法。解放思想首先要解决当前存在的程度不同的信仰模糊、信念动摇、信心不足、信任下降的问题, 要将进一步坚定和增强广大干群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以及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科学的理论蕴涵科学的方法, 科学的方法推动科学的发展。解放思想就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 从方法论意义上讲, 最根本的就是要切实做到统筹兼顾, 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 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特别是要关注和解决“三农”、教育、医疗、住房、环境等涉及民生的主要问题。

继续解放思想表现在工作作风上的精神状态, 就是要有蓬勃朝气和奋发有为的干劲, 有昂扬锐气和大胆创新的闯劲, 有浩然正气和求真务实的钻劲。解放思想的前提和条件是实事求是, 抛弃了实事求是, 问题往往得不到完善解决, 那么解放思想就失去了意义。继续解放思想就是要通过“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去真正解决问题, 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在工作实践上以继续解放思想推动新发展

解放思想是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旗帜。继续解放思想在今天之所以引人注目、备受重视, 是因为解放思想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人民愿望的利益诉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的是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继续解放思想的实践指向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作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 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 给人民带来更多的福祉。同时, 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不可能一帆风顺, 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先导和引擎。继续解放思想就是要解决“改革疲劳症”, 克服“小富即安, 小进即满”的骄傲情绪, 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进一步激活思想力、解放生产力、焕发生命力, 把握发展机遇、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水平, 使改革开放更加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 以更深刻的思想解放推进更深入的改革开放。

继续解放思想的价值取向是科学发展。解放思想不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的和归宿, 而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方法和手段。继续解放思想关键是要解决好“发展为了谁, 发展依靠谁”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 怎样科学发展”的问题。为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党在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和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这既是解放思想的实践成果和理论升华, 又是继续解放思想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继续解放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保障人民各项权益, 把握发展规律, 创新发展理念, 转变发展方式, 破解发展难题, 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继续解放思想的基本保障是民主法治。解放思想是一个在民主法治条件下的内因与外因互动、思维与实践共振的过程。一方面, 解放思想必须是在民主法治范围和框架内的思想解放, 必须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与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 否则就会导致自由化泛滥;另一方面, 民主法治是促进解放思想的重要保证和有效手段。只有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发展基层民主, 坚持依法治国, 更好地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特别是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才能使继续解放思想取得实质性成效和突破性进展。

摘要:解放思想改变了社会面貌, 加速了经济发展, 创造了辉煌历史。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 实践永无止境, 创新永无止境, 解放思想也永无止境, 继续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起点。

上一篇:洋垃圾下一篇:教学数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