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转型发展

2024-10-25

宣传转型发展(通用8篇)

宣传转型发展 篇1

论述题目:

宜都市六届五次党代会提出:加快转型发展、推进富民强市,成为宜都今后一个时期的新目标。认真学习贯彻市委六届五次党代会精神,强调要牢牢把握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紧紧围绕提升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振奋精神、奋发进取、扎实工作,努力为宜都加快转型升级、推进富民强市、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文化保证。

宜都市六届五次党代会是立足更高发展平台,全面谋划新一轮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的重要会议。《报告》立意高远、总揽全局,思想深刻、内容丰富,通篇贯穿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前瞻性。《报告》描绘了“十二五”时期我市发展的宏伟蓝图,为宜都今后五年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从事宣传委员工作,要把学习贯彻市委六届五次党代会精神作为当前的重要政治任务,立足实际,切实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一是要认真学习领会市委全会精神。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紧密结合五眼泉发展的新形势和五眼泉统筹城乡的实际,认真学习、深刻把握我市“十二五”发展的机遇挑战、目标任务、主题主线主旨和一系列重大举措,不断增强推进科学发展、建设文化名镇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二是要充分认识宣传工作的光荣使命。履职尽责、发挥优势,为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鸣锣开道、鼓劲造势。要精心实施全会精神宣讲活动,精心策划全会精神新闻宣传,解疑释惑、营造氛围、坚定信心、凝聚力量,推动全镇迅速掀起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高潮。

三是要圆满完成党代会部署的各项宣传工作任务。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六届五次党代会精神,立足宣传文化部门实际,精心谋划明年思路,切实把市委党代会精神落到实处。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机关为引领,深化理论武装工作;以“四镇”建设为目标,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以构建覆盖镇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抓手,加大文化惠民力度;要以创建文明乡镇为动力,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以加强和改进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为重点,壮大城乡宣传文化工作力量。

宣传转型发展 篇2

客观地说, 高校的宣传思想工作存在着两个舆论场:一个是以报纸、广播、论坛为主体的传统媒体舆论场, 一个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媒体舆论场。两个舆论场相互影响, 相互依存。只有打通两个舆论场, 使之同频共振, 才能取得宣传思想工作的最好效果。近年, 周口师范学院适应时代特点, 把握师生实际需求, 把互联网与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有机融合, 做好大学生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舆论引导工作, 打通了两个舆论场, 探索出了做好大学校园网络舆论引导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路子, 为学校转型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一、引领传统舆论场:弘扬好声音, 传递正能量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职责是内聚力量、外塑形象, 为学校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做好传统舆论场, 大力办好“一报一坛二堂”, 弘扬好声音, 传递正能量。

“一报”即办好《周口师院报》。校报是学校党委的喉舌之一, 在平面媒体日渐式微的大背景下, 《周口师院报》坚持“小报大办有高度、小报精办有品位、小报活办有特色”的办报思路, 不断提升办报质量。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 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学校转型发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大学生就业”等开辟专栏, 强力发声, 引领学校舆论导向, 全面发挥了校报作为学校“特殊名片”的功能。结合大学生实际, 开辟了“校友论坛”“就业指导”“校园辩论台”“青春加油站”“校园实话实说”等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专栏, 走进大学生的内心世界, 成为大学生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

“一坛”即处级干部论坛和杏坛博士讲坛。学校依托校内外博士、教授等高知群体, 举办有思想、有高度、有特色的专题学术讲座, 做好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自2009年启动至今, 已举办了“变轨与吊诡:中国近代历史上两轮重大转轨的再思考”“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和青年学生的使命”“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等学术讲座38期, 深受青年学生的喜爱和关注。《中国青年报》以《“杏坛博士讲坛”为何受学子热捧》为题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

“二堂”即沙颍讲堂和道德讲堂。沙颍讲堂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为目的, 突出开放性、互动性, 强调应用性, 形式灵活, 内容丰富, 覆盖面广。先后为青年学生进行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艺术修养与个人成长”“传统文化漫谈”“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等专题讲座20余期。道德讲堂以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主流价值观念为主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和理论灌输, 讲堂每月一期, 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30余期。目前, 学校的沙颍讲堂和道德讲堂既体现了思想性和学术性, 又兼顾到广大学生, 形成了高低搭配、互为补充的良好格局。

二、把握网络舆论场, 占领舆论新阵地

近年,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异军突起, 公共话语权得到最大限度地释放, 开启了“全民皆记者”的“微时代”, 网络空间众声喧哗、肆意表达、无序流淌, 舆论引导难度陡然提升。如何统筹两个舆论场, 寻求两个舆论场的“最大公约数”, 推动两个舆论场“同频共振”, 促进两个舆论场有机融合, 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必须研究的现实课题。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 我们探索出了实施“6W工作法”, 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新路子。

“6W”即在校园舆情引导工作中, 认真研究和妥善处理网络舆情信息的6个关键节点, 即“什么信息 (What) ”“什么人在发布信息 (Who) ”“信息在什么地方出现并开始传播 (Where) ”“信息如何传播 (How) ”“什么时间处理 (When) ”“下一步如何办 (So what) ”。基于此, 周口师范学院在实践中着重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完善网络信息员队伍, 做好信息收集工作。以学校党委宣传部和网络信息管理中心为主体, 建立了校———院 (系) ———班级三级网络信息员队伍, 学校层面和院 (系) 层面的网络信息员主要由宣传部、网络信息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及各学院的党总支副书记、辅导员组成, 重点关注学生使用较多的网络论坛, 每天定时浏览周口师院吧、龙都论坛、人人网等;班级的网络信息员主要由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组成, 主要监测学生的QQ群、微信、微博等, 对于传播速度比较快且具有共性的信息, 及时向学院的主管领导或学校宣传部报告, 由宣传部组织人员对此进行研判, 并形成初步的处理意见。

二是做好权威信息的网络发布工作。发布权威信息, 是消除不良信息传播的重要选择之一。目前, 除学校的官方网站外, 学校建立有官方微博、微信平台;各级团学组织、社团组织也建立了官方微博、微信平台, 形成了强大的微博、微信矩阵, 各个平台之间同频共振, 同时发声, 用学生乐意接受、经常使用的方式来发布官方权威信息。

三是利用数据技术系统开发“I周师”网络服务平台。学校充分发挥在大数据方面的技术优势,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开发了“I周师”网络服务平台。该平台拥有2大类、18子类、102项内容的数据库, 形成了基于学生一卡通信息的学生危机预警平台和学生服务平台, 基于校园数字地图、手机车辆进出预约、异常行动报警的平安校园平台, 基于流程管理的网上服务大厅平台和基于数据挖掘的决策服务平台等, 有效做好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 大大促进了学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四是培养“网络意见领袖”, 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网络舆论一旦形成, 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就显得刻不容缓。培养思维敏锐、深刻的“网络意见领袖”, 由他们在网络中发出好声音、传递正能量, 在青年学生和青年教师中产生具有倾向性的意见, 是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 学校在各级网络信息员中都培养有“意见领袖”, 他们在学校教师QQ群、学生QQ群、周口师院吧中有着较大的影响力, 在学校内部事务管理、重大政治事件网络讨论中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此外, 学校还注重通过微博来培养“意见领袖”, 学校博文记者站的同学刘某, 新浪微博的粉丝有1万多个, 其中大部分粉丝都是校内学生。

五是做好青年教师网络行为的引导工作。目前, 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学校教师总数的64%, 他们同广大学生一样喜欢利用网络讨论问题、发表意见。此时, 他们一方面是意见的讨论者, 另一方面又是青年学生的引领者, 更容易形成舆论导向。青年教师的网络行为引导, 是做好校内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学校党委一方面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现实利益诉求, 通过教职工生活园区建设, 帮助解决子女入托、入学, 调整校内收入分配制度等方式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后顾之忧, 让他们满怀家校情怀投入工作。另一方面注重个体引导, 有针对性地做好青年教师在QQ群、微信、微博中发布信息的解释说明工作。在学校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学校转型发展等关键问题上, 学校领导、部门负责人通过召开座谈会、个体交流等多种方式在广大青年教师中统一了思想, 达成了共识, 确保校内舆论导向与上级决策和学校党委的重大发展战略一致、同步。例如:学校的转型发展工作对部分文、法、历史等学科专业冲击较大, 部分教师对此有不同看法, 学校党委通过大讨论、座谈会、专题讲座等方式, 分析当前学校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我省高等教育布局优化调整的要求等, 使这部分教师逐渐明白转型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也是学校突破发展瓶颈的必然选择, 转而理解、支持学校的转型发展工作。

以宣传大转型促品牌大升级 篇3

从偶然到必然,“大姐书记”走向全国

2011年6月,在陈超英同志殉职的第一时间,五局出于高度的政治敏感和社会责任,当即在战略高度上认识到陈超英的重大典型意义,随后及时向上级报告,并有条不紊地组织重大典型的宣传打造。通过对接沟通湖南省直工委、湖南省委、湖南省总工会、中建总公司、国资委等上级机关,以及新华社、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等媒体单位的广泛报道,并在局主要领导的精心策划和亲自运作下,得到了贺国强、王兆国、张德江、何勇、周强等中央及湖南省主要领导同志对宣传陈超英先进事迹的重要批示;中纪委、中宣部、中央企业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国资委党委、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共湖南省委、中建总公司党组、湖南省住建厅等上级党政组织行文要求大力宣传学习陈超英先进事迹。2012年5月13日,陈超英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以鲁贵卿董事长为首的五局报告团成员受到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等领导同志的亲切会见,全国县级以上党政机关、118家中央企业18万余人同步收看了视频报告,陈超英成为重大典型走向全国。

陈超英不幸殉职是一个偶发事件,但成为全国典型却有必然原因。陈超英是五局从困境到新生,实现浴火重生、凤凰涅槃的见证者、参与者,也是五局栉风沐雨、跨越发展的追随者——五局的发展变化为她提供了成长土壤,“信·和”文化以及三次思想文化活动则为“超英精神”注入了深刻内涵,赋予“超英精神”最核心的灵魂。正是有了五局的成长沃土和“信·和”文化的精神灵魂,陈超英才具备了打造成为全国典型的基础条件,最终成就了“大姐书记”的英模形象,享誉全国。

从个体到群体,“群英荟萃”光耀五局

在宣传陈超英典型的同时,五局把握中宣部、国资委组织中央主流媒体到五局集中采访的机会,有意识地引导媒体,从宣传陈超英延展到理解五局、认同五局、从而宣传五局,将对陈超英个人事迹的关注拓展到对五局整个群体的关注,极大地扩大了宣传的边际效应,为后期宣传企业做好了精心铺垫。

在内部,五局从学习宣传陈超英个人事迹,转变到学习宣传“超英精神”和“超英式”人物。局相继下发了《关于开展向陈超英同志学习的决定》《关于深入开展“我向超英学什么”活动的通知》,全局围绕“‘超英精神’是什么”“我比超英差什么”“我向超英学什么”,结合打造“全新五局”的目标,进一步弘扬“超英精神”,组织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学习宣传活动。2012年,局以“学超英、强内功、谋发展”为主题,挖掘身边的“超英”,打造出“中国黑人”魏乐荣式的海外领导骨干、“超英式的好领导”易志忠、“梁山好汉”式的青年集体等一大批“超英式”的先进人物,呈现出“学超英、荟群英”的喜人局面,使陈超英这一典型具有强有力的说服力、影响力,为后续对五局的大力宣传聚集了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超英”是个体,但她身后有着坚不可摧的群体;“超英”不是树木,而是森林——从“超英”到“群英”,上级领导和新闻媒体深刻认识到,五局的“信·和”文化和发展道路具有独特的样本意义,值得深入挖掘和集中宣传。

从名人到名企,“五局现象”誉满全国

2012年9月,曾经采访报道过陈超英事迹的新华社记者再次来到五局进行采访,并在《凝聚国企精华 “信·和”文化为魂——“中建五局现象”采访启示录》指出,作为一家完全处于竞争领域的老国企,中建五局用9年时间,完成了从濒临破产到年利润16亿元的跨越发展,被理论界和企业管理界称为“中建五局现象”。随后,李长春、王兆国、周强等中央和湖南省委领导作出宣传中建五局跨越发展经验的重要批示。中宣部、国资委再次组织中央主流媒体来到五局深入采访,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和湖南日报等相继发表一系列报道,“中建五局现象”深受各界关注,成为国企典范。

宣传陈超英个人典型,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宣传中建五局,提升“江湖地位”,从而促进企业发展。因此,局主要领导在多次与媒体沟通时,就有意引导他们把五局最具特色的“信·和”文化和多年来的发展业绩作为报道重点,最终得到中央领导批示和中央媒体宣传,让五局更全面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从宣传“大姐书记”到宣传“中建五局现象”,从宣传名人到宣传名企,如同工程建设“现场带动市场”一样,五局的宣传工作辐射出社会影响,催生着五局发展的“正能量”。

从文化到道路,五局成为“中国道路”典范

2011年以来,中宣部、国资委和湖南省委宣传部相继四次组织主流媒体到五局集中进行采访宣传,五局三次登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9家中央主流媒体对五局进行了一系列报道。从宣传陈超英到认识五局,从认同五局到宣传“中建五局现象”,从宣传“信·和”文化到宣传五局多年发展走出的“中国道路”,媒体宣传的层次越来越高,影响力越来越大,达到了系统推介五局的战略目的。在铺天盖地的宣传背后,呈现在社会公众面前的是濒临破产的老国企重获新生,实现十年跨越发展,成为国企典范的“中国道路”。

2003年至今,五局坚持“1357”基本工作思路,沿着“树信心、定战略、用干部、抓落实、育文化”的“十五字路线图”,推进“强心、换血、搬山”,成功地将一个濒临破产的“老五局”,蜕变成了一个队伍精干、主业清晰、资产优良、文化积极、商誉良好、充满活力的“新五局”,演绎了一段浴火重生的业界传奇。从2003到2012年十年间,合同额、营业额和利润总额分别增长40倍、19倍、815倍,形成了一条85°的增长曲线,实现了持续发展、快速发展、加速发展、科学发展。

国资委新闻中心的有关领导带领中央媒体到五局集中采访时,深有感触地说:“中建五局从一个老国企到一个新国企、从困境到新生、从弱小到强大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发展道路,可以称之为中国道路、国企道路、未来道路。”

从打造陈超英典型,到宣传“中建五局现象”、五局发展的“中国道路”,五局宣传工作的大转型促进了企业品牌的大升级,主要经验和启示:

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明确宣传的高定位,树立高远目标。在陈超英殉职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五局主要领导以高度的政治敏感,在第一时间对陈超英作为先进典型的企业意义和社会意义作出了准确判断,进而对典型打造作出了明确定位,明晰宣传路径,进行了资源配置,保证了典型打造活动的顺利进行,赢得了理想的成果。因此,主要领导高度的政治敏感,是决定宣传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要素;宣传目标的高定位,决定了典型打造和企业宣传能走多高、走多远。

整合高端资源,加强与政府、高层媒体的对接。高端资源决定典型的层次、范围以及影响力。五局高度重视政府机构和主流媒体这两个重要资源,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政府机构对接,如加强总公司、湖南省直工委、省委、省纪委、省总工会和国务院国资委等汇报沟通,一手抓主流媒体对接,积极对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最终将陈超英打造成为中建典型、湖南典型和全国典型,并由此延伸、拓展到对“中建五局现象”的集中宣传。

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加强宣传的主控意识。“以我为主”,就是一切工作要站在有利于宣传企业的角度,明确“要宣传”的内容;“为我所用”,就是借助媒体报道营造社会环境,提升品牌影响和社会美誉,助推企业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加强宣传的主动意识和主控意识,从企业实际出发,从宣传需求出发,善于引导媒体并对其施加影响,从而达到引导报道内容、放大宣传成效的目的。

要把握节奏,余波荡漾,加强宣传的层次性、持续性。典型打造和企业宣传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持之以恒。在陈超英典型的打造上,我们从湖南省直到湖南省委,再到中央领导批示,层层递进,在纵向上推进了典型打造的层次;利用这种基础和机遇,又从宣传陈超英个人事迹延伸到宣传五局群体,从宣传“信·和”文化到宣传五局发展的“中国道路”,步步引宽,在横向上推动了从宣传名人到宣传名企的领域拓宽。

两年多来,大宣传取得了大成效,实现了大影响。我们深切感受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赋予了宣传生命力,从客观上决定了宣传条件和可能成效。企业主要领导的政治敏感和定位决策,决定了宣传的高度、广度和深度,从主观上决定了宣传的时效性和影响力。只有主观认识和客观条件相结合,才能让宣传工作为五局的发展提供生产力,让“社会尊敬,员工自豪”成为活生生的现实。

宣传转型发展 篇4

型发展之路

一、形势不断变化、发展面临挑战

苏轼在《晁错论》中说,“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东莞移动伴随着移动替代固话、东莞经济腾飞等浪潮,在08年以前实现高速发展,成为全国首个超越千万的地级市;也正是这种高速增长,掩盖了一系列问题和隐患,使得企业的持续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在金融危机到来之前,东莞移动已经意识到主动谋变、创新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经济环境之变。东莞的经济腾飞主要是凭借区域位置和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通过发展以“三来一补”为主的加工制造业而成为著名的“世界工厂”,产业“两头在外”、经济结构不牢,很容易受到市场变动的剧烈冲击。08年1月1日新的《劳动法》颁布实施,紧接着东莞又在广东“双转移”(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战略的部署下开始紧锣密鼓地谋划“腾笼换鸟”工作,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企业受到严重冲击。进入4季度以后,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开始冲击东莞:海外订单减少、大量企业关停并转、大量的外来工流出东莞,东莞的整体通信客户规模出现了连续多个月的负增长,流失客户规模接近

200万。东莞移动认识到,不改变增长模式,企业持续发展将难以为继。

行业形势之变。东莞在08年的移动通信卡号普及率已达145%,是一个较早进入高普及率、高渗透率、高竞争度、高离网率的饱和市场。随着3G牌照发放、行业重组定格,三足鼎立的全业务竞争时代拉开序幕,东莞移动面临的市场竞争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激烈,电信和联通利用TD尚未成熟的时间窗口,不断加大资源投放力度,希望尽快提升客户规模。公司必须尽快的在新领域、新业务、新市场形成新的增长点。

企业管理之变。由于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了客户规模、业务规模等方面的快速增长,市场运营和组织管理还比较粗放,人力资源增长滞后于企业发展速度。东莞移动必须尽快的理顺和完善基础支撑、业务流程,提升运营管理能力,以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提升服务水平。

二、持续深入创新、锻造核心能力

在这样的状况下,如何实现持续发展是摆在东莞移动管理者面前的严峻课题。公司温乃粘总经理认为,“决定企业是否能够持续发展的核心,不是一时的业绩,更关键的是核心竞争能力。”从而开始持续深入的推进公司在几个重要核心能力上的创新与变革。

营销服务创新。温乃粘总经理认为,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企业的生态环境。基于这样的认识,东莞移动将营销服务要与当地政府的热点、难点相结合,与社会发展相融合,提出“文化营销”的理念。公司从08年开始相继推出“感动广东,和谐东莞”、“我爱广

东,为东莞加油”和“创新广东,成就新东莞”十大新起点工程等文化营销主题,形成企业发展、政府认同、社会赞扬、客户满意、行业和谐的良性的企业生态环境。其中,“关爱100”新莞人服务品牌受到政府和外来工的欢迎,成为巩固和发展外来工客户群体的重要手段,在克服金融危机冲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市场运营创新。运营好千万级的客户群,必须要精细化的运营支撑手段。东莞移动从08年开始全面推动CRM(客户关系管理)、数据业务精益营销体系等精细化运营支撑建设,结合系统化的IT支撑规划和建设,搭建起市场运营的强大数据支撑,实现了基于数据分析的客户需求细分和满足,促进整体营销效率提升一倍。

服务管理创新。东莞移动在08年初提出的卓越服务链构建工程(DESS)成为抵御危机、顺势而上的坚实基础。他们认为,客户所接触到的服务只是整个服务链最末端的环节,要想提升对客户的服务,必须从服务链的上游着手,从根本上实现提升。在这一项目的推动下,东莞移动开始了持久而深入的管理优化,通过在全公司树立“内部服务”的理念、全面梳理和优化业务流程、全面建立内部服务承诺和考核体系,公司的运行效率提升40%以上,受到管理学界和社会的肯定,先后荣获“中国管理学院奖十佳管理创新奖”、入选《哈佛商业评论》和《北大商业评论》的优秀案例库,帮助企业荣获“亚太最佳客户服务奖”和“中国最佳客户服务管理奖”的殊荣。DESS工程与安全运营体系、质量安全盾体系共同形成了东莞移动的卓越的管理优势。

员工关怀创新。东莞移动始终坚持“人才优势是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温乃粘总经理认为,“传统的员工关怀更多的注重人文关怀,在公司发展历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除了做好人文关怀,提升员工素质能力、提升员工价值更加重要。”从08年开始,东莞移动从人文关怀、组织支持、发展激励、学习交流四个方面,着力建设“关爱100”员工关怀体系,以打造高价值人才队伍。其中,员工互助基金、内部服务热线、沟通下午茶、阳光心态训练营、班组精神家园等举措,进一步扩展了企业人文关怀的范畴;员工学习发展体系实现了基于岗位素质能力模型和员工个人能力特征的员工价值提升,改变了“学习就是培训”的传统观点;三维人才评价体系实现了对员工业绩、能力、兢业综合全面的考核,改变了单一的员工评价方式;抓住金融危机契机,组织“全员动起来”行动,有效提升员工危机意识和责任感,提升组织的凝聚力。

东莞移动近年来完成3个国家级创新成果,获得2个广东省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6项科技项目转化的国家级专利,先后有16个QC小组获得“国优“称号,在近年的东莞市质量管理总结表彰大会上,获得市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优秀领导者等共15个奖项,占表彰数量的1/3。今年,东莞移动将打造“创新能力提升体系”作为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工作,将通过系统化的建设,打造敢于挑战、结合实际、贴近客户、贴近一线的创新环境,充分释放员工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活力,把公司的全面创新能力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三、坚定转型发展、创造新的辉煌

近年来,东莞移动相继提出了“保份额、促增长、求突破”和“保格局、促发展、强优势”的发展目标。在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时期,凭借扎实的管理和服务,东莞移动反而更加巩固和提升了市场的主导地位,并在环境的变化和冲击中,找准了未来转型发展的方向。经过推进提升核心能力的各项创新,并经历金融危机、全业务竞争等深刻环境变化的考验和锤炼,东莞移动已经稳健的迈入转型发展的快车道。

正如温乃粘总经理在2010年工作会议上说的,“东莞通信市场已经进入动态饱和与传统通信市场萎缩并存的阶段,寻找新增长点将是各运营商未来布局的重点。如果说前十年是话音移动化,移动话音加速替代固定话音,那么今后的十年将是数据移动化、宽带移动化的时代。去年我们在无线城市、医疗信息化等方面的成功探索与实践,为我们加快向移动信息专家转型积累了宝贵经验、坚定了信心,我们要看到在语音市场饱和的同时,信息消费的边界几乎是无限的。我们正进入向移动信息专家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对于新领域、新业务、新市场,需要高度关注,要着力打造第二条增长曲线。”

东莞移动早在金融危机等环境变化中,就已经结合城市发展、行业发展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战略。在不断夯实传统通信市场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公司迅速投入资源在无线城市、物联网等信息化领域大胆创新实践。

09年,东莞移动在全省率先建成了无线城市平台,如今已融合各类信息业120多项,合作的政府机构、行业、企业近百家,使用客

户超过10万,访问量近200万,通过推动成立无线产业促进会和无线产业联盟,正成为发展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平台。

东莞移动在医疗、教育等行业信息化领域也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09年开发推广的智慧健康管理平台,在全省首次将医疗卫生资源与移动信息化平台实现整合,有效缓解“三长一短”的社会难题,提供各类服务超过500万人次,受到了卫生部及省、市政府的高度肯定和大力推广,荣获了“第四届全国信息化应用、通信技术创新优秀成果奖”全国银奖。

此外,校讯通、政府移动OA、无线视频监控等一大批信息化应用已经广泛服务城市的方方面面。

在此基础上,公司大胆提出要在机器市场、家庭市场等七个重大新领域、新市场取得突破的发展目标,经过近年来的耕耘,已经实现了实质性的发展,这些领域的规模发展,已经成为了东莞移动转型发展的新增长曲线。

转型升级,助推发展 篇5

当前,我县“转型升级、助推发展”主体实践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此次活动的目的是要动员和组织全县广大干部职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科学发展,着力解决思想观念、发展思路、工作作风、效能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不断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围绕如何使我县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这一主题深入思考,结合运管所的工作实际,谈谈个人几点体会和认识。

一、运管部门在加强运政管理建设中要“转型升级”

1、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与工作方法的提高

没有正确的工作方法,要完成任务是不可能的。基层运管部门的同志,在艰苦的工作条件下担负着繁重的运政执法工作,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许多方面都成为表率和榜样。但是从“转型升级、助推发展”的要求来看,仍然存在着提高的必要。这主要是工作方法的提高,面对不同的工作实际,需要勇于创新。

以我分管的出租车管理工作为例,出租车投诉受理制度、打击非法营运车辆执法流程、处理结果回告制度、处理文书管理制度、运政执法稽查制度,行政审批统一受理、限

时办结工作机制等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工作规范和工作方法,有着其具体和特定的规则和要求,要做好出租车管理工作,不但要有高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热情,还要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相关的法律法规,应用正确的工作方法,才能完成工作要求。我们既要做立场坚定、思想觉悟水平高运政执法工作者,还要做运政工作的行家里手。这都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

2、运政执法工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运政执法工作的内容是既定的,但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工作,对工作理念进行优化和转型升级,是与加强运政执法能力的目标和要求一致的。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不仅能提高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同时,建设服务型运政部门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树立政府的权威。

二、运管部门履行职能要“助推发展”

1、维护运输市场秩序,打击非法营运

以打击各类扰乱道路运输市场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为重点,组织开展“打非治违”专项稽查行动,特别是联合交警部门,组织开展了规模较大的专项打击非法营运活动,共查处“黑出租”xxx辆次,查处“黑客运”xx辆次,查处非法营运货运车辆xxx辆次,纠正违章经营行为xxx起,有力

打击了非法经营者的嚣张气焰,保障了我县道路运输市场秩序的正常运转。全年共受理举报、投诉、咨询共xxx起,处理及回复率达100%,未发生违规执法行为和公路“三乱”问题。我所把运政稽查工作作为促进安全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抓手,作为改善政府形象、检验执法能力的重要切入点,采取坚决措施,组织声势浩大的打击非法营运行动,使我县道路运输市场保持了平稳较快协调发展。因此,维护运输市场秩序,打击非法营运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2、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升运政执法形象

今年,我所坚持管行业必须管行风,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紧紧围绕道路运输管理中心工作,坚持标本兼治、纠建并举的方针,不断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工作作风,认真解决广大干部职工行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推进依法行政和便民服务工作,制定了我所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并与各公交公司签订了内容详实、责任明确的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保证我县公共交通事业安全有序的进行。为此我所举办运政执法人员岗位培训学习制度,培训内容有国家法律法规、道路运输管理法规规章、执法文书的使用和填写、执法行为、执法用语、执法着装、职业道德教育、荣辱观教育等,全面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心理素质和道德涵养等。;同时我所坚持把反腐倡廉工作作为长期工作,加大对行政审批和行政处罚等重点环节的监督力度,继续实行行政

审批统一受理、限时办结的工作机制。

浅谈转型升级发展 篇6

(六郎镇强湾村 吴勇)

早在2009年底,中央就在经济会议上曾明确的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如今后金融危机时代,我们面临着极为复杂的经济形势,发展方式转变急需提速。作为皖江明珠芜湖县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深入开展了“转型升级、率先发展”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此次讨论活动的进行,对于我县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破解发展中遇到的难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果说我们的第一次转型是着眼于体制的转轨,我们引入市场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财富积累,劳动力转移,使经济由弱变强,那么第二次转型的目标就要更高,要使我县成为经济强县,必须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社会结构的转型,培育新的竞争优势,为更长期更可持续的发展创造条件。

转型升级的发展,我想首先我们必须再一次全面深刻的理解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互协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科学发展观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

我们的发展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要想做好我县经济的转型发展,实现转型升级的目标,人才是第一要素,是战略资源,因此我们要把培养、吸引、使用人才作为推进我县加快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要确立科学的人才观,我们党提出了人人都能成才的大人才观。人人立志成才,人人争相成为不同层次人才,则是推进我县加快转型的最强大动力,同时形成多元化人才培养投入机制,吸引尖端人才,培养本土人才,形成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竞争氛围。

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就是创新发展模式。它不仅包括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消耗的粗放发展方式向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的集约化发展方式转变,也包括由依靠消费、投资协调拉动转变和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目前,这种以增长引擎、产业转型为基础的经济转型,必将引发我县区域经济的整体转型。

作为县域经济的转型发展,第一产业不仅不能松懈,而且还要做优一产的发展。创新是关键,如何创新?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和相关生物产业,保障粮食和主要农产品安全,实现农产品优质化、营养化、功能化,推进农业信息化、数字化、精准化,构建生态高值农业和生物产业体系,建成农业高值转化的产业体系,形成生态系统持续良性循环、景观优美、功能多样、城乡一体的新型农业。要发展先进育种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产量和抗逆性,研发推广节约资源、减少面源污染、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坚持“重特色、上规模、强品牌、抓转化”的产业发展思路,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主导产业的改造升级,引导推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管理,培育龙头企业。把发展农产品龙头企业作为发展效益农业的重中之重,通过外引内联,扶优扶强等措施,重点培育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拉动作用的农产品龙头企业,不断提高我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

作为县域经济的工业转型发展,我们必须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抓手,壮大优势产业。结合我县优势产业,积极对接国家产业振兴规划,推进产业集聚,全力打造工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目前,我县在工业上已形成机械制造、建筑建材、木器包装、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四

大优势产业。安徽省重点开发区——芜湖机械工业开发区成为全县工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和产业集聚区,成为全县对外开放的窗口、招商引资的平台。我们要积极引导现有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淘汰落后设备和工艺,积极的推进我县工业的转型升级发展。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逐步深入推进,我县的三产发展也将进入黄金时期。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是顺应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大力推进第三产业提速升级,尽快形成与经济快速发展和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相适应、相促进的服务业体系。

作为县域经济的三产转型发展,我县强化重点突破,改造提升商贸服务业,大力引进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等知名连锁企业;启动开发建设荆龙步行街;加快推进四星、五星级宾馆和东湖公园、徽商农家福大市场、苏果超市等建设。发展特色旅游业,整合陶辛水韵、和平生态公园、六郎农家乐等旅游资源,做好深度开发文章。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繁荣城乡经济,增加社会就业,提高生活质量。巧妙借力推进三产发展,加大三产招商引资力度,建立第三产业重点项目库,引进一批有特色、适合发展的第三产业项目,切实提高三产发展档次和配套水平。同时,把第三产业作为全民创业的重要领域,充分挖掘民资潜力,引导、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第三产业。可以说,我县做活了三产,极大地推动了产业升级转型发展。

宣传转型发展 篇7

1硅谷转型历程的简要回溯

2009年,硅谷地区创造的GDP占全美国5%,人均GDP更是高达8.3万美元,居全美第一。如果把硅谷作为独立经济体,其GDP总量位居全球第12位。目前,硅谷地区40%城市居民是出生在海外的移民,不同的观念和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思科、施乐、佳能、索尼、西门子、飞利浦、爱普生、富士通、德州仪器等6400多家科技公司在硅谷落户,雇佣员工总数达28.5万余人。这里85%的新工作岗位来自10年内成立的新企业。

20世纪50年代以来,硅谷在一次次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型中发展繁荣。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硅谷经历了以下转型过程:国防产品研发与生产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末)、集成电路研发与生产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个人电脑研发与生产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至90年代末)、互联网开发与服务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清洁技术开发与应用阶段(21世纪初至今)。经过一次次产业转型,硅谷成为全美乃至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创新经济体[1]。

2硅谷转型发展的理论渊源及实证分析

硅谷转型发展不是一次次偶然事件的巧合叠加,它暗合并印证了有关经济发展理论,并在某种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这些理论。

2.1制度变迁理论及其实证分析

制度变迁理论系美国芝加哥大学法学院罗纳德·科斯教授创立。该理论认为,制度变迁的动力来自新的、潜在的、在现有制度安排下无法实现的经济利益,潜在收益大于制度变迁所需付出的成本是制度变迁的充分条件。根据主导者及特征差异,制度变迁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两种。其中,以“初级行为团体”自发行动为特征的制度变迁称为“诱致性制度变迁”,以国家自觉行动和强制推进为特征的制度变迁称为“强制性制度变迁”。前者主要以经济上的成本收益比较为制度变革的出发点,并以超过制度变迁成本的最大收益为目标函数。后者既考虑经济收益(即“产出最大化”),又考虑非经济收益(统治者稳定性最大化、政党利益最大化等,即“政府租金最大化”)。就强制性制度变迁而言,只有当产出最大化与租金最大化的综合收益大于成本时,制度变迁才会发生。从硅谷转型发展历程来看,其制度变迁具有从“诱致性制度变迁”向“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相融合转变的特点。在形成和发展初期,硅谷转型发展并非政府有计划、有目的的自觉行为,而是高新技术产业性质所决定的逻辑结果,企业在制度变迁中发挥着主导作用。随着时间推移,政府在转型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不断加大,并与企业形成良性互动。例如,美国政府和加州政府顺应硅谷创新型经济发展趋势,适时修订相关政策,不断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引导风险投资公司向高科技创新企业集聚。再如,硅谷首府圣何塞市推出美国最大的以城市为后盾的孵化器计划,其内容包括:创立中介机构(美国市场进入中心、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清洁技术展示中心等),引导软件产业、环保产业、生化产业等新兴产业集聚;设立创新基金,推动初创企业向成熟企业转化;建立外贸特区,延迟乃至减免企业缴纳进口关税。该市确定的面向2040年的城市愿景(Envision)是:“创造新一代城市”。另外,IBM公司“智慧城市”方案、思科公司“智能互联城市”方案等企业战略行为也与政府支持不无关系。

2.2产业集群理论及其实证分析

产业集群理论系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麦克尔·波特教授创立。该理论认为,在一个特定区域的一个特别领域,集聚着一组相互关联的企业、供应商、关联产业以及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通过这种区域集聚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构建出专业化生产要素集聚洼地,使企业共享区域公共设施、市场环境和外部经济,降低信息交流和物流成本,生成区域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外部效应以及区域竞争力。1951年,在特曼教授大力推动下,斯坦福大学工业园正式创立,吸引通用、惠普、柯达等一批高科技企业进入。作为美国第一家高技术工业园,斯坦福大学工业园对硅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2]。有学者研究认为,硅谷把创业和创新所需要的一切有关要素,包括创业者和创意,包括风险资金和人力资源,也包括各种信息、知识、技术和实验条件,集中在这一区域之内,使它们可以借助各种非正式的联系和柔性关联相互自由碰撞和选择,从而为创新的建构提供选择的空间和便利的条件。硅谷地区的企业关系是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即“是敌亦友”(Frienemy)。Palo Alto市长曾说过:“硅谷有一个健康的竞争氛围,彼此维持着一种平衡的竞争关系。平衡主要体现在,每个人都和其他人维持着紧密的联系,不会因为在有竞争关系的公司工作就如临大敌,老死不相往来。”[3]

2.3创新战略理论及其实证分析

创新战略理论系美国斯坦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Edison Tse(谢德荪)教授提出。该理论认为,创新的本质是创造价值,创新经济及持续创新生态系统系源创新与流创新互动而成。源创新是一种从无到有的创新,即确立特定价值理念并以此为基础搭建平台,有效组合一面的能力及资源以满足另一面的欲望及诉求,形成两面正向的网络效应商业模型(即“两面市场商业模型”),其特点是风险大但优势能持久。流创新是一种在现有价值理念及价值链上增加新价值的创新,其“价值链商业模型”的特点是风险低但优势不持久。雅虎是硅谷地区源创新与流创新融合发展的典型。首先,雅虎确立新的价值理念,即以分类搜索引擎为工具,在推销自己的企业与寻找企业的网民之间建立平台,满足双方欲望,创造商业价值,这是源创新。随后,雅虎推出以拍卖方法确定分类广告排行的经营模式,这属于流创新。源创新与流创新的良性互动为雅虎带来丰厚回报。

2.4小结

制度变迁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和创新战略理论有效阐释了硅谷转型发展的内在机理:在技术创新引领下,敏感企业率先转型,并带动产业集聚区内相关企业跟进转型,进而推动硅谷地区整体转型。在这个一脉相承的转型体系中,有一个贯穿始终的灵魂,就是“创造价值”。领先企业的创立或转型,其目的是创造价值;企业集群的产生或转型,其目的也是创造价值;硅谷地区的形成或转型,其目的还是创造价值。

3出版业转型发展现状

伴随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数字出版已成为发展趋势,我国出版业正快速步入数字出版时代。据统计,2009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产值达799.4亿元,比2008年增长50.6%,产业增长率继续保持高增长速度,其中,数字报纸(网络版)收入3.1亿元,数字期刊收入6亿元,电子书收入14亿元,网络游戏收入256.2亿元,网络广告收入206.1亿元,手机出版(包括手机音乐、手机游戏、手机动漫、手机阅读)收入314亿元。网络游戏、网络广告和手机出版成为数字出版产业名副其实的3巨头。

2011年11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全国首次数字出版工作会议主题报告中指出,“十一五”以来,我国数字出版产业主要表现出以下6个特点:一是数字出版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模式日渐清晰;二是高新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高,产品形态日益丰富;三是出版企业转型步伐不断加快,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呈现融合发展趋势;四是产业集聚效应持续增强,区域整体发展初现端倪;五是数字阅读普及提速,消费需求日益旺盛;六是政府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产业政策日趋完善。他强调,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已成为新闻出版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与此同时,他要求中国数字出版实现跨越式发展,5年时间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近年来,在技术进步驱动和上级主管部门要求下,南京市一直在大力推进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坐落在雨花台区省级经济开发区的南京时代传媒文化创业园,一期竣工项目已成为“长三角”地区数字印刷及发行中心,二期在建项目拟成为数字出版研发及产品中心、网络数据传播中心、数字出版产品版权和交易中心、网络产业中心等。2011年2月,南京市人民政府向江苏省人民政府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送“关于创建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的申请报告”,表达了抢抓数字出版转型升级契机,发挥南京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中国软件名城和科技创新中心的优势,积极探索形成在国内乃至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数字出版产业高地的愿望和决心。2011年7月,江苏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南京园区)获批建立。同年10月,南京市人民政府与江苏省新闻出版局签署“共同推进南京新闻出版业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在共同提升传统新闻出版产业、推进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建设、提高数字出版核心竞争力等10个方面达成共识。至此,南京出版业转型升级掀开新篇章。

4硅谷转型发展对南京出版业转型升级的启示

硅谷以“创造价值”为核心的转型发展历程带给我们诸多启示。在南京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过程中,需要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① 在产业转型方面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使创造价值成为持续常态。

与美国不同,中国传媒制度变迁总体上是国家作为主导者推动实施的,属于“强制性制度变迁”。就数字出版转型升级而言,近年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分别出台了《数字出版“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推动我国电子书产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2012年5月,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南京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若干意见》提出“政府推动和市场导向相结合”的发展原则,即:强化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行业管理作用,加强对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扶持,为全市数字出版产业营造健康、有序、可持续的发展环境;坚持市场化的产业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数字出版产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鼓励数字出版企业走市场化道路。

经过若干年摸索,目前,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已逐渐形成下述经营及盈利模式:以盛大文学等为代表的原创网络文学出版模式,以方正集团等为代表的数字图书馆模式,以同方等为代表的学术期刊数据库营销模式,以3大电信运营商为代表的手机阅读模式,以汉王等为代表的手持阅读终端移动阅读模式,以中文在线等为代表的全媒体出版模式,以网易等为代表的网络游戏出版模式,以及正在开发的电子书包和云出版模式等。在强调政府“强制性制度变迁”主导地位的前提下,我们应汲取硅谷转型发展经验,高度重视企业作为转型实践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我们要充分尊重并调动企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其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中充分消化借鉴上述有效经营及盈利模式,并大力探索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的经营及盈利模式,从而形成自身特色和优势。只有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才能在实施数字出版重点工程、搭建数字出版运行平台、创新数字出版先进技术、培育数字出版优秀人才、优化数字出版体制机制等方面取得进展,为价值创造持续进行提供有力保证。

② 在产业集聚方面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将创造价值置于良好氛围。

江苏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南京园区)即将实施特色鲜明、产业模式清晰的10大工程,即历史文化遗产数字化工程、数字报刊及传统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工程、数字音乐出版工程、互动教育工程、电子图书出版工程、网络游戏研发与销售工程、数字印刷工程、移动媒体出版工程、数字影像出版工程和数字版权保护工程。随着上述工程项目的启动和推进,一大批企业将会向园区集聚。就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而言,缺乏竞争影响效率实现,过度竞争又导致其陷入你死我活的无尽“红海”[4]。非零和博弈理论认为,博弈中各方不是你赢我输的关系,一方所得并不一定意味着另一方所失;参与者可能存在某种共同利益,能够获得“双赢”、“多赢”或“共赢”的结果。我们应借鉴硅谷运用非零和博弈理论的转型发展经验,促使园区企业之间建立起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良性互动关系。首先,南京园区可以创办自己的官方网站和平面媒体,交流信息,加强沟通,逐步形成园区的共同愿景和文化认同。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期主办《南京高新》报,产生了积极而长远的影响。其次,南京园区可以组建行业协会,整合驻区数字出版企业资源,为合作共赢奠定制度基础。在硅谷地区,仅华人发起的科技方面的行业协会就有数十家,如硅谷科技协会、硅谷工程师协会、硅谷华源科学技术协会、海外华人高新技术协会等。再次,南京园区可以举办沙龙、竞赛等文体休闲活动,搭建起驻区企业及其员工面对面交流的平台,为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创造条件。剑桥大学有个喝下午茶形式的学术沙龙。在硅谷,这种下午茶演变为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沙龙。来自竞争企业或非竞争企业的员工在沙龙里随心所欲地开聊,许多新思想、新观点在聊的过程中有形无形地在产生、交流和传播。只有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引导入驻企业培养开放心态和共享精神,区域竞争力提升和价值创造实现才能获得良好环境。

③ 在产业发展方面处理好源创新与流创新的关系,为创造价值供给不竭动力。

源创新与流创新互动形成的持续创新生态系统是价值创造的源泉和腹地[5]。作为两种不同的创新方式,源创新风险大但优势能持久,流创新风险低但优势不持久。两者各有特点和利弊,在南京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过程中均须高度重视,不可畸轻畸重。我们应学习硅谷转型发展经验,既强调以客户中心化为特征的源创新,又不偏废以产品中心化为特征的流创新,让两者共同为南京出版业转型发展服务。人才是创新的内核。当前,应按照“南京创业人才321计划”总体规划,积极引进海内外数字出版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和创新团队,积极支持企业多方式、多渠道培养优秀数字出版人才,积极推荐数字出版创新人才申报“文化产业领军人才”、“333高层次人才”和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等选拔培养项目。只有处理好源创新与流创新的关系,持续创新生态系统才能成为价值创造的强大动力源。

2011年底,中共南京市委通过了《关于加快文化建设,提升文化实力,打造独具魅力的人文都市和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决定》,南京文化建设迎来了大发展大繁荣的难得机遇。经过出版人的不懈努力,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创造价值为目标的南京出版业转型升级将不断推进,南京出版业能够在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市的实践中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Theodore L Glasser.Normative Theories of the Media[M].Ur-bana and Chicago: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2009.

[2]John V Pavlik.Media in the Digital Age[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8.

[3]Fred Turner.From Counterculture to Cyberculture[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6.

[4]W.钱.金,勒倪.莫博涅.蓝海战略[M].吉宓,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转型升级 创新发展 篇8

广州白马服装市场是中国首批服装品牌孵化基地,被誉为“时尚风向标,潮流策源地”,市场现场年营业额超过30亿元,而透过白马这一销售平台年交易额超过100亿~200亿元。凯撒、歌莉娅、哥弟、阿依莲、天兰、名豪等一大批优秀的服装品牌从白马逐渐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白马市场的成功得益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它见证了服装行业的发展,发展经验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抓转型升级

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白马是一个开业近20年的老市场,规模仅6万平方米,硬件也日渐老化,规模、购物环境与国内其他新兴服装专业市场相比都有较大差距。白马要发展必须转型升级,加大投入,提升市场的硬件,改善购物环境,为市场的品牌化发展提供良好的交易平台。

白马公司自2005年开始,每年投入超过1000万元,对大厦的形象、功能配套以及重要设施设备等硬件进行全面的升级改造。6年来,累计投入超过6000万元对大厦进行硬件的改造提升,引导场内的服装商户逐步从现货低档经营升级为品牌化经营,搭建品牌化发展的新平台。

改造的范围包括:全面对消防系统、供配电系统进行更新改造,消除安全隐患;逐步更新电梯系统,进行用电增容,增加空调主机,提高设备设施性能;对大厦公共区域进行形象提升,增强购物气氛;结合品牌化发展的需要进行全面的更新改造,2010年,将白马3楼全部拆掉重新间隔装修,把原来330多间的小商铺改为152个展贸式写字间,引进实力品牌,改善商户结构。

抓客户结构优化

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

据调查,在白马1100多家商户中,超过85%是自有服装生产厂家或自主开发经营的服装品牌企业,具有强大的研发及生产能力。这些企业都聘请专业设计师团队,其中拥有5个设计师以上的商户占到了50%以上。白马市场强大的研发设计及生产能力保证了白马服装的原创性、原产地,这是白马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也是白马与国内其他市场最大和最根本的区别之一。

白马一直十分注重对商户的原创设计能力的培养,大力倡导原创设计的文化氛围,并在保护服装原创款式版权方面进行探索。2005年上市以后,白马加快了品牌化发展的步伐,在7、8楼设立了优质品牌营销中心,2010年对3楼进行了定位调整,强化品牌女装的定位。

在经营模式方面,白马由从前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发展为订单式交易、区域代理、专卖或加盟等品牌化运营模式。白马的影响力也从“要批发到白马”,转变为“找品牌到白马”、“要加盟到白马”。

在品牌管理方面,白马主要措施有两个:一是对引进的品牌实施严格的准入制度,从产品研发能力、生产加工能力、渠道建设能力、品牌营运能力等方面20多项指标对商户进行评价,并实地考察,综合评审,符合条件才允许引进;二是对品牌的成长从租金、营销推广、品牌提升等方面给予支持,帮助一般品牌成为白马的成长性品牌,成长性品牌成为著名品牌,并带动全场商户的共同成长。

抓渠道建设

从“坐商”到“行商”

从2009年开始,白马系统开展了白马竞争力研究,开创性提出了“服中国,服世界”的白马影响力工程,具体措施就是“上半年走出去,下半年请进来”。其核心思想就是整合资源,抓渠道建设,从“坐商”到“行商”,把市场从本地往外地开拓,把渠道下沉,建立供需对接的高效渠道,提升市场占有率。

走出去——举办“广州白马服装市场全国巡展暨供需对接会”。

从2010年开始,响应广东省政府“广货北上”、“广货西行”的号召,白马会同广东省经信委、广东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带领白马的商户们开展广州白马服装市场全国巡展暨供需对接会,所到之处得到当地政府、行业协会及兄弟市场的大力支持,掀起了服装专业市场强强联合的旋风。至今已成功实施了5站,并与北京天雅等10多个全国区域龙头市场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有效实施了服装销售渠道的整合。

请进来——举办“广州白马服装采购节”。

始于2007年金秋的广州白马服装采购节,开创了全国服装行业由专业市场牵头承办大型服装采购节的先河。白马服装采购节已经成功举办了6届,每一届都有亮点,每一届都有进步,从最初只有全国10多个市场派代表观摩到2012年国内外42家龙头市场、上千名专业采购商组团参会,活动规模、采购商人数、交易业绩屡创新高。白马服装采购节的举办是服装专业市场的营销创新,为广大服装商户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交易平台,达到了“拓渠道、促成交”的目的。

抓电子商务

从“有形市场”到“无形市场”

网络销售对实体市场冲击明显,实体市场必须有效利用电子商务的新技术,打造“有形市场”及“无形市场”的有机结合体。

为顺应电子商务的发展,白马市场从1998年开始率先开通了自己的网络门户白马服装网,经过多年发展,白马服装网已成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服装专业市场资讯类网站和电子商务网站。白马服装网采用实体市场+网上电子商务的运营模式,该模式充分发挥了实体市场强大的客户资源及网上资源的优势。白马市场电子商务的运营建设分资讯平台、沟通平台、电子商务交易平台3个阶段实施,累计总投资已超过1000万元。

目前,白马服装网基本完成资讯平台及沟通平台的建设,2012年4月改版上线,升级了白马E城,实现网上交易功能。白马服装网集新品发布、招商加盟、产品交易、物流配送、网上结算于一体,形成传统批发市场电子商务发展模式,为白马场内品牌商户开拓了新的营销渠道。

上一篇:法制宣传日活动优秀心得感悟下一篇:美术班家长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