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转型发展(精选12篇)
城市转型发展 篇1
区域经济增长方式严格受制于资源的丰度及结构等, 而资源禀赋不仅影响着区域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格局, 还决定着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和劳动地域分工的合理性。长期以来, 资源型城市基本上走的是一条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粗放型发展的路子, 这种经济增长方式使得资源型城市成为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经济发展停滞表现最集中、最突出、最明显的地区, 也成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生态与效益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难点地区。由于矿产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 资源型城市必然经历从开发建设、繁荣到衰退和转型的过程, 研究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发展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分析我国资源型城市特征, 考察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案例, 地方政府在城市转型发展中应着手以下战略选择。首先, 确立城市定位, 再造区域竞争优势。区域竞争优势是指其区域内的企业或行业在一定领域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伴随着资源储量的减少和开采难度的增加, 作为主导产业的资源型产业逐渐失去竞争优势。资源型城市虽然具有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等比较优势, 但资源会逐渐枯竭, 人员素质技能单一, 使比较优势的重要性不断下降, 单靠廉价的天然生产要素难以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缺乏竞争优势, 替代产业就难以持续发展, 因此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关键是城市发展方向的确定以及区域竞争优势的再造。
其次, 确立产业转型模式, 逐步降低对资源的依赖, 实现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利用资源与经济发展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关系和资源利用、再利用、再循环等途径, 推动企业尽快完成从“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开环流程到“资源———产品———资源”的闭环流程的转换, 解决好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节约利用等问题, 以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为出发点, 以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为支撑, 以体制创新为动力, 促进区域内的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最终实现资源型城市资源—环境—人口—经济的发展新格局。
最后, 培育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建立廉洁高效的投资环境, 积极引进外来资金以推动城市转型。资源型城市必须积极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形成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民营企业, 以带动城市经济转型。
总之,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情况各不相同, 城市的转型发展应该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根据发展实际选择转型模式与发展路径, 以实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转型发展 篇2
发展转型,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从国内外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周期看,在资源型城市处于成长期、资源还比较充足时就开始着手转型,要比矿竭城衰再转型少付出许多代价,并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是全国十三大产煤基地之一,全县煤炭产量达到1600万吨,目前产销两旺,经济形势看好,内外环境有利。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围绕可持续发展问题,准确把握发展规律,大力实施转型战略,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之路。
一、由单一煤炭产业主导向多元产业支撑转变,推进产业转型
产业转型是经济转型的核心。县上着力发展煤化工等接续产业,大力开发特色农业和旅游业等替代产业,使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逐步发展成为主导产业。
一是加快煤电化产业开发,延伸产业链条。围绕建设东部煤电化运基地核心区这一目标,先后建成了2×13.5万千瓦煤矸石电厂、华砚1000万吨矿井、砚北煤矿600万吨洗煤厂、电厂一期等一批重大工程。引进落户了投资27亿元的电厂、投资7000万元的华信煤业有限公司等一批大企业、大集团。投资29亿元开工建设了60万吨煤制甲醇等重点项目。论证新上甲醇下游产品,其中,投资2.6亿元的二甲醚项目即将开工建设,1830尿素合成氨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县上还积极争取实施电厂二期2×60万千瓦空冷发电项目和华明电厂2×30万千瓦扩容改造项目。同时,积极改造提升建材、陶瓷、电瓷等传统产业,培育发展矿用机械等装备制造业,打造工业发展新优势。
二是大力开发农业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了“东果西药整县牛”的农业产业格局。筹措支农资金7017万元,依托独特的地理优势,全面建设草畜、核桃、药材三大产业基地,发展培育了宏源公司3000头肉牛育肥场和万头肉牛屠宰加工生产线、百草园药业有限公司等23户龙头企业,建成了安格斯肉牛繁育、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核桃加工和种苗繁育四个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全县牛饲养量达到11.5万头,种草13.9万亩,药材面积达到5.14万亩,核桃经济林面积达到16.9万亩。
三是深度开发旅游产业,打响“秦皇祭天第一坛”旅游品牌。境内有省级森林公园莲花台。据考证,是秦、汉皇帝祭祀炎黄二帝的上、下遗址,是中国第一座祭祀黄帝的轩辕庙,是我国先秦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的第二年首次西巡,在莲花台举行了盛大的祭祀活动。县上把旅游业作为转型发展的替代产业来培育,投资7900万元,开通了全省最长的莲花台景区旅游专线,建成了秦皇祭天广场、米家沟生态园等旅游景点,开工建设了莲花台风情苑、莲花湖公园,初步形成了以秦皇祭天广场、双凤山公园和米家沟生态园为点、莲花台旅游专线为线的“三点一线”景点格局。举办了“秦皇祭天文化旅游节”和“奥运城市行―走进”大型文艺演出,莲花台景区已经成为旅游精品线路之一。
二、以加快城镇化建设为方向,推进城镇功能转型
城镇功能转型是经济转型的前提。县委、县政府以加快城镇化建设为方向,以建设“生态文化山城、绿色能源之都”和宜商、宜居、宜游的区域中心小城市为目标,高标准规划,市场化经营,高品位建设,城镇化率达到36%。对城市土地、街路冠名权等有形、无形公共资源全面经营,累计出让、转让、拍卖盘活国有资产1.2亿元,实施县城西扩工程,县城面积成倍扩展。先后投资10亿元,建成了仪州大道、运煤专线等“四纵四横”八条街路、人民广场和一批居民小区。
实施大树、鲜花、彩灯、文化、引水“五进城”工程和秦皇祭天广场、“三馆两中心”、城市规划展览馆等一批重点文化工程,有力地提升了城市品位。坚持城市精细化管理,集中开展交通秩序、煤尘、污水和噪音污染等专项整治活动,市民素质不断提高,市容市貌明显改观。按照管理体制、隶属关系、土地承包政策“三个不变”的原则,将城郊经济发展较快的东峡、东华、西关等11个村4.3万农民整体转为城市居民,实现了村庄转社区、村民转居民,加速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资金、技术、信息等各种生产要素向城镇的集聚,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公路沿线乡镇为重点,辐射乡村的小城镇体系。
三、下功夫解决民生问题,推进社会功能转型
社会功能转型是发展转型的目标。
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行“一保三放”,即保证义务教育,全面发展学前教育、高中教育,鼓励发展民办教育,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公办与民办学校公平竞争、协调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实行县级领导包抓学校制度,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二是大力发展卫生事业。实行管办分开、医卫分离、医防分设,大力发展公共卫生事业,推动垄断性领域逐步走向股份化、民营化,形成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9.6%,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面推开,将1.4万人纳入医疗救助范围。
三是积极推进文化事业改革。组建了“莲花台”艺术团,大力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子戏,走商业与文化融合之路,努力繁荣城乡文化。
四是着力解决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制定出台了城市居民最底生活保障办法和廉租房住房管理办法,提高了农村“五保户”的供养标准,落实了计生特困家庭救助金,成立了援助贫困大学生基金会,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零就业家庭”就业安置率达到100%。
五是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和机制。实行了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制度,预防和遏制各类事故的发生。认真做好信访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建成了全省首家县城电子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有效维护了县城的交通安全。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转型;阳泉
一、全国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特征分析
(1)产业结构单一,传统产业比重偏高,三大产业发展不均衡。普遍表现为工业比重大、第三产业发展相对不足,第二产业占有较大比重。资源型城市中第二产业增加值一般占到2/3以上,承载50%以上的城市就业人口。
(2)政企合一加大企业负担,国有老企业技术装备落后、产业升级缓慢。政企合一加重了企业负担,致使企业没有多余资本进行新的投资和更新技术设备,生产水平较为落后,产业结构不完善,产业升级缓慢。
(3)随着资源不断被开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严重,生态治理修复日益紧迫。资源型城市存在特殊的生态环境问题,如矿物废渣压占土地资源、矿区的地面崩塌,以及矿区城市空气污浊、可吸入颗粒物严重超标等及由此引发的生态环境病。
二、阳泉市经济结构现状分析
(1)基本概况
阳泉市位于山西省东部,是一座新兴工业城市,市域总面积为4558.93万平方公里,人口136.85万人,是晋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是全国重要的矿产集中区之一。
阳泉市经济主要以煤炭资源为主,依靠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形成了规模化的煤炭开采、炼铁为主导的工业,兼有矿山机械、电力、化工、电子仪表等行业。
(2)经济发展特征
1、三大产业发展不均衡,第一产业较为薄弱,第二产业中大重工业小轻工业。阳泉市的农业发展水平一直远远落后于第二、三产业。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轻工业和重工业发展极度不均衡,严重超重化。
2、产业结构单一,逐步向多元化发展,但资源型产业的主体地位仍未改变。阳泉工业中煤炭、电力、铝、耐火等传统资源型产业比重大,但仍以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煤炭产业为主导产业。在三大产业的结构中,工业比重依旧偏高,约有40%的就业人口都集中在第二产业当中。
3、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煤炭安全生产状况不容乐观。在煤炭选洗过程中,排放大量的煤泥、洗煤废水和一些有害气体,挤占大量土地,严重污染了水体、土壤和空气。采矿原因引发的地面沉降现象突出,形成采空区,造成地表严重沉陷峻。
三、阳泉市转型发展战略分析
(1)精耕优势产业,拉长产业链,实现产业结构由单一主导型向多元主导型转变。在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要挖掘资源潜力,拉长产业链条,充分利用剩余资源加快发展接替产业。
(2)科技推动助转型。2012年百度公司云计算中心在阳泉奠基,建成后其数据存储规模、计算能力和环保节能等方面,将达到亚洲一流水平。云计算中心落户阳泉,标志着这座城市近年来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非煤产业取得重要进展。
(3)发展循环经济,改善资源环境,走绿色发展道路。即以集约、高效、综合利用为主,以煤炭洁净利用为主,以煤炭加工转化增值为主,走发展煤炭产业循环、电力产业循环、新型煤化工产业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4)“国家园林城市”带动城市转型发展。阳泉市从保护城市自然景观,着眼于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城市定位,进行旧城区见缝插绿,新城区人工增绿,桃河蓄水,南山挂绿等项目,打造城市“绿色名片”。2012年2月阳泉市经国家住建部正式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
四、阳泉市经济转型的对策建议
阳泉市是资源型城市的典型,它目前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在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中有一定代表性,展望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有一些经验和对策值得总结。
(1)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协调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
成立经济转型的领导机构是转型成功的重要保证。这种经济转型领导机构既要有一定的权力又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其组成人员能够代表全局利益,又能同各方进行交流。机构成员要包含各方面的专家,他们能够借鉴其他地区的转型经验,又能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案。
(2)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解决好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问题,特别是发挥政府制定城市替代产业以及人员安置的规定和导向性政策等的宏观调控作用。政府要加强对转型企业的政策指导工作,这些政策包括制定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基础设施与服务环境,鼓励下岗职工再创业,给予新建企业接纳下岗职工的扶持政策等。
(3)大力发展资源替代产业
对于资源枯竭型的煤炭企业,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替代产业,这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应该选择具有比较优势型、市场导向型等要求的产业作为资源型城市的替代产业,对其优化投资,加快发展。阳泉市应该有紧迫感,未雨绸缪,及早做出科学的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相关产业,壮大经济实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君,王育红.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2]刘力钢,罗元文.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6-34
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发展研究 篇4
1资源型城市的特点与现状
资源型城市因资源而兴, 因此, 它具有与其它类型城市所不同的诸多特点。
1.1 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较为集中
资源型城市的前期发展一般非常迅速, 领先自身的先天资源禀赋, 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形成人口、资金、产业的快速集中。在产业的兴建与发展过程中, 往往都是与城市的资源相结合的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形成经济结构相对集中的经济模式, 例如一些煤炭资源型城市, 经济体基本都是围绕煤炭产业兴起, 除了主体经济体之外, 其它产业也基本是围绕煤炭生产的辅助和相关从业人员的生活而展开。
1.2 城市布局不够丰富和合理
资源型城市的城市布局受资源生产的制约, 多数资源型城市的城市布局呈现出“两半式”, 一半是行政区, 另一半是资源生产区, 整体结构不够丰富和合理, 给城市的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1.3 劳动力构成相对单调
资源型城市的从业人员基本是围绕城市主产资源而来, 极端情况下, 有些城市的从业人员就是由资源生产人员和生产辅助人员所构成。劳动力构成的单调使城市的转型面临着技术人员不足的困境。
1.4 生态环境压力较大
主要资源类型, 如煤炭、石油、贵金属等的生产过程中, 对环境的污染比较严重, 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 由于环保意识的淡薄, 环保措施的缺失, 使得许多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 使城市的发展面临着较大的生态环境的压力。
1.5 资源枯竭的压力日益加大
资源的先天特性就是稀缺性, 稀缺性导致许多资源在事实上的不可再生性, 因此, 资源枯竭是摆在绝大多数资源型城市面前的重要挑战。
考察我国一些主要的资源型城市, 可以看到, 目前我国许多资源型城市呈现出以下现状:经济结构严重依赖主产资源;转型发展所需技术人才不足;社会负担过重;生态环境压力巨大;资源面临日益枯竭的压力。
2国外典型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与发展的经验
在现代工业文明率先发展的西方国家, 比我国更早诞生许多资源型城市, 如英国的伯明翰, 德国的鲁尔, 法国的洛林, 美国的匹兹堡等, 这些城市也都经历过从依靠先天资源禀赋快速崛起到面临危机再到在危机中转型的发展过程, 分析这些城市的发展过程, 可以总结出许多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发展的宝贵经验。
2.1 产业链的整合
企业或城市在产业链上占据的广度和长度决定了自身的竞争力。国外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 通过技术和资金等资源的积累, 占据了非常长的产业链长度, 从而使得自身的竞争力非常强大, 并且受上下游的制约很小, 同时出为自身的转型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例如德国的鲁尔工业区在煤矿的开采、加工到煤铁复合型发展, 实现了完整的产业链, 从而使自己在两百多年的发展中始终能够调整产业重点, 始终能够保持整体竞争力。
2.2 技术输出
相对于会枯竭的自然资源, 技术是更富有竞争力的资源。国外资源型城市在资源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巨大的技术优势, 在自身自然资源日益枯竭的情况下, 通过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型城市和资源型产业输出技术, 实现了自身的转型和发展。例如美国五大湖地区的匹兹堡、克利夫兰等钢铁产业城市向世界许多新兴经济体输出冶金技术, 日本的新日铁通过向韩国浦项和中国上海宝钢输出钢铁冶炼技术, 实现了自身的转型和发展。
2.3 资本输出
发达国家资源型城市在长期的资源产业发展过程中, 积累了巨大的资本优势, 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 通过国际并购与重组, 利用输出资本来收购或控股新兴市场的资源, 也是一条成功的转型与发展之路。当今一些新兴市场, 如巴西、南非、俄罗斯、中国、中非等地的自然资源就是被发达国家的资本来收购和控股, 特别是在一些贸易壁垒少、市场管制松的地区, 这种模式比比皆是。
2.4 产业多元化
产业的多元化是避免依赖某一种资源进行发展的有效途径, 发达国家资源型城市在产业多元化道路上一般采取两种方式, 一种是围绕自然资源本身进行产业多元化, 如实现煤铁复合发展, 进行煤化工等新型产业方向等模式实现产业多元化、例如欧洲的比利时、卢森堡等国家。另一种是借助资源背景, 发展新的产业方向, 例如英国的伯明翰, 乌克兰的顿涅茨克, 他们利用足球、艺术等产业形式开展基于矿业文化的文化产业, 也实现了很好的转型与发展。
3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发展的策略
综合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特点、现状, 借鉴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发展的有益经验, 我们可以对我国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与发展提出以下一些策略。
3.1 提炼技术, 打造技术品牌, 实现技术输出
资源会有枯竭之日, 但技术永远有市场。因此, 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 应注重技术的积累与提炼, 并将相关的技术打造成技术品牌, 通过向后发地区输出技术, 从而获得转型发展的契机。这一点上, 日本的新日铁公司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新日铁公司通过自身的技术品牌, 实现了向韩国、中国的技术输出, 获得巨大收益的同时, 引领了亚洲地区钢铁冶金工业的发展方向, 从而确保自身始终处于技术的至高点。
3.2 完善产业链, 降低成本的同时规避资源枯竭的风险
仅仅依赖资源的开采, 虽然一时可以快速的实现盈利, 但始终面临资源枯竭的风险, 因此要完善自身的产业链, 控制更广的上下游产业, 这是规避资源枯竭风险的有效手段。
3.3 借助全球一体化的有利环境, 实现资本输出
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 通过各国各地区的努力, 贸易壁垒越来越少, 作为WTO成员国, 我国资源型城市和企业也具有向国际输出资本的权力, 通过收购或控股新兴市场的资源, 是解决自身资源枯竭的有力手段, 目前我国在非洲地区的石油和贵金属市场已经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并初步取得了成效。
3.4发展相关的文化、体育产业, 降低自身环境压力的同时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
资源型城市在长期的资源开采与利用中, 涌现了许多振奋人心、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宝贵精神, 如石油工人的奉献精神、煤矿工人的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精神等等, 这是资源型城市乃至于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通过挖掘、提炼这些宝贵精神财富, 将之融入到文化、体育的新兴产业中, 能够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全方位发展。德国的煤铁复合型城市多特蒙德, 将煤矿和钢铁工人的不屈精神融入到当地的足球队中, 使得这支球队夺取德国联赛冠军和欧洲冠军杯比赛冠军, 给城市带来巨大的精神财富的同时也实现了巨大的物质财富, 提升了城市品牌, 同时发展了体育产业。英国的伯明翰, 通过煤炭钢铁文化博物馆、艺术馆等形式, 将自身的城市精神进行展现, 提高了城市影响力的同时, 发展了文化产业。这些都是值得我国资源型城市借鉴和学习的宝贵经验, 特别是在当下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国家战略环境下, 更具有转型和发展的战略意义。
4结语
资源型城市依靠自身的资源优势, 实现了城市的发展, 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 如何在资源日益枯竭的现实压力下实现城市的转型和发展是资源型城市面临的考验。通过技术提炼与输出、完善产业链、资本输出、拓展相关体育文化等新兴产业是有效的途径。资源型城市在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与提升的环境下, 一定能够实现又好又快的经济转型与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天明, 沈镭, 刘粤湘, 姜蓉蓉.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进分析[J].资源与产业, 2011, (6) .
[2]枊泽, 周文生, 姚函.国外资源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11) .
[3]刘云刚, 中国资源型城市的职能分类与演化特征[J].地理研究, 2009, (1) .
[4]张群.从两型社会视角探讨资源型城市向低碳城市的转型[J].商业时代, 2012, (15) .
[5]王艳秋, 胡乃联, 苏以权.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能力评价[J].技术经济, 2012, (5) .
[6]董锋, 龙如银, 李晓辉.考虑环境因素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分析——基于DEA方法和面板数据[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2, (5) .
[7]齐义军, 付桂军.典型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研究方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3) .
[8]李惠娟, 龙如银, 史彩玲.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熵及其对策——基于力学分析的视角[J].工业技术经济, 2012, (4) .
[9]张化文, 曹贤忠.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同构性分析[J].中国煤炭, 2012, (4) .
城市转型发展 篇5
——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参会心得
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于9月20日至22日在南京召开。本届年会的主题为“转型与重构”,旨在针对中国城市处于经济转型期发展阶段的当前状况,多角度、多方面探讨目前中国以及国际上面临的城市规划焦点问题,推动城市规划创新。
本次城市规划年会安排了14个平行专题会议、9个自由论坛、3个高端论坛、5个特别论坛、2个工作会议和1个规划学术沙龙。本次大会不仅仅是在城市规划单一学科范围内进行探讨交流,中国社会发展到当前阶段,规划已经形成集社会、经济、文化、交通等多专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本次年会举办方邀请了建筑学、经济学、社会学、交通学的多位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来演讲,聚集了业内数千才俊共同交流。本人有幸作为编研中心的参会代表之一赴会参与学习,现将个人学习的心得体会简言如下。
人类社会发展到现阶段,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贫富阶层是不可避免的。清华大学孙立平教授在《营造良好的城市社会生态》报告中提到: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富人阶层居住在城市外围,穷人居住在城市中心,而中国的城市贫富阶层分布则恰恰相反。个人感觉这是个很有讨论意义的话题,从两个角度来说一说。一是城市发展建设方面,国外的这种贫富阶层在城市的分布状况似乎更为合理一些。对于城市中心区的建设,所有的城市都没什么差别,都是朝着繁华、现代的目标打造,差别主要是在对城市外围区域的发展建设方面。城市的社会
财富跟随贫富阶层分布,发达国家的城市外围区域居住着富人阶层,社会财富分布在城市外围,自然而然城市外围区域也能建设的很好很现代。而反观中国的城市,无论是政府还是百姓,大家关注的目光都集中在城市中心区域,而相对忽略外围区域。从这个角度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说中国的城市“市中心跟欧洲一样,乡镇跟非洲一样”了。二是城市交通需求组织方面,“富外贫内”的阶层格局也会使得城市的总体交通需求相对少。本身由于经济状况的原因,富人的交通出行需求强、交通出行频率高,穷人的交通出行需求相对弱、出行频率相对低。此外,“富内贫外”的格局下,穷人需要“进城”去解决生活所需、去感受都市的繁华,富人需要“出城”去亲近自然,而“富外贫内”的格局下,富人有“进城”的需求而穷人则没有“出城”的需求。两种情况下的阶层对流,前者的交通需求要大于后者。
经济利益是现代社会驱使所有社会活动的根本动因。当前“城市病”的许多问题背后都有着“经济”这一深层次的原因存在。比如城市私家小汽车保有量的迅猛增长导致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就是因为“国家以汽车制造业为支柱性产业的经济发展政策”(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杨涛董事长《长效化的城市交通拥堵治理与管理》),刺激汽车大量的生产,汽车价格逐渐平民化,百姓小汽车消费的经济门槛降低,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小汽车,从而出现“行车难、停车难”的城市交通状况。当然我们在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时,也可以采用若干经济手段。比如城市公交优先的发展政策,除了加大公交设施建设投入、提供便利便捷的公交出行条件外,还应
该辅助以优惠的票价机制,来提高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再比如缓解城市中心城区的交通拥堵问题,采取拥堵收费、高额停车收费的措施来提高私人小汽车进城的使用成本以求减少私家车的出行比率。
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不可复得的精神财富,保护城市文化遗产,推动文化振兴,塑造城市名片是现代化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任务(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张锦秋建筑师《和谐共生的探索——西安城市文化复兴中的规划设计》)。无锡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江南水乡城市的代表,有丰富的吴文化、运河水文化和近现代工商业文化等。我们的城市规划工作,也应该从文化的角度去思考和探索,将地方文化特色融入城市规划建设中,彰显无锡地方特色。
绿色交通是随“转型”提出来的一个全新课题。和谐社会的绿化交通要体现安全、公平、高效、低碳,要形成合理的交通出行结构,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出现需求。过去一个阶段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在于为适应城市空间的快速扩张而进行的骨架形态的搭建,以无锡为例,现状无锡城市道路网络框架已经基本形成,各个城市片区的联系通道都已构建完成。但是这种粗犷型建设模式也使得城市路网级配倒挂现象严重,干道多、支路少,难以实现全方位的通达和顺畅。未来城市交通方面的转型应立足于“优化与提升”,完善支路网建设,建立慢行交通系统等。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不断推进和深化,城乡发展的动力、机制和操作手段都将发生重大改变,作为引导和控制城乡发展的城乡规划也同样面临着转型和重构的必要。无锡作为走在全国前列的城市之
城市转型发展 篇6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资源
资源型城市因为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在我国城市发展史上曾经辉煌一时并为城市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随着技术变革的推行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资源型城市曾經的资源优势光环逐渐退去,某些城市陷入发展的瓶颈,因此,资源型城市发展必须围绕转型进行。
一、发展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写进党章,作为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是关于发展的基本观点与根本方法,是被实践证明的科学理论,资源型城市要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于城市的资源状况,牢牢把握转型发展不放松。
二、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机遇
资源型城市发展面临着机遇是不言而喻的,主要是城镇化的机遇。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可耗竭性决定了资源型城市转型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新型城镇化势必将迎来新一轮人口“入市潮”,也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与挑战。
1.新型城镇化之“新”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带来重大机遇
所谓“新型”,是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城乡互促共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个性鲜明的城镇化,主要体现在“人”的城镇化,需要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降低城镇准入门槛。资源型城市需要聚人气。而资源型城市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单一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即靠挖掘或者初加工资源来刺激经济发展,只能造成低效率、高污染,高耗能的重复建设,更不能再抱有资源枯竭时国家会“买单”的希冀,“等靠要”只能导致城市的整个经济结构遭受重创。
鼓励民营和私营经济在资源型城市活跃起来,让民营和私营经济的从业者落户城市。从投资需求角度来看,农民市民化后,需要大量增加城市工商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即使按年人均3 万元来计算,这对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也将是不小的贡献。也只有农民市民化后,他们才能将城市的生存和发展与自己紧密联系在一起,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和转型的基石也才能更加牢固。
2.政策机遇
资源型城市在历史上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随着党的十八大的召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推进,国家对资源型城市的支持力度逐步加大,2013年12月03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首次界定了262个“资源型城市”,他们将作为维护能源资源安全的保障地、推动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主战场。国务院通过了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建设意见,在国家层面上对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做出详细指导和政策支持,全面引导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国家的支持成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最大动力和重要机遇。
三、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挑战
1.新型城镇化的“新”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带来的挑战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城市发展摆脱自然资源约束的长期过程,是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文化转型、政治转型等多领域系统变革与创新的复杂系统工程,转型的目的是要实现支柱产业多元化,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受历史和体制因素影响,资源型城市财政收入状况最终呈现出递减趋势,面对脆弱的基础设施和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资源型城市本身缺乏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财力和能力,对教育、文化、科技、卫生、社会保障和福利等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明显不足。西方发达国家在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往往不惜从财政收入中斥巨资来对城市内部原有产业改造升级和为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提供援助。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对资源型城市转型进行管理和规划,大胆进行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发展新兴产业和替代产业。我国资源型城市数量众多,政府不能通过使用大规模经济援助的方式,帮助资源型城市实现转型。只能发挥政策和法律的作用,积极引导资源型城市转型,培养资源型城市的内生动力,使得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不断提高,使其真正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2.新型城镇化需要让农民“进得来,住得好,用到位,留下来”,改善城市常住人口的生活质量成为关键性环节
这需要用法律措施保障资源型城市顺利转型,不仅要加快对涉及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基本法修订,加快制定资源型城市的资源性企业退出法律法规,构建更加合理的税费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变全体城市居民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要在城市转型运转的相关规制下,在中央设立一个专门负责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工作综合指导部门,从全局角度差别化地加强对各资源型城市进行分类指导。另外,通过明确责任,强化执法监督机制,让法律真正得以贯彻。
综上所述,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和复杂的系统工程。各个资源型城市的特殊性决定了政府是城市转型中的主导力量;政府转型是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然要求;同时,资源型城市本身要抓住机遇,分析实际情况,克服挑战,实现转型。
参考文献:
[1]孟士翔.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途径研究[J].北方经济,2011年10期
资源型城市转型与绿色发展 篇7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转型,绿色发展,生态环境
资源型城市一般经济转型多是强调对已经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治理,多数措施治标不治本,仅依靠增加专门性治污成本投入的方式进行环境的改善。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则坚持标本兼治,既对已往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治理,又在转型的同时从全方位构建起生态环境的绿色保护机制,使生产系统本身具备环境保护能力,形成一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的新型生产发展模式。
影响资源型城市向低碳城市转型的首要因素当属环境。首先,重视保护自身生态环境,将其建设成为适宜投资和居住的地区。资源型城市一般生活设施配套水平相对落后,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在向低碳城市转型过程中要优先选择环境友好型的接续产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其次,鼓励低碳发展、技术创新等相关政策是实现城市转型的前提保障。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过程中,政府需发挥主导力量,根据实际情况和预期目标,制定相关的政策,宣传和引导公民广泛参与。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良好的环境对于人类的进步和城市的发展都具有无比重要的作用。保护现有生态环境和恢复已经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也是经济转型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要坚持环境保护优先的原则。正确处理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做到可持续的发展。在坚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更要重视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为子孙后代的发展和延续打好基础。生态环境是全球性问题,发达国家存在生态环境问题,发展中国家也存在生态环境问题。城市是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最集中、最突出的地区;资源型城市又是城市中生态环境问题最集中、最突出的地区,是发生生态环境问题种类最多、范围最广、影响最复杂、生态破坏最严重的地区,这也是提出绿色发展的意义所在。无论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资源型城市的生态问题都是生态环境问题的焦点、重点和难点。
资源型城市由于资源的不同有很多种类型,各种类型的资源型城市所处的发展阶段、区位条件、劳动力状况、环境保护压力、产业情况等都有所差异,所以适合一个地方的转型经验也许会在另外的资源型城市中水土不服。要探寻适合本地的经济转型路径,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生态环境的修复、治理与建设,是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绿色发展的一项根本性、长期性战略任务。它是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转型和绿色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检验转型的方向是否正确,转型成功与否的一项重要标准。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和建设,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经济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自然各个领域,涉及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社会投入及产出等各个方面,而且又是在城市经济转型的复杂背景下展开实施的。因此,在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和建设过程中,必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高屋建瓴,总揽全局,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生态环境建设内部及其与经济转型的各种矛盾和关系,促进生态建设的有序、健康发展。具体说,资源型城市在生态环境治理和建设中包括以下五个关系:
(一)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转型的关系。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百业待兴,百废待举,诸如主导产业转换问题、劳动力转移问题、资金问题、技术问题、体制问题、人才问题等等,无数迫切的转型发展问题亟须解决。面对艰难复杂的转型发展任务,资源型城市绝不能再走“先发展、后治理”、“先开采、后治理”、“先生产、后生活”的传统经济增长之路,再不能忽视和淡化生态环境问题,重犯历史性的战略错误。生态环境的修复、治理与建设是经济转型中应有之义。资源型城市在经济转型中必须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转型的关系,实施物质资源、经济资源、生态资源三个资源同时开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大效益并重;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三个文明并举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只有把生态环境治理和建设摆在关系经济转型整体和全局、关系经济转型前途和命运的战略高度,才能处理好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才有可能选择和走上一条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转型道路。
(二)生态环境修复、治理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
生态环境修复、治理与生态环境建设同为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环境任务,其中任何一项任务都不容忽视,不能偏废。既不能重修复、治理,轻建设;也不能重建设,轻修复、治理。生态环境修复、治理与建设的关系是治标和治本的关系、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也是短期和长期的关系。资源型城市的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严重,对城市生产和生活危害巨大。因此,转型的起步之年、转型初期,就必须一刻也不耽搁地立即着手进行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治理,并把这项工作贯穿于经济转型的全过程。但是,同时必须认识到,对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事后的修复、治理,只是治标,不是治本。它虽然有助于解决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但还不是这一矛盾的彻底解决的办法。彻底解决这一矛盾,不致发生旧的生态环境问题刚刚解决,新的生态环境问题又接踵产生的尴尬,就必须治本,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这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措施和根本办法。
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目标和主要途径,是要建设生态经济。什么是生态经济呢?生态经济是一种新型经济,用形象化语言说,生态经济即绿色经济,它是区别于工业文明的“黑色”经济的一种新型经济。生态经济是人口—经济—社会—生态良性循环,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平衡协调的经济。发展生态经济,就要大力发展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消费;推广和实行绿色技术、绿色投资,发展绿色产品、绿色产业;发展绿色工业、绿色服务业;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在社会再生产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逐步实现经济与生态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使经济的增长不再以破坏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经济或绿色经济是一种更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也是一个更加美好的人类理想,一个更加令人向往的人类与自然“大同”的世界。只有全面实施生态环境建设,才能不致发生修复、治理了旧的生态环境破坏,新的生态环境破坏又再度产生的悲剧,打破“生态破坏—治理—再破坏—再治理”的恶性循环。
(三)重点生态环境项目与一般生态环境项目的关系。
经济转型的每一个投资项目都与生态环境有关,很难说哪一个投资项目与生态环境无关,只不过相关的程度有强弱,相关的性质有正负之别而已。投资项目中有一批对生态环境影响特别显著,其建设和实施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修复、治理和建设意义极其重大的项目,它们成为重点生态环境项目。而另外一些项目,从生态意义上说只是一般性项目。资源型城市在生态环境治理和建设中要区分重点生态环境项目和一般生态环境项目,集中力量,突出重点,首先在重点项目上实现突破,借以带动生态环境治理、建设的全局。当然,在突出重点的前提下,也要搞好大量的一般性生态环境项目,提高生态环境治理和建设的全面性、综合性和整体效果。无论是重点项目还是一般项目,在实施建设过程中都要从生态环境项目的特点出发,坚持如下两条原则:一是生态环境治理与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相结合,对于资源开发过程及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固体、气体、液体排放物进行科学化、生态化处理,实行资源的综合利用,变害为利,变废为宝;二是坚持生态环境治理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和城市设施建设滞后交织在一起的。生态环境破坏影响了城市的住宅、道路、通讯、水、电、气的生产和供应等基础设施建设;反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也加重了生态环境问题的难度和复杂性。在生态环境治理建设过程中,应坚持生态治理和城市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从而有助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与城市设施建设互相推动、共同发展。
(四)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关系。
从全局、长远、根本上说,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是统一的。但是,在一定时期、一些具体问题上,它们之间又存在着矛盾。生态效益也会影响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例如,一个投资项目或一个企业,投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的钱多了,会加大建设和生产成本,相应减少投资收益和生产效益。一个城市投在生态环境方面的钱多了,就会相应减少投在经济项目和社会事业项目的资金。当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出现矛盾的时候,必须兼顾各个方面,尽可能实现三者的统一,既不能不顾生态效益只强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不能只顾经济、社会效益,忽视生态效益。而当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发生严重冲突,经济、社会效益的取得需要生态环境付出巨大代价和牺牲时,则要把生态效益放在第一位,宁可损失甚至牺牲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要确保生态环境的安全。因为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长期根本利益所在。用损害生态利益的方法谋取经济、社会效益,无异于竭泽而渔,饮鸩止渴,到头来,也会最终损害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甚至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五)生态环境建设中实施政府调控与运用市场机制的关系。
生态环境是社会公共品,并且具有明显的外部性。这一情况导致某些人认为生态环境不具有价值,从经济利益上减弱了对生态环境的关心。按照一般经济规律,社会公共产品及某些外部性极强的领域,只能由国家承担起管理责任,或者国家管理比任由市场自发力量支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生态环境对社会经济和社会福利的影响是如此之大,其外部性又是如此之强,所以由国家实行有效的管理,以法律的手段、行政强制手段保护生态环境,杜绝或减少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无疑比单纯市场调节更为有效。国家对生态环境的统一管理虽然重要而且有效,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单纯依靠国家管理显然是不够的,还要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使生态环境的外部效应内部化,即使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和企业、单位、个人获得利益,使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企业、个人为此付出成本,受到应有的经济惩罚。只有政府管理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并不断提高市场机制和实施政府调控的水平,才能使生态环境的治理和建设逐步走上市场化、法制化的轨道。
环境因素对资源型城市转型与绿色发展存在重要影响,同时绿色发展以环境修复和生态保护为重要目标,能促进环境因素的改善和治理。资源型城市实现绿色发展要求区别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模式,树立标本兼治、同步治理的基本理念和发展原则,既对以往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治理,又在转型的同时对生态环境可支撑人口、经济规模和容纳污染物承载力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从全方位构建起生态环境绿色保护机制,形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运行和互动的新型科学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朱远.城市发展的绿色转型:关键要素识别与推进策略选择[J].东南学术,2011.5.
[2]景普秋,孙毅,张丽华.资源型经济的区域效应与转型政策研究[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2.6.
城市工业转型升级发展水平的测度 篇8
关键词:工业转型升级,综合赋权,平稳增长趋势
1引言
“十一五”以来,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备受关注,多次写入政府文件[1]。转型就要转变工业发展模式,实现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型生产过渡,实现传统工业化转向新工业化生产道路;升级就是要通过全面优化工业布局、技术结构、组织结构以及行业结构,促进工业结构整体全面优化。当前,国内学者关于工业转型升级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定性分析,从实证研究角度对我国工业转型升级进行定量分析的成果较为少见。吴进红(2007)对改革开放以后扬州市对外贸易对工业结构升级的引致效应展开实证研究[2]。李树丞等(2008)通过建立VaR模型对我国1985~2005 年工业结构、进出口贸易和FDI进行检验[3]。李博和曾宪初(2010)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化发展历程,并对工业结构变迁的动因和类型进行了重点分析[4]。以广西1987~2010年时间序列数据为基础,戴魁早和汪竹(2012)运用VaR模型实证研究了自主创新、吸收能力与工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5]。郭勇(2013)利用1985~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和两阶段最小二乘估计实证烟具了国际金融危机和区域市场划分对工业转型升级的影响[6]。纵观已有的实证研究,工业转型升级的衡量指标可以归纳为结构变化指数、工业总产值(或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和工业全要素生产率三类。然而,工业转型升级是一个战略性、全局性和系统性的动态变革过程,涉及到工业生产理念的转变、生产模式的转型升级以及路径的革新[7]。因此,用单一指标来度量工业转型升级是不恰当的,有必要对工业转型升级发展水平进行系统的测度,以了解当前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现状,为今后深化工业结构调整提供客观认识基础。
基于上述分析,结合工业转型升级的内涵与特征,本文构建了测度城市工业转型升级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进一步,基于长沙、湘潭、株洲、岳阳、衡阳及常德六个市区2005~2011年数据,运用由群决策层次分析模型和因子分析模型构成的综合赋权法对湖南地区工业转型升级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
2 工业转型升级的特征与主要内容
2.1 工业转型升级的特征
工业转型升级是一个战略性、全局性和系统性的动态变革过程。所谓战略性,是指工业转型升级的目标明确,通过工业转型升级,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同时也促进国家经济的“绿色”发展,最终使得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得到不断提升。所谓全局性,是指工业转型升级立足于长远发展,一改以往一味简单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惜以资源过渡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为代价。所谓系统性,是指工业转型升级是一个漫长的动态过程,需要不断调整发展模式和方向,以应对转型升级过程中出现的国内环境变化和重大挑战。具体来说,作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工业转型升级就是“六个坚持三个深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坚持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内生增长、惠国惠民的基本原则,坚持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本质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原动力,深化工业化进程的信息化,深化传统工业的改革及新兴战略产业的培育,深化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最终不断增强我国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建设工业强国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持的基础[6]。
2.2 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内容
工业转型升级就是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工业企业作为主体,加强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促进“两化”深度结合,推进工业向绿色低碳不断发展,大力实施质量和品牌战略,不断优化工业空间布局,提高工业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最终使工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得到提升,工业结构升级不断优化。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内容包括:
(1)增强技术改造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技术改造具有投资少、周期短、效益好、消耗低和污染少的优势,通过生产方式的转变,优化企业结构。同时,在技术改造的同时,也要抓住自主创新能力这个中心环节,加强工业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的支撑。
(2)加强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结合
工业转型升级要求充分发挥信息化的牵引作用,不断完善信息化推进机制,加强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提升工业信息化的层次和水平。
(3)优化工业空间布局
按照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快调整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4)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以推进设计开发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影响最小化为目标,立足节约、清洁、低碳、安全发展,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强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5)向高附加值产业转移
工业转型升级不仅表现在工业结构和工业体系的总体特征的变化上,在战略选择上也会得到重大体现。向高附加值产业转移不仅可以有效的解决资源问题,同时对于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经济的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6)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
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形势,更加注重引进产业升级亟需的先进技术设备,着力引进高端人才,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提高工业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
3 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测度方法
3.1 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指标说明
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工业转型升级的特征与内涵,充分考虑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动态性、可操作性等原则,本文认为要从工业发展、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资源节约、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对外开放六个方面来放映工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水平。
第一,设立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工业产值增长速度提升和全民劳动生产率增速三个指标来反映工业发展。工业产值增长速度用工业增长值率来衡量,即工业增长值除以工业生产总值这一指标。工业增加值率越高,企业的附加值越高、盈利水平越高,投入产出的效果越佳。工业产值增长速度提升反映了工业企业产值增加值提升速度的快慢,利用工业增加值率的增长比率来衡量。全员劳动生产率是考核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利用工业增加值除以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来衡量。
第二,设立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科技活动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计科技机构拥有比率这四个正向指标来度量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推动区域经济健康、持续、稳健发展的重要力量,利用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产值占当期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度量。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反映了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除以工业增加值来衡量。科技活动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是衡量企业科技经费投入的重要指标,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改造能力。另外,采用拥有科研机构的大中型企业比重来衡量工业转型升级进程中工业企业的内部支持。
第三,设立工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大型工业生产总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及重工业前三大企业产值占重工业总值比重三个正向指标来刻画地区工业的产业结构。工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反映了该地区工业的发展规模。大型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是工业产业集中度的一种表现形式。工业产业集中度是针对工业而言的集中度,是用于衡量工业产业竞争性和聚集性的指标。重工业产业集中度是针对重工业而言的集中度,是用于衡量全部重工业产业聚集性的指标。本文是按重工业产业中产量排名前三的产业的总产量之和占所有重工业产业的产品总产量计算的重工业产业集中度。
第四,设立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和单位工业增加值工业用水量减少两个正向指标来反映工业转型升级带来的资源节约。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的值越小,表明工业企业的能源利用效率越高,节能降耗状况越好,也能说明该地区的经济结构更合理和健康。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是工业用水量与工业增加值的比值,在工业领域反映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第五,设立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主要行业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及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ERP普及率三个正向指标来测度信息化与工业融合这个层面。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要求深化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集成和应用,提高研发设计、生产过程、生产装备、经营管理等信息化水平,加快推动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的转变,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上述三个指标正是对两化融合程度的反映。
第六,设立外商投资工业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外商资本占实收资本比重和外贸依存度三个正向指标来反映地区工业的对外开放程度。外商投资企业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这一指标反映了外商投资企业对该地区工业总产值的贡献,同时也反映了该地区工业发展对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的依赖程度以及开放程度。外商资本占实收资本比重这一指标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开放程度,同时也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对外资的吸引力。外贸依存度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对外贸易活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在这里,利用进出口总额除以地区生产总值来衡量外贸依存度。
综上所述,工业转型升级的指标体系见表1。
然而,尽管各指标的量纲一致和均为正向指标,但是规模存在很大差异,在此采用“极大-极小”标准化方法,对各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
3.2 测度方法
综合评价时权重的确定方法主要包括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两种。其中,前者是根据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来确定指标的权重,后者则是根据指标的实际观察值所提供的信息量大小来确定指标的权重。在此,本文选用群决策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相结合的总府赋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大小。
关于因子分析法的应用已经很多,具体参见丁伟祥等(2011)[8],指标权重记为wj1.在此,重点介绍基于群决策的层次分析法。本文采用和积法对比较判断矩阵进行处理,以得到对应的权重。具体可以归纳为如下六个步骤:
(1)设a1ij,a2ij,…,anij为群中n个成员关于指标i与指标j的重要性的不同判断。利用几何均值法对专家的判断矩阵进行集结。具体为
(2)将判断矩阵按列进行归一化处理
(3)每列归一化后的判断矩阵按行相加
(4)对向量= [1,2,…,n]T归一化
(5)计算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
(6)计算各层指标对系统目标的合成权重,从而确定最底层单项指标的主观权重。在这里采用乘法归一化进行处理
其中,αi为主题层权重,βj为主体层下的底层指标权重。
4 实证结果分析
4.1 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湖南省工业发展程度较高的长沙、湘潭、株洲、岳阳、衡阳、常德共计6个市区作为研究样本。将时间跨度定为2005~2011年。所有数据均来源于湖南省统计年鉴。大部分指标都是经过间接处理得到。尽管样本数据确定为2005~2011年,仍旧存在少量数据缺失,这对研究带来很大不便。对于缺失的数据,采用拟合方法进行补全。考虑到数据与时间并非都是线性关系,根据数据的实际变化进行拟合,进一步确定缺失数据的大小。就本文而言,采用的拟合模型包括线性模型和二次函数模型两种。
4.2 权重确定
对6位专家进行访谈,确定判断矩阵。进一步,分别利用群决策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得到各指标的主观权重和客观权重,具体见表2和表3。
注:两化融合是近年才提出的指标,无法查询到具体数据,因此不存在客观权重。
进一步,利用乘法合成归一化法的公式:
其中,w1j和w2j分别为因子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得到的客观权重和主观权重。值得指出的是,由于群决策层次分析法不需要考虑数据来源问题,因此给出了两化融合三个指标的主观权重。然而,由于数据受限制,因子分析法并不能给出对应的客观权重。为了使得综合权重更加合理,本文对主观指标进行修改。具体修改方法为;剔除上述3个指标后,对剩余15个指标的主观权重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对应的主观权重。因此,在计算综合权重时,本文采用了修改过的主观权重。综合权重确定结果见表4。
4.2 实证结果与分析
基于各指标综合权重,对湖南6个市区的工业转型升级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见图1。
根据图1(a)工业发展水平测度结果不难发现,衡阳和常德的工业发展水平较快且稳步增长(除2009 年以外);省会长沙并不是6个市区中的领先者,其工业发展水平虽比较平稳,波动相对较小,但是从整体水平来看有下降的趋势;湘潭市和岳阳市的工业发展水平波动最大,且整体上处于下降的趋势,这样的发展事态并不被看好,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巩固工业的发展;最后来看株洲市,2005~2007年,株洲市的工业发展水平稳步增长,2008年经过一次大的下滑之后,株洲的工业以较缓的态势平稳发展。
由图1(b)技术创新发展水平测度结果可知,6个市区的技术创新指标值有明显的差异,并且除了衡阳以外,其他市区的技术创新指标平稳增长,其中长沙的涨势最明显。6个市区中,长沙的技术创新指标值一直处于最高值,这是归因于长沙市湖南的省会城市,技术创新方面的企业以及相关项目、投资等较多。紧接着依次是株洲和湘潭,靠近省会长沙的地域优势以及长株潭一体化的区域发展战略为株洲和湘潭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机会。常德与岳阳的技术创新水平相对较差,但是近年来一直保持平稳的增长。
对图1(c)产业结构优化发展水平测度结果进行分析可知,每个市区的产业结构都在不断的优化,除了岳阳在2009年的一次下降以外。其中,长沙和株洲的产业结构优化速度最快,其次是常德、岳阳和湘潭。值得注意的是,衡阳的产业结构优化指标值一直处于6个市区中的最低值。在工业发展测度结果中,衡阳的工业发展速度一直遥遥领先,但是其产业结构却不尽人意,重工也和大型企业对衡阳工业的贡献值并不大。
由图1(d)资源节约发展水平测度结果可知,6个市区的资源节约能力在不断提高,特别是2006~2009年,各市的资源节约能力都有较快的发展。但是在2009年以后,各市的资源节约水平出现了微弱的下降,特别是常德市,常德市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并没有完成好节约资源的任务。6个市区中,比较值得一提的是衡阳市,在工业发展测度结果中,衡阳的工业发展较好。结合资源节约的指标看来,衡阳的工业发展并不依赖过度消耗资源,如此的工业增长方式才是值得提倡的工业发展方式。
根据图1(e)对外开放发展水平测度结果不难发现,除了长沙以外,其余5个市区的对外开放程度或者对外依赖程度都比较平稳。对外开放程度或者对外依赖程度依次为:湘潭、株洲、常德、衡阳和岳阳。
最后,图(f)给出了湖南6个地区工业转型升级的综合发展水平。依据之前分析的结果可知,各市区工业转型升级发展水平均不高,且都存在着自己的问题,只有重视并合理的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达到工业成功转型升级的目的。长沙市要注重对外资的引入以及工业的发展质量;株洲市要注重工业的发展质量;湘潭市要在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对工业发展质量的提高上多下功夫;衡阳要引起注意的是对外的开放程度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两方面;岳阳的工业转型发展水平整体较弱,应该更多的关注工业发展的质量、高新技术的引进及发展,并且要加大经济开放程度;最后是常德市,常德市相对较弱的两个方面是工业发展的质量以及技术创新的发展。
5 研究结论
浅议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篇9
关键词:资源,转型,发展,可持续
我国资源型城市数量众多, 据统计部门2013年有关数据, 我国的的资源型城市有262个, 其中成熟性和衰退型城市208个, 占比79.4%。一直以来, 资源型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依托自身丰富的矿藏资源, 大力发展矿产开采、矿产粗加工等产业, 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有很高的依赖性。
一、资源型城市的特点
(一) 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丰富
资源型城市是指主要以自身矿藏、森林等自然资源为依托, 以开采矿藏、森林等自然资源为经济发展主动力, 城市的发展同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紧密相连的城市。我国是自然资源大国, 各种自然资源丰富, 已探明的矿产资源约占世界总量的12%, 主要以煤炭、油气、铁锰等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为主。资源型城市一般有一种或多种储量丰富的上述矿产资源, 其储量在全省乃至全国处于领先水平。笔者所在的三门峡市就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 黄金、铝土、煤炭是三大优势矿产资源, 黄金储量、产量居全国第二位, 锌、锑等15种矿产产储量为河南省第一, 钼、铀、铅等9种矿产产储量居河南省第二位。
(二) 经济社会发展曾经突飞猛进
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春风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一样, 经历了一段突飞猛进的高速发展期。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各种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的使用量大幅增加, 资源原料价格不断增长, 凭借丰富的矿产资源储量, 资源型城市都搭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顺风车, 通过开采矿产资源, 出让原矿石, 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一度远远超过中国整体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笔者所在的三门峡灵宝市, 因其金矿储量丰富, 凭借对金矿的开采, 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一度远远超过河南城市整体发展速度, 其辖区内金矿主要产地豫灵镇, 更凭借矿产开采带来的繁华和富足, 曾被誉为“内地小香港”。
(三) 城市工业以粗加工为主
资源型城市多为中国的中西部城市, 因为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这些城市在发展初期, 科技支撑力量有限, 多以重工业为支柱, 以粗加工为主, 整体产业科技含量低, 利润率水平不高, 城市工业主要以矿产资源的开采和粗加工为主。
二、资源型城市的困境
(一) 可利用矿产资源逐年减少
资源型城市的矿产资源多为不可再生资源或再生周期较长的资源, 如煤炭、铝、黄金等资源经过10多年来粗放型的开采以后, 可利用矿产资源储量大幅减少, 容易开采的表矿和浅矿基本已被开采殆尽, 后续开采难度较大, 开采成本较高。
(二) 经济发展速度逐步降低
资源型城市在发展初期, 通过大量的开采矿产资源换来了经济高速度发展, 随着矿产资源开采难度增加, 国际经济形势和中国经济形势的变化, 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速度也逐渐回落, 由高速发展期步入了低速发展期甚至停滞期, 带来的影响还有就业岗位不足, 失业人口增加, 消费能力不足, 整个社会服务业发展滞后等。
(三) 工业产品附加值较低
资源型城市的工业产业大部分属于低技术、低效益和高污染的产业, 主要以原材料初加工为主, 处于产业链的前端, 整个价值链的低端, 生产出来的产品附加值较低, 利润水平有限, 核心竞争能力弱。
(四) 地方自然环境遭到破坏
资源型城市在矿产资源开采初期属于粗放型模式, 滥采和过度采伐带来自然环境的破坏,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水污染, 在地下矿产资源开采区, 河流和地表水渗漏, 导致河流流量减少, 部分河流干涸或水位下降, 部分地区还会造成水质污染;二是空气污染, 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加工, 产生了大量的污染气体造成空气污染;三是土地污染, 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 排放了大量的固体废弃物, 即侵占土地又污染河流, 部分地区还造成地表土地塌陷和地表植破坏;四是生态循环环境被破坏, 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地污染, 导致塌方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 使得自然生态循环环境被破坏。
三、资源型城市的转型
当前, 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社会的一项重要的命题, 资源型城市的首要任务, 更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实现经济转型发展。
(一) 转变发展方式
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转型, 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要实现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的转变, 数量型的增长只注重数量, 忽视质量, 经济的增长以消耗能源为代价, 质量型的增长以质量和效益为先, 在发展的同时, 兼顾降低能耗;其次要实现经济增长由“外向型”向“内涵型”转变, “外向型”经济增长方式以向外输出初级产品为主, 忽视产品的深加工, “内涵型”经济增长方式以向外输出深加工产品为主, 产品输出价格相比初级产品价格更高, 利润率更高, 占领市场更容易。
(二) 优化投资结构
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转型, 要优化投资结构。资源型城市的三次产业结构往往以第二产业为主, 忽视第一和第三产业的投资, 三次产业结构不均衡。优化投资结构, 首先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通过加快发展商务服务, 文化体育服务、计算机和软件服务、创意服务、动漫服务、会展服务、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多种服务业, 突出发展一批竞争力强的服务企业集团, 从而带动整个服务业的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程度是一个城市的发展程度的标志, 发展现代服务业, 有利于提高就业率, 有利于节能减排, 有利于刺激消费, 有利于服务和改善民生。其次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现代化农业是农业的发展方向, 要从农业科技、农业制度和农业经营体系等多方面着手, 多策并举, 通过“行政引导、土地集约、创新经营、产权改革、加强土地流转”等一揽子办法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三) 实现工业产业化升级
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转型, 要实现工业产业化升级。首先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要改变传统产业的“傻、大、笨、粗”, 要通过技术改造等手段把传统产业变成“高、精、特、优”。其次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 要通过政策推动、龙头带动、利益驱动等多种方式, 在本地形成一批喊的出来, 说的出去传统优势企业, 形成传帮带的良好局面, 做到强的更强, 新的更优。第三要重点培养新兴产业, 通过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 结合资源型城市自身特点, 培养一批本地空白, 富有科技含量的高新技术产业。
(四) 通过科技创新引导产业升级
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转型, 要通过科技创新来引导产业升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加快科技创新, 发挥科技作用, 对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转型意义重大。首先要通过政策引导, 营造科技创新外部环境。可以通过地方财政奖励资金、专项科技资金扶持、科技创新金融贷款等一系列经济政策, 营造出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其次是引导企业加强自身的创新能力, 引导企业树立科技创新是安身立命根本的观念, 使企业自主的对科技创新进行研发投入, 让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第三要加强宣传, 在全社会形成科技创新的观念, 使全社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让科技创新变成全社会全行业的自觉行动。
总之, 由于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过度依赖, 当前普遍面临着一产不优、二产不强、三产不大的困境, 资源型城市应该在客观分析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 高瞻远瞩, 审时度势, 依托本身的资源优势, 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 大力发展高新产业, 促使经济发展尽快转型, 实现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虽然资源型城市在发展中遇到了一些困难, 面临一些困境, 但当前已经普遍认识到了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都在积极应对, 努力破解发展过程中的难题, 只要不懈努力,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全面改革的推进, 这些问题都将逐步解决, 各个城市最终将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转型之路。
参考文献
[1]赵景海.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研究进展综述[J].城市发展研究, 2006.
[2]姜春海.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财政政策扶持机制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 2006.
[3]满希明.矿业城市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探索与思考[J].科技和产业, 2007.
[4]吴诗荣.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特征的初步分析[J].财经政法资讯, 2006.
[5]王中亚.“资源诅咒”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 2011.
城市转型发展 篇10
资源型城市是指城市形成初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资源, 在城市经济的总比重中资源经济占到40%甚至更高的比例。由于矿产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 所以随着开采时间的推移, 矿产资源优势逐渐被削弱, 资源枯竭问题接踵而来。所谓资源枯竭型城市并不是资源完全枯竭, 而是指原优势资源或主体资源的储量下降到已探明储量的一定比例时, 我们认为该城市即进入资源枯竭型城市行列。一般当资源的开采量达到资源探明储量的60%~70%, 开采时间达到或者超过设计年限的75%时, 即认为城市进入资源枯竭型城市。根据城市资源枯竭情况又可将资源枯竭型城市进一步划分为发展型、警戒型和危机型。
2009年3月, 枣庄市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枣庄市曾因煤兴市, 现在正经历着所有矿产资源型城市必须面对的同一个问题———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
2 枣庄市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煤炭资源不断减少, 能源建材等资源型工业发展后劲不足
枣庄市因煤兴市, 煤炭开采历史悠久。枣庄市的三大支柱产业煤炭、电力及化工为国家纳税64亿元, 为国家及地方财政做出重大贡献。其中煤炭、水泥建材产业产值占工业生产总值的80%左右。但枣庄市煤炭资源开采时间长、开采量大加之煤炭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导致以煤炭为原料的能源建材等资源型工业发展后劲不足。
通过表1可知, 枣庄市东部煤矿几乎全部枯竭关停, 只有为数不多的矿区分布于枣庄的西部。煤炭资源不断减少, 使原本占据半壁江山的能源建材等资源型工业面临极大挑战, 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2.2 重工业所占比重大, 轻工业发展不足
枣庄市长期以来严重依赖煤炭类资源型产业, 虽然2012年枣庄市对三次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 但是从图1“2008年与2012年枣庄市三次产业结构对比”中可以看出, 枣庄产业机构仍呈现出高度的单一性, 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的第二产业比重占三次产业比例的58.2%, 与2008年相比,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8年的8.8%:62.8%:28.4%调整为7.8%:58.2%:34.0%。由图1枣庄市三次产业结构对比图明显看出, 第二产业比重虽有所下降, 但仍高居不下。产业结构呈现高度单一的特点。
由图2枣庄市工业总产值中轻重工业比例可知:枣庄市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的第二产业中以重工业为主, 轻工业同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则发展不足。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 资源型城市的溢出正效应逐步减弱,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存在偏差。
2.3 工业产业链短, 产品加工程度低, 经济效益低
同我国的资源型城市一样, 枣庄市对资源的利用主要是以开采、初加工为主。这种简单的生产方式造成枣庄市工业产业链短, 产品加工程度低, 经济效益低。虽然这种生产方式会带来那么多的问题, 但是它仍有其存在的客观条件。首先,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对于资源的需求量大幅上升;其次, 短期利益的趋势, 使得人们忽视了产品的深加工、产业链的延伸等, 仅通过简单的开采、初加工便可获得极高的利润;最后, 唯GDP论英雄的观念, 使得国家、地方政府迫切希望经济快速发展, 这给这种简单粗暴的生产方式提供了更好的依靠。以上种种原因最终造成了资源型城市工业产业链短, 加工程度低, 经济效益低的问题尤为突出。
2.4 局部地区生态脆弱, 居住环境恶化
同其他资源型城市一样, 在开发过程中枣庄市也不可避免地呈现出重生产轻生活、重产业轻城市、重经济轻生态的发展轨迹。在开发过程中, 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忽视了生态经济与循环经济的理念, 由此产生了局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居住环境恶化的问题。通过“图3 2012年山东省环境主要污染物比重”及“图42012年枣庄市环境主要污染物比重”对比可以看出枣庄市污染物排放量大, 空气质量不理想, 其中二氧化物比重和可吸入颗粒物比重大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除大气污染外, 在煤炭开采加工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洗煤废水、煤矸石等污染物, 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 枣庄市对煤矸石的再利用还很欠缺。大量露天堆放的煤矸石不仅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 同时煤矸石极易自然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硫, 对大气造成污染。矿山挖掘还造成较大面积的塌陷区, 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2.5 社会民生问题凸显
由于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 造成劳动力专业化倾向过重, 以资源开发和初级加工的产业工人为主, 工人技术单一, 文化水平层次普遍偏低, 再就业困难多, 尽管枣矿集团等企业积极到新疆等地开辟新能源基地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通过转产、转岗、转移等途径解决工人再就业问题, 也只是分流了7000人, 全市因为关闭煤矿而下岗无法就业的工人就超过2万人, 他们只能靠社会保障解决生计问题, 社会保障压力大。另一方面, 引进人才有困难, 本地人才流失严重。枣庄市因煤兴市, 如今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 当年的经济繁荣景象已不再。加之枣庄市外部生活环境质量较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欠缺, 制约了枣庄市的进一步发展, 社会民生问题接踵而至。
3 枣庄市经济发展转型的优势条件分析
3.1 优越的自然条件
枣庄市地处山东省南部低山丘陵地区, 属于黄淮冲击平原的一部分, 地跨东经116°~117°, 北纬34°~35°, 东接临沂, 西濒微山湖, 南与江苏搭界, 北与济宁濒临。总体地势北高南低, 东高西低, 呈东北向西南倾伏状。北部山亭区境内的高山为全市最高点, 海拔620m。山亭区境内群山连绵起伏, 横亘在市北部。西部滨湖及沿运地带地势最低, 海拔30~40m, 地面平坦。枣庄市境内地形复杂, 遍布低山、丘陵、山前平原、河漫滩、沿湖洼地等多类型地貌特征。其中丘陵、平原、洼地分别占总面积的54.6%、26.6%、18.8%。枣庄市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高温多雨, 年降水量700~900mm, 具有光照好、积温高、热量丰富、雨量充沛、雨热同期的气候特点, 为农业生产、工业活动及居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优越条件。枣庄市属于黄淮流域, 水系发达, 境内共24条大小河流, 大部分发源于地势较高的东北山区。其中境内唯一一条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全长39km, 曾为枣庄市交通运输做出了很大贡献。
3.2 独特的旅游资源
枣庄市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 形成以滕州微山湖湿地、山亭抱犊崮—熊耳山、峄城冠世榴园和温泉为核心的生态观光旅游。滕州市拥有国家一流的微山湖湿地生态旅游区。山亭区则是以自然观光旅游为主, 例如抱犊崮、熊耳山大裂谷、莲青山、岩马水库、洪门葡萄节、水泉古梨园、店子长红枣节等;其次, 山亭翼云山石板部落的项目的开发又为山亭旅游增添了一份民俗风情特色。峄城区则依托其万亩冠世石榴园、青檀寺等发展乡村观光旅游。通过建设温泉小镇度假村、山亭汉诺庄园、峄城区仙沐温泉将枣庄市旅游业发展提升为集休闲、健身、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高档次度假区。
以铁道游击队纪念园、铁道游击队遗址、铁道游击队影视城、台儿庄大战纪念馆为核心, 包括台儿庄战史陈列馆、李宗仁史料馆, 丰富史料内涵, 提升景区档次, 建成集旅游、观光、体验、教育为一体的红色文化旅游区。
历史上, 中兴矿业集团对于枣庄市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枣庄市煤炭资源的枯竭, 中兴工业文化遗址成为枣庄市一道独特的风景。同时枣庄市根据自身情况, 大胆创新, 利用市南区大面积土地, 建设枣庄市50年以来工业历史街区, 展现枣庄市近现代工业文明。
最后, 枣庄市深刻挖掘北辛文化、奚仲文化和墨班文化, 弘扬远古文化的同时, 不断推陈出新, 依据奚仲的精髓文化打造中国越野车基地, 一方面发展了远古文化旅游, 另一方面又创造出新的热点, 吸引更多的具有不同兴趣爱好的游客。
3.3 相对优越的区位
进一步完善境内五纵八横的公路主框架, 从而实现对外联系方便快捷。通过京台高速、京沪铁路、京沪高铁, 向北可与京津唐地区紧密相连, 向南可延伸至沪宁杭地区;枣庄附近有完善的港口及机场设施, 东毗青岛、日照港口及临沂机场;南邻白云机场及连云港。近几年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大力实施, 欧亚大陆桥加快了枣庄走向中西部的步伐。枣临铁路与枣临高速公路将打通枣庄的出海通道。与此同时枣庄市加快了市内交通线路的建设, 随着BRT线路B1~B10的陆续开通, 初步形成了连通五区一市的快速公交系统。枣庄、滕州火车站实现动车组停靠, 大大加速了同城化步伐。正在施工建设的枣临高速公路、枣临铁路进展顺利;据统计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960.1km, 其中干线公路标准达到二级以上;枣庄港、台儿庄复线船闸建成, 位于枣庄段运河质量达到国家二级航道标准, 通航能力与以往相比提升一倍, 枣庄形成了海陆空全方位网络化的交通运输体系。
3.4 较好的发展软环境
一方面, 国家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关注给枣庄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自2009年3月, 枣庄市被国家确定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以来, 获得了千载难逢的外部转型机遇。作为山东省唯一选定的国家级资源枯竭型城市, 枣庄市享受了一系列国家优惠政策与资金支持。
另一方面, 枣庄市转型成功与否对山东省其他有着类似情况的资源型城市意义重大。因此, 在思想上山东省政府高度重视。2009年12月, 山东省人民政府针对枣庄市转型情况出台《关于支持枣庄市做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的意见》 (鲁政发[2009]134号) 。该意见对转型工作的重要性、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及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等方面做了详细阐述, 为枣庄市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道路指明方向。
枣庄市也分外重视城市的转型。通过建设专门的政府机构如旅服局等对枣庄市的旅游产业进行管理;枣庄市积极参加省外各种旅游资源交流会, 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借助媒体的力量, 将枣庄市的明信片“江北水乡、运河之都”、“古城台儿庄———一个寻梦的地方”等在中央一套、香港凤凰卫视、山东电视台等进行滚动播出。
3.5 经济基础较为稳固, 接续产业基础较好
枣庄市经济基础较为稳固, 其经济总量位居我国资源枯竭城市中等偏上的位置。2012年, 全市GDP实现1561.68亿元, 人均41720元。枣庄市注重发展煤化工、建材、旅游等替代产业, 接续产业基础较好。目前, 全市共有煤化工企业24家, 其中16家已建成投产, 其固定资产额高达110亿元, 年收益58亿;另外8家为在建项目, 预计总投资额121亿元, 截至目前已投资40.9亿元, 总体来看, 枣庄市煤化工企业发展势头强劲, 竞争力十足。除此之外, 枣庄市建材工业实力不凡。其中枣庄市水泥产量和石膏产量均位居全省榜首。枣庄市滕州凭借先进技术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将中小机床打造为中国产业集群50强品牌, 成为“山东省中小机床制造业基地”和“中国中小机床之都”。除此之外, 枣庄市依托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历史文化基础, 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现代物流业等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3.6“五区一市”发展方向各有特色
各区市明确定位, 突出优势, 扬长避短, 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 错位发展, 如图5所示。
4 枣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基本措施
4.1 以农业为基础, 实现农业地域生产综合体
“无农不稳, 无工不富”, 农业生产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 枣庄市以市场为导向, 以科技为支撑, 依靠龙头企业带动, 融合发展多种农业类型, 夯实农业基础地位, 实现农业地域生产综合体。
枣庄市最先从根本着手,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打牢根基。首先加大水利工程建设, 保证农业用水及居民用水安全;其次, 利用3S技术, 实时监测气象、地质等自然灾害, 用来指导灾前应急、灾中指挥、灾后重建等工作, 减少农业损失。
枣庄市大力建设农业基地, 形成农业产业体系, 扩大规模生产的同时加强良种化生产, 实现产品优质化, 从而形成农业生产规模效益。以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规划为根据, 枣庄市围绕台儿庄、薛城、峄城和滕州为中心, 建设成为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以山亭区和滕州市为中心, 建设火樱桃、长红枣、马铃薯、花卉等种植基地, 同时发展豆制品、水产品、乳畜产品加工基地, 最终打造成为特色农产品基地。
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 注重对生态坏境的保护, 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以山亭区西集镇为代表的生态农业形成了以地下沼气池、地面太阳灶和太阳能采暖房、空中的太阳能热水器为一体的不同时空分布、多层次、多形式的新能源利用网络。太阳能和生物能的利用节省了以往购煤的开支, 净化了环境。同时实施有机肥, 减少农业化肥的使用量, 大力推广无公害大棚蔬菜及农产品, 实现农产品的安全化、绿色化和农业生产环境的生态化。
最后, 枣庄市依靠先进技术, 大力推广科技兴农战略。提倡使用滴水灌溉、喷灌, 对小麦、玉米等农产品的改良, 测土施肥, 发展无公害大棚蔬菜, 对收获的农产品进行机械化加工, 提高农产品的收益, 利用科技支撑, 大力推广精准设施农业。枣庄市还注重引进农业技术人员, 壮大农业人才队伍, 将农业科研成果推广到实际生产之中, 惠及广大农民;提高农业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为农民提供全面可靠的市场信息, 提高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 从而最终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 节约生产成本, 提高了农业生产利润, 取得了规模效益。
4.2 优化工业结构, 合理工业布局
枣庄市以工业为主导, 延长产业链, 发展接续替代产业, 形成三大产业基地。首先, 依托煤炭资源, 通过拉长产业链, 形成煤气、焦炭、液化气、甲醇、三聚氰胺等化工企业为主的产业链;依托创建以煤炭化工、能源、建材为主的煤化工基地;其次, 打造全国能源基地。通过招商引资, 开拓内蒙古、贵州等中西部丰富的煤炭资源, 确保枣庄市后续煤炭资源的安全, 保证煤炭供给的安全性。同时注重对市内火电厂的综合治理, 关停中小火电厂, 以10万kW以上的火电机组为重点建设项目, 如田陈富源煤矸石电厂、华电国际十里泉电厂等, 打造全国能源基地。最后, 以水泥、石膏等为原料, 依靠科技和创新, 紧跟时代需求, 发展装饰材料、玻璃深加工品种、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等新型建材, 努力将枣庄打造成为全国新型建材基地。
枣庄市以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机械制造、新兴产业为发展重点, 打造枣庄市机械制造业集群。首先, 依托枣庄市良好的地理自然环境, 利用各区县农业区位优势, 生产不同农产品, 对农副产品进行加工, 逐步形成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集群。第二, 以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重点骨干企业为中心, 注重发展服装销售、专业物流等配套产业, 从而以区域为单位建设服装产业集群。第三, 以鲁南机床、华源数控等骨干企业为龙头, 重点发展特种车辆、机床零部件、中高档数控机床及功能部件, 形成机床产业集群。最后, 依托高新技术, 形成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智能电网为中心的新兴产业集群。
4.3 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产业
为促进枣庄市旅游业发展, 首要任务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形成吃穿住用行一条龙服务体系, 推进服务功能转型。打造商品购物、特色餐饮、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购物街区;构建以星级酒店为主体、经济型酒店为补充的接待体系;创新旅游产品, 将特色饮食、民风民俗创新开发, 提升旅游产品的档次, 打造多层次旅游;其次, 以生态观光旅游、运河文化与红色文化旅游、远古文化旅游、工业遗产旅游为中心, 打造四大特色旅游。这样就形成了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到旅游景点管理的一体化建设, 为游客提供一条龙服务, 从而将枣庄市旅游产业做好做强做大。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许多方面。因此, 枣庄在转型过程中应当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大局观念, 正确处理城市转型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生态环境治理的关系, 通过探索长期的保障机制, 使枣庄市走上一条制度化的科学发展道路。
摘要:指出了枣庄市曾因煤兴市, 现在正经历所有矿产资源型城市必须面对的同一个问题——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分析了枣庄市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优势条件, 进而提出了枣庄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
参考文献
[1]山东省省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山东省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3.
[2]枣庄市统计局.2013年枣庄市统计年鉴[R].枣庄:枣庄市统计局, 2013.
[3]山东省人民政府.山东省十二五发展规划[R].济南:山东省人民政府, 2011.
城市转型发展 篇11
过去一年,成都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对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非常重视,多次到在蓉高校院所调研,强调要加快培育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新优势、新动能,探索出一条具有成都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创新驱动正加速成为成都经济发展、城市转型的新引擎。“创业之城、圆梦之都,成都创业、创业都成”正成为成都的新名片。
据统计,成都的软件园规模已超过上海张江列全国第二。成都还被《财富》杂志评为2015年“中国十大创业城市”,在新增企业数量、专利发明申请量成都均居中西部前列。“北京年轻人创业是从技术出发,成都年轻人创业是从市场出发。”BBD(数联铭品)CEO曾途说。
“新常态”下,成都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推动经济转型的路径,具有样本意义。
五个成都创业者的愿望清单大数据新锐曾途
成都与硅谷同一个节奏
“我们和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是同一种节奏。哪儿来的‘少不入川?”BBD(数联铭品)的曾途向《中国新闻周刊》直言,去年他飞了二十多万公里,平均一两天飞一次,他的团队春节都还在加班。在曾途看来,成都人也蛮拼的,只是成都人更追求生活与工作的平衡,并不是北上广的焦虑模式,而是成都的平衡模式。
“菁蓉汇”郭县专场上,大学生路演项目收获众多投资意向
曾途所在的BBD,创始人基本为成都人,公司成立于2013年7月,截至2016年2月,已完成C轮融资,其愿景是致力于做大数据金融风险管理专家,为全球客户提供大数据指数及高端金融咨询服务。两年多来,公司以成都为基地,在北京、上海、贵州、深圳和杭州设有分支机构,在中国香港、新加坡、英国伦敦设有子公司。
这是一家典型的高增长企业,难怪其内刊定名《BEAT》:是打击,是节拍,是心跳,是成功的节奏。“像华为、华大基因是深圳的名片一样,BBD将成为成都面向国际的一张靓丽名片。”公司定下了这个愿景。
在网络时代、全球化浪潮中,成都与上海、东京、硅谷踏在同一个节奏上。“乐享是一种心态,一种生活方式。比如成都太阳少见(蜀犬吠日),太阳一出来,人们觉得不晒晒就不过瘾。成都式乐享是幽默、乐观,和懒散不同。你看,我们连续加班到凌晨3点,成都不也和北京中关村一样吗?”
当然,成都人恋家,只要有好的平台,就能留住创业者。让曾途颇为自豪的是,BBD这类科技公司,能提供一个这样的平台,吸引了包括海归等众多精英。“假设BBD在北上广,人才可能是不容易留住的。”曾途坦陈。
成都出台的“史上最强人才鼓励计划”,对BBD可谓是重大利好,尤其是“对重大战略项目综合资助最高达1亿元,国际顶尖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分别给予300万元、200万元奖励”这样实惠的条款,将推动BBD团队培育和引进更多大数据顶尖人才和金融工程顶尖人才,驱动大数据领域创新成果产业化,成都将诞生更多为国内外瞩目的大数据产品。
像BBD这样轻资产、高成长、重研发的新经济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之一就是人才。公司创始人周涛教授不久前刚刚和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等一起当选央视“年度十大科技创新人物”。BBD是一个由最强大脑组成的“学霸特攻队”,团队成员的关键词有教授、博士、海归、高考状元等,还有跨国机构聘请来的高管。
2015年,成都在多个方面给予了BBD支持资金,其中包括成都市云计算、大数据及下一代互联网示范项目、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新产品、大学生创业启动和房贴等。
BBD团队看好成都未来的转型。随着成都产业的转型升级,为新兴产业增长提供了巨大空间。国家制订了扶持新兴产业战略,成都作为先行先试城市必然走在前列。
BBD将于3月与财新传媒一道推出“中国新经济指数”,研究发现,中国经济的PMI受制造业不景气影响一直处于荣枯线上下,但另一股力量即新经济力量却在暗长,必须用指数把这股力量挖掘出来。当然,BBD自身就是这股力量一分子。
接受完采访,曾途奔向下一场,一系列洽谈在等着他了。
曾途的愿望清单
1.BBD希望成为成都新经济企业的典型代表。
2.在大数据金融风险管理之路上,BBD奔跑起来。
3.猴年玩出新产品,玩出一个大数据的新世界。
4.成都是一座幸福感很强的城市,但BBDer(BBD对员工的昵称)每天都很忙碌,希望新一年能在忙碌之余,抽出更多的时间陪陪家人。
新成都人尼古拉·彼得森成都是座走在未来的城市
尼古拉见面就向记者推荐他的《道德经济》——“后危机时代的价值重塑”,书的中文版已由中信出版社负责出版发行。
“道德经济”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化模型,让企业通过新型合作寻找到创新平台和新的商机。来自丹麦的尼古拉是这一理念的推广者和实践者。在北京时朋友们建议他来成都践行他的理念。
于是他到了成都,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家子。他选中3D打印技术作为突破口,认为他的创新平台能提升西部制造业的生产效率。采访时他的团队正忙着在白板上画框图。
来成都之前,尼古拉是各国政府以及联合国认可的专家,中欧城镇化领导力项目的首要欧盟专家,也曾被授予“2014 中国城市化贡献力人物”。他的职业生涯开始于丹麦中央银行和伦敦摩根大通投资银行。
为什么看上成都?尼古拉一是看上成都的高增长性,另一个也是更重要的是其理念能在成都这样包容性、创新性都很强的城市实践成功。
当然,还有家庭原因,他和夫人都认为成都独特的城市气质很适合孩子成长。他有两个小孩分别为5岁和8岁,都在成都上学。尽管小孩是班上唯一的“小老外”,但他并不担心孩子落伍,甚至认为西方小孩能在中国成长是件很有价值的事(a big gift)。
至于说到个人事业,他与他的团队——多数都具有类似理想,希望在成都建立起对中国甚至对世界都有影响的创业孵化模式——简单讲,叫3D打印创新空间,在此平台上推广最前沿技术。成都正走在未来之路上,这里有广阔市场。所以,他和他的小伙伴就来了。
当然,除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和成都乐享的生活方式之外,最吸引他团队的就是这里巨大的市场机会。成都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吸引众多跨国企业落户,有着“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宏伟抱负。
尼古拉坦言,成都给自己树立国际大都市的目标,首先要解决人才问题,他表示会在朋友圈向海外的朋友大力推荐成都。
尼古拉的愿望清单
1.我夫人作为时尚设计,希望在成都借助网络创立自己的工作室。
2.我个人希望在成都建立数字化制造的平台(innovation hub),为全国甚至全球服务。
3.希望我建立的这个平台能让员工发挥自己的潜能,建立职业尊严,为未来发展积累资本。
4.希望我个人也能为成都推荐一些国际人才,他们来了会被成都的魅力震惊的。
5.希望我能快点学会汉语,学会成都话,否则我是家中四口人中唯一说外文的人。
回归者伍欣 回成都创业是最明智的选择
从2015年至今,对35岁的伍欣来说,是收获颇丰的一个阶段,他的成都云晖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云晖航科”),作为四川首家“互联网+航空”领域的企业,成功挂牌新三板。公司一个分期投入近2000万元的“空中互联网实验室”正在修建中。
云晖航科是成都天府软件园孵化出来的最成功的案例之一。创业六年来,公司先是专注于开发机上娱乐系统,为乘客提供电影、电视、音乐、游戏等人机交互的服务;未来,公司有望成为全球第一家提供机上娱乐系统WIFI平台的企业,让人们在飞机上可以聊天交友、查找旅行攻略甚至购物。
伍欣是个土生土长的成都人,但他的创业之路是从上海开始。川大毕业后,他要到外面的世界看看,上海工作两年后,相继创办了两家与游戏相关的公司。2010年,移动互联网的浪潮扑面而来,伍欣不想错过这个“风口”,又幸遇上一直在从事机上娱乐系统开发的合作伙伴,两人一拍即合,开始了新一轮创业。在考察了北上广以及杭州、西安、武汉等城市后,他们最终还是决定落户成都高新区。
事后证明这是个明智的选择。其实在成都高新区内,像伍欣这样从北上广甚至海外回归成都创业的人不乏少数,这让他们的企业在创业之初就具备了国际化的视野和气质。
成都高新区给予了创业团队大量的扶持政策,云晖航科成立不久就获得了机上WIFI项目资金支持,此外还有税收减少、房租优惠等扶持。伍欣对高新区的办事效率尤为称道,注册一家新公司两天就办理完毕;随着公司慢慢壮大,需要的场所也越来越大,云晖航科创业六年搬了三个地方,天府软件园总是第一时间帮他找到最合适的办公场所。
伍欣坦陈,对于创业者来说,最需要良好的创业生态环境,而成都从来就不乏创新的基因。成都不仅出台了“创业天府”行动计划,还不定期开展“菁蓉汇”活动,为创业者提供了无门槛的平台。天府软件园内经常举办成功创业者、行业专家等顶尖人才的交流沙龙,帮助创新创业团队快速成长。
而公司迫切需要的游戏人才在本地能以最优性价比获得。数据显示,2015年成都高新区已聚集游戏企业400余家,从业人员约1.5万人,全年实现销售收入82.4亿元,同比增幅35.97%,在成都“双创”中扮演着“黑马”和引领者角色。
作为成都人,回故乡创业,伍欣最看中的是这里善于平衡创业紧张节奏与舒适生活。天府软件园位于成都市区南部,这里节奏要快得多,但离世界更近。
“不快不行,毕竟移动互联网的江湖瞬息万变。”伍欣说,“但成都固有的生活不会改变。你在工作上压力很大,受了什么委屈,回到家里,家里人会对你说‘无所谓嘛。”
伍欣相信,正是这样的一种宽容失败的创业环境反而更容易有创意的作品诞生。
伍欣的愿望清单
1.希望云晖航科能够成为成都本土明星企业,成为“成都造”的代表公司。
2.公司成功在主板上市。
3.成都高新区能够发展成西部的“硅谷”,有越来越多有实力的本土企业与国外抗衡。
4.希望成都打造更多的“天府软件园”。
5.天府软件园周边能够有更多性价比高、环境较好的配套公寓可以提供给毕业不久的员工。
拉风者高臻臻 创业基因已植入这片土地
2015年年初,高臻臻在朋友圈里发布了一条营销课程分享会,他没想到的是有1000人来听课,有从法国打飞的赶回的留学生,也有成都卖挖掘机的老板。那天他讲了4个小时,几乎无人退场。
高臻臻,老枝花卤创始人之一,擅长互联网技术、广告营销策划。少不经事时,高臻臻将某教育网站进行了“修改”,落下“黑客”之名还登上了报纸的头条。高臻臻从2001年当“黑客”开始创业,大大小小历经20多个互联网相关项目。他曾是四川地区最大的网络社区成都吃喝玩乐网CEO,中国最大的移动互联网广告公司北京力美广告有限公司创始人之一。如今,他是老枝花卤联合创始人,致力于中国传统行业的互联网化改造。
“表面上看我卖的是卤菜,但这是有着互联网基因的卤菜。”高臻臻经过多次创业经历之后,一直在寻找好的创业时机,最终,成都美食成为了突破口。通过企业代工生产卤味熟食,然后借助互联网销售到全国各地。
翻开高臻臻的创业履历,成都是一个他绕不开的城市,成长于斯,兴业于斯。“从北上广一些大公司回成都创业的人,明显增多了。”在他的心目中成都是“中国第四城”,北京、上海、深圳之外,另立标的。
现在,创新创业的氛围在成都越来越浓,林立的创业园区,随处可见的创业标语,也正在刷新这个城市的商业文化。
“以前人们习惯在茶馆里谈生意。”高臻臻说,如今大家更喜欢在“众创空间”碰撞灵感,团伙成员、合伙人、投资人、行业信息、政策支持等一系列创业要素都能在这里找到。
在最近两年,高臻臻也渐渐感受到了成都创新创业政策对整个商业环境的影响。“以前在成都找一个合伙人是很难的,现在我每天所见的人中几乎都在谈创业谈项目”。
老枝花卤在2015年获得了一笔千万级的融资,投资人正是看中他们团队的实力。融资之后,互联网企业老枝花卤做了店面拓展和品牌推广,今年他计划进入北上广深市场开拓直营店。“我们现在就是一只小鸟,但借助互联网我们玩转的是整个天空。”在成都未来将诞生更多的互联网企业,并以成都为中心辐射全国甚至全球,因为这片土地已植入“商业基因”和“互联网基因”。
高臻臻的愿望清单
1.希望老枝花卤能让全国人民了解成都文化,成为成都名片之一。
2.希望成都拥有更多的全国知名企业。
3.希望成都能有更多的太阳天(这个估计难)。
4.希望成都女孩更加漂亮。
5.希望成都在全世界有更大的知名度。
博士创业者段丽丽成功拉到“北漂”合伙人转“蓉漂”
段丽丽身上有诸多标签:80后、女博士、市人大代表、全国科技致富女能手、成都金满堂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四川省中按检测有限公司总经理——她在成都的多个区县建立了绿色农业种植园区,面积达3300多亩,在追求自己现代农业梦想的同时,也带领当地农户增收致富。
来自泸州的段丽丽从四川农大博士毕业,与朋友一起创立公司。当时看中了成都资源多,鼓励大学生创业,还专门出台了“蓉十条”等鼓励校院地协同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政策。
农业园区日渐成熟壮大,段丽丽遇到了人生的一次重大抉择。2012年,云南大学的一个分院向她递来“橄榄枝”,希望她能到该校去任教,并给予20万元的安家费和副教授职称。对于优厚的待遇,段丽丽并非没有动心,但是看着这个刚刚起步、能够实现自己多年农业理想的新基地,她最终选择了留下。
创业之路总是布满荆棘。段丽丽曾遇到资金周转困难的挑战,政府的人才资助计划也给了不少帮助。她先后获得了四川省“千人计划”、成都“高层次人才”计划的资金支持。
2014年,梦想成为像格力董明珠那样女企业家的她,又创办了另一家公司——四川省中按检测有限公司,是四川第一家做食品全产业链检测的公司,目标是五年内上市。她引以为豪的是,能成功说服“北漂”合伙人来成都共同创业。提到在成都创业的感受,她说,成都创业环境好,市场机会较大,工作环境及基础设施良好,人力成本相对合理,职能部门在很多层面和领域的支持力度大,自己也在农业政策上得到了相应的资金扶持。“成都还会定期举行蓉漂茶叙活动,倾听创业者的心声,及时地帮忙创业者解决困难。”“相比北京,成都的生活成本较低,在保持较高生活质量的同时,又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为什么不呢?”她说。
段丽丽的愿望清单
1.希望成都的天空越来越蓝。
2.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来到成都,加入我们的创业团队。
3.创业紧张的同时,希望继续保持喝茶、吃火锅的幸福生活节奏。
新加坡产业转型和城市发展的选择 篇12
关键词:土地,知识密集型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
1972年,新加坡旅游局给总理李光耀打了一份报告说,新加坡不象埃及有金字塔,不象中国有长城,不象日本有富士山,不象夏威夷有十几米高的海浪。除了一年四季直射的阳光,什么名胜古迹都没有。要发展旅游事业,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李光耀看过报告后,在报告上批了这么一行字:“你还想让上帝给我们多少东西?阳光,有阳光就够了!”
1 城市背景和制约
1819年英国在新加坡建立贸易口岸是新加坡人口聚集的开始,它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全球化的契合注定了人口继续积聚的趋势。不断发展的经济和增长的人口与它的环境资源一直处于紧张的关系,就象印度尼西亚的总统哈比比提出的“气球理论”——如果新加坡没有一个安全的管道去疏通它的过剩生产能力,它就将爆裂。土地和淡水一直是新加坡首要考虑的因素;人口问题则既是造成新加坡的土地淡水资源紧张的原因,也是未来新加坡发展的动力。
1.1 土地
20世纪60年代,通过挖山填海,新加坡的国土面积增加了10%,建成了Changi国际机场和一个高级集装箱码头,但是到了90年代,填埋的砂子却不得不从国外买进。新加坡还通过控制私人的轿车拥有量,独立的邻居关系和宽带光缆,减少对道路的要求和市内来往。尽管新加坡很努力地建设综合集约的公共设施,但是,它还是把印尼的廖内群岛中无数的岛屿变为其非法倾倒垃圾的场所[1]。
1.2 淡水
新加坡各类蓄水池的总库容约1×108 m3,但年供水总量已超4.8×108 m3。可见雨水丰沛的新加坡水资源短缺的根本原因在于水需求负荷超出当地水资源承载能力[2]。
1.3 人口
新加坡683 km2的土地上有413万人口,但过去认为人口过剩还不是新加坡人口的唯一问题。人口老龄化和越来越低的新生儿出生比例,给社会造成巨大压力。近年来,尤其是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新加坡出现了大批顶尖人才流失的态势。对于劳工市场紧缩、人力资源匮乏的新加坡而言,大量的人才流失给新加坡的政治、经济带来了严重的负面作用[3]。
2 面对生存和发展的态度
也许是政治环境的恶劣让新加坡形成了逆境存活的传统。在李光耀的记忆中,印度尼西亚的总统哈比比是“反新加坡”的,他说:“看地图,所有的绿色地区是印度尼西亚,那个红点就是新加坡。”然而,新加坡通过各种办法让自己“存活”了下来,今天的新加坡竟成了这个区域乃至世界的引领。“我们有阳光就够了”的“新能源”观揭示了新加坡可持续的秘密。
在新加坡的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再到知识密集型的转型决策中,就可以看出这个明智的政府出于能源和发展的考虑。2002年初,新加坡在新世纪前20年的行动纲领和战略目标是“再造新加坡”。能源的匮乏和世界城市的结构要求共同导向了新加坡产业的可持续路线——知识密集型产业。
3 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
3.1 智慧国2015年计划
智慧国2015年计划是于2005年4月启动的一项国家计划。由新加坡资讯通信管理局主导的,是一项为期10年的总体规划,旨在将新加坡建设成为全球领先的信息化国家,使信息通信技术成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四大策略为:1)基础设施的大幅度提升;2)强化新加坡制造的竞争能力;3)建立国际化人才战略;4)提升七大经济领域的发展水平。新加坡政府认为,只有继续借助信息通信技术才能不断巩固和加强新加坡的国际竞争力,彻底超过中国和印度等低成本竞争对手,以及日本和韩国等高科技对手。该计划不仅仅培育本国IT人才,而且希望通过新加坡的整体经济环境吸引全球IT人才。
3.2 2010年科技计划
新加坡贸工部2006年2月出台的2010年科技计划,旨在保持新加坡的创新型经济增长和竞争优势,提出了未来5年的预算计划和希望实现的目标,并提出了五项战略举措:1)增加预算。未来5年,国家将投入135.5亿美元用于研发,其目的是把新加坡改造成一个研发和创新推动的经济。2)开发和管理研发人力资本。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将负责开拓并保持研究人才的大量供应,以便满足产业界的需要。3)促进私营部门的研发。继续开展更多重大的研发项目,并且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在新加坡开展研发活动。4)加强公共研究成果的商业化。把商业化当作与研究一样重要的核心活动,并建立激励和资助模式。5)研发基础设施。吸引外国企业和全球的人才到新加坡来做研究非常重要。把公共和私营研究汇聚一处,并且产生公共研究和企业的协同作用。
4 为知识密集型产业做的规划准备
4.1 土地
2001年的规划里重要内容是世界级城市相匹配的土地使用方式与为吸引知识性人才做出的努力:在城市中心提供居住,以白色区域替代原来的用地性质,为新型商务提供更大的灵活性;提高居住品质,实现家庭、社会网络的熟识环境和更好的景观;通过保护地标、景观、商店等历史遗产,与现代形成对比,强调城市个性;保留预留土地的乡村气息,为城市人提供接近自然的机会。
4.2 淡水
在1971年的规划中,划定的水源生态保护区内禁止任何开发活动的严格控制一直持续至今,但在2001年的规划中,提出允许在其中进行一些无污染的活动。新的休闲娱乐空间无疑为新加坡吸引人才增加了筹码。
4.3 人口
2001年规划中提出550万人的人口目标,意图用高素质的人口解决劳动力相对匮乏问题。其策略有:宏观的海外人才引进策略,即政府在世界内招揽人才;宏观的本土人才稳定策略;微观的企业反跳槽措施。大量人才的积聚直接为知识密集型产业提供了能源。
5 可持续的其他支持
5.1 政府引导社会意识转变
就象新加坡的概念规划主题鲜明一样,新加坡政府通过各个口号、计划积极地向国民传达“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信息,这些宣传产生了正效应。在《新加坡与台湾青少年的核心价值观》报告中说,新加坡学生最为普遍关注的是成就进取,包括获得良好的教育和很深的学问、知识,能赚到很多钱,在事业方面能取得成功等。有此种核心关怀的学生占72.2%(相比,台湾的比例为34.5%)。青少年的核心价值观不仅会直接影响这些青少年本人未来的发展,也会对社会的未来整体形态产生间接影响,当看到在新加坡有72%的青少年把追求知识、成就和自我实现当作首要目标时,还可以进一步推论说,这个状态会有助于新加坡在谋求发展的道路上追求国家整体的卓越。
5.2 净水技术缓解水资源危机
新加坡的净水供应主要来自3个渠道,但是由于进口水协议到期,2061年新加坡水资源供应将面临严重危机。为提高水资源的自给能力,新加坡近年深度研究了净化废水技术,取自下水道和臭水沟里的污水,经高科技手段处理后,能够达到很高的纯净度。就象其名称一样,“新生水”给新加坡带来了生机。在商业大厦以新生水替代自来水作为冷却水,可以节约20%的总耗水量;期望一段时间后,新加坡的水净化技术能成为出口的服务技术之一。新加坡还把从柔佛州低价购入的淡水进行精加工,然后,30%返销马来西亚,赚取大量外汇。另外,正在建设中的海水淡化厂不久将会启用。
5.3 交通ERP系统支出代替道路建设
30多年来,新加坡对小汽车实行的高赋税政策,很好地控制了小汽车的数量,减少了拥挤,同时也节约了道路建设成本和土地。1998年9月,新加坡投资了电子道路收费系统(ERP),通过道路上设置的信息支架和车载的电子读卡器对通过的车辆进行自动收取通行费。富有弹性和灵活性的收费规定使限制区的机动车交通量下降了20%~24%。
根据新加坡的实际情况,与公路有关的基础设施已占用了大约12%的国土面积,任何更进一步的公路网扩建都会给其生活质量带来不利影响。虽然使用ERP系统后,收费总额反而少了,但是ERP系统让新加坡可以维持现行车辆的增长,而无需大规模扩充公路网。可以看到,从道路建设转移到ERP系统上的财政支出既解决了交通问题,节约了土地,还为高科技产业提供了实践机会。
新加坡在经济和环保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国际大都市新一轮空间发展战略中,它在其资源和产业之间找到了契机。紧缩的城市和密集的人口既是有限资源的结果,又是未来产业的动力。新加坡的可持续发展的确是“有阳光就够了”。
参考文献
[1]唐子来.新加坡的城市规划体系[J].城市规划,2000,24(1):42-45.
[2]林兰源,韩笋生.新加坡的土地利用规划[J].国外城市规划,1998(1):17-21.
[3]毛大庆.新加坡城市规划纵览[J].环境保护,2006(6A):78-80.
【城市转型发展】推荐阅读:
城市升级引领转型发展07-04
城市转型与城市再生09-30
城市转型11-12
城市空间转型12-12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05-29
煤炭城市经济转型研究12-03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12-23
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转型06-27
资源型城市转型进行时06-07
松滋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调查与建议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