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转型发展

2024-09-24

医院转型发展(精选7篇)

医院转型发展 篇1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在这30年的改革大潮中,医院管理者在党和各级政府的领导下,从医院管理的各个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对这30年的医院改革实践的是是非非,众说纷纭,最终在2007年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组成的调查组作了结论,认为改革是不成功的。改革成功与否要看用什么标准来判断。从新中国医院改革与发展的历史,以医院自身发展角度判断应该是成功的,30年中国医院的发展无论是从数量或是水准上看,都是历史最快最好的时期。以我国宪法赋予医疗卫生的使命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判断,调查组的结论是正确的,因为它失去了医疗的公平性和可及性。调查报告公开后,基层医院管理者期待着政府能拿出正确的、成功的、可操作的改革方案。而政府高层决策者希望基层医院管理者能创造出成功的经验。在这种局面下,近年来有关医院改革的论述明显减少。中国共产党十七次代表大会报告郑重地、明确地指出:医疗卫生是公益性事业,公立医院是为政府承担国民健康责任的事业单位,政府对人民健康保障承担责任,对医院的生存与发展承担责任。因此,医院的改革必须按事业单位的特点和规律,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走西方少数国家走过的市场道路,医院改革30年探索终见曙光。

1 经济转型前中国的医疗服务体系曾是国际上公平性最好、效率最高的医疗服务体系

解放前,我国医疗卫生状况是“绿水青山枉自多,华陀无奈小虫何!”1949年全国解放,在一个4.5亿人口的中国,医疗卫生机构只有3670个,其中县以上的医院2600所。床位8.46万张,其中县以上医院8.0万张,千人口床位只有0.1 5张。卫生人员总数54.12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50.50万人,千人口只有0.67名医生,0.06名护士。[1]

根据我国医疗资源贫乏,人民贫病交加的国情,中国共产党在1950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卫生行政会议上提出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方针。两年后即1952年,毛泽东主席为第二届全国卫生行政会议题词:“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会议根据周恩来同志指示,把“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作为四大卫生工作方针之一。毛泽东同志主持起草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把“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写进了宪法。

“四大卫生工作方针”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各方的力量,宪法为我国人民战胜疾病提供了保障。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用了28年的时间彻底消灭了天花、鼠疫、霍乱及血吸虫病、丝虫病等烈性传染病和地方病,期望寿命从解放前的35.0岁提高到1981年的67.9岁,千人口床位数(张)1.74(1975年),卫生人员总数(万人)259.35(1975年)[1]。尽管在这期间经历过十年动乱,而党的卫生工作方针未变,宪法未变。中国的卫生保健事业受到世界各国广泛赞誉,是低投入高效益的典范。世界卫生组织1978年通过初级卫生保健战略来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阿拉木图宣言》深受中国模式影响,并认为“中国的卫生保健制度已经成熟”。至今国外还有不少国家沿用中国创造的卫生保健模式。

在这一时期,我国政府对医院的管制和医院实际运行有以下特点:(1)医疗事业的社会属性为福利性事业。医院属于事业单位,政府严格按事业单位特征进行管制,对医院的生存与发展承担责任和义务。(2)对医院实行差额补助的补偿机制。政府对医疗行业免征国税,并通过直接向政府举办医院的投入控制医疗服务价格,向公民提供低廉、优质、公平的医疗服务。(3)对医院实行按岗位职务等级固定工资的分配制度,医务人员的工资水平略高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4)社会医疗机构包括厂矿企业、事业单位的医疗机构实行属地管理,免征国税,集体(联合)医疗机构实行死分活值的分配机制。(5)实行覆盖全民的医疗保健制度。当时农民骄傲地说:“国家干部有公费医疗,工人有劳保,我们农民有合作医疗”。对社会特困人群凭民政部门介绍信在医院看病医疗费用减免,事后由民政部门向医院支付。(6)构建了以县级医院为枢纽的两个三级医疗网的医疗服务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县级医院为村(队)、区(社)、县三级初级医疗保健网的顶层,又是省、地(市)、县三级医疗网的最底层。县级医院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医疗系统建设的重点。在城市所有在属地的国家医院、省级医院都必须接受所在地卫生主管机关的管理,由国家、省、市级医院,区级医院,街道医院和私立诊所构建了城市三级医疗保建网,实行分片包干开展预防保健工作。(7)按系统层次实行划区医疗逐级转诊制,实行固定的医疗机构向固定的社会人群提供医疗保障。所有社会人群患病必须先到就近的最基层的医疗单位就医,如需转诊必须由基层医疗单位同意方能向该基层医疗单位的上层医疗机构转诊。(8)国家、省、地(市)医院按区划分工指导下层医院并实行双向转诊。(9)在医院内实行技术职务负责制,按技术职务高低逐级指导,不仅确保了医疗质量,同时也使公民最大限度享受了医疗公平。(10)医疗职业风险由政府承担,最大限度调动了医院和医护人员履行神圣职业责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1)医疗专业队伍培养采用以师带徒、中专、大专、本科4个层次进行,确保医疗专业队伍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在基层从事医疗预防工作的医护人员的主体是中专以下的士级人员,基层医疗单位用得上、用得起、留得住。(12)医患关系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合作伙伴关系。医生在处理危重病情时处主动地位,在病情转归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时作出百分之百的努力。(13)医院用药向当地医药站采购,实行全国零售一个价,医院按15%的批零差价进药。

2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医院自身发展最快、科技进步最快的时代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在这30年的改革大潮中,医院管理者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走出国门学习国外新的管理理念,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从医院管理的各个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在国家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的环境下,使一个13亿人口的新中国的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到3 4 9 6 0 3 3个,其中医院2506402所,床位3511779张;其中县以上医院2560402万张,千人口床位2.54张。卫生人员总数5619515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624140人,千人口医生1.55人,千人口护士1.11人。[2]人均期望寿命73.0岁(2005年)。

在医学科学技术上,我国先进医疗仪器设备和先进技术的临床应用,信息化、数字化的应用,大脏器移植等各个医学领域同样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30年的医院改革,从医院自身发展角度判断应该是成功的。中国医院的发展,无论是从数量或是水准,都是历史最快最好的时期。但从我国宪法赋予医疗卫生的使命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判断,医院在前进的道路上,背离了宪法赋予的“事业单位”的社会属性,沿着产业化、市场化道路走的很远。对大多数人民来说,失去了医疗的公平性和可及性。2000年WHO报告中,在财务公平性一项,中国在191个国家中倒数第4,名列188位。

在这一时期,我国政府对医院的管制和医院实际运行有以下特点:(1)医疗事业的社会属性为带有一定福利性的公益性事业,医院属于第三产业,政府给政策不给钱,医院的生存与发展靠医院创收。(2)对医院实行象征性补助。政府对医疗行业免征国税,严格控制不能补偿劳务价值的劳务医疗服务价格,向公民提供优质、优价的医疗服务。(3)对医院实行按岗位职务加奖金的分配制度。其奖金部分高于固定工资部分。奖金水平根据医院创收多少决定,允许院间有差异。(4)社会医疗机构包括厂矿企业、事业单位的医疗机构可以跨区设置相互竞争,工商管理征收管理费,机构内部拉开档次各自分配。(5)医疗保健覆盖面窄、水准低,农民看病自己出钱,特困人群住院医疗费用要求医院部份消化。(6)鼓励社会办医,国家、社会、个人一齐上,大医院搞集团,小医院搞专科,以竞争求生存,以品牌求发展。政府以市场理念控制医疗资源配置,区域规划已成空谈。经济转型前以县级医院为枢纽的两个三级医疗网的医疗服务体系己被彻底摧毁。(7)强调病人就医选择权,积极推行“一卡通”,病人可以任意选择就医医院。政府期望建立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的理想目标,由于没有切实可行的举措成为空谈。多数医院已不再参与社区预防保健工作。(8)医院视病人为衣食父母,没有病人就没有饭吃,医院使尽混身解数争夺病人,双向转诊转进容易转出难。分级指导成为大医院医生创收的渠道。(9)积极推行专家门诊制和首诊负责制,高级医生门庭若市,初级医师门可罗雀,技术职务负责制链被切断,按技术职务高低逐级指导难以落实,不仅医疗质量难以确保,而且公民难以享受医疗公平。(10)医疗职业风险由医院和个人承担,医院和医护人员履行神圣职业责任时首先考虑职业风险,处处“尊重”病人的知情同意权,在诊疗过程中失去了主动性和创造性。(1 1)医疗专业队伍培养实行高学历制度,将以师带徒、中专、大专、本科4个培养层次改变为大专、本科两个层次进行,取消了中专以下培养途径。大专以上学历人员下乡(镇、社区)基层从事医疗预防工作养不起、留不住。(12)医患关系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利益关系,医生在处理危重病情时处被动地位,在病情转归危急时,对一个靠“刨收”生存的实体而言,医疗费用由谁埋单不能不做考虑。(13)医院用药面向全国自由采购,实行讨价还价,除按单订价外还有各种回扣和“优惠”。

3 经济转型后政府对医院管制和医院运行模式的分析

经济转型前30年和经济转型后30年,政府对医院采取了两种不同的管制方式,医院运行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运行模式。从医院自身而言,两种不同的运行模式都有飞快发展,经济转型后30年比经济转型前更快。从人民感受来看,经济转型后的30年,医疗失去了公平性和可及性,医患关系出现了危机。

现对经济转型后的30年,我国政府对医院的管制和医院的运行模式进行如下分析。

3.1 从政府层面上分析

改革开放30年,政府对医院按计划经济模式运作还是按市场化运作举旗不定,直到今天还在摸着石头过河。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国际上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对医疗事业的管制存在两种不同的管制模式,一种是政府对国民健康承担完全责任,对医院采用计划管制模式;另一种是政府只对老人、贫困人群和儿童的健康承担责任,对医院推行市场化运作。对一个有13亿人口而且经济并不发达的国家来说,用国际上现有的管制模式显然是行不通的。仍旧保持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管制模式,由于整个社会已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人们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计划经济时代的管制模式难以维持。在这种背景下,政府高层决策者希望找到一个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管制模式来解决国民医疗保健问题。

经济转型前,我国医疗事业属福利性事业,国民患病得到医疗保障是国民应当享受的权利,向国民提供医疗保障是政府的责任。经济转型后,政府对医疗事业的社会属性重新定位在“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性质的公益事业”,实际上否认了公民按宪法规定应当享受的权利,模糊了政府的责任。在实际运作中不断减少对医院投入的同时,把政府应承担的责任转嫁给医院,诸如,指令医院开设绿色通道、惠民医院、平价医院及规定社保就医人群诊疗费用超出部分医院消化等。

政府严格控制了体现医护人员劳务成本的诊疗项目价格,口头上唱的是“总量控制、结构调整”,采用小步快走的措施把体现医护人员劳务成本的诊疗项目价格到位,实际上是一步不走。至今一门诊人次的挂号费加检查费只有3块钱,住一天医院的住院费只有20元,从这点讲,出0.5美元能看一次病,用3~4美元能往一天医院,中国是世界上看病最便宜的国家。从诊疗次均总费用来看,看一次门诊128.7元,住一次医院4668.9元,其中药品费用占65.0%,[3]而且大部分(约7 0%~8 0%)由国民个人支付,根据我国人均收入看,又是国民看病个人负担较重的国家。在这种局面下,政府大力推行切断药品收益与医院利益关系链的举措,甚至提出零差价。如果医院完全按政府管制政策办,笔者断言,用不了一年所有医院都将关门。

3.2 从卫生主管层面上分析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既管不了钱也管不了人,更管不了看病应该收多少钱才合理,才能养活自己。在这种困境下,向下级医疗机构提出只给政策不给钱。这些“政策”包括以副补医、以药补医、推行品牌战略、开展“新项目”、引进新设备,因为新项目可以新价格,进口设备可以“进口价”,鼓励医院相互竞争,搞“创收”争饭吃。

在医院管理的理念上提出了“政府主导、市场调节”,由于“主导”和“调节”界线模糊,实际上主张推行市场化运作。在这种背景下,医疗事业变成了产业,医生变成了商人,病人变成了客户。病人到医院看病就象去商店购物,挑三拣四、讨价还价,医患的合作伙伴关系变成了以金饯为核心的利益关系。

3.3 从基层医院管理者层面上分析

由于医疗这个特殊的行业,医疗本身是一个模糊过程,医生每一诊疗行为都是一个创造,用什么方法诊断,用什么方法治疗由医生根据不同人、不同病情临时设计,这是医生职业赋予的权利,任何国家的政府都无能力对诊疗过程实施全程控制。因此,只要对患者有益无害,多作一些检查,多用一些药,或者选择一些价格高、效果“好”的诊疗措施,既不违法、也不违纪。医生这样做,社会人群中的一部分人很欢迎,而对大多数人来说不堪重负。从医学职业道德上说,应该既看好病,又减少病人承担经济压力的痛苦,而医生为了活命采用过度医疗“创收”吃饱肚子去治病救人也是无奈。这才是看病难、看病贵的根本原因。

4 讨论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从我国国情出发,明确提出医疗卫生属公益性事业。公益性事业有别于福利性事业,在我国现阶段无力实行全民免费医疗的情况下,国民看病的医疗费用只能由国家、社会、个人分担,国家承担部分责任。

4.1 政府的责任

作为人民的政府,解决国民看病难、看病贵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解决看病难、看病贵,政府投入多少钱不是关键,关键是如何把占卫生总费用约80%的医疗费用有效公平利用,把医院管好,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向国民提供优质低价的诊疗服务。

在政府对医院管制政策中,关键是价格政策,控制医疗服务价格是法律赋予政府物价主管机关的权利和责任。30年来,医疗服务价格和医生劳务价值背离,医生靠诊疗劳动挣钱必然饿死。政府物价部门如同骑在医院背上的绅士,只管马儿跑的快,不让马儿吃得饱,当马儿吃了一口路边草充饥时,马上就受鞭策,马儿为活命不得不在绅士鞭长未及的地方找草吃。这个局面不改变国民看病难、看病贵永远解决不了。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关键是让国民公平享受医疗照顾。首先政府应真正按科学发展观办事,根据当前我国医疗机构多元化的国情,实事求是地核算出每一诊疗项目的成本价格,然后政府通过向公立医院投入冲减成本,控制社会医疗服务价格水平,向所有国民提供低价格、高质量、公平的诊疗服务。另一方面政府根据财政的能力为国民部分埋单,向国民提供医疗费用照顾。只有这样,国民的健康权才有保障,医疗事业才能与国民经济同步发展。

医与药都是国民健康保障的要素,只治医不治药永远解决不了看病贵问题。解决药品贵比解决看病难容易,只要能通过控制药品出厂价和药品零售价两个环节,目标即可达到。控制药品出厂价,使药品生产企业有生存发展余地,又不要其获取暴利。控制药品零售价使药品流通的中间环节无暴利可图,使药品的生产和流通建立在一个良性运行的环境中,不仅利国又可利民。这个责任还是落在国家物价工作者身上。

不管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运用价格杠杆调整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遗憾的是,医院改革30年物价部门还在计划经济时代打坐念佛。

对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来说,政府高层决策者责任到位。物价部门能按中共中央的科学发展观办事,多年来一直不放弃的医疗区域规划方能落实,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的医疗服务体系的理想目标方能实现。在这个前提下,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不再为医疗机构吃饭问题发愁,一心一意沿着十七大指引的方向狠抓管理,把住行业准入门槛,规范从业人员行为,大力推行技术职务岗位负责制和按技术职务岗位分配制,取消专家门诊制,还给公民公平享受医疗的权利,还给医护人员的尊严。构建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医疗服务体系,重振我国卫生战线雄风。

4.2 基层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的愿望

作为基层医院管理者和广大医护人员,搞“创收”不是出于自已心愿。如果政府责任到位,医护人员不再为人受过,不再为钱发愁,和病人结成伙伴关系,在诊疗过程中选择疗效相同价格低的药物和检查方法,医护人员的人格受到尊重,这才是党、人民和医护人员期望的,如果能这样做,看病难、看病贵一定会从根本上解决。

4.3 医院运行机制问题

医院运行机制是政府主导还是市场化运作,争论了30年,笔者认为,回到经济转型前的政府主导机制是不可能的,采用市场化运作更行不通。鉴于目前我国医疗机构多元化的局面,采用自然垄断产业(如水、电、交通企业)的政府管制手段不妨可以尝试,即政府按区域医疗发展规划控制医疗资源水准,严格控制大型诊疗设备的准入,按医院运行成本制订收费标准,保持医院收入呈弱增加水平,为医院运行创造良好环境,为医护人员行使职业权利创造良好环境。

摘要:经济转型前后30年,我国医疗事业都有飞速发展。经济转型前30年,我国的医疗服务体系是国际上效率最好、医疗最公平的国家。经济转型后30年,我国医疗失去了公平,效率降低,医患关系危急,关键是医生劳务价值和医疗劳务收费项目价格背离。

关键词:经济转型,医院改革

参考文献

[1]《中国卫生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卫生年鉴(1995)[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326.

[2]《中国卫生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卫生年鉴(2007)[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64-567.

[3]《中国卫生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卫生年鉴(2007)[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36-537.

医院转型发展 篇2

关键词:公立医院改革,药品零差率,药学学科发展,学科转型

医院药学是现代医院三大业务系统之一,是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多年的重医轻药,医院药学发展速度远慢于临床医学,整体水平(尤其是临床药学服务水平)较低,体系不全,人才缺乏。不仅在安全、有效、经济用药的专业性保障上存在差距,更在临床药学专业覆盖、个体化与精准用药、药学研究等方面与国际水平和患者需求相距甚远。随着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推进,三级医院药品零差率的实施,“以药养医”格局不复存在。去除了药品加成对医院运行和药学发展的支撑,对医院药学学科重要性的再认识以及学科何去何从成为无法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药学学科如何面对挑战,如何主动转型应对,如何争取应有地位,如何保障学科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从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面临的困境出发,从转变理念、药学科发展模式创新、配套政策、合作拓展、人才培养等角度,对医院药学科发展与转型提出策略和建议。

1 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背景

医保、医药、医疗“三医联动”让看病不再难不再贵[1]正成为政府制定医改政策的重要考量。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2]和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3]两个文件颁布,促使加快医疗保险体制、医疗卫生体制、药品生产流通体制联动改革,打破系统部门界限,协同配套推进的“三医联动”综合性改革,为提高我国医疗卫生服务效率和国民健康水平发挥作用[4]。而自2009年8月原国家卫生部等八部委《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5]及《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暂行)》[6]等配套文件出台后,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截至2014年底,全国基层社区和县级公立医院全部实行了药品零差率销售。

1.1 江苏省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启动

2 0 1 5年,以落实药品零差率销售、医保复合式支付方式改革、实施分级诊疗等重点医改任务为抓手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在试点城市启动。当年9月,江苏省卫生计生委等七部门颁布了《关于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7],南京市根据公立医院改革的新要求和南京市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公立医院管理的指导意见》[8]。2015年10月31日零点,南京市57所公立医院医保诊疗运行系统同步切换,标志着南京市“三医联动”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正式实施。

1.2 综合改革考验公立医院

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给三级医院带来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最严峻的挑战与考验。首当其冲的当属药品零差率销售。长期以来,药品加成一直作为三级医院运行的重要资金支撑。完全取消加成后,尽管通过政策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和政府财政投入的方式有所补偿,但补偿缺口仍存。医院药学部由多年的利益中心向成本中心的转变,药学学科自身内涵的薄弱,学科发展方向、前景的迷惘,不仅影响药学学科现实地位,更会影响药学人员的从业选择和职业成长,由此可能带来的队伍不稳、人才流失、学科萎缩等不良后果将直接威胁公立医院,尤其是三级公立医院的生存发展。学习研究相关医改政策,充分了解分析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对医院和医院药学学科发展的影响,未雨绸缪,精心规划,化挑战为机遇,变被动为主动尤为迫切。

2 医院药学学科发展的挑战与应对

2.1 三大挑战影响学科发展

药品零差率的实施,使医院药学学科直面三大挑战。一是学科地位下降。取消药品加成,药学部原本利益中心的地位顿失,药学部运行成本的控制、药学人员收入待遇的保障、药学学科建设发展的关注支持成为摆在医院和药学学科面前的现实问题。二是学科发展影响。一方面,以往的药学服务长期以来更多聚焦在临床保供和药物经济学方面,体现临床用药专业指导的内容较少;另一方面药学学科专业细分不足、专业队伍量少质平、学科整体不够丰满等问题普遍存在。而药品零差率销售可能导致的医院对药学学科发展支持与关注度的下降,将使原本整体实力不强的药学学科雪上加霜。三是政策空间受限。如此次以结构调整为导向的医疗物价补偿政策对三级综合医院来说,平均补偿水平仅在60%!65%,且政府补偿比例承诺并不明确。同时,作为专业学科,国际上通行的临床药师专业服务收费的做法[9]目前国内空缺,且政策长期缺失。随着药学学科的功能转型拓展,临床药师的需求将快速增加,现行临床药师制度和临床药师培训中诸多限制政策尚需调整。

与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伴生的药学学科地位下降、学科发展影响、政策空间受限等问题,一方面可能导致药学学科越来越不受重视,人员待遇下降,人才流失,进而学科发展艰难,学科边缘化,甚至可能导致学科萎缩。另一方面,如果医院抢抓机遇,加快调整转型,深化药学内涵,强化专业发展,充分发挥药师的专业技术作用,适应和服务“医改”需要,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升药物治疗水平,提高医疗质量,防范用药风险,促进药物的合理应用,将为药学学科发展带来转机。

2.2 转型应对需要创新回归

2.2.1 转变理念,提升专业服务。

转型应对需建立共识,形成路径:转变理念、制定对策、深化内涵。首先转变3个理念:(1)学科理念。长期以来,医院药学部或药剂科专业学科属性一直被忽视,而代之以药品供应保障使用的利益获得,药学服务的专业内涵被大大弱化。取消药品加成正是促进药学学科专业化回归,重建药学学科理念,深化学科内涵的重要契机。(2)服务理念。药学部的服务理念应从以药品采供管和获取药品加成利益为主的用药服务转向为患者、为临床提供专科专业系统权威的用药指导,为基层社区提供延伸配套的专业临床药学服务。一是为满足患者用药知情权及用药选择权,确保患者正确、合理用药的门诊药学服务;二是配合临床治疗,为医生提供有价值的科学用药指导和患者在院用药期间的药学相关参数,确保安全、科学合理用药[10];三是承担指导下级医院和基层社区用药、教育社会民众基本用药常识等职能。(3)资源效益优化理念。主动探索搭建医药、医企、医校和院际间等各类各层级合作共享和信息化支撑平台,拓展专业,开展临床药学交流、药学教育、人才培养、研究开发,以大数据智能化挖掘应用实现资源效益的优化。

2.2.2 深化内涵,创新发展模式。

认真研究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政策,创新学科发展模式,科学管控成本,体现药学服务专业价值,突出其为患者提供全方位药学服务的内涵。(1)以模块一体化管理创新学科管理模式。按照药品采购、供应、保管、使用、监控、分析、研究开发等功能流程和药品供应、调剂制剂、质量监控、临床药学、临床药理、药物信息等药学亚专业模块,进行功能模块化切分。将其中药品采供应保功能模块集中一体化服务外包,消化物流供应链成本,共享相关资源利益,利用数字化信息平台,实现管理一体化。(2)以专业化细分深化临床药学服务。细分临床专科、亚专科、单病种临床用药,开展系统权威指导;以血药浓度监测和药物基因多态性检测体现临床药学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和精准化程度;适时拓宽临床药学服务专业范围。(3)以规范化工作保证学科内涵质量。明晰学科、亚专科、各专业组职能,纲目有序地开展工作;强化工作有据理念,学习掌握药事法律法规政策,根据相关规范指南,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制定工作手册,保障药学工作规范、合理、有序开展。(4)以系统化研究深化学科内涵。关注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难点问题和学科建设重点内容,开展系统化科学研究。如药品集中物流供应模式研究、临床药学服务系统性研究、合理用药基础性分析研究、药物研发研究等。

3 学科转型期待配套协同

药品零差率实施后,推动实现医院药学学科的转型发展成为重大现实问题。但仅以一科一院之力推动药学学科转型发展绝非易事,政府及相关部门、行业和医院的协同配合与政策配套至关重要,医院药学学科的起点水平和相应基础条件也必须具备。

3.1 配套相关政策,体现政府主导

此次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重头戏就是取消药品加成。药品加成的取消尽管可以降低药品售出价格,但其中患者自付占比很低,患者很难感受得到药价的确切降低;相反,取消药品加成对医院来说意味着一笔巨大收入的损失。如果政府补偿政策调整不到位,公立医院收入缺口势必长期存在,并可能不断扩大,从而影响医院的正常运行发展和内涵建设。因此,建议政府补偿调整应以不低于公立医院药品零差率前医院收入水平为标准,制定出台相应政策,尤其是出台体现药学人员服务价值,回归发展临床药学学科的药事服务费项目物价政策,像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绝大多数西方国家一样收取处方调配费(也称药事服务费)[11],稳定药学专业人才队伍,提升临床药师工作积极性。更大程度地配套政策,真正落实公立医院自主运行管理自主权,鼓励公立医院积极探索控制成本、获取更大效益的创新合作模式,建立以公益性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完善监督机制,保障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真正落实。

从政策安排上加快实施临床药师制度。由于我国长期处于二位一体(医生和护士)的医疗服务体系,临床药师作为医院合理用药的守门人,却一直处于边缘地位。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规范的临床药师制度,政策层面的临床药师工作定位尚不明确,培训基地较少且水平参差不齐,认证和招生人数均存在诸多限制,培训内容偏重于药学专业知识,以患者为本、临床为先的实际工作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未能建立,很多医院的临床药师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为推动临床药师工作的大力发展,有关行政部门应尽快完善临床药师职业准入制度,制定临床药师职业准入标准;完善临床药师职业资格考试机制;加快出台临床药师培训国家标准、指南等[12],推动临床药师培养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

3.2 探索多方合作,加强行业支持

三级公立医院药学学科有着多年的积累,在专业人才、临床药学、数据库资源方面独具优势。而高校、科研院所科研教育人才的高端平台优势和企业资金、市场、成果转化能力强等优势,是医院探索多方合作,不断推进药学理论研究,加强科研实力,开展系统性研究,促进药学成果转化的重要路径。一是可以加强与国内外大学的合作,利用高校的科研平台,提升科研能力水平。二是促进多学科协作,拓展研究方向,如加强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基因组学研究、中药机制及新剂型新给药用途研究、药物联合应用研究等方面的研究。三是开展院企合作研发,加强新药临床应用研究,切实推动药学科发展,提升医院综合实力。

3.3 加强人才培养,提升药学学科内涵

人才是学科发展的源动力,药学人才培养应作为学科发展的首要任务。强化临床药剂人员的培养,搭建成长平台,采取与高校联合培养、有计划进修培训、跨学科培养等多种方式进行。针对不同药学科人员,开展分层培训,提高药学人员素质,实施国家、省级的临床药师基地培训、常见病种药物治疗培训、临床基础知识培训等。以政策保障促进临床药师的成长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临床专科配备一名临床药师,对临床药师外出学习培训给予一定的经济激励等。

深化药学学科内涵,体现药学专业人员服务水平。拓展临床药学服务范围,开设不同病种药学门诊,提供病区专科亚专科临床用药指导服务,开展临床用药监测、处方医嘱点评、个体化用药研究、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抗菌药物管理、系统评价合理用药等临床药学服务。加快医院药学部角色定位与职能转变,以提升药学专业服务价值为重点,展示药师在以患者为中心的多学科治疗团队中的专业能力和素质,确立药学专业学科的权威地位,畅通医院药学学科专业化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代表委员:“三医联动”让看病不再难不再贵[EB/OL].(2007-03-09)[2015-11-16].http://news.xinhuanet.com/misc/2007-03/09/content_5820652.htm.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Z].2009.

[3]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国发[2009]12号)[Z].2009.

[4]丁少群,王信.统筹推进“三医联动”综合改革[J].中国保险,2015(9):20-23.

[5]原卫生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卫药政发[2009]78号)[Z].2009.

[6]原卫生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暂行)(卫药政发[2009]79号)[Z].2009.

[7]江苏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江苏省委组织部,江苏省发改委,等.关于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苏编办发[2015]7号)[Z].2015.

[8]南京市卫生局,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南京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等.关于进一步加强公立医院管理的指导意见(宁卫[2015]36号)[Z].2015.

[9]王雅静.台湾药事服务费收费情况[J].药品评价,2010,7(6):8-11.

[10]陶秋贤.新医改环境下医院药学服务工作的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4):617-618.

[11]吴永佩,颜青.国外医院药学的地位与药事的价值[J].中国医院,2013,17(10):55-56.

医院转型发展 篇3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始建于1915年,前身是郑州铁路局中心医院。1993年,被卫生部评为河南省首批“三级甲等”医院。2005年9月归属于郑州大学,更名为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2009年5月,王建平院长、李新华书记带领领导班子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用四年的时间实现了由企业医院到大学附属医院的完美转型,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医院相继荣获“河南省医改创新示范医院”“河南省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2010年,医院作为省卫生厅确定的首批省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按照相关政策,实施一系列措施,在挂号、门诊、住院、报销等各个环节,为参合农民提供了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使患者减少负担、放松心情、认真治疗、早日康复。

医院药师转型的思考 篇4

关键词:药师,转型,药学服务

药学服务 (Pharmaceutical Care, PC) [1]是指专业药学人员利用其掌握的药学专业知识和工具, 向社会公众 (医护人员、病人及其家属等) 提供直接的、负责任的、与药物使用有关的服务, 以期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从理论上讲, 医院药学是以研究、药事管理、临床药学、实践医院药品供应、药物制剂、药学技术等技能为主的临床综合性应用学科, 药学服务在临床药学工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与传统的药物治疗有很大的区别。世界卫生组织 (WHO) 曾两次召开以“药师在卫生事业中的作用”为主题国际会议, 确定药师必须履行PC的义务和职责, 美国卫生系统药师协会 (ASHP) 也将PC作为药学职业的实践使命。1978年[2], 我国首次提出医院药学向临床药学工作转型的要求, 重新评价医院药学专业及药师现状, 呼吁对药学专业进行重组, 指出医院药学的转型和药师职责的转变的核心问题是建立临床药师制, 为今后药学专业的发展趋势奠定了基础。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 有力推动了医疗机构工作的工作重心转型。医药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与临床医学、临床护理学并称为支撑医院生存与发展的三大支柱, 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由传统的“医疗中心”工作模式逐渐发展为“患者中心”工作模式。药师面向临床的转型反映了医学的进步, 是现代药学工作的核心, 也是现代医院化进程的重要标志。本文将以临床实践经验为依据, 回顾本院药师职能转变的历程, 将药师转型的体会和思考报道如下。

1 药物学转型对药师的要求

药师职能的转型从根本上讲就是从操作型向药学技术服务型的转化。药师服务改变了最初单纯做好药品供应为主的传统模式, 逐步转变为综合分析药代动力学的实验参数、药物特性、不良反应、配伍禁忌、患者身体状况等方面的因素,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选择合理的药物和用药方式, 以确保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我国已经在等级医院评定 (药学部分) 中[3], 临床药学工作和临床药师的培养作为重要的评定项目之一。开展医院药学工作的转型需要药师具有与时俱进的观念以及良好的服务意识, 以合理用药为临床药学工作的核心内容, 不仅有利于减少耐药和ADR的发生更也有利于药师职能的体现。在临床工作中, 药物学转型对药师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1 提高医学专业知识水平

目前大多数药师的知识结构不够合理, 虽然基本的药学知识比较扎实, 但在与临床医学知识脱节, 很难把握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因此药师要不断学习相关知识, 如《临床药物治疗学》、《实用抗菌药物学》、《药物流行病学》等;经常开展病案讨论, 针对不同的案例进行讨论, 提高药师分析用药方案能力;多阅读医药学相关的书报杂志或参加学术会议, 总之, 丰富的知识是临床药师的核心竞争力, 药师成功转型的关键。

1.2 提高临床事件处理能力

临床药学是一门应用科学, 必须应用与临床实践, 逐步上升为理论指导。药师在转型过程中要加强临床实践, 不断熟悉和适应临床工作, 掌握主要感染性疾病的诊断、症状表现、用药原则等, 只有对临床工作充分的熟悉、了解, 才能转变传统的药学模式, 从而完成从药学思维到临床思维的转变, 实现药师转型。

作为抗感染专业的临床药师, 要掌握与感染性疾病相关的辅助检查和生化检验知识, 熟知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同时还要掌握常见感染性疾病的临床治疗原则, 根据疾病治疗指南及细菌耐药情况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主要思路是:①初步判断存在感染的部位、严重程度;②推测可能的致病病原体;③针对致病病原体, 选择合适的药物 (菌谱) ;④综合比较抗感染药物的抗菌谱、药理、药动学、药效学等特性, 并比较各种药物的疗效、风险、成本;⑤根据感染致病菌的特性、患者机体状况选择不同的用药方案;⑥确定用药剂量、给药时间、给药途径等;⑦提前制定药物不良反应应对方案;⑧判断和评估疗效。

临床药师的知识是经验性的, 有一个积累的过程。只有在临床工作中才能实现知识积累、知识应用、知识创造。临床药师的能力也只有在临床实践中才能得到体现, 临床实践是实现从药剂师向临床药师成功转型的重要路径。

1.3 提高沟通能力

药师转型意味着“患者中心”模式, 也就是说药师在工作中不仅仅涉及到药物, 更多的是要与患者、医师、护士进行沟通, 只有提高沟通效果才能让患者明白药物服用方法、理解医师用药理由, 才能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功效。在临床中, 药师要加强交往沟通能力, 灵活运用沟通方式和语言技巧, 根据患者教育背景进行个性化的沟通。

药物学工作方向的转变对药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本的配方操作技能已经不能满足转型工作的要求, 因此药师在实践中应该不断充实自身的药物学知识以适应工作的新要求。这也有利于医院药学队伍整体素质提高, 更具核心竟争力。为实现药师的转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关于药物转型的思考

2.1 中国现阶段药师培养现状

我国药师经常受到原有教育体制和传统药学工作模式的限制, 造成药师普遍存在知识结构工厂化的局限性, 与临床医师相比, 理论与临床严重脱节、临床问题解决能力差, 从根本上制约了药师工作的发展。

2.2 药师培养专科化

专科化是药师融入临床工作的基本要求, 随着医学的发展, 人们对疾病认识水平也不断提高, 单一疾病或单一药物的知识越来越复杂, 需要针对不同的疾病和药物进行细化, 药师转型培养的专科化就顺应了这一趋势。每名药师集中精力学习本专科所涉及的疾病和药物知识, 掌握并建立基础知识体系、临床知识, 并密切关注本专科研究的发展。这样, 才能更好的完成药师的转型工作。

2.3 分组、分阶段培养[4]

在药师职能转型的工作中要制定详细的分步培养计划。培养计划要充分考虑药师的学历构成 (博士、硕士、本科和大专) 、年龄层次以及工作经验, 具有不同的学历结构、年龄层次和工作经验的药师要进行分组培训。分阶段培养是指培养要分为:基础知识补充阶段、专科知识补充阶段、临床问题学习阶段、案例学习阶段、临床工作阶段。

2.4 实践能力培养

临床是药师转型的最主要平台也是最终平台, 凭借其掌握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对临床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 适应临床中错综复杂的症候, 找到疾病的规律, 注重实践能力, 尤其是是提高分析与判断的能力。

2.5 药师职能

临床药师的职能定位在临床治疗工作之中, 应该与临床医师、护士紧密配合;通过不断积累临床经验, 逐渐掌握诊断、治疗等技能, 提高综合素质[5]。药师要全程参加本专科患者的治疗, 观察患者在治疗中出现的生理和病理变化、药品使用情况、临床治疗效果等。将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 加深对药学理论的理解。通过分析疑难病例、病死病例, 更深层次飞、地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从实践中吸取教训, 提高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总结

我国2002年颁布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指出:“医疗机构的药学部门要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管理工作模式, 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 参与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提供药学技术服务, 提高医疗质量”。临床药学本身就是面向患者、的实践科学, 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有效、方便及成本是药师的主要职能所在。临床药学是今后医院药师转型的发展趋势, 只有通过药师不断的努力与临床实践, 结合临床经验强化理论知识, 更好地了解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及药动学规律, 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颜青, 吴永佩, 蒋学华.建立临床药师制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医院, 2007, 11 (1) :104-106.

[2]翟华强, 王双艳, 郑虎占, 等.基于中药学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专业调查与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1, 11 (12) :256-257.

[3]陈玉文, 史旧兵, 李秀娟.论医院药学服务的多学科支撑性及其有效开展[J].中国药房, 2003, 14 (4) :109-111.

[4]李根林, 陈德炤, 李新章, 等.开设临床药学专业, 加强临床药师培养[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7, 22 (1) :194-195.

医院转型发展 篇5

一、档案利用服务面临的主要问题

1.档案人员思想认识不足。相当一批档案工作人员头脑中仍然存在重藏轻用的观点。档案室给人的总体感觉仍然是“神秘”、“庄重”, 不是大众服务机构, 不能像图书馆一样得到广泛承认与接受, 这与部分档案人员对档案工作的认识不足是分不开的。

2.档案前期工作准备不充分。在医院逐步扩大医疗范围、增加服务项目、提高服务水平的形势下, 档案人员对日益增加的档案内容和数量缺少心理和物质准备, 因此接收入馆的案卷质量难以保证。特别是在电子档案急剧增加的情况下, 仍然采用传统的立卷方式, 导致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先天不足。

3.档案利用现状与社会利用需求不相适应。面对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量, 一些档案部门没有充分重视, 在提供利用方式上, 仍以“你来我找”的被动服务为主, 主动服务不够。在档案信息开发、加工上存在着数量多、精品少, 常规性编研多、地方特色编研少, 历史性编研多、现实性编研少的现象。在提供利用的手段上, 以网络为依托进行档案信息传输的不多, 制约了档案信息的传播、流通和利用。

4.档案管理技术、设备渐显落后。由于种种原因, 医院对档案管理的投资极为不足, 特别是在利用各种先进的现代化技术、设备进行馆藏资源建设、提供档案信息服务等方面显得尤为落后, 许多工作仍处于手工操作水平。这与档案信息资源的广泛性及充分利用性极不相符, 也严重制约了医院档案利用率的提高。

二、加强医院档案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1.了解和掌握档案利用者的需求特点, 是做好利用服务工作的关键。医院档案利用者的类型主要有:医护人员、管理人员和部分就医及有关人员。第三部分人员是近十年涌现出来的。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 各医疗单位为吸引病人, 逐步转变医疗服务方式, 拓宽服务领域, 改变服务模式。伴随服务项目的增加, 医疗文件的大量产生, 社会福利需求的增长, 形成了部分就医及有关人员这部分新的利用群体。

不同类型的档案利用者对医院档案信息的需求各具特点。医护人员肩负着医治病人、研究疾病和带实习生的重任。他们需要医疗方针、临床经验、医学科研、带教评估等档案材料。由于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临床治疗护理实践和研究, 为他们提供档案信息时要注意内容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管理人员是医院行政和医疗工作的决策者和执行者, 他们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需要的是带有全局性、综合性的档案信息。如决策者在制定医院发展规划以及专业设置、管理制度等工作时, 需要参考和依据历年的基础数据、上级批示及有关政策规定, 尤其需要经过加工的“浓缩信息”。而执行者的档案需求则与他们承担的业务工作相适应, 以需要业务指导性的档案文件为主, 而且要求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就医及有关人员利用档案主要是用于院外就诊、报销医药费、因病提前退休、医疗保险取证、法律咨询、医疗纠纷处理等。需求的内容是医疗档案中的病情诊断、医嘱用药、检查费用、各种治疗单、手术及麻醉记录单、检查化验单等。在提供以上证明时, 要尊重历史、尊重事实, 维护档案的原始记录性。

3.规范档案管理, 是做好利用服务工作的基础。 (1) 依法建档。依法建档是规范档案管理的重要原则。《档案法》以及各省、市相应出台的档案法规文件, 是我们在实践中所遵循的档案工作的依据。只有加强档案法制建设, 规范档案管理行为, 才能使医院全体员工在增强档案意识的同时, 有法可依, 遵章守法。 (2) 制度管档。制度管档是规范管理的核心内容。成立医院档案工作领导小组, 建立档案管理网络和可行的档案管理制度, 能够保证档案利用渠道的通畅, 促进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 (3) 齐全归档。主要通过“档案管理网络”来实施。要实行分块管理, 各司其职, 各部门兼职档案员负责收集、分类、移交档案材料的前期工作, 综合档案室负责做好档案接收、鉴定、组卷、上架、利用、编研等工作。建立双向检查核对制度, 在信息处理程序中设置检查核对功能, 使各科室互相监督沟通, 保证各种载体档案的归档质量。

4.充分发掘档案信息资源, 是做好利用服务工作的重要手段。档案管理人员要树立主动服务意识, 简化利用手续, 调整服务时间, 为利用者提供安静、整洁的环境, 提供周到的全方位“售后服务”。如开办打字、复印、翻拍、网上服务;将检验联机采集系统、图形图像采集系统与收费、医疗档案管理系统并网, 设置触摸式电脑, 方便病人查询等。把对档案利用者的尊重体现在优质的服务环境和情节中, 从而凸现档案管理者强烈的服务意识。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档案部门的一项基础性服务工作, 档案人员要以不同角度和方式, 编制档案检索工具, 将馆藏档案信息的内容、形式、特征及其他情况介绍给利用者, 最大限度展示馆藏档案信息。实行计算机检索, 在设计档案馆主页时, 突出具有检索服务功能类目的设置, 体现与用户的双向交流, 并通过设置用户信箱, 随时与利用者保持联系, 为利用者提供方便、快捷的现代化检索手段。

5.加强编研工作。编研要贴近时代的脉搏, 找准与利用者的对接点, 促进档案利用向高层次发展。 (1) 强调医疗性。医院档案来源于医疗, 服务于医疗, 因此必须紧紧围绕医疗中心工作及当前社会需求、社会热点来选题。要找准医护人员和就医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来组织档案材料, 如编制医疗纠纷防范措施的相关汇编、相同水平医院的单病种治疗费用专题、单个病人的医疗护理明细简报等, 以得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 注重时效性。充当“及时雨”、“雪中炭”。要求档案工作者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观察事物的敏感性, 主动配合医院活动和党政大事, 不放过任何一次显示档案工作乃至档案部门自身价值与作用的机会。及时把握各个时期医院的关注点, 并把这个关注点作为档案信息编研开发的着力点, 使档案信息在医院改革和各项工作中真正用得上, 见实效。 (3) 突出典型性。选取本医院、本地区、本省乃至在全国具有典型性的材料进行编研, 提供利用, 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如全国首家“无红包医院”材料汇编、医院开展新技术及新项目照片档案材料汇编等, 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先。 (4) 增加主动性。由于历史的原因, 许多人对档案工作不甚了解, 对馆藏更是知之甚少, 等到需要利用时仓促查寻, 查全率、查准率都不能保证, 因而影响利用效果。档案馆 (室) 要结合现阶段的社会需求, 主动上门联系, 开展定向跟踪服务, 为用户找档案, 为档案找用户, 随时提供所需材料, 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医院转型发展 篇6

一、公立医院转型时期存在的问题

1.效益和公平不能兼顾。

众所周知, 医疗卫生是准公共物品, 所以公立医院承担着其与生俱来的社会职能, 其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活动组织在和私立医院的竞争中必然受到经济规律的挑战, 再加上政府财政投入的日渐萎缩, 所以公立医院很难做到兼顾效益和公平。

2.组织管理水平低。

由于历史原因, 政事不分、机构膨胀等问题普遍存在于公立医院中, 而这些问题导致公立医院在日益开放的医疗服务市场面前处于不利地位。而且目前公立医院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人事权, 其人事管理权限归属行政主管部门, 医院自身没有权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自由增减人员来设置合理的人才组织结构。

3.公立医院的社会评价低。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 国家财力不足政策不够完备, 尚未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所引发的社会矛盾也折射到医患关系中, 社会舆论对医院的负面评价有时是有失客观的。

二、现代医院管理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

1.变单一化管理为综合性管理。

如今, 公立医院生存环境变得更加纷繁复杂与快速多变, 组织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每一种挑战和冲击都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需求, 笔者认为应该实现现行的单一化管理向综合性管理的转变。具体分析如下:首先是当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职能的综合化。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责是为组织源源不断地提供和保证合适的劳动者, 要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与经营管理系统的全面对接, 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在企业中扮演战略伙伴、专家顾问、员工服务者和变革推动者这四个角色, 也就是说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扮演好负责一切涉及员工和组织之间问题的角色。进而, 职能的综合化必然要求机构专门化人员的专业化。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不再是简单事务性管理而是关系着医院发展大计, 使得其工作人员应该具备沟通、激励、处理冲突等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技能, 具备现代的管理科学知识、行为科学知识、经济学、统计学、战略管理等知识, 所以公立医院要尽快引进高素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和培训, 以适应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

2.变人员管理为人才开发。

现代医院管理要求人力资源管理注重组织持续学习能力的提升、员工核心专长和技能的形成、员工素质能力的提升、领导者和管理者领导方式与管理风格的转型。所以,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人员开发工作有两个目的:不仅把眼光放在医院高层次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身上, 也要把每一位普通员工都看成是宝贵的人力资源;不仅充分发挥人才现有的作用, 而且开发其尚未形成和尚未利用的潜力从而实行全员培训、全员开发, 以发挥每一个人的最大效能。因此,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必须由传统的以人员管理、工资管理为主向人才开发为中心转变。

3.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传统公立医院的人员录用、绩效管理、工资管理、人员培训、职务晋升等活动都缺乏活力, 员工缺乏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所以, 在应对新时期新挑战的进程中, 笔者认为应该通过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手段的配合使得员工的心态由“要我做”转化成“我要做”。这就需要围绕新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对传统的人事管理及组织运行机制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改革和创新, 当然这一过程是曲折的, 但是一旦形成这种组织文化, 那么将大大推进我国公立医院为人民服务的效果和效率。

三、转型时期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设计

1.业务部制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19世纪20年代初,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裁斯隆创立了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业务部制又叫事业部制。业务部制管理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集中政策计划、分散管理经营。美国学者威廉·大内博士将组织权力分为3类分配形态:U形是高度集权形态、H形是分权形态、M形是分权和集权平衡的形态。而业务部制管理模式从本质上看是集权与分权的有机结合, 从组织管理理论的角度看是M形结构理论, 这种结构被认为是一种最适当的权力分配系统。院长负责制从组织的权力分配形态上属于U形, 业务部制则属于M形。与院长负责制相比有其特点:一是业务部门具有全方位管理职能, 成为真正的经营实体;二是业务部门具有权、责、利的高度一致性;三是各业务部门之间存在既竞争又协作的团队精神;四是授权原则较院长负责制规范, 授权的原则是组织机构改革与授权有机结合, 全方位授权, 根据管理层面和管理幅度进行授权, 平等均衡授权, 群体制衡授权。业务部制的人力资源管理是集人才、科技、教育为一体的开放式服务管理模式, 职能部门只是提供服务, 用人、选人、进人权在临床部长、科主任手里, 他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发展、梯队建设补充所需的人才。所以, 业务部制的人力资源管理, 以提高全员素质为己任, 以国家和上级机关的相关政策为导向, 集权与授权平衡的管理机制, 实现人力资源动态监控管理。医院实行业务部制的目标是为了建立权责分明、集权与授权平衡、管理科学、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现代化医院管理制度。

2.现有框架内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医院建立新型人事管理体制的关键就是要解决现行人事管理体制中存在的种种弊端, 笔者认为, 第一, 在全员合同制的基础上, 改变院内人员管理模式, 把人员档案全部寄放到人才交流中心, 促使职工增加危机感。第二, 建立“人员能进能出, 职务能上能下, 待遇能高能低”的新型运行机制。然而科学合理的人员调配要建立在科学的绩效评估的基础上。第三, 建立末位淘汰制度。也就是说, 通过科学的评价手段, 以一定的比例予以调岗、降职、降薪或下岗、辞退的行为。其目的是促进在岗者激发工作潜力, 为组织获取竞争力。公立医院应努力开发适应新体制的新型人力资源管理方式, 调整内部管理结构。可以实行院长全面负责下的财务总管、医务总管、行政总管和法律顾问制, 不再设副院长或以副院长代行上述4个职能, 并兼任相应职能部门负责人, 同时也可以尝试实行业务部制管理方式。这既有助于减少管理层次、避免扯皮、提高效率, 也有助于解决机构臃肿问题, 降低管理成本。

3.建立激励性的薪酬机制。

医院转型发展 篇7

1 医院信访形成的原因

1.1 医疗质量

医院信访一大部分是由于医疗质量引起的。医院的医疗质量也是医院生存基础, 大家在就医的时候, 首先选择的就是医疗质量较高的医院, 医院当前医患矛盾突出, 是有许多因素导致的, 患者对医院的医疗水平一般寄予了很大的期望, 认为在医院花费了大量的金钱, 就应该把病治好, 没有意识到医疗质量对不同的个体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因此如果对医疗结果不满意就很容易上访, 有时由于医院对患者的病情诊断不足, 没有意识到疾病的严重性, 在进行诊治的过程中也会出现问题, 导致医患矛盾, 因此, 在治疗患者的时候应该提前给患者及家属讲解一些必要的医疗常识, 方便在治疗的时候, 能够给予积极的配合, 及早的解除患者的痛苦, 也要提高医疗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认真对待病情, 关怀患者, 尽力减少医患纠纷。

1.2 服务态度

服务态度在医疗纠纷中所占的比例也很高。当前, 医院服务态度的主要问题是随着医院医疗水平的升级和结构的不断优化, 医护人员不能及时跟得上这种变化, 患者觉得医院的承诺和最终的服务具有很大的差距, 导致患者和家属很大的不满。此外, 医院每天都要面对很多的患者, 而医护人员的数量是有限的, 医护人员没有很大的精力去照顾到每一个患者, 个别素质较低的医护人员可能态度较差, 造成患者的心理负担, 容易出现医患矛盾。对于医院来说, 要改变这种现象, 必须要加强对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 使他们体会到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学会关爱患者, 用心对待每一个患者, 让患者在医院身心愉快的进行治疗, 也使医护人员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

1.3 经济纠纷

当前, 由于在医院治疗产生的医疗费用造成的纠纷也是很频繁的。在市场经济下, 医院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 也需要取得经济效益, 患者对收费标准认识的偏差或者医院在治疗的时候仅仅从高利润来考虑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费用, 造成了医患纠纷, 出现这种问题, 一部分是患者对医保财务不了解, 对经济纠纷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一部分是由于医院的财务人员对收费的账目解释不到位, 没有对患者认真仔细的说明, 造成患者产生误解, 认为医院在收费的时候存在猫腻。为避免出现经济纠纷给医院的正常工作带来问题, 首先应该从制度上入手, 医院的财务人员能够对患者的资金费用进行详细的讲解, 让他们了解医保的范围和具体的报销流程, 因此, 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很重要, 可以有效地避免医疗纠纷。

2 医院信访工作的特点

医院的信访工作是联系患者和医护人员的桥梁, 通过二者的沟通, 医院可以了解患者的心声, 不断改善自身的工作, 提高服务的质量, 更好的赢得患者的满意。

在经济转型期, 医院信访工作的特点主要表现:首先, 信访反映的问题越来越多, 而且, 趋同性很强, 就是患者反映的主要问题具有很大的一致性。其次,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信访的投诉方式越来越多样化, 以前单一的走访, 现在出现邮件、发帖等多样化的方式。再次, 在一些问题上出现了患者及家属不理性解决的方式, 一旦发生医疗事故, 许多人聚集到医院进行示威, 影响医院的正常工作, 也给医护人员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 增加了医院解决纠纷的难度。

3 提高医院信访工作的有效措施

3.1 健全规章制度

把医院的信访工作作为促进医院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决好医院的信访工作是社会转型时期医院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医院只有重视信访工作, 才能不断完善信访。首先, 医院要成立专门的信访工作领导小组, 小组的组长由医院的主要领导担任, 小组内部要做好人员的分工, 确保责任到位, 各司其职。建立健全医院的信访工作制度, 对医院的信访工作应该及时召开会议, 进行总结, 对好的方面要形成经验性文字。其次, 设立专门人员负责的医院信访办公室, 做好信访的各项管理工作, 把各项工作进行总结整理, 保留原始的材料。再次, 组建专业的评判委员会, 对医院的信访案例进行评判, 发现存在问题, 提出有效的改进建议。当前, 存在一些医院的信访办不受理患者的问题, 医院方面应该明确做出要求, 对来访者的任何问题, 信访办都应该受理并细致的做好记录, 及时给与反馈, 取得患者的信任。

3.2 认真接待来访者

信访者不是敌人, 是更好改进工作的动力, 应该真诚的对待每一位信访者。处理信访的工作人员, 应该用心对待每一位来医院反映情况患者或家属, 站在患者和家属的位置考虑, 做到与他们感情想通, 倾听他们的呼声, 同情他们的遭遇, 关心他们的疾苦。让每一个来访者感到医院的温暖, 增加二者的沟通和联系。对信访者反应的问题, 不要武断的做出结论, 要进行认真仔细的核实, 确认情况之后, 要及时的启发疏导, 进行耐心的说服和解释, 处理问题要做到公正公平, 不偏袒任何一方。在为患者讲情的时候, 要有一定的原则, 理智要战胜感情, 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 对来访者的不良行为进行理性的疏导。

3.3 提高医院服务质量

在一些来访者当中, 存在医院服务质量问题带来的问题。医院的服务态度是医院的无形资产和在患者当中的品牌形象, 对促进医院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首先, 注重对医院职工政治思想素质教育, 提升道德意识, 提高医疗质量。其次, 大力的疏通信访渠道, 给患者提供一个反映问题的渠道。不断充实信访内容, 健全接待来访和信息反馈等制度。

3.4 提高接访人员素质

高素质的医护人员可以提升医院的管理, 促进医院的长远发展。医院的信访工作人员要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也要有与信访者及时有效沟通的本领, 掌握当前的医疗政策, 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和卫生管理常识, 能够对矛盾做好分析和解决。

4 结语

医院的信访工作是医院工作的重要部分, 在当今的社会转型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法律法制观念的增强, 对医院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医院的管理部门应该根据当前的新形势, 把握发展机遇, 不断改进医院的信访工作, 减缓当前紧张的医患矛盾, 促进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的长远发展。

摘要:本文分析了医院信访形成的原因, 阐述了医院信访工作的重要性与特点, 并对提高医院信访工作提出了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经济转型时期,医院信访工作,特点,认识

参考文献

[1]杨立移.经济转型时期医院信访工作的特点及认识[J].现代经济信息, 2012 (15) :57.

[2]石莹, 沈婷雪.做好新时期医院信访工作[J].江南论坛, 2010 (8) :24.

上一篇:中学体育教学动因下一篇:非烟物流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