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高校转型的新思考(共5篇)
面对高校转型的新思考 篇1
摘要:目前, 我国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着课堂教学费时低效、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不高等问题。2014年, 文秋芳提出的“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理论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理论。本文从该理论的依据及所面临的挑战两方面探讨了该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并提出建议, 以期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理论,大学英语教学
目前, 我国高等教育正逐步由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为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袁贵仁部长在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上明确提出, 地方高校要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可见, 为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地方高校转型的根本目标, 这也契合了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下文简称《教学要求》) 所提出的“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因此, 在地方高校转型的背景下, 大学英语教学要真正实现《教学要求》所提出的教学目标, 就要解决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所面临的课时压缩、教师仍过分注重“课文中心”的语言输入作用而忽视语言输出的功能、课堂教学费时低效等问题。文秋芳在2014年提出的“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 (下文简称“新假设”) 的课堂教学理论对解决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问题具有指导意义。
一、理论依据
新假设的理论是基于Krashen的输入理论和Swain的输出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 Krashen的输入理论和Swain的输出理论对二语习得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成为高校英语教学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Krashen (1985) 认为, 学习者的学习过程通过理解含有略高于他们现有水平的结构的输入 (i+1) 沿着自然顺序进行的。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只有大量接触可理解的语言输入, 才能习得新的语言知识。而Swain ( 1985) 则认为, 可理解输入在语言习得中固然重要, 然而输出能迫使学习者更有意识地去关注新语言信息的形式, 能有效地使学习者在接受正确反馈信息的同时检测他们对目的语的假设, 从而帮助他们纠正错误。
国内对输入、输出理论的介绍和研究是从2000年开始。王奇民 (2003) 从语言输入与输出理论和中西教育模式对比的角度, 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学事倍功半的原因, 并指出改变我国传统的外语教学方式、提高输入质量、使输出与输入并重, 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保证。赵培 (2004) 认为单纯片面地强调语言输入或输出都是不够的, 需要两者的密切结合才能促进外语学习。虽然我国学者注意到语言输入与输出功能在外语教学中至关重要, 但关于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清晰界定二者关系的研究并不太多。2014年文秋芳提出的新假设理论开始明确界定了语言输入和输出两大功能的关系。在假设中, 输出被认定为既是语言习得的动力, 又是语言习得的目标;输入是完成当下产出任务的促成手段, 而不是单纯为培养理解能力和增加接受性知识服务、为未来的语言输出打基础。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产出任务的需求对输入进行有选择的处理, 这样教师和学生就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 集中精力学习和理解产出任务所需要的语言形式和相关的百科知识。 (文秋芳2014) 新假设理论强调大学英语教学应从教课文转变为教学生用英语做事。衡量教学成效的标志是学生能否用所学课文完成产出任务。它符合《教学要求》所提出的“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 是解决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并适应我国国情的课堂教学理论, 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自新假设理论提出以来, 已有教师开始将其应用到高校英语教学的实践研究中。张我友 (2014) 用教学组织中的一个视频材料为例展示该假设在高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情况。李悦 (2014) 从该假设入手以滁州学院为例, 分析了旅游英语教学现状及问题, 探讨了该假设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同时也提出缺乏适合实施该假设的好教材等的问题。然而, 由于该理论的教学试验刚刚起步, 有关的实证研究为数不多, 尤其对地方高校来说, 新假设理论的实施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二、新理论实施面临的挑战
(一) 教师方面
1.新假设理论挑战了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多年来, 由于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根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设计流程中, 因此课堂教学不以“课本为中心”会使教师感到失去教学重心, 教学观念上很难适应。
2.新假设理论挑战了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地方高校的传统大学英语课程主要分为精读课程和听力课程, 而新假设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是以培养“说、写、译”输出技能为教学目标的课程体系, 即可开设口笔头综合、口头表达、笔头表达、口译和笔译。 (文秋芳, 2013) 其中培养“读、听”为主的输入技能是为输出技能服务的。不难看出, 新假设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极大冲击了传统的课程体系。
3.新假设理论挑战了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近年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而新假设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要求课堂教学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体”的教学理念, 也就是说, 课上所有活动都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积极参与。 (文秋芳, 2013) 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要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从而使他们顺利完成输出任务。对于地方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师来说, 设计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任务是有很大难度的。
4.新假设理论挑战了教师的教学设计及对教学过程的调控和驾驭的教学能力。由于教学内容的输入是为培养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服务的, 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整理设计教学内容的能力, 同时还要具备有效实施教学计划、调控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对于惯于依据课本按部就班上课的教师来说, 这是极具挑战性的。
(二) 学生方面
1.新假设理论挑战了学生传统的英语学习观念。以“课本为中心”的传统英语学习理念根深于学生多年的英语学习中。此外, 地方高校中有近一半的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只为过级拿证或考取研究生, 因此, 新假设理论所倡导的“用英语做事”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英语应用能力的教学理念会给学生的英语学习带来极大的不适应。
2.新假设理论挑战了学生传统的大学英语学习方式。课堂上, 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通常是被动的、封闭的, 他们习惯于教师讲授并独自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而新假设理论要求学生积极地、相互配合地学习输入任务以期最终完成输出任务。因此, 新假设理论的教学方式会给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很大冲击。
3.新假设理论挑战了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由于近年地方高校的扩大招生, 大学英语授课班级的规模都在70—80人, 学生的英语能力参差不齐, 两极分化严重, 总体英语水平不高, 因此, 学生能否顺利完成依据新假设理论而设计的教学任务是对他们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极大考验。
三、建议
为了使新假设理论能够有效地在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 笔者建议:
1.要更新师生大学英语教和学的理念, 要他们了解到大学英语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拓展而不是重复, 大学英语的教学重点不仅是语言知识的输入更是英语综合能力的输出。
2.要调查研究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主要针对入校新生的英语水平进行测试分析, 以此了解学生的英语能力情况, 从而为制定教学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3.要构建出新假设理论指导下适应转型期地方高校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摸式, 以期切实解决费时低效等教学问题,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4.大学英语教师团队应在教学大纲、课程设置等方面, 针对本校学生的英语水平, 科学、合理地设立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5.为了新假设理论的有效实施, 地方高校应加大师资培训力度, 尽快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只有提高教学能力, 才能确保教师教学中依据新假设理论, 顺利实施教学内容, 有效驾驭教学过程, 从而完成语言的输入与输出, 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能力。
综上所述, 新假设理论下的大学英语课程论是转型期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大胆尝试, 虽然它挑战了师生的教学理念和学习观念以及传统的课程设置等方面, 但它能够彻底改变我国目前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尴尬局面, 它所倡导的“大学英语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能力”的教学理念能够真正实现培养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跨文化素养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 能够真正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Krashen, S.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 1985.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4]文秋芳.“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构建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理论的尝试[J].中国外语教育, 2014 (02) .
[5]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思考与建议[J].外语界, 2013 (06) .
[6]王奇民.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输入与输出探究——中西教学模式比较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教学, 2003 (03) .
[7]赵培.大学英语教学中“输入”与“输出”角色的重新评估[J].山东外语教学, 2004 (05) .
[8]张我友.“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在高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学报, 2014 (03) .
[9]李悦.“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在旅游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 2014 (10) .
面对高一数学教学的新思考 篇2
一些学生的数学成绩与初中相比严重滑坡, 从而感觉数学难学, 对数学信心不足。由于有的学生仍然按照初中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学习高中数学, 不能适应高中数学学习, 于是出现成绩降低、学习情绪不佳的现象。因此, 数学教师应特别关注此时的衔接, 充分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了哪些内容、要求达到什么程度、学生掌握的情况如何、哪些内容在高中阶段还要继续学习等, 注意初高中数学学习方式的比较,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有些学生讨厌数学, 甚至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因此, 教师对学生要耐心引导,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使每个学生都能有获得成功的体验, 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持之以恒、潜移默化的过程, 需要时间, 应该有足够的耐心, 同时还要耐心辅导、答疑, 培养学生好问的学习习惯。
备课除认真备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外, 备学生也非常重要。要了解所带学生的学习基础、个人喜好, 充分备好提问等教学活动。备教材是必需的, 但针对学生现状要注重在教学中加强对运算能力、常用的数学语言 (包括自然语言 (或日常语言) 、符号语言、图像语言相互转化) 的训练, 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因为数学中的很多题目都可以利用图形、图像解决, 而且比较方便、直观。
课堂教学中要成为: (1) 课堂上的主持人。一场精彩的演出中主持人虽然是贯串始终, 但是并不是大包大揽, 由自己亲自表演。他们用简洁生动而富有感情的话语, 串起一个又一个精彩的节目。可以说课堂也是一个大舞台, 教师可激趣, 可设悬, 可点拨, 可指导, 但不必长篇大论、大包大揽, 要把思考、讨论、研究的时间让给学生, 从而真正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作用。 (2) 独具慧眼的发现者。在一个班级里, 学生之间的差异很大:性格不同, 爱好不同, 欣赏水平不同, 基础不同。在老师眼里, 可能存在成绩上的“差生”, 往往因此戴上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们。在这样的思维定势下, 学生失去学习的宽松环境, 对自己缺乏信心, 甚至形成恶性循环。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扮演慧眼独具的发现者, 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 尽力为他们搭建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 采用赏识成功的方法, 激励他们上进, 利用他们尝试成功喜悦的契机, 循序渐进地进行其他方面的教育。 (3) 热情的观众。当今学生, 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承受一定的压力, 他们需要的不是父母的教训或教师的责问, 而是理解和支持。我们要做热情的观众, 在课堂上, 充分信任学生, 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 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艺。精彩时报以掌声, 给予充分肯定, 失误时评论切磋, 提出中肯的意见。不因为学生一两次的失误而对他丧失信心, 老师对学生充满信心之时, 也正是学生发奋拼搏大步迈向成功之时。相反, 当学生遭遇挫折时, 教师如果横加责难, 一棒子打死, 学生哪还有成功的机会? (4) 及时审视自己。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心理、学习兴趣有不可估量的影响。高一老师多是高三循环下来或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高三循环下来的老教师往往眼界过高, 教学过程中有意无意之间用高三复习时的难度要求高一新生;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对教材、教法不熟悉, 往往抓不住重点、难点。教师教学中常常强调:本节内容是高中数学学习的难点、重点, 一旦学不好便会如何、如何的言论, 以期引起学生的重视, 但这反而会加大学生的心理负担, 使学生产生严重的畏难情绪, 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如有些老师在讲解习题时会说:“这题很简单, 我想同学们能解决。”而在学生问问题时说:“这么容易的题怎么能不会。”此时, 即使老师能坐下来讲解, 学生无论懂与不懂也都只会点头, 以后不会再问老师问题。教师在作业批改和课堂提问及课下辅导等方面的不当言行, 都有可能挫伤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日常课堂教学中, 应及时审视自己的教学, 调节学生的情绪,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给学生创造民主和谐的发展空间, 师生携手探究数学知识。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才能使学生在不断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树立自信心, 体验成功, 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得到同步发展。
课后要坚持课后反思。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 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 学生受到一定的启发, 但反思后发现, 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地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 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只是一味地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解决某一类问题, 或者学生当时也许听明白了, 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
摘要:作者谈了对高一新生数学教学的新思考:面对数学成绩与初中相比出现严重的滑坡, 总感到数学难学;面对一部分学生讨厌数学;面对课堂教学是否做到主持人、发现者、观众、审视自己;坚持课后反思。
转型发展中企业财务工作的新思考 篇3
一、企业转型发展中存在的财务瓶颈
1. 财务信息化管理水平低, 管理意识薄弱。
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程度还比较低。企业的财务管理还停留在会计核算电算化的水平甚至是传统的核算模式水平, 即使实现了资金管理和预算管理等个别财务管理模块的信息化, 但真正实现财务管理和控制信息化的功能并未起到实质性作用。
2. 财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一, 真正财务界的尖端人才很少, 整体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当前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中存在着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即对企业会计核算业务比较了解, 但在财务管理方面则相对薄弱。多数财务人员缺乏综合管理能力, 致使企业缺乏能够参与经营管理和战略决策、解决复杂管理问题的高级财务会计人才, 从而制约了财务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3. 财务部门基于传统模式, 不能适应企业转型要求。
财务部门应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战略, 为企业的成功转型提供管理支持。目前财务部门还是传统的机构设置、岗位设置, 与企业的变革匹配, 不能很好实现人力资源和财务资源的配制,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转型。
二、财务转型变革的必要性
1. 企业外部大环境的要求。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 行业经济竞争日趋激烈, 要求企业财务管理体制一定要灵活高效, 能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快速反映, 并及时作出正确的决策。
2. 企业内部自身发展的要求。
企业要做优做强, 做大做强, 确保转型成功, 要求财务管理水平必须与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相适应, 因此必须要求财务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3. 企业高层管理者的要求。
企业的经营目标与财务目标息息相关。经营业绩情况取决于财务业绩。财务部门作为管理层的决策部门, 用以满足公司高管战略决策的需求。考核财务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定位使其成为能带来附加值、价值创造者演变, 这就要求财务人员在降低总成本的同时扩大其在战略决策支持方面的作用, 从而成为企业价值创造者。
三、几点建议
1. 实施财务战略转型, 与企业战略目标匹配, 提高企业外部环境综合竞争能力。
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中核心, 应立足于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 按照企业发展总体战略目标的要求, 综合运用多种理财方法和财务资源, 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长期性、全局性、创新性的谋划。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计划、预测、预算、监督、控制、分配的职能, 处理和协调好各方财务关系, 提高企业外部环境综合竞争能力。
2. 财务人员角色转型。
从传统核算性向分析决策管理型转变, 向价值创造者转变。
(1) 财务部门作为管理层的决策部门, 传统的核算型财务已不能适应目前内外复杂多变的竞争需求。财务管理要实现突破, 首先必须是财务人员自身实现突破。目前太钢财务人员多, 但真正财务界的尖端人才很少。现有的财务人员其知识结构和管理素质已不能够适应未来财务管理发展的需求。因此, 需要加大对财务人员管理能力的培养。
(2) 优化业务流程, 整合财务资源配置。财务资源配置是企业全部资源配置的核心, 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梳理业务流程, 简化程序, 整合岗位, 是转型发展中的必要举措。通过优化业务组合, 真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加强复合性管理人才培养。财务与业务融合是科学有效决策的前提。企业通过对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价值分析与管理控制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如果财务人员单纯就是会计核算, 不了解生产经营各环节的生产要素、成本费用等, 就不会对企业经营风险作出及时准确的判断, 财务管理的价值分析与控制职能就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必须注重复合管理人才的培养, 财务部门应加强生产经营业务流程方面的培训与学习, 为企业战略目标实现提供更好更准确的决策支持。
(4) 建立学习型团队,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向企业创造价值者转变。钢铁企业中的领军企业宝钢就是很好的案例。宝钢能成为世界500强的优秀企业, 成为中国钢铁行业的龙头老大, 最终要的就是:三十年来企业始终遵循“善于学习, 善于创新”宗旨。学习的目的就是创新, 创新才能创造价值。创新能力是获得财务管控能力的基础, 未来的财务人员将具有更多职责, 企业不需要没有价值的组织。企业财务部门要建立学习型团队, 把学习当作一种工作追求, 学习中要有目的和方向, 不断学习与运用财务管理新理念、新方法, 强化财务人员战略思考与管理能力、业务理解能力、财务领导能力以及沟通协调等能力的培养, 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系统思考、敢于创新, 不断提升财务管控能力, 从而能给企业带来高附加值。
3. 加强ERP信息化建设, 实现共享, 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1) ERP作为财务与业务一体化实施的成功经验, 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系统问题, 更是一个全新的管理模式。太钢自2006年实施ERP信息化建设以来, 已成为公司业务财务工作的信息平台, 但仍需继续开发完善。财务工作要侧重预测与分析, 为企业决策提供高质量、充分信息的决策支持。
(2) 信息化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对钢铁企业在产品质量和工艺的持续改进上, 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财务与业务的集成上。实现财务集中管理, 既有利于提高财务决算效率, 又能加强工序和产品成本的核算能力。通过信息化系统, 达到信息资源共享, 将财务与业务集成起来, 促进企业实现优化资源配置。
4. 全面开展预算管理工作, 提高预算管理能力。
从企业的预算编制、审核、执行每一环节, 管理者应对企业的预算工作加以指导和监督。分析预算与实际差异原因, 对差异予以分析和考核。通过加强全面预算管理, 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提高企业运行效率, 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5. 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发挥风险效应。
面对外部宏观经济形势瞬息万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复杂情况, 企业应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针对企业债务风险、现金流风险、盈利能力风险和投资风险四大类风险指标进行监测和分析, 帮助企业了解财务风险, 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军队院校教育改革转型的新思考 篇4
一、适应主题主线要求, 更新院校教育理念
新的战争是人才与技术的较量, 也是理念与智慧的交锋。美国在评论海湾战争时曾说过, 战争的结局, 不过是20多年来我们军事人才观念转变的成果体现[1]。可见, 理念转变对于战争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我军目前建设的主题是推动军队和国防建设科学发展, 主线是加快军队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在这种背景下, 谋求军队院校改革的深化, 就是要与时俱进, 适应主题主线的要求, 根据新形势、新情况、新要求转变院校办学理念, 即实现由传统军事教育观向现代军事教育观的转变, 实现我军战斗力生成模式的新发展新转变。
1. 牢固树立超前教育理念。
所谓超前教育观念, 就是在人才培养的要求上, 不仅培养现在需要的军事人才, 还要培养未来军事斗争所需要的复合型军事人才。超前教育观念是军队建设主题主线的必然要求, 是科学的办学理念,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经久不衰的活力。为此, 军队院校就必须保持思想观念上的超前性, 要紧跟世界军事变革的步伐, 积极探讨军队院校建设发展方向, 不断追踪并占领世界先进军事前沿;在办学行为上, 军队院校必须高瞻远瞩、未雨绸缪, 用超前的思想观念来规制自己的办学行为, 积极适应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和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 理清自己的办学思路和办学方向, 制定军事教育训练的具体措施, 并付诸实施。
2. 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被实践反复证明是科学有效的教育观念, 具有整体性、基础性、内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符合21世纪的教育思想。军队院校教育属于特种教育, 理应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军事特点。为此, 军队院校必须积极探索和不断深化军事素质教育观念, 并用这一理念来指导军事训练, 把提高军事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放在首位。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这就要求军队院校必须不断改革教育方式, 剔除宣讲式的传统教育模式, 形成外化与内化相结合、讲解与实际相结合的创新型军事人才培养新路子。
3. 牢固树立创新教育新理念。
创新教育是指以知识承传为基础, 以重点培养学员开拓创新能力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 是一个爱好和鼓励创新的时代。创新教育是世界各国各级各类教育中都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军事教育当然也离不开创新, 军事领域历来是最富有创造性的领域。在军队院校教育中大力倡导和实施创新教育, 这是军队建设主题主线的必然选择和必然要求。军队院校必须时刻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 使创新教育观念指导军事教育各项工作。
4. 牢固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
“活到老, 学到老”, 在一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社会生活飞速变化的时代更是这样。终身教育目前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基本理念。军事领域是应用科学技术最多最广最快的领域, 进入21世纪后军事科技更是突飞猛进。战争形态发生多变, 国内外军事专家普遍认为, 人类已经经历了五种战争形态, 目前正在进入第六种战争形态, 即以使用高技术的精确制导武器为标志, 并向第七种形态 (以信息化武器为主) 演进。新的战争形态导致了军事活动的空间扩大, 军事活动正在由三维 (陆海空) 向五维空间 (海、陆、空、外层空间和网络空间) 推进在这种情况下, 军队院校教育就必须遵循终身教育的理念, 不断追踪科技前沿, 在办学指导思想上确立为学员终身学习打牢基础的思想, 在办学体制、办学任务上要不断改善和发展继续教育培训, 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要有利于学员能力的培养。
二、着眼人才能力素质, 合理推进院校体制改革
按照军队建设主题主线的根本要求, 本着提高军事科技人才能力素质的基本思路, 在科学发展观战的指导下, 军队必须合理进行院校体制改革。
1. 完善专业结构, 扩大综合性院校规模和数量。
科学技术的发展, 历来都是综合与分化的辨证统一。从综合到分化是繁衍性发展, 由分化到综合则会带来飞跃性进步。当今时代军事科学技术正处在高度综合的发展之中, 开展综合性教育已成为不可争论的现实。美军早在上个世纪70、80年代, 先后将国防军事学院、武警工业学院、参谋学院和国防部计算机学院划归国防大学;其空军航空大学, 也有6个学院和4个研究中心。尽管我军也创建了部分综合性院校, 但笔者认为与发达国家相比其力度还不够, 借鉴外军的经验和我军目前的实际, 还需进一步完善我军院校的专业结构, 扩大综合性院校的规模和数量。
创办综合性院校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贯彻军政合训、指技合训、兵种合训的基本原则, 培养复合型军事通才。我军综合性大学在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军事人才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但这同实际需要和我军的目标定位还有差距。军队院校还需要进一步打开思路, 调整组训模式, 尽快适应未来多样化军事任务发展的需要, 走军政、技指、兵种合训相结合的新路子。
在军事人才培养理念上, 各单位必须打破院校、部队、科研单位的界线, 确立“联合培养观”, 将院校作为军事指挥人才联合培养的主渠道, 部队作为军事指挥人才最终锻炼成熟的大舞台, 科研单位作为联合作战指挥理论的源泉所在, 专设训练机构作为检验和提高培养效果的重要场所, 真正走院校与部队、科研单位、专设训练机构联合培养之路, 培养出适应联合作战需要的合格军事指挥人才。[2]为此, 军队院校要从全面提高干部的指挥、技术管理等综合能力出发, 尽快把指挥、政治、技术、装备、后勤等方面的训练结合在一起, 把陆、海、空、二炮各军兵种的教育训练结合在一起, 把军事与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结合在一起, 着力培养出联合作战的复合型军事人才。
2. 拓宽专业领域, 建立新型专业体系。
专业设置是军队院校结构体系的基础, 能否培养出高素质军事人才, 与军队院校专业设置具有直接联系。随着科技的发展, 不同学科之间交叉渗透趋势明显, 过于单一的知识结构已明显不适应现代军事科技的需求。因此, 必须科学合理地调整专业设置, 建立新型专业体系, 使其能够适应军队转型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首先, 军队院校应该主动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部队武器装备更新的需要, 尽快淘汰陈旧过时的专业, 更新改造不完全适应的专业, 设置和扶持军队建设和未来争迫切需要的专业。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 “宁肯让人才等装备, 也不能让装备等人才”[3]。
其次, 军队院校在新型专业体系构建中, 应该遵循军事人才成长更替的规律, 准确把握各类各层次人才培养的特点, 充分体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不同需求。
再者, 军队院校在新型专业体系构建中, 应该坚持为军队服务的方向, 充分考虑部队岗位或教学对象的业务范围, 突出军事指挥人才素质及其特点, 使专业设置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总之, 军队院校应该根据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 拓宽专业领域, 建立起设置规范、结构合理、先进超前的学科专业体系。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发挥他们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军队院校建设的主体力量, 没有广大教师的辛勤工作和不懈努力, 高素质军事人才培养的任务就很难完成。因此,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发挥他们的能动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对于军队建设意义重大。
1. 加强对教员的系统培训。
当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 知识的更新对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 教育者必须不断学习提高, 更新知识, 否则就难以完成教育训练任务。教员知识的更新, 一方面要靠自学, 此外还要靠系统培训来实现。为达此目的, 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 应在全军或各大单位选择一批教学科研实力很强的院校, 建立培训中心, 完善教员继续教育体系; (2) 建立教员轮流进修和学术休假制度, 有计划地选送部分有潜力的教员到国外高等院校进修深造和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 (3) 制定具体政策, 鼓励和支持教员在职学习, 参加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 (4) 加强院校教员与部队干部的任职交流等。
2. 加强和完善教员队伍建设制度体系。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制度是开展和完成工作的重要保障, 对于教员队伍建设也是这样。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多个方面来完善教员队伍建设的规章制度: (1) 要完善教员资格标准, 强化教员任职资格制度; (2) 要提高高职教员编配比例, 缩小助教层, 形成讲师、副教授、教授的合理比例, 按照教员成长的最佳年龄规律和合理群体结构, 选拔和培养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 (3) 要完善和加大硕士博士生的选留比例, 可以在部队选拔高学历且有一定发展潜力的优秀干部来院校任职当教员, 改变教官选拔自产自销、近亲繁殖的习惯做法; (4) 要注意校际人才的交互选任, 注意从军地科研机构及留学回归人员中选拔优秀硕士、博士和学科带头人, 不断扩大外源教官的比例; (5) 要改革专业职务评任办法, 逐步实行评聘分离, 竞争上岗; (6) 要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制度, 把考核与培养、使用、奖惩挂起钩来; (7) 要合理确定教员队伍的编制结构, 实行专职、兼职和外聘教员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鼓励院校领导和管理干部担任兼职教员, 重视并聘靖领导机关、相关业务部门、科研单位、部队和社会各方面专家学者参加院校教学科研工作。
参考文献
[1]魏挺“.硕士战争”离我们多远[N].解放军报, 2000-02-16 (3) .
[2]宫诚烨, 曹建中.对军事指挥人才联合培养的理性思考[J].军事基础教育, 2009, (1) :62-67.
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几点思考 篇5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 制约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除产业结构、发展不平稳、市场不完善、机制不健全等比较突出的原因外, 还存在着高校定位不清晰、对市场需求变化缺乏应变机制、办学质量不高等因素, 同时某些观念上的影响是深远的, 严重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行为。
一对教育目的认识的偏差
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后的结果和所发生的积极变化的期望。最早的“教育”是无目的、无意识的, 只是为了生存, 出于本能。随着国家、阶级的产生, 使教育受政权性质、制度、政治纲领的制约, 同时又为政治服务。我国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现行的高校培养目标主要体现的是对政治立场的确立, 掌握本专业所需要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际技能, 尽可能了解本专业范围内科学的新发展,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较熟练地运用外国语言阅读专业书刊, 具有健全的体魄。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研究报告说:教育是“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像方面的自由。”即教会其自我反思、自我管理的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从文化大革命的不要知识、走向社会走向实践, 到改革开放后盛行的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 无论是学校、家长还是学生, 都强调所谓的以高考分数论英雄, 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掌握科学知识的引导和应付考试技能的训练, 忽略了对学生生存和发展能力的培养。曾经有过在夏令营里不会吃鸡蛋的小学生, 也有很多不会洗衣服、不会做饭炒菜的大学生, 更有面对设备无技可施的高校毕业生。这一切之所以产生, 主要的原因是社会、家长、学校对教育目的的认识存在误区,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更多地注重学习成绩、特长的提高发展, 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只要学习好、上大学, 就能找到好工作、挣钱多。然而, 世界经济全球化, 社会、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日益提高, 仅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知识技能不一定能很好地生存于社会。学会生存, 能主动适应社会, 才能立足于社会。由于在教育过程中有缺失 (这里包括社会、学校、家长多方面因素) , 毕业生生存的技能能力不足, 追求稳定、高薪、舒适的工作, “等、靠”思想占主体, 创业意识不强, 造成很多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不愿干脏累的工作或宁愿“啃老”在家待业。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定位上的偏差
高等教育从小到大, 新中国60的发展巨变, 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 高等教育已开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 从象牙塔走向平原, 辽宁省2009年高考录取率达78%。
在用人制度上, 已经从过去的国家统一分配、双向选择, 发展到目前的“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拓宽就业、择业、创业渠道, 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等多种形式的灵活就业, 以创业带动就业。”
上大学并不代表成功, 曾被称作“天之娇子”的大学生们在当前面对日益增大的就业压力时, “郁闷”似乎很流行, 也倍感迷茫和困惑, “精英”思想仍然很强势。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人才短缺, 我国的高校毕业生都是由国家分配, 享受“铁饭碗”, 在人们心里形成了上大学就能从事“好”的职业、就能脱离苦、脏、累、就能高人一等的观念, 这种心理期望值并没有随着人事制度的改革而消失, 知识改变命运, 上大学仍然是寻求理想职业的代名词。
毕业后考公务员、进国企或事业单位仍是高校毕业生的首选。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 有77万余的考试大军, 录取率仅为1.75%, 竞争激烈而残酷。在对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在校生就业问题随机调查问卷中 (发放300份, 收回292份, 有效问卷230份, 以下简称辽地院问卷) 选择国营企业就业的达45.9%, 这说明高校毕业生对未来职业的定位上产生了偏差, 陈旧的就业观仍占有主导地位。正是这种观念上偏差的存在, 才引出人们对前些年北大学子卖肉是不是人才浪费的激烈争论;而09年“广州猪肉大王”招聘研究生, 人们面对火爆的场面和结局, 却表现出宽容;今年“两会”期间, 当央视主持人朱军的“掏粪论”一出及人们的评说, 可以看出人们逐渐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定位有了新的认识和转变:大学学习只是人生旅途中的一个加油站, 知识可以改变人们的思想认识, 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专业学习与职业的选择有联系, 知识也可以改变命运, 但不是绝对的, 大学学习为未来更好地生存提供了可能。在当下新闻媒体和网络上, 还不时刊登大学生应聘到清洁岗位等类似的话题, 试图引发人们对就业难的思考, 其实主要的原因还是观念上的差异。
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高校毕业生的竞争优势将逐渐弱化, 高文凭并不能代表高生存能力, 独生子女特有的缺陷、功利思想、重待遇、注重个人价值, 是当代毕业生的特征, 追求待遇、不愿吃苦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在“辽地院”问卷中, 就业选择自己喜欢的城市占42.8%, 选择工作待遇好、收入可观和就业地区的占38.4%, 选择去有较大的发展机会地区就业的占44.1%, 选择到艰苦的环境中锻炼的只占10%。多数人把在经济发达地区工作作为择业的重要标准, 不愿到边远、基层、乡镇企业工作, 不愿从事艰苦行业。有首打油诗描述80后的就业状况:“我们还没能工作的时候, 工作也是分配的, 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 撞得头破血流才勉强找份饿不死人的工作做。”流露出的是他们不愿从低处做起, 追求高薪而舒心的职业的心态, 正是定位的缺失、过高的期望, 加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三高校毕业生生存能力的缺失
《现代汉语词典》对“生存”的定义是: (人或生物) 保存生命。这是人的最基本权力。
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受教育者更好地生存。现在的高校毕业生中基本上是独生子女, 从小学到高校在教学过程中更多注重思想品德的培养, 应试教育造成的“高分低能”现象很普遍。高考的“指挥棒”效应, 仍是主导当前初中、高中教育模式的主要因素, 素质教育喊了多年, 但更多地体现在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即学会专门的本领便于找到工作) 和特长的学习和训练 (为了增加个人高考加分几率) , 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应付高考。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生存常识训练主要是教授如何进行地震逃生、防避雷电伤害等自然灾害避险以及卫生安全、事故灾难等应急常识等。
高中开设的通用技术课程, 主要解决的还是技能, 而对于高校毕业生如何走向并能融入社会, 学会生存于社会, 由于教学与现实存在距离, 高校师生们的社会实践并不能真正具有针对性, 或者说社会实践流于形式。做为教育者的教师和受教育者的学生, 在对就业环境的认识、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心理的承受能力、沟通协调等方面, 还没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 还生活在相对比较封闭的校园环境中, 对社会、企业的了解也大多停留在感性认识的程度, 在“辽地院”问卷统计中, 有36%的学生是通过网络来知晓社会、了解时事。尽管各院校在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设计、技能考核、拓展训练等方面进行了强化和训练, 但是对于如何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 提高学生在社交、创造、心理承受、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学会生存, 目前还缺少系统和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四社会保障制度政策不完善
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 各项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社会保障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之中。现阶段正是由于政策机制的不配套, 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稳定性及收入方面受市场的影响较大, 企业对从业人员的各种保障措施不能或不能及时到位, 在劳保、医保等方面没有根本保证, 必然缺乏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而当公务员、进事业单位或国企衣食无忧, 这也是当前高校毕业生千军万马对考公务员、进事业单位或国企趋之若骛的原因所在。因此尽快建立较为完整的社会保障机制, 增强各类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 是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因素。
五创业意识不强
现在的高校毕业生大都是出生在80年代后期, 城镇的独生子女较多, 他们处于新中国经济最繁荣的阶段, 因此生活优越安逸, 缺少吃苦经历, 受家庭、社会宠爱, 使他们处于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状况, 从大学生的宿舍卫生状况及自理、心理、社交能力等诸多方面, 都能看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缺欠。
由于从小到大金钱的得到和花销相对比较容易, 对于父母挣钱的艰辛无从体验, 独立生存的意识淡漠, 创业的意识不强, 因此当他们独立地去面对生活或生存时, 没有足够的勇气和心理准备, 一旦遇到就业困难时, 采取逃避现实成为可能。现在流行的“啃老族”们“蜗居”在父母的身边, 相当数量的女大学毕业生匆匆把自己嫁出去当全职太太, 这些就是躲避就业难的处境的例证, 也是创业意识不强的表现。
总之,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既有社会经济的因素, 也有学校、家长教育的责任。毕业生自身要有清醒认识, 勇于面对挑战, 在国家、政府积极就业政策的引导下, 迎接挑战, 展示才华, 充分发挥潜能, 在当前经济结构调整、转型的进程中, 创造出辉煌的业绩, 无愧于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戚万学.高等教育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8.7:8-56.
【面对高校转型的新思考】推荐阅读:
高校教育如何面对艰难就业市场论文07-14
考研现场咨询会6月启动 高校考生面对面07-26
高校道德教育的新思考05-19
面对水文工作的新形势07-27
面对新发传染病的思考09-09
面对疫情的思考和感悟高中生作文07-07
高校应用转型09-21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11-06
高校职业化转型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