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理财的思考

2024-10-01

高校理财的思考(通用12篇)

高校理财的思考 篇1

1 树立正确的理财意识

致富之道在于有法、有心、有度。懂得如何运用,如何开发,如何生产,如何储蓄,财富就会源源不绝。这就是理财。

所谓理财,顾名思义就是对财产的经营。它是一种思想观念,一种习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理财做得好首先就要有一个全盘的规划。明确目标,善于理财,是通往成功之路的物质保障。近年来,学校的发展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学校发展这么快,和校领导的大理财观,每位员工的良好的理财意识和节约意识是分不开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学校理财的主体,要理好学校的财,就要靠大家共同努力去经营。

学校领导应重视理财文化的建设和理财理念的建设,用自身行为去倡导节约型校园的建设。为依法理财、科学理财和民主理财做表率。学校各级管理层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理财的成效和理财文化的风格,建立优秀的财务管理队伍,带动管理者及师生员工树立科学理财、节俭办学的理财理念,形成规范的良好气氛。

2 掌握正确理财方法

理财,其方法很多,那么作为单位理财,归纳起来不外乎三个手段,即开源、节流和管理。开源,顾名思义就是:开辟源头减少流失。也就是开辟增加收入的途径,让钱能生钱。节流,就是节约开支,避免浪费。

开源和节流是理财不可或缺的理念。

管理,则是保障,监管到位才能使开源有道、节流有方、花钱有理。

同时,笔者对单位理财又做了一个归纳,就是 “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 即以管钱为中心,以开源为起点,以节约为重点,以管理为基点。下面分四个方面和大家探讨。

2. 1 广开财源是理财的前题

财源也就是收入,加强财源建设,是当今理财提出的新模式。那么,作为学校的财源一共有内、外两块。也就是说,对内,我们要不断挖掘潜力,提高造血功能,培植乡镇财源。对于学校来说同理,虽然是财政全额拨款单位,但这部分钱仅仅是过日子的,我们是穷国办大教育,国家尚未做到按需分配,这就要求我们应积极想办法广开思路,为学校“开源”。

一是利用现有的政策、规定,积极与财政部门沟通,筹集更多财政资金,满足学校不断增长的发展需求。

二是 “以点带面、多元并举”建设多元化学校: 优化处室与个人职能与职责,完善制度建设、标准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效益,使处室与个人的潜能发挥到极致。让系部有更多自主权,把系部办活; 充分挖掘成人教育、培训中心潜能;灵活运用政策,把握每个项目的收益、风险、降低资金成本,实行合作模式、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了 “理实一体、校院一体”的办学特色。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为学校创收。

三是加大教、科研支持力度。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以发展专项为依托,给予足够支持,争取更多专项经费,从而增加学校附加收入。

2. 2 有效节流,打井深水

有了生财的出路,挣来的钱也要花的有名目。 《易·系辞下》中就曾提到“言圣人治理其财,用之有节。”想要打深这口井最好的办法就是量入为出、节约理财。

( 1) 量入为出: 把握现有资源、专业融通、加大预算管理作用,合理安排钱财的使用,给予系部更大的支持与政策,利用专业特色自主创收、有足够的空间使之活起来。

( 2) 节约理财: 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节约是理财的有效途径,也是经营中的重要环节。秦朝丞相李斯曾言:“泰山不让细壤,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勿以善小而不为,于细微处见精神。”

学校推行的数字化校园就是一项节约的方法,如果结合学校今年校长提出的绿色校园,真正做到数字校园、无纸化办公,那么学校共300 台打印机,每年油墨、纸张等耗材的消耗费用在30 万元左右,这等钱无形中就节约了下来。

积羽成舟,滴水成河。由小到大见微知著,积累起来将会创造多大的财富。这不禁让我想起李商隐的感叹: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可见,节约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陪伴一生的素质,一种以校为家的责任、一种优秀的习惯。

学校提出绿色理念,打造 “绿色校园”。又对节约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低碳、绿色、高效、智能……将为学校下一步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成本、提升管理水平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 3 高效保障,永筑堤坝

我们依靠开源和节流的同时更要加强监管,资金才会有所保障。有很多人不清楚自己的钱是怎么花掉的,甚至不清楚自己到底有多少收入。没有这些基本信息,就很难制定预算,并合理安排钱财的使用,搞不清楚什么地方该花钱,也就不能在花费上做出合理的改变。

而对于学校,加强监管是保障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强化 “预算调控意识”,把握现有资源、加大预算调控作用,做到先 “预”、再 “算”和后 “花”的能力,就是让我们的钱在花出去之前就打好算盘。

把握每个办学项目的收益、风险、降低资金成本,实行合作模式、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了 “理实一体、校院一体”的办学特色。

把握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发现资金陷阱、防止违法行为、加大内部审计工作的力度; 完善机制,使手中的钱,收有凭、支有据,维护学校利益,积累丰富的办学经验,让学校发展有所保障。

2. 4 理财文化

“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前面我们已谈到理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文化。正确的规章制度约束人们的行为,而优秀的文化却能引领人。任何一种文化理念都有自己的根基,否则它就失去了成长的动力,对理财理念来讲,主要是怎么让理财理念上升到一定高度,深入到每一个人心中,使当家理财思想、主人翁意识、勤俭持家思想,在我校教职员工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把一些落后的不自觉的行动变成一种积极的自觉的习惯,从而激发我们的热情,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工作意义,这就是理财的文化之根、动力之源。理财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应把它纳入学校厚重文化建设体系中去,构建我们学校自己的理财文化观念,通过吸收其他先进文化的营养,不断总结理财活动中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塑造良好的理财文化,并以此推动学校文化的发展。

3 检验理财效果

“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则财贷浑浑如泉源”。掌握及实施了一系列的理财方法,更让我们欣喜的就是享受理财给我们带来的甜美的果实。

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我校一年迈上一个新台阶,一年实现一次新跨越,完成了由普通专科到全省专科名校的升华;学校收入增加了3 倍、校园面积扩大3 倍,体育馆,图书馆,善教楼,模拟中心…一幢幢大楼拔地而起,鳞次栉比,校园树木成行,郁郁葱葱。观念决定思路,思路才能决定出路。所有的这一切跨越与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有力保障,那么在没有一分外债的前提下,我们取得了如此丰硕的成果,不单单是学校正确执行了财务资金的管理与投入,更重要的是理财的观念早早渗透到了学校的管理文化当中,才有了今天足以令同行们艳羡的大学城。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理财之道,蜿蜒若溪,选择理财,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态度;学会理财,就拥有了更多的生活出路; 科学理财,财为我用,创新理财,走向成功。

摘要:俗话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在经济脉搏快速跳动的今天,人们的理财、投资理念逐步走向成熟,股票、基金、债券、储蓄、外汇、保险等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个人理财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理财按其主体分类,分为政府理财、公司理财和个人理财。文章探讨了公司理财,即学校理财。我们每个人都是学校的一分子,学校的发展与我们息息相关。怎样理好学校的财?怎样能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文章提出一个论题:让理财成为理念。

关键词:高校,理财,理念

参考文献

[1]李红光.高校财务管理研究[J].中国市场,2015(1).

[2]槐颖.绩效管理评价体系应用于高校财政经费投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5).

[3]沈凯君.打造完美财务管理之我见[J].理论研究,2013(4).

高校理财的思考 篇2

随着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理财客户市场的营销,个性化理财与品牌化运作将是市场的主旋律,各商业银行把理财业务作为提高竞争力,提高经营效益的主要来源。

作为主要服务县域和“三农”的农村信用社,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农信社的理财业务几乎是一片空白,产品十分匮乏,在竞争中已处于劣势。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农信社为巩固市场、提升服务,更为今后混业经营打下基础,推出理财业务已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笔者就农村信用社理财业务作如下探索,以飨读者。

一、农村信用社理财业务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正当个人理财业务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大中小城市的商业银行茁壮成长时,农村信用社却面临着个人理财业务缺失的尴尬境地。虽然不失有识之士的呐喊,但是却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无法迈出个人理财业务的第一步,笔者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陈旧的观念,落后的素质,制约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从农村信用社来说,由于体制和历史的原因,员工素质普遍较低,主要表现在:一是员工思想观念落后,阻碍个人理财业务的开拓。很多农村信用社干部员工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无主人翁意识,思想观念陈旧,没有开拓创新精神。二是专业素质差,阻碍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近年来农村信用社虽然不断加大了干部员工培养力度,也招收了一部分大学生,但是能把农村信用社全部产品准确地描述出来的员工却是凤毛麟角。众所周知,个人理财业务是国内新兴的金融业务,是知识密集型行业,要求知识面广、会管理、善营销的复合型人才,其决策层、管理层以及一线窗口人员均须具备相应的能力,掌握相关的业务理论及操作技能。目前农村信用社缺乏理财专业人才,既没有专业理财队伍,也缺乏系统的培训。

(二)落后的县域环境,制约着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1、服务对象思想保守,观念落后。近年来,由于农民大量外出务工,大部分村庄只剩下老幼妇孺,使农村这片广袤的土地格外冷清,先进的理念被拒之门外,人们思想观念落后,大多数人只知道农村信用社有存贷业务,而不知道农村信用社有蜀信卡、代收电费、代理保险等新业务,而对于在大中城市风靡盛行的个人理财业务更是知之甚少。

2、服务环境经济滞后。就拿笔者所处的万源市来说,位于川陕渝结合部,全市总面积4065平方公里,人口5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8万人,山区占96%,工商业发展落后,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级市,县域经济中70%—80%是农业经济,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达到3768元,虽比往年有所增长,但是与发达县市无法相比。收入的有限性,决定了农民收入分配目的的明确性和集中性,除必要的生活开支外,收入分配主要用于子女上学、盖房子、子女婚嫁、防病防灾、养老。因此,人们对个人理财业务兴趣不高。

(三)农村信用社软硬件落后,制约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农村信用社虽然经过统一法人和股份制的改革,各项业务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比之其他商业银行,在软硬件方面仍然落后。目前农村信用社电脑网络和电子化服务还很不完善,ATM机数量少,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尚未起步。个人理财业务需要一套完整的理财分析软件。农村信用社业务网络,还无法对应庞大的零售客户群体,同时由于客户关系管理网络不全,也无法了解掌握客户的信息,这就难以开展个人理财业务。

二、农村信用社理财业务需求分析

(一)开展个人理财业务是农村信用社自身发展的需要。

个人理财业务的缺失,直接导致了农村信用社综合竞争力的减弱。农村信用社虽然贷款需求十分旺盛,但不良贷款居高难下,在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县已逐渐突现优良客户贷款营销空间相对不足的现象。而个人理财业务具有批量大、风险低、业务范围广、经营收入稳定的特点,发展个人理财业务不但可以增加盈利而且还具备分散、降低运营风险的现实意义。同时,在个人理财业务中,农村信用社还可以充分利用其点多面广、人熟、地熟的优势,实现内涵式的经营规模扩张,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盈利水平的目的。

(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是县域客户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人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据笔者了解,经济效益好的企事业单位个人理财需求十分旺盛,如国税、地税、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干部员工、私营企业老板。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亦涌现了一批致富能手,他们凭借政府部门的帮助、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扶持,依靠种养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运输业等脱贫致富,而在县级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均无个人理财产品,只有少数的商业银行代理购买基金业务,且该业务知名度小,无理财人员指导,无法满足县域广大民众的需求。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较强、营业网点最多、服务覆盖面最广、群众基础较好的金融机构,这就决定了农村信用社拥有巨大的客户资源。一些有意投资理财的客户纷纷要求农村信用社尽快开办个人理财业务,一旦开办理财业务,他们将成为农村信用社的忠实客户。

此外,我国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体制改革也激发了居民的理财需求。

三、农村信用社个人理财业务的解决途径

农村信用社要拓展个人理财业务,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提高认识,科学合理规划运营策略。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农村信用社广大干部职工要充分认识到个人理财业务对农村信用社增加收入和巩固农村市场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到理财所蕴含的无限商机和抢占县域市场的战略意义;充分认识个人理财业务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从而调整经营战略,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发展步骤,在资源配置上适当向理财业务倾斜,加快业务经营模式的转换。真正把个人理财业务当作主要业务来抓,尽快改变过去的运作程序和服务方式,树立以个人为中心的营销观念和服务意识,认真研究个人理财业务的运行规律和特点,科学设计个人理财业务的运作模式及所采用的手段,使个人理财业务朝着健康、高效的轨道发展。

2、完善理财体系,规范运营机制。

发展个人理财业务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说是一个新课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体制上的支撑和政策上的扶持,因此,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市场交易规则和定价规则,加强规划、调控和监督,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是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前提。目前农村信用社必须以联社(最好是省联社或市级联社)为单位,建立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协调、分工负责、整体营销的业务管理体制,要组建专门部门负责个人理财业务的市场调研、制定发展规划,做好新品种的研发和设计推广;负责个人理财业务的品种宣传介绍和推销;包括制订有关的规章制度和操作程序,业务指导、统计分析、考评评比等;负责总结业务经验,组织经验交流,推动业务开展,负责选拔培训个人理财业务的专门人才等。根据需要和可能,农村信用社还要不断整合资源,在县级联社机关设立理财业务部,在联社营业部建立理财中心,开通面向全辖的理财热线,在客流量大的信用社网点设立个人理财工作室,在各个营业网点设立理财服务柜台或VIP服务窗口,努力为客户提供差异化、一站式、一揽子服务。

3、找准市场定位,合理细分客户群。

基于农村信用社自身的业务发展策略,个人理财业务的客户定位,重点可着眼于县域成长型个人客户。农村信用社还要针对县域客户的心理承受能力,通过综合核算理财成本,参考同业资费行情,确定有吸引力和有竞争力的理财服务收费标准,在产品推出早期,农村信用社可走低价策略之路,对不同星级的客户实行不同档次、不同幅度的优惠,提高其贡献度及忠诚度。在细分客户上,农村信用社可根据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量,对现有客户分类排队,从中筛选出目标客户。通过高素质的个人理财人员,为中高端客户提供满意的理财服务,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培养一支稳定的客户群。然后,以现有客户群为核心,充分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使客户群不断壮大。

4、激发理财需求,培育理财市场。

农村信用社要注重通过各种有效渠道,向农村客户持续不断地灌输新的理财观念,不断激发其理财需求,有效培育县域理财市场;在经营管理的机制上营造有利于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动力机制,在工作措施上推动和保障个人理财业务的健康快速发展。要不断优化理财环境,丰富理财业务内涵。要通过金融联网的方式,建立一个跨行业能交叉经营的平台,为农村信用社创造一个良好的个人理财业务政策环境。要与保险、证券、基金、房地产、电信、医疗、教育等机构建立战略联盟,还可以与一些社会中介机构开展合作,联合推出个人理财产品,丰富理财业务内涵。

(二)加大投入,拓展个人理财产品。

针对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产品过分单一的现状,结合农村信用社客户群体的特点,适时开发新的个人理财产品是目前农村信用社的当务之急。

1、更新计算机网络,开发个人理财业务系统。

农村信用社要集中资金开发相对完善的、与时代同步的符合农村信用社实际的计算机应用软件,更新落后的硬件设备,增添新型业务机具,加快建立全国农村信用社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信息共享通讯网络,为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创造技术和信息条件。应尽快发展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利用网络技术,向个人客户提供以存款为基础的个人汇兑、结算、代理、投资、咨询、评估、理财等业务,真正为个人客户提供高效、快捷、安全、可靠的服务。农村信用社还要尽快开发个人客户管理系统、个人综合理财业务和一套完整的理财分析网络,为理财人员提供必要的金融分析工具,便于理财人员为客户进行个人财务分析、投资方案比较、投资组合等,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理财建议,提供及时细致的全面服务。帮助理财人员快速满足客户的基本理财需求。

2、因地制宜开发个人理财业务,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

农村信用社要不断改进现有服务品种,完善功能,使其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要积极开发有市场潜力的金融产品,以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如以银行卡为载体,推动个人消费、外汇、证券、保险、基金、债券、代理收付、消费信贷等各种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在开发产品的同时要做好售后服务以及产品的升级换代,包括对金融产品的更替、包装、重组,使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随着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还可以采取同证券、保险合作的方式延伸个人理财业务,为农村信用社提供更多的个人金融业务品种创造条件。

3、增强理财产品透明度,提高客户认知度。

理财新产品的出台,既要兼顾农村信用社自身的利益,也要照顾到客户的利益,因此,无论是自身的产品也好,还是代理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的产品也好,都要双方兼顾,要增加产品在理财利益上的透明度,让客户了解产品的操作性、风险度,要改变那种强拉硬派的推销做法,从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营销的实践看,只要产品好,收益概率高,客户都能自觉、自愿乐意接受,而那些靠银行工作人员强行推销的做法,既会引起客户的反感,也影响银行的声誉。

(三)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市场营销,引导民众科学理财。

农村信用社个人理财业务要长足发展需要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要开展人们喜闻乐见的活动,使广大民众深入了解个人理财业务的性质、作用、服务对象、运作方式及其收费等内容,引导民众科学理财的兴趣,提高自觉性。

1、大力开展宣传营销活动,激发客户理财意识。

农村信用社要不断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利用报刊杂志、电视广告、路牌广告、网页广告、海报、营业厅活动宣传栏、室内墙面、短期优惠措施或赠品等,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多角度、全方位地推广个人理财业务。积极开展人们喜闻乐见的营销活动,可与电视台、文化馆等部门合作举办主题晚会,开展公益活动等方式与广大民众互动交流,把农村信用社个人理财业务宣传透彻,让客户在第一时间了解各种理财信息,在公众中树立全新的整体形象。

2、加强柜面营销,接近客户距离。

农村信用社要不断加强营业网点柜员营销力度,要充分发挥客户经理和专职理财员的作用,可在各营业网点专设个人理财业务咨询柜,为客户介绍业务品种的安全性、便利性和收益性,力争能够在一个网点提供存、贷、汇、兑、结算、咨询、分析等“一条龙”的整体服务,全方位的为客户提供理财服务。

3、营造品牌效应,调整营销策略。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理财客户市场的营销,个性化理财与品牌化运作将是市场的主题。在金融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品牌营销已成为各家银行掌握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手段。作为个人理财业务仍然缺失的农村信用社来说,更是要花大力气开发出强劲的个人理财产品,通过现有的各种业务宣传阵地,以统一的宣传形象、统一的宣传资料进行营销,辅之以精美的包装,广泛的宣传,良好的服务,使之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树立起属于农村信用社自己的名优品牌,以吸引更多的客户。

(四)实施人才战略,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

目前,农村信用社人员结构还不能适应农村信用社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需要。农村信用社要通过岗位练兵、脱产培训、举办相关业务培训班等方式,培养出一批通晓法律法规、业务精湛、财务分析能力强、懂得心理透视的复合型人才,以改变现有农村信用社在个人理财业务上人才匮乏的现状。

1、加强员工培训,锻造优秀理财队伍。

定期组织全体干部员工学习个人理财业务知识,积极鼓励员工参加理财师资格认证考试,做到持证上岗,努力提高农村信用社专家理财的社会公信度。在现有员工队伍中挑选一批资历高,素质好、业务熟练、知识面广、具有较丰富的市场营销知识和客户服务经验、有奉献敬业精神的优秀人员充实到个人理财客户经理岗位,并结合农村信用社实际,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投资理财知识、客户营销技巧、理财方案设计等方面的培训;要逐步建立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系统横向联合培训制度,对理财人员实行跨行业的岗位交流,使其尽快熟悉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的各类业务,能够进行金融业务和相关业务的独立操作。从而尽快建立起一支精通个人理财业务知识,具备良好人际沟通能力的高素质个人理财客户经理队伍,以适应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金融市场

2、提升服务水平,打造优良的理财业务软环境。

在这种如火如荼的竞争中,争取黄金客户成了各大银行的热点问题,只有善服务者才能得天下。农村信用社要让客户真切感受到员工发自内心的亲和力,客户经理还要对贵宾客户做定期的回访,过生日和过节要打电话问候或赠予礼品,有新的理财产品要及时打电话通知并给予讲解,根据爱好和投资取向来提出建议,通过不断地增强服务意识,来营造优良的服务环境。

3、加强业绩考核,激发理财人员工作积极性。

为了调动农村信用社个人理财业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理财岗位的人员相关待遇上要高于一般人员,努力营造尊重人才的氛围,增强理财岗位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不断提高专业队伍的业务素质。农村信用社还要将发展个人理财业务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进行考核,充分调动理财人员工作积极性。对理财人员实行业绩考核制,所得报酬全部与工作业绩挂钩,实行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的按劳分配原则。对个人理财业务过程中的营业费用实行累进计费制。个人理财业务费用按实行的个人理财业务收入比例计算,实行比例管理,先收后支,包干使用,超支不补的方法。同时,对在个人理财业务的开发、营销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员工,实行重奖,充分调动其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高校理财的思考 篇3

关键词:理财环境;运行机制;高校理财

一、高校理财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

1.全球化浪潮的影响。随着国际间经济、政治、文化和教育等方面交流和合作日益频繁,高等教育作为服务贸易将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从而给高校带来根植于全球化背景中创新理财理念、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进而推进高校各项事业发展的挑战。

2.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发展。目前,高校财会工作已推行了电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管理,使传统的财会工作逐渐演进到网络财务时代。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发展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给高校财务管理提出了带有挑战性的难题。

3.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由政府对高校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逐步发展成为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这不仅为高校开展财务管理活动提供了条件,也对高校财务管理提出了诸多挑战。

4.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早在1999年开始,我国就加快了高等学校扩招规模的步伐。根据教育部的统计,1998年全国高校在校人数340.88万,而到了2006年,已经增加到524.88万。但是,目前我国对高校的投入很难有较大幅度增长。无论是获得新财源还是将原有资金发挥最大效益都使高校理财变得至关重要。

5.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多元化。目前,高等学校的经费来源除了国家财政拨款外,还包括学生的缴费、校办产业的收入、学校科技成果的转让收入、技术服务收入、非学历教育及技术培训收入、单位和个人的捐款等等。高等学校经济利益主体的变化,多元化筹资格局的形成,必然增大了高校经费管理的难度,对高校的财务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6.高校筹资渠道的多元化。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办学经费逐年大幅度增加。到2004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支出为7242.60亿元,比1998年增长了1.46倍。同时,高校筹资渠道也日益多元化,许多高校通过银行融资贷款,缓解了高校建设发展中的资金困难。但是财务风险随之而来,债务的控制规模和还贷资金链的效管理都成了摆在高校面前的难题。

7.高校发展的高水平财务综合要求。高校发展前景与财务实力密切相关,财务综合实力的绩效考核已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新课题,高等学校的财务综合实力是高等学校经济规模和办学实力的重要体现。具备良好发展前景的高校必须拥有更高水平的财务综合水平。

8.高校财务人员的更高综合素质要求。(1)高校理财主体的职能由报账型向决策管理型转变,要求财务人员由简单的报账记账向管理者转变。(2)正如前问所分析的新环境带来若干挑战,高校内部理财活动日趋复杂化,对高校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理财能力提出了挑战。

二、高校理财环境变化的对策

1.完善财务管理体制。(1)在高校内部建立健全各级经济责任制,按照权责结合的原则,制定出具体的经济责任制。(2)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把全部收入纳入大财务管理中,改变因财力分散使高校在财务收支管理上出现的效率不高、效益较低现象。

2.建立科学规范的预算管理体系。(1)把学校党委、行政的办学思路、指导思想和规划计划通过预算文本体现出来。(2)按照部门预算管理的要求编制财务预算,以满足政府部门宏观管理的需要,同时,在财务预算的基础上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结合的原则编制责任预算。(3)加强资金使用的计划性,确立支出战略、合理安排各类支出的比例。

3.建立和完善网络财务系统。(1)现代化财会办公软件的应用提高了日常的财务工作效率,便于全面提高学校竞争力。(2)网络资源积极利用,便于高校提高理财工作效率。(3)在网络财务环境下,货币电子化可极大加快资金周转速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4.有效拓宽筹措资金渠道。(1)应进一步强化财务筹资功能,把依法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作为财务管理的中心工作。(2)树立风险理财观念,建立最佳信贷资金组合,合理安排举债的额度和期限,防止财务链条断裂。(3)高校财务部门应多渠道筹措资金,努力降低贷款成本,有效规避财务风险。

6.建立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通过比较分析,评价理财成果、效益和效率,建立起充满活力、高效、有序的理财机制。同时,建立高校财务预警系统,加强风险预测与分析,对于超出偿债能力、贷款风险达到预警线的贷款,银行应控制贷款资金的投放,促使高校采取相应措施,规避物价变动引起的市场风险、财务风险以及各种管理风险和经营风险。

7.不断提高高校财会人员素质。(1)严格实行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制度,使高校财会队伍素质得到基本保证。(2)要加强高校财会人员的继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3)拓宽高校财会人员理财视野,改变旧的思维方式,以适应财务管理环境的新变化并积极营造 “人人当家理财、个个开源节流” 的内部理财人文软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社科院: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EB/OL].http://www.pishu.cn /.

[2]何晓梅:高校理财环境的变化与财务管理的应对[J].教育财会研究.2006 ( 2).

[3]陈国民:论高校理财环境及财务战略[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 (7).

[4]杨德岭:高校理财环境的变化及应对策略[J].财会月刊.2008 (8).

高校负债经营下的理财创新 篇4

一、高校负债经营原因分析

(一) 高校负债经营的压力因素

20世纪90年代, 我国高等教育存在整体规模偏小、接受教育人数偏少、输送人才跟不上现代化建设的步伐等问题, 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输送更多更高质量的人才, 党中央国务院于1999年提出了“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重大决策。从1998年到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人数增长了6倍, 从108.36万人直接上涨到639.49万人。扩招的结果直接导致许多高校不断扩大办学规模, 盲目增加学科门类。全国高校刮出了一阵“购置土地、扩建校区、开设新学科、升级教学设备、高校之间盲目整合、打造大学城”的大旋风。大风的背后就是无尽的资金需求, 在国家拨款有限的情况下, 银行借款成了各大高校解决资金困难的重要途径。实践经验表明, 高校通过银行借款的方式进行基本建设, 在较短时间里学校的办学规模、教学设备、学科门类建设、师资队伍、科研能力等方面确实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银行贷款有力的解决了高校扩张初期遇到的种种问题。

21世纪初, 由教育部推行的高校教育评估工作开始展开, 其“211工程”、“985工程”等创建一流大学的项目也吸引着高校的目光。各大高校纷纷根据项目指标而积极开展扩建工作, 期望在评估中获得不错的成绩, 在名额有限的情况下, 高校本身也面临巨大的压力, 因为评估的结果直接关系到学校获得财政补助的额度、学校的名声、招生的质量以及当地政府的支持等。因此各大高校在校园建设、学校规模、教学设备、学生校舍、科研能力等方面又积极展开扩建工程。例如, 21世纪初由原吉林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等6所高校合并而成, 共6个校园、8个校区, 号称中国第一大。为了迎合教育部的评估过, 吉林大学不得不巨额贷款进行校园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环境、提高学校软件实力如科研和人力资本等。到2007年8月末, 吉林大学累计贷款总额已达28.15亿元。

(二) 高校负债经营的机会因素

亚洲1998年金融危机后, 为了促进经济增长, 我国政府采取了积极扩张的财政政策, 意图增加财政支出、依靠扩大内需拉动持续低迷的经济。然而在其他内需相对饱和的情况下, 我国高等教育成了拉动内需的重要马车。高校投资具有投资大, 见效快、能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等特点, 如土地、教学楼、教学设备等投资;同时具有周期短、持续受益、造福广大社会等特点, 一个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为社会持续服务, 能不断为各行各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据统计, 在最初的三年扩招过程中至少拉动了800亿元以上的社会资金投入高校基础设施, 有力促进了以扩大内需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另外, 这样的投资思路与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不谋而合, 因此国家也十分倡导促进高校发展带动内需增长的策略。

高校负债80%都来源于银行, 对于银行来说, 企业贷款相对来说风险比较大, 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很多银行在放贷给企业的时候都要再三评估。但是高校作为特殊的主体, 其背后有一个强大的政府撑腰, 基本不存在信用风险, 即使高校出现了资金紧张, 无法还贷, 最终国家还是会买单。所以各大银行纷纷竞相与高校签订了“银校合作”协议, 不经科学评估和可行性分析报告, 甚至不进行成本收益评估就给争先恐后的给高校大额放贷, 银行注重不计后果的放贷形式, 助长了高校无节制的贷款行为。

(三) 高校负债经营的借口因素

在1998年高校扩张之后, 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大幅扩张, 但是政府的财政拨款在这段时间却是严重不足的, 从财政拨款的绝对量上来说, 普通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总量有所增加, 但是相对于学生的大规模招收, 实际上的财政拨款摊到每个学生身上的比例是下降的, 由此可见, 财政拨款的相对额在下降。另外, 从教育拨款的横向比较来说, 我国目前的人均教育费用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全世界年人均教育经费大约为500美元 (其中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达到了几千美元, 如美国人均教育费用为3000美元, 日本为2000美元) , 但是我国的人均教育费用不足100美元。从财政拨出占GDP的比例来看, 我国的教育费用占GDP大约为3.01%, 而发达国家已经达到了5.5%。在政府财政拨款严重不足的情况之下,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银行贷款, 久而久之形成了现在的高校负债经营情况。

二、负债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一) 贷款随意性

我国高校走向了自主化经营道路之后, 为了迎合“高等院校扩张”、“高等院校评估”等政策, 在财政拨款有限的情况下, 不得不依靠举债度日。然而, 作为一个具有公益性质的特殊市场主体, 其背后有一个强大的政府支持, 更加让高校肆无忌惮的举债经营。根本就不用担心贷款风险的高校一方面巨额举债, 能贷就贷, 基本不考虑学校建设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借款成本等问题。另一方面高校在花钱的时候也是大手大脚, 行政楼修的越来越高档、教学楼修的越来越气派、教学设备越来越先进, 而完全不用考虑资金的问题, 这些因素都导致了高校随便就去找银行贷款。据统计, 2002年年末, 我国74所部属高校未偿还的贷款余额163亿元, 其中贷款额最多的高达28亿元 (其中包括20亿的本金和8亿元的利息) ;2003的数据显示, 贷款高校其中的18所债务总额高达72.75亿元, 相比于2002年末增长45%。而到了2005年, 我国高校向银行贷款总量约在1500亿至2000亿元之间, 很多高校出现了连贷款利息都无法偿还的现象。

(二) 贷款决策非理性化

一般企业在贷款的过程中, 首先会考虑带企业自身资金的需求, 通过严密的预算测出企业的资金需求额, 然而再比较各种筹资渠道的成本, 并且选择能够筹得目标资金最低成本的筹集方式。然而高校在贷款的过程中存在着很严重的非理性化因素。高校在贷款的过程中, 通常只以“能否满足资金需要”这么一条标准去贷款, 而不去考虑贷款的成本问题。另外高校在资金的需求决策上也没有企业那么严密科学。很多高校再贷款的过程中, 采取的是“争取, 争取, 再争取”的策略, 能够贷到就好, 先贷起来存放着也行, 至于贷款具有用在什么地方、要进行哪些建设却没有那么清晰。因此很多高校在贷款的过程中, 决策的基础是拍脑袋, 哪个银行愿意与高校签订“银校合作”, 愿意给学校放贷即签, 而不管学校当下是否需要使用这笔资金。

(三) 债务结构单一

企业在进行筹资决策的时候, 一般会考虑银行贷款、债券、股票等多种筹资方式, 即使选择的是银行贷款, 也会从贷款期限、利息、本息偿还方式上做出调整, 以使企业的筹资成本最低化。但是目前, 我国高校的来源主要是银行贷款, 且存在着负债金额大、成本高等问题, 有的学校贷款额甚至超出了其偿还能力。这么庞大的负债金额主要来源于商业银行的放贷。占据了高校所有的负债80%的比例。另外, 在数额巨大的银行放贷中, 短期贷款又占据了贷款总额的60%以上。这样的短期贷款很容易让高校陷入严重的还贷危机, 到了还贷的高峰期, 有的学校甚至连利息都负担不起。高校筹集资金的方式单一, 跟不上当今学校作为自主经营主体发展的需要, 也加重了高校偿还本息的负担。

三、高校负债经营下的理财创新

(一) 完善高校预算管理体系

随着高校自主经营地位的确立, 必须确立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 根据高校本身的建设, 通过全面预算管理, 严格测算出每个项目所需资金, 再根据资金的需求情况确定贷款的金额。通过以支定收的方式有效避免高校中盲目贷款的情况。另外, 即使选择了银行贷款的筹资方式, 还应该考虑成本效益问题。现代企业生存的战略之一就是努力降低成本, 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对于高校来说也应该一样。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 应该综合考虑利率、贷款额、贷款费用等项目, 选择最有利于本身的贷款金额和贷款方式。最后, 高校理财不应该再局限于预算资金收支的管理, 而应该以绩效为导向, 围绕绩效最大化的目标, 采用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中的“成本效益比较”原理进行成本管理。对各项资金的筹集和使用进行事情预算、事中监控、事后审核的原则, 以降低每笔资金的使用成本, 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

(二)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高校贷款存在审批不严, 贷款决策过程中存在不理性, 针对这些问题, 高校应该建立严密完善的控制系统, 建立适合自己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在高校的建设过程中, 学校应该根据预算资金需求和学校的实际偿还能力, 确定贷款额。贷款项目和贷款额必须经过科学合理的可行性分析论证;同时经过严格的贷款审批, 由学校最高决策机构集体决策或者实行联签制度。同时, 高校应该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 从钱物分管、严格手续、加强复核方面进行控制, 确保对贷款项目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

(三) 合理安排资本结构

目前, 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债务资金过高的情况。在所有的债务中, 银行贷款的金额又占据着绝对的数量, 如此单一的筹资方式和资本结构导致了许多高校难以承受还本付息的压力, 直接引发了高校财务风险。因此优化高校资本结构、减少高校财务风险是高校理财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1) 进行筹资组合, 实现均衡负债。如果高校选择的是银行贷款筹资, 那么在选择贷款之前, 应该注意到不同类型的贷款组合, 合理调度资金, 实现负债均衡。在贷款的期限方面, 可以选择长期贷款和短信贷款等多种期限进行组合。一方面, 贷款期限的不同, 则高校在偿还的时候有一定的宽松度, 不会像单一期限的贷款那样, 所有的利息和本息都集中偿还, 这样也减少了高校的还贷压力。另一方面, 贷款期限不同, 利息率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长期贷款资金成本低, 财务风险较小, 而利率也相对来说高一点;短期贷款资金成本高, 财务风险大, 利率相对高些。在利息的偿还方式方面, 可以选择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和每年付息、到期日偿还本金的形式。一次还本付息的方式可以缓解高校初期建设的负担, 但是到期日时候还款压力大;每期期末付息能缓解贷款到期日高校的还贷压力, 却要求高校每期期末必须准备足够的资金偿还利息。在抵押资产方面, 高校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合理安排抵押的资产、抵押期限、违约代价等。通过这样的理财方式, 优化贷款结构, 均衡高校负债, 努力降低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

(2) 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在政府财政拨款有限的情况下, 高校除了银行贷款外还可以开发其他的筹资方式, 比如积极采用BOT建设模式拓宽经费来源渠道、通过老校区土地置换为新校区的建设筹集资金、发行教育债券等。BOT建设模式即“建设 (Build) —经营 (Operate) —移交 (Transfer) ”经营方式, 是一种私人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特殊的投资方式。项目建成之后, 政府给出授予私人资本一定期限的特许经营权, 私人资本可以从经营权中收回投资并且取得一定的利润;特许权期限届满时, 该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由于高等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 自主经营下有自己的收入来源, 因此这种经营方式在高校中有一定的应用优势。另外, 随着我国高校扩校运动的发展, 很多学校纷纷在城市郊区建立新的校区, 而老校区则因为面积小被弃用。大多数老校区处于城市繁华地段, 交通方便, 土地价值高, 这就为高校土地置换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政府的支持下, 改变老校区土地性质, 再“招拍挂”, 通过旧校址置换的收入偿还银行贷款或用于高校后续建设。最后, 对于高校来说, 发行债券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筹资方式, 这样的债券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已经很完善, 但是我国还没有放开教育债券的房型。教育债券可以减少商业银行的中间环节, 大大降低贷款利息支出。

参考文献

[1]胡琛浅:《谈高校财务风险成因及对策》, 《财会通讯 (综合) 》2009年第3期。

试析对现代企业理财的几点新思考 篇5

论文关健词:财务管理 理财目标 理财内容 理财地位 论文摘要: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企业已全面参与了国际

竞争,而传统意义上的时务管理机制已不能完全与之相适应,所以有必要对支持现代企业运作的财务管理机制进行相应改革,建立适应新形势下的新的时务管理机制。

1理财目标要以企业的长远发展为根本

首先,理财目标应代表企业所有相关者的利益。近几年来,不少已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已认识到理财目标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的重要性。企业财务目标的制订,既要符合企业财务活动的客观规律,又要充分考虑企业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使之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衡量指标应该以相关者的利益为出发点,不少企业已注意了这点。企业要长远发展离不开相关人,仅以不损害相关人的利益为前提是不够的。如今,资本的范围、结构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以前的物质资本占绝对比重了,而是知识、信息、观念等也占了相当的比重,这一变化将会日益改善所有者的地位。众所周知,企业要发展离不开债权人、员工、政府、顾客等相关利益人,他们共同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1做出了贡献,理应分享企业盈余。债权人要求企业保持良好的资金结构和适当的偿债能力,以及按合约规定的用途使用资金;职工是企业财富的创造者,提供人力资本必然要求合理的报酬;政府为企业提供了公共服务,也要通过税收分享收益。正是各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构成了企业利益制衡机制,如果试图通过损害一方面利益而使另一方获利,结果就会导致矛盾冲突,出现诸如股东抛售股票、债权人拒绝贷款、职工怠工、政府罚款等不利现象,从而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损害了企业的价值。所以企业在理财中必须兼顾和均衡各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利益要求,使包括股东的所有相关利益主体均能得到满意的回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利益最大化”。

其次,理财目标的实现应以履行社会责任为前提。企业是社会的,社会是由各个不同的人构成的,企业的价值不仅表现在对企业本身增值的作用上,而且表现在对社会的贡献上,表现在对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的贡献。前些年,为了追求企业理财目标(如企业利润最大化),造成了一些与社会目的相背离的情况如:酸雨、臭氧空洞、物种灭绝、绿洲沙化、全球变暖等。新形势下.国际竞争相当激烈,已不仅表现为经济利益方面的较量,还表现为生态、大众利益等社会利益。所以在追求自身及相关人利益的同时还要维持社会公众利益,保护生态平衡、防止公害污染,支持发展社区的文化、卫生、福利事业,才能在实现经营目标的同时,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有助于提高公众和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程度。这样企业才能长远发。

2理财内容要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在新的时代,企业在筹资活动中所筹措的资本,应当既有财务资本,又有知识资本,因为知识和掌握知识的员工将比资本和土地等自然资源更重要。知识将成为创造财富的最重要的资本。一个企业能否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对知识和新技术的拥有和掌握程度。在新的资产结构中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商誉、计算机软件、人力资本、产品创新等所占比重将会不断加大,作用不断增强。拥有知识的专业化人才可用知识投资,取的股份,把个人的报酬与企业紧密联系起来,促使其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最大的努力。现代企业的员工也是知识的拥有者,他们给企业带来的是人力资本,而物资本的增值来源于人力资本,他们也应参与税后利润的分配,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它是知识经济时代决定企业在竞争中能否取胜的关键因素,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树立知识效益和人才价值的观念。所以,现代企业的收益分配应以知识为导向,由于人力资本是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成败的关键,这就要求企业理财的分配形式应充分体现知识资本的价值,使员工的资产积累和增长与企业的长远发展紧密联系,更有利于强化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理财内容要向广度发展,也就是国际化方向发展。加人WTO后,我国企业一方面不出国门就要面临世界顶尖企业的竞争,另一方面,我国企业也应主动走向世界,开展跨国经营,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国际企业理财活动包括境外筹资上市、跨国兼并、国际长短期证券及金融衍生产品投资、跨国资本流动、国际结算、国际税收筹划等一系列内容。理财的地位应进一步得到提高和加强

多年来,企业的理财,实际上只是“理帐”,理财的作用被束缚在核算、统计及一般的价值核算管理上。在社会范畴中,企业是追求经济效益的经济组织,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什么经济成份组建的企业,不论从事何种行业的企业,除高度重视市场,重视产品的CI形象外,还要高度重视企业财务管理,把财务管理放在企业管理中心位置上,并对其进行再认识。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公司理财的重要性已被认识,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财务负责人作为高级管理人员之一,由公司经理提名,董事会任免,标志着公司理财地位的上升。要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发挥更好的作用这涉及商业运转的各个方面,从销售目标到销售计划,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及战略计划,销售渠道,与公众的关系等对企业的财务负责人而言,创造价值与以往的节约同等重要,他们通过财务部门实施有效的财务管理

来创造价值的能力受到技术、资源、公司规模、企业文化等的影响,这些因素又反过来一起影响公司的领先地位。

关于提升高中生理财能力的思考 篇6

【关键词】高中生;消费特点;理财特点;理财能力

一、高中生消费特点和理财特点

1.高中生消费特点

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理财已经成为生存的一项技能。高中生属于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思维十分活跃,能够快速的接受社会上的一些新鲜事物,同时受社会思潮的冲击也较大,日常消费也开始向潮流化和时尚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在高中阶段,高中生就需要认识到理财的重要性,并通过高中阶段的理财经历,对金钱有一个全面和深入的认识。高中生在消费上以学习和生活两个方面为主,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购买学习用具和辅导资料较多,部分高中生会在个人爱好、化妆品、奢侈品、礼品、追星等方面进行消费,部分学生还会因为盲目的消费而给家庭造成经济负担。当前高中生在消费方面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攀比性、个性化和盲目性。

2.高中生理财特点

针对于理财方面的教育和培养,我国与欧美国家存在较大的不同。欧美国家子女从小就开始培养独立性和自主性,要自己争取零花钱,而一直以来我国家庭对子女的理财教育十分缺乏,儿童和青少年习惯向父母索要钱款,而且消费大手大脚,没有自我管理金钱的意识,从小就缺乏正确、合理的理财观念。当前我国高中生手中的私人存款普遍来自于父母的零花钱和节日长辈给予的压岁钱,很少有自己利用假期打工进行赚钱的情况,即使有少部分,也是出于短期需要,多是为了缓解家庭压力及购买奢侈品,没有长远的发展考虑。高中生对理财缺乏自主意识,而且在平时消费过程中也没有计划性,即使产生理财行为,也多是盲目跟风,缺乏正确的理财心态,这就很难获得良好的理财效果。

二、提升高中生理财能力的具体措施

1.端正理财心态,树立正确价值观

首先,高中生需要端正自己的心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

高中生理财与赚钱不具有等同性。部分同学家庭条件不好,没有充足的零花钱,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消费观,在消费过程中做到正确消费、有效消费和适当消费,日常花销要做到精打细算,尽量减少盲目消费。部分家境条件好、零花钱较多的同学,可以利用零花钱进行一些风险较小及操作简单的投资,并对风险和收益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样即使在市场行情出现波动时,也不会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

其次高中生正是塑造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阶段,通过端正理财心态,提高自身的理财能力,可以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勤俭节约、正确消费,这对以后的人生都会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2.合理利用金融方向的书籍、报纸与新闻

对于高中生来讲,由于其所处特殊的年龄段,可以通过涉猎一些入门书籍来了解金融理财知识。同时高中生也可以阅读一些财经报和收看每天的新闻联播,以此来进一步接触金融理财知识,对当前国家的一些政策进行了解,并从中侧面了解当下的经济形势。通过读书看报,高中生能够从侧面对经济背景进行了解,对金融理财理论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良好理财习惯的养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3.制定理财计划,培养良好理财习惯

高中生开始理财之前,需要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有效的理财计划书。

首先,记录自身的财务情况。财务情况包括一定期间预算的收入、支出、余额、资产等。一份持续的、有条理的、准确的记录是十分重要的。高中生可以把平时学习生活中的好习惯延续到理财生活中去,对平时的消费记录、购物发票等随时记录,每天对清单进行汇总。这可以对自身的财务状况有着准确的认识,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具体计划。理财计划还可以和学习情况相结合,利用学习进步作为理财消费的激励手段。

其次,制定一个明确的理财目标。如本年银行存款数上升3000元,每月节约零花钱300元,对现有的理财行为做出有效的、实际的改变,以此推动目标的实现。定期翻看理财计划,将上期与本期的显示结果进行对比,衡量接近目标所取得的进步。

最后,培养良好的理财习惯。有效理财和不良消费习惯是两个对立面,高中生长期处于校园生活环境下,心智还不成熟,具有较强的攀比意识,而且对于市场上一些促销和打折手段缺乏判断力,极易产生攀比消费和冲动消费,从而导致理财计划被破坏。因此高中生要在日常消费时认真考虑,并对每一笔收入和花销进行了解,合理预算,严格执行,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

4.合理规划时间

在学生阶段就学会理财思维,是一笔丰富的人生财产。但是高中生应该明确自己的身份,高中时期是知识积累的黄金时期,高中生应该做到勿忘初心,坚持把学习作为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把理财生活作为生活的辅助品和调剂品。高中生应该合理规划时间,做好时间管理工作,在保证正常学习任务的前提下开展理财。尤其进入高三阶段,学习任务加重,一旦学习生活与理财发生冲突,应该要及时舍取。

三、结束语

当前,高中生尽管学习压力较大,但也应在课余时间多接触金融理财知识,在不影响课业的情况下,通过多种方式来不断丰富自己的金融理财知识,从而培养良好的理财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财能力,这对高中生以后的人生将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

[1]张晨.高中生学习金融理财知识途径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6(03).

[2]胡广宇.高中生消费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09).

对加强理财产品营销的思考 篇7

一是做比较。做比较有很多方法, 但目的只有一个, 就是烘托出一件好的产品, 但一个好的营销人员不会轻易贬低别行的产品, 因为能在好产品中脱颖而出, 才是真正的好产品。

二是营造热卖气氛。这是更具鼓动性的方法, 当客户询问某一期理财产品的时候, 如果刚碰到该期理财产品已销售完毕, 应告诉客户理财产品热销的情况, 并告知下次有好的理财产品, 一定及时告诉他, 让他感到如此紧俏的产品应该及早购买。

高校理财的思考 篇8

一、高校理财理念的内涵

尽管从高校的外部环境来讲, 高校的自主权不是很大, 如国家对收费标准和办学规模有诸多限制, 许多费用的支出如奖学金提取等也必须按规定的比例, 但是在整个学校的经济运作之中, “理财出效益、促发展”仍然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高校最主要的职能是教书育人, 它的理财不同于一般的企业理财, 不能只求经济效益, 而是既要考虑经济效益也要顾及社会效益。因此, 高校理财必须在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前提下, 形成自己的理财理念, 用一套完整的理财理念去指导日常的经济活动, 从而实现稳定发展的任务。高校理财的基本要求:一是多生财, 二是管好财, 三是用好财。

二、高校理财理念的创新

由于办学规模的扩大, 高校的收入总量增幅很大, 但支出总量增幅也很大, 而且支出的需求远远大于收入的增长, 高校资金需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经费紧张的困境制约和影响了高校的发展甚至正常运转。但是长期以来, 高校的领导和职工并没有危机感, 没有主动理财的意识, 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 往往使工作陷于被动。

高校理财理念的创新就是用创新性的思维去对待财务管理, 围绕如何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作用去开展工作。

1. 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第一是全员理财, 要转变观念, 调动各级管理者、财务人员、师生员工人人参与、人人关心理财, 发挥大家的积极性去生财、管财和用财;第二是要尊重人, 各级领导和财务人员要相信师生员工, 在信任的前提下去审核立项和各项开支, 而不要先入为主地认为他们都是乱花钱的, 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员工的支持和理解, 也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第三是要将责任落实到人, 建立经济责任制和绩效管理考核机制, 将责任和奖惩与生财、管财、用财的人联系起来, 从而更高效地完成预期工作目标, 保证资金及时到位、合理合法开支、安全有效运转。

2. 树立科学理财的思想

科学理财首先应该从实际出发, 积极稳妥地估算收入, 量入为出、统筹兼顾地去安排支出。开源节流是解决收支紧张窘境的好方法, 要深入调查研究, 有针对性地调整收入分配政策, 激励有条件的部门开展创收活动。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 引入全面预算管理的理念和做法, 细化预算的分配, 使之一保运转, 二保重点, 各项经济活动合理、有序地进行。在经费使用过程中, 引入成本核算的概念和做法, 尽管高校作为非盈利部门, 但严格控制成本支出、节能降耗, 仍然能够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

3. 树立依法理财的思想

首先, 在组织收入时要强调依法生财, 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 挖掘办学潜力, 使办学资源效益最大化;其次, 在用财和管财方面, 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依法依规办事。

4. 树立民主理财的思想

民主理财就是由教职工代表参与学校财务管理与监督。一是抑制腐败, 增强经费收支的透明度, 有助于遏制公款消费、资产流失等现象;二是增强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 调动教职工生财管财用财的积极性, 增强凝聚力;三是增强管理者与教职工的沟通和理解, 有利于建设和谐校园;四是通过制度化的民主理财建设, 理顺学校与部门之间、教学与教辅、教学与科研之间、学校与职工之间的关系。

三、高校理财文化的建设

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活动中经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努力和受到外部影响而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风格, 是一所大学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是为全体师生员工所认同和恪守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理财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是学校各层次管理者进行财务管理和教职工认知财务管理的灵魂, 体现在学校运作过程的方方面面, 也体现在管理工作的一时一事。理财文化包括理财理念、理财制度、理财作风、理财方式等。好的理财文化, 不但具有很强的凝聚作用, 而且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既可以激励各级管理者理财、用财的积极性、创造性, 也可以很好地规范财务行为。有了好的理财文化, 不仅在财务人员身上能看到开源节流的主动性, 而且在校领导和员工身上也能见到节俭、爱校的好品德。

高校理财文化的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将理财文化建设纳入到文化建设中去

通常人们所说的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指校园环境和精神文化, 往往忽略了理财文化这部分。应该让学校的管理者和师生员工们知道, 理财文化是校园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个学校的员工和学生在发生经济行为时的思想和做法直接反映了一个学校的校风和学风。理财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它需要经过长期的积淀。理财理念的教育应放在首位, 宣传教育工作是理财文化建设开展的前提。理财理念的教育包括依法生财、合理合法合规用财、处理好各方面关系的理念, 量入为出、持续发展、协调发展的理念、成本效益理念以及风险控制的理念。

2. 学校领导班子起带头作用

学校领导应重视理财文化的建设和理财理念的创新, 通过自身的行为去倡导节约型校园的建设, 为依法理财、科学理财和民主理财做表率。“以德载业”、“以诚为本”应成为全体师生员工的行为准则。这不仅要体现在财务人员的具体工作中, 还要体现在教师和学生的各项经济行为当中。

3. 理财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规范、完善的财务制度不但使财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也能够使理财活动公开、透明。制度的完善, 可以使整个学校的各项事业紧张而有序地开展。如在干部管理方面有经济责任制;在物资采购方面有招标采购制度;在资产管理方面有资产管理制度;在财务核算方面有审批、授权和借款报销规定;在民主理财和风险控制方面有会议和校务公开制度等。

4. 理财手段的创新与完善

高效的电算化核算、便捷的信息查询、清晰明了的信息披露以及及时恰当的校务公开方式等等是理财文化建设和理财理念得以实现的良好助手。

5. 管理者及财务人员素质教育与提高

学校各级管理层特别是财务人员是理财活动的关键人员, 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理财的成效和理财文化的风格。建立优秀的财务管理队伍, 可以带动各级管理者及师生员工树立科学理财、节俭办学的理财理念, 形成规范有序、和谐共处的良好氛围。

四、结语

关于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思考 篇9

1. 创新个人理财产品, 打造优质的理财品牌。

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千篇一律的商品必然受到顾客冷落, 理财产品也不例外, 所以要加大创新力度。在研究分析客户实际需要的基础上, 认真了解客户需求, 既要满足低端客户服务的一般需求, 又要差异化地为一些高端客户提特殊的安排, 实现由产品的同质化向差异化的转变。使客户切身体会对银行的信赖, 以确保争取到长期稳定的客户群体形成竞争优势。

2. 注重细分市场和客户定位, 加强客户关系管理。

要高度重视客户市场的细分, 结合自身经营特色和优势, 发现和选择目标客户群, 并采取不同的营销方案去争取不同细分市场中的客户。发展个人理财业务, 还应开展系统化的客户管理, 从而更全面和深度分析客户信息、拓展和维护优质客户。通过这个系统, 不但可以更好地分析客户的金融需要, 采取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提高营销的成功率, 提高优质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从而与优质客户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

3. 提供优质的服务, 打造差别化的竞争优势。

要提供多渠道、全方位、个性化的服务及各种优惠措施, 从而吸引客户办理更多的金融服务, 从而更紧密地维系客户, 并获得更高的经营效益。

4. 加强理财人员的培训, 建立有效的客户经理制度。

对金融机构理财业务的思考 篇10

一、理财业务发展新趋势新特点

1. 理财业务整体发展快速。据调查, 2012年浦发、广发、兴业、郑州银行、邮储银行五家银行累计发行及销售理财产品1003款, 实现理财业务收入31.7亿元。截至2013年6月底, 五家银行理财产品余额18.1亿元, 同比增幅89%, 理财产品占存款余额的比例为11%;累计销售理财产品986只, 增幅90%;销售金额29.1亿元, 同比增幅145%。

2. 期限结构中短期理财产品成为主流, 期限主要集中在1年以下。一是存续期在1至3个月内的理财产品数量占比达44.9%;二是3至6个月的理财产品数占比39.5%;三是6至12个月的理财产品占比13.9%;四是一年以上理财产品占比1.7%。

3. 对公理财业务增长较快。进入2013年, 受经济形势影响, 企业投资意愿下降, 对公理财需求持续走高, 五家银行累计销售法人理财产品23.9亿元, 占全部理财产品的63%, 特别是三家股份制银行的对公理财业务占比份额均在70%以上;累计销售个人理财产品17亿元, 占全部理财产品的37%。

4. 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呈下降趋势。受监管加强等因素影响, 银行发售的理财产品收益资金主要投向债券及货币市场等相对稳健领域, 造成整体预期收益率明显回落。2013年二季度5家银行的平均年化预期收益率为4.3%, 较去年同期下降0.3%。

5. 理财业务发展相对均衡, 存在季末翘尾现象。2013年以来, 五家银行各月发售理财产品量相对均衡。但每逢季末发行期限选择在月末一周以内的发行额占当月发行额的比例明显上升, 部分银行在季末利用募集期资金沉淀和到期资金回转待划时间差增加存款的现象依然存在。

二、理财业务管理存在的新问题

1.“组合拳”资产池管理模式问题多。

五家银行发售的理财产品多数采取滚动发售、集合运作、分离定价的总行资产池模式运作, 发行不同期限、不同类型的多只理财产品同时对应多笔资产, 投向由债券、票据、债券回购、货币市场存拆放交易等多种投资品种组成的资产池。这种“组合拳”式的管理模式隐藏多重风险:一是合规风险。将票据资产、信贷资产、信托受益权等资产嵌入资产池中, 以绕开发售单一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所面临的种种政策壁垒。同时, 资产池中的基础资产信息不透明、投资范围过于宽泛且不明确具体的投资比例, 造成募集资金实际流向模糊而增加监管的难度, 部分理财资金投向国家明令限制和禁止的领域。二是多种风险交织且不便于投资等成本的测算。将单个理财产品资金或将各种不同期限的多个理财产品资金投资于多种资产组成的资产池, 其“滚动发售、集合运作、期限错配”的特点, 加上货币市场资金供求和市场利率大幅波动, 所面临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更高, 也难以合理、准确地测算单个理财产品的投资成本。三是存在风险向表内转移的隐患。对于非保本型理财产品, 在产品无法实现预期收益率时, 银行出于维持市场份额和维护声誉的需要, 可能承担事实上的保兑义务, 容易转为表内风险。

2. 会计核算方式不统一影响监测指标。

调查发现, 五家银行在理财产品的会计核算上不完全相同, 一般将保本类、非保本类理财产品分别纳入表内、表外核算, 将结构性存款产品基础存款部分纳入表内核算, 将非保本理财产品纳入表外代收付科目核算。有的分行将保本类理财产品资金在表外委托投资科目记账, 分支机构不作为存款;有的分行将保本类理财产品在“单位定期”科目中核算作为一般性存款。由于处理方式的不同, 造成理财资产成本、中间业务收入、存款等数据统计口径不一致, 影响风险资产拨备的计提、存贷比等监测指标, 降低了行际间数据指标的可比性。

3. 对“理财揽存”缺少有效管控手段。

目前银行业机构月末存款“冲时点”现象未能得到根本遏制, 理财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异化为拉动存款的工具, 并逐步成为银行的常态化手段。调查显示, 理财募集期跨过季度产品高于平时, 预期收益率也高于前后同类产品。“理财揽存”在基层银行容易导致存款搬家和流动性管理难题, 且理财产品多由总行发行, 在没有明确政策依据情况下, 基层监管部门对此缺少有效管控手段。

4. 销售管理中存在不规范行为, 消费者权益保护难度大。

调查发现, 部分银行理财销售人员不具备从业资格, 没有经过专业理财业务培训, 理财专业知识、金融业务知识和管理能力都有待提高。二是销售及管理人员对少数理财产品了解不够全面, 对消费者未能有效地说明和明确提示, 难以充分履行风险披露职责。三是部分银行工作人员不是以产品的特点、功能、风险点为营销重点, 而是想尽办法让消费者签合同, 普遍手段是“把收益往高处说, 把风险往低处说, 消费者不懂就不说”。面对消费者质疑, 银行往往利用已生效的合同把责任推向消费者。

5. 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不充分。

部分银行理财产品存在信息披露不完整、产品说明书晦涩难懂、表述拗口、免责条款多、客户难理解情况。二是资金投向信息不透明, 资产池中投资范围过于宽泛笼统且不明确具体的投资比例。三是由于绝大部分理财产品都可以达到预期收益, 导致无论是银行销售人员、还是购买理财的客户, 都错误认为银行会承担最终兜底责任, 只关心收益率和期限。四是客户风险意识淡薄, 对风险评估不客观, 流于形式。

三、政策建议

1. 规范商业银行理财“资金池”。

要求各家银行每个理财计划对应的投资资产组合单独管理;将每个理财计划视为一个会计主体, 建立托管、核算、资金运用等明细账, 及时、分类反映其运营状况;对于理财资金投资于银行公司客户项目而承担信用风险的情况, 纳入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2. 统一理财业务会计核算办法。

尽快出台制度统一理财业务的会计核算办法, 统一各行理财业务表内、表外核算范围、理财产品本金的入账方式等, 避免统计口径差异, 提高风险资产拨备、存贷比等监管指标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3. 加强对理财业务的监测统计。

完善相关的统计和报告制度, 一方面,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将银行总行向监管部门报告的理财产品及时披露, 以备基层监管部门查询;另一方面, 建立理财产品募集资金的属地报备制度, 将通过发行理财产品的表外融资置于监管视野。

4. 遏制存款及理财业务非理性竞争。

通过各种监管手段, 加大对理财业务监督检查力度, 督导银行业机构严格按照理财新规要求, 规范理财业务操作, 遏制各行存款及理财业务中的非理性和不正当竞争行为, 避免存款市场资金价格畸高的恶性循环。

5. 完善理财产品信息披露机制。

督促银行业机构加强各类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一是对理财产品的产品说明书及销售合同等进行规范, 将理财业务的产品投向、种类、期限尽可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产品表述清楚明白。二是必须向客户完全披露包括货币及非货币全部收益。

6. 规范营销行为, 强化风险提示。

高校理财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 科学理财;高校基建;财务管理

一、落实科学理财观,高校基建财务必须坚持依法理财

高校建设规模的迅速发展使高校基建财务面临的内外部财务关系愈益复杂,面临的工作任务更加艰巨。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的法制建设日益完善,依法办事成为基本准则,所以,面对新形势,研究新情况,学习相关法律知识,熟悉相关财经政策,应该是每个高校基建财务人员的必修课。要善于运用财务会计准则,理解和分析问题,衡量和判断是非,树立适应科学理财观的高校基建财务工作新思维。高校基建财务部门要做到工作规范,应经常和基建处、审计处交流沟通,采取各种措施,切实履行好工作职责,有效推进高校基建财务依法理财进程。

(一)建立高校经济责任制,明确校长作为高等学校的法定代表人,对学校的基建财务工作负有法律责任

根据高校“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或“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按校内管理层次分别建立起总会计师或协管财务工作的副校长、财务处长、二级单位财务负责人和基层财务人员等若干个层次的各级经济责任制,并贯穿于高校基建财务工作的全过程。

(二)健全规范管理制度,促进和规范基建财务管理制度的修订完善

尽快归类、整合现有的高校基建财务管理制度,使之形成规范、系统、全面、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的、行之有效的内部基建财务管理会计控制制度。对于不符合科学理财观要求、已经过时的应废止;对于不适应新情况的要及时修订。无论是对已有制度的修订还是新制度的建立,都应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力争科学地量化高校基建财务管理内容、管理程序、指标体系、评价标准。掌握正确的理财依据,以便在基建财务工作中准确应用。依靠法规政策,解决一些高校基建财务管理中存在着的决策不科学、使用计划不周、资金使用不当等问题。将工程建设、物资采购关键领域的监督管理关口前移,消除资产安全隐患,以科学的制度管理替代传统的经验管理,用制度规范操作程序,防止管理环节出现真空和偏差。

(三)正确处理各方面的财务关系,加强风险管理

市场经济是风险经济,基建财务风险存在于高校基本建设的全过程。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充分利用一切有利于高校基本建设政策,及时办理基建工程项目的立项规划、建设审批、消防验收等相关手续,同时谨慎处理好涉税事宜,以保证建设工程的合法性;另一方面,防范、控制和规范高校基建各项财经活动中客观存在的法律风险、信贷风险及其他风险,将基建财务工作与基建审计工作进行融合,预防部门间形成管理真空,有效地堵塞管理漏洞。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高校基建财务自身整体的法制化、规范化水平,提高防范法律风险的能力,使基建财务工作能更好地为高等教育提供良好的服务,有效维护高校的正当合法权益。

二、落实科学理财观,科学筹措高校建设资金,切实防范财务风险

科学理财是效率和效益的根本保证,实事求是是事业成功的法宝。我国高校的基建经费来源主要靠国家预算内投资。会计核算沿用着预算会计的方法,体现的是财务收支,强调的是预算收支平衡,忽视资金效益,缺乏资金成本意识和资金增值观念。一些高校的基建财务管理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预测不严密、决策不科学、投资效益不高等问题,加剧了高校基建经费的紧张状况,制约了高校的发展。近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高校引入贷款机制,在财政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许多高校通过争取银行贷款,弥补了办学建设经费的不足,改善了办学条件,使学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但同时我们也看到,部分学校在贷款前论证不充分,对贷款的风险认识不足,贷款规模大大超出了学校的承受能力,导致资金运行成本加大,资产负债率过高,财务风险增大。因此,为做好高校基建科学筹资工作,防范财务风险,必须强化科学理财在高校基建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一)积极合理使用基建资金,做到用财有效

近年来高校财政拨款、自筹经费以及捐赠资金等保持持续增长,经费保障能力明显提高。这就更需要优化学校资源配置,合理使用资金,做到用财有效。高校在明确中长期发展规划、理性定位办学目标后,资金的运作必须保证学科专业建设与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划拨出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教学改革,集中力量提升内涵竞争力,必须处理好学校基础设施投入与提升教学质量投入的资金比例问题。

(二)完善基建资金安全保障制度,落实教育部门制定的资金安全措施

加强资金集中管理,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防范基建资金风险,确保基建资金安全。落实教育部严禁高校进行风险性投资的规定,对大额资金流动,学校应对资金支付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进行认真审查,建立实施责任追究制度,对因管理不善、控制不严,造成资金损失、浪费的,应追究有关人员和领导的责任。

(三)控制高校贷款规模,防范债务风险

针对高校银行贷款规模过大所存在的财务风险,教育部与财政部对高校贷款的原则、贷款资金的使用方向和管理均作了明确要求。同时,还制定了高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控制模型,通过一系列指标测算,对贷款规模过大的高校给予风险警示,以防范财务风险,确保经济活动和资金活动的安全。

(四)加强基建财务检查和内、外部审计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高校基建资金的监管,对高校基建资金往来、资金管理情况应定期与不定期地进行检查。加大高校主要负责人的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并将基建资金安全管理作为评价财务管理状况的主要指标之一列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为加强基建工程、修缮工程项目的审计,可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高校基建财务进行专项审计。

三、落实科学理财观,全面提高基建财务队伍业务素质

科学理财观要求以人为本。高校基建财务落实科学理财观关键在人,成败在队伍。高校基建财务部门具有为学校基本建设进行会计核算、实施财务监督的重要职能。处于各种利益冲突的焦点中,职责越重要越要不断提高在改革发展中的财务队伍素质,提高对学校各项资源的管理能力。在基建财务人员队伍中要切实解决好为谁理财、为谁服务的问题,不断提高基建财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准,把基建财务队伍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高校基建财务管理决不仅仅是一个记账、报账的会计工作,也不仅仅是财务一个部门的工作。随着高校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建设经济活动总量将继续呈现一个持续增长的趋势,经济活动内容也将涉及更加广泛的领域。这就需要高校基建财务管理尽快走出传统的记账式会计管理和单纯性经费管理模式,应对新形势、新挑战、新要求,高校基建财务管理应向全面提高综合管理能力的方向转变。这种转变既是必要的,又是紧迫的。

(一)加强基建财务人员知识结构的更新

要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注重财会人员职业道德的建设与专业技能的提高。知识经济时代要求高校基建财务管理理念必须更新,会计核算手段必须主动适应高校财务管理重心的转移。基建财会人员应认识到新时期赋予的新责任,知识的折旧速度在加快,不进则退。因此,基建财会人员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要不断给自己充电,自觉学习新知识、接受新观念,将自己的工作融入到学校的各项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中。

(二)重视基建财会队伍建设与基建财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拓宽对外交流与学习的渠道,创造融洽的工作环境、和谐的人际环境和活跃的学术研究环境,鼓励基建财会人员开展专业课题项目申报,培养既精通基建会计核算业务又熟悉网络电算化的复合型应用人才。根据现行财政体制改革的要求和高校内部财务管理需要,探索基建财务核算与电算化工作的结合点,实时反映学校基本建设运行的结构状况。

(三)人本化与知识化相结合的理财观念

要适应新形势,建立并规范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重视人的发展与管理,这是现代管理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与此相适应,单位的财务管理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知识化管理。因此,高校基建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在增强理财知识的同时,将各项财务活动人格化,强化对人的激励和约束,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基建财会计员要参与高校基本建设预测和分析,及时提供准确的基建会计信息供领导参考;要参与建设项目合同项目的签订与执行,充分发挥会计在基建管理中的预测和控制职能,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总之,目前各高校的基本建设都初具规模,但从基建财务管理核算的角度来说,学校基建财务管理核算应进入至关重要的资产清缴核算、交付使用资产阶段。但大部分高校的基本建设项目,由于资金来源性质不同、资金不到位等各种原因,只能停留在基建成本项目上,甚至是预付款项目上。这和学校从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建设发展目标很不协调。因此更要以科学理财观为指导,结合高校基建财务核算的历史与现状,为找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理财之路,进行必要的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亮.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会计之友,2007(12).

[2] 彭利萍.加强我国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的思考[J].经济师,2007(3).

推进协同理财的几点思考 篇12

协同理财与传统预算管理方式的区别:传统预算管理方式的预算级次分三层:财政部门、预算主管部门、预算单位。而协同理财的预算级次分四层, 即在财政部门与预算主管部门之间增加了专业主管部门的级次。推进协同理财的初期, 适合采用协同理财的支出领域包括基本建设项目、车辆购置项目、信息化项目、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等专业领域。

一、目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预算执行刚性不足

部门预算编制随意性较大, 约束力不强。部门在年初编制预算时对全年需要做的工作以及经费开支的计划性不强, 预算刚性约束的意识较差, 预算编制时硬缺口较多, 遇到新事项就打报告要求追加, 经常出现“部门点菜、财政买单”的现象。

(二) 部门支出节奏不一

一些部门本位思想较重, 缺乏大局意识, 一心只想扩大本部门的支出盘子, 容易出现某一部分建设的投入大、效果好, 但可能会丢掉全局的整体效果。部门不考虑局部与全局的关系。这就需要各专业主管部门, 协同财政部门, 对全区各专业领域内的投入进行整体统筹协调。

(三) 部门资产管理不力

个别部门对本部门所属的资产监督管理不力, 应得的资产收益无法按期收回, 后期的管理、跟踪仍存在依赖财政的思想, 导致资产管理缺位。

(四) 支出绩效管理偏弱

预算编制时, 只讲资金需求, 不对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充分评估, 没有对项目实施的范围、进度、质量等绩效目标进一步编审, 导致支出预算流于形式。预算执行过程中缺乏合规性以及绩效的监督管理, 导致支出绩效不高。

二、原因分析

(一) 部门财务职能弱化

自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以来, 集中核算单位取消了财务机构, 也没有财务人员, 其财务过度依赖于会计核算中心, 对于该部门的整体财务规划、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等方面不能提供很好的财务支撑, 理财的力量和水平均比较薄弱。

(二) 部门理财意识不强

部门独立理财能力欠缺, 不能很好地规划财务事项, 导致项目不能严格按照规定的流程和步骤办理, 最后为了赶工期, 就通过召开临时性会议的形式, 予以解决。

(三) 部门内部控制不力

部门没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包括部门内部职责分工控制、授权控制、审核批准控制等, 有的部门虽然有制度、但执行不力, 某些部门个别工作人员利用内控制度的漏洞, 出现的违法违规现象。

三、推进协同理财的必要性

从财政财务管理的职能来看, 分为三个层次, 即服务、管控、协同。

服务 (service) 是指会计核算, 编制财务报告, 并使其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服务是所有财政财务职能的基石。

管控 (control) 是指在特定专业领域, 通过财务的计划、分析和控制活动,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从而使企业在特定的产业内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对政府部门来讲, 使局部性投资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协同 (partner) 是指财政部门和各职能部门, 通过协同理财, 使预算制定服务于整体战略规划、资源配置, 助力企业实现长期的竞争优势 (包括战略转型) 。对政府部门来讲, 实现公共资源的最优配置。协同是财政财务管理的最高层次职能和最高境界。

四、相关建议

(一) 提升部门理财意识

首先应明确界定职能部门和财政部门的职责, 各职能部门负责在其业务范围内的项目管理及其财务管理, 在项目支出申请前要明确绩效目标, 按照“谁使用、谁公开、谁负责”的原则落实责任, 财政部门负责整体上的资金配置、调度和监督。各职能部门应提升理财意识, 强化财务管理职能, 加强内部控制, 将理财思想渗透到管理中, 实现提升部门支出绩效的目标。

(二) 促进职能部门深入协作

不断提升政府整体管理水平, 需要各职能部门 (协同理财部门) 运用专业方面的统筹和规划, 与财政部门广泛和深入地协同合作, 实现公共资源最优配置的目标。最终形成1+1>2的效果。

(三) 逐步构建协同理财机制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已达到一定的高度, 财政总量和资源规模持续增长, 应逐步构建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协同理财机制, 该项工作可分三步走:

1. 试行部分项目支出协同理财。

选择一部分合适的专业领域, 采取专业主管部门扎口审核的方式, 配合财政部门完成项目支出的编审工作。专业主管部门要从全局性的角度和视野出发, 发挥好自身的专业技能和资源优势, 将参与协同理财的实施效果和存在问题, 及时与财政部门沟通, 帮助财政共同完善。

2. 逐步扩大协同理财专业范围。

待条件成熟后, 逐步扩大专业范围和延伸到预算管理的其他环节。

3. 形成全社会共同理财的格局。

一是借助社会中介机构力量, 在基建评审、绩效评价、财务审计等方面, 帮助政府部门提高管理水平。二是逐步推进政务公开和财政预决算公开, 接受社会监督, 最终形成全社会共同理财的格局。

参考文献

[1]王征.ERP系统原理及企业建模精华[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3

[2]徐志, 王勇俊.零基预算:原理, 借鉴, 完善[J].预算管理与会计, 2002 (7)

[3]张帆, 张友斗.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在我国的实践与探索[J].财政研究, 2013 (12)

上一篇:初中英语活动学习下一篇:生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