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2024-07-23

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共8篇)

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篇1

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史敏

(作者工作单位:天津商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天津300134)

摘 要: 高校信息化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是深化教学改革、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是提高管理水平的需要。因此高校信息化建设首先要重视信息化系统建设;其次要重视信息资源建设,避免重硬轻软;第三要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关键词: 高校;信息化建设;问题;建议

一、高校亟需信息化建设

高校信息化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将引发高等教育的巨大变革,高等学校要真正步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舞台,发挥“新世界经济发展火车头”的作用,就必须加快构筑与现代化教育相适应的信息化体系,确保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有效发挥,这是高校改革和发展的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也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就提到要“推进教育领域的信息化进程”和“提高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水平”。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实现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步骤;没有教育的信息化,就不可能实现高等教育的现代化。高等教育信息化是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向,必将极大地促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高校信息化是深化教学改革、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与市场经济的互动发展,迫切要求高等学校培养出的人才,首先必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同时又必须具备多渠道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通过知识和信息资源的借鉴和吸收,开发自身智能,培养创新意识,完善和发展自己。创新能力的形成,依赖于知识、信息的积累和运用,信息化建设作为一种战略性决策和技术手段,可以确保学校知识、信息的流通,以使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发明创新能力得到有机结合,从而不断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技术创新能力。另外,信息化将信息论与系统论的思想和方法引入教育研究和教学过程,使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更加有效,并为教学过程提供了一个良

好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如多媒体教学),增强了学习过程的互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方法上,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空间,极大地发挥了学习者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由此可见,如果没有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支持,没有信息化的教育教学环境,教育教学的改革将只能是局部的、有限的、表面的,无法从根本上实现素质教育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高校信息化是提高管理水平的需要。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学者曾提出了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他们认为,管理思想的发展过程,就是从科学管理到信息资源管理的思想演变过程,是管理重心从产品管理到人本管理再到信息资源管理的变化过程。如今的管理已从工业时代的旧范式发展为信息时代的新范式,在人类社会活动过程中,信息流调节着人流与物流的数量与方向,行使着组织、计划、指令、协调和控制等职能。有效的信息流通已成为把组织中的成员联系起来,以实现共同目标的手段。可见,信息在管理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作为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主体的高等学校,应该把信息管理作为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战略环节,将信息发展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利用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对学校中各类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科学、规范地管理,创新性地整合和集成,以达到管理业务流程的合理重组和管理职能的转变,进一步综合集成各种互相联系的管理功能,提高信息交流效率,促进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二、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较快。另一方面,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很不平衡,有许多理论性、政策性、技术性的问题需要解决,与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比,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水平有待提高。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教育系统进行分析认识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指导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教育信息化。近年来,随着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推进,政务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建设已呈现出良好的发

展势头,而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相对要明显滞后,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高校的竞争意识淡薄,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思维方式严重制约了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

2.信息资源建设比较匮乏,缺乏统一规划、协调与合作。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教学信息化,教学信息化的基础是信息资源建设。但目前高校的信息资源建设严重滞后,各个大学的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实验室、图书馆等,储藏着大量、宝贵的信息资源,然而这些信息资源目前大都停留在实物和纸介质形式上,无法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严重影响了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究其原因,首先是由于教育行政部门缺乏有力的指导和协调,推动的力度不够;其次是信息资源建设缺乏相对统一的标准,造成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并为以后的兼容留下隐患;第三是各个高校各自为政,在信息资源建设上缺乏协调和合作,分散了信息资源建设的人力和物力。

3.人员素质跟不上信息化建设的需求。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提供了崭新的技术手段和实现的契机,信息化技术设备更新速度快,要充分发挥效益必须要有先进、科学的管理相配套,需要有高素质的信息化管理人才参与其中。但从目前来看,有很多管理人员仍不愿意从传统的管理方式中走出来,信息技术知识缺乏,知识更新速度太慢,跟不上信息化建设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减缓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4.信息管理没有形成系统。信息化建设是关系到高校跨世纪发展方向的战略性和全局性问题,负责和组织落实这项工作事关重大,一般由信息中心或网络中心负责。他们主要进行的是网络的设计开发、布线、基础设备的配置、系统运行的测试以及解决随时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由于技术人员对于系统的管理和规划组织缺乏认识和经验,所以对于网络建设的系统化、整体化很难有效地把握。虽然有的学校专门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由几个校领导及校办、信息中心和相关职能部处负责人组成以提高其组织的权威性,但由于只是临时性的辅助机构,容易受日常工作的冲击,领导人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不能完全投入时间和精力,因而导致了工程建设的延缓。

三、关于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重视信息化系统建设。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创新性工程,是有组织的技术、管理互相结合的项目,它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是非常重要的。信息系统的形成牵涉到方方面面,投入大,没有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没有统一协调检查落实,没有领导的重视与参与就无法落实。因此,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自上而下、统筹规划,必须要有一个全面的系统规划,并建立信息发展的顺序。具体来说,则是要调整现有的管理体制,使之适应信息系统建设的要求;决定信息系统建设的规模,以及保证资金来源;组织和稳定信息队伍与技术队伍;制定有利于建设的政策,以确保该项工作支持力度等。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学校各部门都应根据自己部门的情况,提出合理的建议和计划,然后由信息中心人员参与,共同进行学校信息化建设。对信息资源必须实行统一管理,信息才能成为资源,才能为学校各部门所共享,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才能做到效益最大化、投资最小化和利用充分化。信息中心作为综合管理部门,其主要职责除了具体负责学校信息化建设实施外,还必须具有管理与协调职能。信息中心人员不仅要熟悉业务流程、组织模式,还要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扮演学校与信息技术的“接口”,成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实施者之一。

2.重视信息资源建设,避免重硬轻软。硬件建设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则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也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长期任务。信息资源建设,要走引进与自主建设相结合的道路,联合多方面的力量,共同建设。一般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链接,将学校的服务器与因特网上大量免费的教育教学资源网站进行链接,直接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有关此类链接,可通过专家介绍或者搜索引擎搜索,再由校园网的维护人员负责定期更新。二是镜像,通过与因特网上一些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库建立全部或部分的镜像,以获取更新、更专业化的资源。三是自主制作和二次开发,这是由全体教师共同完成,通常学科教师是这类资源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经过教育技术理论与技术培训,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再结合丰富的学科教学经验,可以制作出教学所需的各类课件或素材;市场收集,学校设立资源建设小组,根据教学需求,专门负责收集市场上优秀的CAI课件和教学素材。

3.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大信息化人才队伍培养的力度。第一,加强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技能培训。

教师是实践教育技术和推动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力量,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直接影响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因此必须重视教师的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培训。教师培训内容包括:思想观念的培训,了解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在教育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具有科学的、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思想和新教育观念;基本技能的培训,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具有获取、交流、处理与应用教学信息的能力,并具有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的能力。其中应把建立新的教育观念放在教师培训的突出位置。第二,通过有效途径,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帮助他们迅速掌握现代信息理论和信息技术,建立一支责任心强、技术过硬、适应信息化建设需要的精干的信息技术维护人员队伍,确保信息系统的合理设计、科学运作,及时排解问题、处理问题。第三,进行全员培训,包括领导和管理人员,帮助他们掌握信息系统开发步骤、过程及一般原则,树立信息化思想,增强信息化意识,提高信息化素养。强化各级各类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水平,使他们能够并且善于利用计算机等信息工具和设备来处理日常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促进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

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篇2

一、高校档案信息化的含义

高校档案信息化, 就是以数据库及网络为主体, 把档案部门收集的文字、图纸、声像、实物等档案信息存储在光盘、磁盘等载体中, 通过计算机网络和终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 为各管理部门提供更为便捷、丰富的档案信息服务。高校档案信息化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内容:一是要实现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二是实现档案信息在接收、传递、存储、查询等方面的一体化管理;三是实现档案信息数据库资源共享。

二、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宣传力度不够, 不够重视电子归档, 信息资源相对分散。

随着高校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开发, 产生了大量需归档的电子公文, 这些都需要及时、准确、有效地被新型的档案管理系统所接收, 而很多高校档案馆的档案管理系统无法融入到学校的整体自动化系统之中, 导致各部门产生的越来越多的电子文件资源相对分散, 使得信息化档案接收的任务变得越来紧迫。

2、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技术、资金方面。

高校可以结合自己的经济能力, 从实际出发, 充分利用现有设备, 按照“合理搭配、逐步发展”的原则配置与信息化相适应的现代化技术设备。

3、加强档案人员队伍建设。

首先很多高校尚未形成结构合理、科学高效的档案管理队伍, 专职档案人员继续教育措施乏力, 各部门的兼职档案员缺乏档案管理及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其次, 档案管理软件系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 需要既懂信息技术、信息组织、电子政务知识, 又懂档案管理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一些高校档案工作人员既懂档案专业知识又能掌握现代化信息的人才非常缺乏, 这直接制约着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档案人员队伍建设, 采取培养和引进并重的原则, 结合工作实际, 适时开展业务培训, 促进档案人员能力的全方位提高, 培养一批既是档案学、文书学方面的专门人才, 还应精通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复合型人才。

4、高校档案部门档案上网的安全问题。

在档案信息化过程中, 档案部门安全设备没有得到应有的维护, 对于杀毒软件、防火墙来讲, 日常的更新维护相当重要, 但有的高校由于缺乏有经验的网络管理人员, 很容易放松设备的日常维护, 如果杀毒软件的病毒库没有及时更新或网络安全设备自身存在漏洞, 就会带来隐患, 如信息被窃取、服务器被黑客攻击等诸多泄密的环节。

三、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首先, 近年来高校的发展速度快, 形成的档案数量和类目相应增多, 越来越多的纸质档案在整理装订过程中需要大量人力、物力, 而且存储起来要占用很大库房空间, 因此会受存储空间、保管期限等因素的影响, 很多档案不可能做到永久保存, 这在某种程度上势必导致信息的流失, 这种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严重滞后于人们对档案信息的现实需求, 且由于信息社会化的高速发展, 一切离不开计算机, 而由此产生的信息数据日益增多, 这些信息数据包括信息系统、网站、照片、视频、电子文档等多种数据, 是非常珍贵的数据资源。对于信息系统, 例如OA办公系统、学籍管理系统、教务处的成绩管理系统、科研处的科研成果管理系统等, 这些系统产生的数据都将直接成为数字档案, 通过前端控制和全程管理, 我们对其产生、使用、失效等过程进行有效管理, 做到工作上主动性及前瞻性相结合。

其次, 高校网络建设信息化的实现, 为教学、科研、管理等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 使档案工作进入一个崭新的工作环境, 到那时任何一位利用者将不受任何时间、空间的限制, 只需有一台联网的电脑, 即可进入高校档案管理系统, 查询自己需要的档案信息, 这使得编研工作、档案查阅工作变得更为简易、方便、快捷。这样档案管理人员就有更充足的时间用于档案数据整理、筛选和分析, 既保证了档案质量, 提高了工作效率, 又避免了档案因借阅造成的磨损。

第三, 可规范管理档案信息。目前高校档案管理所面对的是越来越多的数字文件材料, 开展档案数字化建设, 规范管理, 更好地为高校的各项工作提供档案信息服务, 通过为各部门发布信息提供统一的平台, 有利于部门立卷制度的落实, 保证了归档文件材料的齐全完整, 提高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

总之,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它包括了档案信息资源有序整理、档案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档案信息网络的建设、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档案信息化队伍的建设等等。我们一定要从本单位实际情况出发, 认清形势, 转变传统的档案工作模式, 树立新观念, 逐步实现高校档案的信息化管理, 对于在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工作中也要积极与其他业务部门交流, 争取实现高校档案馆的信息化管理。

参考文献

[1]杨公之《档案信息化建设实务》[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

对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篇3

[关键词]教务管理 信息系统 信息化建设

教务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为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提高教学管理的工作效率,是高校教务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教务工作是高校日常工作中头绪最多、事务最繁杂的一项工作,涉及到学籍、教学计划、选课、考试、成绩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加上近年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专业不断分化,师生人数迅速增加,教务管理部门所要处理的事务和数据越来越多,工作量和难度越来越大。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立高校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教务管理“规范化、信息化、网络化”成为必然,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提高教务管理效率,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在传统的教务管理中,依靠人工方法对教学环节中的大量信息数据进行收集、整理、统计、分析和传递,不仅任务繁重,效率低下,而且信息在流程中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给管理工作带来不便和损失。利用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各种数据根据需要自动处理,并自动生成各种表格,得出相关的分析和信息反馈,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益,有效地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

2.能够减轻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教务工作是一项十分繁琐的工作,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级教务工作者的任务日益繁重,使用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把原来很多需要手工操作的数据整理、统计、分析交由计算机来完成,就会大大减轻教务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3.有助于实现数据共享、信息交换。按照传统的教务管理模式,教学管理所涉及的各部门都是相对独立的,信息的交换、处理和反馈需要经过繁杂的人工传递,实现教务信息化管理后,借助于网络的开放性和交互性,实现全校不同部门信息资源的共享,可大大减少重复工作。

二、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组成模块和功能

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由进行教务数据处理的教务管理系统终端和面向全校师生服务的网络平台两大部分组成,系统功能全面,使用方便,主要包括学生管理、教学计划管理、选课管理、成绩管理等功能。

1.基础信息模块。它是整个系统运行的基础保障,首先要对基本信息进行入库,完成对运行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所需数据的设置、添加或修改,包括用户权限设置、代码设置、基础信息导入等,所有数据做到规范、严整,有效地保证系统运行时的准确性。

2.学生管理模块。该模块包括新生管理、学生信息维护、板块课程等级、专业方向维护、奖惩和学籍异动等。学生信息是教务管理的最重要的基础数据信息,网上选课、成绩录入、教材管理都与此数据息息相关。

3.教学计划模块。该模块包括课程库管理、原始计划维护、执行计划维护、教学任务维护和统计查询报表,是学生选课、成绩录入等教学环节的前提,学生的培养计划通过该模块转变成学期执行计划。课程库由教务处统一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由系部负责录入,同时落实任课教师和教材征订工作。

4.选课管理模块。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用户名和密码,学生通过此用户名和密码登陆教务管理系统进行选课,选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要学的课程,并且在选课期间还可以随时进行改选或退课。

5.成绩管理模块。该模块有严格的权限分配,成绩录入工作主要由任课教师完成。各科成绩在录入完毕后可锁定,非专员不可修改,保证成绩的安全可靠。学生可查询自己的成绩,管理人员可对成绩进行各项统计、查询和各类报表打印。

6.毕业管理模块。根据事先设定的毕业审核条件,系统将对学生在校期间完成的教学计划、所获学分和其他事项进行审查,最后得出学生毕业与否的结论。

三、关于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目前,很多高校已建立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并进入正常运行,这些系统的运行使得教务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及现代化程度工作效率得到提高。但在进一步推进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为保证系统有效运行下去,还需进一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确保基础信息的准确性,加强信息资源建设。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有其内置的规则和要求,数据库的关联性要求比较紧密,对信息采集的标准和代码要求统一,提供基础信息必须规范、准确,同时充分利用教务信息与其他部门间数据资源的共通性,对学校各部门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和,实现数据共享。

2.加强分工,明确职责。教务管理信息化工程是一项涉及面极广的庞大工程,信息系统的建设不只是教务部门的工作,日常管理、数据更新、系统维护,需要教务处、学生处、信息中心等各个部门通力合作,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功能。

3.完善、更新教务管理系统软件。由于大部分高校使用的教务管理系统软件是直接向软件开发公司购买,而不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开发设计的。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有漏洞,有些模块的功能开发不够完善,这就需要使用者根据对系统不够完善的地方或者需要增加开发的功能提出建议,使教务管理软件在功能上更科学、合理,更符合本校的教务管理实际情况。

4.加强培训,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在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不论软件、技术和设备如何先进,最终决定该系统功效的还是广大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因此,学校要加强对教务管理人员业务能力的培训,提高其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从而有利于推动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强.浅谈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J].常热高专学报,2002,(6).

[2]陈勇.浅析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J].福建高教研究,2007,(1).

[3]洪宝仙.教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台州学院学报,2008,(2).

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篇4

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思考

基于当今网络时代背景,结合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 对信息资源建设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对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措施提出了建议.

作 者:孙莉群 作者单位: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广东,广州,510430刊 名:内蒙古科技与经济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CONOMY年,卷(期):“”(12)分类号:G253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信息资源 文献资源建设

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篇5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建设 

学生社团是高校

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培 养兴趣爱好,扩大求知领域,陶冶思想情操,展示才华智慧的广阔舞台。在新时期加强高校 学生社团建设,积极引导青年学生参加健康向上的社团活动,是关系到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和 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大事,也是关系到共青团事业不断发展和党的青年工作永葆生机和活力 的大事。



一、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重要性

1、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是学生自我实现和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不断增强,促使他 们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和个人兴趣爱好自愿组织和参加活动,寻找各自的舞台和位置,以求最 大限度地锻炼自己,努力成长为符合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大学生的这种内 在的需求与社团活动的性质、目的、功能是基本吻合的。社团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大学生开 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在社团中,大学生可以接受多方面的锻炼和培养。学生社团作为高校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因为其专业的交叉性、活动的实践性、组织的 社会性而具有实践和教育功能,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有效舞台,也调动了大学生 提高自身素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共青团组织要服务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青年学生的 具体利益,真正赢得青年学生的认同和支持,就必须大力加强学生社团建设,促进学生社团 的繁荣发展。

2、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是传承和培育校园文化的客观要求

校园文化是高校广大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创造的一种与社会、时代紧密相关,又具有校 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校园文化的建设、繁荣和传承,要落实到不同的 层面。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促进了校园文化多渠道、深 层次、高质量的发展。一所高校长期形成的文化积淀、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可以通过学生社 团加以传承,这是因为学生社团活动有利于把大学生吸引到健康发展的道路上来,培养他们 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有利于通过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展示,塑造优美的校园环境,营 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实践证明,学生社团建设是否规范,作用发挥是否正常,对校园文化的 建设均会产生重要影响。所以,不断提高社团活动的层次和影响力,充分发挥社团在校园文 化建设中的作用,是传承和培育校园文化的必然选择和客观要求。

3、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是创新和深化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视第一课堂教育,以两课教师为主力,以教室为阵地,以灌输为主 要方式,取得了良好效果。但随着形势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以往优良传统的基 础上,还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与时俱进,积极创新,拿出更多、更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在学习生活中诞生的学生社团的多样化,使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可以 通过学生社团这一重要的“中介”,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群体凝聚功能、思想教育功能,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开展熔思想 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寓教于乐的活动,把大学生共同的兴趣和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 来,改变过去“你说我听”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互动性,引导大学生 在自我参与、自主思考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从而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和氛围,发挥潜移 默化的作用,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是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重要抓手

学生社团以其具有的群众性、民主性、多样性、实践性等特点吸引着广大青年学生,使 其在成为大学生课外科技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载体的同时,也逐步成为高校团学组织推动 校园文化建设,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抓手和阵地。当前,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弹性学 制,完全学分制,以及大学生追求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都为大学生社团的蓬勃发展提供了 宽松的外在环境和深厚的内在基础。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对学生社团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就 必须从在素质教育中培养人才的历史重任上认识和坚持学生社团建设的方向,增强责任感,全面了解学生社团的发展状况,把握学生社团的发展规律,不断推动学生社团持续、稳定、健康地向前发展,使素质拓展计划落实在丰富多彩的具体社团活动之中。

二、高校学生社团目前的现状

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篇6

引言

进入新千年,全球金融业面临一场史无前例的创新化、自由化、全球化大变革,促使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更加全能化、规模化,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机构向市场化、多元化演进。这场金融业大变革背后的动力便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和推广。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各类金融机构都正在努力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来提高经营效果,为客户提供创新的产品和服务,并不断加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1.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在过去20多年中,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主要表现在:

一是初步实现了数据集中,将生产运行集中到现代化的数据中心,将独立发展的各类业务系统统一到新一代综合业务系统或全功能银行系统中,将多种服务渠道集成至综合应用前置平台中,构建了新的渠道应用支撑环境,基本形成了以综合业务系统、前置系统为核心的基础技术平台;

二是沿着精细化、科学化和集约化方向,IT管理体制改革步伐不断加快,IT管理的制度、标准、体系建设和执行力度有了较大发展;

三是以集中信贷管理系统、数据仓库技术等的顺利推进和应用为标志,信息技术应用从业务操作层提升到管理决策层,IT的管理决策支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已成为管理决策的关键因素;

四是依托信息技术,进行了持续的金融服务创新,比如,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实时清算网络,大力发展了自助银行、电话银行、客户服务中心、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等虚拟服务渠道;

五是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信息安全体系,建立和完善了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形成了注重可操作性的完整的安全制度体系,制定了注重信息安全的保障策略,实行了信息安全等级管理,通过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性安全技术措施,构建了安全技术防范的基本体系。

2.信息化建设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主要作用

一是信息技术拓宽了银行服务渠道。随着通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由ATM、CDM、QM和POS等自助设备组成的自助服务渠道的出现突破了时间对银行服务的限制;“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和“居家银行”等电子服务渠道的出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银行服务的限制,延伸了银行的服务,使其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任何方式(Any style)都能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

二是信息技术促进了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健全化。利用信息技术在提高风险管理效率的同时,更可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可以根据授信客户信用评级、产品的风险度、担保方式、定价模式等来判断风险级别;可以建立各种分析模型,对信贷业务相关数据进行多维分析,结合金融数据模型,为授信决策提供支持。

三是信息技术推动银行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服务前台和管理机构的信息能够实时传送到决策部门,实现智能化决策和快速反应,从而大大提高管理效率,扩大管理范围,减少管理层次。同时数据集中为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收集完善的客户信息、交易信息及其他各种金融信息并进行数据挖掘,逐

步建立以信贷风险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资产负债管理和金融监管系统为代表的决策支持平台,使信息技术的应用从业务操作层提升到管理决策层。

四是信息技术帮助银行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流程再造。信息技术可以帮助金融业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和设计现有的业务流程。根据客户类别,将分散在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按照最有利于顾客价值创造的运营流程进行重组,使金融企业能有效适应市场的要求,从而建立“客户中心型”的流程组织,以期在成本、质量、顾客满意和反应速度等方面有所突破,进而在财务绩效指标与业绩成长方面有优异的表现。

五是信息技术成为金融工具创新的主要源泉。新的金融工具和服务方式的推行,往往是金融性质的市场行为同信息技术相互耦合的结果。信息技术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提供了充足的信息和基于知识的量化评价,辅助了决策行为,使得金融产品的交易更为简单,从而扩大了金融市场。

3.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不足

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在硬件设备、业务电子化程度和处理效率等方面已经与发达国家接近。但在科技手段保障、促进金融服务和管理科学化的深度和广度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不足体现在:

一是数据资源还没有开始真正整合和集中应用。各应用系统间缺乏信息沟通与整合,不能对数据资源进行有效的集成管理,也无从对数据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与分析,集中数据的最大价值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将金融服务需求信息有效收集,并及时准确地分析转化为产品需求能力较弱,产品总体创新能力不足。

二是息技术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水平不高。与国际先进银行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金融工程等先进方法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信息

技术运用严重滞后,使得风险管理所需要的大量业务信息、市场信息缺失,而且无法建立相应的资产组合管理模型和各种风险管理模型,无法准确掌握风险敞口。风险管理信息失真,直接影响了风险管理的决策科学性,也为风险管理方法的量化增加了困难。

三是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风险日益突出。当前,与数据大集中相配套的银行灾备中心、监控中心、应急处理体系等建设相对滞后,集约化的安全生产运行和管理模式尚处于摸索阶段,系统运行监控、故障诊断分析的自动化水平不高,应对突发事件和故障恢复能力较差,对电子银行等高风险信息系统缺乏规范的安全风险评估和监控指标体系。

四是信息化标准规范及相应的法律法规需加强。银行信息化标准规范和法律法规的完善化,滞后于银行信息化建设高速发展的需要,部分标准、规范存在时效性不足等现象,金融标准体系有待完善。

4.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如何将集中的数据进行深入挖掘为经营决策、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及如何有效防范信息技术风险,是各大商业银行面临的重大课题,而当前应着重解决的几个方面是:

一、积极推进数据应用整合,强化运行安全管理。

应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在数据集中基础上的深层次的数据

应用,加快综合业务系统与信贷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客户关系

管理系统等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配合银行改制与改革的要求,加大

技术体系调整、业务流程整合和组织结构调整的力度,将数据集中带

来的技术优势尽快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并降低银行经营风险。同

时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应急处置机制和信息通报机制,制定应急预案

并进行演练,提升金融信息系统预警、应急处置和恢复能力,最大限

度地降低系统技术风险,保障金融业务的连续稳定运行。

二、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渠道体系,提高银行服务水

平。

在传统的商业银行竞争活动中,信息技术一直作为后台支持存在,几

乎没有直接接触客户和市场的机会,对市场销售的支持,除了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外,没有提供直接的帮助。随着数据的高度集中,也带

来了海量客户信息的高度集中,特别是在“以客户为中心”的指导思

想下设计核心业务系统和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可以提供并存

储丰富的客户基本信息和原始交易信息,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BI(商

业智能)的技术挖掘客户资源,利用数据库营销和微观细分市场,实

现交叉销售,就能对市场营销提供最直接的帮助。特别是近年来私人

业务迅速发展,从过去仅仅是存取款、国库券拓展到理财、信用卡、房贷、车贷、小企业贷款等多个品种,产生分层服务、多渠道客户交

互服务等多方面的需求,亟待商业银行CRM建设迅速跟进。

三、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通过数据的集中,将分散在全国甚至全球的业务系统集中在一起,统一和固化业务处理流程,有效减少和杜绝了人为操作上的风险。但防

范操作风险仅仅是信息化创新在风险管理领域最初级的应用,只有真

正建立起全面风险管理的信息体系,才能有效防范信用风险、操作风

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各种风险的发生。应根据国际先进商业银

行风险管理的经验,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特点和要求,实现风险管理

技术由定性分析向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转变,以内部评级系统为

核心,开发全面风险管理系统,准确度量各种风险,使风险限额、经

济资本、产品定价、绩效考核等各种管理手段与银行风险更加匹配,相互衔接更加紧密。

四、加强IT治理,创建高可用性的信息系统。

必须从涉及IT价值链每一个环节进行整体的分析和规划。建立起适

应数据大集中技术环境和银行组织变革要求的信息组织体系,合理配

置科技资源,努力构建面向业务、服务导向、分工合理、协作紧密、运作高效的专业信息化组织架构,利用有效的资源解决关键问题,形

成风险和成本的最佳平衡。同时建立达到最佳管理实践的评价标杆,推行标准化,减少系统的复杂性,提高可维护性。健全信息系统安全

体系规范,基于国际安全标准BS7799,建立强有力管理支撑的技术

平台;基于服务水平管理和配置管理的最高层级,建立一系列集中硬

件监控、集中平台监控、集中应用监控的管理平台。

5.结束语

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篇7

1. 特色信息资源的内涵和特点

特色信息资源建设是指根据本馆馆藏特点及本校的重点学科专业, 集中搜集各类文献信息, 从而经过编辑加工与整理形成的特色资源数据库。特色信息资源是每个图书馆区别于其他图书馆, 并能独立存在的基础, 其具有如下两大特点:一是特色信息资源是根据社会或个人的某些特定需要而科学地组织、有序地揭示, 并提供给用户直接利用的信息资源;二是特色信息资源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人优我精”的特点, 这是每个图书馆最鲜明的信息资源特色。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 素质教育已被提上日程。以往的高校教育一般都只注重学生的专业教育, 各高校图书馆的藏书建设也只是紧密围绕学校的专业教学与科研来进行。经过多年的积累, 各高校图书馆的专业文献自成体系, 独具特色, 很好地满足了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需要。但是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来临,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一专多能”、“专博相济”的复合型人才才是发展知识经济所急需的人才。为此, 高等教育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 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审时度势, 对馆藏建设的总体规划和方针政策适时做出调整, 依照本校的学科优势及特点, 在重点学科及相关学科范围内收藏文献, 使这些学科的藏书尽可能丰富、系统、完整, 这就是特色资源建设。特色资源建设是高校图书馆必须面对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2. 特色信息资源建设的时代意义

2.1 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馆藏资源的同质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 图书馆的馆藏建设理念经历了由藏书建设发展到文献资源建设, 再到信息资源建设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大学图书馆的馆藏量迅速增长, 在信息时代, 馆藏量不仅表现在纸本文献上, 数字资源的引进和自建也是图书馆信息资源中最重要的部分。然而在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 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表现之一即是资源“趋同”现象严重, 缺少协作, 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严重重复和空白并存。而图书馆特色信息资源的建设集中在重点学科的建设体系上, 从而提高了资源的收藏价值。

2.2 有效提高资源共享率

尽管图书馆的共享已成为业内普遍认同的资源建设方式, 各图书馆也做了相当多工作来实现图书馆之间的资源、人力、服务共享, 但从目前的成果来看共享的效率比较低。特色信息资源的建设, 在基于重点学科资源体系的建设上, 可促使每个图书馆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主要的资源建设, 这样建设后的资源形成了一个有价值的资源体系。同时, 因每个图书馆内的重点学科资源的不同, 使得可以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资源的共享。

2.3 是图书馆摆脱数据库商控制和胁迫的有效途径

当前数字资源已成为馆内资源的主要部分, 但在大多数的数字资源中存在版权问题。图书馆内的大部分数字资源是租用国外数据库商的, 因而存在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问题。在特色信息资源建设中, 除了包括特色纸本文献资源的建设外, 还有自建特色数据库的建设。这种数据库主要是各学校内重点学科的整合, 通过数据库的建设, 可实现版权所有, 从而能有效摆脱国外数据库商的控制和胁迫。

2.4 真正提供一种基于资源的信息服务

在图书馆租用的数字资源中, 很多文献提供的仅是文摘性质, 并非全部资源均为全文性的, 若某篇文献正好是自己所需, 而在数据库内提供的仅为文摘, 这对于用户而言极不方便。且数据库商提供的数字资源基本上都是将文本资源数字化, 很少提供增值型的信息服务。在特色信息资源的建设中, 数据库内的资源主要依据区域内的资源分配进行调整, 在共同合作的基础上, 图书馆可集中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特色资源建设, 保证资源的完整性, 使用户完全获取信息资源, 实现真正的资源服务。

2.5 与地方党委政府经济社会建设的重点结合, 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信息资源支撑

目前我国的教育、科技、文化资源极不平衡, 边疆民族地区大多拥有自然资源、民族文化资源优势, 但高校、科研机构、文化设施很少, 政府部门制订发展规划、出台政策文件时, 经常出现文献资料不足、信息不完整、数据不一致等问题的, 却无处可寻, 影响了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时效性;而企业要进行投资决策时, 也受到资料不全的影响造成不敢投资或投资失误, 从而形成越落后发展越慢、发展越慢越落后的恶性循环。例如我省2007年开始实施的云南边疆解“五难”惠民工程, 就是因为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缓慢, 才需要在建国六十年了还以一个政府工程的形式来解决群众读书难、看病难、看电视听广播难、看戏难、学科技难的问题。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走特色资源建设之路, 可以充分发挥现有有限的硬件资源的作用, 在投入较少的实际情况下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科研和人才培养提供信息资源支撑, 对学生就业也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从而更容易争取地方政府的建设资金投入, 对招生也是一种品牌。

3. 对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特色化建设的思考

边疆民族地区普遍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高校图书馆建设受到地方政府资金、社会资源匮乏等的制约因素影响较大, 在藏书量、硬件设施等方面永远无法与内地知名高校相比。比“大”比不了, 就只能比“特”, 要长远生存并不断发展, 必须走出一条特色之路。

3.1 将民族文化特色和地理区位特色信息资源建设作为图书馆建设的定位

边疆民族地区与国内其他地区的区别特征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少数民族文化, 二是自然地理风光独特, 三是大多与外国接壤, 形成了具有显著特色的边境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因其“少”而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均严重欠缺, 另一方面与我国内陆边疆地区接壤的国家, 多为经济社会发展较落后的小国, 政局多变, 国内对其研究较少, 却是我国民族团结稳定与经济社会发展必需的联结。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无论是区域经济建设还是国家安全的保障, 我们都必须深入研究这些邻国的文化、经济、自然地理, 然而目前国内能够提供的文献资料和信息资源, 显得有点支离破碎, 对民族文化的形成很多说法不知道是传说还是史实, 对邻国尤其是南亚东南亚国家的研究, 更多停留在自然地理层次, 为旅游服务勉强可以, 为经济和外交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却是力不从心。

但这正是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特色信息资源建设的契机, 图书馆建设定位于民族文化特色和地理区位特色, 一个图书馆只要致力于搜集、整理、完善本地区的民族文化资料和邻国的自然、经济、社会信息资源, 就能达到不可替代的地位。

3.2 与时俱进, 抓住时政机遇加强自身建设

我国目前的高校图书馆, 还不能像美国部分高校图书馆一样, 能够相对独立于政府, 依靠社会捐赠生存发展, 必须由政府投资建设, 尤其是边疆民族地区, 财政实力大多很弱, 学校必须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才能得到政府足够的支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高校图书馆, 当前主要的任务是为学生适应社会提供信息资源, 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 应该拥有能体现目前社会存在的各种思潮、经济社会现状的图书资料。边疆民族地区的信息资源非常匮乏, 高校图书馆还应该是提供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研究资料的最好选择。例如德宏, 不管是党委、政府, 还是企业、个人, 需要研究缅甸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图发展时, 没有一个地方能够提供比较有效、及时、全面的资料, 不是老旧、过时的, 就是零散、片面的, 这制约了我国与一衣带水的缅甸的经济社会交流, 也使得我们建国六十多年还来实施“边疆解五难工程”。突出这方面的特色建设, 还有一个最现实的好处:可以充分发挥现有硬件资源的作用, 再增加一些必要的现代手段, 就能够得到很好的收效, 解决了经费不足与图书馆建设的矛盾, 德宏师专作为德宏州唯一的一所高校, 理应在这方面提供支撑。

抓住不同时期地方党委政府经济建设的重点工作, 利用图书馆特色信息资源为区域经济社会建设提供有效服务, 而学生也能够利用这些资源提高就业率和社会适应能力, 图书馆的自身价值才能得到体现, 地方政府才会重视, 条件建设才有资金和项目的保障。比如当前, 云南建设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战略, 已经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 我省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尤其是位于桥头堡前沿的德宏师专图书馆, 就应该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迅速建立相应的信息资源库。

3.3 构建具有学校专业特色的信息资源体系

专业特色是每个学校区别于其他院校, 具有竞争优势的学科, 一般是学校的重点学科, 代表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 高校图书馆在馆藏资源特色化建设定位时应与本校的专业特色同步, 围绕该学科以及相关专业, 建设具有学校专业特色的馆藏文献资源。具体措施如下:可根据学校学科分布和设置的具体状况, 按学科专业化的要求建立学科信息服务中心, 开展信息服务。采用有效的方法内聚信息资源, 即将与一个学科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源集成在特定的学科信息服务中心, 使信息服务学科化。以资源为基础, 以需求为导向, 打造专题性、专门化信息资源平台。一方面, 要将现有的印刷型资源、数字资源、第三方数据库资源等建设有机结合, 形成统筹规划、相互协调、协同利用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并形成有效支持学科信息服务的机制;另一方面, 将各种资源的组织重点从采集和描述组织文献转移到通过信息内容和信息关联进行学科知识分析与组织上来, 将信息资源建设的重点从数据库建设转移到具体用户的应用上来, 链接和整合各类分布的多样化的信息资源, 构造学科化的信息服务资源系统。及时跟踪用户的信息需求, 有机地把各种载体的信息资源链接成一个整体, 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信息服务平台, 结合用户的信息需求状态了解、分析、评价、选择和组织信息资源, 并从用户角度出发, 全面组织图书馆现有的信息资源系统, 协助用户构造自己的信息保障体系。同时, 要注重服务信息的多向性开发, 不断对特色数据库进行深加工, 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拓展学科特色化的馆藏文献资料信息空间。

3.4 构建具有边疆特色的专题信息资源体系

地方特色资源是以本地区经济、文化、历史、地域特点为基础, 以本地区、本单位的优势学科为依托建立起来的馆藏资源。这些围绕地方特色孕育出来的地方文献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 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极深的研究价值。高校图书馆应根据学校所在区域, 完整、系统地采集收藏本地区的信息资源, 从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以德宏为例, 作为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各高校图书馆应积极搜集整理与本地区傣、景颇、傈僳、阿昌、德昂等五种少数民族相关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教卫生、科学技术、民族特色等方面的文献资料, 从而为研究少数民族文化服务。二来要积极响应国家对优秀民族文化保护的号召, 结合自身实际, 主动参与民族文献资料的抢救工作, 保护和收集整理“活的”形象生动的民族、民俗音像资料和实物, 建设有特色的馆藏资源。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云南与东盟的政治、经济、文化合作和交流日益频繁, 但由于对东盟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起步较晚, 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目前很多高校在该方面的馆藏信息资源严重不足, 如仅局限于中文版的文献资源, 外国语原版图书和中外文对照的图书及期刊报纸几乎没有;数字化建设程度不高, 多为纸质资料, 电子资源缺乏等。对此, 高校图书馆应利用本土优势, 明确相关文献的收藏范围和侧重点, 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3.5 构建具有专题特色的信息资源体系

专题特色是针对某个特定的专题而言的, 高校图书馆可根据具体情况建设专题特色资源库。如教师信息专题库, 包括教师的简历、科研成果及论文、论著等;全文收录本校学士、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库;搜集、整理而成的国内外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或全文数据库。此外, 还可建立展现本校教学或科研优秀成果, 体现本校实力的本校成果库, 如当前一些高校教师在东盟的文化、教育、经济方面有不少研究成果, 学校图书馆可将这些成果资料加以专门收藏;展示国内外最新科学技术动态, 帮助教学、科研人员系统地了解学科发展的数据库等。以上文献既体现了本校优秀教学科研成果, 又能提高本校在国内外的影响, 具有独一无二的研究价值, 因此, 高校图书馆应采用现代信息技术, 建立并逐步完善这些文献数据库, 并建立多元检索途径, 以满足用户多方位的需求。

3.6 构建专家选书机制

在新形势下, 高校图书馆要建设自己的特色信息资源, 只靠自身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现代社会科技、文化高度发展, 各种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层出不穷, 学科专业的发展体现出高度的融合与渗透, 图书馆馆员的学识水平及其对现代学科了解的广度和深度必然表现出一定局限性, 建立并完善专家选书机制, 依靠群体智慧, 才是建设特色化信息资源的有效途径。所谓专家选书机制, 即图书馆聘请本校重点学科的专家、教授组成图书馆的藏书建设委员会, 由委员会集体讨论确定图书馆藏书的总体规划、收藏的范围、资源建设的重点及发展方向等。图书馆在平时的文献采选过程中, 广泛征求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并把他们的反馈信息作为资源建设的重要依据。这些专家工作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 对本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及科研情况了然于心, 他们的信息需求能较突出地体现读者的需求, 因而专家的信息应成为图书馆建设特色化文献资源体系的重要依据。很多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实践证明, 这一机制的建立, 对引进大量学科特点突出、价值较高的重要文献具有重要的作用, 是形成特色馆藏的重要步骤。

3.7 让读者群体充分发言参与

笔者在多年的图书馆工作实践中体会到, 高校图书馆特色化资源建设离不开读者的积极参与。建立专家选书机制是图书馆“以用定藏”、“藏以致用”原则的生动体现, 有利于购书经费的合理使用, 有利于文献资源的合理布局, 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馆藏资源的效益, 充分满足读者对文献资源的现实需求和长远需求。同时, 它不仅体现了图书馆“读者至上, 服务第一”的工作宗旨, 更是“以人为本”的现代图书馆办馆理念的具体体现。从高校图书馆的读者对象来看, 学校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和教师、科研人员是重要的读者群体。这一读者群体除在学校承担教学任务外, 一般还承担重要课题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他们在本学校的某一专业领域一般都具有很深的造诣, 需要及时了解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发展动态, 对专业文献具有特殊的需求;并且他们的外语水平也相对较高, 对外文文献的需求量相对较大。他们是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重点对象。他们对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情况, 有着直接的发言权。因为他们最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对文献资源的利用价值有着最客观、最公正的评判。为此, 这一读者群体应是图书馆在文献采选工作中最值得重视、最值得依靠的对象。然而在实际工作中, 也有很多学校的图书馆忽视了读者的参与, 有的采访委员会形同虚设, 有的仅凭文献采访员的主观意志采集文献, 这必然对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文献资源的特色化建设必然会受到弱化。

总之,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建设特色信息资源体系, 不仅是图书馆建设的需要, 更是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新的技术环境和时代背景下, 学科专业的发展体现出高度的融合与渗透, 各种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层出不穷, 高校图书馆要建设自己的特色信息资源, 应建立科学的管理长效机制, 完善专家选书和读者发言参与机制, 充分挖掘边疆民族信息资源, 构建设符合边疆地区特色化信息资源, 最终促进边疆高校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赖群, 刘波, 刘静春.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合作与共享现状探析[J].情报探索, 2010 (11)

[2]谭全玲, 韦福安.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院校图书馆特色化建设与发展[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3)

[3]张毕臣.管理创新:图书馆的战略选择.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2 (6)

[4]游明元.地域的特殊性与图书馆特色[J].大众文艺:理论, 2008 (6) :135~136

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篇8

摘 要:高校的集体户口管理是高校管理及服务校内师生员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一项繁杂琐碎、专业性、政策性很强的基础工作。近年来,传统高校户籍管理方式面临诸多挑战,已经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需要。实现集体户口信息化管理,不但保证户籍信息变动的准确性、及时性,而且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了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并辅助进行管理决策,提高管理水平,促进管理的科学化。

关键词:户籍管理;集体户口管理;高校;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3-0044-03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高校传统的集体户口管理模式暴露出来越来越多的弊端[1],近来要求进行相应户籍制度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2]在这种情况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何实现信息化户籍管理,发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的课题。[3]

清华大学自2007起,启动建设集体户口管理系统,相继建设了户籍基本信息管理、迁入、迁出、借用归还、二代身份证管理、信息服务等多个模块。经过多年的建设,系统功能逐步完整,体系不断完善,通过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使得该系统在户籍管理和决策支持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一、信息系统建设

高校的户籍管理既是一项繁杂琐碎、专业性、政策性很强的基础工作,也是高校管理及服务校内师生员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集体户口的户籍为双重管理:行政管理权属于辖区派出所,而户口的相关纸质资料,包括户口卡、首页等,其存放和日常使用及管理由学校户籍管理部门进行。

在传统的户籍管理模式下,户口的迁入、迁出、借用、归还等大部分工作通过手工进行,或通过excel辅助工作。存在着手工操作工作量大、效率低、数据准确性差、不能保证数据更新和传递的及时性等缺点。户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实现了信息的网络化管理,克服了诸多缺点,促进了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4]。

1.系统功能设计

(1)户口卡片网络化:系统首先实现了对个人户籍的完整信息的信息化管理,并将信息通过网络,面向集体户口个人开放户口卡片的查询和信息核对功能,个人在网页上可以查询到与户口卡信息及版式相同的页面,这样,通过信息技术建立管理部门与个人的信息反馈机制,避免个人信息的错误状态长期存在,给相关管理带来损失。网上户口卡片信息如图1所示。

另外,集体户口人群中很大一部分为本校教职工,他们在住房、教育、社会保障等过程中,很多时候要用到集体户口卡的首页。以清华大学为例,一般为多个部门、几百人共用一张户口卡首页,在相关业务办理的集中阶段,容易出现首页借用冲突的情况。为此,户口管理办公室将首页扫描到系统中,个人可以网上查看、打印首页,持打印件到户口办公室盖章。这样,既避免了使用冲突,也大大减轻了工作人员查找、登记的工作量。

(2) 优化管理流程[5]:户口管理包括户口的迁入、迁出、借用、归还等多个业务阶段,每阶段有相应的管理流程。户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不是将管理流程简单的计算机化,而是通过分析,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通过流程的整合、重组、再造,实现业务的更合理分工,促进科学化管理。[6]比如在户口迁入方面,系统实现与清华数字迎新系统的实时业务和数据接口;在户口迁出方面,与就业中心分工合作,与将迁移证的发放与派遣证合并,减轻了部门的工作量,去繁就简,也减少了毕业生手续办理的环节,提供了优质的服务,管理也更为科学;在户口借用业务上,实现了网络预约,学生可以不必到院系开介绍信,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好评。

(3)建设管理平台:建设了综合的户籍管理平台,实现户籍管理全过程的信息化,包括户口和身份证管理两个部分。相关各项主要业务均通过系统进行,功能主要包括户口迁入、日常管理、身份证管理、户口迁出、查询统计、信息服务等多个模块,并根据户籍管理的特点,支持户口的批量迁入迁出、日常迁入迁出、户口异动、户口借出归还、日常办公等业务。不但保证了这些业务的有序办理,而且在学校范围实现了与教职工、学生等信息的共享。系统还与中关村派出所相关户籍管理系统实现了数据交换接口,从源头上保证了户籍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更新及时性。

2.系统数据模型

在系统在功能模块逐步完整、完善的同时,系统更加注重于为各类用户提供服务。集体户口管理系统与清华大学人事系统、学生系统、迎新系统、离校系统、收费系统实现了数据实时共享。在外延方面,实现与公安户籍管理系统数据接口。从而支持各项业务管理过程。集体户口管理系统的数据模型如图2所示。

3.系统建设成果

清华大学户籍管理系统的建设,体现了管理公开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管理流程透明化,使教职工和学生可以充分了解了集体户口管理的手续办理过程,减少了工作过程中不必要的误解和矛盾,集体户口人员可以对管理进行有效的监督。加强了面向教职工和学生个人的服务,深化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平。

(1)面向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提供业务工作平台,通过户口管理业务流程的规范和优化,使工作人员从繁重的日常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实现了合理的分工;通过与校内外其他部门的系统接口和信息共享,工作人员只需要在系统中维护户籍的必须信息,而人员的基本信息、户籍的大部分信息,都可以从其他部门获得,在业务的各个环节,实现了数据的一次采集,重复使用,避免了数据的重复录入,既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也减少错误的产生,提高了管理效率;通过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工作人员可以预见性的对主要业务的工作量进行预估,对容易发生工作失误的环节,做到心中有数,提前预警,提高了个人的工作效率。[7]

(2)面向全校师生:通过流程优化,减轻个人办理业务的强度。在户口的迁入时,系统与迎新系统向结合,使不需要迁移户口的学生直接通过此项手续;在户口的迁出时,与派遣证的发放相结合,使两个手续集中办理,学生不需要跑腿的手续不跑,减少排队;在户口借用时,通过网上预约,避免学生需要先到院系开介绍信的麻烦。另外,对于常见问题,如集体户口的管理办法、户口迁入、迁出过程等,系统通过信息发布,个人可以随时进行网上查询,避免学生办理手续的盲目性。图3是户籍业务手续办理说明示意图。endprint

(3)面向各级领导:系统不但涵盖了个人户籍的各项信息,也从人事处、教务处等其他的业务部门系统中共享信息,实现跨部门的信息整合和利用;另外,在时间上,系统存储了历年来户籍相关业务的数据,系统从以上两个维度,为相关各级领导提供信息的综合查询和统计报表,通过数据的趋势分析和对比,协助管理人员思考、发现业务的工作规律,辅助领导进行科学决策。

二、系统应用情况

通过系统的应用,支持了清华大学每年约1.1万人次的户籍变动,直接和辅助支持了每的日常查询、借用、开具各类证明、办理身份证等服务达3.5万人次。信息的网上发布、核对、业务办理功能的开通,还大大缓解了日益严重的学生集体户口积压现象。[8]业务办理的速度也大大提高,如以往新生落户一般需要4-5个月的时间,而在系统应用后,时间缩短至两个月,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展望

虽然集体户口管理系统在清华大学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高校扩招、人户分离、多样化的用工形式等现象不断涌现的背景下,[9]管理在不断改革和深入,相应的,也需要现有信息化集体户口管理进行必要的改进和完善,尤其是公安系统常住人口的网上户籍迁移等工作的逐步落实,实现在全国范围内的公安户籍联网工程任重道远。[10]总之,高校集体户口信息系统建设面临很多新的需求和挑战,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才能保障和促进学校管理和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孙修真,姜义知.当代中国农村大学生户籍问题研究—以重庆市户籍改革实践为例[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1(6):66-69.

[2]杨光.大学生户籍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规范管理策略[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5):120-122.

[3]费海涛,对高职院校学生户籍管理工作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1(12):54-55.

[4]于越,殷宏斌.高校集体户口管理及服务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09 (5):125-126.

[5]于越,殷宏斌.集体户口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11):92-94.

[6]刘德平,兰素萍.高校学生户口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J].郑州工业大学学报,2001,9(3):108-110.

[7]卢维英.高校学生集体户口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98-99.

[8]王彦.浅谈高校学生集体户口的管理[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5):35-36.

[9]周力文.对高校学生户口迁移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8):123-124.

[10]李永华.国外学校管理改革的新趋势与我国高校管理改革[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0(10):224-226.

(编辑:王晓明)endprint

(3)面向各级领导:系统不但涵盖了个人户籍的各项信息,也从人事处、教务处等其他的业务部门系统中共享信息,实现跨部门的信息整合和利用;另外,在时间上,系统存储了历年来户籍相关业务的数据,系统从以上两个维度,为相关各级领导提供信息的综合查询和统计报表,通过数据的趋势分析和对比,协助管理人员思考、发现业务的工作规律,辅助领导进行科学决策。

二、系统应用情况

通过系统的应用,支持了清华大学每年约1.1万人次的户籍变动,直接和辅助支持了每的日常查询、借用、开具各类证明、办理身份证等服务达3.5万人次。信息的网上发布、核对、业务办理功能的开通,还大大缓解了日益严重的学生集体户口积压现象。[8]业务办理的速度也大大提高,如以往新生落户一般需要4-5个月的时间,而在系统应用后,时间缩短至两个月,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展望

虽然集体户口管理系统在清华大学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高校扩招、人户分离、多样化的用工形式等现象不断涌现的背景下,[9]管理在不断改革和深入,相应的,也需要现有信息化集体户口管理进行必要的改进和完善,尤其是公安系统常住人口的网上户籍迁移等工作的逐步落实,实现在全国范围内的公安户籍联网工程任重道远。[10]总之,高校集体户口信息系统建设面临很多新的需求和挑战,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才能保障和促进学校管理和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孙修真,姜义知.当代中国农村大学生户籍问题研究—以重庆市户籍改革实践为例[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1(6):66-69.

[2]杨光.大学生户籍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规范管理策略[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5):120-122.

[3]费海涛,对高职院校学生户籍管理工作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1(12):54-55.

[4]于越,殷宏斌.高校集体户口管理及服务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09 (5):125-126.

[5]于越,殷宏斌.集体户口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11):92-94.

[6]刘德平,兰素萍.高校学生户口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J].郑州工业大学学报,2001,9(3):108-110.

[7]卢维英.高校学生集体户口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98-99.

[8]王彦.浅谈高校学生集体户口的管理[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5):35-36.

[9]周力文.对高校学生户口迁移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8):123-124.

[10]李永华.国外学校管理改革的新趋势与我国高校管理改革[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0(10):224-226.

(编辑:王晓明)endprint

(3)面向各级领导:系统不但涵盖了个人户籍的各项信息,也从人事处、教务处等其他的业务部门系统中共享信息,实现跨部门的信息整合和利用;另外,在时间上,系统存储了历年来户籍相关业务的数据,系统从以上两个维度,为相关各级领导提供信息的综合查询和统计报表,通过数据的趋势分析和对比,协助管理人员思考、发现业务的工作规律,辅助领导进行科学决策。

二、系统应用情况

通过系统的应用,支持了清华大学每年约1.1万人次的户籍变动,直接和辅助支持了每的日常查询、借用、开具各类证明、办理身份证等服务达3.5万人次。信息的网上发布、核对、业务办理功能的开通,还大大缓解了日益严重的学生集体户口积压现象。[8]业务办理的速度也大大提高,如以往新生落户一般需要4-5个月的时间,而在系统应用后,时间缩短至两个月,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展望

虽然集体户口管理系统在清华大学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高校扩招、人户分离、多样化的用工形式等现象不断涌现的背景下,[9]管理在不断改革和深入,相应的,也需要现有信息化集体户口管理进行必要的改进和完善,尤其是公安系统常住人口的网上户籍迁移等工作的逐步落实,实现在全国范围内的公安户籍联网工程任重道远。[10]总之,高校集体户口信息系统建设面临很多新的需求和挑战,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才能保障和促进学校管理和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孙修真,姜义知.当代中国农村大学生户籍问题研究—以重庆市户籍改革实践为例[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1(6):66-69.

[2]杨光.大学生户籍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规范管理策略[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5):120-122.

[3]费海涛,对高职院校学生户籍管理工作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1(12):54-55.

[4]于越,殷宏斌.高校集体户口管理及服务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09 (5):125-126.

[5]于越,殷宏斌.集体户口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11):92-94.

[6]刘德平,兰素萍.高校学生户口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J].郑州工业大学学报,2001,9(3):108-110.

[7]卢维英.高校学生集体户口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98-99.

[8]王彦.浅谈高校学生集体户口的管理[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5):35-36.

[9]周力文.对高校学生户口迁移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8):123-124.

[10]李永华.国外学校管理改革的新趋势与我国高校管理改革[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0(10):224-226.

上一篇: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 学习体会下一篇:弘扬石油石化优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