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与思考

2024-09-17

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与思考(精选11篇)

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与思考 篇1

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与思考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我国教育落实“三个面向”的战略之举是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之举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强国之梦的关键之举。要更好地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硬件配置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软件的制作与应用。必须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才能发挥其独特作用。要使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得心应手像用黑板、粉笔那样习惯自如就必须引导他们对教育信息化有全新的认识和定位。首先校长对教育信息化认识程度决定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普及程度。教育实践告诉我们一个没有世界眼光的人就没有告别昨天的勇气就没有机会和明天握手。校长是学校的擎旗手是学校工作的导航塔。如果校长不扑下身子钻研信息技术不了解世界教育的前沿信息仅凭老经验循规蹈矩泡时光那么可断言他所带领的教师团队也只会抱着老皇历守昨天。即便能按照上级要求讲几节电教公开课也不过是一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作秀课。只有校长对教育信息技术化认识真正到位并勇于付诸行动才能加快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步伐普及教育信息化。其次教师对教育信息化认识程度决定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有效程度。当代人民教师必须懂得:“如果今天你不生活在明天那么明天你将生活在昨天。”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地球变小了时空缩短了。教师作为知识化身的时代早已成为历史所有人都必须俯下身子虚心学习不断充电由过去的传授者变成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课堂要呈现出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益满足学生少课时、轻负担、高质量的需求。实现上述目标校本研修必不可少但信息技术更重要。仅靠校本研修很可能“萝卜炖萝卜还是萝卜”要想有新跨越必须借鉴与创新而借鉴的有效路径就是借助网络平台。当然仅凭下载网络资源还远远不够必须有创新必须因材施教。否则教师成了鼠标点击员学生成了动画电影观众由过去的黑板加粉笔的“人灌”变为屏幕加鼠标的电灌。课上热热闹闹课后空空荡荡。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必须体现科学性、有效性不能屏幕代替黑板鼠标代替粉笔动画代替板书。要使课件处于辅助地位不能喧宾夺主。再次学校对教育信息化的规范程度决定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持久程度。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经常化、持久性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不能搞运动不能虎头蛇尾要使教育信息化工作如“虎头、熊腰、豹尾”持之以恒地开展学校应该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管理常规化、科学化。第一领导重视行政推进。学校领导要亲自挂帅成立教育信息化领导组制定强力推进制度保障这项工作健康开展。第二强化培训骨干推进。精心选择具有网络知识及应用特长的教师组成教育信息化排头兵聘请各级专家和电教能人分层组织培训采取边培训边实践边总结边提高的方式螺旋上升。第三典型引路全员推进。骨干教师示范引路其余教师模仿跟进全员展开。第四政策倾斜保障推进。利用评模、评优、晋职等方面的评价机制激励全体教师踊跃参与课件的制作和应用鼓励下载使用更倡导研发新作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第五课题引领科学推进。在各级教研室的指导下立足备课组开展草根教研以问题定课题以课题促整合提升课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第六拓展延伸全面推进。要充分利用网络的资源优势不仅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而且延伸运用到学校的德育教育和养成教育中利用视频、声频、影视动画等召开主题班会、团会使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形象化、生动化增强品德教育的实效性。第七交流总结深入推进。为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学校教育的整合健康持续开展学校领导要跟踪调研指导整合进程定期组织交流反思不断调控实践应用策略适时总结成败得失。不仅要满足于网络优质资源的共享而且要引导教师把本人赏识的好课件、好做法写成博客在网上发布实现同伴互助、优势互补拓宽教研范围力争向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占领教育技术制高点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

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与思考 篇2

教育局在1998年新增了一个数学类专业, 即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它的成立使各大高校的招生率大大增加, 同时它还融入了了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学科的内容, 但是由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还属于起步阶段, 这样就使得其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基本内容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为了培养新型的专业人才而设立的, 该专业最主要的课程有以下几门。第一门课程就是信息科学、第二门课程是计算科学、还有一门课程是计算机应用。该专业在课程设计方面, 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基础为前提, 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建模思维, 专业开课的前四个学期都应该以计算科学为基础。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现状

虽然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 但是该专业对学校招生和社会企业所造成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而且, 各个高校对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也是非常重视的, 为了使该专业的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 各个高校在该专业的发展上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学到专业的知识, 对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和师资的安排, 都是经过周密的考虑的。各高校为了促进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很多学校已率先建立起了专业实训基地, 使学生能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 让他们能够更加适合社会企业的需要。据调查研究显示, 虽然各大高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录取分数一直很高, 但是该专业的生源形式是一片大好, 从未出现过生源短缺的现象。

1课程体系混乱

由于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专业是有原来的计算数学或者是应用数学专业改造而成的, 使得该专业的定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样学校在对该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教学的时候, 就会出现所教的专业课程不够明确的现象, 这样极容易造成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混乱。

2专业特色不明显、师资力量有限

由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兴起的时间不够长, 学校在对该专业制定教学的计划时候, 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只能去参照一些其他课程的计划, 从而使得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专业特征;同时, 由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专业, 学校在为该专业配备教师的时候, 大多是配备一些教计算机专业或者是教数学专业的老师。这些教师对该专业的认识不够, 同时进行教学的时候由于以前教学方面的研究, 往往会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从而使得该专业在师资队伍方面, 显得力不从心。

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建议

当今社会正处在信息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在今后的发展中, 信息化的战略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企业做好信息化战略, 就能吸引大量的人才, 就能使得企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学校做好信息化战略, 就能多招到生源;同时信息化还能使得人们生活变得更加方便。

1不断开拓创新, 放宽专业口径, 满足社会需求

各大高校在进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中, 主要采用的教学手段是以市场和专业为导向, 并且有效满足高校的教学要求, 同时还要努力开拓学生的创新意识, 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只有这样才能够与市场形成统一的局面、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除此之外, 各大高校还要加大信息与计算科学的调研工作力度, 并且与国际市场接轨和准确定位学科体系, 从而使得其专业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统一。

2拓宽就业渠道, 建构科学、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

现阶段, 由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泛, 与很多专业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 尤其是与计算数学和其他应用软件有着很深的根源。所以, 要更加深入的对其构成进行分析, 并且还要建立和构造科学合理的专业知识体系。同时还要对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并且重视人才能力的培养以及实践水平的提高。

3改革教学内容, 重组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也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有着密切的联系, 对课程体系重组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更具体的实践教学指导思想。同时重组后的课程体系一定要更加重视学生操作实践能力, 使其能够科学合理的适应新课程的具体要求, 并且新的课程体系必须要突出教学的重点, 加强基础课程和应用技术的培训。

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计算数学课程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正在逐渐向成熟的趋势发展,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学生传输和引导知识为主, 其中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在教学中, 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只是一个方面, 其重点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这样才能真正的进行实践教学。

结束语

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认识与思考 篇3

教育信息化的实施对教育行政部门来说,主要包括信息化政策和规划的制定、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数字教育资源标准的确立、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等内容。对学校来说,主要是学校信息化设施的建设、创新激励机制的建设、校本教育资源的开发、教师现代教育理念和信息化教学技能的培训、教育信息化实验团队和组织的建设、教师信息化教学科研的组织实施等内容。对于教师而言,教育信息化需要教师能够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树立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和自身发展的意识,掌握信息教育技术教学环境下信息检索、教学设计、资源开发、学习评价的各项技能,并能够将这些技能应用到教学与工作之中,提高教学效率。对已安装了设备的学校,我们在验收过程中发现:教师对新设备的认识、了解和产生兴趣是比较容易的,但当要求他们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时,情况就不那么乐观了。许多老师是因为要晋升职称或是学校规定示范课必须运用才运用的。因此,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必须从学校教师入手。

一、提高實施者的认识,为信息化的实施建立配套支持体系与支持资源

学校领导作为决策者,教师作为实施者,他们对于信息化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教育信息化的有效实施。因此,他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应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而不是一种装饰品,更不是用来取悦上级领导、观摩专家或学生家长的。

信息教育技术给学校带来新的设备、新的教学环境、新的教育理念,但也增加了教学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为降低这种不确定性,学校应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支持体系和支持资源。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电教人员(设备管理人员)不明白其职责是为教学服务,而仅仅认为是维护好设备,使其正常运转。其实,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在于为解决教学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提供保障,为素质教育的开展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环境。因此专业人员的配置和职能的转变是支持体系的关键内容。其次,保障制度的健全是教育信息化顺利开展必不可少的条件。教育信息化实践活动是一个长期的、有序的、经常性的工作,教育行政机构和学校只有制定了相关制度和政策,才能保障其顺利开展。

拥有高质量、获取方便的数字教育资源能有效地支持教师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因此,学校要多渠道、多途径为教师提供优质教育资源。要充分利用好远程教育资源,鼓励学校教师开发校本资源。

二、组织观摩活动,将信息教育结果可视化

教育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并不是自然而然就能体现出来的,需要教师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断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新模式和新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化教学技能和技巧。也需要学校组织观摩活动,交流运用教育信息技术整合于课堂教学的经验,鼓励和引导教师将教育信息运用于教学。

三、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素质

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组织教师学习信息化教育教学所需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强化教师应用能力的培训,逐步提升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参加过信息教育课程理念培训的教师,都能够深刻理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都能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教育信息重在应用,只有用好、用到位,信息技术的优势才能发挥。把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到课程改革和学科课堂,促进教与学的优化,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最终表现,也是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最终表现。

作者单位 云南省普洱市教育局

浅谈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 篇4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步骤。没有教育的信息化,就不可能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教育信息化促进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2.有利于全体国民素质的提高

教育信息化的实施、以现代信息技术建构的开放式远程教育网络的实现,使受教育者的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改变了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保障了每一国民接受教育的平等性。这种开放式的教育网络也为人们实现终身学习提供了保障。教育信息化为全体国国民提供了更多的接受教育的机会,教育信息化对全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3.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教育信息化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提供了环境、条件和保障。学生利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通过检索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创造信息,实现发现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实现知识的探索和发现,这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4.促进教育理论的发展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的一场重要变革,在这个过程中必将出现许多问题,许多现象需要我们去解决、去认识,这些问题的解决,认识将有效地推动教育理论的发展。

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信息科学在教育中不断应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和现象往往需要用信息科学的理论、方法才能进行解决,才能予以深刻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将孕育着一门新兴的学科――教育信息科学的发展。教育信息科学是一门利用信息科学的理论、广泛研究学习过程的教育理论,是一门关于教育的信息科学。

5.促进教育信息产业的发展

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信息技术、信息机器在教育中广泛应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将极大地推动教育信息产业的发展。全国有60多万所学校,有上亿的学生,在这些学校全面地实施教育信息化,对我国的信息产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孕育着一个极大的商机,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发展机遇。

对“探究”的思考与认识 篇5

一、正确理解科学探究的含义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前提

经常听到某些教师说着同样的话:“这节课不是探究课,没有探究活动,也不用进行探究性学习了。”将教材中有明确标示的探究作为探究课,而其他教学内容则视为非探究课,这是许多课改教师的共同特点,是对科学探究含义的不正确理解造成的。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科学探究可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有基于实验进行的探究,有通过调查进行的探究,有资料分析的探究,也有技能训练的探究。完全探究是探究课,部分探究也是探究学习,只是要训练的内容和侧重点不同罢了。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会认识到,生物教学中,探究其实是无处不在的,是贯穿于每一节生物课中的。

二、科学探究是一个不留痕迹、水到渠成的过程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它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六个基本环节。教师在讲授时,是怎样引导学生进入这一过程的呢?我曾听过两节同样内容的探究课,都是引导学生对《菜青虫的取食行为》作出探究计划。一位教师在出示了教材中的背景资料后,告诉学生探究的第一步是提出问题,进而提问学生,对于这段资料,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又说:探究的第二步是作出假设,你的假设是什么呢?……以此类推。整节课学生们像被关在一个大院子里,从这个门进去,再从那个门出来,呈现出一种机械的运动和思维状态;再来看另一位教师的授课,同样的内容,他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第一步是提出问题,而是出示了菜青虫的图片和一连串的问题:你见过菜青虫吗?在哪里见过?在哪种植物的叶子上见过?这些植物的花有什么特点?在学生们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这些问题后,教师才让学生阅读探究的背景资料,这样一来,增加了学生阅读的趣味性和主动性。同时,在阅读中,学生会自然而然的产生问题:菜青虫取食菜叶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再往后探究计划的制定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整个教学过程配合教师诙谐幽默地讲解,课堂上笑声不断。一节看似枯燥无味的课就这样被教师巧妙完成了。对比两位教师的教学行为,不难看出哪个教学效果较好。第一位教师的探究课给人生搬硬套之感,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种公式化的程序。而后者则是一个不留痕迹、充满了探索与创新的教学过程。我们知道,探究是思维火花的碰撞,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去做的事,而不是为他们做好的事”。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的结论。同时科学探究也是一门充满艺术与个性化的探索过程。

三、精心设计探究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一节好的探究课应该具有这样的特征:始于欢乐,终于智慧。教师应精心设计导言,充分利用探究学习的特点,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一节的教学目标抽象、概念难懂。上课伊始,我不仅领着学生做起了手指操,还让学生品尝了味道独特的秀豆,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神经系统的作用,消除了学生的畏难心理。随着课堂气氛的融洽,学生的思维也变得活跃起来,他们自然而然地会思考:为什么在受到刺激后人体会产生这些动作?谁控制的?怎样控制的?此刻,学生有一种强烈的主动探究的欲望,随着学习的深入,当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时,课堂教学就以学生得到智慧而结束。

四、注意对探究内容的挖掘与整合

l.挖掘学生生活经验中的探究场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如对身边动植物的观察,饲养动植物的经历,通过其他渠道了解到的生物科学信息等,都是重要的探究资源,而且这笔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视这些垂手可得的资源,会使学生对你,对生物学产生强烈的亲近感和探究欲望,也会使你的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跨学科间教学内容上的整合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在“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一节的教学中,为了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调查的范围,我想到了与地理学科知识之间的整合:在一张白纸上绘出中国地图的轮廓,在相应地区或标出城市名称,或注明人类破坏环境的实例,上课时发给各学习小组,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或其他形式继续完成此项探究活动。课后又发给学生一张印有大连地区地图的纸,布置学生课后完成对大连地区生态环境状况的调查。这种跨学科教学内容间的整合与探究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了条件。

五、重视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口头评价

对小班化教学的认识与思考 篇6

近几年,学生数在不断的减少,特别是我们学校由原来的每班60几名学生减少到现在每班只有40几名学生。看来实行“小班化教学”已迫在眉睫,新的教育方法应尽一切努力按照学生的心理结构和他们不同的发展阶段,将要教的材料以适合不同年龄学生的形式进行教学。”因此,教师要采用一系列的教学策略来进行调节与控制。下面是我对数学课中进行小班化教学的几点粗浅认识。

一、创设生活情境是进行小班化教学的前提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在数学教学中应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要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教学,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奇思妙想,关键在于教师提供学习材料是否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究欲,为他们建立起一定的认知障碍,学生的思维才可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而小班化教育增加了学生个体参与活动的时间,扩大了学生活动的空间,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能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不断发展自我。数学教学情境是对学生学习新知识产生新能力的要素,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已有经验融入情境,这个教学情境是适应学生的发展,是有发展性的。

这样的教学拓展了学生的经验系统,也拓展了学生的认知系统,真正落实了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之间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的新课标理念。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体会到学好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无形当中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动力,激活了课堂,使课堂教学富有实际意义。

二、让学生学会自主及合作学习是进行小班化教学的关键

1、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合作学习作铺垫。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尤为强烈”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自信心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相互制约,为克服课堂活动只局限于少数尖子学生的弊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小班化教育正是体现了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先进教育思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小班化班级人数少,更有利于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有利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

2、再让学生充分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大力提倡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促进学生之间能有效地沟通,通过观察、比较、探究、交流等活动,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的整体发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供给学生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表现和自我实践的机会,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观察、思考、操作、探究的活动中,使生动的教材变成生动的课堂。如教学《周长的认识》时,让学生三人为一组行动起来:我用线绕物体一周,你用尺子量周长,他做记录。同时,通过提问教师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言。经过一番合作,终于完成了对周长的认识。整个课堂活跃了起来,每位同学都参加了学习,还至少得到了二至三次的发言机会,学生的思维都被激活了,小班教学中这一合作学习的改革,真正做到了新课改中“生生参与”的要求,也让学生充分得到了发展。合作学习在教学中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在观察中学,在玩中学,学生有了更多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这样就使得学生对所经历的教学事情有了深层的体验,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趣,从而达到教学的理想效果。

三、充分利用教学媒体,是进行小班化教学的重要手段

教学媒体给师生提供了更为优裕的条件,有利于教学过程的活动组织与开展。充分发挥教学媒体的作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养成良好主动习惯,就会增强学生合作意识,那么学生的独立性与创造性就会得到发展和提高。我们的数学课堂就能焕发生命的活力。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一种融洽、和谐的人际氛围,人人都开心地、愉快地学习,感受到了获取知识是一件快乐的事,而不是被动的学习。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促进了学生之间合作,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小班化教学中学生与多媒体互动,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教学媒体,在观察中学,在玩中学。

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与思考 篇7

“学习领域”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改革中的一种新的课程方案。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 德国的职业教育以“双元制”为主, 通过企业培训与职业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模式, 为德国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工人。在“双元制”职教体系中, 企业培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而职业学校则处在从属或配合的地位。

随着社会进步和生产水平的提高, 职业教育的不足之处日益突出, 集中表现为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进入企业工作后, 不能马上满足企业实际生产的要求, 最显著的矛盾就是毕业生的非专业能力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扭转这一局面, 德国职业教育界从上世纪80年代起开展了行动导向教学的探讨。1996年, 德国的一次州文化部长联席会议首次提出“要以学习领域为基本原则组织与职业相关的教学内容”。这个决议在1999年正式颁布, 要求职业学校的教学计划按照企业生产任务的需要组织教学, 要用职业行动体系代替专业学科体系, 要求职业教育的目标包含“知识、技能和关键能力”, 因此, 确定了应用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经过几年试点, 从2003年起, 这一方案开始在德国广泛推广应用, 成为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模式, 同时对欧洲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德国“学习领域”课程的内涵及特征

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把“学习领域”定义为一个学习目标描述的主题学习单元。一个“学习领域”由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 (基准学时) 三部分构成。目标描述的任务是学生通过该“学习领域”的学习所应获得的结果, 用职业行动能力来表述;内容陈述具有细化课程教学内容的功能;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 (基准学时) 可灵活安排。

一般而言, 每个职业课程由10~20个学习领域构成, 其数量主要是根据该职业的工作任务和活动特点决定, 没有硬性的数量限制。组成课程的各学习领域之间没有内容和形式上的直接联系, 但在课程实施时要采取跨学习领域的组合方式, 根据职业定向的工作任务, 采取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通过一个学习领域的学习, 学生可以完成某一职业的一个典型的工作任务。通过若干个相互关联的所有学习领域的学习, 学生可以获得某一职业的从业能力和资格。如巴登符腾堡州Horb商业与技术学院的制药工人培训计划, 学制为3年, 针对该工种制定了16个必修的学习领域和6个选修的学习领域, 这些学习领域分散在不同的学年, 有的在第一学年, 有的在第二、第三学年, 通过这些学习领域的学习, 可以掌握制药工人所需的职业能力, 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专业能力不仅指与职业直接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还能够在不同的新任务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即要求学生能够认清企业工作任务的目标, 在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的过程中, 应用所掌握的知识, 采用正确的工作手段、工作方式做出正确的评价和判断。

社会能力是指在从事专业工作时的团队合作能力、解决冲突能力及沟通互动能力。学生只有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才能认清不同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 才能理智、负责任地与人沟通。社会能力还涉及团队意识、忍耐力及责任感等。

方法能力是指在全新的、不熟悉的情况下和行动领域中, 学生能够灵活地、创造性地应用专业技能。对学生而言, 最重要的是能够认清工作任务的结构, 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判断, 并最终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 方法能力还包括效率及学习新知识的方式方法等。

“学习领域”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 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即在发展专业能力的同时, 促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发展; (2)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满足企业岗位要求的同时, 学生还需获得职业生涯发展潜力; (3) 学习内容来源于某一职业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 (4) 学习过程具有工作过程的整体性, 学生在综合行动中思考和学习, 需完成从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策、实施、检查到评价反馈整个过程。

德国“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方法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基础是职业工作过程。其基本思路是:从与职业教育相关的职业行动体系中的全部职业“行动领域”导出相关的“学习领域”, 再通过适合教学的“学习情境”使之具体化。这一课程开发的基本路径可简述为“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 如图1所示。首先要确定“行动领域”。从某一工作的具体过程出发, 确定为完成这一工作所应采取的行动。该步骤比技术性工作领域的内涵要丰富得多, 并且涉及各种社会活动的实际工作领域。

其次要确定“学习领域”。“学习领域”是教学中的“行为活动领域”, 根据工作场景把内容相近、关系密切的一些行为活动放在一起, 组成一个学习领域, 使学生通过学习既能掌握工作本领、又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再次要确定“学习情境”。“学习情境”是在“学习领域”的基础上开发的, 是教学的具体安排。其中包括专业理论, 这些理论从实际出发, 为学生理清理论的来龙去脉、引导学生发现并重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情境”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 还要对学生提出问题,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 把知识组织起来, 构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下面以巴登符腾堡州Horb商业与技术学院生物制药工人为例, 说明“学习领域”的开发。首先, 教师要深入到企业, 与企业家分析生物制药职业的职业工作过程, 找出典型的工作任务, 即生物制药过程, 根据制药过程确定职业行动领域的数量和范围, 并对各个职业行动领域的功能和所需能力进行描述。在此基础上, 按照人的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 (由初学者到专家的成长规律) , 将生物制药过程序列化, 如要进行药品生产, 先要进行药品成分的分离纯化, 然后才是药品的生产。生物制药这个典型的工作任务由药物的分离纯化、药品的生产、制造、包装、储存及检测等几个具体的工作任务组成, 在每个具体的工作任务中, 都会涉及工作过程、工作要求、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劳动工具的使用等方面的问题, 这些问题中蕴藏着制药工人所需的专业技术知识和隐性的工作过程知识, 以这些专业技术知识和隐性的工作过程知识为核心的工作任务就构成一个“学习领域”。其次, 对“学习领域”进行扩展和描述, 如药品的包装, 根据药品的剂型可分为固体、半固体和液体三个剂型, 可以将这个“学习领域”扩展为固体、半固体和液体药品的包装三个“学习领域”。在此基础上, 再将学习领域细化为学习情境。

德国“学习领域”课程的实施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 教师根据“学习领域”的教学要求, 提出典型的工作任务, 学生通过“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策、实施、检查及评估”六个步骤, 以学生独立进行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工作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学到本专业需要的各种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以及关于企业管理的相关内容, 培养并锻炼非专业能力 (团队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人交际沟通能力、主动自学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职业素质等) 。

“学习领域”倡导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角色扮演、分析文章划重点、“旋转木马”、小组拼图、关键词学习卡片、结构完善技术、“三明治教学”及模拟训练等教学方法。利用这些不同的方法, 可以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在“学习领域”的学习过程中,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过程, 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者。“学习领域”以行为活动为导向, 从具体岗位的实际需要出发, 但强调涉及更广泛的社会能力, 并着力于在活动中重新构建知识、形成能力, 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获得专业知识, 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知识或能力体系。最终学生既能适应岗位要求, 又能将这种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运用到整个职业生涯中。对于学生的答案, 也不存在正确与错误, 只存在好或更好, 只要求学生对自己的答案有一种合理的解释即可。在“学习领域”的实施过程中, 允许学生犯错误, 教师应当鼓励学生, 并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获得成功。

德国“学习领域”课程与我国传统学科体系课程的不同

课程编排体系不同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是一种行动体系课程内容的编排, 是从工作过程的每个环节和程序入手, 划分不同的行动领域, 重点放在行动上, 而不是抽象的理论描述。对具体的职业行为而言, “学习领域”编排的内容是完整的, 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和技能性。我国传统学科体系的课程内容编排, 一般在第一学年学习公共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 第二学年学习专业核心课程, 第三学年或最后一个学期安排实习。学生学到的知识体系虽然是完整的, 然而对于将来所要进行的职业行为而言, 却是不完整的。这就导致许多职校毕业生到企业上岗后, 职业行为能力较差, 企业不得不重新对其进行上岗培训, 使职业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课程内容不同德国“学习领域”的主题内容是职业任务设置, 是按照工作过程展开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排序, 具有典型的“串行结构”特征, 因为典型的工作过程都是自然形成的行动序列。这样, 针对行动序列的每一个过程环节编排相关的课程内容, 工作过程无疑就成为课程内容重组的参照系统。学生可以紧密联系目标工作岗位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 从而能够全面、有效地掌握一门职业技能, 帮助他们完成进入职业岗位前的角色转换工作。我国传统学科体系的课程内容在选择上强调实际存在的知识, 即所谓陈述性知识, 主要解决涉及事实、概念的“是什么”问题以及涉及原理、规律“为什么”的问题。陈述性知识常以显性的客观知识———理论的面貌出现, 承载陈述性知识的客体往往是脱离个体而存在的文本。所以, 经典重在育人本身而无具体职业目标的教育, 即目标比较宽泛的普通教育课程, 其内容更多关注的是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和理论性。所以, 学科体系的课程开发普遍遵循科学性原则。以此为基础, 课程内容是按照层级结构展开的, 呈现出一种“平行结构”的特征。由于过度强调和重视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强调基础的重要性, 导致实践性教学环节相当薄弱, 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 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无法快速适应具体工作的需要, 职业教育脱离了实际, 违背了原来的宗旨。

课程的传授方式不同对于“学习领域”而言, 学习是作为一种行动, 学生始终处于学习行动的主动地位, 不再是“受教”的个体, 更多的是学习的“行动主体”。教师不再总是“施教”的主体, 更多时候是学生学习行动的组织者、咨询者、协调者。师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在“学习领域”的学习过程中, 主要采取跨学科学习、项目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 使学生通过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价计划的行动, 学会对行动的自我调节。教学过程以获取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工作过程为参照系, 即通过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集成传授课程内容。我国建立在学科体系基础上的传统教学是一种直线单向式的传授方式, 教师是真理的代表, 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始终处于权威的中心地位, 学生则是被动的“受体”。教师可以用心地灌输知识, 学生只能认真地复制知识, 实践技能学习往往被视为对理论知识的一种验证, 这样的教学方式更注重知识的传播而忽视能力的培养, 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课程实现的载体不同在德国的职业学校里, 教材是由职业教师、专业团队按照相应的专业领域教学大纲及企业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要求制定出来的, 这也是与我国职业教育最大的区别之处。德国实施“学习领域”教学的教师大部分备课时间用来准备学习材料, 将教科书和相关材料搜集制作成学生的学习材料, 其中主要包括与“学习领域”相关的理论知识讲解、课堂问卷、课程检测、学生工作页、专业操作技能的详细讲解、与专业相关的科技文献资料、各种专业技术图纸资料等。由教师摘录整理的学习材料是针对专业特点由专业教师团队与企业合作共同完成的学材资料, 学生可以人手一本, 在其中记录整个培养过程中学生学习与工作的情况。这些学材除了保障学生对专业的学习, 还具有一定的专业拓展性。我国职业教育的各个专业都有统编教材, 可以保证职业教育的统一标准和质量, 但忽略了地区的差异性, 是纯粹的学科体系。而在德国的“学习领域”中已经完全没有学科体系的存在了, 这是与我国职业教育的最大差别。

课程的考核方式不同在“学习领域”课程中, 其教学追求的不只是知识的积累, 更重要的是职业能力的提高。职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不仅靠教师的教, 更重要的是靠学生在职业实践中自主形成, 这就需要为学生创造真实的职业情境, 通过以工作任务为依托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世界中。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 解决问题的方案不是唯一的, 而是多样化的, 因此, 对于“学习领域”课程的评价标准不是“对”与“错”, 而是“好”与“更好”, 对学习成果的检测也是多样化的。而我国传统学科体系课程的评价标准是唯一的, 只有“对”或“错”两种可能, 且对课程的考核更注重结果的评价而不是过程的评价, 考核的重点是知识而不是能力。

摘要:“学习领域”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改革中的一种新的课程方案, 对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提出的背景、内涵、特征、开发及实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将德国“学习领域”课程与我国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进行比较分析, 指出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性, 可以为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双元制”,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2) :47-54.

[2]姜大源.论行动体系及其特征——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 2002, (12) .

[3]徐涵.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基本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 2008, (1) :69-77.

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与思考 篇8

在学校教育中要努力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虽然早已深入人心,但由于美术学科不是高考科目(美术类专业院校除外),加上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从而导致许多学校的领导、教师、学生及家长,不把美术学科当回事,从思想和行动上都不够重视,课程表上的美术课也是形同虚设,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或者是美术课上教师很少教学有关美术方面的知识,而是变成了自习课、作业课。有的学校索性将美术这门课程扔掉了,认为上不上无所谓,时间一久,美术这门课程也就逐渐地淡出了许多高中生的视线,只有极少部分的美术特长生还在学习。殊不知,这种情况如果任其继续发展下去,将会对我们的高中生在审视美、理解美、把握美、分享美等方面产生很大的影响,严重的话还会影响到一代代高中生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因此,对这种不够重视美术教育教学的现象,美术教师要有清醒的认识,并要竭尽全力地努力改变这种不正常、不正确的现状,以期实现让高中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学校领导、美术教师、在校学生及家长的协调统一和共同合作。

首先,学校领导要从培养有良好素质的社会好公民的认识角度出发,不以升学率为唯一目标,从课程开设、教师配备、资源支持、美术课所需硬件建设、舆论引导等方面,统筹安排,科学布置,努力营造出适于高中美术教育教学顺利开展的教与学的氛围,配足配齐开展高中美术教育教学所用的教学用品,为高中美术教师有条件上好美术课和学生学好美术课创造条件、提供便利。而不能以美术课不是高考科目为借口,找种种理由为其他高考科目让路,降低甚至取消美术课及其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其次,高中美术教育教学工作主要执行者的美术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在高中美术教育教学的中流砥柱作用,从思想认识和工作态度、方法等方面入手,切实推进高中美术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思想认识方面,美术教师一定不能妄自菲薄,与社会上的那些不了解美术教育的作用和功能的人一般见识,自身不重视美术教学工作,采取敷衍了事,马马虎虎的态度和做法;也一定不能有知音难遇式的想法,而独自沉浸在自己所认为的美术的高雅艺术境界里孤芳自赏。若有上述做法和想法,只能使我们的美术教育教学越来越偏离正常轨道,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笔者以为,作为高中美术教育教学工作者,应该从提高高中生的道德修养、审美水平、鉴赏美术作品的能力、以及陶冶学生的情操等方面的认识高度,精心备好每一节课,扎实上好每一堂课,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高中生学习美术、欣赏美术、热爱美术。并且让学生通过学习美术,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绘画方法和技巧,了解一些与美术有关的常识,懂得一些鉴赏、评价美术作品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世界的文化的习惯。在此过程中,美术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好“课堂现场示范”这一教学手段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现场示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和认识诸如中国画的用线、用墨、用笔的方法以及构图、色彩、水分的控制、皴、擦、点、染等技法,这一方面可以展示我们美术教师的基本功,另一方面,又可以让学生零距离地感受到中国画运笔、用墨的神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通过徒手直观为学生演示,不仅会让学生羡慕教师的绘画本领和扎实功力,更能使学生信服并进而效仿,即我们常说的“言教不如身教”。在教师示范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欣赏、观察、思考进而模仿,师生相互交流,就很容易掌握基本的方法,达到一定的水平,学会表现事物,在表现的过程和结果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如果教师不进行现场示范,只是空洞地讲解如何如何画,或是利用多媒体让学生看看图片,那么,学生就不会知道运笔的方法、动势、速度等。

最后,还要做好学生和家长对美术学科认识方面的引导和宣传工作。造成目前不少高中学校对美术教育教学重视程度不够的原因,除了上述学校和教师方面的因素外,学生和家长对美术学科的认识方面的误区和偏差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学生和家长之所以对美术学科不重视,是因为现今的高考仍旧是采用一考定终身的较传统的考试模式。许多学生为了高考不惜舍弃许多休息娱乐的时间而去学习课本知识,所以一提起美术,不少学生自己就没有了兴趣,认为反正我也不是美术专业的学生,学习它还不如利用这一节课的时间去做两道试题,说不定考试的时候能派上用场。不少家长也是这种观点,所以对孩子的上述行为不仅不反对,还大力支持。针对这一现状,学校和教师要多引导、多宣传,并通过一些制度保障机制或是硬性的规定来扭转学生和家长的对待美术课的认识,让他们从思想上重视美术学科的学习,久而久之,情况就会好转的。

总之,只要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和家长都认识到美术教育对一个人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作用以及美术学科对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良好性格、综合素质等方面的作用,并采取切实可行的一些措施和办法,那么,美术教育教学不被重视的现状就会逐步得到改善,美术教育教学也一定会结出更灿烂的果实。

对地税廉政风险防范的认识与思考 篇9

一、廉政风险及其防控的概念

(一)风险的概念

(百度)通俗地讲,风险就是发生不幸事件的概率。换句话说,风险是指一个事件产生我们所不希望的后果的可能性。

风险无处不在。

(二)地税机关和地税干部的风险来自哪里

地税干部作为政府行政执法机关,对外面对广大纳税人,行使税收的征、管、查等公共权力,对内涉及干部队伍、财务管理等行政管理权力。

有权力就意味着有风险,在行使行政管理权和税收执法权的同时,也伴随着风险的出现。

税务部门和税务人员的风险从来源分析主要产生于四个方面:

一是制度体制风险。地税部门虽然是一个垂直管理的执法部门,但同时作为地方上的一个部门,有时还需要取得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帮助,所以在组织收入时要兼顾到地方党委、政府的需求,如果操作不当,就会形成一定的廉政风险。从制度执行上,有些政府行为也令单位和个人无法将政策落实到位,形成一定的风险。

二是岗位职责风险。无论是行政管理还是税收执法方面,如果干部本身业务不熟、程序不严、手续不规范、把关不认真,就

结合我们的工作实际,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税务系统廉政预警工作的意见》的要求,我们应该从“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两个方面入手开展防范工作。

(一)税收执法权

以前的观念范畴:征、管、查、减、免、罚。

本质:征、管、查三个环节所涉及的所有业务(未按照具体事项分类)。

(二)行政管理权

内容:人、财、物。(因涉及法律法规较多,所以按照事项来分类条理比较清晰)

(中间举例说明)

三、怎么防?

(一)明确目的和原则

以“切实保护每名税务干部的政治生命和整体工作的顺利开展”为目的。

原则:主动性原则、简易性原则、动态性原则。

(二)具体方法

以“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三个环节为主线,抓住容易产生风险的关键岗位、环节,建立:动态查找风险点→综合评估风险责任等级→科学制定防控措施→动态监督考核“四位一体”的税收执法风险防范工作机制。

1.排查风险点。

两少”。即查找共性、原则性、普遍性风险点较多,查找个性、针对性、特殊性的风险点较少;对眼前的廉政和监管风险点分析查找较多,对以往已经过去但仍然没有消除的风险点查找少。三是查找方式“一代多”。在查找风险的策略上,由一人大包大揽为多人查找风险的“扩散”法取代多人用多种方法为一人查找的风险的“汇聚”法,很大程度上导致查找出的风险点不准、不全、不细、不实,而提出的应对措施就事论事,与廉政风险防范管理不能有机结合。

2.进行风险等级评估。

区分标准:按岗位进行区分:同一岗位负责不同风险等级的事项,按最高风险等级认定后进行防范。按事项进行区分:同一岗位负责不同风险等级的事项,按不同风险等级认定采取不同防范措施。

认定标准:一般采取“三级”评定标准。按照风险危害损失程度或发生几率,将查找界定的风险点分别确定为一级风险、二级风险和三级风险(或A/B/C或123*),为了更加直观,对不同级别风险采取不同颜色区分。

其中:一级风险为发生时会违反党纪国法,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或风险发生几率高的风险点;二级风险为发生时会违反上级有关规章制度,产生较为严重的不良后果,或风险发生几率较高的风险点;三级风险为发生时会违反本局有关规章制度,产生一定的不良后果,或风险发生几率较底的风险点。

为点,以程序为线,以制度为面,以机控和人防相结合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

事实上,各岗位初步判定风险点和风险等级的同时,就应同时提出防范措施,一并上报;县区局相关机构和人员,在评定风险点和风险等级的同时,对防范措施也进行初步审定;报局里审核把关后,下发执行。

注:风险点、风险等级的评估认定。防范措施的制定工作实行动态管理、定期调整、同步进行。

5.实施与监控

针对不同风险,由有关部门实施具体的风险管理措施,通过前期防范、中期监控和后期处置,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及时纠正不当行为,避免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演变为违纪违法行为。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

为保证廉政风险防范工作全面开展,确保工作方案有效落实,各局应成立廉政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办事机构,做好组织联系、工作协调、信息沟通等工作。还可以建立相关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因监察部门的身份主要是组织者),负责风险点认定、风险等级审核、防范措施审核、日常监控和考核评估等工作。

对现代企业财务战略的认识与思考 篇10

摘要: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要求企业以长远发展的视角制定公司财务战略。本文首先介绍财务战略的内涵和基本性质,其次介绍财务战略的种类,最后研究影响财务战略实施的因素。

新经济的科技创新为企业提供了超常规发展的信息平台,企业间的竞争已经成为科技、人才、资源的竞争。基于竞争环境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公司应制定财务战略并以此为起点,从长远发展的高度对资源进行筹集、运用和分配,寻找并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从战略高度保护投资者的长远经济利益。

一、财务战略的内涵和基本性质

西方经济学者把财务战略界定为:财务战略是指企业通过采用最适当的方式筹集资金并且有效管理这些所筹集资金的使用,包括企业所创盈利再投资或分配决策。其中“最适当的方式”是由企业的全局战略和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权衡决定的。我国学者将财物战略的定义具体化为:财务战略是指在企业战略统筹下以价值分析为基础,以促进企业资源长期均衡有效地流转和配置为衡量标准,以维持企业长期盈利能力为目的的,战略性思维方式和决策活动。这表明财务战略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形成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增加公司价值,保持公司长期盈利能力。由于财务战略关注的焦点是企业资金有效的流动,而资金的筹集、使用和分配等活动会引起资金流入或流出企业,因而企业财务战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资金筹集战略。是指企业在总体战略的指导下,根据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分析和对未来趋势的预测,做出有关解决资金筹集目标、规模、结构和方式等问题的谋划。(2)资金投资战略。是指通过资金的组合及运用,以确定最佳的投资方向和投资规模的策略。(3)收益分配战略。是指以战略眼光确定企业净利润留存与分配的比例以保证企业和股东的长远利益。

财务战略的基本性质体现在:(1)支持性。从财务战略与经营战略的关系看,财务战略不仅表现为它从属于公司战略,更是公司战略的执行系统,全面支持公司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具体表现在它从财务角度以价值形态对公司经营的各个环节提出财务目标,如:稳定增长的收入、较大的毛利率、强劲的信用等级、不断上涨的股票价格、在行业处于调整期的收益稳定程度等,以此来保证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2)互逆性。财务战略对公司经营战略的支持作用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支持力度与作用方式。从战略角度看,公司所有者总是期望公司在风险一定的情况下保持经营增长的收益提高,因此财务战略将随公司面临的经营风险的变动而进行互逆性调整。(3)动态性。财务战略必须保持动态的调整过程。财务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和外部环境紧密关联,即财务战略是环境分析的结果。当环境出现较小变动时,一切行动必须按战略行事,体现战略对行动的指导性;当环境出现较大变动并影响全局时,经营战略必须作出相应调整,从而财务战略也随之调整。

二、财务战略的类型

公司财务战略的制定是以公司理财环境为基础,根据未来风险的变化,对公司的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做出长远规划。因此,公司财务战略的类型包括以下几种。

1、扩张型财务战略

它是以实现企业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为目的的一种财务战略。实施这种战略的前提是,公司的经营风险相对较小。为了实施这种扩张的财务战略,企业往往需要在将绝大部分乃至全部利润留存的同时,大量地进行外部筹资,更多地利用负债。大量筹措外部资金,是为了弥补内部积累相对于企业扩张需要的不足;更多地利用负债而不是股权筹资,是因为负债筹资既能为企业带来财务杠杆效应,又能防止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稀释。扩张型财务战略一般会表现出“高负债、高收益、少分配”的特征。

2、中庸的型财务战略

中庸的型财务战略以实现企业财务绩效的稳定增长和资产规模的平稳扩张为目的。实施中庸

一般将尽可能优化现有资源的配置和提高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及效益作为首要任务,将利润积累作为实现企业资产规模扩张的基本资金来源。为了防止过重的利息负担,这类企业对利用负债实现企业资产规模和经营规模的扩张往往持十分谨慎的态度。所以,实施中庸型财务战略的企业的一般财务特征是“ 适度负债、中收益、适度分配”。

3、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

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是以预防出现财务危机和求得生存及新的发展为目的的一种财务战略。实施这种战略的前提是,公司的经营风险相对较大。采取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的公司,一般将尽可能减少现金流出和尽可能增加现金流入作为首要任务,通过采取削减分部和精简机构等措施,盘活存量资产,节约成本支出,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人力,用于企业的主导业务,以增强企业主导业务的市场竞争力。由于这类企业多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曾经遭遇挫折,也很可能曾经实施过扩张的财务战略,因而历史上所形成的负债包袱和当前经营上所面临的困难就成为迫使其采取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的重要原因。“低负债、低收益、高分配”是实施这种财务战略的企业的基本财务特征。

三、财务战略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

(一)财务战略的选择必须与经济周期相适应

从风险的观点看,财务战略所蕴含的财务风险应与经济周期波动所造成的经营风险相适应。因此,企业通过制定和选择富有弹性的财务战略,来抵御大起大落的经济震荡。在经济复苏阶段宜采取扩张型财务战略,积极融资,扩大生产规模,研发新产品,增加劳动力。在经济繁荣阶段宜采取快速扩张型财务战略和稳健型财务战略结合。繁荣初期继续扩充厂房设备,采用融资租赁,继续建立存货,提高产品价格,开展营销筹划,增加劳动力。繁荣后期采取稳健型财务战略。在经济衰退阶段 应采取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停止扩张,出售多余的厂房设备,停产不利于产品,停止长期采购,削减存货,减少雇员。在经济萧条阶段,特别在经济处于低谷时期,建立投资标准,保持市场份额,压缩管理费用,放弃次要的财务利益,削减存货,减少临时性雇员。总之,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要跟踪时局的变化,对经济的发展阶段做出恰当的反应。要关注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深刻领会国家的经济政策,特别是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等对企业财务活动可能造成的影响。

(二)财务战略选择必须与企业发展阶段相适应

在企业发展的历程中,一般要经过初创期、扩张期、稳定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经营重点、经营风险都不同,应该有不同的财务战略与之相适应。企业应当分析所处的发展阶段,采取相应的财务战略。在初创阶段,企业经营领域的不确定性较强,大量的资金需求应尽量通过权益资金满足,股利政策一般采用非现金股利政策。在扩张期,虽然现金需求量也大,但它是以较低幅度增长的,有规则的风险仍然很高,股利政策一般可以考虑适当的现金股利政策。因此,在初创期和扩张期企业应采取扩张型财务战略。在稳定期现金需求量有所减少,一些企业可能有现金结余,有规则的财务风险降低,股利政策一般是现金股利政策。一般采取稳健型财务战略。在衰退期现金需求量持续减少,最后经受亏损,有规则的风险降低,股利政策一般采用高现金股利政策,在衰退期企业应采取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

(三)财务战略的选择必须与公司治理结构相适应

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保障财务战略有效实施的关键。如果公司没有有效的治理结构、激励机制等机制,则无法保证财务战略的实施。如内部约束机制应包括领导者对财务战略实施的监督,财务部门对其他部门的监督以及领导者、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的确定等。此外公司还可利用各种管理手段激励员工,把奖励与对财务战略的推进程度联系起来,(四)财务战略选择必须与企业发展方式相适应

一方面,调整公司财务投资战略,适应公司经济增长战略的要求。公司经济长期稳定的增长要求提高资源配置能力和效率,而资源配置能力和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基础项目的建设。虽然基础项目的投资回收期相对较长,但它为长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所以,企业在财务投资的规模和方向上,要实现基础项目相对于经济增长的超前发展。另一方面,加大财务制度创新力度。通过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现代企业财务制度,既可以对追求短期数量增长的冲动形成约束,又可以强化集约经营与技术创新的行为取向;通过明晰产权,从企业内部抑制掠夺性经营的冲动;通过以效益最大化和本金扩大化为目标的财务资源配置,限制高投入、低产出对资源的耗用,使得企业经营集约化、高效率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卢斯•班德.公司财务战略[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1

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与思考 篇11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学鉴赏;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经指出:“文学教育的目的在于给予人以心灵的慰藉,拓展人的精神空间。”语文教学应该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为目的,大力弘扬人文精神。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偏离了文学和美育教育的价值取向,迷失在功利性当中,导致文学鉴赏和审美教育缺席。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而这三种能力必须通过文学鉴赏活动进行。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文学鉴赏教育被放到了极其重要的位置。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对文学鉴赏教育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够充分,文学鉴赏活动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使得新课改思想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和落实。

一、对过去文学教育的反思

语文教学应该淡化功利性,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素养。语文是交际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过去语文教学的弊端在于迷失了教学目标,过分强调工具性,注重实际运用,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很不重视,结果学生的鉴赏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培养,实际应用能力也没有提高。近年来,语文教学虽然在不断进行改革,但由于高考试题对文学鉴赏没有有效的考查手段,语文教学中的文学鉴赏成了可有可无的活动。写作教学则只注重一般性质的作文训练,很少指导学生尝试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写作。以上原因导致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爱好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学生不爱学语文,不爱写作文,却偏偏喜欢在课外阅读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写自己喜欢的文章更是富有奇思妙想。文学鉴赏活动本是最能调动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人文素养的一项最有意义的活动,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却过于注重实际,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把文学鉴赏放到了次要的地位,对于学生的这种文学情趣却不能因势利导,予以积极地调动。

二、对文学鉴赏意义的认识

文学作品本身就是语言运用的范例。从工具的角度讲,语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文学鉴赏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鉴赏活动,既培养了阅读鉴赏能力,在潜移默化之中也获得了语言能力。所以语文教学对文学鉴赏教育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

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立人”。巴金认为:“文学的目的就是使人变得更加美好,文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唤起人们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向往,一种想象力,一种浪漫主义精神,给人以精神的底子。”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真实的世界,但每个人还必须有一个精神的世界,想象的世界,这个想象世界很大程度上是由文学作品构建起来的。从学生个人发展的意义上讲,阅读文学作品可以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使学生懂得什么样的人生是有意义的,从而明确人生发展的方向,学会做人,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充实。

文学鉴赏活动是一个揣摩语言的过程,一个审美的过程,也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需要创造型的人才。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自然科学的创造,个人的生活品味的提高,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三个方面的能力都必须通过文学鉴赏活动来实现。所以文学鉴赏活动是语文教育必须要有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培养创新人才,既可以从自然科学学科去培养,同时也可以通过阅读,通过文学鉴赏活动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审美思维,让学生异想天开。语文课程也能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做出应该做的贡献。

三、文学鉴赏教育的实施

新课程标准对学习鉴赏文学作品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具体来说,就是要能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当怎样组织文学鉴赏活动呢?新课程标准里有八个字:“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为我们进行文学鉴赏活动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方法。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去阅读,去感受,获得自己的阅读初感。其次要让学生根据文学作品的特点去做解析,从形象、主旨、技巧、语言这几个方面进行阐释,学会调动自己的阅读经验,通过语言文字去联想,产生想象,进行再创造,去丰富这个形象。再次,教师应该提倡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多元的个性化的解读,最后形成学生自己的独立判断。

教师在阅读鉴赏活动中要达到一个目的,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和联想能力,提高学生理解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的能力,逐渐产生了对于美的浓厚兴趣,希望从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去发现美,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这种阅读的兴趣和爱好,教给他们必要的审美方法,逐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上一篇:学生管理中人文教育的渗透论文下一篇:(电竞社)第四届电竞节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