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管理中人文教育的渗透论文

2024-09-17

学生管理中人文教育的渗透论文(共9篇)

学生管理中人文教育的渗透论文 篇1

一、学生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一)管理工作要以学生为主体

高校的管理工作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管理工作都要以学生为核心,都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要把学生作为管理的主体,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自我管理以及自我教育中不断增强自律性,从而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进一步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防止学生成为“伪主体”的现象发生。

(二)树立服务观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都要树立良好的服务观念,要把学生当成顾客一样来对待,无论是教育活动还是对学生的管理工作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不是维持校园秩序,不是限制学生的行为,而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管理工作中渗透人文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律意识,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管理不是为了约束,不能一味强硬,而是为了给学生营造更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二、建立体现人文关怀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

(一)管理制度的建立应当尊重学生的自由发展空间

高校校园不是劳教所,其要提供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只有自由的人,才能谈发展,才能谈创造。如果学生没有一个足够广阔的空间去施展,再好的才华也会被埋没。因此,建立具有人文关怀的高校管理制度,是保障学生自由发展空间的基本前提。高校教育是学生一生中接受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在这段时间中,学生不仅要积累足够的知识和学习技能,更重要的是修炼自身,培养独有的能力和魅力,为自己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所以,每一个学生都应当拥有属于自己自由发展的空间,学校管理制度的建立必须考虑学生自由发展空间的留存。

(二)管理制度的实施以学生的自我管理为主

大学生都是有理想和抱负的新时期人才,他们不会被动地接受学校教育,更多的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去发展自我,汲取教育中的营养。只有大学生本身最了解自己的需求,他们在每一项活动中都会进行一定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学校更多的是开展引导工作。高校的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的这一特性,在管理过程中更多地激发大学生的生活热情和内心良知,带动他们的参与热情,使被动的管理变成主动的自我约束,以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实现管理目标,提升管理效果。

(三)管理制度的建设要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建立能够体现人文关怀的学生管理制度,就必须重视对学生合法权益的保护,即使在学生对自己合法权利不了解的情况下也要积极进行维护,杜绝高校内一切侵权行为。目前高校的管理制度过于生硬,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不准”和“不许”。而且学生管理工作大都以对学生的处罚为主,轻则留校察看、记过处分,重则勒令退学、开除学籍,对学生的合法权益做出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限制,有些规定甚至是和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相悖。此外,学校管理制度的执行程序存在着一些问题,程序方面有着很多的不规范,有些地方甚至是空白,途径也是十分匮乏。所以,要建立有人文关怀的学生管理制度,就必须在实体和程序上加以规范,更多地去完善学生救济制度。在实体上,高校作为一个特殊的行政主体,在行使剥夺和限制学生受教育权这一权利时,应该依据明确的法律文献,明确地指出其事由、范围与效力,绝对不能根据学校内部的规范性文件肆意处理,在涉及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法律权利纠纷时,不能对双方的法律权利和义务随意配置。在制定设计学生重大利益的校内规范性文件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参与权和监督权,采取听证和座谈等方式广泛地征集学生的意见,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对学生正确的意见要积极地接受。在程序上,高校在行使对学生的管理权时,必须依照合法的程序正确地行使权力,保证学生的程序性权利。高校对学生的管理权属于行政性权利,在行使时必须依照法定的程序。当做出影响学生利益的处理时,必须事先通知当事学生,听取学生陈述,给予学生申辩的权利。在事情影响比较大时,涉及的利益比较多时,应当举行听证会,让学生代表参与到事件的处理程序中来,给予学生充分的、平等的表达意见的机会,以此更好地疏导不满与矛盾。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遵守法律程序,这是对学生和国家法律的尊重,是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的体现,也是人文关怀的体现。在救济制度上,要想更好地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就必须完善学生权利的救济制度。救济和权力是相对的,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没有权利也就没有救济。对学生合法权益的保护,不仅体现在防范学生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上,还体现在学生权利的救济方面。在建设学生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学生投诉机构的建立,重视学生的合理申诉,切实保证学生的合法权益。

三、重视学生行为的非理性因素,实行人性化管理

所谓“实行人性化管理”,就是在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严格的规章制度在管理工作中的规范作用和严格的要求作用等理性因素;还要重视人的非理性因素,也就是情感、意识、责任心等内容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潜意识中存在的自尊、自信、自控意识,帮助他们管理自身,通过学生群体的共识,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在管理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有目的、有方向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大学生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所以高校在制定管理制度时要注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适当地调整管理手段,转变传统的理性管理方式,更多地偏向人性化管理方式。通过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激发他们自我控制和自律意识,以更多的引导代替硬性的规定,用情感交流来感化学生,从而提高管理工作的实效。由于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行为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重视非理性因素的管理方式往往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理性因素对人的影响是直接的,以奖励和惩罚等最浅薄的层面为基础,其效果也是短暂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人性的一种无视,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非理性因素是以对人的心理和感情的影响为基础的,虽然不能像理性因素那样立竿见影,但是其过程是间接的,是潜移默化的,不仅效果好,而且不会引起反抗情绪。理性管理手段,在规范教学秩序,保障学校治安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理性管理并不是适合于任何环境,只有将理性管理和非理性管理结合起来,才能将被动的约束变为主动的自律。

四、学校文化建设渗透人文精神

学校的文化建设中要注意人文精神的渗透,在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中要体现人文特征,高校文化的建设不仅要顺应时代的要求,还应当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要求。学校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校园文化的形式,将人文精神慢慢地渗透到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感召和激励学生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人文精神内化到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去。人文精神不像高校的规范文件,不是说有就有的。人文精神源于高校的文化实践活动,来自于师长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从学生的文化生活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的。它不是学校的条幅标语,不是学校的宣传板报,不是教授的讲座。严格地讲,人文精神不存在于任何学校精神文化中,它只存在于老师和学生的一言一行中,是人们人性化的行为方式。人文精神是学生对生活的感悟,是学生体会到的同学之间、老师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相互帮助,是学校对学生权益的悉心维护,是学校对学生的爱护和关怀,是学校处处为学生着想的良好作为。有些高校喜欢总结所谓的“校风”“校训”,或者是“学风”“班风”,将这些“风”用大红字刷在学校的墙上,供全体师生瞻仰,或者干脆弄一块巨大的石头,刷上大红字放在学校的大门口,让过往的社会大众也能被“风”吹一下。其实仅是这样的做法收效甚微。学校的人文精神建设必须从思想上起步,以物质建设为基础,以保障学生权益为方向,切实地为学生服务,把学生当作真正的校园主人翁。只有这样,人文精神才能得到发扬。人文精神才能逐渐深入到学校的管理工作中去,这样,人文教育的价值才能够得以体现。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在整个学校管理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不仅影响着学校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和各种活动的开展,还影响着高校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以及人文精神必须得到提升。当前,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太过僵硬,主要是以老师为中心,针对学生的硬性管理,缺乏必要的人性化内容,不仅让学生容易产生反感的情绪,而且管理的效果也不理想。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高校必须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更加注重管理制度中的人文关怀,在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中不断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从而实现学校管理工作的人性化提升。

学生管理中人文教育的渗透论文 篇2

作为数学工作者,我们不要忘记应让数学教育充满文化和生活气息,让数学教育在传授科学的同时起到人格教化的作用。在数学教育中多一些人文的关怀,让学生不但是未来的一个“科学人”,还是一个“文化人”。多年以后,知识可以忘却,但植根于科学知识中的文化将让学生受益终身。

那么,怎么在数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呢?

一、培养学生的辩证思想

数学是从打结记数和土地测量开始的,反映的是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数和形的概念是人们对事物进行抽象化的产物,人们在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创造和发展了数学。数学的高度概括性、严密的逻辑性、广泛的应用性,使数学成为每一门堪称理论的科学的基石。马克思曾说:“一个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了数学之后,才能达到完善的地步。”数学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科学依据,如非欧几何的产生证实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数学内部的矛盾运动是数学发展的内部动力,数学具有相对的客观真理性,从悖论的产生、哥德尔不完全定理的证明都说明了数学发展是无止境的。因此,数学的发展不断丰富着哲学,数学与哲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当然数学教学并不能代替政治思想教育,数学教学应当体现的是哲学上考察数学,用哲学的观点来剖析数学,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概念、定理、公理的实质,更好的预测和发现数学的规律,更广泛的应用数学。

二、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M.克莱茵说:“在最广泛意义上说,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得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亦正是这种精神,试图回答有关人类自身存在提出的问题:努力去理解和控制自然,尽力去探求和确立已经获得知识的最完善的内涵。”所以,教师首先自身要提高认识,不仅能把数学当作一种技巧,它是一种精神,特别是理性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数学本质理性特征—诚实、求是的培养。

通过问题的求解、求证,培养学生从概念、判断到推理,从观察、感性、知性到理性。对学生用数学的严格,去其浮躁,净化灵魂。用数学问题解决的逻辑性,培养缜密、有条理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培养学生敬业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用对数学问题的大胆猜想、不懈探索培养学生勤奋自强的人格。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用解决问题的多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关于理性精神的培养也应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贯穿在数学知识的各个方面,这就要求数学教育工作者,不断加强自身的数学修养,用强烈的意识感精心备教。

三、以美启真,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我们应在数学教育中渗透数学的艺术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兴趣感和良好的审美情绪,即注重数学教育的美育功能的发挥。大数学家克莱茵认为:“数学是人类最高的智力成就,也是人类灵魂最独特的创作。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美无处不在,只是在于发现。”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体验甚至创造数学中一切美的东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好奇,是对窥知事物奥秘的追求和了解未知世界的渴望。这是人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自然进化得来的、区别于动物的本能和天性。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要有像追求爱情的激情才能取得科学探索的成功。可见,这种对未知的好奇与探索精神对科学的发展与人类的文明多么重要。发展与升华对美的追求,使之系统化与理性化始终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四、数学教育中渗透数学的通俗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是一门科学,抽象的概念,晦涩的术语有时让人难以理解。繁琐的计算,冗长的推理让人望而生畏。这些都需要教师用富于通俗化的语言,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做到深入浅出,才易于让学生理解和接受,这其中应特别注意语言的通俗化问题。例如:对于“等差数列”这一数学概念,若用来表达,则是数学特有的符号语言。虽然体现了数学语言的简洁美,但却十分抽象,不容易理解。课本上的描述是:“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是同一个常数”。这是书面语言,比符号语言更容易理解,但却显得啰唆。我们不妨用“后项-前项=同一个数”来表述同一个意思,虽然与“科学性”还是有一定差距,但通俗的语言表达则更有利于理解和接受,这就是生活语言的优势。通俗化语言教学的更重要的做法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数学概念,教师从中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语言的创造性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而不是机械照搬教材上的说法。例如任意角三角函数的符号很难记,学生通过总结,可以得到“一全正,二正弦,三正余切,四余弦”的结论,不但好记,做题的时候也很方便。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五、追寻历史的足迹

数学的历史向我们展示了数学概念的起源、思想方法的形成、理论体系的发展,以及古今中外数学家孜孜以求的奋斗经历。在教学中,结合课本有许多历史专题可以向学生介绍不同时空数学家的智慧,充分展示我国悠久的数学历史,以增加民族自豪感。如在学习祖暅原理时可以介绍祖氏父子的生平事迹和数学成就,在学习二项式定理时可介绍《九章算术》,在学习解三角形时可介绍刘徽的《海岛算经》,在学习数列时可介绍《张邱建算经》等。在追寻历史的过程中,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中国传统数学为什么在宋元以后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中国传统数学为什么没有发展成为近代数学?通过反思可以让学生树立勤奋学习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总之,数学不能离开社会与实际生活。过于强调数学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必然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失去对数学的兴趣。因此数学教育的目的性应该跳出数学本身这一狭窄的范围,必须溶入整个教育这一宽广的大视野中。数学教育更应该关注思考,关注生存。数学教育应将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很好地整合起来,并使其内化为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也是终身的内在的品质,这才是真正的数学教育。

参考文献

[1]周玉琦, 丁明忠.浅谈《数学课程标准》对当前教学的新向导.数学通讯.2003 (3)

[2]邱珊珊.浅谈《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的认识.数学通讯.2003 (15)

中学化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渗透 篇3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育;渗透人文精神;挖掘课程资源;科技社会进步;教学方法转变

文章编号:1008-0546(2010)01-0013-04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0.01.005

我国《辞海》中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1]。人文素养对高中学生具体表现为珍惜生命、悲悯苍生;胸怀宽容、关爱他人;热爱科学、理性思维;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等。

目前高中教学阶段学科分工细化、教学的功利性空前增强, 由于激烈的高考升学竞争,教学质量评价方式单一和不完善,在普通高中教育中存在着重视科学知识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的倾向,致使学生中缺乏理想、极端自私、漠视生命等人文精神缺失现象普遍存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许多教师将化学教学简单地理解为化学学科知识的教学,忽视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这必然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人格的完善,既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不利于化学学科教学。自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来,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我省自2005年开始实施新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高中化学教育进入了新课程时代。新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呼唤学生健康的情感,培养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努力使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重视在学科教学的同时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笔者认为,在加强学科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现就化学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作一探讨。

一、以挖掘教材为主线的课程资源,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情操;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2]上述化学教育原则处处体现了对高中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指导思想。

1.结合化学发展史,进行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教育

在化学教学中,联系化学史实,介绍我国化学工业的历史和现状,列举一些中外化学家的爱国主义事迹,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科技的辉煌,近代的落后挨打以及新中国建立后的崭新面貌,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热情,激发振兴中华、报效祖国的雄心。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化学发展史上有过极其辉煌的业绩。冶金、陶瓷、酿造、造纸、火药等都是在世界上发明和应用最早的国家,我国在西汉时期已发现铁能从铜盐中置换出铜的反应,并在宋代把这个反应应用到生产上,形成了湿法炼铜技术,是现代湿法冶金术的先驱。中国知名化学家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为振兴民族化学工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化学和化学工业以及化学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965年,我国的科学工作者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为人类揭开生命奥秘做出了贡献,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我们宜兴素有陶的古都之称,在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学习中在陶瓷制作的原料、工艺、种类等方面学生有充分的感性认识,可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家乡教育。

2.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利剑

科学技术可以作为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锐利武器,为人类造福,也可以助纣为虐,给人类带来灾难,关键是看它被谁掌握,如何应用。化学药物的提取与合成,挽救了许许多多人的生命,但不法分子用来合成毒品、炮制假冒伪劣产品;炸药的发明大大加快了人们改造自然的步伐,但也可用来制造杀人武器;放射性同位素的发现,医学上用来治疗肿瘤,也可用来制造核武器,毁灭世界。因此在化学教育中,教师加强对学生人文价值取向——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尤为重要,要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教育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为社会服务,而不是危害社会。

3.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教育

在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时,可以联系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反应物的结构和性质是内因,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而反应物的浓度、温度、压强以及催化剂等则是影响反应速率的外部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氧化过程与还原过程,化学平衡体系中的正反应与逆反应,它们都属于一个统一的整体,但二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3]。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以及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从自然科学上有力地论证了事物变化从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性。

4.创新精神和科学品质的教育

科学探索贵在创新,化学科学的许多概念、原理就是在不断地创新过程中得以完善和发展的。例如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从中国古代墨子所说的“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古代原子观到道尔顿、汤姆生、卢瑟福、玻尔等科学家先后建立的原子模型,直到现代物质结构学说建立的电子云模型,人类对原子的认识经历了逐步深化的演变过程。拉瓦锡不盲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错误理论燃素说,敢于质疑和批判,坚持不懈地进行科学实验,证明了空气的成分,最终建立了燃烧的氧化学说。凯库勒研究苯分子结构时,日思夜想,执着追求,连做梦都在思考碳原子的连接方式,最终提出了著名的凯库勒式结构[3]。我们既要学习凯库勒这种锲而不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执着追求精神,又要认识到科学研究的曲折和艰辛。

实验探究是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在新教材中将实验探究做为一项重要内容,并且打破了原来的演示和学生实验的束缚,将实验探究作为课堂的一部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怀疑批判精神、开拓创新精神和求真求实的科学品质,同时也训练了思维的严密性、条理性和考虑问题的全面性。

5.能源意识和环保意识的培养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对与“化学密切联系的材料、能源、健康、环境等,使学生知道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认识人类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和周围世界的高度责任感,是公民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高中化学教学内容中涉及能源、环保的问题很多,如化学《必修一》、《必修二》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氟氯代烷等,《化学与生活》中大气污染、水污染的原因及防治办法、垃圾处理特别是废弃电池处理方法等知识都涉及环境教育,教师可结合原子经济性、绿色化学等概念渗透环保理念。化石燃料的学习也使学生了解了化石燃料不可再生,当前全球能源紧缺,研究、开发新的可替代能源是化学工作者的重要课题,从而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自觉性,从中也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环保意识。

二、以化学和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关系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是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总主题,在整个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体现这一主题。教学中要注意使学生了解化学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如化学在促进生产发展、资源开发、材料制造、保障健康等方面的巨大贡献;使学生知道其他相关科学如医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等与化学科学的密切关系。如在钢铁的腐蚀教学中,可通过每年因生锈造成钢铁的损失量,启发学生认识对钢铁防腐研究的必要性,引导学生分析钢铁生锈的原因,找出防止钢铁生锈的办法;在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中,硅和硅的化合物知识学习中,让学生认识半导体工业的发展,引起当前全球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促进了工业、农业、科技、医疗等革命性改变,进而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化学电池知识的教学中,可通过一次电池中的传统锌锰干电池、到银锌钮扣电池、直至最新的燃料电池;二次电池中传统铅蓄电池、到镍氢电池、直到最新的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才使得我们所用便携式电子产品重量更轻、性能更优,人造卫星在太空中可长期工作,从中无不闪耀着化学科学的光辉;其他如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C等教学中可学习健康知识;SO2、氮氧化物、煤、石油、天然气、甲醛、苯等教学中可进一步使学生增强能源意识和环保意识。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强烈欲望,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原理,乐于参加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实践活动,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愿望,从而达成科学知识教学和人文精神渗透的目标。

三、以化学课堂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转变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扎实的掌握知识,与其说靠多次的重复,不如说是靠理解、靠内部诱因、靠学生的情绪状况而达到的”,他的论述告诉我们:教学要通过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形成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奋其力,探求其因。探究式教学就是要改变过去化学知识中概念、原理、理论的直接呈现的方式,重视学生对概念、原理、理论等化学知识的认识过程,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索和创造的过程中,培养探索技能、反思能力、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

1.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很好地体现新的课程改革思想。

(1)探究性的课堂教学形式

探究式教学就是要改变过去化学知识中概念、原理、理论的直接呈现的方式,而是引导学生对课本提供的资料、素材进行归纳、对比、综合等分析,自主发现变化、规律、原理等,主动解决实际问题。做到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如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半径、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主要化合价的变化规律的教学;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都可运用这一模式来组织教学,学生印象更深,记得更牢。

(2)实验教学体现探究性

改变验证性的化学实验为探究性实验,以培养学生探索技能、分析思维能力、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尊重事实、认识事物的多样性、不确定性,开放性思维的能力,这对高中学生尤为重要。如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教学,可从仪器连接、现象观察、产物检验、原料成分分析、得出电解原理、写出化学方程、分析产物用途这一线索,逐步探究,形成知识系列,并根据氯碱工业电解槽结构,理解电极材料、管道设置、隔膜作用等,并自然引入家用电子消毒柜的原理,很好体现了思维的开放性。在过氧化钠和水的反应实验中,反应产物中滴入酚酞,可观察到先变红后褪色。是什么物质使变红的酚酞褪色了呢?根据这一实验简单理解成过氧化钠具漂白作用,那是不合理的,也会在今后的练习中带来问题。所以我们告诉学生过氧化钠具漂白作用是正确的,不过这一实验只说明反应混合物中存在漂白性物质,并不一定是过氧化钠本身,以使学生尊重事实、认识事物的多样性、不确定性,初步具有开放性思维的能力。

2.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要实现教学形式的转变,必需确立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地位。一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的讲授,二要尽量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教师要设计好每一主题学习的步骤和方法,提供学习目标,设置活动情景或问题情景,唤起学生的学习意向和需要。

如在原电池一节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明确我们要学会原电池的定义、原理、反应实质、形成条件等学习目标,然后用一组铜、锌原电池使小灯泡发亮创设问题情景,问是否每个学生桌上Cu、Zn、Fe两两作电极和几种电解质溶液、非电解质溶液能否使小灯泡发亮?通过学生自主实验、探究、讨论,对原电池定义、原理、反应实质、形成条件等有了正确的认识。另外还可以指导学生用厨房用品完成家庭小实验、上网查找资料、走访学校周边化工企业、以及设置学习小组共同完成课题等形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表达交流、互助合作等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寻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在新一轮教育改革大潮下,我们要将培养人文精神作为化学教学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自觉贯彻到教育改革的实践中去。在现有教育评价机制、高考模式下,作为一名化学教师要调整心态,以为祖国培养科学知识、人文精神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为已任,转变观念,改进方法,勇于实践,在化学教学中认真贯彻《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落实新的课程理念,自觉推进化学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加强师德修养,言传身教,以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为培养既有丰富科学知识、又有高度人文精神的高素质公民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葛红兵.论人文精神的实质——兼及大学人文教育问题[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1)

学生管理中人文教育的渗透论文 篇4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逐渐倡导“以人为本”“相互关爱”“个体价值”等教学理念,因而,在实践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将“人文教育”融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由人文精神了解语文学科本质,同时,发挥自身个体价值,挖掘语文知识点,达到高效性语文知识学习状态。

关键词:初中语文;人文教育;渗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就当前的状况来看,语文课程仍然缺乏人文教育问题研究,因而,在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灌输人文精神,即在语文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关注学生人文个性,从学生角度出发,优化课堂教学氛围,挖掘学生潜在的人格与学习能力。以下就是笔者对初中语文学科中人文教育渗透问题的详细阐述,以期为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展开提供有益参考。

一、人文教育内涵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于《周易》,但随着人文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文”逐渐被解读为:人们应掌握自身命运,同时,突破封建社会的压迫,挖掘自身价值,坚守自身尊严与人生意义,突出人类主体地位,践行“以人为本”思想。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渗透路径

(一)引入优秀文学作品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人文教育的渗透与融入,应注重将优秀的文学作品导入初中语文课堂中,由文学作品丰富学生思想,使学生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下,完善自身人格,同时,探索优秀文学作品中的人文意义,让学生心灵、思想健康发展。例如,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可组织学生每月进行一次“文学作品读后感评比”活动,即鼓励学生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即《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等,如,在《水浒传》的赏析过程中,可受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故事的熏陶,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正义感,同时,体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后,依照文学作品中正义的人物形象,重新塑造自身高尚人格,提升人文素养。

(二)营造人文课堂环境

就当前的状况来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人文课堂环境的营造将影响到人文教育效果。为此,在实践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创造自由、宽松的氛围。例如,某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融入人文教育,即注重使用幽默语言:老师:你们听说过我吗?学生:听说您是著名的教师。老师:如果你想认识我,你将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学生A:老师,您叫什么名字?学生B:老师,请问您尊姓大名?老师:我的名字叫于永正。学生:于永正?老师:到!(一片笑声)幽默的语言交流方式,拉近了学生与教师的距离,同时,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促使学生更好地感悟到人文教育内涵,体会人文思想。此外,在人文课堂氛围的营造过程中,为了达到高效性人文教育状态,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并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相互关爱,然后,共同解决语文学习难点,感悟人文精神,同时,激发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投入到学习环境中。

(三)挖掘教材人文精神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为了实现对人文教育的更好融入,应注重挖掘语文教材的人文精神,为此,应注重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第一,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应选择富有思想内涵、文质兼美的文章,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熏陶。例如,在达尔文《物种起源》一文的教学过程中,应要求学生从“深刻的印象”角度出发,自主阅读课文,同时,勾画优美词句,感受达尔文所要表达的严谨科学态度,理解文章中心思想,最终将文章内涵与自身学习状态相联系,改变原有浮躁的学习心理,且调整个人目标,完善个体品格。第二,在人文教育的渗透过程中,应注重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平台搜集教材课文相关知识点,然后,通过对课文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整体的人文精神。例如,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讲解过程中,教师可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诗句相关资料,同时,利用网络资源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继而感悟陶渊明在诗句中寄托的思想情感,挖掘诗句丰富的人文意蕴,最终受恬淡人文精神的熏陶,改变自身人生观念,形成良好的品质,做好自律、自强。综上可知,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人文教育环节的展开,可践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同时,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培养。为此,当代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提高对人文教育融入问题的重视,且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自由、平等的课堂环境,然后,利用优秀文学作品和现有教材,传达人文意蕴,且对学生人文精神实施教育,提升学生美好品质,改变学生不端正的学习态度。

参考文献:

[1]王通.注重学科情感渗透丰富学生人文情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浅谈[J].华夏教师,,11(1):44

学生管理中人文教育的渗透论文 篇5

1、丰富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容。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是素质教育理念对高中语文教学所提出的改革要求,也是语文教学创新和进步的重要表现。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能够改善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单

一、枯燥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语文的丰富魅力,构建和谐、互动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氛围。

2、展现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对于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成长均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人文精神代表着关怀、理解,人文精神的渗透能够使语文教学不再仅仅是为了高考,使语文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彰显人文色彩,使学生能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挖掘语文课文中更多的情感内容,为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及价值观念的树立创建良好的条件。

二、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渗透方式

1、挖掘教材人文内容,灵活渗透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育中,要重视对人文精神的思考。而从当前高中语文教材内容来看,依然存在人文性因素,旨在加强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人文思想情怀和文学素养。所以对教师而言,在开展语文教学的同时,要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性特点,并在总结上述人文特点的基础上,让人文特点体现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以加深学生对人文精神的认识。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也要重视对人文思想的引入,通过文章情感分析等方法,使学生对人文精神的表现形式有基本印象,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水平。例如,在指导学生对人教版第五册第三单元《阿Q正传》这篇内容的学习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学习之后,提问学生:“你认为阿Q代表着哪一种人群?”“阿Q的行为和精神告诉了我们什么?”“在学习完这篇课文之后,对你有什么启发”等等。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教师可以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讨论,构建互动型、生成性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阿Q精神”,并通过语文学习和教师的适当思想引导,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摆脱浮躁、自负的情绪状态。

2、结合学生性格特点,营造人文学习氛围。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可以结合高中学生的性格特点,将人文精神灵活地融入于高中语文教学活动当中,发挥高中语文教学的价值和效果。例如,在指导学生对人教版第五册《变形记》这一篇内容的学习过程当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首先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软件,为学生播放湖南电视台的《变形记》节目相关片段,指导学生表述自己的看法。有趣的电视节目播放形式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融入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并通过故事形式的电视节目,在节目故事情节变化的过程当中,学生的思维和情绪也在发生着变化。教师可以注意学生的这一变化,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引导。在播放了小段节目之后,教师可以通过“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同走入我们语文课本中的《变形记》,感受课文中的主人公是怎样变形的”等话语,引入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内容,营造人文学习氛围。在课堂学习之后,教生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现在存在的问题以及自己需要改进的方向进行表述,看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积极改进缺点。教师在课后可以组织学生以“变形记”为命题,写课文学习后的观后感或者是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情感发展情况,进行命题写作,更多角度、更为全面地渗透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

学生管理中人文教育的渗透论文 篇6

1引言

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指通过对人们尤其是大学生进行心理学、美学、法学、哲学、历史学等学科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等,使大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人文精神。在大学思政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大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的习惯,使大学生在思政课程中悟到更加深刻的知识,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内在涵养。然而,当前大学思政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不太理想,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使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思政教学中无法发挥重要作用。

2大学思政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2.1高校教育重视专业知识,忽略人文教育

在大学教育中,校方往往把专业课程放在首位,而素质教育则位居第二,这样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使大学生毕业后在从事工作的过程中会出现道德滑坡的现象,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某些大学,尤其是高职院校中,他们认为学好专业知识是学生的首要任务,而对于素质教育,可有可无,学生不能在素质教育上花费太多时间。但是,这种看法往往阻碍了素质教育在大学中的发展,也妨碍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高职院校一般重视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知识,注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高职院校中得不到重视,最终会导致一些高职院校中的大学生缺乏人文素质教育,使得这些学生难以形成较高的人文涵养,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人修养。

2.2师资队伍水平有限,不利于开展素质教育

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相对于其他专业课程,思政课程在学校中开设得不多,在所有课程中占有非常低的比例。而真正具备高端人文素质的思政教师很少,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教学质量。思政是一门具有较浓厚人文精神的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相应的思政专业知识,还要求教师自身要培养一种由内到外的人文精神,因为这样的教师能言传身教,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深刻影响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无形地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少教师具备这种人文精神,这主要是因为部分教师不深入研究与思政教学紧密相关的人文素质教育,不严格要求自己的教学目标。对于一些年轻教师来说,他们大多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阅历不够丰富,对人文知识的研究不够深入,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解,不利于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因此,一支有着丰富教学经验和丰富人文知识的教师队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

3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思政教学中的作用

为了应对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思政教学中的以上现状,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使学生在大学中得到全面发展,很有必要明确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思政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为大学思政教学提供良好的教育途径。以下将介绍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思政教学中的作用:

3.1充分利用人文资源,营造良好的思政教学氛围

在大学思政课程中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能有效提高教师对利用人文资源的意识,有利于学生在思政课堂中深入学习人文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涵养,同时还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大学是知识的聚集地,拥有良好的人文资源,包括校园文化资源、进步的思想资源以及红色教育资源等。在思政课堂中,教师要搜集、充分利用以上资源,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熏陶,从而能更好地融入到课堂中。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对于我国历史上的优秀人文资源,只要教师愿意花费时间备课,积极寻找资料,就会找到很多有趣且值得学生学习的人文资源。在大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引导学生形成一种冷静思考的思维习惯,在教学中融入更多的人文气质,避免学生在这个经济主导型的社会中感到心烦气躁。因此,在思政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人文资源,帮助学生培养优雅的气质,营造一种良好的思政教学氛围。

3.2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种表现方式,是传播人文精神的桥梁,而且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法律、道德、审美等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形成一定的认知度,对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虽然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涉及的学科内容比较广,但是内容比较浅显,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感到有很大的压力,这样会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写小论文、团队合作完成有关学习任务。前者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自由发表个人观点,有利于学生培养独立的判断力;后者则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增强责任感,使学生培养一种积极乐观、善于沟通交流、自信的心理习惯。因此,在大学思政教学中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3.3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大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主要依靠对人文知识的积累和人文素养的积淀。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与他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有着很大的联系。在网络时代尚未发达的时候,大学生的信息来源主要是教师、同学、书籍、报纸等,而在如今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网络风靡全国,所以网络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但是网络囊括各种各样的信息,对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价值观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为了减少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防止大学生形成一种错误的金钱观,就要营造人文氛围,在思政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其中,红色教育能使学生坚定自己的信念。例如,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使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感受革命的艰苦,让学生更加珍惜当前来之不易的生活,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人生价值观。

4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4.1正确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确立人文素质教育在思政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从广义上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种方式,是教师传播多学科知识、培养学生气质的一种教学途径。要正确认识人文素质教育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作用,首先要认识到思想政治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对学生学习人文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包括政治、经济、法律、历史、道德、审美等多方面的学科内容,为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人文知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渠道。其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存在共同之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教学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爱国、守法、文明的人,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人文素质教育则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奉献社会、独立自强的人。这两者有交叉重叠之处,都希望把学生培养成一批有责任感的优秀的当代青年。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把两者结合起来,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既要落实好思想政治教学的工作,又要把学生培养成一批有思想、有理想、文明的新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

4.2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资力量建设

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起着传播知识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作用,就要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修养和人格素质。为人师表,教师要为学生塑造一个良好的形象。在教学上,教师要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决不怠慢,要有严谨的教学态度、良好的心理素质、宽广的知识视野、深刻的逻辑思维以及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对课本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认真研究课本的内容,并将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能够灵活地取舍课本内容制作精美而简洁的PPT课件。另外,校方要组织教师进行相应的人文素质培训,尤其要针对部分年轻、缺乏教学经验、人文知识不够丰富的教师进行教学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培训者要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考核,并鼓励教师深入研究有关人文素质的论题,以此来提高教师的人文精神。

4.3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

要从根本上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作用就必须从实践中感知,从而得到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并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价值观。例如,教师可要求学生制作一个与历史遗迹有关的视频,学生可在网上寻找有关视频,也可以实地考察制作视频,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这样使学生亲身体会到当地的文化风俗,使学生觉得更加真实,一来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二来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另外,还使课本里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实践,何乐而不为呢?因此,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有利于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使知识在实践中得到运用。

5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思政教学中重视专业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导致了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得不到全面发展,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大学思政教学的课堂效率,使学生在思政教学中形成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很有必要在大学思政教学中重点融入人文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学生管理中人文教育的渗透论文 篇7

1 人文教育的内涵

DeCarvalho 1991年提出, 人文教育的任务就是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进步以及终身学习提供应有的基础。扈中平1998年指出, 与科技教育推崇工具性不同, 人文教育强调的是价值教育, 重视道德、弘扬价值理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2年提出, 人文教育的实施应以价值加工为基础, 人文教育就是价值教育。

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文化素质教育, 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就是为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提供丰富多彩、深刻广泛的知识“养料”, 帮助学生进行人文知识量的积累。通过外部影响力和改造力的作用, 促进从知识到素养再到素质的内化。

2 高职英语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1 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

近年来, 随着传统英语教学弊端日益显现, 许多高职院校纷纷对英语教学进行改革。然而, 很多高职院校改革的出发点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提高就业率。因此, 专业设置、课程教学以市场为导向, 注重对学生语言知识技能和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忽视了人文素质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工具性强, 在校期间以通过A、B级, 四考试和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为目标, 忽视对自身的道德修养、人文素养的提高。据调查, 用人单位普遍认为高职学生与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 动手能力强, 适应性强, 能直接进入岗位角色, 但在人文素质方面十分欠缺。高职学生知识面相对狭窄, 普遍缺乏人文知识, 非专业知识浅薄, 甚至对于一些普通的常识性知识缺乏了解。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欠缺, 必定制约他们人格的健全发展和今后的职业生涯。

2.2 英语教学的人文性

英语的人文性内涵极为丰富, 首先, 英语教学所涉猎的语言教学内容十分广泛。每一单元的课文内容都会涉及到不同领域, 从自然科学的天文、地理到人文科学的历史、宗教等都有联系。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提供了前提。教师可以以英语教材为基点, 向学生辐射相关国家的历史背景、宗教文化、风俗习惯, 人文风情。其次, 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是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中心,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

3 高职英语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几点做法

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地过程, 不是一蹴而就的, 所以文化的导入与渗透必须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因此, 选择一本好的教材对成功的进行人文教育的渗透来说显得至关重要。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 除应用英语专业外, 其他非英语专业均开设公共英语课。目前, 学校使用的《新视野英语教程》 (第二版) 适合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人文教育的渗透。首先, 该教材注重选材的时代性, 每单元都有一个独立的容易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的主题, 其中有关于文化象征, 时尚和潮流、职业生涯、网络问题等等, 同时每单元都设计了与主题紧密相关的A、B两篇文章。其次, 该教材遵循“实用为主, 够用为度”的原则, 1-4册每单元都专门设计和编写了Using Topicrelated Terms和Practical Writing等应用性较强的项目, 训练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以下浅谈笔者在英语课堂中是如何渗透人文教育的。

3.1 根据授课内容和授课对象, 对文化背景知识有选择、有针对性的介绍和扩充

英语课文选材广泛, 上至天文, 下至地理。教师可以结合教材, 对文章所涉及到的背景知识有选择、有针对性的介绍和补充, 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可以扩大学生们的视野, 激发其学习英语的兴趣, 增长其实际交流的能力。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人文知识, 逐渐提高个人的人文素养。

例1:《新视野英语教程》 (第二版) 第二册的Unit 1的主题是文化象征 (Symbols of Culture) A、B两篇文章分别为The First McDonald’s Restaurant, Disney Mirrors American Culture。笔者认为这是在英语课堂中进行文化渗透的好素材。因为课文本身就是关于西方文化, 笔者是这样安排本单元教学的。首先, 在做单元导入时, 唤起学生的文化意识。为此, 设计了问题:当提到美国文化的时候, 你会想到什么?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5分钟, 然后每个小组把讨论结果写在黑板上。学生们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 他们提到了白宫、肯德基、麦当劳、迪士尼、自由女神像、克林顿、NBA职业联赛等。学生的答案广泛, 涉及面广。我将他们的答案进行了大致的分类, 主要涉及到美国饮食, 政治, 娱乐, 体育, 电影, 并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在图书馆或网上查阅更详细的美国文化知识。然后在讲解A、B两篇文章时, 补充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比如麦当劳的历史, 迪士尼的发展。最后, 在结束本单元的学习时, 让学生依据本单元所学内容及查阅的资料, 比较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3.2 挖掘课文内容的人文思想内涵, 找出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切入点, 指导他们的学习与生活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青年人离开学校时, 应是作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而不只是作为一位专家。”可见, 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同等重要, 不可忽视, 两者相互渗透、相互补充, 合二为一。在英语教学中, 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 而且要结合教材, 挖掘教材的人文思想内涵, 找出其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切入点, 循循善诱, 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人生观, 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培养健全的人格。

例2:新视野第二册第三单元关于成功的职业生涯 (A Successful Career) , 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挖掘其人文思想内涵, 指导学生形式正确的职业观, 帮助他们走向成功。首先我提出了问题:你打算将来从事什么职业?为了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你应作何准备?学生小组讨论后, 我把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汇集起来和大家分享, 学生列出的有confidencehigher education, favorite opportunities, the spirit of persistence, cooperation, optimism, hard work, great will, courage等等。之后我肯定了他们的答案, 并强调了在当代社会的竞争中, 以上这些优良素质的重要性。最后以谚语总结这个话题:He who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Confidence in yourself is the first step on the road to success;Success always favors theprepared mind.教师以成功的职业生涯为切入点, 激发了学生的斗志, 引导学生找出影响职业成功的要素, 从而帮助学生明确方向, 树立信心, 建立正确的职业观, 对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3.3 合作式和任务式教学方法的灵活使用, 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合作式教学和任务型教学的关键在于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顾问和指导者。教师根据学习内容, 设计各种任务活动,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 教师对其过程进行观察、监控、指导, 对结果进行评价。这样, 在相互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 不仅使学生获得了丰富的知识,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任务可以围绕教材中应用性比较强的项目进行。《新视野英语教程》1-4册每单元都设计了Practical Writing (应用文写作) , 覆盖面很广, 内容新颖, 应用性很强。有关于合同、订单、发票、邀请函、拒绝函、出国申请、发送邮件、通知等等。

例3:在教授学生写邀请函时,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检测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学习完邀请函的写作之后,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任务:假设每个学习小组成立一个公司, 公司名称及经营项目有自己决定, 然后合作制作一个邀请函, 邀请笔者于某年某月在哪里参加他们的开业大典, 并向学生承诺保管好这些邀请函, 希望有一天他们能梦想成真。检验的效果超乎我的预料, 组长统一分工安排, 小组成员集思广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团结协作, 不仅熟练掌握了邀请函的写作, 而且将邀请函制作的精致美观, 创意丰富。有的在邀请函上绘上公司的标志;有的用艺术字简要列出了公司的经营项目, 为自己公司做广告;有的邀请函设计新颖, 让人爱不释手。小小的邀请函正是学生们学习自主性和团队意识的完美体现。

4 小结

由于英语教学内容涉及广泛, 人文内涵十分丰富, 使得英语课堂教学成为渗透人文教育的重要阵地。在英语教学中适时的渗透人文教育, 不仅可以让学生不断积累人文知识, 而且可以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2]宋婕.大学应该提供什么样的人文教育[J].现代哲学, 2003.

浅谈数学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 篇8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就必须注意存在于中学数学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只要积极思考,善于发现,善于总结,善于归纳,我们就能在教学中找到让人达到至高境界的人文精神。从而为数学教学实施人文精神的培养找到了有效的素材。深入地了解数学教学中数学内容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就能在教学中积极、灵活、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培养。

1 数学史料中的人文精神的价值观教育

丰富的数学史料,可以让学生体会教学在人类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具有焕发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价值。在数学发展史上,中国对数学科学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中国数学家们的丰功伟绩是不可磨灭的。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从公元三世纪到公元六世纪左右,我国在数学领域始终处于领先地位,“杨辉三角”、“勾股定理”等……,这些材料能够让学生看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在数学领域中的巨大成就,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意识到自己这一代有责任继承和发扬民族的光荣传统。特别结合数学课程,有意识地介绍一些我国数学家的动人故事,可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之情。

2 数学教学的踏实细微,能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品质

踏实细微、严肃认真、精益求精的良好作风是人的高尚品质的具体呈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只有处处留心小事的人,他会忽略很多小事,他是不会成功的。小善不为,何成大善,细微之处,恰恰能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1967年8月23日,前苏联著名宇航员费拉迪米尔·科马洛夫,独自一人驾驶联盟一号宇宙飞船,经过一昼夜的飞行,完成了任务,胜利返航。但当飞船返回大气层后,准备打开降落伞以减慢飞船速度时,科马洛夫发现无论用什么办法也打不开降落伞了。二小时后,在亿万电视观众的注视下,一声爆炸,飞船坠毁,民族英雄殉难。造成联盟一号坠毁的原因,就是因为地面检查时,忽略了一个小数点,这场悲剧,也可以叫做对一个小数点的忽略。学习数学的人一定都会有这样深切的体会,一个小数点的位置,倘若失之毫厘,必将谬以千里。这既生动的说明了自然规律如何,客观公正而又铁一般地起着作用,又说明了数学活动是何等需要严密谨慎,踏实细微、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因此,长期的数学训练,对人的踏实细微的优秀品格的形成大有助益。

3 数学教学中科学与人文融合

在教学中加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倡导科学人文精神,就能激发学生作为“社会人”的责任感和参与感,净化学生的灵魂。现实生活存在着许多社会问题,如淡水不足、交通拥挤、自然灾害、商业薪金等等,以此类问题为数学背景构建数学模型,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另一方面也可引发学生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此类应用题在中考中也时常见到,解决此类问题,一方面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了解到无休止的砍伐将带来巨大的灾难,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国情内容的介入使学生们知道只有尊重事实,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努力追求新的科技,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可持续发展。

4 数学教学中与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

数学教学贵在有情。数学教师要善于挖掘和把握教材包涵的感情底蕴,注意观察和研究学生课堂学习的心理特点,由情入手,沿着解决问题过程中感情发展的线路,把学生带入解题的意境,唤起他们积极的内心体验,在感情的掀动中水到渠成地完成教学任务。在积极的情感交流中,学生有了对付困难的心理准备,并在教师的感染下,增强了战胜困难,奋发进取的信心,他们无不被教师所吸引,都积极思考着和渴望着问题的解决。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通过对数学问题的研究让其亲身实践与体验,能有效地培养其顽强拼搏,不怕失败百折不挠的心理品质,从中体会数学家们不畏艰辛,不怕失败的精神。同时在解题中又能经常受到“发退求进”“逐步调整”等方法、策略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自己“能进能退”的开阔心胸,有效地培养在“逆境”中能冷静地分析问题,修正错误,坚持真理的良好心理品质。

5 课堂中建立和谐的教学氛围

伟大的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师生交往在本质上就是在教育情境中师生之间人格的塑造、精神的交往、心灵的沟通。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舒畅的情景下愉快地学习,从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教学中要发扬教学民主,促进个性发展,培养学生求异思维、逆向思维、聚合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使数学教学活起来,加深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产生思维的碰撞与互相启迪,从而创设探究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的创新精神获得最大限度地表现和发展。

学生管理中人文教育的渗透论文 篇9

摘要: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变革,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围绕着大学生思政课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主要原因,通过对大学生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产生的积极作用进行探讨,阐释了对大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原因;作用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概念

人文,即人类的文化,是指由人类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它是人类经过长期实践产生的人类所特有的各种理性觉识、理论阐述和实践规范,既能体现在物质方面,也体现在制度和精神方面。人文包括文学历史、社会科学、艺术哲学等多方面内容,所谓人文素质教育,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方面的教育,来提升大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品位,从而成为具有良好素质的人。儒家经典《大学》中,孔曰:“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智善。”强调“大学之道”在于显明的德性,摒除旧习,从而达到善的境界。那么,在大学思政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意识,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就变得意义重大。

二、大学思政课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原因

1.灌输式教育模式及错误的教育观念

受教育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许多高校都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大学思政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育模式仍然是知识的灌输,对学生的培养计划缺乏长远的规划,忽略了教育的根本目的,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素质。大学思政课中包含了伟大中国人民的智慧、丰富的艺术哲学、当前的社会形势等多方面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怀意义重大。在思政课教育过程中,错误的教育观念导致教师只注重知识的应用,而忽略了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还有些教师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学,不能正确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意义。

2.教育主体能动性缺失

大学思政教育在大学教育中不再作为主修课程,因此受大了广大大学生的忽视。然而,教育体系下,教育的对象和主体是学生。在市场经济席卷社会的浪潮下,大学生不能把封闭自己在象牙塔中,而应接受艰难的商业考验和功利化的价值取向。社会风气的不断变化,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深深的冲击着广大莘莘学子,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学生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充满了矛盾和困惑。这样的境遇导致很多大学生产生错误的学习动机,人生目标也出现偏差,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就会产生只注重实用教学内容,轻视人文素质精神;只注重眼前利益,而轻视长远目标。他们认为,人文素质教学没有量化的、可见的物质内容,对前途的发展没有实际的意义。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及不被关注,使之成为不为人们所关注的边缘性话题,这种缺失使得人文素质教育在思政课教学中受到极大的挑战,人文素质教育变得无足轻重。

三、在大学思政课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

大学思政课隶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充分开发利用大学思政课教学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使人文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大学作为知识的集聚地,具有良好而充足的人文资源,包括语言文字、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科学技术等。在大学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若要实行人文素质教育,就必须重视人文资源的利用。大学教师担负着塑造大学生理想人格、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心智的重要使命。教师在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自修的方式,结合本专业的具体问题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进行探究,从而带动学生要发展个性以塑造全新的自己,培养自己独立健全的`人格,从而更好的适应不断发展前进的社会。

2.能够促使大学生形成先进思想

大学思政课教学课本中,教材取材大多是经典之作,内容丰富多彩,涉猎广泛,包括历史、文化、习俗、民族、宗教、经济、家庭、社会、人际关系、思想道德、世界观及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人文知识。语言舒畅优美,突出了人和人、自然、社会之间的紧密关系,体现了人在自然、社会中的感受,富有人文精神,是生动的人文教材,对大学生有深刻的启迪和教益。教材中很多篇章的内容都展示了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大学生在思政课堂上通过接受人文素质教育的熏陶,可以明白自己在社会上处于怎样的地位,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从而积极的对待人生,养成先进的意识形态。

3.能够更好地抓好课堂建设

在大学思政教学中,对人文素质教育有多种形式。比如每个学校都具有独特鲜明的特色,有专属的校徽校训,有标志性的建筑物,有浓郁的人文情怀。这些自然的外化表现形式有利于思政教学过程中对人文教育的深刻理解。除此之外,校园内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大学生的各种社团等,也能帮助教师在思政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对人文历史文化的理解,不仅能使大学生活变得丰富和充实,提高自身修养,实现课堂的时效性。总的来说,通过校园自身的人文文化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能够更好的抓好课堂建设,促进学生有规划的创造自己的人生。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大学教师,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教授学生基本的课堂知识之外,还应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养成优雅得体的行为规范,培养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修养,以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上一篇:商品学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下一篇: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