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2024-09-19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选12篇)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1

摘要: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就要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

一、健康教育首先要从身心健康发展需求做起

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实践与接受教育的过程, 是一个从幼年、成年到老年不断发展的过程。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青少年时期的身心发展的一些特点决定了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看待学生攻击行为时, 有的教师视其为道德问题, 有的认为是思想问题, 很少有教师参照心理健康的标准而将之视为学生的心理问题。小学生心理辅导是要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 帮助学生完善心理健康人格, 开发学习潜力。同时, 由于理论标准的缺乏, 导致教师在对学生问题的定性以及处理方面主观倾向较重, 拘泥于经验, 没能从心理的各个角度去严格地剖析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探寻心理根源, 要想帮助孩子们找回亮丽的内心世界, 就必须积极探求他们行为产生的心理根源。我认为影响他们心理品质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1. 许多孩子由于父母离异或父母在外工作常常不在家, 形成了单亲家庭或在家中缺少与父母沟通, 这些孩子不是缺少母爱, 就是缺少父爱, 看到别人有父有母, 一家和和美美, 就产生了自卑心理。

2. 宽容与约束都重要。对孩子宽容好还是严格好, 并没有一致的意见, 现实中家庭教育失败的教训往往是过分宽或过分严。家长应平等地对待孩子, 在宽容孩子的同时要给孩子必要的约束。过分宽容则陷于溺爱, 过分严格则是寡爱。

3. 学校教育存在“重智育轻德育, 知行不一”的问题, 学生心理问题未引起足够重视, 心理教育意识淡泊, 缺乏系统研究, 这也是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4.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学生。有人曾说过, 在责怪中长大的孩子常爱责备人;在怀疑中长大的孩子常起疑心;在嘲讽中长大的孩子常会自馁;在羞辱中长大的孩子常会自卑;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常怀自信。在指导学生作文, 开发学生思维过程中, 教师应遵循鼓励性原则, 无论哪种层次的学生都要为他提供优化的环境、成功的机会, 让他体验成功的感觉。不管学生的学习学得如何, 教师都应尽量去寻找学生的优点, 并给予认同和鼓励。只要教师给学生一句认同的话, 就等于送给他们一束成功的鲜花, 对学生会产生巨大的积极作用, 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每一句否定、打击学生的话, 都会像一支利箭刺伤学生的心, 弄得他们伤痕累累, 引起他们对学习产生消极甚至反感的情绪, 教学就会陷于困境, 导致学生心理不健康。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分数作为考核学生的主要标准, 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 教育成功的考核标准应该在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 心理健康理所当然地包括在内。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 学校应该加强教学效果, 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性公之于众, 提高全社会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家喻户晓, 提高社会认知度。学习的研究将从现实问题入手, 以学习的研究作为有力支撑。精选学习方面, 加强对学习研究的动态管理与指导。各研究成员要配合学习组开展活动与研究, 通过调查本校四五年级的心理现状, 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普及心理知识, 启迪学生自我教育;通过组织心理训练, 磨炼学生的心理品质;通过开展心理辅导, 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增强学生自主意识, 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通过学科教学渗透, 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心理健康教育是有效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 应当积极自觉地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功能, 既要注意面向全体小学生创造条件, 提供机遇, 满足其共同的需要, 又要注意个体间需要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方法积极引导, 使之对自己某一方面的需要及满足的正常途径能有正确的认识。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 拓宽沟通渠道。一是定期召开帮扶教师、寄宿生座谈会, 提高他们与人沟通的能力;二是定期让留守生与父母通话, 汇报学习、生活、思想等情况, 让他们感受父母的关爱。成长是一种美丽的疼痛, 从儿童到少年这一时期身体和心理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我们应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 让他们认识到, 这是很正常的, 不必焦虑、恐慌, 更不要逃避;引导他们感受成长的快乐, 指导他们学会在困境中迎接挑战, 学会在彷徨中寻求帮助, 从而逐步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的素质可以分为遗传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 也可以进一步分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素质、审美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还可以有更具体的分类。对学生的整体素质来说, 遗传生理素质是基础, 心理素质是关键, 社会文化素质则是体现, 很多小学都将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混为一谈。我认为二者有一定的联系, 但存在根本性的区别。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小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完善, 如接纳他人、正确地认识自我、积极上进等。而道德教育具有社会性, 它关系到小学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 应该遵循和崇尚的社会规范的形成。学生遇到困难时,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战胜困难, 在这种环境下训练学生, 不要因为学习困难就看不到学习的希望, 这种倾向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两点影响:一方面, 导致校方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偏重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 导致教师在看待学生心理问题时, 将其视为学生的道德问题, 难以从根源上发现并解决问题。比如将学生影响课堂秩序的一些行为直接定义为不守纪律, 而忽略了学生心理上存在的不稳定或焦虑等情绪。

结束语:

小学生只有搞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才能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使他们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宋月平.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几点体会[J].2012.

[2]姚气萍.小学健康教育教学方法例析[N].科教新报, 2010-01-13.

[3]刘文涛.小学生健康教育问题研究[J].2003.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2

为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之目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为此,在具体执行中应特别注意以下三点。

1.满足合理需要

小学生的合理需要主要包括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物质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交往和爱的需要,尊重信任的需要等,这些需要的合理满足是小学生形成和保持身心健康的基本条件,如果得不到适当的满足,就会影响其正常的发育和成长,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心理。比如任何一个小学生,作为班级和伙伴中的一员,如果长期得不到认可,不被接纳,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信任,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关爱,总是受到排斥,体验不到集体的温暖,他就不会有安全感、自尊感,就会感到孤独,感到压抑,就有可能走向自我封闭,或者相反,导致逆反心理,仇恨、敌对、攻击等消极心理,心理健康就无从谈起。事实一再表明,满足合理需要的机会被剥夺,或者受到压抑,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得到满足,人的心态和行为就有可能趋向极端化,甚至铤而走险。中小学生中存在的许多不良行为或罪错行为,绝大多数都与合理需要得不到适当满足有关。学校是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机构,是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敢策建立起来的正规的、完善的教育系统。因而,就满足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而言,所提供的机会和方式是最具合理性、方向性、教育性和权威性的,是任何家庭和其他社会部门都无法相比的。为此,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当积极自觉地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功能,既要注意面向全体小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遇,满足其共同的需要,又要注意个体间需要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方法积极引导,使之对自己某一方面的需要及满足的正常途径能有正确的认识。否则,小学生由于缺乏判断力和自制力,很容易在满足需要的冲动驱使下,接受不健康或不正当诱因的影响,采取不恰当的方法和途径求得满足,从而导致错误行为,教育者对此必须充分注意。

2.提供指导

指导包括集体辅导和个别指导。集体辅导要有预见性和超前性,是指针对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或可能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采取适当的方式加以辅导,使之对自己成长发育中必定或可能面临的问题有所认识,有所准备,能以积极自觉的心态有效地面对。比如新人学的小学生,由幼儿园的小朋友变成了学校的小学生,随之而来的是主导性活动的变化,由先前的做游戏为主变为以学习为主。随着社会角色的变化、主要活动的变化,家庭与社会的要求也不同。小学生要严格遵守《小学生行为规范》,要写作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习已成为必须履行的社会义务。如此巨大的变化对所有学童来说都会遇到对学校生活的心理适应问题。再比如高年级小学生,面对青春期的提前到来所带来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也有心理准备问题、心理适应问题,所有这些共性的问题都需要教师或其他人员有计划地提供及时有效的辅导,否则就会遇到困难,就可能出现困扰,不利于身心健康。个别指导主要是指根据个体心理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和指导。比如,对个别小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方法上的帮助,针对个别小学生存在的某些消极的不利于其身心发展的问题,如逆反心理、,厌学心理或人格上的某些弱点所给予的帮助、所进行的调整等均属个别指导。

3.及时调治

我们知道,学校是全方位、综合性的教育机构,有许多工作要做。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仅仅是小学生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财力,不可能都用于此。同时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和健康教育的复杂性,个体间的差异性和家庭生活、环境影响的多样性,因而无论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多么重视,工作多么细致,效果如何显著,也不可能使所有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都能达到非常理想的程度,总会有少数或个别小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这就要求我们从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以及班主任和辅导员都能根据有关方面的知识,善于识别,及时发现,并能随时与有关家长取得联系,提供建议,及时送医疗性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机构,由专业人员及时有效地给予调节和治疗。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尚未定型,各种心理问题即使比较严重,只要及时发现,善于识别,及时送医疗性心理咨询、治疗机构,接受专业人员的帮助和调治,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都能有效地加以排除,得到根治,愈后效果良好。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篇3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问题 健康 对策 人生观

我们国家开展小学生心理教育从90年代开始,开始不没有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多次经过专家呼吁和尝试,才有所发展。目前已经深入推进。取得了一定效果,提高了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但是局部地区还是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影响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总有人认为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夸大其词,没有那么严重。

目前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复杂的社会环境背景下,其不利影响是多方面的,加之当代小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身心脆弱,正值人生发展的特殊时期。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往往我们大人也有心理健康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源自于社会的压力、学习的压力。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采取专业的疏导。在美国对从事心理教育的老师要求非常严格,值得我们去借鉴。不仅要求具有硕士学位,同时还要求必须具备五年以上的从业经验。而我们国家在小学设置上并没有专职的心理教育老师。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1.过分注重应试教育,课程单一。应试教育在我们国家根深蒂固,老师授课都是按照书本的既定内容,往往忽视心理教育,考试、作业繁重,对学生疏导少,客观上造成学生压力过大,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不良情绪反应也以说教为主。长此以往影响学生的心理潜能和健全人格的养成。探索适合小学生的课堂教学应该不受传统教育束缚,建立适合学校校园的健康心理教育模式。

根据课程设置合理设置心理教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自我教育,必须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到达科学育人的目的。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跟进的过程,不能单凭几节课,几个讲座就能达到目的。当今的小学生心态极为复杂,教学过程难度可想而知。课程设计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多些感悟和体会。在课堂上采取正确的疏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让学生自己讨论、个人展示、游戏、表演、运动会等多样的课外活动形式。

2.小学生惯性的养成。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好的习惯可以带来好的结果,而坏的习惯只能带来不好的结果,在许多时候,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就是由于有一些坏的习惯在作怪。

学习上不明白自己要干什么,该干什么,总是让老师和家长在后面推着屁股。凡事预则利、不预则废,成绩好的学生一般计划性都很强。学习时间不固定,每天必要的学习时间无法保证,学习时完全凭情绪。每天该完成的学习任务没有完成,喜欢搞集中复习、临考突击。上课时忘带课本和学习用具,作业经常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但字迹潦草错误率高。上课时经常精神溜号,甚至做一些与学习毫不相干的事;自习课时常沉迷于空想,或者东翻西看,浪费时间。过于害羞,虽然学习上有许多没有搞懂的问题,但也不敢问老师。作业本发到手里,虽然上面有许多老师的订正,可很少往心里去;学习是一个积累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补漏洞的过程。

3.依赖班主任不利于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爱孩子,是我们的天性。这份爱中不仅要包含理智与宽存,更应松紧有度,要为学生们在“可以”和“不可以”之间划一条清楚的界限,使他们的行为有章可循,学会忍受一时的不舒服、烦心事,甚至忍受必要的痛苦。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对复杂的环境,是一门新课程,客观上对老师要求很高。甚至比语数外教学都难,必须针对固有的课程制定专门的长期计划,放在突出的位置。有的学校老师年龄偏大教学结构单一,小学生心理教育程度认识不高,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教学方法单一。再加上被平时被应试教育牵制, 对小学生的心理教育形成不了科学性、规范性、长期性的系统教育。这就需要教育部门制定适合的教育方针,减轻老师和学生的应试压力,对老师采取定期的培训,学校针对学生多搞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对于孩子来说自己被拿来与他人比较而感觉不舒服。只不过,有的人可能只是感觉不舒服,但有心理专家却表示,“别人家的孩子”甚至会诱发个别孩子的心理问题。每个孩子身边都不可避免地有众多“别人家的孩子”,但如何正确对待他们却是所有人都需要认真思考的,看到学生的优点,多注意他在哪些方面做得好,别将学习成绩看得太过重要,也要多关注孩子其他方面的表现。如果孩子有缺点,就鼓励他战胜缺点,而不是将“别人的优点”这个“大盐块”撒在孩子的缺点这个“伤口”上,否则他也许会因此而放弃继续努力,进而变得自暴自弃。比如,我听说你的同桌数学成绩不错,你也完全可以从他那里‘偷师’嘛,互相学习学习还能增进同学情谊呢!”这样的说法就摆脱了“比较”的影子,既让孩子看到了自身的实力,同时也提醒了他自己的缺陷。

农村寄宿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4

一、外在因素对寄宿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由于目前多数寄宿制学校教育理念落后,教育目的仅停留在“抓成绩、保平安”的低要求上,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1. 打开寄宿学生心灵的大门

各个年龄段的孩子如果选择寄宿,学校要具备代理父母甚至超过父母的水平,要能跟孩子进行最亲密的交流,给孩子家的感觉。面对面地交流,实现心灵的碰撞与交流,对其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驱散学习对他造成的负担,使寄宿的学生能“亲其师,信其道”,与教师建立和谐快乐的生活、学习关系,学生的各种非智力因素得到很好的发展,使学生的人格更完美。

2. 家庭因素对寄宿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因素对寄宿生心理健康发展产生的影响主要是由于家长没有在学生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而导致的。受传统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精神层面的关心则相对比较少。正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期的中小学生,寄宿生活使他们长时间与父母分离,部分学生出现“分离性焦虑”,若是长期亲子交流缺乏,学生便会出现情绪情感异常,如,孤僻、胆怯、焦虑等。孩子年龄越小,亲子分离时间越长,造成的“情感缺失”越明显,在孩子心里留下的阴影越深。

3. 用爱让学生移情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心灵总是在一个被他解释为有利和有害的情境之中,以此为依据做出反应和动作。”寄宿学校是家庭生活的延续。当他怀着像对母亲的信任一样来到学校这个集体时,他忽然发现现实很残酷,他成长的环境弥漫着悲观的气氛,他处处事事比不上别人,他只要稍有差错,随之而来的必定是训斥、责骂,他幼小的心理承受了太多的苦难。出于保护自己的需要,他自己孤立自己。我们要让寄宿生感觉到家的温暖,既要有母亲般的慈爱,又要有父亲般的威严,为寄宿学生提供更健全、更完美的育人场所,我们不能销蚀寄宿学生的童心,更不能挫败学生的自信心。让他认为,自己是很棒的。感觉到老师是能信任他的,之后他的被信任感随之扩大,他的敌意随之松懈,不再见谁蛰谁,不再封闭自己,性格重新开朗起来,又回到快乐的集体中去了。

二、寄宿生自身因素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

小学不同年级寄宿生通过比较发现:在学习障碍上,低年级和高年级显著好于中年级;在情绪障碍、品德缺陷上,中年级和高年级显著好于低年级;而在性格缺陷、社会适应困难、不良习惯、行为障碍上,高年级显著好于低年级和中年级;从性别差异看,小学寄宿男生的心理问题高于女生。因此,小学寄宿生由于自身因素引起的心理问题是值得关注的。

“移情训练六步法”,可以帮助寄宿学生处理同伴间的冲突,具体操作如下:第一步,通过分析冲突事件,帮助寄宿学生了解他人想法。第二步,分享冲突双方感受,帮助寄宿学生了解他人感受。第三步,讨论冲突双方产生这样想法和感受的原因,帮助寄宿学生了解他人想法和感受的产生原因。第四步,设置情景让寄宿学生扮演冲突一方,并站在另一方的角度重新思考冲突事件,帮助寄宿学生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第五步,分组讨论解决冲突的方法,帮助寄宿学生想出尽可能多的方法解决冲突事件。第六步,经过分组讨论,从所列出的解决方法中选出所有人都认可的好方法,帮助寄宿学生以最有效的方法解决冲突。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5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小学生易出现孤独、自闭、依赖等心理健康问题,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既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又能够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积极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本文通过分析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讨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存在问题

近年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一方面家庭中的独生子女数量增多,孩子受到父母过分的溺爱,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小学生处于瞬息万变的大环境下,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心理问题。小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还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小学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依据“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教学,不断推进素质教育,逐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小学教师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够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笔者根据实际教学经验,通过分析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专业人员,部分教师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许多小学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没有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都是由政教处主任、团委书记、德育副校长、班主任等监管,谁有时间谁抓,但是他们基本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教育培训,在工作中难以运用心理学知识引导小学生健康成长,难以帮助小学生改变性格上的缺陷,造成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表面上看是齐抓共管,统筹兼顾,实际上都是表面文章,没有发挥实际作用。一些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个人素质偏低,工作积极性不高,往往都是带领小学生观看教学视频或者电子课件等,不能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

(二)在辅导上偏重学校,忽视家庭和社会的配合。

目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大多偏重于学校教育,认为小学生只有在学校里才能够身心健康发展,完全忽视了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实际上,家庭和社会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个不和谐的家庭或者一个不安逸的社会都会造成小学生个性偏激,性格孤僻。一些小学还依旧施行“关门教育”的策略,以为通过上辅导课,搞心理辅导活动,或者聘请专家到学校进行讲座就可以促进小学生成长。其实,这样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脱离了家庭支持、社会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必然是片面的。心理健康的.真正目标是锻炼小学生的意志和能力,提高他们对于学习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三)存在错误的认识,把心理健康教育当做摆设。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仍然存在错误的认识,经常会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处于从属地位,把心理健康当成摆设,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教育部门的检查。而且小学里常常将一些不能胜任一线教育工作的教师安排为心理辅导员,这些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使心理健康教育名存实亡,似有实无。有些学校用闲置的教师作为心理咨询室,条件简陋,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学设施,也没有固定的资金投入,渐渐的小学生就对心理健康失去了兴趣。而且目前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开设不完善,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体教学体系中,只重视数学语文等学科的教育工作。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积极开展师资培训,建立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近年来,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因此小学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提上日程,积极开展师资培训,逐步建立一支既有扎实基础又有丰富经验的心理专业教师队伍,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学校必须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因为小学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如果不能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很容易走上歧途。要把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放到与其他学科教育同等的地位,并且纳入学校的重点工作,使小学生获得更加全面和科学的心理健康辅导。要协调好心理健康与学科教学的关系,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知识。还可以给小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检查和考核,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整体教育。

学校要注意到家庭和社会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积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创新管理模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让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和启迪。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社会经验不足,家长要给予小学生正确的教育,给他们营造和谐友爱的家庭环境,鼓励孩子尊老爱幼和乐于助人。同时,学校要积极争取更多的社会力量的帮助,比如医疗、环保、公益等,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社会资源,让小学生享受开心快乐的童年。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只有将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统一起来,才能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重视程度。

要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挥作用,就必须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教育活动,比如可以根据学校的师资力量等情况合理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基本的教育设施,选拔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改善小学缺乏心理健康教师和心理健康场所的现状。要根据不同年级小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程,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调节能力等,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规范的行为习惯,提高学习兴趣,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为了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学校必须建立完善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并且定期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是小学生成长的需要,而且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提高重视程度,秉承生本教育理念,遵循新课改的要求,加强师资配备,建立完善的协调机制,规范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加强与家庭、社会的结合,从而实现高效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王海宁。小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分析[J]。科技展望,2014年第17期。

对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篇6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4

引言

小学阶段是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的综合发展。因此对小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势在必行。农村小学闭塞的信息、素质偏低的教师、传统机械的教育理念等使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严重受挫,问题频出。因此,必须尽快探索出解决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问题的特色化策略。

一、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1、学习方面的问题

学习压力大。由于现在学校、教师、家长过于看重学生的智力发展,过分注重分数,小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任务“超重”的现象。除了学校的学习任务,一些家长还给学生布置了大量课外作业,占据学生休息和睡眠时间,使学生失去了享受童年生活乐趣的最基本权利。

考试焦虑。近年来,尽管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一直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淡化应试教育,但其阴影还是在困扰着广大小学生,加之父母对子女给予的过高期望,使他们的身上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伴随着年级的升高,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造成小学生学习精神萎缩,进而导致神经衰弱、失眠、注意力分散等多种症状出现,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考试焦虑。

2、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师生关系障碍。师生关系是一种最基本的教育关系,也是小学生人际关系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些家长反映,孩子上学前比较听父母的话,可进了小学后,就开始不听自己的了,而对学校老师的话倒是言听计从,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然而,目前小学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却表现出一些突出的问题,其中又主要来自于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具体表现为:一是教师对学生缺乏尊重,随意贬低学生价值,使孩子的心理遭受创伤;二是教师对学生缺乏理解和信任,使学生产生对抗情绪;三是教师在日常教育活动中缺乏公正、民主精神。

同学交往困难。由于现在的家庭多为独生子女,父母往往因过于关爱,使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失去了许多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当他们走进学校时,就很容易表现出交往经验的不足和交往技能的缺乏这样的问题,这样的学生总是觉得别人对自己不友好,其他人不理解、不同情自己。当别人看他或议论他时总感觉不痛快,难于与人合作,因而也很难融入集体生活。

3、成长发育的烦恼

进入高年级以后的小学生逐步开始了青春期发育,生理机能上的急剧变化使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表现为他们开始对自己的相貌体态十分关注,对异性同学也会产生好感。但是受到农村教育条件的限制,再加上他们的心理成熟并不与生理发展同步,要求独立成长的渴望与生活学习的依赖性之间的矛盾,与同学关系的紧张,学习活动的成败等,容易使他们产生心理情绪上的变化,如紧张、困惑等,因而这一阶段也是他们出现心理问题的高峰期。

二、加强农村小学生心里健康教育的主要措施

1、积极引进专业教师和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工作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和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因此,学校积极引进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同时结合实际,有计划、分步骤、有条不紊地开展教师培训工作,专家下乡指导、短期培训、教师自我进修相结合,使农村学校的教师尽早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并能灵活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的工作方法。

2、组织编写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教学指导用书和有关心理健康课外读物

编写适合农村学生的身心发展的教材,编写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的课外读物;教材与读物要需具有可读性,富有可操作的实践活动。教材编写应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每一课题可以有启发性的事例或故事引入,以供学生讨论、选择、思考、提出理由、形成结论,以达到助人自助相效果,再以正确的观点来分析自己和周围的事物,把趣味性与科学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3、帮助家长掌握相应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往往在幼儿期就开始体验到心理困惑。这些心理困惑的缓解有待于父母抚慰。倘若缺乏这种感情爱抚,幼小的心灵就会忧伤,被孤独感笼罩,易形成孤僻的个性。如果孩子在小时候心理障碍就潜伏下来,在长大以后遇到困难时,就无法正确克服,甚至走上邪路。现在许多农村家长还没有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普遍认为孩子没病就是健康,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要通过多种渠道来帮助家长提高认识,帮助家长掌握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首先,要重视每学期一次的家长会,把家长会变成专题教育讲座,班主任可利用家长会的机会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也可以请一些专家、教师到会为家长们上课。其次,学校通过多渠道,让家长更多地知道如何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了农村也能克服学生住家比较分散,召集家长不易的不足。班主任通过家访与家长进行沟通,与家长一起共同商定、共同采取措施来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还可以通过写书信或电话联系的方法,与家长进行更多的交流,及时地把学生有关情况反映给家长,取得家长支持,共同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质。

4、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相结合

农村中学要积极探索,努力寻求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切入点。积极开展或参与具有农村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性课题研究,通过专家与教师教的合作,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理论素养和操作水平。在理论指导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更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行为方式,注重学生在学习、生活的心理体验,以全面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

结束语

总之,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作,它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努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我们的时代在召唤,学生在召唤,家长在呼唤,社会在呼唤,在广大农村中学全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崔丽娜浅谈农村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J].德育心理,2008.

浅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7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易产生的问题

( 一) 难以融入学校生活

孩子们刚从家庭这种简单的关系中走出来,来到学校这样一个有着很多老师和同学,以及高年级同学的较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老师不能时时刻刻关心照顾到他们每个人每时每刻的小情绪,无法像父母一般纵容他们,而同学们也各有各的情绪与性格,因此难免会产生心理落差,有时甚至会出现抵触校园,恐惧与同学交流,恐惧与老师交流等的心理状态。

( 二) 心理的矛盾

自卑心理与自负心理这对矛盾的心理常常出现在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们的心理问题中。受经济条件的影响,家庭条件相对一般的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常常表现出自卑心理,会存在事情都憋在心里不说的情况。而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学生则在心理上往往比较乐观,但有时又容易产生盲目乐观的自负心理。因此作为孩子们的第一位老师,家庭环境是影响这群刚进入学校生活的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最直接因素。

( 三) 渴望被认同的心理

在学校中学习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各种在家庭中没有体会过的学习方式渐渐让小学生们习惯,比如上课提问回答、每日家庭作业、课外活动兴趣比赛等。而小学生还未接受固化教育,小脑瓜里充满着天马行空的想法,于是很多学生希望自己的答案或者想法能在学生群体中显得与众不同,从而得到周围同学和教师的认可。如果在这样的尝试的过程中受到了挫折,就容易产生失落的情绪。

( 四) 逆反心理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教与学关系是不对等的。教师明显处于主动且掌握话语权的地位,而学生处于被动及从属地位。这样一种关系下极易让学生们产生逆反心理。才刚进入学校的他们,学习上不存在太大的压力,但是不同于家庭的那种教育模式使他们对传统的管制教育易产生反感的情绪,心里希望学校能够给予一定的自由或者对他们的理解。这在无形中对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造成了一定的嫌隙与不便,给初入校园的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原因

笔者在教学工作中发现,在初入校园的小学生中,由于某些学生由于自身心理不成熟,以及来自家庭社会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心理上渐渐产生了不健康的问题。而正是这些不健康的因素,就可能直接,也可能间接地影响了他们今后的生活和学习。

( 一) 成长过程中的逆反心理

随着年龄的增长,待人接物面也越来越广,由此自尊心、成人感也日见增加。伴随而来的强烈的自我意识,可能导致对长辈的服从意识的淡薄,再加上更加喜欢独立思考,于是逆反心理也日益增强。而其中有些青少年过分强调自我对于老师家长善意的批评、帮助,认为是错误的,是侮辱,从而不愿接受。有些甚至有意反其道而行之,用反抗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 二) 脆弱、自我的心理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都是父母能给的最好的条件。但因为他们的父母只顾忙于事业而大多数没有太多时间照顾关爱他们,这就使有些孩子不愿与老师同学深入交流,更有甚者把自己封闭起来。这些孩子在日常的学业或生活中如果遇到了困难与波折,但却不能将心中的苦闷发泄出来,就容易处于焦虑、抑郁状态。这样的心理状态无法承受太大的挫折,恐怕一旦遇事就容易惊惶失措。

( 三) 应试教育的压力

面对日益激烈的升学压力与竞争,家长们都有迫切的希望孩子成龙成凤的愿望,这就使就算还是初入校园的小学生心理负担也日益加重。过重的家庭作业,频繁的考试,在家中父母的唠叨,无不使学生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焦虑状态。而当他们面对没有让自己和父母满意的成绩时,就只能总是抱怨自己,渐渐地就失去了对学习的信心。

三、针对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作为一名教书育人的老师的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因此我认为,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细心认真地感受学生的心理状态,与学生交朋友,进行平和的谈话。如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甚至覆盖及学生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多细心观察学生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兴趣爱好等表现。而有经验的老师,或者经过正式培训过的心理咨询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与学生心平气和地促膝谈心,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现下遇到的困难及心理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面对面的谈话过程实际上是交谈双方之间的一种从点到面到深入的交往与认识过程。因此我认为,与学生面对面的交谈对感受学生的心理状态有重要的帮助。

二是加强学生与学校、家庭的良性互动。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除了来自家庭、学校等方面的外在因素,也有学生个体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内在原因。家庭生活教育中过分溺爱与过于严苛都是不行的,因此,父母不仅要关心子女的生理健康,也应当重点关心一下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多与自己的孩子沟通与交流,增加相处的时间,在相处中找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学校在传播知识时,也应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变化规律的知识传播。例如,经常性地组织一些针对小学生的益智趣味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也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心理健康研讨会、社会公益活动等。

三是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评价、预防及治疗体系。社会不断发展,竞争日益激烈,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因此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评价及治疗体系已十分紧迫。对在校学生,不论是小学生亦或是中学生,都进行适当的心理健康评价,不仅将有利于掌握孩子们的总体心理变化趋势,也更有利于把握学生个体的心理变化过程,从而在总体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准确认识个体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适合学生个体的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四、结语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篇8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 一方面, 小学生自身素质的超前发展使他们对父母、教师、同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而他们由于自身经验、阅历的欠缺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往往手足无措, 对事物处理不当而造成心理不平衡。另一方面, 家庭教育的不当使孩子们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特征, 导致孩子独立性较差、依赖性较强, 只能适应顺境, 受不得委屈和挫折, 遇到困难茫然失措, 情绪极不稳定。根据小学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研究, 笔者发现, 在先天素质基础上, 后天的教育环境的影响和成人的合理引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新形势下, 国家着力加强和改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许多小学也开设了这门课, 但是由于专业师资力量的缺乏, 教材教案的专业性不强, 部分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依然感到不知所措, 致使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 缺乏明确的目标和相对科学的规划, 甚至在一些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

笔者以为,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着重从学习能力辅导和性格品质辅导这两方面, 对小学生进行合理引导。

一、学习能力辅导

小学阶段的学习难度低、学习任务轻, 学会如何学习成为这个阶段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此阶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应当成为小学阶段心理健康辅导的核心任务。可以参考的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小学生进行兴趣辅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可以化作学习新知、探求未知、掌握某项技能的巨大动力。通过课上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发现, 激发学生对事物的浓厚兴趣, 为将兴趣迁移到知识学习层面奠定了基础。

2.开发学生智力, 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创造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提高小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进而促进其智能发展。

3.培养学生优秀的学习品质。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的培养训练对于小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流畅性、变通性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注意力水平的高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对目标物的集中程度, 另一方面表现在对干扰物的抵制, 训练学生的抗干扰能力, 提高小学生对事物的专注水平;观察力训练从三方面着手, 使学生学会观察, 掌握观察方法, 培养学生写观察日记的习惯, 提高观察能力;记忆力训练日常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遗忘规律, 掌握复习方法, 增强记忆效果, 提高记忆力。

二、性格品质辅导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尚处于不成熟的阶段, 他们常常不能客观地、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过分地夸大自己的优点, 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 由此而形成过于自我、骄傲自大的习惯。因此, 通过对小学生性格情绪意志辅导帮助小学生理性地看待事物, 合理地评价自己。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做情绪的主人, 培养小学生调整情绪的能力。消极的情绪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除了要注意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外, 还应让学生学会调节、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教师应让学生了解什么样的情感属于正常的、合理的, 什么情况超出了正常的范围, 是应该加以调控的。帮助学生掌握合理宣泄情绪的方式, 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

2.学会人际交往, 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同伴关系交往是儿童生活中重要的人际关系, 学生在学校通过同伴交往得到友谊和爱, 获得他人的接纳和认可, 从中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和生活乐趣;同龄伙伴的社会角色相同, 他们之间的交往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和共同需求。这使得他们在交往中, 更加自由、更加自主地体验和探索群体生活, 从而学习社会规则, 发展自己的社会交往、助人、合群等心理品质和技能。随着学生自主性发展, 帮助儿童与成人交往, 是目前教育中一个重要环节, 沟通是双向的, 不仅教师、家长要注意与孩子沟通, 而且还要教会儿童与成人沟通。

3.帮助小学生认识自我, 了解自我, 发展自我意识。小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的萌芽、发展期, 他们的自我意识往往不完善, 再加上意志、思维等发展的局限性, 有时会使得消极的自我一时占了上风, 表现出较多的惰性和消极性。因此有必要训练他们正视并接受全部的自我, 最终发展积极的自我, 克服消极自我的阻碍作用, 从而达到完善自我的目的。

4.创设良好的班级氛围, 根据小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相应的辅导。班级成员相互作用形成的气氛对于小学生往往具有直接的影响。一个具有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的班集体, 会促使其成员奋发上进、不甘落后。如果班上多数人都消极怠惰、不思进取, 那么, 即使少数同学想好好学习, 也会因为难以抗拒压力和诱惑而最终陷于“同流合污”的境地。每个人在性格上都有各自的特点, 当他们生活在一个群体中时, 又会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性格特征。在辅导中, 要注意利用群体的共同性格优势, 设法帮助他们发挥优势和克服弱点。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学校系统的教育之外, 还需要社会和家庭的支撑。社会各方面必须密切配合, 共同担负公民教育的职责。在孩子的发展历程中, 家庭环境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品质都或多或少地烙着家庭的印记。一个和睦、温暖、重感情、守信用、充满朝气、积极向上的家庭, 可能铸就孩子健康的心理。反之则极有可能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不可弥补的创伤。因此, 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 对孩子的父母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首先, 要求父母应具有健康的心理, 只有这样才能去感染孩子;其次, 要求父母对自己的一言一行必须严格要求, 决不能失信于孩子;此外还要求父母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 不能过于顺从溺爱, 也不能过于严厉甚至专制, 要有民主的作风。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9

在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既可以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也可以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 而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 也会遇到许多问题和阻碍。 因此, 教师要能够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文化知识, 从而能够在培育学生的心理健康过程中, 将自身的所拥有的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

一、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 社会对小学生的影响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时代的变革, 因而在现代社会中存在着许多不良的风气, 而小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 如果教师没有及时的对小学生进行教育, 就会使小学生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 从而形成不健康的心理。 与此同时, 在当下的应试教育的背景下, 家长和教师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 而忽略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大量的功课作业, 使得小学生承受巨大的压力, 部分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同学, 很难接受这些复杂繁琐的教学内容, 从而导致其自身无法形成健康的心理。

( 二) 教师没有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

许多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是一样的, 因此, 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 只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教育, 这使得教师不能够及时的发现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而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没有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从而无法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案, 这样就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对小学生而言, 起不到任何的教育作用, 小学生也不能通过教师对其的教育, 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和其他方面的能力, 久而久之, 就会使小学生在心理压抑许多事情。

二、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的策略

( 一) 明确教育的目标, 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

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 首先教师要能够明确心理健康的教育目标, 这样教师就能教育目标制定合理的教育方案, 从而能够对有针对性的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这样就可以使小学生拥有丰富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从而不会盲目的信任别人, 小学生也不会对父母产生依赖感, 能够独立的思考问题。 与此同时, 教师也可以有效的塑造小学生的健康人格和心理, 使小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解决自身的心理障碍。 举个简单例子, 小学生的自控能力不足, 这时教师就要根据这个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情况明确教育目标, 制定教学方案, 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的引导学生和激励学生, 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教师对其的关心和爱护, 教师要能够发展学生的内在潜力, 从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能够尽量的拥有较强的自制力。

( 二) 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

在对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过程中, 教师要能加强度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 而不是隔三差五的对此辅导, 这样不但浪费人力、时间, 也会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对小学生起到作用。 因此, 教师要能够合理的安排时间, 对学生进行辅导, 使学生能够受到良好心理健康教育, 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而教师只有提升自身的素质, 才能有效的教育小学生。 所以, 教师要能及时的学习心理课程, 从而提升自身知识文化和自身的教学水平, 使学生能够主动的接受教师的教育和辅导。 例如:小学生的自尊心较强烈, 不能接受别人的批评, 因此, 教师要能够对小学生加强心理辅导, 让学生能够接受教师和他人的批评, 使学生能够把别人对自己提出批评, 当作一种警醒, 从而能够在日后的生活中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这样学生就可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 三) 教师应与小学生积极主动的交流, 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教师要想能够有效地培养小学的心理健康, 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 主动的与学生交流, 激发学生的与教师的对话兴趣, 这样教师就能够有效的学生之间树立良好关系, 当学生真正把教师当成朋友, 学生就会将自身的想法毫无保留的告诉教师, 从而使教师能够准确的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 并因材施教。 例如: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弱, 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的时候可以促进学生的将往能力, 让学生能够主动与教师交流, 教师也可以将其分为小组, 对其构建一个话题, 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沟通, 使学生能够在小组之间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这样教师就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使学生能够主动与他人交谈。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 教师要想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师就要能够根心理学习教学手段, 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 从而在教育的过程中, 使学生能够主动配合教师教育, 与此同时, 教师也要及时的与学生之间交流互动, 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这样教师就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辅导方案, 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健全的心理, 而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也可以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金蕾.小学生心理健康指导的方法[J].教育评论, 2013 (03) :37-78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10

以下是我们的一个实践案例, 将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整合, 学生在这个活动中受益很多, 我们也总结一些有效的教育方法。

《我的好习惯 》, 是 《 品德与生活 》 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节课, 在本节课的设计过程中, 在常规的三维目标基础上我们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 就是让学生学会怎样专心听老师讲课, 提高学习效率, 使学生初步养成良好学习品德和学习习惯, 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成长的快乐。

整个活动分为热身活动、主题活动和结束活动三个部分, 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一、热身活动

活动课讲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心理开放和心灵共鸣, 形成一个同频共振的能量场, 实现能量在全场的流动, 要通过有趣的小活动达到这一目的。 为此, 在课的开始安排了热身活动。

1.导入: 有节奏的鼓掌开始上课, 哒、 哒、 哒哒哒, 营造师生共同整齐的鼓掌氛围, 我们的口号是: (全体高呼) 相信自己, 潜能无限, 勇于拼搏, 走向成功。

2.小活动: 先学习好习惯拍手歌, 接着是全体学生宣誓:说自己、真体验、我保密、我安全。

二、主题活动

活动一:平时是怎样听老师讲课的? 这些听课方法效果如何?

分小组讨论, 让每个学生自由发言, 介绍自己的真实情况, 然后以小组形式在全班进行分享, 老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大家在听老师上课的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这样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的有效方法, 又给学生创造发表自己意见的时间和空间, 对学生的能力是一种无形的提升。

经过总结, 学生看到目前班级出现的几种听课现象:凭兴趣, 看老师学习;不分主次, 边玩边学;受各种干扰, 想学学不进去;注意难集中, 紧张。 根据学生的实际感受, 大家发现, 这样的学习方法效果时好时坏, 课堂秩序和纪律不是很好, 不能收到良好效果。

通过分析这些现象, 我们看到现象的背后存在的问题:课堂秩序不好, 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 实际上是品德问题与心理问题的综合呈现, 纪律约束意识缺乏, 良好行为习惯的缺失, 学生的选择及判断能力有待提升, 学习主动性较差目标不明确。在此基础上, 老师进一步向学生提出问题:怎么办? 在老师的引导下, 自然过渡到下一个活动。

活动二:怎样正确听老师讲课?

1.引导学生找到正确方法

讨论分享: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 各小组形成一致意见后在班级分享, 在分享过程中学生可以学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如学生提出的听课方法各不相同:1姿势端正, 要坐好。 2动脑筋, 勤发言。 3可以在老师讲课的时候边听边记笔记。 4也可以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老师讲课, 尽量在上课时把老师讲的东西都听懂, 当遇到实在听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课后问老师或同学。 这样比较节省时间且觉得学习效率比较高。 也可以把节省下来的课余时间用来复习, 可以事半功倍。 5要特别注意老师刚上课和快下课时所说的内容这些内容, 将是自己学习的一个简略的提纲。 因此, 要特别听清楚。

2.活动收获

1解决了怎样正确听课的问题, 学生之间相互借鉴学习方法, 这是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 学生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才有可能提高学习效率, 获得学习的进步, 进而提高学习兴趣。

2立足学生生活, 有感悟有体验, 有自己独特的收获, 比老师单纯说教的效果好。

3在活动过程中, 学生有选择有判断, 自主性增强, 能力得到提升。

4从长远看, 引导学生先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思想, 然后自觉外化为行动, 既解决品德行为问题, 又解决心理问题。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学生的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我们不能期望通过活动达到所有的教学目标, 一定要强调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坚持使用, 才能养成良好习惯, 成为自觉行为。

针对一些学生提出的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 我们设计一个小活动, 教给学生一些比较实用的方法。

活动三:

教你一招:提升注意力, 同溜号做斗争。

记画纽扣法:每人发一粒纽扣, 观察一分钟, 然后把纽扣收起, 凭记忆画出纽扣的图像, 准确描绘出纽扣的形状包括各种花纹、字迹、小孔等信息的为优秀, 纽扣信息遗漏较少的为中等水平, 纽扣信息遗漏较多的为较差。

以上方法在课堂上展示训练, 然后让学生在课后练习, 通过反复练习, 可以达到提升注意力的效果。

最后一个环节是结束活动。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在这次活动中的收获, 并让一部分学生在全班进行展示,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和独特感受, 学生在展示过程中情绪非常多彩, 有的激动, 有的高昂, 有的深沉, 有的感慨, 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听别人发言时低头沉思, 显示活动对学生的较大的感染性。 然后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全面总结, 全体学生再次高昂的呼喊口号, 最后宣誓结束。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11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生;心理品质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不少小学生存在着程度不一的心理问题。比如,孤独、自卑、厌学、人际关系紧张等等。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小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了学生的前途,甚至可能危害社会。因此,学校加强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越来越显得重要和紧迫。

一、原因分析

造成小学生出现上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中的负面因素对小学生的影响和腐蚀。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良思想和某些丑恶现象,严重地侵蚀着小学生纯洁的心。

2.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影响。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道德品质、文化修养、心理素质、教育方式方法以及家庭氛围等对学生的品德和心理成长将产生直接的重大影响。

3.学校教育方面面临新挑战,客观上也引起学生一些心理问题。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学校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帜大搞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对德育重视不够;一些教师忽视了学生的成长特点,动不动就大骂或体罚学生,严重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影响了他们的健

康成长。这样,使学生产生了孤独、自卑的心理。

二、对策与措施

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怎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呢?

1.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认真做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1)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自己的心理素质。(2)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和开展心理训练活动。(3)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文化氛围。

2.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功能,认真做好家长学校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一方面,家长应加强自身学习和修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另一方面,学校要定期组织举办家长学校,让家长了解学校教育的内容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3.认真做好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和社区教育管理工作,尽量避免学生遭受社会的负面影响。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12

据1997~1998年间,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王极盛教授对北京市8869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了调查研究, 结果发现, 心理存在轻度问题者占28.0%, 中度程度问题者占3.9%, 偏重问题者占0.1%。国家教育部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是倡导素质教育的必然产物。因此, 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且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那么, 目前小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可从以下方面实施:

一、建立适合小学生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 学科教学渗透法, 培养健康心理。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 要抓紧课堂机遇, 培养健康心理。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美国学者杜威认为, 一个教师如果“考虑的不限于教材本身, 他是把教材作为在全部的和生长的经验中相关的因素来考虑, 这样看来, 就是使教材心理化。”可见学科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出发点。

2) 活动辅导法, 培养健康心理。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 融心理健康教育于趣味性活动之中, 学生通过游戏和其他有趣的心理辅导活动获取其中的快乐, 逐步领悟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其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要因材施教, 根据具体情况设计不同的活动形式, 如讲故事、角色扮演等;与班队活动及第二课堂等活动紧密结合。

3) 个别心理辅导法, 培养健康心理。个别心理辅导主要是对少时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以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克服心理障碍。在进行个别心理辅导时坚持“平等待人、来访者中心”等原则, 应用认知疗法、系统脱敏法、模仿学习法、心理分析法、森田疗法等方法, 更有针对性地解决个别学生突出的心理问题。

4) 环境渲染法, 培养健康心理。主要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营造一种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主要方式有:

第一, 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在有关部门的协调下, 治理学校周围环境, 清除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污染物”。加强对网吧等管理;加大对电脑光盘市场的监督, 多开发优秀的少年儿童的电脑软件等, 努力为少年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第二, 挂“心里话信箱”。让学生把想说而不敢说的话, 以信的形式放在信箱里, 然后由心理辅导老师做出有针对性地解释或个别辅导, 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为了维护学生的自尊心, 对于学生书面提出心理健康问题可以允许不记名。

第三, 设“心语小屋”。诊室, 容易让学生误解为是“有病”的时候去的地方, 会使一些学生望而却步。所以应该给这个特殊的“诊室”起一个能让学生说出心里话的名字, 如“畅谈室”等, 并在房间内摆上精心挑选的瓶花, 屋内颜色的设置要温馨, 有亲切舒适感;学生来到这里, 可以坐沙发, 可以席地而坐, 可以窃窃私语, 可以哭, 可以笑, 使这里成为学生心理发泄的天堂。

第四, 心理健康广播或板报宣传。这是校园中影响效力较大、效果较好的宣传方式, 他能够针对大多数师生进行宣传教育。通过学校广播或板报开展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 以提高全校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水平和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能力。同时, 可以公开解答一些学生普遍存在或提出的具有典型性的心理问题。

二、建立学校对学生家长进行相应心理宣传的模式

有研究表明,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 与学校联手, 共同协调做好学生家长的相应的心理宣传和教育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 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三、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人都需要满足归属感、认同感。同样, 小学生在学校里学习, 与其他同学在一个班级, 同其他同学关系融洽, 这样他的认同感、归属感就得到满足了。当然, 还存在形形色色的非正式组织。在正式组织不能满足归属感、认同感时, 小学生会转向非正式组织寻求归属感、认同感。教师及学校、家长应经常关注非正式组织对学生的影响, 对不适宜的、不健康的非正式组织要严加控制, 积极改造, 使其成为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组织。小学生更容易接受来自同伴的影响。由于同伴之间年龄与智力水平相近等共同特征较多。所以, 更容易进行比较、模仿、竞争。强烈的攀比观念、水平较低的是非鉴别能力, 使得许多小学生受到不好的非正式组织的诱惑并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既影响了学习, 又影响了身心的健康发展。

四、建立健全教育管理体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担负着“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因此, 教师的教育观念、知识水平、业务能力、思想品质、心理素质, 将直接影响到人才的质量与教育的效果。作为教师要经常深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与学生广泛接触, 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 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 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 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帮助和心理疏导。

首先, 大力提倡教师与学生交朋友, 用教师的人格力量对学生的心理实施健康的影响。一是教师性格的影响。具有良好性格 (耐心细致、精神饱满、沉着冷静、心地善良等) 的教师, 能够与学生友好相处, 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二是教师气质的影响。如以胆汁质为主的教师, 可促使学生形成热情的个性品质和良好的上进心, 但容易冲动、粗暴, 等等。

其次, 教师要对每个学生都寄予合理的期望。即所谓的“罗森塔尔效应”, 是指这种由于教师对学生抱有的主观期望而导致的学生在学业和行为方面发生改变的现象。如果教师喜欢某些学生, 对他们抱有较高的期望, 这些学生常常如教师所期待的那样有所进步。教师要对全体学生负责, 要关心每个学生的发展, 对每个学生都寄予合理的期望。

五、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个别学生的教育, 是每一位学生在成长与发展中都必然会面临的挑战, 它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课题, 是每一位教师所面临的任务和要求, 它更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何银虎.孩子最大的问题是心病[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上一篇:图书馆导读工作的作用下一篇:区域小水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