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

2024-09-24

小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共8篇)

小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 篇1

中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这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人作为身、心的统一体,心理的健康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在21世纪的今天,心理的健康日益受到人们广泛高度的重视,而性心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因此,开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人的素质,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然而,在我国,在这个方面无论是中学生所出现的问题还是有关教育的现状都不容乐观。

中学生性心理现状令人堪忧

1、青春发育提前,而青少年学生对性知识的需求却难以得到满足。

青少年性生理发育提前已是世界性的趋势,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女孩月经初潮年龄,由十年前的十三点三八岁提前至十二点二八岁,男孩初次遗精年龄则由十四点四三岁提前至十三点八六岁。朦胧的性意识开始觉醒,而他们的性知识却是相当贫乏的,如男生知道月经的只有16.8%,女生知道遗精的只有3%,对手淫普遍存在不正确的认识,他们较多知道的是接吻、拥抱、生育,他们渴望了解性知识,然而一些学者(邓明昱 1989)调查表明,中学生性知识的获得绝大多数不是通过学校的正规教育获得的,他们主要通过一些报刊、杂志、书籍、影视媒体有些甚至是通过一些黄色淫秽的书刊和影视等途径获得的,这些从社会的复杂环境中获得的性知识既难保证其科学性,又缺乏针对性,因而也成为学生性认识混乱的最重要原因。

2、生理成熟的前倾与心理成熟的滞后形成尖锐的矛盾。

性成熟的前倾带来了性心理的提前出现。然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活的日趋复杂又造成了青少年社会心理成熟的推迟。因而,对生理的发育以及由此而萌发的性心理,缺乏科学的理解,他们往往很难恰当地应对自身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化,由性所激发出的青春的骚动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甚至产生性心理障碍。性观念的落后,性道德水平的低下,使他们中的部分人,性的需求渐渐被生理性的需求所占据,性犯罪现象日趋严重。

⑴ 性意识的产生,使得青少年学生对“性”日益敏感,对有关性方面的问题产生强烈的神秘感和好奇性,并产生方式多样的性偏离行为。他们对描写性与爱的文艺作品、影视表现出异常的兴趣,带着好奇和追求的心理,甚至抄录整段整段的性爱描写片段,迷恋 1 于淫秽录像,黄色书刊,以此填补自己贫乏稚嫩的心灵空白和达到自身的某种发泄,极少数发展为性心理变态甚至陷入危险的深渊。

⑵ 青春期,这个被许多专家称之为急风暴雨式的时期,青少年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急剧变化,而心理承受力还来不及适应这种急剧变化,积郁的性能量不能以适当的方式得到合理的释放,常常容易引起情绪障碍。由性所带来的的困扰加剧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他们感到压抑、焦虑、忧郁甚至苦闷,有的陷入导致自卑的心理、或陕隘、孤僻的个性,有的则表现出强烈的嫉妒或反叛心理,有的在行为上显得格外冲动、具攻击性,暴戾性格凸显等等

⑶ 性情感的发展,使他们渴望了解异性向望和异性交往,并表现出对异性的倾慕和追求,早恋现象日趋严重,而且近年来,出现了年龄渐早、人数渐多、程度渐深、范围渐广的趋向。

⑷ 由于缺乏性科学知识和性道德观念,性道德意志薄弱,青少年学生中由开始时的性偏离行为逐渐发展性违法犯罪行为的已经不是个别的现象,相当数量的学生受性本能、性心理的驱使,出于无知和好奇,过早地进行性体验和性尝试,最终陷入性罪错的深渊而难以自拔。

由于性心理健康知识的缺乏,严重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我们不难看出对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及时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无论对于满足他们对性知识的渴求,保持和增进他们的身心健康还是对于预防性偏离行为和性犯罪行为的发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性心理健康教育严重滞后

目前,我国学者对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还处在开始的阶段,性心理的健康与否,其重要性还鲜为人们所认识,作为最贴近学生、又对学生的教育负有最直接责任的学校当局,由于显而易见的原因,受传统封建意识的影响对这一问题讳莫如深,对于中学生性心理教育的探索研究鲜有涉足。即使一部分做得比较好的学校,也只仅仅局限于对中学生青春期生理卫生的知识讲座教育,很少涉及性心理健康问题。许多教师甚至把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单纯地看作道德品质问题,以德育教育来取代心理健康教育。这一现象已成为中学基础教育体系中的一个薄弱点,乃至空白点,教师对性心理知识的缺乏,学生对性心理知识的无知,严重滞后于学生性心理发育。

同时,在中学教育领域内,许多人对在中学生中开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顾虑,他们害怕性心理健康教育可能成为刺激学生的诱因,使教育的结果适得其反。而事实是,西 方很多发达国家学校很早就开展了这一教育,在瑞典早在1956年就开始对全国7 岁以上儿童进行性教育,使青少年性行为的比例下降了1/3,少女妊娠和人流数性病及性犯罪发生比率都有大幅度的下降。因此,只要开展得适当,种种担忧完全是多余的。事实说明,对中学生开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不但完全必要,而且刻不容缓,这既是完善基础教育的体系的需要,更是塑造青少年健全的人格,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研究课题着重解决这样两方面的问题:

1. 教师不正确的性心理教育观念问题

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目标

中学生性心理教育的原则

中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2. 中学生性心理发展水平与性生理的发展水平的不相适应问题

中学生早恋问题

中学生由性引发的一系列偏差性性行为

中学生反应出的不正确的性观念、性道德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目前,心理健康的有关研究得到了专业研究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得到了许多社会人士广泛的认同和支持。在西方发达国家,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走在了我们的前头,在瑞典,早在1956年就开始对全国7岁以上的学生进行性教育;瑞典的性教育不但使学生了解人类的各种性问题,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人与人关系”的教育,将人类的性,性别与青少年实际生活结合起来,特别重视从身心健康的观点出发开展性教育工作。在瑞士,1944年就在公立学校进行性教育,1956年出版了供教师参考的性教育指导用书。日本文部省于70年代中期,为中学生确立了新的“性指导”方针。由20多名学者组成的“协助者”协会,研究开展性身心保健教育和性指导的内容及实施范围,并为中学教师编写了二本有关性教育的指导手册。在美国,有80%的公众赞同在公立学校开展性教育。性观念的开明,使他们无论在理论体系的建立,还是教育实践工作的开展上,在时间上和水平上、效果上都大大优于我国。在上海等发达城市已开始注意到对中学生进行性教育,有的已初步总结出一定的有价值的经验和成果,但也暴露出不足,理论研究薄弱,实践操作不够规范,至今还没有形成一套规范的教育读本。

可喜的是,在我国已有很多专家对中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尽管研究者还仅仅局限于少数专家、学者的范围内,研究的内容也较多的把关注的重点放在有关的理论上,但是,作为先驱者,他们这方面的工作功不可没,随着中学生、青少年所出现的性心理健康方面的日益严重的问题,许多专业研究工作者已越来越关注如何把研究的理论成果应用到具体的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作为直接担负中学生教育任务的中学,在国内,极少数意识超前的中学领导都跃跃欲试,准备就中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实践研究,杭州一旅游职业高中,对84名男女学生分性别上了一堂据说是令师生都不自在的性心理教育课,大胆的尝试引起了巨大的震动,有70多所学校和研究所派员参加听课活动,并为此开展了热烈的讨论。据了解,该校两个月的实践,所取得的效果是初步令人满意的。不久前,北京市东城区教育部门对来自普通职业重点高中的739名学生进行了一次性状况调查,并配合进行了性教育。哈尔滨市教育部门已决定,在今年首次把性教育纳入全市中学生课程。

但我们较多地还是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理论的研究,还是实践的开展,都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在中学教育这一领域里,由于长期以来,封建落后的性意识影响,中学生性健康教育几乎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少量的实践研究工作,也较多的只是仅仅停留在青春期生理卫生知识上,而仅仅这些,远远不能涵盖性心理健康教育乃至性教育的全部内容。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教育永恒的主题,人的自我完善必定要以人对自身的认识为前提,可以预见,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将成为新世纪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2.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

中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这一课题,不是纯粹的性心理学理论的研究,而是借鉴有关性心理理论工作者的研究成果,运用有关性心理理论来分析解释一系列问题,寻找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方法。课题的侧重点放在教育实践活动这一操作层面上,实践研究活动可以使有关的理论得到进一步证实,同时,也可以使专业理论研究工作者对研究成果发挥作用,同时也是他们的理论研究工作向实践方面的一种拓展、延伸,并有助于克服以上所提出的国内性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所反映的一些弊端。同时,普及推广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青少年青春期教育工作的一种深化。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健康的新概念,它指出:所谓健康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三方面构成的健康的整体概念。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组成部分,因而也是人的全面发展乃至社会进步的重要保证,性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科知识的教育,更是人格的教育、身心健康的教育,是现代文明人必须接受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性心理健康教育充分体现了尊重人的价值,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这一精神,而这正是我们教育的永恒主题。

长期以来,我国从小学、中学乃至大学,关于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即思想品德教育始终放在教育的主要地位,这无可厚非。在人的发展培养上,强调提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人自身的价值、自身的发展,受到了不应有的轻视,殊不知,人自身的发展与完善,与人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确立以及认识改造世界能力的提高会起到非常巨大的、积极的影响作用。而要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人就必须从多角度、多方面来认识自身,而这正是开展中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所在。

构建中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丰富我国性教育与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宝库,有助于普及性心理健康的科学知识,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和人格的完善,解决学校教育中使教师棘手的早恋、涉黄、性罪错问题,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完善基础教育的体系。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中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的选取,以国内外有关性心理理论及教育理论为支撑,充分借鉴了有关理论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因而,具有较强的科学性。

该课题旨在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研究内容贴近研究对象(中学生)实体,这给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因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正因为该课题贴近中学教育实际,贴近中学生实际,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有关中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因此,本课题还具有相当的实效性。

同时,学校在这方面已作了一定的尝试,进行了一定的思索,对这一研究课题的实施,学校领导思想上高度重视,另外,“九五”无锡市立项课题的研究也锻炼培养出了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学校科研队伍。

课题主持人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和理论素质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理论水平,学校领导 对课题的研究在时间、人员上,作了充分的保证。对相关课题组人员制定了一系列考核奖惩措施,从而从管理机制上保障本课题的顺利实施。

为课题的研究方案的设计及研究的实施,我们作了大量前期的资料收集、积累、整理工作,并增添了大量相关图书期刊及影像资料。

为保证研究工作的顺利实施,学校决定每年从办公经费中支出一万五千元作为课题研究经费,用于调研、专家讲座、有关教师培训、添置一系列必要的设施等。

为了确保研究工作顺利实施,我们与扬州大学教科所建立了合作关系,把我们学校作为扬州大学教科所心理教育研究实验基地,并聘请国内知名的心理学专家陈家麟教授担任课题组总顾问,指导课题研究工作。

一、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所谓性心理是指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性健康是指通过丰富和提高人格、人际交往和爱情方式达到性行为(广义的)在肉体、感情、理智和社会诸方面的圆满协调,从而达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马建清:《心理卫生学》职大出版社 90版244页)。因此,完整的性心理教育应该把性知识教育与性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把性生理卫生知识与性心理卫生知识结合起来,把性心理健康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概言之,性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知识的教育,更是人格的教育和身心健康的教育,是现代文明人必须接受的教育.中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以有关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对学生进行性知识、性观念、性伦理、性道德的教育,以达到其性心理健康的目的。

中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极重要的方面,它与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有严格的区别,但是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本研究课题重点是实践性研究,旨在解决中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研究对象是年龄13-18周岁的中学生,。本课题以有关性心理学理论、教育理论作为支撑: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文化人类学理论 爱克克生: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

克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

马斯洛:人类动机理论

有关教育理论:主要应用教育中应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如循序渐进原则、正面启发原则、适时适度的原则、个体与整体相结合的原则、相互渗透性原则等等。

二、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

我们假定:对中学生开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运用有关教育理论、性心理学理论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性知识,确立正确的性观念,树立正确的性道德,增强性意志,解决中学生由性而引发的一系列不健康心理现象,促进中学生性心理的健康发展。

研究目标:

(一)通过研究,使教师树立正确的性心理教育观念

掌握中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目标,掌握中学生性心理教育的一般规律和原则

掌握中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二)通过研究,解决中学生性心理发展水平与性生理的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问题

解决中学生早恋问题

解决中学生由性引发的一系列偏差性性行为

使中学生掌握正确的性知识,树立正确的性观念、性道德

三、研究内容设计

课题力求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

中学生性生理、心理发展现状研究

中学生性心理知识掌握水平研究

中学生性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研究

中学生性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研究

中学生性心理健康咨询实践研究

宣泄在中学生应对中的作用及方式

意志的影响与培养 性别年龄的差异对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道德教育与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与联系

中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构建的研究

(中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内容、方式、途径)

中学生 性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

四、研究过程设计

本课题研究按如下预定过程展开:

(一)准备阶段

① 建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校长李明任组长

② 组建课题研究小组,确定课题组成员,明确分工,由王铭副校长任课题组主持人

③对全体课题组人员以讲座的形式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培训,使他们掌握开展课题研究所必备的一些基本理论,了解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负责人:陈家麟教授)

④ 在必要的理论准备和调查研究基础上,设计出切实可行,具有较强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实验方案。(负责人:王铭)

(二)实施阶段

按照预定实验方案实施课题研究,分三个步骤实施,问题现象的调查,形成调研报告。(负责人:刘玉华)

问题成因分析研究(负责人:王铭)

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的研究(负责人:王铭)

开展青春期生理卫生知识讲座(负责人:蒋敏霞)

开展青少年性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负责人:王铭)

开展中学生性心理健康咨询活动(负责人:朱晓华)

在此期间,定期举行课题组研讨会,探讨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适当的调整,积累好有关调查数据及文字资料,初步形成一定的阶段性成果。(负责人:朱晓华)

(三)结题阶段

对照实验方案,对研究中积累的有关调查资料、数据、体会、阶段小结进行认真的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写出实验报告。形成一系列如专题研究论文、有关教育辅导材料、专著等形式的物化成果。①、形成中学生 性心理健康教育总体研究报告。(负责人:王铭)

②、形成中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纲要(内容、形式、方法、途径)(负责人:王铭)

③、形成中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辅导材料(负责人:蒋敏霞)

④、编辑中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论文集,包括:

德育与性心理的关系

优秀个案集

相关教案集

专题活动实录

⑤、形成有关中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专著,包括:

中学生性生理、心理发展现状研究

中学生性心理知识掌握水平研究

中学生性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研究

中学生性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研究

中学生性心理健康咨询实践研究

(负责人:王铭)

五、研究方法设计

结合调查法、文献法、实验、观察、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性心理教育实践中开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如:青春期生理卫生知识讲座、青少年性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中学生性心理健康咨询活动等,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研究,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找出一般性规律,重视对相关的教育原则、内容、方法、教育途径的研究,并逐步制订切实可行的性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方法。

在进行中学生性心理健康现状调查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典型事例采用个案观察,建立跟踪档案,进行个案研究。

在进行中学生性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研究时,在进行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文献法,根据有关心理学、社会学理论及教育理论开展分析研究。

在进行中学生性心理问题应对策略研究时,主要采用实验、观察、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在进行性别年龄的差异对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研究时,重点采用问卷调查、观察、实验、文献等研究方法。

在进行有关中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目标的研究时观察与文献相结合的方法。

在进行解决有关中学生所面临的性心理问题研究,如:解决中学生性心理发展平与性生理的发展水平的不相适应问题、早恋问题、由性引发的一系列偏差性性行为,如何使他们掌握正确的性知识,树立正确的性观念、性道德,以及有关中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与方法途径的研究时,采用实验法,如开展一系列青春期生理卫生知识、青少年性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中学生性心理健康咨询、理想教育、意志品德教育主题活动等,对典型事例则进行个案研究。

我们拟把研究的内容分解为以下几个子课题,从这几个方面开展研究:

子课题一: 中学生性心理发展水平现状研究

社会的发展,使得性的信息大量增加,这一切频繁刺激着青少年们的大脑和生殖腺体,这必将带来中学生生理、心理上一系列急剧的变化,而正确了解、把握中学生性心理发展现状,对于开展中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开展中学生性心理发展水平研究应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中学生生理发育情况

中学生性心理发展水平

中学生性心理知识,掌握水平

中学生性生理、性心理发展矛盾

具体操作:

运用问卷调查、谈话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了解目前他们性生理发育状况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心理变化,调查了解学生最需要的性知识是什么?他们对青春期性生理知识、性心理知识、性健康保健知识、性道德知识等的掌握情况。通过调查研究,力求从整体上把握目前中学生 生理发育 10 状况、性心理发展水平以及有关性生理、心理知识的掌握水平。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对中学生性生理、性心理发展矛盾进行研究分析,为开展其它方面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子课题之二:中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方法研究

进行中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必须明确教育的内容是什么?在对中学生性心理发展水平现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症下药,确定教育内容,使我们的教育适应中学生实际。

中学生从初一到高三,各年级年龄段不同、生理发育、心理发展水平不同,因而教育方法也不同。如何针对性不同情况,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教育,将是中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能否取得效果的关键。可见,开展中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方法研究将是中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极为重要的方面。

我们准备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开展研究:

1.充分运用现状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针对他们性知识的缺乏、原有性知识的不科学及来源的复杂、对性认识的混乱状况,适时编写出有科学性强又具有针对性的辅导材料,最终形成适合我校中学生实际的系列辅导材料。

2. 认真上好生理卫生教育第一课,打破性神秘,让学生接受科学的知识.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性心理问题,我们准备采用.办好宣传报、集体听讲座、观看影象资料片、开设心理活动课程,让他们获得所必须的基本常识,了解性心理发展的正常规律及有关应对方法,逐步培养起自我教育的能力。同时,针对特殊的对象,利用“心理热线”、“知心信箱”,让他 11 们把内心积郁的困惑、苦闷及时倾吐,并进行重点的个案分析,进行个别的心理咨询。

子课题之三:中学生性心理偏差成因及对策研究

对绝大部分中学生而言,生理的成熟的加速提前并没有与性心理的成熟度相匹配,他们往往很难恰当地应对自身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化,在其成长过程中,由于生理及心理发展水平的矛盾,必然会产生一系列困惑、偏差行为,极个别甚至会发生性的罪错。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客观冷静地面对,运用有关理论,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分析其形成的内在原因。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正确的应对方法。

1.性能量的压抑必然会产生心理上的问题,找到合适的渠道让其宣泄,使这种能量得到合理的释放,是主要的应对方法 之一。对此,我们拟开展如下活动:

运用心理热线、知心信箱、心理咨询室、学生心理日记、“实话实说”等形式让学生倾吐心理苦闷、排解感情困扰,开展有益身心的文体活动、让他们走进大自然尽情地释放自我,从而找出应对方式。

2.意志的作用和渲泄的作用同样的重要,教育学生用意志来控制自己的情感、行为,同样是重要的应对策略。

我们拟通过开展中学生理想、人生观主题教育,比如象“人生AB剧”等的形式,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使他们崇尚高尚,追求真善美,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性知识,确立正确的性观念,树立正确的性道德,增强性意志,解决他们由性而引发的一系列不健康心理现象,促进性心理的健康发展。

3.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1).培养一批开展心理健康咨询的教师,开展中学生性心理健康咨询活动

2).构建学生心理保健“绿色通道”:开通“热线”电话,.开设“知心朋友”信箱,设立“悄悄话”心理咨询室。

3).开办家长学校,让学生家长了解科学的性知识,扩展学生心理咨询渠道。

4).进行“心灵家园”网上自主辅导,让学生在一个完全开放的、自由的、独立的网络空间中,完成“他助—互助—自助”的心理咨询过程。

5).聘请专家来开展咨询活动,并对问题学生的个案研究会诊、确定诊疗方案

6).及时做好咨询对象的跟踪研究,及个案资料的积累工作。

六、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政教、教务、总务、电教及课题组负责人参加的课题组领导小组。做到领导重视,各部门全力协调,在时间、人员、场所、经费及其它有关方面真正得到落实,使课题研究工作能顺利开展。

2、由曾参加学生心理知识培训,长期负责学生德育工作的领导及部分优秀班主任组成的课题小组,由具有较强科研意识及能力、曾承担无锡市级课题负责人的学校分管科研领导任课题组长。

3、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中,制定有关教育科研考核奖励条例,从管理机制上保障本课题的顺利实施。

七、预期研究成果

1、形成中学生 性心理健康教育总体研究报告。(第3年)

2、形成中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纲要(内容、形式、方法、途径)(第3年)

3、形成中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辅导材料(第3年)4、编辑中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论文集,包括:

德育与性心理的关系

优秀个案集

相关教案集

专题活动实录

5、形成有关中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专著(第3年)

小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 篇2

心理健康指的是一个人在适应社会生活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正常的、和谐的精神状态, 健全的人格是指一个人在长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它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更好地适应社会,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1999 年11 月召开的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高层研讨会上,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布伦特兰博士说:世界上使人失去劳动力的主要疾病是精神疾病。 另外, 我国疾病总负担中精神障碍排名居首。 儿童的行为问题明显增多。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经过实地调查后, 总结如下:①有适度的安全感;②适度地自我批评;③在日常生活中, 具有适度的主动性, 不为环境所左右;④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 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 ⑥有自知之明, 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 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⑦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⑧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

小学生由于心理发育较稚嫩, 情绪不稳定、性格不坚强, 自控能力较差, 因而不善于处理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所发生的种种心理冲突问题。 在遭受外部刺激或挫折时, 往往容易导致心理失衡, 对学生心理和生理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当前,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认识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个性障碍等,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厌学。 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兴趣, 注意力分散, 上课不认真听讲, 作业敷衍了事, 学习效率低下, 考试和作业的错误率较高。 ②逆反。 对外部的刺激常产生与常态相背离的心理反应, 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 对教师的教育感到厌烦, 对家长的劝导进行顶撞, 与同学之间因常发生矛盾而导致关系紧张。 ③易怒。 在受到轻微或一般的刺激时, 情绪容易产生较大的波动。 ④恐慌。 总是用不信任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遇事稍有不顺, 便陷入痛苦之中。 对同学的善意帮助持怀疑态度, 对教师的教育怀戒备心理, 在人际交往中有害羞、不安、尴尬、笨拙等异常反应。⑤嫉妒。看到自己的学习成绩或生活其他方面不如别人就心怀怨恨, 不仅不学习他人的长处, 反而挖苦讽刺, 严重的甚至会干出损害他人的事情, 成为学校不安定的因素之一。⑥孤僻。 不爱与人交往, 容易看电视、玩游戏上瘾, 甚至有逃学的行为发生, 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⑦胆怯。 缺乏竞争意识, 害怕考试, 考前焦虑、紧张和烦躁, 影响考试发挥。⑧自卑。在情绪上通常表现为悲伤、孤独, 自我评价消极, 对学习竞技活动缺乏信心。 ⑨自私。 以自我为中心, 占有欲强烈, 看到别人有好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 甚至有小偷小摸的行为发生。

教育部颁布的 《 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 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主体借助于心理学、 社会学以及教育学方面的理论, 按照小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及其心理发展的规律, 借助于各种有效的途径, 使小学生对心理健康产生初步的认识, 并形成自我保健和自我认识的意识, 从而为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与成长奠定基础。

二、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措施

小学阶段是学生长身体、增知识、形成良好思想品质的关键时期, 维护心理健康, 培养健全人格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 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很多学校担任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虽然曾经学习过心理学的知识, 但并不专业, 对小学生心理特征的了解和研究并不透彻, 在教育过程中如果粗心, 不仅对孩子没有帮助甚至会造成伤害。 学校应该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 除了选用高素质教师担任心理健康教师外, 同时还应该对原有的心理健康教师进行培养, 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研究手段。 教师自身也要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 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保持良好心态, 加强心理咨询能力, 为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提供教学保证。 另外, 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也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影响, 具有很强的教育示范作用, 学生对教师形成的好感会使得他们爱屋及乌, 自觉形成好的心理素养。

2.了解小学生心理特征, 尊重学生

教师要掌握与小学生心理特征相关的心理知识。 在教育过程中, 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及个性差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是要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 最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要充分尊重学生。 作为教师, 应时刻牢记,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 但人格上是平等的。 学生的自尊心是一种个人要求受到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感情基础。 它是学生积极向上、 努力克服缺点的内部动力。 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 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如果教师教育方式不当, 往往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 对于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 枯燥的说教往往容易事倍功半。 实践表明, 只有从尊重出发, 学生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 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3.在小学生德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德育的主要课程有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 小学思想品德课主要是针对儿童各个年龄阶段开展的一门专门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 它的任务是进行以“ 五爱”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分行教育和一般的政治常识教育, 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有集体、有祖国。 着重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培养道德情感, 指导道德行为, 使学生初步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 思想品德是能够比较集中地、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 其重点是系统地提高认识、培养情感、指导行为。 它是学校向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社会课主要是使学生了解社会并更进一步强化思想品德的课程。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初步认识社会现象和风貌, 初步了解家乡、祖国及世界的历史、地理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常识,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社会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和法制观念的启蒙。这两门课程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小学德育教师在思想品德和社会课教学中, 根据学生发展的实际, 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心理学、教育学、行为科学等理论, 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心理校正和心理训练等, 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 提高主体自我调节的能力, 最大限度地开发心理机能, 进而愉快地学习, 从而达到发展其个性, 提高学习效率, 全面发展的目的。

小学生心理和行为具有较强的模仿性, 且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德育教学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心理教育特征, 集中面向学生的心理素质、人文道德、价值走向等进行教学, 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人文精神教学, 这就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先天资源。

4.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专题知识讲座, 开展心理干预, 加强心理引导

学校和教师应组织各种心理学知识讲座, 向小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 是学生减轻心理负担的基础。 指导学生参加学校建立的心理健康咨询室、倾听心理专家顾问的辅导等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和别人进行感情和思想交流, 通过正常的心理发泄, 如运动等, 形成积极的心理素质, 为学习知识和健康生活提供良好的心理准备基础。

三、总结

小学阶段是心理发育的初期, 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扮演着开拓者的角色, 小学生的情绪、人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将在这一阶段形成, 他们的潜能也在这一阶段初步开发。 只有重视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保证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 才能更好地创造美好的未来。

摘要:小学生心理健康为学生健康发展与成长奠定了基础, 而心理健康教育则为心理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提供了方法。简单分析了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 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措施

参考文献

[1]林金芬.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成才之路, 2011 (8) :22.

[2]张爱萍.小学生心理健康初探[J].湖北教育, 2004 (23) .

营造小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篇3

关键词: 小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162-01

据英国《每日邮报》4月1日报道,英国每年因性欺凌、攻击和骚扰等犯罪行为开除3000名学生,其中包括200名左右小学生。英国防止虐待儿童协会去年的一项调查显示,11%的小学老师都发现一些学生会出现对同学做出“性侵扰”行为。

人民网9月25日讯 据韩国《亚洲经济》报道,韩国小学、初中、高中在校学生性犯罪3年激增2.5倍。小学生性犯罪趋势上升尤为明显。据统计,因性犯罪而受到处罚的小学生中,由2010年仅16名急升到2012年的65名。有专家预测今年上半年小学生性犯罪人数将超过68名。

英国广播公司8月12日报道(原题:中国的“留守”儿童遭侵害)在父母为挣钱而外出打工的中国农村,一系列在校学生遭性侵事件彰显乡村生活的黑暗面。8月初,江西一名农村老师因猥亵7名小学生被刑拘。仅数天前,山西警方抓捕一名涉嫌猥亵多名小学生的教师。这些报道或许仅是冰山一角。今年5月的20天内,至少8起校园性侵案被曝光,引发众多父母担忧和媒体愤怒。“每起被报道的性侵案背后,或许都有6起未被曝光的隐性案件”,知名犯罪学家王大伟说,许多孩子并未意识到自己已成为性犯罪的对象,因此可能都没告诉父母。专家表示,中国60%的性侵案件发生在农村,70%在校园内。尽管很难获得全国性数据,但相关统计显示,2008年至2011年,仅广东省就受理了1700多起性侵儿童案件。

对此,相关人士认为:“现在的青少年比过去在性意识和敏感度方面都有所增长才导致数值激增。” 中国性侵案增多还归咎于性教育质量乏善可陈,儿童对如何应对此类状况缺乏指导等。近期调查表明,中国的许多学校并不向学生传授有关性犯罪的知识,甚至对教育部强制要求的性教育课,也只是敷衍了事,或让学生回家读课本。但家里不比学校强,传统上,中国家长并不同子女谈论性话题。性教育课程很难在学校推广是近来青少年性犯罪率翻倍增长的重要原因。

一、社会性教育环境

社会环境对人的形成和发展进化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人类活动给予社会环境以深刻的影响,而人类本身在适应改造社会环境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变化。由于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加之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束缚,自古以来“性”就是羞于启口的隐晦之词,凡谈及此类话题无不抵触,认为是伤风败俗,龌龊不堪。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类文明不断进步,我们的文化变得形形色底色,“性”逐渐被大家所共识。但是,在日益变化的多彩文化中,我们更应该注重如何甄别正确的,适合大众的性文化。小学生的认知是有局限性和非理智性的,他们的判断思维能力并未成熟,具有很强的模仿意识,这就要我们社会担负起正确的模范引导责任。不难发现,现在所谓的文化多数以夺得人们眼球为重点,无论是书籍的大尺度图片、媒体报道的敏感词汇、影片的豪放镜头、广告的放荡不羁都忽视了关于成人“性”对小学生的影响,通过调查90%以上的小学生都知道有哪些“羞人”的画面。

二、校园性教育环境

学校在学生的教育上有着不可脱卸的责任,作为教育的主阵地更应做好小学生的性教育。

学校教育的第一人无可厚非的是教师,那么,首先教师要率先接受正确的、科学的性教育。国家已经将“健康教育”设置在课程之中,性教育便涵盖在其中。令人尴尬的是多数教师在讲授最单一的“青春期发育”时就打起了退堂鼓,要么一言带过,要么避而不谈。我们现在片面的注重教师其他课程的研修培训,对于健康教育的教师培训指导缺失严重,这也就造成了教师困窘的局面。再者,缺乏适当教材。教材是教师念给学生的经,是学生学习的本章,是联系教者和学者之间的桥梁。从我们现在的教材来看只是简单的书而已,即没有明确指导教师如何讲授,又不能深入学生内心造成影响。教材编撰部门仅有传统的文字书籍已经满足不了时代的教育,更何况连单一的影像资料都没有,周恩来总理在最初讲到学生健康教育时要求不仅讲,还要有科教片供给学生看,不仅要看,还要男生女生一起看。试问,拿什么给我们的孩子们?另外,偏科现象普遍。便步各校大家或许都会被表面的素质教育实施和改革大加赞许,实则只有学生和老师清楚目前的教育危在旦夕,或许有人认为是在危言耸听,但谏言往往是如针刺骨不是吗?历久以来考什么重视什么,检查什么做什么,义务阶段的教育都是围绕着高考的指挥棒转动,我们的文理科有状元,偏就在这些状元里出现了马家爵、胡斌等典型案例。如前所提,性犯罪率不断攀升难道作为基础教育就没有责任?

三、家庭性教育环境

“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天然的基层细胞,人类美好的生活在这里实现,人类胜利的力量在这里滋长。” 苏联教育家,作家马卡连柯如是道明家庭环境对人成长的重要性。据调查,15%的青少年性犯罪是由于受父母等家庭成员行为的影响所致。那究竟如何营造家庭环境的性教育呢?一是要营造出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与家长乐意沟通,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很多家长在性教育上总是采取强制性措施,从外禁止男女学生交往,特别是女生家长总是疑虑重重,从内禁锢学生成熟思想,不让学生了解青春发育真相,不去关注学生性心理变化,总是在性话题上遮遮掩掩,其实对于学生来说只会更加引发他们的好奇心,探究心理。再是家长在学生不同阶段应适当规避自己的言行。例如,学生在小学高年级时期夫妻之间就应该避免亲热、爱抚,尽管这些在成人严重相当正常,但对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讲就不合时宜了,他们对自己的性发育有着羞涩,同时对异性发育又好奇,此时如若家长再以身试法,没有正确引导,学生就会越过道德鸿沟铸下大错。

小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 篇4

南天湖镇中学 马世明

内容摘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创新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近年来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关于小学心理健康的种种事情或行为,使我们感觉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已迫在眉睫。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又从四个方面阐述应该怎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本文充分论述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旨在使孩子们健康成长引导他们走上健康,正确的人生之路,成为一个各方面都健康,对社会有用的人。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素质、心理影响、教师心理、心理疏导、服务体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很多人对身体健康比较重视,而对心理健康却很少注意。实际上人的健康不仅指生理上,而且还应包括心理上的健康。但在中小学中,却有不少学生存在心理上的疾患,据我们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当前中小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比例是相当高的。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一、了解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是教育成功的前提。

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学习压力、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和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它反映了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许多矛盾,只有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避免它。

(一)家庭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日常生活中最理想的港湾,它既是避风挡雨的寓所,也是孕育希望和放飞理想的锚地。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在民主和睦的文明家庭中抚养成长起来的孩子,表现出情绪稳定、情感丰富、细腻、性格开朗、团结友爱、有自信心等特征。相反,在空气沉闷、压抑、充满矛盾冲突的不和谐家庭中,尤其是父母双方的矛盾冲突激化,导致离婚所引起的家庭破裂,首先受到伤害的是孩子。这种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容易出现各种不良的情绪和行为。诸如,喜怒无常、闷闷不乐、胆小怕事、固执己见、不听劝说、不能自制、不爱交际,自卑、孤僻、冷漠和撒谎欺骗等心理障碍和不良的心理品质,甚至还可能形成反社会人格。所以家长对青少年的影响与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学校教育不当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我国的教育结构处在一种“金字塔”状的不合理状态。就业的竞争表现出来就是一种升学的竞争。在这种升学竞争面前,我们教育的惟一选拔办法就是考试。而学校的优劣就是这培养的学生的合格率优秀率,升学率等的高低如何,为此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因此出现考试焦虑心理,争胜压力心理,自我预期心理等一些不良的心理现象,这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还有一些后进生,由于学习成绩上不去,经常被老师体罚或者心罚,使他们的自尊心受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三)社会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上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的冲击很大。首先,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西方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视,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刺激,使得现在的青少年一切都讲求享乐,吃喝讲排场,玩乐要尽兴,穿戴讲名牌,与异性交往讲求开放等。甚至有些青少年一味模仿。其次,黄毒祸水,传媒隐患,赌博之忧,白色幽灵等都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

(四)“过渡时期”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

青少年时期,尤其是从小学五六年级到初中这一阶段的年龄,心理学家霍林沃斯将这一时期称为“心理性断乳”5这时期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生理的迅速发育,给他们带来强烈的心理震荡,他们变得爱观察,爱反省,爱思考,也变得更加敏感。如果家长和老师不尊重他们的意见和愿望,无视他们的需要和兴趣,就会使他们产生自卑和焦虑,甚至发生冲突,以致影响中小学生个性心理的正常发展。其次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由于性器官的发育,第二性征显露出来,性机能的成熟加强了他们对异性的爱慕与渴望,为他们“早恋”提供了前提条件。再加社会文化生活中对性爱的描写泛滥,也加快了青少年“早恋”意识发展的步伐,这时家长与老师如引导不好,就容易犯不良的性行为。第三,从青少年一般心理特点来说,他们处于独立意识和反抗心理都比较强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不仅敏感,而且多疑。家长、老师的一句不经意的话都可能成为他们反抗的理由。况且,我们的老师与家长对“早恋”问题采取的是一味禁绝的态度,例如,有的家长对女儿与男生的交往盘根问底,处处限制,甚至偷听电话,偷看日记,偷看信件等侵犯女儿隐私的行为经常发生。有时不了解情况,便对孩子间的交往进行不分青红皂白的批评和责备,或者对来访的男生横眉立目,严重伤害了孩子的情感,学校的一些教师对男女交往也采取了限制的对策,如公开批评和处分等。在高压政策下,他们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反抗行为。因此,有的专家通过个案分析指出,2/3的成年人心理疾病产生于中小学期。小学生心理疾病多与家长有关,中学生心理疾病的根源多在于老师,这应当引起家长和老师足够的重视。

二、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的实施途径。

(一)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教师不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教师的心理是否健康,能否以科学有效的方法引导各种类型学生健康成长,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作用。那么如何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呢?(1)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电视剧《我们这一班》观后感中有这么一段话:“教师对自我的接纳与肯定,同时表现出所居地位的尊严与充分选择自由。虽然不贬低自己的身价,但也不讳言自己的缺失,以及身为凡人的无奈与物质条件的平庸。” 可见,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是一个心理健康教师所应具备的特点。(2)学会工作与休闲同步。教师要学会张弛有度,合理地、有弹性地安排自己的休闲,如散步、听音乐、聊天等。这样不仅培养了兴趣,还消除了由紧张工作带来的疲劳与焦虑。(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放弃权威的身份,平等、友好、和谐地善待学生,接纳他人的缺点与不足,做到因个性育人,因性别育人,形成师生人际互助,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4)笑对人生。常言道:“笑一笑,十年少。”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在家庭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产生各种心理矛盾,有时会陷入烦恼和忧愁之中。如果他们的心理得不到及时的调节、疏通,就可能引起强烈的心理冲突,并在一定条件下引发某些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因此,教师只有以乐观的心态来笑对困难,对能有机会重新恢复心理的平衡,才不至于被红尘的烦恼所淹没,永远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

(二)、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重视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作为学校,有义务,有能力对家庭教育进行适时、适当的指导,为了共同的目标,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访、通讯及网络交流,“学校开方日”等途径或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作为家长:第一,父母为孩子树立榜样,应有自我完善意识,不断克服并修正自身的不足,不断充实并完善自己,这是成功实施家庭教育的关键所在。第二,走进青少年的知识世界。家长要做孩子终生学习的模范,要能与孩子共同学习,相互沟通,同步成长。根据父母对自身和孩子评价的态度,把家庭分为不健康家庭和学习型家庭两种,不健康家庭的父母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不再注重自身的发展,甚至不看书不看报,只要孩子有出息,自己什么都可以放弃,甚至事业,在人生的道路上,父母成了旁观者,局外人。对孩子考试成绩期望值很高,而自己却看电视打打麻将。而学习型的家庭父母与孩子在情感上互悦,成为朋友,在终生学习的道路上是共同学习的同学,不仅孩子能走进父母的世界,父母也能走进孩子的世界。第三,用心陪着孩子向前走。所谓用心陪着孩子向前走,就是读懂孩子,理解孩子,并善意指导孩子。第四,培养健康情绪。众所周知,除了上学外,孩子绝大多数时间与父母一起度过,父母的情绪状态决定家庭的氛围。父母良好的情绪状态会形成友善、和谐的家庭气氛,这种氛围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相反,则不利于孩子形成健康人格。

(三)、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

开展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相互沟通,它能使师生在互动中产生潜在的积极影响,同时它还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一,针对一部分学生缺乏恒心、毅力,学习存在惰性的特点,可以开展“学习为了什么”、“磨砺坚强的意志”等主题班会,并配合“学习竞争伙伴”、“进步之星”、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使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第二、针对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的心理特点,可以开展“我班的故事”,让每个学生寻找、发现本班的故事,让每个学生共同创作班歌,唱班歌,共同参与班级公约的撰写与讨论等,使学生互相关心帮助,以形成较强的班级凝聚力。

第三、笔谈———开启学生心理的一把钥匙。要想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想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笔谈比面谈更加行之有效(特别对于一部分特殊生而言)。

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无论是个别面谈,还是笔谈都必须注意做到:.平等、倾听、保密,让学生畅所欲言。

(四)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健康教育既是一项专业性工作,又是一种富有艺术的工作,学校应逐步建立起在专家和校长的领导下,以思想品德课教师、班主任和团队干部为主体专职兼职心理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1、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让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并且勇敢地说出自己的烦恼和忧怨,这样以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智力和性格特点,正确评价自己,还可适当授予人际交往的技巧,使学生正确对待他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2、设立一条专为学生服务的热线电话——学生心理热线。通过热线来电,可以解决中小学生来自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和困惑,比如人际关系、考试与家庭、老师的矛盾、学习压力、学习成绩、升学择业等。在这里要注意对学生来电要能够耐心、细致、全面巧妙的给以回答,使学生对心中的困惑得以释放。

3、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完整、系统、准确的心理健康档案包括:背景材料、学生在校表现、心理素质及教育和辅导措施等。

总之,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但需要学校的各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适当运用心理学知识指导自己的工作,使中小学生健康教育扎实有效。还需要充分借助于社会力量和公共环境资源,巩固校内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让健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还要让全社会都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教师的工作,还是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需要各方的合作,形成一种教育合力,有效提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J]2002⑵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心理素质的教育研究中心编著。

小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 篇5

一项采用国际通用的心理测验调查显示,约有50%的中小学教师存在心理障碍,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成正比。有关调查显示:被体罚的儿童成年后吸毒和酗酒的可能性是正常儿童的两倍,而且患上焦虑症、反社会行为倾向和抑郁的概率大大增加。在偶尔被打的受访者当中,有1%患上焦虑症、70%患上抑郁症、13%酗酒、17%嗜毒。

可见教师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可以这样说,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身心造成的危害,某种意义上远远超过其教学能力低下对学生学业所产生的影响,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只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心理不健全的学生,因此,教师心理健康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

许多研究表明,教师的学历、知识水平和学生的成绩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并且年龄越小的学生越容易接受教师语言态度、行为习惯的影响。

教师健康的人格特征突出表现在如何对待教育工作,怎样对待所教的学生。其中,教师性格特点对学生的影响不能忽视。

如果教师经常为不良的情绪所困扰,就会把烦恼、怨愤迁移到学生身上。如长期患病、婚姻失败、人际关系不和等,都可能会让教师上课无精打采,一旦工作不如意时,就易大动肝火。

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6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其次,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再者,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留守儿童,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人的心理素质,不仅具有生物遗传作用,而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一、关注孩子心灵,培养自信心理

一个没有自信心理的人不能够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所以,良好的自信心对一个人成就事业十分必要。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理呢?

1、认识自我,培养自信

众所周知,爱因斯坦是伟大的科学家,然而很多人不知道他在上小学时却是一个“笨小孩”。有一次老师叫每个学生做一个小板凳,当他拿出自己做的板凳时,同学们都大声嘲笑起来。他告诉大家,这个不象样的板凳,是他做的第五个,前几个比这个还要差。很显然,小爱因斯坦有一种自信心理,他相信自己能做好板凳,事实上也是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好,正因为有这样一种自信心,才使得他在科学的道路上不停地攀登,最终取得丰硕成果。我把这个故事告诉学生,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潜力,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一定会获得成功。

2、感受自我,培养自信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让每一个学生都知道我是集体中的一员,那么他们就会自觉地爱护这个集体,时时刻刻想着为这个班集体争光,要不失时机地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每当班级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获得一点荣誉,我都会让学生知道,这个荣誉来之不易,都凝聚着全班每个学生的心血和汗水,还要开展经常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从小就热爱自己的祖国,给学生讲清楚,我们班是祖国的一个小小的分子,爱国就得爱我们班集体。平时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强化集体荣誉感意识。原来,教室和清洁区的打扫,非得老师督促不可,有的学生甚至逃避劳动任务。班上有几个调皮的学生经常带零食到学校,而且随手就丢。自从我让他们当了班上的生活委员后,他们的上进心越来越强,那些不良习惯都没有了。受他们的影响,学生懂得了自己是班集体的一分子,要自觉维护集体,都自觉地完成自己的劳动任务。现在,老师不在场,同学们也能认真打扫,班上的卫生工作经常受到学校的表扬。同学们不仅自已不随手乱丢乱扔,注意周围的环境,还监督别人,以防破坏周围环境。

3、挑战自我,培养自信 学生锻炼的方式很多,我平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一是让学生自己组织班队活动。从班队活动的内容、节目主持人的确定、主持词的创作、活动安排到总结各个环节,老师均不参与,让学生自己做主。这样,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从而对自己充满自信;二是实行轮流班委制,让每个学生都有当“管理者”的机会。传统的固定班委制,使大多数同学认为自己当不上班干部,也干不好班干部,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实行轮流班委制,使每个学生都可当上班干部,参加管理班级事务。实践证明,只要给每个学生提供舞台,他们都可以成为出色的班干部。三是交给学生办的事,老师最好不要插手。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搞卫生时,有的老师往往帮学生甚至替学生扫地、抹桌、擦窗;办黑板报时,有的老师往往帮着学生设计、排版、画刊头、写美术字等,这种担心小学生做不好小事而事必躬亲的做法,恰恰丢失了许多让学生锻炼的机会。我在工作中力戒这种做法,结果是,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去找相关的板报资料,有的画画,有的写字,同学们兴致勃勃,板报很快就办好了。实践证明,只要放手让学生去做,他们会越做越好,学生在锻炼中不断增强了自信心理。

二、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1、追求教育目标,促进孩子成长

让学生快乐,就要给学生玩的时间。学生除了是学生,还是孩子;是孩子,就有爱玩的天性。适当方式的玩,可以给学生空间,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适当方式的玩,可以让学生获得课堂上无法获得或获得有限的知识与认识;适当方式的玩,可以调节学生的精神,让学生更好更有效率地投入课堂学习。如我们要求教师不拖延一分钟下课,各课作业要协调,绝不超量布置等。

2、营造优美环境,促进孩子成长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里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3、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孩子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是让心灵快乐的教育。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睬去踢,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为改变这个坏毛病,学校开展了“丢下的是垃圾,拣起的是品质”活动,并在校园内各个角落安放了的果皮箱,果皮箱天天擦得光亮如新,花园内竖起木板,写上“请爱护我们吧!”等恳请的话语,果然学生不忍心破坏,过去的坏毛病也改了。可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4、营造和谐气氛,促进孩子成长

小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 篇7

一、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研究表明, 我国中小学生中存在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比例正呈逐年上升趋势,很多学生有厌学、逃学、说谎、暴力倾向等现象,严重的出现交际恐惧、抑郁、自杀倾向等情况。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学校作为教育和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摇篮,我们应未雨绸缪,做到防患于未然,切实做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由于受应试教育因素影响, 中小学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的程度远远不够。很多基层学校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没有设置专门的心理课程,没有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很多学校的心理教育只是停留在工作计划层面, 而没有切实有效地开展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很多学生正因为在青春期心理上出现了偏差,没有得到及时矫正,而影响了学业,失去了更好的教育机会,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

三、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主体 认识上的误 区。

学校开设心理课程,建设心理咨询中心,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有计划地、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知识传授,丰富的学生心理知识储备,增强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然而,在当前的学校教育实践中, 我们发现不少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定误解, 他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专门为心理出了问题的学生准备的, 只有心理上出现了问题的学生才需要进行心理疏导。事实上,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学生因学习压力,心理上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学校应该建立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有计划地、全面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教育和培养,以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2.学校 开 设 课程 的 问 题 。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教育过程,要想行之有效,必须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和安排合理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很少有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专门作为一门课程,安排专门的时间进行授课, 很多学校只是偶尔利用升旗仪式或班会课之类对学生进行简单宣传, 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要求相距甚远。

3.师 资 力 量 上 存 在 的 问 题 。

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教育有本质区别, 需要配备专业的心理老师。而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很少有学校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 很多学校只是文化课老师或课务少的老师进行兼职,有的老师根本不懂心理咨询方面知识,所以心理辅导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四、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措施

1.开设专门 的心理健 康课程。

每学期举办一两次心理讲座和班会课上顺带强调心理健康 的重要性 , 已成为很 多学校心 理健康教 育的真实 写照。事实 上 ,心理健康 教育既要 与其他教 育教学紧 密相结合 ,又要设置 独立的学 科教学课 程 ,只有将心 理健康教 育有计划、系 统地实施 ,才能切实 有效地做 好学生心 理健康教育 。只有形 成心理教 育的常态 化 ,将心理健 康重要性 及健康知识 慢慢渗透 到学生脑 海中 ,才能使心 理健康教 育真正落到实处。

2.配 备 专 业 的 心 理 咨 询 教 师 。

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类别教育有明显区别, 心理辅导老师必须具备专业的心理知识,懂得开展心理教育的科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心理教育工作,处理好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问题和意外事件,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从而切实促进学生心理往健康方向发展。因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是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3.提 供 专 门 的 心 理 咨 询 空 间 。

心理咨询不同于普通的谈心,很多学生在某一特定时期,心理上会有大的波动或有疑惑等情况发生, 大多数学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这就需要一个特定的环境让他(她)感到放松和安全,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与心理老师交流。所以,学校必须有专门的心理咨询空间, 这样学生在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才能有去处,才会有走出心理困扰的希望。例如:我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咨询中心设有谈心室、放松室、发泄室、测试室等功能室,很多学生会在心理老师的指导下,在相应的功能室里找到解决困惑的办法。

4.健 全 家 校 共 建 的 长 效 机 制 ,构 建教育 网络 。

很多家长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的事情, 是学校心理老师的专职任务。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协作才能很好地开展。社会、家长支持与参与,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和氛围, 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扎实开展, 学校必须主动邀请家长参与, 建立家校共建的长效机制,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达到最优化。

摘要: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美好时期,同时是一个人的心理转型时期,这个时期是塑造和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学校面临的新任务与新要求。

小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 篇8

心理健康活动课是目前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主要途径和有效载体,是心理健康教师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需要出发,依据团体动力学原理,通过专门设计的活动,有计划、有目的地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发展和提高的一种教育形式。因而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学校心理健康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和提高,而且心理健康的活动带有教育性质的内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启发学生,教育学生和发展学生。另外,心理健康活动常带有趣味性,比起普通的心理健康课程更富有生机和活力,也更受学生们的欢迎。

然而,目前中小学开展的心理健康活动课主要还是集中在班级之中,很少有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活动。究其原因,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和心理健康教师本身能力欠缺的缘故。首先,以分数为主的教育观念深入民心,导致学校领导、班主任不配合,不重视。其次,开展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活动耗时耗力,需要充分做好人力、物力的准备,许多学校因其麻烦便不开展全校心理健康活动。再次,心理健康教师能力未达到开展心理健康活动的水平便贸然行动,导致在开展过程中产生了诸多不顺,如活动开展中因未充分评估风险因素而导致学生伤亡、打架斗殴,使心理健康活动失败,索性日后不再开展全校性心理健康活动。虽然如此,心理健康教师依然有义务和责任为学生开展全校性心理健康活动,为方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顺利开展全校性心理健康活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做好心理健康活动策划

心理健康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精心准备的策划方案。它不仅体现了作为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素养,也体现了教师从宏观上管理和评估整个活动的能力。而且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必然少不了校领导、行政部门、班主任的大力支持,一份好的策划能够大大提高教师的说服力。一份好的活动方案应该具有以下几个部分。

(一)活动宗旨和活动目的

教师应思考此次开展心理健康活动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例如,某某学校为了进一步加强校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工作,营造校园的心理教育氛围,引导学生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帮助他们适应校园生活,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心理素质,积蓄持久成长动力,促进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营造关注心理健康、创建和谐示范校园的良好氛围等。心理健康活动如果缺乏目的和意义,就没有开设活动的必要。

(二)设立主题

活动主题是对心理健康活动的总体性概括。一般来说,用简短优美的语言概括心理健康活动内容,不仅让人印象深刻,也能够让学生和教师充满好奇和期待。例如,“关爱心灵,全面发展”“美妙的心灵之旅”“发现美,发现更好的自己”,等等。

(三)确立可以开展的活动内容

心理健康活动的开展应始终围绕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并以此确立活动内容。例如,以普及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为目的,开展了一系列诸如“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健康知识竞赛”、“观看心理电影”等。另外,开展的活动不应有危险,以免发生意外。这个部分需要心理健康教师对应该开什么样的活动,以及这个活动与主题的密切程度有着清晰的理解,教师应充分查阅相关资料,甚至学会对旧的不符合主题的游戏进行改装,使之符合本次活动的主题。

(四)做好准备工作

确立活动应该准备的材料,人员分配,班级安排,时间,地点,如何有序协作,会出现哪些意外情况并如何预防,如何在活动开始后联系到心理健康教师求得帮助等。总而言之,心理健康老师对于这个部分的准备应越充分越好。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帮助心理健康教师、领导和各班班主任获得掌控感,即不再对未知的事物感到恐惧、退缩。当心理健康教师获得了掌控感就能够更加自信,使之相信自己有能力安排管理好活动的一切;而当学校领导、各班班主任获得了掌控感就不再抵触全校性心理健康活动。若心理健康教师不是让人“放心”的专家,那么就很有必要帮助领导、班主任获得掌控感,使之即使没有心理健康教师在场也可以很好地做好被分配的工作,而不至于手忙脚乱。

二、寻求合作共同体

就目前来说,中小学通常只配备一名心理健康教师。若心理健康教师想要开展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活动仅仅依靠个人的力量是完全不足的。心理健康教师必须寻求合作共同体,即不应当以一己之力来完成整个过程,可以将领导、各班班主任,甚至学生拉拢进来,一同完成整个心理健康活动。

心理健康教师先要征得校长或领导的同意,出示自己准备好的心理健康活动方案,表明自己的意愿和决心,并申明愿承担此次活动的一切责任。在征得学校领导同意后,让领导赋予心理健康教师关于此次活动开展的职权,并通过学校晨会(做早操)演讲的正式方式进行公开授予,讲述即将开展的心理健康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如何安排等事宜,并要求各班班主任认真配合。接着,由心理健康教师具体阐述此次活动的具体事宜,如何跟各班班主任进行合作等。例如,在晨会结束后来领取本次活动的具体方案,并熟悉。又如,在活动前两周前的某某时段内召集各班班主任进行一次会谈,帮助班主任再次确认活动内容,让班主任成为该班的活动领导者,解答班主任对于此次活动的各种疑问,并进行快速培训。此外,应召集一批热心的学生志愿者,帮助运送道具、奖品、计时、观察、预防和干预活动中可能或正在发生的冲突等。另外,还需要联系医护人员作后勤,一旦有伤员和事故发生能马上动员进行救助以确保整个心理健康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安全事宜。

寻求合作共同体的重点在于,心理教师应该放弃自己身上存在的“英雄主义感”,认为自己可以独当一切等不合理的想法。特别是对于新手教师而言,往往满腔理想,想要干出一番事业,结果却受到很多人的不认同、不理解和排挤。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心理健康教师把自己和学校其他人员区别开来,以至于无法找到可以支撑自己的力量。构建心理健康教师的合作共同体的目的就在于,创造与共同体共有的价值利益,即帮助其他人员从合作体中获得价值感、掌控感和自我成长,让合作共同体成为一种看不见,但却饱含情感的关系链。

三、进行心理健康活动

在心理健康教师经历了准备活动方案,寻得合作共同体并建立了富有情感的关系体,商量并最终敲定活动的时间、地点以及各项准备事项后,便可以开始进行活动。这部分包括活动前的事先演练、正式开展活动和活动结束后的收尾工作。

(一)对活动进行事先演习

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心理健康教师需要在事先召集教师和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简短演习,事先将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予以排除。此外,演习的目的还在于帮助教师和工作人员快速熟悉活动内容和安排,以保证活动顺利安全进行。

(二)正式开展活动

一切准备就绪后,就可以开始开展心理健康活动了。在活动开展前,由各班班主任带领自己的班级成员前往活动现场,由校长再次说明活动的相关事宜,如活动安全、人员分配等。在各班班主任带领自己的班级去实施活动前,各相关工作人员应已就位。之后,便可以由班主任自行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心理健康教师的作用在于统筹全局,当突发状况出现时,要让班主任或工作人员找得到心理健康教师,并及时解决问题。

(三)活动结束后

活动结束后,由各班班主任带领班级集合,由校长对此次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发放奖品,做结束语,拍照留念,之后便可以让各班班主任带学生回教室。但心理健康教师的任务还未完成,还需要对此次活动进行总结,提出不足和展望。之后,将活动总结报告交由校长或领导查看,表示感谢将总结报告收入档案。

总而言之,在中小学校开展全校性心理健康活动对心理健康教师有着较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活动策划及总结的能力,具备一定的人际沟通技巧,还需要心理健康教师统筹全局,勇于承担责任。虽然如此,心理健康教师依然有义务和责任去开展这样的活动。开展全校性心理健康活动不但能够培养心理健康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还对本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作者单位:闽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漳州,363000)

上一篇:英语作文:新年计划 Plan for the New Year下一篇:高考满分作文经典记叙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