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德育工作的渗透

2024-06-07

小学生德育工作的渗透(精选11篇)

小学生德育工作的渗透 篇1

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应该抓住各种有利契机, 利用各种训练途径, 自然而然地、切切实实地渗透思想教育。下面, 就如何“渗透”谈谈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在分析课文导语时进行“渗透”

精心设计好生动、巧妙的导语, 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拨动学生的心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并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例如教学《再见了, 亲人》一文时, 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文中把谁称为亲人?为什么把他们称为亲人?学生就会带着问题进入课文。

二、在分析、理解重点词句中进行“渗透”

只有扎扎实实地抓住课文重点词句, 才能透彻地阐明课文内在的思想性, 才能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在提高技能的同时, 受到生动具体的思想教育。例如教学《金色的鱼钩》一文中, 老班长有一段话:“小梁, 别浪费东西了, 我……不行了。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 吃完了, 一定要走出草地去!”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这一重点段, 并联系上下文内容认真思考, 会认识到:一路上, 老班长把能吃的东西都让给了三个小战士吃, 自己嚼草根和吃剩的鱼骨头, 现在已奄奄一息了, 吃点鱼汤, 怎么算浪费呢?他是想留给小战士们吃。他心里只有小战士, 不考虑自己。这样, 同学们既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 也从中受到了教育、启发和感染。

三、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进行“渗透”

为了让课文所描写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铭刻在学生心灵中, 课堂教学中应借助对人物的具体分析, 使学生既懂得人物的描写方法, 又受到人物形象的感染与熏陶。

四、在比较课文内容时进行“渗透”

思想教育应贯穿于课文教学的全过程中, 我们可以通过课文内容的比较分析, 而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例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 一向是她妈妈穿的。”这两个破折号的作用是什么呢?第一个破折号表明这一天是大年夜, 有解释的作用;第二个破折号, 一是表明拖鞋的归属性, 二是加重语气, 用鞋的“大”来反衬脚的“小”。让学生思考:大年夜富人家在干什么?小女孩为什么还在街上走?通过对比使学生体会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 进一步体会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激发学生努力学习, 为祖国建设出力。

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 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我们应在语文教学中, 按照语文学科自身规律, 自觉地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灵和丰富知识的一代跨世纪新人。

小学生德育工作的渗透 篇2

契诃夫说:“科学是人生中最重要、最美好和最需要的东西。”邓小平也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可见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有多大。科技时代处处有科学,小学设置科学课程也是势在必行。科学教学并非只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接受科普的同时,也能够受到思想的启迪和教育,培养良好的科学观念。这也是科学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科学课教学渗透德育,主要体现在促使学生建立探索观、帮助学生树立认知观、引导学生形成价值观等方面。

一、知识学习,促使学生建立探索观

科学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在科学知识学习过程中渗透德育,也是科学课程的重要历史使命所在。学生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教师在具体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入手,用丰富的科学认知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在不断探索求知过程中建立新型探索观念。小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特别强烈,每一个学生几乎都有一本《十万个为什么》。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探索意识,鼓励学生勤学好问,积极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

小学生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比较少,教师要抓住学生认知空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走进科学世界。在学习《我们周围的土壤》时,我让学生分组到校园中挖了一些土壤,并对这些土壤进行细致观察,看土壤中到底有哪些东西。每个小组都需要形成书面报告,各个小组还要开展竞赛,看哪个小组的发现最多。学生平时接触土壤的机会很多,但都是无意识的,教师布置课堂学习任务接触土壤,这还是第一次。因为学生看过教材内容之后,想一探究竟的意愿特别强烈。在整个活动中,每一个学生都积极行动起来,有的采集土壤,有的查找资料,还有的忙做记录。各个小组都行动有序,探索成效显着。在展示环节,有很多小组都能够将最重要的发现提交上来。有发现土壤中有小虫子的,有发现草根草种的,有发现蚯蚓的,有发现烂树叶的,这些平时最不引人注目的东西,现在都成为学生眼中的“宝贝”。

二、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树立认知观

学生学习科学的途径有很多,教材只是其中一个载体。日常生活、电影电视、网络媒体等,都能够接触到一些科技常识。应该说,学生对科技知识的学习还处于比较被动的地步,对课外科技知识学习更是缺少主动性,学习效果自然要打折扣。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进行指导,让学生明确科学的重要性,并掌握高效学习方法。在学法指导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知观,不仅是指学法升级,还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身心都要经受挫折、失败、惰性、诱惑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如何让学生保持良好心态,训练耐力和恒心,这都是德育渗透的重要内容。

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正确认知观,在学习《果实和种子》时,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实践任务:独立解剖豆子,要求仔细观察豆子的内部构造,并做好记录。我发给学生用的是干豆子,因此很多学生出现畏难情绪,因为豆子较小,解剖非常困难。有的学生将豆子砸开,可豆子却碎掉了。有些学生开始想办法,有学生水杯里有水,泡豆子就成为很多学生的明智选择。在总结这次实践活动时,我重点强调了方法的重要性,也对学生相互之间的协作精神进行了评价,表扬了一些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科学验证,引导学生形成价值观

科学知识是不是真理,这需要实践来印证检验。学生在科学验证中,可以获得更多心理体验,并感知获得科学知识的艰辛。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要涉及合作学习、各种交流协调的问题,培养团队意识,提升交流技巧。这也是重要的德育内容。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用更丰富的科学认知引导学生进入科学境界,在科学实践活动中实现验证,促使学生逐渐建立新型价值观。正像居里夫人所言:“我要把人生变成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从培养学生良好科学兴趣开始,对学生心智进行激发栽培,相信科学的种子一定会在学生心底生根发芽。

科学课堂教学对文本进行学习,教师往往会采用多媒体对所学课程内容进行多种展示,通过丰富多彩的画面、视频材料,让学生看得清楚、学得明白。但整个学习过程,学生依然显得比较被动,眼睛跟着教师转,接受信息面较窄。很多科学认知得不到有效验证,学生获得的实践体验太少,意志品质培养找不到支撑点。在学习《叶和花》时,我带领学生专门到校外进行实地观察,并现场采集很多叶子和花,制作实物标本。学生表现相当积极。回来之后,我布置学生写一篇活动纪实,对活动收获进行总结。很多学生都感触颇多,不仅写了知识学习上的收获,也写了活动带来的愉悦感。这个活动过程是轻松的,学生或许没有得到意志品质方面的太多历练,但提升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周围世界的科学认知意识,依然使得活动的开展更加有意义。

小学科学教学渗透德育的策略 篇3

在《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中亦明确指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又是科学教育的目标,通过对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自然现象的学习,改变学生的行为倾向,激发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陶冶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打好基础。”

可见,我们的科学教育是培养有德的高素质学生,在我们小学的科学教学应该渗透德育,使学生在科学活动中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一、结合小组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与互助的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是我们科学活动中经常采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大大缩小了学生之间的距离,便于学生交流自己的思想,更能集思广益,迸发思维的火花;在成果展示时以小组为单位,使学生产生集体荣辱感,增加合作意识,逐渐树立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比如:在教学《用纸造一座桥》一课时,先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比一比哪一组想到的办法最多。最后,请每一组都进行展示,这样既注重小组的作用又展示了个体。这种教学方法,既达到了科学教学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团结合作与互助的精神,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二、结合科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所谓意志,就是指人们在行动中自觉克服困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良好的意志能够使学生敢于面对困难和解决困难,对困难做出正确的意志努力,它包括:自觉、坚定、恒心、果断、自制、毅力等,而这些品质对学生的一生都会产生良好的影响。在我们的科学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这方面的资源,科学教师应充分利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例如,在教学“种子的发芽”的活动、四上“观测天气”的活动中,一开始学生们兴趣盎然,但这种兴趣最终维持不了多久,往往不能把观察研究活动进行到底。我采用了全程关注的方法,给每个小组分发了观察记录表,每隔两天进行批改,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时刻关注他们;此外,在学生兴趣下降,遇到困难时及时鼓励帮助,帮助学生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我把观察活动分成几个阶段,在观察活动搞一段落时,以展示的形式把他们取得的成果进行宣传,让他们感受到克服困难后取得成功的喜悦,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最后,在全校的范围内把他们的观察成果进行展示和评奖,让他们进一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既能培养他们完成任务的责任感,也能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磨练他们的毅力,培养了他们自觉、坚定、恒心等良好的意志品质。

三、结合科学学习活动,培育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是人对客观世界、自然规律的看法。最基本的科学态度是实事求是。”我们的科学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用事实说话“的实证意识。如在教学三下《指南针》这节课中,讨论如何使用指南针时,别的小组都认为指南针中有绿点一头指向北方是北极,其中一个组却提出了有绿点的一头指向南方是南极。当时我让这个组把指南针拿到实物投影仪上来给大家演示,结果确实是这样。我表扬了这个组敢于质疑的精神,并用磁铁进行了实验,经过验证和讨论,学生们都认为可能是工厂的工人把绿点搞错方向了。当全班的掌声响起来时,这组的学生高兴得快蹦起来了。本来一句话就可以带过的意外,我们足足用了五六分钟,但在这个过程中,全班的学生他们都感受到:该是怎样就是怎样,用事实说话!

四、在科学活动的点滴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在科学教学活动中,要抓住有关点滴,特别是我国的科学发展史和科学家的发明史方面,我们教师要以情导学,引起心灵共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我在教学《纸》、《指南针》等课时,我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造纸术、指南针的发现、利用和世界性影响,使学生受到巨大的鼓舞,深深地为自己生长在一个科学发达的文明古国感到骄傲。又如,在教学《地球的卫星——月球》时,有一个组在介绍我国“嫦娥一号”探月事件时,我又出示了“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时的视频片段和介绍“嫦娥一号”整个工作流程的视频资料进行补充和介绍,让学生了解了我们祖国的航天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前列,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为自己拥有这样一个伟大的祖国而感到自豪!

小学数学中的德育渗透教育 篇4

一、挖掘教材, 自然渗透

1.数据渗透

数学是一门数据科学,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数据渗透德育。

如, 在教学圆的周长时, 可以告诉学生: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发现的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 比欧洲数学家要早一千多年, 从而对学生进行祖国灿烂的文明史教育, 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和自豪感。又如, 在三年级数学《年、月、日》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_年_月_日, 到_年_月_日正好成立100周年。教学时, 教师适当讲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 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和历史使命感, 教育学生好好学习, 为祖国发展而努力。

2.数学应用题的渗透

数学教材中的许多应用题中, 都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如, 在教学利息问题时, 我让学生通过解题明白:“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纳税是用来支援国家建设, 从小培养纳税意识。又如, 回收1吨废纸能生产再生纸800千克, 相当于少砍17棵大树。 (1) 如果每人每月回收2千克废纸, 一年每人可以回收废纸多少千克?照这样计算, 你们全班学生一年回收的废纸大约有1吨吗? (2) 如果照一个班级的学生一年回收1吨废纸计算, 你们全校学生一年回收的废纸大约相当于少砍多少棵大树?通过计算, 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节约木材、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他们的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也潜移默化地得到了培养, 而这效果却远非空泛的语言说教所能达到的。

二、自创资源, 适时渗透

小学数学教学中, 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内容, 把反应我国成就、家乡变化的数据及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有意义的事例编成相应的习题, 让学生从数学实际应用中了解祖国发展的巨大成就, 认识存在的问题和面临和任务,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历史使命感。

我们在课堂上有目的地向学生提供或引导学生找出我国工农业、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数据, 编成应用题。如:

(1) 我国2000年全国总人口中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3000多万人, 2007年全国总人口中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是2000年的2.4倍, 2007年全国总人口中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有多少人?

(2) 2006年末, 一个城市储蓄存款余额达347亿元, 比2007年末增加62亿元, 增长百分之几?

此外, 我们数学教师平时要对有关德育素材积极积累, 做数学德育的有心人, 要注意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发掘,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适时相机引申文本资料, 补充课外数学德育资源。如, 在教学利息问题时, 我让学生通过解题明白:“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纳税是用来支援国家建设, 从小培养纳税意识。而这效果却远非空泛的语言说教所能达到的。

三、拓展活动, 有机渗透

思想教育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 也可以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 如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课外活动课进行有针对性的主题教育。

1.推荐数学课外阅读书目

推荐数学课外阅读书目, 这些书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 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数学课外知识,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一学段, 《数学帮帮忙》 (全25册) 《我是数学迷》 (全22册) 《数学故事专辑》;第二学段, 《可怕的科学经典数学系列》 (全12册) 《奥德赛数学大冒险》 (全4册) 《数学真好玩》 (全2册) 等等。

2.办数学小报

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 开展编数学小报活动。数学小报制作活动, 让每个学生都动脑动手, 绘制一份“我的数学小报”, 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数学, 搜集资料, 采集信息, 运用各种形式, 将报纸作为载体, 将自己所知所晓的数学有关内容呈现出来。学生用一张张精致的小报展示出童真, 并通过办数学小报来改变以往单一的作业评价模式, 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提高了动手操作的能力, 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真正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就在身边。

3.玩数学游戏

游戏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 通过玩数学游戏, 使学生充分了解游戏中蕴含的数学知识, 感受数学知识中的德育元素。既好玩、又有挑战的数学游戏活动有古典智力游戏, 如, 《智过华容道》《巧拼七巧板》等, 此外, 还有《观面成型》《数字走方格》等现代数学游戏, 让孩子们在玩游戏中体验那种美好的神秘玄妙感。“数学游戏”就是让儿童玩数学, 感受着数学的无穷魅力。“数学游戏直通车”还将一路前行, 开入更多更远的校园里, 为孩子们带去智慧和欢乐及良好的道德情操。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渗透德育的策略性, 不要喧宾夺主, 而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 把握渗透的可行性, 注重渗透的反复性。古诗写得好,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真正好的德育教育就应该是这润物无声的细雨。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小学教师, 就是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现阶段我国面临文化相对落后和人口素质有待提高的严峻挑战。就挖掘教材、自创资源、拓展活动三方面阐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最终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青少年学生的德育重在渗透 篇5

当前,学校对青少年学生德育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一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普遍出现了重智轻德的现象;二是在德育中,学生通常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其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较重;三是学校德育较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内省和实践;四是学校德育方法简单,形式单一,多以单纯的说教或压制式的条款限定为主,等等。与此同时,学生对学校德育的反映却存在以下现象:一是不知道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知识,也就谈不上道德行为;二是表面上知道应遵守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却不知如何体现到行动上;三是心里明白该如何践行道德规范和公德准则,却不能完全付诸行动,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等。

总体来讲,当前学校德育还不能完全适应青少年学生成长需要和身心发展要求,需进一步加以改进和提高。学校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德育应重在耳濡目染和心灵渗透,从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

一、在教师的关爱中渗透德育

关爱学生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职业情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也是教师应具备的道德行为。作为教师,应该从心里充满对每一名学生的爱,尽管有的学生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可能给教师带来很多不愉快,但教师对学生的爱应始终如一,尤其是对问题学生应倾注更多的关爱。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学生成长的力量源泉,是激发学生向上的动力,往往教师的一道信任的目光,一个关爱的动作,一抹会心的微笑,一句温馨的话语,都会给学生以情感的滋润和行为的激励,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如,著名作家刘绍棠的文学创作成就,离不开他的启蒙老师——田老师的影响。他的作品《师恩难忘》中反映出,田老师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学教师,但他教学很有特色,他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这些故事有思想、有人物、有形象、有情趣,常常使学生听得入迷。就这样,他在田老师那里学习四年,听到了上千个故事,犹如春雨点点,滋润着他,并在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著名音乐家徐沛东,至今仍然认为,如果没有那位免费授课的启蒙老师,他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

二、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使命。德育不仅仅是思想品德教师的事,每一位教师都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无论任何学科,都应将教学与德育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教学中一切有利时机让学生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品德教育。如,语文教师应遵循语文学科“文道统一”的原则,充分利用课本所选入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及其思想内涵感染和教育学生。语文课本中塑造了许多“真、善、美”的典型,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同时,自然而然接受品德教育。因此,教师应在“有机渗透”上下功夫,要把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融入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中,从引导学生“读文”入手,进而达到“悟道”的目的。如:《岳阳楼记》不仅要让学生领略作者对洞庭湖美丽景色的出色描写,同时要让学生理解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进而崇尚范仲淹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怀和高贵品质;《故乡》要帮助学生理解“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以此鼓励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应有勇于开拓、积极进取的精神;《游子吟》应引导学生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体味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在句句情真意切、扣人心弦中感受母爱的伟大,从而激发学生的孝道和感恩之情,等等。因此,课堂上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将德育悄无声息地隐藏于教学过程中,并随时随地在教学环节中产生与消融,使学生沉浸在教师创造的意境里,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和美德的感染。

三、在校园环境创设中渗透德育

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环境教育不同于其他的教育形式,它是通过美的享受和艺术的感染去净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灵感,启迪学生的智慧。因此,学校在绿化、美化校园的同时更应注重校园文化氛围的创设,除了“让每一面墙壁说话,让每一棵花草微笑”,还应充分利用墙报、板报、德育园地等橱窗或通过校园广播、网络、报刊等途径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使学生进校受感染,抬头受教育,低头受启发,让学生在美的环境中受到情感熏陶。常常一条校训、一句名言、一则故事、一篇报道,一条简讯、一个榜样等都会触动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思维。学校的环境教育具有全面、长效、潜在的特点,能对学生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四、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渗透德育

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接受德育的载体。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实践是德育工作变虚为实的关键。学校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感悟中享受教育,如:坚持组织升旗仪式、主题班会、专题讲座、党团活动、文体活动、运动会、艺术节、军训、安全演练、夏令营活动、义务劳动等,以培养学生爱国热情、多元文化素养和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组织学生参观和考察各类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遗产、博物馆、社区、科技园区、科研院所、部队院校、工厂及农村等,让学生接触社会、走进生活,增加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和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逐步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组建各种文、艺团体,培养学生健康的品性和文艺素养;成立演讲会、辩论会、文学社、书画会,合唱队、乐队、舞蹈队、各种球队或兴趣小组等,通过这些团队活动,把各种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优良品质、进取精神和道德情操。同时,学校还应以重大节日、纪念活动为契机,结合学生思想特点和教育热点,精心设计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形式,以先进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五、在心理疏导中渗透德育

当前,在青少年学生中情绪不稳、焦虑厌学、考试恐惧、网络成瘾、道德不良等心理问题日益增多,而且,在青少年学生中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父母悉心照料,使他们缺乏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等传统美德。他们往往个性倔强、思想跳跃、需求旺盛、好奇心强、自制力差、模仿性强,这些特点使他们极易被腐朽文化所侵蚀。部分青少年精神空虚、意志消沉、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近年来发生的一些青少年犯罪案件令人触目惊心、匪夷所思,究其原因,当事人大多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自私自利、自暴自弃、愤世嫉俗、玩世不恭是他们鲜明的心理特征,于己于人都会带来严重的伤害甚至是毁灭性的破坏。因此,学校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心理诊断和疏导,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帮助青少年了解心理学知识,掌握一定的自我心理调节技术。同时,学校应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热线电话或信箱、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症下药,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矫治,从而提高他们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

六、在紧密联系实际中渗透德育

青少年学生德育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一项长期、复杂且多方位的心灵工程,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学校应将学生的思想动态,人生态度,价值取向,身心状况,行为习惯等作为德育的抓手,紧密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适时开展德育教育,重点在于养成教育和随机渗透,而不是简单的说教和施压。任何脱离学生实际的空谈和压制式的德育,收效都是甚微的,甚至还会遭到学生抵触或反感,结果必定会适得其反。我们只有紧跟学生思想和行为动态,有的放矢地开展德育工作,从思想—行为—品格,点滴渗透、日积月累,最终达到滴水穿石之功效,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优良品质。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今天的青少年就是明天的中国。万事德为先,学校作为滋养青少年成长和成才的沃土,应将学生德育贯穿学校教育始终,渗透在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启迪学生灵动的心智,使之能健康成长、发展成才,这既是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希望工程,也是关系亿万家庭切身利益和幸福的民心工程。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担当起教书育人的重任,帮助青少年学生着实奠基美好未来,努力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一批批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篇6

经过研究与实验, 我们提炼出小学数学教学应渗透以下四方面内容。一是渗透通俗化的唯物辩证法观点。如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观点, 数学知识之间相互联系观点, 数学知识之间相互转化观点, 数学具有使用价值观点。二是渗透正经精神, 如科学精神、求真务实精神。三是渗透 (激发) 正向情感, 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四是渗透良好的品德行为, 如关爱、勤奋、守信、助人、尊师等良好品德行为。

小学数学渗透德育需要合适的方式和方法, 我们提炼出以下常用的两种渗透方式和两则渗透方法。

一、熏陶渗透, 运用语变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渗透唯物辩证法观点和科学精神与求真务实精神的时候, 要运用这种方式方法。

如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 (上) “异分母加法”一课中, 执教老师这样熏陶渗透, 运用语变法,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师:同学们, 这节课我们学习异分母加法。 (板书:) 这道题谁会计算?

生:不会计算。

师:为什么不会计算?

生:因为这两个分数的分母不一样, 我们学过同分母加法, 这是异分母加法, 所以不会算。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 这是一道异分母加法题, 不能直接用同分母的计算方法。那么, 大家能否用学过的方法解决这道算题?

生:可以, 先将异分母划成同分母, 再相加。

师:好。怎么转化?

生:通分。

师:好, 请你到黑板上把这道异分母加法算题完整计算出来。

师:同学们, 这位同学在黑板上计算的过程和结果对不对? (生点头)

师:那么请同学们根据以上计算过程和结果总结一下, 异分母加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生:异分母相加, 要先通分, 再用同分母的方法相加得出结果。

师:同学们看黑板, , 由异分母转化为同分母, 说明异分母加法的方法和同分母相加的方法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生:异分母可以转化为同分母。

师:对, 可见, (提高声调) 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可以相互转化。

二、触景渗透, 运用激情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渗透 (激发) 正向情感时, 要运用这种方式方法。如我校六年数学教师在教学“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时, 触景渗透, 运用激情方法, 有效地进行了数学课堂的德育渗透。

师:这个π是什么?

生:π是圆周率。

师:在我们的祖先中, 有一位数学家, 他在一千四百多年前用摆算筹的方法将π计算出精确到小数点后面六位数3.1415926, 这位著名的数学家是谁呢?

生:祖冲之。

师:对, 最早算出π小数点后六位数的是我国的著名数学家祖冲之。我国当代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曾经发出感慨:“祖冲之在1400多年前就能用摆算筹的方法将π计算到小数点后六位, 至今为止, 我还不会使用摆算筹的方法来得出结论, 现在我只能用计算器得出π小数点后六位数是3.141592, 祖冲之太了不起了, 不愧伟大的数学家!”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7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实现德育的巧妙渗透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还不发达, 在教学中, 要充分利用图片、录音、投影、语言描绘和动作演示等直观性的教学手段和形式, 创造和渲染气氛, 以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 使他们耳濡目染, 较快地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 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比如, 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 可以这样设计:开始上课时, 运用根据本课图文配制的山水活动幻灯片, 让学生边看幻灯, 边听配乐朗诵, 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桂林山水的仙境之中。并启发学生思考:通过看幻灯和听录音, 桂林山水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学生从自己的感情出发, 各抒己见, 初步领略了桂林山水的美。然后, 引导学生把自己当做一名小游客, 由近及远或者由远及近地观赏彩图, 感受桂林的山姿美、水态美、山水相映情趣美, 使他们置身于美好的画意之中, 体会美妙的意境, 感受景物自然美、和谐美, 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产生祖国风景美如画的自豪感。

二、激发想象与联想, 实现德育的巧妙渗透

想象与联想是深化对事物认识的重要心理活动, 小学生思维活跃, 正处在想象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把课文含义深刻, 感情丰富, 不能用三言两语直接表现出来的画面, 情节场景, 恰当地诱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并启发思考, 使他们感受作品中的思想感情。例如, 在《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中, 配有插图一幅, 插图上画着邱少云在熊熊烈火中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的场景, 展示了邱少云的英雄形象。当教师引导学生挖掘“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一句的内涵时, 可以投影出示课文中的插图, 让学生边观察插图, 边展开想象, 想象邱少云烈火烧身是何等的痛苦, 想象邱少云当时的内心活动, 还可以给学生突出说明, 在他的身旁就有水洼可以把身上的烈火泼灭, 但是他没有那样做。通过想象和讲解, 进而使学生体会邱少云为了战斗的胜利而严守革命纪律, 宁愿牺牲自己的崇高的精神境界。

三、分析关键词语, 实现德育的巧妙渗透

课文中有些词语是表现中心思想的点睛传神之笔, 教学时, 可以抓住这些关键词语深入进行分析, 挖掘它们饱含的思想感情, 以打动学生的心灵引起它们的共鸣。

例如, 在《黄继光》一文中, 写到“战士们屡次突击, 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 此时, 黄继光愤怒地注视着敌人的火力点, 他转过身来坚定地对指导员说:‘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让学生思考:“愤怒”和“坚定”写出了什么?这写出了黄继光请战的决心来自对敌人的恨和完成任务的高度责任感。当黄继光晕倒, 冲到半路的战士被敌人的火力压制在半山坡上不能前进, 而此时的黄继光身负七处重伤, 没有一件武器。这时, 黄继光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通过对四个“望着”的理解, 体会黄继光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 引导学生抓住“冲、叫、压、举、张开、猛扑、堵住”等一系列动作词语, 从中表现了黄继光顽强战斗, 宁愿牺牲自己, 也要完成任务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四、紧扣词语反复推敲, 实现德育的巧妙渗透

语文教学中, 教师注意要在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渗透教育因素。如《你们想错了》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哼!不要做出这样难看的样子来吧!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要从我这里发财, 你们想错了!”方志敏淡淡地说。尽管方志敏说自己“确实一个铜板也没有”, 可是两个士兵相信吗?从哪可以看出来?从他们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们是怎样想的?他们无非就是认为当官的都有钱, 官越大钱越多。这是全文的关键句。理解这一句话, 首先要抓住其中的重点词语“确实”“淡淡”反复推敲, 让学生理解其中的内在含义。“确实”说明了方志敏身上一个铜板也没有, 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不管敌人信不信。“淡淡”一词的含义学生不容易理解, 可以对学生加以引导:“淡淡”是什么意思?是平淡吗?课文里为什么用“淡淡地说”一方面说明方志敏在敌人的恐吓面前态度坦然, 从容不迫;另一方面也是对敌人的嘲讽蔑视。这样推敲, 方志敏的伟大胸怀学生自然就理解了。也使学生明白了共产党人革命目的是为了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是为了打倒国民党反动派, 使劳苦大众翻身解放, 这正是两个士兵为什么想错了的根本所在。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8

一、认真钻研教材, 发掘德育因素

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 教师应挖掘每篇文章中的德育因素, 深入钻研, 先确定文章中的哪些内容 (包括字、词、句、段) 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做到心中有数, 胸有成竹, 确保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从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的教材, 都渗透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内容, 渗透着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爱护集体、团结同学、热爱劳动、尊敬师长、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的教育。

在讲授人教版第十册第14课《再见了, 亲人》这篇课文时, 有许多学生都对抗美援朝的历史不了解, 这时就需要教师在讲课之前向学生简单地介绍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历史, 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对朝鲜人民的重要意义, 使他们在学习课文之前就对中国人民志愿军产生深厚的感情。

课文题目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 是文章的眼睛, 授课应该紧扣课文题目, 引导审题, 使学生从题目入手, 先初步感知, 获得轮廓印象。课文题目, 被视为一篇文章的眼睛, 聚焦着文章的主要思想内容。抓住题眼, 揭示题目的内涵, 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

为了让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学生面前栩栩如生地站起来, 并铭刻于心, 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应借助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 使学生既初步懂得描写人物方法, 又受到人物崇高思想, 优秀品质的感染熏陶。例如人教版第十二册第7课《詹天佑》这篇课文, 要结合每一段的具体内容, 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把握侧重点, 选择德育目标

小学语文学科不仅是基础性工具学科, 也是思想教育学科, 通过语言文字来表睛达意, 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文学作品, 明确所教课文的教学目标, 结合课文的讲读有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应首先考虑的问题, 要对作品进行全面评价, 使学生知道孰是孰非。

比如《金色的鱼钩》一课, 介绍的是发生在红军长征过草地时的一个感人的故事, 老班长那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更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又如《梅花魂》一文, 主要通过回忆侨居国外的外祖父的几件小事, 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教授这一课时, 应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情感, 激发爱国热情, 并懂得无论在国内国外, 都不要忘记自己是中国人, 都要保持着梅花的秉性。《蚁国英雄》和《生命桥》德育渗透的侧重点是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深入理解体会外层蚂蚁和老羚羊把生的希望让给“他人”, 把死亡留给自己时从容不迫的献身精神。

三、创设情境, 激发道德情感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认为:“教育不能没有情感, 没有爱, 如同池塘里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水, 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 没有爱, 也就没有教育。”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 感染学生, 熏陶学生。

根据小学生的形象思维特点, 教师在上课时, 可以通过语态、情态、动作、板书等教学形式, 努力形成融洽和谐的气氛, 并以自己的真情实感促使学生多思考、多联系, 吸引学生入情入境, 进入“角色”, 激起共鸣, 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从而促使道德行为的形成。有时候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学生由于无法入“境”所以不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用各种方法创设一种符合课文内容的情境, 使学生似亲眼所见, 亲身经历。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 有活动展现情境, 有音乐渲染情境, 有画面再现情境, 有感人故事唤起情境。

在学习《虎门销烟》时, 我根据相关资料编写了这样一个故事来导八新课:清朝末年, 在广州虎门, 有一位姓张的老汉以打鱼为生。老汉晚年得子, 取名平安, 老两口对孩子十分疼爱, 虽然生活不富裕, 却很幸福。一家人和和美美过了十多年, 由于张老汉天天出海打鱼, 对孩子疏于管教, 平安在社会上染上了一些恶习。他把父母辛辛苦苦赚来的钱都偷偷买了烟。家里的钱花完了, 他就拿东西去换。家里的东西卖完了, 安就背着父母把房子卖了。可怜两位老人只能搬到一破庙中度日。很快, 卖房子的钱也花完了, 平安就去偷人的东西, 弄得四邻不安。不管父母怎么劝说, 他都听不进去。由于没钱治病, 加上生气, 父母死在破庙里……两天了, 他没有一点东西可吃, 寒冷的天气加上时常发作的烟瘾, 已把他折磨地没有一丝力气。此刻, 他慢慢合上那疲惫的双眼, 迷迷糊糊中他想到了自己快乐的童年, 想到了疼爱他父母, 想到了父母病死在破庙里的情形……他那干瘪的眼眶里渗出了大滴浑浊的泪珠。故事中平安一家人由幸福到家破人亡, 以及平安临终时的悔悟情景深深震撼了学生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毒品的危害, 从而自觉地远离毒品拒绝毒品, 同时对侵略者的憎恨之情, 对中华民族的强烈责任感也油然而生。这为《虎门销烟》的教学, 做了一个有力的铺垫。

四、加强引导讨论, 提高思想认识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 多数课文内容浅显易懂, 思想内容自然流露, 这些课文要让学生多看、多读、多想, 多读会让学生接触思想内容;多想, 就会让学生弄清作者的思想观点!爱憎情感;在读中想、想中读, 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生就会从中受到自我熏陶和教育。有些课文或有些语句含义深刻, 思想性强, 又比较含蓄, 有些课文有特定的历史背景, 这些课文仅靠学生理解, 是无法理解透彻的, 这不但需要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 还要对学生作适当的讲解, 帮助学生领悟到其中的思想道理。

在语言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用所学到的学习方法根据学生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和已有的学习能力学习时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展开讨论, 是学习课文的一种好方法。如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 我引导学生参与讨论, 坐在井里的小青蛙为什么说天很小?小鸟为什么说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如果青蛙跳出井口看一看, 会怎么说?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通过讨论, 同学们知道了小青蛙坐在井里, 目光短浅、所见有限, 跳出井口、目光远大, 世界如此之大是自然的了, 懂得了应该怎样看待自己周围的世界, 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

五、加强朗读, 以读传情悟道

作者的写作意图贯穿在全篇课文的字里行间, 有明确的, 有含蓄的。只有通过教师入情入境的朗读指导, 才能“悟”出“道”来, 产生感情共鸣, 受到教育。如教师教学《凡卡》时, 可反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对比朗读信的内容和写信时想的事两部分, 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子, 接着让学生对“寄信后的事”进行想象, 并讨论。通过朗读课文和讨论, 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凡卡的悲惨命运是无法摆脱的, 因为当时是黑暗的旧社会, 从而激发全体学生痛恨旧社会, 热爱新社会, 珍惜今天幸福生活。课后又要求学生朗读课文, 并写一篇《与凡卡比童年》的读后感, 以巩固学习成果, 使学生的思想觉悟进一步升华。

六、注意读写结合, 不断深化思想认识

小学生习作既能锻炼写作能力, 又能在思想上有提高、有反应。叶圣陶先生说:“作文最可贵的是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学生在写作文时, 要观察生活、分析生活、体验生活, 在生活中体验真、善、美, 在习作过程中得到思想、品德、意志、情操等方面的感染和教育, 随着写作的逐渐深入, 学生的思想和认识也随之不断深化, 从而收到“润物细无声”之教育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9

一、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内容选择存在随意性,脱离社会现实。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得天独厚,有其优越性,因为文以载道,入选教材中的画面和文本,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闪耀着沁人心脾的育人光芒。因此,教师授课前要深入钻研教材,挖掘和把握每一篇课文的整体或局部所蕴含的德育内容、选准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的结合点,因文释道,有机渗透,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方法生硬简单,流于形式。

把握了教材中德育的内容,还得选好渗透德育的方法,这是能否有效实施课程德育的关键。课程德育,应注意因文而异,选择适当的方法,才能增强说服力,使学生易于接受,受到熏陶、感染和教育。那种生搬硬套、矫揉造作、苍白说教,都可能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或厌倦情绪。这样,不仅不能达到德育的目的,反而知识传授的效果受到影响。

(三)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评价滞后,缺乏制约机制。

尽管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已经贯彻了好长时间了,但仍有一部分老师并不清楚在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德育要求,没有做到心中有数,更没有起到对语文教师落实德育渗透的督促和指导作用。

二、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应试教育的体系模式影响深远,语文教学渗透德育可有可无。

突出表现为社会对学校的评价看考试成绩,学校对教师的评价看教学成绩,老师对学生的评价重学科成绩,升学招生的依据是学科成绩。品德修养没有得到有效地体现,造成教书与育人在一定程度上割裂,渗透德育有时就变得可有可无。

(二)教师对教材的钻研不够深入,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割裂。

教师把握不准每一篇课文的整体或局部所蕴含的德育内容,不能选准知识教育的结合点因文释道、有机渗透。语文教学渗透德育不够,除了课程标准制订中的问题外,编写教材、培训师资、教学研究三也有脱节现象存在。

(三)教师没有掌握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影响德育渗透。

课程德育,应注意因文而异,选择适当的方法,才能增强说服力,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和教育。否则,生搬硬套、矫揉造作、苍白说教,只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或厌倦情绪,不仅影响知识传授的效果,更不能达到德育的目的。

(四)学校领导关注语文知识的教学状况,对学科德育落实状况缺乏刚性管理。

小学语文教师在上公开课时,参与评课的领导和教师还较重视对该堂课教学的状况进行客观地评价,除此外就缺乏必要的管理措施和评价手段。

三、解决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发掘到位、有机结合。

发掘到位就是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蕴藏的德育因素,并结合学生实际与社会实际开展教学。有机结合就是从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出发,遵照其独特的逻辑性和知识性,把德育融会贯穿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全部过程中。

(二)创设情境、激起共鸣。

根据小学生的形象思维特点,教师在上课时,可以通过语态、情态、动作、板书等教学形式,努力形成融洽和谐的气氛,并以自己的真情实感促使学生多思考、多联系,吸引学生入情入境,进入“角色”,激起共鸣,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促使道德行为的形成。

(三)形式多样、注重内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加强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种形式的活动,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各抒己见,加强师生间的合作交流,多为每一位学生创造成功机会。内化的目的,是在于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逐步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能力,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使良好的道德行为成为他们内心活动的真正需要,成为真正的行动。

(四)建立语文教学综合评价体系,确保德育渗透落到实处。

建立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第一,小学语文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渗透德育教育。第二,语文教学要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发展。这种发展是建立在个性化、多样化基础上的。第三,语文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

(五)发挥学生的反馈作用,建立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监督机制。

在语文教学管理中可以采用问卷的形式,向学生了解语文教师是否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建立促进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渗透德育的监督机制。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必不可少的。思想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它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磨练道德意志,修正道德行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完善人格、激励意志,并对学生潜力和创造力起着导向、动力的作用,可推进语文教学工作,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摘要:在小学教育中各科教学加强文道结合, 渗透德育, 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一个突出体现。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 他们模仿性强、可塑性大, 这时期的德育对他们的一生都有着定向和奠基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育,问题,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李月梅.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吉林教育 (教科研版) , 2007, (10) .

[2]曾孝群.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J].科学咨询 (教育科研) , 2008, (01) .

德育在小学课堂上的渗透 篇10

关键词:小学课堂;德育;渗透

二十一世纪已经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只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即可,如今,人才前须加三个字——高素质,才能为社会所重用。然而相对专业知识的复杂多样,新世纪对人才品行素养的要求却是相同的,因此品行素养是学生成才的根基。而小学正是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学习的起始点,学生在此阶段中逐渐对世界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此这是培养学生品行素养的极优阶段。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最合适也是最直接的场所,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成才,就应当在课堂教学的细节中渗入品德教育。

一、将德育工作推入课堂情景

课堂情景教学是小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能极大程度地吸引学生的眼球,学生通过情景能增强对课程内容的感知程度,因此情景是德育工作在课堂中的一个渗入点。例如,在学习语文课文《狐狸和乌鸦》时,教师通常会用图片或者影音资料来创设相应的课堂情景,让学生充分体会寓言中狐狸的狡诈以及乌鸦的骄傲自满。教师应当借此良机及时利用课堂情景向学生推行德育工作,教导学生既不能像狐狸一样阴险狡诈,用阿谀奉承等手段实现自己的利益,同时也不要像乌鸦一样,被奉承就盲目自大,不能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在学习课文《画杨桃》时,教师一般会将课文中的情景在课堂上进行重演,让班上学生从各个角度观察杨桃,让学生体会到从不同角度看杨桃所呈现在眼前的形状也不相同。此情景也是一个很好地推行德育工作的切入点,教师应当教育学生做事情应追求实事求是,不能仅仅凭借自己认知。在这样的课堂情景中一点一滴地向学生灌输品行素养方面的教育,短短的几天时间内可能在学生身上并没有显著的体现,但这是一个点滴累积的过程,终有一天你会发现学生在品行素养方面有惊人的提升。

二、用情感来推动德育工作在课堂中的实施

小学生是一群极其容易被情绪感染的群体,情感能支配和指导小学生进行更加有效的课堂学习工作,因此德育工作要在小学课堂中推行,情感便是第二个渗入点。例如,在学习《卢沟桥的狮子》这篇课文时,如何让学生从一些卢沟桥石雕狮子中发掘出爱国情怀呢?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影音或者文字图片资料向学生展示当年卢沟桥事变的过程,并同时提供一些日军侵华后在中国实施的一些暴行以及当时人们生活的处境,还可以提供几个典型的抗日英雄故事。让学生从资料中产生对日军暴行的愤怒以及对抗日英雄的敬仰,明白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让学生自觉地对祖国充满热爱之情。在学习《尊严》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列举一些生活中不尊重他人的现象,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排演,让学生体会自己尊严被别人践踏时的内心感受,学会换位思考,从而知道要维护他人尊严,帮助他人时要用合理的方法,要让他人感受到自己对其的尊重。情感是德育工作得以在课堂中渗入的有效方式,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学会熟练运用情感,推动德育工作在课堂中的渗入,提升学生的品行素养水平。

三、教师应当注重自己在课堂中的言行举止,为学生做好优秀示范

小学生正处于一种“鹦鹉学舌”的学习阶段,他们会不自主地模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说话以及行事方式。因此在课堂中渗入德行教育,其关键在于教师自身的示范作用。一个连自己都不注重班级清洁卫生,在班级乱丢香烟头的教师很难激起学生爱护班级卫生的热情;一个面对学生问好都置之不理的教师也难以教育学生应当以礼待人。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多注重自身素养,多使用“请”之类的礼貌用语,爱护学生的课堂卫生,不把自己的垃圾带进课堂。对学生多一点关心,学生做错事情不应向其发火甚至吐脏字,而应用温声细语让学生自己感受到不足。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充分展示自我优秀品行素养,将品德教育一点一滴地渗入课堂,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知不觉地向着高素质方向发展,为今后成为社会所需人才打下稳固的基础。

小学生作为时代的幼苗,虽然离成为有用的参天大树还有很长的一段路程,但要让小树笔直向上生长,就必须要在树苗阶段对其进行正确方向的引导。小学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德育工作的切入点,不遗余力地做好德育工作,培育出一批批品德优良思想积极向上的优秀学生。

参考文献:

[1]栾德昌.加强小学德育工作的感悟[J].吉林教育,2011(18).

[2]李晶.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吉林大学,2013.

[3]刘晓萍.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及对策[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S1).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 篇11

1. 有效利用语文教材

目前, 正在使用的语文教材中, 每个单元均有特定的主题, 蕴藏道德理念。语文教师应有效利用语文教材, 深入挖掘教材中蕴藏的道德思想, 参照德育任务, 合理设计教学步骤, 适当融合教材, 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在此过程中, 在有效融合教学活动和德育渗透时, 还不应耽误教书育人工作。[1]例如, 教材中的感受自然主题, 不仅能陶冶学生情操, 还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大自然景色, 对大自然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喜欢观察, 积极探索。语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 应明确主题思想, 并依据主题思想, 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进而在无形之中渗透德育。

2. 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德育

(1) 在朗读练习过程渗透德育。朗读是语文教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手段。通过朗读, 学生可深入体会文章内涵及文章情感, 接受思想教育。对于小学生而言, 朗读是阅读活动的起点。朗读并不等同于机械阅读, 应将借助内部语言理解文章语句, 将作者思想转换成自己的思想。在日常朗读练习中, 教师应合理渗透德育。

(2) 在字词学习过程渗透德育。在小学阶段, 学生要认识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 教师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可以根据汉字的结构渗透德育, 指导学生细心观察, 从字形中挖掘为人处世的道理, 有效结合汉字识别和写字教学, 使学生慢慢领悟做人道理, 团结友爱。例如, “乳”这个汉字, 首先讲述该汉字的历史, 在甲骨文中犹如手抱婴儿哺育, 然后进行拓展, 让学生联想到妈妈生育孩子时的辛劳和妈妈的伟大, 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 不仅能深刻记忆写法, 并且对母爱也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对父母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孝顺父母。

(3) 在文章阅读过程渗透德育。阅读作为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也是渗透德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阅读, 开展精彩有趣的阅读活动, 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性格特征, 还能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2]同时, 不能盲目地阅读, 应进行选择性的阅读, 合理选择阅读书目。教师应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 推荐适当的读物, 列出合理的书目, 并注重指导, 以此来刺激阅读欲望, 提高阅读积极性。向学生传授正确的阅读方法, 注重赏析和评价, 指导学生深入分析作品内涵和情感, 明确中心思想, 深入挖掘社会意义, 从中受益, 提高思想觉悟。

(4) 在作文练习过程渗透德育。作文练习是渗透德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并不需要设定特定的写作模式, 在写作数量和篇幅上并没有具体要求, 只要具备生活经历和写作欲望便可, 并及时批改学生作品。作文是对现实生活的再现, 因此, 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体验生活, 注重德育渗透。同时, 教师还应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周边事物, 并以此为素材, 这不仅有助于作文素材的积累, 还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达到渗透德育的目的。坚持写日记, 也有利于德育渗透, 大部分学生在日记中均会批判社会中丑陋现象, 赞扬美好的一面, 通过写日记, 完成自我教育。作文涵盖较多的内容, 也是思维创作的具体表现, 要求学生实事求是, 吐露真情, 忌讳胡编乱造。

3. 加强课外实践

在渗透德育时, 还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 以此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众所周知, 知识源自实践活动, 并在实践活动中得到验证。在开展实践活动时, 应紧密结合课内教学, 在巩固课内知识的同时, 从整体层面提升语文教学效果, 将德育全面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另外, 实践活动还应具有一定的层次感, 选取正面案例, 以此来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培养道德品质。

4. 合理使用现代教学工具, 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教师应合理使用现代教学工具, 有效渗透德育, 可在语文课堂上播放视频或者多媒体课件等, 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以此来感染更多的学生, 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另外, 教师还应意识到现代教学工具仅仅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 不应夸大现代教学工具的作用。

语文作为小学教学中的基础组成部分, 不仅肩负着传授理论知识的重任, 还负责教书育人。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 应高度重视德育, 构建有效的语文教学课堂。

摘要: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 身体和智力快速发展,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准确把握学生特点, 有效渗透德育。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明确语文学科自身的特殊性, 科学融合。

关键词:小学语文,渗透,德育

参考文献

[1]杜飞, 徐英芝.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J].环球人文地理, 2014 (11) .

上一篇:高中政治学习策略论文下一篇:校园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