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责任教育思考

2024-08-08

高校学生责任教育思考(共12篇)

高校学生责任教育思考 篇1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 是推动我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特别是加强高校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是新时期的迫切需要。同时, 在当今多元文化融合和中国崛起的进程中, 有很多可以用来对学生“机会教育”的事件, 如上海世博会、建党90周年等, 很多元素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绝佳素材。

一、高校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

现阶段对于高校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就是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和现状, 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树立对自己祖国的高度责任感和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 树立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 并将对祖国、对民族的热爱之情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以实现眼前和长远的各项目标。

高校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 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按照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时效性的要求, 以创新的思维, 积极探索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新机制, 以开拓高校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局面。然而当前我国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普遍存在“落空”的现象, 高校作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战场的作用尚未充分实现, 大学生爱国教育工作存在缺位之处。

1. 高校的爱国教育机制不健全, 相关学生工作部门对这一职能的认识不清或者不作为, 而且在平时的类似工作中存在工作思路陈旧、方法盲目粗暴、强制摊派和流于形式的现象。这使得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与其实际重视程度出现反差, 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2. 高校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利用不够, 甚至被闲置。高校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阵地, 其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 诸多可以借鉴利用的资源被闲置, 在课程设置、学生入党、相关的红色节日和党课学习、民主生活会、辩论会等诸多加以利用的形式都被忽视了, 或者只是流于形式而没有充分挖掘出这些活动的重大教育意义。

3.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够完全与时俱进, 与当前形势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我们当前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手段还是主要停留在传统感性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 缺乏比较深入的理性分析。尤其是当前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普遍缺乏从理性角度深入研究爱国主义教育的规律、方法和评价等, 使教育创新缺乏深厚的理论基础。爱国主义教育尚未同当前国内外的重大发展形势出发, 未能培养出广大大学生的理性的爱国主义思维, 使得高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着爱国主义的虚无化、情绪化和感性化现象。

二、高校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思路

1. 注重高校学生既有图式在爱国主义灌输中的作用, 实施“因材施教”。任何理论或者观点都是一个认可、认同到内化的过程。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将爱国主义思想观念内化为行动。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灌输过程中, 高校学生工作者应当讲究科学的方法注重学生既有的图式在这一接受机制中的作用。内在的图式, 是指个体意识中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基本价值观念结构和信念系统。在爱国主义的灌输过程中, 图式作为个体内在的一种先存结构, 统摄着个体的全部接受反应, 直接影响着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多元价值观念并存的社会, 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化和自由化, 而且由于学生个体知识背景、生活经历和价值观念等的差异, 高校学生既有的接受图式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这一差距导致学生的爱国主义理论修养和爱国主义觉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基于此, 高校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应当充分考虑到大学生个体的差异, 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开展个性化的爱国主义教育。

2. 宣扬理性爱国, 杜绝爱国主义中的虚无主义和情绪化倾向。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转型的需要,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创新。传统的主要停留在感性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 缺乏比较深入的理性分析, 尤其是当前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普遍缺乏从理性角度深入研究爱国主义教育的规律、方法和评价等, 使教育创新缺乏深厚的理论基础。

在现实的情况下, 对大学生的课堂爱国主义教育来说, 应着力使他们形成一种理性的精神, 帮助他们辩证地看待我国的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 使爱国主义教育摆脱原来仅限于一种情感教育的现实, 将情感教育与理性反思结合起来。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密切关注当今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把握好大学生的思想动态, 尊重大学生的爱国情感, 重视对大学生的理性爱国教育, 提高他们判断形势、辨别是非、选择立场、落实行动的能力, 以杜绝大学生爱国主义的虚无主义和极端情绪化的现象。

3. 针对高校校园的独特资源加强资源整合, 形成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合力”。高校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 其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独特优势需要充分认识, 相关的资源要加以挖掘, 加以整合。

首先, 重视高校“两课”教学, 深化“两课”改革。“两课”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也是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我们要根据“两课”教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构建一整套教学体系, 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两课”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实效性。

其次, 重视爱国主义讲座和相关的研讨会、读书会等活动的开展, 通过有组织的爱国主义的学习克服高校学生中普遍出现的爱国主义的情绪化、盲目化和虚无化现象, 深化学生对爱国主义的深刻理解和理性认识;注重高校学生红色社团、团委等机构的组织建设, 以强化其爱国主义教育的职能。

最后, 校报、校园广播、网络等传播媒介和影视作品, 对于青年学生具有特殊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巧妙地利用这些传播媒介进行爱国主义的形象的塑造和爱国主义思想理念的宣传, 能够因其具有的形象生动的特点而使广大学生乐于接受。此外, 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对于高技术的东西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 加之网络文化丰富多彩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 这使得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受到冲击。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当充分认识到网络这一重要载体的独特优势, 拓宽爱国主义教育的空间和渠道。

4. 重视机会教育和范例效仿机制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独特作用。机会教育的核心就是利用新近的具有重大教育意义的事件, 并利用其对被教育者造成的预设心理基础, 以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的教育形式。上海世博会以“城市, 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向世界展示了古老而现代的中国, 在这里不同时代的文明集结在一起, 不同国度的艺术相约在一起, 它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在世界范围内为创造环境和谐的生活共同努力。多元文化在此集聚和融合, 中国再一次在纵深方向走向世界, 这是国家的荣耀和民族的自豪, 也是教育高校学生的极好材料。这样的“机会教育”在最近几年的国家大事中可谓不断: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 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成功举办,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的英雄壮举, 这一系列事件正在引发新一轮的爱国热潮, 也使得高校学生工作者针对此类事件在学生中开展机会教育成为最佳教育手段。

由于此类事件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政治敏锐性, 它能在短时间内积聚起广大的学生乃至普通民众对祖国的热爱情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广泛认同感和民族的自豪感, 对于国家繁荣富强的荣誉感、使命感。高校学生工作者针对此类事件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意义, 将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与此类事件有机结合,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精神,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谓范例, 就是指在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中出现的形象教材和具体楷模, 是具有社会知名度的“明星”, 是已经开放的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的现实花朵。仿效, 是指模仿他人言行举止的活动, 是个人在没有外界控制的社会信息影响下所采取的与他人相似的行为。由于范例被众人仿效能产生泛化等社会影响, 因此, 倡导和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时, 应该重视范例仿效机制的运用。国家、社会乃至大学教育者都会提出一系列的爱国典型作为范例, 使大学生有例可依, 从而弘扬社会的主旋律, 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建党90周年期间, 各大媒体频频报道为党和国家的事业鞠躬尽瘁的优秀共产党员, 他们都有着典型的光辉形象, 他们的事迹有着无穷的榜样的力量, 让他们的事迹进教材、进校园, 也将会更好地进入学生的头脑。

三、结语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 其根本任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全国高校都要始终不渝地全面贯彻党的方针, 充分发挥大学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仔细分析当前高校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中的新问题、新形势, 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 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内容、方式、途径和机制上加以创新, 切实提高教育实效。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关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J].人民日报, 1997-5-12.

[2]涂争鸣.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接受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0, (4) .

[3]吐尔逊.艾买尔.进一步完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机制的探讨[J].新疆职业技术大学学报, 2006, (4) .

[4]夏瑞武, 彭宇等.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建设教育, 2006.2, VOL2, (2) .

高校学生责任教育思考 篇2

(一)教师要有意认地挖掘教材中道德教育内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不可能像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那样,专门有一册讲道德,高中的思想政治课教材现在很少有道德教育内容,即使今后教材修改后增加了这方面内容。它也不可能把道德的内容独立成册,而是在现有的教材内容基础上渗透道德教育内容。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要去挖掘道德教育内容,把原来的潜在的知识通过教师的努力,使其成为现实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责任教育关键是转变教育观念,由原来的大目标高起点转为大目标低起点。一提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我们教师立即会很习惯地反映出要加强对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教育等。当然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是完全必要的。但我们还必须看到,集体主义教育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这种基本原则和核心我们可以把它看成道德教行的目标,但目标与具体道德教育过程应该讲还是有区别的。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指出:我们现在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应当在全社会认真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

同时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以广泛性要求来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再提出先进性要求,使教育体现它的层次性。教师教育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身边的具体小事做起,要求持之以恒,从平凡的不起眼的小事中见精神,这样的道德教育就比较容易操作。由于目标明确,起点较低,容易被学生接受,这样学生的道德水准提高速度也就比较快。从我们社会上树立的像雷锋、徐虎、公举东、段德彰等先进榜样看,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从一件件很平凡很具体的小事中反映出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

(三)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责任教育时还必须处理好两对关系。首先要处理好道德知识与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关系。对高中学生来讲光有道德知识的灌输不可能使其产生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教师只有在思想政治课上通过对学生的道德责任教育,才能使他们把道德知识不断内化为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其次要处理好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习惯的关系。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而道德责任教育是实现由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转化为道德行为的重要环节。正因为如此,政治教师要依靠教导处、团队、学生会、班主任等,努力为学生搭建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舞台,通过道德责任教育使原有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外化为道德行为习惯。

第三,教学的评估和考核要如实反映学生的道德状况,要有利于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增强。目前高中阶段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评估和考核工作主要针对学生的应试能力,准的考分高谁就好,实际上我们教师心里很清楚,一个学生政治成绩的高低与其道德水准并不能划等号。道德品质好的不等于政治考分高,反之亦然。

为了使政治课教学评估工作和考核方法有利于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我们建议采用结构评定等第制方法。这种方法要遵循三个原则:(一)知识能力评估与觉悟评估相结合的原则。这里所讲的觉悟不能理解为只停留在时道德知识的认同上,而应该反映在对已认同的道德知识、通过道德责任使道德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落实。也就是我们常讲的知与行的统一。

(二)课内评估与课外评估相结合的原则。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一个显著的区别在于它首先是一门思想教育课,它是一门具有很明显的德育功能的课程。正因为如此,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课的考核不能只局限于思想政治课的课内考核,而应该与学校教导处、团队、学生会、班级的各项主题教育结合,这种课外的各项主题教育为道德的知与行的统一提供了活动的舞台。

(三)终结性评估与过程性评估相结合的原则。道德责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养成本身需要有一个过程,只有在这个道德习惯养成过程中通过过程性评估,对学生所作出的道德行为给予必要的评价,促使其不断调整自己的道德行为,这样才能最终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高校学生责任教育思考 篇3

关键词:高校学生;国情教育;历史责任

教育的本质就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校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国情教育是目前我国思想教育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培养大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效方式。加强对学生国情教育,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因此,在高校教学中,探索有效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对于学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一、在大学中开设关于国家形势分析的课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大学生基本上都是成年人,学校要加强对学生民族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当前,有许多大学已将国情国策的教育提上了日程。此类教育对培养学生的爱国心理起到了一定作用。分析国家形势政策是关心祖国发展的前提,是培养民族荣誉感的基础。只有深知祖国的发展近况,国内国外的形势,学生才能做到与祖国同喜同悲,为了国家的强大而自豪,为了祖国的灾难而心痛。学校要让学生了解政治形势,铭记中国历史,不忘国耻,感谢共产党,要让学生永远记得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是无数革命先驱用生命换来的。“翻身农奴把歌唱”,是因为共产党解放了中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现在的小康生活。

二、课程的开设要与时俱进、循序渐进、环环相扣

与时俱进,就是说课程内容要不断更新,既要让学生学习历史,又要让他们知道近代的改革和发展。一味地重复历史或者想象祖国的未来面貌,都对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作用不大。环环相扣,也就是说开设的课程要紧密相连,一节套着一节。而且,还要将学生的日常生活融入里面,要将话题设为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和国家的新政策。课程要将国内外的政策、局势以及学生对问题的疑惑、理解考虑进去,让学生能够深层次理解国情国策。

课程既然开放了,就一定要见到效果。打破传统的书本讲解方式,开一些访谈会、教育会,让教师把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分享给学生。也可以请一些先进人物和道德楷模来,让他们与学生交流,充分发挥榜样作用,这样的传播方式会更有效,更深入人心。

初高中都开设了思想品德课,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比较多,学生很难理解其中的内涵。久而久之,思想品德课会让现在很多学生产生错误的观念,觉得思想品德教育除了应付考试,用不到别的地方,觉得那些理论烦琐古板,甚至没有可信度。所以,让学生分析国情国策,重新认识祖国,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是为走党的基本路线做准备,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基础。如果学生连自己的国家是什么形势、什么政策都不知道,就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努力,将来该怎么为祖国出力,如此何来实现中国梦一说呢?学习国策、形势是一切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的基础,也是关键。

三、教师的授课形式决定了学生对国家形势分析课程的喜爱程度

学习国情国策也是对思想观念的洗礼。国情分析课是以理论知识为主的,学生要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教师的授课形式是一节课的关键,决定学生对该课的态度。任课教师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深厚的文学功底,也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政治追求。教师要将教育学生视为报效祖国的方式,要将培养出优秀人才、祖国栋梁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要为中华之崛起而教书育人。教师要用思想追求、政治高度来标定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不是用工资奖金来衡量,要做到让学生时刻铭记国情国策。

之前,笔者对一些优秀资深教师开展的国情课做了调查,发现此类课程在学生群体中很受欢迎,对学生思想的洗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激发了学生的斗志,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部门还专门对教师进行了相关培训,壮大了师资队伍。国情教育课首先在北京各类大学进行了实验测试,同期也将推向偏远地区,走向全国。教育部门要紧抓各地教师的思想教育,培养其政治观念,要让他们首先成为政治模范。分析国家形势政策的课程是培养大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基础,学校要将国情教育课程纳入学生的必修课行列,将理论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透彻理解国情国策。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高校教学中,对于青年的国情教育是教学重点。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历史责任感和主人翁思想,也能更好地帮助青年人成长。教师在强化青年学生国情教育的同时,还要兼顾文化课与人文教育之间的结合,懂得智育德育并重的道理。

参考文献:

[1]王宁.高校学生党员党性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理论学习,2012(10):53-55.

中美高校学生责任教育的比较分析 篇4

为应对现代性人类生存危机的挑战, “责任”成为世界公民的基本要求, 即要求人们在做出满足自己需要和愿望的个人决定时, 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影响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等必须全盘考虑, 并承担相应的责任。高校学生作为高素质群体, 是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此, 对高校学生进行责任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呼声。

1 中美对责任要义的定位

意大利思想家朱塞佩·马志尼对人的责任依次划分为四种:首要的是对人类的责任, 其次是对国家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自己的责任。[1]学生的责任教育是指通过多种教育手段, 培养学生具有责任感和责任意识, 并形成相应的优秀品质和高尚人格的教育。即培养青少年成为对自身身心、学习、工作和理想等高度负责的人, 培养青少年成为对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能够尽职尽责的人。由于中美两国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的不同, 对于责任要义的具体定位也有所区别。

我国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 责任教育由来已久。我国高校的责任教育遵循教育方针提出的“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要求, 把责任要义定位在“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上, 其重点是培养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精神, 集体主义原则是中国责任教育的核心。

美国责任教育的基础是建立在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之上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强调的是人的自由、独立和自我发展。学生自己对道德具有选择权, 因此要对自己所做出的选择负责,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也具有较大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创造性。同时, 对个人责任要义的定位同主流社会价值以及社会规则的要求相一致, 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2 中美责任教育实践中施教主体

责任教育要取得成效必须从学校、家庭、社会三维角度, 构建综合化、立体化的责任教育网络。我国学校的责任教育主要是通过系统的责任要义知识的学习, 使青少年学生在认识责任要义的基础上提高责任意识, 培养爱的情感, 增强自信的意志品质, 从而转化为履行责任的行为, 养成践行责任的习惯。但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学校的责任教育成效令人担忧。同时, 家庭教育中不可避免的受到学校和社会教育中重智轻德的影响, 在某种程度上剥夺了孩子发展自我责任意识和责任承担能力的许多机会。而且, 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矛盾突出, “社会学校教育半年功, 不抵社会三分钟”的现象也时有出现。

美国的责任教育也强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美国学校的责任教育贯穿于开设的品德课当中, 是德育的主要内容。且责任教育实施过程中关注在实践中认知、理解, 注重在生活中践行, 在践行中育德。美国家庭也重视对孩子进行责任教育, 如父母要和老师及其他父母一道共同努力确保孩子的健康成长, 家长要注意通过自己的言行教给孩子一些东西, 家长要利用文学作品和故事的教育价值, 注重发展孩子的思考和判断力等。[2]美国的责任教育中影响最大的是社会教育。在美国, 随处可见的美国国旗和人们面对国旗的严肃和庄重都使美国的国家责任意识深入人心。

3 中美责任教育方法比较

心理学研究表明, 对于自主选择并主动参与的活动, 人们往往能想方设法去做好, 并能主动承担责任。自由度越大, 承担责任的欲望越强。然而, 我国的传统责任教育模式, 是使学生接受既定的、公认的道德价值和标准。所以, 高校学生责任教育沿袭“以灌输为主”的方法, 强调课堂责任理论教育, 忽视具体的责任实践教育环节;在各类责任教育活动中, 形式主义盛行。但在最近几年, 我国正逐渐走出传统责任教育模式, 注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判断能力、增加具体的责任实践教育环节等。同时, 我国也在尝试各种责任教育的新途径。

美国自90年代开始兴起品格教育。在责任教育实践中, 美国波士顿大学瑞恩提出的6E法被广泛采用:在学生的理智作用下, 与学生进行有关的对话, 向学生解释某些规则, 给予某种启示;教师鼓励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评价各种价值观, 并且提供各种评价机会;学生应该参与各种活动, 亲身体验;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道德氛围, 发挥环境期待的作用。[3]这些方法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与责任行为。由此可见, 美国的责任教育突出强调了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与学生自主承担道德责任之间的联系, 并建立起了宗教组织、社会团体、慈善机构、社区中心等组成的制度化的联系和立体化的网络。但是, 最近几年, 美国的校园枪击案频发, 让人们对美国责任教育的实效性也产生质疑。

4 中美责任教育比较对做好我国责任教育的启示

中美两国的国情、教情不同, 文化传统也差别较大, 所以两国对责任要义的不同定位, 以及责任教育实践中的诸多差别也在情理之中。仅仅照搬照抄美国的责任教育模式是不可行的, 我们应该取其精华、予以借鉴。

4.1 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的综合性责任教育体系

“责任教育就其社会功能而言, 就是要把责任意识、责任标准、责任规范、责任内容要求, 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而这种社会实践活动应当包括学校、社会、家庭三个方面, 应该是教育的立体工程和完整系列。”[4]为此, 必须使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社会要形成一种舆论力量和道德机制, 倡导明确的主流价值观和责任观, 引导道德选择, 加大对非责任现象的监督力度。学校责任教育必须渗透在学校日常教学的各个方面, 且与同社会主流道德观相符合。家庭责任教育也至关重要, 家长的教育观念与行为, 对子女责任感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2 责任教育内容的层次化

学生对道德责任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 责任教育首先要教育学生对自己负责, 强化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的意识与行动, 这是责任教育的起点。学生首先要对自己负责, 珍惜生命、自我成就、自我实现, 以后才有可能对他人、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类发展负责。在此基础上, 逐步教育学生爱集体、爱祖国、爱人民。且责任教育内容要从学生个体的生活经历、感受、体验出发, 注重责任教育的生活化。

4.3 培养学生的责任主体意识

“学会负责”, 培养责任主体, 强化自我责任教育, 这是实施责任教育的关键。责任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 即让受教育者成为责任的主体, 自主、自觉、能动地参与责任教育实践, 通过反复的责任锻炼, 逐渐形成良好的责任品质的教育。所以, 在责任教育过程中, 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 注重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 要培养学生面对各种利益冲突能够独立判断、自主选择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责任能力, 提高学生责任感的发展水平。

4.4 创设责任教育的情境, 提供学生参与德育认知的体验

责任教育是一种体验教育、实践教育、情境教育。责任教育需要在责任体验、责任实践和责任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激发学生的责任情感, 促使学生的责任认知向责任行为转化。为此, 要主要针对受教育者心理、情感等营造一定的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独立做出责任判断, 形成责任意识和责任判断能力。社会实践更是深化学生责任感、养成责任行为必不可少的方法和途径, 我们要实践与课堂并重。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研、社区服务、中西部支教、志愿者活动等社会实践, 增强责任教育的实效性。

摘要:中美两国都十分重视高校学生的责任教育。本文从中美两国对于责任要义的定位、责任教育实践中的施教主体、责任教育方法三个角度对中美责任教育进行比较分析。取其精华、予以借鉴, 努力推进我国高校学生责任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责任教育,中美,比较分析

参考文献

[1]孟爱玉.中西方国家学校德育责任教育的比较[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1) :72-73.

[2]金传宝.美国家长对孩子进行责任教育的原则和策略管窥[J].当代教育科学, 2005 (11) :47-49.

[3]张宗海.西方主要国家的高校学生责任教育与启示[J].高教探索, 2002 (3) .37-39.

高校学生责任教育思考 篇5

社会多元化使得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化教育转型成为大势所趋,高等教育的规模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大学生人数迅猛増加,而当代大学生又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生力军和后备人才,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素质如何,是当前教育界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大学生要面对不同的群体处理相对高中时期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更要在大学寻找自己的角色定位。大学生肩负着社会、亲人的期望,实现自我成功的欲望也异常强烈,同时其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缺乏社会经验,适应能力较差。正是这种现实与心理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以下是笔者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一些思考。

1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1环境变异而产生的心理压力问题

由于生活环境、学习条件、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变化,大学生入学后很容易产生多种适应性心理问题。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便茫然无措,产生挫败感、自卑感和焦虑情绪。这个问题很容易在学生刚进入大学后的一段时间产生。

1.2恋爱与性方面的情感激荡问题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考虑问题比较简单感情容易冲动,在如何处理恋爱的问题上常常感到困惑,以致引起心理失调。另外,在性心理方面上许多大学生对性知识缺乏健康、科学的认识,出现性认识偏差,以至于产生诸如单恋、对身体变化过分关注、性早熟等一系列问题。

1.3人际关系问题

所谓人际交往,是指人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的过程,是通过交往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处于青少年期的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与稳定的关键时期,他们与人沟通,渴望被人理解。但是,有些同学由于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知识和技巧,致使人际关系不和谐,从而产生压抑和焦虑情绪;有些同学由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缺乏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思想的勇气,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闭起来;有些同学由于家境贫困或成绩不够理想,也不愿意与人交往,因而感到孤独、寂寞,认为生活空虚、无聊、乏味。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可见,良好的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成长与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必备条件,它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乃至身心健康。

1.4情绪问题

大学生入校后,社会角色的转换引起许多的心理冲突。易出现的情绪困扰主要有:

1.抑郁。主要表现为对任何事都悲观失望、意志消沉、内疚等。轻度的会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而严重的往往会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2焦虑。通常包括信心、自尊心的丧失,失败感、罪恶感的増加等。有些同学在入校之后发现大学并非是像他们憧憬的那么美好,开始感到失望,过分担心将来,从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3.自卑。常表现为缺乏自信,做事畏首畏尾,而这些大多是由于缺乏社交能力,学习及恋爱遭受挫折,家境不好等原因造成的。

2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的策略

21普及心理学知识,奠定心理教育的基础

普及心理学知识有利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了解自身的心理状况和特点,也有利于加深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高校应通过进修、培训等形式,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心理学知识的教育和再教育,使他们能更准确地把握教育对象,提高教书育人的效果。目前我国高校开展心理教育最大的困难是缺乏受过专门训练的教育者。为了尽快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根据现有的人员实际采取边工作边学习的形式,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对于大学生,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学课程,举办心理学专题讲座,利用各种传媒等形式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学知识。开设心理学课程可以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心理知识,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学会心理调节,保持自身的心理卫生,塑造自身健康的人格。目前各高校开设的心理学课程主要有“大学生心理学”、“青年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卫生”、“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心理学讲座是当前一种有效的心理教育形式,它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内容,如对新生可举办“如何适应大学生活”专题讲座,对中年级学生可举办“心理健康与成才”专题讲座,对毕业生可举办“择业前的心理准备”专题讲座等。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宣传阵地多、宣传形式灵活等优势,广泛宣传心理学知识,拓宽心理教育渠道。

2.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心理教育的氛围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它对大学生具有多重的教育功能,其中心理教育功能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大学生的心理教育离不开校园文化。在新的世纪,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高校园文化品味,増强校园文化心理教育功能,是当前高校面临的新任务。校园文化在高校中以其特有的教育功能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心理教育,规范自身的行为。健康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形成乐观的性格,保持健康的心理,也有助于培养奋发向上的生活态度。高校应结合新时期的特点,充分发挥自身文化氛围浓、人才云集的优势,开展丰富多采的校园文化活动,并注意突出校园文化的心理教育功能,为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氛围。目前,许多高校正在举办的“艺术节”、“科技节”、“文化节’、“文学节”、“体育节”等活动都是很好的校园文化形式,很受大学生的欢迎,它们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课堂教学在育人方面的不足,也是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形式,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2.3广泛开展知识宣传,普及心理卫生常识

注重多种形式的心理素质教育辅助活动,可通过给学生开办讲座的形式告诉青年大学生心理上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以及预防和矫正办法。也可利用墙报、广播、电视、报纸、小册子等多种形式的媒体和手段让学生初步了解自己的心理,掌握和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应对挫折、表达思维和情绪的能力,以及各种心理求助的能力。有效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可以及时疏通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心理冲突、心理困惑以及其它心理疾病,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

对高校加强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 篇6

关键词:高校 诚信教育 思考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诚信危机”的触角已经从社会经济领域伸向了教育领域,特别是高等学校考风考纪方面出现的考试作弊、作弊现象屡禁不止等诚信缺失表现,使高等学校的诚信教育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文章从高校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高校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以期对高校加强学生诚信教育提供借鉴参考。

一、高校诚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施教者诚信缺失的不良示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工作中缺乏踏实肯干的精神。例如有的教师不认真备课,不亲自制作课件,而直接使用教材附带的课件,并将制作者修改成教师本人的名字;有的教师为了评教获得良好,在对学生课程成绩评定时没有原则性的讨好学生,而不结合学生平时课业表现给予评定。二是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学术不端行为主要表现为: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等。殊不知,教师的上述行为都不经意间都潜移默化地在影响学生的道德认知和价值取向,影响大学生诚信道德品质的形成。

2. 诚信教育途径较单一。当前,高校诚信教育主要通过第一课堂来实施,如以系列思政课的形式培养学生诚信态度,提升学生的诚信道德意识,形成良好的诚信行为习惯。由于途径、形式较单一,效果不甚明显,许多学生对诚信道德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感性认知层面上,没有达到理性认知程度,更没有形成内心信念和内化为行为习惯,使学生难以自觉做到知行的统一。

3. 诚信操作教育惩罚机制不健全。目前高校实施诚信教学存在重课堂教学、轻操作教学的实际。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各高校在诚信操作教育方面虽然也制定了一些约束、监督机制,如签订考试承诺书和发表毕业论文声明等。但在约束的同时,缺乏有效激励、惩罚措施,更多强调克己和自我反省,对符合诚信准则的行为一般的做法是口头表扬,对违反诚信、违背道德的做法普遍做法是批评教育,没有建立有效的惩罚终止措施,诚信操作教育效果不明显。

二、扎实推进诚信教育对策

(一)加强师德建设,充分发挥育人者的示范引领作用

高校教师作为传播高深学问的践行者,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也担负着教会学生如何诚信做人的重任。一个对待教学严肃认真,对待学术严谨诚实的教师,必然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社会阅历和人生经历去影响学生。这对学生而言恰恰是看得到、听得见,且比起书本式的教育更显真实,更具说服力。为此,高校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师德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在诚信教育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一是高校要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将培养教师树立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作为师德建设的一项长期工作,常抓不懈,使广大教师自觉提高为人师表的道德觉悟,以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等道德规范严格约束自己,自觉接受监督,用良好的道德形象和渊博的学识取信于学生,真正做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诚信道德风范影响和教育学生。二是高校要重视对教师学术道德规范的培养,制定相关制度来约束和规范教师的学术行为。一方面高校要加大对学术道德规范基本要求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要依据学术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在教师职前培训以及教师整个职业生涯中贯穿学术道德基本规范的培训工作。对在科研工作中出现的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篡改侵吞他人学术成果、违规使用科研经费以及滥用学术资源而产生的不良学术影响制定相关惩处制度,发挥制度规范约束作用。三是要激发教师提高诚信度,发扬主人翁精神,自觉捍卫职业尊严,珍惜教师声誉,提升师德境界。要明确诚信道德培养目标,并将诚信道德修养自觉纳入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自主学习,自我改进,将诚信道德规范转化为稳定的内在信念和行为品质,并主动融入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实践中,提高诚信道德践行能力,在工作和生活中,以良好道德形象影响、感染、取信学生,培养学生诚信良好品质。

(二)以契约精神为导向,使受教者重视并践行诚信道德自律教育

契约精神是现代法治社会和经济社会的基本特征,只有契约才能使现代社会建立所有人都平等互信的有效保障机制。契约的本质,在形式上体现了主体的相互平等和意志自由,契约主体行为是一个“他律和自律”不断交错的过程,如果达成了协议,则是他律和自律统一的结果,从过程到结果都具有道德性。为此,高校在对受教者实施诚信教育时,首先要在学生入学教育时宣传契约精神,通过课程教学、校园网页等多种途径让学生对契约精神的发展历史、内涵、作用等方面形成感性认识;其次要让学生重视契约精神在诚信教育,特别是诚信自律教育中的重要性,使契约主体行为中“他律和自律”不断交错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调动自律教育作用。将诚信道德教育自觉纳入到个人道德修养养成的过程中去,通过自主学习,自我改进,将诚信道德品质转化为稳定的内在信念和行为品质。并主动融入日常学习、朋友交往等社会生活实践中去,提高诚信道德能力。

(三)重视诚信操作教育,建立集约束、监督、奖惩、评价为一体的诚信操作教育机制

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的“破窗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如果将这一理论运用到我们的诚信失范行为中来,就可以理解为如果一个不讲诚信的人,没有得到应有的惩处,很容易使其他人产生效仿或侥幸的心理,逐渐导致整体诚信环境的缺失。诚信教育不光是一种信念道德品质的常识性教育,更是集合了约束、监督、奖惩、评价为一体的一种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教育。为此,首先要建立诚信制度作为对诚信行为的监督和约束,让所有的学生生活在一种信任和被信任的环境里。其次要建立诚信奖惩制度,让学生参与对诚信行为的奖励和对失信行为惩罚制度的制定,并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自主管理和参与,并使学生明白诚信行为是一种荣誉,不诚信行为受到惩罚是对荣誉的一种玷污,让学生从内心认识到诚信对于社会的重要性,自觉遵守诚信制度,这样既能约束学生的不诚信行为,又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最后要建立诚信评价制度,形成个人诚信档案。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对自身以及对周围学生的诚信评价,且评价范围不仅仅局限在日常考试、作业、论文等方面,评价范围可以扩展到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的方方面面,并将这种评价结果作为个人今后信用的评价的参考標准。

参考文献:

[1]黄俊官.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8):129.

[2]朱旭梅,章迪薇. 高校诚信教育初探——基于“知识分子精神”的思考[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5):90.

[3] 文久富.论大学生诚信问题及诚信教育机制的构建[J].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3):141.

[4]王燕玲.论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契约诚信[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5] 朱旭梅,章迪薇. 高校诚信教育初探——基于“知识分子精神”的思考[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5)

本文系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河南省普通高校分类分层管理政策研究”和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多元驱动下矿业、安全类工程技术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阶段性成果。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思考 篇7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成因分析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出台, 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颇受重视,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 针对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表现, 使得我们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遭到质疑和批评。面对社会的疑问, 我们也应作出深刻的反思。不容否认, 传统教育模式僵化, 内容和方法缺乏与时俱进, 以理论灌输为主导的方式已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情感需要, 使学生在学习中无法深入其中加以实践, 从而不能提高学生的认知及辨别能力。当然, 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需从多方努力, 深刻认识其原因找到合理的提高途径。

1. 学校教育问题。

教育最大的作用莫过于培有着时代特色全面发展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学校教育应努力把学生培养为富有主体精神和有创造力的人才。然而, 目前我国的教育主要是知识灌输为主, 缺乏教学模式的灵活性和实践性;重视智育而轻德育;以分数为准则的评价体系只注重学校的升序率和学分的高低, 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对于国家、社会和人民责任的认识更是只停留在口头上和形式上, 没有实际行动的落实。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权利和义务意识淡薄, 长期的被动式接受教育使得大学生逐渐丧失主动承担责任和义务的意识。

2. 社会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日益繁荣, 一些错误的认识和不良的影响如西方资本主义的拜金主义和本位主义, 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造成冲击。同时, 由于我国各项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的不健全, 公务人员不作为等原因使得贪污腐败、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假冒伪劣等问题日渐严重, 自私自利, 金钱至上的思想意识日益滋长, 从而缺乏更高尚的追求和认识。作为年轻一代的大学生缺乏判断力, 容易受影响, 在大学生中“拼爹”和攀比现象严重, 利益熏心, 使得大学这片净土也难遭幸免。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的法则使得社会对人有更高的要求, 从而个人主义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也容易误导大学生。社会媒体宣传的成功人士暴富的案例使得大学生以金钱论成败, 只记自我得失, 忽视他人的利益和社会利益, 不愿承担社会责任。

3. 自身问题。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父母的过度呵护和溺爱使他们缺乏应有的责任心和同情心。对父母过度依赖, 不能面对失败和挫折, 骄傲自卑心理严重, 意志力薄弱。逐渐形成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现状。近年来, 面对着社会的巨大压力, 对大学生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 毕业后自主择业以及高校扩招等因素的变化, 大学生已不再是“金字招牌”, 就业竞争压力大, 形势严峻, 部分大学生处处以自我为中心, 难以融入社会, 不能吃苦耐劳, 缺乏合作精神, 使得一些大学生毕业也面临着失业, “啃老”一族的队伍也日益壮大, 无所事事, 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也日益淡薄。

二、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需求, 必须做出相应的转变, 这是一个系统的社会问题, 我们应从多方面综合努力, 寻找方法在实践中找寻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

1. 大学生应自觉、有意识的融入社会关注社会的变化。

大学生在校园中学习理论知识但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 要时刻关注社会的变化, 为将来步入社会融入社会建立初步的认识。在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的重要时期, 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 大学生应主动关注社会的矛盾, 不能置身事外, 应主动分析矛盾的原因、发展和解决办法, 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献计献策, 增强自身的辨别力,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 为将来毕业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关注同时参与其中, 通过实践使理论得以应用及检验, 使得社会责任感在大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通过参加社团及公益组织的锻炼使得大学生有社会担当, 积极利用社会资源提高社会责任感。

2. 学校应为大学生提高社会责任感实践的内容及体制保障。

首先, 在学校的日常教学活动和课程设置中要有承担社会责任的内容, 使得理论的学习能够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在课程安排上, 如工程实训, 让无论文理的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或多或少地掌握一些生活的基本常识和技能。在毕业实习的安排上, 可以使学生对于大学四年专业课的学习与应用相结合, 从而检验其学习的效果, 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为将来走向社会增加重要的砝码。而在提高社会责任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置上, 摒弃照本宣科的枯燥教育模式, 增加教学的灵活性, 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通过形式上的改变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中, 另外在学习上网络资源和图书的配置要丰富项目和种类, 丰富大学生的可支配资源为大学生提供社会服务的内容和渠道。其次, 在学校承担社会责任感的安排机制上, 要做到公平有序, 不能小部分群体独享教育资源, 虽然需要榜样, 但是在获得实践的机会上不应有竞争, 而是人人参与其中。不能因为是学生干部就在日常锻炼和项目资金以及实践机会上就多于其他同学, 应该让更多的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实践中得到培养。

3. 发挥媒体舆论对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作用。

媒体力量在社会中不容忽视, 是大众舆论的风向标, 媒体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关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 对其产生原因、发展的趋势引导正确的思考方向。媒体应发挥舆论的力量, 不能仅仅停留在吸引观众眼球而肆意宣传大学生道德滑坡、冷漠的不良事件, 应多关注事件的诱因及应吸取的教训、应该采取的措施和解决办法。媒体同时也是娱乐产品的发行者和制作者, 大学生作为娱乐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 同时娱乐产品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作为年轻人, 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比较强, 如果娱乐产品大肆宣扬反动、消极、自私、暴力等的思想, 就相当于慢性毒药腐蚀瓦解大学生的心灵和意志。对大学生的思想世界有相当大的破坏作用。网络是当今社会传播信息和交流的重要平台, 同时也是不良信息和思想传播的温床, 网络的虚拟性和多源性为暴力和犯罪提供了蔽体。因此, 对于网络的净化和机制的健全迫在眉睫, 监管的力量也不容忽视, 媒体要有强烈的责任感把不良的思想扼杀在源头, 为大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提供良好的媒体环境。

摘要: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问题日益凸显,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针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方面的教育方法已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需要, 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迫在眉睫, 以大学生社会实践为突破口进而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骄傲,教育

参考文献

[1].张道理.大学生道德观特点及教育方法选择[J].思想教育研究, 2002 (8)

[2].石艳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7 (8)

[3].冯霞.当代大学生责任感教育与培养探究[J].学术论坛, 2009 (2)

高校学生责任教育思考 篇8

关键词:德育教育,责任感培养,角度,过程,措施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讲话中指出, 在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时, 明确了一个社会责任感、一个创新精神、一个实践能力, 这三项是对教师培养学生提出的更明确的要求。说明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责任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素质。一个人或许知识丰富、技术精湛、视界开阔和富有创造性, 但是, 如果没有责任感, 则肯定不会成为有用之才。责任感的强弱决定了一个人对待工作是尽心尽责还是浑浑噩噩, 而这又决定了他做事的成败。如果你在工作中, 对待每一件事都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出现问题也绝不推脱, 而是设法改善, 那么你将赢得足够的尊敬和荣誉。对待学习和工作, 是充满责任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还是敷衍了事, 这一点正是事业成功者和事业失败者的分水岭。事业有成者无论做什么, 都力求尽心尽责, 丝毫不会放松。

成人学校的学生也是将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和生力军, 如果他们没有责任感, 则如何能够担当起建设小康社会这一重任?而就目前大多数成人高校学生的现状而言, 笔者认为成校德育教育中最迫切的一件事情, 就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责任感是人惟一的可以挖掘内心的需要并启动无比强大的主观能动性的金钥匙, 责任感是我们成校德育教育的核心。

那么什么是责任感呢?责任感是指人们自觉地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的心态, 也称作责任心。具体说就是自觉地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 对他人、对集体负责, 对国家、对社会负责。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曾说过:“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 他将一事无成, 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有无责任心, 将决定一个人生活、家庭、工作、学习的成功和失败。”责任感是做人的基础, 作为一种良好的个性品质, 责任感必须从小、从学生时代就有意识加以培养, 教育学生从我做起, 从身边的日常生活小事做起。

一、培养学生责任感的切入角度

(一) 要教育学生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

在责任感所有的内容中, 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最是基础,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对家庭都不能负责, 怎么能对其他负责呢?然而, 我们看到, 不少成校的在校学生, 觉得成校是二流学校, 毕业后也是二等公民, 在社会上没出息, 于是自暴自弃自卑自轻自贱。平时迟到早退, 上课睡觉, 作业拖拉, 说谎逃学, 临到考试就千方百计作弊;这些学生毫不考虑家长挣钱的艰辛, 想方设法向家长索要钱物, 而自己却今天同学聚会, 明天朋友生日, 花钱大手大脚;他们毫不考虑家长的苦心与期望, 只要离开家长的视线, 就灯红酒绿、花前月下、醉生梦死、虚度光阴……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家庭, 这些人都缺乏责任意识。作为教育者, 就应该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对自己的责任, 自己对家庭的责任, 要学会自尊自重自律, 懂得理解父母, 尊重父母, 关心父母, 从而认真学习, 刻苦训练, 不辜负学校的培养和家庭的期望, 对得起青春对得起家长, 要努力掌握一技之长, 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事, 从而让学生意识到每个人首先都应该对自己负责, 对家庭负责。

(二) 要教育学生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

一些优秀的学生, 进入成校以后, 学习努力, 成绩优秀, 他们能够热忱帮助学习成绩差的同学, 同学生活上有难处, 他们往往会伸出援助之手, 甚至还能够成为老师的好帮手。他们中被选为班团干部的人, 更是以身作则, 以德服人, 热于帮助和团结同学, 对人对事对集体都认真负责, 既不推诿责任也不隐瞒过失。比如班级每天的点名, 每月的出勤情况统计;每天督促班级和包干区卫生的保持情况;晚自修结束后关门窗、关电器、打扫实习工场, 整理工具等收尾工作;负责定期出好黑板报;班团各种活动的组织发动等。而就是在这样年复一年的平常中, 显示了一种对他人、对集体不平常的责任感。而我们一些同学, 却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 毫不关心他人, 对集体更是十分冷漠,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向优秀同学看齐, 因势利导, 教育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 要主动关心周围的人, 自觉爱护集体, 珍惜集体荣誉感, 加强学生对他人对集体的责任感。

(三) 要教育学生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

这是责任感中最高层次的境界, 它要求我们在危难时敢于挺身而出, 见义勇为, 保卫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 必要时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当国家受到外敌侵略时, 要发扬“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的态度, 承担起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在各地的见义勇为英勇事迹中, 也有我们成校生的身影, 他们有时也刚好是路过而已, 当时也没有人逼着他们这样去做, 面对邪恶, 正当不少人躲避惟恐不及时, 他们却满身正气, 奋不顾身, 见义勇为, 这充分体现了他们对国家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我们应该好好组织学生学习讨论, 认真体验, 用身边活生生的事例, 教育学生树立对国家对社会负责的崇高责任感。

二、培养学生责任感的过程

责任感是现代人的标志, 下力气“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就是抓住了学校德育教育的“核心”, 是较高层面的道德教育。因为:从社会发展和祖国建设上看, 需要责任感教育;从学生当前的实际状况来看, 需要责任感教育;从教育目标来看,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我国教育目标、爱国主义纲要、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成校学生的责任感教育, 笔者认为以下过程是科学可行的:

(一) 提高认识——培养责任感的目标意识

大家清楚, 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 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的道德需求, 道德规范就不可能转化为他们的道德观念。而道德认识指个人对社会行为规范及行动的效果, 理解, 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个人的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观点、观念和相应的判断能力, 它既是人们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信念形成的必要条件, 也是道德行为的先导。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非常重要的就是提高学生对责任感的意识, 强化其对责任感的认识。

(二) 诱发情感——解决责任感的内化问题

学生是德育的主体。从某种意义上说, 德育的过程其实是主体的内化与外化交替延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内化是根本, 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只注意向学生灌输道德准则, 而不注意学生的接受, 只强调认知, 而不强调转化, 只考虑既定条件下的道德要求, 而不指导具体条件变化时的行为, 只热心于学生外在表现的评价, 而不注重引导学生去完善自身的人格品质, 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学生主体的内化。道德情感是作为品德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学生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并不意味着会立即接受它, 且自然而然地付诸行动, 还存在着一个他们愿不愿意认同并付诸行动的问题。道德认识只有与积极的情感相结合, 才会形成正确的行为态度, 使道德认识得以内化。要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非常重要的就是要解决其内化问题, 以诱发情感作为媒介, 引导他们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 为得到认识和道德行为架设一座桥梁。

(三) 指导行为——形成责任感的关键问题

道德行为习惯是逐渐养成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与外在监督而能自动实现的行为方式, 它的养成是品德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俗话说:“习与性成”“美德大多存在于良好的习惯之中”。许多教育家也强调, 教育就是要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所以, 培养学生责任感的关键, 还是要在提高认识、诱发情感的基础上指导行为, 使学生将责任感内化为自己的要求之后, 再外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

一种道德规范要转化为个人行为, 必须对道德规范的充分认识和自身实践体验为基础。因此, 以上三者是循环往复的一个整体。

三、培养学生责任感的措施

(一) 教育学生从我做起, 从身边的日常生活小事做起

当前的素质教育, 大多局限在“能”的范畴内, “德”方面的教育往往被忽略, 其实, “德”育更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则是德育的主要内容。一位11岁的美国男孩踢球时打破邻居的玻璃, 父亲要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他从此每逢周末便出外辛勤打工, 经过半年努力, 终于挣足了钱赔偿给邻居, 这位男孩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里根。他回忆这件事时, 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 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还有一件事是我国著名外贸谈判专家龙永图有一次在瑞士上厕所, 听到一连串“哐当哐当”的声音, 觉得奇怪, 他顺着发出声音的地方一看, 只见有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满头大汗地站在马桶边, 他走上去询问缘由, 小男孩告诉他, 他便后正打算冲水, 却发现马桶坏了, 所以留在这里修理马桶。再看看我们身边, 校园不干净, 应是大家的责任, 这么大的校园, 你不乱扔东西, 我不随地吐痰, 它能脏吗?脏了后, 你我都去打扫, 它还会脏吗?对身边的小事不负责, 未来的大责任又怎能担负呢?真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对个人, 对自己负责, 对身边小事负责, 是一切责任心的基础。当日本举办亚运会结束时, 六万人的体育场竟没有一张废纸, 全世界为之惊叹, 而我们开会结束后, 满会场都是废纸, 相比之下, 差距有多大。通过这些身边小事, 让学生懂得, 每一个人一丁点的责任可以体现一个集体强大的责任感。

(二) 因地制宜, 社会调查, 明确责任感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走出校门, 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大行动。让学生们走向街头巷尾, 来到企事业、机关单位, 调查各行各业中有关责任感的典型事例。从正面的事例中感受到责任感的重要, 从反面的例子中吸取丧失责任感的教训。譬如, 公安人员即使下班了, 还能冒着生命危险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公交车司机行车途中突发心脏病, 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 做了三件确保乘客、行人安全的事情, 自己却趴在方向盘上停止了呼吸。而设计人员错写了数据、电力安装工人粗心少写了一个“不能合闸”的警示牌而造成的惨重损失等沉痛教训都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 也可以用“请进来”的方式, 让各行各业的人士, 来学校做报告或者现身说法, 用鲜活的事例, 让学生明确责任感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 明白自己该怎样去做。

(三) 聚焦生活, 用各种载体让学生深感责任感并非高不可及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伟人的气度, 令人敬佩, 身边的榜样, 最让人鼓舞。认真重视对学生身边榜样力量的挖掘既是很好的行为的导向, 又能消除学生认为责任感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的偏见。应该聚焦生活, 用各种载体, 结合常规活动, 让学生深感责任感并非高不可及。活动前重视指导, 阐明如何尽到自己责任的目标;活动中重视点评, 利用及时激励方式强化学生良好的具有责任感的行为;活动后重视总结, 要重视过程, 在过程中倡导具有责任感的良好风气, 意义往往也就在过程之中。比如结合主题班会的故事会, 讲述身边富有责任感的故事;比如演讲或辩论赛, 争一争是“有报国心才有责任感”还是“有责任感才有报国心”;比如, 让学生谈谈看了韩国影视后的体会, 引导他们从滚滚“韩流”中, 找回我们内心缺失的家庭伦理责任;再如摄影展或写生图片展, 看一看祖国的环境, 谈一谈每个人对保护环境的责任等。让学生深感责任感并非高不可及, 责任就在我们身边。

高校学生责任教育思考 篇9

1993年, 联合国在中国召开了主题为“21世纪挑战及教育改革”会议。来自24个国家的与会专家提出了一个共同的看法:新世纪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挑战, 既不是新技术革命, 也不是经济发展, 而是青少年一代的道德问题。一个道德情感贫乏、责任心缺乏的人是不会真正关心他人, 无法与人真诚合作的, 也无法适应未来社会。无怪乎许多人说:责任心是进入21世纪的护照。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多年前就曾告诫我们:“人生天地间, 各自有禀赋, 为一大事来, 做一大事去。”即每一个人都要具有一定的责任心。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经验明确指出:“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 “没有责任心就不会有真正的工作”。可见, 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是学校教育不容忽视的任务。

为了解学生责任心状况及其特点, 探索强化当前职校学生责任心教育的措施, 以提高责任心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对本校学生的责任心现状作了研究。

学生责任心现状及特点分析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今年刚入校的护理、检验等专业的一年级新生, 共发放问卷300份, 回收有效问卷286份, 回收率达95%以上。

(一) 校园责任心

个体对自己及学习任务的责任心 (1) 92.7%的学生能做到自己的衣物自己洗, 70.7%的学生对自己的人生有所规划, 77.5%的学生认为自己值得别人信任。职校生在外求学, 远离父母, 诸事都要自己做主, 所以自理能力一般较强。由于所学专业的职业性特点, 绝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打算, 少部分学生因缺乏自信没有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 (2) 78.1%的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 且不懂得锻炼身体的方法。这种状况令人担忧, 不少学生运动与保健方面的意识和责任心有待加强。 (3) 学习遇到挫折时, 一般不会毫不犹豫地放弃, 想放弃又不甘心的占75.6%, 迎难而上的占12.2%, 无所谓、不关心的占12.2%。做作业时, 能及时认真地完成并检查的仅占24.4%。51.2%的学生对自己的过失能主动承认并改正。学生承担错误的责任心还比较欠缺, 更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怕困难、怕吃苦是其主要原因。另外, 在回答“想当学生干部的主要原因”时, 选择“为大家服务”的为0, 选择“可管同学、接近教师”的占9.8%, 选“锻炼自己能力”的占90.2%。从这三项来看, 学生要求自我发展的责任意识还是比较强的。

对他人的责任感表现 (1) 75.6%的学生能做到不影响别人生活, 能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和残疾人。当朋友委托做事时, 拖拉着办甚至不办的仅占1.5%, 虎头蛇尾的占1.5%, 很认真、亲自完成的占70.7%。当朋友间发生争执时, 能“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说几句公道话”的占80.5%。从这些数据看, 绝大多数学生对朋友是非常真诚的。当问及“做错事或对不起别人时的态度”, 一般都会感到不安, 并主动道歉, 觉得惭愧, 比例为48.8%。 (2) 对于同学、朋友之间的交往, 看得比较单纯, 82.9%的人并不特别介意对方的性别, 能做到尊重他们。在遇到别人有困难时, 能伸出援手主动帮助的占87.8%。由此看来, 绝大多数学生是乐于助人的, 对朋友有较强的责任心。当涉及“假如你发现你最好的朋友考试舞弊且没有被老师发现, 事后你会怎么办?”这一问题时, 为他庆幸的占24.4%, 劝告他今后不能这样做的占68.3%, 选其他选项的占7.3%。从这组数字看, 大多数学生比较有正义感, 能对朋友尽责, 但缺乏沟通的方式方法。

对学校、班集体的责任感表现我们立身其中的集体, 需要每个成员去过问、关心, 为其良性发展出力。学生应在班级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以自己为集体的努力与贡献而自豪。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参加集体活动时, 82.9%的人会按要求去做。当所在集体获得好成绩并受到别人赞扬时, 81.4%的人会感到高兴、激动和自豪。在集体活动中, 一般只做好自己分内事、能不干则不干的占26.8%, 为集体做事要看我心情如何的占31.7%, 乐意为集体做事并尽力做好的占41.5%。假如你是班干部, 而班里自习课的纪律不太好, 认为没办法管、以免得罪同学的占14.6%, 将情况汇报给教师的占7.3%, 与其他班干部协商解决办法的占78.1%。从这些数据看, 多数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意识较强, 但缺乏自觉主动为集体服务的精神, 少数学生的责任心则令人担忧。

(二) 家庭责任心

作为家庭成员, 学生不应单方面要求得到家庭的保护, 还必须对家庭负责, 对父母负责, 使家庭美满幸福, 父母愉快健康。我国古代思想家主张的所谓“齐家”, 在某种意义上, 就是要求人人必须具有对家庭的责任心。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父母或家人生病时, 43.9%的人会感到难受, 但不知该怎么办好, 能主动照料他们的占56.1%。80.5%的人能帮助父母分担家务, 主动解决家里的问题。不难看出, 学生对自己的家人普遍有爱心, 想力所能及地为父母分忧, 家庭责任感较强。

(三) 社会责任心

我国古代思想家主张“治国、平天下”, 就是指每个人对自己的祖国都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对国家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应是个体责任中最崇高的一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5.9%的学生有自己的人生目标, 享受人生的占19.5%, 只有14.6%的人把做好本职工作, 为祖国、社会多作贡献作为人生奋斗的乐趣。58.5%的学生认为在校读书的目的是为获取文凭或找份好工作, 14.6%的学生是为报答父母, 而增长知识、提高素质、将来服务社会的则占26.8%。对于事业心, 学生的关注度普遍不够, 认为不必要这么早去想的占22%, 有坚定的信念, 想成为某一行业出色人才的仅占31.7%。在对待“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观时, 2.4%的学生认为这种人是傻瓜, 56.1%的学生佩服这种人, 但自己做不到, 41.5%的学生则认为这样活着才有意义。

在对待选举权问题上, 34.1%的学生视作儿戏。对于公益性捐款, 41.5%的学生处于观望状态, 随大流。当碰到路人被抢劫等不平事时, 见义勇为或报警的占31.7%。去风景名胜区参观、旅游, 见到有人乱扔、乱写, 认为只管好自己就行了的占51.2%, 会仿效别人的占17.1%, 会站出来主持公道的占31.7%。

归纳起来, 我校学生责任心状况呈现出如下特点: (1) 有一定的责任认知能力, 基本能准确判断是非, 但缺乏责任行为, 知、行难以做到统一, “宽于待己、严以律人”。 (2) 对家庭、朋友有较强的责任心, 而对陌生人欠缺关注, 多随大流, 处事比较中庸。 (3) 对班集体的责任感意识强一些, 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意识较弱, 甚至模糊, 不能把社会责任和个人责任统一起来, 更多地强调自我需要, 忽略甚至抛弃社会责任, 表现出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的严重错位。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对人对事都比较冷淡, 自私自利。 (4) 在对待一些事情上, 学生往往被功利所趋使, 而忽略自己应担当的责任, 对社会更缺乏责任意识。

责任心培养的思考

针对本校学生责任心现状, 采取有力措施, 加强责任心教育和培养, 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点。笔者认为, 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一) 目标法

要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就要提高学生的责任认知能力, 让学生明白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中, 哪些是一个职校生应尽的责任, 哪些是一个社会主义公民对祖国、对社会应尽的责任, 以及怎样才能履行这些责任。

明确目标, 让学生学会发现和反思针对学生的专业, 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白衣天使, 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具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和娴熟的医疗技术, 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 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学校集体生活中, 学生因个人性格、爱好、行为习惯的不同, 难免会发生矛盾。对此, 要耐心倾听学生各自的想法和感受, 引导学生学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学会反省自己, 从而帮助学生化解相互间的矛盾, 提高道德认识。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负责实际上就是对自己负责, 它们之间是矛盾的统一。例如, 在班级管理中, 可通过良好的班风、班级舆论的建设, 形成班内学生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监督的集体责任感教育氛围。为此, 必须让学生明白自己是班级的主人, 努力创设机会, 让学生负责管理班级日常事务, 并落实具体的分工职责, 让人人有事做, 人人有责负。例如, 当学生由于工作责任心不够而导致值日工作没做好时, 从白衣天使的基本要求出发, 让学生明确他们的工作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安危, 作为学生, 在校期间做好每一项工作都至关重要, 良好的工作责任习惯的养成, 是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一步, 也影响着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这样, 学生日后会自觉地做好每一项工作, 责任心也在无形中得到了培养、锻炼。

(二) 榜样法

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处在学生最严格的监督之下, 教师的世界观、道德情操、品行及生活作风随时随地都在影响着学生。因此,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应该十分检点, 凡要求学生做到的, 教师要首先做到。“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做出了好的榜样, 耳濡目染, 学生会自然跟着学。例如, 当你在学校多次制止学生随地吐痰时, 当你主动拾起地上的废纸时, 你会发现清洁工作中, 出现问题时互相推诿的减少了, 主动打扫卫生的身影增多了。

树立优秀学生形象即树立可供学生具体学习的典型, 使学生有具体的、真实的“模”可“仿”。例如, 学校、班级可定期评选“优秀学生”、“三好生”、“优秀干部”等, 加强事迹宣传, 开展“学先进、比先进、当先进”活动。

引入先进的社会人物应充分利用黑板报、专栏、校园广播、班会, 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学习, 弘扬正气, 激励全校学生提高责任心。例如, 我校邀请了我国获得南丁格尔奖的第一位男护士巴桑邓珠作报告, 学生们从报告中了解到:巴桑院长30多年如一日, 在平凡的护理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 备受广大患者的好评, 在实际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此举, 让学生更明确了作为一个医务人员的职责,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干劲和对未来的信心。

(三) 活动法

结合主题教育和学校实际,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责任, 体验责任, 从而巩固责任认识、提高责任感。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 我们应充分发挥各学科的教育功能, 挖掘各科教材中的责任感因素, 加强教育熏陶, 把责任感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 并逐渐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品德。例如, 可凭借政治课的长线优势, 结合学科特点,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树立道德意识、法律意识, 增强法制观念, 争做合格公民。此外, 还可利用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责任意识的培养。如学习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一文时, 结合文中“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等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责任, 认识到修身养德的重要性, 明确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应该怎样做。应使学生懂得, 将自己的个人行为与他人、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 才能做一个真正的“大医”。总之, 各学科都应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契机”, 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为了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 还须充分挖掘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资源,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关注国家时事, 关注周围的人和事, 有意识地将责任心教育渗透在活动中, 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去内化责任感。例如, 我校开展了“诚信教育”、“校园歌手卡拉OK赛”等活动, 举办了以“我与爱国主义”、“校园文明”为主题的征文、书法、绘画比赛, 各班还召开了“环境保护”主题班会。在活动中, 应为学生创造条件, 有意识地将学生能做的事情留给学生自己去做, 让学生在活动中, 自我感悟、自我认知、自我提高。一系列的活动, 能切实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不仅使学生认识到承担责任、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还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才能, 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 提高学生的责任实践能力。

古人云:“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一个人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 就应该对自己负责, 对他人负责, 对家庭负责, 对国家负责。这样才能自尊、自立、自强, 才会有同情心, 才会有正义感, 才能真正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摘要:以甘孜卫生学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对学生责任心现状做了调查分析, 并针对调查结果, 在发掘教育资源、形成多种有效教育方式、多方面培养学生责任心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职校学生,责任心教育,责任心培养

参考文献

[1]俞俊.浅析中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与教育[J].素质教育论坛, 2007, (4) .

[2]钱涣琦.走向自觉——道德心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3]何新宏.对中学生责任感的调查——兼谈责任感的培养[J].教书育人, 2007, (4) .

[4]匡煜华.培养学生责任感的实践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 2006, (22) .

[5]鞠献利.教师素质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

[6]宋亚伟.浅谈全球化时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4) .

高校学生责任教育思考 篇10

一、高校党课教育中渗透就业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 大多数高校党校教育培训实施由“学院分党校党章学习班——学校党委党校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学校党委党校预备党员培训班”共同构成的结构完整、分工合理三级培训体系, 三个层次的培训相互衔接、相互配合。参加学习培训是循序渐进的, 从新生进校到成为一名中共正式党员, 要进行系统的党建理论课教育, 在教育中融入择业、就业等学生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 把党的政治理论教育与就业教育相结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1.在党课教育中引入就业相关的指导思想, 有利于加强对学生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 面对多元化的思想观念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 往往难以做出科学的分析、理智的判断。在这种情况下, 高校党校教学不仅要对积极进步的大学生进行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 还需要融入以学生未来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就业指导教育, 使学生党员自觉地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

随着用人单位招聘要求的提高和社会需求的变化, “学生党员优先”现象的出现, 使部分学生对自己大学期间的发展进行规划时, 将入党作为增加自己应聘成功率的筹码, 将增强就业竞争力、提高个人素质排在了追求理想信念的前面, 与纯正的为人民服务、自身坚定的信仰等动机相脱离。有的学生党员承认入党是“为了个人的发展需要”, 入党动机带有功利性, 严重影响了党的纯洁性和高校学生党员发展的质量。高校党课教育把符合时代要求的正确的价值观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 在学生中形成持久的价值导向, 对端正学生的入党态度、净化学生的思想具有幅射作用, 将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2.在党课教育中引入就业相关的指导思想, 对就业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目前, 各高校都采用多种形式来服务于毕业生, 提供各种途径来促进毕业生就业。高校党校作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的重要阵地, 就业工作和党建工作一样, 必须从大一开始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高校党校教育培训具有阶梯性, 从党章学习培训班、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预备党员培训班到党员的继续教育, 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因此, 在党章学习、党课学习、党校培训中融入就业形势、就业政策、人才素质、求职能力、就业技巧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在预备党员教育的培养关和党员后续教育等环节融入就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内容;将国家关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等政策融入课堂内容, 贴近学生实际, 使就业的指导思想能更生动形象、更直接地为学生所认识和接受。特别是毕业生党员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 会带头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 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3.在党课教育中引入就业相关的指导思想, 有利于把党建工作与就业工作结合以相互促进, 是党建工作人员和就业工作人员提升自己工作领域的发展和创新

许多高校的学生党建工作人员和就业工作人员是两支不同的工作队伍, 平时工作上的交接点也比较少, 对党建和就业相结合以互相促进的设想比较欠缺, 在就业和毕业生党员相结合方面, 部分高校则没能充分认识和发挥这支学生队伍的优势。在教学中引入就业相关的指导思想, 让二支队伍通过党课这个平台, 共同开展学生活动, 相互交流, 相辅相成。通过对学生党员的就业相关思想的教育, 以及他们自身的经历和体会, 再由他们和其他普通同学沟通、交流, 或者以自己的事例作榜样, 对于在学生中形成良好的就业氛围具有很重要的影响, 将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的作用。

二、党课教育中渗透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

1.在理想信念教育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理想信念是人们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强大精神支柱和无穷力量源泉。对于学生党员, 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 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 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 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在对自己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 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 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 结合时代特点, 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 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 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职业生涯规划在学生择业、就业和一生职业生涯中越来越显示出重要作用, 特别是新生入学后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有利于让学生及早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 在充分了解自身、了解社会需求等问题的基础上提高竞争优势, 把握住机会获得成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是简单的思想教育, 它从大一开始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以社会为导向, 分析自我, 合理定位, 设立符合自身发展的长、中、近期生涯目标, 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步骤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与目标。

在党课教育中, 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通过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 使学生客观地认识当前的国情, 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增强为祖国强盛、人民幸福而奋斗的责任感。同时, 加强就业理想信念的培养, 引导学生尽早确立“职业生涯”的概念, 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未来职业理想;把对社会的贡献和实现个人的理想结合起来, 制定好符合社会需要和本人实际的长远奋斗目标以及近期学习规划, 正确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并学会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步骤和措施, 不断增强学业竞争力, 来实现自己的学业目标与职业理想等。

2.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中强化职业价值观教育

职业价值观是个人希望从事某项职业的态度倾向, 也是个人对某一项职业的希望、愿望和向往。大学生所具有的职业价值观决定着他们对自己、对社会和未来的看法, 也影响着他们的前途, 因而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相当重要。大学生价值观处在一种发展的不稳定状态, 以“利他”为核心的一元价值观向多元取向的价值观转变是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复杂性的基本表现。因此, 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中, 一方面, 要加强集体主义基本原则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核心的价值观教育;另一方面, 要把国家提倡的支援西部计划、下基层就业、去欠发达地区就业等就业的趋势和模式结合进教育内容, 引导学生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一旦确定, 就能让他对各种职业价值拥有基本的认识, 能调适自己的择业心态, 坚持自己择业的行为以及信念和理解等。

3.在理论教育中穿插就业实践教育环节

思想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必须与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党课不是纯理论的教育, 应采用讲座、讨论、参观、社会调查等多种教学形式。因此, 我们一方面, 将社会现状融入课堂内容, 将考研、出国深造、参加工作、实习和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区别性以合适的形式加入课堂教育, 通过“朋辈辅导”, 在学生中形成良好的就业氛围。另一方面, 组织学生党员开展人才需求调研、专业实践、社会调查等与就业相关的大学生党员实践活动, 让学生了解职业对人才的一般专业要求, 了解具体的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特殊能力, 进一步拓展学生素质教育的领域和空间, 也给就业指导部门提供第一手信息资料。

三、结语

党建和就业如何相互促进, 是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新课题。大学生党员是一支特殊的队伍, 扎根在同学中。通过党课教育, 使学生党员准确掌握就业的基本条件, 分析学生存在的优劣势, 通过自身的模范作用影响和带动周围同学共同进步, 是达到党建和就业双赢的一条重要途径, 将进一步完善就业和服务工作, 最终达到就业的全员化效应, 也有利于提升学生党建工作水平。

摘要:党建是基础, 就业是“生命线”, 二者结合以相互促进是党建工作人员和就业工作人员提升自己工作领域的发展和创新。以高校党课为平台, 创新教育观念, 拓展学生党员教育途径, 引入相关就业指导规划, 把思想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与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达到学生党建与就业双赢。

关键词:党课教育,大学生,就业教育

参考文献

[1]胡文淑.高校毕业生党建和就业双赢模式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8, (4) .

[2]李娜.发挥学生党员优势促进就业工作[J].现代企业教育, 2008, (12) .

[3]姚圣梅, 陈溅星.论大学毕业生党员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2009, (3) .

[4]张宏, 王运来, 王艳春.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分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 2009, (9) .

当前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高校学生 党员 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1(a)-0210-01

1 当前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入党的动机不端正

入党动机不端正是高校学生党员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严重,许多学生入党的目的不纯,在思想上缺乏对党员的正确认识,无法起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当今就业制度的影响,使得党员在就业时,有优先选择的机会,为了在就业上抢占先机,许多学生入党的真正目的其实是捞取资本,功利性和实用性的目的占了绝大部分。他们在老师面前表现得积极主动,可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群众利益出现矛盾时,其个人私心的一面便充分展示出来。

1.2 思想素质有待提高

思想素质有待提高制约着高校学生党教教育管理。有些学生在入党前积极表现自己,在入党后,利用党员的优势,在思想上开始出现滑坡,不注重严格要求自己,忽视了思想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在进行党员学习方面,思想素质下降的学生,忽视对党的基本知识和党的方针政策的学习,参加党员培训时的热情减少。平时关心的侧重点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将自己的前途、命运摆在第一位,对党和国家的大事则漠不关心,这些都是高校学生党员思想素质不高的表现。另外,有些新党员还错误地认为入党之后,就不用主动给组织写思想汇报了,由此可见,学生党员的思想素质有待提高。

1.3 教育管理内容陈旧

教育管理内容陈旧,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当前我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实施。在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党员教育内容单调,缺乏新意,单一的学习形式和固化的管理方法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缺乏针对性、灵活性、生动性的课堂教学使得教育效果不显著。不少高校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毫无针对性,没有根据青年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年龄特点等情况安排不同的课堂教学。通常情况下,高校的各个院系根据上级党委的统一安排,学习我党在各个时期的重要方针政策文献,一般都是念文件、读文章、照本宣科,或进行一两次形式的专题讲座,不能够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4 模范带头作用减弱

目前,在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模范带头作用明显减弱,入党后的高校学生党员,没有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在高校党员教育管理中,“入党前拼命干,入党后松一半”,是大学生党员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一些大学生党员入党前,在党组织的考察过程中确实表现得不错。可一旦入党,他们的表现便大不如前,工作热情低,责任感弱,没有以一个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这也暴露了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上存在着模范带头作用不强等问题。

2 解决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问题的措施

为进一步提高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水平,针对上述高校学生在党员教育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解决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问题的措施,可以从增强党性修养的锻炼、提高思想素质的水平、更新教育管理的内容和强化模范带头作用四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2.1 增强党性修养的锻炼

党性修养的锻炼是一个长期、艰苦、自觉的实践过程,增强当前高校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锻炼,对解决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问题至关重要。党性锻炼和修养是党员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对于高校学生党员而言,通过增强党性修养的锻炼,可以使高校学生党员深刻理解党的宗旨和章程。在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增强党性修养的锻炼,要把握好两个环节,一是要充分发挥学生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对学生的生活制度和学习制度严格组织。二是要规范党员评估制度,加强对学生党员的管理和监督。

2.2 提高思想素质的水平

培养学生党员,要重视全面素质的提高。作为一个学生党员,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固然重要并不是唯一要求,除政治觉悟较高外,学习上应该出类拔萃,集体活动应起表率作用,遵纪守法并且在精神文明上起模范带头作用。因此,要提高学生党员的思想素质水平,不仅要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培养学生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把自身思想理论上的提高摆在首要位置。而且要积极鼓励学生党员参与各类科技活动,这些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求知、进取、探索、创新中发展个性和特长,促进全面素质提高。

2.3 更新教育管理的内容

更新教育管理的内容,有利于加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在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更新教育管理内容,一方面要创新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目前,高校学生党员管理机制还比较落后,学校可以结合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可以大大激发高校学生党员的兴趣,使学生党员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实现学生党员的自我管理。另一方面还应创新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在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可以提高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效率。

2.4 强化模范带头的作用

在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强化模范带头的作用对高校学生的影响。在高校学生中,典型的作用,可以引导广大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而高校党员就是模范的典型。高校党员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可以对高校学生组织起到主导作用。一般而言,在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中,学生党员被评选为优秀标兵的也不在少数,在学生的各种专业学习和评比中,党员更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要通过广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和感召力影响广大学生,使高校学生共同发展。

3 结语

总之,学生党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对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迫切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高校学生党员无疑是人才队伍中不可或缺的。对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应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增强党性修养的锻炼、提高思想素质的水平、促进专业素质的提高和强化模范带头作用,不断探索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张钦,吕文静.浅谈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3):91-92.

[2]马睿.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3):44-45.

[3]杨燕滨.构建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的长效机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半月),2008(5):25-26.

[4]吉泓冰.试析大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73-75.

加强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思考 篇12

所谓大学生安全教育, 是指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以党和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为依据, 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 以安全责任、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为主要教育内容, 通过入学教育、课程教育和日常教育等多种途径, 使在校大学生增强安全意识, 全面系统地掌握安全知识, 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今后走向社会需要而进行的教育。

目前, 大多数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大学生安全教育, 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安全教育问题依然突出,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重要性认识不足、制度不全。安全教育还没有纳入课程教育, 也没有经常化、制度化。二是缺乏系统的教育。安全教育大多是保卫部门或学工部门针对某一时期的发案特点或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结合具体案例而临时进行宣传教育。三是对学生安全防范能力培养不够。针对各种可能遇到和发生的安全问题, 提出应对策略和解决方法还不够, 学生不清楚怎样进行自我保护和防卫。四是教育者素质有待提高, 教育方法有待改进。目前从事安全教育的教师往往没有经过正规学习和专业训练, 难以开展深入的安全教育, 也缺乏必要的学习交流, 安全教育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2 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2.1 实施依法治国、依法治校, 需要进行安全教育

随着“依法治国、依法治校”标准的不断提高, 高校校园治安和大学生安全问题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已纳入社会主义法治轨道。在《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 (试行)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等法规中, 均明确了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管理的权利和义务, 从而基本上形成了大学生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的法规体系, 这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与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而要使大学生遵纪守法、把法律规章制度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 深入、全面和规范地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则是必然途径。

2.2 当前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 需要进行安全教育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 多层次、多形式办学格局已经形成, 后勤社会化改革也在逐步深入, 市场经济的触角迅速地深入校园, 校园已由过去封闭型的“世外桃源”变为开放型的“小社会”, 治安形势更显复杂和严峻。而安全问题不仅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也是今后毕业走向社会经常遇到的问题。大学生在校学科学文化技术知识的同时, 应更多地学习、了解、掌握一些法律知识和安全常识, 可以依靠法律法规的力量保护自己, 维护自己或他人的正当权益。因此, 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 让大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法律法规, 掌握必备的安全防范技能, 增强遵纪守法观念和安全防范意识, 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3 当前的办学模式, 需要进行安全教育

高等教育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正在从封闭走向开放, 从单校园扩充到多校区, 人才培养也由过去的单一向多方元化发展;大学生的活动范围不再局限于校园, 与社会的接触更加广泛。有的利用课余时间打工或进行勤工俭学, 还有的因种种原因干脆吃住在校外, 特别是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 大学生接受来自于不同主体、不同途径传递的不同倾向的思想意识越来越多, 其信息摄取行为也愈显个体化、隐蔽化, 接受信息的自由性也越来越强。而目前安全教育主要停留在说教上, 且基本与学生特色的活动 (娱乐活动等) 无缘, 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 很难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也就很难创造出安全的环境来。所有这些都说明, 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安全意识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3 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3.1 法律知识教育

法律知识教育是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对大学生开展法律知识教育, 应从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入手, 例如:《宪法》、《刑法》、《教育法》、《国家安全法》、《国防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内容的法律知识教育。要充分发挥高校公共基础课、法学专业课以及相关法制教育专题讲座、论坛等作用, 坚持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学校应通过各种法律实践活动来推进法律知识教育, 应与公检法执法机关建立共建关系, 通过举办讲座、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热情, 对大学生进行民主法制教育, 增强学生守法自律意识, 减少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3.2 校纪校规教育

校纪校规教育是学生从幼儿园就开始接受的教育, 但对大学生来说, 目前依然存在着突出的问题, 这一方面与有的学校管理不严、要求不高有关,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学生没有认识到纪律的严肃性, 没有养成遵守纪律的自觉性。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通过校规校纪及法律知识的学习, 知道什么应该做, 什么不应该做, 这对大学生在学校的安全成长乃至走向社会都是大有裨益的。因此, 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必须建立和完善学校教学、生活、管理等各方面的规章制度, 把法律和道德规范具体化。新生一进校, 就要认真开展以校纪校规为主要内容的入学教育, 让学生全面地了解、熟悉校纪校规, 特别是涉及日常行为安全的规范。平时, 也应随时随地进行校纪校规教育, 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 并对少数严重违反校纪的行为予以严肃处理, 以维护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

3.3 网络安全教育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利用网络进行的违法犯罪行为日益增多。大学生涉及的网络犯罪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参与网上的违法犯罪行为, 另一种是网上购物或网上交友被骗, 其人身、财产安全受到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侵害。为此, 首先应当加强网络法律知识的教育, 通过网络法律知识的学习, 使大学生认识到哪些行为在网上是非法的, 是法律严令禁止的, 以免大学生由于网络法律知识的欠缺, 参与到网络违法犯罪活动中去;再者就是加强网络安全教育, 使大学生懂得如何在网络中保护自己, 不要轻信他人, 更不要随意的接受他人的邀请, 或将自己的相关信息告知他人, 避免上当受骗, 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

3.4 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社会压力大、生活节奏加快, 尤其是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以及家庭环境和个人经历等诸多原因, 使一些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大量的研究统计表明,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心理上存在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 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表现形式为焦虑、恐惧、忧郁、冷漠、偏执、暴躁、消沉等, 情绪色彩和偏激行为十分强烈。因此, 学校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人际关系教育、环境适应教育、健康人格教育、心理卫生知识教育、挫折应对教育以及心理疾病防治教育。把安全教育与心理咨询有机结合起来, 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做好安全防范教育, 使学生安全教育迈上新的台阶。这对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预防心理问题产生促进健康人格的全面发展与完善, 有着十分重要作用。

4 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途径和措施

4.1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形成安全教育齐抓共管的氛围

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依靠学生管理部门、学生工作者、学校党、团组织等各个部门, 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在开展日常的宣传教育的同时, 加强管理, 从管理上加强学生安全防范工作。要建立、健全校园安全管理领导小组, 完善安全教育运行机制, 进一步明确分工, 落实责任制。安全教育工作由各校党办、学生处、保卫部门负责, 团委、教务处、公寓管理部门、网络及心理咨询中心等相关部门要相互配合, 明确职责, 加强协作, 层层抓落实。班主任、辅导员、专兼职老师、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人员都应参与安全教育工作, 形成全校齐抓共管的安全教育氛围。

4.2 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管理和教学计划之中

校级安全教育课领导机构要由各高校主管安全工作的书记、校长担任主要领导, 保卫、教务、学工处、团委等部门共同参与组成, 下设教研室, 具体负责安全教育课的实施工作。高校要将这一课程的实施纳入教学评估中去, 及时督促检查安全教育课的落实情况, 经常性地选派教师走出去进行有关的培训和学习交流;开展安全教学研究, 将成型的科研成果推广开来, 进而推动安全教育课的实施。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关键在落实, 要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使之规范化、制度化, 把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长期抓下去。要明确责任, 把安全教育纳入学生日常管理计划, 统一教育内容, 制订安全教育计划。国家教育部门应统一编制高校安全教育的教材, 纳入教育教学计划, 规定课时, 以保证安全教育落到实处。

4.3 建立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运行机制

为使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仅仅依靠保卫部门或者辅导员的工作是不够的, 必须建立健全安全教育运行机制。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运行机制, 首先应建立学校大学生安全教育领导机构, 负责大学生的安全教育, 确定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 制定安全教育计划, 组织进行授课, 考评教学效果等。其次是理顺安全教育体制。把大学生的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整个的教学计划, 在学校教务处指导下开展工作。再次是建立和完善保证大学生安全教育健康运行的一系列制度。第四是明确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基本载体, 主要是系统的课堂教育与各种讲座及安全教育活动相结合, 从而使大学生安全教育全面得到落实。

4.4 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增强大学生安全意识

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事实证明, 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仅靠保卫部门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依靠学生管理工作者及学生组织等有关部门和人员共同参与, 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特别要发挥思想教育阵地的作用, 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体系和优势, 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因人因事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教育。此外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在有关课程和教学环节中由任课教师结合课程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如在化学、物理实验课中讲授有关防火防爆方面的内容等。

5 结语

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 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紧密配合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 更需要学校各部门的通力合作、齐抓共管, 提高对大学生安全事故的预见能力, 把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做在前面, 不断增强大学生安全意识, 提高安全防范能力, 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良好安全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合格人才, 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达到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目的。

摘要:安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内容, 高等学校要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 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在分析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的基础上, 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概念入手, 结合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探讨了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提出了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有效措施, 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等院校,大学生,安全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国高等教育保卫学专业委员会.大学生安全实用知识[M].武汉:华中师范出版社, 2000.

[2]江苏省高校保卫学研究会.大学生安全教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2.

[3]童宣海.对在校大学生应进行安全教育[J].保卫学研究, 2001, (2) .

[4]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上一篇:网运行监测下一篇:我国对外贸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