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实施意见

2024-09-1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实施意见(精选7篇)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实施意见 篇1

【发布单位】教育部 【发布文号】教办[2010]3号 【发布日期】2010-05-04 【生效日期】2010-05-0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

(教办[2010]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部属各高等学校,各国家大学科技园:

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为统筹做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1.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在高等学校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在专业教育基础上,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突出专业特色,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设置要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要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材建设,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编写适用和有特色的高质量教材。

3.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引导各专业教师、就业指导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案例研究,不断提高在专业教育、就业指导课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支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社会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兼职教师,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高校要从教学考核、职称评定、培训培养、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实训和交流,不断提高教师教学研究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水平。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或相应的研究机构。

4.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高等学校要把创新创业实践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延伸,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讲座、论坛、模拟实践等方式,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体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成果有机结合,积极创造条件对创新创业活动中涌现的优秀创业项目进行孵化,切实扶持一批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

5.建立质量检测跟踪体系。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系统。要建立在校和离校学生创业信息跟踪系统,收集反馈信息,建立数据库,把未来创业成功率和创业质量作为评价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指标,反馈指导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建立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脱颖而出的教育体系。

6.加强理论研究和经验交流。教育部成立高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咨询、指导和服务。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加强对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组织编写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先进经验材料汇编和大学生创业成功案例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定期组织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交流会、座谈会、调研活动,总结交流创新创业教育经验,推广创新创业教育优秀成果。逐步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体系,形成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思路,指导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

二、加强创业基地建设,打造全方位创业支撑平台

7.全面建设创业基地。教育部会同科技部,以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主要依托,重点建设一批“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并制定出台相关认定办法。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通过多种形式建立省级大学生创业实习和孵化基地;同时要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推动本地区有关地市、高等学校、大学科技园建立大学生创业实习或孵化基地,并按其类别、规模和孵化效果,给予大力支持,充分发挥基地的辐射示范作用。

8.明确创业基地功能定位。大学生创业实习或孵化基地是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实践平台,主要任务是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开展创业指导和培训,接纳大学生实习实训,提供创业项目孵化的软硬件支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撑和服务,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

9.规范创业基地管理。大学科技园作为“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主体,要把基地建设作为园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确定专门的管理部门负责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加强与依托学校和有关部门的联动,共同开展大学生实习实训和创业实践。有关高等学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科技园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出台有利于大学科技园开展学生创业工作的政策措施和激励机制。

10.提供多种形式的创业扶持。大学生创业实习或孵化基地要结合实际,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地、资金、实训等多方面的支持。要开辟较为集中的大学生创业专用场地,配备必要的公共设备和设施,为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至少12个月的房租减免。要提供法律、工商、税务、财务、人事代理、管理咨询、项目推荐、项目融资等方面的创业咨询和服务,以及多种形式的资金支持;要为大学生开展创业培训、实训;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发布相关政策、创业项目和创业实训等信息。

三、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创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11.切实落实创业扶持政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关于实施“2010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25号)要求,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共同组织实施“创业引领计划”,并切实落实以下政策:对高校毕业生初创企业,可按照行业特点,合理设置资金、人员等准入条件,并允许注册资金分期到位。允许高校毕业生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程序和合同约定将家庭住所、租借房、临时商业用房等作为创业经营场所。对应届及毕业2年以内的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自其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登记求职的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自筹资金不足的,可按规定申请小额担保贷款,从事微利项目的,可按规定享受贴息扶持;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贷款规模可适当扩大。完善整合就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12.积极争取资金投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社会支持,通过财政和社会两条渠道设立“高校毕业生创业资金”、“天使基金”等资助项目,重点扶持大学生创业。要建立健全创业投资机制,鼓励吸引外资和国内社会资本投资大学生创业企业。

13.积极开展创业培训。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对有创业愿望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高校学生,普遍开展创业培训。要积极整合各方面资源,把成熟的创业培训项目引入高校,并探索、开发适合我国大学生创业的培训项目。同时,高等学校要加强对在校生的创业风险意识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提高防范和规避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14.全面加强创业信息服务。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加大服务力度,拓展服务内涵,充分利用现有就业指导服务平台,特别是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广泛收集创业项目和创业信息,开展创业测评、创业模拟、咨询帮扶,有条件的要抓紧设立创业咨询室,开展“一对一”的创业指导和咨询,增强创业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5.高等学校要出台促进在校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和措施。高校可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普遍设立大学生创业扶持资金;依托大学科技园、创业基地、各种科研平台以及其他科技园区等为学生提供创业场地。同时,有条件的高校要结合学科专业和科研项目的特点,积极促进教师和学生的科研成果、科技发明、专利等转化为创业项目。

四、加强领导,形成推进高校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工作合力

16.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摆在突出重要位置。要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因地制宜地出台并切实落实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措施。要加大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在经费、项目和基金等方面给予倾斜。有条件的地区可设立针对大学生的创业实践项目,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提供小额经费支持。根据工作需要,可评选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创业示范基地。

17.高等学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要理顺领导体制,建立健全教学、就业、科研、团委、大学科技园等部门参加的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创业政策扶持和创业指导服务等工作,明确分工,切实加大人员、场地、经费投入,形成长效机制。

18.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良好舆论氛围。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宣传,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积极宣传国家和地方促进创业的政策、措施,宣传各地和高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和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的新举措、新成效,宣传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通过组织大学生创业事迹报告团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创业观、就业观、成才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二○一○年五月四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实施意见 篇2

同志们:

今天, 我们在此召开全国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经验交流会。这次会议的主题是认真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 学习贯彻刘延东国务委员重要讲话精神, 总结交流经验, 明确工作任务, 努力开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新局面。

今天上午, 刘延东国务委员出席中国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经验交流会暨全球创业周峰会开幕式并做了重要讲话, 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延东同志的讲话, 深刻阐述了创新创业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和意义, 对进一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我们要深刻理解把握, 认真贯彻落实。刚才, 教育部授予了辽宁省教育厅、杭州市、长沙市“国家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称号, 10位省市、高校的同志和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代表做了很好的发言, 我听了很受启发。

下面, 我就落实延东同志的讲话精神, 进一步做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谈三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各高等学校大力推动、社会各界热心支持, 正如延东同志上午概括的, 初步形成了“政府促进创业、市场驱动创业、学校助推创业、社会扶持创业、个人自主创业”的生动局面。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 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扶持体系基本建立

2010年, 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考察时指出:“国家的未来在创新, 创新的希望在青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连续几年都提出要“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刘延东国务委员对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多次做出重要批示。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和指示为我们推进创新创业工作指明了方向。近几年, 国务院办公厅多次下发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文件, 强调要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国务院有关部门密切配合, 通力协作, 先后出台了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创业培训等多项政策。2010年, 人社部、教育部等部门共同实施了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联合出台了大学生自主创业三年内每年减免8 000元税收优惠政策, 进一步加大了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扶持力度。

(二) 地方政府因地制宜, 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各级地方政府积极行动起来, 把促进大学生创业作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的重要措施, 全力推进。一系列地方性政策措施陆续出台。辽宁、江苏、四川、云南等省针对高校毕业生创业企业出台了多项税收减免政策。重庆对大学生创办企业给予一次性的创业补贴, 最高可达5万元。河南、山东等省推出了高校毕业生“试营业”制度, 实行货币出资“零缴付”、经营场地“零成本”、服务创业“零收费”等措施。大学生创业扶持资金普遍设立。截至2010年各级政府和高校设立的大学生创业资金累计已达16亿元, 其中省级大学生创业资金10.85亿元, 地市级资金2.57亿元。创业孵化基地广泛建设。截至2010年, 各地各高校共建立2 000多个创业实习或孵化基地, 总面积达330万平方米。

(三) 教育系统积极探索,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入到全面推进阶段

2002年, 教育部在9所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去年4月, 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并专门召开视频会议, 明确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这标志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入到全面推进的新阶段。各地教育部门都把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采取多项措施予以推进。很多省市建立了创新创业指导中心, 组织编写了创业教材, 开展了创业师资培训等。江苏、河北等省市开展了创业教育示范校建设, 辽宁省成立了创业教育教研室, 福建省实施了“十百千万”大学生创业助力计划。各高等学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为重点, 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目前全国已有66家国家大学科技园建立了“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很多高校成立了创业学院、创业中心或创业研究机构。浙江、江西、广东等地高校开发“虚拟创业”“商务模拟”等创业实践活动, 增加学生的创业体验, 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实战经验。2010年, 各地各高校共举办创业大赛、论坛等活动2万余场, 参加学生超过300多万人次。

(四) 社会各界大力支持, 大学生创业指导和服务进一步加强

大批的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积极承担起播撒创业精神、传授创业经验的社会责任, 通过担任创业导师、提供“一对一”辅导等方式, 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各类社会创业机构积极开展对大学生的创业培训、创业咨询、贷款融资、风险评估、项目孵化等创业服务。新闻媒体也广泛宣传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 宣传创业成功的典型, 积极营造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创业的良好氛围。在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 大学生认同创业, 敢于创业, 乐于创业的观念正在逐步形成,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一步提高, 自主创业的人数逐年增长。2010年, 全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人数总计达到10.9万人, 比往年有大幅度提高。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和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并且积累和形成了许多重要经验。一是政府重视是做好创新创业工作的有力保障。从中央到地方, 各级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在制定政策、搭建平台、完善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保证了创新创业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整合资源是促进创新创业工作的重要机制。创业工作涉及面广, 政府部门层面涉及教育、科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税、金融、工商等多个部门;社会层面有各种创业教育、服务机构;高校内部涉及就业、学工、教学、科技、团委等多条工作战线。经过几年的努力, 政府、社会与高校的内部及相互之间初步形成了分工协作、资源共享的良好工作机制。三是注重实践是开展创新创业工作的重要途径。高校除了在专业课、通识课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 还普遍依托各种科技活动和竞赛、创业大赛、创业沙龙等在第二课堂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 依托“产学研联盟”“校企联盟”、大学科技园等多种平台加强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四是典型引路是推动创新创业工作的有效手段。通过评选、表彰和宣传“创业教育示范校”、创业先进典型等, 以点带面, 辐射、引领和推动更多高校做好创新创业工作。

同志们,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工作成绩的取得, 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的结果, 是地方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高等学校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借此机会, 我代表教育部, 向在高校创新创业工作一线辛勤耕耘和开拓的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向关心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中央有关部门、地方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在新的起点上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

当前,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 世界经济结构加快调整, 宏观就业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 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提高教育质量, 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对于高等学校来说, 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是服务于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迫切需要;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发展战略, 促进青年大学生充分就业的重要途径;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推动高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有机融合,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

我们要站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新起点上, 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 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作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 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 逐步实现“创业政策比较完善、创业教育基本普及、创业平台较为健全、创业氛围更为浓厚、创业成果更加丰富”的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目标。为此, 我们要突出重点, 从强基础、搭平台、重引导三个方面入手, 把创新创业工作引向深入。

(一) 强基础, 着力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

今年, 教育部将研究制订高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 各高等学校要突出“五个重点”, 着力构建全覆盖、分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学思结合, 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从以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的转变、从以教师为主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从以讲授灌输为主向启发探究为主的转变。这是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实现的一个根本转变。要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体系, 逐步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要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 强化创业实践环节。注重知行统一, 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要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 开发一批创业实践类课程, 开展创新创业大赛、讲座、论坛等第二课堂活动, 加大对学生课外科技及其他类型创新活动的资助, 培育有潜力的创业项目。要特别重视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合作,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场地和锻炼机会。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重点, 探索有利于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培养模式。注重因材施教, 对有创业意向、创业潜能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推进和完善学分制, 探索将创业实践纳入学分体系等。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设置创业教育研究机构。要以丰富教师实践经验为重点, 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高校要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兼职创业导师, 支持本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 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创业实践, 加快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师队伍。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重点, 改革教育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改变单纯以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的标准, 根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 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把未来学生创业参与率、成功率作为评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指标。

(二) 搭平台, 着力优化创新创业的制度和服务环境

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争取多方支持, 采取有效措施, 重点建好三个创新创业的支撑服务平台。一是要着力建好政策平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与当地发改委、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科技、工商税务等部门沟通协调, 建立健全工作联动机制, 进一步加大财税、金融、工商等政策的落实力度, 争取为大学生创业出台更有力的扶持政策。高校要充分利用教学、科研、校办产业等资源, 出台学校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措施, 如设立“种子基金”“创业苗圃”、开放实验室等, 支持学生创业实践。二是要着力建好创业实践和孵化平台。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结合本地实际, 充分利用高新园区、科技园区等建立大学生创业实习和孵化基地, 为入驻的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场地优惠、投资融资等服务, 促进大学生创业项目成功孵化。三是要着力建好信息化平台。今天上午, 刘延东国务委员开通了“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 创业网要围绕大学生创业需要, 开展全天候、全方位、多功能的信息服务。各地、各高校也要积极搭建本地信息化服务平台, 采取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方式,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创业培训、项目开发、开业指导等“一条龙”服务。

(三) 重引导, 着力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环境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必须以创新文化激励科技进步和创新。”延东同志上午讲话也特别强调了要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文化环境。从长远来说, 构建一个适于创业者成长的文化环境比仅仅扶持几个创业项目更为重要。为此, 高校要树立一个理念, 加强两个教育。一个理念就是要树立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教育理念。要在教育系统广泛开展关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大调研、大讨论, 引导广大师生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两个教育就是, 一是要加强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教育。培养大学生尊重科学、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积极进取的创业精神以及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二是要加强创业风险意识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增强自信心, 不断提高防范和规避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在校园里形成推崇创新、尊重创业、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

三、切实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落实”是2011年全国教育工作的关键词、核心词, 也是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关键。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紧紧抓住“十二五”规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机遇, 紧紧抓住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机遇, 紧紧抓住高等教育着力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机遇, 紧紧抓住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就业的重要机遇, 分析新形势, 研究新思路, 提出新举措, 明确新要求, 把大学生创新创业自主创业工作摆在突出重要位置, 全力以赴抓好落实。

一要加强领导, 创新体制机制。目前, 高校创新创业工作各地的进展情况还不平衡, 一些地方还存在着认识不高、重视不够、办法不多等问题。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把创新创业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 切实落实“一把手”工程, 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 分管领导全力抓, 确保机构到位、资金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要深入高校、深入院系、深入师生, 加强对创新创业工作的重点难点督促指导。要进一步整合资源, 建立健全“创业政策、创业基地、创业教育、创业指导和服务”四位一体、整体推进的体制机制。

二要因地制宜, 加强分类指导。创新创业工作没有固定的套路、统一的模式, 各地面临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 必须结合省情, 大胆探索、改革创新。各地要从实际出发, 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的目标定位、办学特色, 加强分类指导和管理, 引导高校探索体现区域和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工作模式。各地要在充分借鉴已有经验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制订推进措施, 在创新创业工作中追求创新。

三要抓住关键, 力求重点突破。创新创业工作涉及教育内部、外部方方面面, 要通过关键点的突破带动整体工作的推进。各地教育部门要将重点放在资金投入、实践场地、师资队伍等方面, 主动协调争取得到地方财政、各类高新科技园区和行业企业的最大支持。要抓住每一项重点政策, 每一个重点项目, 制订出路线图、时间表, 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落实, 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推进。

四要加强宣传, 营造良好氛围。舆论宣传是推动创新创业工作的有效手段。会后, 我部将组织大学生创业典型巡回报告团、举办创业高峰论坛。各地各高校也要把新闻宣传作为推进创新创业工作的重要内容, 把新闻媒体作为推动工作的重要力量, 大力宣传各地、各高校创业工作的新举措、新成效, 特别要大力宣传大学生创业的先进典型, 以点带面, 充分发挥创业典型的示范和激励作用, 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创新, 鼓励创业的良好氛围。

最后, 我要特别强调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今年, 普通高校毕业生总量规模达660万, 就业工作形势依然严峻。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这是继2009年国务院提出“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首位”之后, 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个新提法、新要求, 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认真贯彻中央精神, 进一步增强做好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主动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 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 切实在政策措施和工作举措中落实“放在首位”的要求。

当前正值2010届高校毕业生求职招聘的关键阶段, 要重点抓好四项工作:一要着力做好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工作。继续深入实施“特岗计划”“到村任职”“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项目, 落实科研助理就业项目;组织好“基层农技推广特设岗位计划”等新项目的实施;切实做好首届1万余名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二要深入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优质服务年”活动。持续不断地组织校园和网络招聘活动, 充分利用行业、企业及校友等资源, 为毕业生尽可能多地提供就业岗位信息。通过就业指导课和个性化咨询, 将就业指导服务真正落到每一位毕业生。三要大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入伍预征工作。按照总参谋部的工作安排, 将于4月8日召开会议, 启动2011年预征工作;各地各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军地配合, 积极开展“预征工作周”活动, 加强政策和典型宣传力度, 精心组织好网上预征报名工作, 确保完成2011年征集高校毕业生入伍的目标任务。四要重点做好就业困难群体的援助和帮扶工作。近期我部专门下发了做好就业帮扶工作的文件。各高校要以满腔热情和高度负责的态度, 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为困难群体毕业生办实事、解实困。要积极通过组织专场招聘、开展“一对一”指导、给予求职补贴等措施, 帮助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残疾人毕业生以及就业困难的女大学生尽快落实就业岗位。另外, 各地各高校要密切关注就业工作进展情况, 注意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 及时将有关情况报送我部。

同志们, “十二五规划”已经启动实施, 教育规划纲要进入全面落实的关键一年。让我们立即行动起来, 切实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加大力度, 共同营造支持和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努力开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新局面!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实施意见 篇3

[关键词]社区教育;双创教育;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2-0051-02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们要把握好总体要求,着眼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坚持稳政策稳预期和促改革调结构“双结合”,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推动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称为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新引擎”,要实现“双创”战略,实现全民创业、全面创新,必须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近年来,社区与高校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区教育的扩散效应己辐射到高校。在这种背景下,研究社区教育与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新模式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这既能提升社区教育的服务质量,又能促进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实现社区经济发展与高校培养质量的双赢。

一、社区教育促进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一)社区教育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已取得明显成效,社区教育正在不断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最近,国家出台了支持大学生创业的众多扶持政策。社区教育应利用本社区的优势资源,如培训机构、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等,面向全体社区成员,按照市场需求和个人意愿,开展文化休闲培训活动,开展职业操作技能培训,使社区成员能更好地应对知识社会和知识经济的挑战。

(二)社区教育现状

南宁市社区教育为满足社区居民生活和学习需求,整合学校及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在2015年前三季度,南宁市社区教育学院在充分开办各类文化素质和技能培训项目的基础上,结合项目教学组织的规范程度、培训的效果、学员的满意度,培育了瑜伽、安全防治和咖啡调酒等社区教育精品项目,精心筹备和开展了30多个主题培训项目,举办各类培训180多期,累计培训5000多人次。整个南宁市审批培训项目567项,开课2048期,培训人数约为65449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

社区教育在素质教育上成绩显著,而在技能培养、促进社区居民创业等方面较为欠缺,特别是在高校开展社区教育培训模式上创新不足。如缺少与实用技能培训相结合,没有将创业知识嵌入专业课程中,缺乏与自考本科学历培养衔接等机制。在开设内容上,存在开展项目多而杂、精专项目少、创新乏力等问题。如南宁市社区教育学院2015年社区教育培训项目主要是针对青少年及中老年人,包括少儿书法、少儿英语、少儿绘画等校园常规学习项目和中老年保健、慢性病防治等。而对于高校学生就业、创业急需的电工培训、文印、图文制作、广告设计、建筑安全员、施工员等实用技能培训以及职业化塑造、创业培训等均没有涉及。这对于高校学生就业、创新、可持续发展来说没能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二、高校学生创业需求调查

为做好社区教育促进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课题组开展了高校学生创新创业问卷调查。共发放《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调查问卷》208份,回收有效问卷208份,回收率100%。

(一)学生对提高个人综合能力的培训需求很大

调查显示,在大学生个人创业急需提高的素质方面,专业知识技能只占21%,而迫切需要提高的是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这占79%。(见表一)

(二)学生对创业政策知识的了解相对匮乏

数据显示,85%的学生并不了解自治区、南宁市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给予的相关扶持优惠政策,对于创业资金、技术支持方面的了解更少。(见表二)

(三)学生创业意愿相当强烈

调查显示,有91%的学生想过自主创业,他们表示,有机会将尝试自主创业,表现出极大的创业想法和意愿。(见表三)

三、社区教育促进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建议

高校毕业生供求市场已发生变化,经济转型升级对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毕业生培训结构、就业观念与市场需求差距进一步拉大。政府出台了《开展创业带动就业活动实施方案》,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完善创业资金支持体系,将更多的实惠带给有创业愿望的大学生,帮助他们实现创业,带动就业。基于市场需求调查,对社区教育在高校的开展,创新培训模式,本人建议在精准定位、整合资源和协同合作方面进行创新。

(一)精准定位——契合学生培训需求

对于高校学生来说,非毕业生与毕业生对知识、技能的需求有所不同。非毕业班学生以专业技能学习为主,对就业、创业他们考虑较少。而毕业班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基本结束,此时他们以考取职业技能证书为重,兼顾考虑就业问题。因此,应以非毕业班及毕业班为不同对象,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应培训。

1.对非毕业班学生开展成人学历教育、现代职业礼仪教育等培训

社区教育可引入成人本科函授课程,在非毕业班学生中开展“专升本”学历教育,利用学校现有师资、教学场地等有利条件开展教育,使学生在完成专科学习的过程中同时完成本科课程的学习,毕业时能同时获得本、专科学历,提高学生学历层次和能力水平。

现代职业礼仪本身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让大学生进修和掌握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能让学生凭借它去顺利地开启各类交际活动的大门,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心理承受力。

2.对毕业班开展就业指导、创业培训

在毕业生中开展就业指导、创业等相关培训,如开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推进的《创办和提升你的企业》创业培训。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和创业观念的同时,提供大学生创业所需要的各种创业技能,并最终使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对有创业愿望的大学生,按照市场需求和个人意愿,精准实施职业培训和帮扶就业创业。

(二)整合资源——定制专业特色课程

社区学院应结合学生需求,充分利用本身社会的资源,整合政府公务员、行业精英、业界能工巧匠及院校教学名师,对不同专业、有不同需求的学生合理开设培训课程。在生产技能、健康保健、教育教学、休闲娱乐四大类,包括家政服务、法律知识、 养生保健、礼仪道德、 运动健身、 书画、 声乐舞蹈等多种具体的教学课程的基础上,开设创业知识培训,重在培养学生的急需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适应创业环境。

(三)协同发力—— 完善职业培训、就业创业服务,确保社区与高校合作的稳定性

社区与高校由不同的行政部门管理,各自相对封闭独立,双方协调存在一定的难度。要促进社区与高校教育的合作,就要突破现有的制度格局, 建立社区与高校的合作关系。在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推动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时代背景下,应创建新的协调管理机制,促进社区与高校的合作,并保持其合作的稳定性。

四、结束语

通过对我市社区教育学院在高校学生中开展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的分析,探索构建社区教育在高校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新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有利于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健全,有利于创新创业活力的进一步激发,是实现“互联网+”战略的重要内容。这对于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区人员的再就业,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杨高玕.社区与社区教育的发展刍议[J].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3):5-7,11.

[2] 林天文.发展社区教育,服务和谐社会建设[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15-17.

[3] 张晓昀.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现状及建议——以辽宁为例[J].成功(教育),2013(1):17-18.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实施意见 篇4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确保全县就业局势总体稳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千方百计稳定就业规模

1.继续落实好各项惠企政策。积极开展“政策找企”活动,支持企业减负稳岗。充分发挥失业保险稳就业作用,对不裁员少裁员的参保企业,继续实施返还失业保险费政策。将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工伤保险费率政策的实施期限延长至xxxx年x月xx日。持续推进以工代训支持企业以训稳岗,对xxxx年x月至xx月,中小微企业新吸纳劳动者就业并组织开展以工代训的,按吸纳人数给予企业每月xxx元/人,最长x个月的以工代训职业培训补贴。通过为企业送去“真金x”,帮助企业切实降低运营成本,稳定就业岗位。(责任单位:县人社局、县财政局)

2.加强企业对接服务。建立联系服务企业工作机制,成立企业服务专员队伍,通过日常对接联系服务企业,加快政策落实、保障企业用工、解决问题诉求。坚持市场导向,鼓励并引导企业加大投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以新技术催生新产品、新业态、新产业。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加强对接服务,做好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型平台申报、认定工作,推进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指导企业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品牌的影响力,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各类市场主体,以促进中小企业、民营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为目标,从政策、资金、措施、服务等方面持续发力,促进个转企、企升规、规上市,努力壮大企业规模和数量,增加用工容量,保障企业稳定生产。(责任单位:县人社局、县工信局、县科技局、县发改局、县行政审批局)

3.建立“清单+平台”机制,做好企业用工保障。建立“供”“需”两张清单,依托人社服务专员,加强对企业的对接服务,动态掌握用人单位用工需求,做好用工类型、学历要求、技能需求、工资福利等信息登记,建立岗位供给清单。开展剩余劳动力摸排,全面摸清各类劳动力就业需求情况,做好求职者年龄、技能类型、教育经历、从业经历、薪资要求等信息登记,建立劳动者求职需求清单。建立供需对接平台,做好“供”“需”对比,实现精准匹配,促进供需有效对接,保企业用工促劳动者就业。发挥好县零工市场作用,加大就业招聘活动的频次,实现招聘活动常态化、日常化,把零工市场打造成用工单位和求职者定期对接的“大集”。利用好县政府网站、“人社”微信公众号、“在线”等平台,做好招聘信息线上发布,通过线上线下齐发力,全力保障企业用工需求。(责任单位:县人社局、县工信局)

4.规范执法行为,保障企业安心生产。千方百计减轻企业负担、让企业轻装上阵,全面激发企业生产活力。除涉及安全生产、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等必须现场执法检查外,进一步减少频繁检查、变相摊派等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行为,保障企业把精力投入到生产经营上。全面规范涉企违规收费,坚持常态化监管,整治与规范相结合,不断健全完善涉企收费治理长效机制,坚决预防和制止涉企违规收费行为发生,努力减轻企业负担。按照上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指导企业落实好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加强车间日常消杀,做好人员健康管理,保障企业在疫情防控新常态下正常生产运营。(责任单位:县市场监管局、县应急管理局)

二、想方设法扩大就业容量

1.加大项目招引力度,增加市场主体。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高度重视重点项目、重大工程带动就业的作用,不断加大双招双引工作力度,加强就业岗位评估,着力招引一批带动就业能力强的优质项目,通过增加市场主体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供给。对双创科技园、医药健康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等比较成规模的产业园区建立企业用工联系协调机制,及时做好社保政策咨询、用工招聘等服务,积极做好新落地产业项目的就业服务保障工作。(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投资促进中心、县人社局)

2.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吸纳灵活用工。发挥建筑行业在吸纳和转移就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和基建项目投入力度,利用好我县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道路改建扩建、市容市貌整治和水系工程建设等有利时机,通过增加各类建设项目,进一步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责任单位:县住建局、县发改局)

3.加大新兴业态培育力度。伴随着网络经济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平台经济、数字经济等新业态快速崛起,催生了一批新岗位新职业,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立足我县旅游、制鞋、食品加工等产业优势,扶持好新兴旅游、直播带货、寄递物流、快车、网红经济等新兴业态发展,让新业态在健康发展中孕育更多的就业岗位。认真贯彻落实新就业形态的劳动保障制度,积极向新业态行业宣传社保政策,提高新业态就业人员参保积极性。建立新就业形态灵活就业意外伤害保险补贴,按照购买保险费数额的一定比例给予平台或个人补贴,保障广大新业态从业者合法权益。(责任单位:县商务局、县文旅局、县人社局、县财政局)

4.加快城乡统筹,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将就业优先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相结合,加快城乡统筹,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更好地释放就业潜能。依托肉鸭养殖、蔬菜种植、地理标志产品种植等特色产业,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支持鼓励一批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农副产品深精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就近就业。主动对接长三角农产品市场,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培育,推动生产标准化、基地规模化、营销品牌化,全力推进长三角中心城市农产品供应基地建设,扩大产业规模带动就业。利用好我县乡村、红色、生态等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与文化创意、康养健康、研学旅行、农业“新六产”、党性教育等深度融合,孵化一批新产业、新业态,带动周边劳动人口实现就业。(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文旅局)

5.扶持个体工商业发展。鼓励劳动者创办投资小、见效快、易转型、风险小的小规模经济实体。支持发展“夜间经济”、“小店经济”,利用好诸葛亮文化广场、汉街、君悦蘑菇街、商业步行街等商业主体,通过环境提升、交通配套、街景亮化、资金支持等手段,培育好、发展好独具特色的夜市、老字号、网红店、夫妻档等小微商业群体,以创业带动就业。(责任单位:县综合执法局、县行政审批局、县市场监管局、界湖街道)

6.扶持培育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探索推动人力资源产业园区建设,实行场地功能配套、租金减免、物业水电费补贴等优惠措施,鼓励和引导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入驻经营,加快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探索建立劳务合作协会,加强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合作交流,提高劳务资源合理配置效益,增加劳务供应。规范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自律,推动县内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不断发展壮大。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加强与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猎头公司合作,强化政策激励,吸引他们到我县建点设站。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落实补贴等多种措施,支持和鼓励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参与或承接公共就业、人才等人力资源服务领域相关活动和项目。开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从业人员技能培训行动,提高从业人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人力资源服务业人才队伍。(责任单位:县人社局、县行政审批局、县财政局)

三、多措并举促进重点群体就业

1.促进高校毕业生多元就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招聘活动,依托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省教育厅高校毕业生就业网、县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做好高校毕业生招聘信息线上发布,为毕业生和用人企业搭建对接平台,促进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以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为重点服务对象,结合毕业生就业需求,及时做好岗位推介、招聘信息推送服务,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就业。优化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手续,简化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约流程,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手续办理“快办”、“秒办”;全面实行电子化报到证,推动调整改派、报到证打印等业务网上办理,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不见面服务”。实施三支一扶计划招募、机关事业单位招聘、公益性岗位开发等项目和计划,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施展才华。依托县内青年见习基地,组织好择业期的高校毕业生通过参加就业见习提升就业能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落实好大学生创业场所租赁补贴等专项扶持政策,引领更多的大学生在我县自主创业。(责任单位:县人社局、县教体局、县财政局)

2做好就业困难人员援助。对“xxxx”人员、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脱贫人口等就业困难人员,结合实际需求,做好精准帮扶。继续落实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对就业困难人员自身实现灵活就业的,按不超过实际缴费x/x的标准给予社保补贴;对招用就业困难人员并为其缴纳职工社会保险费的企业,对实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单位承担部分给予全额补贴。对有就业意愿的残疾人,根据其就业能力,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项就业推介服务,促进他们尽快实现就业。持续做好“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工作,对新发现的零就业家庭人员,做到即时帮扶,对确实无法介绍就业的,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措施,强化兜底保障。强化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根据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个人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好技能培训、岗位推荐、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政策,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责任单位:县人社局、县扶贫办、县残联、县财政局)

3.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进一步简化业务流程、畅通失业金申领网上办理渠道,及时做好失业金按时足额发放,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对领取失业金期满仍未就业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x年的失业人员,继续做好失业保险扩围工作,将失业金延长发放至退休。根据失业人员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好职业推介、创业指导等服务,帮助他们尽快实现稳定就业;对于一时无法实现就业的,有针对性的开展技能培训等帮扶措施,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提升就业能力。(责任单位:县人社局)

4.扎实推进退役军人就业。继续做好退役士兵安置工作,对符合安排工作条件的退役士兵全部安排到机关事业和国有企业,落实上级政策要求,事业岗位设岗比例不低于xx%;针对自主就业退役士兵,组织开展好专项招聘活动,促进他们多渠道实现就业。做好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对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积极开展好就业服务、就业指导、职业培训、创业孵化等服务活动。持续做好退役士兵公益性岗位管理服务工作,做好已安置公益性岗位退役士兵的岗位管理和考勤考核,强化政策落实,维护好退役士兵合法权益。(责任单位:县退役军人事务局)

四、多渠道多方式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

1.整合培训资源,统筹推进行业性职业培训。探索整合职业培训行业主管部门资源,在培训场地、方式、师资、资金等方面进行整合,搭建资源共享、专业互补、信息畅通,行业、企业、院校、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职业培训平台,为劳动者提供培训需求采集、技能培训、等级鉴定等相互衔接的全流程服务,提高培训服务能力。县人社、农业农村、商务、应急、教体、住建、市场监管、民政、退役军人、残联等主管部门要按照职责,以提升就业能力、促进稳定就业为目标,按照“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结合全县行业发展及企业岗位要求,合理设置培训科目,开展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培训,突出技能培训的针对性、适应性。要围绕实际需求开展调研,摸清底数,实施长短期搭配、专业课程与讲座搭配、理论与实操搭配等各类职业培训项目,确保技能培训的科学性、合理性。结合产业发展和重点人群培训需求,特别是针对家政服务、特种作业、电子商务、康养服务、人力资源服务、新型职业农民及新业态等重点行业,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切实发挥好行业主管部门的引领带动作用,形成齐抓共管的大培训格局。(责任单位:县人社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商务局、县应急管理局、县教体局、县住建局、县市场监管局、县民政局、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县残联)

2.灵活多样提升劳动者就业技能。坚持职业培训终身制,大力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增强劳动者对职业理念、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提高劳动者参与职业培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坚持按需培训和“培训一人就业一人”的原则,发挥职业培训机构资源优势,开展好符合城乡广大劳动者需要的各类技能培训。坚持市场化、社会化方向,鼓励职业培训机构在现有培训项目的基础上增设劳动力市场急需、紧缺的职业工种(专业)等科目,有针对性开展专项能力培训、项目制培训、创业培训等,以满足城乡劳动者多样化培训需求和企业岗位用工需求,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创新培训服务模式,开展“互联网+职业培训”和送培训下乡活动,以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提高培训便利性和快捷性,让劳动者在家门口就能学到一技之长,促进劳动者高质量稳定就业。(责任单位:县人社局、县农业农村局)

3.深入开展企业职工培训。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发挥政府补贴、在职职工技能提升培训、技能人才自主评价等激励机制,支持企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鼓励企业实行“先培训、后上岗”模式,通过校企合作、自主培训等形式重点对新招用人员开展岗前培训、新型学徒制培训;适应产业转型和技术进步的要求,通过脱产培训、技术研修、技能比武等形式,对在岗职工广泛开展素质技能提升培训;提高转岗职工岗位适应能力,有针对性的开展内部职工转岗培训。加强宣传引导,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设企业职工培训中心,组织本企业或相同行业的企业职工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在规模以上企业推行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机制,把技能人才评价权下放给企业,提高企业开展职工培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升全县企业职工整体技能水平和产品竞争力。(责任单位:县人社局、县工信局)

五、全力以赴支持创业带动就业

1.支持各类人员返乡创业。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返乡人才招引理念,以x港和招才引智工作站为依托,以乡情为纽带,鼓励和引导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把返乡入乡创业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等重点战略有机结合,以朱家林田园综合体、双创科技园、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等创业载体为依托,积极盘活空置厂房、院落等闲置资源,为返乡创业做好场地、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保障。搭建创业服务平台,整合优化贷款、税收、培训、人才和补贴等创业服务资源,为各类人员返乡入乡创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建立返乡创业人员沟通协调机制,组织开展好返乡创业交流座谈会、联谊会等相关活动,帮助返乡创业人员通过交流经验,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加强与返乡创业的对接交流,及时掌握他们创业过程中的实际困难,有针对性的做好帮扶,扶持他们发展壮大。(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人社局、县科技局、县商务局)

2加大金融支持创业力度。继续加大创业担保贷款发放力度,为符合条件的个体创业者、小微企业分别落实最高贷款额度为xx万元、xxx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结合创业者资金困难,做好主动服务,提高贷款发放效率,做到一次性办结,及时解决创业者资金困难。搭建银企对接平台,促进企业和金融机构加强合作。依托县财金中小企业应急转贷基金公司,通过市场化运作为中小企业提供安全可靠、成本低的“过桥”融资,为企业良性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帮助他们更好的发展壮大。落实一次性创业补贴政策,对xxxx年xx月x日以后首次创办小微企业且正常经营x年以上的创业者,符合条件的给予x.x万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创新服务方式,利用数据共享,加强对符合补贴申领条件人员的初步筛选,主动对接联系服务,由“人找政策”变为“政策找人”,让更多创业者实实在在享受到政策红利。(责任单位:县人社局、县财政局、县人民银行)

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1.积极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加大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培育力度,推行劳动合同备案全程网办,规范企业用工,提高广大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加强劳动关系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建立企业劳动关系协调员机制,通过协调员促进劳资沟通、预防和处理劳动争议,当好企业和员工之间关系的“润滑剂”,切实保障好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责任单位:县人社局、县总工会)

2.加强监察执法,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聚焦劳资纠纷这一影响劳动关系稳定的首要矛盾,继续做好日常巡查、书面审查、投诉专查和专项检查,加强源头管控,提升执法成效,坚决打击侵害职工权益行为,维护好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继续做好农民工工资监管平台的管理和使用,将工程造价超过xxx万元的项目一律纳入监管,督促行业主管部门和工程建设项目落实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和分账制管理制度,提高实名制人数覆盖率、工资代发率和代发金额。发挥欠薪化解专班作用,对全国根治欠薪问题反映平台转办的欠薪线索,实行一案一专班,包案到人,保持欠薪线索和欠薪案件动态清零。(责任单位:县人社局、县住建局、县交运局、县水利局)

3.做好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工作。发挥好仲裁院“省级示范仲裁院”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推行要素式办案模式改革,摆脱传统审理模式,对争议双方存在争议的要素进行快速审理,提升劳动仲裁的办案效率,努力争创金牌调解组织。创新举措,积极推进农民工工资争议速裁庭建设,为农民工维权畅通“绿色通道”。(责任单位:县人社局)

4.畅通劳动者维权渠道。利用和行风热线,做好线索征集,坚决整治工资支付不及时、社会保险费应保未保等行为,对恶意欠薪、拒不支付等违法行为及时移交公安机关进行查处,对列入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的企业,各相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依规实施联合惩戒。让群众投诉有门、求助有路,遇到困难有人帮,让劳动者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责任单位:县人社局)

七、健全机制,强化主体责任落实

1.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支持就业创业的强大合力。就业工作关乎全局,关乎根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极端重要性。“保障就业”是政府“最要紧的责任”,“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坚持经济发展的就业导向”。各乡镇(街道、开发区)、县直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将促进就业作为当前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项目招引、技改创新、政策出台时首先考虑对就业的影响。县就业和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结合自身工作职能,履行各自在就业工作中的职责,加强部门联动,形成支持就业创业强大合力。坚持结果导向,健全就业考核奖惩机制,对各乡镇(街道、开发区)、县直有关部门的就业创业工作实绩予以考核评价,兑现奖惩。注重典型发现、培养和宣传,对带动就业能力强、劳动关系稳定、不裁员或少裁员的企业及时表扬,在各类评先树优、推选代表、提名委员时优先推荐,反之进行全面慎重考察。通过压实各部门、各单位稳就业责任,确保全县就业局势良好发展。(责任单位:县就业和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2.深化放管服改革,为就业创业提供有力支持。继续深化改革力度,营造优质高效服务环境,让企业脱离琐事杂事困扰,专注于生产经营,稳定健康发展。扎实推进“双全双百”工程,聚焦企业创办、登记和个人就业创业、失业等全生命周期中高频事项、重点环节,实行信息推送和材料共享,加强部门间协作,全力实现各项就业创业手续极简办、集成办、全域办。要加大平台建设,完善平台功能,提高网办服务水平。建好用好“人社”微信平台、县职业培训网络平台,发挥其在就业创业、社保、供需清单、大培训格局中的作用。依托省政务服务平台、公共就业人才服务网上大厅、“智慧人社”APP等线上业务平台,解决企业和群众办理业务“多次跑”“来回跑”的痛点难点问题,持续优化网上办事流程,拓展网上办事广度深度,让企业和群众零跑腿、办成事。(责任单位:县行政审批局、县人社局等)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实施意见 篇5

高校创业教育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

【摘要】创业教育不仅是企业创建技能的教育,更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是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目标导向的素质教育,包含企业家精神与素质的教育、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技能教育三个层面的内容。创业教育做为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促进大学生创业和就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近年来有了较为迅速的发展,出现了创业学院和强化班等模式,但也存在着课程单

一、教学方式和方法滞后、师资不足等突出问题。为此,应该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观念和理念,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积极进行创业师资及相关课程与平台建设。

【关键词】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型人才

一、创业教育理念的提出

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在1988 年10 月发表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中强调:“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 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为此,要求国家和学校“实行开放政策,以便培养更多不同类型的人”;要求教师“不应仅仅传授知识,而且必须把重点放在教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发挥主动精神上”,培养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中能独立思考和协同工作”。随后,主要发达国家纷纷采取措施,在其教育政策中提出了重视和加强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并得到高等院校的积极响应,进而培育出大批有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的毕业生,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对创业教育理念的正式回应始见于1999 年1月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计划》提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2002 年4 月教育部确定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8 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单位。2010年5 月4 日“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发布,同年5 月13 日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这标志着我国创业教育由试点、探索的阶段进入全面推广的阶段。

创业教育作为知识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国际教育新理念,已经成为国内外各高校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因此,高校如何培养出创新创业型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但从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人才培养规格单

一、创新型人才与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相对独立、两者相关度与系统性不强等诸多问题。

二、创新创业型人才概念

创新是大学的灵魂,创业是大学的社会责任。一般意义上来说,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具有首创意识、冒险精神、企业家思维、创新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它在内涵和外延方面既不等同于创新型人才,也不等同于创业型人才,更不等同于创新型人才与创业型人才的简单叠加,而是以创新与创业教育为基础平台培养出来的复合型实践人才。

创新创业型人才有其特有的素质特征,包括创新创业人格、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这些素质特征也是界定何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衡量标准。其

2012年中国人才发展论坛论文

中创新创业人格是基础,它指个体非智力因素方面应该具备的素质,比如责任感、自信心、意志力等方面。创新创业意识是动力,主要表现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新创业的兴趣、动机等方面。创新创业能力是核心,它应包括创新创业态度,创造性和革新能力,把握和创造机会的能力,对承担风险进行计算的能力,懂得一些基本的企业经营概念,如生产力、成本和自我创新创业的技能等。

三、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我国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业教育”项目的成员国, 早在1991 年就在基础教育阶段试点创业教育, 由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牵头组织了六省市布点研究和实验,但是这项实验未能推广和坚持下去, 因而没有成为全国教育改革的主流。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已明确提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我国的创业教育兴起是伴随着创业活动的开展而逐步推开的。自1999 年在清华大学举办第一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以来, 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又在全国开展“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以及部分高校开展的创业案例大赛、NCGE高等院校创业教育案例大赛等较大规模的创业活动,从而掀起了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潮,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部分高校一直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有力地推动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也形成了一些特有的创新创业教育及人才培养方式。第一,以提高学生整体能力为侧重点的创新创业教育。以专业为依托, 以项目和社会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模式,该模式重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构建创新创业所需知识结构, 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 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第二,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为侧重点的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创业管理培训学院等专门机构开展创业教育,教授学生如何创业, 并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资助以及咨询服务。第三,综合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同时为学生提供创业所需资金和必要的技术咨询,建立试验中心和创业基地。

四、高校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高职院校的使命感不强。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可见,建设创新型国家,是高等院校承担的历史使命。然而,目前的高职院校刚刚从2005年起的办学水平评估中走出,又迎来了省级示范校、国家示范骨干校的创建及第二轮人才培养水平工作评估等工作。根本没有机会潜下心来,研究如何面对国家发展的形势,调整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使学校发展与国家发展相吻合。作为教育大省的江苏省,共有高等院校约为120多所,自愿申报通过省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建设的院校有40所,其中高职院校只有18所,约占高职院校总数的23%。

2、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到位。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而在来自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本科院校工作人员认

2012年中国人才发展论坛论文

为开展创业教育非常必要和有必要的比例高于专科院校。选择可有可无和无必要的专科院校工作人员占的比例较高。其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将毕业生定位于“从事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复苏,使高职毕业生就业环境尚好,到2010年底,各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协议就业率均达9O%以上。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积极性不高。教学工作中,为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显著的提高,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教育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力度不够。主要体现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创新创业类课程是作为选修课程或根本没有此课程的存在。教学系统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到位,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参与热情不高,主观上推向学工系统,被当作学生活动或第二课堂的内容,没有走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主战场。尽管全国各地有不同形式的“挑战杯”或“大学生创业规划大赛”,但高职院校大多运用课外活动形式,由学生自发组织参赛,受众面比较少。

3、高校创新创业基本设施、保障制度及人力资源等要素匮乏首先。首先,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基本设施匮乏。缺少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平台,即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建设只是少数院校的行为。作为争取国家示范骨干或省级示范的亮化工程而存在。高职院校现有实验实训基地只能满足基本教学所需。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扶持力度有限。其次,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制度建设不健全。缺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部门、管理方式、工作内容、监督检查及奖励机制等方面的制度规定。高职院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往往借助政府部门举办的“大学生创业挑战赛”或“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由学生工作部门牵头组织实施.而与教学部门的主体教学工作脱节。出现学生工作部门实施学生的素质教育,教学工作部门实施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以致两者不兼容的局面。最后,高校中从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人力资源有限。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除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活动以外。主要是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且师资大都由青年辅导员教师承担,缺少创新创业经验。这些教师是从校门到校门。对社会人才需求规格、专业技术发展趋势、经济发展热点、创业基本流程等基本问题认识不清,同时又缺乏专业技能,使其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成为一门求职技巧介绍类课程,而缺乏对大学生主动创新创业、勇敢创新创业的思想灌输和能力培养,缺少创新创业实战训练与尝试。所以出现了大学生就业多以“公司求职就业”为主的方式。

五、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从国家及各省市的“十二五”规划中可以看出。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经济建设是未来五年乃至十年的主旋律。高职院校应认清形势,主动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经济要求。确定学院的人才培养规格与行业、岗位的基本定位 将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作为未来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

1、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积极构筑“2431”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区域经济建设为根本的“2431”创新创业型的人才培养模式。“2”是指两个教育培养主体。即学院和合作企业共同培养.商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4”是指学院与合作企业的四种合作,即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3”是指人才培养质量实行三方评价的体制。即学院、企业、行业分别进行评价;“l”是指一个贯穿,2012年中国人才发展论坛论文

把工学交替、校企合作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具体表现为校企双方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打造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共建生产型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合作推进就业等方方面面工作中。运行原理2在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校企双方根据社会人才需求的数量、类别确定招生的专业和规模:校企双方专业人士根据专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并在校企“四个合作”的基础上。保证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鉴定是通过学校、企业、行业等三方借助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实施方式:“多样化、前移式”订单人才培养与“小循环+大循环”的轮岗实训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积极开展“多样化、前移式”订单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多样化”是指人才订单培养形式的多样化,如可以是“整班建制”或“随机组合制”;“前移式”是指岗前培训内容前移嵌入到校内人才培养方案内。实现学生一入校门即是企业员工,学生一出校门即能适岗工作。我院在“苏宁销售工程师班”、“顺丰班”、“优配班”等多个订单班的人才培养尝试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种融企业文化、职业操守、企业忠诚、岗位操作于一体的订单培养方式,取得了学校、企业、家长、学生四方满意的可喜成果。轮岗实训是指学生在企业不同岗位间进行轮换训练和培养。以达到培养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目的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它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非常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我院的连锁企业经营管理、软件技术等专业与苏宁电器有限公司、北京华联南京分公司等共同建立了轮岗实训基地。使该项工作取得比较好的成效。在轮岗实训中。积极探索“小循环+大循环”轮岗实训运行机制。“大循环轮岗”,是指学生在企业部门之间进行循环;“小循环轮岗”是指部门内部岗位的循环。每个岗位都明确企业指导老师,实行专业老师、企业老师共同负责管理。以企业指导老师为主的轮岗实训机制,形成了学校—专业指导教师—企业部门主管—学生干部的管理网络。在学生轮岗实训中,专业课教师既是班级管理者,又是实训的指导者:企业部门主管既是企业的员工.又是学生的实训指导教师。整个管理网络各司其职,以培养学生岗位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很好地实现了“工”与“学”的交替。

2、重构课程体系将全面素质教育融入到教学全过程。

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实现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是人才培养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课程体系构建的特点是将创新创业型教育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全程。本文以连锁企业经营管理专业为例。说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通过第一个学年的学习与训练。实现学生顺利“入门”;第二学年的学习与训练,实现学生有效“人行”;第三学年的学习与实践,实现学生成功“人职”。经过三个学年的学习与训练。实现学生职业创业能力和素质的递进式提升。

3、积极探索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有效推动仿真模拟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的应用,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实战能力。

仿真模拟教学法是模仿真实的工作程序和环节进行教学,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创设连锁企业管理工作岗位,营造真实的连锁企业管理运行环境。增强学生岗位工作适应性。如仿真模拟教学法在“连锁企业门店运营管理实务”课程教学中。将一个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组建一个仿真模拟公司,模拟完成模拟公司的设立(公司核名、门店选址、编写“公司章程”、验资报告、公司注册、领取营业执照等)的基本流程;模拟公司运营(采购、商品定价、商品配送、广告促销、人力资源管理、收益分配等)和运营绩效评价等工作任务。工作成果以工作文案、市场调研报告、财务账簿报

2012年中国人才发展论坛论文

表、公司促销策划案、员工招聘方案、员工激励政策文案等载体呈现。模拟公司的运营,是在内部分工合作,外部有效竞争,不断创新进取的基础上完成的,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为就业创业积累宝贵经验。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典型工作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主要原因是:一是连锁企业的工作任务比较大,学生个人完成很困难。只有依靠团队的力量才能完成工作任务;二是班级一般通过分组完成工作任务,在小组内部有分工有合作,各小组之间开展竞赛,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创新、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对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会有很大帮助。

4、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应具备的条件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需要在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基础上两课、体育、英语办公自动化、企业设立流程管理基础、会计基础连锁经营基础市场调研与预测小循环连锁企业岗位实训连锁企业商品采购管理连锁物流配送管理实务连锁企业市场营销、艺术选修推销技巧与商务谈判商品管理实务、人力资源管理连锁企业门店管理、模拟训练大循环连锁企业岗位实训客户关系管理、挫折训练连锁店开发与设计社交礼仪、经济应文写作经济法实务创业规划设计、就业指导等生产实习、校内外创业实践得以实现。

(1)拥有“企业人+学校人”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拥有“企业人+学校人”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以满足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师资需要‘。一般通过“专兼结合、校企共建”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思路完成,学院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教师,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创业能力。实现专业教师由“学校人”到“企业人”的转变。

(2)校企共同建立“大学生专业实训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大学生专业实训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构建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的平台,使该平台成为大学生专业训练、社会实践、创新创业体验的应用平台。

参考文献: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实施意见 篇6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国办发〔2015〕3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积极进展,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和高校重视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为了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经国务院同意,现就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贡献度,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育人为本,提高培养质量。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培养短板。把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丰富课程、创新教法、强化师资、改进帮扶,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突破人才培养薄弱环节,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坚持协同推进,汇聚培养合力。把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支撑点,集聚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开放合作、全员参与,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

(三)总体目标。

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7年取得重要进展,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预期目标。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

二、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制订实施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修订实施高职高专专业教学标准和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明确本科、高职高专、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相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要制修订专业人才评价标准,细化创新创业素质能力要求。不同层次、类型、区域高校要结合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制订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完善学科专业预警、退出管理办法,探索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紧密对接。深入实施系列“卓越计划”、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等,多形式举办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探索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校要打通一级学科或专业类下相近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

(三)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各高校要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各地区、各高校要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推出一批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组织学科带头人、行业企业优秀人才,联合编写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创新创业教育重点教材。

(四)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各高校要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推动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运用大数据技术,掌握不同学生学习需求和规律,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破除“高分低能”积弊。

(五)强化创新创业实践。

各高校要加强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建设,促进实验教学平台共享。各地区、各高校科技创新资源原则上向全体在校学生开放,开放情况纳入各类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科技园评估标准。鼓励各地区、各高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作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好一批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业示范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和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完善国家、地方、高校三级创新创业实训教学体系,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扩大覆盖面,促进项目落地转化。举办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办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支持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支持高校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社团,举办创新创业讲座论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六)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

各高校要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探索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为有意愿有潜质的学生制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建立创新创业档案和成绩单,客观记录并量化评价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情况。优先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并在现有相关评优评先项目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表彰优秀创新创业的学生。

(七)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

各地区、各高校要明确全体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评价。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就业指导专职教师队伍,并建立定期考核、淘汰制度。聘请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并制定兼职教师管理规范,形成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将提高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的重要内容,建立相关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加快完善高校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机制,支持教师以对外转让、合作转化、作价入股、自主创业等形式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并鼓励带领学生创新创业。

(八)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

各地区、各高校要建立健全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做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对自主创业学生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健全持续化信息服务制度,完善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功能,建立地方、高校两级信息服务平台,为学生实时提供国家政策、市场动向等信息,并做好创业项目对接、知识产权交易等服务。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积极落实高校学生创业培训政策,研发适合学生特点的创业培训课程,建设网络培训平台。鼓励高校自主编制专项培训计划,或与有条件的教育培训机构、行业协会、群团组织、企业联合开发创业培训项目。各地区和具备条件的行业协会要针对区域需求、行业发展,发布创业项目指南,引导高校学生识别创业机会、捕捉创业商机。

(九)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整合发展财政和社会资金,支持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各高校要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多渠道统筹安排资金,支持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助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部委属高校应按规定使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积极支持品学兼优且具有较强科研潜质的在校学生开展创新科研工作。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奖励基金,用于奖励对创新创业教育作出贡献的单位。鼓励社会组织、公益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设立大学生创业风险基金,以多种形式向自主创业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提高扶持资金使用效益。深入实施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和服务措施,重点支持大学生到新兴产业创业。有关部门要加快制定有利于互联网创业的扶持政策。

三、加强组织领导

(一)健全体制机制。

各地区、各高校要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要任务摆在突出位置,加强指导管理与监督评价,统筹推进本地本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各地区要成立创新创业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咨询、指导和服务。各高校要落实创新创业教育主体责任,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改革发展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教务部门牵头,学生工作、团委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

(二)细化实施方案。

各地区、各高校要结合实际制定深化本地本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教育部属高校需将实施方案报教育部备案,其他高校需报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部门和主管部门备案,备案后向社会公布。

(三)强化督导落实。

教育部门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考核领导班子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和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估。把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情况列入本科、高职高专、研究生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重点内容,接受社会监督。

(四)加强宣传引导。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以及各高校要大力宣传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重要性,使创新创业成为管理者办学、教师教学、学生求学的理性认知与行动自觉。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各高校的好经验好做法,选树学生创新创业成功典型,丰富宣传形式,培育创客文化,努力营造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氛围环境。

国务院办公厅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实施意见 篇7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

我国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需要不断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能够进一步适应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中国计划在2020年进入创新性国家的队伍中,能够发展成为科技和资源的大国,这就需要培养全新的一批技术性以及创新性人才。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可以对高等教育进行改革创新,还能够提升我国的教育服务问题,通过转变经济发展的格局,促进产业格局的提升,并能够促进民生保障,带动国家进步和创新性发展,充分改善民族创新力的发展问题。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1.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之所以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形势,能够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将学生的创业基本意识和国家的全新的创新思维模式相结合,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人才。学生需要有更长远的眼光,能够有发现机会的眼光,可以对现有的资源进行组织和整合,给学生创造出更大的发展空间[1]。

2.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创新创业教育涵盖各个方面,内容十分丰富,不仅仅包括创新创业的意识、能力培养,还包括对心理素质的培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创新、创业、心理以及专业教育等,会通过多种教学模式开展教学,例如校内外的社会实践和活动拓展等,不仅仅包括多方面的创新创业咨询,还有形式多样的技术服务,对创业的培训课程和实训活动有很大的补充,学生可以在创新创业场所进行学习。高校还会创建创新创业扶持基金,通过创立专项基金进行科研,并促进平台的发展,最大化的开发学生的能力。(1)创新创业意识。大学生在有创新创业行动的思想之前,必须要有创新创业的意识,这是最为基本的条件,只有具备了创新创业的意识,才能让个人的素质与创业的水平相一致。所谓创新创业意识,就是让自身的能力达到创业所需要的能力,并能够开展创新创业行动,可以为此进行努力,一步一步发展商机,并将其付诸实践[2]。如果大学生可以将一件事情做大,并能够不断进行开拓,就可以说具有一定的“开拓意识”,能够用自身的“闯劲”走向社会。(2)创新创业能力。所谓创新创业能力,就是一种创新性人才所应该具备的专业的核心素质,应该在已有的情景下,为创新创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予以圆满的解决,通过对各种综合策略进行决策,主要包含的能力有创新、学习、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对自我发展的全新要求和与创业相关的综合能力。(3)创新创业心理品质。创新创业要想成功,需要有健康的心理品质,这是最为基本的条件,而创新创业心理品质主要是对创业实践活动中人的行为和意识进行调节,并能够注重个性意识的发展。情感和意志包含在创新创业的各个方面,需要心理素质全程参与到创业当中,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让学生的合作、团队意识有所加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坚强意识,有更加积极健康的情绪,在面对问题时,可以积极解决,而不是消极面对。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层面的欠缺。(1)大学生创业价值取向模糊。现创业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我国大学生在创业价值趋向模糊。据高校回应,在校大学生只从表面理解理解了创业,而未体会其过程,这样就改变了创业的教育理念的初衷。因此,高校应在大学生创业的路上标新立异,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创业的价值观和良好的主人翁精神。只有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的和人才教育结合,才能保证学生的优秀创业质量。(2)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缺失。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对大多数人而言还比较陌生,很多人还没有深刻地理解与接受,这也是造成创业创新教育流失的根本原因。“学而优则创”这个观念在我国深入人心,大部分人对创业创新意识抱着安之若素的态度,从而把重点转向了就业难的问题上。从而忽略了创业是培养优秀人才的最佳途径。简而言之,创业创新观念在当下还没有被广大群众所重视与接纳,创业教育也还没有被更多的教育部门与师生们融会贯通。

2.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不系统。(1)创新创业教育范围较窄。截止到现在,我国大多数人创新创业精神还比较陌生,并没有被广为流传。恰恰相反,大部分学生对创新创业精神一笑了之,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较为强烈。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不是针对其有潜质的人而设定,也不是针对仅仅对创业创新抱有一丝丝想法而没有付诸行动的人而定。它是一种以科学、合理的方式为广大大学生开辟新的捷径,它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绚丽的舞台,它是大学生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目标。(2)课程体系不完善,学科教育边缘化。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对创新创业精神的教育并不是很广泛,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与定位。各大高校也多以“职业规划”、“就业创业指导”、“讲座”、“选修课”与“第二课堂”等草草了事,可以说,创新创业课程在各大高校很不完整,在作为一门学科上存在严重的缺失。其次,创新创业教育要打破常规,不能单单以举办创业大赛与讲座、组织企业参观、创办科技园与创业园这样简单普及。如果还是没有以丰富多彩与正确的科学方法像人们展示,那么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就不会被展现出来,做不到是金子就要发光,从而减少创业教育的主要动力。(3)创新创业教育环境有待改善。现如今社会已经在宣传创新创业的理念,但是并没有很强的引导力度,大多都在宣扬吃苦耐劳,并没有形成创新的氛围;高校教师对创业者有一定的宽容度,但是却没有给予一定的尊重。在我国,风险投资发展很快,但是并没有对大学生的创业进行投资,所以针对目前的情况,创新创业的教育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升。(4)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欠缺。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中,师资力量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教学质量好坏的保障。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会包含十分广泛的知识面,也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需要有实践经验进行引领。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具备理论和实践知识,能够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但是目前很多高校教师缺乏一定的管理才能,仅仅接受了短期培训就上岗,无法真正做到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

3.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支撑体系薄弱。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完善不能仅仅依靠高校,这是全社会所需要共同承担的责任,出于很多原因,政府、企业、高校三方无法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导致政府不能提供很完善的政策予以支持,或者有些扶持政策也无法真正落地,这样的支撑体系比较薄弱。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

1.变“适应性教育”为“创造性教育”。在我国长期的教育中,对学生的创造性有所扼杀,让学生的性格变得不爱展现自己,不愿意挑战自己不会或者不懂的。现如今很多高校还不能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价值观,并没有对创新创业予以重视,无法充分发挥其在学生就业中的作用。高校承担着培养社会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要能够将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进行结合,通过不断地变革,将适应性的教育转变为创造性的教育,在广阔的平台上转变学生的思想,让学生有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

2.重视师资队伍建设。要让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意识有所提升,需要教师进行指引,不断进行创新创业,并能够锻炼学生的创业技能,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技术课程,模拟实践课程,不断优化教学情境,可以掌握更多的流程和方法。如果有了创新创业的科研团队,学生就能够接受到系统的理论教学,能够在接下来的创业实践中有所帮助。这就需要重组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师资投入,通过聘请庄家和企业管理人员做讲师,形成一个稳定的团队,让创新创业教育更加接近大学生的实际。通过更多的渠道和方式全方位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在实践活动中开展教育,可以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让创新创业实践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具备更强的实操性。

3.营造良好文化氛围。文化和榜样的影响都是无穷的,需要充分利用一些手段,在课堂内外进行创新创业的教育,在学术和实践上充分发扬创新创业精神,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要能够通过一些激励大赛,鼓励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能够做有突破性的行为,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优势,为之后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目前我国很多地方创新、创业氛围不强,就无法在初期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无法对国家和社会有更高的认可度,无法促进国家开拓进取精神的发展。

4.搭建实践教学平台。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更好接触社会,大学生走向社会,有了实践操作能力,才能造福社会,通过搭建多样化的平台,学生可以学以致用,并逐步提升自身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要求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能够不断运用全新的方法,发现新鲜的事物,可以有更大的潜能创造事物,将自己在课堂所学习到的知识充分利用到社会问题当中,提升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可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基本素质,构建全新的教育发展体系,营造更加利于学生创新创业的环境,完全开展全民和终身教育。

新时代召唤创新创业教育,相比于很多国家,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比较缓慢,和一些创新创业发达的国家相比,处于薄弱的水平,这就需要我们能够不断总结过去,进行创新,创造出符合我国发展的模式,让大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创新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1]房汝建,朱锡芳,伍婷.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03).

上一篇:新形势下乡镇干部工作方法研究下一篇:马家湖中学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宣传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