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

2024-12-06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精选10篇)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 篇1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

[摘 要]随着李克强总理“双创”发展理念的提出,这一人才培养观念便迅速得到了高校的积极响应。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环境出现的背景下,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更是充满了无限的可能。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互联网新媒体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加之高校在创新创业发展上的滞后性等一系列客观原因,使得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的创新创业还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为此,文章首先对新媒体的内涵、特点以及新媒体环境的内涵、特点进行简要概述;其次,指出当前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面临的挑战;最后,文章对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的路径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5.065

新媒体概述

1.1 新媒体的内涵

“新媒体”这一概念是与过去传统媒体概念相较而言的,它是依托当前先进的互联网科技发展而来。与过去的传统媒体时代相较而言,新媒体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信息科技基础上,通过一系列新的媒介形式,如数字电视、手机、PC客户端以及其他媒介形式等向人们传递信息、为人类提供服务的形态。并且新媒体的内涵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逐渐有所改进的。

1.2 新媒体的主要特点

1.2.1 新媒体具有交互性、及时性的特点

交互性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形式相比最大的改进,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送者与接收者之间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在线的信息交流,使信息的发布者能够及时地收到一定的反馈。这种消息间的及时传递使得信息的处理效率大大增加。

1.2.2 新媒体所蕴含的信息具有海量性、共享性特点

由于新媒体是伴随互联网的产生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新媒体依托互联网大数据,拥有海量的信息资源,同时,这些海量的信息可以借由网络渠道实现信息共享,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实际需求。由此可见,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海量性以及共享性对人们生活产生的重要影响。

1.2.3 新媒体个性化的传播媒介

纸媒时代人们主要依靠报纸等媒介获取信息资源,这种信息传播的介质多是固定不变的。但在新媒体背景下,这一切都发生了变化,新媒体依托互联网,以及新的媒介传播形式,例如微博、微信等向外界传播信息,这种新型的媒体介质,使得信息发布的地点以及形式不再固定,这也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及时、便捷。

1.3 新媒体环境的内涵

新媒体环境也是相较于传统的媒体环境而言的一种概念。需要注意的是,新媒体与新媒体环境二者不可等同视之。尽管新媒体环境是依托于新媒体形成发展而来,但新媒体环境指的是一种大众媒体信息的传播环境,新媒体环境更加强调新媒体信息传播介质下的整个大的媒体环境。

1.4 新媒体环境的主要特点分析

1.4.1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内容更加丰富、多元

由于新媒体依托大数据库,拥有海量的信息资源,那么自然新媒体环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信息内容的丰富性以及多元性;除此之外,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的渠道也更加丰富多样,如微博、微信、PC客户端、数字电视等。

1.4.2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检索便利性

传统的媒体环境中,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是书籍、报纸、卷宗等的查阅,这种信息的检索费时且效率极低。相较而言,人们在新媒体环境下,利用互联网、手机以及其他智能终端等使得信息的传播、查询、检索等都更加便利。

1.4.3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来源更具隐蔽性

由于网络具有一定的虚拟性,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新媒体中的信息来源也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许多信息的发布者通常都会采用网名或者虚拟账号、小号等进行信息的发布。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面临的挑战

2.1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大学生自身缺乏创新创业的发展理念

?M管当前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提倡创新创业的发展理念,但不可否认的是创新创业这一行为不是一蹴而就,更不是仅凭一己之力就可以完成的,它的形成需要思维以及行动的共同作用。但就当前高校创新创业的发展现状而言,大学生普遍缺乏一定的创新创业的发展理念,尤其是许多专业性较强的学科领域更是如此。

2.2 高校没有完备的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体系

当前,许多高校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主要还是依靠一定选修课程的方式开展,或者是辅导员开展主题班会的形式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渗透,这种创新创业的教育方式辐射范围有限,同时教授的创新创业课程内容也有一定的限制,学生只能够对最基本的基础知识有所了解,而并未真正启发他们的创新创业的意识。

2.3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发展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在创新创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问题。长期以来,创新创业总被片面地认为是商学以及经管类专业学生的主修科目,因此,高校内有管理专业背景的教师还十分有限,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大肆盛行的当下,高校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创新创业教学主要依靠的力量还是各班级的辅导员;此外,以选修课的方式聘请管理学科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理念指导,这种师资构成使得学生很难对创新创业有一个完整的认知。

2.4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缺乏必要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

创新创业要想在高校真正得到发展就不能只是限于理念指导发展阶段,还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学生一些切实可行的创业发展理念。但就当前的形势而言,高校还很难或者说还缺乏为高校学生设立创新创业资金的发展理念。

2.5 新媒体背景下多样化的信息使得学生的创新创业观念被误导

众所周知,新媒体背景下的信息具有海量性以及隐蔽性的特点,学生在诸多海量的信息面前,很难区分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就很容易受错误观念的影响,而使他们的选择出现一定的偏差,严重的甚至会使他们的创业雏形“流产”。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创新??业发展的路径分析

3.1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首先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理念教育

3.1.1 立足学生常用的新媒介,开展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教育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要想顺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就要首先立足于学生常用的新媒介,通过新媒介的传播手段对高校的在校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渗透。具体而言,高校的招生就业部门可以开设一定的网络平台,定期在平台中发布相关的创新创业的真实案例,案例的选取要能够紧靠大学生发展实际,同时要与社会发展趋势相结合;除此之外,还可通过互联网的渠道加强与高校学生的互动,对于有问题的学生以及需要求助的学生及时予以援手。

3.1.2 利用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充分挖掘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的发展潜质

由于新媒介具有一定的虚拟性,学生可以在这一平台中匿名交流,不用担心自己的思路或是言语失当,为此,高校的有关教师、领导要能够充分利用网络的虚拟环境,鼓励学生们将自己的真实需求、想法表达出来,从学生的交谈中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潜力以及兴趣,更好地帮助学生制定适合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

3.2 要利用新媒体在高校内搭建服务于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训平台

由于不同的学生性格特点、家庭背景环境、专业知识背景等都不尽相同,这也使得他们的兴趣点、发展规划以及发展方向不尽相同,尽管当下社会范围内广泛倡导“双创”的教育发展理念,但要认清的事实是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适合这一发展路径。为此,高校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帮助学生挖掘他们的独特闪光点。具体而言,可以凭借新媒介的信息资源库、依据创新创业的相关行为特质以及管理学中的创新创业的性格特质设立一定的测评题目,供学生测试,由测试结果结合学生主观意愿初步判定学生的发展意向以及创新创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潜力。对有创新创业潜力以及意向的学生,高校要对他们进行重点的教育指导;此外,还要为学生创设、建立一定的创新创业的实训平台,具体可以根据各个专业的不同特点进行设立。

3.3 利用新媒体在高校内营造创新创业的发展氛围

环境对于高校学生的影响力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为了能够提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的发展意识,要在学校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氛围:首先,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创业园区,鼓励有好的创业项目的学生落地实施,并为他们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其次,高校还可以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通过一定的激励手段鼓励学生参与进来;最后,高校还要挖掘学生身边的创业典型,以真人真事来激励他们参与到创新创业的大潮中去。

参考文献:

[1]李维胜.新时期大学生创业对策研究[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13.[2]刘一华.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6).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 篇2

随着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政策的逐步出台, 全社会对创业的关注度也在逐步提升大学生群体对自我价值有着强烈追求。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 大学生就业形势也愈发严峻, 这与我们国家的大学毕业生日益增加的人数有着很大的关系。大学生在技术、知识上有着很高的造诣, 另外新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利用新媒体技术创业实践。利用“新媒体创业”, 是当代大学生的创业的一个全新尝试, 大学生要抓住这一契机, 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创造性的开展创业工作。

2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创业的特点

2.1 降低成本, 风险较低

大学生创业所提供的信息虽说这有着种种缺点, 但是也是在为新媒体时代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平台, 降低了创业的门槛。不仅是为如何创新创业模式开启了一个有益的新思路, 而且为解决大学生创业资源缺乏、经验不足以及抗凤险能力较弱等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2 服务便捷, 服务优质

新媒体环境下可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加优质、快捷的服务, 大学生在创业中可以利用新媒体可以将创业的信息第一时间上传到互联网上。QQ、微信聊天工具都可以成为最好的额信息发布工具, 可以为相关信息的发布做到高效快捷, 从而完成创业信息的发布。

2.3 沟通高效, 渠道广泛

若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比较, 传统媒体则是相差甚远, 而新媒体是以多向发展的形式, 这样大大降低了传统媒体的单一, 并且新媒体能够大大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 且伴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 新媒体能够以多样化的形式发展。

3 新媒体在促进高校创业的几点思考

3.1 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

作为一种较流行的营销模式, 开一家规模适中的网店可以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运用新媒体收集信息、创设网站、推广宣传、运营维护, 并学会用相关软件对网店的经营进行信息化的管理, 这也间接的提升了自身的媒介素养, 将在课堂上学过的理论知识于实践中融会贯通。学校要在培训和教学的过程中有所侧重, 引导有兴趣的学生在低年级涉足电子商务领域, 拓展创业教育的途径, 使学生从中提升新媒介素养。

3.2 培养新媒体的社交能力

以当今社会较为广泛应用的营销方式, 比如说, 商品优惠、微信送福利, 或者是以微博宣传等形式来进行销售, 这样不仅仅可以更好利用新媒体, 还可以不断的锻炼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来建设社交群, 这样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还可以不断的锻炼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这样在学生还没有毕业之前就已经为自身打下基础, 增加自身的创业经验。

3.3 注重新媒体的预警凤险的功能

以新媒体发展形势下, 还是存在着创业风险的。要建设属于自身的一种互动空间, 建设行业间的交流, 这样能够大大降低创业的风险。这也证实了在新媒体的发展形势下, 其自身肩上的责任变得越发重大。针对大学生自助创业, 这对于大学生而言, 是对新事物的一种认知, 在这期间, 大学生是不具备预测创业风险的心理。而在新媒体的认知下, 新媒体针对这一问题, 能够刚好认知大学生创业的风险预防。

3.4 利用好创新创业大赛平台

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是为了更好的锻炼学生的自主创业的能力, 当前局势下, 各大高校都是以学生自主创业的目的来设计比赛, 并且在比赛中还为学生配置了一名资深老师, 用于指导学生。当大学生在拟写创业计划期间, 就已经在锻炼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了, 这样一个比赛对于大学生而言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而比赛中的资深教师则是在大学生拟写计划时给予指导, 让学生以正确的方式来运用内容, 相类似于这样的比赛、活动, 都是对大学生的一种锻炼, 同时, 也是在给大学生一次自我创新的机会。

参考文献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 篇3

摘 要:本研究以数字化新媒体为视角,探讨在新媒体时代开展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分析新媒体环境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考验,提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本文从多角度探索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机制、创新手段和创新方法,并对其进行实践探索,紧扣育人根本,继承优良传统,坚持开拓创新。

关键词: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实践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的普及和流行是网络技术发展的必然。其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思想动态紧密联系,现已延伸到了大学校园的各个场所。新媒体在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和理论指导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媒体具有开放性和虚实结合的特点,以及具有互动性、即时性、海量性、共享性的优势。大学生借助新媒体不仅可以随时随地发布、评论、分享、转载各种时事热点或奇闻趣事信息,同步了解朋友圈的好友状态,实现丰富的互动式交流,还可以利用不同功能的手机APP满足衣、食、住、行以及精神层面的多种多样的需求。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媒体时代面临的考验和挑战日趋严峻。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主动与新媒体环境相融合,合理利用新媒体工具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使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同时,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也为加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和实践,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式、技术和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新媒体的出现大大缩短了信息传递的时间,使得信息更新速度加快。这就要求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建立及时的信息获取和反馈机制,让真实、可靠、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信息能够迅速传达到每一位大学生中。另一方面,随处可见的新媒体资源加大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覆盖面,涉及了当代大学生思想、心理、行为等方方面面。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统筹兼顾地开展学生工作的同时,更要紧扣重点,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及针对性。

二、新媒体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1.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新媒体传递的信息资源中涵盖着丰富的社会主义主流思想价值观念。利用新媒体可以促进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不断完善和丰富,培育学生形成主流的核心价值观。同时,借助新媒体还可以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根据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新媒体还能使学生增强自我防范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使他们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2.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的搭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利用新媒体,创新工作思路和手段,营造和谐互动的教育氛围,将新媒体这片阵地打造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新平台。利用新媒体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产生共鸣,实现学生开放、自主地学习。另外,由于新媒体具有多平台、传播快的特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动态能够及时反映在网络新媒体上。因此,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平台开展工作,见效很快。

3.能对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管控

新媒体上充斥着的各类信息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产生着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而大学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塑造的关键时期。面对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在校大学生由于缺乏一定的判断能力和辨别能力,他们的身心健康承受着一定的压力。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利用新媒体搭建的平台,通过对各类信息的评论和转载,从主流意识形态的角度,科学地辨别信息,及时对大学生实施正面的网络舆论引导是非常有必要的。此外,利用新媒体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还能及时对大学生思想动态和行为进行管控,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与实践的对策

1.坚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原则

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多的是强调正面灌输和规范教育。在当代青年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学生的个人意识明显增强的情形下,首先要明确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青年、凝聚青年的任务。其次,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精神,深入了解青年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和精神追求,采取主动的教育方法,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此外,要把握正确方向,坚持开放的工作机制,从长远处着眼,扎实、稳步推进,努力形成党政支持、学校主导、社会帮助、大学生主动参与的新媒体环境。

2.创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

传播途径和传播内容的急速变化,是新媒体传播方式的显著特色和优势。只有充分挖掘这一优势,顺应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趋势,创新工作方式,才能推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在技术层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在新媒体中建立个人或团体的网络空间,邀请学生关注,结合时事政治和社会热点,经常性地更新并丰富网页内容。网络空间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吸引学生点击并参与互动交流,以达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同时,要进一步挖掘新媒体互动性强、方便快捷的功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经常性地开展各种互动活动,例如,网络投票、先进评比、热点交流等,并将线上活动与线下活动适度结合,帮助大学生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占领网络阵地,自觉抵制低俗信息,共同营造绿色和谐的新媒体环境。

3.树立主动、贴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

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重点把握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个性张扬的特点,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贴近大学生,走进大学生,从他们的兴趣点及实际情况出发,教育学生、帮助学生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在新媒体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交流沟通的环节越多,信息的传递就会受到越大的干扰,师生间的互动效果就越差,甚至适得其反。这就需要我们搭建平等互通的新媒体互动平台,与大学生进行平等、双向、直接的交流互动,及时回应,相互沟通,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段志英.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展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46-148.

[2]张菁燕.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3):41-43.

[3]郑元景.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107-109.

[4]程博,胡澜,敬媛媛.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使用时间及需求情况调查[J]. 改革与开放, 2013(13):54-56.

[5]杨占良.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6):132-133.

[6]谢相勋,彭巧胤.试论新媒体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71-72.

[7]郭俗丹.浅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教育探索,2011(7):121-122.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 篇4

新媒体是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而产生的,以较强的开放性、传播性和互动性为主要特点,通过各种便携式互联网终端,将海量的信息即时传播给用户的新型网络媒介。新媒体的发展给高校带来了全新的德育环境,新媒体作为新生事物,使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地改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趋向于通过新媒体学习知识,获取资讯,新媒体中丰富的信息使大学生的认知和观念受到影响。

一、新媒体视阈下的高校德育环境

众所周知,环境是一切事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新媒体视阈下高校的德育环境是指,在新媒体技术的推动下,依托数字化技术和庞大的用户群体而产生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行为等方面产生影响,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育环境[1]。

新媒体的发展正在深刻地影响着高校的德育环境,高校要对新媒体环境进行深入的研究,把握机遇,同时要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积极主动应对新媒体为高校德育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环境的现状

(一)新媒体对高校德育环境的积极影响

1、为高校的德育工作开辟了新的空间

一直以来,高校德育工作是通过课堂、校园活动等方面开展的,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注重道德内涵等理论知识的宣传[2]。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对新事物、新文化的兴趣更加强烈,同时,受成长环境的影响,他们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新媒体整合了传统的网络媒介,为大学生提供了新的抒发自我的空间,也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德育工作的开展开辟了新的空间。通过新媒体,高校德育工作者可以将德育工作的内容拓展至课堂以外,变传统的灌输式为启发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拓宽了德育工作的空间。

2、高效的传播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影响力

与以往的道德教育相比,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德育工作更加全面,更加立体。教育者可以通过实时上传,即时分享等方式开展德育工作,突破了课堂教学的限制。另一方面,通过新媒体开展德育工作,在工作内容上,突破了传统传授内容来自书本,来自案例的.界限,以图像、音频、视频等丰富的媒体语言进行展开,全面开展德育工作,使德育工作在表现形式上更生动具体,增强了所宣传内容的趣味性,学生易于接受。

由此可见,新媒体的开放性、传播性和互动性等特点,使得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具有更广泛的参与性,为高校的德育工作开辟了新的空间,拓宽了德育工作的维度,丰富了德育工作的内容,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影响力。

(二)新媒体对高校德育环境的消极影响

1、丰富的媒体信息,冲击了德育环境

众所周知,高校的德育工作注重道德内涵的传授,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和道德意识2。而新媒体无门槛的特点,使得其使用者和所传播的内容不需要经过筛选和过滤,信息资源来源广泛,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新媒体中掺杂着大量暴力、色情、庸俗的信息,这些良莠混杂的信息内容,冲击了德育工作的大环境,高校德育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增大。因此,在新媒体的环境下,高校德育环境更加复杂。

2、价值观多元,道德意识薄弱

与其他互联网媒介相似,新媒体具有较强的虚拟性和开放性,这样的特点导致了新媒体中信息的来源模糊以及媒体言论的开放性。在新媒体中,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新媒体中不乏鼓吹西方价值观念的内容,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消极的、庸俗的言论,大肆宣扬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念。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稍有偏差都会导致大学生认知的偏差,从而影响到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因此,新媒体中多元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冲击了高校当前的主流德育环境。

三、新媒体环境下优化高校德育环境的策略

(一)借助新媒体,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

立德树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要在新媒体环境下开展德育工作,进一步优化高校德育环境,就要适应网络社会的发展,加强新媒体与传统德育工作的融合,在开展德育工作,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同时,借助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实现德育工作的现代化,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德育工作,在确保德育工作宣传内容的科学性、严谨性的基础上,增强所宣传内容的趣味性。关注学生的成长成才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和阶段性,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打造宽松、平等的教育环境,增进师生间的交流沟通,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从而优化高校德育环境。

(二)提升教育者和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要实现新媒体与高校德育工作的融合,优化高校的德育环境,最基础的工作在于切实提高教育者和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指媒介使用者对媒介的使用能力,对媒体语言的接收、加工、处理能力以及对这些媒介信息的甄别能力和思辨能力。教育者要努力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力争能占据新媒体环境下德育平台中的主动地位,有指向性地引导、影响大学生,对于新媒体中出现的紧急事件及其他状况有较强的把控能力和处理能力。另外,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要重点提高大学生对新媒体中海量信息的甄别能力和思辨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媒介思维方式。只有实现师生媒介素养的提高,才能真正发挥新媒体的作用,使新媒体为高校德育工作所用,使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环境得以优化。

(三)提升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 篇5

摘 要 党的十八大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校可以从理论阐释、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开展系列主题教育三种途径,认真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校建设的方方面面。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要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传播方式结合起来,通过开展以实践为主要形式的主题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1深入开展学习研究阐释活动

按照全面性和准确性相结合的原则,认真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解释工作,为师生全面深入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基础。

首先,开展深入的理论学习。采用竞赛、征文等多种形式组织师生开展学习。成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团,充分发挥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系列课程的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校师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切实可行的宣讲方案与教学方案,对师生进行持续性教育,做到“入耳入心”。

其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联系,鼓励大学生组织各类弘扬传统文化的社团组织,开展丰富的课外传统文化活动。教师在指导传统文化活动中,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避免活动流于形式。充分体现学校在文学、传统文化方面的师资与研究优势,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2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首先,打造良好的外部空间宣传环境。在校园里设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牌;利用学校公共空间,通过张贴标语、宣传画、卡通画和公益广告,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通过校园环境的营造,为师生深入理解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外部保障。

其次,充分利用全媒体宣传手段。积极发挥各高校校报、电台、电子显示屏及宣传栏等传统宣传手段以及学校官网、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平台的作用,营造全媒体宣传氛围。在传统媒体宣传的基础上,利用新媒体传播手段,设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栏,用年轻人习惯的语言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校的建设成果、先进个人、先进事迹宣传中,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

第三,充分利用高校中文、音乐、美术、传播、数字媒体技术等专业的专业优势,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围绕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典型人物,创作舞台剧、微电影、微动画、明信片等,用图文并茂、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宣传阐述。

3广泛开展系列主题实践教育活动

根据注重情感培养、深入人心、长期开展的原则,举办系列符合各高校实际情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党员干部、师生共同遵守的原则。

首先,加强师德建设。在引进人才、年终考核和职称晋升、岗位聘任、评优奖励等过程中坚持思想政治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优先原则,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建设一支专业素质、政治素质过硬的辅导员队伍,注重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将“师德标兵”、“感动校园人物”等一系列表彰活动常态化,评选在学校发展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发挥榜样带头作用。

其次,加强学风建设。学风的好坏是衡量学校培养人才质量优劣的重要因素。在学生全面发展,进步教育中要始终强调学风建设的重要性。一方面,建设完善的学风制度,另一方面,通过开展“阳光考试”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重信誉、守信用、讲诚信的良好品德。抓好新生入学教育和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积极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步计划,营造勤学力行的优良学风,将“校园之星”评选常态化,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

第三,加强课程建设。坚持在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列课程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相结合,通过具体课程的讲述,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和人文精神阐释,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强化教学改革力度,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从根本上解决“如何进课堂”的问题。

第四、开展主题教育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系列重要节日为平台,以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相关活动,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组织大学生合唱比赛、迎新生文艺晚会、艺术团汇报演出,开展传唱弘扬时代精神与革命传统的优秀校园歌曲活动;开展主题党日、团日、周末素质拓展活动;将优秀党支部团支部、先进班级等各项评选常态化,邀请全国道德模范等先进人物走进校园开展宣讲活动,充分发挥榜样的带头作用。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要注重学生政治道德素养的培养,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将社??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师生共同遵守、践行的规范。

基金项目:2017衡水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新媒体视域下弘扬传统文化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对策研究(2017088)。

参考文献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 篇6

【摘要】创业教育的成效是影响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成功率的重要因素。国内高校普遍存在创业教育存在师资不足,课程体系不完备等难题,本文基于MOOC教育的出现,结合MOOC的特点,提出MOOC有助于促进高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助于丰富教学资源以及增强创业教学实践性。

一、引言

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一直呈现出逐渐递增的状态,导致毕业生就业形式依然严峻。所以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开辟就业渠道的同时,大学生创业日益被重视,大学生创业也开始享受一系列的政策待遇。在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大力支持下,高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取得了一定成效。据麦可思研究院对—2016届大学毕业生创业情况的分析发现,5年来大学毕业生创业比例平稳上升,从2012届的2.0%上升到2016届的3.0%。调查显示,高职学生在创业意向、创业环境认可度、创业期望、家庭支持程度等方面都高于本科院校自主创业比例。有数据显示美国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比例接近10%,而中国的大学生创业率只有3.0%。两国在校大学生创业率相差3倍之多,背后的原因有多种多样,不可否认,创新创业教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当前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的热门话题,创新创业能力成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使命。高职院校纷纷开展了创业教育课程,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就业、创业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然而严重缺乏优质创业教育师资,导致创业教育质量不高;创业课程体系不完备,创业实践训练少,导致创业成功率低等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高职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1.创业教育起步晚,课程体系不完备。美国创业教育始于1947年,哈佛大学最早开设创业课程,经过六十年的发展,美国的创业教育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相对于美国较早开展创业教育,我国创业教育是近几年才兴起。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创业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实施,经历了由最初的高校自主探索到教育部有计划地在部分高校进行试点,再进一步纳入课程体系和学生培养计划这样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众多高职院校逐步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在培养新一代创业者的过程中,美国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最近的20多年中,创业学成为美国大学中发展最快的学科领域。美国的创业教育已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之中,涵盖了从初中一直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美国大学开设的创业课程有门之多,已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涵盖创业构思、融资、设立、管理等各方面。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不仅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教育理念的创新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也有助于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促进被动就业向主动就业的转型。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近几年我国一些试点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推行学生创业教育项目,创业教育课程不仅在数量上可选性不多,教材内容多理论少实践,知识更新周期长,犹豫创业教育知识涉及面广,涵盖内容多,目前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备的课程体系。国内高职院校对于创业教育主要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使部分学生接受创业培训,往往选修该课程的学生仅以获得相应的学分为目的,并不是真正想了解创业知识、技能。2.创业师资不足,课程内容脱离实际。优秀的教师是创业教育有效开展的关键因素。创业教育不同于一般的专业课程,它要求授课教师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创业体验,同时对于教师的学识、经历都有很高要求。目前大多数高职创业教育的师资主要由班级辅导员或就业管理人员构成,他们普遍缺乏创业经历,同时存在理论基础不足,教学能力薄弱的情况,创业教育课程的讲解,基本照本宣科,绝大部分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并没有创业的经验,或者当下没有进行创业活动,这可能就会导致他们讲授的内容不具实用性,或是不符合当下实际,很难将理论同实践相结合,无法回答学习者提出的问题,解答创业过程中存在的困惑,严重影响了创业教育的质量。虽然部分学校也采取了邀请一些创业成功者来校做专题演讲、从企业聘请“创业导师”等方式,但是这些“外来力量”又存在缺乏讲授经验、讲课时间短等问题,不能给学生提供长期有效的帮助。以上种种因素引起学生对创业教育的.不满。

三、MOOC环境下高职创业教育的解决策略

对高等职业院校来说,教学改革一直都是高职院校讨论的焦点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对教育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信息技术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变革。随着MOOC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发展,给高等职业院校课堂教学所带来的冲击己日益显现,同时为优化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带来了新的改革契机。MOOC的出现,给学生带来了一种不受时间和空间束缚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它使高等职业院校看见了教育信息化时代另一种模式的课程教学,对优化传统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带来了新的改革思路。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是一种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模式,是一种通过互联网开放支持大规模人群参与的,以讲课短视频、作业练习、论坛活动、通告邮件、测验考试等要素交织由名校名师主讲具有一定时长的网络课程,具有大规模、开放、免费、低成本、易获取等特点。MOOC掀起的教育风暴始于秋,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等世界顶尖名校积极参与其中,引发了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唤起了对教学模式的重新审视。MOOC运动在我国开展得稍晚一些,5月21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等国内高校加入edX网站,自此开启了国内慕课发展的浪潮。随后在207月8日,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加盟了Coursera。除此之外,其他国内在线课程网站如“在线学堂”、中国大学慕课网等MOOC网站相继出现,推动了国内MOOC教育的迅猛发展。1.MOOC有助于促进学习方式的变化。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MOOC课程一般由8-15分钟的视频组成,这些视频是经过精心设计,每个视频重点讲解1-2个知识点。短小精干、演绎生动的视频可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MOOC课程可以由学习者自己控制学习进程、学习时间、学习场所,课程内容可重复学习,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往往比传统教学更有效率,极大程度地提高了高职学生学习主动性。MOOC依托于网络和终端设备为学习者提供最方便、优质和快捷的知识获取途径,有利于降低学习者的学习成本,足不出户可以获得优质课程和优秀教师的的指导。通过论坛、社区等形式进行互动交流。2.MOOC有助于丰富创业教学资源。国内几大慕课平台初步统计有关创业的课程有几百门,仅学堂在线这一平台不完全统计有43门关于创业方面的课程。这些课程多数由名校名师开设,课程受到学习者的高度认可。以《创办新企业》课程为例,是由清华科技园和清华大学经管学院联合开设的系列创业教育课程,该课程已经成功开办5期,参与课程学习的一百多支团队中已有半数以上成立公司,通过课程直接或间接获得融资总额超过1亿元。该课程搬上学堂在线开设在线课程,影响力迅速扩大,20第一次线上课程就有几万人参与学习,受益人数数倍增长。该课程最吸引学习者的地方是不仅把创办新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作为课程探讨的核心,而且把创办新企业需要的资源作为课程的基础。师资阵容十分强大,授课教师由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和清华科技园里的实业公司老总组成,为学生创业提供包括知识、技能和资源上的帮助。同时,课程的内容也在不断调整与优化,针对创业团队的“痛点”可以“对症下药”。此外,本课程为所有参加课程的创业团队搭建交流与分享的平台---“创业行”社区,通过定期组织沙龙等活动对历届同学保持持续的关注与交流。目前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在一年级开设统一的创新创业素养必修课,侧重于对新生创新思维和创业启蒙方面的培养。进入二年级,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可以选修与创业相关的课程,以此来弥补专业教育中欠缺的与创业相关的知识。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并没有形成完备的创业教学体系,弥补课程资源不足的一个途径是组织学生参与学习线上创业创新课程。线上创业课程丰富,涵盖范围广泛,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目前国内大多数MOOC课程免费参与学习,不需要额外付出学习费用,并不增加学生的学习成本。3.MOOC依托于真实项目进行教学。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培养内容,是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教学方式。创业作为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要求教师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创业经验,同时对教师的学识、经历都有很高要求。纵观网络上多数创业课程,最大的特点是依托于真实项目进行教学。课程一般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让真实的创业团队介绍公司运营的基本情况,发展中存在的一些困惑。在第二阶段,随着课程的提升,公司面临的困惑是否得到了解决,最后是课程结束后有何收获。在整个课程过程中,创业嘉宾深入实践课程,创业导师全程跟踪辅导创业项目,实现创业帮扶一条龙服务,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创业项目的成功率。高职院校选择一些符合本校学生需求的网络课程作为学习课程,同时学生可以申请加入本校基于真实项目的“创业学习培训班”,有意愿的学生需要通过创业导师的面试、筛选才能参加,学校利用本校教师自身的专业和资源优势,配合本地产业的特色和专业的特色增加课程,以真实的市场项目为依托,开展真实的体验和实战,有利于提高创业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业祥,杜琼.MOOC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应对[J]教育与职业.2016(4).

[2]“硕士粉”折射全球创业教育[EB/OL].

[3]李媛.基于MOOC推进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策略探讨[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 篇7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 既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 丰富了人们的学习、研究、生活, 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大学生易于对新事物产生兴趣的特点使他们成为最早接触新媒体的人群。大学生是未来中国改革、建设和发展的骨干力量, 其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命运。面对更加复杂的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具有一种时代的紧迫感和强烈的忧患意识, 积极地去研究新媒体、熟悉新媒体, 掌握新媒体技术, 迎接和应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 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改进与创新。

一、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创新

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全球信息化的实现, 带来的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方式的变革, 更重要的是新的教育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诞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关键就在于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

1. 正视新媒体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新媒体带来的机遇。新媒体依托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而形成了巨大的网络体系, 具有信息容量大、资源丰富、传输快捷和交互性强、覆盖面广、形式多元等优势。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助新媒体, 挖掘大量、丰富的资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崭新、空前广阔的理论与实践平台。

另一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认真对待新媒体提出的挑战。由于新媒体环境下传播渠道的广泛性和开放性、信息传播的随意性, 进入人们视野的信息一般是没有经过筛选的, 这其中既有先进健康的思想、积极向上的信息, 也有消极低俗, 甚至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信息。这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提出了巨大挑战。

2. 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合理定位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顺应时代要求, 加强服务观念、勤于学习, 加快角色调适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者尤其是辅导员, 应当积极适应新形势, 转变过去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教育观念, 放低姿态, 力争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平等沟通和交流。要从传统的以管理为主的模式转变为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服务, 要利用新媒体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因素, 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给以帮助和引导。在新媒体环境下, 一味的强调教育者单方面的教育灌输而不想办法如何利用学生喜欢的新媒体这个平台与学生引起共鸣, 其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二、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内容的创新

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 拓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与渠道, 创造更为新颖有效的、适应高校学生信息交流特点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 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着力研究并着手解决的一个紧迫课题之一。

1. 重视对新媒体的运用, 充分发挥新旧媒体各自的作用

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我们要在运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 重视对新媒体和新技术的运用, 使新旧媒体能优势互补, 以充分发挥新旧媒体各自的作用, 全方位地加强和改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例如, 手机媒体、网络媒体在信息的传播上时效性强、互动方式多样, 我们可以开辟“手机论坛”和“网络访谈”等栏目, 就学生们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这类论坛或访谈上展开讨论。

2. 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

在新媒体时代, 网络论坛、博客、飞信、微信等新兴媒介手段, 在以新的方式传播着信息的同时, 也逐渐地形成了一种新的校园网络文化形态。所以, 在新媒体环境下, 要把握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 我们就必须重视在新媒体、新技术条件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发生的这种变化, 必须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必须重视其先进性, 必须以先进的思想理论来引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宣传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 要用科学的、大众的、民族的和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来占领高校校园新媒体阵地。为此, 应制作大量生动、形象和直观的新媒体素材, 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主题的选择应集思想性、知识性与人文性于一体, 要尽量使网站的运行能做到快捷、海量和互动, 尽量使之能贴近校园, 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的实际。

3. 创新手段和载体,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渗透力

在新媒体时代, 手机短信、博客和QQ等已渗入到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这一状况, 并且设法发挥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载体的功能, 以互动式、体验式、引导式和渗透式等方式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实现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和谐与统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充分利用大学生们广泛使用的通讯和交流手段, 将弘扬主旋律的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之中去, 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参透力。

三、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的创新

提高施教者的信息素质, 建立一支符合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工作要求的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这是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在工作中要学习新媒体知识, 掌握新媒体运用规律, 增强新媒体意识, 成为驾驭新媒体的行家能手; 要积极引导高校学生遵守信息规则, 帮助学生正确分析、理解和利用新媒体信息, 扫除新媒体信息的负面影响, 让健康的新媒体信息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要善于过虑、调控和发布新媒体信息, 牢牢掌握新媒体信息交流的主动权, 打好信息交流的主动仗, 从而顺应时代的要求。

总之, 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育人环境、新的工作手段、新的工作载体和新的教育模式。而新媒体发展的速度之快且影响之深又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迫切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积极地做好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与创新, 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

参考文献

[1]肖学斌, 朱莉.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 2009, (7) .

[2]王焕成.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趋势[J].当代教育论坛 (管理研究) , 2010, (8) .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 篇8

【关键词】新媒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途径

一、新媒体的主要特征

1.信息量大且多为虚拟

新媒体涉及的信息量是十分庞大的。通过新媒体,人们可实现全部所需信息的大量获取,从国家大事到生活百科,新媒体中所包含的信息应有尽有。然而,相关信息呈现出较大的复杂虚拟性,且多数信息的真实可靠性有待考证。

2.信息传播不受限制

运用新媒体技术传播信息的时候,整个过程不会遭受来自于时间及地点的直接限制,其不会在某个时间或者是地点被束缚住,只要拥有新媒体设备且存在传输信号,则能够在任何时间段,在全世界各个地方完成相关信息的获取以及发布。

3.可实现平等交流

在新媒体中,人们关系趋于平等,不掺杂有现实中人类各种地位以及角色扮演。运用新媒体,人们能够更为平等地获取所需信息,并实现自己意愿的真实表达。同时,信息发送者及接受者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具有很强的交互性,信息的发送者同样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

4.全面覆盖且高速便捷

一般来说,新媒体信息传播可覆盖范围相对较为广泛,在新媒体平台上,所有人均能够进行言论的自由发表,同时实现信息的快速获取。相较于传统媒体可知,新媒体传播速度是非常之快的,同时该媒体平台能够做到实时信息更新,吸引人们眼球,基于此,人们能够更为快捷地掌握相关事件信息,同样能够快速完成某个理论的发布。

二、基于校园新媒体环境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途径

1.强化新媒体文化建设力度,积极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为实现校园健康文化氛围的良好营造,则必须将新媒体文化跟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努力做到优势互补,基于新媒体平台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发展,最大化发挥新媒体效益。在校园文化范畴中积极纳入手机APP以及网络平台,加强延伸校园文化功能,严格遵循虚拟与现实有效结合的相关原则,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化以及信息化,认真协调思想政治跟新媒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丰富校园文化建设,促使其更为生动健康。在日常实践中,高校领导者需高度重视,增强自身责任感, 持有紧迫态度,在各类型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中强化应用新媒体技术,譬如说主体活动以及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以及志愿服务等等方面,将网络及手机等跟传统媒体平台结合起来,综合形成积极传播校园文化的主要渠道,散发正能量,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化开展。

2.建设综合水平较高的思想政治教育团队

信息传播大师尼葛洛庞蒂指出:“信息社会,最大的鸿沟横亘在两代人之间,当孩子们霸占了全球的信息资源时,需要努力学习、迎头赶上的是成年人。对教育者来说,更是如此。”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施进程当中,新媒体技术的合理应用无疑为其注入了新的力量,进而要求定期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强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人员的综合素养水平,使其可紧随时代步伐,充分了解新媒体基本特征及信息传播特点,可深化掌握网络及移动通讯使用方式,在日常的思想政治课程教育中可灵活运用新媒体技术,基于此满足当前的思想教育需求,组织构建高水平且高技能的教师团队。具体来说,高校各级思想政治负责者需组织教师实施针对性较强的系统培训,将理论技能教育跟实践锻炼等培训方式有机结合起来,为高校努力培养出素质过硬且网络应用能力强、交通沟通良好的管理人员,强化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管理水平以及增强其新媒体运用能力。

3.有机融合校园新旧媒体资源并将其综合效应充分发挥出来

在高校教育工作实施中逐步渗入新媒体技术进而形成校园新媒体,其不是传统校园媒体的对立产物,校园新旧媒体相互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要能够将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跟新媒体有机结合起来,互补优缺,进而使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中共同发挥重要的积极意义。通常而言,资源融合主要指的是高校校园媒体之间的有效融合,包含有不同的新闻主体以及传播技术、经营主体、传播方式等多项内容,可形成健全的校园媒体整体。融合新媒体资源跟旧媒體资源能够将媒体宣传优势积极发挥出来,实现资源利用率的强化提升,优化资源配置。基于新媒体平台,使新旧媒体融合发展,逐步建立起传统手段和新媒体充分融合,多层次、广覆盖的引导动员体系,更加主动和有效地运用新媒体做好新形势下的引导青年工作。

三、结语

综上可以知道,基于校园新媒体环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进程当中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能够为其指引新的方向。高校需营造出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教师必须强化自身技能培养,采取有效措施,指导学生认真完成课程学习,顺应时代发展,努力为社会培养出有道德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狄欣.校园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析[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4(01).

[2]江振丽.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5).

新媒体环境下的公益广告研究 篇9

新媒体环境下的公益广告

一、新媒体简介

新媒体是一种互动式的由数字化技术复合而成的媒体。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四大传统媒体,新媒体又被称为“第五媒体”。

新媒体技术出现于20世纪中后期,以计算机的发明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为科技基础和最主要的标志。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飞速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同时由于人们民主意识的提高及对信息知识的渴求,传统媒体的缺点日益显露。在这种情况之下新媒体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逐渐出现了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手机媒体、移动电视、触摸媒体、数字电视、数字电影、IPTV、基于互联网的新兴媒体形态等。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竞争力的挑战,集中体现为“三个三”:一是终端的形态表现,主要是“三屏”,即电脑屏、手机屏、电视屏。随着“三网融合”的加快,形成日益加密的终端覆盖。二是信息的形态表现是“三动”,即移动、运动、互动,信息接收终端是移动的,如手机上网、车载电视等;信息24小时全天候滚动和受众随时发生交互效应。三是传播的形态表现为“三合”,即融合、整合、竞合。多种媒体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磨合,在磨合中整合。这“三屏”、“三动”、“三合”,正义无处不在的在线、互动、超链接等方式,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屏幕”的信息消费革命,对于长期单向传播,单一介质传播的传统媒体而言这种挑战无疑是巨大的甚至是颠覆性的。

二、新媒体上的公益广告

这些先天性的优势使得新媒体在广告领域尤其是公益广告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就以几种新媒体形式为例,说明公益公告在新媒体上的应用。

(一)互联网新兴媒体形态公益广告

1、网络公益微电影

微电影是指专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是视频短片。公益微电影则是以社会公众切身利益出发和提

新媒体环境下的公益广告

高社会道德风气为目的而拍摄的微电影,是提醒公众应该对社会的责任和态度,进而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它生动直观的表现方式被广大网民接纳,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2011年10月佛山小悦悦被碾压路人冷漠事件引发全民讨论,“冷漠”一词刺痛着人们的内心。广东高校的大学生们集体发生,通过微电影反映自己的关注和思考,11月4日,广州大学城十所高校的学生分别推出十部公益微电影,用迥异不同的故事和镜头做出同样的呼吁:“拆掉心中的墙,拒绝冷漠”。

2、博客公益广告

博客是网络时代的一种快捷易用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被称为“网络时代的个人’读者文摘’”,凸显了博客用户意见领袖的特点。这就赋予了博客公益广告以一传百的功能。作为互联网优质用户的博客,是一个内容鲜活的传播新媒体,有着忠诚度极高的受众群。在博客上发放公益广告,始终投资少,收效大的营销行为,是中国公益事业和互联网的最佳契合点。比如哈达网(http://)近期推出的“达芬奇计划”,以“汇聚博客传播公益”为主题,这种以分享、传播公益的代码流传路线,在缔造博客传奇的同时,势必为互联网的公益事业宣传掀开新的一页。

3、微博公益广告

微博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微博网站具有强大的即时通讯功能,可以通过QQ和MSN直接书写,其实时性、现场感及快捷性甚至能超过所有媒体。微博内容短小精悍,限定为140字左右,信息简短,不许长篇大论,门槛较低,因此有很强的草根性。通过微博宣传公益,可以到达最广泛的受众。当下应用比较广泛的是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截止2011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达到2.5亿,这对于需要广泛受众的公益广告来说,无疑具有强大的诱惑力。微博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使其日益成为救助中国困难群体的“民间力量”。紧急筹集救命“熊猫血”,成功救治巨腹女孩小云星,微博正在创造一个民间公益的壮举。

(二)手机短信公益广告

近年来手机短信开始承担作为一个信息传播媒介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为公益

新媒体环境下的公益广告

广告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传播平台。作为一种媒体,手机短信不仅影响着政治经济,而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所以它必须承担作为一个信息传播媒介所肩负的维护公共利益的社会责任。2002年12月,江西血液中心o型血告急,这是得到了中国联通南昌分公司的支持,向手机用户征集征集献血者的公益短信:“尊敬的朋友,因省血液中心目前o型血紧缺,急征o型血液捐献者;如果年的血液是o型,请伸出援助之手„„”闻讯而来的的热心群众为血库送来了4万毫升的生命之源,成为我国无偿献血史上“手机短信救血库”的一段佳话。

(三)移动电视

移动电视一般主要指在公共汽车等可移动物体内通过电视终端已接受无线信号的形式收看电视节目的艺术或应用。移动电视的用户处于一个封闭的场所内,信息渠道非常有限,被动接受成了优势。同时,移动电视以交通工具为主要载体,流动人群庞大,受众面广。这些特点为公益广告的有效传播提供了保障。

三、公益广告在新媒体影响下的发展趋势 ①公益广告在新媒体上的投放,推动了传统媒体的公益化。2011年3月1日,重庆卫视全面改版,其“主流媒体,公益频道”的定位宣告了中国内地第一家公益频道的诞生。重庆卫视此次改版由政府主导,其目的是为了解决电视台运营过程中片面追求收视率、广告多、电视剧多、节目格调不高、内涵不丰富、缺乏思想性等问题。

②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联合推进公益。传统媒体固有的威信力与新媒体的多样性、互动性、实时性等优势相结合,势必会促进公益广告的进一步发展。2011年5月17日,山西《生活晨报》微博对话辽宁卫视微博,希望辽宁卫视转发山西6岁“面具娃娃”湘湘的求助信息。辽宁卫视当即参与到“全国媒体在行动”的救援活动中,让湘湘过一个不再流泪的儿童节。辽宁微博转发湘湘的故事后,小湘湘的命运牵动着辽宁微博近百万粉丝的心。在微博上,全国共有二十多家媒体发起救援,数百万网友齐声呼吁“拯救面具娃娃”。全国媒体和百万网友的爱心行动,为湘湘筹集到140余万爱心捐款。2011年7月,被严重烧伤的“面具娃娃”终于赴京治疗。微博之力不微小。媒体运用微博开展的公益援助,让世间爱意充盈,塑造了可亲可敬、有担当、有爱心的媒体形象。再举一例,2010年

新媒体环境下的公益广告

下半年来,一批得风气之先的报纸杂志正不声不响的在苹果、安卓等移动操作系统开发客户端,抢占移动智能终端的市场。

③公益广告形式趋于多样化,表现力和效果不断增强。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形式日新月异。公益广告也必然会不断创新形式以适用于不同的新媒体。随着技术的进步遗迹消费市场的成熟,改变了以前那种以文本和少量的低质量的GIF、JPG图片构成的Banner式广告,出现了具备声音、图像、文字等多媒体组合的新媒体形式,人们普遍把这些媒体形式的组合叫做富媒体。

④公益广告与受众的互动性增强,广告效果将更加明显。公益广告在新媒体上的投放,迎合了不同场合、不同受众的特殊需求。新媒体的互动优势也会在公益广告的传播过程中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如微博公益广告,观众可以通过转发等形式推动公益广告的传播,给予更多人接触的机会。

四、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①、地区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媒体形式多样,公益广告可以选择不同的媒介进行投放,覆盖面广;而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传统媒体尚且没有达到完全覆盖的程度,更不用谈新媒体。另一方面城乡差距明显。农村还是以传统媒体为主打。公益广告的质量及质量远不及城市地区。

②、受众媒体素养有待提高。新媒体是依托数字技术发展的,这就对广告受众自身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媒体是对受众单向的传播信息,受众则是被动接受,新媒体的应用则是信息的发布者与接受者互动来完成的。这不仅要求受众懂得新媒体的基本操作,而且对他们的思想意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③、公益广告在新媒体上的投放缺乏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不足。公益广告是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广告形式,如果没有财政上的支持,公益广告就很难有量的增加,更不用说质的提高。

④、管理有待加强。我国现阶段在新媒体方面管理力量不够强大,管理法规执行困难,现行管理框架不适应新媒体的中长期发展,管理法规体系不健全。负责公益广告的执行与管理的公共传播主题的空洞化。

⑤、公益广告质量有待提高。与西方的公益广告相比,我国的公益广告的内容明显空洞,很多都是单纯的语言赘述,容易引起受众的疲劳感和逆反心理。公益广告在质的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新媒体环境下的公益广告

五、解决对策

①、国家要加大西部地区的政策扶持,缩小东中西部的地区差异。如对相关企业实行优惠政策,鼓励有发展潜力的团体去开发西部。

②、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尤其要加快互联网知识的普及。

③、成立公益广告管理机构,加强主导性公益广告的控制和管理,提升公益广告的质量。

④培养专业型人才,注重创新。

六、结语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 篇10

一、自媒体的基本概念

“自媒体”一词最早由美国硅谷著名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在2002年底提出。次年,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联合撰写的WEMEDIA研究报告中指出:“自媒体为普通大众提供、分享他们真实想法、自身新闻的途径”。现阶段,自媒体包括博客、微博、空间、微信、BBS等,具有开放性、互动性、交互性、即时性和海量性,它与其他媒体的不同点在于自媒体的传播方式不再是点对面进行传播,而是由普通大众主导,自主实现信息的交互传播。

二、自媒体新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的新发展

(一)校园文化逐渐向虚拟文化空间拓展

现阶段,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再局限于有形的校园现实空间,而是把校园文化延伸至网络虚拟空间。交互发展的自媒体载体不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观念、道德理念、行为方式、心理特征和价值取向,使得校园内部所营造的网络人文环境,乃至校园实体人文氛围得到充实发展。大学中具有虚拟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交流方式、生活形态以及由大学生参与评论、分享的校园文化,对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育“四有”新人,培养良好的学风、校风、校纪,提高师生员工凝聚力,树立大学生对高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充盈校园人文气息和文化底蕴,促进校园文化稳步向前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校园文化的自主能动性增强

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人的重要性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任何社会组织都应该把人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如何激发人的创造性、积极性,如何把存在于人个体中的知识显性化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任何组织人力资源开发无可回避的重要事情。团中央书记处陆昊通知在全国学联第二十四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闭幕式暨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第三期开班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学联章程指出,学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同学的桥梁和纽带,要在维护国家和全国人民整体利益的同时,表达和维护同学的具体利益;要倡导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媒体环境下,形成一股自主创立、自主管理、自主教育、自主服务、自主监督的校园文化。高校大学生运用新媒介对社会各类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自发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突出个人特色,在自媒体环境下与人交友,共同进步。

(三)校园文化进入交互式的双向传播模式

自媒体是一个极大的新闻发布中心和信息交流平台。一方面,高校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同时,又可以随时对所接收到的各种信息做出评论和反馈。在搜索信息、发出教育、引导信息时,可以及时地获取大量的正能量信息,为有效地调整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引导方向提供了条件,从而激发高校大学生热爱国家、热爱社会、热爱学校、热爱生活的理想道德情操,引导树立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校园文化的主旋律,促进校园文化兼容并蓄发展。

三、结语

上一篇:农村小学教师顶岗置换培训心得体会下一篇:在学生进入高三动员大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