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电子专业

2024-07-29

新媒体环境下电子专业(精选12篇)

新媒体环境下电子专业 篇1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媒介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 在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中, 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专业主义做了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1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

在19世纪90年代, 新闻主义在美国形成, 最初在美国报纸报道的事件以政治事件为主, 在美国的政党报刊瓦解之后, 报纸媒体对经济利益的关注与报道越来越多, 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事件是普利策和赫斯特之间的黄色大战, 这次事件之后, 报刊等纸质媒体的报道越趋于经济利益化和低俗化。在这种状况下群众对新闻报道公平客观的呼声越来越高, 新闻专业主义既区别于以政治事件报道为中心的煽情主义, 也不同于以经济利益为主的商业主义, 它作为两者之间的中坚力量, 在与两者的博弈之中新闻专业主义逐渐发展起来。

新闻专业主义主张从客观、真实、准确的角度去报道, 将事件最真实的状态反映在大众面前, 反对权威主义、带有一定程度的理想主义色彩。新闻专业主义涉及到多方面的理念, 它涉及到新闻媒体所担当的社会角色, 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实践操作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新闻报道这一工作的基本性质等理念。

一直以来, 新闻专业理论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分裂的现象。在理论上, 新闻专业主义主张绝对的公平公正, 然而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 新闻报道受到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因此所有的实践新闻报道又是相对客观的。新闻专业主义是不受团体、权威影响的, 但每个具体的新闻工作者的实践经验、情感态度价值观、实践能力等因素是不同的, 这在新闻工作者的新闻报道实践中都会影响到新闻工作者对具体客观事实报道的角度、层面、方向等, 因此在实践操作的层面来说, 新闻专业主义是相对客观, 而非绝对客观。

2新媒体的特质

进入20世纪最后10年, 信息技术得到了飞快的发展, 新媒体作为大众传媒中的一个新概念异军突起, 不断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 逐渐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从古自今, 从最初的手口相传发展至今, 在人类漫长的传播历史中, 传播的内容不断地更替, 而真正影响到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是传播媒介的改变。新媒体技术是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媒体支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体, 其形态非常的复杂多样, 比如:移动手机、网络、数字杂志等。与传统的传播媒介相比, 新媒体有自己的特点, 其传播的领域范围和对象更加广泛, 可以实现跨越时空的限制, 随时随地即可进行传播, 同时新媒体传播兼具了传统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特点。

3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专业主义

新媒体的发展既为新闻专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同时也为新媒体的发展提出了许多的挑战。

首先, 在新媒体的环境下, 新闻专业主义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平台。新媒体实行的是“多对多”的传播方式, 这相对于传统报刊等的“一对多”的传播方式, 使得传播信息的主体变得多如牛毛, 这也就使得无论是政治因素亦或是经济因素对信息传播的控制就削弱了许多, 因为面多如此众多的信息发布主体, 其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因此, 相比较于传统媒体来说, 新媒体更能为公众提供公平、公正、 客观的报道, 达到为人民服务的目的。就以温州动车事故这一事件来说, 微博这一新媒体对这一事件的前期和后续报道无论是从更新速度、时效性, 还是从连续性、专题性、分析评论等方面来看, 比传统的报纸新闻都要技高一筹。网络已渐渐成为一个更加便捷、更加受欢迎的传播平台。

其次, 新媒体的发展更有利于客观事实真相的传播, 更能够引起人们对客观事实的关注。在新媒体的环境下, 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事件的讨论中, 在大家的辩论中, 事实真理也就凸显出来, 这样就使得客观报道的可能性变得更大。

当然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也为新闻专业主义的发展带来的许多的困难与阻碍。一方面是随着信息传播主体的增多, 这也就使得信息的质量不齐, 真假难辨。另一方面就是商业主义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影响, 一旦商业主义控制了传播媒介的平台, 就会使得事实舆论的控制变得更加容易。

4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

在新媒体的环境下, 新闻专业理论所坚持主张的绝对公平客观为实践操作带来了很多的麻烦与困难。因此, 在新媒体的环境下新闻专业主义追求的不再是绝对的公平, 而是根据具体的实践经验而来; 政治因素和商业因素是对新闻报道影响最大的两个方面, 新闻报道除了不能屈服于权威, 避免新闻报道的低俗化、功利化趋势, 新闻专业主义在坚守基本原则的基础之上还需要对现实进行一定程度的妥协。

5结束语

在新媒体的环境下, 新闻专业主义要想实现中国的本土化, 最重要的还是需要新闻工作者在实际的新闻报道中恪守职业规范和坚守社会责任, 尽最大的努力报道事实真相。

摘要:新闻专业主义是在理想状态下新闻工作者应该遵守的职业标准、工作态度与行为准则。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媒体环境, 在此种环境下新闻专业主义也将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和挑战。文章从新闻专业主义的定义出发, 分析在新的媒体环境下应该怎样坚守新闻专业主义。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专业主义,坚守与反思

参考文献

[1]焦绪泽.浅析网络反腐监督机制及其完善[J].法制与社会, 2014 (15) :150-151.

[2]黄朔.媒介融合视域中微博多级传播模式探究[J].东南传播, 2010 (6) :99-101.

[3]郑瑜.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自由与责任[J].当代传播, 2010 (3) :1.

新媒体环境下电子专业 篇2

新媒体是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而产生的,以较强的开放性、传播性和互动性为主要特点,通过各种便携式互联网终端,将海量的信息即时传播给用户的新型网络媒介。新媒体的发展给高校带来了全新的德育环境,新媒体作为新生事物,使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地改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趋向于通过新媒体学习知识,获取资讯,新媒体中丰富的信息使大学生的认知和观念受到影响。

一、新媒体视阈下的高校德育环境

众所周知,环境是一切事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新媒体视阈下高校的德育环境是指,在新媒体技术的推动下,依托数字化技术和庞大的用户群体而产生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行为等方面产生影响,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育环境[1]。

新媒体的发展正在深刻地影响着高校的德育环境,高校要对新媒体环境进行深入的研究,把握机遇,同时要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积极主动应对新媒体为高校德育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环境的现状

(一)新媒体对高校德育环境的积极影响

1、为高校的德育工作开辟了新的空间

一直以来,高校德育工作是通过课堂、校园活动等方面开展的,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注重道德内涵等理论知识的宣传[2]。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对新事物、新文化的兴趣更加强烈,同时,受成长环境的影响,他们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新媒体整合了传统的网络媒介,为大学生提供了新的抒发自我的空间,也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德育工作的开展开辟了新的空间。通过新媒体,高校德育工作者可以将德育工作的内容拓展至课堂以外,变传统的灌输式为启发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拓宽了德育工作的空间。

2、高效的传播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影响力

与以往的道德教育相比,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德育工作更加全面,更加立体。教育者可以通过实时上传,即时分享等方式开展德育工作,突破了课堂教学的限制。另一方面,通过新媒体开展德育工作,在工作内容上,突破了传统传授内容来自书本,来自案例的.界限,以图像、音频、视频等丰富的媒体语言进行展开,全面开展德育工作,使德育工作在表现形式上更生动具体,增强了所宣传内容的趣味性,学生易于接受。

由此可见,新媒体的开放性、传播性和互动性等特点,使得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具有更广泛的参与性,为高校的德育工作开辟了新的空间,拓宽了德育工作的维度,丰富了德育工作的内容,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影响力。

(二)新媒体对高校德育环境的消极影响

1、丰富的媒体信息,冲击了德育环境

众所周知,高校的德育工作注重道德内涵的传授,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和道德意识2。而新媒体无门槛的特点,使得其使用者和所传播的内容不需要经过筛选和过滤,信息资源来源广泛,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新媒体中掺杂着大量暴力、色情、庸俗的信息,这些良莠混杂的信息内容,冲击了德育工作的大环境,高校德育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增大。因此,在新媒体的环境下,高校德育环境更加复杂。

2、价值观多元,道德意识薄弱

与其他互联网媒介相似,新媒体具有较强的虚拟性和开放性,这样的特点导致了新媒体中信息的来源模糊以及媒体言论的开放性。在新媒体中,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新媒体中不乏鼓吹西方价值观念的内容,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消极的、庸俗的言论,大肆宣扬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念。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稍有偏差都会导致大学生认知的偏差,从而影响到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因此,新媒体中多元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冲击了高校当前的主流德育环境。

三、新媒体环境下优化高校德育环境的策略

(一)借助新媒体,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

立德树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要在新媒体环境下开展德育工作,进一步优化高校德育环境,就要适应网络社会的发展,加强新媒体与传统德育工作的融合,在开展德育工作,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同时,借助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实现德育工作的现代化,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德育工作,在确保德育工作宣传内容的科学性、严谨性的基础上,增强所宣传内容的趣味性。关注学生的成长成才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和阶段性,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打造宽松、平等的教育环境,增进师生间的交流沟通,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从而优化高校德育环境。

(二)提升教育者和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要实现新媒体与高校德育工作的融合,优化高校的德育环境,最基础的工作在于切实提高教育者和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指媒介使用者对媒介的使用能力,对媒体语言的接收、加工、处理能力以及对这些媒介信息的甄别能力和思辨能力。教育者要努力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力争能占据新媒体环境下德育平台中的主动地位,有指向性地引导、影响大学生,对于新媒体中出现的紧急事件及其他状况有较强的把控能力和处理能力。另外,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要重点提高大学生对新媒体中海量信息的甄别能力和思辨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媒介思维方式。只有实现师生媒介素养的提高,才能真正发挥新媒体的作用,使新媒体为高校德育工作所用,使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环境得以优化。

(三)提升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

新媒体环境下电子专业 篇3

【关键词】新媒体 英语听力 形成性评价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口经济学院教学改革重点项目《以构建能力测试为主体目标的外语课程考试模式改革与研究》(编号:hjyj2012008z)、海口经济学院教研教改项目《新媒体环境下英语专业听力课程教学效果评价模式的改革研究》(编号:hjyj2012029)。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94-01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说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特别是在英语教学中的使用。以往大家关注的是互联网等技术带给英语的全新教学理念、内容、及手段,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逐渐产生,英语专业学生如何有效使用新媒体所提供的丰富资源来学习,以及英语教师怎样利用新媒体来有效的监控评估学生的学习,这是新媒体环境下专业英语教学研究的新方向。

一、新媒体的资源优势

(一)新媒体的含义

新媒体是指在新技术的支撑下而出现的媒体形态,比如数字广播和电视、网络、触摸媒体等等,其突出的特点是图文并茂,声像俱全。越来越多的英语学习者可以通过新媒体来接触这些生动真实的语言学习资源。例如,有些媒体推出了英文版的手机报,学生可以通过其中中英对照的新闻版块来学习英语,而且不会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二)新媒体所独具的资源优势

随着新媒体资源不断的出现,互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各高校开始积极的创建属于自己的校园网,还在实际教学中不断的扩大互联网的使用范围。新媒体作为新的传播形式,具有许多传统的多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在当前的英语专业听力课堂上,由英语教师主导视听资源,并统一控制听力学习的进程,在期末学生统一接受教师的评估考核,且传统的语音室自主听力软件不能及时的进行更新,这很难反映出学生的听力能力是否有所提高。随着新媒体技术越来越多的运用到专业英语听力的教学中,对于英语听力教学思维优势日益凸显出来,不仅提高了英语听力课程的教学实效,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起到了巨大作用。

二、新媒体同英语听力教学的关系

听力课程是高校专业英语的一门主要课程,在英语专业课的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但是以往的英语专业听力教材陈旧,并且英语教师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通过放磁带或光盘的方式,让学生边听边做练习,最后由教师对答案或者稍加解释,这样听力练习就算完成了。在这种情况下,英语专业的听力课程很难获得成效。新媒体的出现,促使高校的专业英语教学从传统的教师讲授的模式过渡到现在的新媒体教学模式。利用新媒体将声音、图像、文字巧妙的结合起来,使之具有直观、高效、趣味的特点,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英语听力课程教学的有效率。

三、形成性评价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有效利用新媒体丰富的学习资源

形成性评估是指将评估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对学生平时学习中的表现、取得的成绩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评价,是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观察、记录、以及反思等作出的发展性的评价。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并且形成性评价是双向的,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同时,也可以促进英语教师有意识的总结经验,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利用原有的知识与经验,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及处理,在英语专业听力课程教学中,英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选择,鼓励学生合理有效的利用新媒体提供的丰富的资源,保证学生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采用合理的形成性评估方式

1.建立科学合理的测试方法

利用网络、手机、MP4、MP5等,让英语听力学习可以随时随地的展开,为了防止学生盲目的进行试听,而实际听力能力没有取得有效的提升,英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分时段进行评估,以此确保学生在新媒体的环境下紧靠教学大纲来学习。

2.建立多元化的评估方式

新媒体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电子杂志、网络视频、数字广播等等,这些都是学生们可以采用的视听渠道。听力形成性评估可以将这些形式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问答、作业、日记、自我评价等方式,引导学生有目的性的完成听说练习。新媒体的学习形式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多元的评估形式也能够减少学生负面情绪的产生。

3.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

形成性评估的教学模式是专业英语听力课上的练习与课后巩固,学生资助选择与教师推荐,教材内容和学生兴趣的完美结合,能够确保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在做完阶段性评估之后,英语教师应整理听说结合的项目,同时收集好评率高的视听内容,表扬学习效果最好的学生。与传统的英语听力课堂相比较,结合科学评估的听力课堂内容更加丰富。

4.建立反馈机制

评估只有有了反馈结果才会发生作用,反馈结果是对教学结果的显示,同时也能够指导师生进一步的提升。英语教师的反馈应以激励学生为主,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英语教师应以关怀的态度来指出学生的不足与欠缺的地方,并向学生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此外,英语教师还要注意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以及学习积极性与主动的提高。

四、总结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英语学习者可以通过多种新媒体来获得大量真实、生动的英语学习资源,学生也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进行英语学习。我国的新媒体的应用还处在初始阶段,未来新媒体的应用将会逐渐增多。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下,将形成性评估引进英语听力教学,促使英语教师能够有效的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监督学生进步,进而提高学生的成绩,让学生拥有比传统英语专业听力课堂上更多的展示机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饶小飞.罗森塔尔效应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形成性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外国语文,2012(S1):l55-158.

[2]史冬梅.新媒体环境下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1).

[3]林莉兰.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下英语学习策略和英语学习效果研究-英语听力教学改革实验[J].外语研究,2006(2).

[4]李烨辉.浅析新媒体语境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中国传媒大学外语部教学改革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6):124-125.

作者简介:

新媒体环境下电子专业 篇4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特点

当下中国的媒体格局正处于多媒体融合、并存状态。其中在多媒体并存格局中, 新媒体优势明显, 发展快, 势头强劲。但是传统媒体在受众覆盖率、受众媒介接触时间、媒体经营收入分布和媒体发展空间这四个主要的量上依然具有强势地位。此外, 媒体格局变化引发了信息舆论传播格局的变化。政府占支配地位的信息及舆论控制模式受到了挑战, 公众的话语权正在扩大, 平等的话语空间正在建构。特别是微博的出现, 可以说是对传统信息舆论传播格局的巨大冲击。 (1)

全新的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呈现出以下特点:首先, 信息传播打通了媒体间的壁垒, 媒体间的信息交流更广泛, 更充分。在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中, 不同媒体往往从不同视角, 发挥特长, 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报道, 呈现给受众的往往是关于新闻事件的全方位立体透视图景。此外, 媒体间既信息共享, 相互强化, 又形成监督, 构成了一个全面均衡的信息舆论场。其次, 在多媒体融合、并存的格局下, 传播由传统媒体时代的单向传播转变为多向传播, 信息传播的互动性增强, 公众的话语权正在扩大, 但是平等的话语空间尚未形成。公众人物、社会精英以及主流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中仍然扮演着舆论领袖的角色。

新媒体环境对播音主持人才的要求

媒体格局的转变改变的不仅是信息传播方式, 它还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微博的出现使社会公众以前所未有的广泛程度参与到社会舆论传播过程中。新媒体环境下全民的媒介素养都在提高, 人们开始以更理性的方式看待曾经占据舆论高地的传播者以及他们的传播内容。因此, 在新媒体环境下, 播音员主持人不再是信息传播最后一环毋庸置疑的权威发布者, 在信息发布的同时, 他们正接受着前所未有的理性评判, 甚至是质疑的目光。在广播电视节目之外, 播音员主持人还要接受更为广泛的考验。新媒体环境对播音主持人才的需求正在转变。

首先, 播音员主持人的社会角色已由转述者和沟通者逐渐转变为内容生产者。在广播电视媒体之外, 很多播音员主持人都拥有自己的博客、微博客等信息发布平台。而播音员主持人往往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所以他们的博客和微博客或其他信息发布平台的被关注度往往比较高。这使得他们不可能像普通公众一样将这些信息发布平台仅仅作为私人思想表达的空间, 他们在公共信息传播平台上的意见表达无疑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而这种影响力有时甚至会超越他们本职工作所产生的影响力, 有时还会使公众将之与其本职工作联系起来, 从而影响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过程。可见, 在新媒体环境下, 播音员主持人的可见度越来越高。新媒体环境对播音员主持人的综合素质, 特别是思想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 新媒体格局下, 各种媒体越来越趋于融合。现代媒体传播往往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相互影响。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发展并不能替代传统媒体的社会地位, 但是它们却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在信息传播快捷、互动性强、信息覆盖面高的新媒体面前, 传统媒体已不得不打破原有的单向传播模式。传统媒体已经认识到了新媒体的力量, 许多电视节目纷纷与网络联姻, 一方面借助网络平台进行二次传播, 一方面将网络互动技术, 如微博, 引入节目制作过程中, 以增强受众参与度。还有部分节目在微博平台上设立微访谈栏目, 与受众进行线上互动。多媒体融合时代, 播音员主持人不仅要具备传统媒体所要求的精湛的业务能力, 还必须观照多媒体平台, 具备全媒体观念, 掌握多媒体传播所必需的技术手段。

第三, 新媒体环境下, 播音员主持人越来越多地介入到节目制作环节, 而非严守原有的职业分工。也只有充分介入节目生产环节才能更好地实现播音员主持人与节目的融合。对节目生产环节的介入, 要求播音员主持人增强创新意识, 提高创新能力。

传统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及问题

中国传媒大学吴郁教授和曾志华老师主编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一书中列出了中国传媒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四所院校播音主持专业的课程设置。四所院校的课程设置体系可分为三大部分:公共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其中, 公共课主要包括文艺艺术素质教育课, 如中国古典文学、现代汉语、外国文学等;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课, 如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还有体育和计算机应用等基础课程。 (2) 公共课中以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课所占比重最大。而在三大课程体系中专业必修课占据了绝对多的比重, 甚至部分院校的选修课都是围绕专业课程体系开设的。

四所目前在播音主持教育领域较有影响力的高校, 播音主持专业课程设置基本反映了目前我国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培养思路, 那就是:一、重专业教育而轻通识教育。在课程设置体系中, 专业课程的比重远远高于通识教育课程, 而且专业课程中新闻传播和语言学基础课程所占比例很小;二、重基础教育而缺特色培养。专业课程设置普遍以普通话语音、播音发声、节目主持、新闻播音、文艺作品演播等播音专业基础能力训练为主, 以中国传媒大学的课程设置模式为模板, 没有突出自身优势。

对新媒体环境下转变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思路的几点建议

基于新媒体环境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以及对传统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所存在问题的分析,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 注重通识教育, 培养创新意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区别在于教育理念的不同。通识教育认为专业教育是将知识割裂开来进行传授的, 不利于完整的人的培养。通识教育认为大学应培养出能独立思考, 能将不同学科领域知识融会贯通的完整的人。新媒体环境对播音员主持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那么人才培养环节势必要更加重视对人的综合教育, 也就是通识教育。在传统媒体中, 播音员主持人的独立创作空间较小, 其创造力的发挥通常是在特定的节目框架内实现的。而媒体平台的拓展为主持人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在新媒体环境下, 主持人的创造力不再仅仅体现为对稿件的再创作和对既定节目内容的掌控方面了, 还体现为基于新媒体平台的独立

第二, 注重培养学生基于多媒体平台的信息传播能力。媒体间在业务和技术上的融合需要更多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传统媒体也必须通过和新兴媒体的合作来维持自身的传播影响力。这就要求服务于传统媒体的播音员主持人了解新兴媒体的运作规律, 掌握一定的新媒体技术, 不仅精通于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 也擅于运用新媒体平台。因此, 学校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基于多媒体平台的信息传播能力。

第三, 保证专业基础教育的质量。尽管新媒体环境下, 各媒体逐渐走向融合, 但从事各媒体岗位工作的专业能力始终是媒体从业人员的立足之本。提高综合素质不意味着降低对专业能力的要求。这一点对于播音员主持人队伍尤其重要。播音主持的专业技能正是区别于其它媒体从业人员的“一技之长”。因此, 在注重通识教育的同时, 仍要保证专业基础教育的质量。

第四, 结合自身优势, 突出专业特色。近几年播音主持专业在我国可谓是遍地开花。目前, 我国开设播音主持专业的院校有三百余家。专业教育的宏观状况是发展快, 根基浅。各院校要在激烈的专业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寻求自己的生存之路。此时, 唯有依托所在高校的专业特色, 与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相结合, 走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①参考:中国人民大学郑保卫教授2009年10月30日于河南工业大学《媒介格局变化与当前我国传媒生态》讲座内容

新媒体环境下的公益广告研究 篇5

新媒体环境下的公益广告

一、新媒体简介

新媒体是一种互动式的由数字化技术复合而成的媒体。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四大传统媒体,新媒体又被称为“第五媒体”。

新媒体技术出现于20世纪中后期,以计算机的发明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为科技基础和最主要的标志。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飞速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同时由于人们民主意识的提高及对信息知识的渴求,传统媒体的缺点日益显露。在这种情况之下新媒体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逐渐出现了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手机媒体、移动电视、触摸媒体、数字电视、数字电影、IPTV、基于互联网的新兴媒体形态等。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竞争力的挑战,集中体现为“三个三”:一是终端的形态表现,主要是“三屏”,即电脑屏、手机屏、电视屏。随着“三网融合”的加快,形成日益加密的终端覆盖。二是信息的形态表现是“三动”,即移动、运动、互动,信息接收终端是移动的,如手机上网、车载电视等;信息24小时全天候滚动和受众随时发生交互效应。三是传播的形态表现为“三合”,即融合、整合、竞合。多种媒体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磨合,在磨合中整合。这“三屏”、“三动”、“三合”,正义无处不在的在线、互动、超链接等方式,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屏幕”的信息消费革命,对于长期单向传播,单一介质传播的传统媒体而言这种挑战无疑是巨大的甚至是颠覆性的。

二、新媒体上的公益广告

这些先天性的优势使得新媒体在广告领域尤其是公益广告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就以几种新媒体形式为例,说明公益公告在新媒体上的应用。

(一)互联网新兴媒体形态公益广告

1、网络公益微电影

微电影是指专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是视频短片。公益微电影则是以社会公众切身利益出发和提

新媒体环境下的公益广告

高社会道德风气为目的而拍摄的微电影,是提醒公众应该对社会的责任和态度,进而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它生动直观的表现方式被广大网民接纳,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2011年10月佛山小悦悦被碾压路人冷漠事件引发全民讨论,“冷漠”一词刺痛着人们的内心。广东高校的大学生们集体发生,通过微电影反映自己的关注和思考,11月4日,广州大学城十所高校的学生分别推出十部公益微电影,用迥异不同的故事和镜头做出同样的呼吁:“拆掉心中的墙,拒绝冷漠”。

2、博客公益广告

博客是网络时代的一种快捷易用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被称为“网络时代的个人’读者文摘’”,凸显了博客用户意见领袖的特点。这就赋予了博客公益广告以一传百的功能。作为互联网优质用户的博客,是一个内容鲜活的传播新媒体,有着忠诚度极高的受众群。在博客上发放公益广告,始终投资少,收效大的营销行为,是中国公益事业和互联网的最佳契合点。比如哈达网(http://)近期推出的“达芬奇计划”,以“汇聚博客传播公益”为主题,这种以分享、传播公益的代码流传路线,在缔造博客传奇的同时,势必为互联网的公益事业宣传掀开新的一页。

3、微博公益广告

微博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微博网站具有强大的即时通讯功能,可以通过QQ和MSN直接书写,其实时性、现场感及快捷性甚至能超过所有媒体。微博内容短小精悍,限定为140字左右,信息简短,不许长篇大论,门槛较低,因此有很强的草根性。通过微博宣传公益,可以到达最广泛的受众。当下应用比较广泛的是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截止2011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达到2.5亿,这对于需要广泛受众的公益广告来说,无疑具有强大的诱惑力。微博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使其日益成为救助中国困难群体的“民间力量”。紧急筹集救命“熊猫血”,成功救治巨腹女孩小云星,微博正在创造一个民间公益的壮举。

(二)手机短信公益广告

近年来手机短信开始承担作为一个信息传播媒介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为公益

新媒体环境下的公益广告

广告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传播平台。作为一种媒体,手机短信不仅影响着政治经济,而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所以它必须承担作为一个信息传播媒介所肩负的维护公共利益的社会责任。2002年12月,江西血液中心o型血告急,这是得到了中国联通南昌分公司的支持,向手机用户征集征集献血者的公益短信:“尊敬的朋友,因省血液中心目前o型血紧缺,急征o型血液捐献者;如果年的血液是o型,请伸出援助之手„„”闻讯而来的的热心群众为血库送来了4万毫升的生命之源,成为我国无偿献血史上“手机短信救血库”的一段佳话。

(三)移动电视

移动电视一般主要指在公共汽车等可移动物体内通过电视终端已接受无线信号的形式收看电视节目的艺术或应用。移动电视的用户处于一个封闭的场所内,信息渠道非常有限,被动接受成了优势。同时,移动电视以交通工具为主要载体,流动人群庞大,受众面广。这些特点为公益广告的有效传播提供了保障。

三、公益广告在新媒体影响下的发展趋势 ①公益广告在新媒体上的投放,推动了传统媒体的公益化。2011年3月1日,重庆卫视全面改版,其“主流媒体,公益频道”的定位宣告了中国内地第一家公益频道的诞生。重庆卫视此次改版由政府主导,其目的是为了解决电视台运营过程中片面追求收视率、广告多、电视剧多、节目格调不高、内涵不丰富、缺乏思想性等问题。

②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联合推进公益。传统媒体固有的威信力与新媒体的多样性、互动性、实时性等优势相结合,势必会促进公益广告的进一步发展。2011年5月17日,山西《生活晨报》微博对话辽宁卫视微博,希望辽宁卫视转发山西6岁“面具娃娃”湘湘的求助信息。辽宁卫视当即参与到“全国媒体在行动”的救援活动中,让湘湘过一个不再流泪的儿童节。辽宁微博转发湘湘的故事后,小湘湘的命运牵动着辽宁微博近百万粉丝的心。在微博上,全国共有二十多家媒体发起救援,数百万网友齐声呼吁“拯救面具娃娃”。全国媒体和百万网友的爱心行动,为湘湘筹集到140余万爱心捐款。2011年7月,被严重烧伤的“面具娃娃”终于赴京治疗。微博之力不微小。媒体运用微博开展的公益援助,让世间爱意充盈,塑造了可亲可敬、有担当、有爱心的媒体形象。再举一例,2010年

新媒体环境下的公益广告

下半年来,一批得风气之先的报纸杂志正不声不响的在苹果、安卓等移动操作系统开发客户端,抢占移动智能终端的市场。

③公益广告形式趋于多样化,表现力和效果不断增强。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形式日新月异。公益广告也必然会不断创新形式以适用于不同的新媒体。随着技术的进步遗迹消费市场的成熟,改变了以前那种以文本和少量的低质量的GIF、JPG图片构成的Banner式广告,出现了具备声音、图像、文字等多媒体组合的新媒体形式,人们普遍把这些媒体形式的组合叫做富媒体。

④公益广告与受众的互动性增强,广告效果将更加明显。公益广告在新媒体上的投放,迎合了不同场合、不同受众的特殊需求。新媒体的互动优势也会在公益广告的传播过程中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如微博公益广告,观众可以通过转发等形式推动公益广告的传播,给予更多人接触的机会。

四、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①、地区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媒体形式多样,公益广告可以选择不同的媒介进行投放,覆盖面广;而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传统媒体尚且没有达到完全覆盖的程度,更不用谈新媒体。另一方面城乡差距明显。农村还是以传统媒体为主打。公益广告的质量及质量远不及城市地区。

②、受众媒体素养有待提高。新媒体是依托数字技术发展的,这就对广告受众自身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媒体是对受众单向的传播信息,受众则是被动接受,新媒体的应用则是信息的发布者与接受者互动来完成的。这不仅要求受众懂得新媒体的基本操作,而且对他们的思想意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③、公益广告在新媒体上的投放缺乏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不足。公益广告是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广告形式,如果没有财政上的支持,公益广告就很难有量的增加,更不用说质的提高。

④、管理有待加强。我国现阶段在新媒体方面管理力量不够强大,管理法规执行困难,现行管理框架不适应新媒体的中长期发展,管理法规体系不健全。负责公益广告的执行与管理的公共传播主题的空洞化。

⑤、公益广告质量有待提高。与西方的公益广告相比,我国的公益广告的内容明显空洞,很多都是单纯的语言赘述,容易引起受众的疲劳感和逆反心理。公益广告在质的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新媒体环境下的公益广告

五、解决对策

①、国家要加大西部地区的政策扶持,缩小东中西部的地区差异。如对相关企业实行优惠政策,鼓励有发展潜力的团体去开发西部。

②、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尤其要加快互联网知识的普及。

③、成立公益广告管理机构,加强主导性公益广告的控制和管理,提升公益广告的质量。

④培养专业型人才,注重创新。

六、结语

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的发展 篇6

作为传统媒体之一的广播,以往的大众传播模式正在悄然发生着改变,越来越需要在新媒体面前找准自己的定位,找到相互融合、借力发展之路。这不仅是形势所迫,更因为新媒体的发展的确为广播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广播的接收渠道和接收终端都得到广泛扩展,为广播提供了优秀的互动平台和品牌延展渠道。尤其是移动智能终端的加速普及,使广播的受众群体、收听环境、接收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这势必会引起受众需求、结构以及接收习惯等方面的变化。

面对新媒体这片充满希望和机遇的沃土,传统媒体有做强做大者,也有浅尝辄止者,还有正在勇敢探索但尚未完全找到最佳模式者。如何把握机会找到广播在新收听环境下的发展路径,很值得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电子专业 篇7

新媒体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阅读习惯, 也改变了新闻生产的过程。

一方面, 新媒体的发展改变了受众的阅读习惯。此前受众习惯通过报纸、广播等方式来接收新闻, 新媒体改变了这种模式, 受众越来越习惯依赖新媒体来获取资讯。这也是新媒体发展的必然结果。不仅如此, 人们了解新闻内容本身的方式也不同, “标题党”受众不在少数, 很多受众会习惯通过新闻标题来判断新闻价值, 看标题再来决定是否要阅读新闻全文。

另一方面, 受众接收、阅读新闻方式的改变, 必然会对新闻生产带来影响。新闻媒体更讲究时效性、更贴近受众, 但也会出现利用煽情、夸张的手段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而这种趋势, 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新闻标题反映出来。

二、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专业主义诞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 是政党报纸解体后在新闻界发展起来的一种“公共服务”信念[1]。关于新闻专业主义的界定, 黄旦做出了总结:实践的不断推动, 形成了后来人们所理解的专业主义基本理念。第一, 报刊的主要功能是传播新闻, 同时还要干预和推动社会;第二, 在性质上, 报刊是一个独立专业, 因此, 它必须是自主的, 尤其是在政治上不依赖任何派别, 更不做政府的喉舌;第三, 报纸的目的是为公众服务并反映民意;第四, 报纸的运转是靠自己的有效的经营, 尤其是广告收入;第五, 报纸的约束机制是法律和职业道德自律, 尤其是后者。[2]新闻专业主义可以通过三个关键词来概括:自由、真实、服务公众。[3]

新闻专业主义是相对的概念, 具体特征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不同时期对于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也不同。

三、新闻标题与新闻专业主义的联系与冲突

新闻标题, 是在新闻正文内容前面对新闻内容加以概括或评价的简短文字, 与新闻内容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 是新闻的眼睛。新媒体环境对新闻标题的制作必然产生影响。布迪厄所研究的“场域”理论表述:新闻的制作和发布是处于新闻生产场当中的, 在此新闻生产场中, 资本占有特殊的主导位置。为了寻求自身地位的突破和资本积累, 媒介间会展开竞争。为了吸引受众, 有些媒体会降低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坚持, 利用夸张、煽情、暗示性的标题来博眼球。此外, 众多新闻APP、新闻网站普及发展, 对新闻的时效性更为重视, 导致发布内容的质量难以保证。

本文将在各类不当新闻标题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标题, 梳理分类, 进行研究。

(一) 搞文字游戏, 挑战道德底线

这类新闻标题通常言语低俗, 利用文字巧做文章, 挑战社会的道德底线。2013年6月28日, 《聊城晚报》刊载题为《李天一他妈的要求高, 律师不干了》的新闻报道。同一案件中, 2013年9月上海《新民周刊》第35期刊载题为《李某某他妈的舆论战》的报道, 引起很大反响。

“李天一他妈的”这六个字存在较强的歧义, 一解为李天一的母亲, 指代梦鸽女士;二解“他妈的”属于国骂, 带有侮辱性的意味。第二层不妥更为敏感, 律师不干了中的“干”字, 被很多受众解释为带有色情性质的动词。由于此案在社会中造成了人们对富二代的普遍不满, 这个标题在贴吧中被网友建帖讨论, 传播广泛, 影响恶劣。

这两则报道因违反新闻媒体的职业道德, 且违反了国家新闻出版的相关规定, 有失社会公德, 被上级主管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并责令整改。

(二) 概括事实不准确, 表达方式不恰当

在这类新闻标题中, 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表述不当, 断章取义。

2006年8月16日, 《新京报》刊登了标题为《溺水男子呼救引来百人围观却无人下水施救》的新闻报道。百人围观、无人救助很博人眼球, 事实上河里布满淤泥, 深达5米, 市民若贸然施救更不理智。围观者虽未下水但也帮忙报警求助。新闻标题表述不当, 概括不准, 违反了新闻专业主义中的“客观”“准确”的具体要求, 断章取义误导受众。

2. 对特殊人群随意定性, 存在歧视。

2005年5月19日新浪新闻中心发布名为《垃圾部落, 彩虹桥下好碍眼》的新闻。“垃圾部落”指的是拾荒大军, 而使用“碍眼”这样的形容词明显带有歧视、鄙视的意味。人权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 不应因为是拾荒者的身份就对他们怀揣歧视的态度而使用鄙视性词语。不仅是对乞讨人群定性随意, 而且对某些地区的犯罪分子称谓上也有失公允。“汉川帮”“诈骗之乡”等词语都是不适宜的形容, 却在新闻报道中广泛出现, 这是缺乏社会责任与良知的表现, 同样有悖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新闻媒体要时刻注意恪守公允原则, 避免给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带来不应有的歧视与伤害。

(三) 误导性强, 引起歧义

舆论导向是新闻宣传的生命, 新闻媒体在报道新闻时总会表现媒介的态度, 这种态度的表达很容易在受众间形成舆论。倘若媒介为了追求新闻的吸引力, 在新闻标题中使用误导性言辞, 很容易给受众传达错误导向, 形成不良的社会舆论, 对社会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2006年1月11日, 新浪发布了标题为《统计局调查报告显示全国仅37.1%的人感到安全》的新闻。乍看标题, 读者会认为62.9%的国民都感到不安全。但调查中有安全、基本安全、不安全几个选项, 认为安全和基本安全的占到91.9%, 比2004年上升了1%。这个标题虽然是事实, 但所传达的意义与事实相反, 存在误导。

(四) 利用标题引导舆论的不满态度

2015年10月15日, 中国男足在亚洲杯预选赛中, 客场与印尼1∶1战平。《青岛晚报》发布新闻《丢印》, “印”既指印度, 暗指丢人。网易新闻刊登《烂泥扶不上墙!国足三次辜负习主席期待》的标题, “辜负主席”指赛前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印尼时, 专门提到了国足的本场比赛, 并给予期待。作为一篇新闻, 此类标题就是利用球迷的不满, 使用“烂泥扶不上墙”“丢人”这样的文字迎合受众情绪。新闻专业主义要求媒介反映民意, 但是这类标题对于国足队员和球迷而言是一种语言的暴力, 不仅违背重在参与的体育精神, 同时也影响了受众对体育精神的理解。

(五) 将未经核实的“传闻”作为事实报道

为了吸引眼球, 有些媒体会利用炒作、杜撰等手段发布虚假新闻或未核实的传闻。2013年10月24日, 《黑龙江晨报》刊发报道《老汉开房见网友遇到儿媳妇》, 因为标题充满戏剧化, 还被多家新闻媒体转载, 造成恶劣社会影响。后来经过调查, 此报道是记者编造, 报社未深入核实和严格把关, 致使此虚假低俗新闻被刊发。杜撰新闻是对受众和社会的不负责, 完全违背了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

分析了几类不符合新闻专业主义的新闻标题, 我们会发现新媒体环境下, 新闻媒体对于新闻专业主义的把握更为随意。缺乏专业主义会导致媒介公信力的下降, 也会误导受众, 甚至易引发群体事件。

四、新闻标题缺乏专业主义的原因

(一) 商业逻辑进入新闻生产场的必然结果

新闻是媒介新闻生产的产物, 代表媒介声音。商业化逻辑进入新闻生产场, 新闻是作为新闻资产进行传播的。在竞争逻辑下, 媒介往往会降低对专业主义的要求, 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为第一准则, 以收看率及其能拉到广告的程度作为第一考量。布迪厄在《关于电视》中指出, 商业逻辑进入文化生产场的结果之一就是“快速思维”的形成。这同样适用于新闻生产场, 快速思维意味着在新闻发生后要以最快的速度发布新闻, 这种速度与新闻的质量往往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 这也是新闻标题失范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 新媒体大环境对新闻生产的负面影响

新媒体形成了一种公民记者的大环境, 新闻传播过程中把关人作用的缺失, 使进入大众视野的新闻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另外, 新媒体在处理新闻过程中缺乏经验, 新闻来源基本是传统媒体, 新闻同质化现象严重。因此, 即使是“失范”的标题及内容, 也会在传播过程中得到认同。甚至, 个别媒体为了寻求点阅率, 即使同样的新闻内容, 也会将标题文字改得更耸人听闻、更戏剧化, 力求抓住受众眼球。

(三) 新闻专业主义内涵的变化易导致新闻生产失范

新闻专业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概念。随着新闻生产实践不断丰富更新, 存在一个“扬弃”的过程。在网络资源极大丰富、信心传播渠道极大扩张的现实情况下, 新闻专业主义自身也更讲求趣味性, 更迎合受众。那么, 落实到新闻媒体的新闻生产过程中, 如何把握这个度就成为关键。媒体也同样在实践中摸索, 实现效益与公信力的双赢。

(四) 新闻从业人员职业素质参差不齐易造成信息处理失当

新闻从业人员是新闻生产线的主力, 既包括新闻记者, 也包括新闻编辑。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涉及新闻教育的问题。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有新闻学、传播学专业, 有意培养新闻工作者。然而中国的新闻教育不同于美国的职业教育, 往往更加注重理论层面的学习, 新闻专业的学生在新闻实践的过程中本身存在差距, 对于新闻内容及标题的把握就容易失范。

《纽约时报》作家安东尼刘易斯评论说:新闻界在争夺受众的竞逐中, 存在着诽谤性丑闻和煽情性新闻驱逐严肃新闻的倾向。记者写稿存在着“自己清楚, 误以为别人都明白”的心理误区;编辑在设计标题时, 往往也会出现这种情形, 新闻标题应该在制作的过程中就精雕细琢, 避免歧义, 记者编辑都参与审读, 层层把关才会出精品。[4]

公民记者的时代, 每一位公民都是新闻的发布者、传播者, 拥有自己的信息采集渠道和新闻发布平台, 在处理新闻的过程中更为随意而自由, 这样就会导致一些不符合新闻专业主义的新闻内容进入大众视野, 造成不良影响。而网络环境的监管还处于探索实验阶段, 对于这样的新闻内容, 还缺乏行之有效的应对举措。

缺失新闻专业主义的新闻标题往往追求猎奇性、煽情性, 利用暧昧不明来吸引受众, 利用新媒体环境下迎合受众趣味为自己的失范行为开脱。媒体不能保证受众对新闻的消费程度, 既然无法干涉受众的阅读方式, 就要在新闻生产的源头下力气, 追求商业元素的同时也要提高新闻质量, 改善标题质量, 真正践行新闻专业主义。

参考文献

[1]徐锋.新闻专业主义对我国新闻业的参照意义[J].新闻记者, 2003 (6) :33-34.

[2]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32.

[3]于晓辉.网络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专业主义[J].青年记者, 2011 (33) :38-39.

新媒体环境下电子专业 篇8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影视传媒,实践教学体系

影视传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在实践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紧紧围绕提高影视传媒专业的技术应用能力以及创作能力,对影视传媒专业实践教学的诸多环节进行设计,通过各种实践类课程设置以及专业实习,最终使得影视传媒专业毕业生能够具有较高的设备操作能力以及具体的创作实践能力。影视传媒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整个影视传媒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科方向上比较侧重于实际应用。经济的发展、文化领域的各种变化,以及技术进步等都会影响到影视传媒产业,只有紧紧跟随社会的进步以及其他各方面因素的变化,才能创作出真正富有价值的影视作品,这就要求只有具有较好的影视创作技能,才能更好地将自己的创作理念展示出来,也更能适应整个影视传媒产业的发展。

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包括报纸、广播、电视,以及杂志,而新媒体则是一种崭新的媒体形式,较之于传统的媒体,新媒体在技术上、形式上、理念上均有不同之处。首先是在技术上,新媒体一般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最主要的特点为具有互动传播的效果,形式上的革新则体现为新媒体一般以互联网或者是移动互联网为主要载体,而核心理念上的革新则是指新媒体在运作理念上与传统媒体有较大差别。在新媒体环境下,互联网开始真正影响甚至主导人们的生活,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传媒的互动性以及个性表达的需要。普通的媒体消费者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而是成为信息的创造者,消费者的观念也开始真正的影响传媒领域,传统的影视传媒实践教学越来越无法满足当前新媒体环境的需要。因此,如何完善当前的影视传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1完善影视传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1.1传统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居于附庸地位

当前,我国影视传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基本还是按照传统媒体时代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首先是在实践类教学方面观念落后,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在课时比例上不协调。目前,虽然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例上开始有所变化,开始偏重实践课程,对解决实践课程太少的问题有所帮助,但在整个影视传媒类专业的教学中还是坚持以理论课程为主导,在具体安排教学时,还是会优先安排理论方面的课程,而且在检验教学质量时,往往会对理论课程着重检查,实践方面的课程的通过标准则较低,导致学生对于理论课程极为重视,对于实践方面的课程则有轻视倾向。在整个课程体系的设计上,实践课程还是依附于理论课程,导致学生们的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有效锻炼。

1.2严峻的就业环境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促使影视传媒教学开始重视实践教学,随着一年接一年的扩招,大批的应届毕业生开始进入到就业市场,对于现在的影视传媒专业的毕业生而言,多数毕业生在实践方面有着较大的缺陷,多数毕业生在短时间内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导致招聘人员倾向于招聘应用技能较高,具有丰富影视传媒实践经验的毕业生,故而只有加强实践课程在整体课程中的比例,才能尽快的提高应届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3实践教学方面衔接性较差

当前实践教学方面衔接性太差,虽说现在开设影视传媒专业的多数学校都开办了实践方面的课程,但课程相互之间缺乏衔接,无法起到相互促进的效果,反而是将全部的实践类课程零散地穿插在整个影视传媒教学中,至于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则更是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由于学校能够安排的实习单位较少,仅有部分学生能够进入学校安排的实习单位,而大量的毕业生则需要自己寻找实习单位,而一些学生在实习单位根本无法接触真正的影视实践,进而导致学生在实践方面的效果非常不理想。

2完善影视传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三种方式

2.1促使实践类课程以及理论类课程相互平衡

在整个影视传媒专业的学习中,不仅要侧重于理论知识学习的学习,更要在艺术实践中充分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由于影视传媒专业的特殊性,只有在影视创作实践中充分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才能够加深对于课本知识的理解。只有真正将已经学到的理论知识投入到影视实践中,才能将知识转变为技能,也有利于毕业生能够顺利就业。虽说在大学的学习期间,关于影视理论方面的学习是重要的,但毕竟只有掌握了影视理论,才能够真正明白如何拍摄出更为优秀的作品,而且只有通过影视理论书籍真正掌握了影视拍摄理论,才能够对于影视传媒专业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但是,仅重视理论学习会使得学生缺少实践的机会,也会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故而应该重视实践类课程,将实践类课程提到和理论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在课时比例上,要提高实践类课程所占的比重;同时还要提高实践课程的质量,改变过去随意压缩实践课程课时,降低实践类课程教学质量的行为。实验类的实践课程,不能只安排学生进行相关实验,然后再用实验结果来验证相关理论,要先进行相关实验,在完成相关实验并且取得结果之后再引导学生了解此种实践行为所涉及的理论知识,最终进行理论讲解,将试验和理论紧密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实践课程的价值,要鼓励学生在业余时间自己进行影视拍摄方面的实践,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拍摄设备的操作水平,也能促使学生主动的去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使学生加深对影视理论的了解,进而使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能够形成良好的互动。

2.2保证实践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充分互动

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居于主导地位,不仅是在理论课程的教授中有此种倾向,即使是在实践课程的教授中,此种倾向也是十分明显的。一般来说,在讲授实践类课程时,老师首先会讲授技术操作规范,然后让学生进行学习,最后布置相关任务,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在此种教学模式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是非常少的,基本是单方面的教授一学习模式。此种模式最大的缺点在于其僵化死板,不仅无法适应新媒体时代对教学实践课程所提出的要求,也使课堂氛围沉闷压抑,影响了实践类课程的效果,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在实践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充分互动,可以使用小型课堂的方式来进行授课,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在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技术要领的同时,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师生双方共同予以讨论,最终让学生能够掌握影视拍摄技术要领或者是其他技术要领,而且要着力建立师生平等的氛围,创建平等自由的学习氛围,最终通过小型课程的方式让学生真正的进行实践类课程的学习。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成为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较为杰出的应用型人才,也能够满足在当前新媒体时代对影视传媒从业者所提出的要求。

2.3利用做项目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在创作某个影视节目的过程中,往往会触及到各个方面的知识,而且需要从业者具有多方面的技能,而且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也会促使影视传媒专业的学生独立地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在传统的影视实践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教师对某个操作进行理论分析,然后是进行要领操作,学生掌握之后再进行实践,但在真正的拍摄实践中,影视传媒专业的学生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具体的摄录技巧,如何采光取景,如何在特定地域进行拍摄,这都是在传统的实践课程中不会涉及的问题,学生也必须要学会独立解决这些问题。而且采用项目化实践方式,也能够让学生们真正把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和真正的拍摄实践结合起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在做做项目的过程中,编辑、表演、摄录等各个专业的学生在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的带领下进行教育实践,组织学生根据创作需要分工配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合作能力,通过此种近乎实战的实践课程教学方式,也能保证学生们真正的了解影视传媒的实际操作模式以及实际中需要掌握的东西,进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由于项目进行过程中,都会有具有真正实践经验的教师予以指导,并会对拍摄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分析解释,最终保证学生们能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有所收获。通过做项目的方式也使得学生具有了真正的实践经验,以及较高的操作技术。

影视传媒专业与其他专业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换言之,就是影视传媒专业要求学生们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具有真正的创作才能,在保证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的同时,必须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引领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动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来进行创作。在新媒体环境下,随着传播媒介的多样化以及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对于从业者的素质提高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的完善影视传媒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造能力,才能够最终保证学生成为一名优秀的影视传媒从业人员。

参考文献

[1]李普林.影视传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J].当代传播,2008,(1).

[2]王丽萍,杨葆华.浅谈影视传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电影评介,2009,(20).

新媒体环境下电子专业 篇9

1 培养主体——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特性分析

1.1 播音主持专业在读生性别分布情况

通过对327名在读生的调查, 我们发现, 近3年来, 投入播音与主持艺术学习的男生越来越多, 兴趣影响越来越广泛, 男女比例基本持平, 充分补充了就业市场对男性主持人播音员需求的储备人才空缺。但相对的, 女性播音主持学生的个人发展压力增大。

1.2 播音主持专业在读生职涯规划意识及态度

个人发展规划方面, 有超过一半的在读生 (52.6%) 会选择本科毕业后先就业, 另有22%的学生会选择继续进行学历深造, 还有21%的学生倾向于创业, 选择毕业后留学和暂时待业的学生比较少, 均在2%左右。在对未来就业的态度上, 有55%的学生愿意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其他行业, 并非播音主持职业不可, 表现出积极的态度;有31.8%的学生会以用人单位的意图为目标, 相对表现对就业困难境遇的妥协以及缺乏主动性。相对有明确目标的两极倾向表现在有近8%的人会坚持播音主持专业的道路, 而相反有近5%的学生在读期间就已经放弃了专业, 有了其他职业发展目标。

此外, 不同年级学生的就业地选择意向可以看出, 播音主持专业学生面对就业问题比较积极且客观, 处理就业困境的行为比较灵活, 对行业的选择上对本专业的忠诚度、喜爱度相对较高。

1.3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毕业生特性分析

在我校播音主持专业已经毕业的学生中, 从事传媒行业的占比44.78%, 另有17.91%的学生进入到政府事业单位工作, 读研、出国的占比11.94%, 从事其他行业的占比20.89%, 仅有4%的学生自主创业。通过与从事职业相关度的交叉分析, 我们发现, 总体来看, 毕业生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比重较大 (62.69%) , 人才培养成果比较倾向于向社会提供了传媒相关岗位的专门人才, 结论相对乐观。

在收入的调查中, 税前收入在2 000~5 000元的居多, 占比34%;5 000~10 000元收入的共占31%, 比重也较大;而有18%的被调查者, 目前收入过万元。对于收入的调查整体较为乐观, 同样也说明, 毕业生在其后续职涯发展的过程中能找到自我的优势。

2 培养路径——以就业为导向的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培养启示

2.1 对播音专业学生职涯规划意识培养的启示

总体看来, 我专业学生的职涯规划意识相对薄弱。我们应当尽早帮助学生树立职业发展规划的意识, 科学引导学生的就业观, 使学生在读书期间尽早树立职业发展的目标, 制定个人成长计划。未来, 就业工作需要前置到入学教育阶段, 通过有效的引导教育和职涯规划辅导, 通过3~5年的时间, 让这项调查的不确定因素数值降低。

2.2 对播音专业个性化分类培养的启示

在对播音专业在读生、毕业生甚或用人单位的问卷中, 我们设计了关于专业“发展方向”和“发展建议”的问题。这项调查结果表现出一致倾向——遵从个性、分化方向。

在专业发展建议的自愿回答的内容归纳结论看来, 建议专业“分方向培养”“一专多能不如一专”等倾向性意见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对于坚持播音主持从业目标特别强的学生, 也有绝大多数提出大三、大四应根据学生的能力、个性特征分类培养和进行课程选修, 因为“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播读新闻或者做娱乐主持”, 对于“适合自己的、需要深入学习实践的课程希望有更多课时可以由老师面授”, 而多数人不希望被“强制”修读所有专业选修课程。“学分制应该全面开放”, 选修课要真正授予学生“自由选课的权利”。不管初衷如何, 专业课程设置都考虑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不同路径, 提供相应模块的课程。

2.3 对播音专业招生艺术校考改革的启示

艺术校考使招生院校在生源质量的把控上占有绝对优势。通过招生工作, 专业品牌宣传有了更广播的渠道, 可以将我校人才培养定位和生源特色需求的标准广泛传达, 间接促进就业和提升口碑。校考给我校播音专业的招生宣传、品牌建设带来了有利影响。但是, 其背后隐含的问题我们在此不得不提出。

首先, 播音专业艺术考试对于艺术技术能力的要求不高, 不像声乐或是舞蹈、美术, 需要常年练习基本功, 所以播音艺考被广大考生当作“应急”的“敲门砖”也是个历史遗留问题;其次, 随着近几年传媒行业在新媒体全面发展和国家广电总局2015年“限娱令”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主持人和嘉宾使用管理的通知》发布的背景下, 很多“无证上岗”、违规上岗、口无禁忌的主持人都“摊上事儿”了。主持人的专业素养再一次被广大受众推上行业监管的“风口浪尖”。“明星嘉宾主持抢饭碗”“直播主持人镜前出丑”“最美出镜记者走红”“央视主持人辞职热”……都成为2015年热搜新闻排行年度新闻话题。

因此, 播音员、主持人的培养在2015年一度成为各大高校必须严肃对待和审慎思考的课题。这一变化, 对“把好生源质量关”要求下的招生工作影响巨大。随着各大院校艺术校招对生源素质要求向“思维型”“表现型”和“创新型”转变, 对考生的文化成绩要求也应逐年提高。

近年来, 新媒体的发展势头强劲。只要有人的地方, 就有移动数字媒体, 就需要播音员主持人。另外, 随着宽带网络的建设完善, 网络数字广播电视逐渐取代传统媒体, 占据行业愈发牢固的首席之地, 其从业人员的需求量与传统媒体不相上下, 特别是伴随以手机、PAD为代表的移动数字媒体技术的成熟与产品的丰富, 播音主持人才的就业平台与人才需求越来越多。用一句话概括——科学技术走多远, 传媒的发展就有多远, 播音主持毕业生的生命就有多远。

摘要:近年来, 新媒体的发展势头强劲。只要有人的地方, 就有移动数字媒体和互动化的节目, 就需要播音员主持人。由此, 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也成为学界、业界关注的话题。如何迎合新媒体环境培养适应传媒行业发展、应用型个性化的主持人?通过三亚学院播音主持专业的调研结论 , 做以简要分析。

新媒体环境下电子专业 篇10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黄升民认为,中国的广告市场出现了“拐点”。黄升民称:“2004年国内广告市场份额为1200亿元,实现17%的增长,预计2005年的增长在15%~16%,但增长部分很大一块落到了新兴媒体上。”他表示,传统的四大媒体所占的广告份额曾经最高至80%,但到目前只能占市场的45%,相反,直邮、户外和移动电视等新兴媒体的增长速度非常快。①

近年来,新媒体广告载体开始风起云涌,除了互联网这一新兴广告平台外,楼宇电视、大卖场广告、写字楼的框架广告等,不一而足。在传统的电视、广播、平面媒体、户外传媒等广告载体之外,横空出世的新媒体广告正在冲击着传统的广告市场。同时也冲击着这一新环境下广告的传统传播方式。

新媒体

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一些传播学期刊上设有“新媒体”专栏,但所刊载文章的研究对象也不尽相同,有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IPTV等,还有一些刊物把博客、播客等也列入新媒体专栏。也有专家提出:“只有媒体构成的基本要素有别于传统媒体,才能称得上是新媒体。否则,最多也就是在原来基础上的变形或改进提高。”“目前的新媒体应该定义为在电信网络基础上出现的媒体形态——包括使用有线和无线通道的方式。”②

那么,到底什么是新媒体?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的网络基础上又有所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这也是笔者较为认同的一种对新媒体的解释。新总是与旧相对,而新与旧也是在不断发展和对比中才产生的。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的形式也在不断扩容。传统的广告传播方式主要是在传统的三大媒体(报刊、广播、电视)中传播,载体主要为电视、广播、平面媒体、户外传媒等广告载体。因此本文中的广告的新媒体环境范围可以包括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手机媒体、IPTV、数字电视、移动电视、博客、播客等目前出现的所有媒体新形式。

新广告

众所周知,在传播学领域里,传统媒体环境下的广告传播是一种单向传播,换言之,就是硬塞给受众。对于这些广告,消费者无可奈何,只能被动接受。而在新媒体风起云涌的今天,传播的环境和规则被不可避免地重新定义和书写。在新媒体环境中,传播的通道将不再是线性的,而是非线性的;传播的载体也不再是独立的,而是多元的。这时候,广告作为一种传播的通道和载体,在新媒体环境中也必然会呈现出新的、有别于以往的内容和形式。这些“新广告”的出现对广告主而言意味着更多元、更立体的广告载体选择,对受众而言意味着更多样、更复杂的接受习惯,而对于广告研究而言则意味着更多的思考和启发。在这样的新媒体环境下,“新”广告到底有哪些面目呈现,带来的是什么样的改变呢?以下将以两种独特的新媒体中出现的新广告形式来加以分析。

网络游戏嵌入式广告。目前最新锐的广告形式是网络游戏嵌入式广告。网络游戏嵌入式广告即在网络游戏中以不同形式对产品或品牌进行宣传的广告形式。目前在国内主要有以下几种广告方式:

1.道具广告。如把游戏中角色补血用的血瓶换成“红牛”(国内一种机能性饮料品牌)。

2.场景广告。如《飙车》游戏中赛车场的广告牌就是对外销售的。

3.公告广告。如“在本月内购买《夜宴》电影票就有机会赢得本游戏500点卡一张”。

4.参与式广告。如《征途》答题游戏中的问题:“请问2006年超级女声的赞助商是哪个品牌?”③

从以上四种网络游戏嵌入式广告我们不难看出,有关品牌和产品的宣传出现在了游戏场景中、游戏道具中,甚至以提问的形式在游戏中出现。不再像通常以直线传播的方式进行的传统广告模式一样,网络游戏嵌入式广告将品牌和产品信息有机地融入了受众进行网络游戏的内容中,以不同的面貌出现在每一个网络游戏的玩家面前。以上面第一种道具广告中的“红牛”饮料为例,如果平均每个玩家在一个小时内至少需要5瓶,以一个同时在线30万人的游戏为例,每天有多少人次可以看到红牛的LOGO,这是多大的广告效应呢?

据AC尼尔森的最新统计数据,年轻男性平均每周会花费12.5个小时来玩游戏,却只看9.8个小时的电视。而这部分受众正在迅速远离报纸等平面媒体,对于电视的关注度也日益减小。这就意味着以这部分年轻男性为主的网络游戏玩家24小时内任何时间都可能在线,这也使得以18岁到34岁男性为抢夺目标的广告市场上,作为新媒体平台的网络游戏媒体正在逐步取代电视而成为广告商关注的新焦点。因此,这样受众高度集中的新广告形式对于更为细分的受众市场和更为精准的广告投放是相当有利而效果突出的。

手机互动广告。手机,无疑已是中国人生活和工作中一个最重要的通信工具。以中国平均每三个人就拥有一部手机的覆盖面来看,这一载体绝对是广告的抢夺目标。手机广告被认为是最为精准的广告之一。艾瑞最新发布的无线广告行业调查报告显示,2007年中国将迎来7亿元人民币的无线广告市场。目前,国内手机广告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通过短信或彩信向目标手机用户发布产品和品牌信息。对于这种形式,笔者认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媒体广告形式,只是换个渠道和载体做了传统广告,换汤不换药。再从广告传播效果来讲,这样单向的强制式的广告推送方式有时反而会使受众产生反感,不利于广告效果的达成。

手机搭建的是一个随身携带的新媒体形式,它的便携性、个人化和交互性应该更为广告所用,有更好的广告方式。比如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的“手机对话式广告”。这种新广告方式强调的是和消费者建立长期的关系,主要是通过建立品牌社区的方式,促进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交流。这种方式,广告主和消费者的活动性都比较强。比如麦当劳曾经邀请来店用餐的消费者参与他们的有奖手机游戏活动,消费者参加活动可以获得电子优惠券,而麦当劳则达到了起码两项显性和直接的广告目的:第一,促进了来店用餐的人数,尤其是提高了老顾客的回头率;第二,通过消费者用手机反馈的信息,获得了用户信息,建立了自己的用户数据库。便于定期主动发送电子优惠券、产品信息等。而同时,隐性的广告效果则是提高了品牌认知度和影响力。

空中网广告中心高级经理唐荔介绍说:“手机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广告载体,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整合、交互的营销模式。当然,手机媒体的广告形式还需要更多的思考和探讨,才可能更有效地利用手机一对一的特性,达到理想的宣传效果。这样的广告行为才可以随时随地有效地发生。”④

新认识

从以上两种新媒体的新广告形式我们发现,业界已经对新媒体的新广告形式进行了探索和实验。但我们应该承认,真正成熟和稳定的新媒体广告运营模式尚未出现。一种新技术的引入和发展,会逐渐改变受众的使用习惯与接受习惯。而随之而来的媒体的经营模式、内容生产方式、用户服务模式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新媒体的广告运作方式可能有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对广告受众和特殊环境的精准把握还是广告传播效果达成的最关键因素。具体而言,要注意以下两方面:

第一,对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精确定位。无论媒体环境怎样改变,技术发展怎样快速,对广告受众的细分和准确定位依然是广告传播的精髓。以网络游戏嵌入式广告为例,首先就是对网络游戏的受众作了调查和分析,得到了网络游戏受众的年龄层、使用习惯等信息,使得目前网络游戏嵌入式广告的内容完全符合这部分受众的需求和兴趣。

第二,结合以网络流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的特征。新媒体的特征基本可以概括为个性化、参与性和多媒体互动。新媒体的这些特征对传统媒体环境中的广告传播提出了新的课题。在这一环境中,广告传播的方式和形式应更符合这些特点。以多媒体互动性为例,对广告主而言,新媒体环境可以为其提供多角度立体的广告宣传方式,包括网站信息的直接出现,网络视频的广告传达,同时还有在线实时的互动营销等方式。这些都能更立体、更具冲击力地影响目标受众,以达到更好的广告传播效果。

相信在这些理念的指引下,随着探索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新媒体环境中,一定会出现更为适应这一环境的“新广告”。

注释

1[1]刘俭云:《新媒体特征渗透出的传播语境》,《电化教育研究》,2005(3),第71页。

2[2]冯广超:《数字媒体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页。

3[3]刘朝阳:《NGI董事副总经理龙再华谈网络游戏嵌入式广告》,《现代广告》,2006(12),第68页。

新媒体环境下电子专业 篇11

摘要: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便利,但是作为电子商务交易的产品需要通过物流企业运输到客户手中,而物流企业则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发展平台实现经营的不断扩大。本文以电子商务与专业物流企业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分析电子商务环境下专业物流企业发展的趋势,最后提出专业物流企业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电子商务专业物流企业发展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专业物流企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受到经济体制等方面的影响,我国的专业物流企业发展遇到了许多瓶颈,电子商务的发展,为专业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市场需求,拉动了专业物流企业的发展,因此研究电子商务环境下专业物流企业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电子商务与专业物流企业的关系

正如德博拉·L·贝尔斯所说:电子商务环境模式下会产生两种物流模式:自营式物流模式和专业物流企业模式。自营式物流模式不符合电子商务企业的专业一体化发展,导致物流的成本要高于产品的本身价值,因此在电子环境下发展专业物流企业是现代商务发展的主要趋势。由此可见,专业物流企业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必然保障,电子商务的虚拟交易必须要经过专业物流企业的统一运输与配送才能构成完整的电子商务交易体系。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电子商务为专业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电子商务为专业物流企业提供了运作的平台,通过电子商务可以为专业物流企业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减少市场卖方与物流企业的中介环节,为物流企业节省了大量的经营支出成本;其次电子商务提高了专业物流企业的工作效率,降低了运营费用,比如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企业只需要对运输商品的条形码进行扫描就可以清楚地获悉运输信息,避免了人工抄录,避免了因为人工失误而发生的运输错误等;最后促使物流环节更加完善。物流的网络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环境下专业物流企业物流信息化的必然趋势,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将不同的地区的物流企业进行资源结盟,实现多式联运方式。

2电子商务环境下专业物流企业的发展趋势

电子商务交易完成的标志就是虚拟电子商流与实体货物物流实现衔接,但是一些企业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实施电子商务销售运输一体化,结果造成网络货物销售的利润非常小,甚至是无利可图,分析原因主要是因为电子商务销售企业的后端物流配送支持不成功,无效率的后端作业会产生额外的成本,因此电子商务货物销售企业必须要借助专业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弥补自身的不足。由此可见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专业物流企业的发展趋势具有以下特点:

2.1功能的多样化。传统的物流企业只是提供仓储与运输业务,而随着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专业物流企业提供的是专业性的物流服务,其在提供基本的物流运输业务时,还要提供各种高附加值的服务项目,根据顾客的要求、形象等设定不同的运输服务项目,比如在提供物流运输业务的同时还积极开展货运代理、货运直销等业务,帮助电子商务货物销售企业节省大量的中间环节。

2.2服务一体化。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专业物流企业是存在于供货方与购货方之间的,它是以提供服务为宗旨的,这种服务不仅体现在物流经营的模式功能不断丰富,还体现在专业物流企业的地位,专业物流企业承担着几家甚至几十家企业的配送业务,物流企业掌握着客户的资源,对每个电子商务企业的信息都比较了解,尤其是对电子商务货物销售企业客户的分布情况掌握得非常清楚,而这些信息则被电子商务企业视为商业机密,因此专业物流企业需要提供专业服务以外的保密措施。

2.3专业物流企业信息系统化。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专业物流企业可以通过企业联盟实现资源的最大分配,避免了因为不同物流企业的单独运行而导致出现装载不满的现象,同时通过电子商务,可以保证物流企业信息资源的共享,保证电子商务企业的集约化发展,同时信息化可以保证电子货物的自动化识别、跟踪以及查询等功能。

3电子商务环境下专业物流企业发展的战略

基于当前电子商务的良好环境,专业物流企业要紧紧抓住这一良好的发展机遇,实现专业物流企业的发展:

3.1物流企业要提高学习与创新能力,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专业物流企业要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通过有效的改革促使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首先专业物流企业要加强自身培训,物流产业不仅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也属于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更需要大量懂技术与操作的双技能型人才,所以专业的物流企业应该注重对企业员工技能的培训力度,具体的培训制度与执行规范要严格按照科学的程序执行,当然专业物流企业在培训方面可以突破传统的以老员工培训新员工的模式,积极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通过校企合作为专业物流企业提供更多、更优秀的管理人员与操作人才;其次物流企业要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尽最大的可能的发挥每个员工的长项,为员工积极性的充分发挥营造良好的氛围,这种环境不仅包括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制度还要包含企业的优秀文化,在物流企业中营造以人为本的优良氛围;最后专业物流企业要制定制度化的人才培养机制,现代物流是融合劳动密集型与高科技为一体的现代产业,因此关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仅仅依靠几个月的培训是不可能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现代物流企业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制定长期的人才培养规划,比如要培养一个既懂现代信息技术又懂现代物流管理的人才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

3.2提高信息共享的程度。基于电子商务技术的专业物流在配送信息方面实现了信息化管理,比如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电子化等,通过数据信息化可以实现对配送过程的全程监控,可以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货物运输地址查询功能,同时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建立以配送为中心的物流服务体系,实现了物流企业的统一管理,为电子商务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增值服务。

3.3加快专业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在电子商务时代环境中,物流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给专业物流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比如中通快递、申通快递、顺丰快递的迅速崛起都是电子商务发展的体现,现代物流业务量的快速上升,对物流企业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要求物流企业能够将货物尽快、准确地交付,因此要实现物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基于Iatcmet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真正实现了物流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的物流信息和物流功能的共享。信息平台通过Intcmct可以将分布在不同地区的若干家物流企业连接在一起,远程进行业内信息发布和业务数据传输。

3.4商定适宜的客户服务标准。物流服务的目标是客户满意。一个物流企业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客户的所有要求。因此要确定适宜的客户服务标准。制定适宜的客户服务标准首先就是要明确了解客户需要是什么,什么才是客户最关心的,只有知道了这个,才能保证客户的基本满意,比如对属于活物运输的客户他们看重的是运输的条件与速度,对此物流企业就需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满足客户的需求。

3.5大力扩展供应链范围。虽然近些年我国的电子商务企业数量在不断地上升,但是与其他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电子商务企业的规模还比较小,他们会将各种业务交付给专业物流企业,而我国的专业物流企业为了更好地占据物流市场,他们大力拓展供应链的范围,他们不仅仅提供传统意义上的物流供应链(产品运输、储存、产品流通环节加工、物资配送等),而且还应包括资金流供应链,以及信息流供应链。

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使物流配送迅速升温,面对这一形势,物流配送企业应勇于迎接挑战,抓住发展契机,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同时,政府亦应制定相关的法规政策,实现专业物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婵卓.电子商务环境下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策略[J].现代服务业,2012(03).

[2]王长琼.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问题及前景[J].现代企业管理,2010(04).

[3]徐川芳.跨境小额外贸电子商务税收问题初探[J].企业导报,2013(01).

[4]德博拉·L·贝尔斯.电子商务物流与实施[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58-59.

作者简介:李胜(1974-),男,湖北汉阳人,江西青年职业学院,硕士,经济管理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新媒体环境下电子专业 篇12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 尽管受到了新媒体的冲击, 广播业仍在顽强而持续地求生存谋发展, 这种现象在每个传统媒体中普遍存在, 其实我觉得原因就是缺乏“创新”。今年广播广告的发展态势应该引起传统媒体的警觉。那么如何实现广播业的创新突破呢?

首先, 实现广播广告的营销变革是必经之路, 由于传统媒体的特性, 作为我们媒体人都知道, 虽然我们的节目经常改版, 但其中主动创新是非常少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是被动的、倒逼地进行创新。导致传统媒体创新乏力的主要原因是环境因素、体制因素与行业技术变革。

其次, 对于当今的中国广播改革来讲, 大家不得不承认小打小闹的微观改变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广播业面临的下滑态势。如何发展和壮大广播笔者有自己的一些见解, 比如可以按现在的行政区域划分, 选择中心城市, 建设区域性广播大台, 区域中的其他省市则改办各类专业台。以东三省为例, 可以在黑龙江建立区域性广播大台, 播中央及各省、区的重要新闻, 覆盖整个东北地区;辽宁、沈阳则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设立地方专业台, 比如经济台、文艺台、旅游台等;当然市台还可办服务性更强的、社区性的电台, 比如交通电台、谈话电台、成人电台、女性电台等各类电台。这样做既整合了资源, 也不会出现恶性竞争以及广告投放缺乏针对性的现象。

和新媒体相比, 广播电视仍属事业体制, 在对人才的激励上不如新媒体给力, 而且还会受到一定的限制。高效的数字化节目制作使制作成本迅速下降, 这也使得中央及各地方台走向平行化竞争。这些因素都倒逼传统媒体在营销上不得不进行创新, 作为体制内的媒体人, 我们都知道这样的创新不仅幅度小, 效率低, 甚至是换汤不换药。而如今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广告、移动终端广告无孔不入地抢夺着广播广告的受众群体, 广播自身的缺点就是不能直观“看见”, 而且在创意方面非常有局限性, 也就是只能凭听觉感受, 而不能看见实物, 可是, 广播的优势也是新媒体无法比拟的, 广播拥有宽泛的受众群体、低成本制作和播发迅速的性质, 如何利用这样的优势面对未来的发展?那就必然结合借鉴新媒体技术。

广播和网络的结合势必是强大的, 比如广告优势,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这方面就实现了突破, 以5秒钟的简短广告语匹配百度搜索功能, 这样就使广告主省去了在互联网上重复投放广告的资金, 也形成了广播媒体优势与新媒体优势的对接, 而且广播广告低成本、迅速、多版本, 还富有伴随性。另外, 现在新兴的声音二维码也突破了传统的限制使声音转变为视觉化, 如今网络的发达成就了这一点。

第三, 从中央到各省台都在做着这样的变革尝试, 新媒体广播开始出现。和网络平台合作, 把广播移植到手机的终端上, 只要受众在手机上安装一个广播软件, 就可以在有网络链接的情况下, 随时打开手机广播。但基层电台在这一点上做得还不够好, 依然是依托传统节目, 只是转变了传播方式。手机终端广播开发了广播领域的又一市场, 为什么说是又一市场呢?在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广播终端“考拉FM”, 它不是传统电台做的广播, 而是北京车宇集团旗下的传媒公司开发的手机电台, 他们并不拘泥于节目形式和表达方式, 在全国各地招募工作室和主持人才, 重金购买他们制作的节目, 只要你敢想, 敢做, 你就可以作为这个手机广播的DJ, 节目形式活泼多样, 选择宽泛, 就连2013年最火的娱乐节目《爸爸去哪儿》里的王诗龄小朋友的爸爸王岳伦导演也在微博中提到他在闲暇之余就会打开考拉FM收听笑话类节目。此外, 在收听过程中你也不会遇到像传统媒体中的主持人的话还没说完, 广告就蹦出来了的情况。

很多人都会有疑问, 考拉FM是如何养活手底下一班工作人员和全国各地的DJ的呢?车宇集团的目的不止于此, 他们现在仍然在不断地壮大丰富自己的媒体, 这一媒体终端未来的走向就是伴随着私家车直接进入我们的生活, 未来, 当网络覆盖绝大多数城市时, 我们的私家车上就会自带考拉FM, 打开收音机, 我们收听到的不再是为了听路况首先要听五分钟广告的传统广播, 私家车主有了更多的选择, 可以听小说, 听评书, 听新闻, 听笑话, 听情感, 而本城市的路况可随时查询。只要有网络, 就有考拉FM, 到那个时候, 作为受众, 是选择没有新意的传统广播, 还是选择满是快意的考拉FM呢?作为传统媒体的一员, 我会打开考拉, 收听自己喜欢的节目, 实现我的主导权。那么作为传统广播, 到那个时候该何去何从呢?

在现今形势下, 广告的冲击, 新媒体的排挤, 手机广播的迅猛发展都在告诉我们一个事实, 那就是固守成规是不可取的。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人, 更应该转变营销模式, 追求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打破以往的陈规, 给予人才更多更大的发展空间。

上一篇:班主任工作案例与反思下一篇:供需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