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提升记者的职业素养论文(通用9篇)
新媒体环境下提升记者的职业素养论文 篇1
新媒体环境下提升记者的职业素养论文
摘要: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推动下,新媒体发展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在新媒体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有了新的要求。因此,新闻记者须在原有职业素养基础上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新闻素养。本文主要对记者职业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进行浅析,旨在为新闻记者素养的提升提供更多可靠参考依据。
关键词:新媒体;记者;职业素养
新闻记者为一种通过及时、有效且客观公正的态度来实现为大众传播信息的职业,其既是新闻的采访者,同时也是新闻的制造者,既搜集社会信息又传播信息①。在社会发展及进步过程中,新闻记者的工作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新媒体为一种依赖诸多崭新技术作为支撑的媒体形态。各种媒体形态对新闻记者职业素养具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对新闻记者职业素养提升方式进行深入研究。
一、新媒体定义及特点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报纸、广播、电视媒体的一种新型媒体形态。该种媒体形态的新主要体现为技术的创新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创新。新媒体实质上是指网络、手机以及网络和手机的相关衍生品,如微博、微信、社区论坛、手机报、手机电视等等。新媒体凭借其具有的特点被誉为“第五媒体”。新媒体所具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第一,信息传播速度快速、便捷。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的传播不受印刷、运输、发行等的限制。同时,通过无线网络,信息的传播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各种海量信息可随时随地发送到大众手中。第二,互动性强。存在互动性为网络明显优于传统媒介的一个主要特点之一。网络是一个动态的媒介,将其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可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互动②。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传播时,受众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能够主动将信息“拉”出来,并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直接参与到互动中,进而创造出更多的信息。信息的传播者和信息的接受者可实现平等交流互动。第三,传播主体具有多元化。随着新媒体的普及,信息传播主体在不断发生变化,人人均可成为信息的创造者、发布者,信息传播主体表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
二、记者职业素养的提升
(一)提升业务素养
第一,提升网络信息传播技能。在新媒体环境中,大众主要应用电脑来进行网络交易、网络创作等具有复杂性的网络应用活动,而不是过去简单的网页浏览、打字等简单的活动。因此,新闻记者必须及时并熟练掌握网络上出现的各种崭新事物。例如掌握微博、微信等注册和使用,学会使用4G手机,学会通过wifi收发信息等。第二,提升融合能力。融合能力指的是在媒体融合时代,通过掌握并综合应用相关新技术来对各种新闻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的一种能力。熟练掌握并能够合理应用各种报道工具为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记者必须要具备的一种业务素质。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必须要高度重视记者自身融合能力的提升,将记者塑造成为全能型人才。记者不仅要熟练掌握各种新型媒体新闻的采集技术和制作技术,同时还需懂得有效应用相关技术。记者除了掌握新闻采访、信息编辑、新闻评论能力之外,还需加强学习现场抓拍、摄像、剪辑等本领,进而使自身能够更好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同时,记者还需掌握网页制作、FLASH制作等技术。第三,提升互动沟通能力。在新媒体时代,各种新技术以极快的速度不断涌现,必须要保持学习热情,努力学习各种新技术,并高度重视互动沟通能力的提升③。因为记者在与受众进行有效互动的过程中可挖掘出更多的新闻信息资源,进而提升新闻媒体的社会影响力。
(二)提升知识素养
在新媒体环境下,记者必须要加强相关法律知识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知识素养。知法、懂法、守法为新时代对每位公民提出的新要求。新闻媒体是一项产业,其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需要获取相应的经济效益。但是如果为片面谋求经济效益的提升而使用不正当、不合法手段,那么新闻报道将会失去其真实性、客观性和正义性,新闻媒体在大众中的公信力便会不断下降,进而对新闻媒体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产生阻碍作用。因此,作为新闻记者必须要具备较高丰富的.法律知识。记者知法、懂法、守法,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开展相关活动,严格把握法律红线,并坚持不越线进行活动。
(三)提升道德素养
在以互联网作为主要载体的新媒体时代中,每日均有海量信息不断冲击着人们的生活。在这些信息中包含众多虚假、垃圾信息,同时存在大量炒作新闻、虚假新闻等谣言传言。作为记者,在工作过程中必须要具有较高的辨伪能力,能够科学辨识相关信息的真伪。对海量信息进行去伪存真是对记者社会责任感的一种考验,同时也是记者道德素养高低的重要体现。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记者必须要具备极高的大局意识、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必须要严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纸媒时代,以报纸、广播、电视作为媒介向受众传播的信息存在一定局限性,各个信息的传达者和信息的接受者存在清晰的界限。而在如今的新媒体时代,广大受众可借助多样化的自媒体,随时随地进行信息的发布和接收。这种信息的发布和接收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滋生谣言、虚假信息的温床。这些谣言、虚假信息的存在对网络舆论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直接损害到部分个人及组织的合法利益,对社会健康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中,记者不断提升自身道德素养,充分发挥正确舆论导向的引领作用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
注释:
①杨威.当代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与社会责任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5,05(14):217-218.
②张金文,高延秋.从新闻专业主义看出镜记者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J].西部广播电视,,11(03):445-446.
③王雯.浅谈如何提高广播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J].新闻传播,,09(01):265-266.
新媒体环境下提升记者的职业素养论文 篇2
作为传播信息的工作人员, 新闻记者应及时、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事件, 为人们传递新闻信息, 这样才能体现新闻记者的作用。所以, 为了顺利地开展新闻报道活动, 在一定程度上, 新闻记者要在提升自身职业素养的基础上, 不断地对报道形式进行创新, 采用新颖独特的报道方法, 吸引广大人民群众的注意力。这样才能在报道的过程中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 新闻记者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新媒体时代占据自己独有的位置。
二、关于新媒体特征的分析
与传统媒体相比, 新媒体的传播信息速度快。以往人们只能通过报纸、书刊获取新闻信息, 而现在人们既可以通过书刊获取新闻信息, 也能通过网络、电视、手机短信等一些先进的科技产物获取丰富的新闻, 从而弥补传统方式获取信息的缺陷。这也就说明新媒体具有传播信息快的特征。其次, 新媒体具有互动性特征, 传统的传媒方式, 人们只能接受信息, 而不能发表自己的言论, 这样记者就很难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 而在新媒体背景下, 当记者发表信息后, 人们可以通过网上评论的方法, 发表自己的建议和看法, 这样记者就能与人民群众进行互动。与此同时, 发表信息者不一定要是新闻记者, 人民群众也可以在网上发表新闻事件, 为记者提供丰富素材。此外,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具有多样性, 人们可以通过电脑、手机、 短信等方法传递信息, 这样就使信息传播更加多元化。因此, 新闻记者要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新闻事件, 对新闻事件进行正确的报道。[1]
三、关于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分析
(一) 保障报道的真实性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 新闻记者所具有的职业道德素养包括报道新闻的真实性。新闻记者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实事求是原则。众所周知, 新闻反映的一个国家和社会所发生的真实事件, 人们通过新闻获取信息, 并根据新闻研究社会的发展情况, 这也就表明, 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 新闻记者必须要报道真实发生的事件, 否则缺乏真实性的新闻事件只会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甚至造成人心恐慌。例如, 微信朋友圈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途径, 经常会有一些不法分子, 利用微信恶意传播谣言, 加上微信传播速度快, 这样就导致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严重的改变, 如不及时治理, 将会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以, 新闻记者要及时辟谣, 以免错误的信息给人们带来问题。这也充当表明新闻信息真实性的重要性, 新闻记者一定不要为了获取人们的关注, 而传播错误的信息。[2]
(二) 坚持人文道德观
新闻记者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 一定要坚持人文道德观, 从多方面的角度分析报道语言。在报道的时候根据实际新闻事件, 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 避免给社会带来不必要的恐慌。 尤其是对于一些敏感的话题, 新闻记者一定要考虑当事人的感受, 采用合理的语言报道整个新闻事件, 防止给当事人或者他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这也是每个记者所应做的。只有新闻记者坚持了人文道德观, 正确地报道新闻事件, 才能体现记者这份工作的价值。同时, 记者也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与尊重。
(三) 提升自身的判断力
新媒体时代下, 新闻信息种类繁多, 记者在报道的时候需要从社会的角度深刻分析新闻信息, 否则, 新闻信息将无法体现其价值。因此, 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提升自身的判断能力, 明确自身的地位, 站在客观的立场报道新闻, 避免混淆自己的角色, 切忌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报道。只有坚持公平公正原则报道新闻事件, 才能为人们提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与此同时, 新闻记者在选取新闻的过程中, 一定要准确地辨别新闻的真假, 不要将假新闻报道给观众, 这样新闻记者才能为人民群众提供一定健康的舆论环境, 并保证将谣言扼杀在“摇篮” 中。例如, 由于部分新闻记者缺乏正确的判断力, 在选取新闻材料, 就会将错误的信息报道给人们, 从而给人们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3]
(四) 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精神和文化素养
在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 新闻记者应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精神和文化素养, 保证自身的专业能力能符合自身的工作性质, 才能胜任这份工作。其次, 新闻记者要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 在保证报道的新闻具有真实性外, 还应提高新闻的时效性, 采用合理的方法报道新闻, 进而吸引人们关注新闻事件。只有意识到自身的工作的重要性, 新闻记者才能担负起更多的责任。尤其是在当今社会背景下, 各种新闻事件层出不穷, 并具有危险性和特殊性。因此, 新闻记者无论在报道任何事件时, 都要以公正客观的角度报道新闻事件。此外, 新闻记者应定期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评判, 在反思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及时加以改正。新闻记者也应增强对自身的监督和管理, 保证监管的透明性, 并研究报道的方法, 进而让新闻报道更加具有权威性, 这样才能被大众认可和支持。
四、结语
新闻记者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新闻记者要不断地提升自身职业素养, 增强自身的报道技能, 这样才能立足于现代社会。而且, 新闻记者要增强自身的职业道德精神, 采用合理的报道方式, 正确报道每一个新闻事件, 并保证新闻事件的真实性, 这样才能让新闻报道更加具有权威性, 也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 否则将会影响到新闻记者的形象, 甚至还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这也就是说, 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无论对观众而言, 还是对社会而言都十分重要。
摘要:伴随着时代的进步, 新媒体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因此, 在新媒体背景下, 大众对新闻记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闻记者不仅要有良好的报道技能, 也应拥有职业道德精神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这样新闻记者才能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事件, 并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 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背景,新闻记者,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陈曦.新媒体时代“科学”谣言的传播与控制[J].新闻研究导刊, 2016 (01) :12-23.
[2]卢静.新媒体时代给传统媒体记者带来的挑战和机遇[J].新闻研究导刊, 2016 (01) :78-89.
新媒体环境下提升记者的职业素养论文 篇3
摘要:21世纪,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的发展也越来越快,与报纸、广播电视这些传统媒体不同,新媒体有其自身的特点,面对新媒体我们新闻记者应该如何让应对,以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是所有记者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首先讨论了新媒体的概念,其次对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新闻记者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新闻记者;职业素养
前言:新闻记者是一种以及时、客观、准确、公正的态度向社会公众传播信息的职业。他们是社会信息的搜集者和传播者。对于社会发展和进步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新媒体开始兴起,并不断发展壮大,传统的媒体受到严重冲击,对记者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新媒体概述
(一)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是在新的技术手段支持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具体来说就是在网络和手机的支持下,进行的一系列信息传播活动,比如:手机报、微博、数字电视、公交移动电视等等。是与传统的电视、广播、杂志、报纸等媒体相对而言的,被称为“第五媒体”。其发展速度之快令人咋舌,以中国的互联网为例,中国的互联网起步于1994年,到2009年中国的网民数量高达3.16亿人,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截止2013年年底我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
(二)新媒体的特点
1、速度快
过去,大多数信息都通过书籍、报刊、DVD的形式进行传播,不但制作需要漫长的时间,而且传播速度也比较慢,有时还会因为天灾人祸导致信息丢失。但是新媒体完全克服了上述问题,互联网被形象的誉为“信息高速公路”,只要有一台能接入互联网的电脑或者手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在短短的几秒钟时间里将信息传播到千里之外[1]。
2、互动性较强
传统的媒体,观众只是一个信息的接收者,信息接收者与发布者或者不同的信息接收者之间难以交流。而网络时代人与人之间交流互动变得很容易,我们可以随时随地与他人分享信息,与信息发布者进行交流。在互联网时代人们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而是信息的主动创造者和传播者。
3、传播者多样化
在传统媒体时代,记者和编辑是信息的决定者,发布什么信息主要由他们决定,社会公众难以参与其中。而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都可以发布信息、传播信息。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编辑”。除了以上特点外,新媒体还有攜带方便、容量大、传播方式新鲜多样等特点。
二、面对新媒体新闻记者应当具备的素质
(一)具备在新媒体中传播信息的能力
1、熟悉网络信息传播的途径,并掌握相关技术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必须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技能。一名记者对电脑的理解不应该停留在会打字、会发电子邮件、能够浏览网页、能看视频的阶段,而应当有更高的追求。要不断尝试并学会使用新鲜事物,能够熟练使用“微博”、“微信”、“人人网”等具有时代气息的网络交流软件,并熟悉近期网络流行语和网络热点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紧跟时代步伐,不被时代所淘汰。
2、要做新媒体新闻的积极传播者
现在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大多数人都从手机、网络等新媒体上了解新闻时事。因此,新闻记者应当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参与其中[2]。
(二)加强自身职业道德建设
著名媒体人约瑟夫·普利策曾经说过:“做新闻媒体最难的地方就是既要保证新闻报道的新鲜生命力,又要使其受到良心和道德的约束。不能随心所欲,想怎么报道就怎么报道”。沃尔特·李普曼也认为,新闻出版行业中最大的检查者是新闻记者内心的敬畏之情。新闻行业与其他行业有着极大的不同,它的职业性质要求它必须担负起社会使命,每一位新闻记者应当有崇高的社会使命感,尤其是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些缺乏道德的现象,这更要求每一个新闻媒体人要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防止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经受得住金钱的考验。不能为了吸引观众的目光而进行虚假的新闻报道,坚持做认真负责的新闻报道[3]。
(三)学习法律知识
做一个懂法、守法的公民,是新时代的要求。作为新闻记者更应当懂法、守法。新闻媒体作为一项产业,在经营过程中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如果为了扩大发行量,谋取更大的经济利益而采用一些不正当的手段,甚至不合法的手段,使新闻报道失去了真实性、可靠性、正义性时,就会导致新闻媒体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公信力下降,从而影响新闻媒体产业的健康发展,对新闻媒体人也会带来许多消极影响。为了避免上述不良情况的出现,促进新闻媒体又好又快发展,要求我们每一个新闻从业人员不断学习法律知识,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新闻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相关活动,绝不越法律的红线。
(四)正确引导舆论
舆论引导是新闻媒体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应当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引导社会舆论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媒体向社会公众发布的信息量十分有限,新闻编辑人员可以把一些消极的、反动的言论过滤掉。但是到了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的在网上发布消息,一些不法分子也在网上散布一些谣言,发布一些消极的、反动的、不健康的内容。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每一个新闻记者都应当以身作则,坚持引导社会舆论向健康的、积极的方向发展,号召社会公众与不法分子做斗争,净化网络环境[4]。
结论:新媒体时代对每一个新闻记者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记者只有顺应时代潮流,适应新媒体,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职业素养,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才能在工作过程中得心应手,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朱霍煊.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新闻记者职业素养探析[J].大舞台,2011,05(11):20-24
[2]杨雄信.网络环境下新闻记者角色定位研究[D].广西大学,2013,11(02):10-21
新媒体环境下提升记者的职业素养论文 篇4
摘要:主持人是新媒体时代电视节目的传播品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推进,新媒体已经日趋成为社会信息化传播的主流媒体,深入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电视节目作为一项重要的日常生活消遣内容,也受到了来自新媒体的渗透和挑战。电视节目主持人作为传统电视节目的核心角色,是新媒体时代电视节目的传播品牌。辩证地看,新媒体时代,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地位虽然会受到挑战,但是一个优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又能够影响甚至决定一档电视节目的收视效益,探讨时下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媒介传播匹配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电视节目;主持人;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10-0109-02
一、新媒体的意指及其传媒影响
新媒体(New media)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P.Goldmark)于1967年提出来的,主要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在这个概念被提出之后的四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新媒体已经来到我国,并且正在深深地影响着信息的传播、媒体工作者的就业前景、大众对信息的接受和消化,它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媒体时代的特征是任何狭窄范围内的媒介都会影响到信息的传送,例如:楼宇、社区、医院、娱乐场所、网络博客、手机短信和彩信以及手机报等。新媒体不仅影响人们日常信息的接收,而且也给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带去新的挑战。其中自然少不了对电视节目及主持人群体的挑战。首先,新媒介使得电视节目的制作和播出周期缩短,在一个电视节目的背后,通常都会存在一个公关制作团队,但是节目制作技术的成熟要求电视节目注重时效性,短时间内制作出高质量、受众度高的节目,不仅对节目后期制作团队提出挑战,同样对主持人提出挑战。主持人往往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收集与当期电视节目主题相关的大量材料,并且针对受众的口味进行筛选;其次,新媒体强调影音文字信息的结合,并且带有互动性这一独特特点。一档电视节目与观众的互动性程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电视节目的成败。例如湖南卫视2005年推出《超级女声》节目以来,诸多娱乐节目开始看重与观众的互动性。在问答类电视节目中,往往会设有“求助亲友团”的环节,例如中央电视台的《开门大吉》和湖南卫视娱乐节目《疯狂的麦咭》;在羊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央视首次借助新媒体――微信“摇一摇”的功能与观众进行有奖互动环节,可谓首次。另外,新媒体对主持人新闻敏锐度和社会责任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后的时代,博客、微博、即时通讯、交友网站等信息交互手段,使信息发布与交互变得异常简单,每个人都是信息时代的主人,都有发言权和评判权。公众人物在接受到来自大众的追捧的同时也受到社会的监督。主持人作为公众人物必须扮演起社会公知的形象,热心关注公益事业。新媒体时代同样代表着大众麦克风时代的到来,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传播信息的渠道,都可能成为意见表达的主体,新媒体因而成为民众利益表达的第一通道和突发公共事件的第一信息源。网民深度搜索欲望和能力强,“关联性”话题层出不穷,微博已成为重要的网络舆论载体,每十分钟都会推出话题更新。而作为传统媒介工作的电视工作者,必须在新媒体环境中为传统媒介的发展谋求新契机。
二、新情境下主持人职业素养的表现样态
新媒体时代下,大众娱乐消费节目越来越受到推崇,诸多电视节目开始推陈出新,以迎合大众的娱乐需求,主持人扮演的角色也从过去单一的解说、传达新闻类转向评论、引导类,呈现多元方向。这种评论不仅是主持人个人的,同样也是电视节目甚至是电视台的一种声音表达,而引导主要体现在鼓励大众思考、评判,有自己的主见。
根据电视节目的种类,相应地也有对应的节目主持人。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种类大致有:新闻类、评论类、访谈类、娱乐类以及生活服务类等。在新闻类节目中,主持人的形象一般是正襟危坐的,其价值即在于通过自己的声音准确无误地传达实效的新闻,例如《新闻联播》《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间》等节目。在访谈类节目中,主持人的地位是极其核心的,整个节目的顺利进行,绝大部分需要依靠主持人的完美衔接。例如:《艺术人生》《鲁豫有约》中的朱军、陈鲁豫。娱乐类节目是今年来最受大众欢迎的,这其中的歌曲比赛类节目如《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等,主持人的位置明显具有空白化,《我是歌手》节目中,初赛时选择七位歌手中的某一位兼任节目主持人,在总决赛中再选择专业的、知名度较高的主持人,诸如何炅、汪涵等。而在另外两档歌曲比赛类节目中,直接将主持人从舞台上抽离,因为观众在这类电视节目中关注的焦点往往集中在导师和歌手的身上,很少有人会去寻找主持人的身影。而在自去年开始兴起的明星真人秀节目中,主持人更是明显被遗弃了,取而代之的是明星的自导再演、自娱自乐,而摄影机后边的导演组明显只是分配任务,组织活动持续下去的一种程式性行为。这些真人秀节目以《奔跑吧!兄弟》《极速前进》《一年级》《花儿与少年》《一路有你》《奇妙的朋友》《消失在世界的尽头》等为代表。这些栏目中的导演组工作人员取代的就是主持人,传统节目中的主持人的位置和重要性被抽空了,在这样的娱乐性节目里,观众的着眼点在明星们身上,作为观众,甚至不会去考虑这档节目与之前节目究竟有何差别。
新媒体环境下提升记者的职业素养论文 篇5
虽然各家媒体将真实发行量看作是核心机密, 不愿意示人。但报纸的纸张用量却是瞒不住的秘密。据2014年中国报业物资供应年会披露的信息显示:2014年全国报业用纸量为276万吨, 比2013年减少31万吨, 下降幅度为10.1%。但实际上, 这种下降速度呈几何级数在增长, 甚至有专家断言, 也许很快就会有传统纸媒经受不住新媒体的冲击走上死亡之路。这种预言不幸成为现实, 就在今年7月12日已创办逾半世纪的香港《新报》停刊, 不到一周时间, 香港历史最悠久的报纸之一, 创刊76年的《成报》也宣布暂停出报。两份报纸的停刊显示新媒体和互联网新闻的冲击, 已改变了读者的读报习惯, 传统收费报章经营困难, 有些已到了难以为继的境地。
如何应对新媒体的冲击, 对于传统媒体来说, 唯有走融合发展之路。2014年8月18日,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 整合新闻媒体资源,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是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部署、推进宣传文化领域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 是适应媒体格局深刻变化、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和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举措。通过融合发展, 使我们的主流媒体科学运用先进传播技术, 增强信息生产和服务能力, 更好地传播党和政府声音, 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信息需求。
媒体融合发展, 对于处在新闻源头从事新闻采访的记者意味着什么呢?
一、要跟上时代步伐, 当好全媒体记者
传统媒体里, 集聚了大量的新闻人才, 他们受过专业新闻训练, 熟悉党的各项方针政策, 有着强烈的新闻意识, 对传统媒体报道驾轻就熟, 但在新媒体发展环境中显示出劣势来。
新媒体和全媒体代表的是同一个概念。因为在新媒体中, 融合了全媒体的概念, 不再像报纸的新闻, 只刊发纯粹文字的内容, 可以配合图片、音频、视频以及图表等, 形成报道。正如中国传媒大学校长苏志武所说, 在媒体融合时代, 非常需要这种集采、写、摄、录、编、网络技能运用及现代设备操作等多种能力于一身的人才, 这无疑是数字时代“时势”造出来的职业。可以说, 在新媒体的报道环境中, 只要有利于新闻传播的手段可以全部使用上, 目的是扩大报道的阅读吸引力, 让更多的读者点击, 力求最大的传播效果。
因此, 对于一个记者来说, 如果在以往的报社, 也许只需要文字写作能力强, 能够将采访到的素材加工成报道稿件即可。但在全媒体环境下, 记者就不仅要通过自己的采访, 通过文字能够表达, 还需要掌握摄影、摄像、录音等技能, 力求全方位给读者现场情况。
以某报社派赴某位记者参加某个重要活动采访为例。作为一家媒体, 一项采访活动不可能派出多位记者采访, 那么, 对于这位记者来说, 就需要掌握摄像、摄影、录音等多项技能, 才能完成全媒体报道的任务。有时, 记者在现场, 未必需要配备专业的摄像、摄影、录音等设备, 仅仅靠着手机即可完成这些任务。一图胜千言万语, 一段小视频就能吸引来更多的读者点击。新媒体改变了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 虽然未必增加很多报道成本, 但的确通过记者能力的提升, 增强了报道效果。
除了采访本身应该具备的能力以外, 作为一个全媒体记者, 还应该具备一定的移动网络使用能力, 即可以迅速地将自己拍摄的视频、图片等, 通过手机传输到后方, 方便后方编辑加工使用。
在实践中, 有些记者现场拍摄了资料, 但由于网络技术掌握不够熟练, 现场网络条件不好等, 影响了新闻的播发时效, 导致在和其他同行的竞争中被动。现在, 记者是否熟练掌握各种上网技能, 俨然成为记者之间竞争的一个重要技能。尤其在时常派出记者赴国外参加各种重要活动采访, 在相对于中国的不同的网络环境中, 甚至手机通信等不如中国发达的国家中, 如何实现采访信息的及时快捷传输, 才是真正对全媒体记者基本功的考验。
不仅是采访技术的运用, 还在于稿件写作文风的改变。“全媒体新闻报道相较于传统媒体, 新闻内容更为短小精悍, 便于快速报道;视角更趋于平民化, 以便与受众充分互动;采写发布更为迅速, 以此将全媒体优势发挥到最大限度。”[1]这就对记者的写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记者为传统纸媒等写作了传统的稿件, 还要转换视角, 将同一题材压缩或修改为适合新媒体传播的稿件, 就在这一修改转换过程中, 记者能够体会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要求的不同。
二、学会整合各种资源, 通过多种途径搜集采访报道线索的能力
互联网使得信息的采集、传播的速度和规模达到空前的水平, 实现了全球的信息共享与交互, 它已经成为信息社会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现代通信和传播技术, 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由广播、电视、卫星通信、电子计算机通信等技术手段形成了微波、光纤通信网络, 克服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障碍, 将世界更进一步地联结为一体。但与之俱来的问题和“副作用”是:汹涌而来的信息有时使人无所适从, 从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迅速而准确地获取自己最需要的信息, 变得非常困难。这种现象被称为“信息爆炸”、“信息泛滥”。
“媒体的融合, 要求记者在新媒体时代, 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 能进行有效地筛选、探寻, 鉴别出真正有价值的重要信息, 并将这些散乱的信息深刻地、立体地、逻辑地呈现出来, 使其转化为知识。”[2]对于媒体记者, 如何在各种眼花缭乱的信息的海洋里, 遴选到适合自己的报道选题、报道线索、参考数据等, 是记者的基本功。
传统媒体往往设置了报料电话, 了解信息的群众将线索反馈到传统媒体, 传统媒体派出记者赴现场采访, 完成了这一报道过程。但在新媒体环境下, “人人面前都有一个麦克风”, 人人都可以做自媒体的发布者, 原来的报料者可能本身就变成了记者。而专业记者, 需要通过朋友圈、微博、微信等及时获取这些信息, 以自己作为专业记者的能力, 做出更加深入完整准确的报道, 在新闻大战中取得优势。
许多全媒体记者还通过猫扑、凯迪社区、本地论坛等获取采访线索。而检索功能和云数据的使用等, 能够通过提供类似事件、相关链接等, 扩大了参照系和阅读视野, 增强了报道的可读性、说服力和理性色彩。
一个在全媒体时代的记者, 必须是一位“富记者”, 这个“富”, 不是“富裕”, 而是“丰富”。他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 手中掌握丰富的采访线索, 联系大量的专家, 获得多方面的资源和信息, 让报道信息量更大, 更加吸引读者。
三、提高互联网思维, 作自媒体的实践者
当新媒体、自媒体眼花缭乱地发展的时候, 渐渐地, 脱颖而出的, 仍旧是那些专业媒体记者所做的自媒体。因为他们能够掌握最权威的信息, 熟悉公众的心理, 能够利用专业优势, 取得最好的传播效果。
但一个记者尝试自媒体的过程, 也是对自我的一个提升。从以往完成媒体单位所制定的工作量, 获得好新闻奖励等实现人生的价值, 过渡到关注自媒体发布的新闻中读者的点击量、与读者的互动, 以及分析读者的地域分布、年龄层次、职业类别等, 是对自己业务能力的一个提升和激励。一位记者曾深有感触地说, 我从事了几十年摄影, 但却只有在自媒体环境中, 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读者对我的期待, 对我的褒扬, 我必须继续拿起相机, 做好我分内的工作。因为, 在传统媒体中, 一个记者完成了稿件无论刊登在报纸上还是广播电视中, 几乎很难得到读者的反馈和补充, 很难了解到具体的读者信息, 对自己的工作有益的启示往往来自同行或前辈的教诲, 却缺失了最关键的读者这一环的信息。但自媒体却真正弥补了这个环节。
许多专业媒体记者加入到自媒体行列中, 一方面, 是因为传统媒体刊登信息容量有限, 自己在采访中获得的大量的音视频信息无法全部展示, 可以借助自媒体的补充, 扩大信息的发布;另一方面, 是经营自媒体所获得的成就感。在这里, 可以得到读者的鼓励, 甚至启发。自己给自己当总编, 则更能够检验自己的新闻处理能力。越是经历广的老记者, 越积极开辟自媒体, 因为手中有着丰富的资源, 可以通过读者的检验, 以及阅读量的多少, 知道新闻的价值。日积月累, 也成为自己出书的资本。
四、不忘肩负的责任, 当好“桅杆上的瞭望者”
约瑟夫·普利策曾说:“如果一个国家是一条在大海上航行的船, 新闻记者就是这艘船桅杆上的瞭望者。面对汪洋海面一切不可预知的情况, 要做出最细致地观察, 对或将触礁的危险发出及时的警告。”这句话提醒了记者的神圣使命感, 一直成为媒体人引以为自豪的角色定位。
在传统媒体中, 神圣的职业荣誉感也代表了一种职业情怀。“勿忘人民”, 这是著名记者穆青生前的肺腑之言, 也是对所有入职记者的告诫和提醒。新闻记者都会依赖于某个媒体生存, 而这个媒体在社会环境中拥有的较高的社会地位, 以及获得的各种采访资源, 保障了记者的归属感、使命感。
在新媒体环境中, 记者的自我个性更加张扬, 但这种职业荣誉感应该更加强烈。尤其在社会转型时期, 要自觉当好社会正能量的传播者, 无论在传统媒体的角色定位里, 还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自媒体传播环境中, 都能够牢记自己作为职业记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写出无愧于自己和时代的作品。
一位意大利哲学家曾说, 20世纪是权利的时代, 而21世纪将是责任的时代。德国哲学家汉斯·乔纳斯也表示, 随着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增加, 责任的自然生态也产生了变化。他由此提出了普遍责任的概念:首先, 你需要为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负责。第二, 更大权力, 更多知识, 更多责任。第三, 除非我们协作之后仍无法改善状况, 否则我们就不能说我们无力改变。[3]
责任, 让我们在新媒体发展的大潮面前保持自己的优势, 也真正体现出一个媒体人的专业品质。
“以往的职业原则要求记者在新闻中尽量弱化自身的存在感, 突出新闻事实。但是新旧媒体融合要求记者更多地理解和运用新媒体, 新媒体平台是身份更是平等的平台, 除了代表媒体的官方账号外, 记者等媒体工作者的新媒体身份也成为受众关注的重点, 他们通过这一途径和记者交流, 为记者提供信息和反馈, 一定程度上也通过这一途径监督媒体工作者和媒体工作者所任职的媒体。”[4]每一位记者属于所在的媒体, 因此才有了记者身份。强化这种监督和责任, 可以让媒体的报道更加具有感召力, 让记者也更加有责任感。
无论你喜欢与否, 新媒体的到来不可抗拒。媒体融合, 将是媒体发展的趋势, 也将会成为许多传统媒体转型升级发展的一个长期战略。媒体记者, 要抓住这一机遇, 紧跟时代潮流, 重新定位自己, 才能实现自我的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林, 刘一伟.全媒体记者能力的培养与管理机制的探讨[J].大家, 2012 (20) .
[2]魏国荣.媒体融合背景下的记者转型探析[J].军事记者, 2015 (2) .
[3]曲折.21世纪是责任的世纪[J].中国慈善家, 2013 (4) .
新媒体环境下提升记者的职业素养论文 篇6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1-00131-0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的影响日益扩大,应用网络媒体的网民迅速增加,特别是青年学生成为网络应用的主力军。面对这样一种功能优越、影响强大而又发展变化非常迅速的传播媒体,高校大学生普遍缺乏知识基础和心理准备,缺乏对其进行科学、合理应用的素质和能力,以致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出现许多忙乱,由此造成的负面影响和不良后果有目共睹。所以,客观认识网络媒体,把握当代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状况,加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是我们必须面对而且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新媒体环境下实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新媒体超时空、超媒体、自主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深刻地影响着新世纪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方式,人际交往,人生价值观念的形成,成为大学生认知社会与世界的重要渠道。但同时也必需看到新媒体的“双刃剑”性质,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污染、信息爆炸、信息侵略极易影响大学生对社会对世界的看法,进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要适应这种信息环境的变化,就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能力。
媒介素养包括人们对各种形式的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除了听说读写能力外,还有批判性地观看、收听并解读影视、广播、网络、报纸、杂志、广告等媒介所传输的各种信息的能力,当然还包括使用宽泛的信息技术来制作各种媒体信息的能力。媒介素养是一个素质概念,它的宗旨是使大众成为积极地善用媒体、制造媒体产品、对无所不在的信息有主体意志和独立思考的优质公民。它与提高社会文化品质与健全公民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
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使受众具有健康的媒介批判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二、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新媒体环境下,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巨大的挑战。媒介素养教育从概念到实现,需要社会各方面通力合作。有学者指出媒介机构、社会组织、受众应为建构主体。
媒介机构是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实施主体,社会组织是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环境主体,广大受众是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动力主体。具体到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而言,具体的实施力量应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阵地
1.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
大学生还处在校园学习的阶段,所以在大学里开设相关课程是提高其新媒体素养的最好方式。学校教育具有制度化、强制性以及良好的持续性等优势,这样可以确保新媒体素养教育的理念和内容得到比较稳定的贯彻。对于大学生来说,在老师的带领下获取对新媒体文本的解读和分析技巧,这种集体学习的形式有利于形成一种主动利用新媒体的良好氛围从而发挥新媒体在大学生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从世界范围来看,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把媒介素养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这种做法的优势是培养师资比较容易培养。另一种是把媒介素养内容融入或渗透在其他课程中实施,这种做法的好处是不必增加新课程,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在德国,有关媒介素养的知识通常被放在政治、社会常识和社会研究等课程中讲授,并且是师范院校、成人教育机构、宗教团体和社区工作者的经常性的讲演和宣传内容。
笔者认为,就媒介素养教育而言,应该体现出多样化的原则,采取单独开课和融入课程相结合的原则。具体到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应该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应该先从选修课开始,然后慢慢上升到必修课。再者,从大学授课内容来看,尽管有些课程已经涉及媒介素养教育内容,比如计算机课程。但是涉及内容不多。再开一门选修课,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学生学习内容的重复。从已有的课程来看,也是如此,上海交通大学是把媒介素养课程当成专门的课程开。
2.教育机构制定相关政策,确保媒介素养课程在大学教育中迅速推广
随着新媒体对人们生活影响的深入,高校会自觉的意识到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从而设立相关课程,但是这个过程毕竟非常缓慢。只有受到权威部门的重视,新媒体素养课程才能够快速进入大学生教育中去,进而得到普及。
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基本就是遵循此发展路径。在英国、加拿大,都是先有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媒介素养教育得到广泛认可,进而相关机构或职能部门出台相关制度,使媒介素养教育普及化,这个过程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可以避免这段漫长的道路,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已迫在眉睫,其重要程度足以受到教育机构的制度保障。我国的教育部门可以像规定大学生的英语能力那样来确定大学生所要达到的新媒体素养等级。
3.培养专业的媒介素养高校教师
在大学校园普及新媒体素养知识,就现在的师资力量来看,明显处于匮乏状态,因此,应该采取各种措施。
在一些西方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师资培训制度。在澳大利亚,澳洲媒体教师协会提供一系列优秀的媒介素养教育资源,并定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师研讨会;在美国,一些著名大学,诸如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等为教师和研究生提供媒介素养方面的教育服务。
中国的媒介素养教育也可效仿他们的做法,由一些媒介素养研究机构或者著名大学的新闻院系提供媒介素养教育的专业培训,以缓解师资匮乏的现状。目前,我国新闻传播专业的师资力量相对饱和,可以考虑将部分老师转向媒介素养教育中去。由于他们具有新闻传播理论知识,通过专业学习或培训能够很快承担起媒介素养课程的教授。
(二)社会——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不可忽视的力量
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应该结合社会、学校等多方力量。社会创造环境、营造氛围,是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的推动力量;学校提供条件,是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的执行者。如果双方力量结合起来,就会让大学生处在新媒体素养教育的浓浓气氛中。
1.组建媒介素养社会研究机构,支持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工作
国外的经验表明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和实施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社会组织的支持。例如,美国的修女托曼创立的“传媒教育中心(http://www.medialit.org)”一直在领导着美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运动。
目前国内专业的媒介素养研究机构较少,也缺乏社会组织支持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谋求社会组织的认可,能够提高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的开展效率。
在社会组织力量的推动之下,可以定期召开有关媒介素养教育课题的研讨会,还可以像国外一样组成媒介素养教师协会、媒介素养兴趣小组等,共同推动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一系列活动的的开展。
2.家庭教育要转变对新媒体的恐惧
面对新媒体的负面效应,许多家长为了避免孩子受到伤害,没收孩子的手机,限制孩子的电脑使用时间,就连一些学校也采取过类似消极的办法。这些做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新媒体带来的负面问题。
家长应当先提升自己的媒体素养,以开明的態度看待孩子对新媒体的钟爱;在孩子使用新媒体的过程中,向其传授一些媒介素养的知识;生活中要积极与孩子沟通交流,表达对孩子的关爱,防止孩子因为家庭的冷落而沉迷于网络中的虚幻世界。家长需要与孩子一同面对新媒体带来的诸多问题,用科学、理智的态度对待新媒体。
3.媒体机构利用自身资源,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在日本,报社在每年的特定时间会开放,以供学生参观,让他们了解媒体信息的制作过程;每年也会有专门的媒介素养知识宣传周,教授学生如何有效识别媒体信息。新媒体机构也可以定期向大学生开放,对大学生开展媒介技术教育,给予大学生亲身实践的机会。媒体可以适当的接受大学生制作的信息作品,使其参与媒体制作,比如大学生校园记者、大学生拍客,在具体的制作实践中,大学生可以亲身体验信息制作过程,提高他们对信息的鉴别能力。
(三)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
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需要大学生群体的积极支持与配合,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正如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指出的那样:只有……消除对媒介的神秘感,我们才可能对电视,电脑,或任何其他媒介获得某种程度的控制。大学生应通过新媒体素养课程的学习,认识新媒体的性质和媒介信息的价值。媒介素养教育就是要培养受众的批判意识,对媒体信息形成个人的独立见解,透过现象看出本质。所有的媒介产品中,或糅合着制作者的价值观念,或隐藏着商业味道,要正确的解读信息,必须具有批判的眼光。
应当明确的是,新媒体素养教育是通过教育使大学生了解新媒体再现现实,重构现实的功能,认清新媒体对社会的功能与影响,判断新媒体信息的多重意义,与新媒体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张泰来.新媒体:青少年道德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5).
[2]陈龙.青年亚文化与当代媒介素养教育[J].国际新闻界,2005(2).
[3]段京肃,杜骏飞.媒介素养导论[M].福州:福建人民出社,2007.
新媒体环境下提升记者的职业素养论文 篇7
关键词:传播者;受众;传播意识;传播权利;传播观念;自媒体
一、传播者权利意识的形成及其分解
传播者产生传播意识与权力的动因从人类最根本的心理层面看,是由于人生活在客观的物质世界当中,必然会和外部世界发生联系。首先,在自我传播阶段,他们具有“认知欲望”而且他们本身具有这种认知能力(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的可知论:万事万物都是可以被认知的),然后内心衍生出“传播欲望”,如果离开“传播欲望”这个主观内驱力,那么“人”认识事物的最终价值就得不到实现,就显得没有传播意义可言;如果人认识事物的价值长期得不到实现,就会把人认识事物的能力弱化(人认识事物的积极性就会被挫伤)并扼杀人的传播欲望导致人的话语意识的淡薄与没落,如同行尸走肉。所以,传播意识形成以传播归宿及其反馈为基础和动力。
经过后天社会形成的影响,人由以往的个体性发展到群体性,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并由这种联系强化了“传播”的必要性,导致今天整个社会多元化的传播格局。人与人已经离不开各自之间的联系,传播显然很有必要,而且人的(尤其在之前,传播者还是一种职业化固定角色时)话语表达意识日趋强烈。在这个趋势下,如果没有传播,社会乃至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就会止步不前;甚至,人类就不能生存。传播意识指导传播行为的发生,在意识上没有觉醒,那么在行为上必然就不会表现出来并作用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发展上。
传播者有了传播意识,并且想把他们所认识到的事物的相关信息“表达”出去(主观能动性),形成自己的观念并作用于别人的意识里,这种传播意愿在长期以往的人际传播中就渐渐显现出传播者的“权利意识”。发展到后来,就有一个统一的传播机构,里面的传播者通过其机构对被传播者(受众)进行思想意识宣传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种权利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传播者对传播权利的长期垄断(每个人本应都有传播权利,只不过在之前传播机构依托特有的传播工具对大众传播权利进行垄断,致使大众传播意识浅薄),那么他的传播地位就被固定了下来。
在现代社会,电子传播媒介由之前的初始阶段(电台、电话机等)发展到现在的高级阶段(电视、网络、手机等),逐步对以往的传播垄断局面产生剧烈的冲击和重大影响,打破和分散传播者及其传播机构在传播上的“特权”,这种权利被现代电子传播媒介进一步分解到大众个体上,人人获得了传播权利。传播者权利分散的趋势是科技革新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社会大众是其(科技革新和社会历史)主体,任何东西的发明和事物的发展都是围绕这一主体进行的。尤其是进入“自媒体”时代以来,手机中的微信、微博等媒体和社交软件的开发运用更是加剧了这一趋势。传播者及其机构的传播特权不断被“民众化”和“个人化”。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公众的思想,拓宽了他(她)们的“言路”。整个传播意识逐渐由“他者”变为了“自我”,大众当上了传播者,每个人都从自主获得的信息中形成自己的判断,享有媒介权利。媒体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真正属于大众了,并进而推动了社会媒体的发展(媒介发展的动力不再单单依托自身对于大众的作用产生的反馈,而是把自身投入到大众中以获取最大化的发展)。
二、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者权利的分化与角色的置换
基于整个传播过程并依据守门人理论,在以前的传播过程中的“工序”显然比现在要复杂得多(以往的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要“过滤”多次,最终才到达受众那里,而这时的受众是被动的)。而现在,网络和手机等自媒体势力在民众当中不断壮大,“传播过程”中的那些限制和过滤似乎被淡化了甚至对于民众表达自己的呼声不再起作用了。可以说,守门人理论在自媒体愈来愈发达的时代背景下显得有点“脱节”,它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代传播媒介与传播手段多元化这个势头。所以,之前传播者的权利也在这个当代传播体系中被分化,在传播途径中被各种自媒体大量的分流出去,而且传播路径越来越短。在民众拥有传播权利时,其身份地位也必将发生变化。由之前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提取,进而成为“新的传播者”;而之前的传播者,由于受到这种冲力,其身份地位也发生相应的调整,转为“受众”(这里的受众是相对的概念,现在的媒介似乎一切都是以受众为本的服务意识为主导。
这种传受关系的位移直接导致传播领域一系列变化,如:民众由之前对职业传播者的听从与崇拜转为自主与批评,促使媒体对自身加以规范和调整,更好服务于民众,民众自主传播意识大大崛起;还有在某条信息无论是从“正传播”看,还是从“反传播”看,传受双方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转化过程之中,彼此依存与制约(尤其在进行社会舆论监测时更为明显,媒体和民众相互监督,这为平衡和净化社会舆论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导致了 “传播双主体化”的传播模式并且这个趋势日益得到体现和强化。传受关系作为建构传播系统的基础,它的变化也必将引起现代传播体系的“连锁反应”。传播者的性质最先发生变化,因为他是传播系统的始端(传播发展的基点),由此再延伸到传播过程再到受众,这一系列的环节都是彼此联系和相互作用的。
当代电子传播媒介的发展所导致传播者权利的分化与角色置换这一独特现象,是值得当代传媒领域引起重视的。因为这是传媒领域的一种时代变革,无论是处于这一领域其中的任何一个因素,都有可能受到这种现象的影响甚至是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
三、受众传播意识的觉醒与传播观念的强化
前面提到过,由于当代电子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其中以自媒体为典型代表)将主流媒体固有的地位予以有力的撼动之后,受众传播发生重大变化。受众传播意识不仅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且他们自身的发展以及影响大大超前。光是受众引起重视就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媒介运行环境和媒介市场(由于我国从以前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极大地提高),使以往的媒介运行环境和处于初级开发阶段的媒介市场这两者自身与它们的资源进行了合理配置与深度开掘并充分地发挥着它们的作用,传媒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步入改革开放以来,在“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号召下,人们思想意识得以进一步解放,受众整体素质(知识结构)不断提高,科技领域技术不断更新以及民众拥有媒介的程度大幅度加深等等因素,“彻底影响”了先前时期受众的思想观念(由之前较为落后与被动转变为先进与自主,传播意识开始觉醒;受众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在媒介领域应有的权利与地位,存在感随之迸发)。再者,科学技术使传播工具不断升级,为受众这种思想意识观念提供了施展平台,民众开始敢于在传播领域发言也慢慢善于发言了,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媒介意识和判断能力。如今,受众一改以往的被动和落后的消沉状态,取而代之的是一副新面孔(积极、自主并越来越活跃)。比如,现在的网民,着实是一个强大的群体,媒介警觉意识越来越凸显,不仅为媒体机构提供源源不断的社会线索,促使社会中的一些弊病得以“改正”,而且在 对于媒介机构这个本身具有“典范”作用的社会形象进行反向监督(不迷信权威的进一步表现),这就成为当代受众传播意识与传播观念发生变化的又一力证。
我们现在生活越来越离不开自媒体,诸如手机这一个新兴媒体的功能实在强大,在以往通信通话的功能基础上,进一步衍生出许多“附加功能”(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软件),正是由于这些“附加功能”为受众提供多条言论渠道才使得受众的强大有了载体并依托于它们;手机等自媒体在现今像是受众思想观念的另一物化(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自己的“英雄”)。民众传播观念随着媒介形态的不断变革而逐步深化与多元,可以说是由于媒介形态多样化这一因素激发和诱导了民众传播观念的开化与提高并且在日后社会不断发展中,媒介形态的更新与影响力也同样的不断得到强化。
小结:
上述三个方面对于新媒体环境下职业传播者权力变化的阐述较为简略。时代不断发展、不断进步,媒介领域传受要素的变化对于传播者和受众这两大主体的影响是非常深刻而强烈的。媒介融入民众的生活中,成为了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进而形成媒介文化。但不能忽视的是:如今,在大的媒介环境与媒介市场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这种变化对于先前传播者的冲击甚至对于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发展走向的影响程度和它们所带来的利与弊该如何权衡的诸多问题,是值得从业者和学界进一步研究或者探讨的。
参考文献:
[1]《传播学》邵培仁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6月第二版
[2]百度百科(自媒体概念的引用)
如何提升编辑记者的媒体素养 篇8
1. 编辑记者的职业道德意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编辑记者, 职业道德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但在现实生活中, 一些记者为了获得相关的信息不惜采取一些不道德手段, 比如, 侵犯当事人的隐私, 或者是收取钱财掩盖新闻事实, 这些行为都是对当事人的一种侵犯, 也是对自己行业的不尊重。还有一些记者编辑在获取新闻资料的过程中采用过激的手段, 与当事人发生冲突, 这些都是记者编辑职业道德意识缺失的表现。
2. 编辑记者的专业素养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当前编辑记者数量的增加也造成了这一行业竞争的加剧, 这就对编辑记者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编辑记者就要不断地提高专业知识素养, 不仅要熟知本专业的知识, 还要注重实践, 多多深入基层获取新闻信息, 在这个基础上提高新闻本身的质量和真实性, 同时还要注意提高报道的深度, 在对新闻信息进行深入挖掘的基础上获得新的新闻点。
二、提升我国编辑记者媒体素养的方法
1. 提升编辑记者的职业道德素养
作为一名合格的编辑记者, 在获取相关信息时必须严格遵守职业道德, 不能为了获取相关的新闻信息而违背了自己的职业操守, 在工作的过程中, 要尊重当事人的隐私和权利, 不能损害当事人的利益。同时, 真实性是新闻的基本特征, 不能为了获得相关的关注而捏造事实制造虚假新闻, 侵犯当事人的利益。同时, 作为一名编辑记者还要有一定的政治敏感度, 敏锐地发现或者是挖掘各种潜在的新闻信息, 发现新闻点, 在工作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创新与交流, 在提高新闻信息质量的同时时刻告诫自己遵守职业道德, 提高自己的媒体素养, 这样才能在这条路上走的更远, 取得更大的成就。
2. 提高编辑记者的专业素养
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编辑记者就需要广泛地汲取知识, 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只有有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理论知识, 才能在完成工作的时候游刃有余, 这对于提高新闻的质量也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当前编辑记者行业的竞争是十分激烈的, 这就导致了新闻信息的相似度很高, 想要脱颖而出就必须面临更大的挑战, 还要紧跟时代潮流, 所以作为一名编辑记者要有一定的创新意识, 在保持新闻信息真实的情况下要善于发现不同的新闻面和新闻点, 培养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这对于提高新闻的质量, 同时在一大堆新闻中脱颖而出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同时, 在日常的工作中相关单位要加强对编辑记者的考核, 内容除专业知识外还有拓展能力, 这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编辑记者学习的积极性, 为日后更好地完成工作做好充足的准备。
3. 提高编辑记者的心理素质
作为一名记者, 很多时候都处在第一线的位置, 希望可以获得最新的新闻信息, 这对于记者的心理素质来说是一种非常大的考验, 因此对于编辑记者来说, 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 才能在面临一些危险的时候做到临危不乱, 冷静地处理所面临的问题, 在各种情况下都能获得相关的新闻信息, 从而很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其次, 作为一名编辑记者还需要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 无论面临任何突发情况都能迅速地做出正确的选择, 同时还应学会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避免在工作过程中由于情绪问题产生差错。对于一名编辑记者来说洁身自好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品质, 不做有偿新闻、不掩盖新闻事实, 不做任何可能给自己的新闻事业造成污点的事。
4. 培养编辑记者复合型人才
编辑记者需要根据当前媒体形式的变革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当前网络已经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信息来源, 所以编辑记者也需要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 了解网络, 并学会利用网络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网络媒体的出现与发展要求记者有比较快的反应能力, 能够做出快速的思考和判断, 以免在信息传播中落于人后。因此编辑记者需要掌握网络知识和电脑的应用, 学会应用各种平台寻找新闻线索、发布新闻信息, 在平时的工作中只有不断地创新和学习, 才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从而更好地适应网络时代媒体发展的需要。
结语
当今时代给编辑记者带来非常大的发展机遇, 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尤其是对编辑记者的媒体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只有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 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才能在成就个人的同时为媒体行业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付昊, 商友海.浅谈主持人基本素质的培养[J].科教导刊 (中旬刊) .2010 (03)
[2]朱洁.对广播文艺节目主持人的素质要求[J].记者摇篮.2010 (05)
[3]陈珏潼.节目主持人素质浅谈[J].琼州学院学报.2008 (01)
[4]由海梅.关于对编辑记者的素质要求的思考[J].科技传播.2012 (19)
新媒体环境下提升记者的职业素养论文 篇9
关键词:新闻,记者,职业道德
新闻媒体作为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在向社会民众传播信息的同时,还担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责任,以及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要求和呼声的重要任务,对社会的稳定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因此,恪守新闻职业道德,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 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失范行为
1.1 制造虚假新闻
在新闻传媒市场竞争白热化的阶段,部分记者为了迎合受众的兴趣和猎奇心理,刻意制造一些具有轰动性的报道,以吸引受众的关注。尤其是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环境下,电子计算机技术、摄影技术和影像技术应用越来越纯熟,就为部分急功近利的记者创造了编造新闻的条件,利用一些虚假图片来营造和渲染新闻的真实感。这些行为都违背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伪造新闻将对新闻报道的真实性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
1.2 收受隐瞒新闻真相
新闻的时效性要求新闻记者要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经过探索和挖掘了解事件的真相,捕捉到其本质和社会意义,并将事件真实还原给社会大众。这也是受众知情权和新闻传播履行受众知情权行为的体现。但是,在面对经济利益时,一些从业者为了眼前的利益,违背了新闻职业道德,将新闻真相隐瞒下来,严重损害了受众的知情权。
1.3 忽视基层采访
在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大环境下,名利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倾向也侵入到了新闻工作团队中,使一些记者不愿意下到基层做采访。记者只有建立起社会联系,深入到社会基层群众当中,才能够准确抓住群众的信息需求,找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这样报道出来的新闻才会具有社会意义和价值。
2 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加强对策
2.1 弘扬新闻职业精神,加强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意识
新闻传播是建立政府与百姓之间沟通的桥梁,新闻记者作为新闻工作中鲜活的血液,代表的是媒体和政府的形象。因此,新闻记者必须提高自身的职业和道德综合素质,尊重事实,以弘扬新闻职业精神为重要宗旨,以把握和正确反映社会本质和主流为重要任务,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必须恪守职业道德,尊重新闻事实,探索新闻本质,加强新闻报道的表现力。首先,应具备正直廉洁的理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认真严肃的对待新闻报道;同时,还要加强自身政治素质的培养,加强党性的修养和锻炼,反对不道德的行为。其次,新闻记者应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真实性是新闻的信誉和力量所在,追求新闻真相、发现新闻的价值是新闻记者的职责与使命。只有新闻记者立场坚定,站在客观事实的角度,新闻传播才会树立起良好的公众信用,发挥出其真正的魅力与价值之所在。
2.2 加强价值观教育,鼓励新闻记者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价值观是整体基本价值取向的具体体现,是社会制度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则。新闻传播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正确的引领舆论方向的信息传播活动。正确的新闻传播舆论导向,有利于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对全民族的精神力量和团结稳定起到积极向上的连接纽带作用。
2.2.1 新闻记者的价值观养成
新闻记者作为采集和报道新闻的中坚力量,其价值观的培养尤为重要。各级新闻传媒及领导机关、党委宣传部门、新闻研究单位、新闻培训单位以及各新闻媒体应该加强记者的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视程度,把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当作重要事情来抓,引导新闻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不断更新知识、熟悉业务,逐渐提高职业道德水准。同时,记者自身要加强对自己的新闻工作活动所具有的社会价值的自我意识,也就是新闻工作者的知耻心、自尊心和自爱心等;通过自身的形象和行动塑造优秀的职业形象,以获得良好的声誉和荣誉。
2.2.2 新闻传播正确的舆论方向
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新闻传播重要的任务,新闻媒体必须不断增强舆论的引导能力,开拓创新,抓住重点,提高报道质量,把握新闻工作的规律,使新闻传播能够更好地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基于此,必须加强新闻记者的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和培养。增强党的意识,提高政治敏感和政治鉴别力,是新闻记者充分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正确引导群众舆论的基础。另外,新闻记者自身也应主动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以党性原则严格要求自己,明确政治立场和观点,提高新闻洞察力。在面对新闻事件时保持头脑冷静,能够理智、全面、客观地对待新闻事实,在报道新闻事件的同时,深入其背后的社会意义,宣传党的路线和精神。
2.3 建立监督机制,约束新闻记者的道德失范行为
加强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的监督机制是规范新闻记者职业行为的重要保障。首先,要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其次,要建立完善的激励、奖惩政策。这样,才能有效地打击行业不良风气,扶持正能量,让新闻工作队伍更加健康,促进新闻事业更快、更好的发展下去。
3 结语
新闻记者是第一时间、近距离地接触新闻真相的核心群体,他们肩负着社会的责任和群众的信任,应遵守社会公德,恪守新闻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只有这样,才有资格引导群众走向奋发向上的健康发展道路,新闻传播事业发展才会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1]陈绿化.电视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失范表现及对策[J].新闻世界,2010(9).
[2]陈一晗.中国新闻记者权益问题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2.
【新媒体环境下提升记者的职业素养论文】推荐阅读:
新媒体环境下11-11
新媒体环境下电子专业07-29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与途径08-24
大数据环境下的电视媒体发展06-03
新媒体营销环境11-07
新媒体生态环境05-20
媒体记者的职业操守11-02
云环境下虚拟多媒体教室的构建研究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