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研究

2024-09-20

新媒体研究(共12篇)

新媒体研究 篇1

从2000年我国互联网大发展, 到2006年博客兴起, 2009年微博风靡一时, 再到如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发展, 人们广泛使用微信, 我们已经悄然进入了新媒体时代。截至2014年6月, 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46.9%。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 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1], 手机网民占网民总数的83.39%。新媒体正在无声地改变着大众的生活方式。

所谓“新媒体”, 是相对于“旧的传统媒体”而言。如果从人类出现时算起, 传统媒体大致经历了三次大的演变。第一次演变被认为是口语形态的出现, 它使人类有了面对面交流的工具。第二次演变是书面语言的出现, 它使人类有了记录的工具和异地交流的手段。现代意义上的第一代媒体——报刊媒体, 即是书面语言逐步演变的结果。第三次演变被认为是电在传播中的运用, 包括电报的发明、广播电视的诞生, 其显著特征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可以借助于机器来完成。

新媒体则是超越了这三次演变之后的互联网技术参与媒体应用, 如互联网、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等, 都依靠网络参与信息传播, 使得舆论传播从传统媒体时代的“我说你听”, 到网络时代的“你说也听我说”, 再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我问你答”。在这种时代发展背景之下, 媒体所承载的三大功能 (以提供信息、沟通情况为主的信息传播功能;以传播知识、提供娱乐为主的社会服务功能;整合社会的舆论监督功能) 也随之有了新的改变和发展。

1 信息传播功能

传播信息的功能是媒体的使命, 随着传播手段逐渐与人类日常生活融合发展, 传播信息的功能也日益强大。从最初的单向人际传播, 到多元化多点传播, 到现在的无时空界限的无界传播, 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功能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将朝向智能化、个性化、随意化方向发展。

媒体的信息传播在新技术推动下, 已经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 媒体的无线控制技术与无线传播网络的建设也日益完善。美国于2013年1月提出建设全美的无线上网免费网络, 这将是全世界的一个样本。日本与韩国已经建成了全球最快速的网络公共服务设施, 人们可以在智能传播媒体的帮助下, 处理各种日常生活事务, 并且实现办公与生活的结合, 进而改变现代城市为了工作而导致交通拥挤, 环境污染等现状。类似的智能传播还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个人生活的智能化, 现在, 一部智能手机, 在有网络信号的地方, 就可以便捷地处理各种生活事务, 从邮件收发、票务处理, 到各种缴费, 智能信息传播功能正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延拓个人生命的空间。

随着新媒体新传播环境的形成, 在智能化的基础上, 以个人需要, 量身定做的信息服务完全可以实现。2014年春节, 由于微信和微博的大量使用, 移动、联通、电信等公司的短信拜年业务量急剧下降, 收入大幅减少。人们用各种便捷的个性化传播来展现自我, 更好地发挥着个性与创造力, 提升了信息时代的社交水平。而一些正能量信息通过个性化的传播, 被广泛传扬, 对社会正气的凝筑发挥了一定作用。此外, 个性化传播功能的发展, 对于虚拟社区的形成, 产生了社会分层的作用。突破时间限制的新媒体传播空间, 对于建构新型的社会结构和伦理关系将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基于农业文明的血亲关系和工业文明的买卖关系, 将被基于信息社会的交互关系所取代。

2 社会服务功能

新媒体的传播手段, 促进了全人类的教育公平化和资源共享化。教育传播功能, 将海量的信息进行整合, 形成了人人可能利用的教育平台。各种网络的图书馆、网络教育平台、网络图书、个人期刊等, 都以新媒体传播的环境而使所有能够运用新媒体的人得以受益。人类首次在新媒体新传播的环境中, 进行全人类的共同知识整合, 人类的智慧与进化将在新媒体的推动下, 产生突飞猛进的变化。各种社会服务体系信息化的推进将在新媒体新传播的环境中得以实现。例如湖南电广的有限网络, 将利用其375G的超强带宽, 打造一个极为高速同步清晰的家庭云电视终端网, 个人的同步联系可以通过电视机而实现。在家庭照顾, 远程聚会, 即时医护等方面提供各项服务。目前这种模式已经在长沙等地实施, 并在湖南电广传媒的上市公司增股中募集了五十亿以上的资金, 用于这个项目的推广。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基于新媒体新传播环境下的社会服务将有更丰富的内容, 使媒体的社会服务功能体现出人性化、便捷化、即时化的最佳效果。各种社区生活服务也在新媒体新传播的环境中即时化和便捷化, 难以想象的各种数字社区服务将不断地呈现, 人们可以从各种事务中解脱出来, 真正实现人的解放。

3 舆论监督功能

新媒体出现之前, 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存在着被动、反应速度慢、选择面窄、受众难以接近等制约因素, 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而新媒体自身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例如大V的微博影响力几乎相当于一个电视台。并且, 新媒体舆论不会局限在自身媒介形式的影响力范围之内, 还可以透过传统媒体影响到整个社会舆论。新媒体舆论的关注热点同整个社会舆论的关注热点高度重合, 新媒体舆论是社会舆论发生、发展的重要阵地, 也是社会舆论的重要表现形式。由此, 新媒体成了公众监测整个社会环境的新通道。在新媒体平台上, 任何一种声音都能进行自我表达, 任何一个人也能追踪关于特定议题的舆情发展状态。因此, 新媒体推动了政务信息公开的进程, 也对其提出了快速、及时、准确、权威的新要求。要搭建政府与网民迅速、高效沟通的新媒体平台, 这样不但使公民参政议政成为可能, 而且可以有效帮助政府加快信息公开, 加快转变政府服务方式, 充分保障公民的知情权、监督权与表达权。此外, 要在尊重网络民意的同时, 提高对网络民意的甄别能力, 既不能阻碍新媒体舆论的传播渠道, 又要防止被网络民意所挟持。

综上, 无论新媒体发展到何种程度, 媒体功能发生怎样变化, 新媒体发展必须坚持三方面的原则。

第一, 新媒体发展必须有坚定的立场。必须坚定国家立场, 严格遵守法律, 为社会公众服务。

第二, 社会公益服务和公共服务要跟上时代, 积极应用最新理念, 运用新手段和新技术。体现好新媒体新传播环境下的社会公器角色, 做好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服务, 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工作。

第三, 在舆论监督上,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互相融合借力, 开拓信息来源, 开通更广泛的公众参与渠道, 更好地促进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同时, 也要及时回应、澄清谣言, 保持良好的信息环境, 更有效、更健康地发挥新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摘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 媒体功能也随之发展和改变。在信息传播上, 越来越趋于智能化、个性化;在社会服务上, 将促进全人类的教育公平和资源共享;在舆论监督上, 逐渐成为公众表达意见的首选渠道, 甚至是“第一信息源”。亟需重视新媒体时代的媒体功能, 才能在社会发展中, 更好地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和作用。

关键词:新媒体,媒体功能,个性化传播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4-7.

新媒体研究 篇2

在这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手机、电脑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人际交往发生了重大改变。新媒体下,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相融合,使得人际传播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传播的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那么,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校园媒体的发展现状如何?校园媒体又将何去何从?

一、相关概念

高校校园媒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校园媒体指在校园中存在的一切媒介形式,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传统媒体如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校办杂志、宣传橱窗、宣传板报、广告、简报,新媒体如校园网、LED显示屏、手机短信及数字媒体形式等。而狭义校园媒体一般指大众传播媒介形式,局限在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等载体。校园媒体作作为校园重要的文化宣传窗口,承载着学校教育教学成果通报,校园信息传递的重要责任。我探讨的主要对象主要是广义上的校园媒体。

二、校园媒体的使用情况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来看,在四川大学,传统校园媒体已经不占优势,大学生使用传统媒体的比例明显减少,并且由于不同的特征和功能,传统媒体之间也存在差异。网络(互连网、校园网)等校园新媒体成为了大学生使用的主体。校园网络、手机短信等新媒体在四川大学发展迅速,校园网络和手机短信这些新媒体的快捷传播等特点得到了师生的接受。

下面简要说明四川大学不同媒体发展情况(就几种主要使用媒体而言,使用较少或没有使用的媒体忽略。传统的优势媒体电视,由于生活方式的原因,无法影响大学生族群,所以也不作考虑。):

(一)校园报纸:

主要分为校园内自办报纸和社会报纸。“川大人“、自在诗文社刊办的校内报纸主要是有针对的内容,信息量小,并且因为发刊不固定、期数少,是非盈利性质的,所以阅读人群小;由于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南方周末等社会报刊具有信息量较大,有权威,固定发刊等特点,在四川大学的师生中也有很大的使用人群,但以老师居多。校园报纸成为使用传统校园媒体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主要的校园传统媒体使用形式。

(二)校园杂志:

大学生课余时间丰富,经常看杂志的大学生也占有一定的分额,其中以女性为主。大部分女性对娱乐、化妆、生活等主题的杂志很感兴趣,而许多杂志社正好看准这一点,纷纷推出相关杂志产品,如《昕薇》、《VISTA看天下》等。像《读者》之类的文学性杂志的阅读人群有所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对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杂志的使用情况明显高于其他杂志。综合来看,校园杂志也是传统校园媒体的重要部分,使用人数是略低于校园报纸的传统媒体。

(三)校园广播:

由于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联系便捷快速,并考虑到四川大学的校园情况,使用校园广播的范围及场所有很大限制。校园广播的使用场所主要集中在各大教学楼,用于平时英语听力训练以及考试英语听力的播放。故校园广播的使用不多,已经从过去的主要信息传播工具沦落到几乎被淘汰的境地。

(四)校园网络:

包括校园网和互连网。四川大学校园网主要是用于各级信息传播,同学信息查询...由于是免费的,并且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使用人群数量大,几乎占绝大部分。互连网快速便捷、信息量大、功能多、休闲娱乐等优势,成为了使用人数最多的媒体之一。网络作为一个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大学生可以从中获取很多资源,互连网是他们关注世界的最主要窗口。

(五)手机: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使用手机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几乎可以说是全体都有,甚至有的同学有多部手机。近年来兴起的“微博热”,加之智能手机日益普遍化,手机中短信、通话等传统功能逐渐淡化,手机网络的使用成为了热门。手机的主要用于信息传达,相互交流与沟通,收集信息及休闲娱乐等等。在四川大学,手机也是使用人数最多的媒体之一。手机在校园信息传输中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

三、校园媒体存在的问题

1.一定的封闭性。在校大学生与电视媒体接触不多,信息多来源于报纸、互联 网以及手机,信息的来源面不广。2.缺乏合理的经营运作,发展动力不足。像校园内办的报纸主要是学生自主运 营,由学校拨发少量的经费,仅仅能够支付报纸印刊的费用,所以往往报纸的质量上不去。从而导致阅读人数少,也影响了后期发展。

3.对于国家主流思想的宣传不够,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需要树立起强烈的爱国意识,高校校园媒体应该为国家的思想文化建设做贡献。对于大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也应该给予更高的重视度。

四、校园媒体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互联网络正以最快的速度向上飙升,并被誉为21世纪最耀眼的传播媒体。可以预见的是新校园媒体将继续快速发展,而传统校园媒体将逐渐走向消亡。而校园媒体也将开始走向市场,开始商品化。趋势一: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广泛运用。

趋势二:校园媒体“报网互动”的实践模式,构成校园信息网,资源更加丰富。

趋势三:信息传播加快,并促进人际交流与沟通。

趋势四:在一定时期内,传统校园媒体与新校园媒体进行资源整合,共同构建 和谐校园媒介生态和舆论环境。一定时期后,传统校园媒体将日益消亡。

趋势五:校园媒体成熟化、市场化、商业化,引进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校园 媒体商业化运作和品牌推广。

趋势六:校园媒体在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文化修养方面大的提升,积极参与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刘沐阳苏州大学;《新闻传播》2011年05期 G206

[2] 傅晨琦郑忱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传媒与人文学院;《今传媒》2011年01 期G216.3

新媒体的发展与广告新模式研究 篇3

关键词:新媒体;广告;新模式

一、新媒体的特点

新媒体是指以新技术或新思路为依托,改变传统媒体传播方式而形成的新的媒体形式,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电子杂志等都可称为新媒体。新媒体的发展不仅能够消解报纸、广播、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之间的边界,而且还能消解不同国家、社群、产业之间的边界。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新媒体相比较传统媒体而言具备以下传播特点:

(一)数字化

新媒体依托于先进的数字技术,具备更强的吸引力和表现力,信息内容也更加丰富。当前,二维码技术、触摸屏技术、虚拟空间技术、卫星定位技术等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新媒体中,使得新媒体能够与消费者产生良好互动。

(二)精准性

互联网环境下,新媒体可利用网络追踪技术对用户的网络行为进行准确分析,快速判断用户的行为特点,并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地提供广告服务,促使“一点对多点”的传统媒体传播模式向“多点对多点”的新媒体传播模式转变。

(三)互动性

新媒体可通过多种途径使消费者与广告活动产生互动,让消费者参与到广告传播中来,在互动、娱乐中接收广告信息,并且还可以针对广告内容进行反馈,使得广告主与消费者的互动行为较为频繁。

(四)自由性

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信息发布时受时间、地域的限制,依靠先进的数字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能够使消费者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段都能够通过无线终端设备接收信息。

二、新媒体发展对广告传播产生的影响

(一)丰富广告设计手段

随着新媒体应用技术的发展,广告设计可在数字化操作系统中完成。此类操作系统不仅能够为广告设计提供多样化的制作方式,而且还能够增强广告作品的视觉效果,丰富广告设计手段。如,在广告设计中,利用Photoshop、CorelDRAW、Illustrator等平面设计软件,可使图像处理更加便捷、逼真;利用Flash、Fireworks、Dreamweaver等软件,可将广告嵌入游戏、视频、网页中,使广告设计摆脱单调枯燥的困扰;利用3D特效技术、Maya、运动捕捉技术、CG数码特技等技术,可使广告的展现更为立体、形象、动态,给予受众三维立体的视听综合体验。

(二)消费者掌握广告主动权

新媒体的发展导致传媒市场由“媒体本位”向“受众本位”转变,消费者一改传统媒体下被动接受广告信息的局面,可借助互联网终端设备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从而使消费者掌握了广告主动权和控制权。这也促使了新媒体背景下的广告发展必须树立新观念,充分利用新技术创造互动性的沟通平台,与消费者建立起平等关系,让广告宣传转变为广告对话。

(三)促使广告创意升级

新媒体时代下,消费者能够从更多的途径获取信息资源,在开阔消费者视野的同时,也使得消费者对传统说教演绎方式的广告失去了兴趣。广告创意是广告设计的灵魂,是吸引消费者目光的制胜法宝。面对受众已经掌握广告主动权、控制权和选择权的现状,广告创意比任何时候更具挑战性。在这种形势下,广告设计者必须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结合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和切实需要,促使广告创意升级,增强广告创意的新颖性和吸引力,才能获意想不到的广告效果。

三、基于新媒体发展背景下的广告新模式

(一)广告互动化模式

互动化广告是新媒体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广告创意的最佳着眼点。互动、交流是消费者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能够激发消费者的感官兴趣和内心情感,进而促使消费者完成购买行为。新媒体时代下,先进的数字技术为广告宣传提供了虚拟的互动空间,消除了传统广告单项传播模式的弊端,使消费者在与广告主的双向交流中不知不觉地接受广告信息,加深消费者对广告产品的认知。如,英国皇家音乐厅在改建期间,推出了“保持沟通”计划,力求维持人们对音乐厅的记忆。其中,《Gamelan Playtime瓜哇演奏节》这则户外广告尤为引人注意,该广告以音乐厅外墙为传播载体,在外墙上安装了乐器造型的敏感装置,使外墙成为“音乐墙”,人们只要碰触“音乐墙”就会发出音乐。这款极富创意性的广告,使人们在互动的环境中产生了满足感和娱乐感,达到了良好的广告宣传效果。

(二)广告娱乐化模式

娱乐是一种感性活动,能够活跃人的各个器官,使人获取全身心的愉悦。新媒体时代下,消费者需要更具趣味性、技术性、新颖性的娱乐广告吸引他们参与广告活动的兴致,通过虚拟体验使广告主与消费者产生互动,接受广告信息的指引。广告娱乐化模式主要适用于具有强烈猎奇心理的年轻人,具体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达到广而告之的效果:其一,将产品信息植入到娱乐活动中,使娱乐活动的内容与产品信息存在一定关联,引导消费者在参与娱乐活动时对产品产生联想。其二,将产品信息以工具、道具的形式嵌入虚拟游戏,使玩家通过反复使用该工具或道具,加深对产品的认知。如,《Get The Glass为得到一杯牛奶》是一款成功的游戏互动类广告,该广告通过3D立体互动游戏的方式,向玩家传递了牛奶对人体有益的信息,使广告、游戏、教育相互融合。又如,国内《征途》网游在答题游戏环节设置了这样的问题:“请问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节目的赞助商是哪个品牌?”随着游戏市场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扩张,游戏广告的优越性也会随之凸显,这使得广告娱乐化模式必将成为广告发展的新方向。

(三)广告个人化模式

新媒体环境下,个人化、精确化日渐成为广告传播的新模式,该模式需要对广告受众进行细分和准确定位,利用传播载体向受众传播感兴趣的广告信息。从传播学的角度上看,手机是一个随身携带的新媒体形式,方便为手机用户传递个人化的广告信息。2013年,我国手机用户总数超过10亿,智能手机用户超过3.54亿,这为广告个人化模式的发展创建了优越的外部环境。广告个人化模式能够利用手机这一网络终端设备使品牌与消费者建立起长期关系,既满足消费者的实际所需,又促进产品销售量的增长。如,麦当劳曾推出过二维码优惠券活动,只要消费者进店后用智能手机扫描二维码,就可获得电子优惠券。该活动不仅增加了老顾客的回头率和进店就餐的人数,而且还使麦当劳掌握了用户信息,建立了自己的用户数据库。麦当劳利用用户数据库,可以向用户手机定期发送新产品信息、电子优惠券等,达到了广告的目的,提高了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和服务满意度。

结论: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传统的广告传播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受众的需求,拉远了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为此,广告必须要结合新媒体的特点和受众的需求,注重在互动化、娱乐化、个人化方面的创新,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融入创意性的视觉语言和表现手法,开辟广告传播在新媒体时代下的新发展路径。(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参考文献:

[1]王静.樊传果.再探新媒体环境下的广告传播[J].中国市场.2010(2).

[2]舒咏平.品牌传播:新媒体环境下广告内涵演进的取向[J].中国广告.2009(10).

[3]汤劲.我国新媒体公益广告及其发展对策[J].新闻知识.2012(10).

[4]母晓文.新媒体平台下广告业市场模式的革新与发展探析[J].商业时代.2011(1).

新媒体研究 篇4

一、技术与网络维度:从快速跨越 到深度渗透,为新媒体传播提供有 力支撑

2013年,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更为深入,移动通信4G发展的正式启动和以3G为基础的移动互联网的深度渗透为中国新媒体传播带来了新的契机。新一代的高速、泛在、智能、弹性、开放的宽带网络,进一步推动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应用的出现。在新媒体技术方面,高钢认为,移动互联网、智能便携终端和云计算这三大核心技术将形成千姿百态的信息服务,改变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流的模式与样态,从而使公共信息的提供方式,社会关系的经营方式,社会结构的演进方式发生革命性改变。杨然认为,在宽带战略的引导、激励和示范下,LTE成为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无线技术,光纤接入也已成为固定宽带市场中最大的增长点。而在3G、4G技术之后,5G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和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definednetworking, SDN)技术等新热点均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在大数据发展方面,邬贺铨认为,在科学研究领域, 基于密集数据分析的科学发现成为继实验科学、理论科学和计算科学之后的第四个范例。与此同时,诸多研究者对大数据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给予了客观提醒。雷震洲认为,大数据为人类带来了新的巨大价值,但也会带来一些新的风险。由于数据集十分巨大,而测量颗粒又十分精细,有可能造成“虚假发现”的风险。另外,由于分析数据的数学模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可能得出不公平或有歧视的统计推断。从这年的新媒体研究中, 既可以感受到新媒体技术的深刻影响,也可以观察到研究者对于人本核心在新媒体技术发展中特殊意义的思考。

二、终端与应用维度:从泛在化智 能到社会化应用,推动进新媒体传 播泛化渗透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网开放平台上的应用服务就成为新媒体传播的核心基础。这年, 涵盖手机、电视、阅读器、可佩戴设备等在内的智能终端的发展趋势倍受关注,微博、微信、微电台、微电影等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典型应用方兴未艾,移动互联网的深度发展使得新媒体传播的社会化趋势日益强劲。在智能终端方面,张洪忠通过分析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用户看电视和读报纸杂志的时间变化情况,发现两种移动终端的使用都会使近三成用户减少对电视和报纸的使用。黄升民等认为,和其他新兴技术形态相比,OTT TV对电视行业的改变更加深远、更加快速,也更具颠覆性。赵子忠、徐琦认为,可穿戴设备的流行令数据日趋成为数字化内容的新形式,“量化自我”逐渐成为新的生活方式。在微传播方面,喻国明认为,微博作为当下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传播平台,实现了两大类信息的传播——事实信息和意见信息传播。微博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和重要传播工具,其有效使用是有规则、讲规律的,因此人们可以准确把握住微博有效传播的内在规律。方兴东等认为,微信体现出来的融“即时化、社交化”为一体的特征, 以及基于移动终端,呈现跨网络、跨终端的特点使微信的传播机制与规律都呈现出新的特点。而微博和微信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成为研究者关注的 焦点之一。

三、内容与业务维度:从数据新闻 到社会化服务,深层改变传播内容 结构

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中,融合的特质在新媒体传播表象之下奠定着新媒体传播的未来形貌,不同入口、不同屏幕成为新媒体内容争夺战的前沿。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基于移动宽带网络的内容、业务、服务、应用成为新媒体传播发展的核心部分。在内容方面,新媒体技术在新闻领域所带来的结构性变化令人关注。彭兰认为, 在大数据等技术支持下,新闻信息资源的结构性变化,也会导致新闻业务形态的变化。方洁、颜冬认为,数据新闻是新闻业面临时代变化做出的积极应对,它使“众包新闻”这种合作共享式的生产方式得以在现实中成功运转, 进而改变了专业媒体与用户之间的关系模式。周葆华认为,新媒体实际上是在重构新闻业的工作场景, 从“后台”到“前台”的“可视化”过程打破了既定的场景秩序,也在深刻改写新闻和新闻工作的定义。在社会化传播对于新闻的影响方面,喻国明等认为,微博成为新闻生产中的重要环节,整个新闻生产因微博的介入而从以前封闭的专业化组织生产演变成人人都可能参与的社会化大生产。蔡雯等认为,如果能突破现有瓶颈,微信对于新闻媒体将不仅是一条新的内容推送渠道, 更是一次发掘用户资源、将传统媒体品牌优势向新媒体领域延伸拓展的难得机遇。在技术背景下,虽然内容的重要性并未削弱,但是技术的变革却使得围绕内容的相关环节和组织发生了本质变化。

四、媒介与组织维度:从融和媒介 到开放组织,促进媒介组织独立开 放

新媒体传播中的媒介和组织是承载新媒体传播活动的重要主体。因此新媒体传播中的媒介和组织如何选择方向,如何创新发展,就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从去纸媒化到去电信化、去广电化,可以感受到新技术对于传统传播领域的冲击和重塑。在新旧媒介关系方面,胡正荣认为, 用传统媒体的思路做全媒体是做不起来的,必须破除一个旧世界才能建立一个新世界。胡翼青认为,新旧媒体竞合关系之辩,不是个技术问题,也不是一个专业意识形态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在传统媒介转型发展方面,唐润华认为,创新发展模式是报业实施战略转型的核心,如果不能在这一点上有所突破,那战略转型就是一句空话。沈阳、罗婷认为,传统媒体转型,全局影响力靠微博,全局盈利能力靠自研APP,全局信息分享量靠门户和推荐型新闻客户端,精细的用户沟通则依靠微信。在试错中寻找正确方向是传统媒体的宿命。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媒介组织,尤其是传统媒介组织的变革已经从被动性变革向主动性变革深刻演进。

五、舆论与影响维度:从复调性喧 哗到网络化社会,凸现新媒体传播 社会影响力

当一些观点纠结于互联网舆论是否能够代表中国民意的同时,互联网舆论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舆论形态并在不断扩展着自己的领地。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互联网舆论变得越来越复杂、丰富,具有不可阻挡的突破性和渗透力,在社会秩序和社会结构的变迁方面留下深刻的印记。在舆论研究发展方面,李良荣、于帆研究发现,网络的匿名性并没有减轻人们发表不同意见时的社会群体压力,过于自由的言论反而纵容了情绪化和极端化言论的产生。喻国明等认为,借助大数据,舆情研究的视角将更加多元化,社会舆情研究将真正成为一门与多学科交叉的社会显学,成为一门学科,改变目前舆情研究“策为上、术为主、学匮乏”的尴尬学术现实。在舆论场冲突方面,芮必峰认为,官方和民间两个舆论场需要通过适当方式交换资本,形成合力,找到规律,规避可能产生的符号暴力,以期寻找到一条和谐的互动之路,重建舆论场的“符号权力”。朱春阳等认为:从当代中国的社会格局演变来看,“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不能再被人为地塑造成对立关系,而是应该强调两个舆论场的顺畅沟通和良性互动。在舆论场主体多元化研究方面,李良荣等研究发现“公众共同的利益诉求”“事件发生地”“首发媒体”“首发 位置”“中央媒体参与报道”等因素是网络群体性事件爆发的关键成因。王全权等认为,各级政府不应过分放大网络技术赋权对环境抗争的负效应, 而应看到草根民众在此过程中的诉求无奈。在舆情管理方面, 邱新有等通过计算政府、传统媒体、微博三方信息博弈中有效信息量的不同,推导出在突发事件中政府应采取及时发布信息、引导信息流向的有效策略。惠志斌认为,应以微博刚性把关机制和微博柔性把关机制相互融合的管理模式来推动微博事件信息扩散的科学引导。此外,在互联网整治进程中,我国所出现的互联网舆论从微博平台下沉到微信平台的现象,值得研究者进一步关注。

六、战略与产业维度:从国家战略 到数字生态,推动信息传播产业转 型升级

新媒体传播领域,不是一个孤立的发展领域,而是中国信息传播领域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动力核心。从国家战略维度来看,信息消费、4G牌照、宽带中国战略、移动业务转售、信息安全、三网融合、智慧城市等等都已成为国家层面的重要主题。而新 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电信、互联网等领域,基于新一代信息传播技术、网络、应用融合而成的新媒体传播领域则共同构建成一个大型的数字生态系统。在新媒体国家战略方面,王润珏认为,自从中共十八大提出“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的发展方向以来,以新媒体为核心内容的现代传播体系构建成为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与目标。杨培芳认为,电信业深入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网业分开,更确切地讲,应该分为网络、平台、业务三个层级的分管体制。只有理顺基础公共服务的价格形成与管理机制,才能促使我国电信行业走出自由主义和行政垄断的双重误区。在新媒体产业发展方面,胡正荣、李继东认为,随着数字常态时期的到来,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传媒业日趋于电信业和信息技术业交融,跨界和跨区域运作方兴未艾,传媒产业范围不断扩大,传媒业延伸到信息传播业。曾剑秋、郭燕认为,由于缺乏三网融合相关立法、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管理体制不到位,监管效率较低等问题依然悬而未决,在推进的过程中,广电、电信的表现并不如人意,三网融合依旧面临着诸多困境。总之,新媒体产业的开放度和活跃度仍显不足,在新媒体环境下,新媒体融合产业应该进一步发挥其在整个信息传播产业中的创新之核的推动作用。

七、体制与治理维度:从制度安排 到治理共识,引发顶层设计变革

随着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和中国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新媒体传播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也将日益凸显。基于公共治理的共识,基于公共治理“善治”目标的追寻将成为新媒体传播领域研究者新的研究方向。在传播治理方面,郭小平认为,新媒体为公民记者赋权, 促进基于新媒体平台的社会与国家的互动, 拓展了民主的政治空间。新媒体构成环境善治的重要社会机制, 而环境风险的“善治”强调公共参与、多元协商与理性妥协以及民主过程的开放和有效。张显龙认为,“自上而下”的管制模式和“自下而上”的模式相结合的治理模式将是互联网信息安全管制最佳模式,它既解决了参与各方的利益共享平衡问题,又保证了模式可实际操作的效果。在实名制管理方面,顾理平等认为,中国政府强制推行微博实名制的成本过大而收益甚微,微博实名制总体上是一个不经济的规制策略。张文祥等认为,在公共言论领域,不仅不应强推实名制, 政府还应承担保障公民网络匿名表达的义务。在公共性研究方面,王蔚认为,“公共知识分子”在公共空间中的污名化愈演愈烈,这个一度令知识分子骄傲的称谓,正在遭受知识分子自身的唾弃。公共知识分子在话语中的“消逝”,将为中国知识分子公共性的建构带来更多的迷思。安珊珊认为,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创建,既担负着促成自上而下政治治理观念改革的使命,也在推动着自下而上的公民社会的孵化。胡菡菡认为,微博的社区属性对促进协商民主的作用最为明显,既能带动广泛的政治参与也能促进身份平等和理性交往。总之,探讨互联网治理的研究成果有一些,虽然已经形成了一些共识,但是也存在一些认识误区,总体上缺乏更为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探讨。

八、理论与研究维度:从中国语到传播前沿,推动新闻传播学研出现新变化

新媒体传播研究逐渐成为传播学研究的重镇和主流。中国新媒体传播研究也自然濡染上浓郁的中国色彩和中国气象。从这个意义上看,新媒体传播研究是确立中国传播学研究世界影响的重要基石之一。李良荣、张华认为,互联网与新媒体的迅猛发展, 推动了传统新闻学、大众传播学又逐渐走向以互联网为基础、以信息传播为重心、以沟通互动为目标的“大传播”领域。彭兰认为,研究“个体”这样的社会最基础“单元”发生的变化,不仅是研究Web2.0及其他新技术影响的重要角度,也是研究今天及未来社会变迁的基础。Web2.0及正在兴起的各种新技术,不仅在重新定义数字化的个体,更在重新定义未来的传播格局和社会走向。廖圣清、柳成荫、申琦、秦绍德认为,传播学与外部学科互引程度加强,反映传播学开放性的提高,但与信息科学互动不足,可能成为传播学未来发展的隐忧。韦路则建议研究者将诠释研究范式带来的传播研究的“文化转向”更好地融入新媒体研究中,借用文化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深描”新媒体事件在中国社会文化情境中所建构的特殊意义。 这年,研究者普遍对于新媒体传播能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的未来研究格局带来更为深刻的变革给予很高的期许。

新媒体与社会研究中心 篇5

2011-9-28

新媒体与社会研究中心,是目前研究新媒体与社会管理、危机管理、网络舆情、新媒体技术的专业化研究平台。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强。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在经济加速发展、各项制度逐步完善的同时,也面临着信息社会引发的新问题。新媒体与社会研究中心正是以此为出发点,以服务政府、服务社会为宗旨,着重研究的应用价值,通过致力于新媒体与社会的深入研究,为政府公共管理提供决策咨询和服务,成为党和政府应对新媒体尤其是危机事件的“思想库”、“信息库”、“人才库”。

新媒体与社会研究中心拥有强大的数据支撑和技术支撑。首先,中心基于上海交通大学有力的技术支撑建立,拥有信息获取、信息分析、访问控制等技术研究平台,能够系统地进行网络舆情的预警、监测与分析,提供权威的分析数据,为决策层全面掌握舆情动态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中心拥有4个庞大的数据库支撑:

(1)10年的中国网络舆情数据库;(2)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数据库;(3)中国形象海外报道数据库;(4)5年的中国舆情案例库。并且,该中心基础设置完备,硬件设备齐全,工作经费充足。

新媒体与社会研究中心秉承文理交叉、整合研究力量的思路,在整合交大人文艺术研究院、信息安全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等高端研究力量的基础上,围绕新媒体与社会相关研究方向组织跨学科、多层次、相对固定的研究成员,已初步形成了一支“国家级”的新媒体与社会管理研究团队。

目前,研究中心已取得的成果主要包括:研究中心负责人谢耘耕教授获得2009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指标体系研究”; 已研发出2套指标体系——“政府、企业舆情应对能力指标体系”、“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指标体系”;立足危机管理,业已形成300起突发事件舆情案例库,开通中心网络平台“舆情网”,并发布了《2010年第三季度中国社会舆情应对能力评估分析报告》、《2010年中国公民的网络表达与公共管理分析研究报告》、《2010中国微博报告》。

新媒体时代艺术研究的嬗变 篇6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研究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但在特定语境中又有其确定性。在历史上,报刊、广播、电视等都曾被称为新媒体,因为他们都曾是某一轮信息革命的产物或标志。目前,所谓新媒体通常指以互联网、移动通信为代表的数码媒体。网络化数码媒体的特点在于基础设施意义上的互联、信息资源意义上的互通、人机意义关系上的互动,三位一体。新媒体之“新”,不仅在于诞生时间的晚近,而在于颠覆传统的观念与应用。可以说,新媒体如今羽翼渐丰,正强力推动着艺术创作、艺术传播和艺术鉴赏的创新,并影响着艺术研究领域的嬗变。

一、新媒体时代艺术研究视野的变化

新媒体时代艺术研究视野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对艺术的研究”方面,层出不穷的新媒体艺术成为研究热点;二是在“艺术地研究”方面,艺术作为观念被应用于软件设计、网页开发、多媒体评价等数码领域,成为评价标准、比较参照或追求的境界;三是在“研究中的艺术”方面,新媒体与艺术互动,形成了诸多富有创造性的新课题、新范畴、新方法、新观念、新成果。这三个方面都包含了某种视野,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对艺术的看法。

具体来说,新媒体时代艺术研究视野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视野层系的变化,包括视野层面、视野尺度和视野调整这三方面的表现。我们可以从视野这一切入点看到新媒体时代艺术研究所发生的嬗变:1.外向视野更占优势。2.视野期待奇观化。3.微视野蔚然成观。4暖色与冷色视野相互博弈。5.视野风险、视野安全、视野控制、视野障碍、视野缺损、视野弥补等日益成为更加重要的议题。

二、新媒体时代引领的艺术研究变革

视野不仅是一个空间范畴,而且是一个时间范畴。视野的时间性不仅是指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人可能存在视觉知觉上的差异;而且是指作为预设、背景的知识体系,视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既有继长增高又有范式更替;同时还指个体视野和群体视野相互交融的机制可能因时而异或与时俱进等等。媒体革命对视野的影响主要从三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一是改变人的知觉能力,二是改变人的知识构成,三是改变人的知交态势。这就带来了以下三方面的变革与创新:社会层面的革新、产品层面的革新以及运营层面的革新。

当前艺术研究视野的变化主要在宏观上就整体的互联网和移动通信而言,实际上,从媒体角度所进行的艺术研究视野分析还可以深入到微观。从而自媒体、微媒体、多媒体、超媒体、全媒体等都可以成为很好的切入点。例如,作为一名自媒体经营者,他看问题的角度往往会从旁观者视野向行为者视野转变;如果将微媒体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他的视野就会表现出相对于宏媒体的疏远化;如果将多媒体、超媒体、全媒体视作主要的凭借,那么他的视野往往趋于全息化。

三、新媒体时代艺术研究的发展趋势

新媒体时代电视媒体的发展研究 篇7

如今, 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媒体不仅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信息来源, 更重要的是, 逐渐改变和颠覆了人类过去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生活方式, 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环境的变化。在诸多的新兴媒体之中, 网络视频可以说是传统电视的最大挑战者和颠覆者, “电视为王”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

电视是人类社会的一大发明, 具有声画合一、直观性强、感染力强等特点, 在数字媒体不断发展的今天, 电视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 其最大的缺点就是单向的、线性的传播形式以及不易保存的特点。新媒体特别是互联网视频不仅拥有电视媒介的诸多优点, 更打破了传统电视线性收看模式的局限性, 具备了开放性、海量性、可选择性、易保存性、互动性、深度性等特点。正是由于新媒体的上述特点, 新媒体的“影响力”才会如此巨大。

二、新媒体时代电视媒体的发展策略

2.1合理运用互联网思维打造视频网站

作为一种新兴媒体, 新媒体要想打破传统电视的局限性, 弥补传统电视网站的不足, 适应新媒体环境而产生的, 就必须利用互联网思维, 建立具有受众主动性、交互性的视频网站。首先是视频网站作为电视媒体迎接互联网时代变革的一种表现形式, 要具备独立的品牌意识, 打造全新的互联网品牌;其次是电视媒体应充分发挥自身在节目内容生产方面的优势, 以高质量的综艺节目、电视剧以及独家花絮内容来吸引观众;最后要摆脱官网、门户资讯网形式的制约, 从用户体验出发, 注重网站页面的视觉效果, 提升网站的便捷性和服务性。

2.2利用移动终端扩大用户体验

2013年以来, 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 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手机网民的规模持续扩大, 传统媒体纷纷开始加入移动客户端竞争的行列, 智能手机、平板已经成为网络媒介传播的重要终端。然而, 在众多传统媒体运作的APP中, 能够成功吸引用户下载并留住用户的实属凤毛麟角, 这也是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想要在众多的APP应用软件当中脱颖而出, 最重要的除了APP应用的内容, 还有用户体验。截止到2016年8月底, 山西长治广播电视台不断进行优化、创新平台的性能和细节, 已开通“长治交通广播”、“I长治广播电视台”等微信公众平台, 特别是“长治交通广播”微信公众平台的用户已经达到5万多人, 最高阅读量可达10万多次;“I长治广播电视台”实现了视频再现观看功能, “长治新闻”的重点报道、主题报道均可通过手机微信随时进行阅看, 弥补了传统电视媒体的缺陷。

2.3利用传统文化打造特色电视节目

纵观国内的电视电视媒体格局, 省级卫视视的博弈日益灵活和精彩, 各省级卫视为了争夺收视率、谋求自身更好地发展, 纷纷引进海外电视媒体的模式, 节目形式虽然丰富精彩, 但也存在着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和创新不足的缺陷。更重要的是, 忽视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资源、寻求电视综艺的灵感。弘扬中华优质的传统文化, 打造优质有内涵的电视节目吸引观众才是电视传媒义不容辞的责任。

2.4以资本、产业化为引领开拓媒体生态发展

“累死了自家的牛, 耕好了别人的田”。面对新形势, 传统电视媒体急需找准发展的新增量。2014年, SMG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将旗下两大上市公司东方明珠与百事通强强重组, 拉开了SMG新媒体时代电视媒体融合模式发展的序幕;2016年10月22日, 第23届中国国际广告节在海口开幕, 近千名广告客户和媒企代表竞相观礼, “一票难求”。“不明生态下的护盘、透明法则下的保值、光明未来里的融合”, 使得以资本化、产业化为引领, 做大做强电视媒体生态产业, 展现出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

三、结语

在新媒体势如破竹袭来的大环境下, 电视媒体的发展仍然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阻力, 遇到了一系列的挑战。从当前的情况来看, 传统电视在转型发展过程存在着不少障碍, 作为电视媒体面临着发展模式的全新思考。如今的电视观众注意力远没有以前集中了, 第二屏幕争夺了原本支配给电视的时间。电视媒体若想巩固自身应对挑战, 要主动融入新媒体, 打破媒介界限。

摘要:近年来,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各类新兴媒体迅速崛起, 其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令传统媒体望尘莫及。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彻底颠覆了人类早已适应的媒体环境、信息传播方式和媒介使用习惯, 然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不仅给电视带来了挑战和危机, 同时也赋予了电视新的发展机遇。为了获得生存和发展, 电视媒体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 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

关键词:新媒体,电视媒体,发展

参考文献

[1]许颖.浅谈电视与网站的媒介融合策略[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 (03)

[2]李岭涛, 陈早霞.手机催化电视传播新模式的预测[J].当代电视.2013 (03)

新媒体艺术研究 篇8

一、新媒体艺术的基本分类

在分类形式上主要依据于新媒体艺术作品所涉及科学领域为主要分类标准:

1.1电光效应

LC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即液晶显示器, 是通过电-光振幅调制器实现平板显示装置, 使其组成一定数量的彩色或黑白像素排列在前面的光源或反射镜。LED (Light Emitting Diode) , 发光二极管是一个发光的半导体二极管。他是以高效率发出可见光或红外辐射的器件。伴随新媒体艺术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借LED为媒介进行装置艺术的研究和创作。如北京2008奥运会、闭开幕式上大量使用LED技术, 将新媒体艺术又一次推向顶峰。

1.2全息艺术

全息术是一种基于波动光学的、再现物体三维立体形象的技术。这种技术在工程技术、医学、艺术、装饰、印刷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全息照相是美国科学家M.J.Buerger在利用X射线拍摄晶体的原子结构照片时发现的。

全息的艺术表现主要有:全息绘画, 美国艺术家Rudie Berkhout的全息绘画作品《Event Horizon》;全息摄影装置, 芬兰艺术家Noissonnet Pholoppe的作品《Odyssey 2001》等。

1.3装置艺术

装置艺术主要是艺术家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 将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进行艺术性地有效选择、利用、改造、组合, 以令其演绎出新的展示个体或群体丰富的精神文化意蕴的艺术形态。简单地讲, 装置艺术, 就是综合展示艺术。美国艺术批评家Wands Bruce指出, 装置艺术在当代兴起, 与它的文献记录功能有关。它在这方面的潜能, 远远超过绘画、雕塑和摄影等艺术形式。

1.4电子音乐

电子音乐 (Electronic music) , 电子音乐是音乐, 采用电子乐器和电子音乐技术在其生产。1913年未来派画家路易吉.鲁索罗 (Luigi Russolo) 发表《噪音艺术》宣言, 声音便成了当代艺术 (不论是现代音乐, 或视觉艺术) 创作素材之一。电子音乐主要发源于欧洲系统的电子原音、声响拼贴、电子音乐、计算机音乐、实验音乐、噪音音乐、声响表演等声音艺术流派。

1.5网络艺术

网络艺术即为以互联网络为平台传播的艺术, 主要包括:超文本艺术;网络域名艺术 (如:www.01001011.org) 、浏览器艺术、网站追踪者;搜索艺术 (如:瑞典国家艺术委员Lisa Jevbratt创作的基于网络搜索得作品《The Voice》) 、真人搜索引擎 (如:微软公司开发的性感女郎Ms Dewey活动于网站!!Fdisplay Only VALUE NUMERIC 67108831”, 在[strings]中加上另一句“Fdisplay Only="只显示F盘"”, 然后将system.adm存盘后退出记事本, 重启动域控制服务器。

再次打开打开“程序/管理工具/Active Directory用户和计算机”, 编辑tv组织单元的组策略, 我们看到其中多了一项“只显示F盘” (见图五) , 将它启用。以edit用户登陆非编网络, 现在他只能使用本地驱动器的F盘了。

windows2000 server的组策略功能是十分强大的, 应用的范围也很广, 善加利用可以轻松实现很多看似复杂的任务, 本文就是其中一个小小的例子。在非编网络的管理维护工作中, 组策略的确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具。

http:www.nsdewey.com之上) ;网站结构可视化的艺术 (Sala创作得艺术浏览器《Websites as Graphs》) 。

1.6虚拟现实艺术

虚拟现实 (Virtual Reality—VR) 。虚拟现实艺术伴随科技发展和对艺术观念的提高, 越来越受到业内人士和受众关注。同时虚拟现实技术的实现更侧重于科技的作用。其中以美国、日本最为突出。

技术层面分析:虚拟现实是多媒体得终极应用形式, 它是由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传感技术、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及行为心理学等科学领域飞速发展的结晶。主要依赖于三维实时图形现实、三维定位跟踪、触觉及嗅觉传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高速计算机与并行计算技术、人的行为学研究等多项关键技术的发展。

艺术层面分析:虚拟现实设计艺术具固有的三个特征:

(1) 多感知性:所谓多感知性就是说除了一般设计艺术形式所具有的视觉感知之外, 还有听觉感知、运动感知, 甚至包括味觉感知、嗅觉感知等。如:日本互动艺术家Toshio Iwai和NHK科技研究所共同创作的作品《虚拟视像》, 作品显示一栋三维小房子, 用户通过触摸屏选择不同得视觉效果, 使小房子发生各种变形, 无需特殊得三维眼镜即可观看奇观。

(2) 沉浸感:指用户感到作为主角存在于虚拟环境中的真实程度。理想的虚拟环境设计应该达到使用户难以分辨真假的程度, 实现逼真的艺术效果。如:法国媒体艺术家Benjamin J.Britton制作的虚拟装置《Lascaux》描绘了一个充满古代绘画的被列入世界遗产的Lascaux洞穴, 作品代我们穿越时空回到远古时代。

(3) 交互性:指用户对虚拟环境内物体的可操作程度和环境得到反馈的自然程度。如:德国艺术家Franz Fischnaller作品《Planet Sram》将运动场虚拟, 以扑捉人物动态画面实现运动虚拟效果。

二、总结

根据上述统计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2.1新媒体艺术进入21世纪后, 发生巨大变化。主要由原先简单的影像装置艺术、全息术等发展到如今以web艺术和虚拟现实艺术为主体的艺术形式。

2.2从收集文章作者简介和研究重点可见主要集中在以美、欧和日本为主导的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新媒体艺术相对比较滞后, 特别中国在新媒体艺术领域还处在初级阶段。

2.3以科技与艺术融合是研究的核心, 突出体现在科技对艺术的推动作用。以科学技术为手段的新媒体艺术, 颠覆了传统艺术。

新媒体研究 篇9

1 新媒体在国内的发展及其未来趋势

1.1 新媒体的发展历程

新媒体技术出现于20世纪中后期, 以计算机的发明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为科技基础和最主要的标志。数字技术是电话、电视、电脑走向融合, 发展新媒体的技术基础;数字技术使信息生成与采集、信息分配、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显示归并为信息内容、信息网、信息社会三大行业;数字技术使产品的成本相对其他技术而言随着产量的增多而变得更低, 因此, 没有数字技术, 就谈不上新媒体。新媒体技术之所以能够在20世纪末期诞生, 也是由其社会背景造成的。首先是政治背景, 美国历史上在四年一次的竞选中都比较重视利用传播媒介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支持;其次, 新媒体的出现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也日益密切, 与经济活动的关系更是不言而喻, 例如全球范围的新的科技革命, 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并日益完善, 对外开放的程度和水平进一步提高。这一系列的成就都得益于新科技革命。新科技革命直接推动了新媒体的产生与发展。总之新媒体的出现是在一个社会的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兴起发展的。

1.2 新媒体的生存环境分析

3G时代的到来, 意味着新媒体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增长空间。互联网技术与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革命性, 据预计, 如果考虑到3G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多媒体产业、移动商务产业等影响, 未来5年3G对我国GDP的贡献将约有10万亿元。面对庞大市场机遇, 一条包括3G网络建设、终端设备制造、运营服务、信息服务在内的通信产业链就是将得到更加完善的建设。作为信息产业中最重要的推动力量, 新媒体将对扩大内需、刺激经济产生重要作用。

2 纸媒所面临的发展瓶颈

最新数据显示,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我国目前网民已达到4.57亿, 超过总人口的1/3。新媒体以其更为快速、及时的播报优势吸引了受众和广告市场的注意力, 抢占了纸媒的部分市场, 使得纸媒发展受到极大冲击。从国际范围看, 美国第二大报业集团论坛媒体的破产, 《西雅图邮报》等百年大报停办纸媒, 彰显出纸媒存在的生存危机。报纸, 尤其是晚报、都市报等市民报刊的新闻采集, 一般由新闻记者来发掘新闻, 采访新闻, 再进行新闻写作和报道, 或者由读者进行线索提供, 再由新闻记者进行采访和新闻发布, 并且, 新闻发表也要经过编辑的严格把关。而网络传播不仅可以通过新闻网页进行新闻发送, 论坛帖子、微博、博客等各种渠道都可以进行信息传播, 比如2008年“周久耕事件”、2010年“李刚事件”都是通过网络论坛首先进行曝光的。同时, 纸质媒体只能够用文字和图片来进行事件报道, 但网络媒体却能运用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形式结合文字、图片来进行全方位立体式报道, 在视觉效果方面占绝对优势。

3 纸媒面临发展瓶颈的原因

为了应对网络媒体低价倾销信息的冲击, 南方周末报业集团也开始实施“电子纸”计划, 试图以纸媒自身的力量与网络等新媒体抗衡。由于受纸张不断涨价的影响, 纸媒的成本增加, 利润空间受到挤压, 部分纸媒进行提价, 造成受众转移注意力, 转向成本较低的网络媒体。网络媒体与纸媒相比, 其信息传输要快速便捷得多, 其新闻信息制作的成本较低, 甚至是零成本。网络媒体信息销售数量越大, 其边际成本 (SMC) 越低, 借助低成本的复制手段, 其短期平均成本 (SAC) 则处于逐渐下降趋势, 相比纸媒成本, 网络媒体具有非常大的利润空间。因此, 其发展颇为强健, 大有取代纸媒的势头 (1) 。

4 结语

新媒体的强势发展, 对传统纸媒造成很大冲击, 甚至影响到某些纸媒的生存。纸媒的未来发展之路到底如何, 纸媒无可取代的优势以及纸媒的未来发展路径需要认真推究。可以说报纸进行技术化转型和自身变革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本文在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之下, 纸媒体的生存受到了严峻考验, 它的发展方向需要人们重新思考, 报纸和新媒体, 一个代表了厚重的过去, 一个代表了朝气蓬勃的未来。新媒体因其独特的技术和便捷的阅读, 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纸媒的读者, 在传媒介质上和市场份额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纸媒的发展只有依靠新技术来装备自己, 以一种新的角色和身份走进读者的视野, 才能和新媒体并驾齐驱, 相得益彰。

摘要:新媒体诞生前, 传统媒体皆依赖传播方式而存在。比如我们说《收获》, 它就是一本杂志;说《人民日报》, 显然指的是一份报纸;而CCTV毫无疑问是央视……如此而已, 不一而足。然而, 随着新媒介技术的普及和发展, 媒体与传播方式互依互存的关系被迅速打破, 传统媒体不断地向新媒体延伸, 而新媒体也在向传统媒体渗透。这种相互融合, 导致新旧媒体界限模糊, 传统的传播方式面临终结。报纸、电视、广播、视听设备、网络等新旧媒体之间实现无缝隙的流转和共享成为一大趋势。媒体受众已将本就有限的个人时间进行了重新分配, 并逐渐向新媒体转移。

关键词:渗透,重新分配,纸媒,困境,优势,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郭谷斌.全媒体语境下纸媒的困局和价值重构[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9) .

[2]吴明子.谈网络数字化冲击下纸媒的价值创造[J].商业时代, 2010 (9) .

[3]蔡敏.把纸媒做成观点纸:谈全媒体时代纸媒的核心竞争力[J].传媒, 2010 (7) .

[4]范以锦, 盛佳婉.纸媒依然“危”而不倒[J].传媒, 2010 (9) .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研究 篇10

1 两种媒体融合的相关因素

1.1 媒体融合的原因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发生融合的直接原因在于以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发展为主要代表的新媒体在信息传播形式、市场等方面对传统媒体造成的巨大冲击。世界上最早进行两种媒体融合探索的国家是美国,其通过对国内影响力较大的《坦帕论坛报纸》和《纽约时报》等进行相应的改革,推动了该国整个媒体社会的建设。中国初次进行媒体融合的探索是在1995年中国贸易报推出的网络版报纸,此后媒体融合逐渐在报纸行业发展起来。

1.2 媒体融合的形式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最初表现形式一般为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相关新闻信息的克隆,并通过网络的传播度增强传统媒体信息的实际社会影响力。传统媒体借助于网络媒体进行品牌推广,将主要工作议程的功能设置延伸到网络上,为一般公众参与新闻信息互动提供了更加方面快捷的网络平台,并逐步引起了社会对该项公权力的关注,基本已经形成了“公众提出社会问题一政府部门积极关注和了解社会问题——共同努力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先进社会舆论模式。

1.3 媒体融合的本质

从媒体融合的本质上说,信息传播的具体内容是推动媒体融合的核心因素,既体现了信息传播技术在当代的迅猛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代社会大众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根本性转变。著名新闻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就曾经对媒体融合发表过意见,他认为,媒介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内在精神动力,也在一定层面上对社会意识形态进行了明确的划分,每一种新型媒介的产生和发展都必然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

2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必然性和具体发展

新媒体形式的出现为社会媒体结构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极大地挤占了传统媒体的生存发展空间,但辩证地看,它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传统媒体的变革带来了新生力量。传统媒体对新媒体的借鉴融合不但可以通过新形式的发展进一步巩固自身的社会地位,也能够在新的社会历史时期更加成熟,从而为社会大众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而新媒体在当前社会状况下属于新生时期,其在未来的发展和进一步成熟同样离不开传统媒体经过多年运行得到的经典组织运营模式,并且只有依靠与传统媒体进行合作才能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因此,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形式的融合已经成为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

2.1 两种媒体在内容方面的融合发展

两种媒体同属于信息传播的媒介,在本质上存在一致性,其发展建设的目标都是通过内容来进一步增强对受众群体的吸引力,为社会大众提供优质的信息传播服务。但是由于传统媒体发展时间更为长久,所以其在社会上的公信力与号召力更强,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较为专业的品牌优势。因此在二者的融合过程中,新媒体可以以传统媒体的传播平台为发展建设的依托,学习传统媒体发展中的成功经验;而传统媒体也可以与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内容相结合,提升自身信息传播时效性,促进在内容上的沟通与融合。

2.2 两种媒体在渠道上的融合发展

新媒体的出现之初就对传统媒体的生存发展空间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挤占,而这种挤占大部分都表现在对传播渠道的挤占上。但是,这种挤占并不包括二者对原有信息传播空间的争夺,而是新媒体通过其新媒介的优势开发出了新的信息传播渠道对传统媒体的传播渠道造成了一定的排挤,致使传统渠道在市场竞争上的不足。而在两种媒体进行渠道融合后,两种媒体都能够获取更为广泛的受众群体,其竞争力和发展生命力也会随之增强。

2.3 两种媒体在市场上的融合发展

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更大的商业价值和竞争优势是两种媒介形式所共同寻求的经营发展目标,因此在两种媒体的融合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市场的融合。所以在两种媒体初步进行了内容和渠道融合的基础上,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对受众群体与相关客户的寻求上进行共同的创新,拓展整个媒体行业的发展空间,为二者在未来的协同发展创造条件。

3 结语

总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是一个变化着的发展过程,相信在未来二者之间的差距会逐渐缩小,作为统一的整体对社会信息传播做贡献。

摘要:近年来随着通讯技术和设备进步与创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相互融合也在不断加强,已经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甚至政府层面也对这一融合趋势的发展表现出了高度重视。本文结合当前社会发展背景对媒体融合的原因、形式等问题进行了细化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媒体融合发展的具体内容,为媒体融合在未来的进一步发展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传统媒体,新媒体,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新媒体产业发展及对策研究 篇11

摘要:在数字时代背景下,从新媒体内容与受众出发,针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新媒体产业发展状况开展调研,研究国内外新媒体产业环境与本体特征。预测未来新媒体产业发展趋势。从传媒经济学的角度阐述新媒体的特性——文化与科技的结合体。同时,针对半岛蓝色经济区地域特色,阐述新媒体产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新媒体 半岛蓝色经济区 数字媒体 产业 4G

一、引言

199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提到:“比特作为信息的DNA正在迅速的取代原子而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他认为“从原子到比特的飞跃已势不可挡,无法逆转”,“计算不再和计算机有关,它将决定我们的生存。”[1]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产业集群快速发展,传统媒体已经开始迈开战略转型步子;手机媒体作为第五媒体的典型代表在移动互联领域地位不可撼动;在不久的将来,由手机媒体扩展而来的物联网、虚拟现实、生物IT科技会站上时代的舞台。

二、数字时代中国新媒体产业发展

数字时代下,新媒体产业具有泛化性。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给出的定义: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2]目前物联网技术中新介质的出现,改变了媒介信息传播的信道,实现物物相联、人物相联、人人相联,突破单一媒介以及产品形式。[3]从信源、信道、内容、受众均会丰富多变,已经不完全局限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新媒体产业的发展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信息技术的进步、政治经济环境、媒介全球化。数字时代下中国新媒体产业继互联网与手机媒体普及后将会进入蓬勃发展的新媒体时代。

新媒体具备泛化性特征,为新媒体产业的研究带来了难度,首先研究范围的界定较难,分门别类研究又突显不出新媒体的融合性与交叉性特点。而新媒体形式众多,按形态不同主要包括:新兴媒体产业与新型媒体产业。新兴媒体主要从内容与传播方式来分别,如微博、微信、即时通讯等。新型媒体主要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衍生出的新媒体类型,如楼宇电视以及由传感性物质作为基础的新媒体形态。

数字化大背景下,未来新媒体产业技术将会向移动化、高清化、数字化、多样化、互动化、微型化、巨型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同时,未来新媒体产业范围向多学科、多媒介、多融合化方向发展。

三、半岛蓝色经济区内新媒体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以传播政治经济角度学的角度解释新媒体的内在商品化,在新媒体产业中受众的关注度、潜在受众信息成为真正的商品。虽然在传播过程中商品化的行为是隐蔽的、虚拟的,但却是真实存在的并且具备商品的属性。半岛蓝色经济区内新媒体发展迎合未来新媒体产业发展的三个维度:信息技术的进步、政治经济环境、媒介全球化。

对于半岛蓝色经济区新媒体产业发展的研究,一是从产业定位进行定性分析,二是产业的大环境分析,通过调查研究主要从新媒体企业现状、从业人才需求现状、产业受众需求现状调研进行定量分析。重点放在构建产业受众需求现状,实现产业需求至产业结构及产业从业人员需求三位一体的生态模型体系。

研究过程主要通过三方面进行:通过调研采集受众样本数据;通过查阅政府文件与资料掌握目前产业大环境,包括政府环境与经济、技术环境;通过调研新媒体企业以及新媒体相关应用企业获得产业技术及资料。

通过分析新兴媒体产业的受众情况,分析半岛蓝色经济区新媒体产业特性及内容。从受众对政府的期望及对新媒体内容与传播方式的需求为政府在新媒体产业的监管及发展提供借鉴参考。对于新型媒体的研究,主要根据蓝色经济区内产业特色,主要以海洋渔业中新媒体的应用,尤其是烟台、威海两地在物联网应用及产业软件平台应用。

在调研过程中,获取受众的新媒体使用习惯以及与对产业的需求。制定纸质问卷与电子问卷,研究过程本身是一次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对,故研究过程问卷数据也作为项目研究对象之一。通过调研结果分析,电子问卷有效回收率为78.52%,纸质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9.29%,整体有效回收率为79.53%。而电子问卷回收率100%,纸质问卷回收率56%,整体回收率93.13%。从结果明显看出,通过纸质调研手段发放问卷回收率低,但有效问卷比率较高,数量较少;数字调研系统发放的信息回收无遗漏,回收率较高,数量较大,信息真假不可控,有效问卷比率较低。通过数据反映出新媒体相对传统媒体具备:个性化强、可控性差、互动性强、信息获取相对容易、数据分析处理方便、时效性强、环保节能的特点。

针对企业,获取新媒体企业的相关资料并加以分析。结果表明,企业对行业从业人员的性别要求男女相当;相比学历更看重实践经验及动手能力;基本不愿意接收应届毕业生到企业实习或工作;愿意参加由政府牵头组织,由学校、企业、地方政府成立的产学研活动;希望政府从颁布法律、经济干预、技术监控、成立产业职能组织四个方面入手加大产业的监管与投资力度;对政府在信息发布的真实性、细节性、引导性方面希望有所加强。

蓝色经济区内新媒体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具有共性,但不同地域间又具有特性。如烟台地区电子商务较为发达,目前烟台市智慧城市项目正在紧锣密鼓的开展、软件外包较多;青岛地区动漫及游戏产业较为出色;威海地区因地域原因,与韩国交通及贸易的往来较为便捷,主要是新媒体应用较多,开发相对较少,同时在海洋养殖业中物联网的应用较少。

四、半岛蓝色经济区新媒体产业发展策略

(一)对未来产业发展进行趋势分析,加强引导

根据全球以及国内新媒体产业特性以及发展环境,对未来新媒体产业发展进行预测分析,在产业内部,对各种新媒体类型进行准确定位。找出具有地域特色,适合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新思路,重点发展。在产业外部,根据地方特色,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为其它行业开展服务。例如目前对于蓝色经济区内,可以适当引入物联网相关技术,对食品安全以及追踪溯源系统进行准确定位,甚至可以开展个性化实体定位,从产品的源头生产用网络进行跟踪。尤其在威海、烟台两地以海洋养殖与捕捞经济为特色的地域,应把开展新媒体应用作为将来主要产业定位。而青岛利用有利的政治与经济优势,可以开展以产业研发为主导的新媒体产业,逐渐形成半岛蓝色经济区新媒体产业研发与应用的产业集群,并逐步向周边地区扩散。endprint

(二)需要进行决策风险分析

目前新媒体行业正处在生命周期中的新旧交替阶段,新型媒体的出现与新兴媒体的蓬勃发展,带动传统媒体快速发展。所以在战略转型期内,需要做好决策风险规划分析、产业分析定位,避免在转型决策以及市场执行阶段造成风险。同时,还需要考虑受众思想生产模式的变化,避免观念以及文化的相对落后而出现一些不可控因素,导致产业发展受阻。

在媒介融合与资源整合过程中,各利益方不愿意打破已有的利益格局,造成政策、决策的搁置以及产业停滞不前的局面。完善主管部门的管理人员相关知识的储备,要求管理人员对市场管理以及新媒体产业基本的工作流程、技术规范与要求要有初步的了解,充分做好决策与市场执行阶段的风险控制。

(三)技术风险分析与控制

从技术角度上,虚拟现实、物联技术、生物IT技术等引发媒体格局的变化,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技术过于超前而忽略目前实际情况。从技术角度上吸引战略合作伙伴的加入来降低风险。关注电子支付的安全问题。例如,烟台推动的电子商务智慧城市项目以及微支付等电子支付手段存在的风险与漏洞,从技术风险分析与控制方面做好妥善安排。

(四)进一步完善数字版权保护

在调研过程中,100%的企业与95.7%的受众认为需要进行数字版权保护。在新媒体产业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商业博弈。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的规范市场行为,完善数字版权保护是保障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消费者已习惯免费获得电子信息内容,而传统媒体的产权保护已趋进完善,内容提供商面临两难境地。作为政府方,需要营造数字版权保护的氛围,同时鼓励内容提供商与运营商的合作,着眼于未来,互相信任,共同发展。

(五)促进资源内外整合

1、资本运作:对较好的项目,帮助新媒体企业融资,在技术阶段的投入给予支持。可以建立政府专项基金进行产业扶持,也可以推动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较好的企业进行产业资本融合,逐步形成新媒体产业集群。

2、人才培养:行业人才的成熟总要经过一个过程。调研企业过程中,只有5%的企业愿意接受水平较好的应届毕业生,通过对新媒体企业提供各种优惠政策,鼓励产业人才培养。

3、产学研合作:大部分企业愿意参与政府牵头的产学研合作。由政府出面,开拓一些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科研攻关课题,搭建产学研共享开放平台。将产业文化与机制有机结合,进行资源互补整合,实现产业链条上下游的衔接。烟台、青岛高校较多,完全有能力进行产、学、研链条式服务。

(六)规范市场竞争秩序

成立新媒体规制职能部门。新媒体属于新兴、交叉产业,集文化创意、电子信息、广播电视、移动互联、法律法规等多种部门属性于一身。多部门同时用力,不可避免会出现政策冲突以及失衡问题。目前无任何部门对其进行规制、统筹管理以及产业相关服务。尤其是创新性较强、应用范围较广的项目优先扶持,对违反规定的进行教育与经济干预。从而使新媒体项目从立项到媒体内容的生产、发行、传播产生连锁效应。

(七)政府公共新媒体行为的建立与推广

关注媒体受传者生活方式的改变,加强政府引导力度。建立并推广政府公共信息平台,例如政府微博、微信、博客,实现网络行政化与网络民主监督。通过调研结果表明,新媒体政治的时代已来临,时效、交互以及新媒体丰富的内容表现形式,为政府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八)对蓝色经济区内部新媒体应用的推广

对蓝色经济区内部新媒体应用进行推广,加强软件服务外包的扶持。发挥地区优势,搭建新媒体产业平台,例如道路公交智能化、海洋养殖信息化、渔船定位监控系统、跨国贸易远程交易平台、企业管理者移动平台、智能家居等等。

五、结语

新媒体产业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向前迈进。多口径的管理、受众思想的跟进、新媒体企业的行业方向与技术均需跟上时代的步伐。通过对新媒体产业范畴的定性分析,结合数字时代背景下新媒体产业发展的三个维度。通过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新媒体发展情况调研,提出新媒体产业发展的相关策略。■

参考文献:

[1] 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市:海南出版社,1997:5—9

[2] 熊澄宇.新媒体与移动通讯[J].广告大观,2006.5:31—33

[3] 栾轶玫.新媒体新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189

〔本文系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J13WG80);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2013GG140);山东商务职业学院重点科研项目〕

新媒体研究 篇12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联动发展

当前,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应用,涌现出新的传播形态,尤其以微博、微信和移动客户端为主流的社交媒体不断冲击着传统媒体的发展。高校媒体作为传统媒体试验田,一直承担着培养大学生基本理论和业务技能的重任,其不仅最先受到新媒体冲击,且位居传统媒体改革前线。新媒体不仅改变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同时也给高校宣传教育带来一定的挑战。新形势下,高校媒体能否顺应时代步伐,抓住新媒体发展趋势,开辟新的传播阵地,抢占新的舆论高地,是高校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难题。

一、新媒体让高校宣传面临新挑战

新媒体的出现不仅助推了高校的宣传工作,也为学校宣传注入了新的活力,开辟了新的宣传平台,丰富了宣传内容,改进了宣传形式。但同时,新媒体也赋予高校宣传工作新的传播使命和要求,给高校宣传带来一系列挑战。

(一)网络舆情监管难,舆论方向不受学校控制

网络舆情,是指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当舆情产生聚集时就可以向舆论转化,因而舆情是一个比舆论包含内容更宽泛的概念,对舆情的管控就是使舆情不转化为舆论或转化为良性舆论。[1]以微博为首的移动社交媒体为用户提供了自主参与、自发组织的新平台,进而成为舆情发酵的衍生地。社交媒体的去中心化颠覆了传统媒体一对多的宣教,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自主传播,新媒体的匿名化更成为用户畅所欲言的添加剂。因此,高校网络舆情监管难度大、舆论方向管控难给高校宣传工作带来一定的压力。

(二)碎片化传播时代,高校宣传信息整合处理难度大

所谓碎片化传播,主要是指完整的信息通过各种终端媒介的再编辑与重新结构化呈现出的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并导致信息、受众与媒介细分化的现象。新媒体平台使得碎片化传播这一现象变得“显性”,[2]它占据用户的碎片化时间,让用户逐渐习惯碎片化信息,形成碎片化思维。因此,传统的宣传已不再适应碎片化时代用户接受信息的方式,高校宣传进而转向与新媒体传播相适应的碎片化宣传。但由于高校宣传内容复杂、信息完整度要求高,所以在碎片化传播时代,高校宣传信息重新整合处理难度大,是高校宣传工作的又一挑战。

(三)高校宣传大都为信息灌输,缺乏有效的互动反馈

新媒体的出现扭转了传统媒体一家独大的局面,用户可以选择性接受传播,从而把信息选择的主动权让渡给用户。传统的信息灌输不仅不会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徒增用户反感,使得宣传效果大大降低。互动性作为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最大优势之一,正是高校宣传工作诟病之一,学生的互动反馈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导致学生情绪不满,甚至引发网络舆情事件,对高校形象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传播学中的“第三人效果”表明,人们偏向于认为大众媒介所传递的信息对他人的影响远远超过其对自身的影响。由于这种看法,人们往往采取行动来抵制这些消息的影响。[3]舆情事件出现后,高校往往采取封锁消息、降低噪音等传播手段来抵消这种负面影响,殊不知,这正是由于认知偏差产生的“刻板印象”。一味地从自身出发,而缺少用户的互动反馈,终会使学校宣传工作沦为无用功。

二、高校新媒体联动发展的必要性

(一)媒体联动发展顺应“互联网+”时代需求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制订“互联网+”战略行动计划。此后,“互联网+”不断升温,现已成为国家战略计划的一部分。高校媒体作为整个互联网行动计划中的重要一环,应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抓住新媒体传播优势,开辟新的传播渠道和平台。高校新媒体联动发展是推动高校传统媒体转型的重要法宝,是高校提高宣传效应的重要武器,是新形势下媒介形态发展的重要方略。其不仅为业界提供了可借鉴的创新思路和可行性路径,也为建设现代数字信息化智慧校园添砖加瓦。

(二)媒体联动发展提升高校宣传影响力

高校媒体的首要职责是宣传,其又分为内宣和外宣。内宣主要为传达学校通知,协调校内资源;外宣主要为维护学校形象和荣誉,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无论内宣,还是外宣,对学校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无论从技术、传播地域层面,还是传播对象而言,内宣和外宣界限日益模糊,内宣再也不是自说自话,所谓的内宣已然变成“内宣外宣化”。[4]因此,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的宣传务必打好外宣这张牌。

然而,目前高校在宣传方面存在着内宣和外宣不协调、人才使用不合理等问题。推动校园媒体联动发展,有利于整合现有的资源优势,取长补短,各个击破;有利于打通全校的信息渠道,缩短信息流通时间,提高传播效率;有利于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实现劲往一处使效应,形成合力,加大宣传力度,扩宽宣传覆盖面,提升学校媒体在全国高校新媒体中的话语权和引导能力,实现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双重效益。

(三)媒体联动发展创建合理高效的传播格局

当前,高校媒体在运营上存在管理混乱、组织无序、恶意竞争等情况,校媒院媒各自为营,给学校宣传管理带来不同程度的障碍。新媒体背景下,校园媒体实现联动发展有利于实现院校信息共享,多次加工,多次生成,多渠道传播;有利于实现校院媒体管理有序,互相合作,有效沟通;有利于院校媒体根据自身定位实现差异化传播,全面化覆盖;有利于构建新的传播体系,促进校园媒体一体化发展,提高舆情监控、应变和处理能力,抢占舆论高地,更好地实现舆论引导能力,创建合理高效的传播格局。

三、高校新媒体联动发展路径选择

当前,高校新媒体联动发展尚处于试验阶段,没有进行系统的合理规划,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尚待验证。因此,高校宣传部应重视媒体联动发展,开辟新媒体领域信息传播新蓝海,从顶层设计,体制机制入手,注重内容创新,传播校园文化,组建新媒体联盟矩阵,形成媒体联动发展脉络,更要加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不断推陈出新,成为新时期高校宣传主力军。

(一)建立健全新媒体联动发展机制

体制机制影响发展大局,关系发展命脉。高校宣传应建立健全新媒体联动发展机制。一要全面布局,重点建设,合理规划规章制度,为新媒体联动发展扫清一切障碍;二要制定相关运营条例,确保新媒体联动运营规律化、传播合理化;三要设立责任追查制度,重大事件应对程序化、责任倒查清晰化。

(二)创立新媒体联盟传播矩阵

一是建立全校新媒体联盟,把校院级新媒体集中起来组成联盟。高校新媒体联盟矩阵覆盖了以微博、微信、今日头条等为首的新媒体。在各平台,校级媒体为新媒体联盟主干,二级学院媒体为枝干,各学生社团组织媒体为枝叶。组建全校新媒体联盟有利于实现信息共享,渠道畅通,上下一气,集中资源,形成合力。各组织单位可根据自身情况和用户需求选择适合自身的传播内容,实现差异化传播,避免发布内容同质化,合理利用有效资源,促进传播效果最大化。二要组建兄弟院校新媒体联盟。和各兄弟院校的官微互动,相互学习,加强沟通,共同发展,这不仅提高了各兄弟院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也为自身带来巨大的隐性效益。

(三)加强高校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

高校媒体联动不仅指新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联动,同时也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传统媒体与传统媒体联动发展。校园媒体的融合意味着各个媒体间功能的交叠,它要求各个校园媒体,一方面,要从自身的小圈子中走出来,凸显各自的优势,收缩功能的外延,专注和深度挖掘自己的特长;另一方面,各个校园媒体间要借助互联网的连接,实现媒介资源的互联与配置,促进宣传信息互联互通。[5]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的关键还在于场景的接入。最好的场景不仅能触碰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还是价值观的输出。高校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联动发展应把传统媒体的受众场景转向新媒体的用户场景,[6]而校园文化和校史校情等就是内容取材的重要场景来源。

(四)推动媒体联动软件、硬件兼容并施

硬件上:一要建立高校新媒体工作室,为院校各级媒体成员提供专业活动场地;二要引进相关专业业务人才,培养一支既熟悉校史校情,又深谙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道的全媒体人才队伍,加强新媒体团队建设,积极组织派送优秀人员外出学习交流。软件上:一要加大新媒体经费投入,积极举办线上线下活动;二要设立运营奖惩处理条例,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

四、结语

高校新媒体建设作为时下教育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对新时期高校宣传工作的转型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应积极出台媒体联动方案,推动校园媒体一体化建设,在内容上贴近学生生活,在方式上改变原有的信息灌输模式,加大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唯有如此,才能推进高校实现新形势下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曾润喜.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18):79-82.

[2]彭兰.碎片化社会背景下的碎片化传播及其价值实现[J].今传媒,2011(10):9-11.

[3]哈艳秋,陈作平.新闻传播学前沿2005[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217-218.

[4]张振华.当代中国广播电视学[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4:50-51.

[5]宋洁.“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校园媒体的转型发展[J].新闻知识,2015(11):97-99.

上一篇:带宽优化下一篇:无线数据网络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