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背景下期刊战略转型研究(精选7篇)
新背景下期刊战略转型研究 篇1
新背景下传统期刊战略转型的思考
——基于H期刊企业战略的SWOT分析
杨学明
1摘要:利用SWOT方法对H期刊进行优势、劣势、威胁、机会分析,提出传统期刊战略转型的思路是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独有优势,实施主动转型;以人才为根本,建设管理新体系;以“专业化与市场化”为指导,明晰市场需求;以纸媒为基础,拓展新领域,走“期刊媒体、网络媒体、活动论坛”多种经营道路。
关键词:传统期刊; SWOT分析; 战略; 转型
在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产业整合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几乎所有行业都处于包罗万象的变革之中,企业实施战略转型成为必然。期刊业亦概莫能外。截止2012年5月,中国期刊由改革开放初期的几百种发展到现在的9800多种[1];而国内媒介传播市场的开放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因此,未来期刊业的竞争将更趋激烈。面对这场无可回避的战争,要么接受市场的洗礼,要么继续按惯性走路。后者无疑是死路一条,唯有积极跟进转型才可能有出路。那么,在媒体如云、期刊林立与移动媒体无所不在地冲击的大环境中,作为影响力日渐衰弱的传统期刊媒体应如何找应对战略转型?笔者借用竞争态势方法[2]——SWOT(即优势、劣势、威胁、机会)方法对H期刊的资源与特点作战略分析,结合当下期刊所处大环境,试图找到适合传统期刊的发展道路,实现战略成功转型。
一、H期刊企业战略的SWOT分析
H期刊成立于2006年,由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管,省对外友好交流协会与中国新闻社分社共同主办,是融合时政、经济、社会、历史、文化为一体,以“聚焦海西大势、关注海西发展、宣传海西建设、服务海西大局”为宗旨的大型综合性月刊。目前,该期刊正在探索积极的转型路径。
(一)优势分析
出身正、名头响,背景具有权威性,这是许多期刊的首要优势。不少期刊往往挂1作者简介:杨学明,男,(1970-),福建福州人,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现为福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国家一级职业经理人
靠或者是直接隶属于政府部门、国企、事业单位,并且拥有“省级”“国家级”等前缀。H期刊就是这样一家具有政府官方背景的省级媒体,扮演着一省对内对外的宣传喉舌重要角色。自省委省政府筹划海峡西岸经济区以来,尤其是国务院做出了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建设的重要决定后,“海峡西岸经济区”概念已广为传播,H期刊就是以该概念来命名的,而且全省媒体只此一家,这不但占有先机优势,而且是独有的和宝贵的优势。期刊拥有权威背景和独特品牌的直接好处之一是较容易为社会各界所认可,也为媒体开展社会与市场活动提供便利。
拥有独立采编权,从业人员社会地位较高,是传统期刊的另一大优势。H期刊拥有新闻的采集与编辑权,以及作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印刷和发行权,尤其是独立采编权为媒体提供了相当的自主性,也提供了话语渠道的主动权。纯网络媒体或其它新兴媒介则不具备这种新闻采编权,有的仅是转载罢了。此外,在我国现阶段,新闻从业人员,如记者、编辑等职业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记者被喻为“无冕之王”就是一个写照,和其它众多职业比较,这种先天的优越性更容易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
(二)劣势分析
时空传播局限可以说是期刊的主要劣势。作为传统的纸媒之一——期(月)刊,与网络媒体比较,存有两大劣势。其一是可承载的内容受篇幅有限,每一期的印张数是一定的,那么就决定了可承载的信息量;其二是期(月)刊是按时出版的,每月一次,也是既定的,不可能象网络媒体一样做到每日更新,新闻性、时效性差很多。这种时空局限性造成期刊类企业的最大被动。
发行量少,人才不足,稿源单一是期刊的显著不足。发行量多少是期刊的重要指标,几乎可以说,发行量线有多长决定了期刊的路能走多远。以赠阅为主和有限的发行数量是目前H期刊的客观事实。优秀的采集、编辑、美工、发行与市场人才是期刊兴旺发达的决定因素之一。表面上H期刊有部门、有分工,但人员不到位也是实情。人才不足将导致期刊内容的单薄化,常说内容是期刊的生命,稿源是内容的保障。高品质的稿源是吸引读者眼球的关键,也是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来看,以期刊自采为主的稿源模式难以满足期刊内容的需要,怎样拓宽稿源渠道和提升稿源品质也是期刊要攻克的难关。
(三)威胁分析
网媒的冲击无庸置疑地成为期刊面临的最大挑战。从受众影响面角度看,传统四大媒体分别是电视、报纸、广播、期刊,但随着近年互联网的迅速兴起,网络媒体替
代期刊入列为四大媒体。相对其它媒体,期刊的影响力日益下降,使得期刊在发行推广与市场广告方面面临更多困难,期刊的日子也愈加艰难。
如果说其它四大媒体竞争是外患,那么来自同类期刊的威胁则是内忧。如前述,全国各类期刊约计万种,可谓期刊林立,数不胜数。大家都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竞争亦在所难免。伴随着高新技术发展和市场激烈的竞争,对信息、载体、品牌、人才等方面优质资源的争夺更加显著,其中尤为激烈的是人才争夺。对智慧密集型的传媒行业来说,传媒人才更是其极为重要的稀缺资源。尤其是既有专业知识,又有丰富经验,又具敏锐视角的期刊人才更显紧缺,成为各刊争夺的焦点。
(四)机会分析
传统期刊在可预见的将来至少还有两大方面机遇。其一是政策春风,大势所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推动新闻发布制度化。严格新闻工作者职业资格制度,重视新型媒介运用和管理,规范传播秩序。[3]可见,在我国现有体制下,新闻媒体的作用与重要性只会加强而不会削弱,这也为期刊业发展与繁荣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其二是平台特质,多方需要。在一定意义上说,期刊的平台作用是无可替代的,这就使得它们必将拥有自己的市场需求。从政府宣传角度来看,各级政府(省、市、县、乡)制定的各项大政方针、规划措施、成果绩效等都需要媒体向社会作宣传、说明与解释;各级领导多有意愿通过媒体向社会宣传其工作的努力与成果,以期树立良好政声与民声。从科学研究与学术探讨角度而言,一方面学术需要交流,社会需要观点,期刊需要内容;另一方面成果需要展示,通过期刊搭建的平台,互通有无和牵线搭桥,既可以满足多方需求,又能够实现共同发展。对于企业组织来说,企业的广告需要是多方面与多层次的,从产品销售、品牌营造到企业形象等,由于不同媒体的功能不同,期刊可以对应满足企业的不同需求;对于企业领导来说,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对企业大有助益,这一方面期刊大有可为。
二、传统期刊战略成功转型的策略应对
战略转型已成为企业亟需解答的一道难题。但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不是一项随意的行动。它需要企业系统地思考和切实可行的行动。上述对H期刊的SWOT分析,在同样面临生存和发展瓶颈的期刊中有很大的代表性。基于此,我们提出 “用足优势、抓住机会,弥补劣势、应对威胁”的战略转型总原则,具体化为以下行动:
(一)充分挖掘优势,实施主动转型
传统期刊拥有的权威效应、品牌、人才乃至政策等方面的优势,如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用足这些资源优势,就可为战略转型提供良好的基础。领导IBM成功转型的郭士纳要求IBM的经理们必须书面回答五个问题[4]:你在哪一行里?你的客户是谁?你的市场在哪里?你的强势和弱点在哪里?你的主要竞争对手在哪里?通过这些问题来促使企业管理者有效地充分认识自身的优劣,值得借鉴。
在明确自身优势与不足的同时,要实施积极主动的战略的转型。相关统计数字表明,被动转型获取成功的机率不高。一旦陷入被动转型的境地,企业原有的竞争优势早已丧失殆尽,直至陷入困境。这一规律应当得到期刊业管理者的充分重视。战争中主动战略性撤退的部队往往是井然有序的,而在仓促忙乱中撤退的部队,即使是最训练有素,也会慌不择路。
(二)以人才为根本,建设管理新体系
从企业内部而言,其生存发展的最关键部分就是其管理体系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战略落地的体制保障,而人力资源是战略成功实施的关键支持。人才是第一生产要素,没有现有人员的战略转型或者与战略转型相匹配的人才,战略转型就无法真正落实。必须重视期刊经营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一套吸引人、激励人、发展人的用人体系。
战略转型路径最核心的就是变革管理,这是企业战略转型的核心内容。期刊在实施战略转型过程中,当初对于企业管理具有一定促进作用的制度,在日新月异的大环境中,也会逐步显现出不完善的地方,与实际管理的需要产生差距。这就需要切实增强管理制度的新陈代谢功能,综合考虑各项影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趋势,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制定符合期刊发展目标和员工切身利益的制度规定,以现代化企业管理理念规范加强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信息管理,优化和规范工作流程。
(三)明晰市场需求,走市场化道路
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要以问题为导向,建立一个适应市场需求的模式。对于期刊而言,首先要市场划分竞争对手、关键的成功要素、行业特点、消费者的需求等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明确市场定位。期刊并非没有市场需求,而是要能回答消费者为什么要选择你,如何提升消费者价值,怎么样告诉消费者这个价值是你提供的?以这些问题为导向,就能找到具体而清晰的市场需求。
计划经济已经一去不复返,期刊要想获得生存与发展,也必须要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即“适者生存、供求关系”,从市场中寻商机,从客户处找需求,从而提供适销对
路的产品,通过市场化的运作站稳脚跟并获得发展。不但“经营期刊”,也 “经营受众”,向更加精准的、适应不断细分的市场需求的现代定位策略转变,加深服务性和市场性。
(四)以纸媒为基础,拓展新领域
期刊要健康发展,自身原有的优势和主业不能丢,同时又要紧跟信息技术的脚步,发展网络新媒体。到“十二五”末,福建期刊品种数与“十一五”末基本持平,总印数7000万册、26万千印张,年均分别增长20.1%、14%。[5]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在未来一段时期,整体期刊业不仅不会萎缩,还将有所发展。所以,有必要加强对期刊纸媒部分的建设。在互联网信息时代的今天,为紧随时代潮流,应利用网络在信息容量上、资料保存上、视频声音表现上的优势,开发网络新媒体,以弥补纸体的先天不足。如此,以纸媒为基础,网、刊互动,互相增值。将纸媒和数字媒体有效结合,实行差异化定位,实现网上新媒网下纸媒优势互补,发挥相得益彰的效用。
要想让期刊有发展并能“活得好”,单靠期刊有限的广告收入是做不到的,还得开发活动论坛等业务。利用自身的权威背景与品牌优势,发挥官媒人脉资源优势和社会影响力,以政策宣讲、融资贷款、学术探讨、经验交流、信息互通、管理咨询、供需交流等为内容的,通过举办活动与论坛等方式,把各种要素组织起来,如政府机关、金融部门、学术机构、行业协会、企业等,在他们之间搭建各种交流平台,发挥中介桥梁作用,实现包含自身在内的多方共赢。总之,期刊战略转型就是要朝着建设成为集“纸媒—网媒—活动”三合一的全媒体方向前进。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玉梅.中国期刊出版将有较大发展[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2-6-7
[2] 【美】弗雷德·R·戴维.战略管理(第10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5
[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11-12
[4] 王宇露 李斐.郭士纳与IBM的战略转型,商业经理[J].2005(6):12-13
[5]关于印发《福建省新闻出版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福建新闻出版局,2011-3-9
新背景下期刊战略转型研究 篇2
一、转型背景下服务型企业发展环境分析
转型背景下服务型企业发展必须认清宏观环境、行业环境以及企业自身的发展环境, 这样才能深入分析各种环境对企业的影响, 并积极用好环境促进自身发展。
1、宏观环境。
首先, 从经济环境来看, 经济发展迅速则社会对各类服务的需求会增加, 这就会为服务型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空间, 反之, 如果社会不景气, 则各类投资项目会减少, 服务型企业的发展空间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其次, 从社会环境来看, 如果全社会都倡导转型发展理念, 对粗放型发展模式采取零容忍的态度, 则会倒逼服务型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 反之, 如果社会可以接受粗放型发展模式, 并且粗放型发展模式占据主导地位, 则转型发展的需求就不那么迫切。再次, 从生态文明环境来看, 如果生态文明发展到一定的水平, 则转型发展的理念会深入人心, 转型发展必然会被倡导, 从而可以为服务型企业转型发展提供环境支持。
2、行业环境。
首先, 从服务行业来看, 如果国家支持服务业的发展, 并且服务行业发展态势良好, 行业内部集聚了大量的人才、资金等要素, 则能够有效的支撑行业发展。反之, 如果服务行业发展不景气, 则咨询服务企业面临的发展压力更大, 转型发展必然会面临更大的压力。其次, 从服务行业关联行业来看, 如果上下游产业发展好, 则必然能够带动服务行业的发展, 反之, 如果上下游产业不景气, 则咨询服务行业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以工业行业为例, 如果行业景气度不佳, 则工业企业的各种投资就会减少, 这对于提供投资咨询、环境影响评估等类型的服务企业而言会带来较大的影响。
3、企业自身发展环境。
首先, 从企业发展阶段或者说所处的生命周期来看, 如果企业处于创业期和成长期, 则对于转型发展的需求相对不那么迫切, 如果企业处于成熟期或者衰退期, 则必然会积极行动推动转型发展。其次, 从企业实际运营情况来看, 如果企业运营状况良好, 则短期来看打破现有格局推动转型发展的动力相对偏弱, 相反, 如果企业运营状况不好, 或者说虽然运营状况较好, 但面临非常大的发展压力, 则必然会采取积极的举措推动转型发展。
二、转型背景服务企业战略思想的确定
转型背景下服务型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必须有明确的目标, 并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以此指导企业的战略制定与实施。
1、服务型企业战略思路的确定。
首先, 这种思路要符合国家方针政策, 即服务型企业要有效的研究国家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基本思路, 并努力推动企业的指导思想与这种大政方针相契合。其次, 这种思路要结合行业特色, 即要根据服务业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结合国外服务业的发展经验, 提炼出指导服务型企业转型发展的行业规律。再次, 这种思路要体现企业的特征, 即要根据企业的主营业务、发展目标定位等确定指导思想, 而不能脱离企业空谈。
2、服务型企业发展原则的确定。
总体来看, 转型背景下服务型企业发展要遵循三大原则, 首先, 提升发展原则, 服务型企业要对现有的业务进行全面的梳理, 明确哪些业务还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 哪些业务已经无法产生经济效益, 属于“夕阳”产业, 对于“夕阳”产业要坚决予以淘汰, 对于仍然发展前景的产业要进行提升。其次, 创新发展原则, 服务型企业要根据行业发展的趋势, 结合自身的目标确定未来的发展重点, 并在业务领域进行创新, 培育壮大这种新兴产业。再次, 合作发展原则, 服务型企业最为重要的在于与工业、农业等行业企业进行合作, 这一过程中必须突出服务特色, 突出合作特征。
3、服务型企业战略目标的确定。
首先, 要明确短期发展目标, 短期目标即年度目标, 服务型企业要适应转型发展的客观要求, 必须从短期目标出发, 明确年度内所应该完成的工作, 通过短期目标的明确调动各部门工作的积极性, 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其次, 要明确中长期发展目标, 即服务型企业要明确未来3-5年乃至于更长时期的发展目标, 包括主营业务的确定、企业区域布局的确定以及业务规模的确定等。
三、转型背景下服务型企业战略任务的明确
转型背景下, 服务型企业必须明确发展重点, 这种重点主要包括业务、公司治理、人力资源以及投融资等方面。
1、业务发展重点。
业务是企业的灵魂, 只有明确主业才能保障企业有明确的目标导向, 首先, 要明确服务型企业是采取单一经营模式还是混业经营模式, 单一经营模式即只关注一个业务领域, 并专注于这个领域, 混业经营模式即积极向其他业务领域拓展, 甚至向非服务业拓展, 只是将服务业作为主业。其次, 要明确每一个业务领域的发展重点, 如对于环境影响评估服务类企业, 要明确其主要的服务对象或者说服务领域是政府相关部门还是企业主体, 是工业还是农业等。
2、公司治理重点。
公司治理是发展的保障, 只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才能推动企业长远发展。首先, 要明确公司内部治理重点, 即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决策流程等, 从组织结构来看, 服务型企业要明确转型过程中应当采取何种模式进行运作, 一般而言要推动组织结构扁平化, 提高决策效率, 避免组织结构层级过多导致决策失误。从决策流程来看, 服务型企业要建立权责明确的决策体系, 并明确每一个岗位所应担负的职责, 责任到人, 推动决策科学化。其次, 要明确公司外部扩张的重点, 从扩张的模式来看, 要明确采取并购扩张、投资新设企业扩张还是其他扩张模式。从经营模式来看, 要明确企业采取集团化模式运作还是其他模式运作。
3、人力资源重点。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核心要素, 只有配置科学的人才队伍才能保障服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首先, 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或者说招聘方案, 即明确服务型企业所需引进人才的数量、专业等要求。其次, 要明确人力管理的重点, 包括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体系、绩效考核体系, 在人才激励方面主要要明确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的频率、力度等内容, 在绩效考核体系方面主要要明确考核的指标及考核办法, 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公平公正。再次, 要明确人才退出机制, 在人才流动的背景下, 服务型企业必须从维护自身核心利益出发, 建立完善的人才退出制度, 保障核心商业机密不会由于人才的流动而失密。
4、投融资重点。
资金是服务型企业发展过程中无可忽视的资源要素, 首先, 要明确融资渠道, 由于我国服务型企业上市难度大, 因而在发展过程中主要采取银行融资、吸引风险投资基金进入或者吸引社会资本进入, 这一过程中, 部分盈利能力好、发展前景好的企业还可以通过发行企业债券, 在三板市场上市等方式融资。其次, 要明确投资重点, 即服务型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重点投资于哪些领域, 包括业务领域、技术改造升级等。
四、转型背景下服务型企业发展战略保障
服务型企业要真正达到转型发展的目标, 必须建立完善的保障制度, 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战略落实, 才能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1、强化组织保障。
首先, 要组建服务企业战略咨询部门, 服务型企业领导者要高度重视这一机构, 指派企业高层领导担任这一机构的负责人, 提高战略发展部门在服务企业的地位, 在此基础上, 服务型企业要选聘具有战略眼光、扎实理论功底的职工加入到这一部门, 夯实人才队伍, 提高战略服务能力。其次, 要明确战略咨询部门的工作内容与工作职责, 这一机构的职责是负责研究转型背景下服务型企业的发展战略, 并推动战略的落实, 如检测和分析战略执行情况, 研判战略执行环境的变化等。
2、强化要素保障。
首先, 要强化资金保障, 无论是战略的制定还是战略的实施, 以及战略执行过程中的监督和战略的微调, 都需要有资金作为支持, 因此, 服务型企业要划拨专门的经费用作战略研究, 从经费上提供保障。其次, 要强化制度保障, 服务型企业要制定推动战略落实的配套制度, 如对企业内部各部门战略执行情况进行考核评价, 对于执行好的单位要给予奖励, 否则给予处罚。
3、优化战略环境。
首先, 要加大宣传力度, 使战略深入到企业各部门。服务型企业要针对战略任务制定完善的宣传方案, 明确宣传内容, 同时利用互联网、内部刊物等渠道展开宣传, 为战略实施营造良好的环境。其次, 要优化战略执行环境, 服务型企业要在内部倡导一种尊重战略、注重战略执行的文化氛围。
摘要:转型背景下, 服务型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与执行必须深入分析所面临的发展环境, 明确战略重点和战略任务, 并强化战略保障, 以此推动服务型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转型,服务型企业,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汪飞燕.浅析服务型企业如何提升服务质量[J].时代金融, 2014 (11)
新背景下期刊战略转型研究 篇3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战略转型; 生态圈战略
中图分类号: F2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3-19-2
1 问题的提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2015年12月在北京召开,习主席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要降低成本、要化解房地产库存和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方面做努力。从生产环节入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发展锁定新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长期以来,国家发展主要依靠投资、消费、出口称作“三驾马车”拉动经济,从“需求侧”方拉动经济,而现在开始以劳动力、资源、资本、技术等“供给侧”方来实现资源有效供给利用。
针对国家提出“供给侧改革”战略方针,我们企业需要调整发展战略,进行适时转型升级,解决企业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
2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企业转型的路径选择
“供给侧改革”包含三个层面:一是产业层面供给的改革,二是要素层面的供给改革,三是制度层面的供给改革。国家大力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重视“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提升产业核心能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于企业来说,需要不断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产能,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选择合适的企业战略路径。
2.1 “供给侧改革”下企业专业化战略
“供给侧改革”下企业专业化战略就是指企业在国家提出“供给侧改革”背景和自身资源优势下,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发挥核心优势从而获得企业持续生长的经营战略方式。企业专业化战略主要分为:一是内部专业化,企业通过内部分工深化来达到对规模经济的追求,建立核心竞争优势;二是纵向一体化,指企业依托于现有单一业务,向该业务上游或下游进行延伸,从而延长产品的价值链,集群成为一个垂直一体化产业链条;三是横向一体化则是指企业通过获得企业某个单一业务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或加强对其资源控制,从而追求规模经济优势的战略方式。
三种不同“供给侧改革”下专业化战略方式之间,可以根据自身企业需求与缺陷进行相应转变。
2.2 “供给侧改革”下企业多元化战略
“供给侧改革”下企业多元化战略就是企业在进行专业化经营中积累了过剩资源和能力,为了减少企业过剩产能,降低企业成本而采用的企业战略方式。企业多元化战略的成功依赖于企业的核心能力的建立,核心能力的排他性、不可复制性和稀缺性决定了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深度和广度。企业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多元化战略可以采取企业内部发展或外部并购两种方式。两种不同的多元化战略的实现方式比较如表1所示:
2.3 “供给侧改革”下企业归核化战略
“供给侧改革”下企业归核化战略就是企业多元化战略进行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企业面临着自身发展经营困境和由于供给侧改革等外部条件刺激,企业过度多元化经营导致企业陷入经营的困境,摆脱这种境地回归到主营业务上来的战略转型方式。企业实施归核化经营目的就是在企业规模收缩同时使企业价值增加。在“供给侧改革”、“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时代背景下,企业需考虑资源合理有效利用,建立企业主营业务的核心竞争力,主动进行企业技术改善和引进和管理方法上的不断创新,在战略上进行“前瞻性转型”和突变式变革。
3 58同城战略转型案例
3.1 58同城发展概述
58同城成立于2005年12月,作为一个跨行业综合性服务平台,主要运营分为四大板块:招聘、好车、房产、到家服务。为消费者提供免费分类信息服务,帮助解决生活和工作需要的有关任何问题。经过十年的发展,在全球分类信息领域已经位列第一,成为了中国最大的跨行业综合性服务平台。但是,58成为全球分类信息网所花费成本却在急剧上升,国内BAT巨头和小成本创业型公司,都纷纷开始重视并且大力发展本地化生活服务。 58在面对企业内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要想企业不断持续成长,不得不进行“前瞻性转型”,进行突变式变革,对企业战略进行根本上变革,重新建立核心竞争力,识别机遇,拓展新的竞争能力。
3.2 58同城战略转型动因
58经营过程中运营成本不断提高。58运营模式是商家自动把信息发布到网站,58确保信息真实及安全性。58需要对信息进行审核,其中还需要人工进行审核;在中国情境下,58同城扩大市场占有率的策略就是一方面通过线上购买流量,另一方面到线下众多商家中发展会员,导致企业运营成本不断增加。
动态市场环境下,58各个细分市场领域利益不断被瓜分。像招聘、二手车行业等各种垂直细分领域竞争者商业模式与58同城大同小异,但是它们目标市场只是58垂直领域中一个分支,资源能够充分地利用,盈利能力高于58同城。
58专注于建立综合性的服务平台,实行产品多元化竞争战略,但资源有限性使得58不能在各个细分领域做到极致,导致市场竞争优势不明显,利润率下降,58同城面对这种产业发展格局,积极响应国家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进行“前瞻性转型”,根据内外部环境对企业影响建立了生态圈战略。
3.3 58同城的生态圈战略
3.3.1 生态圈战略的提出
生态圈战略就是通过整合各个领域的细分市场资源,通过平台建立一个完善的、成长潜力强大的“生态圈”。打碎原有产业链结构,建立起多边价值网关系,对处于生态圈关系中的企业进行资源的整合,从而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生态圈战略。
3.3.2 生态圈战略的实现方式
3.3.2.1 推出58到家
面对互联网经济时代挑战,通过打入新市场,以居家场景为服务切入点,整合58原有市场资源,推出58到家,用户通过58同城可以就近找清洁工、搬家公司等,提供实现用户基于地理区域预约下单、上门等就近服务。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企业实行的多元化战略,58到家的推出进一步拓展58同城本土化市场业务领域,扩宽58平台生态圈范围,提高58市场知名度,增加市场占有率。
3.3.2.2 赶集与58“联姻”
2015年4月,58同城宣布与赶集网“联姻”,58获得赶集网将近一半的股份。58通过直接并购竞争者,整合竞争对手资源和优势,提高综合性服务平台竞争力。58入住赶集网战略转型举动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企业横向一体化的战略方式,是增强企业平台竞争力的表现,是扩宽平台生态圈的重要举措。
3.3.2.3 生态圈的扩张
对中华英才网、魅力91的收购,投资e代驾、收购了驾校一点通和呱呱洗车,加上原有二手车平台,形成一个闭环“车的用户”,收购安居客,再加58二手房市场,对房产平台进行整合,为房产业务生态圈的形成奠定基础。
对58 而言,战略转型是为了应对“供给侧改革”国家战略和互联网产业经济发展做出的重大决策,同时也是动态变化环境下,企业提升动态能力发展的必要趋势。58的生态圈战略就是要建立一个集招聘、好车、服务到家等服务的综合性平台,通过生态圈系统建立,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过高局面,提高企业竞争力。
4 结语
在“供给侧改革”、“互联网+”时代环境下,传统工业经济时代所产生的产业边界逐渐模糊,产业之间相互分立格局被逐渐打破,各产业间相互交叉、渗透,彼此延伸,使产业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和趋势,企业要想取得不断发展,必须识别到内、外部各种因素的潜在威胁,并且防止这些因素给企业带来危害,选择正确战略转型方式。在此58同城在面对这种背景下,进行了“前瞻性转型”,对企业战略进行突变式变革,整合相关产业链上企业资源和优势,扩宽垂直服务平台,建立企业生态圈战略。
参 考 文 献
[1] 代宏坤.企业转型研究进展[J].生产力研究,2008(8).
[2] 盘华.企业转型的三种模式[J].中国高新区,2008(11).
新背景下期刊战略转型研究 篇4
----基于浙江省台州市的实地调查
2011-12-1
《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的民营企业家转型研究》是中共台州市椒江区委党校陈燕鸣负责完成的2010年市社科联研究课题(课题编号10YB05)。本课题以企业家转型为着眼点,把企业家的转型和企业家创新与企业的转型联系起来开展相关研究,并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提出了私营企业家转型的应对措施。主要观点如下:
一、企业家转型对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私营企业多数属于中小企业,企业家是影响企业活动的重要因素,是企业无可替代的核心人物,是企业发展的引擎。企业家能否实现转型在企业升级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企业家认知的改变、企业家能力的提高和企业家精神的塑造,都是企业升级的重要因素。
私营企业家成长的基本方向十分明确,就是积极主动地适应市场环境、市场机制和市场结构的变化。而当前形势下私营企业家精神的现状是:大多数企业经营者重视创新,善于把握市场机会,而在冒险和挑战意识方面的自我评价相对较低。
二、私营企业家转型的路径选择:新生代私营企业家的培育
(一)新生代私营企业家的基本情况
调查显示,绝大部分私营企业主非常重视子女教育,企业家子女拥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54%,远高于同年龄层次人群;同时他们视野开阔,竞争意识强;有敏锐的市场触觉,发展目标明确;具有悉心敬业、创新发展的精神;具有市场取向的经营管理能力和管理方法。但危机感明显不如第一代,特别是在心理素质上,缺乏敢冒险、善打拼的精神;对财富的珍惜程度相对也较弱;缺乏掌控全局的经验。
(二)建立新生代私营企业家的培育机制
新生代企业家的培育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始终围绕市场化、职业化与制度化三个关键因素。市场化:私营企业家队伍的市场化的意识普遍增强,市场化的手段已经得到局部的运用。但还存在需要市场不规范,即由于市场经济初期经济秩序还没有完全建立而导致的无序状况。其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市场不够规范降低了整个社会的信任水平,增加了企业经营者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自身价值的成本。第二,市场上存在的不守规则行为影响了整个社会的职业道德建设,不利于企业家队伍职业伦理的提升。第三,市场机制不完善增加了对企业经营者进行考核、约束与监督的难度。
职业化:在私营企业家职业化建设中存在三个比较突出的困难:第一,由于处在市场经济的初期,职业化的大环境还不成熟,非职业化的做法还比较普遍。第二,缺乏比较现代的、有效的系统培训,职业化素质的培养任重道远。如何消化、吸收国外的职业化建设经验,并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还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来完成。第三,一些陈旧的观念妨碍了企业家队伍职业化的进程,特别是私营企业中也存在严重的官本位思想,这是中国传统社会官本位思想的顽固延续。
制度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企业家制度化建设需要进行根本性的制度创新。而选拔、激励与约束等制度改革遇到的障碍之一在于有关政府部门的行政干预,因此,在这里,制度创新的主要内容就是真正实行政企分开,加快企业经营者的市场化进程。在各项具体制度的改革上,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突破。首先,选拔制度的难点在于行政手段仍占主导,市场机制尚不成熟。另外,在真正采用市场选择时,也需要解决配套措施的问题,例如,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对于企业经营者胜任能力的评价方法。其次,激励制度的难点在于打破过去行政化的薪酬体系,真正推行企业化的薪酬体系。第三,约束与监督制度的难点在于法制法规还不完善,评价考核体系也不够落实。另外,一些重要的监督力量,如新闻媒体对于企业经营者的监督作用发挥得还不够。
三、政府行为与私营企业家转型
目前,政府对于私营企业家往往存在“少予多取”的现象,没有树立起优质服务的理念,目前的培训、培育方式也过于简单。政府如何引导推动私营企业家转型,进而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一)引导私营经济转型,努力培育新生代私营企业家资源
首先在思想观念上,对私营企业家的作用和地位要有足够的认识,给予充分的肯定。要充分认识到转型时期,私营企业家资源对区域经济绩效增进具有重要的作用。私营经济的发展不仅能够增加就业机会,而且也能够大大促进中产阶层队伍的扩大从而对进一步“显化”企业家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要把私营企业家和其它类型的企业家放在同等的地位,一视同仁。尽量消除对私营企业的歧视性政策壁垒,为私营企业家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促使私营企业家的大量“显化”。三是要努力降低私营企业家创新创业的风险,提高其创业的成功率。转型时期的最大特点是许多东西都在变,加上全球金融危机的出现,中国私营企业家面临较大的创业风险,这会大大降低其创新活跃程度,不利于形成一个稳定成熟的企业家阶层,所以转型时期政府要注重如何降低这些风险,比如为企业家提供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建立有效率的产权制度,克服政府机构办事效率低下或与企业“争利”的行为,进一步规范市场,引导私营企业家依法经营、诚信经营,讲究商业道德,鼓励私营企业家努力为社会作贡献,承担起必要的社会责任,加快建设促进私营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和小企业创业基地,加强信息服务网络建设等。
(二)大力培育发展知识型企业,促使私营企业家的转型
知识型企业是私营企业家转型的重要载体,创新型私营企业家资源是今后区域经济绩效进一步增进的更为重要的企业家资源,政府必须在宏观政策上进行引导,以促使其“显化”或从传统创业型逐步“转化”。一是引导现有私营企业家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要引导他们抛弃小富即安的思想,在加强自身学习、转变陈旧落后观念的同时,积极鼓励私营企业家走出去,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培养私营企业家良好的素质和战略思维的能力,通过大量的“干中学”提升自身的企业家人力资本水平。二是要引导现有私营企业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私营企业家对企业的家族式的管理也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支持和鼓励私营企业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交流,引导其尽快熟悉现代管理模式、营销手段、国际商务等,主动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与合作,逐步实现企业生产要素的全球化配置。三是要鼓励和引导私营企业家重视创新。加大创新力
度、提高创新能力、提升创新层次,在创新中加速私营企业家能力的积累。努力通过创新使企业自身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同时,建立自身的优质品牌和自身销售网络,打破私营企业在价值链上被低端锁定的不利局面。政府要进一步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淘汰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低层次、低效率的产业,促使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促使私营企业家自身能力和素质的“转型升级”。四是要鼓励和支持私营企业家善于吸纳各类优秀人才。打造领军人才带领下的企业创新团队,不仅注重技术上的创新,还要努力在管理上创新,在市场营销上创新,在企业文化上创新,努力给企业人才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平台。五是倡导先进的文化。引导私营企业家摒弃一些低俗风气和落后的传统观念,弘扬积极向上、勇于创新、艰苦奋斗、回报社会的精神品质。引导社会尊重私营企业家,对私营企业家有正确客观的认识,引导建立一种良好的商业文化。
(三)营造良好政策氛围,进一步拓展私营企业家转型空间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为广大私营企业家建立一个公开、公平的竞争环境。建立统一规范、公平公正的市场体系,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范围,降低准入门槛,制定有利于私营企业成长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要素市场,加强产权保护,促进和规范民间融资,通过政府采购、降低税费,扶持私营企业的发展,努力营造私营企业家成长的良好外部环境。支持私营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鼓励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协作,支持私营企业向服务业、软件开发、网络动漫等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二是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融资能力对私营企业的成长至关重要,但统计显示,近80%的中小私营企业从来没有获得过银行贷款。国有银行无法为大量中小私营企业家准备宽松的融资渠道和足够充足的资金,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出台一些扶持性政策,比如对私营企业家的贷款风险进行补偿,实行差异化的贷款政策和监管措施,加快创业板的建设;畅通私营企业家的融资渠道,建立民间融资机构和组织、规范民间融资行为、引进外国银行;加大对私营企业的财税扶持,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支持私营企业家的创新创业。三是努力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主导、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加强政府的引导,加强对企业家创新行为的支持力度,除了进一步加大创新项目的资金支持外,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制度、金融(融资)支持、政府采购,鼓励私营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采取各种形式紧密合作,建立面向行业、面向区域不同形式的产学研共性技术平台,加强技术研发的合作与联盟,加强人才资源的整合与交流,加快技术成果的有序流转。
(四)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私营企业家与社会良性互动
私营企业家与社会良性互动机制的形成有很多影响因素,比如文化,台州地方政府与私营企业家的良性互动是台州私营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台州传统文化中注重功利、工商为本观念,为台州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人文价值支撑。地方政府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相对比较容忍市场经济,比如在全国率先推进市场化改革,使得社会能够较好地与私营企业家进行良性互动,使企业的发展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互动,使企业发展能够促进当地社会与人文的发展,从而更能有效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有利于区域经济绩效的提高。市场化、职业化和制度化是企业家队伍成长不可或缺的关键条件,这些条件的创造,不仅需要制度
新背景下期刊战略转型研究 篇5
摘 要:创新驱动开创了电力企业发展的新篇章。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和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华电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电重工”)亟待寻求进一步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电力企业的发展现状,借助SWOT分析法剖析了华电重工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对华电重工的发展战略及实施措施进行了研究,以期探讨如何塑造适合我国电力企业发展的经营管理战略规划。
关键词:创新驱动;华电重工;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8)4-79-4
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18.04.019
Abstract: Innovation driven has opened a new chapter in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s.In recent years,with the continuous change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economic situation and the increasingly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e industry,Huadian Heavy Industries Co.,Ltd.(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Huadian Heavy Industries”)urgently needs to seek furthe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is paper analyzed the advantages,disadvantages,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Huadian Heavy Industries with the help of SWOT analysis,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the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s,and studie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implementation measures of Huadian Heavy Industry,in order to explore how to shape the management strategy planning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s in China.Key words: innovation driven; Huadian Heavy Industries; SWOT analysis 创新驱动背景下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电力行业以“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战略思想为指导,电力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的电力企业从改革开放至今已走过30余年,经历了集资办电、政企分开、厂网分开等阶段,逐步从承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企业到自主经营的现代化、公司化企业。随着国家开始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电力企业纷纷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积极推进核心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以及示范工程建设等,开创了电力企业发展的新篇章。但是,我国电力行业整体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等难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能源结构问题依然突出,电力行业中的一些关键装备和材料都有赖于进口。
华电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12月,是中国华电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的核心业务板块及资本运作平台、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工程技术产业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业务涵盖国内外电力、煤炭、石化、矿山、冶金、港口、水利、建材、城建等领域,已成为电力行业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在创新驱动背景下,随着国内外电力行业的变革发展以及新能源的崛起,电力行业正在逐步推进市场化进程,华电重工既要适应不断变革的行业环境和经济形势,也要时刻关注自身发展,如何保持自身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成为华电重工现阶段的战略发展重点。我国电力企业发展的SWOT分析
在总结我国电力企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采用SWOT分析法,对华电重工自身存在的优势和劣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见表1)。华电重工虽然在技术实力和合作发展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由于自身体制的弊端和人才的流失率高也使企业发展面临一些问题;电力行业本身的发展空间和绿色可持续能源的发展前景给华电重工带来一定的机遇,同时我国整体经济实力水平和电力行业日益激烈的竞争也给华电重工的发展增加了压力。我国电力企业发展的具体SWOT分析如下。
2.1 优势
2.1.1 技术实力雄厚。我国电力企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积极转变发展理念,近年来一直致力于能源转型升级。首先,发电方面,2015年全国电力工程建设中电源工程建设完成投资3 936亿元,比上年增长6.78%,占全国电力工程建设完成投资总额的45.90%,国家对发电工程的建设力度逐渐增强;其次,输电方面,截至2015年底,全国电网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长度60.91万千米,比上年增长5.46%;220千伏及以上变电设备容量33.66亿千伏安,比上年增长8.86%,我国的电网跨省区输送能力进一步提升。
作为五大发电集团下属二级单位,以发电为主业,华电重工建立了“由公司领导层领导,由研发及科技管理中心组织管理,由各事业部及其各分子公司技术部门实施研发”的三层次技术研发组织体系,设有北京、上海、天津、郑州技术中心,技术研发人员约占公司员工总人数20%。被评为“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十百千工程企业”,拥有物料搬运及仓储工程、轻型钢结构工程、特种设备(压力管道、起重机械)等甲级设计资质与制造许可等20余项资质,已取得专利技术200余项、科技奖项60余项、行业和国家工程建设质量奖5项,大型散料装卸输送成套设备跻身中国机械工业优质品牌。
2.1.2 注重国内外合作。近年来,我国积极加快“一带一路”能源领域中的合作,与重点国家和地区合作建设能源项目,其中能源装备和核电“走出去”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15年,电力企业分别与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等20多个国家的地方政府、企业、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开展战略合作;我国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与国际能源署(IEA)建立了联盟关系,由能源宪章组织的受邀观察员国变为签约观察员国。
华电重工一直重视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最早一批开始做跨行业物料输送,华电重工的技术、总承包能力一直深得国外行业认可;在噪声治理业务方面,华电重工与上海交大、美国声与振动研究所、清华大学、中科院声学所、北京劳保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并和香港大学、英国IAC公司达成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开展相关降噪技术和产品研发工作,并参与完成华电集团噪声治理技术规范的编制工作。
2.2 劣势
2.2.1 体制存在一定的弊端。虽然自1987年国务院逐步开始实施“政企分开”,但是大多数电力企业作为央企、国企,在机构管理上依然残存着体制弊端,比如电力行业中的一些输电项目属于垄断业务,国企依靠自身体制优势得到这些项目,但实施中却缺乏创新性、积极性;机构设置上,虽然进行了市场化改革,但依然未摆脱行政化机构运行导向,无论是规章制度还是业务流程、人事管理,都体现不出市场化的竞争机制和公司化的运营理念。
以华电重工为例,作为央企下属公司,首先,市场化业务方向与行政化管理体制有一定的冲突,组织机构不够合理,经营层下设职能部门、研发及科技管理中心、事业部、分公司和子公司5个部分,其中职能部门下设10个分部,而研发和销售部门仅下设5个分部,分公司和子公司共有9个,行政管理组织庞杂,而业务部门组织布局过于简单,有待科学细化管理。其次,审批流程过于复杂、拖沓,不如一些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灵活,影响业务部门的办事效率,有可能延误商机。再次,人力资源管理建设有待优化,受到体制影响,收入不能稳步或大幅提高、提升主要看资历等问题的存在,导致员工工作热情不高。
2.2.2 “双创”环境导致员工流失率高。市?鲂枨笸贫?了经济成分、经济利益、生活方式、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使得人们在就业方式上有了多种选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应运而生,80后和90后年轻创业者、大企业高管及连续创业者、科技人员创业者、留学归国创业者并称“创业新四军”。“双创”时代的来临,对于企业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人才流失严重,尤其是电力行业中新能源这类国家鼓励的领域,创业政策优惠力度大,激发了人才的创业积极性。
华电重工在电力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聚集了大批电力专业高学历和高层次人才、海外留学人才,但是由于地处北京,受到近几年北京大力推进创新创业的举措的影响,华电重工的人才流失情况严重,尤其是技术人员和海外人才。
2.3 机遇
2.3.1 电力行业有一定的市场发展空间和实力。基于近五年的能源生产总量和消费总量的情况来看[1](见表
2、表3),水电、核电、风电能源的生产量和消费量的情况都优于其他能源。具体来看,虽然近五年能源生产总量有所波动,年平均增长率呈负增长,但是水电、核电、风电能源生产量近五年的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0.28%;消费总量呈现下降趋势,而水电、核电、风电能源近五年的平均增长率达到10.44%。不难看出,水电、核电、风电能源的生产量可以满足消费量,并且消费量是逐年增长的,说明电力行业有一定的市场发展空间,并且现阶段的技术也可以保障生产需求。
2.3.2 从生态角度来看,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电力产业成为主流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2]。能源消耗可以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头戏。
华电重工以“创造绿色生产、促进生态文明”为己任,践行“拼搏进取、严谨高效”的企业精神,秉持“诚信求真、创新和谐”的核心价值观,奉行“客户至上、价值导向”的经营理念,坚持科技导向、资源协同、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为深入贯彻国家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要求以及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发展绿色可持续的电力行业,华电重工研发、引进节能环保技术,推广、应用绿色能源产品,着力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系统方案提供商。
2.4 挑战
2.4.1 从经济角度来看,我国经济整体实力有待提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的经济实力大幅提升,2013―2016年,我国GDP年均增长7.2%,平均增长水平高于同期世界2.5%和发展中经济体4%;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在30%以上,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居世界第一位[3]。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国在产品质量、生产效率、经济结构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距离。
2.4.2 从行业发展现状来看,竞争压力较大。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绿色制造工程和高端装备制造创新工程等五大工程已经全面开始实施,电力行业有一大批工程类企业特别是大型民营企业和中小型技术创新型企业,开始加大研发投入和创新力度,力图通过提高质量与服务水平赢得竞争优势,打响品牌,从中低端向高端需求定位进发,提高我国制造业整体实力,同时也给华电重工的未来发展带来一定的竞争压力。我国电力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以华电重工为代表的我国电力企业虽然具有技术和合作等方面的业务优势,但也存在组织机构设置不科学和人才流失等内部管理问题;面对电力行业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环保新能源的新业务需求带来的发展机遇,华电重工还要面临同行竞争和整体经济发展欠佳的压力。可见,我国电力企业的未来发展战略应继续发扬自身优势,把握行业市场机遇,改进管理弊端,从政策、技术、人才等多角度迎接同行竞争的挑战。
首先,拥有前瞻性的战略嗅觉,洞察电力企业发展方向。政府制定、修改政策普遍具有滞后性,企业应顺应市场、经济环境变化做到与时俱进,根据自身市场、融资、税收减免等方面的需求密切关注、预测政府态度和政策走向。四大高耗能行业用电快速回落导致第二产业乃至全社会用电增速明显放缓,而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要代表的第三产业用电量持续高速增长,电力企业可以将业务的重心向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倾斜。华电重工地处北京,北京第三产业尤其是信息业发展水平位居全国之首,可以把握这一地理优势,率先发展计算机信息产业的发电业务,抓住市场先机。
其次,以创新带动技术进步,为电力企业占据更多市场。近年来,创新行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特别是地处北京、上海、广州等科技、经济发达地区的电力企业,应结合地区优势和特点,加强创新投入,在研发方面向“高、精、尖”项目发展,着重提高科研水平,同时调整产业结构适应现有产业布局,缓解能源问题。华电重工应在继续发展优势项目的基础上,结合新技术、新市场的需求将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成为新兴的高精尖产业,以高新技术拉动产业经济增长,这样不仅缩减了创新成本,还能在竞争激烈的传统业务和广阔市场的新兴业务中同时占据一定的地位。
再次,开放协同、走向国际,达到合作共赢。我国的电力企业不应再“闭门造车”,而是通过“互联网+”、开源技术平台等方式,实现资本、市场等要素资源的聚集融合,增加与国内外市场、资本互动的机会。一方面,紧跟国内政策方向,发展区域间合作,比如2015年国家发改委、环保部共同发布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提到,实施国土生态整治、清水、大气污染防治等一批重点工程,将治理需求切实转换为工程措施,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同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一规划给华电重工与天津、河北相关企业进行新能源、环保项目合作提供了机制保障和发展方向。另一方面,通过发挥央企的技术、资本优势,与国外市场交流,促进技术与社会需求、资本等要素的有效对接。在打开国际大门的同时,不应盲目追求国际市场发展趋势,而是要坚持以自主创新参与国际竞争,着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群。
最后,借鉴“蓝海思维”,调整电力企业竞争战略。W。钱?金教授和勒妮?莫涅教授认为企业的竞争战略选择通常会在“差异化”和“成本领先”上二选一。但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和增长渐缓的需求环境下,任何一种战略的结果都是缩小企业的获利增长,企业应把关注点从供给方和竞争对手转向客户,低成本为客户提升价值,通过挖掘、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开创“蓝海”,实现“差异化”和“成本领先”并重,使企业获得持续性获利增长。对于以华电重工为代表的电力企业而言,现阶段应重点关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号召,重组客户和市场的潜在需求,剔除现有业务中重污染的元素,将发展重点定在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方向,构建和发展绿色、安全、高效的能源产业体系。
另外,还应加快培育人才,抢占竞争核心。我国各省市都利用落户、工资补助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抢占”高层次人才。而企业间的竞争核心就是人才的竞争,企业通过自身魅力和待遇可以吸引人才,但是培养和保有人才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根本。包括华电重工在内的大部分电力企业都正在面临由于“双创”等外部环境带来的人才流失率高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应放在提高人才的归属感上。一方面,为员工定制成长计划,使其找到工作价值,比如实行轮岗制让员工在实际工作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实施各种人才计划为员工发展指引方向、提供培训机会提升员工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完善激励机制,增加对个人和企业发展的信心,比如建立定期晋升和优秀评选制度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通过拓展训练等方式增加员工凝聚力。
参考文献:
新背景下期刊战略转型研究 篇6
关键词:新媒体背景下,传统出版社,数字出版社,转型研究
数字出版作为出版行业中的新兴业态, 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数字内容的传播, 并且在传统出版的基础中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的编辑。所以, 传统出版行业在当前社会中已经不再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 因此在新媒体背景下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是发展的必然趋势[1]。与此同时,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 网络市场的竞争压力也在不断的扩大, 所以加快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速度, 也是目前要面对的问题。只有加快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 才能更好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
1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出版保护机制不够完善, 侵权现象严重
目前, 在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过程中经常会存在一些问题, 尤其是在版权所属的问题中侵权的现象非常严重。而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 则是由于当前时代信息的网络化, 很多文学作品在数字出版中给读者带来了极大方便的同时, 也给服务商和作者带来了版权纠纷。其中比较出名的版权纠纷是发生在广东一名作家在自己的博客中发表了一篇《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 但是在2011年3月她发现珠海出版社盗用她作品的内容出版了一篇 《那一天那一月那一年》, 而这种行为就是因为出版保护机制的不完善, 而导致侵权的现象肆无忌惮。 因此, 广东女作家将侵权的出版社告上法庭, 通过法律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并且以复制和发行权为由进行诉讼。经过法院认定, 原告是《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的作者, 而珠海出版社没有取得作者的允许就擅自将作品中的内容复制, 并且没有得到著作权就发行, 这种行为已经构成侵权。但是法院认为该《那一天那一月那一年》的作者有错在先, 在主观上故意抄袭原告作者的作品, 并且对涉案内容进行大面积的复制, 因此要追究法律责任, 而书店则要停止发行该图书。
1.2缺乏正规的出版产业链条和融资渠道
在新媒体背景下, 除了出版保护机制不够完善以及侵权现象严重原因以外, 缺乏正规的出版产业链条和融资渠道也是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根据最新的调查研究显示, 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过程中其组织和现状以及产业资源结构上都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并且在转型的过程中严重缺乏内容的支撑, 以至于数字出版产业链容易造成断裂的现象[3]。与此同时, 如果没有很好地解决以上的问题, 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上对版权代理和收入分配会造成严重的不平衡现象。除此之外, 传统出版产业的融资方面, 由于我国一些出版单位受到公司规模的限制, 进而导致缺乏一个良好的融资渠道, 这也表示在技术研究的过程中缺乏资金的支持, 也是传统出版没有办法向数字出版转型的重要原因。另外一方面, 在转型的过程中很多出版社以及文化公司在和作者签订图书出版合同时, 数字版权归属往往约定不清楚, 数字版权、电子版权等概念描述不清, 没有说明授予的具体权利种类和作品的使用方式以及传播载体和媒介, 并且对签约后的结算方式和日后收益的保障也都没有详细的规定。
2新媒体背景下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的措施
2.1提高网络营销的影响力与实际效果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的进步, 网络信息时代已经慢慢渗透到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其中, 最为明显的就是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运用, 这些高科技产品不仅成为了网络营销的主要工具, 还积极地加快了数字出版市场的发展进程。所以, 传统出版企业在向数字出版的转型过程中就要紧跟时代的脚步, 将网络营销作为主要的转型措施, 并且以此来提高图书销售额。与此同时, 在网络中创立属于自己的网站, 并且将最新的图书信息发布在网站中, 可以让读者随时进行阅览。通过提高网络营销的影响力与广大的读者进行互动, 并且在网站的宣传中为了增强读者的信任度, 可以针对不同年龄的读者进行分层次的宣传。
2.2完善产业链条, 树立品牌形象
由于传统出版单位一直处于被动地位状况, 导致行业发展的规模一直受到限制。所以在新媒体背景下, 要积极转变新的产业发展模式, 把传统出版模式向数字模式进行转型, 以此来增加出版单位的销售量。但是, 要想把传统出版模式尽快完善地转型为数字出版模式, 就必须要建立起完善的产业链条, 同时还要建立起集成合作的产业运营模式。通过完善产业链条, 进而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并且还能加强各运行商的合作关系, 进而达到利益最大化。首先, 在完善产业链条的过程中, 可以利用技术开发商提供的技术平台[4]。传统出版可以利用技术平台, 发挥自身的编辑优势, 将产品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传播, 并且以最新的媒体技术进行创新为读者提供更好的快捷方式以及更加优质的阅读服务。 其次, 要想完善产业链条, 不仅需要技术平台, 更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在当今社会中, 核心技术的研究和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撑, 只有解决资金问题, 才能使产业转型工作顺利的开展。另外一方面, 在完善产业链条时, 由于国内的技术有限, 所以传统出版单位可以借鉴国外的数字出版的先进经验, 以此来完善产业链条的发展道路。
2.3完善数字版权保护机制和出版管理体制
随着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产业进行转型, 很多非法网站将原创的作品粘贴复制进行非法的传播, 严重造成网络文学作品的混乱。同时, 除了非法网站之外, 还有个人对文学作品进行非法拷贝进行传播, 这也是严重违反网络文学作品的规章制度。如果这种情况不加遏制, 那么对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的过程会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并且严重侵害了这些作品原创作者的权益[5]。因此, 为了能够让文学行业杜绝不良风气, 变得更加规范, 可以建立完善的版权保护机制, 进而维护原创作者的版权。 与此同时, 由于网络信息的开放性, 很多人原创作者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导致很多人都不愿意进行文学创作工作。所以, 在传统出版在向数字出版转型的过程中, 一定要解决此类问题, 不仅要完善数字出版产业版权保护机制, 还要加大司法保护力度[6]。 因此, 转型后的数字出版企业应该要积极推行著作权集体管理, 改变原创作者的弱势地位。例如:在2008年成立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 不仅保障了原创作者的权益, 还明确了作品的所属权。并且在2009年谷歌数字图书馆的成立, 也对著作权进行了维护。但是, 在目前的文学市场中还是存在着很多作品侵权事件, 这也是由于出版社管理力度不够所造成。
3结束语
总之, 在新媒体背景下, 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是文学作品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 完善产业链条和树立品牌形象以及完善数字版权保护机制和出版管理体制等是保障出版权益的主要措施。
参考文献
[1]林震.新媒体背景下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及创新[J].新闻传播, 2015 (7) :21, 23.
[2]付诗瑶.浅析新媒体背景下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J].传播与版权, 2014 (6) :85-86.
[3]禹华珍.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及创新研究[J].传播与版权, 2015 (10) :68-69.
[4]彭文波.新媒体对我国出版业的影响及创新对策研究[D].北京:北京印刷学院, 2008.
[5]苏芸.新媒体环境下广东高校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大众文艺:学术版, 2013 (9) :236-237.
新背景下期刊战略转型研究 篇7
[关键词] 教辅期刊 出版发行 媒体融合 智慧转型2.0
[中图分类号] G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6) 03-0076-04
Supplementary Periodicals under the New Normal: Development Dilemma and Wisdom Transformation
Jiang Haijun
(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of Cultural Industries,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430079)
[Abstract] This paper is helpful to supplementary periodicals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new period. Firstly, it describes the new normal that supplementary periodicals is facing. Secondly, it analyzes supplementary periodicals development dilemma under the new normal. Last but not the least, it gives a solution that is the wisdom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 Supplymentary periodical Publishing and distribution Media convergence Wisdom transformation 2.0
2014年5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首次以“新常态”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指出当前我国经济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新常态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形势的重要特征,很多行业的发展都呈现新常态的特点,其中包括教辅期刊产业。正如中国期刊协会会长石峰在《中国期刊业的新常态》[1]一文中指出,我国期刊业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其主要表现为:一是期刊食物链将下滑到一个合理区间;二是期刊业发展将转移到调整产品结构上;三是提高期刊质量非常紧迫;四是媒体发展的方向是融合;五是“走出去”是期刊业的短板;六是体制改革的关键性初现。教辅期刊是教学辅助类期刊的总称,读者对象是各级各类学校师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受教育群体的迅速扩张,形成了庞大的教辅期刊市场,各地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和出版社等利用自身行政、资源等优势纷纷成立教辅期刊社并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教辅期刊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期刊发行中的一支劲旅。但近年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等,传统教辅期刊社面临新常态,突破困境和智慧转型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从理论层面进行分析,同时根据笔者自身多年的从业实践经验对现实问题给予关照。
1 新常态下教辅期刊面临的发展态势
媒介、资源与环境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系统。教辅期刊作为期刊媒介中的一个群落,其产生、成长和成熟的生命历程与周边环境密切相关。教辅期刊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伴随着市场经济展开、文化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产生发展起来的。进入新世纪以来,新闻出版体制和文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媒体环境和政策的变化以及受众对象的需求变化,使得教辅期刊面临崭新的环境。
1.1 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教辅期刊社向集团化、规模化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确定了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目标,明确了文化体制改革方向。教辅期刊市场化、产业化成为文化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2003年新闻出版总署对报刊整治,明确要求“管办分离”,2005年国家对中小学教育收费要求实行“一费制”,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不得向学生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2009年“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路线图出台,201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在国家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力度不断加大、改革完善宏观管理体制等政策的具体指导下,教辅期刊作为一种具有一般商品性质的文化教育产品,其文化教育和经济的双重属性特征更为突出。传统教育期刊社逐步脱离政府机关成为独立法人、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其面向市场和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已经是大势所趋。
教辅期刊市场化产业化改革近年来取得丰硕成果。如湖北教育报刊社,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探索管理体制改革。1994年与国家财政脱钩,按企业模式进行经营管理。2000年基本与行政脱钩,逐步成为独立的文化出版产业经济实体。2006年,湖北教育报刊社与教育书刊发行社整体与该省教育厅脱钩,转划到长江出版传媒集团,2009年更名为湖北教育报刊传媒有限公司。2011年,湖北大家报刊社并入其中,并于2012年12月正式成立湖北长江报刊传媒集团,成为我国最早真正实现完全转型的教育报刊社[2]。集团成为独立经营的企业,重新进行企业登记,职工进行身份置换,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集团合并重组至今,在整合报刊资源、提高报刊品质、打造品牌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如今湖北长江报刊传媒集团拥有报刊19种,并在广告、图书、新媒体、教育培训、房产和土地资源等领域实现多元化发展,营业收入由2006年的3310万元增长至2012年的2.4亿元,增长7倍多;净利润从380万元增长至4700万元,增长12倍多,发展势头迅猛[3]。另外,广西师范大学报刊传媒集团2013年6月挂牌成立,2015年5月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复更名为广西期刊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并完成工商注册,成为国内首家高校期刊集团。目前拥有9家全资子公司、4家出版参股文化企业、1家成员公司,并与相关单位合作共建数字媒体创意中心、媒体融合产业发展基地等,积极整合期刊出版资源,实施跨行业、跨地域兼并,积极进入资本市场,建构全媒体数字出版产业链[4]。山西教育教辅教辅传媒集团、江西教育传媒集团、湖南教育报刊集团有限公司等也相继完成转体改制。教辅期刊传媒集团的成立逐步改变了部分教辅期刊小而散的局面,向集团化、市场化、数字化和多元化经营发展。有实力的教辅期刊传媒集团逐步采取教辅期刊出版为主、多元化产业发展的经营方式,以谋求自身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1.2 市场的逐步开放推动发行渠道多元化发展
教辅期刊社传统发行主要通过邮局征订和自建网络发行。教辅期刊要参与市场竞争,发行渠道是关键,是期刊社生存的保障,拓展发行渠道成为教辅期刊社的重要工作。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文化市场机制的建立,教辅期刊发行迎来了新的机遇,打破了之前单一发行的模式。整合多元渠道、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选择合适的发行方式、同时开展多渠道发行是教辅期刊市场化发行的新常态。
一是期刊可以向部分发行比较好的教辅报社学习,如《英语周报》在全国建立了7个采编中心、将市场部和教研部合并,专门成立发行中心,并在各省市建立发行工作站,目前有千余名发行代理,每年举行大型的发行会议,成为世界上发行最大的报纸之一。二是部分期刊通过与当地都市报合作,利用报社的发行渠道开展宣传。比如湖北的《帅作文》就曾和《楚天都市报》发行公司进行合作,开展订一年《楚天都市报》送一年《帅作文》的活动。三是大部分教辅期刊开始与知网、龙源期刊、博看网、杂志铺等数字出版和发行机构开展合作,借助这些平台进行电子期刊的营销。四是通过开展各种合作与活动,构建读者与期刊的互动销售通道,以活动推动市场销售。比如武汉大学主办的《写作》杂志,通过与湖北省部分市县(区)教育局装备处合作建设“三新阳光阅览室”、《作文大王》在全国建立了近百所“友好实验基地学校”。《中学生英语》利用华中师范大学优势资源在湖南武陵山片区部分县市建立“英语教学实验基地”。《意林》学生版在全国数百所学校开展“意林漂流书屋”活动等多种方式进行促销,在开展相关活动的同时广泛接触师生,开展自愿征订活动。五是通过微博、微信、QQ群、App及电子邮件等开展精准销售,并通过淘宝、微信公众号及App等开展电子订阅,方便读者随时订购。
1.3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教辅期刊出版数字化、平台化和社交化
数字出版是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而诞生的新型出版业态,是出版业的巨大革命。数字出版主要通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其特点是传播渠道网络化,内容生产、管理过程、产品形态数字化。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提出,到2020年,传统出版基本要完成数字化转型,数字化出版要在出版总份额中占明显优势[5]。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传播的形态随之改变,与数字化同步,进行转型升级,从助学到提供全面的学习方案、打造数字化出版平台成为很多教辅期刊的选择。
一方面是建立教辅资源数据库,将多年来的积累进行数字化分类、总结和汇编,并不断扩充新的材料,然后根据编辑需要,精炼创新,精准销售,甚至按需出版。其次是打造教辅资源整合平台,成立相关研究机构,对教辅资源进行多次整合销售,打造衍生和配套教辅产品。此外,打造数字化传播平台和读者、作者、编者三方实时交流互动平台,促进官网、微信公众号、App客户端等新型媒介与传统期刊融合。同时,通过借助相关软件和工具或者与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和电信运营商等机构合作,开发电子期刊、手机移动期刊、掌上阅读工具等数字移动客户端,将教辅内容资源纳入更大的分销平台,借助数字化形式方便读者随时学习和使用。
2 新时期新常态下教辅期刊发展面临的困境
在上述新常态下,传统教辅期刊社均面临不同程度的生存危机。
2.1 刊社体制机制滞后,缺乏活力
我国各级教辅期刊社大多背靠行政主管部门或事业单位,属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经营管理模式尚无法摆脱计划体制的思维,普遍存在管办单位职责不清、行政色彩浓、老员工缺乏积极性等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部分传统教育报刊社逐步脱离政府机关尝试成为独立法人,逐步转变为市场主体。2009年国家公布了“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路径表”,2013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再次要求继续深入推进“非时政报刊转企改制”,但遗憾的是,直到今天部分教辅期刊社在法律层面和形式上虽然转为企业,与行政部门脱钩,但主管单位和长期以来形成的事业单位运行模式、经营管理方式依然根深蒂固,与行政部门之间存在的既得利益难以打破,导致目前80%的教辅仍是通过各种形式的统一征订实现。教辅期刊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不彻底,多数期刊至今尚未成为真正的独立法人和市场主体。
2.2 同质化现象突出,缺乏个性
是否根据教材的内容编写或者根据哪个版本的教材同步辅导,期刊社有一定的自主权。综合类的教辅期刊在相关教辅报纸分版分年级的强烈冲击下,市场逐年缩小。很多语数外等科目相关的期刊刊名、定位与内容大同小异,刊载试题严重雷同,导致很多期刊无法生存被迫转型。比如英语学科曾经有《中学生英语》《中学英语园地》《英语辅导》《中学英语之友》等,目前除了《中学生英语》依然保持有教辅版本以外,其他同质类期刊纷纷转型成为学术刊物或课外读物。由于体制的束缚,大多数教辅期刊社部分老员工依然是编制内成员,长期脱离市场和中小学一线教学,有些已经不适合继续从事教辅期刊工作,但却无法辞退,而创新能力强、有教学经验和编辑经验的新人又很难进入。有的期刊社负责人往往盲目跟风,仿照发行量大的教辅报刊改版、重新定位,被市场牵着鼻子走。如吉林某教辅出版集团将期刊的内容安排、版式设计等模仿畅销教辅报纸,按课时、单元排列,以为能编出差不多的教辅,发行就没有问题,结果当然事与愿违。另外,每年都有一部分教辅期刊被迫退出教辅市场,被迫停刊或改版,如为了生存被迫开设学术版,迎合中小学教师评职称需要,刊登一些质量低劣的教学教改教研论文,内容单调枯燥,依靠刊号资源收取版面费艰难度日,助长不良科研风气。
2.3 经营和发行模式单一,缺乏竞争力
目前很多教辅期刊社依然停留于单体编辑部的状态,没有专业的经营和发行队伍。主要通过邮局单一的发行模式,艰难度日,与专业的规模化的教育出版集团及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优秀民营教辅生产机构相比,显得模式单一,竞争力较弱。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文化市场机制的建立,教辅期刊也在转企改制,原来依靠行政命令发行的方式正在逐步土崩瓦解。2012年教育部等四部委《关于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使用管理通知》出台后,“评议”和“授权”模式在一些地方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推荐产品不优秀、评议范围扩大等偏差,加剧了市场垄断,强化了地方保护和区域分割。另外,由于大多数教辅期刊是非独立法人,没有自主发行渠道,只得依靠邮局和新华书店,导致大多数教辅期刊社即使通过评议方式进入中小学发行也必须和新华书店、邮局结账才合法。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新媒体的冲击,发行数量逐年递减,广告收入随之锐减,甚至几乎消失。由于财力有限和体制僵化,在当前纸质媒体普遍下滑的大背景下,教辅期刊社普遍缺乏足够的财力和人力探索突围之路,很难形成适应市场机制的营销手段,由于购销模式的固化,大多中小型教辅期刊社在夹缝中艰难生存。
2.4 刊号资源匮乏,难以覆盖全国
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出版发行管理的通知》明确规定教辅报刊要严格实行一报一刊一个邮发代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全国各地学科教材版本开始多样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鼓励相关机构、出版部门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编写中小学教材[6]。教辅期刊编写的主要依据就是教材。面对全国几十种教材版本,如何照顾各年级各个教材版本的师生成为教辅期刊需要考虑的问题。一个刊号按规定每月只能出版一本杂志,即使改为周刊,一个月也只能出版4期,由于市场的进一步细化,刊号资源的限制导致教辅期刊版本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使得教辅期刊原有市场大量丢失,严重影响教辅期刊生存与发展空间。由于刊号很难申请,少数教辅期刊出版机构只得“以书代刊”形式,出版不同种类的教辅期刊,以满足广大师生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3 新常态下教辅期刊社的智慧转型2.0模式
面对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和读者需求变化,教辅期刊社发展和经营的传统模式很难适应新常态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变化,难以满足新时期师生的教学需求,教辅期刊急需从市场、内容、人才、体制等多方面进行智慧转型,以便突破发展瓶颈,实现新常态下教辅期刊社的可持续发展。
借用吕尚彬提出的报业2.0概念,不难发现2014年以后,部分教辅期刊企业开始转换思路,正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产业模式不断释放出巨大信息产业能量的广阔前景,主动融入互联网。
一是将教辅期刊全方位融入互联网,成为以互联网为主导的新媒体。不仅要将内容、渠道、经营、管理、平台融入互联网,而且是企业的思维、操作系统等全面融入互联网。期刊企业思维要实现从纸媒思维向互联网思维的变革。期刊智慧转型模式即“互联网+教辅期刊”的新型业态,是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操作系统,重组包括期刊在内的传媒资源,实现传媒与网生代等年轻主流群体的有效联结。
二是依托社群优势让读者变成用户。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期刊有机会掌控发行渠道与客户信息,并通过互联网应用使信息直达用户。通过做大用户规模,开发用户数据,掌握用户需求,能为创新形态的营销打开巨大的想象空间。用户思维的期刊智慧转型模式要求实施媒介产品的创意、开发、推广,拓展用户体验,并贯穿媒介运营的全过程。用户思维要求转变生产方式,构建UGC(用户生产内容)的市场生产机制。
三是参与构建以内容为核心的新型平台媒体,打造教辅期刊跨界平台产业。“平台型媒体(Platisher)”是指既拥有媒体的专业编辑权威性,又拥有面向用户的平台特有的开放性的数字内容实体[7]。传统期刊走向数字期刊2.0模式需要经历思维重组、市场重定、组织重构、产品重生的阶段。全面颠覆自我,在互联网这个高效的自组织平台上重新定位于开放性、社会性的期刊2.0服务平台,“生产出让用户离不开的、改变生活方式的优秀互联网产品”,实现内容集成、传输、服务和监管于一体的功能。
四是构建新的生态系统,重塑期刊传媒商业模式。随着受众的快速流失、传媒骨干的出走、电子商务和企业自媒体的不断发展,让曾经代表企业与用户沟通、消除信息不对称的传统广告业失去独立存在的价值。数字教辅期刊2.0必须在互联网平台上基于用户、内容、关系和场景数据挖掘和分析,实施个性化销售,打造新的期刊生态系统和平台经济生态圈,实现全天候多终端覆盖、从传统资讯服务拓展到生活方式服务、从大众营销到精准服务和在线交易、交互广告、社区服务(O2O)等多元化的盈利模式[8]。
注 释
[1]石峰.中国期刊业的新常态[J].博览群书,2015(4):10-12
[2]张才生.教育报刊市场化的困境与突围[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3
[3]袁舒婕,王锴弓. 湖北长江报刊传媒集团 长江边演绎跨越发展奇迹 [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09-12
[4]中国期刊协会秘书处.广西师范大学报刊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名称变更为“广西期刊传媒集团有限公司[EB/OL]. [2001-06 -08 ]. http://www.cpa-online.org.cn/Web/ArticleShow.aspx?artid=001030&cateid=A0401
[5]《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2012-02-20].http://www.gapp.gov.cn/cms/html/21/508/
201009/702978.html
[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EB/OL].[2001-06 -08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309/200412/4672.html
[7]杰罗姆.平台型媒体,科技与媒体缠斗百年再平衡[OL].[2014-04-13].http://www.tmtpost.com/177842.html
[8]吕尚彬.试论中国数字报业2.0[J].中国报业,2015( 6): 64-69
【新背景下期刊战略转型研究】推荐阅读:
社会转型期背景下我国县政改革的新思路10-21
经济转型背景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07-07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研究05-19
新背景下10-05
新课改背景下08-14
新时期背景下08-28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10-22
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