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背景下(共12篇)
新背景下 篇1
一、对新课程基本理念的概括
1. 核心是“以学生为本”。即: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本。
2. 突出三个方面的“改变”。
(1) 改变课程内容。删去繁、难、偏、旧内容, 加强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体验,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2)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主要体现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五性:主动性、体验性、问题性、独立性、独特性。 (3) 改变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教师的角色, 一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营造积极、民主的学习氛围与环境, 构建科学有效的教学活动过程;二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情感, 引导其科学思考和科学活动;三是教学活动的合作者:参与学生的学习实践, 促进学生的发展, 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 帮助学生解决学习或其他方面的困难。
二、在新课程中的最大变化是角色的变化
教师将不再只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和管理者, 而是学生健康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1. 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在“课程标准”中, 教师的主要职能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的师生关系观, 要从传统的“师道尊严”转变成新型伙伴关系、朋友关系。
现代社会的本质首先是民主化。因此, 教育现代化必须教育民主化。没有民主的师生关系, 就不可能建立和形成现代教育体系和现代教育制度。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 形成了师道尊严的教师地位观和师生关系观。在这种观念下, 教师的尊严不可侵犯, 学生的尊严却可以随意侵犯。而在现代社会里, 教师与学生应当是平等的。教师有教师的尊严, 学生也应有学生的尊严。每一个学生不论他的学习成绩是好是差, 道德是否有缺陷, 他的人格都应该受到尊重。一位教育家说:“教师与学生的脸是对立的, 但感情不能对立。”教师的职业决定了教师就是为每一个学生服务的。教师首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 只有尊重学生, 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例如:有的学生描写它们的数学老师是“冰冷的心, 冰棍的脸, 古板的眼”;有些数学老师不仅吝啬给学生微笑, 而且还经常讽刺、挖苦、斥责学生, 甚至侮辱、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于是, 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信心、乐观豁达的态度、创造力等等, 往往就这样泯灭了, 严重的甚至造成师生公开对抗, 酿成种种悲剧。教育学生最重要的秘诀是爱。数学教师要发自内心地爱学生, 学生只有感受到老师的爱和尊重, 才能快乐学习, 健康成长。数学教师爱学生, 就要相信学生, 要树立“无差生观”。有一位校长说得好:“每个学生都是一轮初升的太阳, 有的尽管现在还暗淡无光, 只是一时被云雾遮住了, 一旦冲出云雾就会光芒四射。”
教师作为促进者, 应该表现出这样的角色行为: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 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数学的策略, 发展学习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 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 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 和学生一道寻找真谛, 能够承认过失和错误。
2. 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课程基本理念指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数学与应用”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 教师应该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 特别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 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曾经有一位专家把传统教育概括为“师本教育”, 即以教师为本, 其核心是过分突出教师的主体作用, 只重视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 数学教师扮演的往往就是这一类角色。由于过度强调和看重教育者的主体作用, 低估学生的能动性和潜能, 或者只习惯于传统的注入式教育方式, 昧于贯彻、实施启发式教育, 因而导致数学教育普遍存在非人格化专制和教师的文化霸权态度。在这种专制态度和控管方式构成的数学教育环境下, 学生必然失去判断和选择的自由,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这种以教师为本的观念应当转变为以学生为本, 即“生本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它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同他自己的关系的根本转变, 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与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从数学教育角度来说, 最起码是必须摒弃专制、强制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使数学教育过程成为教师启发诱导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过程, 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他们学会学习与自我教育的能力和习惯。从更高的意义上来说, 要树立以建构学生主体为目标的主体教育观, 即通过创设宽松、民主、生动、活泼的数学教育环境, 形成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学习的教育机制。提供学生自我发展和表现的时间和空间, 使学生真正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 以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 培养他们自觉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独立思考、富于判断、敢于负责、勇于创造的主体精神, 以及自尊、自立、自信自律、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主体人格。
作为引导者, 教师要牢记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 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因而, 要具有如下一些角色行为:要谨慎、认真地认识、采纳来自周围人对某一学生的评价, 不能对学生形成先入为主的成见;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地参与练习的机会, 经常仔细地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要尽量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 实施奖励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不可有不同的对待;要常常了解学生的意见, 如果他们察觉到了教师在期望上的偏差, 即使细微, 也应反思, 及时改正。
摘要: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片面的数学理论评价向实用数学转变;根据这一变化的数学课程标准, 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 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 使课程在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养成坚持用数学分析问题的习惯, 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关键词:数学教学,教师,学生为本,改变,促进者,引导者
新背景下 篇2
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其自身和外部环境这两方面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因此教师专业化不仅是教师培养、教师教育的过程,而且是教师培养、教师教育的目标和发展趋势,体现了对教师专业水平和社会地位的一种肯定,地位也未达到其他专业人员的水平,因此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当前教师职业正在由“半专业化”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专业化”成为未来教师发展的努力方向。
作为中学教师,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及其与现代教学相适应、现代教学所需的各种知识。现代科学知识日新月异,我们所学的知识不够丰富,各种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涌现,我们很快感到不能得心应手。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学习进修,否则不能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会被学生问倒,也会削弱我们的威信。同时,一些新兴学科的出现,也要求我们去不断“充电”,学生们所涉及的知识很宽很广,也有一定的深度,教师不学习不钻研行吗?因此,教育的改革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业务知识结构。
我们应该充分地学习掌握有关内容,理解领会其精神实质,并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进行探索、尝试。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材的应用等等。并且在学习实践过程中,边总结整理,把看到的、想到的及时记录下来,平时养成写课后笔记的习惯,碰到好的内容及时总结成教学案例,这样日积月累,我想一定会大大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
新课程注重学生研究性学习,它要求教师能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为此,我们首先必须成为探究性的学习者和实践者,以自身的探究性的学习经验和实践能力,去更好地指导、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在教学中,课后及时总结经验:成功的是什么,不足的是什么?如何改进?长期坚持,就一定会积累不少的教学经验与理论,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向教师专业发展又跨进了一步。
另外,教师还要有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灵活有效的从事教育教学的能力,数学教学活动中实验的操作能力和设计能力,教学管理的能力等。所以,以后我会朝着这些方面努力,使自己早日成为一名专业化的人民教师。
新《指南》背景下 篇3
【关键词】《指南》 开放式 美术活动 幼儿 个性化
2012年9月,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实施,犹如一缕春风,给幼教界带来了新鲜的思想和理念;又如指南针,为幼教同仁们指明了前行的方向。如何在新《指南》精神的指引下,创设开放式、充满活力的新课堂,真正把学习自主权交给幼儿,让幼儿在开放式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个性化得以充分的发展,是摆在一线教师面前的新课题。现以“如何开放式地开展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为突破口,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
首先,教师自身教学理念的更新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理念对于教学活动起着直接指导作用。要创设开放式的课堂,教师首先要更新自身的理念,以《指南》为指导思想,打破传统式教师示范幼儿临摹,以习得技能和技法训练为主要目标和评价标准、死板僵化的封闭式美术活动模式的桎梏,积极寻找一种开放式的,真正以幼儿为主体,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自主创作的美术实践活动,让幼儿能在美术操作活动中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意愿和感受,让幼儿的天性得以自然的呈现,其想象和创造力得以较好的拓展发挥。
其次,丰富幼儿的情感,创造条件培养幼儿欣赏美和感受美的情趣和能力
《指南》中艺术领域“感受与欣赏”子领域的目标为: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践行上述目标:
(一)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引导幼儿观察感受,多方面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创作也源于生活经验的积累。幼儿喜欢运用多种感官来探索和感受自己所处世界的奇妙,并以美术作品的形式在画面中反映出丰富多彩的内容。生活中大到风格各异的建筑物及花草树木,小到某株盆栽叶子上的一只小蜗牛或小瓢虫都可能是他们感兴趣的对象。因此,教师和家长更应该引导幼儿多关注和观察周围的环境,如街上的广告牌、人们的着装、四季景色的变化等等,让这些身边常见的事物成为幼儿绘画活动时的创作和想象之源。并可寻找机会带着幼儿去踏青、游玩,以大自然为大课堂,带领孩子们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以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力、启迪幼儿的绘画灵感、开拓幼儿的视野,进一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记得一次放寒假前,我让孩子们完成一幅画:《过新年》。在开学后孩子们交上来的作品中,有的孩子画的是闽南农村特有的春节民俗活动“跳火群”的场景;有的画的是在家贴春联和与亲友合家欢聚的场景;有的孩子画的是春节时小区里举行游园活动的场景;还有的孩子把正月十四观看具闽南特色的踩街活动时舞龙舞狮、踩高跷、车鼓弄的场景也画了下来……作品的画面内容的不同呈现反映出孩子们不同的经历和对“新年”不同的理解,让手中的画笔成为了再现自己生活经历的另一种工具。
(二)为幼儿创设丰富的艺术环境,引导幼儿接触多种形式的艺术作品
国内外各种名画的艺术之美;青花瓷的婉约之美;各种雕塑作品的造型和色彩之美;泥塑、剪纸、花灯、民族服饰等民俗作品的独特之美。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的美术作品,无一不展示着它们的独具特色的魅力。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时今日,教师可利用电视、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搜集相关资料,创造条件让幼儿较大范围地接触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拓展幼儿的艺术视野,并初步感受到美术创作的多元化。
感受与欣赏是一种审美素养,只有让幼儿在真实情境中感知真实事物,让幼儿懂得发现、感受、欣赏和追求美,并由此积累起丰富的感知经验、产生丰富的联想,才能更有助于幼儿进行艺术造作,从而提高其艺术表现力。
再次,创设开放式的课堂模式,引导幼儿自主发展
(一)创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启发式引导,充分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指南》中指出:应“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与幼儿共同确定艺术表达表现的主题,引导幼儿围绕主题展开想象,进行艺术表现。”
作为在活动中扮演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角色的教师,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愉快,让幼儿想画、敢画、愿意画并能最大限度释放个性的课堂氛围,让幼儿自由自在、充满兴趣地积极参与活动,是让幼儿达成良好学习效果的关键所在。
(二)鼓励幼儿有自己标新立异的创作,不硬性要求其以表现真实为目的
《指南》中指出:“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开放性美术活动有别于传统模式教学活动的最大区别在于:开放性美术活动不过于追求用绘画来表现事物的本来面目以达到绘画技能的获得,而是鼓励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大胆在画纸上表现自己奇特而富有个性的构思。孩子的思维天马行空,他们富有生命力的作品常常能给成人以意想不到的惊喜。
在一次装饰画《鞋子》中,我没有准备任何范画,完全放手让幼儿自由表现。在宽松自由的课堂中,孩子们都设计装饰出了与众不同、富有个性和童趣的鞋子:有的鞋子穿着别致的花衣裳,有的鞋子长出了飞翔的翅膀、轮子,有的鞋子还长出了眼睛和耳朵。
(三)尊重和接纳每一位幼儿的观点和设想,保护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种子
《指南》中指出:应“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让幼儿敢于乐于表达表现。”每个孩子的观点和兴趣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有时会有与教师预期的不同之处。在开放性的课堂中,教师应对幼儿提出的设想给予接纳、支持和鼓励,让孩子能画自己想画的任何东西。以实际行动保护孩子创造性思维的种子,让它在不久的将来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如:在一次命题画《旅游》中,我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画,孩子们展示出的作品风格各异:有的作品主要呈现山青水秀的景物、造型奇特的建筑,有的则主要呈现旅途中人们不同的动态。但有个孩子的画面上只有长着翅膀飞的笑脸和许多音符,看似与命题不符,但耐心听完他的解释:爸爸妈妈带着我去旅游,我一路上唱着歌,心情很好,开心得想飞。我又不由得为这个孩子大胆和与众不同的作品呈现方式喝彩。作为一线教师,常常蹲下身子来听听孩子们的想法,会从他们呈现的作品画面上感受到生机勃勃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活动,满足幼儿的兴趣需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孩子真正感兴趣的活动,才能吸引其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学习并在习得的同时获得愉悦体验。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其有注意力易转移,以直接兴趣为主的特点。为了吸引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美术活动,对参与美术活动保持持续的兴趣,而不至于因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单一产生倦怠感,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实际需要,将美术活动安排得更加丰富多彩和生动活泼。
在美术课堂活动的活动形式上,除了常见的以油画棒和彩笔为主要工具的绘画活动外,还可以提供多种材料,穿插进行吹画、拓印画、手印画、油水分离画、刮画、滚画、水粉画、写生画等多种美术活动形式;手工类课也可让幼儿一起搜集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蛋壳、豆类、贝壳、树叶、碎布块等等,以作为创作不同风格手工作品的原材料,让幼儿感知和体验美术活动不同的表现手法,从而获得更多不同的经验。
最后,明确评价目的,多元化评价幼儿的作品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新方法 篇4
一、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
不论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忽略兴趣的重要作用, 而对于比较好动的初中生来说, 其重要性更是不能否认的。因为初中生年龄较小, 注意力很难集中, 所以调动起他们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对于将来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现如今的学生所面临的社会知识比以往要丰富得多, 这就必然导致他们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在学习上, 所以如何能够调动起学生对初中历史的学习, 才是重中之重。
1. 抓住契机, 合理调动。
其实任何知识的学习过程都是提出疑问, 并最终解决疑问的过程。因此, 历史教师可以在课堂之上不失时机地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 《戊戌变法》一课的学习过程中, 可以先让学生回答参与这一事件的主要人物, 接着可以让学生回答戊戌变法的最终结果如何。当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出戊戌变法失败后, 可以追加这次改革为什么会这么快地遭到失败, 学生的积极性已经基本上被调动起来了, 这时候我们要抓住契机, 让学生们讨论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最后, 在大家的共同参与之下大家总结出了运动失败的原因是由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过于懦弱, 力量薄弱, 以及反对派的围追阻扰等等。通过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唤起了他们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点燃了他们学习的激情, 最终培养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2. 引入历史故事, 引发兴趣。
从人们一贯的思想认知来看, 历史不过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发生了某一事件。大多时候由于考试的需要, 我们都要求自己的学生按照特定的条条框框机械地记忆这些历史事件, 这样的结果就是磨灭了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其实, 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并不是索然无味的, 只是被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有它的客观原因的,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 具体情节也在不停地变化着, 人物在历史事件中有悲欢离合, 喜怒哀乐。因此, 初中历史老师可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插入一些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中的小故事作为课堂的小插曲, 唤起学生对于历史的求知欲, 还能适当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比如在讲到春秋战国时期时, 有除奸臣、平内乱、中原称霸的楚庄王, 其“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的典故天下皆知;而晏子使楚、二桃斩三将、田氏代齐等等典故造就了晏子一世名相千古流芳;乐毅不光是军事奇才, 也是政治奇才:辅助弱燕、以三国联军一举攻下齐国七十多城池, 令齐国将领闻听乐毅之名望风逃窜、献城开降。这样的历史故事刻, 从而对历史感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 把学生从封闭的教学环境之中解放出来, 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多样化。而实现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一步是培养学生的开放性的思维。因为开放性的思维不仅能够起到拓宽学生视野的重要作用, 而且还能使学生从自己的视角来看待每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
1. 再现历史场景, 置身其中。
历史课的课堂学习只能让学生对其中的人物事件有一个简单的表面的认识, 只能在大脑中停留比较短的时间, 作为历史老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理解记忆机会。比如说可以举办一些历史事件的编演, 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历史角色, 可以添加自己对于某一特定事件的理解, 把曾经发生在某一历史时期的事件再次呈现出来。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之中, 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发展, 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 审美的能力得到了发掘, 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某一历史事件的再现, 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
2. 实物再现, 感受历史。
博物馆是国家和历史的缩影,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历史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向博物馆, 让学生们在那里感受历史的步伐。博物馆的展品是历史感性资料的积累, 不论是图片还是与进步, 一些现代高新技术的引入, 大大增强了其作为历史资料的感染力。如中国近代军事博物馆运用仿真模拟及光、电、声的结合, 实现了让参观者亲眼目睹海战的场景。因此参观博物馆对于学生思维具有很强的刺激作用, 通过对不同时代的各式各样的展品进行观察, 借助于展品之间的差异对时代的进步进行思考。因为每一件展品都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再现。学生置身于古代的展品中, 通过视觉与思维的碰撞, 一方面增加了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热爱, 另一方面还能引发学生联系现实对历史进行深入思考, 促进学生的开放性思维的提高。
历史教学对初中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这是他们认识历史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因此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法和技巧是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忽略的。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中不断寻求历史教学的新方法。
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初中历史教学要做到与时俱进。面临学生历史学习所出现的问题, 很多老师也在不断提出解决方案。激励学生去积极主动地学习, 让学生体验学习历史的兴趣, 然后让他们自发学习, 这样才是教育的目的, 也是每一位老师所追求的。如何做到让学生去主动学习, 以及如何培养他们的开放性思维, 是本文所重点讲述的内容。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历史,解决方案,培养
参考文献
[1]杨同风.初中历史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学习之友, 2011, (9) .
[2]张录珍.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两个问题[J].教学研究, 2011, (7) .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新理念读书心得 篇5
一、由重“教”向重“学”转变
在以前课堂教学中,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不利于学生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新课程提倡,教就是为了学生的学,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的社会现象以及新鲜事、新难点、新社会热点问题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及争论,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新课改中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要坚信: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新课程带给我们且要求我们做到: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二、由“一言堂”向平等融洽转变
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处于“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地位,学生完全任教师摆布,受教师的灌输,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师生之间的关系显然是不平等的。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存在两个心理。一个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的过程;另一个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过程。前者是一种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缺一项都不成其为真正合理的学习过程。只看重认知过程,却忽略情
感过程,丢弃了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巨大作用,是当前学生厌学和课堂教学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教师应通过特定情境的创设,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想象进入一种情境,让学生尽情体验某个典型角色或特殊事件过程。教学中教师充分地接近和了解每一个学生,强化民主轻松的教学气氛,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看法、意见、疑惑、质疑,尊重学生的人格,同时学生尊重教师的劳动。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才能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实现知识、能力、觉悟三者统一的教学目标。
此时的教师已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巧在如何帮助学生设计正确的学习线路,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泼、兴奋的状态,让学生有自己的空间去探究、合作、体验、创造,完成教学活动。
三、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
每个教师都知道,我们的教学对象既不是一个待灌的瓶,也不是一个无血无肉的物,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只重视对知识的传授、忽视 “人”的发展,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教师应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不
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发展能力,包括开发学生的一般能力,即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也就是智力。同时,还包括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特殊能力,主要有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要善于进行科学思维,能够进行探索、开拓创新。也就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既学习掌握知识,又必须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同时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教学过程应该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从而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
四、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一刀切、统一要求、统一规格——这是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这是要把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学生“培养”成一种模式化的人。显而易见,一刀切、统一规格既不符合学生实际,又有害人才的培养,更谈不上调动全体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积极性。人海茫茫、教诲无边,既没有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没有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我们必须研究学生的差异,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学依据。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教育方法。
五、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教学方法的大忌是单一化、模式化、公式化,现代教学却要求教师树立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那么怎样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化
试论新课改背景下如何走进新课程 篇6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我们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有许多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也在逐步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改变。但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有的教师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主义的倾向,甚至有的教师对新教材的知识内容的编排体系、逻辑结构、知识的呈现方式等发生改变不习惯,“怀念”旧教材,对新教材采取应付的态度。
课程改革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学法指导一、正确处理好教材
新教材实施教学以来,有不少教师反映学科内容多,课时少的问题。我觉得问题并非在新教材的设计上,而是由于教参少了,教材给予教师自由处理的空间大,特别是有些教辅的误导,使有的教师的教学规划定位出现偏差。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在教学中对新课标降低的要求,不要再拔高;删掉的内容无须再讲解;能力培养要分阶段,分层次进行,不要期望一步到位;教师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注意课程资源的合理整合和有效二次开发。而师生在选用教学辅导参考书的时候,都要保持清醒、以课标为重要标准,既要肯定一些优秀的教辅对新课程的正面作用,又要注意防止某些教辅对新课程的干扰和误导。
二、以探究为主的多元化教学方式
我们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针对以往学生将接受式学习作为其主要甚至唯一的学习方式而言的。实际上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并没有提倡把探究当作唯一的学习方式。教学也是如此,有效的化学教学要求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不可能所有的化学知识都通过探究的方式来进行学习,这样做也是不值得的。所有化学知识只用一种方式教是低效的,并且让学生枯燥无味。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探究性的教学应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方式本质上还是探究性的教学。
三、合作形式与效果要统一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方式上应注意合作与交流,给教学带来了清新的空气,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变得频繁了。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教师把构建新的学习方式当成外在的东西。即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的具体表现形式上,以为课堂热闹,学生合作初中教师论文发表、讨论了,就是体现了新理念,这是对转变学习方式的误解。有的交流虽然热闹、但没有思维的碰撞和交流,合作流于形式,相当于走过场,没有什么效果。只有当学生遇到了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而处于跃跃欲试的“愤悱”状态时,合作交流才有意义:也只有学生意见不一,感到有必要争论探讨时,合作才更有价值。换句话说,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求,再开展全作学习,才会收到实效。某学生发言很精彩深刻,其它学生一直在倾听,在欣赏、在接受别人学习上的闪光点,这就是观察学习,这实质上是一种更本质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倾听,学会欣赏,学会共享,并有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这才是最根本、最核心的理念。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在于某些教师只是在形式上接受了新的理念,没有把握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实质,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探讨旨在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能力,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
四、加强学法指导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我们教学的重要任务。学习方式转变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方法的掌握如何对学习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学法指导的很必要的。
1.加强学习目标的指导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由于每一个课程模块的课时相对较少,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要输入较多的化学信息;而这些信息中有关解释和说明的内容占的比例较大,特别是有些辅导资料的干扰和误导,使学生对重点知识与非重点知识把握不准,学习效果事倍功半。因此,结合课堂教学过程,加强化学内容的区分、选择地学习是必要的。学习目标是学习者对学习结果的预期,对学习起着定向和标准作用;通常目标不同,选择的信息内容、方法就会有差异。由于课程标准的内容是以学生的学习水平为表述形式,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自己对课标的理解,帮助学生明确目标层次,发挥良好的目标导向作用。
2.指导学生听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效果好坏与学生听不听课,会不会听课非常关键。听课不是只指学生信息的输入,还包括信息的处理、信息的输出。它是动静结合的过程,应该是接受、思考、怀疑、醒悟的心理过程,是靠听觉、视觉、脑想、手动等感官的共同活动来完成的。任何科学知识的学习,都应是学习者利用已有知识或认知结构去同化或顺应新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可能接受教师在课堂上所传授的所有知识,只有那些依主体价判定有意义的内容,才被大脑进行语义编码,进行长时间记忆加以保存。要使有效的知识被学生所掌握,除了精讲知识内容外,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听就是要听教师阐述的观点,怎样理解教材,重点、难点。此外,还要听同学的发言,用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来启发自己。
3.指导学生掌握些科学的记忆方法
记忆力是智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记忆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遇到一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的东西记不起来,课本的问题搞不清,学习成绩上不去。这些学生学习能力差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与记忆力有关。在中学化学里需要记忆的知识比较多,有些知识可以通过理解来掌握,有些知识无法理解,要凭记忆才能学到,因此,应让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
4.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反思习惯
新课改背景下朗读教学探索 篇7
关键词:正确,流利,有感情
一线教学中,朗读指导停留在表面,现状堪忧。这和课程目标的把握不到位有很大的关系。本文认为:“正确”“流利”“有感情”三个词,不仅是朗读教学的目标,也体现了高水平朗读的一般阶段。单从三个词的排序来看,“正确”是前提,流利是正确朗读的基础上水到渠成的结果,也是高水平朗读的最基本的要求。“有感情朗读”, 应是阶段目标的最高要求。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对朗读的不同阶段进行有效指导呢?
一、正确
( 1) 正确的读音。不读错应该是朗读的最低要求。 正确的读音, 要以运用普通话的字音为准。读正确就要以正确的普通话语音为基础。对于偏远地区和方言较重的地区而言, 老师尤其要注意普通话的正音工作。笔者所在的河南林州市位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一隅,林州方言属于晋语系,和普通话的差别较大。经过调查分析发现,本区域学习普通话难点集中在:前后鼻音的矫正。林州方言里没有前鼻音, 这对学生学习普通话造成了困扰,老师要多费一番功夫来指导。上声调值的纠正。上声的调值是214,方言影响较重的人习惯上只读到212,上声的教学也是普通话学习的一个难点。
( 2) 正确断句。这还涉及到对读“正确”的另一个理解 ,也就是要正确地断句, 不能读破句。这主要表现在停顿和气息的一些处理上,涉及到学生对句子结构、语句节奏的把握。汉语言作为学生的母语,日常口语交流的经验,让学生对于偏口语句子能够很好地处理断句。但对书面语太重、生字词太多的句子,学生断句就往往出问题了。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识字教学做到位,理解书面语的含义,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借助听觉判断所读句子的结构,不断积累书面语知识。
二、流利
流利的朗读是对朗读的速度和流畅性方面的要求。这涉及到认知加工的速度敏捷性、语言表达,以及对所读材料的熟悉程度,等等。流利的朗读能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要想“读得流利”,需要多次练习,但多次的读并不是简单的重复( 多读几遍) ,而要“眼到、口到、心到”,这也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关于读的基本要求。
三、有感情
朗读, 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朗读者要在深入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加深感受,产生真实的感情、鲜明的态度,然后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准确生动地再现作品的思想内容,加深听者对作品的理解,引起情感共鸣,从而达到朗读的目的。要达到“有感情的朗读”需要从把握感情( 文本的思想感情) 、准确地传达感情( 朗读技巧) 着手。
( 1) 正确把握文本情感。只有正确把握文本内容 ,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从而为把这种感情通过朗读的方式传达出来做好铺垫。正确把握文本,包含正确地理解文本内容、正确把握文章基调两方面内容。正确理解文本内容,是阅读教学的范畴,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这方面的经验很多,本文不再多做论述。对于如何把握文章基调,本文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基调是音乐的专有名词,指一首曲子的调子,把这个概念引入到朗读中,是指文学作品中,总的感情色彩和态度情调。不同的文学作品有着不同的情感基调:《西游记》的欢快;《红楼梦》的哀惋;《正红旗下》的诙谐;《我与地坛》的沉重;《回延安》的亲切;《周总理,你在哪里? 》的深沉……不一而足。如何在朗读时把握基调?
一是认清基调的整体性。基调是作品的整体情调, 是作品感情的整体感的一种体现,也是作品具体思想感情的综合表露。如《月光曲》一文的感情基调是恬静的、温和的;《小柳树与小枣树》既有赞扬也有批评;《桥》悲伤、崇敬、赞扬交织在一起。把握基调鲜明、恰当,不能随心所欲,也不可被动地应付。
二是注意基调的变化性。朗读作品,基调应贯穿始终,却不是一成不变。当内容、人物、心情变化时,都应有不同的语气表达。例如,《狼和小羊》的基调是激进、铿锵有力的。作品贬斥了狼为代表的坏蛋为了利益绞尽脑汁寻找借口的行径, 讽刺意味贯穿表达全过程。但文章也表达了对柔弱、无辜的小羊的同情,这对基调起反衬作用,会更加深化主题。
( 2) 准确传达感情。朗读者与作者传达的感情产生了共鸣 ,要把这种感情通过朗读的方式准确地传达出去, 还要有一定的朗读技巧。在低年级,有时还需要对课文做一些加工。例如,增加一些描绘表情或态度的提示语, 辅助学生读出课文中人物的语气和语调。下面是一位教师教《夏夜多美》一课,在课文上加的提示语。
睡莲( 瞪大眼睛,吃惊地 / 关心地) 问:“小蚂蚁,你怎么啦? ”小蚂蚁( 揉了揉红肿的眼睛,抽抽搭搭地) 说:“我不小心掉进池塘,上不了岸啦! ”……蜻蜓( 飞过来,想了想) 说:“让我来送小蚂蚁回家吧! ”睡莲( 担心地 / 担忧地) 问:“天这么黑,你能行吗? ”这时,一只萤火虫飞来了,( 拍着胸脯,骄傲地 / 自豪地) 说:“我来给你们照亮。”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讲授” 篇8
关键词:新课程,讲授,解决方法
一、先从一件尴尬事说起
在我讲授“循环小数”一课时, 对于循环小数的写法设计了一个活动, 让学生自己探究怎样写循环小数“3.1212……”更简单一些, 当学生创造出3.12 (12循环) 、3. (12) 等写法后, 我觉得还不满足, 于是进一步启发:“还有没有比这些写法更简便的?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
当我抛出问题后, 同学们按照我的要求分组探究, 力争找出更简便的方法。20分钟过去后, 你看他, 他看你, 依然没有一个小组的写法与书上的一致, 大家一脸茫然, 快下课了, 我只好让学生翻开书照着书上的方法练习了一遍。就这样, 这节课在大量任务没完成的情况下草草收场。
二、解决办法
课后我思考了良久, 我没有使用传统的“课堂讲授”, 而是全身心地让学生充分探究了呀!这符合新课标倡导的新理念啊!为什么这堂课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呢?这节课的症结究竟在哪里, 如何正确解决呢?
当学生的一些写法已经能体现循环小数的特征时, 教师完全没有必要苛求学生自主探究出和课本一样的书写方式。此时探究活动的目的已经达到, 学生的思维已经得到充分展现。教师就可以及时向同学们讲授正确的书写方式, 这样简明扼要, 学生易于理解接受。
三、反思
新课程倡导的就是教师要转变角色, 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要转变学习方式, 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但无论怎样改革,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不能动摇, 师生有别不能含糊, 教师的讲授不能取消。关键是在新课程背景下, 作为教师要弄清楚什么问题需要讲授, 怎样讲授才更有效。
(一) 、课堂讲授不可摒弃
通过上述案例可以看出, 随着课改的实施和深化, 现在教师谈“讲”色变, 认为眼下时兴自主合作, 探究学习了, 不敢再讲授了, 有的教师把讲授法等同于“满堂灌”、“填鸭式”, 其实, 这是一种误解。笔者认为:必要的讲授不可摒弃。面对人类社会在长期发展中积累的浩瀚文明成果, 在有限的学校教育时间内, 不可能“课课、事事”让学生亲历过程, 发现体验。讲授法是我国在班级授课制下的一种快捷高效传承人类文明的方法, 其他教学方式是不可替代的。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法要在继承的前提下转变和创新, 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传统的讲授法教学。如果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心理发展规律和内容的逻辑顺序, 把新旧知识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 采取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拓展思维的讲授法, 学生的情感被调动、大脑被激活、潜能被开发。那么, 这样的讲授就不是灌输, 而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
(二) 、什么问题需要讲授
1、教师要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一些基本的概念、原理、结论和定律, 数学符号和公式等都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关键之处, 是讲授不可忽视的, 例如圆周长的计算, 通过实验探究可以总结归纳出计算公式, 这个“探究过程”教师都比较重视, 对于“计算公式”这个结果, 教师不能轻描淡写、一带而过;还要讲圆周率产生历史背景, 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精确数值比外国要早一千年左右, 提高学生的民族荣誉感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如果不讲, 学生就会不得而知, 或理解浅显。
2、对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就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不宜在课堂上大讲特讲;对于学生不能拓展、难以深入、遇到障碍和产生困难之处, 教师就要“雪中送炭”, 帮扶一把, 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上, 通过精讲点拨, 对学生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之功效。
(三) 、怎样的讲授更有效
1、教师要善于将生成性的知识作为讲授的内容
教师要有一颗敏锐的眼睛和敏感的心境, 善于发现、捕捉和利用来自学生有价值的信息, 适时地转化为讲授的内容, 使课堂成为教学相长、富有魅力的地方。例如, 一次公开课上, 教师出了一道应用题:一个车间要装配288台洗衣机, 工人们每小时装配36台, 经过5个小时, 还剩多少台没装?一般的解法是:288-5×36=108台, 一学生在黑板上列的算式为:288÷36, 下边的同学窃窃私语, 笑话她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 该生的小脸涨的通红。此时教师机智地评价说:“这道题她没有做错, 只是没有做完”, 接着又补充讲授了第二种解法:36× (288÷36-5) =108台, 并让学生对以上两种方法进行对比。教师凭着自己的细心观察, 用心分析, 巧妙的把错误引向了正确, 同时, 也培植呵护了学生极易受伤害的自尊心, 真是一举多得。
2、教师要处理好讲授与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关系
美国著名创造家托兰斯曾经提出“内容不完全讲授法”, 即教师不应该毫无保留地、完全彻底地给学生讲清一切, 而应该把某些问题留给学生,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探究、合作, 亲历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他们从中获取的感悟和体验是教师讲授难以给予的。
3、教师可以把讲授权下放
过去, 课堂是教师垄断的场所, 现在, 要变“一言堂”为“群言堂”。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有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思想权和话语权, 让学生感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否则, 教师就会把学生奴役成依附于人、仰人鼻息的人。
比如一些习题的讲解, 最好让学生上讲台在黑板上边画示意图边讲解。事实证明:学生讲一遍胜过教师讲多遍。学生能讲清楚的一定让学生讲, 反之教师再讲。当然, 教师不能盲目地让学生充当“小先生”讲授, 学生要有选择、内容要有选择、时机要有选择。
数据背景下新闻采编新趋势 篇9
新旧媒体融合发展让新闻行业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在定义上指的是存储在各个媒体中的大量数据, 不仅包括传统定义上的结构型数据, 也包括文字、图像等非数据性信息。在现阶段的新闻采编行业中, 新闻采编行业只有革新和改变, 才能与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相适应。
一、大数据技术下新闻采编的优越性
(一) 对数据的深入分析使新闻具有可预测性
对事件的预测是大数据的重要内容。大数据能够在海量的信息中提取有效信息, 准确理清不同信息之间的关联性, 进而在信息中提取有价值的内容。 (1) 例如, 在谷歌中搜索“流感预测”和“流感康复”两个关键词, 并且在特定的地理范围内进行搜索, 就会得到很多与流感相关的数据信息, 这使谷歌在一定程度上能比医疗机构更早预测流感的爆发, 让人们及时做出防范措施, 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通过提取信息中的关键数据对新闻做出的预测。因此, 在大数据背景下, 对数据的深入分析使现阶段的新闻具有可预测性。
(二) 全样本受众分析效率更高
相比于传统媒体, 大数据背景下的媒体传播活动由传统双向性渐渐向媒体受众方向倾斜, 可以说, 现阶段受众是媒体传播的核心。在大数据对有效信息提取能力大大增强的背景下, 媒体对于受众接受习惯的分析愈加透彻, 使新闻在传播过程中更具有针对性, 让受众对于媒体的满意度越来越高。与传统媒体调查受众的方式不同, 大数据对于媒体受众接受习惯的调查方式采用的是全样本调查, 这对受众会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大数据对信息的提取能力较强, 对每个受众的接受习惯, 大数据都能做出准确分析, 以此为受众提供更为有效的信息资源, 例如很多人手机中所自带的新闻推送软件中都会有一个“猜你爱看”的板块, 它可为媒体受众推送最近的一些热点新闻, 这是大数据环境下新闻采编的优势。
(三) 新闻投送的准确性有显著提高
在大数据背景下, 最好的新闻传播方式是为受众量身打造的新闻传播手段, 传统媒体也应该在大背景下适应这种趋势, 加强信息投递的准确性。由于不同人群对于信息的需求量不同, 接收信息时使用的手段也不同, 这就要求新闻传播具备准确性。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 新闻采编行业通过数据库记录个人的浏览信息, 对不同受众的接收特点采取不同的新闻传播手段, 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媒体受众,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新闻投送的准确性, 例如某位先生经常浏览国内外的新闻, 大数据就会为他提供国内外的政治要闻供其浏览。
(四) 现有资源的可利用性更高
有了大数据技术的支持, 新闻传递和生产的成本大大降低了, 除了可以广泛应用的互联网和物联网等网络资源, 在当今媒体的运行过程中媒体自身也会累计数据, 并建立自己的数据库。 (2) 运用大数据资源对现有资源进行挖掘, 能够发现很多与现有资源相关的数据信息, 进而发掘更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新闻在传播过程中, 通过受众在论坛、社交网站等平台对新闻本身的评论, 能够及时搜集受众对新闻事件的态度和看法, 对已存在的数据进行分析, 这样做既能对新闻资源进行更全面的探索, 也能对媒体受众的反馈信息进行挖掘, 从而获得更新的材料价值。不难看出, 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 对传播资源的发掘具有无限的潜力。
二、大数据背景下对新闻采编提出的新要求
(一) 采编理念要革新
大数据在新闻领域的广泛应用, 使得传统采编方式感受到莫大的压力,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 传统媒体必须认识到传统新闻采编方式的局限性和弊端, 必须进行思维和理念层面的革新, 新闻采编行业需要适应大数据的不断更新, 根据大数据对新闻的预测性及时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以前记者对于新闻线索的价值判断主要依靠的是直觉, 这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可靠, 而大数据可以使媒体人及时了解到受众需要的信息, 再结合受众的需要进行信息整理, 使新闻更符合受众的需要, 更能被受众接受, 例如在内部对采编人员的采编理念进行引导, 鼓励采编人员接受新的理念和技术, 让采编人员明白革新的重要性, 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采编人员的理念, 加快革新的进度。
(二) 设备支持
现阶段的新闻采编技术主要以云计算为核心环节, 需要大型的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和信息的归纳整理, 也需要足够大的数据库进行信息存储。 (3) 因此, 大数据必须要建立在设备支持的基础上, 才能保证媒体及时发现并提取有效信息, 同时媒体与采编人员之间必须建立连接渠道, 这样采编人员才能对媒体库发来的信息进行分析提取, 获得数据中的有效信息, 为进一步提高数据采集效率提供帮助。在设备更新的同时还应该对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出更高要求, 应该加强对新闻采编人员专业性的培训, 这样才能顺应大数据背景下新闻采编行业的发展, 提升有效信息的提取效率。例如, 媒体公司引进先进的设备之后, 聘请专业人员对新闻采编人员开展专业知识讲解以及动手能力的训练, 同时每隔一段时间就对采编人员的专业度进行专业化的考核, 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采编人员专业度不够的问题。
(三) 采编过程中要有针对性挖掘数据
大数据平台无论如何先进, 终究只是面向主题的大型数据库的集合, 不仅信息量极为庞大, 而且形式也种类繁多, 因此新闻采编人员在对数据进行挖掘和搜索时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由于在挖掘的过程中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有价值的, 从众多的信息中提取关键信息的难度巨大, 因此在进行信息挖掘时, 忽略有效信息与发掘有效信息的重要性都很大, 例如如果是在微博上进行信息挖掘, 首先就应该对想要寻找的信息类目进行关键词搜索, 这样就会自动过滤掉许多没用的信息, 同时针对自己想要寻找的类目进行针对性的仔细搜寻, 从而迅速找到有效信息, 加快工作效率。
结语
大数据时代是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 对于新闻采编人员的专业度、设备、技术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虽然大数据的作用不是面面俱到的, 而且现阶段, 传统的新闻采编手段依然是新闻采编的主要方式, 但大数据对于新闻采编的影响是变革性的, 因此新闻采编行业想快速发展, 就应该在采编过程中重视大数据技术的应用, 提高信息提取的效率以及媒体受众的满意度。
摘要:新闻采编由于有了大数据技术的支持, 相比于传统的新闻采编手法具有投送更加精准、新闻具有预测性等优势。新形势对于新闻采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针对大数据背景下新闻采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大数据,新闻采编
注释
1 孙东霞.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采编的新特点分析[J].新闻传播, 2013, 12:285-286.
2 高露歌, 贾志甜.大数据背景下新闻生产方式的变革与趋势[J].新闻知识, 2015, 05:29-30.
新课程背景下呼唤“高效课堂” 篇10
关键词:教学观念,课堂教学,学生参与,课堂练习,高效课堂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 素质教育进一步向前推进的今天, 那种靠耗时间、拼体力来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已经过时。新课程背景下要努力创建“高效课堂”, 只有实现“高效课堂”, 努力争取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率, 才能使课改理念和课程计划得到很好的落实,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才能得到有效保证。下面就小学数学如何创建“高效课堂”、实现课堂教学高效率, 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转变教学观念是创建“高效课堂”的前提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 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作为一线教师, 我们可以体会到, 从课程标准到教材编写, 在内容上都十分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 努力使数学成为生活数学和社会数学;在功能上都十分重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努力使数学成为人文数学;在教法上都十分强调学生的操作与实践活动, 努力使数学成为做的数学和实践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活动时, 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古语云:“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教是为了不教, 教会科学知识不如培养科学素质。因此, 要创建“高效课堂”,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要努力克服以教师为中心、以讲台为中心的传统思想, 建立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 都具有独立人格价值, 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的新的师生关系。其次, 在教学中要改进评价方法, 使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有所提高, 学习更有自信心。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 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信心。再次,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充分参与, 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充满活力, 学生的个性才会得到充分展示, 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取得高效。
二、优化课堂教学是创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课堂是学生开展数学活动的主阵地,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优化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是创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第一要优化课堂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制订准确而又科学的教学目标是我们教师课前准备的重点工作, 但如何使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得到很好的落实则是我们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课程标准将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 情感与态度作为三维目标并行提出, 它是融为一体的一个整体, 紧密结合, 互相支撑, 三者应是在同一过程中同时实现的, 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备课制订教学目标时要使用融合的方式进行叙述, 使教学目标全面而具体、准确而简洁。课堂上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落实要做到“精、准、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要则体现“体验和熏陶”, 而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则要做到“灵活而多样”。
第二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在课堂教学中, 突出的问题是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使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 其要求是“花费最少的时间和精力, 而达到最好的效果”。因此, 教师必须在课堂结构上下工夫, 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不同的课型课堂结构不同, 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设计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我们的课堂教学在结构上应该为其搭建平台。根据新课标教材的编写特点, 就新授课而言, 我在教学中常采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尝试解题、交流质疑提新问题、综合应用解决问题”的课堂结构进行教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要优化课堂教学方式。新的课程理念强调, 开展数学活动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 更应注重师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 重视学生学习的经历和体验, 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倡导接受和主动体验、探究、发现相结合, 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让自主的、合作的、交流的学习活动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应该注意的是, 教学方式的选择要符合学生实际、要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 要突出趣味性、探究性、过程性和实践性, 努力达到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训练学生的创新技能的目的。
第四要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俗话说:“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由于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 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有利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将其与书本知识紧密联系, 让学生身临其境, 使学生切身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 明确学习数学是为了服务于生活, 从而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法则展开思维;要有利于学生经历“具体———抽象———建模———理解———应用”的学习过程。同时我们也要学会使现代多媒体的方法来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 因为, 一些过去只能通过思考、抽象和想象来领会的数学内容, 现在可以用多媒体进行直观展示和处理, 这就极大地改善了课堂教学效果,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多媒体之于课堂教学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五要优化教材内容。教材是实施教学的工具, 是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 是学生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基本素材, 它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的机会。仔细分析目前新教材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首先是创设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然后举出一些具有共同特征的实例, 再提出供学生思考、交流的问题, 最后是几道巩固性的习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 教材中有些内容距城市学生生活很近, 但距农村孩子的生活却很远, 有些内容农村的学生特别熟悉, 而城市的学生却很陌生。如果我们不注意教学内容的整合, 不注意挖掘教材的内涵, 就很难达到应有的教学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课程标准提出的这种理念告诉我们, 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 要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 要用生活中的素材, 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研究, 并能在生活中进行实践。
第六要优化课堂教学情境。教学实践表明, 教学情境是教学的突破口, 快乐的教学情境, 能使学生学习轻松愉快, 思维积极, 想象大胆, 勇于表达, 敢于创新。优化教学情境就是要注意教学情境的目的性, 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注意教学情境的新颖性, 对学生能产生吸引力, 引起学生的关注;注意教学情境的障碍性, 问题情境中蕴含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坡度, 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能造成一定的认知冲突, 保证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注意创设情境的技巧性, 情境创设要源于生活, 但要高于生活, 要把“生活数学课堂化, 课堂数学生活化”。例如, 我听一位老师教学《确定位置》 (一年级) 一课, 课始, 老师让学生排成两队站在课桌两边, 老师给每个学生发一个牌子, 要求学生按照牌子上写的内容去找自己的位置 (有的牌子上写着几排几座, 有的牌子上写着几座但没写几排, 有的牌子上写着几排但没写几座……) , 老师明确要求后, 在学生找位置之前问: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这时有好几位学生发现自己手中牌子上写的内容没有写明确自己的位置, 不好找, 将问题提了出来。其实, 这些问题就是要在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即:如何“确定位置”, “确定位置”的方法有哪些等。
三、关注学生参与是创建“高效课堂”的基础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过程是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这就告诉我们, 让学生参与“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教学设计再好、教师的教学水平再高, 如果学生不积极参与, 我们的课堂也不会取得高效。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参与, 也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参与和行为参与。只有让学生热情参与, 我们课堂才有生命和活力, 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 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和机会,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才能提高, 才能实现新课程提出的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目标。
四、优化课堂练习是创建“高效课堂”的保证
课堂练习对学生来说, 是学习效果产生强化作用的学习行为, 是外因转化为内因的重要途径。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数学概念、所认识的数学原理和方法都需要通过练习加深理解并使其内化, 才能形成相应的能力和技能。课堂练习对教师来说, 是贯穿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一根红线, 在课堂上, 数学问题的产生、问题的探索、问题的解决、知识的运用等都是在不同形式的练习中进行的, 所以说, 课堂练习对于数学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优化课堂练习是创建“高效课堂”的重要保证。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优化课堂练习就是要注意练习的目的性, 内容紧扣新知, 做到有的放矢;要注意练习的主动性, 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要求、步骤和方法;要注意练习的渐进性, 做到由易到难、坡度适当, 由低到高、螺旋上升;要注意练习的及时性, 做到边学边练、学练结合, 及时反馈、及时矫正;注意练习内容的层次性, 做到前后联系、以旧引新, 运用旧知、强化新知;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性, 做到题型新颖、激发思考, 变中意同, 殊途同归。
新背景下 篇11
一、煤炭企业开展政工的重要性
能否在新背景下在煤炭企业有效开展政治思想工作与煤炭企业能否顺利开展日常工作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是煤炭企业在新背景下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基本前提。在煤炭企业中,政工常常担任思想政治的工作,其工作效率和能力可以直接的影响煤炭企业在基层建设和有效经营规模扩张。而通过煤炭企业在新背景下找到政工的新思路,准确落实、认真执行煤炭企业相关的政工工作,可有效帮助煤炭企业内员工在思想政治方面的综合素质提高,提升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改善企业中的人情矛盾,进而促使煤炭企业在新的社会背景下能够实现长稳的发展。因此,在新背景下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找到新思路,合理开设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国目前煤炭企业的重点工作。
二、新背景下煤炭企业政工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于政工建设认知不足
在新背景下煤炭企业的政工建设的思想政治工作变得极其复杂,而部分煤炭企业的政工建设者,其思想观念较落后,对于现今的政工建设工作的认知处于严重不足的状态。一方面许多的政工人员对于政工思想政治的教育不重视,对于政工建设工作的认知非常模糊;另一方面,由于日常工作的繁杂,政工人员的工作压力较大,也致使他们没有过多的精力来对待政工建设方面的工作。同时部分煤炭企业的领导基层的人员对于政工工作的认知也不足,过多的在乎实际政绩,进而把政工建设工作放在了执政业绩之后,致使政工建设工作的开展与现实工作脱节,煤炭企业的政工建设和煤炭企业的整体发展发展都受到很大的影响。
(二)政工建设人员综合能力偏低
目前在煤炭企业中政工建设人员的整体文化程度和综合能力普遍偏低,缺乏优良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背景,缺乏活力,工作积极性也不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了这一问题,首先,由于新的社会环境,目前市场上比煤炭企业政工职位好的职业很多,导致政工职位对于高学历的年轻人吸引力不足,致使在煤炭政工岗位上工作的多为年纪较大的人,其知识结构偏老,对于新鲜事物的认知和理解也较迟缓,工作的积极性也不高;其次,由于煤炭企业政工工作的人才出口不好,政工岗位的入职文凭要求过低,许多的政工工作人员年龄较大,属于终生在政工行业从业的人员,其专业知识、技能较差,缺少创新思维能力,再加之目前煤炭企业中政工职位的工资待遇较差发展空间不足,容易导致工作人员在政工建设中敷衍了事,精神不佳、思想波动,影响了整个煤炭企业政工建设良好思想政治氛围的营造。
(三)新背景下煤炭企业政工人员思想不稳定
长期以来政工部门一直在煤炭企业中被视为辅助部门、鸡肋部门,在在煤炭企业进行裁员或者产权重组时,政工部门通常是第一批被改革的部门,而政工工作者也会是第一批被改革的员工。这导致煤炭企业内政工工作人员在思想上的严重太不稳定,总是会担心自身的职位丢失,在这样的思想状况之下政工工作人员很难安下心来全心全意的为企业发展尽力,致使煤炭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效率不高。
三、新背景下开展煤炭企业政工新思路
(一)严格规范政工招聘制度
要有效的在新背景下做好煤炭企业的政工建设,首先需要提高煤炭企业政工建设人员的综合素质,而最有效提高政工建设人员综合素质的方式就是在人员招聘之时即提高相应的门槛,保障整只队伍结构科学合理,拥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在招聘时首先要要求,应聘人员拥有相应的政工建设资格证书,因为企业内部对于员工进行培训的成本很高,且难以收回,因此在一开始就直接招聘具有相应证书的员工是最有效的方式,可很大程度上提升人员素质,帮助煤炭企业在新背景下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其次要制定合理招聘程序并严格实施,以帮助煤炭企业挑选到综合素质能力最强的人员,例如通过简历挑选、现场面试、笔试等程序,观察优缺点,业务能力和工作积极性,确定入职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过关。
(二)加强相关政工技能的培训
要有效的在新背景下做好煤炭企业的政工建设,除了对新职工的入职要求提高之外,对现有的员工也要进行相应的政工工作技能的培训,提升其业务能力和工作效率。其具体方式是对政工建设职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根据每个职员的自身特点、兴趣爱好和能力,在相关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在此基础上在进行相应的政工建设技能的培训。从每个职工的自身特点出发,合理的进行培训,提升其能力,帮助煤炭企业在新背景下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三)创建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
新背景下要做好煤炭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就需要减少政工建设者在薪酬方面的思想问题,创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公正公开的发放薪酬,建立基本的绩效制度,多劳多得,充分的调动起政工建设者的工作积极性。根据政工建筑者的工龄、学历为基本标准;再根据具体项目给予相应的奖金;最后在月末根据政工建设的总工量进行合理、公开的工资调整。建立起和谐的单位工作气氛,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气氛。
(四)加强监察管理,实行考核制
煤炭企业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一个稳定的政工队伍,就需要加强政工工作的监察管理,实行职工的考核制度。对于政工人员定期、不定期的进行考核,实行考核结果与薪酬相挂钩,促使其认真工作。通过长期的检查管理和考核制度可以有效的提升职工的工作质量,形成一个稳定的职工队伍,营造一个温馨的思想政治气氛,促进新背景下煤炭企业有效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四、结束语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树立新的学生观 篇12
最根本的还是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人, 是发展的人。
学生不是一张没有思想的白纸, 也不是一只空空如也的盛水的容器, 更不是复印机和传声器。他是人, 是发展的人。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和内在感受, 有着不同于成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教师应用积极的态度来估计学生的天性, 多关注学生身上所具有的那种自我提高和完善的内在需要和倾向, 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 是可以造就的, 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 因而对教育好每个学生应充满信心。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经常可以看到“好心做坏事”的例子。例如在教室门锁坏了的情况下, 一个学生为了帮助同学拿丢在教室里的文具翻窗而入。我们的教师在遇到这样的问题时该如何处理呢?我相信绝大部分老师首先会肯定孩子助人为乐的精神, 然后再把翻窗的危险性告诉他, 再告诉他今后遇到这样的事该如何处理, 我也相信这个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会更乐于助人, 而且处理事情起来也会成熟很多。我们再试想一下, 如果教师采取相反的态度, 忽视学生助人为乐这一美好动机, 而一味指责他违反校规爬窗户这一行为, 那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可想而知。
二、我相信你会做得更好
这是我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 相信也是每一个老师对学生的期望, 这说明每个教师都相信学生的确潜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 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在教育实践中, 有不少探索, 正是基于每个学生都有获得学习成功的潜能的信念, 取得了全面提高学生学业成就的良好效果。
有一个耳熟能详的例子。教育家到一个班做实验, 随意从中抽出一部分学生进行谈话, 告诉这些学生他们是教育家从同学中选出来的最聪明的孩子。一段时间后再来校发现这些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正是教育家点亮了这些学生心中获得学习成功的信念之灯, 使他们发挥出了潜能。
我坚信每一个学生都会在教师不断的期待和鼓励中获得点点滴滴的成功与进步的。
三、多一份爱心, 多一分宽容
作为发展的人, 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 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在实践中, 人们往往忽视学生正在成长的特点, 而要求学生十全十美, 对学生求全责备。这是和发展观点相对立的。其实, 作为发展的人, 学生的不完善是正常的, 而十全十美则是不符合实际的。把学生作为一个发展的人来对待, 就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 就要允许学生犯错误。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改正错误, 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如果身为人师者爱斤斤计较, 喜欢小题大做, 你的学生又怎么会是一个宽容的人呢?
我自己就有过这样失败的例子。在我的学生中有一位班干部, 各方面素质都不错, 我对他的期望也非常高, 一直把他当做其他学生的榜样。一次音乐课后, 任课教师告诉我这堂课纪律非常不好, 还指出几个人的名字, 其中就有这位班干部。听了之后当时我有点生气, 急匆匆走进教室, 大声的责问全体学生是怎么回事, 并当众训斥了这个班干部。事后我对自己发那么大的脾气很懊悔, 但没想到的是我的小题大做给这个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本来话就不多的他言语更少了, 轮到他值日的时候, 登记本上总记了一大串名字。刚开始我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只到后来在意见箱中看到学生给他提的意见, 说他动不动就记人名字, 我才知道他的心因为我的那一次过激的行为变得有狭隘倾向了。
虽然后来我通过多种渠道帮助这个学生纠正了过来, 也让每一个学生和我一起懂得了宽容对每个人的重要, 但这件事留给我的教训的确是非常深刻的。
【新背景下】推荐阅读:
新课改背景下08-14
新时期背景下08-28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10-22
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07-16
新课程背景下反思教学05-23
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06-05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体育08-24
新课改背景下作文教学10-04
新课程背景下有效课堂07-11
新课程背景下班会课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