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蠕动功能(精选7篇)
肠蠕动功能 篇1
经腹全子宫切除术后的患者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道蠕动功能抑制, 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胀、腹痛、腹部膨隆, 甚至出现肛门停止排气、排便, 从而影响进食和术后的顺利康复, 部分患者可妨碍呼吸循环而危及生命。现方便选取2012年1月—2016年4月该院妇产科经腹全子宫切除手术病例共84例, 进行肠蠕动功能恢复情况观察, 了解中成药制剂朴实颗粒对患者胃肠道蠕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在泰州第四人民医院接受经腹全子宫切除手术的患者84例, 年龄在40~65岁;治疗组平均年龄 (47.75±7.78) 岁, 对照组平均年龄 (51.50±8.38) 岁, t=0.9275, P>0.05, 均无手术并发症, 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胃肠功能损伤。观察组及对照组的年患者的年龄分布、病程时间、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麻醉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将84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2组患者各42例, 均给予常规术后护理, 督促患者适当活动, 早下床,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 术后12 h首次口服朴实颗粒 (批号:000602) 6 g, 20~30 m L温开水冲服, 3 h后再重复1次。观察患者排气排便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例数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肛门排气时间
观察组24 h内排气8例, 48 h内排气42例, 患者服药后肛门排气平均时间为23.64 h, 术后平均排便时间33.21 h;对照组24 h内排气2例, 48 h内排气34例, 患者肛门排气平均时间为42.78 h, 术后平均排便时间51.89 h;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2。
2.2 人均排便次数
治疗组术后1周内人均排便次数高于对照组, 治疗组为4.2次, 而对照组为2.8次。术后72 h内, 治疗组共15例患者有首次排便记录, 而对照组为6例, 且术后1周内朴实组患者排便次数为156人次。
3 讨论
妇产科手术后的功能恢复是非常关键的, 由于妇产科手术范围常常涉及到盆腔, 容易引起对肠道的激惹, 麻醉药物、手术部位的炎性反应都会影响对术后肠道功能的恢复, 从而引起肠道蠕动功能减弱, 甚至导致手术后肠梗阻[1,2]。胃肠功能能否快速恢复是术后康复中的重要环节, 对术后患者能否整体快速康复具有重要作用[3]。胃肠道功能抑制的时问越长, 胃肠运动减弱甚至消失, 管腔内积气和积液越多, 越容易引起肠管扩张, 菌群失调, 轻者可引起腹胀、腹痛, 甚至还可引起肠粘连、伤口愈合不良、伤口裂开、切口疝以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4,5]。《灵枢五味》谷不入, 半日则气衰, 一日则气少矣。若半日不食, 则肠胃渐虚, 谷气衰也。一日不食, 肠胃大虚, 谷气少也。七日不食, 肠胃虚竭, 谷气皆尽, 遂命终也。因此, 术后尽早恢复正常饮食是非常关键的。肛门排气、排便表明了全胃肠道的蠕动逐步恢复。目前, 肛门排气、排便时间仍是反映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的主要评价指标。
中医药对肠蠕动恢复具有无比的优势[6]。根据中医理论, 术后患者出现腹胀、腹部膨隆、不排气的主要病理机制是气机阻滞、血运不畅, 从而导致血瘀脉阻, 腑气壅滞不通, 清气不升、浊阴不降, 故而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诸多症状[7]。因此, 治疗方法当以理滞行气, 活血祛瘀为主。古有“通则不痛”之说, 邪实者应当以驱邪为急, 正虚者应当以扶正当先, 虚实夹杂者又应邪正兼顾。朴实颗粒由厚朴、枳实、白芍、大黄等4味中药组成, 方中厚朴苦、辛、温, 归脾、胃、肺、大肠经, 具有行气、燥湿、消积、平喘的功效, 用于湿阻中焦, 气滞不利所致的脘闷腹胀、腹痛或者呕逆等症, 为消除胀满之要药。枳实苦、辛、微寒, 归脾、胃、大肠经, 具有破气除痞, 化痰消积, 治疗脘腹痞满, 多与山楂、麦芽、神曲等同用, 治疗脘腹胀痛, 多与大黄、芒硝、厚朴等同用。大黄苦、寒, 归脾、胃、大肠、肝、心经, 具有泻下攻积、活血化瘀等作用, 既有较强的泻下通便、荡涤胃肠积滞的作用, 又有活血化瘀, 清除手术后淤血作用。白芍, 苦、酸、甘、微寒, 归肝脾经, 具有养血调经、平肝止痛、敛阴止汗的作用, 手术损伤元气, 从而导致血虚及血淤, 而白芍具有养血调经的作用, 诸药共成行气消胀, 导滞通腑之功。而现代药理学亦认为, 以上药物均可刺激肠壁, 从而肠道节律性收缩及肠蠕动增强而导致排气通便[8]。朴实颗粒临床前药效学实验表明:朴实颗粒具有增强胃肠蠕动, 拮抗阿托品对肠蠕动的抑制, 促进阿托品抑制下的正常小鼠的全肠推进运动, 缩短开始排便的时间, 增加排便数量等作用。田伯乐等[9]采用双盲双模拟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 观察治疗组81例患者总有效率为83.95%, 证实朴实颗粒可以促进腹部手术动后患者胃肠蠕功能的恢复, 缩短术后肛门排气的时间, 从而加快术后腹胀等症状的缓解。
综上所述, 朴实颗粒术后口服可明显缩短经腹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肛门排气、排便时间, 具有促进胃肠蠕动及术后胃肠功能早期恢复的疗效, 使用简便, 临床效果满意, 但观察病例仍较少, 需进一步增加样本量。
参考文献
[1]邬祖立, 龙裔宁.肠内营养对肠道恶性肿瘤老年患者术后免疫功能及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4, 22 (10) :591-594.
[2]刘坤, 陈理.中医外治法治疗胃肠道肿瘤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现状[J].针灸临床杂志, 2014, 30 (12) :74-76.
[3]庄林燕, 刘洁, 曹立幸, 等.腹部术后胃肠功能评价指标的研究现状[J].实用医学杂志, 2014, 30 (20) :3347-3349.
[4]黎介寿.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需要性[J].肠外和肠内营养, 2006, 13 (3) :129-131.
[5]李宁.围手术期营养支持[J].临床外科杂志, 2006, 14 (9) :544-545.
[6]张振利, 翟玉祥.王灿辉教授运用加味连苏饮治疗脾胃病[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29 (6) :993-994.
[7]李伟, 孟宪萌.通腹汤促进腹部手术术后胃肠功能恢复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3, 27 (3) :21-23.
[8]孟如.金匮要略选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62-63.
[9]田伯乐, 胡伟明, 陈光远, 等.朴实颗粒对腹部术后患者胃肠蠕动功能的双盲双模拟研究[J].华西药学杂志, 2004, 19 (4) :315-317.
肠蠕动功能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人共计100例, 均为女性, 其中卵巢囊肿剥离或切除术25例, 筋膜内子宫切除术18例, 子宫全切除术12例, 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15例, 盆腔粘连松解14例, 子宫肌瘤剔除术10例, 腹腔镜下输卵管整形6例, 年龄最小21岁, 最大58岁, 平均43岁。以上病例按入院时间及相关病种进行随机分组, 其中试验组50例, 对照组50例。以上2组患者诊断均由病理证实。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文化程度、病种、手术方式及手术时间经均衡性检验,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及护理:术后常规抗炎、止痛、止血、支持及对症治疗, 协助患者下床活动。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热盐包进行外敷。具体操作方法:取莱菔子50g、吴茱萸50g、白芥子50g、厚朴50g、枳壳50g、小茴香50g、加食盐100g、用纯棉布袋包裹, 约20×30cm2大小, 微波炉高火加热2~3min, 使温度达到50~60℃, 抖动后使热量分布均匀, 包内药物温度均衡, 待温度下降至不烫手且患者能耐受时外敷于患者肚脐周围, 以使患者局部无灼痛感为度, 药袋紧贴患者皮肤, 可以适当滚动。术后1 h即可开始, 2次/d, 2 h/次。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采用 (±s) , 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说明中药热盐包外敷的确有利于腹腔镜手术病人术后肠蠕动功能恢复, 减轻腹腔镜术后病人腹胀等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1]
显效:治疗后12h内腹中出现肠鸣音, 肛门排气。有效:治疗后12~24h内腹中出现肠鸣音, 肛门排气。改善:治疗后24~36h内腹中出现肠鸣音, 肛门排气。无效:治疗后24~36h内腹中未出现肠鸣音, 肛门未排气.
2.2 结果
2组患者总体临床疗效比较:试验组显效36例, 有效9例, 改善5例, 无效0例, 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分别为16例, 14例, 7例, 13例, 总有效率为74%。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 。表明试验组能在短期内促进肠蠕动、缓解患者腹胀的临床症状。2组患者治疗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 (h) 比较:见表1。
3 讨论
中医理论认为胃肠“以通为用, 以降为顺”。“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腹腔镜手术后腹胀[2]是因为手术本身的创伤如二氧化碳气腹, 麻醉药物的影响等, 使气血双亏, 气不能推动肠蠕动所致。莱菔子外用具有透皮、行气消胀之功效;白芥子辛散温通, 利气机, 通经络;吴茱萸温脾益肾, 入肝脾胃肾经, 具有散寒止痛之功,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吴茱萸具有镇痛、抗炎功效。小茴香性温, 味辛, 有祛寒止痛, 理气和胃作用;厚朴、枳壳为理气药, 可入肺、脾、胃、大肠、肝、胆等六经, 具有疏畅气机, 宽中解郁, 行气止痛, 降逆止呕, 降气平喘, 理气化痰等功能, 并兼有开胃健脾的作用。食盐具有软坚散结的功效。再者, 肚脐中央即神阙穴所在, 经气之汇海, 冲、任、督三脉“一源而三歧”, 皆交汇于脐。脐下两侧分布丰富的毛细血管。中药热盐包外敷肚脐周围, 既有药物的刺激作用, 又有药物的本身功效, 药穴合用, 使药之气味透过皮肤, 达到疏通脏腑经脉, 下气降逆, 疏导肠腑气机之目的, 进而促进胃肠蠕动, 消除腹胀, 促使肛门排气, 加快胃肠功能恢复。而且外敷中药, 可以不考虑术后早期禁食这一关, 同时操作简便, 清洁, 安全可靠, 经济有效, 无禁忌证, 无插管的痛苦, 患者乐于接受。
摘要:目的 观察中药热盐包外敷下腹脐部促进妇科腹腔镜术后肠蠕动恢复的疗效。方法 将100例患者分为试验组 (中药热盐组50例) 与对照组 (常规治疗护理组50例) 。分别观察2组术后肠蠕动恢复的效果。结果 试验组促进术后肠蠕动的有效率可达100%, 对照组为74%, 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中药热盐包外敷可有效促进妇科腹腔镜术后肠蠕动的恢复, 防止术后腹胀的发生, 操作简单, 方便易行, 患者乐于接受。
关键词:中药热盐包,腹腔镜,术后,肠蠕动
参考文献
[1]李桂, 崔树星, 贾凤新, 等.中药盐脐疗法对经腹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及T细胞亚群变化的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10:5~6.
肠蠕动功能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6月-2011年3月在许昌市中医院妇产科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产妇100例。所有产妇身体发育良好, 无内、外、妇科疾病, 无传染病和严重妊娠合并症及精神性疾病, 术程顺利无严重并发症。手术方式均为子宫下段剖宫产术, 麻醉方式均为硬膜外麻醉。产妇年龄22~35岁, 平均28.2岁;孕周最短37周, 最长41周;经产妇22例, 初产妇78例;急诊手术21例;择期手术79例。征求产妇及其家属同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5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产妇在年龄、身高、体重、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方面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剖宫产术后按照产科常规护理及规范用药。嘱产妇于术后6h适度活动, 少量流质饮食至肛门排气后改为正常产妇饮食。
1.2.2 治疗组
剖宫产术后按照产科常规护理及规范用药。于术后6h给予规格每支10mL的四磨汤口服液 (主要成分:木香、枳壳、乌药、槟榔) 每次服用量20mL, 3次/d, 连续服用2天。同时嘱产妇适度活动, 少量流质饮食至肛门排气后改为正常产妇饮食。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术后首次出现肠蠕动的时间平均为 (30.56±6.31) h、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平均为 (40.87±4.05) h;治疗组患者术后首次出现肠蠕动时间平均为 (15.92±2.23) h, 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平均为 (25.33±3.46) h;经u检验, P<0.01, 说明治疗组出现肠蠕动时间较早、肛门排气时间较早。详见表2、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3讨论
目前剖宫产率逐年上升, 因手术刺激及麻醉影响, 手术刺激肠管、术后卧床使肠蠕动减慢, 胃肠蠕动受抑制, 影响产妇的进食[2]。手术又耗气伤血, 胃肠功能减弱, 脾胃运化无力, 气血化生乏源, 癖血郁结, 术中出血, 津液耗伤, 加重脾胃功能的紊乱。产后多虚多瘀, 气机不畅, 水谷精微乏源等为病机关键。古人云:“腑以通为用”, 脾胃得健, 升清降浊之功恢复, 腑气得通。有关资料显示:术后产妇提前排气, 不仅能恢复肠功能, 而且能促进产妇食欲, 有利于泌乳, 保证婴儿有足够的母乳, 利于婴儿生长发育。中药四磨汤口服液主要成分为木香、枳壳、乌药、槟榔等, 其中木香味苦辛、性温, 归脾、胃、大肠、胆、三焦经, 功效:行气止痛。《本草纲目》描述:“木香乃三焦气分之药, 能升降诸气”;枳壳味苦辛、性微寒, 归脾、胃、大肠经, 功效:破气除痞、化痰消积, 作用缓和, 长于行气宽中除胀;乌药味辛、性温, 归肺、脾、肾、膀胱经, 功效: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等有抑制作用, 也可增加消化液的分泌, 促进肠蠕动;槟榔味苦辛、性温, 归胃、大肠经, 功效:驱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 可促进唾液分泌, 促进肠蠕动。《药性论》中描述槟榔:“宣利五脏六腑壅滞, 破坚满气, 下水肿……”。诸药调制合用有理气调中、健脾消食、消胀、破气散结、降逆止呕的功效。剖宫产术后由于麻醉影响、术后卧床等而引起的肠蠕动减慢、产后胃肠功能紊乱等有防治作用, 促使肠功能尽早恢复, 减少术后肠粘连、切口痛, 使腹胀痛减轻, 而且能减少产后失血, 加速子宫复旧及机体恢复,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参考文献
[1]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41-246.
肠蠕动功能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选取了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来治疗的60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年龄在32~54岁, 平均年龄 (42.56±3.21) 岁。把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3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患者年龄在33~54岁, 平均年龄为 (41.25.3±1.45) 岁。观察组患者年龄在32~52岁, 平均年龄为 (43.02±3.7) 岁。经检查肌壁间肌瘤患者21例, 浆膜下肌瘤25例, 黏膜下肌瘤14例。两组患者在病情状况、年龄等方面均没有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子宫肌瘤患者实施常规护理。
1.2.2 观察组:
给予观察组子宫肌瘤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充分了解患者病情, 由于患者得知自己病情后会引发恐惧、紧张、不安等不良心理, 这种负面心理严重妨碍患者术后身体恢复, 因此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后就开始进行心理指导, 缓解子宫肌瘤患者心理紧张、恐惧等负面情绪。使患者充分信赖护理人员。护理人员对子宫肌瘤患者宣传治疗子宫肌瘤的健康教育, 对患者提出的疑问及时回答, 树立患者战胜病情的信心。 (2) 饮食护理:护理人员及时指导患者饮食, 术后6 h后让患者饮食少许流质食物, 禁止甜牛奶、黄豆、红薯等胀气食物。患者肛门处排气之后指导患者饮食面条、稀粥等半流质食物, 同时多进食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容易消化的食物, 禁止患者饮食刺激辛辣性食物, 增加患者营养[2]。排便之后指导患者食用易消化食物。 (3) 指导患者活动:术后6 h指导患者进行下肢屈膝等轻微活动, 鼓励患者在床上练习翻身动作, 并及时进行腿部训练。术后12 h后护理人员帮助患者进行有利于排气、排便的活动。
1.3 观察指标:
观察使用两种护理方式子宫肌瘤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对收集的所有患者资料和数据, 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两组患者资料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使用不同护理方式的首次排气、排便时间:观察组患者排气时间为 (33±2) h, 排便时间为 (58±4) h;对照组排气时间为 (41±4) h, 排便时间为 (71±6) h。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注:两组差异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妇科中常见肌瘤, 患病初期无明显症状, 随着病情发展少数患者出现阴道出血、腹部有压迫感情况。目前关于子宫肌瘤的发病原因并不明确, 可能与体内激素水平过高, 长期受雌激素影响有关系。现在治疗子宫肌瘤最有效的方式是采取子宫肌瘤切除术进行治疗, 由于手术治疗子宫肌瘤后患者胃肠道暂时处于麻痹状态, 肠蠕动暂时减弱甚至消失, 快速促进患者肠蠕动是患者顺利康复的关键环节。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 妇科腹部手术之后, 多数患者的肠蠕动排气功能会在术后48 h之后恢复, 因此, 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帮助患者促进术后肠蠕动, 使患者的排气和排便时间提前, 改善饮食状况。
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方式可促进患者早期恢复肠蠕动, 改善患者不安、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 减少患者心理负担。通过饮食指导有利于患者及时摄入身体所需营养, 有利于患者康复。使用活动指导方式让患者进行早期活动可以促进患者及时排气、排便, 使患者肠胃功能及时恢复。
我院选取了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来治疗的60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中30例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 研究发现, 30例患者的排气时间和排便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提前。使用综合护理方式干预可以使患者接受子宫肌瘤切除术后早期恢复肠胃蠕动功能, 显著改善子宫肌瘤术后肠胃恢复蠕动, 减少患者痛苦, 减少患者引发并发症状的概率[3]。具有良好临床价值, 可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灿, 刘婷.护理干预对促进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肠蠕动恢复的影响[J].当代护士 (中旬刊) , 2013, 9 (3) :32-33.
[2]刘春霞.心理护理干预对子宫肌瘤患者手术应激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 (17) :24-25.
肠蠕动功能 篇5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入选标准:1)意识清晰,理解能力可,愿意接受并配合完成研究过程;2)年龄:15~80岁范围内;3)腹部手术术后。排除标准:1)合并有严重心、脑、肝、肾疾病患者;2)精神异常,不能配合者;3)妊娠、哺乳期患者;4)已知对艾条过敏的患者;5)艾灸部位皮肤有破损者。
1.2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1日—2014年1月1日在本院普通外科行全麻腹部手术患者120例,其中行胆囊切除术的患者37例,恶性肿瘤根治术12例,其他手术15例。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艾灸1组、艾灸2组、艾灸3组。4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对照组
采取常规治疗,包括预防感染、止血、补液等。
2.1.2 艾灸组
在常规治疗的同时予艾灸治疗。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护理人员按时间段进行艾灸双侧足三里穴。患者取仰卧位或半卧位,操作者手持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对准足三里,艾条离皮肤2~5 cm熏灸,以患者感温热而无灼痛为度,随时弹去艾灰,灸至局部皮肤红晕,每次灸10~15 min,每d 1次。其中艾灸1组:术后6~12 h内给予艾灸治疗;艾灸2组:术后12~24 h内给予艾灸治疗;艾灸3组:术后24~36 h内给予艾灸治疗。
2.2 观察指标
观察4组患者:1)腹胀持续时间;2)术后至第1次排气时间;3)肠鸣音恢复时间;4)腹胀症状持续时间。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数据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见表2。
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艾灸2组比较△P<0.05;与艾灸3组比较▲P<0.05
4 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手术祛邪的同时也损伤正气,克伐后天之本,气机不畅,血行瘀滞,导致脾胃气机失和,腑气不通,而见腹胀腹痛、排气排便异常等症状。肠腑之气机运行降而不升,动而不静,以通为用。故治宜通调肠腑、理气止痛[3]。
艾灸具有温和热力,可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促进气机运行,水液运化,达到缓解腹痛腹胀等症状的效果。在本研究中,艾灸各组与对照组比较,腹胀缓解效果更好,且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刘春华[4]、应学等作者[5]报道也已充分证实艾灸对术后腹胀治疗效果较好,但有关术后艾灸的时效性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笔者通过艾灸对腹部手术后肠蠕动恢复时效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艾灸2组与艾灸1组、艾灸3组比较,肠鸣音出现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腹胀症状持续时间更短,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灸1组与艾灸3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笔者认为,此原因可能与手术及麻醉后脏腑生理机能不能协调,人体内部阴阳平衡和气化机制遭到破坏而引起,使人体内气机阻滞不通,气血经络不畅,术后6~12 h内这个时间点往往处于夜间,患者各脏腑机能低下,难以激发经络功能,艾灸的疗效难以体现。根据《黄帝内经》的十二时辰养生法,中医学主张人的生活习惯要符合自然规律,故将十二地支作为每日节律,用来说明人体经络在昼夜间阴阳消长、盛衰更替的情况,即每天的十二个时辰与人体十二经脉相对应,而辰时是指早晨7点到9点,这个时候是胃经当令,足三里穴又是足阳明胃经本经俞穴。腹部手术后12~24 h内刚好处于这个时间段,患者脏腑、经络等各种机能处于恢复阶段,进行艾灸刺激,可以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疏通经络效果能得到更好的体现。
总之,艾灸作为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方式,在腹部术后12~24 h内进行干预,促进肠蠕动恢复的效果更为明显,更合理,可有效缩短肠鸣音出现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腹胀症状持续时间。提示,术后12~24 h内进行艾灸在全麻腹部术后预防腹胀及治疗上更具优势,宜在临床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郭邦阳.非胃肠腹部术后内服排气汤31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5,37(2):30-31.
[2]李学增.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8.
[3]贺平,张琦,庞晓健.艾灸疗法对开腹手术后肠蠕动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J].结直肠肛门外科,2010,16(3):164-165.
[4]刘春华,孙春红,马保贤.艾灸治疗术后腹胀[J].浙江中医杂志,2006,41(3):163.
肠蠕动功能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科2012年1月至2012年10月行腹部疾病手术共有272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135例,男81例,女54例;年龄19~96岁,平均年龄52.3岁。对照组137例,男72例,女65例;年龄21~92岁,平均年龄50.2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种、病程、麻醉方法和手术方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常规的术前检查,术前护理措施,包括心理护理、饮食护理、肠道准备和皮肤护理,实施相应的手术治疗及术后护理。对照组按一般腹部手术术后护理。
1.2.2 实验组护理干预措施
患者术后除常规的护理措施外,及时的予以中医耳穴埋豆法促进肠蠕动恢复。操作方法:患者术后返回病区后采用王不留行籽准确地粘贴于耳部穴位,先进行耳穴探查,确定主穴(肺穴、大肠穴、小肠穴、胃穴、交感穴)、辅穴(三焦穴),找出穴位反应点,使其“得气”,用75%酒精棉球轻擦消毒,再将王不留行籽对准穴位紧贴压其上,并轻轻按揉1~2min,每天按压2~3次。隔1~2d换一次,两耳交替。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3.1 腹部疾病手术后出现肠蠕动恢复障碍
腹部疾病术后患者应用镇痛泵,由于镇痛泵使用的止痛药是吗啡、芬太尼等阿片类药物,抑制胃肠蠕动[1]。中医认为:手术对机体的创伤使气血两亏,流行不畅,致脏腑功能失调,胃失和降,大肠传导失司[2]。
3.2 耳穴埋豆法的机制
中医认为,耳为百脉、气血汇集之处,与经络、脏腑关系密切。中医学中,肺与大肠相表里,脾主运化,脾与胃相表里,辨证选肺穴、胃穴,以疏通脏腑经络,通达气机,和胃降逆,下气宽肠,通畅脏腑气机;选取大肠、小肠穴,以促进肠蠕动;三焦穴可刺激肠蠕动,促进肠蠕动恢复[3],诸穴配合,促进肛门矢气,达到消除腹胀的作用。通过耳穴埋豆法,给予适度的揉、按、压、刺激耳部的穴位,使局部产生热、麻、胀、痛感以达到疏通经络,促进患者肠蠕动及肛门排气的恢复,缓解患者的症状。
3.3 减少患者术后不适及促进术后康复
患者由于手术创伤,切口疼痛、引流管多,情绪紧张、恐惧,导致患者术后不愿意早期活动,肠蠕动恢复障碍,不利于康复。术后予以常规护理措施外,加强健康宣教,配合耳穴埋豆法能促进肠蠕动及肛门排气恢复,利于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在中医传统典籍中,关于耳穴治疗疾病的理论和方法早有论述,且取得良好的疗效。为促进腹部疾病患者术后肠蠕动及肛门排气恢复,在患者术后予以中医耳穴埋豆法及健康宣教,疗效良好。中医耳穴埋豆疗效确切、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小,而且操作简单、价格低,在临床上患者易于接受。
参考文献
[1]吴斌.腹部手术后腹胀的原因和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 2004 (6) :17.
[2]王风荣.足三瞩穴位封闭治疗脊椎术后腹胀的观察与护理[J].新疆中医药, 2004, 22 (4) :30.
肠蠕动功能 篇7
1 病例介绍
病人, 女, 64岁, 病人于17年前因“右卵巢囊肿”行“右附件切除术”。术后病检示:右卵巢浆液性囊腺瘤。术后行放化疗。5年前肿瘤复发, 于2005年4月8日在我院全身麻醉下行子宫次全切及左附件切除术。术后予以紫杉醇、顺铂、伊立替康等化疗。2010年6月23日起, 阴道内有大便流出, 且肛门和阴道经常出血, 查体发现阴道与直肠相通, 考虑阴道直肠瘘。于2010年7月28日全身麻醉下行剖腹探查, 结肠造瘘术, 术后能自理, 病人进食可, 人工肛门解便正常, 其后病人曾接受静脉化疗3个疗程。病人此次因阴道分泌物增加2+月入院, 在治疗过程中多次予以吗啡、多瑞吉等镇痛支持治疗, 而吗啡、多瑞吉等镇痛药物使用有减弱肠蠕动, 增加便秘风险的副反应[1]。病人消瘦, 全身疼痛, 基本以卧床休息为主, 活动量少, 在治疗期间2011年4月18日10:00病人自述已7 d未解大便, 诉腹胀, 腹痛, 听诊肠鸣音减弱, X线片提示为“不完全性肠梗阻”, 为粪便干结堵塞肠腔所致, 诊为粪便性肠梗阻。医生考虑病人的整体情况后, 予以禁食, 静脉输液抗感染及支持治疗, 予以肥皂水灌肠处理。第2天病人肛门开始排气, 于当天晚上排出粪便1 000 mL。病人自诉腹痛、腹胀症状明显好转, 2011年4月21日复查腹部X线片未见异常。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该例病人卵巢癌后因癌转移又行人工肛门造瘘术, 经历多个静脉化疗, 在治疗过程中, 又因癌痛多次使用吗啡及多瑞吉, 加上病人体力差、消瘦、长期卧床缺乏适当运动, 在治疗过程中又出现肠梗阻, 思想压力大以及对癌症预后的担心, 病人心理更是焦虑不安。护士要从心理上安慰病人, 及时了解病人的情绪变化, 做好病人及其家属的思想工作, 以消除病人的焦虑、恐惧及紧张情绪。提前要将灌肠的必要性、安全性告知病人, 减轻其恐惧并取得配合和理解。
2.2 灌肠护理
腹部人工肛门灌肠不同于经会阴部肛门灌肠, 如操作不当, 不但症状不缓解, 反而会加重病人痛苦。因此, 插管时动作要轻柔, 不可用力过猛, 否则极易发生肠穿孔。灌肠过程中必须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 如绞痛或腹痛加重, 立即停止灌肠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灌肠前的准备, 戴口罩、手套, 配制10%肥皂液200 mL (因为人工肛门没有括约肌, 灌肠溶液应适当减少, 应少量多次灌肠) , 溶液温度37 ℃~ 40 ℃。因为肠道对温度的敏感, 温水注入可刺激肠蠕动的机制[2]。灌肠操作时, 肥皂水装入灌肠筒并连接好肛管, 将灌肠筒挂输液架上, 高度距病床平面30 cm, 协助病人取平卧位, 身体偏向人工肛门侧30 °, 铺橡胶单, 置便盆于人工肛门下方, 将肛管涂液状石蜡后, 先排出管内气体及少量液体, 夹紧调节夹, 左食指涂液状石蜡轻轻插入人工肛门内探清肠腔位置, 将肛管缓慢地边旋转边轻轻插入肠管。如感肠痉挛, 可打开调节夹先灌入少量液体, 待缓解后再插入10 cm~15 cm 灌洗。观察肥皂水下降情况并根据病人的反应调整灌洗速度。灌洗完毕用肛管上下反复在肠管内移动, 以刺激肠蠕动, 使肠内容物不断流出。若液体流出受阻, 说明肛管被粪便阻塞, 应移动并挤压管道或用注射器抽吸灌肠液进行加压通管。由于人工肛门没有正常肛门的括约肌, 因此灌肠的速度要缓慢, 使肥皂水能充分与干结的大便混合, 利于排出体外。腹部人工肛门没有正常的排便生理反射功能, 若不协助排便, 也可影响肠梗阻的治疗, 因此, 灌肠后最好将肛管保留在肠管内, 或用手指协助扩肛, 既刺激肠管增加肠蠕动, 促进肠内容物排出, 又使人工肛门呈开放状态, 便于排出肠内容物。 灌肠时注意观察肠内容物排出的形状、颜色和软硬度等, 开始一般为干硬的大块粪便, 以后逐渐变软变细。肛管若多次被粪便挤出, 可酌情继续插管灌肠。当灌洗液流出的颜色越来越清晰或粪便不再流出时, 应停止灌肠。灌肠操作完毕后, 要观察病人病情变化, 有无大便排出及大便的性状, 观察病人腹胀、腹痛情况是否减轻。
2.3 饮食指导
当病人在灌肠后排便, 肛门排气后, 可以给予少量的淡盐水饮入 (约100 mL) , 观察2 h病人未诉腹痛、腹胀不适后, 再饮入少量稀释的米汤之类, 应避免牛奶等容易产气食物。等适应2 d后可给予半流质食物, 如稀粥类, 适应3 d后给予软食直至恢复日常饮食。因病人年老体弱, 且癌痛明显, 饮食上要禁止易产气、生冷、硬、煎炸食物, 嘱其少吃多餐, 细嚼慢咽, 进食后自行观察有无腹胀、腹痛等不适。
2.4 协助病人适度运动
病人老年、且体力差, 癌痛明显需吗啡、多瑞吉等镇痛治疗, 在病人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适度下床活动, 避免长期卧床可引起的并发症。可以适度翻身, 床边活动, 甚至被动的肢体活动。
2.5 保持排便通畅
老年人生理功能减退, 可出现肌张力减弱, 肠蠕动减弱, 再加上该病人患癌症, 为镇痛多次使用吗啡等可加重便秘的药物, 更容易形成粪石, 引发肠梗阻[3], 本例病人要保持大便通畅, 需注意慎用止泻药, 当便秘时及时给予口服润肠通便药物, 适当的食用蔬菜水果、红薯, 以及适当的运动。
2.6 止痛药物的使用
吗啡及吗啡控释片等由于其可控制剂, 释药曲线平稳, 血药峰谷浓度比值低, 止痛效果好, 是中度、重度癌痛病人的首选, 是癌痛“三阶梯治疗”的推荐药物之一[4,5]。
3 小结
老年直肠癌人工肛门造瘘术后病人抵抗力低, 并经历数次化疗, 体格消瘦长期卧床, 并且使用镇痛类药物, 加重了便秘的症状, 所引发的不完全性肠梗阻, 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这类肠梗阻病人的护理, 要求护士善于评估, 仔细观察灌肠后的效果, 给予病人适当的心理支持, 正确的饮食指导, 以提高病人的救治成功率, 避免严重的并发症。
参考文献
[1]张新民.硬膜外东莨菪碱拮抗吗啡副反应的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0, 5 (3) 430.
[2]吴润霞.高龄肠梗阻并存其他器官疾病病人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 2007, 22 (16) :46-47.
[3]邬四明, 但卫兵, 王晰, 等.70岁以上老年患肠梗阻216例诊治分析[J].临床外科杂志, 2005, 13 (4) :233-234.
[4]霍阳, 那丽, 初巍巍.美施康定片在重度癌症疼痛病人中的应用[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 2007, 13 (22) :2367-2368.
【肠蠕动功能】推荐阅读:
术后胃肠蠕动功能01-27
蠕动的意思是什么06-14
肠胃蠕动次数是多少呢09-16
肠功能障碍05-15
肠功能衰竭09-10
肠黏膜屏障功能09-13
颅脑损伤后肠功能障碍06-18
生理功能和心理功能10-14
肾功能、心脏功能不全07-01
应用Word表格功能实现稿纸功能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