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胃肠蠕动功能(通用8篇)
术后胃肠蠕动功能 篇1
腹腔镜手术是妇产科常见手术治疗方式, 术后胀气、胃肠功能紊乱进而引发恶心、呕吐及手术切口疼痛等症状是其常见并发症[1,2]。为改善患者腹腔镜术后胃肠道功能, 促进患者胃肠蠕动功能恢复, 必须实施积极的个体化护理干预。我院自2015年1月开始, 对妇产科腹腔镜术后患者实施个体化护理干预, 较好地促进了患者胃肠蠕动功能的恢复, 现具体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妇产科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妇产科疾病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择期行腹腔镜手术治疗。按照随机数字表的分组方法将10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4例。其中, 观察组患者年龄为21~44岁, 平均年龄 (26.6±10.2) 岁;疾病类型:子宫肌瘤28例, 异位妊娠15例, 卵巢囊肿11例。对照组患者年龄为20~45岁, 平均年龄 (27.4±10.4) 岁;疾病类型:子宫肌瘤29例, 异位妊娠13例, 卵巢囊肿12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如平均年龄、疾病类型等经统计学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给予个体化护理干预, 详细如下: (1) 心理干预。对于出现腹腔镜术后并发症的患者而言, 其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恐慌、焦虑, 对治疗缺乏信心。护理人员要密切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 对出现上述不良心理情绪者应积极仔细地与其沟通, 给予患者安慰, 向患者介绍治疗成功的案例, 消除患者的疑虑, 鼓励其树立治疗的信心。 (2) 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分别于术前及术后向患者介绍自身疾病知识、自我护理要点及腹腔镜术后注意事项, 告知其术后可能存在的并发症及护理对策, 使患者了解自身疾病情况, 避免患者盲目、不必要的疑虑与恐慌, 取得患者的配合。 (3) 术后体位干预。腹腔镜术后6~8 h, 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协助患者变换舒适的体位, 减少对手术切口的压迫、牵拉,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同时, 变换合适的体位还可以有效减少对腹部的压力以及腹部本身的张力, 可较好地缓解腹部切口牵拉带来的疼痛感。 (4) 术后早期活动。术后24 h, 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进行早期下床活动, 下床后应有家属或护理人员搀扶, 避免患者跌倒。下床活动应每天坚持, 并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延长下床活动的时间, 加大活动强度, 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5) 术后饮食干预指导。护理人员应积极告知患者术后饮食方案, 避免患者进食高脂肪、高热量食物, 鼓励患者进食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类食物, 嘱咐患者多饮水, 促进胃肠道的反射运动, 加快胃肠道蠕动和肛门排气排便。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腹胀的发生率 (腹胀是指重度腹胀、中度腹胀及轻度腹胀之和。其中, 重度腹胀为患者腹部明显膨隆, 切口胀痛, 患者呼吸困难;中度腹胀为患者腹部可见膨隆, 切口有胀痛感, 腹部胀痛可忍受;轻度腹胀为患者腹部切口无胀痛, 腹部轻度胀痛;无腹胀为患者感觉良好) 、肠鸣音恢复时间、胃肠道蠕动开始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3,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用n/%和±s表示, 分别行χ2检验和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腹胀发生率比较
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中有1例重度腹胀, 1例中度腹胀, 2例轻度腹胀, 腹胀发生率为7.41%;对照组患者中分别有3例重度、3例中度、4例轻度腹胀, 腹胀发生率为18.52%, 观察组患者腹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332, P<0.05) 。
2.2 两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胃肠道蠕动开始时间及肛门自行排气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胃肠道蠕动开始时间及肛门自行排气时间均早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3 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 腹腔镜手术对于妇科疾病治疗的效果较好, 但腹腔镜术中CO2气体、手术应激及麻醉药物等影响, 患者术后多可出现胃肠道蠕动功能紊乱等并发症, 对于患者术后的康复产生了较大的影响[5,6]。因此, 腹腔镜手术后患者胃肠道蠕动功能的恢复需要配合积极的护理干预, 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本组资料选取54例腹腔镜手术患者为观察对象, 对其实施了个体化的护理干预, 主要包括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术后体位干预、早期活动及饮食指导等。其中, 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可使患者了解自身疾病知识、增加治疗信心、消除疑虑, 对于提高其对临床治疗和护理的配合程度具有重要意义。患者术后体位对于康复十分重要, 本研究中, 对患者术后的体位进行了干预, 一方面有助于缓解患者手术切口的疼痛, 另一方面有助于促进胃肠道血液循环的畅通[7]。早期下床活动可促进腹腔镜术后患者胃肠道蠕动、血液循环的改善, 对于减少相关并发症、加快胃肠蠕动及胃肠道内容物的排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8]。此外, 腹腔镜术后患者应注意膳食调整, 良好的营养补给不仅能增加患者的抵抗力, 还有助于促进患者胃肠道蠕动功能的恢复。本研究结果表明, 实施个体化护理干预后, 观察组患者的腹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胃肠道蠕动开始时间及肛门自行排气时间均早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与钱小亚等[9]的研究结果基本相近。
综上所述, 个体化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妇产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腹胀的发生率, 对于促进患者术后胃肠道蠕动功能的恢复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郑凤丽.腹腔镜手术治疗未破裂输卵管妊娠25例疗效分析[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 2015, 2 (2) :56-57.
[2]李长江, 安珍.护理干预对促进妇科腹腔镜术后胃肠蠕动功能恢复的体会[J].中国医药科学, 2015, 5 (20) :86-88.
[3]胡顺浓.妇产科腹腔镜术后促进胃肠蠕动功能恢复的护理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 (10) :166-168.
[4]姚再霞.探讨妇产科腹腔镜术后促进胃肠蠕动功能恢复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20) :346-347.
[5]张风英.妇产科腹腔镜术后胃肠蠕动功能恢复的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2, 14 (5) :93-94.
[6]林琴.护理干预对促进妇产科腹腔镜术后胃肠蠕动功能恢复的应用效果[J].医学美学美容 (中旬刊) , 2014 (10) :470.
[7]高明霞.分析妇产科腹腔镜术后促进胃肠蠕动功能恢复的临床护理[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7 (22) :194-195.
[8]徐云美.临床护理路径改善妇产科腹腔镜术后胃肠蠕动的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5, 21 (11) :1308-1311.
[9]钱小亚, 张建亚.妇产科腹腔镜术后促进胃肠蠕动功能恢复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15) :1426-1427.
术后胃肠蠕动功能 篇2
【关键词】 足三里;维生素B1;穴位注射;胃肠功能;剖宫产
【中图分类号】R271.43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24-0109-03
临床剖宫产后由于术中麻醉作用、手术操作及各种原因造成的腹腔刺激,术后产妇常常出现腹胀、腹痛、肛门排气延长等胃肠蠕动减弱症状,严重影响其术后康复[1-2]。因此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对促进产妇进食,改善机体营养、促进乳汁分泌及子宫的恢复有重要意义[3]。目前临床多鼓励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以促进胃肠功能早日恢复,但多数患者惧怕术后疼痛等多种原因难以进行。笔者采用维生素B1足三里穴位注射观察对剖宫产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纳入病例均为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本所妇产科行剖宫产术后患者,共90例。根据随机数字按照将符合纳入标准患者按照手术先后顺序编号,随机分为穴位注射组和肌肉注射组,每组各45例。穴位注射组年龄在20~32岁之间,平均年龄(26.22±2.48)岁,孕周34~40周,平均(37.98±3.11)周,手术时间(34.32±5.89)min,麻醉时间(51.03±7.14)min;肌肉注射组年龄在20~31岁之间,平均年龄(25.38±3.01)岁,孕周35~40周,平均(38.22±3.05)周,手术时间(35.87±5.02)min,麻醉时间(52.23±6.82)min。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孕足月女性,年龄20~35岁;②择期剖宫产手术,术前禁食、禁饮6h以上,术前无胃肠功能紊乱病史;③手术过程顺利无严重并发症,且手术时间在1h之内。
1.3 排除标准 ①手术时间超过1h或者出血量大于200mL者;②合并有引起胃肠功能障碍的基础疾病者,包括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者;③合并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严重原发病者。
1.4 方法 两组术后采取常规治疗,包括给予补液、镇痛、加强宫缩及营养支持及常规护理干预。穴位注射组在此基础上,予术后6h后采用注射维生素B1 100mg(山东方明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产品批号:160402),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具体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抽取2mL(100mg)维生素B1,常规消毒后右手持注射器对准足三里穴,垂直进针快速刺入皮下,然后缓慢将针推进,达到一定深度后轻度提插得气后,回抽无血后缓慢注入维生素B1 2mL,以局部酸胀能忍为度,每日2次,最多治疗3d,如果在治疗过程中患者术后排便则停止治疗。肌肉注射组采用注射维生素B1 100mg肌肉注射,每日2次,最多治疗3d,同样在治疗过程中患者术后排便则停止治疗。
1.5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首次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①首次肠鸣音恢复时间:由专科医生从患者由复苏室返回病房后开始观察,并记录。每隔2h听诊患者左上下腹、右上下腹四个区域,如果在两个区域听诊发现肠鸣音,并且在每分钟听诊3次或3次以上则为肠鸣音恢复,并记录首次肠鸣音恢复时间(以h计算)。②首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从患者由复苏室返回病房后嘱咐患者及其家属观察记录患者手术后首次肛门排气及排便时间。
1.6 疗效评价 胃肠功能恢复疗效判断参照2000罗马Ⅱ标准[4]。临床治愈:术后24h内排气或排便,肠鸣音3~5次/min,排气正常,排便每日一次,饮食正常,体温正常,无腹胀感觉。显效:术后48h内排气或排便,肠鸣音较弱、1~2次/min,排气正常,排便2d一次或不规律,进食后轻度腹胀,腹部微胀;好转:术后72h内排气或排便,肠鸣音0~2次/min,排气时间推迟,不排便、饮流食或不进食,腹部膨隆;未愈:超过72h仍未排气,肠鸣音消失,腹胀明显,有恶心、呕吐,需胃肠减压治疗。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若不符合正态分布或方差齐性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经过治疗后,穴位注射组优于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肌肉注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在排便时间比较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2 两组疗效比较 穴位注射组总有效率为86.6%,肌肉注射组为71.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剖宫产患者由于术中麻醉及术后操作等因素,易造成肠蠕动减弱的症状,包括腹胀腹痛、恶心等表现,严重影响产妇的产后康复[5]。因此,术后尽早恢复胃肠道功能对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术后患者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治疗方法比较单一,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但是术后胃肠功能失调的症状是一系列复杂的综合征,因此单一的药物治疗往往效果并不明显。中医学理论认为术中对于人体的创伤及麻醉等刺激,可造成人体精气亏虚,脏腑组织气血受损,气血运行不畅,气机运化失调,六腑传化失司,胃肠功能失职,清气不升,浊气不降,阻于中焦,腑气难通,造成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呃逆等症状,因此在治疗上应以扶正、通腑为主。
穴位注射是一种将针刺和药物相结合治疗疾病的方法,能够发挥针刺、穴位及药物三者的综合效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本研究中选取足三里作为注射选穴,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胃的下合穴,“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阳明经乃多气多血之经,刺激足三里可补中益气,活血通络,并且其还为胃的下合穴,《灵枢》中记载:“肠中不便,取三里”,实验研究发现足三里对胃肠平滑肌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当胃肠平滑肌处于松弛状态时,刺激足三里可增强胃肠平滑肌运动,相反当胃肠平滑肌处于紧张状态时,其可表现为抑制作用[6-7]。剖宫产术后刺激足三里,可改善脏腑功能,使麻醉后的胃肠蠕动恢复,促使肠腔内积气排出,使肠道恢复正常。维生素B1是人体内糖代谢过程的重要酶之一,参与了神经组织,平滑肌等能量代谢,能够促进胃肠道蠕动[8]。
综上所述,本研究采用维生素B1足三里穴位注射促进剖宫产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临床总有效率86.6%,明显优于肌肉注射组,并且能够缩短剖宫产术患者术后首次肠鸣音恢复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提示维生素B1足三里穴位注射是促进剖宫产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快速恢复有效治疗手段之一,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淑芳,李从伟,孔梅.捏脊按摩疗法对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9):3289-3290.
[2]彭沛华,衡新华,刘曼,等.剖宫产术后镇痛和进食对产妇胃肠功能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5):885.
[3]李宏宁,李晓萍,沈伟.麻仁润肠丸促进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32(5):1153-1154.
[4]Mate AD,Surnare KR,Deolekar SS,et al. Low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due to hepatic artery pseudoaneurysm following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J].J Minim Access Surg,2013,9(1):31-33.
[5]马玲,李新玲.剖宫产术后应用镇痛泵对产妇泌乳及胃肠功能的影响[J].中国误诊医学杂志,2009,9(36):8853-8854.
[6]陈艳,刘诗.电针足三里对胃肠功能性疾病作用的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1,19(7):705-709.
[7]杨琦,黄裕新,李慧艳,等.电针足三里穴促胃动力机制研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0,19(5):462-465.
[8]马顺茂,孟繁杰,刘红磊,等.维生素B1足三里注射对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7):1615-1616.
术后胃肠蠕动功能 篇3
关键词:预防性护理干预,胃穿孔腹腔镜修补术,胃肠蠕动功能
目前, 治疗胃穿孔一般采用腹腔镜修补术, 从其临床治疗效果来看, 虽然这种治疗方法对患者的创伤比较小, 但是却容易引发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 导致患者发生腹部饱胀、停止排便和排气等症状[1]。我院为促进胃穿孔腹腔镜修补术患者术后胃肠蠕动功能尽快恢复, 特选取了80例患者为临床研究对象, 探讨预防性护理干预在患者中的实施效果及影响。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次研究共有80例患者。观察组40例患者, 男患者22例, 女患者18例;年龄为25~67岁, 平均年龄 (46±3.8) 岁;起病时间 (40.5±5.3) h, 手术时间 (67.5±21.3) min。对照组40例患者, 男患者20例, 女患者20例;年龄为24~70岁, 平均年龄 (47±3.3) 岁;起病时间 (40.2±5.1) h, 手术时间 (66.3±22.5) min。经比较,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起病时间、手术时间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胃穿孔腹腔镜修补术进行治疗。在护理方法上,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治疗护理, 观察组患者采用预防性护理干预。具体的方法如下。
1.2.1 对照组:传统治疗护理。①护理人员给予患者合理的饮食指导, 包括患者应该食用哪些食物, 饮食禁忌有哪些等。②做好胃穿孔疾病知识的宣传及健康知识的宣传, 使患者认识到胃穿孔的诱发因素, 从而在生活中做出防护性措施。③护理人员叮嘱患者在手术前1 d禁食。④护理人员要在手术结束之后为患者做好疼痛护理, 在必要的情况下可酌情给予患者镇痛剂进行镇痛[2]。
1.2.2 观察组:预防性护理干预。①饮食护理干预。做好饮食护理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因此, 在术后早期, 患者的饮食需格外注意。考虑到患者术后的胃肠蠕动功能受到影响, 所以, 在术后6 h患者只能进食少量的流质食物, 比如米汤, 其目的是为了使胃肠道受刺激后收缩;在术后24 h, 患者可以进食一些低脂肪、低糖分的半流质食物, 并且护理人员要嘱咐患者少吃多餐, 严禁暴饮暴食[3]。在食物的种类上, 护理人员要为患者制定专门的饮食方案, 食物要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膳食纤维, 从而补充人体所需营养, 循序渐进地促进胃肠蠕动功能的恢复, 避免因饮食不合理而发生一些术后并发症。②活动护理干预。患者术后早期的活动对促进胃肠蠕动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此, 护理人员在患者手术结束并且麻醉清醒之后, 要为患者解释早期活动的意义, 并对其进行早期活动指导。③心理护理。胃穿孔患者在行腹腔镜修补术之前, 可能会因为对疾病不够了解而自己夸大了病情的严重性, 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进而影响手术治疗。针对这样的情况, 护理人员要及时给患者做心理疏导, 倾听患者的观点和烦恼, 了解患者的需求, 并据此而帮助患者解决问题。④术后腹部按摩。术后腹部按摩是一种早期的预防性护理手段, 通过腹部按摩, 可以改善胃肠道血循环, 进而促进胃肠蠕动。
1.3 观察指标:严密监测患者的术后腹痛腹胀缓解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肛门排便时间以及进食时间。
1.4 统计学分析:患者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不同方式的护理之后, 观察组患者的术后胃肠蠕动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比较结果具有显著差异性 (P<0.05) 。见表1。
3 讨论
本次研究中, 通过对比传统的治疗护理和预防性护理干预两种护理方法, 展现出了预防性护理干预的几点优势:①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相对而言更为全面, 充分考虑到了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特点, 实施方法更为人性化。②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以“预防”为中心, 重视通过实施前瞻性的护理手段来使患者得到积极有效的护理, 从而防止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例如活动护理干预、术后腹部按摩等。③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更为有效地促进患者排气、排便, 缩短腹痛腹胀缓解时间和患者可进食时间。在多种护理手段的作用下, 患者的胃肠蠕动功能能够尽快得到恢复。
综上所述, 预防性护理干预对胃穿孔腹腔镜修补术患者术后胃肠蠕动功能的恢复具有积极的影响,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丁伟.胃穿孔腹腔镜修补术对术后胃肠动力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8 (15) :67-68.
[2]危小虎, 刘卫怀.腹腔镜胃肠穿孔修补术对患者胃肠动力恢复及胃肠激素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 2014, 8 (28) :15-16.
术后胃肠蠕动功能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ASAⅠ~Ⅱ级拟行胃及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40例, 年龄45~72岁, 随机分成对照组及SGB组, 各20例。对照组女6例, 男14例, 平均年龄 (64.3±5.4) 岁, 平均体重 (64.3±7.4) kg;SGB组女5例, 男15例, 平均年龄 (63.8±7.6) 岁, 平均体重 (66.2±6.9) kg。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排除精神疾病、长期服用镇痛药物及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
1.2 方法
两组麻醉均采用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麻, 术前30 min给予阿托品0.5 mg, 肌内注射;安定10 mg, 口服。入室后开放静脉, 监护心电、血压及脉搏氧饱和度。两组患者诱导均采用咪唑安定0.1 mg/kg、芬太尼3μg/kg、丙泊酚2 mg/kg、阿曲库胺0.1 mg/kg。麻醉维持采用吸入1.5%~3.0%七氟烷, 同时丙泊酚4 mg/ (kg·h) 维持镇静, 间断给予阿曲库胺。术毕清醒后拔管。术后镇痛采用PCA静脉镇痛, 镇痛药物为芬太尼15μg/kg, 加入生理盐水稀释到200 ml。手术结束后接PCA镇痛泵, 负荷剂量8 ml, 泵注速度3 ml/h, Bolus剂量3 ml, 锁定时间15 min, 两组术后镇痛时间为48 h。
SGB组在气管插管前行右侧的SGB, 采用气管旁阻滞的方法:患者取仰卧肩下垫枕。常规皮肤消毒, 术者位于左侧, 先用左手的食指和中指将颈总动脉和胸锁乳突肌推向外侧。在食管旁和胸锁乳突肌前缘胸锁关节上方约两横指 (环状软骨平面相当于第六颈椎横突, 一般的患者用食指尖可触及第六颈椎横突) 处用7号针头与皮肤垂直进针, 穿刺2~3 cm触到骨质, 表明针尖已经到达第六颈椎横突的前外侧, 退针少许 (0.2~0.4 mm) , 回吸无血即可注入1%利多卡因8 ml。穿刺时不需寻找异感, 阻滞成功的标志为阻滞侧出现霍纳氏综合症表现。对照组直接接受全麻, 麻醉前不增加其他的治疗措施。
1.3 观察指标
1.3.1 肠鸣音恢复时间
术后每隔6 h听诊左上、左下、右上、右下腹部1次, 每次1 min, 当听到两个区肠蠕动3次以上定为肠鸣音恢复, 并记录其最早恢复的时间。
1.3.2 肛门排气时间
告诉患者记住肛门最早排气的时间并记录。
1.3.3 腹胀的发生率
记录每组患者腹胀的发生例数。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睁眼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SGB组的肠鸣音恢复时间 (18.1±6.8) h, 第一次排气时间 (55.3±13.7) h, 明显早于对照组;腹胀发生率为5%, 低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SGB组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
min
*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腹部手术患者术后12~24 h肠蠕动完全消失, 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恢复, 一般在术后72 h左右整个肠道基本恢复正常。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时间延长原因众多, 主要包括手术创伤引起的应激反应、术中的暴露、牵拉刺激、胃肠道麻痹积气、麻醉药物的副作用、术后卧床活动量减少、营养物质缺乏以及水电解质紊乱等。
有关改善腹部手术后胃肠蠕动的方法较多, 目前主要有早期下床功能锻炼、腹部按摩、理疗、药物促进胃肠蠕动等[1,2,3]。其中术后早期的功能锻炼优于常规的功能锻炼, 而早期功能锻炼患者可能会比较痛苦。按摩的方法需要较长时间, 而且比较麻烦, 药物治疗有时效果不佳。
胃肠肿瘤的手术, 由于切口大, 手术时间相对较长, 手术创伤往往引起机体一系列的应激反应, 引起交感神经功能的兴奋, 导致循环障碍及组织缺血缺氧, 引起神经、内分泌、免疫代谢等一系列的紊乱症状[8]。过度应激以及引起严重的炎症反应会影响胃肠道等器官的功能, 可能是影响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的主要原因之一。
星状神经节阻滞主要产生外周和中枢两种作用。阻滞分布区的交感神经, 是它的外周作用;其中枢作用, 即通过调节丘脑的功能, 发挥其改善神经、免疫和内分泌的功能[9]。应激反应大多数由于交感神经系统兴奋, 引起末梢血管收缩, 导致循环障碍、组织缺血缺氧。星状神经节阻滞颈交感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的兴奋传导, 使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减少[10], 将处于病理亢奋状态的交感活动调节到正常水平并维持其稳定。并调节全身的免疫和内分泌系统使机体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11,12]。研究报道:星状神经节阻滞可以减轻围术期的应激及炎症反应[13,14,15,16]。本研究中星状神经节阻滞明显缩短肠鸣音恢复时间和排气时间, 降低腹胀的发生率, 促进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 其机制可能与其降低机体的应激和炎症反应有关。由于左侧的星状神经节阻滞能减轻左心室的舒张和收缩功能, 加重心肌损伤, 而右侧的星状神经节阻滞对心梗有治疗作用[17,18]。因此本研究采用右侧的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
术后胃肠蠕动功能 篇5
1 临床资料
30例病人来源于2012年2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外科腰骶麻下行阑尾切除的患者, 其中18例为男性, 12例为女性, 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随机分为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 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对15例患者进行常规术后体位及早期适当下床活动的知识指导。
2.2 治疗组
对15例患者进行中医护理技术干预——耳穴埋豆。选择药物为王不留行籽, 主穴:胃、大肠、小肠、阑尾, 配穴:内分泌、三焦。操作方法:选择耳穴, 进行穴位探查, 找出阳性反应点, 并确定主辅穴位。用酒精棉签擦拭消毒, 左手手指托持耳廓, 右手用镊子夹取割好的方块胶布 (胶布不过敏者, 过敏者可用抗过敏胶布或透气胶带) , 中心粘上准备好的王不留行籽, 对准穴位紧贴压其上, 并轻轻揉按1~2分钟。每次以贴压5个穴, 每日按压3~5次, 隔1~3天更换1次, 两耳交替贴用。
3 疗效观察
3.1 评价方法
a、肠蠕动评估:手术6小时后开始听肠鸣音, 每2小时听1次, 每次3分钟, 听到肠鸣音即为肠蠕动恢复, 记录肠蠕动恢复时间。
b、肛门排气的评估, 询问患者肛门排气时间, 并做好记录。
c、手术后开始进流质饮食的时间, 根据主管医生的医嘱记录。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4 体会
术后胃肠蠕动功能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2014年3月在我院行胃肠手术病人45例, 均符合相应肠道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3];肠梗阻病人16例, 幽门梗阻10例, 结肠癌4例, 直结肠癌5例, 胃肠穿孔修补6例, 急性阑尾炎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和观察组23例, 两组病人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
对照组病人实施常规的胃肠手术护理。观察组病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术后护理干预。护理过程中密切观察两组病人胃肠功恢复情况及术后胃肠并发症发生情况。 (1) 体位干预:病人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后 (通常为术后6h~8h) 可由病人取自觉舒适的体位进行休息和活动, 术后注意减少病人躯体移动以避免对伤口造成牵拉, 有利体位可促进病人局部血液循环通畅, 使病人腹部张力得到释放, 减少手术切口的牵拉痛[4]。 (2) 早期活动干预。术后早期锻炼分3个阶段:第1阶段 (术后6h~24h) 行呼吸、上肢、下肢运动;第2阶段 (术后24h~72h) 在第1阶段的基础上加大病人活动量和增加脐周自我按摩、腰背自我叩击活动;第3阶段 (术后72h) 在第2阶段的基础上逐渐加大病人运动强度, 以病人能够完成各项运动并逐步提高为主要目标[5]。根据病人康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难度及活动量。研究表明, 胃肠手术病人术后早期进行活动可刺激胃肠道蠕动, 使胃肠道的血液循环更通畅, 胃肠道分泌功能更加活跃, 使病人胃肠内容物能够顺利排出, 同时增强了病人食物消化及吸收功能[6]。 (3) 腹部护理干预:温热能够较好地刺激病人胃肠神经, 使其神经反射更加明显, 引起肠蠕动, 更好地促进气体的排出。腹部按摩对胃肠道是一种机械刺激, 可加速血液循环, 加快胃肠血运, 刺激胃肠神经, 反射性引起肠蠕动增强, 促进排气排便[5]。术后6h开始给予病人进行腹部按摩、热敷, 嘱病人取仰卧、屈髋、屈膝体位, 护士四指并拢, 按摩时以脐为中心避开切口, 顺时针运动, 同时沿切口两侧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按摩。操作由轻到重, 以病人能耐受为度, 速度适中, 用力时切忌增加切口垂直方向张力, 同时加强心理护理, 注意保暖, 使病人感觉温暖舒适, 无痛苦。每次按摩10min, 如病人腹胀, 按摩时间可延长15min, 每日2次。 (4) 早期饮食干预:对于腹部手术, 传统的进食标准是待病人肛门排气后方可进食, 而快速康复外科认为早期进食或实施肠内营养能够加速伤口愈合, 促进肠道蠕动, 降低分解代谢及保护肠黏膜屏障[5]。病人术后6h即可进少量流质饮食, 少食多餐, 肛门排气后且无腹胀过渡到半流质饮食, 饮食以清淡、富有营养、易消化为原则。因为食物对咽、食管、胃的机械刺激兴奋迷走神经, 反射性引起胃肠运动加强, 刺激胃肠激素释放, 促进胃肠功能恢复[7]。 (5) 咀嚼口香糖:术后早期咀嚼口香糖利用假饲的原理[8], 通过神经体液反射, 促进消化液的分泌, 使胃肠功能蠕动增加, 从而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病人术后回到病房后2h~4h开始咀嚼木糖醇口香糖, 2h1次, 每次2片或3片, 直至肛门排气。相对于使用胃肠动力药等辅助治疗措施, 咀嚼口香糖更安全、经济, 同时还可以改善病人口腔的舒适度[9]。
1.2.2 观察指标
术后6h开始检测并记录两组病人肠鸣音情况 (2h1次) , 记录两组病人肠鸣音恢复正常的时间;每日早、中、晚观察并记录病人术后肛门第1次排气的时间;记录两组病人术后出现腹胀、恶心呕吐、肠梗阻、肠粘连、尿潴留等腹部手术后并发症情况。
1.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术后胃肠功能指标比较 (见表2)
观察组病人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病人,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病人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病人术后均有腹胀、恶心呕吐、肠梗阻、肠粘连、尿潴留等腹部手术后并发症出现, 其中观察组4例病人出现上述并发症中1种或多种, 并发症发生率为17.39%, 对照组10例病人出现上述并发症中1种或多种, 并发症发生率为45.45%,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132, P<0.05) 。
3 讨论
术后胃肠蠕动功能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40例患者, 男22例, 女18例;年龄18~65岁, 平均39.8岁;肠道手术术后24例, 胃切除术后16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 (17例) 和对照组 (23例) 。
1.2 方法
治疗组患者术后当日即采用杭州泰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WCH型胃肠起搏器进行胃肠起搏治疗。具体操作方法: (1) 定位, 胃起搏点:正极在剑突与脐连线的中点向右2~4 cm, 负极位于剑突与脐连线的中点向左3~5 cm再向上1 cm处;肠起搏点:正极位于脐上1~2 cm, 负极在剑突与脐连线的中点向右5~10 cm处。 (2) 设定参数:通常胃起搏频率为3次/min, 肠起搏频率为10次/min;治疗幅值应以腹部贴电极片处皮肤有轻微针刺感或略有灼热感为宜, 同时可以参考仪器上指示灯的颜色进行调整。治疗时间通常为每日2次, 每次30 min, 一个疗程10次。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禁食、胃肠减压、补液、抗感染及留置导尿, 直至第一次肛门排气。
1.3 护理方法
1.3.1 皮肤的护理
患者取舒适的平卧位, 正确安放电极片。粘贴电极前需用95%酒精棉球充分擦拭体表黏附电极附着点的皮肤至泛红, 目的是去除皮肤表面的油污和角质, 使黏附电极与皮肤具有良好的导电性[1]。如贴电极处皮肤无轻微针刺感或略有灼热感, 应重新清洁皮肤或调节仪器幅值按钮以加大输出电压, 直到贴电极处皮肤获得轻微针刺感或略有灼热感。每次治疗时都要更换电极, 以保证疗效。
1.3.2 心理护理
心理异常与功能性胃肠疾病的严重性及功能性胃肠紊乱密切相关[2],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大部分患者对胃肠起搏的疗效有过早、过高的期盼, 但是由于手术的创伤及生理功能的改变导致消化功能减退, 从而导致起搏起效较慢, 导致患者对治疗信心不足, 因此鼓励患者坚持治疗, 还可以通过和治疗效果明显的患者交流, 增加他们对治疗的依从性, 从而提高疗效。
1.3.3 治疗幅值的调节
胃肠起搏器的治疗幅值为可调节的, 要根据不同体型的患者调整机器的输出幅值。机器输出值过小没有治疗作用;输出值过大, 可能出现皮肤局部灸样灼伤, 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同时影响继续治疗。
1.3.4 其他
对安装心脏起搏器或使用人工心肺维持生命的患者应避免使用胃肠起搏器, 以免胃肠起搏器干扰心脏起搏器和其他医用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也可在心电监护仪等体外医用电子仪器的使用间隙期间应用胃肠起搏器。同时应用胃肠起搏器时要避免潮湿、高温、剧烈震动、腐蚀及强电磁场等影响。
2 结果
对照组肺部感染1例, 两组均无伤口感染。两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 (27.52±12.08) h和 (47.09±21.49) h,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
3 护理体会
3.1 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
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的尽早恢复是临床上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重要课题。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后及时进食, 可减少水、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 也可减少术后肠粘连的发生率, 改善消化道黏膜的功能, 还可以减少由于肠黏膜屏障破坏, 肠道细菌移位而导致的全身感染。以往临床上对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治疗, 通常采用禁食、胃肠减压、肛管排气、腹部热敷、胃肠动力药的应用等。胃肠起搏器是通过刺激机体体表达到治疗胃肠功能紊乱的新方法[3]。其基本原理是将模拟胃生物电信息的最佳治疗参数经体表输入, 驱动胃高位起步点, 使其跟随胃生物电信息, 达到恢复及改变胃的功能活动, 减轻或消除症状[4], 术后早期使用胃肠起搏器可达到加快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目的。本组资料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在自觉肠蠕动恢复时间和第一次肛门排气时间上均有差异, 且胃肠起搏器在临床上使用方便, 操作简单, 治疗时无需患者活动, 不影响患者的术后休息, 实际应用中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 患者容易接受。
3.2 减少并发症
患者胃肠功能提前恢复, 胃管被提早拔除, 提前进食, 增加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也能提前下床活动, 这又促进了胃肠功能的进一步恢复, 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本组资料中对照组中1例出现肺部感染, 可能与高龄及胃肠道功能较长时间不恢复、胃管放置时间过长有关。临床研究显示, 长期卧床是诱发肺部感染、尿潴留、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术后并发症的一个重要原因, 应用胃肠起搏器后, 患者胃肠道功能提前恢复, 卧床时间缩短, 因卧床导致的并发症将大大减少。
因此, 对于腹部手术后患者, 为了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正确使用胃肠起搏器是一种可靠且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
摘要:目的:观察泰士WCH型胃肠起搏器对腹部手术后患者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40例腹部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17例) 和观察组 (23例) ,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 观察组除常规治疗外, 同时加用胃肠起搏器进行胃肠起搏治疗。结果:两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 (27.52±12.08) h和 (47.09±21.49) h, 两组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0.001) 。结论:胃肠起搏器治疗可促进腹部手术后患者肠功能恢复。
关键词:胃肠起搏器,腹部手术,胃肠功能
参考文献
[1]林征, 林琳, 张红杰, 等.胃肠起搏治疗218例功能性胃肠病患者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7, 42 (6) :519-520.
[2]Drossman DA, Corazziari E, Talley NJ, et al.The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and the RomeⅡprocess[J].Gut, 1999, 45 (Suppl 2) :1-5.
[3]孙纯.应用胃肠起搏器治疗腹胀疗效观察[J].护理学杂志, 2003, 18 (9) :679.
术后胃肠蠕动功能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3年12月治疗的120例腹部外科手术患者。其中,男68例,女52例年龄39~76岁,平均年龄为59.7岁。经过初步分析,患者中有29例胃大部份切除手术,9例脾切除术,12例结肠癌切除术,25例肠梗阻手术,24例直肠癌根治术,11例为胃癌根治术,10例腹部损伤手术。将患者均分为三组:药物组、针灸组以及复合组。其中,关于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手术种类对于研究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所有患者手术之前留置管,在手术结束后进行常规禁食,且在4 d之内对患者进行肠外营养治疗,注意观察患者的电解质变化。在4 d之后对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治疗通过注射器从患者鼻空腔注射全营养膳食纤维整蛋白液[1]。
药物组:给予患者肌内注射维生素,且在患者手术之后1d口服四磨汤;具体情况遵医嘱。
针灸组:中医选取患者的胃肠道功能相关的穴道,例如足三里、天枢、阴陵泉等穴位,实施针灸治疗,帮助改善患者的胃肠运化和传导功能[2]。
复合组:联合上述两组的治疗方法同时实施治疗。
1.3 诊断方法
观察患者有无出现肠梗阻以及缺血坏死等症状,对比患者肛门恢复排气的平均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对本组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三组患者在治疗之后,临床观察没有出现肠梗阻以及缺血坏死等症状,患者恢复良好。观察对比患者肛门恢复排气的平均时间发现,药物组的肛门恢复排气的平均时间明显高于针灸组患者(P<0.05),且针灸组和复合组患者的肛门恢复排气的平均时间没有明显差异。其中药物组患者肛门恢复排气平均时间为(46.42±5.78)h、针灸组患者患者肛门恢复排气平均时间为(21.98±6.12)h、复合组患者肛门恢复排气平均时间为(19.69±6.02)h。
3 讨论
在临床上,腹部手术属于一种相对比较常见的外科手术,所有的腹部外科手术患者都会出现暂时性的肠道功能障碍。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提升,腹部手术种类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尽早恢复患者的进食功能、提前患者术后第1次排气时间是临床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另外,在本次的观察中发现,患者在手术之后,常会出现胃肠道功能紊乱情况。医生在处理时,主要是维持患者的水以及电解质平衡,同时也通过给予患者一定的营养支持来改善患者的血清状况[3]。有研究表明,在腹部外科手术之后,糖尿病患者一定要严格控制血糖水平;且患者在被给予肠胃外营养时,也要适当给予谷氨酰胺双肽等辅助治疗,这样可以强化患者的肠黏膜屏障保护功能。本研究中,对比三组不同的治疗结果发现,针灸组和复合组的疗效没有明显的差异,药物组的疗效却明显高于针灸组患者,表明药物治疗增加了患者的肠道负担[4]。因此,与单纯的药物治疗相比,临床上要尽可能少地使用单纯药物治疗。
腹部手术容易导致胃和肠管出现损伤,刺激腹腔干神经丛,引起患者交感神经元兴奋。本研究发现,医生为了促进患者肠蠕动,无论是采用针灸方法还是药物治疗,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刺激了患者的肠壁神经丛,迫使患者神经末梢释放大量的乙酰胆碱,强化了患者胃部以及十二指肠的收缩能力,一方面能够增加肠蠕动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患者小肠运转能力,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疗效,值得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腹部外科手术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正确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例腹部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分为三组:药物组、针灸组以及复合组,观察对比各组患者的治疗方法和临床效果。结果 三组患者均没有出现肠梗阻以及缺血坏死等症状,恢复良好;药物组的肛门恢复排气平均时间明显长于针灸组患者(P<0.05),针灸组和复合组患者的肛门恢复排气平均时间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针灸治疗方法以及药物治疗联合针灸治疗方法 ,临床疗效良好,具有很好的临床价,值得推广利用。
关键词:腹部外科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孙玉勤,刘辉,杨东鹰.神厥穴经皮给药促进腹部手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护理学报,2009,16(19):18-20.
[2]刘春香,韦涌初.护理干预促进腹部手术病人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全科护理,2009,7(10):111-112.
[3]孙建华.中西医结合护理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河北医药,2011,33(2):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