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超声检查

2024-10-17

胃肠超声检查(精选7篇)

胃肠超声检查 篇1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诊断胃肠病变的价值。方法:收治上腹部不适患者116例,均给予胃肠超声造影检查。结果:检出胃癌3例,胃溃疡13例,胃炎38例,胃下垂6例,胃十二指肠反流4例,胃蠕动不良12例。结论:超声造影在检查胃肠疾病方面虽有其局限性,但作为一种简便、无创、准确性较高的客观影像学检查方法,它弥补了其他检查方法的一些不足和缺陷,可作为胃镜前的初筛普查。

关键词:超声造影检查,基层医院,胃肠

胃肠是腹腔内重要的脏器,胃肠疾病是腹部的常见病,由于胃肠道内有食物残渣以及其他,对常规超声检查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扰限制,因而使胃肠道的常规超声检查受到不同程度的束缚[1]。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近年来,超声造影剂的逐渐应用使得超声图像清晰度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这就相应地使其在胃肠道疾病的超声诊断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我院2014年1-10月使用一种新型胃肠超声造影剂,对116例患者常规进行胃肠超声造影检查,并和胃镜检查对照,现将结果总结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4年1-10月收治上腹部不适患者116例,常规使用一种新型胃肠超声造影剂常规检查胃。其中男74例,女42例;年龄35~70岁,平均56岁。其中有反复发作上腹部隐痛、饱胀不适42例,规律性空腹痛19例,伴贫血1例,另有54例无症状。

仪器:使用麦迪逊X6,凸阵探头,频率3.5~5.0 MHz。

方法:患者常规禁食8 h,禁饮6 h,一般安排在上午检查。检查前将“速溶胃肠超声助显剂”调制成均匀糊状液体,冷却后备用。检查前告知患者吞服500 mL造影剂后即刻进行超声检查。检查体位:以平卧位和右侧卧位为主。操作方法:依次从贲门、胃底部、胃体部、胃大小弯、胃角切迹、胃窦幽门管和十二指肠做连续、完整的扫查,重点观察胃贲门、胃小弯、胃角、胃幽门管和十二指肠球部;发现病灶则认真观察、记录位置、形态大小、深度、周围胃壁的厚度及层次、胃十二指肠周围情况,并将资料存档于电脑工作站中(图1~5)。

结果

116例患者中检出胃癌3例,其中例胃周可见肿大淋巴结。全部行胃镜检查及手术证实。胃溃疡13例,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5例,胃炎38例,胃下垂例,胃十二指肠反流4例,胃蠕动不良12例,均行药物规范化治疗后临床症状好转。

讨论

在我国,胃肠疾病近年来发病率逐步上升。一直以来,纤维胃镜是诊断胃十二指肠疾病最为理想并且直接的检查方法,因为该检查方式能够在直视下观察胃部病变。能判断是否存在活动性出血及出血程度。并可以进行活检。同时对于5 mm以下浅表溃疡检出率高[2]。但此检查有一定损伤和痛苦,难以检查、钳取黏膜下组织,存在一定局限性,不易普及。尤其小儿、孕妇、年老体弱者不易接受,另,无症状者也不易接受。而胃肠造影检查胃底及黏膜下病变的诊断有其独到之处。

超声检查诊断胃肠疾病是继X线钡餐造影、胃镜检查后临床上又一种操作简单、不会对患者造成损伤、误诊率较低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他检查方法的一些缺陷以及不足之处。虽然与胃镜比较,仍有一定局限性,但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造影剂的不断改进,相信这种操作安全、简单、无创伤、无痛苦、可重复性的检查手段会逐渐成为胃部检查的一种重要的选择之一。可作为胃镜前的初筛普查,在基层医院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陆文明.临床胃肠疾病超声诊断学[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4:28.

[2]王国仁,程一真.超声诊断消化性溃疡的临床价值[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5,6(3):223-224.

胃肠穿孔超声诊断价值 篇2

关键词:超声,X线检查,气体转移

外伤引起胃肠道穿孔是临床常见急腹症之一, 一般有明确病史, 及时判断穿孔的部位和原因对临床制定手术治疗方案十分重要。以往多依靠腹部透视及X线腹部平片诊断, 仅靠发现膈下游离气体, 其准确性有限。近年来, 超声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 在胃肠道穿孔诊断方面具有明显优势[1]。现收集我院1 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外伤引起的胃肠道穿孔患者, 回顾性分析上腹部超声征象:“气体转移征”, 并探讨超声在胃肠道穿孔中的临床诊断价值, 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气体转移征”国内文献报道尚不多, 现将我院资料比较完整的1 2例报告如下:1 2例中, 男性1 1例, 女性1例, 年龄3 0~4 9岁, 平均3 8岁。所有病例均由B超或彩色超声首先发现“气体转移征”而诊断为腹腔空腔脏器穿孔, 并全部经手术证实。采用德国产SIEMENS型线阵B超仪, P H ILIPSHD-11彩色超声诊断仪。

1.2 探查方法 患者平卧, 用线阵探头在其腹部 (包括侧腹部) 作纵横斜切, 着重探查上腹部肝脏影像。如在上腹部不能探及肝脏影像, 则嘱患者改取左侧卧位, 探查其右腹部。全部病例在超声探查后, 均做了X线检查。 (临床医师在怀疑患者有空腔脏器穿孔时多首选申请作X线检查, 仅在少数患者诊断有疑问或穿孔以外疾患时, 方选申请超声, 故经超声首先作出穿孔诊断者为数不多。)

1.3 超声检查“气体转移征”检查率 1 0 0.0% (1 2/1 2) , 与腹部X片膈下镰状气体检查率:9 1.7% (1 1/1 2) , 相比较两者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 5) 。

2 结果

1 2例患者均有阳性超声发现, 其表现如下: (1) 患者仰卧时, 上中腹部不能探及正常内脏 (肝、胆、胰等) 影像, 仅见气体多次反射的多条平行条纹状回声, 并可见肋骨声影混杂其中, 这是腹腔游离气体的回声;在右侧腹部探查则可见正常肝脏影像。此项表现1 2例均存在。 (2) 嘱患者改取左侧卧位, 此时可见上中腹部内脏影像重现, 而右侧腹部出现典型气体多次反射回声, 肝脏影像消失。此现象可称为“腹腔游离气体转移”征。在变换体位时, 如探头保持原位不动, 可清晰地探及气体的转移过程[2]。此项表现1 2例均有。 (3) 3例患者腹腔内可见多少不等的游离液体。X线检查:1 1例均见膈下镰状气体, 其中9例位于膈下, 2例位于双侧膈下。

1 2例均进行了手术探查, 均见空腔脏器穿孔。7例穿孔位于十二指肠球部, 3例位于胃部 (小弯2例、前壁1例) , 2例位于回肠。均作了相应的手术治疗。

3 典型病例

3.1 病例1

男性, 3 5岁, 被骡子踢伤腹部, 腹部剧痛3 h, 来诊时面色苍白、冷汗, 立即作彩色超声, 见典型“气体转移征”下腹部见腹水深4.5 c m。X线见右膈下气体。术中见腹腔内有游离液体约1 0 0 0 m l, 回肠距回盲部8 0 c m处, 见一0.5 c m×0.8 c m裂口。行肠修补术。患者顺利恢复。

3.2 病例2

男性, 4 2岁, 腹部被推车车把撞伤, 下腹部剧痛2 h, 门诊彩超见典型中上腹部“气体转移征”。腹部见腹水深5.2 c m, X线见膈下气体。术中见腹腔内有淡红色液体1 0 0 0 m l左右, 回肠距回盲部约5 0 c m处有0.8 c m的纵行裂口, 进行了手术修补, 患者顺利康复。

4 讨论

“气体转移征”的产生, 源于气体的上浮性。腹腔内游离气体常占据腹腔的最高位置, 故仰卧位时, 气体位于前上腹。由于超声波在气体中多次往返反射, 阻碍了声能的深入, 故在前上腹探不到肝脏, 而在右侧腹部则可探及。当变为左侧卧位时, 气体转移至右侧腹部, 前上腹部肝胆影像重现, 而右侧腹部因气体阻挡而致肝影像消失。因而形成“气体转移征”。“气体转移征”是一种高度可靠的诊断体征, 我们认为:一旦发现此征, 即高度提示空腔脏器穿孔。如能排除下列各种情况, 即可据此作出诊断[2]。这些情况是 (1) 腹部皮下气肿:亦可见肝胆影像因气体多次反射而消失。但其多次反射部位局限, 无转移性。肋骨声影因气体位于其深部面而依然存在。 (2) 手术后腹腔内滞留气体:亦具有转移特征, 不易与穿孔区别。但前者有近期手术史, 可资鉴别。 (3) 胃肠道气体:多呈团块状, 形态易变, 有时沿肠管呈带状分布, 无转移性, 不使肝脏影像消失[3]。

我们强调此征“转移性”的价值, 无转移性则较难明确诊断。如患者有广泛腹膜粘连, 限制气体的转移, 则诊断不易肯定。但此种情况并不多见。如穿孔过程缓慢进行, 穿孔部位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 则不出现“气体转移征”。

我们发现凡出现“气体转移征”者, X线均见膈下镰状气体。故超声对气体的敏感性不逊于X, 且无放射损伤, 又能发现其他有价值的改变如腹腔积液等。故超声可做为一项灵敏而又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 用于诊断空腔脏器穿孔[3]。

参考文献

[1]乔智红, 孙海辉, 许际华, 等.胃肠道穿孔的螺旋CT诊断价值[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09, 10 (4) :224-225.

[2]周永昌, 郭万学.超声医学[M].第4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4:398.

胃肠超声检查 篇3

1 材料与方法

第1组:利用非数字化岛津800 m A胃肠机所查病例360例, 男215例, 女145例, 年龄8岁~90岁, 平均年龄44岁。上消化道造影240例, 逆行结肠造影98例, 十二指肠低张造影14例, 小肠双重对比造影8例。

第2组:利用西门子数字化500 m A胃肠机所查病例240例, 男156例, 女84例, 年龄12岁~88岁, 平均年龄46岁。上消化道造影164例, 逆行结肠造影55例, 十二指肠低张造影14例, 小肠双重对比造影7例。

2组病例均为初诊病例, 均有消化系统症状, 除小肠双重对比造影病例外, 均在我院经相应内镜检查, 部分病例经手术病理检查。第1组小肠双重对比造影病例中有1例在外院经小肠胶囊内镜检查。

2 结果

见表1。

注:因小肠双重对比造影只有部分病例经手术或内镜证实, 故综合准确率时小肠病例未计入在内。阳性病例一列括号内为误诊或漏诊病例数。

通过表1可见数字胃肠检查较传统胃肠检查阳性率及准确率均有所提高。

3 讨论

3.1 胃肠造影是一种传统的X线检查方法, 随着内镜技术的日趋完善, 其地位大不如前。

胃肠造影检查的阳性率及准确率相对内镜而言都有所不及, 然而胃肠造影检查仍有其优势, 且这些优势显而易见。如:操作简单, 没有痛苦, 患者更易于接收;相对安全, 几乎没有并发症;胃肠道病变需要手术时, 造影定位比内镜更准确直观, 更利于手术切口位置的选择。胃肠道造影检查有如此优点, 放射科医生应充分发挥其优势, 提高造影检查的准确率。

3.2 典型的胃肠道病变传统造影检查一般都能明确显示, 对于早期病变、一些不易观察的部位, 数字胃肠造影较传统胃肠造影有较明显的优势。

数字胃肠机的连续多次曝光技术能捕捉显示病变的最佳时机, 对于早期贲门癌、滑动性食管裂孔疝、滑动性肠套叠等病变能更好地显示。数字胃肠机的后处理功能, 可以调节图像的亮度、对比度, 可以通过放大图像来更好地显示病变部位或可疑部位, 这些都能提高检查的阳性率、准确率。分析本文2组病例, 诊断阳性率及准确率的提高也正是得益于数字胃肠机的这些功能。

3.3 数字胃肠机的优势还体现在:

超声诊断胃肠道穿孔的体会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50例中男32例, 女18例, 年龄18岁~78岁, 平均年龄 (48±10.5) 岁。全部病例均有剧烈持续性腹痛, 查体:全腹呈板状腹, 压痛明显, 多以上腹剑突下偏右疼痛为著。全部病例均手术治疗。穿孔原因有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32例, 创伤性小肠穿孔5例, 创伤性结肠穿孔3例, 创伤性胃穿孔5例, 医源性结肠穿孔5例。50例中, 有23例超声准确地作出了诊断, 24例与X线显示气腹征相结合, 作出明确诊断, 有3例术前超声未作出正确诊断。

1.2 仪器与方法

超声仪器使用Aloka-SSD-1400型, 日本EuB-420型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3.5 MHz, 常规超声检查。嘱患者仰卧位、左侧卧位或右侧卧位, 对全腹进行多切面连续扫查, 重点观察肝、脾区域前缘及脐周、胃十二指肠周围, 肝肾间隙、肠间隙、盆腔是否有积液及异常包块, 胃后方的小网膜囊是否有积液、积气, 腹腔有无积液, 积液量的多少及是否清亮, 再探查腹腔有无游离气体。

2 结果

2.1 本组患者中, 有38例超声表现腹腔内肝或脾前间隙

有不同程度的强气体回声干扰, 后伴慧尾征, 从而使肝、胃、脾显示不清;34例表现为腹腔及肠间隙积液;胃肠腔内积液、积气20例;9例显示为包裹性液区或小网膜囊内积液, 7例表现为腹部不均质包块, 边界欠清楚, 内回声较杂乱。术前超声诊断胃肠道穿孔47例, 准确率为94%。1例患者创伤后上腹剧痛, 扫查时发现胰体外侧包膜不完整, 实质内回声不均匀, 胰腺与胃之间可见不规则局限性积液, X线及超声未发现腹腔游离气体, 考虑胰腺损伤伴胰周血肿, 手术后诊断为胰腺损伤、胃穿孔。由于病情及声像图复杂, 造成漏诊。另2例患者肠管扩张, 游离气体较多, 腹腔未探及液性暗区, 临床经验不足, 误诊为肠梗阻。

2.2 胃肠道穿孔的声像图表现[1]

2.2.1 腹腔游离气体

腹腔游离气体的存在是诊断胃肠道穿孔的重要体征, 判断游离气体的存在与否十分重要。检查时超声探头置于左右腋中线肋缘上清楚显示肝脾回声时, 固定探头不动, 体位由平卧位转侧卧位, 超声能敏感显示肝、脾周围间隙内游离气体。探头置于右腋中线肋缘处, 肝脏由于气体多次反射, 而被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的线状或弧形强回声光带覆盖, 且后伴慧尾征。同样, 患者取左侧卧位, 脾脏与膈肌左侧肋部之间也可探到积聚的游离气体。判定腹腔游离气体时应与肺内气体、胃肠内气体相区别。肺内气体位于肺轮廓内, 由于肋膈角和膈肌的存在, 位置比腹腔游离气体略表浅。胃肠内气体随呼吸上下移动, 同时沿消化道前进方向流动。腹腔游离气体多聚积在腹腔最高处, 位置相对固定, 不随呼吸改变, 本组病例中, 未探及明显游离气体者, 可能与穿孔较小或气体已被吸收有关。

2.2.2 腹腔积液

本组34例超声提示少到中量腹腔积液, 这些高度酸或碱性内容物从穿孔处流出, 积聚于肝肾间隙、脾肾间隙、肠间隙及盆腔等部位, 积液一般较局限、浑浊, 内可见粗细不等的中等或强回声斑点, 积液量比实质脏器破裂的积液量相对较少。

2.2.3 十二指肠区包块

当穿孔较小, 时间较长时, 在穿孔部位可探及混合性包块, 为大网膜和腹膜向穿孔处及流出的内容物包绕形成炎性粘连、包裹所致, 若不及时治疗则形成脓肿。

2.2.4 小网膜囊积液

本组漏诊1例表现为胃与胰腺之间局限性积液, 手术后诊断为胃后壁穿孔, 漏出的胃肠液与腹膜渗出液局限于小网膜囊内。

2.2.5 胃肠腔积气

表现为胃肠道有不同程度的扩张、积气、积液及肠蠕动减弱。

3 讨论

胃肠道穿孔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 以前我们主要依靠X线诊断, 超声对胃肠道疾病的检查诊断是临床的一大缺陷。近年来, 随着仪器分辨力的提高及临床经验的积累, 对胃肠道疾病的诊断准确率不断提高, 主要诊断依据为腹腔游离气体, 腹、盆腔及肠道间隙积液, 胃肠腔扩张积液或积气, 腹部包块, 小网膜囊积液等。超声对腹腔游离气体有很高的敏感性[2], 认真探查时能够显示X线不易发现的局限于肝前间隙的少量气体。胃肠穿孔患者中可有少数患者无气腹征, X线检查易出现假阴性, 而B超可结合其他表现如腹腔积液、局限性包块等作出准确诊断。此外, 超声检查简单、快捷、无创伤、无辐射, 应作为影像学诊断的首选方法。

从上腹部解剖关系看, 左右腋中线处的膈肌下部和脾外侧面及肝右叶外侧面间存在潜在腔隙, 该腔隙在患者左侧卧位或右侧卧位时位于腹膜腔的最高处, 腹腔游离气体易聚集于该腔隙。探查时嘱患者先取平卧位, 探头置于右腋中线肋缘以上的胸肋部扫查, 清晰显示肝实质及肺下缘回声后, 固定探头位置, 而嘱患者由平卧位转为左侧卧位。如果腹腔有游离气体时则游离气体即可移至该部位, 超声能敏感地显示气体的强回声带。后伴慧尾征, 原本清晰显示的肝脏则完全或部分被气体所掩盖。同理, 患者由平卧位改为右侧卧位时, 脾脏与左侧膈肌肋部之间也可探及聚集的游离气体回声。我们从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探查方法, 很好地显示了腹腔游离气体这一重要征象, 为胃肠道穿孔的诊断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本组病例中, 大部分患者未能探测到穿孔点的部位、大小, 可能与穿孔直径小、气体干扰、渗出物充填、局部水肿、仪器分辨力不高以及我们的经验不足等因素有关。

胃肠道穿孔的患者, 诊断时必须详细询问病史, 以便与以下疾病鉴别: (1) 急性胰腺炎; (2) 急性阑尾炎; (3)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 (4) 泌尿系结石。以上疾病腹腔内均无游离气体, 根据各自的声像图特征, 较易作出准确的诊断。

参考文献

[1]曹海根, 王金锐.实用腹部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398

胃肠超声检查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2年12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超声科行胃、肠疾病及周围脏器病变超声检查的患者共259例, 男112例, 女147例, 年龄6~90岁, 平均年龄40.3岁。

1.2 仪器与方法:应用GE LOGIQ7、LOGIQ S6、Vi Vid7及Voluson E8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4~5.5 MHz。胃及胃周围检查:患者检查前须空腹8 h以上, 先取平卧位常规扫查胃部、肝胆胰脾及胃周围脏器的声像图情况, 了解有无禁忌证。将胃肠超声助显剂1袋放入溶杯中加入500 m L沸水搅拌成均匀糊状, 待温后服用。让患者平卧位探头置于剑突下行斜切和横切观察食管下端、贲门、胃底部;左侧卧位将探头置于脾区沿肋间向右肩方向扫查, 观察胃底部及贲门食管下段;取平卧位, 探头于剑突下至脐部之间横切, 检查胃前后壁;右侧卧位探头置于脐上向头侧及左肩方向行冠状斜切面扫查, 观察胃贲门食管区、小弯侧及胃底部;再平卧位探头置于脐上斜向右肩方向做冠状斜切面扫查, 观察胃大小弯、胃角、胃窦、十二指肠球部及幽门口。超声发现胃异常者, 详细记录大小、形态、累及胃壁的程度, 局部胃壁层次及蠕动情况, 同时观察胃周围有无淋巴结。

胰腺、胆囊胆道、壶腹周围及腹膜后检查:患者取平卧位, 探头于剑突下至脐部之间横切, 利用胃做声窗显示胰腺长轴, 纵切向从右向左移动探头依次显示胆总管末端、壶腹周围及胰腺头体尾部的短轴;右肋间斜切向肋弓移动及轻微转动探头至胰头水平利用胃窦部、十二指肠做声窗检查胆囊颈部、胆总管长轴、胰头、壶腹周围。

直、结肠及妇科的检查:采用经直肠灌注胃肠超声助显剂, 患者检查前一日晚清淡半流质饮食, 检查前行清洁灌肠三次, 待排净肠内容物后, 将2袋助显剂放入溶杯中加入1000 m L沸水搅拌成均匀糊状, 患者取右侧卧位, 双腿屈曲, 将备好的助显剂缓慢低压经直肠灌入, 约20 min灌完, 检查时采用仰卧位、左侧、右侧卧位。直、结肠超声检查切面步骤按着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结肠脾曲—横结肠—结肠肝曲—升结肠—回盲瓣—回盲部—盲末端的顺序进行扫查, 观察肠管的形态、肠壁层次结构、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妇科检查时先嘱患者充盈膀胱, 常规检查子宫附件区, 然后排空膀胱后注入胃肠助显剂后再行超声检查检查[3]。

2 结果

本组259例患者中, 阳性病例147例;252例为口服胃肠超声助显剂;7例为经直肠灌注胃肠超声助显剂;现根据诊断的疾病进行分类如下:

2.1 胃炎43例:其中浅表性胃炎40例, 以胃窦部、胃角及胃小弯为主, 胃壁轻度增厚<8 mm, 黏膜皱襞增粗、肿胀, 回声减低、黏膜面欠光滑, 胃壁层次清晰, 胃蠕动正常, 部分病例胃蠕动略增强;萎缩性胃炎1例, 以胃体后壁及胃角改变明显, 胃壁呈弥漫性变薄厚度<5 mm, 胃壁层次清晰, 黏膜表面平坦、光洁, 胃黏膜皱襞变细小、数目减少, 胃蠕动略减弱;糜烂性胃炎2例, 胃窦部及胃小弯侧胃壁均匀对称性增厚, 胃层次结构可以辨认, 胃黏膜肿胀、皱襞粗大不平滑, 胃蠕动减弱。

2.2 胃癌4例:病例1:患者女, 47岁行下腹部超声检查子宫正常, 双侧附件区分别可见40.7 mm×28.3 mm及62.5 mm×36.0 mm低回声肿物, 内部血流信号较丰富, Vmax0.58 m/s。超声诊断:双侧卵巢转移癌——库肯勃瘤可能性大;建议患者行胃超声检查, 显示胃小弯后壁可见53 mm×19 mm的低回声, 其内血流信号较丰富, 前壁及后壁处分别可见9.4 mm的强回声凹陷为黏膜面溃疡。超声诊断胃癌。术后病理证实为胃癌, 双侧卵巢转移癌。病例2:患者男, 59岁, 口服胃肠助显剂, 胃窦部胃壁不规则增厚, 回声减低, 较厚处13.9 mm, 胃周及腹腔未见肿大淋巴结。超声诊断:胃窦Ca可能性大, 术后病理:低分化腺癌。病例3:患者男, 77岁, 胃癌术后4个月, 胃小弯处局部复发。病例4:患者男, 62岁, 胃小弯及胃窦部癌, 周围淋巴结肿大, 1个月后胃镜及术后病理证实。

2.3 胃底静脉曲张5例:在胃底部胃壁黏膜下可见突入胃腔内蜂窝状囊性包块, 内部见扭曲的强回声光带, 胃黏膜完整, 胃壁层次清晰, 彩色多普超声显示囊性包块内部见低速静脉血流信号。

2.4 乙结肠癌1例:患者女, 40岁, 行阴道超声检查显示子宫前方可见103 mm×94 mm实质性均质低回声肿物, 边界尚清晰, 其内可见少许血流信号, 肿物来源待定。利用助显剂灌肠后, 肿物较灌肠前形状及回声有显著不同, 中心部可见助显剂回声及气体样强回声, 考虑此肿物来自乙状结肠癌。术后病理:乙状结肠中分化腺癌, 左侧卵巢输尿管及膀胱受浸润。

2.5 鉴别诊断盆腔腹膜后肿瘤1例:患者女, 44岁, 经阴道超声检查显示子宫及双侧卵巢大小正常, 子宫体右后方乙状结肠前方可见20 mm×25 mm的低回声肿物, 肿物内部可见血流信号, 无法鉴别肿物来源。经直肠灌注胃肠超声助显剂后行经阴道超声检查, 肿物与子宫附件、乙状结肠无关, 超声提示:盆腔肿瘤来自腹膜后可能性大;术后病理证实为腹膜后低分化腺癌。

2.6 卵巢畸胎瘤5例:因患者未婚不能行阴式超声检查, 首先嘱患者充盈膀胱后经腹部超声检查, 患者附件区显示不满意, 卵巢肿物与正常的肠道无法鉴别。然后我们采用经直肠灌注胃肠超声助显剂后, 消除了因肠道气体及内容物的干扰, 诊断为卵巢畸胎瘤。本组5例均经术后病理证实。

2.7 胃周围脏器病变:我们利用口服胃肠超声助显剂以胃十二指肠做透声窗提高了以下疾病的诊断符合率。诊断胆囊颈部及胆总管结石33例, 胆总管占位性病变4例, 胰腺肿瘤18例, 腹腔淋巴结肿大46例, 其中单纯淋巴结肿大10例;其中胃癌2例、胃炎2例、肝癌15例、卵巢癌1例、肾上腺肿瘤2例、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2例、胰腺肿瘤8例、腹膜后肿瘤3例、门脉内血栓1例合并腹腔淋巴结肿大。

3 讨论

胃肠超声助显剂是一种有回声的对比剂, 口服后可使胃充盈, 消除胃十二指肠气体或内容物对超声诊断的干扰, 避免了无回声型对比剂引起的后方回声增强效应及混响效应, 提高了病灶尤其低回声病灶的分辨力和检出率, 能清晰显示胃壁的层次结构, 并可发现胃黏膜及胃黏膜下层病变;特别是能够对恶性肿瘤的浸润深度、病变范围、血供情况及胃周围有无转移性淋巴结肿大进行评估, 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了可靠的信息;另外胃肠超声助显剂的应用可使声束完全穿透胃十二指肠, 提高了对胃周围脏器及腹膜后其他病变的显示率, 使诊断更加确切。例如本组病例诊断胰腺小肿瘤2例, 良、恶性各1例均经术后病理证实, 使胰腺恶性肿瘤得到了早期发现[4]。

本组糜烂性胃炎2例, 胃癌4例均为进展期;糜烂性胃炎与早期胃癌声像图改变相似, 超声下鉴别诊断非常困难, 前者超声表现为胃壁均匀性增厚呈对称性, 胃层次结构可以辨认, 胃黏膜肿胀、皱襞粗大不平滑;后者超声表现为胃壁局限性增厚, 胃层次结构不清晰;二者的确切诊断须靠胃镜活检。

另外我们利用速溶胃肠超声助显剂灌肠诊断结肠癌1例, 鉴别诊断盆腔腹膜后肿瘤1例, 卵巢畸胎瘤5例, 对肠道、妇科及盆腔腹膜后肿瘤的诊断提供了新的诊查方法, 有助于对肿瘤的来源的鉴别诊断。

4 结论

应用胃肠超声助显剂对胃肠及周围病变行超声检查是一项新技术, 这项技术为患者提供了一种简单、方便、无创、无痛、重复性强的诊断方法, 是胃肠及周围病变首选的初步筛查方法, 尤其适应于年老体弱、儿童、孕妇等不能耐受胃肠镜检查的患者;另外通过胃肠超声助显剂灌肠对肠道肿瘤的、妇科及盆腔腹膜后肿瘤的诊断提供了新的诊查方法, 有助于对肿瘤的来源的鉴别诊断, 与其他检查方法相比有其优越性, 此项技术有待于进一步开展。我们开展的这项新技术与胃镜、肠镜、X线钡餐及CT检查相互弥补, 提高了胃肠及周围病变的诊断符合率。

参考文献

[1]陆文明.临床胃肠疾病超声诊断学[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4:29-120.

[2]孙海燕.彩超在进展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浙江临床医学, 2011, 12:1421-1234.

[3]马相国, 赵林英, 刘敏等.彩超利用有回声助显剂检查胃溃疡病变的临床价值[J].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1, 43 (12) :1440-1442.

胃肠超声检查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0年5月—2011年5月我院经口服胃肠超声助显剂进行胃及十二指肠超声造影检查的病例共3 196例, 男1 377例, 女1 819例, 年龄3岁~91岁, 平均年龄45.8岁。

1.2 检查方法

患者禁饮食6 h~8 h, 排除禁忌证, 如:急性胃扩张、急性肠梗阻、急性胰腺炎、上消化道穿孔、上消化道活动性出血等。使用浙江湖州东亚胃肠超声研究所生产的“天下牌”速溶胃肠超声助显剂, 用开水冲泡, 充分搅拌形成均匀糊状液体, 冷却后备用。一般小儿用量200~400 m L, 成人用量500~600 m L, 检查前嘱患者服下。体位以平卧位、右侧卧位为主, 左侧卧位和坐位为辅。超声扫查顺序按胃在上腹部体表投影, 于剑突下依次从贲门、胃底部、胃体部、胃角切迹, 胃窦部和十二指肠球部做连续扫查, 重点观察胃贲门、胃小弯、胃角、胃幽门管和十二指肠球部, 注意胃壁层次结构、胃黏膜连续性, 发现溃疡灶仔细观察形态大小、部位、深度, 局部胃壁层次, 胃蠕动及局部造影剂充盈等情况, 并做好记录, 存储于电脑工作站中。

1.3 学习总结文献资料[1], 胃肠超声造影声像图表现

正常胃肠:贲门形态规则, 造影剂通过顺利, 胃腔充盈良好, 胃壁五层结构清晰, 胃蠕动正常, 幽门孔开放正常, 十二指肠充盈良好, 壁光滑。

急性胃炎:胃壁弥散对称性水肿增厚, 回声明显减低, 厚度大于8 mm, 以胃窦部明显, 黏膜皱襞明显粗大, 胃蠕动减弱, 但增厚胃壁层次清晰, 黏膜层次结构无中断、紊乱, 糜烂性黏膜表面见浅小凹陷并附稍强回声光斑。

慢性浅表性胃炎:局部胃壁 (胃角及胃窦部多见) 轻度增厚, 呈低回声, 表面可有浅小凹陷及强回声光斑附着, 皱襞可粗大。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壁薄, 蠕动弱, 皱襞小, 张力低。

胃、十二指肠溃疡:局部胃壁或十二指肠球壁水肿, 低回声增厚, 黏膜表面出现深浅不一的凹陷病变, 凹陷表面附着强回声光斑, 该光斑不随造影剂移动。周围增厚胃壁层次较清晰, 需同溃疡型胃癌鉴别 (见图1) 。

胃癌:胃壁层次破坏、紊乱, 黏膜下层中断, 胃壁异常增厚、隆起, 形成肿块及溃疡, 周围黏膜表面高低不平, 不对称, 蠕动僵硬, 胃腔狭窄, 超声对进展期胃癌尤其是黏膜下胃癌优于胃镜及X线钡透。超声可以清晰显示胃癌病变累及胃壁层次及有无淋巴及远处转移情况 (见图2) 。

胃下垂:胃腔适度充盈, 坐位时, 胃下缘低于髂嵴连线, 胃上部造影剂充填较少, 大多集中在胃体下部及胃窦部, 使之松弛膨大, 胃蠕动不同程度减弱, 胃排空功能亦减低。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3.1 胃肠道内存在大量气体, 而气体的存在是超声检查的重要障碍, 超声对胃肠道的检查曾经被认为是不准确的, 但是人们通过让胃肠道充盈的方法突破了这种限制。胃肠超声助显剂在胃肠道内形成均匀的点状中等回声, 可减少或消除胃肠道超声伪像, 使胃肠局部层次结构显示更加清晰, 能清晰显示胃壁病变的范围、壁厚程度、肿物大小、生长方式、内部结构, 特别对黏膜下癌肿尤为敏感, 对胃周围淋巴结及邻近器官有无转移显示率也有明显提高。而且应用胃肠超声助显剂胃排空时间延缓, 有利于仔细观察, 因此被称为胃肠超声造影。

3.2 我们统计1年来所做的3 196例胃肠超声造影检查发现:

3.2.1通过对三千余例患者的检查, 利用胃肠超声助显剂胃排空较慢, 可以有充分时间观察病灶, 通过灵活的手法及变化体位, 充分扫查胃及十二指肠各个部位。可以发现急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胃下垂等多种疾病。104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57例胃癌经超声发现后, 均行胃镜活检检查;超声诊断胃、十二指肠溃疡的符合率达92.3%, 诊断胃癌的符合率达94.7%.对胃肠的一些少见疾病如:胃间质瘤、胃石症、胃底静脉曲张、十二指肠淤滞症、肠套叠等的诊断也提供了无创的检查手段。

3.2.2胃肠超声造影检查排除急性胃扩张、急性肠梗阻、急性胰腺炎、上消化道穿孔、上消化道活动性出血等禁忌证后, 基本不受年龄和其他疾病限制, 我们检查的最小儿童3岁, 最大成年人91岁, 个别人在服用胃肠超声助显剂时有恶心、呕吐现象, 绝大多数检查者都能配合检查, 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目前, 胃肠道超声检查已被认为是很多胃肠道疾病的一种有效诊断工具[2], 胃肠超声造影检查可以对胃、小肠、大肠的功能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作出有效的评估。

3.2.3胃肠疾病发病率高, X线钡餐造影和胃镜均不适宜大规模的胃肠疾病体检, 而胃肠超声造影检查无放射性损伤, 无痛苦, 操作灵活, 重复性好, 患者易于接受, 弥补了X线和胃镜的不足, 对软组织的显示效果也明显优于CT和MRI等[3], 因此, 可以作为胃镜、X线钡餐造影的互补检查方法, 特别是胃肠疾病的大规模体检。业已证明, 口服助显剂胃十二指肠超声造影检查已在胃肠疾病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4]。

3.2.4胃肠超声造影技术对有一定超声诊断基础的医师来说, 掌握起来并不困难。开始必须严格按照胃肠的解剖结构依次检查, 防止遗漏病变;再借助灵活的操作检查手法、变换多种检查体位, 将会对胃肠结构及病变有更深入的了解。故胃肠超声造影日益受到超声医师的肯定和认同, 己得到了比较广泛的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陆文明.临床胃肠疾病超声诊断学[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4:34-104.

[2]张荣刚, 李佳平, 朱婷, 等.胃肠超声造影检查的临床应用进展[J].医学综述, 2011, 17 (8) :1129.

[3]李建国.胃肠肿瘤的超声诊断[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0, 16 (5) :213.

胃肠超声检查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月近五年来收治的外伤性胃肠道穿孔患者99例。男性65例, 女性34例, 年龄在24~60岁之间, 住院时患者均具有胃肠道穿孔的临床表现:上腹部剧烈疼痛, 持续性刀割样或烧灼样痛, 伴有出汗、腹胀。患者表现出急性病容。选取的99例患者中, 其中24例为高处坠落伤, 49例为车祸意外伤, 12例为刀刺伤, 14例棍棒等钝器伤。所选患者中胃穿孔44例, 肠穿孔55例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

1.2 仪器与方法

1.2.1 仪器

高分辨力实时超声诊断仪是当前主要的机型。使用彩色多普勒仪对胃肠道探测, 超声检查腹腔常选用凸阵探头, 探头频率范围:3.5~10.0 MHz, 一般以3.5~5.0 MHz最常用。

1.2.2 检测方法

首先应注意的是胃肠道超声检查应在X线造影之前, 避免造影剂影响超声检查效果。患者检查要根据患者情况仰卧位、左右侧卧位、半卧位、直立位进行检查。检查全腹部, 重点观察腹腔、肝脏、脾脏间隙等部位有无气体、积液和包块等异物。

1.3 观察指标

1利用超声腹部探头和X线平片检查99例患者腹部情况, 分别记录腹部游离气体检出、腹部积液、腹部包块检出的例数, 记录两种影像方法定位准确的例数和诊断明确的例数。2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记录术者对于两者影像方法术前检查的满意程度[5,6]。

1.4 评价标准

术前分别记录99例患者的超声检测和X线检测下的腹部情况包括腹腔游离气体、腹腔积液和腹部包块情况。手术过程中记录所有患者的腹部情况。手术完成后总结分析两中影像学检测方法的术前检查与术中真实情况的符合率。术者对术前检查的评价分为三个标准“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

1.5 统计方法

相关数据资料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n (%) ]表示用χ2检验, 当P<0.05时,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前超声和X线检测比较

超声定位准确率为82.8%, X线不具有诊断能力;超声的腹腔游离气体检出率52.5%明显低于X线的检出率71.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伤性胃肠穿孔超声诊断率87.9%显著高于X线检出率71.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结果见表1。

2.2 术者对于术前检查的满意程度

术者对术前超声的满意程度为72.7%, 对术前X线检查的满意程度为52.5%, 术者对术前超声的满意程度高于对X线的满意程度,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结果见表2。

3 讨论

3.1 外伤性胃肠道穿孔的症状与诊断

外伤性胃肠道穿孔已是外科疾病重要的急腹症之一, 它起病急、变化快、病情重, 需要及时紧急处理。一般胃肠穿孔主要发生部位十二指肠球部前壁和胃小弯处。胃肠穿孔后常有酸性的胃内容物流入腹腔中, 病人突发上腹部剧痛, 呈“刀割样”, 腹痛迅速波及全腹, 腹式呼吸减弱或消失, 全腹压痛, 但以穿孔处最重。医生听诊检查时肠鸣音消失或减弱, 叩诊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 可闻移动性浊音。影像学检查可有腹腔游离气体、腹腔积液和腹部包块等症状。

3.2 超声对胃肠穿孔诊断的优越性

胃肠道为空腔脏器, 常有气体影响, 超声从体表探测不易得到满意的声像图, 胃肠道疾病的诊断常依靠胃镜和X线检测。近年来由于胃肠声学造影术以及超声内镜两项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拓宽了胃肠道疾病的诊断范围。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胃肠壁的层次结构, 估计病变部位, 对于了解周围器官的转移情况有着积极意义, 弥补了胃镜和X线检查的不足。从该实验的数据显示超声的腹腔游离气体检出率52.5%明显低于X线的检出率71.7%, 对于腹腔游离气体的显影能力超声不及X线平片, 但是对于腹腔包块和腹腔积液的声学探测超声的检出率显著高于X线, 超声对于胃肠穿孔的诊断率为87.9%, X线的胃肠穿孔检出率为71.7%, 术前超声对于疾病的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平片的胃肠道疾病检出率。通过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比分析可以得出超声具有可观的诊断价值, 蒋云峰报道的32例胃肠穿孔患者的主要超声征象腹腔游离气体、积液、包裹性包块的显示率分别为84%、93%、68%, X线诊断膈下游离气体敏感性为75%, 发现腹腔积液和包块的能力低。超声根据腹腔游离气体、积液、包块等声像能为胃肠穿孔提供快速的诊断依据。对于定位诊断超声的声学图像显影能力较X线平片具有绝对的优越性, 超声的定位准确率为82.8%, X线不具有定位诊断能力。因此, 超声检查用于胃肠道穿孔的诊断具有独到的优点、它可弥补X线腹部透视的不足, 提高手术定位准确率, 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可靠的依据[7,8,9]。

3.3 外伤性胃肠道穿孔的X线和超声诊断价值

对于外伤性急腹症患者, 医生要谨慎处理, 正确应用各项辅助检查对于治疗方案确定具有重要价值。主要的影像学检查有X线、CT、超声检测[10]。本文主要对比X线平片, 探讨超声在外伤性胃肠道穿孔疾病中的诊断价值。通过研究发现X线可以有效发现腹腔游离气体是胃肠穿孔的主要声学征象, 但是阳性率并不高, 而且容易造成假阴性, 假阴性主要原因为穿孔小或气体溢出少、检查晚导致气体被吸收, 穿孔处无气体或者穿孔口被食物残渣阻塞等。一些学者对于X线的诊断价值也做过相关的调查与研究, 其中陈秋文等学者的文献中阐述了X线对胃肠道穿孔患者的相关检出效果, 并对其做出相关评估。调查研究的112例患者中阳性检出者72例, 40例阴性检出者。其中有1例阴性检出者经剖腹探查为胃后壁穿孔, 出现假阴性想象。总之, X线检查对于胃肠穿孔的检查有一定价值, 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超声不仅可以发现腹腔游离气体, 还可以检测腹腔积液, 腹腔异常包块等。超声检测弥补了X线腹腔检查的不足, 提高了定位准确率, 降低了误诊率, 为临床治疗方案的治疗提供了依据。

4 结语

综上所述, 与传统的X线检查相比, 超声具有定位准确, 胃肠疾病检出率高的特点, 可以有效降低误诊率。但是也不能完全取代X线的作用, X线对于腹腔气体的检查具有一定优越性。因此, 超声检查用于胃肠道穿孔的诊断具有独到的优点、它可弥补X线腹部透视的不足, 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杜英, 杨晓宇.超声对胃肠穿孔诊断的70例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 12 (3) :98-99.

[2]霍转过.超声在消化系急腹症中的鉴别诊断价值分析[J].甘肃医药, 2015, 3 (15) :587-588.

[3]沈铁柱, 毕小霞, 张全福, 等.低、高频超声联合应用诊断胃肠穿孔引起的腹腔游离气体[J].华西医学, 2014, 11 (14) :81-82.

[4]徐珺, 肖琳玲.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医学工程, 2013, 5 (15) :82-83.

[5]殷晓慧.高低频超声诊断外伤性肝脾损伤183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4 (5) :91-92.

[6]吕运梅, 吕文武.超声诊断消化道穿孔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9 (5) :69-70.

[7]王续.探讨全腹部螺旋CT诊断胃肠穿孔的临床价值[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 4 (15) :84-85.

[8]周天志, 康彧.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外伤性脾破裂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西部医学, 2014, 1 (20) :81-82.

[9]Sorour Magdy A, Kassem Mohamed I, Ghazal Abd ElHamid 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 related emergenc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 (London, England) , 2014, 12 (4) :269-270.

上一篇:贝叶斯分类算法下一篇:建筑结构设计快速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