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表器官超声检查规范(精选3篇)
浅表器官超声检查规范 篇1
浅表、小器官超声诊断规范
第一节
甲状腺
甲状腺位于颈前区,呈蝴蝶形,由两侧叶和峡部组成,部分有椎叶。甲状腺的动脉有甲状腺上动脉和下动脉。甲状腺上动脉来自颈外动脉起始部,甲状腺下动脉发自手部下动脉的甲状颈干,从下级的背侧进入。甲状腺动脉的血流频谱,最大流速15-45 cm/s,甲状腺的动脉是低阻力动脉,阻力指数在0.5到0.6。
甲状腺主要产生甲状腺激素T3和T4甲状腺激素(T3,、T4)。T3、T4与甲状腺球蛋白结合,贮存在甲状腺滤泡的胶体中;经蛋白水解酶作用释放入血,血液中T3占10%,T4占90%,T3生理作用较T4高4~5倍.甲状腺激素影响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增高时表现为甲亢:代谢增强,消瘦、多汗、心率快;减低时表现为甲低:代谢降低,水积蓄,粘液水肿。
一、适应证
1、甲状腺肿大或萎缩。
2、鉴别甲状腺囊性或实性结节。
3、鉴别单发或多发结节。
4、协作临床鉴别良性与恶性结节
二、检查方法
1、仪器 选用7.5~10MHz的高频线阵探头,直接进行检查
2、患者准备 一般采用仰卧位,肩下垫枕,头部后仰,使颈部充分暴露。个别病例一侧甲状腺明显肿大,仰卧位不能得到满意的声象图时,可采用颈部侧向健侧探查。或采用侧卧位,躯体侧向健侧,可分别探测左、右甲状腺组织及其病变部位。如检查颈侧方淋巴结时,头可偏向对侧,也可采取左侧或右侧卧位。
3、操作方法 颈部两侧纵向扫查:显示甲状腺完整的上、下极,为最大长径,横向扫查:应从上至下逐渐移行,在甲状腺外侧缘显示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横断面水平内侧为气管处测量甲状腺的左右径和前后径。于正中横扫探查峡部。正常参考值上下径40-55mm,横径20-25mm,前后径10-15mm,峡部的前后径<4mm。
4、扫查切面与测量
1右叶矢状切面(纵切面)测量上下径及前后径。2右叶横切面(峡部水平)测量右叶横径。
3峡部横切面(包括左、右叶)测量峡部前后径。4左叶矢状切面(纵切面)测量上下径及前后径。5左叶横切面(峡部水平)测量左叶横径。
6斜切扫查必要时嘱病人作吞咽动作以观察甲状腺的上下活动范围。
三、检查内容
1甲状腺肿大或萎缩,甲状腺内如有结节,应检查位于左叶或右叶,是单发或多发。2甲状腺结节是囊性或实性。3甲状腺结节的边界是否光滑,包膜是否完整,内部回声是强或弱,有无微粒样钙化。4颈部是否有肿大的淋巴结。
5如有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还应观察血流,供临床参考。
四、注意事项
1如颈部发现淋巴结肿大时,应注意是否来自同侧甲状腺病变。
2甲状腺峡部上方囊肿,应考虑甲状舌管囊肿,颈侧方囊肿应考虑来自鳃裂囊肿。3如怀疑病变有引起甲状腺功能改变者,应结合临床症状及甲状腺功能检查,可提高其诊断符合率。
五、甲状腺正常声像图 甲状腺形态:纵切面显示甲状腺长径形状似牛角形,上极偏尖,下极较圆钝,中部最宽。横向扫查从上至下,中部最宽,内侧为气管,外侧为颈总动脉及颈内静脉横断面,甲状腺横断面酷似三角形,边缘规整,边界清楚。
内部回声:正常甲状腺实质呈中等回声,分布均匀,内伴有血管无回声。周边与毗邻结构界限清楚。
正常参考值:目前国内尚无正常值标准。为便于记忆,可以下列数值作为参考 通常侧叶前后径、左右径均为2cm,上下径为4-6cm,峡部前后径小于0.5cm。协和医院初步认为:正常甲状腺侧叶前后径1-2cm,横径为2-2.5cm,上下径为3.5-6cm,峡部前后径0.2-0.6cm,左右径为1.2-2cm,上下径为1.5-2cm。
甲状腺上下动脉内径<2.0mm,峰值速22~33cm/s(<30cm/s),RI= 0.57~ 0.65。
六、常见疾病
(一)甲状腺肿
1、弥漫性甲状腺肿(又称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通称原发性甲亢)
声像图特点 双侧甲状腺呈基本对称性增大,边缘光整,实质光点细小或略增粗,分布尚均匀,多呈中等回声。
CDFI:实质内血流极丰富,形容为“火海征”或“海岛征”。频谱图 呈高速低阻信号,峰值速可达70cm/s或更高。
鉴别诊断
2、单纯性甲状腺肿
声像图特点 甲状腺双侧呈不同程度的对称性或不对称肿大,由于滤泡高度扩张,已失去正常结构,而出现边界不清之低回声或无回声(滤泡内充满胶质物),肿大的甲状腺可比正常增大3~10倍。
CDFI:腺体内可见散在点状血流信号。亦有报导血流偏少。鉴别诊断
3、结节性甲状腺肿
声像图特点 甲状腺呈非对称性增大,结节发生于单侧或双侧,单个或多个,结节呈圆形或椭圆形,大结节可导致甲状腺形态失常。内部回声偏低或偏强,欠均匀,部分出现液性暗区,结节的边界尚清,其周边及无结节处的甲状腺实质回声增粗,欠均匀。
CDFI:结节周边见血管穿行或绕行,结节内部血流信号不明显,余处血流亦无明显增多,如伴有甲亢,则血流极丰富。
鉴别诊断
(二)甲状腺炎
1、急性甲状腺炎
声像图特点 甲状腺单侧或双侧呈弥漫性肿大,内部回声偏低,分布欠均匀,如出现散在不规则无回声,则提示脓肿形成或称化脓性甲状腺炎。
CDFI:急性炎症期血流明显增多,无回声内无血流信号。
2、亚急性甲状腺炎
声像图特点 甲状腺双侧中度弥漫性增大。早期回声偏低均匀或欠均匀,继而回声增高,分布不均匀,并可见强回声的钙化点。病程长而不愈时常可出现一个或多个结节性病灶。本病特征为患侧甲状腺与其接近的颈前肌之间的间隙消失,或见低回声带。
CDFI:甲状腺实质内血流无明显增多,出现结节病灶后,病灶周边血流较丰富,而内部无明显血流信号。
3、慢性淋巴(瘤)性甲状腺炎(桥本氏病)
声像图特点 双侧甲状腺出现弥漫性对称或不对称不同程度肿大,峡部尤为明显,边缘尚光整。实质内回声增粗,偏低,分布不均匀,或伴局灶性低回声。根据病变回声不同可分为两类:淋巴细胞浸润的滤泡呈低回声区,腺体间有回声较强的纤维组织;在似为正常的甲状腺组织内出现片状低回声,酷似肿块,但边界不清,此类应与甲癌鉴别,如果峡部明显肿大而无肿块应考虑本病。
CDFI:本病血流信号无明显增多,为低速低阻血流频谱图。甲状腺上动脉内径增宽达5~10mm(正常2~2.5mm)。如合并甲亢,则血流信号极丰富,峰值速加快。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癌鉴别。
4、侵袭性甲状腺炎(又称木样甲状腺炎或硬化性甲状腺炎)声像图特点 甲状腺单叶或单叶的一部分,也可是甲状腺全部肿大,内部回声偏低且不均匀,或呈网络状,亦可出现边界欠清的结节性病灶,有假包膜。
CDFI:血流信号少。
(三)甲状腺肿瘤
1、甲状腺腺瘤
声像图特点 甲状腺不大或局限性增大,肿块呈圆形、椭圆形,边界清楚,边缘规则似见包膜光带,肿块呈实质性低中等回声,分布均匀。病程长者,回声强弱不等分布不均或有局灶性低回声或无回声,乳头状囊腺瘤则瘤体内出现乳头样实块,突向腔内,腔内出现液性暗区。
CDFI:腺瘤周边的声晕处可见丰富的动静脉血流信号。鉴别诊断 多发性腺瘤应与结节性甲状腺肿鉴别,前者腺瘤周边及余处为正常甲状腺组织,后者结节周边及余处甲状腺回声增粗且不均匀。
其次应与甲癌鉴别,当肿块内出现丰富动脉血流信号时,应考虑恶变或甲癌。
2、甲状腺囊性肿块
声像图特点 单纯性囊肿:边缘光滑,边界清楚,囊内暗区透声好,后方增强效应。囊腺瘤:多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尚清,内部可有部分实质回声,暗区内可见点状或带状回声。
甲状腺癌囊性变:肿瘤内见不规则或乳头状实质回声,囊壁不规则增厚。出血性囊肿:肿瘤出血或外伤性出血,暗区边缘不规则,内有光点或光带。
CDFI:单纯性囊肿囊内无血流信号,周边有较丰富的血流信号。另三种肿块内实质部分可见少许血流信号,周边有较丰富的血流信号。
鉴别诊断:单纯性囊肿较好诊断,其余三种应结合甲状腺总体改变及临床综合分析。
3、甲状腺癌
声像图特点 甲状腺呈非对称性或局限性肿大。甲状腺实质内探及异常肿块,边缘不规则,边界欠清,肿块大者可使甲状腺形态失常。肿块内部回声偏低,分布不均匀,或强弱不等,如有变性或出血,可见不规则无回声暗区。肿块后方可出现衰减效应。肿块内见斑点状强回声,后方可伴声影。
CDFI:肿瘤内部有丰富的血流信号,并可见新生血管呈线状,肿块周边亦可见较丰富的血流信号,峰值速常>30cm/s,RI值无明显统计学价值。
(四)甲状腺机能减退
1、原发性
甲状腺素合成不足,T3、T4↓,TSH↑,腺泡大部分被纤维组织代替,淋巴细胞浸润,残余腺泡内含胶质少。
声像图特点 甲状腺缩小,边缘不光滑,边界不清,内部回声偏低但不均匀,有时呈网络样(为组织玻璃样变或淋巴细胞浸润)。
CDFI:甲状腺实质内血流信号减少,仅有星点状或短线状血流信号,多为静脉频谱。甲状腺上动脉峰值降低15~20cm/s(正常20~25cm/s),这是由甲状腺萎缩血管变细所致。
2、亚临床性 多数由于缺碘、缺硒所致,部分手术切除过多或放疗所致。TSH↑,T4略偏低。声像图特点 甲状腺形态饱满,呈不同程度增大,内部回声粗而低,一般无结节。如果手术后所致,常为颈部仅能找到部分(小范围)的甲状腺组织。放疗后的甲状腺大多数偏小,回声增强且不均匀(腺泡萎缩,纤维增生)。
CDFI:以往认为甲低者血流信号减少,近来有不少报导甲低者部分血流信号增多,且呈动脉型,部分还出现类似“火海征”的血流信号。但手术后残留甲状腺及放疗后的甲状腺内大多数是血流信号减少。
第二节
乳腺
乳腺是女性副性器官之一。其作用与体内其他腺体不同,只在婴儿娩出后哺乳期间具有分泌功能,受内分泌的影响而变化。从发育至老年分成五个阶段
(1)青春期:在雌激素的作用下,乳腺导管及间质增生,导管扩张分支增加最后形成小叶。
(2)性成熟期:此期的乳腺,则随月经周期的发生而变化。
(3)妊娠期:由于体内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分泌量显著增加,乳腺导管进一步增长,腺泡开始发育。妊娠后期,腺泡细胞开始有分泌活动,管腔内出现分泌物。
(4)哺乳期:乳腺受催乳激素的刺激,开始分泌乳汁。
(5)老年萎缩期:绝经后,雌激素影响减弱,腺体随之退化,乳组织基本上恢复到青春期前的状态。
一、适应证
1、乳腺脓肿。
2、超声引导下乳腺囊性、实性肿块抽吸、活检。
3、孕妇、哺乳期及年轻妇女乳腺检查。
4、评价临床可触及但X线摄影术阴性的肿块。
5、评价X线摄影术不能明确诊断的病例。
6、鉴别乳腺肿块的囊性与实性物理性质。
7、鉴别诊断乳腺肿块良性与恶性。
8、男性有乳腺肿块者。
二、检查方法
1、仪器选用7.5-12MHz的高频线阵探头,直接进行检查。若肿块位置很表浅,需提高探头频率或使用水囊衬垫,而5MHz的探头对于深部较大的占位、硅胶填充物等效果较好。
2、患者准备 一般取仰卧位,双手上举至头上,以充分暴露乳腺及腋窝等部位,检查乳腺外侧象限时,可用半侧卧位。
3、操作方法 由于乳腺腺体范围较大,每位检查者应按固定程序进行扫查以免遗漏。有以下两种方法供参考:
1、按顺时针和逆时针顺序,以乳头为中心向外行辐射状扫查;
2、按先横切后纵切的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逐一扫查。总之,变换扫查位置时与已扫查切面有部分重叠,每一次扫查都应达到乳腺周围脂肪为止。
三、检查内容
1、导管、小叶形态结构,导管是否扩张。
2、乳腺腺体内是否有占位性病变,单发还是多发,特别是触诊或乳腺X线摄影发现有肿块的部位更应仔细扫查。
3、每一占位性病变的二维声像图特点,如位置、大小、内部回声、边界是否光滑或有否“蟹足样”改变,后方回声是否增强或衰减等。并观察淋巴引流区,有无肿大淋巴结。
4、如有彩色多普勒应观察每一占位性病变的血流情况。
5、对于发现的任何病变均需进行前后径和横径测量。
四、注意事项
1、检查乳腺时探头应轻放于皮肤上,不宜加压,以免改变肿块形态、位置等,特别是检查肿块内血流时加压会影响小血管显示。
2、检查乳腺腺体组织的同时,应观察前后脂肪层、库柏韧带(乳房悬韧带)等是否有病变,特别是周围脂肪伸入腺体层内,会造成类似肿块的假象应仔细加以鉴别。
五、乳腺正常声像图
正常乳腺有乳腺腺叶及乳腺导管,脉叶呈中等强度的光斑,导管呈圆形或椭圆形暗区,排列不整,但大小相似。乳腺的表层为低回声脂肪组织,在该层中,时可见三角形强光带回声,为Cooper韧带。乳腺深部为胸大肌,为层状排列的低回声,低回声间有增强光带。
六、常见疾病
(一)乳腺炎症 声像图特点
1、乳腺腺体组织内探及形态不规则的实性回声团,边界尚清,无包膜。其内部回声不均质,可见偏低回声为主。
2、包块液化坏死后,可见形态不规则的液性暗区,其内可见细小点状增强回声。后壁可有或无回声增强。周边见实性不规则的偏低回声。
3、脓液吸收后,纤维组织增生,表现为患处组织回声增强,可见形态不规则的实性不均质包块回声,其内可见点、片状强回声。
CDFI肿块周边及内部呈点状散在血流信号。鉴别诊断
1、乳腺囊肿:后者无典型的炎症的临床表现;囊肿形态规则,壁光滑,囊液清晰,后壁回声增强明显。
2、乳腺导管扩张症:好发于乳晕周围区。
3、乳腺增生症:无典型的炎症的临床表现;与月经周期改变有关。
4、乳腺癌:无典型的炎症的临床表现;肿块形态不规则,向周围组织呈锯齿样或蟹足样浸润;局部皮肤呈橘皮样改变和乳头内陷。
(二)乳腺增生症 声像图特点
1、两侧乳房增大,但边界光滑、完整。
2、内部质地和结构紊乱,回声分布不均,呈粗大的光点和光斑。
3、如有囊性扩张,乳房内见大小不等的无回声区,其后壁回声稍增强。CDFI:无特征性,偶可见血流信号增多、散在分布、无规律性。鉴别诊断
1、乳腺癌:局部肿块浸润性增大,与月经无关。
2、乳腺囊肿:有囊肿形成及哺乳和导管阻塞病史,并无疼痛症状。
(三)乳腺囊肿 声像图特点
1、囊肿边界清楚,壁光滑、整齐。呈圆形或椭圆形,单发多见。
2、内部为均质的无回声区。
3、囊肿后壁回声增强,两侧有侧方声影征。鉴别诊断
1、乳腺脓肿:边界不整、增厚,内为不均质暗区。
2、乳腺囊性增生:常呈多发,不呈圆形,双侧乳腺增大,与月经周期有关。
(四)乳腺导管扩张症
声像图特点乳晕下导管扩张,形成低回声区,呈不规则、透声性差、后方回声不增强,而往往轻度衰减。
CDFI示低回声区内多见点状血流信号,检出率达100%,血流信号多位于病灶的中心处。血流速度峰值(PSV)在17cm/s左右,阻力指数(RI)<0.70。
鉴别诊断
1、急性发作期应与急性乳腺炎、乳腺脓肿鉴别(参考乳腺炎部分)。
2、乳腺纤维瘤:可活动、无炎症、可发生在任何部位。
3、乳腺癌:无急性炎症史,多位于外上象限,逐渐增大,并无反复发作。
(五)乳腺纤维瘤 声像图特点
1、肿块边界光滑、完整,有一层完整的包膜。
2、内部呈弱-低回声,分布均匀,少数回声不均。
3、后方回声增强或不增强。
4、肿瘤呈圆形,椭圆形。也有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的。
5、少数有钙化,呈颗粒状。部分可见肿瘤内有液化坏死。CDFI多数为无血流或少血流型。鉴别诊断
1、乳腺癌:不光滑,边界不整,内回声不均,有浸润现象。
2、乳腺囊肿:为无回声区,后壁回声增强。
3、乳腺导管扩张症:参考前面所述。
(六)叶状囊肉瘤
声像图特点肿瘤巨大,但边界光滑、完整,常呈分叶状。内部呈均质低回声,近似无回声暗区。部分囊样变时,呈无回声或混合回声区。
鉴别诊断
1、乳腺囊肿:体积小,内部为均质的无回声区。
2、乳腺纤维腺瘤:肿块小、质硬、可活动。
3、乳腺癌:不规则、有浸润、发展快。
(七)乳腺乳头状瘤(又称为导管内乳头状瘤或囊内瘤)
声像图特点 乳晕下导管内可见中强回声团,呈砂粒样改变,近端导管扩张。鉴别诊断 乳腺囊肿。乳腺导管扩张症及乳头状癌。
(八)乳腺癌 声像图特点
1、肿瘤边界不整,凹凸不平,无包膜,边界呈锯齿状或蟹足状,界限往往不清。
2、内部多呈的回声、实性衰减暗区,分布不均,少数呈等回声或强回声。
3、肿瘤后壁回声减低或消失。
4、肿瘤后方回声亦呈衰减暗区。
5、肿瘤向组织或皮肤呈蟹足样浸润。
6、肿瘤中心有液化坏死时,可见低回声或无回声暗区。
CDFI 肿瘤内血流信号增多,并有新生血管及动静脉瘘形成,PSV>20cm/s,RI>0.70。
(九)各种类型乳腺癌的声像图 乳腺癌的超声图像,依赖于病理及组织学而定。以细胞成分为主者,超声显示透声性好;以纤维组织为主者,则透声性差。
1、乳头状导管癌:在乳腺的中心导管内,可见癌组织充满管腔,癌累及导管范围广,呈中心性散在分布。可挤出黏液、血液、粘稠状物。
声像图特点常位于导管内呈中低回声区,有蟹足样浸润,后壁常呈衰减暗区。
2、髓样癌:体积一般较大,直径可达4~6cm,圆球形,界限清楚,质地较软,多位于乳房的深部。后期或与皮肤粘连,早期容易发生转移。肿物大而质软,易坏死而破溃。声像图特点肿物直径较大,常达4~6cm,圆球形,边界比较光滑,内部呈等回声或部分无回声区。有时亦可见散在不均的光点伴无回声区,后方回声一般不衰减,如后方衰减,则恶性程度较大。
3、硬癌:又称为浸润性导管癌,为乳腺癌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70~80%。其癌细胞少,纤维组织多,集合成索状或片状。体积小,边界凹凸不平,境界不清,恶性程度高,早期发生远处转移。
声像图特点 内部及后部回声明显衰减呈衰减暗区,是其一大特点。同时边界不整,境界不清。
第三节
阴囊与睾丸
一、适应证
阴囊肿大原因不明(鞘膜积液、疝)。
睾丸、附睾肿物(囊肿、肿瘤、结核、炎症)诊断与鉴别诊断。睾丸/附睾炎
睾丸扭转/附睾扭转 阴囊急诊的鉴别(acute scrotum)阴囊/睾丸外伤
精索静脉曲张、肿物 隐睾
二、检查方法
1、仪器宜采用高分辨力的实时超声诊断仪,具有灵敏度高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功能的超声诊断仪最为理想。线阵式探头,频率>7.0MHz。
2、患者准备 通常采取仰卧位,暴露下腹部和外阴部。检查精索静脉曲张时,可采用直立体位补充检查。
3、操作方法 将阴茎上提至前腹壁,用纸巾或衣物遮盖,嘱患者用手固定。用纸巾将阴囊适当托起。阴囊表面涂以耦合剂,以保证皮肤与探头充分接触。将探头直接置于阴囊上进行检查。灰阶超声多切面扫查两侧阴囊,逐一对阴囊内结构进行探测,一般先健侧后患侧,双侧睾丸和附睾应作常规的长短轴扫查,短轴扫查时.最好同时显示两侧睾丸,以便对照,辅以彩色和频谱多普勒检查。
三、检查内容
1.纵断扫查:分别观察阴囊左、右两侧。从阴囊根部开始扫查,注意包括精索、附睾和睾丸各个部位。
2.横断扫查:自上而下地双侧比较扫查,观察左右两侧阴囊皮肤和内部结构、包括双侧睾丸和附睾的形态、大小、包膜和内部回声改变,观察睾丸、附睾周围有无液体及其量的多少。
3.根据具体需要,观察和记录睾丸和附睾的纵切面,最大横切面,以及病变部位的若干切面,进行必要的测量。
4.正常睾丸实质呈均匀的中等回声;附睾头部为中等回声,体尾部呈低回声。
四、注意事项
1.现今超声仪灵敏度和分辨力提高,应避免将生理性的鞘膜腔内少量液体误诊为病理性积液。
2.超声征象本身仍属非特异性,临床仍有少数患者如限局性睾丸炎、既往睾丸外伤所致局部梗塞等易误诊为睾丸肿瘤。因此超声诊断结论必须十分慎重。
3.实时灰阶超声对睾丸扭转诊断不敏感,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是关键性的检查方法。4.对于腹膜后和腹腔内隐睾,超声定位常很困难,不可贸然诊断“睾丸缺如”,应借助其他影像技术。
五、正常阴囊与睾丸声像图 形态:横切、纵切均为椭圆形 大小:4cm×3cm×2cm 睾丸实质:实质回声为中等偏低密集均质颗粒状回声,实质内可见管状结构,CDFI未探及明确血流信号
睾丸白膜:睾丸表面结缔组织纤维膜,超声呈光滑连续强回声 睾丸纵隔:长约20-30mm,宽5mm,厚约3mm,回声较强,但无声影。
六、常见疾病
(一)鞘膜积液
声像图特点阴囊内或/和精索区见液性无回声区,形态可变,精索区可局限。合并感染者内部透声差,可见密集点状回声,慢性鞘膜腔积液纤维素渗出可形成分隔。
(二)睾丸及附睾炎
声像图特点睾丸、附睾肿大,回声减低、不均。慢性附睾炎可见钙化灶。细菌性逆行感染途径沿精液合成传输途径:尿道-输精管--附睾尾、体、头-睾丸,所以附睾尾部最常见,有睾丸炎必有附睾炎,且附睾头部必累及;而病毒性血行感染则一般先累及睾丸,再向附睾蔓延,附睾头先受累,所以发现睾丸炎而没有附睾炎,一般为病毒性血行感染。
CDFI:可显示睾丸、附睾内血流信号丰富。
(三)睾丸扭转
声像图特点患侧睾丸肿大,回声减低。晚期睾丸坏死内部回声不均匀,鞘膜腔液体增多。慢性期(>10天)出现睾丸体积缩小。睾丸扭转的二维声像与扭转发作的时间有关,应结合临床。健侧睾丸无异常。
CDFI:患侧睾丸内血流信号完全消失或显著减少。在扭转的早期,由于静脉压力低, 先是静脉阻断(应仔细检测频谱!), 动脉血供仍存在。双侧睾丸对比有助于确诊和鉴别。
(四)睾丸和附睾囊肿
声像图特点睾丸实质内出现小的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区,边界清晰,一般仅数毫米。附睾头部出现类圆形无回声肿物,壁薄,有时候可见内部点状回声。
(五)阴囊(睾丸)外伤 声像图特点
1.阴囊血肿(鞘膜内积血):睾丸周围出现无回声区,内见浮动细点状回声或低回声肿块(新鲜血块回声高)。
2.患侧阴囊壁增厚,两侧对比可发现。
3.睾丸挫伤破裂:睾丸实质回声异常或内见异物回声。睾丸轮廓外形异常,失去整齐边缘,提示睾丸破裂。
(六)精索静脉曲张
声像图特点患侧精索静脉增多,迂曲扩张,宽度>2mm。改用立位或做瓦氏动作,可见管状结构明显增多、增宽,侧枝循环建立。病变沿精索静脉上游发展,可延及附睾甚至睾丸静脉曲张,管径增宽,血流淤滞。
CDFI:扩张管道内见静脉样频谱,瓦氏动作后可见反流,根据反流程度划分精索静脉严重程度。
精索静脉曲张分级: 0级(正常):平静呼吸及Valsalva动作时均未见静脉返流信号。
Ⅰ级:平静呼吸时未见静脉返流信号,于Valsalva动作时见少许静脉返流信号。Ⅱ级:平静呼吸时见少许静脉返流信号,于Valsalva动作时静脉返流信号增多。Ⅲ级:于平静呼吸时见明显静脉返流信号。
(注:曲张程度判断主要依据血流情况,而不完全依赖管径大小。)
(七)睾丸肿瘤
声像图特点肿瘤较小时表现为睾丸内边界清晰的肿块,内回声均匀。肿瘤较大时大部分睾丸实质被肿瘤代替,肿瘤内回声不均,可见出血坏死液化及钙质沉着。
CDFI:较小的肿瘤内有较丰富血流信号。出现液化时,其实性成分内可显示血流信号。
(八)隐睾
隐睾70%位于腹股沟部,约25%位于腹膜后,5%位于阴囊上部或其他少见部位。声像图特点双侧或单侧阴囊空虚,未见睾丸结构。患侧腹股沟处可见与睾丸回声相同的结构,体积小于健侧睾丸,周围常见积液。隐睾如位于腹膜后,常难以显示,不可轻易报缺如。
(九)腹股沟斜疝
斜疝系腹压增高或腹股沟管薄弱,腹腔内容物经过腹股沟管内环进入阴囊。疝囊内容物可为肠管或网膜。斜疝如发生嵌顿,无法还纳,需急诊处理。
声像图特点阴囊内见由腹腔疝入的组织,如有小肠疝入可见肠蠕动,如未探及肠管结构,则内容物多为网膜。
CDFI:可显示疝入肠管壁上的血流信号,如难以显示血流信号而患者又有疼痛等症状,应警惕肠缺血坏死。
浅表器官超声检查规范 篇2
1 肌肉骨骼系统 (以10~13MHz应用较多)
1.1 肌腱回声特点
由胶原束与肌腱内膜隔间的介面产生纤细的、线状平行的高回声组成, 这种图像与超声束的角度及探头频率有关, 频率越高显示的光带越多、越细, 如不垂直就会出现低回声伪像。肩袖的回声强度与三角肌回声相比, 等于或高于是正常, 低于是异常。组成肩袖的肌腱出现退变时, 由于纤维组织减少和破坏, 回声减低, 严重的退变几呈无回声。肩袖撕裂多是肌腱退变的结果, 部分由急性创伤引起。观察以下内容判断有无撕裂及撕裂程度: (1) 肩袖正常图像完全消失; (2) 局部肌腱变薄; (3) 局部肌腱的连续性中断; (4) 失去正常肩袖凸起的弧形表面回声带; (5) 肩峰下及三角肌下滑液与肱盂关节液的交通; (6) 二头肌肌腱的异常回声; (7) 关节液的增多和钙化。回声降低区域的周围回声明显增强, 对比明显提示完全撕裂。单凭回声强弱的变化判断有无撕裂是不可靠的还必须结合其他直接或间接征象。
超声对肩袖撕裂程度分型有助于临床的治疗选择: (1) 部分撕裂:有局限性低回声区, 肩袖表面及内部回声不连续, 厚度正常或变薄的肩袖中出现明显的高回声带。 (2) 全层撕裂:完全失去向前的隆起, 低回声区波及肩袖全层, 仍可见撕裂边缘。又可分为轻度全层撕裂>1cm, 重度全层撕裂1~3cm。测量标准是根据轴向切面测得低回声区及缺损的范围, 可见撕裂的肩袖边缘间的距离, 矢状切面测得大粗隆至可见肩袖边缘的距离, 冈上肌肌腱和三角肌之间塌陷界面的长度, 这些测量数据均可作为指标, 以最大最清晰的为准。 (3) 严重撕裂:附于肱骨头上的肩袖图像完全消失, 仅见其深层裸露的肱骨头高回声。动态扫查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很大帮助, 适度的内旋及外旋能使全层撕裂的肌腱两末端距离增大, 部分撕裂不会出现这种征象, 此对临床治疗有很大帮助。外旋有助于清晰显示肩胛下肌肌腱, 内旋加适当张力的外展能显著提高冈上肌肌腱的显示, 扫查肩袖时必须同时扫查肱二头肌肌腱, 因为肱二头肌肌腱的错位及大量渗出液的出现与肩袖撕裂和缺陷有很高的相关性。
1.2 跟腱
是另一常见的损伤部位, 高频超声对跟腱显示简单而清晰。正常跟腱厚4~6cm, 完全撕裂形成腱组织断端和血肿, 超声表现为高回声及低回声混杂, 无连续性。超声还可通过鉴别纵向撕裂和横向撕裂来指导临床的治疗。
1.3 软组织和肌肉
表浅软组织的感染性病变主要是蜂窝织炎和脓肿。蜂窝织炎超声表现为皮肤及皮下组织的弥漫性增厚, 回声杂乱, 偶被网状的无回声带分隔。有壁的脓肿内可呈均质无回声, 或呈混合性无回声及气体高回声, 均质低回声均质高回声。液化形成的脓肿表现为边界不清的回声杂乱的液性回声区, 甚至无明显的液性或肿块图像。还可观察异常回声区与骨的关系鉴别骨髓炎和蜂窝织炎。采用能量图对怀疑肌腱炎和腱撕裂 (感染性, 外伤性, 炎性) 部位的软组织进行观察, 能量图能敏感地显示病变处明显增多的血流信号, 这为确诊提供了进一步的信息。
高频超声对软组织肿块的性质 (囊性, 实质性, 良恶性) 及来源的判断有一定的价值, DOPPLER分析有助于对肿块的性质做出判断, 炎性肿块的阻力指数明显低于其他软组织肿瘤。恶性肿瘤的阻力指数均很高RI>0.7, 这与肿大淋巴结 (恶性转移) 的阻力指数有明显不同。肌肉的外伤性血肿图像随血块形成的时期及探头频率的变化而变化, 血肿边界不规则, 内呈无回声或低回声或回声杂乱可伴有间隔, 肌肉局限性或弥漫性的肿大;肌肉收缩时肿块变大, 表明存在肌肉撕裂, 如无变化则无肌肉撕裂发生。骨化性肌炎的肌肉回声可呈高回声。
1.4 关节异常
新生儿髋关节检查是超声在骨骼系统中重要的应用。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超声诊断比对肩袖的诊断要容易, 探头频率也低。股骨头在出生后1年内未完全骨化或仅部分骨化, 因此股骨头软组织相对的低回声与髋臼的高回声很易区分。成像的重点是观察股骨头与髋臼的关系和组成, 股骨一般向后、向上和侧向脱出, 半脱位或移位的髋臼后部变小变薄, 关节囊被膜增厚。滑膜炎及关节腔积液, 关节内的渗出液可被清晰显示, 检查积液时探头沿股骨头长轴平行扫查。
2 表浅血管 (一般采用7.5~10MHz) 动脉狭窄性病变
2.1 动脉狭窄性病变
影响动脉内压力的主要几何因素是管腔的缩小, 血管狭窄的影响随血流量的增加而变得更为显著, 而且收缩期的流量最高, 因此测量收缩期的血流动力学参数, 对血流动力学的评价最敏感。颈动脉狭窄的Doppler频谱参数分析中, 收缩期峰值速度是最合适的指标, 特别是70%以上的狭窄[1]。ICPSV/CCPEDV (颈内动脉收缩期峰值速度/颈总动脉舒张期峰值速度) 对>70%的狭窄的定量分级也有很高的准确性。由于狭窄程度直接影响预后及治疗, 因此超声对动脉狭窄的检查重点放在定量分析和分级。以收缩期峰值速度作为颈内动脉狭窄的分级标准:Ⅰ级:狭窄<15%, 收缩期峰值速度 (SV) <100cm/s;Ⅱ级:狭窄16%~49%, SV100~125cm/s;Ⅲ级:狭窄50%~75%, SV125~250cm/s;Ⅳ级:狭窄76%~90%, SV>250cm/s+舒张期峰值速度 (DV) >125cm/s;Ⅴ级:阻塞。狭窄<50%时, 血流动力学变化不大, 所有这些指标的准确性和相关性在<50%的狭窄时是不可靠的。特别是当狭窄斑块位于颈动脉膨大处时, 因为膨大部可容纳相对多的硬化斑块而动脉血流速度可正常。这种情况下, 只有分析频谱形态才有助于诊断, 正常颈总动脉血流抵达膨大处时, 由于内径的变化和分叉产生短暂的收缩期反向血流。如这种短暂的反向血流消失, 提示膨大部位有狭窄病变。动脉内径狭窄>50%时, 二维及速度指标与狭窄程度有很好的相关性。在钙化的斑块干扰了实际狭窄部位的显示时, 收缩期峰值速度的测量就是惟一也是最重要的评价指标。这种情况下狭窄部位以上1cm左右的残腔显示不清, 因高度狭窄部位上游的血流速度可能下降, Doppler测得此处血流速度就可能低估狭窄程度。采用能量图可更清晰的显示颈动脉的狭窄程度及斑块的表面形态。下肢动脉系统的狭窄病变也多由粥样硬化引起。下肢动脉血流速度、频谱形态随不同节段而不同。外周动脉分析重点是计算可疑部位的收缩期峰值速度以及频谱形态的变化。狭窄处峰值速度及狭窄上游1~2cm的峰值速度比≥2, 提示50%以上的狭窄;速度比>3, 提示75%以上的狭窄。当不规则的狭窄段>5cm时, 速度反而降低, 容易低估狭窄, 这种病变不宜采用速度比, 只有通过横切面的彩色显像进行评价。
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呈弥漫性, 多累及小动脉如胫腓部的的分支, 因此对此类患者应着重观察这些动脉。外周动脉狭窄行球囊扩张术后做超声检查, 原狭窄部所测的血流速度仍然明显高于正常, 利用此残留的高速血流速度计算的速度比虽有下降但仍然符合严重狭窄的标准, 因此球囊扩张术后不宜采用超声作为评价手段。
2.2 肢体静脉系统疾病
所谓按压式超声检查是指在体表探头对血管施压, 在图像上观察血管对按压的反应[2]。正常静脉受压后管壁塌陷, DVT的静脉壁有抵抗, 未出现管壁塌陷。无必要沿静脉走行连续扫查按压, 因为有症状的患者血栓一般均累及整个静脉段或多节段同时受累。因此当股静脉出现血栓时对胫前静脉、腓静脉及其属支不必常规扫查。但股骨骨折, 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的下肢血栓的分布是不连续的。有时腓静脉内可长达5~10cm, 但在股静脉中的血栓却短而局限。因此对这类患者必须就整个静脉走行连续扫查。因为血栓的回声特性变化很大, 与探头频率, 血栓形成的时期, 血栓的新旧有很大关系。所以从二维图像的回声强弱的特点诊断血栓的有无和新旧是没有临床意义的。但通过以下间接指示可判断血栓的新旧: (1) 慢性血栓出现再通时, 陈旧的血栓附于血管壁, 再通的狭窄通道按压内径可发生变化, 但血管壁部分塌陷; (2) 急性血栓形成时静脉管腔扩大常为伴行动脉的2倍, 慢性血栓的静脉与伴行动脉内径相似; (3) 侧支静脉的形成 (不能排除慢性基础上发生急性血栓) ; (4) DOPPLER频谱分析:正常静脉按压后形成一增快的速度成分, 其后接一放松后形成的反流频谱, 正常时这种反向血流微小, 且持续<1s, 慢性血栓因存在静脉瓣功能不全, 反向血流的持续时间和量都明显增加。高频超声对外周肢体血管的瘤样病变诊断和在对动静脉瘘的诊断中, 可利用VALSAVA动作判断动静脉瘘的严重程度。如静脉内出现的高速血流信号在Valsava动作后消失, 说明程度轻, 无变化则说明动静脉瘘已相当严重。在对血管移植术后的血管功能的评价中, 以下指标作为移植血管瓣功能低下的标准: (1) 直接显示到移植瓣的狭窄; (2) 狭窄处血流速度<0.45cm/s; (3) 速度比≥2 (在吻合口处测量时是以近端近瓣处的速度与移植通道下游4~6cm处的速度相比) 。
3 乳腺 (采用10~13MHz探头)
对乳腺良恶性分类标准, 高频超声具有较高的阴性预测值和敏感性。
3.1 恶性指标
(1) 针芒样回声 (高回声或低回声的直线样回声, 与结节表面呈放射样垂直) ; (2) 显著的低回声 (与脂肪回声相比较) ; (3) 成角边缘 (指结节中心低回声区或等回声区与周围组织连续处成角度) ; (4) 身影; (5) 针尖样钙化; (6) 导管扩伸 (自结节-导管以放射状扩张, 走行指向乳头) ; (7) 分支样 (结节具有多个呈放射状伸沿的导管, 走行背离乳头) ; (8) 微小分叶 (结节表面见大量1~2mm直径的分叶) ; (9) 前后径大于宽径 (任意切面) 。
3.2 良性指标
(1) 无恶性指标; (2) 密度一致的高回声 (与脂肪相比) ; (3) 椭圆外形 (宽大于前后径) ; (4) 光滑分叶 (2~3叶) ; (5) 光滑纤细的假性包膜。必须以下3个结合指标作为良性判断标准: (1) 无任意恶性表现+致密均匀的高回声; (2) 椭圆外形+纤细光滑高回声包膜; (3) 光滑分叶+纤细高回声包膜。
在所有恶性指标中针芒样回声具有很高的阳性预测值;成角边缘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总体准确性, 低分化的侵润性导管癌多见其身影。导管扩伸和分支样有高特异性但敏感性低.微分叶亦见于大的纤维腺瘤。在良性指标中显著的低回声具有很高的阴性预测值, 彩色Doppler的应用可提高对良恶性的鉴别, 一般在肿瘤的边缘及内部可见彩色Doppler信号, 呈低阻, 而良性肿瘤一般没有血流信号。彩色多普勒对恶性结节有很高的敏感性, 同时假阳性率也高, 乳腺X线摄影与高频超声乳腺成像的结合是提高鉴别和诊断能力的最佳途径。在乳腺成像中肿瘤包膜的显示取决于频带宽度, 频率及脉冲长度。高频, 宽频带, 短脉冲易于清晰显示包膜及其他细微结构, 但如用高频, 窄频带, 长脉冲就不易获得细微结构的显示。
4 神 经
高频超声对神经的成像处于起步阶段, 其价值有待进一步探讨。外周神经的超声成像特点可描述成束状 (FASCICURAR) 纵切见大量平行低回声区, 为高回声光带所间隔成不连续的线性区域, 低回声区成束有清晰边界, 横切面上在高回声背景中有大量圆形低回声区。神经主要与肌腱相区别, 肌腱为纤维状回声 (FIBRIRRAR) , 纵切呈线状低回声和线状高回声相间, 横切无圆形低回声表现。随频率的增高回声特点表现越明显, 动态观察伸缩肌肉有利于区分神经和肌腱[3]。外周肢体神经的超声成像的初步经验为进一步外周肢体占位病变的来源提供了一个途径。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扫查外周神经走行有助于判断来源, 但应指出外周肿瘤多为低回声源性的肿瘤并不伴神经功能的缺陷。
关键词:高频超声,浅表器官,应用
参考文献
[1]刘琪, 王雁.彩色多普勒超声鉴别诊断颈部神经及鞘瘤和颈动脉体瘤[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 2006, 3 (6) :349.
[2]周永昌, 郭万学.超声医学[M].5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2:979.
规范化产前胎儿超声检查临床分析 篇3
【关键词】 规范化;胎儿超声检查;畸形;风险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70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390-02
在我国每年有近30万先天畸形婴儿出生,占每年总人口出生率的12%,广谱城乡产前胎儿检查,提高畸形胎儿的诊断率,对减少医疗风险和提升出生人口素质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我院2484例中晚期孕妇进行规范化产前超声检查,通过对病例资料的回顾性分析,讨论产前规范化超声检查对基层医院胎儿畸形诊断、医疗风险防范的积极意义,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将2008年4月——2012年4月收治的3484例孕妇采取规范化产前胎儿超生检查,年龄20-35岁,孕周13-42周,其中单胎妊娠3446例,双胎妊娠38例,并与2004年6月——2008年6月选取的同数孕妇做比较,年龄19-38岁,单胎妊娠3426例,双胎妊娠58例。
12 检测方法 所有选取的孕妇签署一份知情同意书,之后进行检查并根据孕周及检查情况分为3类:①孕周<22周或>32周的孕妇,对胎儿做一般生物测量,判断胎儿数量、健康状况、羊水情况等,并对胎儿器官进行形态学观察,如头颅、脊柱、及胎儿四腔心切面观察等;②孕周在22-32周之间的孕妇,主要对胎儿各器官进行形态学观察,如头颅各部分形态、脊柱连续性和弯曲度观察、胸腹部完整性、四腔心和左右室流出道切面观察等,并进行一般生物测量;③对疑似畸形胎儿孕妇,要采取第2类胎儿检查内容,针对疑似畸形部位进行多方位切面扫描,并由多名资深医师签名上报。
13 诊断标准 以国家卫生部认可的《胎儿畸形产前超生诊断》为诊断标准。
2 结 果
通过对比发现,采用规范化产前超声检查的孕妇,诊断畸形40例,而通过引产、尸检或出生后证实畸形儿43例,规范化诊断准确率较高占9302%,复合畸形23例,占575%,微小畸形15例,而实际13例,诊断准确率高达8333%。与之前未做规范化超声检查孕妇做比较发现,规范化产前超声检查诊断率、优生率均高于前者,而且其漏诊率和医疗纠纷均低于前者。
3 讨 论
31 规范化检查必要性 我国是人口大国,每年出生人口众多,虽然近些年我国医疗水平有很大提高,但中国胎儿出生缺陷监测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20-30万肉眼可见的先天畸形胎儿出生,这是由于我国对于产前超声检查尚未形成规范性文件,一些地方医院大多根据以往经验、习惯进行超声检查,因此检查结果有很大出入,医疗纠纷事件频发[1],因此在我国基层医院建立规范化产前检查及相关内容,对畸形胎儿诊断率的提升和减少医疗纠纷有重要意义。
32 规范化超声检查步骤 鉴于以上妇产临床缺陷,我院自2008年4月制定产前胎儿超声检查规范和制度,并严格按照规范和制度对孕妇进行产前检查。①在检查前让所有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孕妇签署一份“知情同意书”,对检查事项、超声检查局限性和多种客观影响因素向孕妇及家属交代清楚,使其对此充分理解。②根据孕妇怀孕周期和产前检查情况,将孕妇分为3类,这样做是因为胎儿畸形检查只能针对一定孕周的孕妇,即胎儿畸形检查具有一定的时间性,怀孕周期适宜做胎儿畸形检查的孕妇,由于孕周不同,其检查的内容和要求也存在一定差异[2]。临床实践研究发现,孕周在12-32周期间,由于羊水量较多,对胎儿畸形诊断的敏感度较高,在这段时间检查准确率较高,大大降低漏诊率,因此根据孕妇的情况进行划分,采取针对性的检查,提高检查的准确率。③为防止漏诊,我们对胎儿检查事项及步骤进行规范化要求,比如胎儿检查顺序为头颅、颜面部、颈部、脊柱、胸腹部、四肢、胎儿附属结构、羊水量、脐带内血管数目等,按次序对胎儿各器官进行全面形态观察,对于疑似畸形胎儿,要由多年经历的资深医师针对疑似畸形部位进行多方位、多切面的检查验证,以免发生误诊,确诊畸形后,由多么资深检查医师在报告上签名,这样既降低畸形胎儿的漏诊率,也利于规范化产前检查的顺利进行。④由于检查报告可作为法律文书,因此书写检查报告一定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按照各类检查内容进行详细的描述,对于难以清晰诊断的部位,一定要在报告中写明,并将检查结果和原因向孕妇及家属如实讲述,从而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率[3]。我院通过施行规范化产前超声检查,胎儿畸形诊断率、复合畸形检出率均有较大提升,胎儿微小畸形即颜面部、心脏、指趾端畸形的发现率也明显提高。此外,畸形漏诊率也大大降低,医患纠纷大幅减少,由于我院规范化制度中要求孕妇及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向其讲述检查事项及局限性,因此对于少数漏诊病例,也未发生医患纠纷。
33 易漏诊畸形防范措施 临床实践中,肢体畸形特别是指趾末端畸形很容易被漏診,以及错过检查时机也会提升漏诊率。对于易漏诊肢体畸形,采取连续追逐检查法,从胎儿肢体近端逐一追踪至肢体远端,特别是在肢体远端要对手足部进行定点扇形扫查,从而减少肢体畸形漏诊率。若因胎位关系阻碍肢体显示,可在孕妇活动几分钟后再进行检查,对于其他原因造成的显示困难,如肢体受压,一定要向孕妇及家属讲明情况,并在报告中写明。
总之,规范化产前超声检查对基层医院产前畸形检查准确率以及人口优生率的提升有很大帮助,采取规范化制度,可以大大降低漏诊率和医患纠纷,在妇产临床实践中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邓远琼,斯轶凡,张志娟,刘贞超声产前诊断胎儿畸形[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8,(06):261
[2] 陈小青,肖金海系统超声检查在产前诊断作用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9,(1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