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的浅表肿块(精选7篇)
恶性肿瘤的浅表肿块 篇1
浅表组织肿块是临床中一类比较常见和多发的组织病变, 根据其起源部位的不同, 可分为不同的病理分型[1]。由于浅表组织肿块起源复杂, 病理分型复杂, 所以临床上很难对其作出准确判断, 从而为其治疗带来一定影响。近年来, 随着高频彩超技术的不断发展, 目前被广泛应用于浅表组织肿块的诊断和预防中[2]。本文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50例浅表组织肿块患者为研究对象,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该类疾病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50例浅表组织肿块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 男83例, 女67例;年龄5~75 (46.37±5.62) 岁;肿块直径0.41~12.02 (4.21±2.31) cm;肿块分布部位如下:头颈部22例, 上肢28例, 下肢45例, 背部24例, 腹壁20例, 臀部11例。所有病例术前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后经手术和病理证实浅表组织肿块的良恶性。
1.2 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阿洛卡a10, 探头频率为5~13MHz。根据患者肿块部位的分布, 取合适的体位, 充分暴露浅表软组织肿块部位, 对其行多切面扫查, 观察肿块的形态、大小、包膜、内部回声等;利用CDFI观察肿块周边及其内部的血流分布情况, 采用脉冲多普勒 (PW) 检测血流, 观察并记录其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 (Vmax) 、阻力指数 (RI) ;对肿块的相关图像进行采集和保存, 留作后期分析。
1.3 判断标准
以手术和病理结果为金标准, 判断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结果符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对本研究所有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分组对比采用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超声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比较
经超声诊断, 本组150例患者中, 经手术病理结果显示, 良性123例, 恶性27例。超声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比较, 良性符合率为93.50% (113/123) , 恶性符合率为88.89% (24/27) , 总符合率为91.33% (137/150) 。见表1。
2.2 良恶性肿块血流信号特征比较
经统计结果显示, 在浅表组织肿块中, 良恶性肿块在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 (Vmax) 、阻力指数 (RI) 的差异均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浅表组织肿块大多可以直接触诊或者肉眼可见, 可发生于人体的各个部位, 大多分布在腱膜、外周神经、周围脂肪组织和结缔组织等部位[3]。近年来, 随着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进步, 在浅表组织肿块的诊断中, 可观察肿块的形态、大小、内部回声及周围组织的关系等, 并且分辨肿物的囊实性, 再应用CDFI看血供情况, 从而判断其属于良性病变还是恶性病变[4], 从而彩色多普勒超声成为浅表组织病变诊断的首选方法。
在浅表组织肿块的诊断中, 关键在于诊断肿块的良恶性, 从而为治疗提供参考[5]。据相关研究发现, 在浅表组织肿块的声像图中, 如淋巴结是最明显的特征[6]。通常情况下, 良性淋巴结由炎症或应激反应造成, 其形状为扁圆形, 内部回声多呈髓质增宽, 皮质相对变窄, 血流较丰富, 规则, 呈树枝状分布, 血流信号为低速低阻;恶性肿大淋巴结, 形状不规则, 纵径/横径值增大, 髓质部强回声明显缩小, 回声减弱相对不均匀, 相互融合, 血流分布不均匀, 呈不规则树枝状和紊乱型, 血流信号为高速高阻。从本文研究结果来看, 良恶性肿块血流信号特征比较存在明显差异 (P<0.05) , 由此可见, 在良恶性肿块的鉴别诊断中, 可对比其血流特征。此外, 从良恶性肿块的声像图特征来看, 恶性肿块组织学来源比较复杂多样, 所以其诊断符合率比较低[7]。从本文研究结果来看,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浅表组织肿块良恶性进行鉴别诊断, 与手术病理结果对比, 结果显示:良性符合率为93.50% (113/123) , 恶性符合率为88.89% (24/27) , 结果表明恶性肿块诊断符合率低于良性, 结果也证实了上述观点。从本文超声诊断的总体情况来看, 与手术病理结果的符合率为91.33% (137/150) , 表明超声在浅表组织肿块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在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浅表组织肿块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中, 为了提高其诊断效果, 需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形态:通过超声来观察肿块的形态, 看其是否规则。通常情况下, 规则的多见于良性肿块, 不规则多见于恶性肿瘤。 (2) 包膜:存在完整、清晰包膜, 多见于良性肿块;不存在包膜或者包膜不完整, 多见于恶性肿瘤。 (3) 内部回声:回声均匀、较低, 多见于良性肿块, 回声不均匀、呈囊实混合型, 多见于恶性肿块。 (4) 内部及周围血流:在大多数情况下, 恶性肿块血流信号丰富, 流速较高、阻力较高、方向杂乱无章;良性肿块血流信号稀少, 流速较低、阻力较低[8]。
综上所述, 将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浅表组织肿块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中, 良恶性肿块的Vmax、RI均存在明显的差异, 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 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浅表组织肿块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50例浅表组织肿块患者为研究对象, 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予以诊断, 并将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对比, 分析其应用价值。结果 (1) 与手术病理结果比较, 在超声诊断中, 良性符合率为93.50% (113/123) , 恶性符合率为88.89% (24/27) , 总符合率为91.33% (137/150) ; (2) 良恶性肿块血流信号特征存在差异 (P<0.05) 。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浅表组织肿块良恶性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浅表组织肿块,鉴别诊断,彩色多普勒超声,良恶性
参考文献
[1]王彤.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浅表组织肿块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4, 18 (5) :769-771.
[2]徐凤娟.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小肿块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1, 13 (5) :322-324.
[3]王晓娜, 李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肿块良恶性鉴别诊断中应用价值的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 6 (1) :25-26.
[4]王丽丽.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浅表软组织肿块诊断中的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19) :11-12.
[5]王玫.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良恶性乳腺肿块的鉴别诊断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 (33) :109-110, 115.
[6]何明, 刘晓林.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浅表软组织肿块诊断中的意义[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1, 13 (6) :424-425.
[7]程遵华, 童仙君, 项晓宇, 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浅表软组织肿块良恶性的鉴别诊断[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0, 12 (2) :119-121.
[8]李泰勇, 宋文超, 张增芳.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浅表软组织肿块的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 20 (6) :877-879.
试析超声在浅表组织肿块中的运用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诊治的浅表组织肿块46例患者, 均接受超声检查。其中包括24例女性患者, 22例男性患者。年龄均在5~75岁, 平均年龄 (45.79±6.07) 岁。全部患者均采取病理、穿刺活检以及手术证实, 肿块带笑在1.5~12 cm, 平均约为6.5 cm。肿块位置处于颌面颈部者20例, 四肢及躯干部位者26例。
1.2 方法:
应用超声诊断仪, 型号为PHILIPS22型与Acusonsequoia-512型[2], 探头频率选用7.5~20 MHz, 若超过2 cm深度则应用高频探头, 患者体位选择按照病变部位而定, 便于检查为准。超声检查通过多角度、多切面进行直接扫查, 着重于病变部位大小、形态、边界、肿块内部结构、是否存在包膜、是否有回声、以及与四周组织之间的关系等进行观察。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声像图, 收集并统计病变部位内部、四周彩色血流情况, 准确做好多普勒流速曲线, 以5个心动周期为一个频谱, 对舒张末期流速 (Vd) 、收缩期峰值流速 (Vs) 进行测量, 最后算出阻力指数RI, 即RI= (Vs-Vd) /Vs×100%。
1.3 诊断标准:
按照Adler半定量法予以分级, 0级指没有血流信号存在。Ⅰ级指存在闪烁样不稳定点状血流信号。Ⅱ级指存在稳定短棒状血流信号。Ⅲ级指树枝状、条状、片状不稳定点状血流信号。RI≥75%表示良性病变;<75%表示恶性病变。
2 结果
本组46例患者浅表组织肿块主要发生在四肢、臀部、腰部、背部、颈部、颌面。按照肿块形态、边界以及回声情况, 特别是彩色血流表现综合评判42例属于良性, 4例属于恶性肿块。详见表1。超声检查浅表软组织肿块疾病检出率为100%, 与临床病理相比较, 诊断符合率为89.13% (41/46) 。分级情况:0级者35例, Ⅰ级者7例, Ⅱ级者2例, Ⅲ级者2例。
3 讨论
浅表组织主要是指脉管、肌肉、皮下纤维以及皮肤等软组织, 浅表组织肿块则是指机体各部位皮肤、皮下等软组织产生的钙化硬状物质, 主要包括乳头状瘤、黑色素瘤、囊肿、血管瘤、脂肪瘤以及纤维瘤等20多种[3], 但是绝大部分属于良性肿瘤。良性肿瘤通过及时、积极的治疗能够获得治愈, 极少部分属于恶性肿瘤, 通常不会出现复发病例。所以, 对于浅表组织肿块的临床定性诊断十分关键, 但是浅表组织肿块发病的早期一般没有典型的症状表现, 并且浅表组织来源较为复杂, 病变类型较多, 而且一些病变相互重叠交错, 其病理诊断难度很大, 通过定性诊断需要借助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能够及时、准确的辨别浅表组织肿块的良恶性, 结合临床经验可知, 良性肿块通常内部没有血流信号存在, 或是只有稀疏的斑点状血流信号显示, 皮肤与肿块长轴之间保持平行, 病变部位边界模糊, 肿块长径与厚度之间的比值>2, 血流阻力指数≥75%, Adler半定量法分级主要是0~Ⅰ级。但是恶性肿块内部、四周血管分布状况出现异常, 血流信号比较丰富, 边界较为清晰, 肿块长径与厚度之间的比值<1.5。超声检查对浅表组织肿块的诊断过程中, 主要问题在于确定病变的种类, 如脂肪瘤分成两类亚型为血管脂肪瘤与纤维脂肪瘤的声像图没有明显区别, 在超声检查诊断时, 需要在光点强弱、血流信号、边界形状、回声高低以及大小等方面着手, 认真观察综合分析。本组46例患者中, 有5例患者未能明确诊断, 主要是由于回声混杂, 肿块边界模糊, 外形不规则, 从而对诊断造成一定影响。总之, 浅表组织肿块具有不同的特点, 超声检查应用于浅表组织肿块的临床诊断中, 其检出率较高, 应该尽可能排除一切干扰, 为临床确诊、定性诊断提供有力的参考信息。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超声检查应用于浅表组织肿块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46例患者的浅表组织肿块进行超声检查, 同时与穿刺、病理检查相比较。结果 超声检查浅表软组织肿块疾病检出率为100%, 与临床病理相比较, 诊断符合率为89.13% (41/46) 。结论 浅表组织肿块具有不同的特点, 超声检查应用于浅表组织肿块的临床诊断中, 其检出率较高, 能够为临床确诊提供有力的参考信息。
关键词:超声检查,浅表组织肿块,应用
参考文献
[1]罗玉君, 丁康.高频超声对诊断浅表软组织微小异物的临床价值[J].中国民康医学, 2011, 12 (9) :1016-1017.
[2]金敏建, 徐卫平.超声检查在浅表组织肿块中的应用价值[J].超声临床杂志, 2011, 14 (4) :345-346.
恶性肿瘤的浅表肿块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3月我院病理科确诊的浅表软组织肿块患者236例,男143例,女90例。组织肿块均为体表可触型,患者有或无症状,肿块直径0.45~12.67 cm,平均(8.29±3.26)cm。经病理学诊断236例肿块中良性病变201例,包括38例血管瘤,50例脂肪瘤,35例纤维瘤,29例神经纤维瘤,26例结核,16例淋巴管瘤,7例炎性肿块;恶性病变35例,包括12例纤维肉瘤,5例腺泡状肉瘤,6例血管上皮癌,6例皮脂腺癌,3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3例神经母细胞瘤。
1.2 方法
仪器选择东芝Aplio-5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选择3~11 MHz。患者受检时使肿块充分暴露,检查前对肿块部位涂适量耦合剂[2]。对肿块进行多切面检查,测量患者肿块的大小、直径、厚度、形态、边界和圆度系数,并使用挤压法观察肿块弹性及内部回声。再使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观测肿块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阻力指数(RI)和获动脉频谱比例。检测完成后保存超声影像图。
1.3 测量指标
(1)超声定性诊断结果:对比236例患者的超声诊断结果和病理分析诊断结果。(2)超声定量诊断结果:分析超声影像图,根据其影像特征确定是否有肿块存在及其大小。(3)获动脉频谱、肿块边缘清晰情况、PSV和RI,对比良性肿块和恶性肿块的上述超声影像图差异。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超声定性诊断结果和病理结果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236例浅表软组织肿块病变,检出良性病变209例,恶性病变27例,检出率为100.00%(236/236)。病理检测结果显示超声检测的209例良性病变中有197例为良性病变,12例为恶性病变。27例恶性病变中有3例为良性病变,24例为恶性病变。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恶性肿块的敏感度为68.57%(24/35),对良性肿块的敏感度为94.25%(197/209),诊断总符合率为93.64%(221/236)。
2.2 比较良、恶性肿块的血流信号特征和声像图特征
恶性肿块中肿块边缘不规则和获动脉频谱的比例大于良性肿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块的PSV和RI大于良性肿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浅表软组织肿块是指可触及或肉眼可见的突出性肿块,多发生在人体的肌肉、外周神经、脂肪组织和结缔组织部位[3]。且由于其声透性强、声吸收会逐渐衰弱、血流信号易捕捉等特点,彩色多普勒超声成为临床诊断浅表软组织肿块的首选方法[4]。
注:与恶性肿块比较,aP<0.05
本研究结果显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浅表软组织肿块的检出率为100.00%,定性诊断准确率为93.64%。恶性病变肿块多具有边缘不清,内部组织分散不均,后方回声衰弱等特点,所以,整体而言恶性病变肿块的定性诊断符合率不高。随着超声技术的快速发展,彩色多普勒超声也能通过检测血流信号诊断肿块的性质。恶性病变肿块会产生异常增生和大量的血管生成因子,导致肿块生长速度过快,新生血管丰富,血流供血充足。所以通常情况下,恶性病变肿块呈高速高阻型血流动力学特征,获得动脉频谱的概率要明显高于良性肿块,且其PSV和RI均显著上升。本研究结果显示,恶性病变肿块的PSV和RI小于良性肿块(P<0.05),获动脉频谱大于良性肿块(P<0.05)。
综上所述,彩色多普勒超声定性诊断浅表软组织肿块,检出率高,诊断符合率较好,可作为临床诊断浅表软组织肿块的首选辅助检查手段。
摘要:目的 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定性诊断浅表软组织肿块的意义。方法 选取医院病理科确诊的浅表软组织肿块患者236例并对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定性诊断,分析浅表软组织肿块的二维声像图和血流显像。结果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需手术的浅表软组织肿块病变的检出率为100.00%,对恶性肿块的敏感度为68.57%(24/35),对良性肿块的敏感度为94.25%(197/209),诊断总符合率为93.64%(221/236);恶性肿块中肿块边缘不规则和获动脉频谱的比例大于良性肿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块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阻力指数(RI)均大于良性肿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浅表软组织肿块检出率及良恶性准确率高,操作方便,价格低廉,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定性诊断,浅表软组织肿块
参考文献
[1]汪轶亭.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浅表软组织肿块临床价值探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31):6520.
[2]许莹.高频彩超在浅表软组织肿块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5,17(3):39-41.
[3]彭基,刘滨月,朴春玉,等.探讨超声弹性成像对浅表软组织良恶性肿块的鉴别诊断价值[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1):34-36.
恶性肿瘤的浅表肿块 篇4
手及足部是软组织肿块的好发部位,由于软组织肿块病理种类繁多、组织来源复杂、病因多种多样,术前定位和定性诊断比较困难。本研究收集2014年1月~2016年月经门诊、住院收治并由术后病理证实的35例手及足部浅表良性肿块的超声声像图改变特征,并对有关误诊病例进行分析,旨在探讨高频超声对手及足部浅表良性肿块的鉴别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收集2014年1月~2016年1月来我科接受高频超声检查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35例手及足部浅表良性肿块患者超声声像图特征。本次研究35例手及足部浅表肿块,均为单发者,男性17例,女性18例,年龄14~72岁,平均年龄47.3岁,病程最短者3个月,最长者可达5年,肿块最大值42 mm×40 mm,最小值4 mm×3 mm。
1.2仪器与方法
使用Philips IU-Elite,Philips IU22两台高频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9~17 MHz。选用骨骼肌肉低速血流条件,选择肿块最大面积切面,彩色增益调至最大灵敏度而不产生噪音信号,声束与血流夹角<60°。根据患者就诊主诉选择适当体位,肢体肿块表面涂以耦合剂,对受检部位进行多切面连续扫查。二维超声观察内容:肿块的位置、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及后方回声、肿块有无包膜、与邻近组织关系及是否受压变形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观察内容:血流分布情况、血流是否丰富(与邻近组织相比)。
血流信号Alder分级[1]:0级,肿块内无血流;Ⅰ级,少量血流,可见1~2个点状或细短棒状血流;Ⅱ级,中量血流,可见3~4个点状血流或1条重要血管;Ⅲ级,丰富血流,可见5个以上血流或2条较长血管。
2结果
2.1病例超声声像图表现
本组35例经高频超声检查及术后病理证实手及足部浅表良性肿块,位于手腕部22例,足踝部13例,均为单发病灶。对本组手及足部浅表良性肿块的超声检出率为100%(35/35),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超声诊断准确率为82.9%(29/35)。
超声诊断肿块发生在手腕部14例、足踝部10例,肿块大小9 mm×3 mm~24 mm×31 mm。边界清,形态规则,内透声可,后方回声增强,可见包膜,呈囊性无回声区20例;边界清,形态欠规则,部分边界可见包膜,内呈等回声1例;边界清,形态规则,内透声好,内呈无回声2例;边界清,形态尚规则,内透声差,内呈极低回声1例。肿块内血流Alder分级:均为0级。超声对24例均做出“腱鞘囊肿”的诊断,术后病理诊断腱鞘囊肿20例、表皮样囊肿1例、神经鞘瘤1例(图1)、皮肤纤维性组织细胞瘤1例、腱鞘巨细胞瘤1例。
超声诊断肿块发生于左足底皮下1例,肿块大小14 mm×15 mm,边界清,形态欠规则,似可见包膜,内呈稍高回声,肿块内血流Alder分级0级。超声对其做出“表皮样囊肿”的诊断,术后病理结果证实。
超声诊断肿块发生于左拇指皮下1例,右手中指掌指关节1例,肿块大小17 mm×11 mm~14 mm×12 mm,边界清,形态规则,无明显包膜,内呈低回声1例;边界欠清,形态不规则,无明显包膜,内呈混合性回声1例。肿块内血流Alder分级:Ⅱ级1例,0级1例。超声对2例均做出“腱鞘巨细胞瘤”诊断,术后病理诊断腱鞘巨细胞瘤1例,骨软骨瘤1例。
超声诊断肿块发生于右手腕部1例,左手小指伸肌腱1例,肿块大小20 mm×13 mm~19 mm×7 mm,边界清,形态规则,似可见包膜,内呈低回声1例;边界清,形态不规则,内呈低回声1例。肿块内血流Alder分级:0级1例,Ⅲ级1例。超声均做出“神经鞘瘤”诊断,术后病理诊断为神经鞘瘤1例,血管瘤1例(图2)。
超声诊断肿块发生于右足趾1例,肿块大小4 mm×3 mm,边界欠清,不规则,无包膜,内呈稍高回声,肿块内血流Alder分级0级。超声做出“骨软骨瘤”诊断,术后病理结果与其相符。
超声诊断肿块发生于左足底1例,肿块大小7 mm×6 mm,界清,欠规则,无包膜,内呈低回声,肿块内血流Alder分级0级。超声诊断为“皮肤纤维性组织细胞瘤”,与术后病理结果相符。
超声诊断肿块发生于左手中指1例,肿块大小6 mm×5 mm,边界清,欠规则,周边似可见包膜,内呈低回声,肿块内血流Alder分级Ⅲ级。超声做出“血管球瘤”诊断,术后病理结果与其相符。
超声诊断肿块发生于右手环指2例,右手大鱼肌处1例,肿块大小18 mm×10 mm~42 mm×40 mm,边界尚清,形态尚规则,似可见包膜,内呈低回声3例,肿块内血流Alder分级0级。超声对3例均做出“脂肪瘤”诊断,术后病理诊断与其相符。
2.2高频超声对本组病例的误诊分析
本组35例手及足部浅表良性肿块中,超声误诊6例,误诊率17.1%(6/35),误诊包括:(1)1例表皮样囊肿,男性,右手皮下浅筋膜层拇长屈肌腱近端肿块,呈等回声,界清,欠规则,部分边界可见包膜,肿块周边可见低回声环绕,探头加压可变形,CDFI于其周边可见半环状血流信号分布,超声误诊为腱鞘囊肿;(2)1例神经鞘瘤,女性,左内踝皮下浅筋膜层肿块,呈无回声,界清规整,内透声好,后方回声增强,未检出血流,超声误诊为腱鞘囊肿(图1);(3)1例皮肤纤维性组织细胞瘤,男性,右足趾间肿块,呈无回声,界清规整,内透声可,后方回声增强,未检出血流,超声误诊为腱鞘囊肿;(4)1例腱鞘巨细胞瘤,女性,左手无名指掌侧第二指节肿块,呈极低回声,界清,内透声差,其内可见细点状回声充填,未检出血流,超声误诊为腱鞘囊肿;(5)1例骨软骨瘤,男性,右手中指掌指关节肿块,呈混合性回声,界欠清,不规则,无明显包膜,其内可见斑片样强回声,未检出血流,超声误诊为腱鞘巨细胞瘤并钙化;(6)1例血管瘤,女性,左侧小指伸肌腱外侧皮下浅筋膜层肿块,呈“糖葫芦串”样的3个相邻的大小不等低回声结节堆积,界清,不规则,CDFI于其内可检出较丰富血流,超声误诊为神经源性肿瘤(图2)。
3讨论
手及足部肿块多为良性肿瘤及类肿瘤样病变,恶性肿瘤罕见。良性肿瘤以腱鞘囊肿、腱鞘巨细胞瘤等多见。高频超声由于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能清晰显示出手及足部皮肤、肌肉、肌腱、韧带、滑膜等各层软组织结构,并能清楚地显示出肿物的位置、大小、形态、边界、回声及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毗邻关系等,可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的、有价值的影像学参考依据。
注:膜层肿块,术后病理:左内踝皮下神经鞘瘤,超声误诊:腱鞘囊肿。
注:肿块,术后病理:左手腕部皮下浅筋膜层血管瘤,超声误诊:神经源性肿瘤。
良性肿块中囊性肿块的超声分析:(1)腱鞘囊肿好发于手腕、足踝部,为手部最常见的软组织肿物,本组研究也以该病例多见,其中20例超声诊断与病理结果相符,超声误诊4例,超声显示肿块多位于关节及腱鞘周围,肿块最大可达24 mm×31 mm,最小可达9 mm×3 mm,声像图表现为无回声区,边界清晰,包膜完整,后方回声增强,Alder分级0级。对于囊肿体积较大且有较典型声像图表现,腱鞘囊肿一般不难诊断,但对于发生部位不典型、囊肿体积较小、囊肿时间长、囊性感不强的肿物,则容易造成误诊;(2)表皮样囊肿:本组2例经病理诊断为表皮样囊肿,其中1例超声误诊为腱鞘囊肿,超声诊断符合率为50%。对于该病的诊断符合率一直较低,杨帆等[2]统计了66个病灶,对表皮样囊肿的诊断符合率为54.5%,黄海等[3]研究,对表皮样囊肿的超声诊断符合率仅为28.6%。
良性肿块中实性肿块的超声分析:(1)腱鞘巨细胞瘤。是手腕部最常见的软组织肿瘤,是足踝部第2常见的软组织肿瘤[4]。本组经病理证实的2例腱鞘巨细胞瘤,其中1例超声误诊为腱鞘囊肿,声像图上主要表现为位于腱鞘旁或关节旁单发肿块,边界清,形态规则,大多数肿块与肌腱关系密切,CDFI示结节或实质内可见较丰富血流信号,此特征性表现可与其他腱鞘病变进行鉴别,误诊病例Alder血流0级;(2)神经鞘瘤。根据肿瘤的回声将其分为实性、囊实性和囊性3种[5],本组1例超声诊断为实质性低回声肿块,与病理结果相符,声像图上显示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另1例声像图表现为囊性无回声肿块,边界清,形态规则,超声误诊为腱鞘囊肿。以往超声诊断神经鞘瘤主要依赖于神经和包膜的显示[6],对发生于神经末梢且神经过于细小,高频超声对神经鞘瘤的显示则较差。因此对于该病的诊断除了结合“鼠尾征”这一特征性表现外,“靶征”[7]也是所特有的影像表现,可被用于与其他神经源性肿瘤相鉴别,由于神经纤维瘤内的梭形细胞和胶原纤维均匀分布[8],缺乏形成“靶征”的组织病理学基础,因此,杨帆[5]认为该特征性超声表现可作为二者的鉴别要点之一;(3)皮肤纤维性组织细胞瘤。本组超声诊断1例,与术后病理结果相符,声像图表现为左足底实质性弱低回声团块,边界清,形态欠规则,CDFI未检出血流信号,与国内学者沈翔[9]等报道基本一致;(4)骨软骨瘤。本组超声诊断1例位于右足趾稍高回声团块,边界欠清,不规则,CDFI显示肿块内无血流信号,Alder分级0级;(5)血管瘤。方北等[10]将其分为高回声型、低回声型和混合回声型3种类型。本组1例超声误诊为神经源性肿瘤,声像图显示位于左小指伸肌腱处低回声肿块,边界清,形态不规则,血流Alder分级Ⅲ级;(6)血管球瘤:本组超声诊断1例位于左手中指,声像图显示肿块边界清晰、形态欠规则、包膜完整、内部回声偏低,CDFI显示瘤体内部及周边血流丰富、呈“火球样”,Alder分级Ⅲ级,与正常组织形成鲜明对比,该病例与Matsunaga等[11]研究相似;(7)脂肪瘤。其回声类型可以是高回声、等回声或低回声型,本组超声诊断3例均为低回声,声像图表现呈圆形、椭圆形以及梭形,边界清,形态规则,周边似可见包膜,探头加压体积明显缩小,血流Alder分级0级。
漏误诊分析:(1)少数手及足部浅表良性肿块声像图上存在交叉重叠现象,特异性较差,超声上定性诊断较为困难,易误导诊断思路。本组1例神经鞘瘤声像图上呈无回声,后方回声增强,CDFI未检出血流信号分布,声像图上类似腱鞘囊肿表现,因而从物理属性判断上造成误诊;(2)与仪器性能(探头频率较低、增益调节不当等)和检查者的操作经验、诊断水平密切相关。本组血管瘤误诊为神经源性肿瘤,一方面可根据二维声像图表现鉴别,血管瘤可表现“蜂窝状”不均质回声,神经鞘瘤有“鼠尾征”[12]特征性表现,另一反面操作者可通过超声压力试验[13](即将探头加压施压于肿块)将其与其他肿块鉴别,当施压后肿块显示回声增强,血流信号增多时,诊断为血管瘤的可能性则大;(3)手及足部浅表肿块组织成分来源复杂、病变种类繁多,对于两种肿块存在相似性表现,较难诊断其病理类型。本组研究将1例骨软骨瘤误诊为腱鞘巨细胞瘤并钙化;(4)检查过程中操作者忽略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体征来进行综合考虑。本组1例腱鞘巨细胞瘤误诊为腱鞘囊肿,究其原因,与忽略病史有关,腱鞘巨细胞瘤的病因不清,外伤、炎症、代谢异常及肿瘤性可能与其发生有关[14],而腱鞘囊肿多与慢性劳损有关,该病例患者发病长达1年余,且无外伤史。因而对于研究有限、发病部位罕见的手及足部肿块,应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考虑,尽最大可能避免误诊。
恶性肿瘤的浅表肿块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50例女性乳腺结节病例选取自我院2011年2月至2012年10月, 患者乳腺结节均已进行手术处理并行病理检查, 根据病理检查的结果, 可以进行分组观察。其中乳腺结节恶性病变者217例, 年龄31~64岁, 平均年龄 (41.2±6.7) 岁;良性病变者233例, 年龄30~62岁, 平均年龄 (41.1±6.9) 岁。对两组患者年龄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 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检查方法
彩超使用LOGIQ E9诊断仪, 所有患者检查时采取仰卧位以及侧卧位, 按照顺时针方向进行乳腺的全面检查。对于病灶处, 需要重点观察内部的纵横比、边界、包膜、形态、内部回声、后方回声、钙化、腋窝淋巴结、血流分级及动脉血流的阻力指数 (RI) 等方面的情况。
1.3 血流分级
依据Adler半定量法进行分级[2]:0级:结节内部无血流信号;1级:结节内部可见少量血流信号;2级:结节内部可见中量血流信号, 可见1条主要血管;3级:结节内部有大量血流信号。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4.0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 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因素分析,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彩超图像比较
恶性组患者在纵横比、边界、包膜、形态、内部回声、后方回声、钙化、腋窝淋巴结等与良性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 (P<0.01) , 数据见表1。
2.2 两组彩色多普勒血流特点
恶性组Adler分级以及RI值均明显高于良性组 (P<0.01) , 数据见表2。
3 讨论
乳腺结节是两侧乳房出现较多大小及形态不等的结节, 有研究认为乳腺结节可能和女性卵巢功能的失调有较大的联系, 大多数女性在月经前会出现较为明显的乳房胀痛, 而随着月经到来缓解。乳房囊性增生病的发病较为隐蔽, 发病时间相对较长, 增生的结节亦呈现间歇发作性发展。病理表现为乳房内形成大小不等的囊肿, 为小叶囊性增生所致[3,4]。囊内可见浅黄色或棕色液体, 继之囊肿形成, 导管扩张, 小叶间纤维组织增长。本病存在一定的恶性病变可能。与良性病变比较, 恶性肿瘤多为血供丰富, 分布紊乱, 显示穿支血管 (从周边进入内部) , RI>0.7。但小乳癌合并坏死或硬化明显的恶性肿瘤内部无或少许血流。良性肿瘤常表现为周边血流, 穿支血管, 内部少量分布规则的血流, RI<0.7[5]。
注:△结果为t值
注:△结果为t值
本研究就彩超在乳腺结节这一浅表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影像学诊断价值进行了临床分组研究, 经过观察, 发现恶性组与良性组比较, 结节内部的纵横比较大, 形态多呈现不规则、结节无包膜包裹、边界不清晰、后方存在衰竭、大部分存在微小钙化、腋窝淋巴结常有肿大。上述观察指标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说明, 彩超在区分良恶性乳腺结节上有较好的区分度及准确性。另外, 在使用彩色多普勒进行血流观察时, 亦能发现恶性组Adler分级多为3、4级分布, 而良性组则多为1、2级分布, RI值上恶性组明显高于良性组, >0.7, 符合相关文献的报道。说明彩色不但有效观察良恶性病变的二维图像, 亦能通过血流观察多渠道进行准确诊断。
综上所述, 彩超在浅表良恶性病变诊断中拥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 能有效区分浅表良恶性病变的基本特点, 值得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彩超在浅表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50例已经诊断的良恶性女性乳腺结节患者进行彩超二维成像显示, 并进行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 乳腺结节恶性肿瘤肿块在纵横比、边界、包膜、形态、内部回声、后方回声、钙化、腋窝淋巴结、血流分级及动脉血流的阻力指数 (RI) 等方面较良性结节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1) 。结论 利用彩超进行二维成像显示以及彩色多普勒检查, 可以较为准确地诊断临床上女性乳腺结节良恶性病变, 临床上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彩超,浅表良恶性病变,乳腺结节
参考文献
[1]陈冬梅.彩超在浅表淋巴结良恶性诊断中的作用[J].中国美容医学, 2010, 19 (z3) :320-321.
[2]陈刚, 谢丽萍.高频彩超对鉴别良恶性乳腺肿块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36) :12-14.
[3]卢伊涧, 杨柳, 陈彩等.弹性成像对鉴别浅表组织肿瘤良恶性的应用[J].当代医学, 2011, 17 (16) :152, 160.
[4]王兆瑞.彩超诊断良恶性浅表肿大淋巴结的应用价值[J].中外医疗, 2008, 27 (14) :108.
恶性肿瘤的浅表肿块 篇6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脉冲多普勒,浅表淋巴结,良恶性鉴别
淋巴结病变往往是局部和全身疾病的反应。浅表淋巴结(头颈、腋窝、锁骨上窝及腹股沟区)是诊断恶性肿瘤分期、制定治疗计划的重要依据。笔者对50例浅表淋巴结肿大患者的声像图进行分析,探讨其特征,提高诊断符合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自2005年10月至2008年2月于我院因浅表淋巴结肿大就诊患者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7~79岁,共检出颈部、腋窝及腹股沟部淋巴结150个。引起淋巴结肿大病因分别为:下肢淋巴管炎(6例),颈淋巴结炎(12例),颈化脓性淋巴结炎(4例),颈淋巴结结核(3例),恶性淋巴瘤(7例),转移性淋巴结病变(18例)。其中淋巴结结核、化脓性炎症、恶性淋巴瘤、转移性淋巴结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其余病例经抗感染治疗,追踪观察3个月后治愈而确诊。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BK2102、ULTRASONIX-5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超宽频探头频率8~12MHz。测量淋巴结纵径(L)和横径(S),计算L/S值。观察淋巴结内部回声,采用彩色多普勒(CDFI)观察淋巴结内及周边血流,采用脉冲多普勒(PW)测量淋巴结门髓质主干动脉收缩期流速(Vmax)、舒张期末流速(Vmin)及阻力指数(RI)。
2 结果
50例患者中测量150个肿大淋巴结,良性组最大的淋巴结约为3.2cm×1.4cm,恶性组最大的为5.2cm×2.8cm,良性病变时体积明显增大;恶性病变在恶性淋巴瘤时肿大明显。淋巴结L/S值,良性组为2.09,恶性组为1.55。
良性肿大淋巴结组:炎性和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内部回声多呈髓质增强、增宽,皮质相对变窄,内部回声尚均匀。CDFI显示门髓质部丰富、规则的树枝状血流。PW示动脉干血流峰速高低与淋巴结肿大程度成正比。
恶性淋巴结肿大组:淋巴结髓质部强回声均明显缩小,呈线状或回声减弱不均匀,相互融合。CDFI示极丰富的淋巴结周边血流信号,髓质血流不规则或紊乱。PW示淋巴瘤动脉血流峰速及RI均较转移性淋巴结为高,最高流速可达72cm/s。
3 讨论
3.1 淋巴结的形态、大小及内部回声改变
解剖学上淋巴结呈椭圆形,长径最小0.1cm,最大2.5cm,分被膜、皮质、髓质。
Ying M和Ahuja A[1,2]综合前人研究结果认为淋巴结纵径>8mm,横径>5mm多为恶性;淋巴结L/S<2多为恶性淋巴结。国内亦有相关报道称腋窝淋巴结>8mm考虑乳腺癌淋巴结转移[3]。良性肿大淋巴结回声多呈均质低回声和髓质细带样改变,恶性病变中淋巴结内多呈高回声,甚至出现钙化改变。淋巴结髓质增宽、增强,多见于反应性增生和恶性淋巴瘤,恶性病变时还可表现为髓质受压变细、偏移。本组测得肿大淋巴结长径0.3~5.1cm,良性组L/S为2.09,恶性组L/S为1.55,因此,长径测量不宜作为异常淋巴结诊断标准,病理状态下淋巴结横径改变较纵径更为明显,采用纵径/横径值较为合理。
3.2 淋巴结血流测量的价值
本组良性淋巴结内CDFI显示血流走行规则,多呈规则树枝状。在频谱形态上,为低阻力型,陡直波。其门髓质部动脉干血流峰速及RI与文献报道相近[1,2,4]。恶性淋巴结血流呈不均匀、不规则树枝状和紊乱型。频谱形态呈高阻力型,峰时延长。转移性淋巴结内癌细胞浸润,淋巴结内结构被破坏,使结内血管紊乱,屈曲狭窄及动静脉短路。故彩色多普勒表现呈多样化[5]。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病变淋巴结的形态、L/S值、内部回声、CDFI表现及PW指标进行观察,结合病史、体征对其良、恶性鉴别具有较大意义,对临床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Ying M,Ahuja A.Sonography of Neck Lymph Nodes.PartⅠ:Normal Lymph Nodes[J].Clinical Radiology,2003,58(5):351~358.
[2]Ahuja A,Ying M.Sonography of Neck Lymph Nodes.PartⅡ:Abnormal Lymph Nodes[J].Clinical Radiology,2003,58(5):359~366.
[3]王素梅,苏雁欣,田家玮,等.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与病理对照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1,17(7):661~662.
[4]张武.浅表淋巴结病变超声检查临床应用[J].临床医学影像杂志,1997,8(3):165~167.
恶性肿瘤的浅表肿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2月-2013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颅内浅表肿瘤患者28例, 男11例, 女17例, 年龄29~72岁, 平均 (51.96±9.68) 岁。所有患者发病原因:头痛10例, 癫痫8例, 肢体活动障碍7例, 精神症状3例。
1.2 研究方法
1.2.1 影像学检查
28例患者中, 术前20例入院后行CT平扫表明颅内占位性病变, 8例入院后行MRI平扫时表明颅内占位性病变。影像学检查表明, 所有患者颅内病变部位均位于大脑半球, 而非颅底占位性病变。全部行MR增强扫描后, 按病灶个数分为单个病灶者26例, 多个病灶者2例;按病灶部位分为位于非功能区25例, 位于功能区3例;病灶位于大脑皮层表面者23例, 病灶位于大脑皮层下者5例;按病灶大小分为1 cm≤直径<3 cm者24例, 3 cm≤直径<4 cm者4例。
1.2.2 磁共振头皮定位法
所有患者均于术前1 d进行磁共振头皮定位。首先, 剃除患者的全部或部分头发, 依据术前CT或MRI影像学资料推测患者颅内病灶距头皮最近的投影点, 在采用维生素E胶囊在该处进行固定后行MRI平扫。其次, 依据患者轴位或冠状位图像以及病灶的切线方向, 对肿瘤在头皮的精确位置进行定位, 有利于在行开颅手术时对重要功能区及大血管避开。最后, 采用龙胆紫对确定的位置进行标记。
1.2.3 手术方法
依据上述MRI确定的肿瘤在头皮的位置, 选择4~8 cm直形切口切开头皮全层, 将颅骨暴露出来。依据术前对病灶大小的评估, 选择相应直径的颅骨钻进行颅骨钻洞, 用铣刀铣开颅骨而形成一近圆形骨窗, 再放射状将硬脑膜切开, 即可暴露出病灶的肿瘤组织。手术彻底切除肿瘤组后并送检, 认真检查病灶无残留后进行止血, 缝合硬膜。对于脑膜瘤患者, 需行人工脑膜修补。术后对患者骨瓣进行还原, 骨孔处采用钛颅骨锁或EB耳脑胶固定骨瓣, 缝合硬膜和头皮, 对伤口进行必要的包扎。
1.3 评价指标
详细记录患者病灶所在部位与术前磁共振头皮标记术的吻合程度、患者手术所耗时间、以及术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等。
2 结果
所有患者经手术证实, 术前磁共振头皮标记处与病灶所在部位完全吻合, 无定位失误发生, 手术时间45~95 min, 平均 (63.26±6.68) min;术后临床症状均有所缓解。术后1周后行MRI复查结果, 26例单个病灶患者肿瘤全部切除消失, 2例多个病灶患者手术部位肿瘤消失, 且水肿状况明显消退。术后切除肿瘤组织病理检测结果, 脑膜瘤20例, 占71.43%;转移性腺瘤2例, 占7.14%;脑胶质瘤2例, 占7.14%;海绵状血管瘤2例, 占7.14%;星形细胞瘤1例, 占3.57%;胶质母细胞瘤1例, 占3.57%。
3 讨论
对于颅内浅表肿瘤, 术前可根据X线、CT或MRI图象进行头皮表面定位, 术时借助CT和MRI在患者头部确定的矢状线、中央沟和外侧裂等体表投影标志线, 以设计并选择出最佳手术入路和皮骨瓣[3]。而与MRI影像相比, 依据X线和CT影像定位不能完全将患者的颅骨曲度计算在内, 因而所得到的投影点和设计出的手术入路往往难以达到最短手术路径, 导致在实际中精确度较低[4]。
磁共振头皮定位技术主要是利用T1扫描来确定颅内浅表肿瘤病灶在轴位或冠状位时与头皮的投影点。通过在头皮表面粘贴维生素E胶囊, 能够较为精确地把颅内浅表肿瘤病灶在头皮的相应位置标记出来, 从而选择最佳的手术切口, 是一种近年来在临床上所应用的微创直视下开颅手术[5]。对于颅内浅表肿瘤患者而言, 采用术前磁共振头皮定位法设计手术进颅路线具有以下4个方面的优点: (1) 该方法操作简单, 病灶定位精度较高; (2) 对于皮层及皮层下较小的肿瘤病灶, 依据影像学资料及颅骨表面标记进行定位较为困难, 而盲目地扩大切口对病灶进行探查, 又极易造成脑组织的损伤。采用磁共振头皮定位法可以尽量缩短手术入路位置与肿瘤病灶的距离, 进而可以尽可能缩小手术切口; (3) 手术入路位置已避开脑部重要功能区及大血管, 能够尽量避免手术本身造成的出血及对脑部组织的破坏, 即可在降低创伤的同属清除颅内肿瘤组织; (4) 对于某些高龄、其他重要脏器功能存在异常。或是多种疾病并存的颅内浅表肿瘤患者而言, 该方法手术可在局麻下完成, 避免了全身麻醉的风险以及气管插管对患者可能造成的并发症, 同时也可大大减轻患者对手术的心理负担, 这也与外科手术中微创理念吻合。另外, 磁共振头皮定位法对于神经外科医生的技术操作要求较高, 从而阻碍了其临床广泛开展[6]。
综上所述, 磁共振头皮定位法能够在术前较为准确地确定颅内浅表肿瘤在头皮的最近投影点, 有利于患者开颅位置确定, 最大限度降低了患者的手术风险, 提高了颅内肿瘤的清除效果, 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意义。
参考文献
[1]郑水顺, 郑锦良, 林瑞生, 等.磁共振头皮定位法手术治疗颅内浅表肿瘤[J].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7 (10) :1728-1729.
[2]翟延青, 常月翠, 郭钢, 等.基层医院关于大脑浅表肿瘤治疗探讨[J].基层医院论坛, 2010, 14 (11) :381.
[3]余小彬.CT精确定位切除颅内浅表小肿瘤[J].浙江医学, 2011, 23 (6) :377-378.
[4]徐玉球, 姚振威, 冯晓源.大脑表浅肿瘤CT和MRI诊断与鉴别诊断[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9, 18 (10) :25-27.
[5]褚光, 任伟, 许波, 等.磁共振头皮定位法手术对颅内浅表肿瘤的临床应用[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12, 25 (5) :31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