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殖细胞恶性肿瘤

2024-11-03

生殖细胞恶性肿瘤(精选12篇)

生殖细胞恶性肿瘤 篇1

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malignant ovarian germ cell tumors,MOGCTs)多发生于年轻女性,近年来由于手术及有效化疗方案的应用,其预后明显改善,其中Ⅰ期无性细胞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达100%,而其他类型生殖细胞肿瘤的5年总体生存率也可达85%以上[1],而且可以为年轻患者保留子宫及正常卵巢组织,以满足她们对正常生育及生理功能的渴望。我院1999年5月至2009年10月共收治MOGCTs患者34例,其中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21例,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分析患者5年累积生存率以及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及化疗后患者月经及生育状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99年5月至2009年10月我院共收治MOGCTs患者34例(儿童2例,1例8岁,1例13岁),年龄8~48岁,中位年龄28.5岁。手术病理分期Ⅰ期25例,Ⅱ期4例,Ⅲ期5例。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21例,其中18例术后行辅助化疗,其中未婚者11例,已婚未育者10例。

1.2 方法

对34例患者的发病年龄、婚姻状况、月经情况、手术类型、FIGO分期、残留病灶、病理类型及组织学分级、化疗方案、化疗疗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分期采用FIGO(1987年)标准;病理组织学诊断由我院资深病理专家完成。随访方法包括:门诊随访、电话随访及信函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患者复发时间、复发原因、死亡时间、死亡原因、生存时间及目前状况等。对于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患者,随访还包括:化疗后的月经改变及恢复时间、是否尝试妊娠及妊娠结果等。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应用Life-Table法计算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检验法进行生存率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病理资料

手术病理分期中,Ⅰ期患者25例,其他期别9例。所有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21例未生育患者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即行一侧附件切除+部分大网膜切除;另13例患者根据术中探查情况行根治性手术即分别行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大网膜切除或仅行双侧附件切除和(或)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34例患者除1例患者就诊时已属ⅢC期,却仍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但术后残留病灶>2 cm;其他33例患者均行满意肿瘤细胞减灭术,术后残留病灶均<0.5 cm。26例患者术后补充化疗,其中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者18例。化疗方法有博来霉素+依托泊苷+顺铂方案(BEP方案)、顺铂+长春新碱+博来霉素方案(PVB方案)和长春新碱+放线菌素D+环磷酰胺方案(VAC方案)等,一般化疗2~4疗程,对于病情较晚或分化较差患者,疗程延长至6~8个。其他化疗方案主要对未成熟畸胎瘤恶变患者应用顺铂、紫杉醇、吉西他滨、多柔比星等进行联合化疗。具体临床资料见表1。

2.2 预后

随访截止时间2011年7月31日,共随访9~146月,平均随访53.7±37.3月,失访4例,死亡3例。死亡患者中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1例,生存时间22月,该患者属ⅢC期,仍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术后残留病灶>2 cm,给予PVB方案化疗6疗程,术后10月,发现盆腔包块再次增大,行第2次减瘤术,仍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切除较大病灶,术后残留病灶仍>2cm;转其他医院进行放疗,肿瘤未控制,二次手术后12个月死于脑转移。其他2例死亡病例均为囊性畸胎瘤恶变,行肿瘤细胞减灭术后给予相应化疗,其中1例化疗后20月复发,再次化疗无效,共生存26月;另1例化疗期间即出现肿瘤进展,仅生存11月。余患者均无瘤生存至今。34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135月,5年累积生存率89%,各临床观察指标中仅组织学分级为Ⅰ级的患者5年累积生存率(100%)高于Ⅱ~Ⅲ级(73%)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而不同手术类型、手术病理分期和组织学类型间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1)肿瘤标志物指标包括CA125、CA19-9、AFP、NSE;(2)指肿瘤标志物检测指标至少1项升高

2.3 治疗后生育状况

2.3.1 治疗后月经情况

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21例患者中,3例未化疗,4例行6疗程化疗,14例行2~4疗程化疗。未化疗患者月经与术前相比无明显改变;18例化疗患者中,5例于化疗第2疗程开始出现月经异常,10例患者化疗4疗程后出现月经异常,3例患者未出现异常。月经异常包括经量减少、经量增多、行经天数延长、月经周期延长或缩短、停经等,月经异常发生率为83.3%(15/18),停经发生率为27.8%(5/18)。停经持续时间60~190天。月经改变一般于化疗结束后2~4月开始逐渐恢复至化疗前状态,发生停经的患者一般化疗结束3~6月后月经复潮,但有3例患者月经持续异常达24个月以上。2例儿童患者发病时尚无初潮,化疗结束后未影响月经初潮。

2.3.2 治疗后生育结局

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21例患者,死亡1例,失访2例,无瘤生存18例(手术+化疗15例,未化疗3例)。无瘤生存的18例中共有4例妊娠,2例因排卵障碍(确诊为不孕症),现在生殖科治疗,6例未婚,6例已婚但暂无生育计划。已妊娠的4例患者,其中3例自然妊娠至足月并顺利分娩或行剖宫产娩出,无一例发生早产或胎儿畸形;1例经助孕治疗后妊娠,现已孕3月。

3 讨论

MOGCTs约占卵巢生殖细胞肿瘤的2%~5%,多发生于青少年女性,近年来随着手术及有效联合化疗方案的应用,其疗效和预后获得明显提高,其中Ⅰ期无性细胞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达100%,而其他类型生殖细胞肿瘤的5年总体生存率也可达85%以上[1],妇瘤工作者不但需关注患者治疗后的生存状况,更应关注患者的内分泌状况及妊娠生育状况[2]。

3.1 MOGCTs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MOGCTs除多发生于青少年外,其临床症状和体征与上皮性肿瘤相比并无明显特异性,由于肿瘤多有完整包膜,易发生扭转,以急腹症入院者亦不在少数。部分生殖细胞肿瘤具有明显肿瘤标志物,如AFP、血β-HCG、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乳酸脱氢酶(LDH)等可能升高。本组资料中,具有至少1项指标升高的患者占64.7%(22/34)。

3.2 MOGCTs的治疗原则

肿瘤细胞减灭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术后根据临床病理分期、病理类型等考虑是否给予补充治疗。本组34例患者除1例ⅢC期患者外,均行满意肿瘤细胞减灭术,术后残留病灶均<0.5 cm;21例未生育患者均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主要手术方式为一侧附件切除+大网膜切除及其他部位的肿瘤切除,部分患者行盆腔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活检或切除术。在本组资料中,术后应用BEP方案及PVB方案21例,考虑博来霉素的终身剂量,接受VAC方案化疗2例,接受其他化疗方案3例,主要对未成熟畸胎瘤恶变患者,应用顺铂、紫杉醇、吉西他滨、多柔比星等进行联合化疗。

3.3 MOGCTs的生存率

MOGCTs的5年总体生存率为60%~92%[3,4]。手术病理分期是影响MOGCTs预后的独立因素;其次,残余病灶的大小、肿瘤病理类型也被认为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无性细胞瘤患者的预后往往好于非无性细胞瘤。本组资料中,34例患者的5年累积生存率为89%,而保留生育功能的5年累积生存率(94%)和非保留生育功能(7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手术病理分期为Ⅰ期的患者,由于存在2例畸胎瘤恶变患者,生存时间分别为11月及26月,故5年累积生存率为91%,与Ⅱ~Ⅲ期(86%)相比,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74);无性细胞瘤患者的5年累积生存率(100%)虽然高于非无性细胞瘤(86.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这可能与本组病例数较少有关,尚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验证。组织学分级为Ⅰ级患者的5年累积生存率(100%)高于Ⅱ~Ⅲ级(73%)(P=0.02),说明分化越好,预后越好。在本组资料中,由于一半以上的肿瘤为分化良好者,这也为临床行保守治疗提供了病理学依据。本组资料中,1例ⅢC期年轻无性细胞瘤患者,由于未能充分认识该病的复杂性,过分依赖化疗的疗效,两次均未能行彻底肿瘤细胞减灭术,致使该患者失去最佳治疗时机。故在考虑给予患者保留生育功能的同时,必须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期别、肿瘤分化、浸润程度以及对化疗的反应性,才能作出最佳的治疗方案。此外,囊性畸胎瘤恶变患者预后较差。本组资料中,3例MOGCTs恶变者,尽管已行肿瘤细胞减灭术,并给予相应化疗,其中1例生存26月;另1例化疗期间即出现肿瘤进展,仅生存11月。由于其发生癌变(鳞癌或腺癌变),生物学行为已经不同于普通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因此对此类患者的处理,原则上已不适用行保留生育功能或保留内分泌功能手术,其治疗原则应等同于癌处理。只是在分类上仍属于恶性生殖细胞肿瘤范畴。

3.4 MOGCTs保守治疗后的生育情况

对施行保守治疗的患者,化疗对患者的性腺及生殖功能具有显著影响。有报道,化疗期间超过95%的青春期后女性会出现高促性腺激素的闭经,但一般在化疗结束后2~3月均能恢复正常周期[5~7]。对于月经周期恢复的患者其生殖功能并无明显损害,一般均能获得妊娠机会。Yoo等[6]报道25例保留生育功能患者化疗后23例月经恢复至化疗前状况。Cicin等[7]报道治疗前月经规律来潮的患者中治疗后96%恢复正常月经周期,其中16例有生育计划的患者7例成功妊娠并分娩正常婴儿。郄明蓉等[8]报道38例MOGCTs保守治疗后,有生育计划的20例患者中,13例患者有15次妊娠,9次足月分娩。在本组资料中,21例行保守治疗的患者,18例给予化疗,15例发生月经异常,发生率为83.3%,但均于化疗结束后2~4月逐渐恢复至化疗前状态,随访18例患者中,已有成功妊娠4例,发生不孕者2例,不孕发生率为11.1%(2/18)。目前,对进入青春期行保留生育功能的MOGCTs患者进行化疗时,应考虑给予卵巢功能保护的药物,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 RHa),其对化疗引起的卵巢保护作用较为肯定[9]。

总之,如何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化疗方案及卵巢保护方法,从而使患者获得更好的内分泌功能和生育能力,是目前临床妇科肿瘤医师必须重视的课题,也是未来MOGCTs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Sviracevic'B,Sedlar S,Malobabic'D,et al.Mixed malignant germ cell tumor of ovary[J].Med Pregl,2011,64(1-2):93-95.

[2]Abdel-Hady ES,Abdel-Hady Hemida R,Gamal A,et al.Fertility sparing surgery for ovarian tumors in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J].Arch Gynecol Obstet,2012,285(2):469-471.

[3]Miedzinska-Maciejewska M,Bobkiewicz P,Gawrychowski K.Malig-nant ovarian germ cell tumors-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nalysis of outcomes[J].Ginekol Pol,2011,82(5):338-343.

[4]Tangjitgamol S,Hanprasertpong J,Manusirivithaya S,et al.Malig-nant ovarian germ cell tumors:clinico-pathological presentation and survival outcomes[J].Acta Obstet Gynecol Scand,2010,89(2):182-189.

[5]Moniaga NC,Randall LM.Malignant mixed ovarian germ cell tumor with embryonal component[J].J Pediatr Adolesc Gynecol,2011,24(1):e1-3.

[6]Yoo SC,Kim WY,Yoon JH,et al.Young girls with malignant ovari-an germ cell tumors can undergo normal menarche and menstruationafter fertility-preserving surgery and adjuvant chemotherapy[J].Ac-ta Obstet Gynecol Scand,2010,89(1):126-130.

[7]Cicin I,Eralp Y,Saip P,et al.Malignant ovarian germ cell tumors:a single-institution experience[J].Am J Clin Oncol,2009,32(2):191-196.

[8]郄明蓉,侯敏敏,曹泽毅,等.卵巢恶性肿瘤年轻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效果评价[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6,41(4):233-236.

[9]Del Mastro L,Giraudi S,Levaggi A,et al.Medical approaches to preservation of fertility in female cancer patients[J].Expert Opin Pharmacother,2011,12(3):387-396.

生殖细胞恶性肿瘤 篇2

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在乳腺良恶性肿瘤诊断中准确率的研究分析

作者:张淑华 潘登宇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第01期

【摘要】 目的 探讨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在乳腺良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准确率及误诊情况。方法 收集本院 2008年 1月 ~2013年 1月以来所做乳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的患者 1108例,进行穿刺细胞学和组织病理学结果对比分析。结果 对比组织病理学检查,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准确率达 99.49%,假阴性率 1.17%,假阳性率0.51%。结论 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诊断乳腺肿瘤准确率高、创伤小,具有其他检查方法不可替代的优势,但也有一定的误诊率,在实际工作要结合冰冻快速来进一步明确诊断,确保医疗安全。

【关键词】 乳腺良恶性肿瘤;细针穿刺细胞学;组织病理学

本次研究收集了河南省确山县人民医院 2008年 1月~2013年 1月所做乳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病例 1108例,经术后组织病理学对照分析,总结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在本院乳腺肿瘤诊断中的准确率及误诊情况。1 资料与方法

妊娠合并非生殖道恶性肿瘤2例 篇3

【中图分类号】R7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536-01

妊娠合并非生殖道恶性肿瘤是指在妊娠期发生或分娩后1年内发生的非生殖道恶性肿瘤[1],是比较少见的危害孕产妇生命的严重疾病。本文回顾性分析近10年来我院收治的2例妊娠期发生的非生殖道恶性肿瘤,以增强对妊娠合并生殖道恶性肿瘤的认识,提高诊断及治疗。

1 临床资料

例1,女,29岁,因停经2+月,频繁恶心、呕吐伴头晕、头痛1月收住院。患者平时月经规律,停经1月余出现恶心呕吐,后恶心、呕吐频繁,伴头晕、头痛,遂来我院,拟诊“妊娠剧吐”,予对症处理,症状无好转,入院当晚头痛加剧,并出现昏迷,急查头颅CT示左侧颞叶恶性肿瘤,入院24小时内死亡。

例2,女,27岁,因停经6+月,频繁恶心、呕吐1+月,中上腹隐痛15天于2008年2月收住院。患者平时月经规律,停经40余天出现恶心呕吐,未就诊。孕5+月始出现恶心、呕吐频繁,每日呕吐6-8次,非喷射性,进食后呕吐加重且呕吐后自觉舒适,未引起重视,未诊治。入院前15天,呕吐更加频繁,可进食少量流质,进食稍多即吐,呕吐物中含胆汁,不含有血丝,并感中上腹部隐痛不适,伴全身乏力、腰背酸痛,在当地医院拟诊“妊娠剧吐”,予对症处理,症状无明显好转,进食少体重减轻,转诊我院。既往无类似病史。体格检查:神志清,消瘦,左侧颈部、左锁骨上可触及数颗肿大淋巴结融合成团,大小不等,最大约黄豆大小,质硬,无压痛,余浅淋巴结未触及,心肺检查正常,上腹饱满,宫底脐上三横指,胎心率每分钟150次。胃镜活组织检查示:胃低分化腺癌;上腹部CT示全胃壁增厚,考虑皮革胃,肝门区、胰周及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肿大。诊断胃癌晚期伴多处转移(淋巴结转移)。10天后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2 讨论

妊娠合并非生殖道恶性肿瘤并不罕见,国外文献综述妊娠合并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为10/万,以宫颈癌、乳腺癌及神经系统肿瘤居多[2],其它还有消化道恶性肿瘤、恶性淋巴瘤、鼻咽癌、甲状腺癌等。妊娠合并非生殖道恶性肿瘤病情发展快,病死率高,且生存期短。主要是因為妊娠期特殊生理变化掩盖了恶性肿瘤的症状,导致误诊率高,早期诊断困难。妊娠妇女体内发生一系列变化:胎盘分泌大量蛋白激素,妊娠期特有的糖蛋白激素和甾体激素如雌激素、孕激素,孕期肾上腺皮质激素也增多,这些激素均有免疫抑制作用;还有母体细胞免疫调节的失调以及母体缺乏封闭抗体等,母体的免疫抑制状态为肿瘤细胞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条件,更重要的是胎盘产生大量的肝素酶,使体内基础肝素水平下降,血液粘度增加,癌细胞容易转移[3]。恶性肿瘤无论对孕妇还是对胎儿都有明显不良影响,曾有报道妊娠期恶性肿瘤转移至胎盘及胎儿[4]。由于妊娠的状态,患者忽视了一些恶性肿瘤的早期症状,未及时就诊,就诊时往往又拒绝一些可能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检查;产科医生常存在思维盲点,用妊娠解释一切。本文两例患者均有延误,错失了早期诊断时期,就诊时都已是恶性肿瘤晚期,故预后比较差。在日常工作中对于某些具有持续存在的“妊娠反应”的孕妇不可以用妊娠解释症状,必须要进行全面的、系统的体格检查,必要时做相关物理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提高生存率。

参考文献:

[1] 卞度宏.非生殖道恶性肿瘤合并妊娠.实用妇产科杂志.2011,17(4):194-195

[2] Antonelli LM,DJ,Katz VL,et al.Cancer in pregnancy.Obstet Gynecol Surv,1996,51(2):125-134.

[3] Goshen R Iwangaga T,Hiratauka M,et al.Pur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lacental heparanase and its expression by cultured cytrophoblasts.Mol Hum Reprod,1996,2:679-684.

生殖细胞恶性肿瘤 篇4

1 手术治疗方式

1.1 根治性手术

MOGCTs恶性程度高,发展迅速。上世纪80年代前认为Ⅱ期以上患者均应行根治性手术及术后放化疗,即切除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同时切除大网膜、腹腔内转移灶以及腹膜后淋巴结。但根治性手术使青少年患者失去生育功能,影响第二性征的发育,导致早衰。随着化疗药物的进展及含铂联合化疗的使用,MOGCTs患者的生存率大大提高,手术治疗也逐渐由根治性手术转变为保留生育功能的保守性手术。

1.2 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

MOGCTs患者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可行性:①除15%左右的无性细胞瘤外,多单侧卵巢发病;②肿瘤的转移和复发几乎不累及对侧卵巢和子宫;③对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高度敏感;④部分肿瘤有特异性肿瘤标志物,敏感度高,便于病情监测;⑤联合化疗对MOGCTs患者内分泌和生殖功能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可逆,并研究探索出一些在化疗中保护卵巢功能的方法。

1.2.1 保留生育功能的全面手术分期

目前对有生育需求的MOGCTs患者的手术方式已达成共识。2016年的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认为,对有生育需求的MOGCTs患者可行保留生育功能的全面手术分期,明确的儿童和青少年早期MOGCTs患者可不行淋巴结切除。MOGCTs患者手术分期的范围参照上皮性卵巢癌,即若病变未累及对侧卵巢及子宫,切除患侧附件、盆腹腔肉眼可见转移瘤及部分大网膜,腹主动脉旁及盆腔淋巴结取样术,并对盆腹腔腹膜多点活检。以往认为MOGCTs患者保留生育功能仅限于Ⅰ期,现认为只要病变未累及对侧附件及子宫,任何期别均可行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MOGCTs患者术中探查对侧卵巢无异常,一般不推荐对侧卵巢活检,以避免因粘连或卵巢早衰引起继发性不孕。但也有人认为对于无性细胞瘤,由于双侧卵巢受累可高达15%,建议即便对侧卵巢外观正常,也应活检。双侧卵巢受累而子宫正常的MOGCTs患者,如有强烈的生育要求,可考虑切除双侧卵巢,但保留子宫,治疗结束后经辅助生殖技术完成生育。但这一治疗方式难度大,涉及复杂的伦理问题,目前国内尚未开展。

1.2.2 保留生育功能的非全面手术分期

尽管非全面的手术分期存在争议,但MOGCTs的生物学行为为非全面手术分期提供了可能性,术后BEP(博来霉素、依托泊甘、顺铂)或BVP(博来霉素、长春新碱、顺铂)方案辅助化疗可以消灭大多数亚临床状态的病变,使MOGCTs成为几乎可治愈的卵巢恶性肿瘤。许多回顾性临床研究发现,术后残留灶的大小及规范化化疗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是否行全面手术分期并不影响患者的预后。

早期MOGCTs患者手术范围的争议主要在是否行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或大网膜切除。有研究发现早期MOGCTs患者行患侧附件切除术,与全面手术分期的患者有相似的生存率和生育率,而手术并发症更低。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可以发现隐匿的转移淋巴结,以便指导术后化疗。但对于病变局限于卵巢的早期患者,腹膜后淋巴结切除不是独立的预后因素。欧洲肿瘤内科协会(European Society for Medical Oncology,ESMO)建议术中仅切除探查有异常的淋巴结。在临床实践中,我们认为对于经验丰富的妇科肿瘤医师来说,仅切除肿大异常的淋巴结是可行的。早期MOGCTs患者大网膜转移率很低,浙江省肿瘤医院资料显示42例肉眼观早期的MOGCTs患者,切除了大网膜或部分大网膜,术后仅1例病理提示大网膜转移;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报道49例,无一例有大网膜转移。尽管早期患者不切除大网膜可能是安全的,但仍缺乏大数例的报道,需进一步评估。

为减小手术创伤,即便不实施全面的手术分期,也应在手术中全面探查腹腔和盆腔,对可疑病变要进行活检,并切除所有肉眼可见病灶。而对于仅行患侧卵巢肿瘤剥除术的患者,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尚不明确,需进一步研究。

临床常见一些年轻未生育的MOGCTs患者,在初次手术时未行全面手术分期,或仅切除患侧附件而未全面探查腹盆腔,处理时首先应做影像学检查(CT、MRI或PET-CT)。对于卵巢无性细胞瘤和G1未成熟畸胎瘤,若影像学阴性而临床考虑为Ⅰ期者可选择严密观察,若已超过Ⅰ期则选择辅助化疗;若影像学阳性可选择保留生育功能的全面手术分期,并根据手术情况决定是否术后化疗。对于卵黄囊瘤或胚胎癌或G2、G3未成熟畸胎瘤等,若影像学阴性可直接辅以化疗;若影像学阳性可选择保留生育功能的全面手术分期,也可以选择辅助化疗。

1.2.3 复发MOGCTs患者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

对复发MOGCTs患者行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仅有个案报道,缺少大样本的研究,因此再次手术时是否可以继续保留未受累的对侧附件及子宫仍无定论。

2 术后妊娠和生育能力

随着手术观念的改变及联合化疗的使用,越来越多的MOGCTs患者接受了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和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完成生育是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主要目标之一,能否获得满意的妊娠率、生育率成为关注的主要问题。浙江省肿瘤医院2003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接受保留生育功能手术共31例患者,其5年总生存率为83.6%,化疗期间闭经率为86.2%,停止化疗后所有患者月经周期逐渐恢复,部分患者经量较化疗前有所减少,妊娠率为60.0%。综合其他文献,多数青春期后MOGCTs患者术后化疗期间会出现闭经,约90%患者能恢复正常月经周期,大部分正常月经周期恢复发生在化疗结束后2~3月。然而月经恢复并不等于卵巢功能恢复正常,部分患者生育功能会受到一定影响,妊娠率大约在56%~86.7%。可能与化疗方案中的顺铂对卵巢的损伤有关。尽管顺铂对生育功能影响只是轻度的,但在男性生殖细胞肿瘤的治疗中,已经证实顺铂对生育功能损害与其累积剂量有关。在MOGCTs患者中顺铂的累积剂量与生育功能的关系仍不明确,有学者认为超过3周期的含铂化疗会显著降低生育能力。

3 MOGCTs化疗中卵巢功能保护

3.1 化疗方案

在过去的30年间,MOGCTs的化疗方案经历了VAC(长春新碱、放线菌素D、环磷酰胺)、BVP(博来霉素、长春新碱、顺铂)、BEP(博来霉素、依托泊苷、顺铂)的演变。由于有效的联合化疗应用,MOGCTs的治愈率不断提高,病死率逐步下降。除了经全面手术分期的Ⅰ期无性细胞瘤或Ⅰ期G1的未成熟畸胎瘤外,其他分期或病理类型的MOGCTs均需术后辅助化疗。常用一线化疗方案为BEP、BVP方案。化疗疗程数取决于分期、病理类型、残留灶大小、肿瘤标志物水平下降情况等。一般给予3~4个疗程,或者在血清肿瘤标志物降至正常后再巩固1~2个疗程。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博来霉素的肺毒性,在使用该药前必须评估患者的肺功能。卵巢无性细胞瘤预后较好,为降低毒副反应,也可选择依托泊苷+卡铂(EP)方案化疗3个疗程。

3.2 卵巢保护的方法

随着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开展及联合化疗的应用,化疗对患者卵巢功能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发现,化疗对女性卵巢的结构、功能可产生严重甚至不可逆的损害,造成卵巢早衰及不孕。尽管大多数MOGCTs患者在化疗后一段时间内都能恢复正常月经,并且恢复生育功能。但也有部分患者出现卵巢早衰,女性激素水平不能恢复。因而化疗期间卵巢功能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期间保护卵巢或生育功能的方法有:①卵子及胚胎冷冻保存:胚胎冻存是目前常用的、成熟的保存生育功能的方法之一,但该技术不适用于儿童、没有伴侣的育龄妇女及已经开始化疗或恶性度高的肿瘤患者;②卵巢组织的冻存与移植:在肿瘤患者化疗前冷冻其卵巢组织,待患者恢复健康,再将卵巢组织移植回去。该技术目前尚不成熟;③激素疗法:鉴于上述两种方法的局限性,激素疗法相对简单宜行。目前最常用的是应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 RH-a)。Gn RH-a对卵巢的保护作用比较肯定,且使用简单经济,不良反应小。近年来,在血液病、乳腺癌的研究中证实Gn RH-a对化疗时的卵巢具有保护作用,应用Gn RH-a可使卵巢处于“休眠”状态,使其功能得以保存。目前,国内外关于MOGCTs化疗期间使用Gn RH-a进行卵巢保护的报道较少,多为个案报道。鉴于MOGCTs患者的发病年龄轻,探讨化疗期间卵巢功能保护的安全性、有效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非激素依赖性恶性肿瘤患者在化疗期间口服避孕药也具有保护卵巢功能的作用。有报道使用口服避孕药组及对照组卵巢早衰的发生率分别为13.2%和29.8%。关于口服避孕药对青春前期患者有无不良影响尚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

4 结语

生殖细胞恶性肿瘤 篇5

!”#$%&’(家族转录因子能降低)*+,的.

表达!从而减少细胞凋亡“在肿瘤细胞中!-!.!/的典型功能是抗凋亡!从而赋予肿瘤细胞存活的优势”0).!/的活性依赖于1!/激酶#233$复合体的磷酸化和2!/的失调%4*5( “&等&78’研究证明9:;能够直接或间接调节133的活性!导致0).!/的核转位(活化和0).!/依赖的促进存活基因的转录%9:;使0).!/磷酸化后!激活它的转录功能!使促进细胞存活的/.?>表达增强!从而促进细胞存活!当用特异的@1AB抑制剂

C”#;6*55D5和,E7FGHH7处理后!0).!/的活化受到抑制%另外!9:;同时还

能使0).!/的抑制酶1!/*磷酸化!使

0).!/进入核内!调节抗凋亡基因的

转录&7I’%@8A是一个重要的介导J09损伤引起的细胞凋亡的蛋白!其水平和功能能够被KJK7泛素连接酶抑制%KJK7是@8A的一种负性调节蛋白!能够结合@8A蛋白!使@8A的转录调节功能失活%9:;能结合KJK7并磷酸化其L=II和L=MI位点!诱导核输入或上调泛素连接酶的活性!进而促进@8A的失活或降解!阻断@8A介导的促凋亡转录反应&7N!7M’%E9@是转录辅激活因子!它能够与核磷蛋白@NA相互作用!并增强由于J09损伤介导的@NA依赖型凋亡!用特异的LDO09沉默E9@基因!能够延缓或减少@NA介导的凋亡&7F’%E9@是近年来才被证明的9:;的底物!9:;能够磷酸化E9@的L=7N位点!磷酸化的E9@是@NA转录活性介导的凋亡抑制因子&AH’%“通过调节细胞周期影响细胞增殖%哺乳类动物雷帕霉素#;P&6*66*>D*5

;*#Q”R#*S*6T

的一个重要作用靶点!能够被9:;磷酸化激活!通过调控核糖体激酶SNH+I:##DW“+”6*>LI.:D5*+&!OLB$和GX./@.=两条不同的下游通路!分别控制特定亚组分6O-9的翻译!进而调节蛋白质的合成!影响细胞的增殖%研究表明!6UVO的活性能够被@1AB的抑制剂C“#;6*55D5和,E7FGHH7所抑制!抑制6UVO能够阻断其下游的SNH+I:与

GX./@.=的信号通路!阻滞细胞周期在Y=期!导致细胞生长停滞&A=’%#防止

线粒体释放凋亡因子%线粒体可释放细胞色素

!”#以$%!&’*信号通路分子为靶点的肿瘤治疗策略

近年来研究表明!@1AB.9:;信号

通路在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1AB.9:;主要是通过影响其下游的多种效应分子而发挥其抗凋亡作用的%目前!通过基因干预方法敲除或小分子药物抑制@1AB(9:;及相关基因!阻断其对下游多种抗凋亡效应分子的活化!促进细胞凋亡已经成为肿瘤治疗研究的焦点%

AZ7Z=O09干扰技术O09干扰

#O09D$是指生物体内利用双链O09#(+O09$诱导同源靶基因的6O09特异性降解!从而导致转录后基因沉默的现象%O09D主要通过核酸酶JD

O09#+DO09$!继而由+DO09识别并靶

向降解同源靶基因6O09!从而抑制靶基因的蛋白表达%@1AB.9:;信号通路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1AB的过表达与乳腺癌的恶性程度有关%@1AB.9:;通路的活化能够抑制)“?[转录因子介导的细胞生长停滞和细胞凋亡%O&*Q*5.+P*C等&AG’研究表明!利用O09D降低乳腺癌细胞中

@1AB的表达!)”?[转录因子活化增

强!能够消除@1AB.9:;通路对)“?[转录因子介导的细胞生长停滞和细胞凋亡的抑制!促进癌细胞的凋亡)研究还发现!在雌激素受体XO$阳性的乳腺癌细胞中!)”?[转录因子的活化能够抑制JBG(JBI(D5J=的蛋白水平!S7NBDS=累积!导致细胞周期阻滞在

Y=期%UO91,是肿瘤坏死因子U0)家

族的成员!是@1AB.9:;信号通路下游分子)“#:P&*(的靶基因%UO91,能够选择性地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在人结肠癌细胞株B]7H和BK=7由于

@1AB.9:;信号通路的激活!却能抑制UO91,诱导的凋亡%使用针对@1ABSM8$调节亚单位和9:;=的+DO09和UO91,联合治疗结肠癌!凋亡细胞的数

量明显多于单独应用UO91,%而且

9:;=+DO09介导的@1AB通路的抑制

导致UO91,死亡受体G和8增加%

O09D在抑制@1AB.9:;的同时诱导UO91,死亡受体表达!使抵抗性结肠癌

细胞对UO91,诱导的细胞死亡更加敏感&A8’%编码@1ABS=HH$催化亚单位的

@1BA9基因在大多数的人类肿瘤中

发生突变%最近!^*5Q等&AI’研究发现

@1BA9基因突变型的结肠癌细胞株

由于@1AB.9:;信号通路的激活!其能抵抗由生长因子缺乏诱导的细胞凋亡!对@1AB的抑制剂,E7FGHH7高度敏感!而且!@1BA9特异的+DO09+能够显著减少J09的合成和_或诱导细胞凋亡%而@1BA9基因野生型的结肠癌细胞株却没有表现出明显的@1AB活性!其虽然对@1AB的抑制剂

,E7FGHH7诱导的生长抑制高度敏感!

但对于@1AB抑制诱导的凋亡却不敏感!如果将突变型的@1BA9基因转染至野生型的结肠癌细胞株后也能获得与@1BA9基因突变型的结肠癌细胞株相同的特性%@1AB特异性的

+DO09除可降低体外结肠癌细胞的活

力!还可抑制体内转移性结肠癌的生长&M’%X‘D=在肠上皮细胞和结肠癌中作为一个生存基因发挥作用!可活化

@1AB.9:;信号通路!对生理性和治疗

性凋亡刺激有不同程度的抵抗性%X‘D=在人结肠癌细胞中过表达!这种过表达与其扩增有关%利用特异的LDO09敲除人结肠癌细胞系aU.7F的X‘D=后!能抑制9:;的磷酸化并增加癌细胞对红杉醇介导的细胞凋亡的敏感性&AN’%由此可见!对于@1AB.9:;相关的肿瘤!@1ABb9:;及其相关基因有望成为基因疗法的靶点!同时也为联合使用+DO09和其他化学药物治疗肿瘤提供新的策略!进一步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

AZ7Z7反义技术基于质粒的反义载

体或人工合成的反义寡核苷酸在较早前已经用于干扰@1AB.9:;信号通路%据报道!@1ABSM8$基因相关的反义

因的表达!消除@1AB信号%9:;=的反义寡核苷酸能够降低癌细胞在软琼脂中的生长能力(诱导凋亡以及增加癌细胞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等%而且!类似的结果在@JB=的反义寡核苷酸的研

CMYK

生殖细胞恶性肿瘤 篇6

【关键词】 巨噬细胞;异质性;肿瘤;研究深化

1 关于恶性肿瘤的分析

我们平常所说的恶性肿瘤,是通过对转移能力的应用,来进行人体相关细胞组织的破坏的,具备很大的危害性。其运作环节是比较复杂的,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其巨噬细胞在乳腺癌、肺癌及其其他癌症中实现了对组织蛋白酶的产生,其促进了肿瘤的生长及其浸润环节的运行,在肿瘤的发展过程中,它实现了对白细胞介素的有效释放,促进其创伤修复环节及其组织重构环节的发展,确保其生长因子的有效分泌,比如一系列的细胞因子、补体因子等。

2 关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分析

2.1 我们所说的肿瘤的巨噬细胞是人体的活性蛋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促进了人体的肿瘤的有效免疫,实现了对相关肿瘤细胞的有效控制,促进其有效杀灭,有利于人体的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一系列的骨髓抑制现象及其血小板减少等环节的避免。其肿瘤的巨噬细胞产生于其外周循环血中,其产生于一系列单核细胞。受到一系列的细胞因子的影响,其相关肿瘤结构的单核细胞发生改变,促进了巨噬细胞的形成。

其巨噬细胞具备不同的功能,我们一般分为两个类型,分别是M1及其M2。在其肿瘤环节的运作过程中,其诱导巨噬细胞实现了相关环节。我们日常所说的炎症疾病,就是一种重要的效应细胞,其通过对ARDS的发病环节的参与,进行AMS的有效刺激激活,促进了IL-1、IL-87等的有效释放,促进了其ALI环节的稳定运行。在此过程中,其巨噬细胞环节实现了不断的发展,在某些场景下其M1和M2之间是进行相关转化的。

2.2 肿瘤的巨噬细胞过程的运作,离不开其对旁分析系统及其自分泌系统的应用,确保其肿瘤的运作环节的有效控制,这个环节有利于促进肿瘤不断生长及其转移。由于其纤维细胞中的PTEN基因的缺失,导致其肿瘤内部相关环节的改变,不能实现其内部环节的有效协调,从而促进了其内部结构及其组成结构的改变,比如我们纤维蛋白胶原的不断增多,其炎症细胞的广泛增加,促进其巨噬细胞的有效转移,最终进行肿瘤组织的迁移,促进其肿瘤血管的数量的不断增多,从而优化了其肿瘤系统的完善发展。所有这些都有利于肿瘤的增长。我们发现肺癌周边的新生淋巴管是促进肿瘤向淋巴结转移的必经之路,而且发现在此过程中,巨噬细胞已经“投降”、“变质”,是推波助澜的“帮凶”。此后,他们对肺癌间质中的巨噬细胞进行鉴定,发现这群细胞拥有全新的表型。在通过复制动物模 型和跟踪临床病例之后,证实检测这些已经“变质”的巨噬细胞和肺癌周边新生淋巴管的数量。

2.3 为了确保实际的肿瘤环节的有效研究,我们要进行肿瘤分子环节深入剖析,促进其巨噬细胞与其相关肿瘤分子之间的关系的应用,确保其肿瘤细胞生长的基质成分的有效分析,促进其巨噬细胞因子环节的有效发展。通过对路易士肺癌模式的应用,我们可以得到其多功能多功能蛋白聚糖的应用,实现了对TLR2/TLR6环节的应用,进行巨噬细胞的应用,促进其炎症因子的不断转移。而相关肿瘤相关的巨噬细胞不仅通过产生细胞因子,而且通过分泌生长因子和基质讲解酶来辅助肿瘤细胞的恶性行为。另外由研究小组在小鼠乳腺癌模型中则证实肿瘤相关吞噬细胞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分泌IL-4的CD4+T淋巴细胞的调节下,可以分泌EGF,后者和乳腺癌表皮细胞上的受体结合,从而激活了乳腺癌表皮细胞内的信号通路,促进了该肿瘤的转移。

我们通过相关研究得到,其高度恶性骨肉瘤过程中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环节与其转移环节及其相关环节存在联系,这一环节和其他相关肿瘤类型相比,具备一定的特殊性,值得我们为此深入研究,通过不断的深入,该研究为利用巨噬細胞活化剂对高度恶性骨肉瘤进行辅助治疗提供了生物学理论依据,促进了对肿瘤系统有效研究的深化,保证了日常工作环节的稳定运行。

2.4 为了有效进行肿瘤系统的深化,我们要进行肿瘤增殖环节及其相关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应用,确保其肿瘤治疗系统的深化,以有利于实际工作应用的发展。我们发现其干扰素环节的应用,对肿瘤细胞的增长具备一定的意义,有利于其抗原的细胞活性的提升,当然这一环节需要进行刺激因子的应用,促进人体组织系统之间的监察,促进肿瘤细胞的及时发展,促进对肿瘤细胞的有效消除应用,促进其骨髓造血功能的不断增强,满足日常化疗效果的提升,以保证下序环节的进行。通过对老鼠的乳腺癌细胞的运作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指导一种比较特殊的巨噬细胞能够实现恶性肿瘤细胞的体内转移。该研究发现的这类巨噬细胞或许能提供一种治疗癌症有用的靶标,通过药物治疗的方法或许能够阻断癌变的过程。

我们也要进行肿瘤的血管生成环节及其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环节的应用,我们平常所说的肿瘤的血管包括其内皮细胞的有效激活、增值,促进其血管基底膜环节的有效降解,促进其下序环节的稳定运行,确保其内皮破坏系统的有效迁移。在这个运作过程中,其肿瘤的巨噬细胞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在此环节中其受到肿瘤间质的低氧环境的应用,其细胞因子不断生成,从而促进了血管环节的稳定运行。现有的研究数据表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肿瘤的血管生成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但参与了新生血管的形成,更为重要的是重构了血管生成的网络。同时还有研究表明,乳粘素和巨噬细胞具有能够协同降低凝血活性的能力,其对PS相关的凝血功能紊乱有可能是一个有吸引力的治疗策略。并且,乳粘素介导的吞食将有助于改善APL纤溶亢进状态。

巨噬细胞的有效发展,实现了其内部微环境的相关细胞趋化因子的应用,确保其下序环节的有效运行,促进其肿瘤研究的不断深化发展。而在此过程中,许多机制我们还没有阐明。因此阐明巨噬细胞在肿瘤这个特殊的微环境中表型乃至功能变化的分子机制,最终可以抑制其促进肿瘤发展的作用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3 结 语

为了实现对肿瘤环节的有效研究,我们要进行巨噬细胞环节的深化研究,以满足实际情况的需要。

参考文献

生殖细胞恶性肿瘤 篇7

1 CIK的生物免疫活性特点

1.1 人体CIK细胞的来源及表型

CIK细胞是人体外周血或脐带血中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用多种细胞因子诱导而获得的一种异质细胞, 主要有白细胞介素 (IL-2) 、干扰素 (IFN-γ) 等细胞因子诱导产生[3]。体内CIK主要分布于肝脏内与外周血中, 对于CIK的细胞表面标志物研究发现CIK细胞是一种CD3与CD56双阳性细胞群, 主要来源于CD3+与CD-56的T淋巴细胞, 并且CIK细胞作用可诱导分化形成CD8T细胞, 其基因表达的最终结果为多克隆T细胞受体, 并且以CD56、NKG2D及大颗粒淋巴细胞为主要形态学特征的改变[4]。

1.2 CIK细胞的抗肿瘤作用机制

通过CIK细胞来源及表型分析可知CIK是一种以CD3与CD56双阳性T细胞为主的特异质细胞群, 同时临床实验证实CIK细胞是一种具有较高杀瘤活性及增殖速度的免疫活性细胞, 并且与LAK细胞、CD3AKCIK细胞比较具有更高的杀瘤活性, 同时肿瘤细胞的多重耐药性对CIK细胞的抗凋亡及杀瘤效应无影响;目前临床广泛认可LFA-1的识别结构与CD3受体结合后可激活CIK细胞, 导致胞浆毒性颗粒释放而杀伤肿瘤细胞产生杀瘤效应;另外CIK细胞表面可分泌内源性IL-2产生大量炎性细胞因子、活化肿瘤细胞凋亡因子, 有效维持体内杀瘤细胞毒性, 但同样CIK细胞的杀瘤活性对正常骨髓造血功能的毒性影响较小, 能够保护多数CFUGM集落不受破坏, 显著弥补了放化疗对患者骨髓抑制的不良反应[5,6]。并且临床治疗用CIK细胞主要来源以患者的自体培养, 避免了免疫疗法产生异体细胞免疫排斥, 提高临床治疗的安全性。并且由于CIK细胞兼具NK细胞的肺MHC限制性杀瘤抑瘤特点, 导致CIK细胞具有广谱杀瘤效应在肿瘤生物免疫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深入研究可逐步替代LAK、TIL等免疫效应细胞。有学者采用CIK细胞过继免疫疗法治疗不同分期的肿瘤患者疗效显示CIK细胞对不同分期的恶性肿瘤据具有高效的杀瘤效应, 表明其较传统LAK免疫疗法具有更好的杀瘤优势[7]。

2 DC的生物免疫活性特点

DC细胞主要是由CD+34或CD+14细胞诱导分化的免疫活性细胞, 其前体细胞经骨髓进入外周血后播散至全身各处, DC细胞主要存在于脐血中[8,9], 其分布特点与CIK细胞分布特点不同。传统DC细胞的主要来源是利用体外培养CD+34细胞获取, 但体外培养CD+34细胞培养效率一般较低而不能够满足临床需求, 最新研究显示采用多重肝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进行体外扩增培养具有较高的培养效率, 可快速获取大量的DC细胞, 是目前临床常用的DC细胞采集手段[10]。DC细胞的典型特征为树突状形态, 并且DC细胞膜表面高表达MHC-2类分子及共刺激分子等, 而经诱导活化的共刺激分子能够诱导雏形T淋巴细胞的增殖与活化, 能够诱导产生并参与机体特异性CTL免疫应答反应[11,12]。而DC作为体内功能强大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 在细胞毒性细胞的活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将CIK细胞和DC联合应用治疗恶性肿瘤, 有助于解除肿瘤患者T细胞的免疫无能, 起到抗肿瘤的作用。

3 CIK联合DC的抗肿瘤特性

临床研究发现共同培养DC细胞与CIK细胞可显著刺激DC细胞与CIK细胞的分化成熟[13]。CIK细胞是细胞因子诱导的非特异性杀伤细胞, 其细胞表面分子表形能够分泌多种细胞因子, 造成了CIK细胞具有更高的非特异性杀伤能力[14]。而DC作为体内功能强大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 在细胞毒性细胞的活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将CIK细胞和DC联合应用于治疗恶性肿瘤, 有助于解除肿瘤患者T细胞的免疫无能, 起到抗肿瘤的作用。在临床实验中已经证实在进行肿瘤的过继免疫疗法时, 单纯采用CIK免疫效应细胞时临床疗效并非如理论分析那样理想, 通过回顾分析其可能与患者体内肿瘤细胞对非特异性杀伤细胞等免疫效应细胞产生抵抗作用导致杀瘤活性不明显, 并且多数学者认为造成这一现象可能与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功能性DC细胞匮乏密切相关, 由于DC细胞是人体内主要的功能性抗原呈递细胞, 对于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具有重要的抗原呈递作用, 而由于恶性肿瘤患者体内DC细胞的缺乏导致杀伤细胞的呈递作用减弱, 进而造成CIK的杀伤活性较低的效果[15,16]。因此采用CIK细胞联合DC细胞免疫过继疗法治疗恶性肿瘤能够有效缓解患者T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特点, 进而达到抗肿瘤的协同效应。

郭伟伟等[17]对CIK与DC过继免疫治疗研究显示, DC联合CIK细胞培养较单纯CIK细胞培养通具有更高的细胞增殖速度与能力, 并且联合组CIK杀伤细胞的有效成分双阳性率要高于对照组, 并且细胞表面分泌IL-2、INF-γ的水平要明显高于对照组, 并且联合培养与对照组免疫细胞活性与靶点效应的存在差异性, 对于白血病细胞的杀伤能力联合培养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可准确显示靶点效应与免疫细胞杀伤活性之间的关系。罗善超等[18]通过动物实验观察接种了人胆管癌的SCID小鼠进行CIK细胞与DC联合治疗, 对小鼠体内细胞毒素、肿瘤大小和免疫组织化学的观察, 发现联合治疗显示了最佳的肿瘤抑制效果。小鼠体内细胞毒素、肿瘤大小及免疫组化可知,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发现CIK联合DC细胞的治疗效果较单纯药物治疗具有更好的肿瘤抑制效果。并且目前通过实验及假设猜想认为DC细胞可影响CIK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的机制, 由于DC细胞表面有很多种类的有助于抗原提呈的分子, 可分泌不同种类的大量细胞因子, 并且有学者实验研究证实IL-2与IL-12对CIK细胞具有不同程度的增殖作用, 可显著提高CIK细胞的杀瘤活性, 二者共同培养可提高CIK的增殖活性与细胞毒作用, 而IL-12摄取阻断则会减弱CIK细胞的细胞毒性, 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及改善预后[19,20]。

4 小结

采用CIK联合DC治疗恶性肿瘤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其肿瘤杀伤及抗肿瘤作用效果理想, 可作为肿瘤过继治疗中免疫疗法的首选方案, 但对于CIK联合DC具体针对不同类型、不同部位的肿瘤杀伤作用与确切疗效需进一步的实验研究与评价, 使DC-CIK细胞联合免疫治疗在体内更好地发挥抗肿瘤的作用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进一步探讨DC-CIK细胞免疫治疗联合放疗、化疗、手术及中草药治疗, 将有助于减少恶性肿瘤的转移与复发, 提高临床疗效, 改善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放化疗是继手术之后临床治疗恶性肿瘤的常用方法 , 而近年来对于肿瘤辅助治疗的细胞介导过继性免疫疗法是目前临床研究热点。采用免疫疗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免疫功能, 并对消除残余病灶、骨髓净化具有显著疗效。近年来通过对淋巴因子的深入研究证实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 (CIK) 是一种新型具有广谱杀瘤特性的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HC) 限制性免疫效应细胞, 其应用效果在肿瘤的免疫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而树突状细胞 (DC) 作为机体内主要的抗原呈递细胞, 可参与并诱导抗原特异性细胞毒 (CTL) 反应, 并可通过对胰岛B细胞的作用参与体液免疫应答。近年来对于CIK细胞联用DC细胞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被临床所认可, 能够有效解除恶性肿瘤患者T细胞无能现象, 具有较好的辅助协同抗肿瘤作用。

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与淋巴转移 篇8

1 淋巴转移是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重要转移途径

侵袭、转移和复发是恶性肿瘤的基本生物学和临床特征, 侵袭是转移、扩散的基础, 复发是转移、扩散的结果。转移、扩散有直接浸润或局部转移或广泛种植, 血行及淋巴转移, 可以是局部或区域性的转移, 也可以是远处或全身性的转移。

淋巴转移是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转移的重要途径, 除滋养细胞肿瘤 (GTT) 及肉瘤以外, 其他恶性肿瘤均有很高的淋巴转移率。GTT很早就可以有血行肺转移, 进而播散全身多种器官、系统, 肉瘤亦主要是血行转移。

外阴癌的淋巴转移自腹股沟浅淋巴结到腹股沟深淋巴结、股淋巴结 (包括Cloquet淋巴结) , 再到盆腔淋巴结, 平均发生率为22%~39%, 与病灶大小、浸润深度和期别等有密切关系。阴道癌亦有很高的淋巴转移率, 阴道下段癌瘤所引起的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可达30%以上。

宫颈癌有很高的淋巴侵犯趋向性, 宫旁的淋巴结、淋巴间隙的浸润高达70%以上, 这也是对宫颈浸润癌施行根治性宫颈切除, 并要求宫旁切除、宽度或范围的原因之一。宫颈癌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都可达30%左右, 且有13%的远处锁骨淋巴结转移及8%的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子宫是盆腔的“核心”器官、血运及淋巴系均很丰富, 宫体癌总的淋巴转移率大致在50%。卵巢癌的淋巴转移更有其特点, 其规律已被阐明:①总的淋巴转移率高达50%~60%;②卵巢癌几乎有相等的机会向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③原发于左侧的卵巢癌, 其盆腔淋巴转移率远比原发于右侧者高 (约为10∶1) 。输卵管癌较少见, 就其部位及淋巴引流, 淋巴转移与卵巢癌相近。

由此可见, 淋巴引流及癌瘤转移的实验及临床研究对妇科癌瘤的诊断与治疗有重要意义。

2 淋巴转移的检测与诊断

淋巴转移的检测或评估包括术前的物理学检查 (触诊) 、影像学检查、细针穿刺活检 (fine needle aspiration, FNA) , 影像学检查又包括B超、CT、磁共振成像 (MRI) 、淋巴造影、放射免疫显像、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 (PET) 等;术中的检查包括术中探查、B超扫描、术中冰冻病理检查以及淋巴结切除术后的病理学检查, 该病理检查结果为淋巴转移的最后诊断。

术前身体检查区域淋巴结, 如双侧腹股沟、锁骨上、腋窝等的徒手触诊是常规检查步骤, 但阳性发现并不多, 增大的、固定的区域结节应予重视, 也是FNA或诊断性切除活检的基础。在炎症等情况下, 区域淋巴结也会增大而被触摸到。影像学检查中以淋巴造影较有意义, 通过淋巴管注入造影剂, 显示淋巴管及淋巴结。淋巴管的扩张、迂曲、绕行和滞留;淋巴结的增大、缺损、破坏减少或消失等被认为是阳性征象。研究表明, 卵巢癌术前淋巴造影与系统淋巴结切除病理对照, 符合率达83.3%, 可以做为术前评估、术中淋巴结切除手术的参考与指引。也可用抗体标记的核素做放射免疫显像, 且有免疫导向治疗的前景。常规的影像学检查中除PET外, 很难将2 cm以下的淋巴结显示清楚, 虽然PET检查昂贵, 但在某些不易确定的可疑复发中, 却值得考虑应用。而实施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技术 (WB-DWI) , 准确性可达88.7%。

进而, 人们期待或有赖于术中淋巴结冰冻病理切片的价值。淋巴结冰冻病理切片的准确性当然取决于术者标本的采集, 术者的“可疑”未必阳性, 而术者的“疏忽”也漏掉了阳性。直径≤2 cm的淋巴结, 亦有37%的转移。术前的影像学检查提示可以增加阳性检出率。可见, 术中的冰冻病理切片结果尚不足以作为决定扩大淋巴结切除或扩大 (缩小) 手术范围的指征, 只是一种参考指标。

总之, 术前各种方法对于淋巴转移的评估都有一定参考意义, 又都难尽完善和准确, 所以才有妇科癌瘤系统淋巴结切除的指征和必要性。

3 前哨淋巴结的意义和检测

肿瘤的淋巴转移常常发生于特定或局部区域淋巴结, 并较少“跳跃”而呈现“梯队”现象, 前哨淋巴结 (sentinel lymph nodes, SLN) 即是恶性肿瘤转移的最先发生者, 或一级转移淋巴结, 在癌瘤的转移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 SLN的研究主要在乳腺癌、恶性黑色素瘤等的治疗中, 用于制定手术策略及预后判定, 甚至开始纳入诊治规范。

对于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SLN研究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多集中于外阴癌、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 因为这些癌瘤易于发现, 常规广泛淋巴结切除似嫌不妥, 故探寻确定及选择性切除SLN有前瞻性意义。而卵巢癌、输卵管癌发现时多为晚期, 已有广泛转移, 淋巴结切除是分期手术或肿瘤细胞减灭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SLN的意义则大为逊色。

外阴癌的SLN研究最早, 其淋巴引流为腹股沟浅淋巴结上、下群内侧, 进而是腹股沟深淋巴结及Cloquet 淋巴结, 随后进入髂外及闭孔区淋巴结。定位的SLN能较准确反映上述区域淋巴结状况, 提高淋巴结切除检出率, 避免不必要的根治性手术, 降低术后病率, 提高生存质量。

宫颈癌的SLN研究始于近年, 是否成功, 是否可行, 尚难称诺。SLN定位成败与锥切手术史、肿瘤分期无关, 受肿瘤大小的影响, 故结果不一。宫颈癌的SLN位置不恒定, 可位于宫旁、闭孔窝、髂内外, 有时甚至转移至二级梯队淋巴结 (echelon nodes) ——髂总及腹主动脉旁区域。因此, 现今虽然SLN阴性, 也要根据期别做淋巴结切除术, 将其作为术前检查及评估的常规步骤亦为时过早。

对于子宫内膜癌的SLN研究很局限, 只有少数仅为3级证据的报道。不同部位浆膜下注射染料、分布较为弥散, 使其转移状况复杂难辨。

近年, 已经出现了术中淋巴图 (interoperative lymphatic mapping, ILM) , 术前或术中淋巴系闪烁造影 (lymphoscintigraphy, LSG) 等SLN定位方法, 技术方法及标准未臻统一, 但均可试行。前者平均检出率为82%, 后者为核素锝 (99mTc) 显像, 使术中摄像定位成为可能。

虽然, SLN的确定和治疗意义尚待探讨, 但可以认为这一研究是对癌瘤转移的理念深化, 对治疗, 特别是淋巴结切除术有理论指导意义。 判定识别与准确切除SLN是关键和难点, 也是多学科综合诊治技术, 值得进一步研究与开发。

4 淋巴转移对分期与治疗的影响

癌瘤的分期对病变范围的描述、治疗方法的选择、预后的评估以及学术交流与合作至关重要。主要有两大分类系统分期:国际妇产科联盟 (FIGO) 妇科肿瘤委员会 (IGCS) 的分期和国际抗癌协会 (UICC) 的TNM分期。无论哪种分期, 淋巴转移都是一项重要的指标, 特别是TNM分期系统, “N”更居特殊地位, 是描述的不可或缺的内容。

这两个分期系统可以套用, 并无伯仲之分, 但妇科医生更多用FIGO分期。无论是FIGO“老”的分期, 还是2009年“新”的分期, 尽管有所变化, 都可以看到淋巴转移在其中的地位。

4.1 淋巴转移对FIGO分期的影响

2009年FIGO分期变化最大的是外阴癌, 又主要集中在肿瘤大小和淋巴转移情况:Ⅱ期和Ⅲ期的基本区别是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甚至肿瘤直径>8 cm, 若无淋巴结转移, 仍有较好预后。而在Ⅲ期中, 更强调淋巴结转移个数对亚分期的影响。即使在Ⅳ期, 也将“腹股沟淋巴结固定或溃疡”定为ⅣA期, 任何远处转移包括盆腔淋巴结转移定为ⅣB期。

子宫内膜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 伴有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者预后更差。因此, 将原ⅢC期分为ⅢC1期 (盆腔淋巴结阳性) 和ⅢC2期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阳性, 无论盆腔淋巴结是否阳性) 。

在1988年FIGO分期中无独立的子宫肉瘤分期, 而“借”用于子宫内膜癌的分期。2010 年分期则将子宫肉瘤独立出来, 盆腔和 (或)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 都定为ⅢC期。

4.2 淋巴转移对治疗的影响

依据新的女性生殖系统癌瘤分期, 根据循证医学原则制定出治疗对策 (也应该说, 新的分期是尽可能依托于循证结果制定的) 。如美国国立全面癌症网 (NCCN) 2010年推出新的治疗指南, 也显示了对淋巴结切除的明确要求。

对于宫颈癌ⅠA1期通常做筋膜外子宫切除, 亦可做改良根治性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切除 (如淋巴血管浸润则视为ⅡB期) 。ⅠA2期后均应行盆腔淋巴结切除±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

对于子宫内膜癌的手术治疗, NCCN的“新指南”十分激进, 凡病变局限于子宫 (Ⅰ期) 能行手术者, 均应行全子宫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切除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中国学者虽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但都应以循证为根据。至少可以显示淋巴结转移在分期和治疗中的地位。

对于外阴癌和卵巢癌的淋巴结切除的意义已非常明确。也许人们不怀疑卵巢癌切除淋巴结的初衷, 但对其改善预后的价值存在质疑。应该认为, 系统性盆

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是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的组成部分, 如果能够达到理想的肿瘤细胞减灭术, 包括淋巴结切除, 当然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改善预后;但未能达到理想的肿瘤细胞减灭术, 残留较多或较大的癌瘤, 腹膜后淋巴结切除不仅困难, 而且改善预后的价值也就失去了。

淋巴转移的确定和淋巴结切除的意义在于对病变范围的估价, 以及对转归及复发的预测与防治。也许仅仅淋巴转移并不危及生命, 但其表明的癌瘤进展扩散状态则是极其重要的。

5 淋巴结切除术及淋巴转移的放射治疗与化疗

淋巴转移的主要对策是淋巴结切除, 放射治疗及化疗都在其次。淋巴结的外科处理包括活检、选择性切除及系统淋巴结切除。活检的目的是诊断是否有转移, 选择性切除实质也是诊断, 因为活检和选择都取决于术者的识别和检出技巧, 而作为手术治疗规范应是系统淋巴结切除术。淋巴结活检和选择性切除常用于SLN检查, 系术式的决策步骤。典型的例子是Dargent手术, 即保留子宫的根治性宫颈切除 (radical trachelectomy) , 其手术的第一步即是腹腔镜下淋巴结切除术, 冰冻病理检查淋巴结阴性, 方可继续完成根治性宫颈切除, 若淋巴结阳性则应行放射治疗。

5.1 淋巴结切除术

妇科癌瘤的淋巴结切除术包括盆腔淋巴结切除、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及腹股沟淋巴结切除等。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包括左右髂总、髂内外、闭孔、腹股沟深淋巴结以及骶前各区域的淋巴结切除。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包括腹主动脉旁、下腔静脉旁及动静脉间隙, 可以分腹主动脉分叉至肠系膜下动脉, 及之上到肠系膜上动脉 (或肾动脉) 两个水平 (亦有更细分者) 的淋巴结切除。腹股沟淋巴结切除实为股三角解剖, 即暴露腹股沟韧带、缝匠肌内缘及内收长肌之间的三角区域, 切除股动静脉、大隐静脉的区域淋巴结, 现今更强调血管浅部的淋巴脂肪切除。

淋巴结切除术是个需要有熟练技巧及丰富经验的医生施行的较高难度的手术。所谓要能识别解剖、精巧切除及随机应变, 亦如“走钢丝”般惊险或如履薄冰般谨慎!

淋巴结的切除可以用推剪法、剔脱法、撕脱法、抠探法等, 均可结合灵活掌握。近年在腹腔镜下施行淋巴结切除术, 术野 (放大) 清晰、出血少, 是目前最佳的淋巴结切除方法, 但对术者的技术要求更高。

淋巴结切除术中的血管损伤及出血是主要危险, 气定神宁、小心止血当可化险为夷。术后的淋巴囊肿不少见, 结扎断端及引流可减少其发生。明确、孤立而又不能切除的转移淋巴结, 特别是复发者, 可以行局部放射治疗。

5.2 淋巴转移的化疗

淋巴转移的化疗效果不佳, 即使是腹腔化疗亦难达到治疗淋巴转移的目的。改变用药方式, 即直接的淋巴管灌注是可试之途径, 特别是以特殊载体输送, 如以脂质体多柔比星施行淋巴管灌注, 有提高淋巴化疗的靶向性、缓释持久、降低毒副反应的优点。亦有将化疗药物直接注射于淋巴结区域者, 但淋巴化疗仍处在探索阶段。

生殖细胞恶性肿瘤 篇9

关键词:CIK,过继免疫治疗,恶性肿瘤

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CIK) 是继手术、化疗、放射之后第四种抗肿瘤过继细胞免疫治疗的有效方法。它是将体外激活的自体免疫效应细胞输注给患者, 以杀伤患者体内的肿瘤细胞。尤其对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如大剂量化疗、放疗后、骨髓移植后、病毒感染损伤免疫细胞数量及功能的患者更为合适。本文就CIK治疗前后淋巴细胞转化实验及用于治疗中、晚期肿瘤的效果进行了初步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中晚期肿瘤患者41例, 男25例, 女16例, 年龄28岁~71岁。其中直肠癌7例, 胃癌8例, 肺癌4例, 肾癌3例, 宫颈癌3例, 恶性淋巴瘤2例、乳腺癌5例、白血病3例、肝癌2例、食管癌4例均为中晚期患者。接受本治疗前15 d 终止任何放疗或化疗, 并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实验、化验血常规等。

1.2 治疗方案 参照卫生部“人体细胞治疗临床研究质控要点”和中国免疫学会制定的“过继性免疫治疗癌症规范”[1], 每患者治疗2个疗程, 每疗程回输CIK细胞5次 (1 d/次) , 每次回输细胞数不低于109, 每疗程回输细胞总数>5×109。

1.3 CIK细胞制备方法 取患者自体外周血50 ml, 分离单个核细胞, 置含γ-干扰素、IL-2、抗CD3单抗的完全1640培养液中, 调整细胞浓度为2×106/ml培养;24~48 h后, 用含IL-2和抗CD3单抗的1640培养液按1:1或1:2扩增, 每2~3天观察并扩增1次。第10~13天细菌霉菌培养阴性收获细胞, 洗涤后制备成细胞悬液用于治疗。

1.4 治疗方法 采用CIK静脉回输。细胞回输前先静脉滴注生理盐水, 然后连接细胞悬液滴瓶回输细胞, 每次回输细胞中加IL-2 20万U。细胞采用输血器回输, 1 h内输完。

1.5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WHO实体瘤疗效评定标准:完全缓解 (CR) :所有可见病变完全消失并至少维持4周以上;部分缓解 (PR) :肿瘤最大横与垂直径乘积减少50%以上, 并持续4周以上;好转 (MR) :肿瘤病灶二径乘积缩小25%以上, 但<50%, 无新病灶出现;稳定 (SD) :肿瘤病灶二径乘积缩小<25%或增大<25%, 无新病灶出现;进展 (PD) :肿瘤病灶二径乘积增大25%以上或有新病灶出现。疾病控制率=[ (CR+PR+MR+SD) /治疗总人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以 (x¯±s) 表示, 统计检验采用两样本均数t检验, 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IK治疗结果见表1。

细胞回输过程中, 所有患者没有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2例患者在回输后当晚, 出现中度发热, 体温38.5℃左右, 不经处理, 约2 h自动缓解。20例患者接受治疗后, 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如睡眠明显改善, 食欲增强, 乏力减轻, 体重增加, 患者自我感觉良好, 要求继续采用免疫治疗。

2.2 患者治疗前后淋巴细胞转化率测定结果

41例患者CIK细胞治疗前后淋巴细胞转化率为 (42.16±6.30) %, 治疗后淋巴细胞转化率为 (61.45±5.32) %, 二者相比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CIK是继LAK、TIL及CD3AK细胞之后, 具有细胞增殖倍数大, 肿瘤杀伤能力强的新一代过继免疫抗肿瘤细胞。经体外诱导培养后淋巴细胞转化率明显提高, 这就是CIK杀伤癌细胞的机制所在。由表1可看出CIK对各种肿瘤均有不同程度的疗效, 尤其对肾癌、恶性淋巴瘤、白血病疗效更明显, 此点与报道相一致[2]。用患者自体的CIK经体外扩增回输, 安全性得到极大提高, 避免由于交叉感染引发其他疾病。因此, 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可取得常规方法无法达到的疗效, 加之副作用小, 越来越引起关注, 为近年来肿瘤生物治疗中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化疗、手术和放疗不是无止境的, 而且往往会带来严重的毒副作用, 它只能减少体内的肿瘤细胞数量, 很难把癌细胞清除, 联合生物治疗, 根治肿瘤已不是幻想。尤其为晚期不宜手术或无法承受放、化疗所带来副作用的患者开辟了一个新的治疗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国免疫学会通讯, 1995, 2:7.

生殖细胞恶性肿瘤 篇10

关键词:卵巢,恶性肿瘤,生殖

卵巢癌是女性常见的生殖器官的肿瘤, 占女性生殖恶性肿瘤第三位。其发病越来越年轻化, 全球女性准备受孕时间越来越晚, 同时随着卵巢恶性肿瘤治疗的进步, 生存率明显提高。有生育要求的卵巢恶性肿瘤患者逐渐增多, 所以不但要保证治疗效果, 还要重视患者生育功能保留的相关问题, 尽可能保留其子宫及正常的卵巢组织, 当前患者卵巢的生殖内分泌功能及生育功能在术后化疗中所受到的影响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重视, 减少化疗药物对卵巢功能的损害成为近几年来妇科肿瘤内分泌研究的热点[1]。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 卵巢恶性肿瘤治疗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手术方式由过去传统的全面确定分期手术向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转化,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2003-2013 年收治的卵巢恶性肿瘤患者54 例。收集、整理并分析病例的年龄、症状、体征、发病年限以及疾病的临床分期情况和病理类型等相关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前均接受超声检查, 住院后进行全面的包括妇科检查在内的术前检查, 术后病理报告为确诊金标准。参照国际妇产科联盟 (FIGO) 的标准对患者进行临床分期, 其中Ⅰ期26 例, Ⅱ期6 例, Ⅲ期13 例, Ⅳ期9 例。

1.2 治疗方法

卵巢恶性肿瘤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Ⅰ~Ⅱ期患者均行分期手术, Ⅲ、Ⅳ期患者绝大部分都进行了肿瘤细胞缩减术 (1 例Ⅳ期患者未进行手术) [2]。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患者都是未生育过并要求保留生育功能, 接受了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卵巢癌患者27 例, 其中有20 例患者进行了不同方案的化疗。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进行随访采用的方式是复诊、信件及电话随访, 详细记录其生存时间及术后疾病的复发情况, 还包括化疗相关症状和生殖情况。

2 结果

2.1 54 例患者年龄分布

54 例患者年龄最小16 岁, 最大67 岁, 平均31.2 岁, 中位年龄为24.6 岁, 详见表1。54 例患者术后病理类型详见表2。

2.2 54 例患者术后辅助化疗

化疗所需疗程为3~9 个;Ⅲ期、Ⅳ期包括转移性肿瘤患者所需化疗疗程为2~11 个, 化疗方案详见表3。

2.3 54 例患者随访资料

由于患者手机号码变动、搬迁等原因, 失访的案例9 例。随访从取得病理诊断之日起开始, 到患者死亡结束, 未死亡患者随访截止日期是2013 年12 月31 日。

2.4 54 例患者术后月经及生育情况

至2013 年12 月随访结束时, 治疗时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27 例患者, 其中25 例有生育要求。术后出现月经稀发的患者2 例, 其中1 例伴性腺发育不良, 其余患者月经周期及月经量均表现正常。已婚的17 例中, 目前已有术后妊娠史9 例, 总妊娠次数9 次, 分娩正常新生儿7 次, 其中自然妊娠6 例, 自然妊娠率为66.67%。后代年龄最大5 岁, 最小2 个月, 未见肢体畸形, 智力正常。

2.5 54 例患者卵巢恶性肿瘤的分期与其预后的关系

卵巢恶性肿瘤Ⅰ期26 例, 失访5 例, 死亡1 例, 总生存率为95% (20/21) 。Ⅱ期6 例, 死亡1 例, 总生存率为83% (5/6) 。Ⅲ期13 例, 失访3 例, 死亡3 例, 总生存率为70% (7/10) 。Ⅳ期9 例, 患者均死亡, 总生存率为0。表明分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3 讨论

任何年龄的女性都有可能患有卵巢肿瘤, 卵巢恶性肿瘤发病机制不明确。卵巢生殖细胞之所以发生恶性肿瘤, 是因为女性青春期后, 卵巢分泌激素, 残留的卵巢胚胎组织受到刺激, 导致卵巢生殖细胞肿瘤的发生。卵巢上皮性肿瘤的发病位置是在卵巢表面的上皮组织中, 目前比较公认的是“不间断排卵”学说。肿瘤的临床分期是影响卵巢恶性肿瘤的最主要因素。

3.1 卵巢生殖细胞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

卵巢恶性肿瘤首选是手术治疗。传统手术方式使正常生理结构被破坏, 尽管术后能够保证疾病的痊愈, 但是年轻患者的生理功能却被破坏甚至丧失, 生活质量严重降低[3]。所以不仅要考虑到疾病治愈率的提高, 还应尤其重视年纪尚轻的女性患者的生殖及生理功能。恶性生殖细胞肿瘤一般为单侧, Ⅰ期占70% 以上。卵巢生殖细胞恶性肿瘤对化疗的敏感性很高, 5 年存活率目前已经达到了80%~90%。因此, 卵巢恶性肿瘤治疗观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手术方式由过去传统的全面确定分期手术向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转化。Tangir等[4]针对患有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106 例患者实施临床研究, 有20 例因死亡或失访而退出研究, 剩下的86 例患者中, 64 例患者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 有生育计划的患者38 例, 至少分娩了1 次的患者29 例 (76%) 。术后实施了不同的化疗方案。29 例患者分娩了后代38 个。付晨薇等[5]对保留生育功能的16 例Ⅰ期患者进行报道, 其术后存活率达到了88%, Ⅲ~Ⅳ期11 例, 术后存活率则为73%。研究认为, 切除未受累及的子宫和对侧附件对改善预后无明显影响, 即便是晚期的卵巢生殖细胞恶性肿瘤患者, 都有保留生育功能的可能, 但是术后的辅助化疗及严密的随访不可或缺。

3.2 卵巢上皮性肿瘤的手术治疗

卵巢上皮性肿瘤是最常见的一种卵巢肿瘤, 约占原发性卵巢肿瘤的2/3。卵巢上皮性癌应行全面的分期手术。针对早期卵巢肿瘤, 如果要施行保留生育功能术, 需谨慎严格的把握手术指征, 上皮性恶性肿瘤患者, 需要进行全面分期手术, 目前关于早期卵巢上皮性肿瘤行保留生育功能次广泛切除手术 (fertility sparing surgery, FSS) 的报道很多, 对传统术式及其适用范围而言都有极大的挑战。Park等[6]回顾性分析了62 例施行FSS的EOS (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 患者, 运用统计学分析可知:临床分期Ⅰc (P=0.014) 以上的患者, 分级处于G3 (P=0.002) 的患者通常预后不良;19 例患者生育后代22 个, 后代无畸形且智力正常。由此可知:处于Ⅰa~Ⅰc分期, 分位于G1~G2 分级的EOCs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术是可行的。

3.3 化疗方案的选择

化疗对于卵巢恶性肿瘤特别是生殖细胞恶性肿瘤意义重大, 对预后及生活质量都起到极大的改善作用。上世纪七十年代, 临床上开始应用单药顺铂, 使得治疗生殖细胞恶性肿瘤的效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甚至有望治愈。当前, 对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施行化疗的方案通常有BVP和BEP。而BEP方案被看成“金标准”。BEP化疗方案中长春新碱替被换为依托泊苷, 使急性不良反应大大减少。和其他实体瘤相比, 上皮性卵巢恶性肿瘤对辅助化疗更为敏感, 其总体反应率高达60%~70%。除了早期的卵巢癌处于Ⅰa~Ⅰb期、包膜完整、无腹水及粘连的低危组不需要进行化疗, 其余都需要给予以铂类为基础辅助化疗治疗, 包括Ⅰc期以上, 分化级别为Ⅱ~Ⅲ级、肿瘤侵及盆腔、包膜破裂、透明细胞型的高危组, 还包括晚期卵巢癌患者术后。卵巢功能在化疗中所受到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经量减少、月经稀发、停经、激素水平改变。试验室检查方面, 则表现为血清卵泡刺激素 (FSH) 水平升高, 血清雌二醇 (E2) 水平下降。另外, Blumenfeld等[7]研究发现, 血清抑制素A和抑制素B也可作为预测卵巢功能的指标。月经因化疗而发生的改变具有可逆性, 90% 左右的患者在化疗结束后的4~24 个月月经便会恢复正常。文献[8] 报道, 环磷酰胺等烷化剂可造成卵巢功能衰竭。目前所采用的化疗因为周期较短并且不含烷化剂, 所以不会对卵巢功能造成明显的影响。Yoo等[9]研究表明, 9 例月经未来潮者化疗后月经规律来潮8 例, 16 例月经来潮者化疗后月经恢复至化疗前15 例, 仅1 例诊断卵巢早衰。本组研究资料显示, 患者卵巢功能未受到化疗的影响或影响为一过性的。不过这一结论还需要相关的病理以及内分泌的大样本研究的支持。

3.4 术式的选择及术后妊娠的探讨

目前保留生育功能手术 (FSS) 还不是卵巢恶性肿瘤的标准的术式, 和传统根治手术相比, FSS手术存在风险性。但对于年轻卵巢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方案要做到个性化, 也就是同时考虑保守手术存在的风险及根治手术存在的缺陷, 以寻求二者之间的平衡。总的来说, 对于卵巢恶性肿瘤患者所进行的手术治疗及术后的辅助化疗, 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患者的生殖功能。在接受治疗后, 患者应尽早妊娠, 患者年龄及诸多导致不孕的因素都会对妊娠率造成直接影响。部分卵巢恶性肿瘤患者需要进行IVF等ARTS的治疗。实施恶性肿瘤治疗术前, 冻存卵巢组织、卵泡甚至冰冻胚胎是当前比较前沿的技术。年轻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是极其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 这就需要妇科肿瘤专家、生殖内分泌专家及围产医学专家的通力合作。

参考文献

[1]杜辉, 王慧兰, 张翠英.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回顾性分析[J].河北医药, 2013, 35 (17) :2644-2645.

[2]刘开江, 李庭芳.早期卵巢癌临床诊断研究新进展[J].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 1999, 26 (4) :212-216.

[3]李霞, 张师前.系统性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在晚期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预后的价值:一项Meta资料分析与研究[J].中国医疗前沿, 2009, 4 (21) :21-23.

[4]Tangir J, Zelterman D, Ma W, et al.Reproductive function after conservative surgery and chemotherapy for malignant germ cell tumors of the ovary[J].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2003, 101 (2) :251-257.

[5]付晨薇, 沈铿, 吴鸣, 等.复发性卵巢上皮性癌再次手术的临床评价[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3, 38 (11) :661-663.

[6]Park J Y, Kim D Y, Suh D S, et al.Outcomes of fertility-sparing surgery for invasive 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oncologic safety and reproductive outcomes[J].Gynecologic Oncology, 2008, 110 (3) :345-353.

[7]Blumenfeld Z.Preservation of fertility and ovarian function and minimalization of chemotherapy associated gonadotoxicity and 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the role of inhibin-A and-B as markers[J].Molecular and Cellular Endocrinology, 2002, 187 (1-2) :93-105.

[8]王敏, 何援利.达英-35预防环磷酰胺对大鼠卵巢功能损伤的实验研究[J].现代妇产科进展, 2010, 22 (7) :498-501.

妊娠性滋养细胞肿瘤患者护理体会 篇11

方法:对200 例妊娠性滋养细胞肿瘤患者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 实施系统化整体护理。

结果: 大部分患者能够愉快地接受治疗, 康复出院;41例有潜在大出血倾向及1例脑转移患者治愈;2例重度骨髓抑制患者,1例抢救成功, 另1例因继发感染而死亡。

结论:整体护理考虑患者的身心因素, 兼顾家庭、社会经济因素, 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葡萄胎 绒毛膜癌 护理经验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094-01

妊娠性滋养细胞肿瘤(gestational trophob lastictumor, GTT)包括侵蚀性葡萄胎(现又名侵袭性水泡状胎块)、绒毛膜癌, 经过正规治疗, 前者大多可以痊愈, 后者治愈率也达80%~90%[1]。但是其治疗过程较长, 涉及许多护理问题, 有必要采用新的理念进行护理。收集200例GTT患者,对其进行实施系统化整体护理, 经验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例均经病史、症状、体征、hCG 及病理检查确诊。其中侵蚀性葡萄胎134例, 绒毛膜癌66 例。< 30岁147例, 30~ 40岁44例, > 40岁9例。大专以上文化程度26例, 中学94 例, 小学以下80 例。大部分为农村患者, 家庭经济条件较差。

2 护理

2.1 焦虑、恐惧和悲痛患者护理。有关因素:①缺乏疾病知识和应对方法;②对治疗及预后担心;③治疗可能引起的经济困难;④健康状况恶化及可能失去生育能力。护理对策:①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疾病的过程、治疗计划及其预后;②鼓励患者之间交流, 分享感受;③评价家庭的交流模式和经济、情感支持系统,让患者了解其家庭成员与其共度难关的决心。本文所收治的GTT患者,能够对该病有充分的认识,愿意配合医师接受治疗。患者家属能够从情感和经济上给予大力支持, 形成了良好的护患关系和家庭气氛。患者之间能够互相关心、互相鼓励, 有许多患者出院后仍保持联系, 交流心得和体会。

2.2 大出血护理。大出血与滋养层细胞的侵袭有关。护理对策:①注意观察生命体征;②清宫术后注意观察宫缩情况, 必要时应用宫缩剂;③如果伴有卵巢黄素囊肿,不要按摩子宫, 以防卵巢破裂;④注意观察阴道有无转移结节, 防止破溃;⑤发现阴道大量出血或剧烈腹痛伴有内出血征象者, 可能为肿瘤穿破子宫壁或子宫破裂, 应及时通知医师。本组200例GTT 患者中,有36例阴道出血比较严重, 经过清宫等处理后出血症状得到控制; 有5例阴道出血比较顽固, 经介入化疗和栓塞后也获得满意的效果。

2.3 感染的护理。感染有关因素:①滋养细胞的侵蚀和手术;②化疗导致骨髓抑制。术后感染的护理对策:①术后测体温(每4h一次)和观察阴道分泌物有无恶臭;②监测实验室指标, 尤其是WBC 計数;③会阴护理;④抗生素治疗。化疗后继发感染的护理对策:①防止交叉感染;②每日空气消毒;③治疗时严格无菌操作;④协助患者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⑤定期进行WBC 计数, 发现WBC <3.0×109/L 及时通知医师;⑥加强营养, 增强体质。本文中收治的GTT 患者, 大多能够顺利完成治疗, 出院时无明显感染征象。但有2 例患者化疗后出现严重骨髓抑制, WBC<0.3×109/L。其中1 例经治疗后, WBC 恢复正常, 且化疗效果良好; 另1例因继发感染而死亡。

2.4 预防脑转移的护理。脑转移有关因素: 与滋养细胞的转移性和侵蚀性有关。护理对策: ①进行神经系统检查, 及时发现病理征象;②注意观察有无脑转移征象, 如头痛、呕吐、偏瘫、视力障碍、抽搐、昏迷等;③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滋养细胞脑转移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 早期发现、及时处理是防治的根本。本文所有病例中发现有1例脑转移患者, 经过及时正确处理患者转危为安。

2.5 预防化疗副作用的护理。化疗副作用与化疗方案的选择、化疗次数、化疗药物的用量及给药时间有关。护理对策:①协同医师选择合适的化疗方案, 准确计算药物用量, 选择合适的化疗时间;②定期查血常规, 预防感染, 注意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③有口腔溃疡者注意口腔护理,有恶心呕吐者可给予甲氧氯普胺或地西泮, 注意检查有无血电解质紊乱;④严密观察排便次数和性状, 警惕伪膜性肠炎;⑤注意观察皮肤、巩膜颜色,定期检查肝肾功能;⑥针对有脱发、皮肤反应的患者, 做好思想工作, 解除其顾虑;⑦预防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本文收治的GTT患者均能够以良好的心态接受化疗; 护理人员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 使患者的化疗不适感降到最低水平。

2.6 出院指导。通过正规治疗, 侵蚀性葡萄胎几乎可以全部治愈, 绒毛膜癌的治愈率也可达80% 以上, 但不正规的治疗和出院指导常引起GTT复发和迁延[2], 因此正确的出院指导非常重要。指导包括:①按时随访, 定期复查hCG, 术后每周一次, 转阴后每月一次,转阴半年后每3个月一次,一年后6个月一次, 直至2 年;②严格避孕2年以上,以阴道避孕工具为宜, 绝对不能使用宫内节育器;③注意休息,保持情绪稳定, 避免不良刺激和劳累;④加强自我观察,一旦发现阴道出血、咳嗽、咯血、剧烈头痛、视力障碍等表现, 要及时就诊;⑤让患者家属了解下一步的化疗计划, 做好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准备。

3 讨论

整体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 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 以护理程序为核心的护理模式。在护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者的生理、心理、家庭、经济和社会因素, 正确进行评估并制定切实有效的护理措施, 使患者处于接受治疗和康复的最佳状态[3]。GTT 是妇科常见的一大类疾病, 其共同的特性为: ①与生育能力密切相关;②需要严密正规的治疗, 否则容易复发或恶化;③治疗随访时间较长, 给患者家属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④需长期避孕, 有可能影响患者夫妻关系, 引发家庭矛盾。因此对该病患者进行整体护理是非常必要的。对收治的GTT 患者从入院、住院、出院及出院后的各个过程全面实施系统化整体护理, 形成良好的护患关系, 使患者能够顺利完成治疗, 获得身心各方面的康复。整体护理考虑患者的身、心因素, 兼顾家庭、社会经济因素, 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向阳,杨秀玉.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的诊治进展[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8, 33( 7 ) : 441- 443

[2] 向阳.耐药性滋养细胞肿瘤患者的诊断与处理[J].中华妇产科临床杂志, 2003,4(1):13-15

[3] 孙爱芝.56例滋养叶细胞肿瘤患者的整体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3,9( 3):179-180

生殖细胞恶性肿瘤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100例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 男58例, 女42例, 年龄36~75岁, 平均年龄62.5岁。在所有的患者中, 直肠癌患者11例, 宫颈癌患者10例, 胃癌患者27例, 肺癌患者22例, 卵巢癌患者11例, 结肠癌患者13例, 食道癌患者6例。运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所有的患者分成两组, 即治疗组和对照组, 两组分别由50例恶性肿瘤患者组成。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没有去除白细胞输血, 而治疗组的患者则去除了白细胞输血,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3]。

1.3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治疗组患者无论在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方面, 还是在术后感染以及转移复发等方面, 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 治疗组的50例患者中, 非溶血性反应2例, 术后感染5例, 而转移复发为12例,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对于恶性肿瘤患者而言, 输血、尤其是输全血, 一方面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放疗以及化疗的耐受力和临床治疗效果, 另一方面这种治疗方式助于促进肿瘤的转移, 极大的提高了肿瘤患者术后感染的危险性[4,5]。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恶性肿瘤的转移与复发可能与临床中的输血具有明显的关系。Burrows[6]的相关报道证实了这一点, 即在结肠癌以及直肠癌手术之后接受输血的患者中, 其生存率明显低于未进行输血的同等疾病患者。在此之后, 相关的报道陆续出现, 认为围手术期对患者进行输血, 能够明显增加肿瘤手术之后的复发率, 并降低恶性肿瘤患者5年内的生存率。相关的动物实验研究结果也显示, 接受患有同种白细胞的全血动物[7,8], 发生肺癌转移的几率明显大于去除白细胞输血的动物。恶性肿瘤晚期的患者常常呈现出恶病质, 而有些人则试图运用输血的方式来为其补充必要的营养物质, 其实, 全血或者是血浆对于恶性肿瘤患者而言均无明显的营养补给作用[9]。其原因很简单, 对恶性肿瘤患者输入的异体蛋白质, 只有完全分解为氨基酸之后, 才能够参与患者机体组织蛋白的合成过程, 然而, 研究证实, 血浆白蛋白的半衰期为20 d, 其所含有的氨基酸释放极为缓慢, 其氨基酸之中的亮氨酸以及色氨酸的含量较低, 基于此, 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讲, 这种异体蛋白质对于合成患者机体蛋白质的价值并不大。正是因为恶性肿瘤患者输血的特殊性, 在临床中, 如果医生要对患者进行输血, 便应该在输血的同时尽量减少或防止患者肿瘤术后复发与感染的相关措施, 并尽量避免没有必要的输血。此外, 医生一定要坚持输以去白细胞为主要成分的血, 最好运用白细胞过滤器等医疗设备, 将血清、全血、红细胞以及血小板中的白细胞有效的去除, 以有效的防止同种免疫与亲白细胞病毒的传播[10]。

该研究结果显示, 对于恶性肿瘤患者而言有效的去除白细胞输血有助于提高患者5年内的生存率, 并减少术后复发以及感染的可能性,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摘要:目的 研究并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去除白细胞输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为该院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10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50例, 治疗组的患者去除白细胞输血, 而对照组的患者则未去除白细胞输血, 在治疗一段时间之后,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分析白细胞输血的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无论在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方面, 还是在术后感染以及转移复发等方面, 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于恶性肿瘤患者而言, 有效的去除白细胞输液不仅有助于降低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 更加有助于降低患者肿瘤转移与复发的几率, 从而提高了临床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恶性肿瘤,白细胞输血,临床效果,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唐德钧, 付涌水, 田兆嵩.输血与免疫抑制[J].中国输血杂志, 2002 (2) :75-77.

[2]郝一文, 丁伟.去除白细胞的血小板输血的临床效果评估[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03 (5) :89-90.

[3]徐庆波, 刘志芳, 丁旭, 等.去白细胞输血对术后感染的影响[J].中国厂矿医学, 2005 (5) :82-83.

[4]张友良.去除血液成分中白细胞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 2011, 30 (13) :85.

[5]张艳华.去白悬浮红细胞临床应用更安全[J].医学动物防制, 2007 (2) :76-77.

[6]贺润年, 庞静.去除白细胞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现状[J].延安大学学报 (医学科学版) , 2008 (1) :27-28.

[7]杨建国.去除血液成分中白细胞的临床意义及不良反应[J].中外医疗, 2011, 30 (12) :96.

[8]赵珍, 赵树铭.白细胞去除及其临床应用[J].川北医学院学报, 2003 (1) :136-137.

[9]李澜.去除白细胞在该院临床输血中的应用现状[J].医学信息, 2010 (4) :307-308.

上一篇:信息管理系统平台下一篇:首都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