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共8篇)
女性生殖系统肿瘤 篇1
淋巴转移是恶性肿瘤扩散、转移的主要途径, 是诊断、治疗的重要依据, 其在女性生殖系统肿瘤中尤具特殊性, 值得重视的是淋巴转移在2009年国际妇产科联盟 (FIGO) 分期中的左右与权重作用, 以及近年关于前哨淋巴结的研究, 盆腹腔系统淋巴结切除术是妇科肿瘤医生的高水平外科技术, 亦应有一叙。
1 淋巴转移是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重要转移途径
侵袭、转移和复发是恶性肿瘤的基本生物学和临床特征, 侵袭是转移、扩散的基础, 复发是转移、扩散的结果。转移、扩散有直接浸润或局部转移或广泛种植, 血行及淋巴转移, 可以是局部或区域性的转移, 也可以是远处或全身性的转移。
淋巴转移是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转移的重要途径, 除滋养细胞肿瘤 (GTT) 及肉瘤以外, 其他恶性肿瘤均有很高的淋巴转移率。GTT很早就可以有血行肺转移, 进而播散全身多种器官、系统, 肉瘤亦主要是血行转移。
外阴癌的淋巴转移自腹股沟浅淋巴结到腹股沟深淋巴结、股淋巴结 (包括Cloquet淋巴结) , 再到盆腔淋巴结, 平均发生率为22%~39%, 与病灶大小、浸润深度和期别等有密切关系。阴道癌亦有很高的淋巴转移率, 阴道下段癌瘤所引起的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可达30%以上。
宫颈癌有很高的淋巴侵犯趋向性, 宫旁的淋巴结、淋巴间隙的浸润高达70%以上, 这也是对宫颈浸润癌施行根治性宫颈切除, 并要求宫旁切除、宽度或范围的原因之一。宫颈癌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都可达30%左右, 且有13%的远处锁骨淋巴结转移及8%的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子宫是盆腔的“核心”器官、血运及淋巴系均很丰富, 宫体癌总的淋巴转移率大致在50%。卵巢癌的淋巴转移更有其特点, 其规律已被阐明:①总的淋巴转移率高达50%~60%;②卵巢癌几乎有相等的机会向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③原发于左侧的卵巢癌, 其盆腔淋巴转移率远比原发于右侧者高 (约为10∶1) 。输卵管癌较少见, 就其部位及淋巴引流, 淋巴转移与卵巢癌相近。
由此可见, 淋巴引流及癌瘤转移的实验及临床研究对妇科癌瘤的诊断与治疗有重要意义。
2 淋巴转移的检测与诊断
淋巴转移的检测或评估包括术前的物理学检查 (触诊) 、影像学检查、细针穿刺活检 (fine needle aspiration, FNA) , 影像学检查又包括B超、CT、磁共振成像 (MRI) 、淋巴造影、放射免疫显像、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 (PET) 等;术中的检查包括术中探查、B超扫描、术中冰冻病理检查以及淋巴结切除术后的病理学检查, 该病理检查结果为淋巴转移的最后诊断。
术前身体检查区域淋巴结, 如双侧腹股沟、锁骨上、腋窝等的徒手触诊是常规检查步骤, 但阳性发现并不多, 增大的、固定的区域结节应予重视, 也是FNA或诊断性切除活检的基础。在炎症等情况下, 区域淋巴结也会增大而被触摸到。影像学检查中以淋巴造影较有意义, 通过淋巴管注入造影剂, 显示淋巴管及淋巴结。淋巴管的扩张、迂曲、绕行和滞留;淋巴结的增大、缺损、破坏减少或消失等被认为是阳性征象。研究表明, 卵巢癌术前淋巴造影与系统淋巴结切除病理对照, 符合率达83.3%, 可以做为术前评估、术中淋巴结切除手术的参考与指引。也可用抗体标记的核素做放射免疫显像, 且有免疫导向治疗的前景。常规的影像学检查中除PET外, 很难将2 cm以下的淋巴结显示清楚, 虽然PET检查昂贵, 但在某些不易确定的可疑复发中, 却值得考虑应用。而实施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技术 (WB-DWI) , 准确性可达88.7%。
进而, 人们期待或有赖于术中淋巴结冰冻病理切片的价值。淋巴结冰冻病理切片的准确性当然取决于术者标本的采集, 术者的“可疑”未必阳性, 而术者的“疏忽”也漏掉了阳性。直径≤2 cm的淋巴结, 亦有37%的转移。术前的影像学检查提示可以增加阳性检出率。可见, 术中的冰冻病理切片结果尚不足以作为决定扩大淋巴结切除或扩大 (缩小) 手术范围的指征, 只是一种参考指标。
总之, 术前各种方法对于淋巴转移的评估都有一定参考意义, 又都难尽完善和准确, 所以才有妇科癌瘤系统淋巴结切除的指征和必要性。
3 前哨淋巴结的意义和检测
肿瘤的淋巴转移常常发生于特定或局部区域淋巴结, 并较少“跳跃”而呈现“梯队”现象, 前哨淋巴结 (sentinel lymph nodes, SLN) 即是恶性肿瘤转移的最先发生者, 或一级转移淋巴结, 在癌瘤的转移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 SLN的研究主要在乳腺癌、恶性黑色素瘤等的治疗中, 用于制定手术策略及预后判定, 甚至开始纳入诊治规范。
对于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SLN研究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多集中于外阴癌、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 因为这些癌瘤易于发现, 常规广泛淋巴结切除似嫌不妥, 故探寻确定及选择性切除SLN有前瞻性意义。而卵巢癌、输卵管癌发现时多为晚期, 已有广泛转移, 淋巴结切除是分期手术或肿瘤细胞减灭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SLN的意义则大为逊色。
外阴癌的SLN研究最早, 其淋巴引流为腹股沟浅淋巴结上、下群内侧, 进而是腹股沟深淋巴结及Cloquet 淋巴结, 随后进入髂外及闭孔区淋巴结。定位的SLN能较准确反映上述区域淋巴结状况, 提高淋巴结切除检出率, 避免不必要的根治性手术, 降低术后病率, 提高生存质量。
宫颈癌的SLN研究始于近年, 是否成功, 是否可行, 尚难称诺。SLN定位成败与锥切手术史、肿瘤分期无关, 受肿瘤大小的影响, 故结果不一。宫颈癌的SLN位置不恒定, 可位于宫旁、闭孔窝、髂内外, 有时甚至转移至二级梯队淋巴结 (echelon nodes) ——髂总及腹主动脉旁区域。因此, 现今虽然SLN阴性, 也要根据期别做淋巴结切除术, 将其作为术前检查及评估的常规步骤亦为时过早。
对于子宫内膜癌的SLN研究很局限, 只有少数仅为3级证据的报道。不同部位浆膜下注射染料、分布较为弥散, 使其转移状况复杂难辨。
近年, 已经出现了术中淋巴图 (interoperative lymphatic mapping, ILM) , 术前或术中淋巴系闪烁造影 (lymphoscintigraphy, LSG) 等SLN定位方法, 技术方法及标准未臻统一, 但均可试行。前者平均检出率为82%, 后者为核素锝 (99mTc) 显像, 使术中摄像定位成为可能。
虽然, SLN的确定和治疗意义尚待探讨, 但可以认为这一研究是对癌瘤转移的理念深化, 对治疗, 特别是淋巴结切除术有理论指导意义。 判定识别与准确切除SLN是关键和难点, 也是多学科综合诊治技术, 值得进一步研究与开发。
4 淋巴转移对分期与治疗的影响
癌瘤的分期对病变范围的描述、治疗方法的选择、预后的评估以及学术交流与合作至关重要。主要有两大分类系统分期:国际妇产科联盟 (FIGO) 妇科肿瘤委员会 (IGCS) 的分期和国际抗癌协会 (UICC) 的TNM分期。无论哪种分期, 淋巴转移都是一项重要的指标, 特别是TNM分期系统, “N”更居特殊地位, 是描述的不可或缺的内容。
这两个分期系统可以套用, 并无伯仲之分, 但妇科医生更多用FIGO分期。无论是FIGO“老”的分期, 还是2009年“新”的分期, 尽管有所变化, 都可以看到淋巴转移在其中的地位。
4.1 淋巴转移对FIGO分期的影响
2009年FIGO分期变化最大的是外阴癌, 又主要集中在肿瘤大小和淋巴转移情况:Ⅱ期和Ⅲ期的基本区别是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甚至肿瘤直径>8 cm, 若无淋巴结转移, 仍有较好预后。而在Ⅲ期中, 更强调淋巴结转移个数对亚分期的影响。即使在Ⅳ期, 也将“腹股沟淋巴结固定或溃疡”定为ⅣA期, 任何远处转移包括盆腔淋巴结转移定为ⅣB期。
子宫内膜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 伴有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者预后更差。因此, 将原ⅢC期分为ⅢC1期 (盆腔淋巴结阳性) 和ⅢC2期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阳性, 无论盆腔淋巴结是否阳性) 。
在1988年FIGO分期中无独立的子宫肉瘤分期, 而“借”用于子宫内膜癌的分期。2010 年分期则将子宫肉瘤独立出来, 盆腔和 (或)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 都定为ⅢC期。
4.2 淋巴转移对治疗的影响
依据新的女性生殖系统癌瘤分期, 根据循证医学原则制定出治疗对策 (也应该说, 新的分期是尽可能依托于循证结果制定的) 。如美国国立全面癌症网 (NCCN) 2010年推出新的治疗指南, 也显示了对淋巴结切除的明确要求。
对于宫颈癌ⅠA1期通常做筋膜外子宫切除, 亦可做改良根治性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切除 (如淋巴血管浸润则视为ⅡB期) 。ⅠA2期后均应行盆腔淋巴结切除±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
对于子宫内膜癌的手术治疗, NCCN的“新指南”十分激进, 凡病变局限于子宫 (Ⅰ期) 能行手术者, 均应行全子宫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切除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中国学者虽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但都应以循证为根据。至少可以显示淋巴结转移在分期和治疗中的地位。
对于外阴癌和卵巢癌的淋巴结切除的意义已非常明确。也许人们不怀疑卵巢癌切除淋巴结的初衷, 但对其改善预后的价值存在质疑。应该认为, 系统性盆
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是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的组成部分, 如果能够达到理想的肿瘤细胞减灭术, 包括淋巴结切除, 当然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改善预后;但未能达到理想的肿瘤细胞减灭术, 残留较多或较大的癌瘤, 腹膜后淋巴结切除不仅困难, 而且改善预后的价值也就失去了。
淋巴转移的确定和淋巴结切除的意义在于对病变范围的估价, 以及对转归及复发的预测与防治。也许仅仅淋巴转移并不危及生命, 但其表明的癌瘤进展扩散状态则是极其重要的。
5 淋巴结切除术及淋巴转移的放射治疗与化疗
淋巴转移的主要对策是淋巴结切除, 放射治疗及化疗都在其次。淋巴结的外科处理包括活检、选择性切除及系统淋巴结切除。活检的目的是诊断是否有转移, 选择性切除实质也是诊断, 因为活检和选择都取决于术者的识别和检出技巧, 而作为手术治疗规范应是系统淋巴结切除术。淋巴结活检和选择性切除常用于SLN检查, 系术式的决策步骤。典型的例子是Dargent手术, 即保留子宫的根治性宫颈切除 (radical trachelectomy) , 其手术的第一步即是腹腔镜下淋巴结切除术, 冰冻病理检查淋巴结阴性, 方可继续完成根治性宫颈切除, 若淋巴结阳性则应行放射治疗。
5.1 淋巴结切除术
妇科癌瘤的淋巴结切除术包括盆腔淋巴结切除、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及腹股沟淋巴结切除等。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包括左右髂总、髂内外、闭孔、腹股沟深淋巴结以及骶前各区域的淋巴结切除。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包括腹主动脉旁、下腔静脉旁及动静脉间隙, 可以分腹主动脉分叉至肠系膜下动脉, 及之上到肠系膜上动脉 (或肾动脉) 两个水平 (亦有更细分者) 的淋巴结切除。腹股沟淋巴结切除实为股三角解剖, 即暴露腹股沟韧带、缝匠肌内缘及内收长肌之间的三角区域, 切除股动静脉、大隐静脉的区域淋巴结, 现今更强调血管浅部的淋巴脂肪切除。
淋巴结切除术是个需要有熟练技巧及丰富经验的医生施行的较高难度的手术。所谓要能识别解剖、精巧切除及随机应变, 亦如“走钢丝”般惊险或如履薄冰般谨慎!
淋巴结的切除可以用推剪法、剔脱法、撕脱法、抠探法等, 均可结合灵活掌握。近年在腹腔镜下施行淋巴结切除术, 术野 (放大) 清晰、出血少, 是目前最佳的淋巴结切除方法, 但对术者的技术要求更高。
淋巴结切除术中的血管损伤及出血是主要危险, 气定神宁、小心止血当可化险为夷。术后的淋巴囊肿不少见, 结扎断端及引流可减少其发生。明确、孤立而又不能切除的转移淋巴结, 特别是复发者, 可以行局部放射治疗。
5.2 淋巴转移的化疗
淋巴转移的化疗效果不佳, 即使是腹腔化疗亦难达到治疗淋巴转移的目的。改变用药方式, 即直接的淋巴管灌注是可试之途径, 特别是以特殊载体输送, 如以脂质体多柔比星施行淋巴管灌注, 有提高淋巴化疗的靶向性、缓释持久、降低毒副反应的优点。亦有将化疗药物直接注射于淋巴结区域者, 但淋巴化疗仍处在探索阶段。
恶性肿瘤的淋巴转移是普遍的问题, 在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诊治中, 淋巴转移更居特殊重要地位。但诸多临床与基础问题并没有得到细致研究、深刻认识和完善解决, 期冀有识之士关注淋巴问题的研究, 转换为临床肿瘤防治之推动力。
女性生殖系统肿瘤 篇2
(一)血管
女性内外生殖器官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于卵巢动脉、子宫动脉、阴道动脉扩阴部内动脉。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但数目比其动脉多,并在相应器官扩其医学教 育网原创周围形成静脉丛,且互相吻合,所以盆腔感染易于蔓延扩散。
(二)淋巴
女性内外生殖器官和盆腔组织具有丰富的淋巴系统。淋巴结一般沿相应的血管排列,其数目、大小和位置均不恒定。
(三)神经
1.外生殖器的神经支配:外阴部神经主在来自阴部神经。
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的诊断与新进展 篇3
1 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的分类、疾病命名渐趋统一
一直以来妇科病理就存在疾病名称混乱的问题,对疾病命名不统一规范,引起临床医生以及病理医生之间的疾病的沟通,不能很好指导临床进行合理的诊断。随着WHO于70年代制订的《卵巢肿瘤组织学和女性生殖道组织学分类》以来,90年代推出第2版,直至2003年推出新的《女性生殖器官肿瘤分类》,其分类及命名基本完善。新的分类方法,从疾病的定义、巨检、镜检以及鉴别诊断、预后等方面进行描述,此外还特别介绍了一些常见肿瘤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以及遗传信息[2]。目前WHO的分类已被大部分国家采纳,这使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名称日渐统一,同时又统一了诊断标准,使得临床病理能很好的交流,相辅相成,更利于疾病的诊断治疗。
2 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病理诊断新技术的进展
2.1 阴道和宫颈细胞学
半个世纪前Papanicolaou开创了细胞学,也正是从阴道细胞学开始病理工作。半个世纪以来,其不断完善发展,有助于宫颈癌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很大程度上提高宫颈癌的早期发现率,使其得到早期治疗,显著降低了宫颈癌的死亡率。因其经济、简便、高效,目前阴道、宫颈细胞学检查已经作为普查宫颈癌的最常用方法。细胞学检查报告结果在九十年代也由巴氏分级系统发展为TBS系统,并广泛应用于各个较大型医疗机构[3]。采用液基技术进行的制片目前在国际通用,在国内许多城市也已开展,增加了诊断的正确性,降低了假阴性的发生率[4]。
2.2 卵巢肿瘤病理诊断的发展
卵巢肿瘤病理诊断室病理诊断之中的重难点。卵巢因其特殊的胚胎发育,及组织结构的复杂性,发生于卵巢的肿瘤在形态上及其复杂,肿瘤类型亦复杂[5]。半个多世纪以来,通过不断的研究,卵巢肿瘤的分类近趋完善,其瘤样病变具体有上皮、性索、间皮、生殖细胞、卵巢网、淋巴造血系转移性以及其余起源不明的杂类,其中每一大类肿瘤中又包括许多亚型或者变异型肿瘤[6]。此外在上皮间肿瘤中还存在一种交界性肿瘤,在良恶之间,具有恶性肿瘤的性质但是预后较其为好[7]。目前国内对在卵巢肿瘤的病理诊断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近年来对于卵巢的各类肿瘤有诸多报道,如卵巢肿瘤的新进展、细胞角蛋白等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研究、Brenner瘤等的超微结构的病理研究以及对抑制肿瘤增值机制的研究[8,9]。
2.3 宫颈癌和癌前病变
宫颈癌是威胁女性健康的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于疾病康复及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宫颈癌的研究在上世纪形成了肿瘤发生两阶段理论即宫颈鳞状细胞肿瘤的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系统,诊断系统有CIN系统、TBS系统,及目前应用较广的TNM分类、FIGO分期。2003年WHO分类宫颈上皮性肿瘤中提到早期浸润性即微浸润性鳞状细胞癌,并在诊断标准中特指接近于FIGO中的IA分期[10,11]。我国病理界对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观点和理论也广泛采用,并进行相关的各项研究,达到世界水平。
2.4 HPV在宫颈癌发病机制中的意义
近年来,HPV在妇科肿瘤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相关研究越来越多,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大部分的鳞状上皮内病变中检测有HPV DNA,说明HPV感染和宫颈癌的发生息息相关[12]。目前通过测序,已经发现有85型HPV,其中16、18、45、46和58型具有高度致瘤的特性,称高致瘤危险型。随后研究又发现原来的中致瘤危险型也有渐变为高致瘤危险型的倾向[13]。HPV类型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分型参与宫颈癌的发生。
2.5 子宫体肿瘤的诊断
子宫内膜癌同宫颈癌一样同为女性生殖系统肿瘤中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的病理学研究阐述了其诸多的组织学类型,并且确立了肿瘤的两种形态[14]。通过病因学、流行病学、组织学以及生物学等方面考虑,分为Ⅰ、Ⅱ型,Ⅰ型病史较长,肌层浸润少浅,发生淋巴转移较少,激素治疗敏感,且预后较好,以子宫内膜样癌常见,主要发生于年轻女性,跟雌激素相关性较大;而Ⅱ型正好相反,发生在老年女性居多,与雌激素无相关性[15]。
2.6 滋养细胞疾病的诊断进展
近年来病理学对滋养细胞疾病的研究颇多,进展较快,其水泡样胎块被分为部分性和完全性两种,并从生物学行为、细胞遗传性特性、病理特征等方面进行深刻的研究报道,其中中间滋养细胞概念的提出更是有了一个质的变化,对于胎儿母体之间的血循环建立有重要作用。国内的病理学工作人员对滋养细胞疾病的也进行了较广的研究,包括中间滋养细胞在内的滋养细胞疾病。
3 结语
女性生殖系统肿瘤作为严重危害女性健康的重要问题,应受到诸多关注,使疾病早诊断早治疗,达到较好的预后。其中早诊断尤为重要。病理学诊断作为肿瘤诊断分期中的重要部分,要达到高效、灵敏,提高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的早期发现率。在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的诊断中,要利用诊断病理学的新进展、新成果,提高病理专科医生的专业素质,从而提高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的病理诊断水平,使病理学在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的诊断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摘要:女性生殖系统的肿瘤发病率呈日益上升的趋势,严重威胁女性健康。其主要的治疗原则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病理学诊断作为肿瘤分期分型的主要部分,在其诊断上意义重大。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学者在对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的诊断、临床表现解析以及发病机制的等各方面的探讨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是针对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的病理学诊断以及进展作综述。
女性生殖系统肿瘤 篇4
B.小阴唇
C.前庭大腺
D.阴道前庭
E.阴蒂
宫颈阴道部为何种组织覆盖()宫颈癌好发部位是()A.宫颈管柱状上皮
B.复层鳞状上皮
C.柱状上皮
D.柱状上皮与鳞状上皮交界处
E.鳞状上皮
从宫颈到骨盆侧壁为()维持子宫前倾的主要韧带为()A.圆韧带
B.主韧带
C.宫骶韧带
D.阔韧带
E.骨盆漏斗韧带
外伤时易形成血肿的部位是()耻骨联合前面隆起的脂肪垫是()A.阴阜
B.阴蒂
C.前庭球
D.阴道前庭
E.大阴唇
相当于阴蒂、阴唇系带及阴道前庭部位的是()相当于阴道口部位的是()A.阴户
B.子门
C.阴门
D.子处
E.子肠
卵巢组织中不包括()A.生发上皮
B.腹膜
C.皮质
D.髓质
E.卵泡
有关外生殖器描述错误的是()A.阴阜即耻骨联合前面隆起的脂肪垫
B.大阴唇为一对隆起的皮肤皱襞 C.两侧大阴唇之间的菱形区为阴道前庭
D.阴蒂位于两侧小阴唇之间韵顶端
E.前庭大腺位于大阴唇后部
关于生殖器的中医称谓,与宫颈相应的是()A.胞脏
B.子处
C.子门
D.阴门
E.阴户
骨盆出口后矢状径是指()A.坐骨棘连线中点至4、5骶椎间的距离
B.坐骨棘连线中点至尾骨尖的距离
C.坐骨结节连线中点至4、5骶椎问的距离
D.坐骨结节连线中点至骶尾关节间的距离
E.坐骨结节连线中点至尾骨尖的距离 10 维持子宫在正常位置,是由()A.盆底肌肉及其上下筋膜支撑
B.膀胱和直肠的支撑
C.子宫四对韧带及盆底肌肉、筋膜的支托作用
D.腹腔压力作用
女性生殖系统双原发癌2例 篇5
例1 患者, 51岁, 因不规则阴道流血2年, 加重1周, 于2005年5月16日上午9时急诊入某医院。患者于2年前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 表现为月经周期延长 (2月余) , 经期持续1+月, 经量多 (用卫生巾50张) , 无腹痛、发热、头昏、心悸、腹泻、便秘、血尿等, 无阴道排液及性交后阴道流血。1周前再次因停经2月后出现阴道流血, 量多, 伴暗红色血块及心悸、乏力。家族史:其姐2000年死于“卵巢癌”。入院查体:T、R、BP正常, P 120/min, 一般情况差, 重度贫血貌;心、肺、腹无异常;妇科检查:外阴经产型, 阴道内见大量暗红色积血, 宫颈稍肥大, 光滑, 盆腔正中扪及一大小约10 cm×10 cm×9 cm囊实性肿块, 光滑, 活动, 与子宫关系不明确。辅助检查:血WBC 11.5×109/L, Hb 60 g/L, N 0.623, L 0.319;B超检查提示:子宫增大, 宫内见一大小约3.0 cm×3.5 cm光团, 子宫右侧盆腔内见13.3 cm×12.3 cm×9.0 cm实性团块, 形态不规则, 边界尚清楚, 无完整包膜, 血流较丰富。入院后在输液、输血下行诊刮术:探宫腔9 cm, 刮出内膜样组织约5 g送病理检查。病理结果:子宫内膜腺体呈腺瘤样增生过长, 部分癌变。行剖腹探查术, 术中见:淡黄色腹水约1300 ml (脱落细胞学检查未查见癌细胞) 。子宫如孕50天大小, 表面粗糙, 质中, 右卵巢增大约18 cm×20 cm×15 cm, 无粘连, 表面有突起, 包膜不完整, 有灰白色豆渣样物, 左附件无异常;肝右叶膈面有一直径0.5 cm大小结节, 肠管表面粗糙, 未扪及明显结节;大网膜、阑尾、结肠旁沟、腹膜、横膈等均未见明显异常。切除右附件包块送病理检查。冰冻切片检查报告:卵巢恶性肿瘤 (腺癌) 。行子宫及双附件切除加大网膜、阑尾切除加盆腔淋巴结切除术。石蜡切片检查结果:子宫内膜腺癌, 中分化, 浸及浅肌层;右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 宫颈、阴道残端、左附件、大网膜、阑尾及盆腔淋巴结均未见癌转移。术后转入我院行TP方案化疗6疗程。随访至今, 妇科检查、盆腔B超检查、CA125及胸片等检查均无异常发现。
例2 患者, 49岁, 因月经紊乱10+月, 妇科检查发现宫颈异常1周, 于2007年12月14日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 周期30天。10+月前无诱因出现月经紊乱, 周期30~60天不等, 月经后阴道流血淋漓不尽约10+天, 无发热、头昏、心悸、腹痛、阴道排液等不适, 无性交后阴道流血;入院7天前妇科检查, 宫颈刮片见核异质细胞, 行宫颈活组织检查 (3、6、9、12点) 结果示: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Ⅲ级, 部分癌变为原位癌。入院查体:T、P、R、BP正常, 心、肺、腹无异常;妇科检查:外阴、阴道无异常, 宫颈肥大, 轻度糜烂, 子宫前位, 正常大小, 无压痛, 双附件无异常。入院诊断:宫颈原位癌。行宫颈锥切, 排除宫颈浸润癌。病理检查结果示:CINⅢ级并累及腺体。B超检查提示:子宫正常大小, 宫颈部弱实性肿块。行阴式子宫全切术, 剖视子宫:宫腔内子宫前壁黏膜见一大小约1.0 cm×1.5 cm突起。冰冻切片检查示: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伴急性炎症。石蜡切片检查示:子宫内膜样腺癌, 中等分化, 其间部分呈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伴不典型增生改变, 并明显急性炎症改变, 癌灶浸及浅肌层, 距外膜最近处约2 cm, 宫颈、双侧子宫侧壁切缘未见癌组织。再次行腹腔镜下双附件切除及盆腔淋巴结切除术, 病理检查:双附件及淋巴结 (0/23) 均未见浸润或转移癌灶。术后予孕激素治疗。随访至今, 妇科检查、盆腔B超检查、CA125及胸片等检查均无异常发现。
2 讨 论
女性生殖系统原发双癌十分少见, 其中以子宫内膜和卵巢同时发生癌变最为常见;它是有别于原发性子宫内膜癌或卵巢癌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肿瘤, 易与转移癌混淆。近三年我院收治了2例病例。1例为子宫内膜癌合并卵巢内膜样腺癌, 1例为子宫内膜癌合并子宫颈原位癌。
2.1 诊断及鉴别诊断
2.1.1 诊断标准
1987年Young等[1]提出原发性双癌的诊断标准:①两个癌灶没有直接联系;②一般没有子宫肌层的浸润或仅有浅浸润;③没有淋巴及血管内浸润;④ 肿瘤主要存在于子宫内膜和卵巢;⑤常伴有各自的癌前病变;⑥两个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可以是相同的, 也可以是不相同的;⑦两个肿瘤常有局限于原发灶或仅有微小转移;⑧卵巢内有时伴有子宫内膜异位症。
例1和例2均符合原发双癌的诊断标准。子宫内膜和卵巢的病理类型不同的双原发癌容易诊断, 而病理类型相同的双原发癌与转移癌的鉴别较为困难。
2.1.2 鉴别诊断
1985年Ulbright等[2]提出诊断子宫内膜癌转移至卵巢的标准:①小卵巢:直径小于5 cm;②双侧卵巢受累, 卵巢多呈结节状;③子宫深肌层浸润;④血管浸润。只要有其中2项病理符合即可诊断。
女性生殖系统多原发癌的术前诊断和分期十分困难, 均以手术病理分期为主。因此, 应提高对多原发癌的警惕, 在获得第一种肿瘤的诊断后, 对有其他可疑的症状和体征者, 应进一步进行相应的检查, 以明确诊断。在癌症患者的诊断和随诊过程中, 如发现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癌瘤, 不要轻易下“转移”或“复发”的结论, 应根据第一种肿瘤的一般转移规律、易复发部位、首次治疗的彻底性、病理形态以及两种肿瘤的发病时间间隔等综合分析。
2.2治疗及预后
治疗以手术为主。子宫内膜与卵巢双原发癌的手术方式应根据卵巢癌分期手术及减瘤术的原则;并根据宫颈管有无受累决定是否行广泛子宫切除。其术后的辅助治疗尚无统一标准。对有以下子宫内膜癌复发高危因素者应补充放疗[3]: (1) 病理类型为浆液性乳头状腺癌或鳞腺癌; (2) 肿瘤分化为G2、G3级; (3) 深肌层受侵。
其化疗方案按卵巢癌的方案, 其中ⅠA期或ⅠB期G1级的卵巢癌可不予化疗, 其他患者需要进行3~6个疗程化疗[4]。本组病例1术后用TP方案化疗6疗程, 病例2术后以孕激素治疗1年。
女性生殖系统双原发癌是一种临床少见的、有别于原发性子宫内膜癌或卵巢癌的恶性肿瘤, 临床病理上有其特殊性, 一般发现较早, 预后亦较好。
参考文献
[1]Young RH, Scully RE.Metastatic tumors of the ovary.In:Kurman RJ.eds.Blaustein’s Gynecological pathology of the female genital tract[M].3rd edition.NewYork:Springer, 1987:742-768.
[2]Ulbright TM, Roth LM.Metastatic and independent cancers of the en-dometrium and ovary:a clinicopathologic study of34cases[J].Hum Pathol, 1985, 16 (1) :28-34.
[3]楼寒梅, 楼洪坤, 吴梅娟.子宫内膜与卵巢原发性双癌临床病理分析[J].中华肿瘤杂志, 2006, 28 (8) :617.
女性生殖系统肿瘤 篇6
利用图片动画感知女性一生各阶段生理特点
女性从胚胎形成到衰老是一个渐进的生理过程, 体现了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发育、成熟和衰退的变化过程, 同时伴随着生殖器官解剖结构的变化。教学过程中, 我们利用图片、动画使学生形象地了解这一过程, 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避免了死记知识的枯燥。如儿童早期子宫、输卵管及卵巢均位于腹腔内, 儿童晚期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抑制状态解除, 子宫、输卵管及卵巢开始逐渐下降至盆腔。宫颈与宫体的比例在不同时期也有明显变化, 可以用图片形式展现, 易于学生的记忆。对于重要的知识点, 可采用漫画形式展现, 如月经初潮是青春期的重要标志及绝经综合征 (包括潮热、出汗、失眠、抑郁或烦躁等) 。
利用逻辑思维分析记忆雌孕激素的作用
卵巢的主要功能是分泌女性激素、调节产生卵子并排卵, 是妇产科学的重要基础, 需要学生认真理解并掌握。雌孕激素的生理作用繁多, 单纯靠背诵、记忆很难掌握, 教师可通过逻辑思维分析教学法使学生快速掌握并记忆。
卵巢主要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从词语表面意思来理解, 雌激素是促进和维持女性性征和生理的激素, 为孕育生命打下基础, 可采用由外生殖器到内生殖器的顺序来记忆。其作用包括:使阴唇发育、丰满、色素加深;促进阴道上皮细胞的增生、角化及增加细胞内糖原含量, 使阴道维持酸性环境;使宫颈口松弛, 增加宫颈黏液分泌, 性状变稀薄呈拉丝状, 有利于精子通过;促进子宫内膜增殖;促进子宫平滑肌增生肥大;促进输卵管发育, 增强肌层节律性收缩的振幅;协同促性腺激素促使卵泡发育[2]。孕激素是在雌激素的作用基础上发挥作用, 从词语表面意思来理解, 孕激素是怀孕必须的激素, 可采用由子宫向两端生殖器的顺序来记忆。其作用包括:使增殖期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 为受精卵的着床做准备;降低子宫平滑肌兴奋性及其对缩宫素的敏感性, 从而抑制子宫收缩, 有利于胚胎的生长发育;使宫颈口闭合, 黏液变黏稠, 阻止精子及微生物进入;加快阴道上皮细胞脱落;抑制输卵管的节律性收缩[2]。孕激素是在雌激素的基础上发挥作用, 但孕激素与雌激素存在作用相反的方面。在排卵前需要阴道上皮细胞的增生及细胞内糖原含量增加, 需要宫颈黏液变稀薄, 利于精子通过, 需要输卵管的蠕动输送卵子;需要子宫内膜及肌层增厚为着床准备, 这些是雌激素在发挥作用。排卵后会加快阴道上皮细胞脱落, 宫颈黏液变黏稠阻止精子进入宫腔, 不需要输卵管的输送卵子, 使内膜转化为分泌期并抑制子宫收缩, 利于胚胎着床。
融会贯通理解生殖内分泌的调节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是女性的性腺轴, 内分泌调节是该章节的重点及难点, 需要学生理解记忆才能牢固掌握。首先是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是该轴的启动中心, 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调节卵巢功能, 卵巢分泌雌孕激素调节生理功能。人体内分泌就像一台精密的仪器, 各种激素时刻保持着相互协调的运作方式, 保持这种协调的主要方式是负反馈, 该轴的调节也是主要靠负反馈, 但是雌激素存在正反馈与负反馈两种模式。当雌激素的分泌达到阈值 (≥200 pg/m L) 并维持48 h以上, 雌激素即可发挥正反馈作用, 刺激LH分泌高峰[2]。向学生讲授人体正反馈调节方式 (包括排尿、排卵、分娩及血液凝固) , 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医学知识。该章节的讲解结合教科书经典的“生殖及生殖器官的周期性变化”图片, 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目的:妇产科学教学工作中,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内容较抽象, 难以掌握,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逻辑记忆等方式灵活讲授, 可以促使学生掌握知识。
关键词:女性生殖系统生理,基础教学,逻辑记忆
参考文献
[1]邓姗, 李雷, 彭澎.妇科内分泌学研究进展[J].妇产科文献俱乐部, 2016, 7 (3) :212-215.
女性生殖系统肿瘤 篇7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2005年1月至2009年4月, 我院妇科住院的生殖道畸形患者共有289例, 占同期妇科住院总人数的0.53%, 其中先天性无子宫或无阴道58例, 处女膜或阴道闭锁20例, 子宫纵隔 (完全或不完全性) 135例, 阴道斜隔综合征 (双子宫、双宫颈、双阴道, 一侧阴道完全或不完全闭锁畸形) 59例, 残角子宫13例, 单角子宫4例。患者年龄在13-47岁, 平均年龄 (23.4±2.8) 岁, 已婚193例 (其中已婚未育89例) , 未婚96例 (其中有性生活者12例) 。
1.2 临床表现
月经从未来潮者78例 (先天性无子宫无阴道58例, 处女膜或阴道闭锁20例) ;以腹痛为主诉者90例, 表现为原发性痛经进行性加重, 病程为2个月~8年不等;阴道分泌物增多并伴有异味者58例, 病程为6个月至3年;不孕患者17例, 不孕年限为3~5年;习惯性流产39例;妊娠期产前检查发现2例, 其中1例为妊娠6个月乘车返乡中突发剧烈腹痛, B超发现妊娠子宫右上方有一个直径8 cm大的实质性包块, 行剖腹探查时发现为右残角子宫扭转;人工流产 (人流) 时发现4例, 其中1例为人流时发现右阴道小孔溢脓, B超提示双子宫、双宫颈、右侧子宫腔分离, 有2 cm液性暗区, 右侧阴道内积液3cm×2cm×1cm。妇科检查发现下腹部或阴道内有大小不等的包块, 张力较大, 有压痛, 其余3例均为双宫腔, B超检查证实为纵隔子宫。
1.3 诊断方法及结果
289例生殖道畸形患者入院后, 常规行盆腔及泌尿系统彩色三维B超检查, 并行静脉肾盂造影 (IVP) , 必要时行输卵管碘油造影 (HSG) 。彩色三维B超可明确诊断子宫、宫颈及阴道畸形情况及是否同时存在肾脏畸形, IVP检查可明确泌尿系畸形的发生类型, 而当子宫畸形类型无法明确时进一步行HSG检查。
根据生殖道畸形发生的情况分为对称性畸形及不对称性畸形两类, 其中子宫完全或不完全纵隔、先天性无子宫无阴道、处女膜或阴道闭锁为对称性畸形;而阴道斜隔综合征、残角子宫、单角子宫为不对称性畸形。289例生殖道畸形患者中, 对称性畸形213例, 其中只有1例合并肾脏缺如, 对称性生殖道畸形患者合并泌尿系统畸形的发生率为0.35% (1/289) ;不对称性畸形76例, 65例伴有肾脏发育异常, 占不对称性畸形的85.53% (65/76) , 占总生殖道畸形的22.49% (65/289) 。具体分类如下: (1) 阴道斜隔综合征59例, 伴同侧肾脏缺如43例, 盆腔异位单肾畸形2例, 双侧马蹄肾1例, 左侧马蹄肾伴右肾代偿性增大1例, 双侧各有1对肾盂、肾盏, 输尿管中下段合并1例; (2) 残角子宫13例均合并同侧肾脏缺如; (3) 单角子宫4例均合并同侧肾脏缺如; (4) 先天性无子宫无阴道58例, 其中1例合并肾脏缺如; (5) 未合并泌尿系统畸形的子宫纵隔 (完全或不完全) 135例; (6) 未合并泌尿系统畸形的处女膜闭锁、阴道闭锁20例。
1.4 治疗
生殖器畸形合并泌尿系统畸形的治疗主要是解决患者的生殖器畸形, 解除患者症状并进行生殖器整形。针对289例不同畸形类型患者的治疗, 我们采用的主要方法有: (1) 阴道斜隔切开术:适用于阴道斜隔综合征的患者, 打开阻塞后即可消除症状, 手术方式简单、手术效果好, 但不能保护生育能力。 (2) 残角子宫切除术:适用于残角子宫有痛经症状的患者, 可经腹腔镜下切除或进腹切除两种方式, 目前比较常用腹腔镜检查加镜下切除残角子宫的方法, 其优点是损伤小, 手术方便, 并有诊断价值。 (3) 4例单角子宫均为不孕患者, 其治疗均通过腹腔镜检查发现合并盆腔粘连输卵管积水, 腹腔镜下粘连分离输卵管造口后, 自然妊娠1例, 人工授精成功妊娠1例, 体外授精-胚胎移植成功至足月妊娠1例。 (4) 人工阴道成型术:适用于先天性无子宫无阴道患者, 本院采用以腹膜代阴道法, 手术成功率高, 术后予阴道模具 (本院自行设计) 固定, 直至有正常性生活为止, 以防止阴道缩窄或阴道瘢痕挛缩。 (5) 子宫纵隔切除用于子宫完全或不全纵隔有反复性流产或不孕患者。目前我院均采用宫腔镜下电切割手术来切除子宫纵隔, 效果比较理想。 (6) 处女膜闭锁患者进行处女膜切开手术, 阴道闭锁同处女膜闭锁治疗相似, 先切开闭锁段阴道, 再切开积血包块, 排净积血后, 利用已游离的阴道黏膜覆盖创面。术后均需注意预防瘢痕挛缩或阴道狭窄的发生, 需定期扩张阴道。
对于合并泌尿系畸形者, 检查目的是为明确诊断并告之病情, 使患者知晓自身情况, 对其泌尿系统功能的保护具有实际意义。如, 可避免使用对肾脏有害的药物, 有意识的保护好肾脏, 但无特殊的治疗方法。
2 讨论
2.1生殖道畸形与泌尿系统畸形的胚胎发生泌尿、生殖系统同起源于中胚层的细胞团——泌尿生殖嵴, 他们的原始导管为中肾导管 (wolffianducts) 和副中肾导管 (mullerian ducts) 。
正常女性生殖管道发生从胚胎第6周开始, 由两侧的副中肾管完全融合发育形成子宫、输卵管及阴道上部, 中肾管于第4周时即已发育成泌尿生殖窦, 其发育不仅仅形成肾脏, 同时还诱导副中肾管的融合。目前认为, 生殖道畸形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孕早期 (孕4—13周) 接触致畸因素后所致。而且不同时期的致畸因素所致的生殖道畸形类型也有所不同, 如果致畸因素作用于孕第4周, 就会导致中肾管的发育中断。同侧中肾管发育终止后, 同侧副中肾管的发育也随之停止。而另一侧中肾管和副中肾管如不受影响可正常发育, 形成一套正常生殖器官和泌尿系统。这可能是不对称性生殖道畸形合并泌尿系统畸形的发生机制。而如果致畸因素活跃在13周或以后, 则由于中肾管的发育基本已经完成, 副中肾管的融合也已经完成, 则只出现纵隔子宫等对称性畸形, 从而不伴有泌尿系统的畸形。
对本组病例的临床分析发现, 不对称性生殖道畸形患者合并同侧肾脏、输尿管畸形发生率较高, 为22.49%, 生殖道对称性畸形患者合并泌尿系统畸形发生率极低, 为0.35%。本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 生殖泌尿系统在发生发育的过程中存在着密切关系, 有着内在联系。也因此提示, 生殖道不对称性畸形更易合并同侧泌尿系统的发育畸形。这一结论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诊断该类畸形, 尤其是对于泌尿系统畸形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启示作用。
2.2 早期诊断生殖道畸形合并泌尿系统畸形的临床意义
随着人们对生殖道畸形合并肾脏畸形的认识不断提高, 以及临床检查手段的改进, 目前除了常用的HSG、B超、IVP等方法外, 还可以应用MRI及CT进行诊断。对于生殖道畸形的早期诊断, 可以及早解除患者的症状和病痛, 减少生殖系统疾病的发生, 保护生育力。目前, 对于生殖道畸形合并泌尿系统畸形的诊断, 通常是通过患者所表现出来的痛经、月经从未来潮或下腹痛、盆腔包块等妇科症状, 然后才进一步检查是否有泌尿系统畸形的。这样往往是在女性青春期以后甚至是围绝经期才得以发现, 从而延误诊断, 诱发妇科多种疾病的发生。同时未能对肾脏发育异常做出诊断, 对单侧肾脏的功能保护也存在隐患。本组资料中, 有1例以“双子宫畸形, 子宫多发性肌瘤”为诊断的47岁未生育妇女, 此前从未发现肾脏缺如, 本次入院后行B超检查时第1次发现右侧肾脏缺如, 妇科检查发现为双宫颈, 但是右侧宫颈发育差, 术中证实右侧为小子宫。而国外学者也有报道1例54岁的妇女在治疗高血压时才发现先天性无子宫无阴道合并肾脏缺如, 尽管她从未来过月经且不孕。本组资料中的患者也大多是在成人期[平均年龄 (23.4±2.8) 岁]发现并诊断的。
因此, 如何早期诊断早期发现, 对于生殖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泌尿系统功能的保护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根据泌尿系统与生殖系统在胚胎发生发展上存在明显的依存关系, 对生殖系统畸形及早诊断有利于该类患者的治疗, 特别对阴道斜隔综合征、残角子宫等不对称畸形的诊断, 通过大规模对女幼童作肾脏B超检查可以提高并提早对生殖系统畸形的诊断, 防患于未然。如能在月经初潮前就有一个初步诊断, 既而随访月经来潮后的情况, 一旦发生经血潴留, 及早切开引流或切除, 可减少由于经血逆流而引发的盆腔粘连、内膜异位症发生的机会, 有利于生殖系统的发育, 保护生育能力。而有些肾脏疾病在青春期前就可能发生, 但由于儿童泌尿系统异常早期可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轻微易被忽视, 若能及早期诊断, 将有利于预期疾病的发生, 从而尽可能减少疾病恶化, 所以如何早发现这些异常患者, 是当务之急。
摘要:目的探讨生殖道畸形患者发生泌尿系统畸形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我院近4年来收治的生殖道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9例生殖道畸形患者, 年龄在13~47岁, 平均年龄 (23.4±2.8) 岁。根据生殖道畸形发生的情况分为对称性畸形及不对称性畸形两类。其中对称性生殖道畸形213例, 包括子宫完全或不完全纵隔135例, 处女膜或阴道闭锁20例, 先天性无子宫无阴道58例。对称性生殖道畸形中只有1例合并同侧肾脏缺如, 发生率为0.50% (1/213) , 占总生殖道畸形的0.35% (1/289) 。不对称性生殖道畸形76例, 包括阴道斜隔综合征59例, 其中伴同侧肾脏缺如43例, 盆腔异位单肾畸形2例, 双侧马蹄肾1例, 左侧马蹄肾伴右侧肾代偿性增大1例, 双侧各有1对肾盂、肾盏, 输尿管中下段合并1例;残角子宫13例及单角子宫4例, 均合并同侧肾脏缺如。不对称性生殖道畸形合并泌尿系统畸形发生率为85.53% (65/76) , 占总生殖道畸形的22.49% (65/289) 。结论生殖道畸形尤其是不对称性生殖道畸形合并肾脏畸形并非少见, 但其临床表现也各有差异。患者就诊时已为成人期, 且多以生殖系统异常症状就诊, 因此及早发现生殖系统畸形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生殖器,女 (雌) 性,泌尿生殖系统,畸形
参考文献
[1]朱人烈.阴道斜隔综合征的诊断与处理.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1992, 27;109.
[2]Ergun A, Pabuccu R, Atay V, et al.Three sisters with septate uteri:another reference to bidirectional theory.Human Reproduction, 1997, 12:140-142.
[3]Embreg MP.A case Of uterus didelphys with unilateral gynatresia Brit Med J, 1950, 1:820.
[4]Magee MC, Lucey DT, Fried FA, A newembryologic classification for urogyneeologic malformation.The syndromes of mesonephric duct induced Mullerian deformities.J Urd, 1979, 121:265-266.
[5]Basile C, De-Michele V.Renal abnormalities in mayer rokitanski kuster hauser syndrome.J Nephrol, 2001, 14:316-318.
[6]Azouz EM, Williams RL Uterus didelphys with unilateral hematometrocolpos and hematosalpinx.J Comput Assist Tomoge, 1982, 6:1028—1031.
[7]Sardanelli F, Renzetti P, Oddone M, et a1.Uterus didelphys with blind hemivagina and ipsilateral renal agenesis:MR findings before and after vaginal septum resection.EurJ Radiol, 1995, 19:164-170.
女性生殖系统肿瘤 篇8
1 材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取自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中医院2014年5-7月门诊和住院病人445例, 由妇产科大夫取材送检, 检验科制成盐水湿涂片镜检, 初步判断涂片厚度和滴虫, 再用高倍镜判断清洁度等, 清洁度的判断标准见表1, 然后自然晾干, 再行革兰染色镜检。同时和历年来不染色标本298例进行对比。
1.2 材料
温州市泰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革兰染液、载玻片、无菌生理盐水等。
1.3 质量保证和方法学评价
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操作规程第三版》进行涂片, 用接种环挑取无菌生理盐水1-2环, 置于洁净载玻片中央, 在将待检标本用接种环轻刮涂与其中, 制成均匀悬液, 厚度适宜。先用低倍镜镜检, 初步判断涂片厚度及滴虫, 再转与高倍镜判断清洁度及真菌、线索细胞等病原体。然后自然晾干, 革兰染色镜检。革兰染色方法: (1) 加热固定, 涂片模朝上, 以中等速度通过外烟3次。 (2) 滴加结晶紫染液染1分钟, 清水冲去染液。 (3) 加碘液1分钟, 水洗。 (4) 加脱色液摇动10-30秒, 水洗。 (5) 加复染液30秒, 水洗。 (6) 干后油镜镜检。
本方法经济实用, 便捷易行, 操作方便。但易受外界因素影响, 如病人年龄、生理周期、怀孕等激素水平, 取标本前局部用药、病人盆浴、性交、灌洗等, 采集标本的操作, 标本送检时间及温度等。
2 结果
2.1 各种病原体检出率
见表2。
3 讨论
正常健康妇女, 由于解剖组织的特点对病原体的入侵有自然防御功能。阴道分泌物是女性阴道黏膜、宫颈腺体、前庭大腺和子宫内膜分泌物混合而成, 使阴道内保持湿润状态, 是微生物生长的适宜环境。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或阴道正常菌群改变或大量致病菌入侵繁殖时, 导致阴道p H值改变, 清洁度改变, 引起生殖系统炎症, 如外阴炎、阴道炎、宫颈炎、细菌性阴道病等, 阴道分泌物数量和性状也发生了改变。阴道分泌物病原学检测在阴道性疾病的诊断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滴虫、霉菌、线索细胞等的检出, 直接可辅助临床诊断治疗。湿涂片法虽便捷易行, 但阳性率低, 重复性较低, 易漏检。染色后有助于对病原体形态结构和染色性初步识别和分类, 还有利于对生殖道微生态做出初步判断。所以微生物病原体形态学检查的方法也显得尤为重要。本论述结果显示, 湿片结合革兰染色, 霉菌检出率达17.4%, 湿片法为10.4%, 线索细胞两法结合检出率为10.8%, 湿片法为4.7%, 滴虫的检出率相差不大。因此, 运用湿片结合革兰染色进行阴道分泌物涂片检查, 其方法简便, 快捷, 一片多看, 病原体着色清晰、易辨认、检出率高, 对妇科病的普查和预防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但取材时要注意, 送标本要新鲜, 固定要快捷, 玻片一定要清洁干净, 涂片要厚薄均匀, 否则干扰观察结果。
本论述结果还显示, 霉菌检出率居首位, 通过了解病史发现, 与病人卫生保健常识缺乏, 乱用各种洗液, 乱用抗菌药物有关, 和有些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激素等因素有关。还发现不洁卫生巾等经期用品也是引起霉菌感染的重要原因。
对其他原因的感染, 如淋球菌性阴道炎, 革兰染色的方法可据镜下形态学诊断, 但湿片法无法识别。线索细胞的检出, 对细菌性阴道病诊断, 球杆比例对细菌性阴道炎的诊断都是非常关键的。
湿涂片结合革兰染色法提高了检出率, 且方法简单易行,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熊立凡, 刘成玉.临床检验基础 (第四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248.
[2]倪语星, 尚红.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 (第四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229.
[3]叶应妩, 王毓三, 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第三版) [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