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治疗

2024-08-23

恶性肿瘤治疗(共12篇)

恶性肿瘤治疗 篇1

1 手术治疗

1.1 全面分期探查术

准确、全面的手术分期不仅有助于评价预后, 而且是制定治疗计划的主要依据。手术操作应依序进行:腹水或腹盆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全面的腹膜随机活检 (包括双侧膈面腹膜) 、全子宫及双附件切除、大网膜切除、选择性盆腔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腹盆腔所有的肿块和结节应尽可能地完整切除, 行组织学诊断。

1.2 肿瘤细胞减灭术

Meigs首次提出尽可能充分地切除肿瘤可以提高妇科肿瘤术后放疗效果。1975年Griffiths通过回顾分析, 指出晚期卵巢癌首次手术后无残余肿瘤可明显延长生存期, 并首次提出:“理想肿瘤细胞减灭术 (OCS) ”概念。近年来, 很多专家认为对卵巢癌转移脏器进行超积极手术, 如广泛膈肌腹膜剥离术、受累脾或胰尾切除术、后盆廓清术、输尿管膀胱切除术、“肝三联”病变切除、肝和腹外转移灶切除术等, 可以达到延长生存期的目的。

1.3 二探术

二探术是指经理想的肿瘤细胞减灭术1年内, 并已经完成6个疗程以上化疗, 血清CA125阴性且影像检查无复发证据的卵巢癌患者, 实施再次探查术。二探术的目的在于评价综合治疗效果, 了解有无复发癌灶, 为进一步治疗或监测提供依据。二探术范围应包括腹、盆腔和腹膜后, 如无肉眼肿瘤发现, 则应对首次手术时存在肿瘤的区域和卵巢癌细胞经常种植的部位如盆底腹膜等进行常规活检。二探术是评价化疗效果最精确、有效的方法。

1.4 再次肿瘤细胞减灭术

经过首次规范化外科治疗和铂类、紫杉醇为基础的联合化疗, 70%~80%卵巢癌患者最终复发。尽管在病例选择、外科技术和化疗计划选择上存在差异, 但多数临床研究认为再次肿瘤细胞减灭术对首次肿瘤细胞减灭术和化疗完成后出现明显临床复发的患者具有积极意义。

2 化疗

2.1 晚期卵巢癌一线标准化疗方案的确立

卵巢癌早期诊断率低, 确诊时85%已为晚期, 晚期卵巢癌的治疗是目前妇科肿瘤的研究重点。泰素 (Taxol) 问世之前, 晚期卵巢癌的标准治疗方案为顺铂联合一种烷化剂。1996年刊登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项大规模前瞻性研究——GOG111, 奠定了泰素联合顺铂作为晚期卵巢癌新的标准化疗方案的地位。2006年2月于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召开的卵巢癌腹腔化疗国际共识会议上, 推荐晚期卵巢癌 (FIGO分期为Ⅱb~Ⅳ期) 的化疗方案为:卡铂 (AUC5~7.5) +紫杉醇 (175mg/m2) , 每3周1个疗程, 共6个疗程。欧洲临床肿瘤学会 (ESMO) 卵巢癌诊断、治疗和随访临床推荐建议, 泰素联合卡铂是ⅡB~ⅢC期卵巢癌的标准化疗方案。2006美国综合癌症网络 (NCCN) 卵巢癌治疗指南推荐:泰素联合卡铂方案是术前化疗或辅助治疗的首选方案。

2.2 腹腔化疗

卵巢癌早期即可出现盆腹腔内的广泛转移, 在疾病的自然过程中肿瘤长期局限于盆腹腔, 这是卵巢癌作为实体瘤的显著特征。腹腔化疗属区域性化疗, 其优点为增加药物与肿瘤的广泛接触和药物对肿瘤的渗透;明显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化疗副反应较全身用药为轻;可经门静脉吸收, 治疗肝转移及同时有全身作用。但也有其局限性, 如化疗药物对组织的穿透能力有限, 一般对直径<0.5cm的肿瘤敏感, 因其直接作用于癌组织仅限于浅表的0.1 mm~0.2mm厚度, 因此对直径大的残留癌灶, 或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等治疗效果远不及全身化疗。腹腔粘连者、有腹部放疗史患者、有感染, 肠粘连, 肠梗阻, 肠穿孔, 腹痛者等禁忌使用。

2.3 巩固化疗及维持化疗

有相当一部分学者提出对卵巢癌患者, 特别是晚期患者, 尽管经理想的减瘤术及化疗, 达到完全缓解后仍应继续巩固化疗, 或长期间断地维持治疗。目前认为, 巩固治疗是指短期内 (3~4个月) 的加强治疗, 如完成首次化疗计划后, 加用3个疗程的大剂量化疗, 或1~4个疗程的IP, 或体外放疗, 原方案保持不变, 也可加用第3种药物。维持治疗系较长时间的单药持续治疗, 增加联合化疗疗程, 腹腔化疗, 激素治疗, 免疫治疗 (干扰素) 及靶向CA125疫苗治疗等。对巩固与维持治疗的效果如何能否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尚难肯定。

3 生物治疗

尽管晚期卵巢癌的治疗目前尚未有突破性进展, 但仍看到了生物治疗的希望, 众多有潜力的分子靶向药物正在研究中。GOG进行了一系列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卵巢癌的研究, 结果喜忧参半。GOG0170D研究采用贝伐单抗15mg/kg, 每3周单药治疗复发性卵巢癌。结果显示, 62例患者中, 12例 (19.4%) 缓解, 其中3例完全缓解, 6个月无进展生存率为42%, 而针对类似人群采用化疗只有16%的患者能达到6个月无进展生存, 提示贝伐单抗可能对卵巢癌患者有效。GOG218研究是正在进行的一项Ⅲ期研究, 将对泰素+卡铂的卵巢癌标准化疗方案中加入贝伐单抗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价, 该研究始于2005年9月, 计划入组2000例患者, 其结果值得期待。现在已经进入I~Ⅲ期临床研究的卵巢癌生物治疗药物大致有以下几类:细胞因子、单克隆抗体、基因治疗、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其中包括抗血清肿瘤抗原125单克隆抗体 (oregovamab) 、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P单克隆抗体西妥昔单抗 (cetuximab) 、抑制EGFR酪氨酸激酶的靶向分子制剂易瑞沙 (Iressa) 和埃罗替尼 (erlotinib) 。

4 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是利用超声、计算机断层摄影 (CT) 、核磁共振 (MRI) 、X射线等现代医学影像导向技术, 定向地对病变所在器官和组织进行诊断及治疗的方法, 它属于介入放射学范畴。目前此法已成为与内科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并驾齐驱的第三大治疗体系。目前卵巢癌的介入治疗具有以下特点: (1) 患者多为晚期或术后复发未控者; (2) 介入治疗与静脉化疗、腹腔化疗、放射治疗、中药治疗等综合应用, 疗效更佳, 即介入治疗仅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之一, 或姑息治疗时的选择; (3) 所用药物与静脉化疗相似, 目前常用的药物有DDP、MMC、ADM、MTX、BLM等; (4) 栓塞化疗优于单纯动脉化疗; (5) 多种化疗药物联合应用, 以二联或三联为主;疗程2~3个, 间隔3~4周; (6) 治疗的总有效率在46.6%~85.7%之间。

5 你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方法已进入临床初步应用阶段, 基因治疗是指用基因转移技术, 将外源基因导入肿瘤细胞或病人体细胞, 通过外源基因的表达或对宿主细胞遗传物质表达的影响, 杀伤或抑制肿瘤细胞, 或为其他肿瘤治疗方法提供条件的肿瘤治疗方法。目前常用的基因治疗方法有: (1) 肿瘤免疫基因疗法, 此种疗法是生物治疗领域最引人注目的方法, 通过对肿瘤细胞或免疫细胞进行免疫修饰, 提高机体自身抗肿瘤免疫能力。包括胞内抗体基因治疗、基因工程瘤苗及免疫抑制逆转的基因治疗等。 (2) 药物敏感基因疗法, 其原理是将自杀基因导入靶细胞, 基因产物可以将无毒药物前体转化为有毒的药物, 从而将靶细胞杀死。 (3) 耐药基因转染造血干细胞疗法, 耐药基因克隆及应用耐药基因转染骨髓干细胞可保护自体造血干细胞, 有助于大剂量化疗的实施。目前常用的耐药基因有多药耐药相关蛋白, 多药耐药基因等。 (4) 抑癌基因与抗癌基因疗法, 是指采用基因治疗的方法转染抑癌或抗癌基因, 从而逆转癌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达到治疗目的。目前研究最多的是P53基因Santoso采用含野生型P53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转染突变型人卵巢癌细胞系, 结果显示90%的肿瘤细胞的生长受到抑制。

摘要:卵巢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化疗及其他一些方法, 近些年在治疗方法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有关卵巢恶性肿瘤治疗方面的一些进展。

关键词:卵巢恶性肿瘤,手术治疗,化疗

参考文献

[1]Storm FK.Hyperthemia in cancer therpy[M].Boston:HallMedical Publishers, 1993:585~593.

[2]Gilly Fn.Rep rtitive high-dose topotecan, carbop latin, and paclitaxel phase I study[J].Int Surg, 1991, 76 (3) :164~167.

[3]Santoso JT, Tang DC, Lane SB.et al.Adenovirus-based p53gene therapy in ovarian cancer[J].Gynecol Oncol, 1995, 59:171~178.

恶性肿瘤治疗 篇2

课题申请指南

一、总体目标及实施年限

通过对常见恶性肿瘤危险因素控制、早诊和综合治疗研究,促进我国癌症的预防与控制。依靠原有工作基础,在肝癌、胃癌高发区接受预防干预的人群中,通过观察及评价,制定肝癌、胃癌有效的预防干预方案2-3项,相应肿瘤发病率下降幅度达到10%以上。在相应肿瘤高危人群中进行筛查、早诊早治及其评价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子宫颈癌、食管癌、乳腺癌、结直肠癌和鼻咽癌的筛查及早诊早治方案5-6项,获得肺癌、胰腺癌早期发现的新技术方法2-3项,早期癌的诊断率提高20%以上。开展临床综合治疗研究,形成符合国情的乳腺癌、肺癌、肝癌及胃癌的综合治疗方案4-5项,使患者的5年生存率提高5%以上。

实施年限为2006-2008年12月,但5年生存率、发病率及死亡率等指标在之后的随访中才能观察到。

二、申请课题主要内容

课题1.早期肺癌筛查方法的研究

研究内容

以现代影像学和分子标志相结合,通过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系统验证和评价分子标志物对肺癌早期发现的临床意义。

研究目标

经临床研究证实,2~3种分子标志物有助于肺癌的早期发现。获得相应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

申请条件

申请者应具有长期从事上述领域工作的基础,具有临床及实验研究的相应条件,具有已建立的研究对列。课题2.肺癌综合治疗研究

研究内容

在现有临床治疗方案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开展设计严密、符合循证医学原则的多中心综合治疗临床研究,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肺癌临床综合治疗规范。

研究目标

患者的5年生存率提高5%以上。申请条件

申请者应具有长期从事上述领域工作的基础,所在单位为国家认定的肿瘤临床研究(GCP)中心。

课题3.高危人群乙肝疫苗接种预防肝癌的随访及评价

研究内容

继续随访经乙肝疫苗接种的队列及相应的对照队列,以便最终判定免疫预防干预是否使肝癌发病率及死亡率下降。根据感染的自然史,提出完善肝癌免疫预防策略的建议。

研究目标

总结随访资料,以肝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为终点,判别免疫预防策略的有效性。乙肝疫苗接种组肝癌的发病率下降10%以上。

申请条件

申请者应具有长期从事上述领域工作的基础,具有乙肝疫苗接种的研究队列及相应对照队列。

课题4.肝癌复发转移预测和综合治疗的研究

研究内容

对肝癌进行复发及转移的预测,并通过随访进行临床验证。在现有肝癌治疗方案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开展设计严密、符合循证医学原则的多中心综合治疗临床研究,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肝癌临床综合治疗规范。

研究目标

提出预测肝癌复发及转移的指标;患者的5年生存率提高5%以上。申请条件

申请者应具有长期从事上述领域工作的基础,所在单位为国家认定的肿瘤临床研究(GCP)中心。

课题5.胃癌高危人群的干预及评价

研究内容

在原有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在胃癌高发区选择大样本高危人群,进行清除幽门螺旋杆菌(Hp)的干预研究。在经过5年以上随访后,评价清除Hp是否可以降低胃癌的发病率。

研究目标

证明在高危人群中清除Hp能够降低胃癌的发病率,幅度达10%以上。

申请条件

申请者应具有长期从事上述领域工作的基础,具有胃癌高发现场及相应的研究队列。

课题6.胃癌综合治疗的临床研究

研究内容

在现有胃癌治疗方案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开展设汁严密、符合循证医学原则的多中心综合治疗临床研究,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胃癌临床综合治疗规范。研究目标

患者的5年生存率提高5%以上。申请条件

申请者应具有长期从事上述领域工作的基础,所在单位为国家认定的肿瘤临床研究(GCP)中心。

课题7.食管癌早期治疗技术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研究内容

对食管原位癌及粘膜内癌,开展内镜下的粘膜切除术等治疗技术。采用多中心临床研究方法评估内镜下粘膜切除术等技术的远期疗效,提出粘膜切除术等技术的适应证和技术规范。

研究目标

开展内镜下粘膜切除术等治疗技术不少于300例,其5年生存率应大于90%。

申请条件

申请者应具有长期从事上述领域工作的基础,同时具有开展工作所依托的高发现场及相应的筛查工作。

课题8.基于社区的结直肠癌筛查方案的比较和评价

研究内容

在城镇社区的高危人群中,开展结直肠癌筛查方案的比较和评 价,提供符合我国社会经济条件的结直肠癌筛查和早诊早治方案。

研究目标

早诊率提高20%以上,方案应能降低结直肠癌死亡率,并符合我国国情。

申请条件

申请者应具有长期从事上述领域工作的基础,同时具有开展工作所依托的社区。

课题9.基于社区的乳腺癌筛查方案的比较和评价

研究内容

在城镇社区的高危人群中,开展乳腺癌筛查方案的比较和评价,提供符合我国社会经济条件的乳腺癌筛查和早诊早治方案。

研究目标

早诊率提高20%以上,方案应能降低乳腺癌死亡率,并符合我国国情。

申请条件

申请者应具有长期从事上述领域工作的基础,同时具有开展工作所依托的社区。

课题10.乳腺癌的综合治疗研究

研究内容 在总结、评价既往工作的基础上,开展设计严密、符合循证医学原则的多中心综合治疗临床研究。提出符合我国国情,基于临床、病理和生物学指标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

研究目标

患者的5年生存率提高5%以上。申请条件

申请者应具有长期从事上述领域工作的基础,所在单位为国家认定的肿瘤临床研究(GCP)中心。

课题11.鼻咽癌筛查及早诊早治方案的评价

研究内容

在鼻咽癌高发现场,以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为基础,对现有鼻咽癌筛查及早诊早治方案进行绩效(以死亡率下降为终点)和卫生经济学评价。

研究目标

早诊率提高20%以上,方案应能降低鼻咽癌死亡率,并符合我国国情。

申请条件

申请者应具有长期从事上述领域工作的基础,同时具有开展工作的高发现场及研究队列。课题12.胰腺癌早期发现方法的研究

研究内容

有效整合影像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方法,在高危人群中提高胰腺癌的早期发现率。

研究目标

早期诊断提高20%以上。申请条件

申请者应具有长期从事上述领域工作的基础,同时具有开展工作的高危人群及研究队列。

课题13.胰腺癌综合治疗技术体系研究

研究内容

在对现有临床治疗方案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开展设计严密、符合循证医学原则的多中心综合治疗临床研究,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胰腺癌临床综合治疗规范。建立胰腺癌综合治疗技术体系网络,形成胰腺癌综合治疗技术体系平台和较强实力的技术群体。

研究目标

患者的5年生存率提高5%以上;提出由学术领域认可的胰腺癌临床综合治疗技术规范。由较强临床和科研实力单位牵头,联合国内优势单位,形成胰腺癌综合治疗技术体系平台、高水平的技术群体和 国家级科研基地,提高我国整体胰腺癌综合治疗水平。

申请条件

申请者应具有长期从事上述领域工作的基础,所在单位为国家认定的肿瘤临床研究(GCP)中心,应是以临床研究和应用基础性研究为主的研究型医院,病源众多且主要面向全国各地患者。

课题14.常见恶性肿瘤分子标志的临床评价

研究内容

通过临床研究,评价常见恶性肿瘤分子标志物的临床意义,同时制定规范化的评价标准。

研究目标

经临床研究证实,2~3种分子标志物有助于常见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治,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

申请条件

恶性肿瘤治疗或有新方法 等 篇3

中國武警后勤学院日前发布报告称,野生药用真菌配方组合对恶性肿瘤的抑制率可达72.94%,野生药用真菌配方组合可能成为恶性疾病治疗的一种新方法。

2013年12月,中国武警后勤学院救援医学系生物学与药剂学教研室对野生药用真菌中的松针层孔菌、桦褐孔菌、薄皮纤孔菌、硫黄菌、粗毛褐孔菌以及云芝和灵芝等多种野生药用真菌配方组合,进行了系统的抗肿瘤活性筛选实验。实验发现,以常规化疗药物紫杉醇为参照,紫杉醇对于宫颈癌的肿瘤细胞抑制率为79.69%,野生药用真菌配方组合的抑制率可达72.94%。

美国MD安德森癌症治疗中心放疗中心主任廖仲星指出,野生药用真菌配方组合是人类治疗肿瘤的新方向,它可以修复组织器官,有效减轻病人痛苦,提升人体免疫力。

长期睡眠不足可能致脑损伤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长期睡眠不足可能导致脑损伤,事后补觉或亦无济于事。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神经系统研究人员用小白鼠做实验,参照倒班工人的作息时间制定一份睡眠时间表。他们让小白鼠打盹,然后短时间或长时间内弄醒它们。研究人员随后检查这些小白鼠的大脑,尤其是检查一束关联意识和认知功能的神经细胞“蓝斑”。结果发现,这些老鼠损失大约25%的神经细胞。

研究人员认为,长期缺觉会损害脑力,可能导致永久脑损伤。事实是否确实如此,研究者称尚需进行人类实验。

电子医生 自动给病人“喂药”

韩国研究人员3月31日在《自然纳米技术》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他们发明了一种皮肤贴片,可以智能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来确定患者是否需要用药。如需用药,这种皮肤贴片会自动释放其中所含有的药品。

该贴片由2英寸长的矩形可伸缩纳米材料制成,可根据病人的体温释放治疗剂。这种系统是帕金森氏症患者的福音,因为伴随的运动障碍震颤不是恒定的,当病人开始颤抖,贴片可以感受到肌肉的不正常收缩,释放少量的药物。但是这个贴片目前尚不完美,因为它不能进行无线控制,目前还需有线控制器。未来,无线组件会被整合,该系统将连接到无线网络允许医生进行诊断和远程分发药物。

初步预计,该贴片至少再过5年才能投放市场。

PM2.5与黄沙结合危害更大

据日本新华侨报网消息,最近,日本金泽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大气中的污染物质PM2.5如果与黄沙混合,将变成致癌性更高的物质。研究团队呼吁:“在PM2.5与黄沙同时较多的三到四月,应该格外注意,一定要戴口罩。”

据日本放送协会(NHK)电视台消息,金泽大学医药保健研究域药学系教授早川合一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每年春季黄沙飞舞的时期,PM2.5中的一种被称为“NPAH”的高致癌物质浓度也急剧飙升。研究人员将PM2.5中含有的“PAH”与黄沙一起放入容器中,发现产生的“NPAH”浓度快速上升。而“NPAH”比“PAH”的致癌风险高100倍以上。

早川教授说:“截至目前,有关部门只考虑了PM2.5和黄沙各自的影响,将两者结合起来考虑对策非常重要。在两者混合作用时,民众一定要戴上特殊的口罩。”

我国发现可治疗帕金森疾病

天然化合物

上海交通大学日前透露,该校研究人员从中国西双版纳特有植物中发现了可治疗帕金森病的天然化合物。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影响着全球逾600万患者。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吴方课题组和药学院张卫东课题组从西双版纳特有一种植物中发现得到了一种结构全新的天然产物,该化合物对治疗帕金森病有显著效果。这一研究发表在最新的美国化学学会著名期刊《ACS Chemical Biology》。

哈尔滨一医院

治疗白血病获世界性突破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5日对外发布消息,该院攻克了三氧化二砷在治疗急性白血病上的世界性难关,该项目由中国医学专家团队独立完成、目前已正式应用于临床治疗阶段。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是目前医学界已发现的各型白血病中最凶险的一型。“引用三氧化二砷治疗”是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0年之前在国际医学界首先发现、并立项研究的。该发现对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疗效显著的药物;此后,在临床应用中发现,该方法对白血病治疗疗效明显,但对患者心脏存在较大的毒副作用。该院周晋教授开展了《三氧化二砷毒性反应发生机制及防治策略》的研究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

目前,该项研究成果已荣获中国医学界“中华医学科技奖”最高奖项。

中年吃太好 早亡风险高

据美国“健康日”网站日前报道,美国南加州大学的学者进行的两项新研究发现,中年时期食用含有大量肉类和奶酪的高蛋白质食物可能会缩短人的寿命。同时,他们发现老年时期若食用含有大量动物蛋白质的食物反而会延长寿命。这项研究成果表明,人对营养的需求在不同年龄段是不一样的。

发表在《细胞代谢杂志》上的这项研究考察了美国6800多名中老年人的数据资料。分析结果显示,50岁左右的中年人,如果每日摄取的热量有20%来自动物蛋白(主要是肉类或乳制品),那么他们死于癌症或糖尿病的风险会比正常人增加4倍。与摄入动物蛋白质含量少的同龄人相比,他们在接下来的18年里死于任何原因的风险会增加近2倍。然而,对于那些饮食中的蛋白质主要来源于植物性蛋白(如豆制品等)的中年人来说,早亡风险较低或不存在。研究还发现,65岁以上的老年人如果食用了大量的动物性蛋白质,那么他们死于癌症的风险要比少吃肉的同龄人低60%,死于其他原因的风险也要比后者低28%。

有无脑震荡 做个血检就知道

瑞典一项新的研究发现,一种新型血检有利于检测出脑震荡得严重程度及康复时长。神经化学专家沙希姆博士认为,这种新型血检有望在2年内投入临床应用。

蟾蜍治疗恶性肿瘤本草梳理 篇4

关键词:蟾蜍,恶性肿瘤,本草学

蟾蜍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等的全体, 又名蚧蛤蟆, 其性寒, 味辛, 有毒, 具有破癥结、行水气、化毒、杀虫、定痛的功效, 用于治疗疔疮、发背、阴疽瘰疬、恶疮、癥瘕癖积、腹胀、水肿、小儿疳积等疾病。近年来, 蟾蜍在中医临床中被应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 取得一定成效。为更好地发挥其药理作用, 笔者对该药的本草学研究进行梳理, 以期对中医临床和科研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现总结如下。

1 应用主治

蟾蜍治疗肿瘤的应用起源于《神农本草经》[1], 被列为下品, 曰其“蝦 (ha) 蟆, 味辛, 寒。主邪气;破癥坚血;痈肿, 阴疮。服之不患热病。生池泽”。

宋·唐慎微在 《证类本草 · 卷二十二》中说:“蝦蟇 (蟆) , 味辛寒有毒, 主邪气, 破癥坚血, 痈肿阴疮, 服之不患热病, 疗阴蚀疽疠, 恶疮。猘犬伤疮, 能合玉。一名蟾蜍。”明·陈嘉谟在 《本草蒙筌 · 卷十一》中说:“蟾蜍, 味辛, 气凉。属土与水。 微毒。 一切鼠瘘恶疮, 末敷亦自消释。”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第四十二卷》中说:“气味辛凉微毒。主治阴蚀, 疽疠恶疮。猘犬伤疮, 能合玉石。杀疳虫, 治鼠漏恶疮。”明·缪希雍在《神农本草经疏·卷二十二》中说:“蝦蟆, 味辛, 寒, 有毒, 主邪气, 破癥坚血, 痈肿阴疮。服之不患热病。疗阴蚀, 疽疠恶疮, 猘犬伤疮, 能合玉石。一名蟾蜍。”清·汪昂在 《本草备要 · 鳞介虫鱼部》中说:“蟾蜍, 泻, 疗疳拨毒。蟾土精而应月魄, 辛凉微毒, 入阳明胃。发汗退热, 除湿杀虫, 治疮疽发背, 小儿劳瘦疳积。蟾酥, 辛温大毒, 助阳气, 治疔肿发背, 小儿疳积脑疳。”清·严西亭、施澹宁、洪缉庵在《行配本草·卷之八》中说:“蟾蜍辛凉, 微毒。入足阳明经, 散热解毒, 行湿气, 杀虫跜, 除疳病, 消坚积。”清·黄宫绣在《本草求真·卷八》中说:“蟾酥, 即蟾蜍, 俗名癞蝦蟆, 眉间有白汁者是也。味辛气温, 有毒。能拨一切风火热毒之邪, 使之外出。盖邪气着人肌肉, 郁而不解, 则或见为疔肿发背, 阴疮阴蚀, 疽疠恶疮, 故必用此辛温以治。盖辛散, 温主行, 使邪尽从汗发, 不留内入, 而热可自除矣。至若蟾蜍气味辛寒, 凡癥瘕积块, 风犬咬伤, 小儿疳积, 瘟疫发斑, 疮疽发背, 用之与酥略同。”

清·张志聪在《本草崇原·卷下》中说:“蝦蟆, 气味辛, 寒, 有毒。主治邪风, 破癥坚血, 痈肿阴痊, 服之不患热病……其色黄黑, 气味辛寒, 盖禀土金水之气化所生, 主治邪气者, 辛以散之也。禀金气, 故能破癥坚血, 禀土气, 故能治痈肿阴疮。禀水气, 故服之不患热病。”

清·陈士铎在《本草新编·卷之五》中说:“蟾酥, 去毒如神, 以毒制毒也。消坚破块, 解瘀化痈。虽皆外治之功, 而药笼中不可缺。”

清·沈金鳌在《要药分剂·卷七》中说:“蟾蜍, 味辛, 性寒, 微毒。禀土金之精气, 上应月魄而生。降也, 阴也。主邪气, 破癥坚血, 痈肿, 阴疮, 服之不患热病, 疗阴蚀疽疠恶疮, 猘犬伤疮, 能合玉石。一名蛤蟆。”清·赵其光在《本草求原·卷十八》中说:“蟾蜍即癞虾蟆, 形大而背痱磊者是。本土之精, 厚重而行迟。甘, 平, 无毒。上应月魄入肠胃。退热行湿、解毒杀虫, 为疔肿、痈疽诸疮要药。治温病发斑, 肿胀及疳劳腹大。其皮辛凉有毒, 贴疮瘰。”

2 品种

宋·唐慎微在《证类本草·卷二十二》中说:“蝦蟇。陶隐居云:此是腹大皮上多痱, 藏罪切磊, 来罪切者, 其皮汁甚有毒”, 并强调“蟾蜍身大背黑无点, 多痱磊, 不能跳, 不解作声, 行动迟缓, 在人家湿处。”《图经》曰:“蟾蜍形大背上多痱, 行极迟缓, 不能跳跃, 亦不解鸣, 多在人家下湿处, 其腹下有丹书八字者, 真蟾蜍也。”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第四十二卷》中说:“蟾蜍多在人家下湿处, 形大, 背上多痱磊, 行极迟疑, 不能跳跃, 亦不解鸣。虾蟆多坡泽间。形小, 皮上多黑斑点, 能跳接百虫, 举动极急。二物虽一类, 而功用小别, 亦当分而用之。”明·陈嘉谟在《本草蒙筌·卷十一》中说:“蟾蜍, 状同虾蟆, 形独胖大, 背多痱磊黑癞, 腹有八字丹书。不解声鸣, 不能跳跃, 行极迟疑, 午此才真。”《本经》云:“蝦蟆一名蟾蜍, 误矣。”清 · 张璐在《本经逢原 · 卷之四》中说:“蟾蜍, 皮辛凉, 微毒, 肉甘平, 无毒。蟾蜍土之精也, 习土遁者赖之, 其形大而背多痱癗者是。土性厚重, 其行极迟, 土生万物, 亦能化万物之毒, 故取以杀疳积, 治鼠瘘, 阴蚀疽疠烧灰敷恶疮, 并效。”清 · 张志聪在 《本草崇原·卷下》中说:“蟾蜍生在人家湿处, 身大黑, 无点多痱癗, 不能跳, 不解作声, 行动迟缓。”

3 结语

在中医著作中, 发生在不同部位的肿瘤有不同的命名, 包括“癥瘕”“积聚”“马刀”“瘿瘤”“岩”等。现代影像学检查发现, 恶性肿瘤组织内有独立的血液供应系统,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认为恶性肿瘤是一种阴阳合体的邪气, 具有生命属性, 生长快而易于走窜, 最耗气血[2], 这是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的根本区别。

从上述梳理的本草文献中可知, 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提出蟾蜍“破癥坚血”的功效, 即破坏瘤块内的“血供”, 与现代医学治疗恶性肿瘤的思路一致。若经文单以“破癥坚”记述作用, 可能仅对良性肿瘤有治疗作用或对恶性肿瘤作用较差或不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专药, 但经文以“破癥坚血”示之于后人, 说明此药在《本经》时代即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专用有效药物之一, 无论是恶性或良性肿瘤均可应用。

《神农本草经》以后的历代本草作者均采用蟾蜍治疗肿瘤, 并从药理学观点阐述蟾蜍治疗肿瘤的作用机理, 如清·张璐在《本经逢原·卷之四》中说:“蟾蜍土之精也, 入阳明胃, 土生万物, 亦能化万物之毒。”笔者认为这是古中医以蟾蜍“破癥坚血”的依据之一。建国后的著作《毒药本草》明言蟾蜍在临床上可治疗各种恶性肿瘤。

顾观光所著《神农本草经》在“蝦蟆”条下加按, 明言古之蝦蟆, 为今之蟾蜍[1]。古人所用蝦蟆形状、体态及习性, 与当今《中药大辞典》[3]《全国中草药汇编》[4]所述蟾蜍相同, 只是词简而已, 保证了古今临床疗效和药材品种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清·顾观光.神农本草经[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7:287.

[2]胡凯文, 卫月.癌症的中医诠释及相关病名辨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1, 26 (1) :16-18.

[3]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2717.

中医治疗肿瘤的方法 篇5

一、胃癌

1.断肠草(即胡蔓藤),水煎代茶饮。

2.白木耳10克,加冰糖30克,水煎熟食,每日1剂,常服。

3.紫草根30~45克,水煎服,每日1—2次。

4.蟑螂数只,摘去肠脏,如烧叉烧一样烧熟服,或再研粉调食均可。

5.韭菜30克,大蒜15克,瘦猪肉45克,煮熟常服。

6.生薏仁30克,冰糖30克,熬粥晨服,常服。

7.向日葵杆心,单味煎水代茶饮。

8.黄鱼鳔,香油炸脆,压碎成末,每次5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二、食管癌

1.猕猴桃根250克切成小段,洗净后酒内浸1周后饮用,每日服3次,每次15克,常服。

2.猫胎盘,焙干研末,早晚各服6~10克,黄酒冲服。

3.柿饼2枚,细嚼噙化,常服。

4.韭菜绞汁20毫升,蒸鸡蛋2枚,每日分2次吞服,常服。

5.韭黄50克,猪肉50克,共煮熟食,吃肉喝汤。

6.核桃树枝或核桃树叶或青核桃煮鸡蛋常服。

7.威灵仙30克,白蜜3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连服1周。

8.百草霜炼蜜为丸,如芡实大,每服用新汲井水调化1丸,徐徐咽下。

9.鲜鹅血每次饮20~50毫升,连服数天。

10.新生小鼠,新瓦上焙干,研细面,每服5~6克,温酒冲服。

11.大青叶,水酒各半冲服。

12.棉花壳,水煎代茶饮。

13.栋蒲公英,捣汁和酒服。

14.韭菜叶绞汁,每日3次,每次饮1000毫升。

三、筛窦癌

紫参30克,加水500毫升,文火煎2小时,每日服3次。

四、甲状腺癌

1.黄药子200克,用生酒3大壶煮1小时半,置7天后,早晚任饮,服完为度。

2.蛇皮2克,鸡蛋1枚。将蛋打一小孔,装入蛇皮末,封口煮食,每次服1枚,每日之次,连服60天为1疗程。

3.蛤肉带壳60克,紫菜30克,水煮,吃肉吃菜喝汤。每日1剂,连服1月为1疗程,休息3天,可连用8个疗程。

五、内眼肿瘤

1.白蛇蜕1条,生绿豆30克,白糖120克。先将蛇蜕剪碎,香油炸黄存性为末,绿豆炒香为末加白糖,用水调匀,放锅内蒸熟,内服。每次1~2克,每日之次。每剂药服完,休息3天,可以继服。

2.羊肝50克煮汤200毫升,冲服蛇胆陈皮未2克,每日2次。

六、舌癌

梅花点舌丹,每天3次,每次2粒。

七、肺癌

1.枇杷果50克,顿服,每日1次,常服。

2.鲜龙葵50克,水煎服。

恶性肿瘤治疗 篇6

【关键词】 恶性肿瘤;中医治疗;疗效评价

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的应用次数越来越多,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也较为显著,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患者生存周期的延长及生活质量的提升。由于中医药的独特性,其在改善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放化疗毒副作用方面起到了巨大的帮助作用,但其对于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评价却有较大的缺陷,从而难以准确评估中医药的治疗效果[1]。现在对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疗效评价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构建完善疗效评价体系的对策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回顾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当前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的疗效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并根据其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完善的疗效评价体系。

1.2 方法

1.2.1 研究现状 当前,对于中医治疗恶性肿瘤尚未形成统一的疗效评价标准,但大多数的临床评价指标均包括肿瘤大小变化情况、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生活质量提高情况、生存周期改变情况等,以此作为评价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的标准。但此种评价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中医治疗对于肿瘤细胞生长情况的遏制,这与现代医学肿瘤疗效评价的要求仍有差距。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疾病中的效果越来越显著,其凭借不良反应小、疗效显著的特点赢得了广大恶性肿瘤患者的青睐,但对于其疗效评价标准却难以真正反映出治疗效果,对此需要进行改进和完善[2]

1.2.2 完善措施 在中医学中认为,肿瘤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的局部集中性反映,主要是通过辨证治疗的方法對患者内在环境进行平衡调节,以对患者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但中医与西医的治疗方法是由很大区别的,如中医中用证候来表示患者治疗情况,主要是指在对患者实行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变化情况,主要采用症状分级方法进行衡量,如将体征和症状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并对此进行评分,从而得出疗效,但当前中医治疗肿瘤的症状分级量化标准尚未形成统一,对此应当统一症状量化标准,并将其加入到疗效评价当中,以更好的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医临床研究开始将生存质量应用到中医肿的疗效评价当中,这在很大程度上更加客观的反应了中医治疗的特点,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当前应用的疗效评定量表主要是由国外引进,并不能够确切反应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但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的特色就在于体现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情况,因此应当加生存质量纳入到疗效评价当中[3]

卫生经济学评价主要是指从经济学角度对治疗方案进行评价,以确保治疗方案的经济性,这对于实现医疗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很多恶性肿瘤患者在确诊病情时已经处于中晚期了,因此需要选择放化疗方法进行治疗,此种治疗方法的费用非常昂贵,而且对于患者的有效率较低,难以充分发挥其对患者病情改善的促进作用。但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效果较为确切,而且经济费用应用较少,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的痛苦,同时也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因此,应当将经济学评价纳入到疗效标准当中。

2 讨 论

医学发展是多元化的、多样化的,无论是中医治疗还是西医治疗,都应当有自己的理论及治疗体系,因此应当建立明确的疗效标准评价体系,以明确各种治疗方法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通过对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的疗效评价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将证候、生存质量、卫生经济学等指标纳入到疗效评价标准当中,以更好的凸显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的特色,从而更好的分析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以积极开发关于中医的各项新治疗技术及药物,更好的满足恶性肿瘤患者进行疾病治疗并延长生命周期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杨国红Yang Guohong,张然Zhang Ran,李合国LiHeguo.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虚证胃黏膜细胞凋亡、环氧合酶-2 表达的意义[J].中医学报同,2012,47(11):102-103.

[2] 张安东Zhang Andong,崔红海CuiHonghai.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 36 例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2,84(11):97-98.

激素补充治疗与妇科恶性肿瘤 篇7

1 HRT对妇科恶性肿瘤发病风险的影响

HRT是治疗潮热、盗汗、泌尿生殖道萎缩相关症状的有效方法, 有效预防绝经相关的骨质疏松症, 减少由此带来的骨折发生, 也能改善其他绝经相关症状如关节和肌肉疼痛、情绪波动、睡眠障碍和性功能障碍[1,2]。然而, HRT致癌的风险也是医务人员与患者最关心的问题。

1.1 HRT与子宫内膜癌

单纯雌激素治疗用于有子宫的妇女, 将增加罹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 随着雌激素剂量的增加和使用时间的延长, 风险也会增加。根据一项总结了30个研究的荟萃分析报道[3], 总的相对危险度 (RR) 是2.3, 而若使用10年以上, 其RR值为9.5。停药后罹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仍然较高, 并将持续几年。因此, 对于有子宫的妇女, 为保护子宫内膜, 应同时足疗程添加孕激素, 每月至少持续使用10~14日。对于子宫已切除的妇女, 则无需添加孕激素。美国的妇女健康启动研究 (women′s health initiative, WHI) 得出的结果是雌孕激素联合用药组与安慰剂组相比, 子宫内膜癌的发生风险并没有区别。

1.2 HRT与卵巢癌

在绝经过渡期及绝经后期妇女, HRT是否增加卵巢癌的发生风险缺乏大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证据。WHI是目前唯一进行了HRT与卵巢癌发生风险的随机对照试验[4], 结果表明, 平均持续时间为5.6年雌孕激素联合的HRT, 并没有显著增加卵巢癌的发生风险。除WHI之外。另一项影响较大的试验是几乎同时期英国的百万妇女研究[5] (million women study, MWS) , 一共有1084000例年龄在50~64岁的妇女参加了该项研究。相比没有使用HRT的妇女, 正在使用HRT的妇女罹患卵巢癌的RR为1.2, 而其因卵巢癌而死亡的RR为1.23。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退休人员协会饮食和健康组报道, 少于10年的雌激素治疗不增加卵巢癌的发生风险, 而10年以上则显著增加。另一项荟萃分析报道, 雌孕激素联合用药组, 其每年卵巢癌的发生风险增加1.11倍, 单纯雌激素组增加1.28倍。由此可见, 长期单纯应用雌激素进行HRT可能使卵巢癌的发生风险轻度上升, 每使用5年, 每10000例妇女增加7例。雌孕激素联合补充的风险增加幅度略小。一项大范围的试验表明[1], 在HRT停药2年内, 卵巢癌的风险迅速恢复正常, 提示在卵巢癌的发生中, HRT可能起了推动而不是诱变作用。

综上所述, 短期HRT (小于5年) 不增加卵巢癌的发生风险, 而长期HRT使卵巢癌的风险轻度增加, 单纯雌激素补充可能略高于雌孕激素联合补充。但该结论仍缺乏大量随机对照试验数据资料。

1.3 HRT与宫颈癌

宫颈组织中虽然有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 但不管是宫颈鳞癌还是宫颈腺癌, 均为非性激素依赖肿瘤。包括WHI的随机对照试验和MWS在内的多项大规模长期研究提示, HRT的应用并不增加宫颈癌的发生风险。

2 妇科恶性肿瘤治疗后的HRT

许多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在手术、化疗或放疗后虽可获得长期生存, 但因治疗带来的人工绝经相关问题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自然绝经相比, 由于肿瘤治疗而导致的早绝经妇女的绝经相关症状更严重, 包括睡眠障碍 (85%) 、潮热 (85%) 、肌肉或者关节痛 (72%) 、性生活问题 (60%) 、阴道干燥 (55%) 和泌尿道问题 (55%) [6]。早绝经还与骨质减少、骨质疏松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相关。HRT可以缓解这些症状,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但必须注意, 应用HRT提高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不应增加复发率和致死率。随着妇科恶性肿瘤的年轻化趋势, HRT在中国妇女癌症患者治疗后管理中的应用问题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2010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绝经学组刊出了2009版HRT临床应用指南[7], 并提到需要关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的HRT问题。

2.1 子宫内膜癌患者的HRT

大部分子宫内膜癌是性激素依赖型的Ⅰ型子宫内膜癌。其发生与雌激素水平异常增高有关, 因此, 子宫内膜癌患者曾经是HRT的禁忌证。但自从1986年Creasman率先报道在221例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中, 术后HRT组 (单纯雌激素补充) 较无HRT组无瘤生存期更长;随后, 多个病例对照研究也提示HRT不显著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复发率和致死率, 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使用HRT逐渐被妇科肿瘤医生和患者所接受。然而, 由于子宫内膜癌患者中, 需要HRT的年轻患者比例较少, 目前大样本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不多, 唯一一项是妇科肿瘤协作组 (gynecologic oncology group, GOG) 的随机双盲试验, 比较了雌激素补充治疗与安慰剂用于Ⅰ、Ⅱ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的管理, 但其研究由于WHI的研究而提前终止。该试验得出的结果是, 在1236例Ⅰ、Ⅱ期接受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中, 雌激素补充组的复发率是2.3%, 而安慰剂组是1.9%, 由于雌激素补充导致复发和死亡的RR是1.27, 但两组的复发率均较低。

2.2 卵巢癌患者的HRT

卵巢分泌雌激素, 同时又是雌激素的靶器官。甚至有一些理论认为, 雌激素受体受到刺激是卵巢癌发生的一项潜在机制。因此, 卵巢癌治疗后的HRT是否增加复发率和病死率也一直备受争议。但由于卵巢癌的预后不良, 总体5年生存率仅为34%, 且年轻患者的构成比低, 绝经前妇女仅占24%, 关于卵巢癌患者治疗后应用HRT的报道不多, 更缺乏随机对照试验。1999年, Guidozzi等报道了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共130例晚期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患者在手术和化疗后, 随机分成HRT组[每天口服结合雌激素 (商品名:倍美力) 0.625 mg]和安慰剂组, 其随访的中位数时间为4年, 结果提示HRT并不增加复发率与病死率。随后, Mascarenhas等也报道了对799例卵巢上皮性癌和649例交界性卵巢肿瘤患者的研究结果, 同样提示, 患者在接受卵巢癌治疗后行HRT并不增加死亡率。迄今为止, 没有足够证据表明卵巢上皮性癌患者治疗后给予HRT会明显增加复发率和病死率。除了卵巢上皮性肿瘤, 其他类型的卵巢恶性肿瘤治疗后应用HRT的资料更加有限。但对于卵巢颗粒细胞瘤, 由于其分泌雌激素, 普遍认为理论上应尽量避免进行HRT。除颗粒细胞瘤外的性索间质细胞肿瘤和生殖细胞肿瘤更多见于年轻患者, 这些类型的肿瘤为非性激素依赖肿瘤, 若患者需要应给予HRT。

2.3 宫颈癌患者的HRT

宫颈鳞癌与宫颈腺癌均为非性激素依赖肿瘤。早期宫颈鳞癌患者应考虑保留卵巢, 但子宫切除术也会影响卵巢功能, 而宫颈腺癌由于有卵巢转移的风险, 应同时切除双侧附件。不管是否保留卵巢, 宫颈癌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疗时, 卵巢均可能发生不可逆的损伤。早在1987年, Ploch等报道了宫颈癌患者治疗后接受HRT的研究, 共120例初次手术后或者放射治疗后的浸润性宫颈癌患者参加了试验, 患者分别接受单纯雌激素、雌孕激素联合和安慰剂, 每组40例, 共随访5年, 结果HRT组的复发率为20%, 安慰剂组为32%, 而5年生存率HRT组为80%, 安慰剂组65%, 提示宫颈癌患者治疗后接受HRT是安全的。

HRT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历程后, 其对人类的益处和危险性也越来越清晰。在HRT开始前需选择合适的患者, 充分知情同意, 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个体化制定HRT方案。在使用HRT以缓解绝经相关症状,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同时, 至少每年1次定期进行利弊评估, 以决定是否继续使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后的HRT, 目前尚缺乏多中心、随机、大样本、前瞻性的循证医学证据, 但根据多项病例对照试验结果, 非性激素依赖肿瘤如Ⅱ型子宫内膜癌、除颗粒细胞瘤外的卵巢性索间质细胞肿瘤和生殖细胞肿瘤、宫颈癌等, 在治疗后管理中应用HRT是安全的。而性激素依赖肿瘤如Ⅰ型子宫内膜癌、卵巢上皮性癌和颗粒细胞瘤, 在治疗后管理中选择应用HRT需谨慎。

参考文献

[1]International Menopause Society Writing Group.Updated IMS recommendations on postmenopausal hormone therapy and preventive strategies for midlife health[J].Climacteric, 2011, 14 (3) :302-320.

[2]The North American Menopause Society.The2012hormone therapy position statement of the north american menopause society[J].Menopause, 2012, 19 (3) :257-271.

[3]Grady D, Gebretsadik T, Kerlikowske K, et al.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and endometrial cancer risk:a meta-analysis[J].Obstet Gynecol, 1995, 85 (2) :304-313.

[4]Anderson GL, Judd HL, Kaunitz AM, et al, For the women's health initiative investigators.Effects of estrogen plus progestin on gynecologic cancers and associated diagnostic procedures:the women's health initiative randomized trial[J].JAMA, 2003, 290 (3) :1739-1748.

[5]Beral V, Bull D, Green J, et al.Ovarian cancer and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in the Million Women Study[J].Lancet, 2007, 369 (9574) :1703-1710.

[6]King J, Wynne CH, Assersohn L, et al.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and women with premature menopause-a cancer survivoship issue[J].Eur J Cancer, 2011, 47 (11) :1623-1632.

卵巢恶性肿瘤术后的辅助治疗 篇8

1 卵巢癌的一线化疗

卵巢癌初次手术后或中间性肿瘤细胞减灭术前后施行的化疗称为一线化疗。随着化疗药物研究进展, 卵巢癌的一线化疗方案由上世纪50、60年代烷化剂单药、非铂类联合化疗, 70年代铂类为主的联合化疗, 发展为铂类 (卡铂、顺铂) 与紫杉醇或多西紫杉醇联合化疗方案。

1.1 卵巢癌一线化疗推荐方案、用药途径

卵巢癌的一线化疗方案是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国际妇产科联盟 (FIGO) 和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 (NCCN) 等国际权威机构制订的卵巢癌诊治指南均一致推荐紫杉醇和卡铂联合化疗方案为卵巢癌的一线化疗方案。用药途径包括静脉用药和腹腔化疗。推荐的静脉化疗方案包括:①紫杉醇175 mg/m2, 3小时静脉滴注, 卡铂曲线下面积 (AUC) 5.0~7.5, 每3周重复;②多西紫杉醇60~75 mg/m2, 1小时静脉滴注, 卡铂AUC 5~6, 每3周重复;③紫杉醇80 mg/m2, 1小时静脉滴注, 第1、8、15天, 卡铂AUC 6, 静脉滴注, 第1天, 每3周重复。推荐的腹腔化疗方案为:紫杉醇135 mg/m2, 24小时静脉滴注, 第1天;顺铂100 mg/m2, 腹腔灌注, 第2天;紫杉醇60 mg/m2腹腔化疗, 第8天[最大体表面积 (BSA) 2.0 m2], 每3周重复。

骨髓抑制较明显者, 可选择顺铂联合紫杉醇化疗, 紫杉醇宜采用24小时静脉滴注, 以减轻神经毒性。对于经济条件不允许的患者, 也可采用顺铂或卡铂联合环磷酰胺方案, 顺铂75 mg/m2 (静脉或腹腔用药) , 环磷酰胺750 mg/m2, 每4周重复。或卡铂AUC 5~6, 环磷酰胺600 mg/m2, 每4周重复。

1.2 卵巢癌一线化疗的指征、疗程数

已行彻底分期手术的ⅠA、ⅠB期G1患者, 经单纯手术其5年无瘤生存率为91%, 总生存率达94%, 可不进行术后化疗;对未能行彻底分期手术、临床疑为Ⅰ期者, 推荐术后辅助化疗;ⅠA、ⅠB期G3 (包括透明细胞癌) 和ⅠC期患者应进行3~6疗程紫杉类+卡铂静脉化疗。ⅠA、ⅠB期G2患者, 可进行严密随访或3~6疗程紫杉类+卡铂化疗;对于Ⅱ期以上患者, 推荐6~8疗程化疗。未达理想肿瘤细胞减灭术者多采用静脉化疗, 达到理想肿瘤细胞减灭术者 (残余灶<1 cm) 推荐腹腔化疗, 也可静脉化疗。

1.3 一线化疗方案的毒性反应和疗效评估

卵巢癌一线化疗方案的毒性反应和疗效评估通常采用WHO或国际抗癌联盟 (UICC) 有关细胞毒性药物急性和亚急性毒性反应评估标准及实体瘤评估标准。每疗程评估毒性反应, 每2~3疗程评估疗效。剂量相同时, 顺铂腹腔化疗较静脉化疗毒性反应轻。由于目前所推荐的腹腔化疗方案较静脉化疗采用更高剂量强度, 因而毒性反应较重。顺铂与紫杉醇联合较卡铂联合紫杉醇化疗神经毒性更为明显, 而后者骨髓抑制更为明显。多西紫杉醇的神经毒性和致敏性较紫杉醇高。顺铂的肾毒性和神经毒性具有累积性, 应用顺铂时应特别注意水化、监护肾功能及神经毒性。与其他实体瘤相似, 影像学证据是评估上皮性卵巢癌化疗疗效的主要客观方法, 包括超声、CT、MRI、PET-CT检查等。但对于以腹膜播散转移为主者尚无敏感有效的评估方法, 如术前CA125升高, 可以CA125作为疗效评价标准。目前应用比较多的是Rustin标准和GCIG标准, 以CA125下降50%或75%作为有效标准。远期疗效以总生存期 (OS) 、无进展生存期 (PFS) 作为判断指标。

2 卵巢癌的维持和巩固治疗

化疗杀伤肿瘤细胞遵循一级动力学规律, 即一定剂量的有效药物杀灭一定比例的癌细胞, 每一疗程杀灭一个对数的恶性肿瘤细胞。达到临床完全缓解的患者虽然临床上已无肿瘤存在的客观证据, 但体内仍可能残存高达109个癌细胞, 只有杀灭癌细胞至104~105个时, 残存的癌细胞才有可能被机体免疫机制所杀灭, 从而达到根治目的。因此, 要达到根治效果, 理论上讲单纯诱导化疗达到临床完全缓解是不够的, 其后的巩固化疗或维持化疗是必要的。目前尚无维持治疗和巩固治疗的确切定义及两者间的确切区别。维持治疗一般指延长初始化疗的时限, 方法包括增加原有一线化疗疗程数、继续化疗但改变方案 (包括单药或联合化疗 ) 、进行腹腔化疗、激素治疗、干扰素免疫治疗和单克隆抗体等治疗。巩固治疗一般指对完全缓解 (包括临床和病理 ) 及二探时发现仍有微小残留灶的患者, 采用与初始治疗方法差别较大的治疗, 包括干细胞支持的大剂量化疗、全腹放疗、 32P或同位素标记抗体腹腔内照射等。但目前仅有少数临床对照试验显示维持或巩固治疗可延长PFS, 大多数报道均显示不延长PFS和OS。而且, 维持治疗或巩固治疗带来的毒性反应将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 维持或巩固治疗对晚期卵巢癌的意义尚待明确。

3 卵巢癌的二线化疗

卵巢癌一旦复发, 是无法治愈的, 对于复发性卵巢癌的治疗是姑息性的, 其治疗目的是延缓疾病进展、延长生存期、控制肿瘤相关症状、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治疗方案应根据复发类型进行分层, 同时考虑二线化疗药物毒性、一线化疗药物累积毒性、患者的意愿等进行个体化治疗。如有可能, 鼓励患者参加临床试验。

3.1 化疗时机

临床上有症状、临床或影像学检查有复发证据、CA125升高, 3项中有2项即可开始复发治疗。CA125升高早于症状2~6个月出现, 对单纯CA125升高的处理存在争议。Rustin研究发现, 经肿瘤细胞减灭术和铂类为基础一线化疗达到临床完全缓解的卵巢癌患者, 如果单纯CA125升高达正常上限2倍即开始化疗并不改善患者生存状况, 且因早期干预所致的化疗毒性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延缓治疗组患者生活质量更好。但该研究存在一定缺陷, 如复发病例中二次肿瘤细胞减灭术的可能作用, 未根据肿瘤细胞减灭术治疗残余灶大小进行分层, 复发化疗未标准化等。目前, 对于系列测定CA125持续升高, 除外其他原因者, 可采取观察、他莫昔芬治疗或开始化疗。

3.2 化疗方案

对于铂类敏感的复发患者, 选择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卡铂与紫杉醇 (周期或周疗) 、卡铂与多西他赛、卡铂与吉西他滨或多柔比星脂质体联合方案, 或顺铂联合吉西他滨。不能耐受联合化疗者, 可选择卡铂或顺铂单药化疗。对停止一线化疗12个月以上复发、病灶孤立、有完全切除可能、生活质量评分高的患者, 可先行二次肿瘤细胞减灭术, 然后化疗, 也可2~3疗程化疗后行二次肿瘤细胞减灭术, 术后继续化疗。

对于铂耐药复发患者, 选择非铂类化疗, 一般不用联合化疗, 推荐药物包括:多西他赛、拓扑替康、多柔比星脂质体、依托泊苷、紫杉醇。其他可能有效的化疗药物包括:六甲蜜胺、伊立替康、美法仑片、奥沙利铂、长春瑞滨、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等。

4 卵巢癌的靶向治疗

卵巢癌靶向治疗药物主要包括抗血管生成 (Bevacizumab、贝伐单抗) 、EGFR抑制剂、PARP抑制剂、mTOR抑制剂等。迄今为止, 临床试验显示, 酪氨酸激酶制剂对卵巢癌治疗作用有限, 贝伐单抗对卵巢癌巩固治疗及复发性卵巢癌有一定疗效。贝伐单抗常见并发症 (多为自限性) 包括:蛋白尿、黏膜出血 (特别是牙龈出血) 、高血压。少见并发症包括:肾病综合征、肿瘤部位出血、顽固性高血压。罕见并发症 (<1%) 包括:可逆性脑白质病综合征 (脑白质血管性水肿导致精神异常、抽搐) 、皮质盲。特有并发症包括:①动脉栓塞, 发生率3%~5%, 高危因素为年龄超过65岁, 动脉栓塞史;②刀口裂开, 发生率约1%;③胃肠道穿孔及瘘, 发生率2%~4%, 高危因素为先前化疗疗程、肠梗阻、肿瘤累及肠壁。

5 卵巢癌的内分泌治疗

内分泌治疗不是卵巢癌的主要治疗手段, 但对于化疗耐药的复发或未控患者, 激素治疗是可以接受的治疗方法。可选择药物包括芳香化酶抑制剂 (阿那曲唑、来曲唑) 、GnRH-a (亮丙瑞林) 、醋酸甲地孕酮、他莫昔芬等。常用方案:他莫昔芬20 mg, 每天2次, 或他莫昔芬20 mg/d联合亮丙瑞林3.6 mg/m, 肌内注射。

6 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及性索间质肿瘤术后辅助治疗

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分期手术或肿瘤细胞减灭术 (年轻、有生育要求者保留生育功能) 后, 除Ⅰ期无性细胞瘤及Ⅰ期G1未成熟畸胎瘤无需化疗外, 其他均需化疗。首选化疗方案为BEP (博来霉素、依托泊苷、顺铂) , 3~4疗程。对于ⅠB~Ⅲ期可选用PE方案化疗3疗程。对于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复发提倡积极手术, 无生育要求的无性细胞瘤复发患者可采用放疗。经多次化疗复发的患者, 可选择的化疗方案包括TIP、VAC、VeIP、VIP、TC化疗或放疗。

卵巢恶性肿瘤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 篇9

1 卵巢恶性肿瘤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适应证及方法

1.1 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

除年龄因素外, 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还依赖于患者的组织学类型及分期。由于上皮性癌恶性程度高, 对侧卵巢常存在隐匿性转移, 而晚期患者预后差, 复发率高。因此, 对该类患者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仍存在争议。

1.1.1 适应证

关于手术指征, 学术界目前尚无统一意见。在国内需满足以下条件:①患者年轻, 渴望生育;②ⅠA期, 高分化 (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标准) ;③浆液性、粘液性或子宫内膜样腺癌;④对侧卵巢外观正常或活检阴性;⑤腹腔细胞学检查阴性;⑥“高危区域” (子宫直肠陷凹、 结肠侧沟、 肠系膜、 大网膜和腹膜后) 活检及淋巴结探查均阴性;⑦有随诊条件。FIGO 2003年的适应证为:①应按规范通过分期手术进行评估;②术中证实为单侧卵巢受累, 且包膜完整;③对侧卵巢外观正常 (不需行剖检术) 。NCCN 2005年的适应证为:渴望保留生育功能的Ⅰ期患者。

1.1.2 手术方式

首先进行手术分期:取腹水或腹腔冲洗液行细胞学检查;仔细探查整个腹膜及腹腔内脏器;除可疑部位活检外, 还要从膀胱腹膜反折、子宫直肠陷凹、双侧结肠旁沟、横膈下腹膜和双侧盆壁等随机活检。然后在全面手术分期的基础上, 行患侧附件切除+大网膜切除+选择性盆腔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 FIGO不建议术中活检肉眼观察正常的对侧卵巢。

1.1.3 治疗效果

美国8个院所35年 (1965~2000年) 中52例病人行卵巢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 平均随诊时间为68月, 其术后5年存活率为98%, 10年存活率为 93%, 受孕率为71%。另一组研究共144例患者, 平均随诊时间为70月, 存活率为94%, 受孕率为41%。≤40岁56例Ⅰ期患者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治疗, 随诊7年其复发率相对于根治性手术为12% Vs 9%, 对侧卵巢复发占3.6%。52例患者行单侧附件切除 (ⅠA 42例, ⅠC 10例) 的患者中有5例患者复发 (3例对侧卵巢) , 5年和10年存活率分别为98%、93%, 其中26例患者成功分娩。

1.1.4 术后化疗问题

Ⅰ期卵巢癌患者保守性手术后是否应该进行辅助性化疗仍有争议, 其焦点在于化疗是否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是否影响其卵巢功能, 尤其生育功能及对子代的影响。一般认为化疗不能提高ⅠA期、G1患者的生存率, 术后无需化疗;而ⅠA期的G2和G3或ⅠC期术后化疗可能提高患者生存率, 应该给予辅助性化疗。

1.1.5 妊娠后处理

此类患者完成生育后视情况再行子宫及对侧附件切除术, 多数人推荐进行根治性手术以降低复发, 但少数人认为没有必要进行根治性手术, 虽然最终保留对侧附件有可能增加卵巢癌的复发风险, 但通常可以选择二次手术作为挽救措施, 迄今为止缺乏前瞻性对照研究。因此患者术后应严密随诊。

1.2 卵巢交界性肿瘤

卵巢交界性肿瘤又称低恶性潜能肿瘤, 是组织学特征和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恶性肿瘤间的一类肿瘤亚型, 占全部卵巢肿瘤的 10%~20%。交界性肿瘤在组织学上指上皮细胞增生活跃及核不典型、核分裂相增加, 表现为上皮细胞层次增加。但无间质浸润, 没有破坏性生长, 其生长缓慢, 转移率低、复发迟。即使有腹膜种植, 甚至淋巴或血行播散, 但预后仍较好。交界性上皮瘤的复发肿瘤多数仍为交界性, 再次手术切除复发肿瘤, 预后好。在年轻妇女中, 卵巢交界性肿瘤较卵巢癌更为常见, 约一半卵巢交界性肿瘤的妇女在诊断时不足40岁, 往往没有生育, 或虽生育但仍有生育要求。

1.2.1 适应证

上世纪80年代后, 切盼生育的早期卵巢交界性肿瘤患者可进行保留一侧卵巢及子宫的保守性手术;但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 有生育要求的Ⅱ、Ⅲ、Ⅴ期患者也可进行保守性手术治疗。目前认为对于双侧卵巢交界性肿瘤, 只要有正常卵巢组织存在, 即可进行肿瘤切除而保留生育功能。

1.2.2 手术方式

手术方式有患侧卵巢切除、卵巢肿瘤剔除、对侧卵巢切开探查、盆腹腔全面细致探查、大网膜切除、卵巢外种植瘤切除等。

在对卵巢交界性肿瘤患者实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时, 是否进行分期手术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Fauvet等研究认为, 分期手术实行与否与肿瘤的复发率没有明显相关。一旦首次手术被认为是Ⅰ期的病例, 即使经过再分期手术, 并没有改善患者的存活率。所以, 推荐如果腹水报告正常, 又不是微乳头瘤, 且患者同意随访时, 不做再分期手术。NIH的研究显示, 如果有较大的残余病灶, 应行手术再分期, 如果没有, 则不鼓励分期手术。既然分期手术与否并不影响复发率, 那么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手术损伤的非分期手术是应首先考虑的, 除非已经发现其他病灶。很多研究显示, 行患侧附件切除手术的复发率低于患侧囊肿剔除手术, 故有研究建议施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时, 以患侧附件切除手术为宜。由于对侧卵巢在外观正常的情况下仍有5%~10%存在镜下肿瘤, 故许多学者建议常规行对侧卵巢剖视或楔形切除活检。但有学者报道, 肉眼观察正常的卵巢显微镜下也无病灶, 剖视或楔形切除后易因粘连而致不孕, 故对侧卵巢活检的价值尚有疑问。近来有学者报道, 剖视或楔形切除不能防止卵巢交界性肿瘤漏诊, 却可致14%的患者发生不孕, 因而对肉眼观察完全正常的卵巢不必行剖视或楔形切除。

1.2.3 治疗效果

有研究表明卵巢交界性肿瘤保守治疗后5年生存率达77%~96%, Ⅰ期、Ⅱ期和Ⅲ~Ⅳ期复发率分别为1%~3%、6.3%和16%~17%, 对复发者仍可通过二次手术达到完全缓解, 因此, 对分期较晚的卵巢交界性肿瘤和腹膜种植的患者也可考虑采用保留生育功能手术, 期别晚的卵巢交界性肿瘤如无外生乳头结构及浸润种植, 均可考虑保守治疗。保守手术可以提高患者的生育率, 据Donnez报道, 其妊娠率为63.6%, 此外Camatte报道17例Ⅱ~Ⅲ期患者中保守手术后成功妊娠7例。

1.2.4 术后化疗问题

卵巢交界性肿瘤大多为I期, 通常可切除一侧附件而保留生育功能, 术后几乎不需化疗。

1.3 卵巢生殖细胞恶性肿瘤

卵巢生殖细胞恶性肿瘤多发生于青少年, 占全部卵巢恶性肿瘤的5%~20%。由于该肿瘤大多数生长迅速、恶性程度高、预后差, 且多发生于年轻妇女甚至是幼女而受到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在有效的化疗方法使用前, 手术治疗后的存活率低, 而且过大的手术范围不仅使患者丧失了生育功能, 更因为卵巢的切除而影响第二性征的发育, 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随着联合化疗的应用和不断改进, 卵巢生殖细胞恶性肿瘤的存活率逐渐提高, 达到87%~97.13%。为此, 卵巢生殖细胞恶性肿瘤的治疗观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保留生育功能已成为卵巢生殖细胞恶性肿瘤治疗的一个基本原则。综合文献报道, 卵巢生殖细胞恶性肿瘤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在于:①多数肿瘤为单侧;②复发部位很少在对侧卵巢和子宫;③对PEB (顺铂、依托泊苷、博来霉素) 、PVB (顺铂、长春新碱、博来霉素) 化疗方案很敏感;④切除对侧卵巢和子宫并不能改善患者预后。

1.3.1 适应证

任何期别、任何组织学类型的卵巢生殖细胞恶性肿瘤均可行保守手术。 临床期别并不能作为盆腔器官去留的依据, 对于已有腹腔转移的Ⅲ期病例, 甚至已有肝实质转移的 Ⅳ期病例来说, 切除未受肿瘤侵犯的子宫和对侧附件, 不会对改善预后有所帮助。因此, 对年轻要求生育的患者, 除非对侧卵巢或子宫已受累, 否则均可作为保守手术的对象。

1.3.2 手术方式

目前主张尽早手术探查, 明确病理类型和分期, 切除患侧附件, 检查对侧卵巢。对侧卵巢是否常规剖视尚有争议, 大多数不支持, 1998年ACOG就建议不对“看似正常”的对侧卵巢行常规活检和楔形切除, 仅对无性细胞瘤及含有无性细胞瘤成分的混合型生殖细胞恶性肿瘤需行对侧卵巢剖视。其他类型生殖细胞肿瘤如超声检查无异常, 术中肉眼观察也无异常, 无需常规剖视对侧。对于Ⅱ期以上病例, 在切除一侧附件, 剖视对侧卵巢的同时, 需行包括大网膜切除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的肿瘤细胞减灭术, 以求尽可能将转移瘤切除, 术后辅以正规、 足量的化疗。

1.3.3 治疗效果

据研究显示:保守治疗后肿瘤持续缓解率为93%, 受孕率为75%~79%。

1.3.4 术后化疗问题

ⅠA期无性细胞瘤只需手术治疗, 术后不需辅以化疗, 而对Ⅰ期纯型未成熟畸胎瘤, 术后不予化疗。Nogales (2003年) 等提出以下看法:①病理G1的ⅠA期或种植灶为G0者, 不需化疗;②病理G2或G3的ⅠA期或种植灶为未成熟畸胎瘤, 手术后应给联合化疗;③种植灶为G1的治疗, 目前尚无统一意见。Ⅰ期其他类型的卵巢生殖细胞恶性肿瘤以及Ⅱ期以上者术后需要辅以化疗。也有学者根据肿瘤分期选择化疗药物, 认为ⅠA、ⅠB 期并肿瘤组织高分化者只需手术治疗即可, 而ⅠC、Ⅱ期患者术后必须辅以化疗。

2 化疗药物对卵巢功能的影响及预防

2.1 化疗药物对卵巢功能的影响

化疗药物主要影响卵泡的生长发育和成熟过程, 导致卵泡的破坏和卵巢的纤维化, 使卵巢总卵泡数的储存下降, 严重损害卵巢的功能, 从而引起月经不规律、不育、过早绝经或合并潮热、盗汗、骨质疏松及泌尿、心血管系统症状等。即使所用化疗药物剂量较小未引起不孕, 妊娠时出现流产、早产、低体重儿的危险性也增大。对化疗药物引起的卵巢损害的组织学研究发现, 卵巢包膜增厚, 间质纤维化, 并有透明样变性、钙化, 但存在大量停止发育的卵泡, 因此化疗药物停用后, 65%~70%的患者是可以恢复卵巢的正常功能的。此外, 化疗对卵巢功能的影响程度还取决于患者的年龄、采取的用药方法, 以及药物剂量等, 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 化疗对卵巢功能的损害风险也会增加, 即使是低剂量化疗, 对成年女性卵巢的细胞毒性要比青春期女性大得多。

卵巢功能损害是化疗引起的一个重要的长期副反应, 不育和过早绝经会极大地影响年轻女性患者的自尊和生活质量。因此, 在选择治疗方案时, 尽量选择治疗效果明显, 对卵巢毒副反应较小的方法和药物。

2.2 预防措施

2.2.1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 (GnRHa) 对化疗中卵巢的保护作用

近年许多研究证实GnRHa对化疗中卵巢具有保护作用, 包括GnRH 激动剂和GnRH拮抗剂。GnRH 激动剂 (GnRH-a) 可通过抑制卵巢细胞发育来降低化疗药物的卵巢毒性, 预防卵巢早衰的发生。常用化疗药物对发育中的卵泡损伤远远大于原始卵泡。GnRH-a 可逆性抑制下丘脑-垂体-卵巢轴, 阻止原始卵泡向成熟卵泡转变, 使卵巢中卵泡尽可能多地处于对化疗药物低敏感的状态, 是应用GnRH-a 预防化疗引起卵巢损伤的理论基础。GnRH拮抗剂对女性性腺轴有强抑制作用, 且副反应、用药时间及所用剂量均较小, 因此受到肿瘤科医生更多的关注, 成为研究的热点。GnRH拮抗剂通过对性腺轴去敏化及降调节作用, 人为制造青春期状态, 可能起到保护卵巢的作用。GnRH拮抗剂作用为快速抑制, 表现为在数小时内即出现促性腺激素的释放减少, 其作用于卵泡的时间比化疗药物早, 可干扰卵泡生成, 阻止卵泡进入化疗敏感期。

2.2.2 辅助生殖技术在卵巢癌保留生育功能中的应用

2.2.2.1 受精卵冻存

一般认为, 在结束化疗后半年, 患者的卵巢功能可逐渐恢复;1年后可鼓励患者妊娠。但若患者不能自然受孕, 可应用辅助生殖技术, 如促排卵或体外受精 (IVF) 等完成生育。Steinkamp报道 1例ⅠA期卵巢内膜样腺癌保守性手术后接受超促排卵和 IVF, 结果成功妊娠, 随访15年无肿瘤复发。目前认为可以在有限的刺激周期内对卵巢进行刺激而不会影响其预后, 但应用超促排卵药物是否会造成或促进肿瘤复发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此外, 有学者正试图寻求一种更好的方法, 即治疗前冻存卵母细胞或受精卵。但是卵母细胞的冻存及解冻技术尚不成熟, 成功率极低, 且刺激卵巢生成成熟的卵母细胞需2~4周, 从而延误疾病的治疗;目前对保存受精卵已有了较为成熟的技术。冻存受精卵也可用于切除子宫后或盆腔接受放疗后的患者进行替代妊娠, 但在国内还需经过伦理学的论证和法律的支持。2005年Zhang等报道1例38岁在腹腔镜下仅行肿瘤剔除的Ⅲ期卵巢浆液癌 (G1) 患者, 行超促排卵后34小时剖腹取卵+卵巢癌根治术, IVF后获得 8个受精卵并予冻存。3年后患者健康生存, 选择其姐姐作为代孕母亲, 获得一足月活胎。

2.2.2.2 卵巢组织冻存

为了避免化疗对卵巢组织的损害, 可以在化疗前将卵巢组织取出, 进行冷冻保存, 待癌症缓解后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卵巢组织移植。但是冷冻技术、移植的位置以及时间目前尚未达成一致。文献资料显示尽管卵巢组织冷冻技术在不同的动物实验中已取得了成功, 而且人类卵巢组织库在全世界范围内也逐渐建成, 但是人类目前通过卵巢冷冻移植成功妊娠的报道很少。直到2007年胚胎冷冻储存技术成功确立时, 这种技术才有成功妊娠的文献报道。已有报道通过用腹腔镜活检获取卵巢皮质, 但手术必须取到原始卵泡作冻存, 停药后移植到体内异位部分。卵巢皮质冻存后约有70%原始卵母细胞会存活, 但30岁以后的妇女原始卵泡采集到的较少。此方法操作快, 不延误治疗, 且不需要通过刺激卵巢得到卵母细胞和受精卵, 适用于青春期前禁用卵巢刺激的患者。但是该方法易保留具有潜在恶性的细胞, 所以必须经过病理检查证实阴性后方可冻存。

2.2.2.3 核物质冻存

近来有研究者提出一个女性核物质冻存的方法, 通过核物质转移来建立胚胎和后代。保留的雌性基因组DNA可以通过核转移来保持雌性生育能力。目前在动物试验中已经通过核物质保存、受精卵复活、复活受精卵与鼠胚胎纤维母细胞共同培育, 建立了一个新的系统来有效地将冻存的核物质通过复活成为可以成活的胚胎。

恶性肿瘤治疗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年龄及性别分布

本组共4 20例,其中男2 02例,女218例;年龄最小的9岁,最大的83岁,平均年龄47岁,其年龄结果分布见表1。

1.1.2 职业分布

工人82例、农民105例、公务员71例、商人61、教师43例、其他58例。

1.1.3 恶性肿瘤的类型及分期,见表2。

1.2 放疗方法

采用国产钴机西门子加速器,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分别进行术前、术后、根治或姑息性放疗超分隔放疗和适形放疗,DT量为40~70GY/4~7周,常规分割1.0~2.0GY/次,每周5次。

1.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体表包块缩小、X光胸片块影缩小、B超包块缩小均超过50%,食道钡餐示狭窄明显改善进食有明显改善者;有效,即体表包块、胸片块影、B超示包块有缩小<50%者,食道狭窄部分缓解进食稍有改善者,上述两种情况均列为有效。无效: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或中途死亡,或自动放弃而停止放疗,视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PEMS 3.1统计软件,百分率的比较采用精确概率法和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分析

本组显效337例(80.22%),有效71例(16.91%),有效率97.13%;无效12例(2.87%)。全部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最长3年,最短1年,3年内失访者视为死亡,病人生存期超过1年者279例,1年生存率为66.55%。

2.2 毒副反应

放射治疗的近期毒副反应比较普遍[1],几乎所有病人都有程度不同的放疗副反应,多数患者是几种副反应同时或先后出现。其中皮肤粘膜反应349例(83.09%),胃肠道反应367例(87.41%),白细胞下降150例(35.61%),血红蛋白下降63例(15.11%),血小板下降21例(5.04%)。一般经对症治疗和适当休息后大部分都能坚持完成预计的放射治疗。

3 讨论

恶性肿瘤疗效至今仍没有达到理性的效果,但其治疗进步已经有目共睹。随着新疗法、新治疗设备和新药陆续进入临床实践,恶性肿瘤的治愈率不断提高。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全球50%~55%的恶性肿瘤可以根治。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肿瘤,70%以上患者可以长期生存。放射治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方法之一,超过半数以上的恶性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接受放射治疗[2]。放射治疗的主要原理是通过射线对恶性肿瘤细胞的直接、间接的杀伤作用来杀伤肿瘤细胞,达到缩小和消灭肿瘤的目的,但同时对正常组织也有一定的损伤。因此,如何提高放射治疗的疗效,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成为日益关注的焦点。

本组接受放疗的患者普遍病期较晚,Ⅲ病例达48.20%,IV期28.06%,Ⅱ期21.94%,而I期仅为1.80%。由于发现较晚,大部分患者已失去根治的机会,虽然总有效率达97.13%。但只能实施姑息性放疗的比例较大,1年内的死亡率达33.45%。因此早期发现仍然是根治恶性肿瘤的关键。放射治疗的副反应率较高,主要是皮肤、粘膜的放射性损伤、口腔腺体功能障碍、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白细胞数下降等。一般经对症治疗和适当休息后大部分都能坚持完成预计的放射治疗。

综上所述,放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其关键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综合、规范化治疗,并根据肿瘤的病期、病种,恶性程度来决定其最有效放疗方案。

参考文献

[1]余树观.头颈部恶性肿瘤[M].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1990:95.

恶性肿瘤治疗 篇11

【關键词】复发性妇科恶性肿瘤、调强适形放射治疗、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R73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173-02

结合已有的临床资料看,复发性妇科恶性肿瘤主要指的是腹膜后淋巴结[1],在这种疾病的治疗过程中,通常我们使用的放疗和化疗虽然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非常大的伤害[2],基于此,我院将以调强适形放射治疗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其在复发性妇科恶性肿瘤的治疗中的临床价值,研究取得一定的收获,现将研究过程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9月~2013年5月期间收治的50例复发性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平均年龄40~59岁,50例患者中,卵巢癌4例,子宫内膜癌13例,后期宫颈癌33例。所有患者在进行治疗前,均进行了肝肾功能检测及血常规检查,均未发现异常。

1.2治疗方法

本组所有患者均采用调强适形放射治疗,在治疗后对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综合的评价和分析。首先,使用CT确定患者大体肿瘤靶区,然后再GTV的基础上外放大约1.0cm,获得计划肿瘤区(PTV),本组研究中PTV和GTV的中位剂量分别是60.1Gy和64.0Gy。脊髓、肾脏、膀胱和小肠的中位剂量分别是21.9Gy、8.1Gy、34.9Gy、38.1Gy以及20.9Gy。

1.3近期治疗效果评定

根据患者治疗效果的不同,我们将患者的情况分为:进展(PD)、稳定(SD)、部分缓解(PR)和完全缓解(CR);治疗总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患者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6.0建立数据库,通过t检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组所有5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系统的放射治疗,经过对本组患者的资料进行整合,我们发现,50例患者完全缓解18例(36.00%),部分缓解27例(54.00%),好转5例(10.00%),总缓解率为90.00%;此外,有6例患者出现了I级皮肤反应,20例患者出现I~II度骨髓抑制,19例患者出现I~II级消化道反映,详细参见表1。

表1(50例患者恶性肿瘤治疗效果分析)

术前病理例数SCCCIN IIICIN IICIN I卵巢癌4211-子宫内膜癌131237宫颈癌331572050例患者经过治疗均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50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为后期宫颈癌,经过4个月的治疗,由于癌细胞扩散而死亡;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和宫颈癌患者经过治疗均有一定程度的递进,治疗效果明显。

3.讨论

结合已有的临床资料来看,在复发性妇科恶性肿瘤的治疗中,放疗及化疗的方法虽然能够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由于肿瘤的位置等原因的影响[3],这两种治疗方法都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很大的损伤。在我院的本次研究中所采用的调强适形放射治疗法,与传统的放疗和化疗相比,不仅能够有效的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患者的存活率比较高,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我们首先根据患者的治疗情况,选择不同的剂量进行放射性治疗,这样不仅有效的降低了患者癌细胞的扩散数量,而且明显的降低了患者肿瘤的恶化进程[4],调强适形放射治疗法经过精确的摆位和科学的治疗计划,保证了患者肿瘤靶区能够均匀的受到放射线照射,并且由于定位的准确也最大程度的降低了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害,因此,在研究中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比较小,因此,从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出,在复发性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中采用调强适形放射治疗法具有较大的临床效果,可以考虑将其作为复发性妇科恶性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胡克,张福泉. 放射治疗在复发性妇科恶性肿瘤中的作用及疗效评价[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2,5(12):349-352.

[2] 张晶晶. 紫杉醇脂质体治疗复发性妇科恶性肿瘤临床观察[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11):136-137.

[3] 陈真云,马悦冰,盛修贵,等 89例妇科恶性肿瘤术后调强适形放射治疗分析[J]中华肿瘤杂志. 2011,3(12):110-112.

恶性肿瘤治疗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25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年龄37~65岁, 平均年龄53.4岁, 肿瘤类型:子宫颈癌12例, 子宫内膜癌5例, 卵巢癌8例。全部患者均经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后明确诊断为妇科恶性肿瘤, 且全部行介入治疗。

1.2 治疗方法

在实施介入治疗前, 应根据患者的诊断结果和具体病情, 选择合适的化疗药物。全部患者均施行局部麻醉, 麻醉起效后, 采用Seldinger血管穿刺技术进行动脉穿刺, 一般选择股动脉, 在医学影像的引导下, 取5FCobra导管由穿刺部位送至股动脉, 做动脉造影以了解恶性肿瘤的具体供血情况, 确定供血动脉, 在将插管送入靶动脉, 缓慢推注事先选择的化疗药物至指定部位进行治疗, 介入治疗完成后, 拔出插管, 在穿刺点局部进行加压包扎, 同时需要对穿刺的肢体进行24 h的制动[3]。并常规给予止吐、止痛及对症治疗等。

1.3 方法

1.3.1 术前护理

1.3.1. 1 心理护理

由于妇科恶性肿瘤自身的特点, 加之病情重, 并发症多, 手术、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 以及对经济压力的担心, 导致在介入治疗,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易于出现一些不良心理情绪, 如紧张、恐惧、忧愁、焦虑、抑郁、悲观等[3], 不利于介入治疗的顺利进行, 同时也进一步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 护士应在治疗前做好患者以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工作, 向其讲解有关妇科恶性肿瘤的相关知识, 介入治疗的特点、优点及有效性等, 使患者及家属对介入治疗的信心不断增强, 有较强的安全感, 这对于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是十分有效的, 也有利于患者能够积极的配合治疗[4]。同时, 护士应注意了解掌握患者的具体心理特征, 给予积极的心理疏导、安慰支持、鼓励劝慰, 使患者能够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疾病, 以放松、乐观的心态接受介入治疗。

1.3.1. 2 术前准备

在实施介入治疗前, 护士应遵医嘱完善患者的各项检查, 包括血尿便三大常规, 凝血常规, 肝肾功能, 心电图, 妇科彩超等;术前常规备皮, 认真检查穿刺部位的情况, 术前注意禁食6 h。向患者讲解有关介入治疗时出现的发热、疼痛等正常现象和注意事项, 不必过于紧张, 做好心理准备。

1.3.2 术中护理

术中备好各种治疗药物及器械, 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 严格无菌操作, 插管管腔内进行肝素化处理。在实施穿刺、灌注药物过程中, 时刻询问患者是否出现不适情况, 给予一定的心理疏导, 避免过于紧张和空切;注意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监测生命体征等。

1.3.3 术后护理

1.3.3. 1 病情观察

术后注意监测患者四大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 并准确记录, 同时观察患者面色、神态等情况, 询问患者是否出现腹痛、腹胀等, 以判断是否出现大出血;由于机体对坏死组织进行吸收, 故在治疗后多出现体温升高[5], 一般在1周内可自行消退, 如体温较高, 或持续不退者, 可嘱患者多饮水, 必要时给予物理降温, 或予解热镇痛剂以降低体温, 同时注意做好口腔和呼吸道的护理。

1.3.3. 2 穿刺部位的护理

在穿刺点加压包扎后, 应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是否出现渗血、肿胀等情况发生, 注意足背动脉的初诊, 观察是否有血肿及动脉搏动情况, 如出现搏动减弱、甚至消失, 应立即通知医生处理;术后注意卧床休息, 以平卧位最佳, 避免压迫穿刺部位, 术后1天可解除绷带进行活动。

1.3.3. 3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介入治疗术后易于出现某些并发症, 如恶心、呕吐, 下肢静脉血栓等[6], 应做好预防和护理工作。遵医嘱常规给予止吐药、格拉司琼等药物;注意观察穿刺肢体的皮肤温度、颜色等, 询问患者有无疼痛感或感觉异常, 是否出现趾端颜色转为苍白、皮温下降等, 对于出现血栓、栓塞的患者应立即通知医生对症处置。

2 结果

本组25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 经过介入治疗和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后, 复查妇科彩超提示恶性肿瘤均缩小, 效果明显;未出现血栓形成病例, 出现下肢轻微疼痛1例, 血肿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 经过积极处理后下肢疼痛、血肿均消失。

3 结语

妇科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呈逐年增高趋势, 给我国广大女性的生命带来严重的威胁, 故而需要积极治疗。介入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式, 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药物副作用小等特点, 但仍存在一些并发症, 增加了患者的痛苦。故而在介入治疗期间, 配合护士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 即可有效提高疗效, 同时又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改霞.妇科恶性肿瘤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J].河南医学研究, 2014, 23 (4) :128-129.

[2]王小玲, 杨爱萍, 曹小丽.护理干预在肿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药, 2012, 25 (3) :477-478.

[3]唐爱英.妇科恶性肿瘤介入治疗并发症的护理45例[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2) :215-216.

[4]路启芳, 胡桂娟.妇科恶性肿瘤病人术后生存质量及护理干预的研究现状[J].护理研究, 2012, 26 (8) :2210.

[5]张海红, 张美英, 傅晓炜.老年妇科恶性肿瘤10例介入化疗护理[J].中国乡村医药, 2012, 19 (4) :77.

上一篇:陶瓷新材料下一篇:效果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