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肿瘤的个性化治疗(共8篇)
膀胱肿瘤的个性化治疗 篇1
膀胱肿瘤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其中来自于移行上皮占绝大多数, 治疗后易复发, 复发率约20%[1]。据统计, 全球膀胱癌也呈现高发病率[2], 同时膀胱肿瘤生物特性差异大, 相应治疗方法也多。目前治疗膀胱肿瘤的方法有两个方面: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 以手术为主, 放化疗为辅。早期实体瘤的患者一般施行外科手术较为有效, 而晚期及微小病灶的患者效果较差。与此同时, 外科治疗也存有很多问题, 如创伤大、患者耐受性低等, 这些促使人们寻求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1 基因治疗
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基因治疗”的概念, 即借助基因工程方法将特定的外源基因导入动物或人的组织细胞, 使其整合, 表达, 以达到治疗的目的。作为手术、化疗、放疗等常规疗法之外的一个重要补充。它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目的基因、载体、靶细胞。肿瘤发生发展的复杂多样性使如何选择基因转移方法及基因治疗策略成为其治疗的重点。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对膀胱肿瘤发生发展机制研究的深入, 膀胱癌基因治疗逐渐成为本学科的研究热点。
膀胱肿瘤的发展过程中涉及多种基因的突变, 抑癌基因PTEN, Rb, p53、p21、p16, p15及癌基因C-Ha-ras, e-mys, e-erbβ-2, MDR-1等。基因治疗通过导入正常基因, 恢复基因正常的生理功能, 抑制或阻断肿瘤细胞恶性增殖、浸润或转移, 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研究发现:Rb、p16、p53基因是较易突变的抑癌基因, 有不少研究基于恢复这些基因的功能。Takahashi等用Rb基因转染人膀胱癌细胞株HTBP后发现该细胞致瘤性减弱。Grim等[3]将野生型p16基因用腺病毒载体转入p16阴性的人膀胱癌细胞系 (EJ及UMUC-3) , 发现肿瘤增值受抑制。Wada等[4]把野生型p53基因转导入人体及鼠的膀胱癌细胞系 (HTB9, KU-1, 和MBT-2) 中, 并在膀胱内注射体外重组的腺病毒载体 (Ad5CMV-p53) , 体外和体内试验均显示:Ad5CMV-p53可以抑制靶细胞的生长。另有其他基因的相关研究发现:将膀胱肿瘤细胞MBT-2接种到皮下, 分别予以全身应用IFN-λ和体内直接转移IFN-λ基因两种处理, 与前者相比, 后者可明显降低肿瘤生长速度, 延长无瘤生长期和提高总的生存率[5,6]。H-ras的显性失活变体-N116Y基因转染裸鼠体内的人膀胱模型, 肿瘤生长明显受到抑制[7]。反义IL-8[8]和bFGF[9]基因转染膀胱癌裸鼠型, 结果类似。突变的H-ras[10], fos, erbβ-2通过逆转肿瘤的恶性表型和抑制肿瘤生长产生抗瘤效应[11,12]。p21基因是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 是p53基因的下游作用因子。p21的异常表达与膀胱肿瘤的复发存在较为的密切关系, 然而p21相关应用治疗的研究不多[13]。抑癌基因RB94[14]还在研究中。基于转导效率参差不齐的研究现状, 目前有研究对腺病毒纤维进行修改, 提高病毒易感物质的转导作用和破坏粘多糖 (GAG) 层[15], 从而提高基因治疗的转导效率。尽管基因治疗显示了很大的优势, 由于人体的复杂性很肿瘤发展的多样性, 基因治疗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 免疫治疗
自从Morales等[16]首先使用卡介苗 (bacillusCalmette-Guerin, BCG) 治疗膀胱肿瘤以来, 膀胱肿瘤的免疫治疗得以迅速发展。研究较为多的主要有:细胞因子素 (interferon, IFN) 、集落刺激因子 (colony-stimulatingfactors, CSFs) 、白细胞介素 (interleukin, IL) 及肿瘤坏死因子 (tumournecrosisfactor, TNF) 等。上述细胞因子可增强单核/巨噬细胞活性, 促进FcR表达, 通过ADCC杀伤肿瘤细胞, 同时能激活NK细胞发挥杀瘤效应, 能促进多种细胞表达MHCÒ类分子, 促进T、B细胞分化和TC细胞成熟。
免疫治疗过程中挑选合适的肿瘤疫苗, 将其接种至患者体内, 使患者获得主动免疫反应, 达到抗肿瘤的目的。膀胱肿瘤中发现的较特异的抗原, 主要是突变的P53抗原、细胞黏附素 (adherins) 、膀胱肿瘤抗原 (bladdertumorantigen, BTA) 、癌症-睾丸抗原 (cancertestisantigen, CTA) 、细胞核基质蛋白 (nuclearmatrixprotein, NMP22) 等, 这些抗原皆为较有效的靶点。Komohara等[17]使用3种较为特异的蛋白 (SART3, MRP3和EZH2) 作为肿瘤疫苗的表型, 利用其抗原特性促使外周血中细胞毒T细胞 (CTL) 的活化与增殖, 结果发现, 患者体内能杀伤肿瘤的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上升。除此之外, Horiguchi等[18]使用NF-JB阻滞剂DHMEQ后, 结果发现肿瘤的体积缩小明显, 肿瘤周围微血管密度降低, 血管网络分布减少。
癌细胞的特征之一是凋亡抑制, 这个特性使癌细胞的生存时间增加、免疫监视得以逃避以及细胞毒性的避免, 最终使肿瘤的形成和发生药物的抵抗。研究发现许多肿瘤都能逃避免疫系统的监视作用[19,20]。肿瘤免疫基因治疗因运而生:通过刺激患者的免疫系统, 用免疫反应刺激因子转染肿瘤细胞、转染效应细胞或应用体外传染的肿瘤细胞以消除膀胱肿瘤。细胞因子基因转染的细胞可以在一定部位产生大量细胞因子, 从而避免全身范围的副作用。研究发现:Survivin作为一种肿瘤特异性的凋亡抑制蛋白, 其显示了高度的组织分布特异性、抗凋亡作用以及细胞周期的依赖性, 与膀胱肿瘤的形成过程关系密切。单独使用Survivin分子靶向治疗或与其他治疗综合应用, 结果显示能抑制体外肿瘤的形成和生长[21]。故有可能发展为一种有效的促凋亡方法[22]。Kunze等[23]在膀胱肿瘤细胞中转染siRNAs, 监测siRNAs对膀胱肿瘤相关抗凋亡基因 (XIAP、BCL2及BCL-X) 表达的情况, 结果显示siRNAs能多靶位抑制三种基因的表达。实验者认为, 利用siRNAs多点干扰膀胱肿瘤相关抗凋亡基因的表达有可能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也有研究人员联合几种治疗方法, 如石向华等[24]将腺病毒介导的TK/GCV治疗方法上添入TNF-A (细胞因子) , 结果显示对膀胱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提高。
目前, 随着分子免疫学及相关技术的研究深入, 膀胱肿瘤的免疫治疗方法逐渐增加, 治疗的效果也有明显改善。发现的抗原也越来越多, 但目前尚未发现膀胱肿瘤的特异性抗原, 相关研究所制备的单克隆抗体, 在体内有相当比率的非特异结合, 致使靶与非靶的比值不高。然而动物及临床试验还处于科研阶段, 并没有达到临床应用的标准, 而且人体的免疫机制相当复杂, 有些还处于探索阶段, 很多环节仍没有完全弄明白, 有待日后更深入的研究, 以便能更好地发挥免疫治疗的作用, 最终达到治疗的目的。
3 膀胱灌注治疗
膀胱腔内灌注给药方法能增加局部药物的浓度, 减少全身性副作用的产生。20世纪60年代就有报道膀胱内灌注噻替哌可降低浅表性膀胱癌 (SBC) 手术后的复发率。此后, 随着研究的进展, 新的化学药品层出不穷, 包括:多柔比星 (ADM) 、羟喜树碱 (HCPT) 、丝裂霉素 (MMC) 、表柔比星 (EPI) 、干扰素 (interferon, IFN) 、卡介苗 (BCG) 。丝裂霉素C (MitomycinC, MMC) 是美国最常用的膀胱腔内灌注化疗药, 有研究表明, 围手术期用MMC进行膀胱灌注, 可降低5年复发率[25]。然而药物临床应用的最佳剂量、灌注的频率、维持治疗的时间仍没有最佳方案。膀胱腔内灌注多西他赛和吉西他滨后进行相关的Ⅰ及Ⅱ期研究, 也有不错的效果[26,27]。α-亚麻酸、吡柔比星 (THP) 、和抗关节炎药物、2, 2-二氟脱氧胞嘧啶核苷 (gemcitabine) 、抗寄生虫药 (苏拉明等) 都显示抗膀胱肿瘤细胞的活性, 但其抗肿瘤效果[28]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这些年, 膀胱腔内灌注给药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但依然有一定数量的病人复发或发生远处转移, 故药物的最终临床应用还在进一步研究中。其药物剂量、局部药物浓度、灌注药物的最佳pH值也需要进步探索研究[29]。
卡介苗 (BCG) 应用在Tis[30]治疗膀胱肿瘤的作用已经证实[31], 它具有较高的初始缓解率, 能减缓肿瘤进展速度, 对CIS的治愈率也很高[32], 效果明显优于其它灌注化学药物[33]。研究发现, BCG治疗作用主要是调节免疫系统, 识别同时杀灭携带BCG抗原的细胞。但BCG灌注后对机体产生的副作用使它的使用范围得到限制。
膀胱内灌注也存在不足, 对转移性膀胱肿瘤的治疗尚无满意的方法, 因为其不容易通过膀胱灌注到达转移部位的肿瘤。目前膀胱内基因灌注治疗的主要缺点是基因的转载和表达效率太低, 影响了实际应用。
4 结论
随着分子生物学、分子免疫学及相关技术的日益推进, 膀胱肿瘤的治疗方法的研究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与手术治疗和全身性化疗方法相比, 基因治疗、免疫治疗及膀胱灌注治疗都力求有选择地或特异性地或局部地作用于肿瘤细胞、组织、器官, 以提升治疗的效果, 减少对身体的伤害。随着这些治疗方法的改进创新, 其有效性也日益增加, 相关新型药物也正紧锣密鼓地在研究中。取得这些可喜的成果同时, 我们也要认识到这些方法的不足之处, 如安全性、有效性、及临床应用的普及性一直都是难题, 仍需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有目的地解决, 使之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希望日后这些治疗方法能成为膀胱肿瘤综合治疗中的有益补充。
摘要:膀胱肿瘤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发病率高, 生物特性差异大, 相应治疗方法也多。目前治疗膀胱肿瘤的方法有两个方面: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 常规手术治疗存有很多问题, 促使人们寻求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就膀胱肿瘤的基因治疗、免疫治疗、膀胱灌注治疗作一综述, 希望对从事膀胱肿瘤治疗的研究人员或医务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膀胱肿瘤,治疗方法,基因治疗,膀胱灌注治疗,研究进展
膀胱肿瘤的个性化治疗 篇2
文章编号:1003-1383(2012)02-0257-02中图分类号:R 737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2.02.055
膀胱肿瘤是泌尿外科最常见的肿瘤之一[1]。我院自2002年2月至2010年12月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治疗膀胱肿瘤84例,现报告如下。 资料和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84例,其中男76例,女12例;年龄50~79岁,平均62.3岁。单发68例,多发16例。移行细胞癌69例,乳头状瘤9例,内翻乳头状瘤6例。
2.手术方法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成功后取截石位。使用OLYMPUS电切镜。选用蒸馏水作为灌注液。电切功率20 W,电凝功率0 W。肿瘤位于侧壁者电极板应置于对侧大腿。经尿道置入电切镜,观察膀胱内肿瘤生长的部位、数目、大小、是否有蒂、肿瘤根部与输尿管口的距离。肿瘤有蒂且小者先电切蒂部,小肿瘤用电切环从镜鞘钩取出,较大肿瘤、广基者,从肿瘤一侧开始切除,切除范围为肿瘤基底周围正常组织2.0 cm,深达浅肌层,侧壁、三角区可稍深。近输尿管开口肿瘤先切输尿管口侧,必要时可切除输尿管口,多发肿瘤,先切除较小、不易达到者。用冲洗器吸出组织,彻底止血,插入尿管。术后24小时内予吡柔比星或丝裂霉素膀胱灌注。移行细胞癌以后每周1次,共8次,随后每月1次,共6~12次。结果本组84例均一次手术成功,手术时间8~65 min,平均26 min,无膀胱穿孔、输血、死亡病例,术后保留尿管3~7天。术后随访6~90个月。并发尿道狭窄4例,行尿道扩张。6例术后6~24个月复发再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治疗。失访1例。讨论膀胱肿瘤是泌尿系常见肿瘤之一,浅表膀胱肿瘤占全部膀胱肿瘤的75%~85%[2],浅表膀胱肿瘤包括Tis、Ta、T1肿瘤,但对有蒂、单发的T2肿瘤也适应TURBT[3]。TURBT具有创伤小,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复发后可再次反复手术。严格掌握TURBT手术指征、熟练的手术技巧、术后进行膀胱灌注化疗,可降低手术并发症及肿瘤复发率。TURBT一般出血不多,较小肿瘤容易止血,较大的肿瘤如蒂较细可在蒂部电凝止血后再切除。较大的肿瘤且蒂较粗或表面松脆的肿瘤止血困难,可通过调节灌洗液的流量与电切镜位置,在直视下使用电凝止血,或尽快将肿瘤切除至基底部再止血[4]。肿瘤位于侧壁者,电极板置于对侧大腿可减少闭孔神经的反射[5]。笔者认为TURBT的难点在切除范围及深度,这也是影响手术效果的主要因素,术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注意切除膀胱壁时黏膜、肌层切断后远离肿瘤位置向四周收缩,特别是膀胱充盈压力大时,可先电凝标志点后再切,避免形成大创面而切除范围小。②肌层的切除困难,可在电切的边缘轻点肌层,肌肉组织切断后收缩向肿瘤基底后再定刀切除,注意尽量切除足够深。③TURBT用蒸馏水作为灌注液,可裂解在手术过程脱落的存活肿瘤细胞,减少癌细胞种植的可能[6]。术后用吡柔比星或丝裂霉素常规进行膀胱灌注化疗,内翻乳头状瘤术后即刻膀胱灌注化疗一次,以后可不用化疗[7],但要定期随访。对于高复发和进展风险的肿瘤可在首次电切后2~6周行再次电切[8]。
总之,经尿道电切治疗膀胱肿瘤手术创伤小、时间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复发后可再次反复手术,是治疗浅表膀胱肿瘤的首选。
参考文献
[1]何光达.经尿道电切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12例的体会[J].右江医学,2005,33(2):177.
[2]那彦群,郭震华.实用泌尿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88.
[3]宋琳,王军才,李刚,等.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56例报告[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08,13(3):223224.
[4]高新,周祥福.微创泌尿外科手术与图谱[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7:206.
[5]梅骅,陈凌武,高新.泌尿外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65.
[6]甘伟胜,孔杰明,黄映善,等.经尿道电切术联合膀胱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32例[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1,33(4):435436.
[7]夏桃林,杨明,张海滨,等.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16例的诊治与预后[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11,26(2):127129.
[8]那彦群,郭震华.实用泌尿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89.
(收稿日期:2012-02-04修回日期:2012-04-11)
(编辑:梁明佩)
膀胱肿瘤的个性化治疗 篇3
关键词:膀胱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膀胱灌注,护理
膀胱癌术后复发是导致病人死亡的最主要原因[1]。为了有效预防膀胱癌复发, 我院于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后对病人采取丝裂霉素膀胱灌注化疗, 经随访发现, 病人术后复发减少, 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0例病人, 男91例, 女29例;年龄41岁~78岁 (54.9岁±10.3岁) , 复发37例;均经病理切片确诊为膀胱移行细胞癌, 其中单发95例, 多发25例。
1.2 方法
所有病人均在全身麻醉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术中以电切灌洗液灌洗, 先电凝灼烧肿瘤基底部及其周围黏膜, 并根据肿瘤直径大小选择适宜电切范围, 如对直径在1.5cm以下肿瘤, 直接切除肿瘤根蒂部;对直径较大的肿瘤, 先切至瘤体浅层, 再从基部周围正常组织2.0cm切至浅基层, 随后灼烧基底部至完全切除肿瘤;对多发肿瘤切除时先切除小的后切除较大的。术后所有病人常规三腔气囊导尿管, 并给予丝裂霉素40 mg+0.9%氯化钠溶液30mL灌注化疗。灌注后指导病人按左侧、右侧、俯卧位、头低足高位及坐位顺序转动并各停留15 min~20min, 每周1次。连续灌注8次后改为每月1次, 再进行8次灌注化疗。灌注期间每隔3个月门诊复查1次膀胱镜与B超检查。
2 结果
120例病人术后5d~7d内均康复出院。术后随访6个月~18个月 (10.3个月±2.5个月) , 病人最大尿流率为17.7mL/s±4.2 mL/s, 贮尿囊最大容量为350mL±110mL;其中4例病人因癌灶转移死亡, 其余116例随访期间无一例复发。
3 护理
3.1 术前心理护理
癌症对病人尤其是老年病人造成的心理压力远远超出了其对病人身体造成的病痛与不适, 因此, 术前加强对膀胱癌病人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2]。术前护理人员要主动与病人交流, 耐心向病人讲解膀胱癌相关知识、治疗手段等, 并向其强调术后膀胱灌注对预防术后复发的重要性, 以增强病人对膀胱癌的认知水平及治疗依从性。仔细观察病人及家属的心理变化, 对缺乏治疗信心的病人可请病房已成功进行手术并获得良好治疗效果的病人现身说法, 以增强其治疗信心, 并及时疏导病人不良情绪。
3.2 膀胱灌注护理
3.2.1 灌注前护理
主要包括灌注前心理护理及灌注准备。膀胱癌病人术后膀胱灌注化疗持续时间较长、费用高, 且可能在灌注时或灌注后出现相关不良反应, 病人易产生焦虑、恐惧甚至不愿意坚持治疗等心理。护理人员要主动与病人谈心, 了解其心理特点, 详细向其讲解膀胱灌注的目的、意义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等, 使病人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灌注。灌注前准备主要包括尿常规检查, 了解病人有无泌尿系感染、膀胱镜检查等。对有膀胱镜检查史或泌尿系统感染病人要延迟7d灌注[3];对月经期女性病人禁灌注。灌注前给予病人富含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 以提高机体抵抗力。灌注前嘱病人少饮水, 灌注前4h禁饮水, 同时灌注前10min内嘱病人排空尿液以预防药液稀释。
3.2.2 灌注期间护理
灌注时护理人员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动作要轻柔, 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病人尿道黏膜损伤。询问病人有无不适, 并对其不适做出及时适当处理。灌注完毕时要向导尿管内再注入约5mL生理盐水以确保尿管内药物全部进入膀胱, 同时操作者左手轻轻按摩膀胱, 并将导管末端反折后拔出。
3.2.3 灌注后护理
灌注完毕并拔除尿管后嘱病人平躺20min, 并按左侧、右侧、俯卧位、头低足高位及坐位顺序每隔20min变换体位1次, 共保留120min, 以让化疗药物充分与膀胱黏膜接触、充分发挥药效。120min后排空膀胱并及时饮水约1 000 mL以减轻化疗药物对膀胱的刺激。同时嘱咐病人回去后多饮水、多休息, 2d~3d内以清淡饮食为主, 尤其忌烟、酒、咖啡及辛辣食物。
3.3 随访期间护理
详细登记膀胱灌注病人资料, 如病人灌注前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病变部位、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后24h尿量等。病人灌注化疗1周后电话随访病人有无不适, 询问尿的颜色、尿量等, 让病人充分体会到医护人员的真切关心与热情, 以提高病人膀胱灌注依从性。同时嘱病人定期门诊随访, 以便主治医生能及时了解病人病情并做出相应处理。
4 小结
膀胱癌是常见的泌尿系统肿瘤之一, 近些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手术是治疗膀胱癌的主要方法, 该方法对病人创伤相对小, 保留病人膀胱, 对病人术后生活质量影响较小, 但经手术治疗后膀胱癌复发率较高, 绝大多数病人于术后2年内复发[4]。因此, 如何有效降低膀胱癌术后复发率、延长病人生存时间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随着国际上肿瘤治疗中以保留器官为主的局部手术联合化疗趋势的流行, 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手术联合化疗药物膀胱灌注治疗膀胱癌逐步在国内开展与广泛应用, 且被认为是预防膀胱癌复发的重要措施。但术后反复多次、长时间的膀胱灌注给病人带来了严重的焦虑、恐惧等情绪, 直接降低了病人的治疗依从性及术后5年生存率。因此, 加强膀胱灌注护理显得尤其重要。作为护理人员, 一方面应努力加强业务能力训练, 确保减少操作时的医源性损伤;另一方面, 除在术前做好针对病人的心理护理以提高其对膀胱灌注的认知水平、改善病人心理状态外, 还应将这种心理疏导贯穿至膀胱灌注始终, 并加强沟通, 以提高病人战胜膀胱癌的信心与勇气。膀胱灌注结束后定期电话与门诊随访, 以便及时了解病人病情变化并表达出医护人员的关怀, 从而尽可能提高病人膀胱灌注依从性。
参考文献
[1]黄芬.非麻醉下经尿道等离子浅表膀胱肿瘤电切术病人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10, 24 (4C) :1092-1093.
[2]毛康军, 何王宇, 万飞熊.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联合术后膀胱灌注羟基喜树碱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J].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6 (8) :1399-1340.
[3]赵桂荣, 刘凤兰, 刘静.52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等离子切除术病人的护理[J].全科护理, 2010, 8 (12A) :3126-3127.
膀胱肿瘤的个性化治疗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自2007年6月—2010年12月共收治膀胱肿瘤患者50例, 其中男37例, 女23例, 年龄36~88岁, 初发44例, 复发6例;单发42例, 多发8例。临床症状分别表现为间歇性、无痛性肉眼血尿, 尿频、尿痛、尿急和排尿困难。B超检查发现膀胱腔内占位性病变者45例;膀胱镜检查发现占位性病变9例;1例行CT检查发现肿瘤基底部明显增厚。所有病例均未发现有明显盆腔淋巴结或远处转移, 经病理切片证实为膀胱肿瘤。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膀胱肿瘤行手术治疗1~2周之后, 开始行膀胱热灌注及化疗治疗, 我们将10 000 ml生理盐水置于消毒容器内后进行加温;然后通过浙江正泰仪器仪表有限公司生产的CHNT温控仪将盐水恒温至44~47℃ (进入膀胱腔内温度) , 再通过BP-21型床旁血透泵和德国贝郎公司生产的血液透析管将恒温盐水持续匀速从三腔导尿管冲洗口灌注入膀胱腔内, 由导尿管引流口让液体自行流出。测定流出的盐水温度一般在41~43℃, 时间大约1 h, 每天1次, 7次为1个疗程。热疗结束后给予盐酸吡柔比星20 mg加葡萄糖溶液50 ml由导尿管内灌入, 保留约45 min, 每周1次, 8周为1个疗程。
1.2.2 健康教育方法:
由护士长和责任护士根据患者个体的特点和接受能力制订有效的、系统的健康教育计划, 每天对健康教育效果进行评估, 并根据评估结果随时调整健康教育计划。责任护士采用口头、书面、健康小册子、相关的电视节目等方法进行宣教, 并向患者介绍成功的病例, 每日按制定的健康教育内容进行教育, 使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住院过程。出院后通过填写问卷评价表, 获知患者在经过治疗和健康教育后对膀胱肿瘤的认知程度, 包括膀胱肿瘤的临床后果及严重性, 坚持热化疗的效果以及对医护人员工作的满意度等。
2 健康教育内容
2.1 心理指导
大多数膀胱肿瘤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不同, 因而产生各种各样的顾虑, 针对这些问题, 护理人员应耐心向患者介绍膀胱灌注治疗的重要性, 尤其是膀胱肿瘤术后易复发, 需要长时间灌注化疗药物, 定期进行膀胱热疗。个别患者往往悲观失望, 失去信心, 担心达不到治疗效果, 因而不愿接受继续治疗。告知患者膀胱灌注化疗疗效佳, 痛苦少, 热疗期间无痛苦, 基本上不影响工作和生活, 只有坚持治疗, 保持乐观的心态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才能战胜疾病。让同种治疗效果好的患者现身说法, 使患者之间相互支持、相互鼓励, 稳定患者的情绪,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保证治疗方案能够顺利实施。
2.2 膀胱腔内灌注化疗相关知识指导
告知患者及其家属膀胱灌注化疗是膀胱肿瘤重要的后续治疗方法。选用有效的经膀胱灌注辅助治疗, 符合“保留器官的局部手术加化疗”这种近年来国际上治疗肿瘤的新趋势[1]。由于膀胱灌注的疗程较长, 患者易产生厌烦情绪, 应向患者讲解与膀胱肿瘤相关的疾病知识, 包括膀胱灌注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灌注药物的不良反应, 灌注后不适及配合要点。告知患者必须规律地坚持进行膀胱灌注。护理人员在进行膀胱灌注前应严格按照无菌原则行导尿, 并试夹管以判断患者的储尿功能。膀胱内灌注药物在热疗结束后进行, 嘱患者灌注前晚保证充足的睡眠, 清洁会阴部, 灌注前2 h禁饮水, 排空膀胱尿液, 以减轻尿液对药物的稀释作用, 可使药液在膀胱内停留较长的时间以充分发挥作用。告知患者热疗后应保留药物40 min~1 h, 体位为平卧—左侧位—右侧位—俯卧位, 每种卧位持续10~15 min, 交替进行, 使药液与膀胱黏膜各面充分接触, 保证化疗效果[2]。告诉患者化疗药物保留时间应在30 min以上, 也不应太长, 以防出现尿频、尿急等毒副反应。化疗后可多饮水, 并注意会阴部清洁, 以减少尿路感染的机会。
2.3 膀胱肿瘤热疗指导
膀胱热疗前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情况, 如会出现小腹部发热、尿道口溢尿情况, 可通过降低灌注速度来调节。嘱患者要卧床休息, 行膀胱热灌注治疗时应详细记录每次灌注进出量, 以保证其平衡。如果出现出水量减少、患者腹胀现象, 需考虑到导尿管堵塞的可能, 与患者解释清楚, 解除其紧张心理, 使热灌注能顺利进行。如果出现畏寒、发热和明显血尿, 应及时报告医生, 果断中止热疗。
2.4 饮食指导
指导患者多饮开水, 加强营养, 多吃高蛋白、高维生素和高热量饮食。忌油炸、辛辣刺激及亚硝酸含量高的食物;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不吸烟、不喝酒, 适量活动, 增加机体抵抗力。饮食要有规律, 注意饮食卫生, 多吃蔬菜水果, 预防便秘。
2.5 出院指导
告知患者要保持居室内空气清新, 通风良好;嘱患者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及人群集中的地方;气温变化时注意冷暖预防感冒;指导患者定期复查, 可以早期发现复发, 及时治疗, 因复发后再次手术切除仍有治愈的可能。向患者说明膀胱癌的复发倾向, 叮嘱患者严密注意平时排尿情况, 有无排尿困难、无痛性血尿、尿频尿急尿痛、下肢水肿和消瘦等症状, 如出现上述情况, 须及时来院治疗;并告知患者养成定时排尿的习惯, 至少每小时1次, 减少诱癌物质与膀胱黏膜接触的机会。叮嘱患者术后2~3年内每3个月做一次膀胱镜检查, 以后视病情改为每半年1次, 早期发现, 早期治疗。指导患者合理用药, 为预防肿瘤的再次复发, 告知患者须定期坚持来院行膀胱内化疗药物灌注和膀胱内热灌注。灌注治疗期间每月查1次血常规, 观察全血细胞是否正常;每月查1次尿脱落细胞学检查, 观察癌症是否复发。做尿脱落细胞学检查时, 收集晨起第二次尿液或新鲜尿液。
3 结果
本组患者50例, 随访7个月~4年, 热疗和化疗期间除2例因热灌注期间出现血尿、畏寒发热而中断热灌注治疗外, 其余病例均能顺利地完成热灌注和化疗。本组共有4例患者因膀胱肿瘤复发而再次行电切或全膀胱切除术, 肿瘤复发率为8%, 低于相关文献报道。护理人员对患者及其家属耐心讲解热疗和化疗疗效及膀胱肿瘤特性知识, 多数患者能很好地了解自己的病情, 在治疗时能很好地配合医生, 生活中也能很好地规避致癌因素, 复发率明显降低。通过健康教育的实施, 改善了患者因反复插管和不良反应而造成的恐惧心理, 增强了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能坚持定期、准时行膀胱内药物灌注治疗, 使一部分患者免于行膀胱切除手术或推延手术时间, 提高了其生活质量。同时调动了护理人员不断丰富自身知识的积极性和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的热情, 使护患关系更加和谐。
4 讨论
膀胱肿瘤作为外科最常见疾病, 不仅发病率高, 复发率也高, 术后一般需要行膀胱灌注化疗以减少复发率。我科在膀胱化疗的基础上, 结合膀胱腔内热灌注治疗, 极大地减少了膀胱肿瘤术后的复发率。郭应禄院士认为[3]:温度在50℃范围内, 对一些病变组织可以产生破坏作用, 如肿瘤及增生细胞等。由于它们自身的血液循环及代谢作用不良, 受热后易出血、水肿等, 导致肿瘤细胞及增生组织结节的变性或死亡, 而正常细胞由于良好的代谢能力可以耐受50°C左右的高温, 由此可以达到治疗效果, 称之为热疗。而热疗后进一步行膀胱灌注化疗更能很好地预防肿瘤复发。
随着医学的发展, 人们期望延长寿命, 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 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 消除危险因素, 预防疾病, 促进健康的科学[4]。在热疗和化疗期间, 我们注重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膀胱肿瘤因术后复发率高、术后热化疗周期长、费用较贵, 患者及其家属由于文化水平、经济能力存在差异, 对疾病认识也有差异, 导致在术后治疗依从性的不同。通过健康教育的实施, 患者对热疗和化疗的相关知识及配合性大为提高。本组中断治疗的患者仅有2例, 肿瘤复发率更是减少到8%。良好、全面的护理及宣教加强了医患交流, 改善了医患关系, 对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 健康教育还改变了膀胱癌患者不科学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使其掌握了更多的疾病知识、护理知识和保健康复知识, 能积极遵照医嘱进行治疗, 提高了自我护理能力, 有效地预防肿瘤复发, 提高了疾病治愈率, 减少远期并发症。
关键词:膀胱肿瘤,化疗,热疗,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Grob BM, Macchia RJ.Radicaltransurethralresect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J].J Endourol, 2001 (15) :419-423.
[2]庆英, 杨华杰.THP膀胱内灌注治疗高龄膀胱癌的护理[J].山东医药, 2003, 40 (26) :68.
[3]郭应禄, 主编.腔内泌尿外科学[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5:322.
膀胱肿瘤的个性化治疗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3例。男36例, 女7例;年龄28~81岁, 年均58岁。无痛性肉眼血尿28例, 查体发现膀胱肿瘤15例。病程15 d~6个月, 26例均经B超检查后行膀胱镜检查。肿瘤位于三角区为23例, 左侧壁7例, 右侧壁6例, 颈部5例, 顶部2例, 多发2例。有蒂且<0.5 cm的26例, 宽蒂为17例。
1.2 手术方法
采用英国佳乐等离子电切系统, 电切环为环状电极, 电切功率为160~180 W, 电凝80 W。冲洗液为0.9%生理盐水注射液。冲洗压力为60 cm H2O高度。全部采用硬膜外麻醉。截石位, 顺利插入26 F电切镜后, 观察膀胱内情况, 了解肿瘤的大小、数目、位置及与输尿管口的关系, 对于不同大小的肿瘤采用不同的方法。24例采用蒂部切除法 (瘤体小, 有蒂, 且<1.0 cm) :直接由根部电切, 深至浅肌层, 范围距肿瘤边缘1~2 cm, 手术时间平均15 min, 冲洗液<500 m L。17例采用水平电切法, 用电切环从肿瘤表面开始逐层切除, 直达基底。2例采用垂直电切法。对蒂部较宽的膀胱肿瘤从肿瘤一边开始, 由浅入深电切肿瘤直达基底, 电凝止血, 冲洗液一般1000 m L左右。保持膀胱处于低压状态.膀胱容量在150 m L左右。术毕用蒸馏水反复冲洗膀胱, 严密止血后留置Folley'S管, 术后膀胱冲洗。20 mg丝裂霉素膀胱灌注保持40 min。每周丝裂霉素20 mg膀胱灌注1次, 连续4次, 4周后改用卡介苗灌注1~2年。
2 结果
43例手术顺利完成, 生命体征平稳, 手术时间20~45 min, 平均30 min。术后无膀胱穿孔, 无闭孔神经反射, 无TUR综合征发生, 无输尿管损伤, 无输血病例, 无中途开腹病例。术后膀胱冲洗12~24 h, 72 h内拔除尿管。3~5 d出院。随访6~24个月3例单个肿瘤复发, 1例术后5个月复发, 二次行PKRBT, 12个月再次复发, 行膀胱全切。无其他并发症。
3 讨论
膀胱肿瘤为泌尿系常见肿瘤, 约75%新病例为病变限于黏膜和固有层的表浅性肿瘤。TURBt为膀胱肿瘤诊断和治疗的基本方法, 适应证为病理G1、G2、临床Ta期非浸润性乳头状瘤及T1、T2期浸润性移行细胞癌。TURBt使用单极电刀系统, 工作电极位于电切环处, 回路极则位于患者身体表面所贴附的负极板, 来自工作电极的电流经负极板通过患者身体形成电路回路。不足之处在于:电能通过人体, 内收肌收缩引起闭孔神经的电刺激作用, 可能导致膀胱穿孔;切割的同时凝固层为0.1~0.3 mm, 止血效果较差[1,2]。采用等离子技术可以克服TURBt的不足之处。双极电切术的优点:在电切过程中使用等渗盐水, 可避免手术中及手术后发生水中毒, 减少了失血和对外周组织的热损伤[3]。对浅表性膀胱肿瘤 (Ta~TI) 或浅肌层浸润癌 (T2) , PKRBt可达根治。
在切除过程中, 无论肿瘤大小如何, 是宽蒂还是窄蒂, 找到它的基部, 范围切至基底部外侧约1~2cm以外的正常膀胱组织, 切至足够的深度, 认清正常膀胱组织与肿瘤边缘的轮廓, 然后逐步切除肿瘤。多发性浅表肿瘤, 先切除不易到达的、远处的前壁和侧壁肿瘤, 距离近的如三角区的肿瘤最后切除。
文献报道3%肿瘤细胞沿肌肉内淋巴管扩散, 垂直和平行与黏膜表面进行浸润。由于在肌肉内扩散, 肿瘤实际侵犯膀胱壁远比临床所见为宽。病理特性提示肿瘤切除范围要广, 是预防肿瘤复发的办法之一。为了切除能够达到足够的深度, 膀胱内冲洗液量最好在100~150 m L内, 此时的膀胱处于低压状态, 黏膜皱壁消失, 而膀胱肌层尚未完全伸展, 壁相对较厚, 切割较安全, 能切至足够深, 不易切穿。电切过程中在创面上形成的1~3 mm深组织脱水带, 防止静脉窦开放, 减少创面上的出血和冲洗液的吸收, 维持了人体内环境的的稳定, 避免了电切综合症的发生, 还可以使小血管, 淋巴管闭塞, 减少肿瘤的转移机会。侧壁膀胱肿瘤切除术中, 对于TURBt, 易发生闭孔神经反射导致膀胱穿孔。对于PKRBt来说没有体外形成回路电极, 发生器机理不同于TURBt, 本组膀胱侧壁66例无闭孔神经反射发生。对于输尿管口附近的肿瘤, 在电切过程中尽量少用电凝, 这样可以防止电凝所致输尿管口癍痕狭窄。完成肿瘤切割后, 为了防止肿瘤种植转移, 术后用蒸馏水冲洗或立即灌注化疗药物, 也是预防复发的手段之一。TURBt为膀胱肿瘤诊断和治疗的基本方法, 适应证为病理G1、G2、临床Ta期非浸润性乳头状瘤及T1、T2期表浅非肌肉浸润性移行细胞癌。而TURBt或膀胱部分切除术后约有70%的不进一步治疗的患者会复发, 且35%的表浅膀胱癌在复发时分期分级会提高[4]。
为了防止术后复发。采用抗癌药物膀胱灌注化疗可有效减少表浅性膀胱癌术后复发。膀胱肿瘤灌注免疫治疗浅表性肿瘤已被肯定。LAMM等将浅表性膀胱癌分为低危险度 (单发, Ta、G1、肿瘤直径小于3 cm) , 中等危险度 (介于低危险度与高危险度之间) 和高危险度 (T1、G3多发或多次复发的原位癌) 3种。低危险度肿瘤电切术后一次化疗, 辅以膀胱镜检查[5]。有资料报道将TURBt与膀胱部分切除术相比较认为TURBt和膀胱部分切除的肿瘤复发率相似且复发率高达20%, 本组病例与资料报道相比, 复发率较低 (3/43) 。PKRBt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优点, 保留了膀胱, 提高了生活质量, 减轻了患者精神心理压力。有出血少, 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 是治疗浅表膀胱肿瘤的理想方法。
参考文献
[1]BRUNKEN C, QIU H, TAUBER R.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urs in sodium chloride solution[J].Urologe A, 20O4, 43 (9) :1101-1105.
[2]DONOVAN JL, PETERS TJ, NEAL DE, et al.A randomized trial comparing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 laser ther-apy and conservative treatment of men with symptoms associated with benign prostatic enlargement:the ClasP study[J].J Urol, 2000, 164 (1) :65-70.
[3]SMITH D, KHOUBEHI B, PATEL A.Bipolar electrosurgery for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transurethral electrovaporization an d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J].Curr Opin Urol, 2005, l5 (2) :95-100.
[4]许振强, 郑周达, 庄志明, 等.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太105例报告[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5, 20:739-740.[4]XU ZQ, ZHEN ZD, ZHANG ZM, et al.Sliced by are thra urine bladder[J].The Clinical Urinary Surgery Magazine, 2005, 20:739-740.Chinese
膀胱肿瘤的个性化治疗 篇6
关键词: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膀胱癌
膀胱癌是临床医学中常见的肿瘤疾病, 其发病率较高, 且男性多于女性。膀胱癌属于恶性肿瘤, 对患者身体健康可产生巨大的影响, 若得不到有效的治疗, 可导致死亡, 因此需给予高度重视。我院在膀胱癌治疗中, 对60例患者实施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 其临床疗效较为明显。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118例膀胱癌患者分为研究中60例和对照组58例。两组患者均经CT检查并证实为膀胱癌。研究组中男42例, 女18例;年龄39~79 (57.82±3.51) 岁;病程3个月~7年, 平均4.11±2.01年。对照组中男41例, 女17例;年龄40~80 (58.11±3.27) 岁;病程2个月~7年, 平均4.10±1.89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研究组60例膀胱癌患者均选择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除术治疗, 术前给予全麻, 选择膀胱截石位, 其电切功率控制在150W左右, 电凝功率控制在50W左右, 冲洗液可选择5%葡萄糖注射液。于尿道部位处放置准备好的电切镜, 以便对膀胱肿瘤进行密切的观察, 详细记录肿瘤大小、具体部位、性状及性质等。若为带蒂肿瘤, 且其直径不小于2cm, 则可选择于基底位置处开始实施切除, 切除方法可选择顺行法;若肿瘤直径不超过2cm, 则可选择于肿瘤一侧位置处实施切除, 直至肿瘤基底位置处, 并顺着肿瘤基底部位实施切除处理, 将肿瘤及其基底部分附近超过2cm的膀胱壁切除掉。若患者肿瘤属于深肌层, 则可考虑对肿瘤基底部位实施二次电灼。切除结束后, 可选择相关的冲洗液实施冲洗处理, 同时需将切除的部分取出, 并选择适量的蒸馏水, 实施灌注处理, 时间控制在30min左右。对照组58例膀胱癌患者均选择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 其切除方法主要依据传统膀胱切除术, 切除范围为膀胱肿瘤及其附近1cm位置处的部位, 此外还需于输尿管口位置处寻找有效范围, 实施输尿管再植术。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需注意病情观察, 判断其是否存在术后并发症, 同时需详细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导尿时间等, 术后进行随访, 对比分析患者的生存情况与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研究组手术时间、导尿时间短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明显, 存在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2.2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生存率及复发率比较
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生存率及复发率均略高于对照组, 但两组差异不明显,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3 讨论
膀胱癌是医院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 其可反复出现, 呈现多中心性的特征, 临床医学中最常见的膀胱癌为移行上皮细胞癌。在膀胱癌治疗中, 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可通过高频电流使患者肿瘤组织能够在短时间内加热, 使其温度上升至100℃以上, 并出现相应的凝固层, 达到有效杀死膀胱肿瘤细胞的目的。有医学专家认为, 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中所选择的汽化电极, 其大部分比较锐利, 因此可以对组织实施气化处理, 同时可在短时间内控制术中出血量, 因此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的产生。孙铙等[1]医学专家认为, 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不仅可以有效杀死膀胱肿瘤细胞, 而且可以将肿瘤周边的淋巴管等固定于封闭的环境下, 因此可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或避免膀胱肿瘤出现转移的可能, 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创伤小、并发症少、生存率高, 复发率低等多种优点[2]。我院在膀胱癌治疗中, 分两组进行对比治疗, 研究组60例膀胱癌患者均给予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 对照组58例膀胱癌患者均给予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 其中研究组手术时间为47.71±15.10min, 术中出血量为19.77±11.3, 导管时间为3.00±1.88d;对照组手术时间为98.20±16.72min, 术中出血量为41.30±17.84ml, 导管时间为7.10±2.37d, 研究组手术时间、导尿时间短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明显, 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1) ;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生存率、复发率分别为6.67%、96.67%、13.33%, 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生存率、复发率分别为5.17%、94.83%、8.60%,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生存率及复发率差异不明显,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证实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可有效治疗膀胱癌。
综上所述, 对膀胱癌患者给予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 可缩短手术时间、导管时间, 同时可减少术中出血量, 具有并发症少、生存率高、复发率低等多种优点, 值得在医学实践中推广与使用。
参考文献
[1]孙铙, 许宁, 安伟, 等.经尿道诊断性膀胱肿瘤电切在膀胱癌分期诊断中的作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0, 10 (1) :602.
膀胱肿瘤的个性化治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膀胱癌患者86例, 其中男79例, 女7例;年龄34~78岁, 平均 (56.4±11.7) 岁;肿瘤类型:移形上皮细胞癌67例, 腺癌5例, 混合细胞癌4例;肿瘤TNM分类:T1期8例, T2其64例, T3期14例。患者均行膀胱镜下电切术或膀胱部分切除术, 无侵犯邻近器官及远处转移。将两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试验组采用介入治疗联合膀胱灌注的方法, 对照采用单纯膀胱灌注法,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膀胱灌注法:患者于膀胱镜下取材进行病理学检查, 在确诊后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或电切术, 术后1~2周起进行膀胱灌注。将20~30mg的联合丝裂霉素 (MMC) 配入到40~50ml的0.9%氯化钠溶液中, 通过导尿管注入患者膀胱, 注入后嘱患者每10~20min变换体位, 持续2h。1次/周, 4~6次/疗程, 之后为1月/次, 一年之后为2月/次, 保持2~3年, 并对这一治疗过程保持随访。
试验组患者采用介入治疗联合膀胱灌注的方法:膀胱灌注的治疗方法同对照组。手术后2~3周起行介入治疗, 治疗前对患者的血常规、心肾功能进行检查, 并进行普鲁卡因及碘试验。腹股沟备皮, 一般选右侧股动脉行Seldinger穿刺术, 在穿刺成功之后置入5F导管鞘, 通过鞘内插入3-5FCobra导管, 导管先插进左侧髂内动脉行DSA造影, 并以同样的方法注入化疗药物, 化疗药物用量由体表面积决定, 一般为顺铂60~80mg、表阿霉素40~60mg、氟尿嘧啶750~1000mg。两侧髂内动脉的化疗药物分布一般为膀胱病变侧2/3, 对侧1/3。在化疗药物灌注之前应先注入6mg的格拉司琼预防消化道症状。在手术之后拆除导管鞘及导管, 对穿刺部位进行局部压迫20min, 以加压绷带包扎24h。嘱患者静卧休息, 在介入治疗后给予利尿、水化等相关处理, 给抗炎药物3~5d, 间隔4周进行重复介入治疗, 3次为1疗程, 之后每半年1次, 保持2~3年, 并对这一治疗过程保持随访。
1.3 随访
患者行膀胱镜下电切术或膀胱部分切除术后随访3年。介入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对患者的血常规、心肾功能、心电图等进行检查, 了解患者是否有感染、心肾功能损害及骨髓抑制等症状。在术后3个月、6个月以及1年对患者进行CT、MRI及超声复查。1年后每半年复查一次, 持续3年, 随访期间经常与患者及家属进行联系, 了解患者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随访3年内, 对照组累计复发率、转移率及病死率分别为46.5% (20/43) 、39.5% (17/43) 、18.6% (8/43) ;试验组累计复发率、转移率及病死率分别为20.9% (9/43) 、14.0% (6/43) 、7.0% (3/43)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膀胱癌术后行介入治疗联合膀胱灌注能够有效预防肿瘤的复发及转移, 效果比较理想[4]。介入治疗联合膀胱灌注具有协同抗肿瘤的作用, 髂内动脉灌注化疗药物可以使药物更好的聚集于病变部位, 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 还可以减少静脉小剂量化疗导致的肿瘤细胞出现多药耐药性, 并且灌注化疗可以有效减少流经其他器官的药量, 减少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5]。随访3年内, 对照组患者累计复发率、转移率及病死率分别为46.5% (20/43) 、39.5% (17/43) 、18.6% (8/43) ;均高于试验组的20.9% (9/43) 、14.0% (6/43) 、7.0% (3/43) 。提示采用介入治疗联合膀胱灌注能够有效降低术后肿瘤的复发率、转移率以及病死率。
在动脉化疗中应注以下几点: (1) 超选择性插管的深度需超过髂内动脉后干分支, 避免出现体表组织坏死的不良反应。应采用双侧髂内动脉灌注, 并依据肿瘤发生部位调整两侧的化疗药物的药量。 (2) 顺铂具有严重肾毒性, 介入治疗前后应进行利尿、水化等处理, 降低顺铂的肾毒性。本研究中, 经动脉灌注顺铂、氟尿嘧啶及表阿霉素在肿瘤治疗方面取得比较好的疗效, 在结合利尿、解毒、水化处理之后, 药物的毒副作用被大大降低。 (3) 手术创伤没有完全修复之前不要进行化疗, 这样不但会损害机体免疫功能, 还会影响机体的恢复。在机体恢复正常之后应尽快开展化疗, 一般应在术后2~3周进行。
总之, 介入治疗联合膀胱灌注对行膀胱电切术或部分切除患者预防、降低肿瘤复发率及转移率并延长患者生存期方面都具有显著的效果, 是治疗膀胱癌的可行办法。
摘要:目的 探究介入治疗联合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肿瘤复发和转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膀胱癌患者86例, 随机分为试验组 (43例) 和对照组 (43例) , 试验组采用介入治疗联合膀胱灌注, 对照组单纯采用定期膀胱灌注, 对患者随访3年, 比较两组患者的复发率、转移率及病死率进行对比。结果 随访3年内, 对照组累计复发率、转移率及病死率分别为46.5% (20/43) 、39.5% (17/43) 、18.6% (8/43) ;试验组累计复发率、转移率及病死率分别为20.9% (9/43) 、14.0% (6/43) 、7.0% (3/43)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膀胱癌患者术后采用介入法联合膀胱灌注化疗能够有效降低肿瘤的复发以及转移, 并对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膀胱癌,化学疗法, 肿瘤, 局部灌注,介入治疗
参考文献
[1] 吴渭贤, 朱希松, 孔宏伟.膀胱癌术后联合采用介入治疗和膀胱灌注预防肿瘤复发和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08, 15 (7) :236-237.
[2] 王欣, 苏晶石, 刘铸, 等.膀胱癌术后吡柔比星膀胱灌注预防复发的临床观察[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1, 28 (3) :1045-1046.
[3] 王文明, 宋有军, 王书才.术后早期膀胱灌注吡柔比星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观察[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0, 20 (5) :657-658.
[4] 吴渭贤, 邱菊生.膀胱癌电切术后联合采用区域灌注介入治疗+膀胱灌洗预防复发和转移的疗效分析//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
经尿道电切术治疗膀胱肿瘤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 其中男42例, 女8例;年龄35~82岁, 平均60.2岁。因无痛性肉眼血尿或体检发现镜下血尿就诊。所有病例经彩色超声, 膀胱CT检查, 术前均经膀胱镜检查及病理活检确诊。单个肿瘤47例, 多发肿瘤3例。肿瘤直径0.5~2.5 cm, 以1.0~2.0 cm者最多。病理诊断均为移行细胞乳头状癌。病理分级:Ⅰ级38例, Ⅱ级12例;临床分期:Ta期28例, T1期14例, T2期8例。
1.2 方法
本组50例患者均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 TUR-Bt) [2]。 (1) 患者采用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 截石位。 (2) 经尿道置入电切镜, 便膀胱充盈至200 ml, 观察肿瘤数目, 部位、大小与输尿管口距离。估计膀胱肿瘤的浸润深度, 表浅的乳头状癌 (Ta、T1) 呈浅红色, 蒂细长, 肿瘤有绒毛状分支, 肿瘤活动性大, 似水草在水中飘荡。 (3) 电切时使膀胱容量相对固定在中等容量范围 (150~200 ml) 。采用袢状电极环, 电切功率120 W, 电凝功率80 W。 (4) 对于小肿瘤 (直径<2 cm) , 一般基底部易暴露, 切除时从基底部开始。一般采用顺行切除法 (回拉式) , 即将电极环越过肿瘤, 从远处向近处切割。可以将肿瘤连同其下方的部分肌肉组织同时切除, 然后在对肿瘤基底部进行补充切除。由于肿瘤遮盖, 有时基底部暴露困难。此时可以借助电极环将肿瘤推起, 采用逆行切除法:即将电极环至于肿瘤前方, 从近处向远处切除。 (5) 对于大肿瘤 (直径>2 cm) 不能充分暴露其基底部, 这时只能从肿瘤表面开始切除。一般应用顺行切除法, 分块将肿瘤切除。 (6) 切除深度至少到膀胱浅肌层, 甚至深肌层。切除范围至少包括肿瘤基底部周围1 cm范围的正常膀胱组织。 (7) 术后经尿道留置三腔气囊尿管, 术后若有出血行膀胱冲洗。 (8) 术后1周开始膀胱灌注, 生理盐水20 ml加丝裂霉素 (MMC) 20 mg经导尿管膀胱灌注, 每周1次, 共8次;继之每2周1次, 共10次;再延长至每月1次, 持续2年。每次灌注药液在膀胱内保留1 h以上, 每15 min变换体位1次。
2 结果
本组病例手术中无膀胱穿孔及膀胱内大出血等并发症。手术时间30~60 min, 平均 (50.0±5.0) min。术后1~3 d尿液转清。3~7 d拔除尿管。术后平均住院5~7 d。术后全部病例均随访2年。术后1年内每3月行1次膀胱镜检, 1年后每半年行膀胱镜检1次。50例中肿瘤复发6例, 复发率为12%, 均在6个月内复发, 其中T2期2例。所有病例至今生存, 对于复发患者均再次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
3 讨论
3.1 TUR-Bt的适应证
膀胱肿瘤多数为上皮性肿瘤, 其中的90%以上是移行上皮癌, 大部分为分化好或比较好 (G1、G2) 的表浅性肿瘤 (Ta、T1、T2) 。TUR-Bt主要适应于这类肿瘤。分化不好 (G3) 或浸润膀胱深肌层以外 (T3以上) 的移行上皮癌以及鳞癌和腺癌均易导致发生膀胱壁内血管、淋巴管浸润或转移, 因此局部治疗不易彻底, 故不宜应用TUR-Bt治疗。非上皮性肿瘤发生于膀胱壁内, 不宜应用TUR-Bt治疗[3,4]。
3.2 TUR-Bt的注意事项
3.2.1 切除的范围和深度
经尿道电切膀胱肿瘤是指用电切环将肿瘤连同其根部一起切除, 包括其周边1 cm范围的正常膀胱组织在内, 而不是肿瘤电烙术[5]。对于Ta、T1期肿瘤切除深度应达浅肌层, 对于T2a期肿瘤, 切除深度应达深肌层。3.2.2膀胱穿孔膀胱穿孔是TUR-Bt的最重要并发症, 预防措施是在切除过程中避免膀胱过度充盈[6], 使容量相对固定在中等容量范围 (150~200 ml) , 此时膀胱壁厚, 不易穿孔。充盈膀胱时水流不宜过急, 在静止水流中切割比较安全。切除时要由浅入深, 有次序的碟形切割;视野要清晰, 辨认清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的关系, 顺着分界线进行切除。
3.2.3 术中出血
膀胱肿瘤组织松脆, 血供丰富, 因此, 在切除肿瘤过程中容易引起出血。在肿瘤的分叶部分止血是困难的, 所以一旦发生出血, 应加快切除速度, 争取尽快把肿瘤大部分切除, 一旦切到蒂部和达到正常肌层时, 很易电凝止血。
3.2.4 多发肿瘤
应首先切除最高位者, 特别是位于顶部者。否则, 先切较低位病变, 切除过程中形成的气泡上升, 可模糊顶部病变。
3.2.5 顶部的肿瘤
可能电切环较难达到, 此时膀胱充盈不可过大, 助手用手压迫下腹壁, 使肿瘤进入手术视野, 即可切除。
3.3 TUR-Bt的优点
手术创伤小, 患者痛苦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 术后住院时间短;没有肿瘤腹壁种植的危险;对于复发肿瘤可多次行TUR-Bt。
综上所述, 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创伤小, 恢复快, 并发症少, 临床效果可靠, 但应用中应注意正确掌握手术适应证及正确操作方法。
参考文献
[1]吴阶平.吴阶平泌尿外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965.
[2]郭应禄.泌尿外科内镜诊断治疗学[M].北京:北京大学学学出版社, 2004:98.
[3]郭应禄.腔内泌尿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2:130.
[4]张国田, 张道习, 周益龙, 等.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 (9) :130-131.
[5]梅于华.泌尿外科手术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786.
【膀胱肿瘤的个性化治疗】推荐阅读:
膀胱良性肿瘤09-08
膀胱肿瘤切除术06-23
膀胱癌的综合治疗10-28
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治疗07-19
怎样治疗老年性膀胱炎08-04
肿瘤的中西药物治疗05-18
肿瘤放射治疗的护理09-13
治疗肿瘤的新方法10-06
治疗肿瘤07-11
肿瘤物理治疗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