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可持续性管理体系(精选12篇)
活动可持续性管理体系 篇1
在现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 油田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占有一定份额, 除了本身要加强生产之外, 在管理上也要推陈出新, 大力并且持续地开展创新型的管理活动。在多个企业竞相发展的情形下, 提升管理方面已经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和生产的主要途径。我们以大港油田为例, 在实行创新管理活动前后, 油田的整体发展完全是两个层面上的。创新管理活动之所以能够促进油田的发展, 是因为其在生产层面上能够解决各种难题, 而在管理上能够突破固有的瓶颈, 通过应用现代化的理论来创造现代化的管理。但是在进行创新的管理活动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譬如有些单位阳奉阴违, 使得管理活动进行的力度不够, 进而使得创新管理的活动效果不明显。本文主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 提出一些思路和建议来使创新活动能够持续进行下去。
1 对于开展创新型管理活动的思考
(1) 创新立项在进行创新活动立项的时候, 包括提出课题、制定措施、确定目标几个流程, 且一定要对油田活动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立项, 每个课题都要与实践相关, 这样才能与最基本的生产力和管理挂钩,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在立项时, 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 要贴近生产、贴近现实, 将创新型的管理活动开展在油田问题突出的地方, 可以是生产中的难题, 也可以是安全问题、环境保护等问题。创新管理活动的开展人员要亲自去基层体验, 与员工一起工作, 切身体会工作中的难点和问题, 这样在立项时因为有了切身体会, 活动也就会进行的更加深刻。
其次, 要贴近经营。管理创新活动的立项可以与经营中的各项任务进行匹配、进行优化, 来解决经营中的难题, 具体可以讨论生产的成本、经济的核算、管理的创新等, 这些都必须经过与基层人员深刻的交流之后确定, 否则就会脱离实际, 使得立项没有内容。
再次, 立项要与技术相关。当然技术性的立项还是要符合生产的技术要求, 不能脱离实际。技术性的东西要时刻与先进二字保持联系才能保证其有用性, 所以在立项时要注意立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将传统的管理方式中不合理的东西去除出去。
最后, 立项要与员工需求相结合。需求是企业和员工进步的根本, 所以在创新立项的开始就要考虑这个问题, 对于各种员工需求都要进行登记, 制定方案引导员工实现目标。
(2) 有效开展活动油田的管理创新活动中, 我们看的不是过程, 而是结果, 要让结果具有实效性, 将企业作为一个载体来落实课题, 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生产水平。在其中, 首先, 要注意挖掘。挖掘有着两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是挖掘岗位中生产和管理的亮点, 将它们在整个企业推广, 加强整个基层的管理;另一方面是挖掘生产管理中的问题, 深入岗位探究并予以记录和解决。
其次, 推进检查监督工作的进行和创新。这些工作不仅要基层的管理人员来完成, 领导干部也要定期开展检查活动, 深入到工作前沿检查课题。在检查时间上, 年初是工作开始的地方, 活动起步, 在接下来的时间内, 要对方法、措施等进行检查, 最后对活动开展的成果进行检查。
最后, 加强对创新管理活动的指导工作。各单位领导和主管要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领导, 亲身去体验一线的工作难度, 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新机制、新方法、新模式的研究, 注意总结经验, 对那些好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手段进行推广, 并用于实际的生产经营之中。
(3) 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对于基层管理者来说, 有效的激励是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和生产成果的手段。在开展创新管理活动时, 激励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在油田的管理创新中, 要调动三种人的积极性, 首先是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作为企业中最基础的一环, 管理人员负责着企业中最为基础的管理工作, 应该给予鼓励, 为此要建立激励机制, 按照规定对有贡献的管理人员进行奖励。要调动参与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创人员的积极性, 通过颁发证书或者奖金进行鼓励, 另外还可以给优秀的管理人员一个去外面学习先进经验的机会, 增加他们创新管理活动的见识。
2 结语
在新形势下, 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 就要在创新管理上面多下功夫, 并持续开展下去, 不仅要在管理的方式进行创新, 在管理的机制、方法上都要有所突破, 以解决生产和经营两大方面的问题, 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惠霞.浅谈油田基层管理创新活动的持续开展[J].现代经济信息, 2014, 12:42.
[2]杨晓存.油田基层QC小组活动管理创新的探讨[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13, 02:7-10+28.
[3]杨朝辉.基于对加强油田基层管理的措施分析与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 2013, 15:115.
活动可持续性管理体系 篇2
活动方案
为贯彻实施卫生部“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和继续深化“以病人为中心,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主题”的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进一步突出中医药特色,发挥中医药优势,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中医药服务,配合浙江省第三轮等级医院检查,结合本院实际,在总结2009年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经验的基础上,根据2009-2012年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总体安排和部署,继续开展“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主题”的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为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精神,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民生卫生、和谐卫生”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强化医疗机构内涵建设,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创造和谐执业环境,创建“卫生强区”,打造“生活品质之城”,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快捷、方便、廉价的医疗服务。
二、活动目标
“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活动以三年为一个周期,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为目标。
三、组织管理
医院成立“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暨“医疗质量万里行”和“医疗管理年”活动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小组),负责制定“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活动方案并组织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管理院内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工作,制定活动计划,明确工作责任,落实各项措施。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办公室主任:
成员:
四、活动内容
持续质量改进,是在全面质量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注重过程管理,环节质量控制的一种质量管理理论,“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主要是建立完善质量管理组织体系、质量评估考核体系、质量信息报告检测预警体系、质量管理教育培训体系和医疗风险保险体系为主要内容。
(一)、进一步建立健全质量管理组织体系
完善以院长为主任的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本院的医疗质量管理领导工作;设置完善的医疗业务管理科室,加强医务科建设,配齐配备医务管理工作人员,充分行使医疗质量综合协调管理智能,强化科室在病区质量管理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突出和强化科主任、护士长的质量管理职责,发挥临床和医技科室质控员作用,健全医院三级质控网络,重点实现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核心制度,共同推进医院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进一步健全质量评估、考核体系
积极研究探索健全我院医疗质量评估考核体系,不断完善医院、科室管理评价制度,形成人人参与质量管理的氛围,探索多种形式的检查、结合和考核方法,完善质量评估体系。
(三)、建立质量信息报告和信息监测预警体系
建立质量信息报告、收集、分析和研判制度,及时发现医疗质量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实行质量信息的反馈、通报制度,技术消除影响医疗质量的各种因素,健全质量信息监测预警体系,继续实施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检查,细菌耐药情况监测、药物和器械不良时间检查,医院感染监测等,加强不良事件、医疗事故和高危环节医疗信息的收集、发现和处理,及时掌握医疗质量动态,建立有效的医疗安全预警系统。继续推行医院医疗服务信息公示制度。
(四)、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教育培训体系
充分依托各级各类质控中心和相关医疗协会、学会,通过人员培训、组织检查等方式,指导规范诊疗行为,加强钱质量培训,建立健全质量培训体系。
四个体系相互结合、相辅相成,在完善自身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同时促进其它体系的完善,同时完善医疗风险保险体系,实现我院医疗质量的不断改进觉,确保医疗安全。
五、重点工作
持续质量改进应抓住重点,围绕“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活动的主要内容,本周期活动期间重点开展以下八方面工作。
(一)、按照《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相关要求加强科室建设和管理。
(二)、贯彻实施《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建立健全我院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建立医疗技术管理档案,对开展的第一类医疗技术进行全面梳理与技术审核,严格管理;做好第二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前第三方技术审核的准备和申请工作。建立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对医师的专业技术能力进行审核并通过后,授予相应的手术权限,并实施动态管理。
(三)、推进单病种质量管理和临床路径的实施
单病种质量控制是规范临床诊疗行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措施。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逐步推行卫生部制定的****等*个单病种质量管理和****等*个单病种的临床路径。
(四)切实加强重点领域质量管理工作
继续推进和落实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的实施,加强重点领域的质量控制管理,进一步开展“患者安全年”活动,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与技术规范,继续加大落实的力度。重点抓好以下方面的质量管理工作:
1、加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各项工作。重点加强血液透析室、重症监护室、感染性疾病科、血液科、口腔科、内镜室、手术室、消毒供应中心等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梳理重点部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消除质量安全隐患,坚决控制重大医院感染事件发生。
2、加强围手术期管理,认真执行各级手术准入制度。建立麻醉操作主治医师负责制、规范麻醉工作流程、做好麻醉术前充分准备,加强对患者麻醉术中和术后的监护,实施全程的、规范的麻醉复苏监护,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各种麻醉意外和并发症。
贯彻执行《医院手术部(室)管理规范(试行)》,实施《手术安全核查表》制度。加强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和手术护士间的有效配合与沟通,严格防止手术患者、部位及术式错误的发生,确保手术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
3、贯彻实施《处方管理方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进一步落实处方点评制度,对处方实施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对不合理用药及时予以干预。建立健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严格控制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预警机制。落实临床药师制度,逐步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健全与落实毒、麻、精、放等特殊药品的安全管理制度。
4、加强临床用血监管,分析重点科室用血情况,促进科学用血、合理用血。
5、进一步完善急救体系建设,贯彻执行《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完善急诊
服务流程,加强急诊管理,增强应对急诊、重危病人的处置能力,提高急诊医务人员诊疗技术水平。
(五)贯彻实施《浙江省医院门诊管理暂行办法》
按照《浙江省医院门诊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优化门诊服务流程,改善服务环境和服务体验;完善和落实门诊管理制度、质量管理监控和奖罚制度;推行门诊实名挂号制度,尤其是专家门诊必须实行实名挂号并对专家门诊服务时间做出规定。积极探索电话预约,网上预约等多种挂号服务形式,方便群众就医,改善门诊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
(六)加强护理安全管理
认真贯彻落实《护士条例》,切实维护护士合法权益,保障病人安全。贯穿“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重视基础护理质量,为病人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加强病情观察,正确实施各种治疗、护理措施,强化护患沟通,同时为病人提供良好的生活护理服务和康复、健康指导。完善医院内部护理质量管理评价机制,及时反馈整改,达到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目的。努力提高医院基础护理合格率等各项护理质量管理指标的实现度,切实降低护理并发症及以护理为主要原因所致医疗事故的发生率。
实施《浙江省专科护士培训方案(试行)》,通过专科护士培训,提高护理人员专科业务素质,适应诊疗技术的发展,为病人提供专业化服务,提高对疑难症、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水平,争取在三年内达到每科室至少有1名专科护士。
(七)建立医院医疗质量观察员制度
医疗质量观察员是指经过相关培训、参与医院的日常业务和管理工作,能对医疗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意见,推进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水平提高的院内普通医务人员。在建立健全医疗质量控制组织的基础上,为切实加强医院医疗质量日常监管,建立医疗治疗观察员制度,制定医疗质量观察员的入选、考评和退出机制,对医疗质量观察员进行培训,并逐步发挥其医疗质量监督的作用。
(八)继续开展各项医院评价工作
加强卫生技术人员准入管理,认真落实医师定期考核办法,加强对执业医师的动态管理。加强医疗设备准入管理,认真执行《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建立医疗设备技术评估准入制度。
六、活动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1月)
完成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活动的制订、准备、动员和组织发动工作。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0年1月—2011年12月)
1、贯彻落实。结合卫生部“医疗质量万里行”和“医院管理年”活动,全面实施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
2、督查指导。医院定期组织对各科开展活动情况进行督查、评价、检查和指导,确保实施效果。
(三)总结交流(2012年1月—2012年12月)
活动周期满后,组织召开活动经验交流会,认真总结活动开展所取得的成绩、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以促进今后的工作能更好地开展,同时研究部署下一周期重点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
七、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实施“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是对卫生部“医疗质量万里行”和“医院管理年”活动的进一步深化,对于提高医疗质量,强化我院内涵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促进我院事业
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广泛动员,务求实效
以“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为抓手,以质促建,动员广大医务人员积极参与质量管理,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充分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三)认真总结,持续改进
活动可持续性管理体系 篇3
本文将从绿色清洁、科学安全、统筹协调三个方面对中学生可持续发展观的培养进行阐释,发掘出与学生学力、执行力相适应的地理课堂活动,让学生可以在学习和生活的细节中体验“可持续发展观”,使小活动在传输知识的同时起到潜移默化的教化意义。
一 、价值取向决定教育方式,培养绿色清洁理念
教育方式是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目的在于传输知识,但如果为了一个知识点的形成,而采取与普适的价值观相违背的教学方式、方法,则会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对学生产生新的“副作用”,无异于买椟还珠、顾此失彼。举个例子来看,在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中,教材安排了“制作地球仪”的活动。按照课本的活动安排,全年级材料消耗(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的数量将会非常可观。同时,制作的地球仪保存、处理上也会出现问题——它们其中的大多数将会被一次性消费后,作为废料被扔入垃圾桶,在教育的同时产生了新的环境污染,与绿色清洁的环保理念背道而驰。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有什么方式可以避免这种失衡呢?笔者在课堂教学中,试行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并动手实践的方法,把可持续发展观的培养融入“制作地球仪”的活动,实现减少污染和消耗,进而践行可持续发展观,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乒乓球不可以重复使用,其原料赛璐珞难以降解;制作过程需要使用大量金属丝、橡皮泥,造成物资浪费;购买材料、制作工具的过程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影响了教学效率;从而造成了时间、金钱、物质的三重浪费,还污染了环境。为了避免这种不良后果,积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交流创作构思,设计制作环保地球仪,在课堂上引起了学生热烈讨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最后,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创作,要求在设计制作过程中,发挥团队精神,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团结协作,对于不环保的设计可以不做,只说明制作构想。
事实证明,该方法得到了很好的教学反馈。不少学生就交来了非常不错的作品。如用废笔芯串着鸡蛋壳斜插在橡皮上的作品、用竹签扎着的糖葫芦、废纸团地球仪,等等。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实践了一物多用的绿色清洁理念:买了乒乓球的学生,上课在老师的指导下给乒乓球“美容”,画上重要的经纬线和大洲大洋,下课则挥拍打“地球”去了。
这样的例子在教学活动中绝非个案。当前许多教学活动的成果,都需要保留存档。许多教师对学生制作地理学具、工艺品、地图等活动作品的要求都比较高,却没有很好顾及到环保的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文本、图片彩色打印、手工用材高档化等。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制作设计时间长,耗费材料、金钱;一方面污染较多,与可持续发展观相悖,不利于进行环保教育。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联系生活,思考生活”,将教学内容延伸到生活中。如组织学生以“评价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为题对家庭生活进行思考。引导学生寻找“家里的空气污染源”,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为帮助家庭改善居住环境提出合理化建议。不少学生因此获得了家长的奖励,大大提高了地理知识应用的积极性。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适当调整评判的眼光,始终把“环保”作为第一标准,用价值取向来决定教学方式,而不是盲从于教材要求,就能够使学生产生触动,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树立了绿色清洁的理念,深化了教学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动手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二、集体实践探索教育阈限,培养科学安全理念
从教育角度看,学生是受众,教育是一种外界刺激,要达到最佳教育目的,引起学生的适当反应,必须适当调整教学模式,在教学投入和教学效果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这就是教育阈限。目前我国的教育模式以室内静态教学为主,室外动态教学相对缺乏,依靠个体学习为主,集体合作相对缺乏,学生长年累月坐在课室里接受“一人教众人、一人学全部”的教育模式,习以为常,缺乏学习兴趣,学习动力低下。说明我们的教学模式对学生产生的教育刺激较小,教学效果有限,教学刺激往往低于阈限。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一直试图探索一种静态动态、个人集体双结合的教育模式,力争利用不多的教学投入,取得较大的教育产出。比如在教学活动中,经常需要让学生们制作地理模型。如果按照常规方式,坐在课室内分头制作,会出现耗材、黏结材料等污染浪费;有一些化学材料还会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如果以教育的名义损害身心健康,很明显得不偿失。这个时候,设计团队型室外活动就能较好地平衡投入产出,达到教育阈限值。
本人在教学活动中设计了“制作中国台湾沙模”的活动,考察学生对于比例尺、方向、基本地形、手工制作等方面的知识能力。具体方式是,利用学校运动场的跳远沙地,组织学生按照地理模型制作的基本步骤,分组制作“中国台湾沙模”。要求所有用具都必须可以重复利用,不能浪费、污染环境。为了解决黏结问题,采取用水浇在沙子上的方式,大大加强沙子的粘接性。为了解决移动沙子的问题,采取用三角板当铲子的方式。结果整个团队斗志昂扬,密切配合,科学、成功、精致地完成了制作任务。
此类活动以创意方法为指导,以实践为检验与辅助,在实际的室外集体活动中,满足学生喜欢户外的心理,放飞学生的思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致,更好地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有效牢记基本的地理规律,同时将污染、化学作用等危害降到了最低。活动后再向学生讲解说明这种设计的目的,既传授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科学安全的理念。
三 、因地制宜拓展教学内容,培养统筹协调理念
中学地理教学使用的教材为全国统一教材。我国幅员辽阔,拥有 丰富多样的生态资源和人文景观。教材中对某一地区特色建筑的描述,对远离该地区的学生来说,难以有深入理解体会,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学过程中,可以在遵循同一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以本地区学生熟悉的材料替换教材中相应的材料,促使学生以具象感知代替抽象认知。
比如,在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和聚落》中,第83页安排了“讨论北京城市建设中四合院的不同看法”的活动。由于地域文化生活的差异影响,广州的孩子普遍对于“四合院”的感性认识比较少,对于其内部的特征了解不深,没有感触,谈起来空洞无味。这是非常不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
然而,当说到广州独特的“西关大屋”时,大多数孩子就跃跃欲试起来。因为学生们中,有的老房子就在西关,有的现在就住在这样的“大屋”里,有的则通过陪家长看广州最火爆的现代风土生活剧《山水“友”相逢》《外来媳妇本地郎》里的场景对“西关大屋”有所了解。
因此,我们可以尝试改变讨论的内容——改课本预置的“四合院”资料为“西关大屋”资料,把观察、讨论的场景置换到孩子们熟悉的生活空间里,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关注人居环境与地域建筑之间的关系和特点,分析城市建设的成因、基本元素,感受城市历史变迁。
因地制宜进行地理教育,不单只是让学生熟知一些地理名词和地理分布,了解区域地理现状,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和原理,分析、解决区域地理问题以更深刻地揭示人地关系,为地理应用提供广阔的领域。特别是要摆脱那种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单摆浮搁的结构,从区域条件、问题,区域发展方向、策略这一新的视角重建教学内容结构模式,培养学生成人后参加地区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基本工作方法和能力。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结合广州荔湾区进行的多项“旧城改造”、“旧城改貌”举措,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进一步拓展。引导学生谈广州城市风貌变化,感受区域发展进程,梳理区域发展历史,分析广州多年来的发展变化趋向。要求学生以地域为依托,考察地理条件对环境、民风性格、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从区域发展条件看区域发展问题,进而讨论区域发展策略,综合考量广州如何逐步实践可持续发展观,统筹新旧城区建设、协调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加快现代化进程。再从广州一市之沿革,进一步拓展到广东一省之发展。广州位于五岭之南,地处珠江出海口,外连海洋通达世界各国,内接平原深入珠三角腹地,广东素开全国风气之先。去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提高我省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意见》,提出“进一步提高我省城市化发展水平,切实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能借助教学时机,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让学生了解我省发展的大政方针,促使学生对我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和认识,不啻为一种好的教学方式。
责任编辑 罗 峰
活动可持续性管理体系 篇4
1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概况
1.1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可持续发展在二十世纪下半页开始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和认识,它是在基于子孙后代发展的情况下,根据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和自然资源基础上,确保人民可以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根本含义在于长期稳定的发展。主要宗旨在于维护当代人的利益,也可以使得子孙后代的后续发展不受损害。在这个过程中要求社会、经济以及环境之间的协调和谐,其中这个理念的核心在于发展,根本要求在于必须以环境保护与利用相结合。
当代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展开,人们受到环境的惩罚,使得人们开始注意环境的保护和和谐发展。这也使得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当代人们注重的问题。在20世纪末的80年代,这一概念就得到了延伸和发展。并且这一观念在世界上得到了认可,也使得这一概念上升为全世界的实践。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持,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环境的滋润,而这些更离不开可持续发展的整体糅合,这才可以更好的构建和谐社会。
1.2企业可持续发展概况
可持续发展不仅在生态领域有新的发展,在经济领域,提出了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它是根据企业的自我发展中,追求生存与继续发展的诉求,这其中不仅要求企业在运营中的目标和市场地位,同时还要使得企业的竞争领域内达到扩张甚至是长久不衰的地步,这样可以保证企业在长期内立于不败之地。
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市场环境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关注越来越密切,这也是出于环境保护和发展的考虑,而且从环境领域延伸到各个发展领域中。而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诞生是比较晚的,并且是随着企业管理方法发展的,随着社会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在成本经济活动管理中面对着变化迅速的环境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而且随着众多企业败局现象的出现,这也开始使得企业注重经济活动成本管控,也越来越引起企业的重视。
2企业经济活动成本的现状
2.1企业经济活动成本的概况
经济活动成本是一种基于企业运营管理的一种财务管理方法,它是相对于成本管理的概念衍生的,国内外学者对此定义不是完全相同,各有各的表示。查尔斯·亨格瑞曾经在管理学方面有所研究,指出经济活动成本是经理人或者管理者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前提下,持续减少并管控企业各方面成本的活动。企业的管理与财务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在发展战略中,作为一种企业发展结构,需要进行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更需要进行管控成本。
企业经济活动成本是对组织内部结构的管理,在保证企业或者公司组织的产品质量前提下,涉及企业全过程的管理成本方面。在这个价值链管理体系中,可以不断减少成本,满足企业的最优化策略,获取最高的生产收益。在这其中企业是根据经济活动,采取相对合理的科学方法,在关注企业成本的时候,注意对过去的企业业绩进行管控,形成全面的成本管控结构,控制相关企业经济活动的行为,同时达到战略管理实现价值链体系。
2.2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活动成本框架概况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影响下,尤其是企业经济活动有一定的成本作为支撑,因此在19世纪末世纪初,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展开并且影响其他国家,这样就出现了根据企业产品成本作为基本核算对象的成本会计核算办法。目前来说,国内外对于企业经济活动成本的管理体系,可以说大部分是以单个成本管控为主,没有形成一个大的框架下,尤其是对企业整体的经济活动成本的进一步管控。
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要求全面的管控,在现代社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变得异常紧密的情况下,尤其是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企业越来越多的融入市场经济的大圈子中去,更多的是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是多方面的竞争,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原则下,形成多样的核算体系,有利于企业的经济活动成本框架构建。
而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影响下,仅仅依靠某种会计核算办法,进行企业的经济活动管控是不科学的,这需要采取多样的方法进行处理。需要在整体进行把控,在长远的角度和全局的高度来进行企业的经济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有机的结合,发挥出企业的优点,从而使得企业效率提升。
3构建企业成本框架的相关障碍性因素
3.1缺乏行之有效的控制体系
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科学有效的企业经济活动需要根据高质量的成本控制进行活动的,并且互为前提。在企业经济活动成本框架中,由于我国企业大多采用的是成本核算与发生的先后过程,是基于粗放型经营管理模式下的管控,尤其是作用较小的事前监督体系下。而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企业宗旨,目前的企业或者公司,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成本管控体系,这就使得科学预算以及信息分享得不到完善,进而使得企业发展滞后。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成本管理体系,是不利于企业的发展的,更不会建立科学的发展理念。
3.2企业经济活动成本制度不完善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理念,它关系到企业管理成本的整个经济活动中,如果这方面的成本制度不完善,那么就会影响到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这也表现在很多方面,相对较为普遍的是企业管理人员专门的部门进行财务成本统计,而在企业的一线操作间,很少有职能管理部门涉及进去,就会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活动中,不利于企业进行合理安排生产经营,从而就会无法达到对公司内部的每个环节,达不到有效的核算和控制。
除此之外,企业的相关成本激励约束体制不完善。大多数企业以效率和业绩作为参考点,这样就会使得企业的经济活动成本符合不了实际的方案,直接就会使得相关的激励体系满足不了需求。相应的没有一套完善严厉的内部组织体系所牵制,那么这些合理的机制就不会执行下去,不能激发企业的发展活力。
3.3经济活动成本管理狭窄
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求下,企业相对的现象有成本管理范围过于狭窄,并且在企业的生产全过程体系下,只注重企业的收益和成本,而在其中忽略了研发环节,除此之外还有关于销售的整体环节,这些方面都会涉及到企业的成本管理过程中。企业经济活动需要全方位的进行管控,在这中间如果缺乏价值链管理理念,那么就会使得成本管理单一化。在管理运营的整体环节下,企业如果仅安排财务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管理活动,会使得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进行不下去,不利于团结。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企业内部之间的和谐发展,如此这些问题都或将成成为构建并运行科学有效的成本管控活动体系的关键性要素。
4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经济活动成本框架对策
在可持续发展这样的体系下,就需要企业通过经济活动的成本管理和控制,进一步解决企业成本管理活动中长期存在的问题。
4.1构建完善的经济活动成本框架体系
企业在经济活动的时候要注意管控成本,尤其是在产品设计研发的时候,需要注意全方面的成本,可以在全流程中把控成本管理的有机结合,同时符合整个生产过程。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要求下,企业需要构建完善的经济活动成本框架体系,增强员工在成本管理过程中的意识,这样可以提升全部员工的成本管控思维。同时构建良好的约束激励体系,以便于督促员工积极参与到其中,可以使得效率达到最大化。基于此,企业在不断完善自身框架体系的时候,就会形成降低经济活动成本最有效的管理方式。
4.2加强企业的成本管控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企业成本框架体系是根据企业成本管理目标进行运营的活动,并且需要有长期和短期的目标相适应,这样可以使得组织目标和体系更好的运行下去。从企业的各方面考虑,诸如生产水平、发展潜力以及创造能力出发,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可以加强企业的运营过程管控。全面的体系建立,可以形成全员的思维意识,在成本管控目标的指导下,进行成本计划以及决策过程的构建,从而提升经济活动成本的框架体系运行效率。
4.3构建全员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要求构建全员的管控体系,并且这项工作是贯穿在企业的各项工作环节当中,同时涉及到各个过程以及职能部门。所以在企业的每个部门,以及每个员工都需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些都关系到各个产品的各方面,也影响着企业的整体运行成本。在落实相关经济活动的时候,贯彻成本责任制,相应的进行财务及各部门员工的成本管控培训,以此保证框架体系的良好运行。同时,还要对各个员工的意识及激励机制进行增强,以便更好的配合企业相关规则的约束,提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使企业的成本责任制得到高水平的执行,进一步使其成为企业经济活动成本框架体系运行的有力支撑。
4.4优化企业价值链管理
价值链管理是一个完整的循环过程,是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一脉相承的。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成本管控的目标系统化。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优化企业生产整个过程的价值链效益,也就必须采取价值链流程分析。基于这个过程,利用价值链分析工具,结合会计核算的相关要求,找到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各方面问题,综合利用找到解决的办法,进行商讨决策。这样在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升级价值链每一项环节的成本管理过程,来使成本管理的过程更加有利于战略决策和投资,然后对企业的经济价值活动进行重新调整合并,从而完善企业经济活动成本管控的框架体系。
综上所述,通过有效科学的方式来减少成本,进一步从战略高度了解成本管控,特别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关键阶段,更需要根据现代企业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构建一个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经济活动成本框架体系,这样更有助于企业有活力的形成自有特色的管理方式,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活动的成本管控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兵.浅析如何构建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成本管理体系[J].财经界(学术版),2014(24).
[2]曾琼芳.电力企业环境成本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为例[J].财会通讯,2015(03).
[3]叶丽坚.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环境成本管理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5(09).
[4]骆忠平.浅议成本控制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J].商业会计,2015(14).
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活动方案 篇5
为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强化医疗服务监管制度建设,在开展2009医疗安全百日专项检查的基础上,结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和创建“平安医院”工作需要,特制订《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活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民本卫生、和谐卫生”发展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求,加强医疗服务监管,深化医疗机构内涵建设,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创造和谐执业环境,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切实维护群众的健康权益。
二、活动目标及范围
《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活动以三年为一个周期,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为目标,在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开展,重点是二级以上医疗机构。
三、组织管理
市卫生局成立《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活动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见附件),负责制订《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活动方案》并组织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成立相应的《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活动组织,制订具体活动计划,落实工作责任,确保活动顺利实施。
四、活动内容
持续质量改进,是在全面抓好质量管理基础上,趋于更注重过程管理、环节质量控制的一种质量体系管理方法。以建立完善质量管理组织体系、改进质量评价考核体系、建立质量信息报告分析体系和创建质量管理教育培训体系为主要活动内容。
(一)进一步建立健全质量管理组织体系
进一步建立健医疗质控组织,确定对医疗质量管理的主体地位,完善运行机制,落实质控标准与管理制度,提升医疗质量监管水平。
成立以院长为主任的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加强本单位的医疗质量组织领导工作;要设置配备相关医疗业务管理科室;重点加强医务科管理能力建设,配足配强医务科管理工作人员,充分行使医疗质量综合协调管理职能;相关医疗业务管理科室要各司其职,全力配合,推进医院质量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进一步改进质量评价考核体系
认真贯彻执行上级制定的医疗技术管理规范、诊疗指南和评价标准。结合本市实际,制订和完善质量检查标准;探
索多种形式的检查、评价和考核方法,不断改进和创新质量评估方法。实行质量管理专家准入制,建立医疗质量监督员制度,加强日常质控评价考核工作。
(三)建立质量信息报告分析体系
建立质量信息报告、收集、分析和研判制度,及时发现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实行质量信息的反馈、通报制度,及时消除影响医疗质量的各种因素。
医院质量管理部门要全面收集相关信息,报告医院质量管理委员会,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研究,采取有效改进措施,同时将相关信息与改进措施上报卫生局。
(四)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教育培训体系
充分依托各类质控组织和相关医学协会、学会,建立质量管理培训制度,开展质量管理培训工作。建立一支质量管理培训的师资队伍,发挥其在全员培训中的主力军作用。同时,要在医疗质量管理中,及时总结和推广质量管理的好经验、好做法,树立典型,开展示范教育。医疗机构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建立院内质量培训的数字化教育平台。
四个体系相互结合、相辅相成,在完善自身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同时促进其它体系的完善,实现质量管理的不断改进,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五、重点工作
紧紧围绕《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活动的主要内容,抓住八方面重点工作,推进持续质量改进计划。
(一)贯彻实施《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医疗机构要建立健全本单位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建立医疗技术管理档案,加强第一类医疗技术应用前的审核与备案工作,严格实施中的管理与评估工作;认真做好第二类和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前申请工作。要建立和完善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加强医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审核和手术权限授予工作,并实施动态管理。
(二)推进单病种质量管理和临床路径的实施
单病种质量控制是规范临床诊疗行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降低医疗费用的重要措施。
(三)切实加强重点领域质量管理工作
落实中国医院协会年度“患者安全目标”,加强重点领域的质量控制管理,严格执行部、厅制定的质量管理与技术规范,活动期内重点抓好以下方面的质量管理工作:
1.加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各项工作。医疗机构要不定期开展新生儿病房、监护室、感染性疾病科、手术室、消毒供应中心等重点部门的检查,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定期督
查,及时梳理整改重点部门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消除安全隐患,坚决控制重大医院感染事件发生。
2.加强手术病人安全管理。建立和实施《手术安全核对表》制度;麻醉操作主治医师负责制度。规范麻醉工作流程,做好麻醉术前充分准备,加强手术医生、麻醉科医生和手术护士间的有效配合与沟通,严格防止手术患者、部位及术式错误的发生。加强患者麻醉术中和术后的监护,实施全程的、规范的麻醉复苏监护,及时发现和解决各种麻醉意外和并发症,确保手术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
3.推进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医疗机构要贯彻实施《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建立健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预警机制,严格控制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严格落实处方点评制度,对处方实施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对不合理用药及时予以干预,切实采取措施推进合理用药工作。
4.加强临床用血监管。各临床用血单位要切实贯彻执行好《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完善血液冷链管理程序,分析重点科室用血情况,促进医疗机构科学用血、合理用血。
5.加强急诊管理。贯彻执行卫生部《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加强人员、设施设备标准化配置,完善急
诊服务流程,增强应对急诊、重危病人的处置能力,提高急诊医务人员诊疗技术水平。
(四)贯彻实施
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优化门诊服务流程,改善服务环境,提高服务效率;加强门诊管理部门人员配备,明确部门职责,完善与落实门诊管理制度、门诊质量监控和奖惩制度;方便群众就医。同时通过媒体、院内告示、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加强门诊管理规范的宣传,提高群众正确择医、就医意识。卫生行政部门定期开展《办法》执行情况的督查,并邀请社会人士和媒体参与监督,以进一步提高门诊服务质量和病人满意率。
(五)加强护理安全管理
活动可持续性管理体系 篇6
关键词: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可持续;发展;竞争力
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企业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对企业经济管理体系进行完善,从而提升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企业管理人员需要深入分析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存在的不足之处,积极地创建科学合理的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提升企业各项资源的配置成效,使得企业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 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概况研究
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涉及层面广泛。本文对其中几个重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1 企业内控和审核
经济管理体系的建设,并不仅仅是让企业适应当前经济市场的发展形势,而是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全面了解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建设所取得的成效,企业需要积极地落实内部控制和审核制度。企业管理人员是企业中的灵魂人物,所以在工作实际开展过程中,对于企业的经营现状、新型产品的开发,以及企业的经营目标等众多方面有深入的了解,从而对经济管理体系运行成效进行审核,要肯定经济管理体系中好的地方。同时积极地找寻其中存在的问题,应用有效的措施进行改革,将经济管理体系具有的重要作用充分显现出来,为促进企业发展输入更多的动力[1]。
1.2 企业经济管理体系中机构设置及评审
企业管理人员需要依据目前的市场形势,对企业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和改良,对管理方法进行转变,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从而进行科学合理经济管理体系的构建。通常情况下,企业经济管理体系都是由企业管理人员制定的,并且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责任和义务的分配,保证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可以得到实际落实,对经济管理体系进行健全和完善。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展,管理人员需要对经济管理体系进行评审,使得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具有一致性,帮助企业赢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2 对企业经济管理体系进行完善,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2.1 提升应变能力,对企业经济管理组织机制进行创新
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需要依据企业生产经营外部环境变化,以及企业自身改革发展的需求设置相应的组织机制。以往企业在对组织机制进行创设的过程中,更多的是注重组织机制具有的稳定性,这样的设置方式虽然可以良好地对责任和权利进行划分,但是却会导致企业信息来源单一,各个部分沟通、联系程度较差。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意识较差,团结协作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这样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促进企业发展,但是仍然不能满足多变的经济市场需求。企业管理人员承担着引领企业发展的重要职责,必须要将自身具有的创新能力充分展现出来,以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经济管理体系的建设,使得企业经济管理组织机制可以呈现出柔性化、扁平化的特点,促进企业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的提升,为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输入动力[2]。
2.2 促进企业整体创新能力提升,加强资源的共享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新技术和新知识也不断诞生,加强了企业产品的更新速率。资源共享机制的建设,主要的目的就是让企业全体员工将自身所具有的知识和经验与其他企业员工进行分享,促进企业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往企业与企业之间只是单一的竞争关系,现如今企业与企业之间也存在良好合作关系,加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形成优势互补局面,促进企业实现双赢。在信息时代中,不能加强与外界沟通联系,不善于学习的企业是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扩展企业信息资源通道,与高校、企业、研究机构建立良好合作关系。沟通和交流的信息不能仅仅局限于科学技术和知识,还需要更多地了解科学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
2.3 对观念和制度进行创新
对于企业经济管理体系进行完善的重点、难点,就是观念和制度的创新。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企业,可以具有属于企业自身的文化,在生产经营中不断累积经验,从而为企业发展输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企业制度建设与企业资源和基础框架的构建有着直接性的影响,只有不断对企业制度进行创新,这样才能保障制度满足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促进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创新。通过制度的创新可以增加企业的生命力,促进企业对于新型产品的开发研究,落实激励制度将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企业领导人员需要注重观念的创新,落实创新企业经济管理体系,促進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将创新与企业文化建设进行良好融合,对于创新人物需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且将其作为其他员工学习的榜样,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3]。
3 结语
社会不断发展,科技在不断进步,企业面临的市场形势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对于企业产品生产质量、生产效率有着直接性的影响,关乎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管理人员需要对自身的观念进行转变,积极地找寻企业经济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依据企业发展现状,对制度和观念进行创新,对企业经济管理体系进行健全和完善,从而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苏健.刍议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完善设计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06).
[2]张蕊.完善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3(19).
活动可持续性管理体系 篇7
借鉴澳大利亚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模式,我整合了校内外资源,带领我校环境科学分会的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采用多种形式,开展了主题为“人与鸟和谐共处”的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教育
形式一:校内外专家共同为学生提供观鸟技能培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良好的知识与技能基础很难开展科技实践活动,因此,我邀请了我校的观鸟专家德国外教Thomas、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鸟类专业委员会(简称上海野鸟会)的专家等对我校环境科学分会的学生进行了观鸟知识与技能的培训。
1.上海野鸟会专家的培训
上海野鸟会专家对有兴趣的学生开展了鸟类认知基础知识培训,向学生们具体介绍了何为观鸟,如何观鸟,以及用大量的鸟类图片和介绍,教学生们识别常见鸟类。他们还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锻炼眼力,比如,在枯树丛中找麻雀、鸳鸯、斑嘴鸭等各种相似的水鸟,在让学生了解多种鸟类的同时,引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并对观鸟活动充满期待。
2.校内教师的辅导
外教Thomas的培训课注重细节,他向学生介绍了多项观察鸟类的注意事项。比如,当你看到鸟的时候千万别用手去指它,因为它可能会以为是枪,从而逃走;在观察林鸟时,记得穿摩擦声音小的衣服,不然会把它们吓跑的;在花鸟市场看到珍稀保护鸟类时,我们要联系有关部门。
3.观鸟大赛中的收获
我校参加了上海市市民观鸟大赛。在参赛前,华东师大生命科学学院的何鑫博士为我校师生作了观鸟讲座。在讲座中,他不仅向我们介绍了鸟赛地点——滨江森林公园的概况以及观鸟大赛的注意点,还为我们介绍了上海野鸟会的发展历程,以及一些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观鸟组织概况,让我们看到关爱鸟类、关注生物多样性,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形式二:开展鸟类课题研究
通过校内外各种途径的培训以及参与数次有志愿者带领的观鸟活动,有不少学生对观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自发组织去学校附近的华东师大和长风公园进行观鸟活动以及鸟类调查,并开展相关课题研究。
1.鸟类惊飞距离的调查
我校学生在校园观鸟后完成了“鸟类惊飞距离调查——探究人类生活对城市鸟类的影响”课题研究。通过在2011年9月至2011年12月的调查,他们共记录到鸟类12种,隶属4目10科12属,初步研究了曹杨二中校园鸟类群落的特征,通过对7种典型鸟类的惊飞距离的分析比较,初步探讨校园内鸟类对人为干扰的适应性。通过此次调查,学生发现校园中的多数鸟类对人为干扰已有了一定的适应性,表明可以通过改善生态环境,减少人为干扰等措施,使鸟类群落的多样性得到增加,实现人与鸟类的和谐共存。
2.调查鸟的种类多样性与生态建设的关系
我校学生在校园周边开展观鸟调查,完成了“从普陀区绿地鸟的种类多样性看社区绿地生态建设有效性研究”。他们以调查结果为检测指标来衡量城市绿地建设和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体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环境的依存关系。
形式三:开展观鸟社会实践活动
在校园鸟类认知与调查的基础上,我校学生利用各种机会,开展观鸟社会实践活动,走进自然,走近鸟类。
1.利用学农,开展学农地区观鸟实践活动
我校学生在高二学农期间,在上海海事大学志愿者的带领下来到了南汇嘴开展了观鸟活动,并开展了“城市建设对湿地保育的影响”的相关调查。学生在课题论文《探究城市建设对湿地保育的影响》中提出以下结论。①建设初步阶段:开垦土地,破坏原有生态,使鸟类几乎不能生存。②半闲置用地:植物等自然生长,鸟类可以生存,但是种类不丰富。③修复用地:人工改善和维护后生态环境恢复多样性,鸟种、鸟量增多。④保护湿地:生态常年平衡,留鸟和迁徙鸟类多样多量,且受保护,城市建设对其基本没有影响。从活动中,学生切实体会到保护生态环境对鸟类生存与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意义。
2.利用暑假,开设观鸟夏令营
连续两年,我校学生利用暑假来到江苏如东,开设“保护勺嘴鹬,保护生物多样性”夏令营。学生们在如东滩涂上寻找勺嘴鹬的过程中认识了黑嘴鸥、白鹭、小勺鹬、翻石鹬、砺鹬、黑尾鸥、大杓鹬等;在魔术林中,学生们认识了黑尾蜡嘴雀、棕头鸦雀、黑卷尾、火斑鸠、远东树莺等。同时,他们也深切感受到了如东地区化工厂以及人类活动对鸟类生存和鸟类多样性的影响。
形式四:开展鸟类保护宣传活动
通过一系列课题和社会实践活动后,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类活动对鸟类的影响,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行动中。他们首先利用自己的考察结果制作了《曹杨二中鸟类保护宣传手册》,随后从学校开始逐渐到周边社区分发宣传手册,开展宣传活动。另外,学生还利用南京生存训练的机会向南京市民开展鸟类保护宣传活动,向更多的人宣传鸟类保护的方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
经过三年的努力与探索,我校已经基本形成了认鸟、观鸟、护鸟、爱鸟的“人与鸟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实践教育体系,在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很多学生在毕业后仍然投身于保护动物的志愿活动中。
链接2:
“现代自行车创意实验室”介绍
文/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任佳嘉
环境保护是知识经济的重要动力,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生态文明的基础上,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将因此发生深刻的变化,“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低碳出行”已经成为大家普遍认同的价值观。我校与同济大学创意学院、中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上海市首家“中学生自行车创意实验室”。借助于此,我们开发了“现代自行车创意实验室”活动项目,通过自行车的实物载体,使学生对机械制图、机械原理相关基础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意思维能力,并且能够将创意思维能力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渗透可持续教育的理念,让学生体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运用到具体的事物中;使学生能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突出工程素养培育,弘扬绿色环保理念,重塑自行车文化,宣传低碳出行。
活动可持续性管理体系 篇8
城市节庆是一项具有经济、社会和环境效应的复杂过程。它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依赖于多方面的良好结合, 特别是对资源和环境有着极强的依赖性;同时, 一旦开发付诸实施, 也将对各个方面产生强烈的影响。在全球人口压力和各种自然资源趋于短缺的时代, 树立可持续节庆的观念是十分必要的。节庆的举办对举办地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都有着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举办者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的影响, 减少其消极的影响, 追求节庆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综合效益, 促使节庆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可持续节庆的概念, 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界定, 学术界对此争议较大, 但人们比较趋向于世界节庆组织 (WTO) 给出的定义。即“可持续节庆是指在维持文化完整、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 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它能为今天的主人和客人们提供生计, 又能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这一定义, 既较好地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本来的思想, 又反映了节庆业本身的特质。
二、区域文化表达对节庆决策有重要影响
1. 文化是城市节庆具有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随着城市竞争的日益剧烈, 城市节庆活动的文化融合和经济拉动效应越来越突出, 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也在不断地走向深入。从已有的研究成果不难看出, 从城市节庆活动的定义到功能再到具体的研究方向, 主要侧重的是城市节庆活动的经济层面的功能, 很少有人从文化的角度去谈城市节庆及其成败的原因。事实上, 文化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通过适当的经济活动可以转化为资本。城市节庆既是经济性活动, 更是文化性活动。但是, 目前研究者少有涉及城市节庆文化性因素的, 仍是把它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大的背景来研究, 缺乏从节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这个角度进行研究的成果。
2. 独特文化特征是城市节庆的成功举办前提
在文化性竞争的节庆市场环境中, 人们除了追求自然秀丽的风景外, 更大的重心是放在对异域文化与异质文化的好奇或是强烈的文化介入的冲动上。城市节庆被认为是城市发展的催化剂或助推器与都市节庆的生力军, 同时城市中便捷的相关条件也成为城市节庆活动举办的前提条件。在城市节庆活动与举办地整体发展水平的相互作用下, 举办地的文化特色为城市节庆活动的成功举办提供了先决条件。
3. 文化主题鲜明创新是城市节庆活动的灵魂
文化是节庆参与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节庆文化吸引力的渊源, 是节庆活动的灵魂。城市节庆活动是围绕着一个主题而展开的如果没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来贯穿始终的话, 那么就会使内容杂七杂八、效果平淡无奇, 进而导致城市节庆活动缺乏活力, 前景暗淡。突尼斯的沙漠节、哈尔滨的冰雪节、西班牙的奔牛节、中国云南的泼水节都是依靠独特的地方特色文化而举办的具有鲜明特色与主题的城市节庆活动, 都是可以借鉴的成功典范。
4. 文化的多元性是城市节庆活动丰富多彩的内在动力
文化的多样性导致了节庆行为动机的形成, 由于节庆者需求呈现不同特点, 节庆者希望达到的节庆目的也不尽相同。城市节庆活动是一种文化现象, 是高层次的节庆产品, 其节庆参与者也不是追求简单的观光的, 他们想拥有的是一次城市节庆全过程的各种文化要素、节庆活动、社会氛围的整体文化“沐浴”的综合享受, 因而城市节庆活动不仅是一台耗资巨大的、旨在渲染主题的开幕式或晚会, 而且是举办地展现给节庆者的集各种主题文化和社会文化于一体的“文化大餐”, 比如说饮食文化、语言服饰文化、建筑文化、科技文化、民俗文化等等。
5. 大众文化是城市节庆活动所要依托的主要内容
从节庆主体的发展来看, 古代节庆受到各种限制, 可以算是“被迫”节庆;近代节庆则是得利于欧洲工业革命对交通工具的改善, 成为少数人的奢侈活动;现代节庆中节庆大众消遣娱乐的需求空前高涨。在节庆业高速发展的今天, 节庆已成为大众的一种休闲娱乐方式, 城市节庆活动应适应大众消费时代文化的主旋律。其次, 要充分进行城市节庆文化市场的细分工作。目对于城市节庆活动从形式到内容进行缜密的研究与策划, 对于以传统历史文化为主的节庆活动不能单调地一味地将文件简单的体现, 对于现代商业味道浓厚的城市节庆活动也不能总是赤裸裸地站在商家的立场进行。
三、区域文化与城市节庆发展存在着互动关系
城市节庆发展的内驱动力正是节庆参与者对富有特色的城市地域文化的探求和追寻, 城市节庆发展与地域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城市节庆既可能促进城市文化的开发、保护与发展, 也可能造成对原有城市文化的冲击与破坏, 两种可能同时存在。究竟是哪一种情况, 那就要视城市节庆的开发规模、开发导向、价值取向, 城市节庆开发者的眼光与见识, 投入在城市文化保护上的资金与措施, 当地所采取的文化保护措施等而定。
首先城市节庆离不开城市民俗、民间文化;城市民俗、文化同样需要借助城市节庆而被外界所认识。城市节庆的开展, 必然会对原有城市文化进行一定的加工和改造, 如果这种改造是在允许范围之内, 没有对原有文化造成伤筋动骨的影响, 那么它是可以接受的;如果这种改造是将原有城市文化弄得面目是非, 那它就是不能容许的。
其次, 城市文化是原生的、潜在的、日常的、分散的, 节庆则是集中的、强烈的、可展示的。这是一个矛盾, 而城市节庆所需要的城市节庆必须处理好这个矛盾, 并且有所创新, 这样才能吸引人们参与节庆, 也才有助于城市文化的保护和发扬。
四、宁波节庆文化表达研究
(1) 宗教文化类:以宗教文化为主题的节庆以宗教仪式或庆典为主题的节庆主要是指在节庆活动中安排跟宗教相关的各种活动。如天童寺中日佛教文化节、弥勒文化节等。
(2) 文化艺术类:以文化艺术为主题的节庆这种节庆就是依托体现当地文脉的历史或现存的具有典型性、特质性的地域文化类型而开展的节庆活动。如王应鳞读书节、象山第三届沙滩影视文化节、大学生艺术节等。
(3) 商品经贸文化类:以地方特色商品文化、经贸文化为主题的节庆这类节庆活动是以地区性的工业产品、地方特色商品和著名土特产展销为主题, 辅以其他相关的参观活动、表演活动等开展的节庆活动。这类节庆一方面宣传了商品信息, 另一方面渲染了城市的文化气息, 是集文化、经贸、节庆于一体的国际性商旅文化节庆。如大桥国际经贸旅游节、中国国际港口文化节、宁波国际服装节等。
(4) 农事文化类。以地方以地方特色物产文化为主题, 这类节庆活动是以地区性的农业特产采摘、观赏、展销为主题, 辅以其他相关的参观活动、表演活动等开展的节庆活动。这类节庆一方面宣传了农事商品信息, 另一方面渲染了城市的文化气息, 具有浓郁的历史文化和地方风采, 是集文化、经贸、节庆于一体的农事文化节庆。
(5) 民俗风情文化类:以民俗风情的展现为主题的节庆这类节庆活动主要是展现当地的民俗、民风。如梁祝文化节庆充分利用梁祝爱情文化, 并已成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促进文明进步的良好载体, 是梁祝文化的时代创新。
(6) 康体娱乐文化类:以体育比赛、娱乐文化为主题的节庆这类节庆主要是结合当地节庆资源, 举办各种体育赛事、娱乐性活动。如象山国际海钓节、东钱湖龙舟赛、中国渔村沙滩露营文化节
(7) 饮食文化类:以地方饮食文化为主题, 这类节庆活动主要体现当地饮食文化, 并融入其他饮食文化, 辅以其他相关表演、比赛等活动乡村美食节、东钱湖湖鲜美食节、象山海鲜节。
应当说, 宁波多数文化类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成为文化经济发展的载体。而节庆文化的魅力何在, 如何才能使其持续发展, 这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节庆文化的魅力在于本土文化特色, 在于文化挖掘与创新。有特色的富有个性化的节庆活动, 是大受群众欢迎的, 并且会得到良好的反响。反之, 就会得不偿失, 劳民伤财。
五、宁波城市节庆可持续发展文化机制的建立
1. 做好节庆活动中的文化的充分展示
许多文化被当作商品来开发, 文化难免要遭受商品化的过程, 但“商品化是必须建立在文化真实性的基础上的”。许多地方为了经济目的, 一味的迎合市场的需求, 没有彻底地坚持传统文化, 致使民俗文化在开发的过程中失去其真实性。当地的政府及人民应该在充分了解自己的民俗文化后, 再进行文化的展示。在中国开渔节中, 主办方为了扩大影响, 举行了开渔, 其本意是要宣传当地的炮龙文化, 但是由于受邀演出的均是外地的表演团体, 对当地的炮龙文化没有深人的了解和强烈的情感, 使得整台晚会在整体的设计和表演上缺乏地方特色, 当地的文化因子没能在晚会上进行适时的展示, 当地的文化在“舞台化”的过程中失去了真实性。
2. 促进宁波节庆文化整合, 创造城市节庆新的文化吸引物
节庆文化整合不是几种文化的简单相加, 而是城市节庆活动中, 节庆文化 (指吸引节庆参与者前来参与节庆的城市文化) 与现代文化、外来文化之间的不断冲突和融合, 直到转变为节庆参与者所满意的节庆文化的过程和结果。作为一个结果, 节庆文化是否整合取决于节庆参与者最终所体验到的文化是否达到了节庆参与者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如果达到了, 就说明节庆文化的整合是成功的。
3. 培养宁波市民的好客文化
好客文化是为节庆参与者和目的地居民创造更多的沟通机会。城市好客文化是城市文化在对一外来人员的态度、方式、内容等方面上的综合表现, 它包含城市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成分。城市好客文化的基木内容包括接待礼仪、社会风气。接待礼仪和社会风气是城市好客文化的人文载体, 是游客获得体验的最主要因素。
4. 宁波传统节庆文化创新模式与节庆可持续发展
宁波节庆活动应有自己的文化底蕴, 集中体现宁波本土精神和风情, 现在一些传统节庆活动得到传承和开发, 日益热闹隆重。如, 每年正月灯会是在元宵赏灯习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端午节赛龙舟这一历史久远传统节庆也得以传承发展, 东钱湖的龙舟节与中国龙文化有着渊源关系, 其植根于漂亮的东钱湖, 故又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与东钱湖山水相融合。宁波传统节庆活动虽然数量很多, 但与国内外著名的节庆相比, 在规模和影响力有限, 高质量、高水平、品牌化的节庆活动还较少, 宁波传统节庆活动的旅游开发有待加强。与“洋节”和现代商业节庆相比, 传统节庆活动具有独特的旅游开发价值。传统节庆活动的旅游开发价值保留传统不仅仅是怀旧, 更是文化传承, 传统节庆的历史比较悠久, 有较长的连续性和持久性, 而且活动范围较广, 有其特殊的历史传承意义。具体讲, 与现代新打造的节庆相比, 传统节庆的旅游开发还具有以下优势:传统节庆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大众喜爱。所以, 在节庆开发中, 首先应选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俗节庆, 将主要节日的主会场和节期固定下来, 坚持长期办下去。因为节庆要上规模上档次需要年复一年的精心策划和运作。
摘要:目前宁波大多数节庆活动创办并没有立足本地文化, 而是带着盲目跟风、强行攀比的色彩, 对节庆市场缺乏持久吸引力, 节庆经济丧失了可持续发展能力。基于以上原因, 本文试图在理论上深入研究节庆活动发展中文化内涵的挖掘问题, 尝试建立节庆活动发展的文化机制, 实现城市节庆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宁波,城市节庆,文化表达,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翔.旅游节庆策划与营销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
[2]晓蔚.文化的诉求: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文化建设[M].四川:巴蜀书社, 2006年
[3]张国洪.中国文化旅游——理论·战略·实践[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
[4]秦美玉.旅游节庆及其文化性因素论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5)
活动可持续性管理体系 篇9
1 高校青年志愿者团体的发展困境
1.1 大学生志愿者的志愿意识薄弱,缺乏持久发展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方面,大学生志愿者的行为和动机不相一致。志愿者本是指不为物质报酬,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高校青年志愿者团体的服务宗旨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但据笔者在高校的多年观察和了解,多数大学生加入志愿者团体的初衷只是多交朋友,多参加社会活动,锻炼自己的交往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且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进入社团的组织管理机构得到较好的锻炼。一些从事志愿者工作的团干疲于应付一些具体的事务性工作,活动过分追求社会效益,对志愿服务理念的贯彻和宣传力度远远不够。普通社团会员参加活动的次数较少,且得到锻炼的意义不大,无法满足会员的自我归属需要、交往需要和成就需要等,久而久之就会对社团失去兴趣,使社团失去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另一方面,多数大学生志愿者在志愿者活动中乐于帮助他人,奉献社会,但疏于审视自己,且对自己的个人素质并不在意,如在校园内乱扔垃圾,在图书馆大声喧哗等现象可谓是普遍存在。大学生志愿者并没有在这些领域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带头作用。这些现象表明,一部分大学生加入青年志愿者团体存在沽名钓誉的倾向,而不是从心理上真正去践行志愿者协会的宗旨和精神。
1.2 高校青年志愿者团体管理官僚制化明显,管理团队缺乏开拓创新精神
高校社团组织机构健全是保证活动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但社团管理的官僚制化则会严重阻碍社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高校社团的官僚制化倾向主要指我国高校社团控制、组织、管理上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具有官僚制的某些特征,即是由制度、规则等明确规定并通过层级制来协调的专门化的权限和行动。强调非人格化的特殊品格以及服从于理智上可加分析的规则,组织成员依照这些规则,以一种形式主义的、非人格化的精神行事,保持公平、情感中立的态度。”(1)目前,多数高校青年志愿者团体组织机构庞杂,层级分明,人员众多,机构设置臃肿,且管理干部官僚习气重,理事会会议程式化严重,民主化欠缺,会员发表意见和被采纳的机会少,难以做到以人为本,无法树立起作为“爱心家园”中枢的威信。
因此,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志愿意识薄弱,管理机构缺乏民主,致使社团内部缺乏持久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目前高校青年志愿者团体长期处于低水平发展的根本原因。
2 开拓校本志愿品牌,引领高校青年志愿者团体的可持续发展
2.1 校本志愿品牌活动,应为社团全体成员提供发展的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是社团根据现有资源和未来发展的的方向进行分析、切磋和交流,达成一个共同的目标,是学生社团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在为实现共同愿景的过程中,依靠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断增强本社团的综合实力以及影响力。”(2)学校是社团成员的家园,对社团成员而言,具有天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有利于社团成员之间达成活动的共同愿景。每个大学生志愿者都希望自己的“家”和谐美丽,只要是有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和自身能力提高的活动,都能够获得大多数大学生志愿者的支持和参与。一旦有了一定的成效,必然会带来成就感和大学生更强烈的自我实现需求,为社团发展获得持久的动力。
2.2 校本志愿品牌活动,利于使社团成员从兴趣参与转化
为主动的公民参与,为自我的成长和社团的持久发展获得内在的驱动力
志愿精神是一种社会责任,是一种生活品质,更是公民精神的体现。在参与校园志愿活动的过程中,大学生能够将对活动的新鲜感和兴趣,逐渐地转化为主动参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身心投入到校园各方面的建设中,在充分施展自己才能,获得成就感的同时,逐渐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并最终获得自我的发展,与社团的发展形成互为促进的良性循环。
2.3 校本志愿品牌活动,利于破除社团管理的官僚作风,走向民主化
在高校社团管理中引入品牌意识,是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的体现。品牌活动具有知名度高、影响力强、人员参与广的特点。一个成功的校园志愿品牌活动,不是单靠几个管理干部的几次商议就能攻克和完成的,需要社团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甚至需要在全校范围内征集意见和建议,项目团队成员之间民主协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使管理走向民主化,以便找到最能够促进学校发展和社团自身发展的契合点。
3 校本志愿活动实施的联动机制——以校园环保志愿品牌活动为例
校本志愿活动,可根据高校青年志愿者团体的宗旨和多数社团成员关注的校园问题选取,使之能够为校园新风尚的兴起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这里以塑造校园环保志愿品牌活动为例,来构建实施校本志愿品牌活动的联动机制。
3.1 学校团委主办校园环保志愿品牌活动——学校相关行政部门形成联动
囿于当前学校管理的行政层级关系,活动应由校团委主办,授权青年志愿者团体承办的形式进行。学校党委宣传部给予宣传上的支持,如宣传场地、宣传媒介等使用上的优先权;学生管理部门在相关规章制度方面,给予协调;学校后勤在活动设施等方面给予帮助等,形成党委领导,团委具体管理,各部门共同关心和支持的管理格局。
3.2 青年志愿者团体承办校园环保志愿品牌活动——社团内外形成联动
(1)团队招募与策划——社团内部与外部的互动。这项活动涉及面广,需要人员多,花费时间长,任务艰巨,所以必须做好策划。策划团队的组成人员,可以从管理干部中挑选,也可以从全体会员中遴选,或者从全校范围招募,将对这项活动真正感兴趣、愿意奉献时间和智慧,富有爱心,有毅力坚持下去的志愿者招募到策划团队中。社团内外的成员通过思想的激烈碰撞,制定出符合社团实际和学校实际的活动策划方案,把活动分工、制度和激励措施等考虑周详,确保后面执行工作的顺利进行。
(2)志愿活动的执行——各方人员为了共同愿景而努力。品牌活动的创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激情、智慧和信念。在执行过程中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要严密分工。将社团成员分为多个活动项目小组,基本上以社团成员所在院系(班级)为小组分工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院(系)的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建立校、院(系)等多级活动小组架构,实行学生社团挂靠制度,根据实际情况鼓励社团成员跨专业组合,以充分交流意见和了解情况。各个项目小组受社团策划组的统筹指挥。二要广泛宣传。充分利用布告栏、横幅、海报、校内广播、网络等传播媒介,积极宣传其活动特色及活动意义,全面动员学生参与到这项活动中,形成人人参与、人人监督不良行为的局面。三要严格执行。各个活动执行小组与所在班级的干部联合,约定制度,在上课阶段密切监督学生的行为,及时制止其不良习惯。一旦有不良行为的发生,则接受青年志愿者团体和班级的处罚。在课余时间或周末,则可以组织环保方面的专题片、报告、环保时装展等来供广大学生观看。如果发生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则与项目策划组及时沟通,必要时请校级管理部门来帮助解决。
(3)志愿活动的监督和激励机制——社团持续良性发展的外部动力。校园环保志愿活动是一项长期的浩大工程,因为多数学生积习已久。这是一个与旧的不良习惯做斗争、相对比较枯燥的活动执行过程。执行成员在重复性的工作面前容易懈怠,在遇到来自他人的刁难或责难时容易产生放弃的心理。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实施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并使之制度化。在创建一套制度严格、职责分明、适应个性发展的优良制度之外,校团委和社团都可以采取目标激励、物质激励和情感激励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把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情况作为《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的重要内容,纳入到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之中。定期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社团、成效显著的社团活动、工作出色的社团负责人、积极参与社团活动的学生、成绩突出的社团指导教师和工作人员给予适当的表彰和奖励,充分发挥优秀社团、优秀会员的榜样和示范作用,引领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从开始的工作任务开展,到成效显现后的情感投入,再到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萌生,社团成员经历了一个从被动到主动,从奉献心理逐渐转化为自身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建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验到参与的快乐,体验到建设自己家园的快乐,体验到一份努力一份收获的快乐,在不知不觉中拥有了主人翁的精神,升华了社团的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了社团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为社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内在的驱动力。
摘要:高校青年志愿者团体目前面临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社团内部凝聚力和向心力不足,组织管理机构官僚制化倾向明显。校本志愿活动品牌通过社团内外力量的联动,为社团发展提供共同愿景,激发会员的主体参与意识,促进社团管理民主化,建立社团的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青年志愿者团体走出低水平发展的困境。
关键词:校本活动品牌,高校青年志愿者团体,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伯海.刘国平.我国高校社团管理官僚制化倾向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2):68.
活动可持续性管理体系 篇10
作为质量管理基础和支柱之一的QC小组活动, 它已经历了二十几个春秋。QC小组活动的开展, 激发了广大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 调动了大家在平凡岗位上进行创造性劳动的积极性。QC小组活动已经逐步成为企业调动人的积极因素的有效方法, 成为全员参与企业管理的有效形式, 成为提高企业整体素质, 改善企业质量文化的有效途径。它为促进企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但是在QC小组不断发展的同时, 我们也看到有些企业质量管理工作滑坡, 存在问题较多。特别是QC小组活动流于形式, 活动困难, 甚至被冷落。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 一是QC小组活动自身存在一些不足, 二是QC小组活动外部环境欠缺。作为质量管理人员我们应当研究探讨QC小组的内在问题和外部环境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 这样才能保证企业QC小组活动长盛不衰、健康地蓬勃发展。如何才能作到这一点, 笔者认为:
一、积极为QC小组营建一个和谐、宽松的活动环境
GB/T19004-2000中4.0指出:“持续改进总体业绩应当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目标。”一个企业要生存、发展和壮大, 要为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 并不断增加顾客和其他相关方满意的机会, 就必须实施连续不断的质量改进。实践证明, QC小组活动是企业内部质量改进功不可没的主力军, 它充分体现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全员参与和持续改进的特点, 它是质量改进的主要方法之一。QC小组活动要健康正常地发展和不断壮大, 离不开企业良好的质量改进环境。营建一个良好的企业质量改进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包括许多方面。其中领导与奖励对QC小组活动正常发展影响较大。
1. 领导与QC小组活动
企业中QC小组活动是否能广泛地开展, 关键看企业领导自身的素质和是否相信和依靠职工办好企业, 是QC小组生存发展的关键。如果领导对基层员工的能力信任度不够, 在改进和资源保障方面缺乏力度, 那么质量改进活动就难以正常进行。GB/T19004.4中指出“领导者应当创造并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这说明创造一个好的质量改进环境是领导者的职责, 应当为质量改进活动 (包括QC小组活动) 提供必要的资源, 应当激励、鼓励并承认员工的贡献, 应当提供和支持对全员的质量教育和培训。但在许多企业中, 并非领导者都能认识到他们自身在质量改进中的地位。
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完整的概念, 它强调团队精神。企业的领导者应当是追求不断改进质量的团队带头人。企业领导只有热情支持职工的质量控制和改进工作, QC小组获得所需要的资源配备, 才能顺利进行并取得成效。特别是领导如果能亲自参加QC小组活动, 那将是对QC小组成员最大的鼓励, 也是企业领导对QC小组认可的最佳表示。而事实上, 在许多QC小组活动中并未有领导参与;有些由于某种原因, 不得不挂领导其名, 但实际并不参与具体活动;还有的领导对QC小组活动很少过问, 更谈不上支持。这种现象在多种经营企业表现较为突出。
2. 奖励与QC小组活动
对QC小组成果的表彰和奖励是对质量改进认可的企业行为。GB/T19004.4也指出“通过对质量改进工作的认可来鼓励与质量改进所需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相一致的行动。”因此, 对参加创造成果活动人员应当得到合理的奖励。对于优秀成果的人员可以树样板、树标兵或其它奖励。QC小组有攻关型、现场型、管理型和服务型。只要是现场生产中遇到的薄弱环节, 只要是现场工人通过开动脑筋想办法, 自己动手去解决的问题, 都应当视为QC小组成果, 给予辅导扶持和奖励。这种情况并非每个企业都能兑现。这种非认可的态度往往使小组成员产生一种无名的愤慨。使QC小组活动失去外界驱动力, 挫伤了那些勇于实践的QC小组成员的积极性。作为质管工作者我们要用行为科学的观点区分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 把行为科学的成果激励理论和过程激励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 引入到质量管理当中, 在认真执行对QC小组奖励制度的同时, 尽量地发挥激励因素的作用, 以多种类的形式正确评价每个小组的行为表现和工作成果, 为长期坚持不懈开展质量活动小组注入动力。从而促进小组活动的良性循环。同时, 也要对优秀管理者进行奖励, 使QC小组活动受到更广泛的支持。
综上所述, 营造企业良好质量改进环境是保证QC小组活动深入发展的必要条件。一个良好的企业质量改进环境, 应当始终强调质量改进是从领导到全体员工每一个工作的一部分。落实领导的职责和实现对QC小组活动成果的认可是关键要素, 应当引起企业领导和质量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
二、对症解决QC小组中的不足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QC小组活动外部条件固然重要, 但是内在问题如不能有效克服, 必然会导致QC小组活动平平淡淡、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甚至夭折。对此, 我们应当处理解决好以下两个问题。
1. 解决重视抓典型, 忽视抓普及的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会发现, 有些单位在开展QC小组活动时, 通常只注意选择一些工作基础好、职工素质高的QC小组作为典型来开展活动, 以便通过这些小组取得更高的荣誉和成绩。这些做法带有普遍性, 本无可厚非。应该指出的是典型小组毕竟是少数, 他们年年先进, 而各级优秀小组的名额年年几乎不变, 这就必然封闭了其它小组向更高层次进取的渠道, 这是不公平的。久而久之, 必然使这些小组意识到无论如何去努力也难以实现争取更高荣誉的目标, 势必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消弱他们的斗志, 直至对QC小组活动心灰意冷, 退出这个阵地。这就违背了全面质量管理“三全一多”活动的宗旨。为克服这种倾向, 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氛围, 笔者认为应当改革评审的模式和有关规定, 变整体评审为分类评审, 要求每个小组每年要有新人参加, 每年要以新面孔发布成果, 统计工具运用要用进的方法。否则喊了多年的“提倡小、实、活、新的成果”将是一句空话, 成果发布会一直是那些熟面孔, 数理工具的运用一直是老套路, 攻关目标一直是老内容, 这样小组活动就会出现萎缩现象。如果我们重视培养典型与重视小组活动普及性并重, 就能够为QC小组活动畅通源头, 为QC小组队伍壮大发展输入永不枯竭的动力。
2. 解决好QC小组活动缺乏真实性的问题
在QC小组活动中, 一些小组把工作中取得的成绩采用“倒套”的方法去编写成果资料, 其结果科学的方法和工具不是指导课题完成的需要, 而是成为杜撰成果的必须资料, 并以此获得荣誉。为防止和杜绝此类问题的发生, 笔者认为:
(1) QC小组的生命力在于活动, 活动的源泉在于群众的积极参与。QC小组只有是群众自发组织才充满生命力。而目前我们有些单位在QC小组工作中仍然是领导说:“我要你干”并且与单位年终评先挂勾, 于是行政班组就是QC小组, 结果出现QC小组活动注册率高、成果率低;没有成果编成果;没有记录编记录;不是小组成员往上凑的种种怪现象。为改变这种现象则要求质管人员, 将教育培训贯穿于质量管理的始终, 遵循“始于教育, 终于教育”的原则, 加强培训, 从目的、原则和方式上区分QC小组和行政班组的不同, 不断提高队伍的质量素质, 并不断建立各种激励机制。变“要你干”为“我要干”, 使QC小组活动吸引职工的兴趣, 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 真正体现QC小组的群众性、自主性、灵活性和科学性。这样QC小组活动才能长期健康发展并不断壮大。
(2) 加强QC小组活动全过程的控制。为了使QC小组活动按
照全面质量管理四个阶段、八个步骤正常开展活动, 建立定期检查指导制和不定期抽查制度, 及时督促小组按计划开展活动, 解决活动中的各种困难, 提供不间断的教育培训, 保证QC小组活动的真实性和成果的有效性。
(3) 严格执行活动评审的规定。QC小组活动开展得如何, 最真实的体现是活动现场。QC小组活动评审应当采用现场评审与发表审价相结合, 要以现场评审为主的原则。也可以结合实际制定一些可行实用的考核制度。如采取一定的测试方法随机抽取考核QC小组代表并将成绩纳入小组活动评价中等。成果发布会应面向基层, 为广大职工提供一次学习机会, 真正把成果发布会开成经验交流的会议和扩大质量教育的会议, 使与会者得到一次学习的提高。
回顾多年的质量管理工作, 我们有过成功的喜悦, 也有过挫折和困忧。但是我们相信通过我们不断克服内在的不足和不断改善外部质量环境, QC小组必将持久、蓬勃地发展, 也必将在质量兴国大业中创造出灿烂和辉煌。
活动可持续性管理体系 篇11
【关键词】故事;语言表达;游戏;持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面对学前儿童的语言类教学,我们同样也要注重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激发,并利用教学艺术行为的开展,激发幼儿在整个语言系列活动中的持续兴趣激发和培养。
第一、深入挖掘故事教学的价值
故事教学是幼儿教育中的主要语言教学形式,幼儿在故事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需求。因此,我们要深入挖掘故事教学中的价值,以此有效的服务于幼儿的语言发展。在故事教学中我们可以注意以下三个环节:
1.创设丰富多彩的故事教学形式。幼儿喜欢听故事,在幼儿教学的过程中,几乎每天都会安排讲故事的教学活动。可是每天都讲故事,面对3~6岁的幼儿,他们很容易对单一的故事呈现形式感到无趣、单调,久而久之,幼儿参与故事教学活动的兴趣就会减弱。为此,老师要为孩子创设丰富多彩的故事教学形式,以促使学生的持续兴趣。比如把故事和PPT、Flash动画相结合,也可以请老师打扮成故事情节中的角色来边演边讲。丰富多样的故事呈现形式会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和动力,能有效的提升故事教学的效果。
2.激发幼儿参与故事情节的思维。为了提升幼儿在听故事过程中的接收能力和接收效率,我们要经常通过提问的形式来激发幼儿对故事情节的采集和思考,以此促使幼儿对相应内容的理解和转化,比如教师经常提问,你觉得某某某会怎么样呢?你觉得这样做会怎么样呢?这样的问题一方面激发了孩子的思考,另一方面还能激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他们的思考结果,以此提升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3. 激发幼儿参与故事内容的复述。每天由教师来讲故事,幼儿也会变得乏味无趣,教师可以不定时的组织孩子进行“故事大王”比赛,让孩子复述他以前听过的故事,或者是最新听到的故事。对孩子的参与给予不同的鼓励表扬,比如“小小故事家”、“故事小能手”等等,在激发孩子的参与兴趣的同时提升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多元开展语言表达的实践
在语言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多为孩子开展真真实实的实践活动,通过多元的开展来激发学生的持续兴趣,并以此促使能力的提升。
1.区域活动的开展。区域活动是我们幼儿教学活动中的一个主要活动之一,在区域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渗透语言表达实践的环节,一方面能促使区域活动价值的多元达成,另一方面也能丰富我们区域活动的内涵。比如我们在活动室的一角开辟“建构区”,在孩子们完成自己的建构主题后,可以让他们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内容,要求搭得好还要说得好。这样在满足幼儿表现欲望的同时,有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阅读交流的开展。在学前阶段,教师会慢慢的引导幼儿开始进行绘本阅读,让幼儿通过图像获取相应的信息,并引导孩子通过自己对图像的观察对信息进行理解,并试着去表述出来,教师可以开展类似的阅读交流活动,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看到的事或物,由浅入深、逐渐提升。
3.儿歌学唱的开展。儿童歌曲的教学也带有丰富的语言信息采集和转化,而孩子对儿歌的学习也是乐此不疲,让孩子大声的跟唱、试唱,并进行唱歌比赛等活动,也能充分激发孩子的兴趣。孩子无论在听还是学的过程中,不仅会关注儿歌的速度、旋律、节奏,还有关注儿歌中的歌词和歌词的意思,并通过自己的演唱把儿歌诠释出来。
第三、有效渗透游戏中语言元素
游戏是孩子在幼儿园里最喜欢的一项活动,而教师开展的游戏活动一方面是为了让孩子在游戏活动中获得快乐,另一方面要通过游戏活动的开展促使孩子智力水平的提升,促使孩子健康积极的成长。在游戏活动中也可以促使孩子语言兴趣的持续激发。
1.娃娃家游戏的角色语言。娃娃家是一个非常流行且取材简单的团队小游戏,孩子可以三五人一组的扮演家庭成员和小客人等。在娃娃家游戏开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达成多个教学价值的达成,比如艺术、科学、社会合作、语言等等,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资源,教师在娃娃家游戏中可以引导孩子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在角色的扮演过程中,孩子要用自己的语言扮演对应的人物角色,用自己的语言交流完成相应角色的任务。孩子在快乐的游戏中不经意的训练着语言的采集和表达过程,让语言训练成为孩子的一个快乐之旅。
2.猜谜语游戏的智力训练。孩子进入中班以后,很多教师都会为孩子准备一些简单的猜谜语的游戏活动,孩子在参与猜谜语的活动中会达成以下四个好处:①认知收集谜语中的信息,提升孩子的语言信息采集能力。②分析谜语中的有用信息,和自己已有的经验相对比。③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答案,提升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④以孩子思维和语言表达的参与来提升孩子的参与兴趣,如果结合教师巧妙合理的激励评价的话,孩子的兴趣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比如谜语:一座七彩桥,雨后天上挂。孩子就会把七彩桥和雨后、天上挂进行采集和分析,并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取彩虹这一正确答案,最终得到教师肯定和表扬,以此达成兴趣和智力双提升的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幼儿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充分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等,充分挖掘教学活动的内在价值性和表象趣味性,以此激发孩子在相应环节的兴趣,并达成可持续发展,最终服务于孩子快乐、幸福的成长。
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管理 篇12
关键词:生态旅游,资源开发
生态旅游(Ecotourism)即生态性旅游,其概念最早可追溯至1965年,美国学者贺兹特建议对文化、教育以及旅游的反思,随后提出了“生态的旅游”(Ecological Tourism)的概念[1]。生态旅游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以地区的生态效益为前提,经济效益为依据,社会效益为目标,为最大化三者结合的综合效益,对旅游地区的自然或人文景观实施保护,对环境负责任、对旅游者和当地居民进行教育,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旅游模式。
一、我国生态旅游发展概况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生态旅游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国拥有巨大的客源市场和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具备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条件。生态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事业的最基本物质基础,生态旅游的发展主要是指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2]。没有优良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也就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同样,生态旅游资源只有在经过开发以后才能被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
我国在1999年生态环境旅游年期间,推出了生态旅游类型,主要包括了保护环境、观鸟、野生动物旅游、自然生态考察、自行车旅游、滑雪旅游、漂流旅游、登山探险、沙漠探险、海洋之旅、香格里拉探秘等十大类专项产品,共193项,并向世界推荐开展生态旅游的森林公园119个,中国植物园11个,中国生物圈保护区19个,《世界遗产名录》中的中国风景名胜区7个。目前,国内已经开放的生态旅游区主要形式有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而开发较早、建设较为成熟的生态旅游地区主要有香格里拉、西双版纳、新疆哈纳斯、长白山等地区。
2006年8月,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旅游局以及建设部三部门联合组织召开了“全国生态旅游现场会”,会议就生态旅游的定义、发展及生态目的达成一致,指出生态旅游不仅仅是一种旅游产品或旅游活动方式,更是一种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旅游业态和发展方式。
二、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
目前,我们生态旅游开发应该坚持可持续性发展的基本方针,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转变资源开发观念,创新资源开发模式,提高开发的整体质量的原则。实行以生态保护为主的全面生态旅游开发战略,积极培育、合理利用、大力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在确保生态旅游地生态和景观的完整性,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生态旅游,自觉遵守旅游资源开发地区的文化习俗[3]。依靠政府的积极推动作用,通过分级管理系统开发的思路,不断丰富和完善多层次的生态旅游产品序列,满足旅游市场的多元化需求,促进生态旅游业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
当然,生态旅游的开发作为一项社会经济性的活动,也需要遵循旅游产业经济活动的客观规律。合理有效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不仅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实现了社会、经济以及环境效益的有效统一[4]。因而,为生态旅游的开发制定资源规划蓝图,确定资源开发的原则和依据,对当代生态旅游业发展尤其重要。
(一)可持续性的原则
“可持续性发展”的概念在上世纪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它凝聚着人类智慧的观念和意识,是一门面向人类未来的科学。可持续性开发是针对陈旧、无序、传统、非理智的旅游资源开发行为来讲的。可持续性开发方式的提出促进了健康有序、充满绿色生机的科学开发模式的发展,使得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求我们在具体的开发中,通过具体措施的实施,如旅游设施建设与规划、游客流量的调整和控制、环境承载力的设计与研究以及普及游客环保意识教育等,从中体现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保护性开发的原则
加强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是实现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要求。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是两个在传统意义上相对立的概念,要注意平衡开发与保护的相互关系。
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应该服从生态资源的保护,在充分保护生态资源的前提下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在二者的利益出现矛盾的情况下,生态资源的开发应该绝对服从生态保护的需要。只有当生态资源得到充分保护时,旅游资源的开发才能获得持续、长久的收益。生态资源开发所取得的收益,要考虑用于生态资源的保护工作。
(三)突出地域特色的原则
生态旅游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核心资源的独特性,即稀有程度。当生态旅游地区具备一定的地域特色,才能形成独特的吸引力。从某种程度上讲,独特性即是生态旅游资源的灵魂。因此,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要注重对特色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在资源开发过程中,要使得生态旅游资源的自然性、民族性、原始性以及地方特色得到具体体现;在开发的设计阶段要充分选择最能够体现上述特色的旅游资源项目,与其他景区、景点相区别,突出旅游资源的独特优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有我佳”。
(四)与环境、资源相协调的原则
生态旅游用以吸引游客的主要特色在于对旅游景观、景点的自然形态的保护。因此,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要与生态区的整体环境相协调,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能够做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的相互协调,不仅有利于强化旅游资源的独特优势,同时也有利于构建不同资源之间的整体美化布局,使得游客能充分领略到生态旅游的自然、舒适感。为此,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规划阶段,要考虑保持与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成与安全性。旅游设施及线路的实际与规划布局要尽量避免对环境污染,避免对自然景观的破坏以及对物种繁衍和生存的负面影响。
(五)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属于经济性的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态旅游作为旅游的一种形式,同样需要最大化地追求其效益。生态旅游所要实现的效益最大化是包含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效益统一体[5]。经济目标的实现需要以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前提,某种意义上讲,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要高于经济效益。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做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高度的协调统一,当三者出现矛盾时,应该优先考虑保障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即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应该优先满足与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实现。而在实际开发实践中,当生态旅游资源能够最大化地实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时,其经济效益也能够取得可观成绩。
最后,由于生态旅游区涉及生态系统比较脆弱和敏感地区,因此要加强生态资源开发的立法工作。在现有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立法的基础上,建立与自然资源开发和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监管的法律法规。在开发管理方面,应着重加强开发的审批管理和环境监管,避免出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无序状态。在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阶段除了需要有切实可行的法规作保障,还需要注意加强对生态旅游区的科学管理,防范和杜绝一切破坏旅游资源与环境的现象。
参考文献
[1]杨振之.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M].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2年.
[2]宵宁,杨桂华.生态旅游透视[M].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2年.
[3]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3年.
[4]杨桂华,王跃华,肖朝霞等.生态旅游[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