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活动

2024-10-16

管理活动(精选12篇)

管理活动 篇1

活动育人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形式, 学校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 来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和完美的人格。开展多种活动, 既能丰富学生的生活, 开阔他们的眼界, 也给学生提供了多方面发展的空间和可能, 增加了学生获得成功、获得集体认可、获得成就感的机会, 也为教师展示管理能力提供了舞台, 对于树立威信很有好处。

班主任工作很大程度上是由各种活动组合而成的。如何很好地利用班级活动这些育人资源, 有效地配合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工作, 成了每个班主任都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一个班集体, 班主任是支柱, 是核心, 班级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着班主任的指挥棒运转的, 班主任指导得当、运筹帷幄, 集体的凝聚力、向心力就会加强, 集体的战斗力也就会提高。可见, 班主任在集体中特别是活动中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在一般中学, 学校举行的运动会是比较大型的活动了, 班主任在运动会中的组织, 直接影响着运动会的效果。2012年国庆前夕, 学校要举行“广播操暨秋季田径运动会”, 当时我带的是七年级学生, 这些学生刚升入初中, 短短的一个月时间仅仅让他们刚熟悉中学这个环境。加上他们在小学阶段根本没有参加过这样大型的活动。时间紧, 既要训练广播操, 又要选拔、训练运动员, 我倍感肩上担子的沉重。没办法, 怨天尤人是不行的, 只有面对现实。因而我静下心来认真思考, 同样的情况其他班主任也得面对, 只有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才是根本的出路。有了这样的认识, 我顿时来了信心, 抓住机会, 利用一切空闲时间加强训练。体育课上, 邀请体育老师对学生的广播操动作进行纠正;课间, 利用早操和课间操进行强化训练。运动员的选拔和训练, 主要利用课外活动时间, 采用教师指导和分散训练的方式, 留出充足的时间让运动员自行训练……一分辛劳一分收获。由于付出了时间和精力, 收获是喜人的。在这次运动会上, 我所带的七年级 (1) 班在广播操比赛和运动会中均获年级组第一名。

会后, 我对这次的成功进行了及时总结。我认为对于组织学生参加运动会这样大型的活动, 班主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要思想重视, 认真对待。

这是活动成功的前提。俗话说:只要认识不滑坡, 办法总比困难多。只有思想上重视, 认真对待, 我们才能克服困难, 走向成功。首先, 班主任要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 行动起来, 制定翔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其次, 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现在由于家长说教和社会风气的影响, 有些学生对除学习之外的其他活动并不关心, 所以班主任要通过班会、个别谈心等方法, 使学生认识到活动的重要性。

2. 要周密规划, 合理安排。

这是活动成功的条件。兵法云:知己知彼, 方能百战不殆。在这次运动会中, 第一, 我通过召开班干部会议制定出了活动计划, 并成立了活动机构;第二, 我对学生进行了详细了解, 知道了本班有特长的学生;第三, 进行实地选拔, 能让他们发挥所长, 为班级效力;第四, 制定了符合学生实际的奖励细则, 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第五, 多方了解别的班级有特长的学生, 看他们与我班运动员的实力差距, 然后进行合理的安排。

3. 要严格训练, 团结协作。

这是活动成功的保障。学校安排运动会后, 我首先在全班做思想总动员, 使学生放下包袱, 消除心理障碍, 以积极的心态投身到活动准备当中去。其次加强指导, 严格训练。特别是广播操训练, 学生不是抢拍, 就是动作不到位, 需要一拍一拍, 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纠正。经过严格训练, 动作的一致性和协调性终于有了根本转变。再次身体力行, 以身作则。和学生一起参加训练, 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4. 要善于发现, 及时指导。

这是活动成功的法宝。运动会期间, 教师要在各比赛场地来回巡视, 而且要在各比赛场地安排学生, 及时汇报比赛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确保赛场无遗憾。例如在女子100m预赛时, 我班有一个选手遥遥领先于对手, 可由于缺乏比赛经验, 跑到终点却不敢撞线, 当时恰巧我在场, 及时指导, 才没有丢失复赛资格;在中长跑中, 尽管体育老师三令五申强调要领, 但是一到比赛, 有些学生就不能把握要领, 刚开始就拿出冲刺速度, 跑不到一半就体力不支, 有的学生甚至因此退出比赛, 这时候就需要班主任亲临现场进行指导……

总之, 班主任应充分利用运动会这一契机, 善于组织, 善于引导。活动育人有利于班主任树立能力威信和情感威信, 增加教师的亲和力;有利于发展班级文化, 形成团结向上的良好集体;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觉悟, 培养良好品德, 发展个性特长, 锻炼意志品质, 养成行为习惯。

管理活动 篇2

关于印发《荣成市第三人民医院管理年

活动方案》的通知

各科室、社区服务站:

为规范我院管理,加强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推动医院可持续发展,根据市卫生局荣卫字[]108号关于《荣成市镇卫生院管理年活动方案》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制定管理年活动方案,现印发给你们,各科室对照管理年要求,认真抓好落实。

荣成市第三人民医院

1月10日

荣成市第三人民医院

管理年活动方案

为规范医院管理,提升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市卫生局开展了以“规范管理,提升能力”为主题的镇卫生院管理年活动,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我院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如下。

一、工作目标

围绕“规范管理、提升能力”为主题,规范我院临床诊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镇村卫生一体化管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务管理、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医护人员和医德医风管理,重点加强我院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发挥我院综合服务功能,增强医院活力,力争通过一年时间,达到管理年活动评价优秀标准,医院工作制度更加健全,服务行为更加规范,服务质量明显提高。推动我院向功能合理、规模适度、服务规范、健康运行方向发展。

二.工作重点

(一)、实行目标管理和科室综合考核管理

年初制定临床科室科主任、护士长,医技科室主任目标责任制。(具体内容、考评方法详见各自的目标责任书),年底根据评分情况评选目标责任制优秀科主任、护士长。科室综合考核分行政考核(20分)、工作量考核(40分)、医疗质量考核(40分),分别制定各个考核标准,按标准评分,每月统计1次,年底汇总评选优秀科室。

(二)、实行全面质量控制

1、全过程质控分基础质控、环节质控、终末质控。

基础质控主要体现在科室,科室建立质控体系,明确质控医师,负责科室内部质量控制,最终由科室主任、护士长及质控医师把关。医院质量检查发现问题和处罚直接与科室主任挂钩。

环节质控是质控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主要体现在医疗质量检查小组,包括定期检查:每周1次针对重点问题进行检查,每月1次依照检查标准实行全面医疗质量检查;不定期检查:主要针对某一时期突出问题实施的检查。

终末质控主要体现在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每月对质量检查小组反馈的问题进行复检,了解整改情况,对质量检查小组反馈的重点问题组织各科室召开专题会进行分析、提出整改措施,促进质量持续改进。月底根据质控结果,对仍未改进的缺陷,实行点对点直接扣罚。

2、全方面质量控制

(1)基础质量

1).健全制度,包括病历管理、急诊急救管理、输血管理、抗生素管理、基本药物管理、院感管理、医疗纠纷防范管理制度、三基三严培训制度、处方点评与抗生素使用点评制度。建立并落实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重点落实核心制度(首诊医师负责制、交接班制度、疑难危重病例抢救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等)。

2).根据制度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和考核标准,(具体见医疗质量检查标准)实行院科两级质控。

(2)专业质量

1)医疗质量管理

a.提高诊断符合率。

b.规范处方书写,实行处方月点评制度。

c.规范医疗文书书写,继续执行院科两级质控,重点规范运行病历质量。

d .执行首诊医师负责制,危重病人护送制度,规范门诊病历书写,出院病人门诊病历有出院小结。

e.规范抗生素合理使用,每月进行抗生素使用点评,重点是用药指征及用药时限。

f.加强输血管理,执行输血审批制度。每月检查一次,重点是输血指征、输血记录。

g.加强急诊急救培训,重点是科室抢救流程,做到人人掌握。 今年科室组织学习本专业急救流程,每季度组织急救流程演练一次,医务科对照科室上报的计划抽查落实情况。医院组织院级应急演练1-2次,并进行评比。

h.加强三基三严培训,考核每月1次,完善笔记及试卷。 i.落实传染病报告制度,传染病漏报率为0。

j.完善各项登记:出院登记、交接班记录、危重病人抢救记录、疑难病例讨论记录、术前讨论记录、质控手册等。

k、加强中医药医疗服务管理推广中医适宜技术,严格遵守国家有关中医诊断治疗原则、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能够运用中药饮品等6种以上中医药技术方法,开展常见病、多发病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并做好记录。

2)护理质量管理

a、建立二级护理质控网络。成立院级护理质量控制组,由护理部主任担任组长、科护士长担任组员;科室成立护理质量控制组,护士长担任组长,护理骨干任组员。

b、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和完善各种护理规章制度(查

对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抢救制度、输血制度、交接班制度、护士长夜查房制度、护理安全制度、各岗位职责)。

c、健全和完善基本技术操作规程(洗手技术、口腔护理、静脉输液、导尿术、肌肉注射等22项技术操作)

d、修改和完善护理质量评价标准,改进质量监控的方法,将环节质量、周督导、护士长业务查房等融检查、指导为一体,将质控贯穿于护理工作中。

e、护理部每月召开护士长例会,将护士长管理考核、月质量检查和周督导相结合,对存在的问题查找原因,及时解决,给予整改等。

f、护理风险教育:每月科室有安全教育警示会(用案例说明)。 g、护理培训:完善分层培训计划,包括新入科护士、转科护士及专科护士培训,全院护士分ABC三级培训,重点培训A级低年资护士,内容为:法律法规、专业理论、应急预案、工作流程、三级三严等。护理部有计划地安排各层次的护士每月考试一次。

h、深化优质服务活动。每月组织一次医务人员到患者家中进行家庭访问,给予正确的健康指导,听取患者的意见和建议。在培养护士礼仪的基础上,规范护理操作用语,培养护士职业形象,利用护士节以及一些与医学有关的节日,开展至少3-4次有关护士优质服务为主题的活动。

3)药学质量管理

a、全部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和省增补基本药物,并落实零差率销售政策,优先使用国家基本药物。

消除无价值管理活动 篇3

在实际辅导案例中,无价值管理活动并非存在於某一个别角色或某些个别员工,而是普遍存在於各个角色或员工的某些管理活动中。

作者為东莞智友諮询管理公司 总经理

管理变革、策略整合辅导专家

专家点评:

去化无价值管理活动依其属性不同,应予不同方式去化,而不是一昧消除该管理活动,如此,才能创造其应有之高度管理价值。

管理变革所推动的新的目标管理体系,并非直接套用於企业,而是透过对於现状管理体系全面而深入的诊断,并藉由专案管理技术与流程再造(BPR)核心技术与工具之整合应用,逐步演化形成新的目标管理体系。而现有组织人员,其将来执行新管理体系之能力,也能於专案进行中系统化的养成。

一、如何界定无价值管理活动

笔者在过去公开演讲中,曾有数次听讲者即席邀请亲临该企业,希望花数天时间,协助其界定无价值管理活动,并拟定改善对策。然而,从过去实际辅导案例与观察中,发现无价值管理活动并非存在於某一个别角色或某些个别员工,而是普遍存在於各个角色或员工的某些管理活动中。因為管理活动的所有环节都是环环相扣,尤其是关键流程,其管理活动更是牵一髮而动全身。因此,界定无价值管理活动就变得复杂而危险。台商企业管理团队的管理素质与能力都已达一定的基础,善於任务导向,乱中有序。若贸然、片面界定无价值管理活动,并草率去化,恐怕短期内连正常的作业能力都会暂时瘫痪。

界定无价值管理活动的基本原则:

1.不以单一事件或交易(如上篇所述之磨刀)作為价值判断的依据。

2.以满足客户需求或市场竞争策略或总体竞争策略為管理活动价值判断的依据。

3.以管理变革目标管理范畴作為企业新管理体系的典范,并与企业现状管理范畴进行全面而系统化的比对、分析。以界定何為企业管理现状中的无价值管理活动(B)与何為应行之有效而尚未完善规划或未能落实实施的管理活动(A)。

管理变革目标管理范畴、企业现状管理范畴及A、B管理活动关联图,说明如下:

红色部分:企业现状管理范畴--企业现行作业方式、作业流程、表单与管理机制所组成之管理范畴,其形成通常源自企业发展初期参酌相对较能符合其行业特性与管理风格之管理体系為基础架构,并辅以歷任管理团队过去之经验、习惯与因应解决问题或釐清权责或防弊為目的,经逐次新增、修正演化而成。

黑色部分:问题缺失改善范畴—企业為因应问题,逐次採取解决方案所形成之管理范畴,其改善范畴往往相互关联而缺乏整合,且其解决问题之思维,难以超脱现行管理范畴之制约。以致,解决旧问题,衍生新问题,问题与问题相互纠缠,终致既不能全面满足客户需求,亦不能快速提升市场竞争力与企业总体竞争力。

蓝色部分:管理变革目标管理范畴--企业因应变革时代之衝击,為建构能够快速满足客户需求及市场竞争策略之新的管理体系。藉由全面而系统化的推动管理变革,以重新规划、设计、训练、养成并落实实施之新作业方式、作业流程、表单与管理机制所组成之新的管理体系。

A:為强化并满足客户需求、快速提升市场竞争力与企业总体竞争力的竞争策略,企业应行之有效之管理活动,然而现行管理体系却未能完善规划或未能落实实施。此部分管理活动应妥善规划并落实实施。

B:对於强化并满足客户需求、快速提升市场竞争力与企业总体竞争力的竞争策略,不具备价值之管理活动。此部分管理活动应予去化。

二、去化无价值管理活动释例

去化无价值管理活动依其分类(详如上篇所述:无价值管理活动的案例解析)而异,具体去化方式举例说明如下:

1.管理活动自身不具备管理价值:

此类管理活动应予去化,并藉由关联作业研讨及流程管理工具辅助,重新整合相关作业活动。

2.管理活动自身具备管理价值,甚至具备高度管理价值,然而,却因相关管理活动未被完善规划与整合或执行不力。以致,原管理活动失去应有的价值,而沦為无价值管理活动。此类管理活动不但应予保留,并应完善、整合其相关管理活动或推动落实实施其相关管理活动。

以上篇案例為例:导入全面品质专案时,应同步规划动态製令管理与结批作业之相关整合性管理活动。并於直通率提高的同时,适度降低BOM之备品率(生產损耗率),且及时运用ERP系统製程管理模组之製程移转及完成品入库统计报表,控制并减少投料。如此,全面品质改善活动将会是高度管理价值之活动,其品质改善效益也将有效提高客户满意度及增加公司利润,而不是徒然增加成品餘数(卖不掉的库存)。

3.管理活动自身具备管理价值,甚至具备高度管理价值,然而,因上、下游管理活动未能落实执行,以致原管理活动失去应有的价值,而沦為无价值管理活动。此类管理活动不但应予保留,并应完善、整合其上、下游管理活动或推动落实实施其上、下游相关管理活动。

以上篇案例為例:成本分析报表与报价前之成本预估表,都是财务单位协助提升决策与管理品质的高度价值管理活动,前端人员花费大量时间、人力维护数据,财务人员耗费心力核算、分析,然而却因成本体系规划时未能充分考虑管理与决策需求,生產单位未能协同落实串料、挪料、重工管制等现场管理问题,以致沦為无价值管理活动。去化此类型无价值管理活动的方法在於重新完善符合管理与决策需求之成本体系并强化生產单位之协同管理能力,以有效控制串料、挪料与重工管制,并创造此类管理活动之高度管理价值。

叁、无价值管理活动的策略思维与迷思

1.无价值管理活动并非存在於某一角色或个人,而是存在於大部分角色与个人的某些管理活动中。

2.无价值管理活动与无效率管理活动存在着意义上与实质上的差异。无价值管理活动係从市场竞争策略的角度思考管理活动的价值。无效率管理活动则着眼於管理活动之效率,就竞争策略而言,有效率的管理活动不代表具有管理价值。

3.去化无价值管理活动依其属性不同,应予不同方式去化,而不是一昧消除该管理活动,如此,才能创造其应有之高度管理价值。

4.无价值管理活动不只造成薪资浪费,更严重拖慢企业的营运节奏及快速反应能力。因而,造成新產品开发及营运週期拉长、资金积压、资源内耗、异常损失居高不下等结果,严重伤害企业总体竞争力。

5.管理变革所推动的新的目标管理体系,於专案运作中,并非直接套用於企业,而是透过对於现状管理体系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并藉由专案管理技术与流程再造(BPR)核心技术与工具之整合应用,以系统化的去化B的部分,增加或强化A的部分,并保存或发扬现有管理体系与目标管理体系交集的部分。如此,企业新的目标管理体系在专案的因势利导中,将能逐步演化形成。而现有组织人员,其将来执行新管理体系之能力,也能於专案的手把手辅导中系统化的养成。

管理活动 篇4

一、给小组提出明确、具体的学习任务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对学生提出恰当的问题, 让学生明确相关要求, 使各学习小组成员清楚要做什么。给小组明确、具体的学习任务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提出一些恰当的问题。提出恰当的问题是小组学习活动有效进行的前提。一个好的问题, 可以使学生有明确的目标, 在既定的目标下积极合作, 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 使合作效果达到最佳。在教学中, 教师设计的问题既要让学生能够达到, 又要有一定的难度, 而不能轻易达到, 即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同时, 设计的问题还要有一定的趣味性, 让学生觉得讨论这样的问题有趣味、有意义, 并且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 在教学《七色花》这篇课文时, 在学生初读课文前, 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珍妮用七色花分别做了哪几件事?”当学生读完了课文, 先是自己思考, 然后小组交流, 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接着, 我让学生再读课文, 提出了下面的问题:“在这几次使用七色花的过程中, 珍妮有快乐也有烦恼。说一说哪几次给她带来烦恼, 哪几次给她带来了快乐?”学生积极合作, 又很快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读懂了课文内容, 了解了珍妮是怎样使用七色花的。在精读课文的过程中, 我又设计了以下问题:“在什么情况下珍妮想到了要将最后一片花瓣为别人做事的?她是怎样做的?你读了课文的最后四个自然段想到了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探究, 学生懂得了在生活中应该多为别人着想, 培养了学生遇事多为别人着想的品质。

二、给小组留有充分的活动时间

在教学活动中, 如果学生小组活动的时间太短, 就很难使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完成任务, 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小组活动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即独立思考阶段和小组合作探讨阶段。小组合作探讨前, 小组各成员必须要独立思考, 即各成员应该在自己原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之上感知新知, 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 进行小组合作探讨, 小组成员交流各自的思考结果, 互相启发、互相帮助, 共同解决问题, 形成初步的小组共识, 并整理汇报。由于学生活动小组是按“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原则进行划分的, 即指小组内成员在性格、成绩、动手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家庭方面有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 而各小组之间则尽量减少差异, 使其各方面情况相当, 特别是学业成绩方面, 尽量使各小组之间的竞争公平。因此, 在学生独立思考阶段, 教师必须考虑到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差的学生, 留出思考的时间要照顾到这些学生, 使得这些学生能真正进行独立思考, 而不是人云亦云。此外, 教师还必须给学生充足的交流时间, 让他们尽情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并形成统一的意见。有时遇到一些小组没有及时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可轻声地提醒, 也可当着全班同学的面, 说明由于时间的关系, 下课后可再与同学或老师交流探讨。这样既顾全了大局, 没有浪费大家的时间, 又没有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反而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欲望。所以, 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探讨这两个阶段, 教师都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使学生参与讨论, 解答疑问。

三、重视培养小组自我管理的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 可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虽然采用了小组活动的形式, 但教师承担了小组管理的全部任务, 如小组的纪律由教师管理, 小组讨论结果的汇报人也由教师指定, 使得教师对小组的集体意见关注不够, 也导致小组活动的优越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为使小组活动有效进行, 就需要充分地发挥小组自我管理的职能。教师应该注意的是, 完全把小组管理的任务交给学生也是不现实的, 容易出现小组活动偏离主题甚至学生纪律混乱的现象。所以, 在小组活动过程中, 应把教师的管理与学生的自我管理相结合。教师对学习小组的管理主要是宏观管理。即教师给小组布置了明确的学习任务, 并提出时间上的要求以后, 教师可以在小组讨论期间巡视各学习小组的活动, 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 在必要时解答学生讨论过程中的疑问。学生的自我管理主要是学习小组内部的组织管理, 这种管理对于小组活动很重要。对于小组内部的管理, 首先, 小组成员应该有明确的分工, 明确自己所担任的任务, 发挥小组中各角色的作用, 形成小组的工作机制。具体来说, 一个小组由组长、副组长、发言人、组员组成。组长主要负责组织小组活动, 明确组员分工及任务, 督促所有成员参与活动, 各抒己见, 并控制时间以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讨论任务。副组长协助组长工作, 整理记录小组讨论结果, 并将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反馈给教师。发言人则是在小组汇报时, 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在全班进行交流。其次, 要让学习小组成为自主学习的组织, 在小组内营造民主平等、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善于合作的学习氛围, 建立小组的自我管理机制。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 学会倾听、理解他人的见解, 学会互相赞赏、互相学习、互相竞争、互相帮助, 不断改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技巧。在小组管理中, 教师的宏观管理与小组的内部管理缺一不可, 只有二者结合, 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出最大的效果。

四、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

在教学活动中, 全班交流与评价是小组学习活动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小组成员首先要独立思考, 说出自己的见解, 与小组其他的成员进行交流, 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大家再发表见解, 也可以互相提问, 一起讨论、评价。学生有效进行这一环节, 可以使各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促进, 把小组的学习成果转化为全班的学习成果, 达到互相启发、拓展思维、纠正错误认知的效果。

总之, 只要重视小组活动的管理, 才可以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学习活动中来, 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

摘要: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小组活动的管理, 对学习小组进行精心管理, 将教师的管理与学生的自我管理相结合, 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小组学习活动中, 达到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促进的效果, 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

管理年活动 篇5

公共卫生服务是乡镇卫生院的主要职能之一,根据县卫生局要求,配齐公共卫生人员、业务用房和设备,落实公共卫生经费;建立完善传染病的登记制度,加强传染病、地方病管理,及时上报疫情;搞好免疫规划工作,保证接种率达到规定指标;做好妇幼卫生工作,降低孕产妇和婴幼儿死亡率。

按照县卫生厅安排,我镇决定,从今年起,用一年左右的时间,集中开展乡镇卫生院管理年活动。目的就是要通过管理年活动,不断改善我镇乡镇卫生院管理工作。开展卫生院管理年活动不仅是农村卫生工作发展的需要,也是卫生体制改革解决农民看病就医问题的必要条件,更是我们卫生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解放思想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因此,搞好乡镇卫生院的管理年活动是关系到占总人口80%的农民的生命健康问题。全院一定要统一思想,从维护农民群众健康和利益的高度,进一步强化为民服务意识,强化为民解困理念,要增强抓好乡镇卫生院管理年活动的自觉性。用务实的作风、认真的态度、扎实的工作,切实抓好乡镇卫生院管理年活动。

开展乡镇卫生院管理年活动,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指导,以“规范管理,优化服务”为主题,以改善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和财务管理为重点,全面落实《湖南省乡镇卫生院管理办法<试行>》和《乡村医疗机构医疗文书书写规范》等系列管理规范,促进全镇乡镇卫生院工作制度基本健全、服务行为比较规范、服务质量明显提高,走上乡镇卫生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乡镇卫生院管理年活动要突出做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功能。重点落实公共卫生服务管理职能,保障工作经费。强化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的指导、管理和考核职责,切实把乡村医生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劳务补助发放工作做好做扎实。

二:规范临床诊疗服务管理。要加强管理,健全制度,规范诊疗行为;要强化医务人员“三基”训练,规范医疗文书书写,持续改进医疗质量;要强化全院人员的责任心,实行医疗质量责任追究制,严把医疗安全这道关。

三:加强财务会计管理。要按照《湖南省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办法》,加强财务管理,实行乡镇卫生院统一收费制度,一切收入、支出都纳入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保证各类凭证内容完整,手续齐备,真实合法。建立规范的经济活动决策机制和程序,对全院的重大项目要求实行报批制度。加强我院的经营管理,实现业务收入的合理增长,控制药品收入比例。严格审定医院的内部经管方案,实行绩效考核和目标管理,保证内部经济分配方案公平、公开、合理,体现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将个人收入与医疗服务收入直接挂钩的行为扭转过来。

四:严格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新农合在我镇实施几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使我院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合作医疗制度与卫生机构发展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新农合制度是实现乡镇卫生院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卫生院是实现新农合基金安全、高效运行以及提供方便快捷服务的主要场所。我们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对待新农合这一新型的制度,呵护她的健康成长。

五:强化人才培训及规范执业管理。依据县卫生局对口帮扶工作精神,制定人才建设的中长期发展规划,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引进适用性人才、培养本土名医。执行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严格依法执业。加强全院的人事管理,严禁非卫生技术人员进入卫生技术岗位,各类人员配备要符合要求,卫生技术人员要达到职工总数的一定比例。要实施绩效考核制度。加强农村卫生人员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全院的服务能力,保证全院能提供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大班数学活动:我会体重管理 篇6

刚接到新大班,我们班级老师就发现班级幼儿的个头大小差异特别大,果不其然,在学期初的身高、体重测量过程中,我们班就有两个幼儿肥胖、五个孩子体重不达标。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幼儿进餐的时候就会适当控制肥胖幼儿饮食并加大体能消耗,鼓励不达标幼儿多进食并增加锻炼。但在学期末再次测量身高、体重的时候,收效却甚微。

为了让幼儿对自己的体重有一个健康的认识并为此付出努力,为了让家长们能很好地配合我们进行幼儿的体重管理;同时让幼儿对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更加深入,感受数学的有趣与有用。为此,我们利用班级期末体检活动的机会与幼儿、家长探讨了“我会体重管理”的活动。

活动目标:

1.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满足感;

2.能用数字的方式比较自己与伙伴的体重,会用简单符号记录并规划自己的体重管理计划;

3.能有序进行称重、记录,听准要求操作。

活动准备:

粉笔,黑板,电子秤4台,记录表(姓名体重标识、我的体重管理计划)、记录笔人手一份,小篮子4个,标准图,健康图,瘦胖娃娃图级体重,各种秤的图片,文字卡片:“健康”、“较轻”、“较重”

活动过程:

一、游戏:猜猜谁更重?

教师:今天老师和你们做游戏,游戏的名字叫猜猜谁更重?

教师请出两位幼儿,让大家猜测。

教师:大家猜猜他俩谁更重?为什么?

教师:找你旁边的朋友看一看、抱一抱,试试看谁会更重一些?抱一抱、试一试的时候,请注意不要摔倒,注意安全哦。

教师:谁更重?你的依据是什么?

(评析:幼儿判断体重的方式和依据,诸多会会受直观因素影响,那到底什么样的方式才是准确、严谨的呢?引出测量工具。)

二、引出测体重的工具和计量单位

教师:刚刚大家说到了很多种判断轻重的方式和依据,不过这些都是我们直观的感受或猜测,那怎样才能知道自己准确的体重呢?

幼儿根据生活经验回答,引出秤。

教师:秤有很多种,每一种秤所秤的东西都不一样,这些秤你见过吗?

教师结合生活,进行相应的图片情景再现与记录,感受数学有趣与严谨。

三、测量体重并记录比较

教师: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台电子秤,待会儿你站上去,这个显示屏上就会显示出你的体重。这是一张记录表,我们来看看,这里写上你的姓名,左边的横线上记录你的体重,右边先不要动,我们一会儿再来记录。现在请你们看看自己小组的秤在哪里?一会儿请排队到自己小组的称上去秤一秤,然后记录在你的记录表上。

幼儿自己尝试称体重并记录。

教师:现在请小朋友三个或者四个人一组,拿上记录卡比比看,谁的最重?谁最轻?谁中间?

(评析:让幼儿真实客观地感受到多人比较时,比较的对象不同,产生的结果也会不一样。)

四、谈论体重管理方法

教师:刚才排了排我们的体重?知道了伙伴间谁重谁轻,那怎么知道我们的体重是否健康呢?这里有一个图表可以帮我们找到答案,这里有三种颜色,代表不同的健康状况,15.8千克以下灰色部位表示太瘦了,不达标,27.8千克以上红色的部分表示肥胖了,也是不健康的。中间的绿色部分代表你的身体健康。现在看看你们属于哪个范围?

幼儿根据表格讨论自己的健康状况。

教师:虽然我们班级大多都在健康范围内,可是老师看到有的孩子刚刚比15.8千克最低标准线多一点点,那要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体重再往上长点呢?还有几位孩子已经接近标准线的最高点了,那这样的孩子要怎么办呢?

(评析:不仅要让让幼儿感受数学的有趣严谨,更要让幼儿把数学融入生活,让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改变。)

幼儿讨论如何管理自己的体重。

五、我的健康体重计划

教师:哇!原来你们有这么多的办法管理自己的体重,请把适合自己的好办法记在记录表上——右边的这个位置。平时我们就可以按照计划表来管理自己的体重,还可以分享更多好办法。

软件项目管理活动浅析 篇7

伴随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中越来越多地使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特别硬件水平的提高, 对软件的研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软件产品规模日益庞大, 复杂度越来越高, 开发周期越来越短, 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多年来许多大型软件项目研发失败的教训提示我们, 只有在软件研发过程中进行科学有效地管理才能确保软件项目成功。软件项目管理者要把握住管理活动中的关节点, 善于用现代管理学和软件工程的理论方法来管理软件项目。

2 软件项目管理

所谓管理就是通过计划、组织和控制等一系列活动, 合理地配置和使用各种资源, 以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简单地说, 就是通过各项管理职能有效地组织各种管理要素, 达到组织的目标。由于软件工程是一门工程学科, 对软件项目按照管理学的要求进行管理也十分必要。软件项目管理先于任何技术活动之前开始, 并且贯穿于软件的整个生命周期之中。为了使软件项目能够按照预定的成本、进度、质量顺利完成, 必须对成本、人员、进度、质量、风险等进行分析和管理。

美国项目管理协会在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中指出每个项目管理过程都是一系列活动, 要用项目管理过程来组织项目管理中的活动。由于软件项目的实现手段和涵盖内容与通常的项目有所不同, 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软件项目管理体系一般可分为立项、计划、实施、评估、推广和维护六个阶段。每个阶段又有不同的管理活动和内容, 本文侧重分析以下三项管理活动:项目规划、质量管理和软件成本估算, 只有处理好这些活动才能提高开发效率和保证软件的质量。

2.1 项目规划

对一个软件项目的有效管理取决于对该项目进展状况的全面规划[1]。规划过程从评估影响项目的各种约束条件 (项目的交付日期、现有的人员情况、总体预算等) 开始。对这些制约因素的评估要考虑项目的实际情况, 如项目的结构、规模和功能分布。

管理者要估算完成各项活动所需的时间和资源, 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把它们严密地组织起来。把一个项目所有的工作分解为若干个独立的活动, 并判断完成这些活动所需的时间。协调这些活动并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正常情况下, 项目的活动要设置时间限制, 各项活动既不宜太细 (至少持续一个星期为佳) , 又不宜过长 (一般不超过八至十个星期) 。项目规划中还要定义分隔任务的里程碑和可交付的文档。接下去规划过程进入一个循环:拟定项目进度表;各种活动按照进度进行;在一段时间之后 (2~3周) 检查项目的进展状况, 注意项目进度是否明显偏离既定的进度, 并不断修改计划。管理者要根据本单位制定的项目管理规程确定需要编写各个计划, 通常包括项目计划、质量计划、有效性验证计划、配置管理计划、维护计划和人员开发计划等。根据需要其中部分计划可归入项目计划中。项目计划通常由项目经理编写, 主要包括可用的资源、工作分解、完成工作的进度安排及项目里程碑和交付的文档, 等等。

2.2 质量管理

2.2.1 质量管理概念与影响质量的因素

软件质量是“软件与明确和隐含定义的需求相一致的程度”[2]。软件质量管理就是对软件开发过程进行的独立的检查活动, 贯穿项目开发的各阶段。

从管理角度来看, 影响软件质量的主要因素可根据产品活动分为三类:

1) .产品运行

a) 正确性;

b) 健壮性;

c) 效率;

d) 完整性;

e) 可用性;

f) 风险。

2) .产品修改

a) 可理解性;

b) 可维修性;

c) 灵活性;

d) 可测试性。

3) .产品转移

a) 可移植性;

b) 可再用性;

c) 互运行性。

2.2.2 质量管理的主要活动

软件公司的质量管理通常包括三个主要活动:

1) .质量保证。建立起机构质量规程和标准的整体框架。这些标准包括产品标准和过程标准。产品标准用于待开发的软件产品, 包括文档标准和编码标准。过程标准定义了软件开发必须遵循的过程, 包括对描述、设计和有效性验证过程的定义、以及对在这些过程中产生的文档的描述。

2) .质量规划。选择适当的质量规程和标准, 改写使之适用于某一特定的项目。

H u m p h r e y提出质量规划的结构框架, 包括:产品介绍、产品计划、过程描述、质量目标以及风险和风险管理。

3) .质量控制。定义并设计质量过程, 确保软件开发团队严格遵守项目质量规程和标准。

可以通过监督检查整个软件开发过程来确保质量。此外用质量评审和自动化的软件评估来检查项目可交付的质量, 也是对质量控制的有益补充。

2.2.3 质量测量

鉴于质量评审昂贵、耗时并不可避免地推迟软件系统完成时间, 因此可以利用工具来处理软件设计或程序, 并对软件质量进行自动评估。这种方法就是软件测量, 即对软件产品或软件过程的某种属性进行量化, 在得到的数据之间以及数据和机构的通用标准之间进行比较, 从而得出有关软件或软件过程质量的结构。对软件系统、过程或相关文档的任何类型的测量称为软件度量。

2.3 软件成本估算

2.3.1 软件成本估算基本内容

软件成本估算的目的是要客观地、精确地预测软件研制单位的开发成本。估算通常要确定完成一个活动的工作量、时间和总成本。开发总成本有三个方面, 一是包括维护在内的软硬件费用;二是差旅费和培训费;三是工作成本。目前软件公司中主要参照工作成本作为报价的主要依据, 当然它不仅包括支付员工的薪水, 还包括机构动作的管理费用等。

2.3.2 生产率及工作量估算技术

在估算过程中, 首先要评估软件工程师的生产率, 可以使用以下两种方法来度量:

1) .面向规模的度量。根据活动输出的量来度量。通常是计算源程序代码行数。

2) .面向功能的度量。根据移交软件总的功能数来度量。功能点和对象点是最为常用的两种度量指标。

对软件系统所需工作量估算可采用以下几种技术:

1) .算法成本模型。用与一些软件度量相关的历史成本信息建立项目成本模型, 由度量到估计值, 预测所需工作量;

2) .专家评判。通过领域专家和软件开发技术专家进行估算, 并进行比较和探讨, 反复进行估算直至一致。

3) .类比估算。类比相同应用领域的其他项目进行估算。

4) .帕金森法则。规定所有可用的时间都工作, 由可用的资源而不是客观的估算来决定成本。

5) .根据客户预算报价。估算出的工作量依赖于顾客的预算, 而不是软件的功能性。

基于项目的规模、软件工程师的数量以及其他的过程和产品要素的估算, 用数学公式预测项目的成本, 就是算法成本建模。COCOMO模型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一个软件成本估算模型, 这是一个比较经典的经验模型。其基本思想是, 以一系列输入量作为基础 (与软件的规模和生产率相关的因素) , 导出软件开发所需的人力费用。其改进的CO CO M O 2模型公式为:

其中, E是开发工作量 (以人月为单位) , a是模型系数, KLOC是估计的源代码行数 (以千行为单位) , b是模型指数, fi (i=1~17) 是成本因素。其中成本因素包括:

1) .产品因素

a) 要求的可靠性

b) 数据库规模

c) 产品复杂程度

d) 要求的可重用性

e) 需要的文档量

2) .平台因素

a) 执行时间约束

b) 主存约束

c) 平台变动

3) .人员因素

a) 分析员能力

b) 程序员能力

c) 应用领域经验

d) 平台经验

e) 语言和工具经验

f) 人员连续性

4) .项目因素

a) 使用软件工具

b) 多地点开发

c) 要求的开发进度

3 结束语

软件项目是一项系统工程, 对实用性和可靠性有着现实的要求, 这一特殊性决定了管理工作的复杂性。软件项目管理者既要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 又要注重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从而形成一套符合本单位特点的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法, 为软件项目的成功研发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善于把握软件项目管理活动中的关节点, 是确保软件项目成功的关键。介绍了软件项目管理的基本内容, 分析了软件项目管理活动中的项目规划、质量管理和软件成本管理三项主要活动, 以及这些活动中相关的方法和手段。

关键词:项目管理,项目规划,质量管理,软件成本估算

参考文献

[1]Ian Sommerville;程成译.软件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管理活动 篇8

课堂活动需要涉及的一些语言学,分别是心理学、教育学、第二语言习得和传播学。通过对这些学科进行研究以得出一些结论,得出的这些结论为汉语国际教学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老师在课堂活动的安排中就可以参考这些结论,课堂活动是一个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课堂管理中有必要的一项就是课堂活动。但是要注意,课堂活动必须达到效率性,真实性,趣味性,积极性。

(一)设计课堂活动因人而异

在课堂管理中老师需要安排一些课堂活动,课堂活动如果利用好了,老师的课堂管理也就可以顺利进行下去。我们还需要注意:课堂活动还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如课堂活动要围绕教学进行、形式要多样化、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是指引者。如果课堂活动安排妥当,那么课堂管理也易于进行。因此在课堂管理中对课堂活动进行讨论,希望教师能重视该环节,学校能够促进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在进行课堂活动的过程中,要达到语言知识与文化之间的融会贯通。语言知识要根据文化来进行授课,因此教师应该设计灵活丰富的课堂活动,并能根据学生的水平来进行课堂活动的设计。这个时候老师要因人而异来进行一些活动,因此老师不能随随便便地安排一些活动。若学生是初学者,老师在安排课堂活动时,可以安排一些简单的游戏,易于理解的游戏,但又不枯燥的游戏,不能让学生觉得太难而无法参与游戏或活动当中。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让学生之间做对话,简单的对话。这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而对于已经有一定基础的外语学习者,老师在设计课堂活动的时候,也要注意安排一些适合他们水平的游戏,不要太难,也不要太容易,要让他们能学到一定的知识。因此课堂活动老师要根据学生水平的不同来设计。对于国际汉语课堂,老师要用生动直观的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更能理解学习的知识,从而消除学生情绪障碍、激发学生汉语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通过我们的教学实践,我们的课堂活动常常是游戏,或对话,或任务。但这些活动往往都是有效的。在课堂上,以在适当的情境下,要始终贯穿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然后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学习场景,可以情境再现,让学生进行真实的交际活动这样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参与到游戏当中并能完成老师给的交际任务,提高他们的语言交际。除此之外,成功的课堂活动能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放松舒适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排除对学语言的心理障碍,畏难情绪。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

(二)课堂活动需借助教学媒体

我们都知道,在进行课堂活动时,我们需要一些教学媒体来辅助。课堂活动的教学媒体有传统和现代两种。教材和课本通常是传统的教学媒体。如粉笔、黑板、图片、模型、幻灯、投影、录音机等是传统的教具。现代的教学媒体指多媒体,如数字化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但是无论选择哪一种媒体,老师都要明确它们在活动中只是起辅助性作用。要合理利用这些教学媒体是为在课堂的某一环节为课堂活动服务和为教学内容服务。课堂活动按内容分包括语音类活动,词汇类活动,语法类活动,汉字类活动,交际类活动。按活动类形式分,有表演类,记忆类,动作类,猜测类,竞赛类活动。通过进行这些课堂活动,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使课堂变得有趣,有意思,课堂也不至于死气沉沉,或是学生也不管老师,只顾自顾自地说话。以上就是课堂活动与教学媒体。

(三)课堂活动需注意几方面

课堂活动还需要注意几方面:首先是学生的差异性,汉语学习者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别。不相同的学习目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方式。因此同样的课堂活动在不一样的学生群体中开展会产生不一样的教学作用。这就说明老师面对不一样的学习群体时设计课堂活动要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活动。

其次是老师要了解学生的年龄,了解学生的年龄可以帮助教师有一个整体宏观的课堂活设计。以课堂教学中零基础的成人学习者与儿童学习者为例,围绕教汉语儿歌或者儿童童话进行一次课堂活动的设计,我们知道会在成人和儿童中会有不同的学习反映。年龄不同的学习者在汉语习得方面具有不同的优势。儿童学生处在发育阶段,善于自然地接受语言学习,儿童活动能力强,短时记忆力强,儿童可能是在习得中学习的一首中文歌。而成人其逻辑思维能力已较为完善成熟,思维能力活跃,在学习中善于理解和分析语言规律,学习语言具有目的性,大多是学习。再者还要注意学生的整体氛围,有的班级比较积极,有的班级可能比较内向,安静。教师设计活动方案要根据不同的班级进行设计。最后还要注意到学生现有汉语水平的不同性、学习目的与态度的差别性、学习能力的差异性。

总而言之,在课堂活动贯穿于课堂管理之中,良好的课堂活动有利于老师进行课堂管理。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后,再进行课堂活动,同时老师要细心斟酌,考虑全面,灵活安排课堂活动,课堂活动与课堂管理息息相关,课堂活动进行的好,学生愿意去学,愿意去跟着老师上课,老师也比较好控制课堂,因此安排好课堂活动是有必要的。

二、课堂控制性管理能力

课堂活动中的控制能力是老师正常进行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保障,教师在课堂中占有主导性地位,在一个课堂中,老师是这个课堂的控制者,课堂是通过老师引导进行下去的。所以老师要适度地,合理地去控制课堂,去控制学生的学习知识与思维。因此教师要学会在课堂上有一定的控制性,能掌控全班学生。

培养控制性能力是对每一个教师的基本要求,作为一个教师一定要具备控制性。因为课堂管理是有动态性的和目的性的系统。为了有目的地完成教学任务,老师在课堂上就应该通过控制排除种种干扰,让师生之间能够顺利进行交际活动,课堂教学有效的进行下去,教师必须即时进行调整。”因此就需要老师的控制力。控制能力应包括以下方面:

(一)思维方式的控制

首先教师的思维方式的控制,在国内外进行汉语教学的时候,需要经常思考自己是否具备跨文化交际的思想,在思维上能不能达到文化上所提倡的兼容与包容性。因为海外汉语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实际上代表不同文化背景的交流。文化冲突是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这个问题包括语言交流和文化不同。所以教师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思维方式,要去包容并理解海外的文化。不能只是坚持在自己国家的文化与思维方式,在课堂上要展现出包容的态度并且尊重学生表现出的文化。但同时老师也应该引导并贯穿给学生求同存异的思想,鼓励他们理解与尊重不同于自己文化的一些思想与东西。对于学生来说,只有老师在课堂与生活中具备求同存异,文化共存的思想,学生才会认可,并去学习不同的文化。这样课堂教学才能有效顺利地进行。老师也要对自身情绪和状态进行管理,每个人都会有不良情绪,尤其是年轻的教师,刚参加工作,因为没有经验,有时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一些小的事情都会影响年轻老师的心情,这样就会影响他们的教学,也有可能会和学校,学生发生冲突,所以培养汉硕学生的目的是希望他们具有较高的情绪管理控制水平。能够增强教师责任感和使命感,呈现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教学与课堂的控制

关于对教学的控制。老师首先是要控制教学所要的目标。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仔细认真,有计划性与目的性制定教学目标。具体的,有计划性的教学目标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有了具体的学习目标,才有助于课堂管理的顺利进行下去,如果老师在教学目标上没有目的性,那么课堂管理也会一塌糊涂。同样地,教师要学会控制所教内容。老师所教的内容要适应学生,贴近学生的实际水平与生活,教学内容还要新颖要有吸引力,让学生有兴趣去学习。

再者是对课堂的掌控,在课堂活动中,班级同学无纪律,秩序差,学生自由散漫,老师无法控制同学的课堂活动,甚至影响到其他人,这样的汉语国际课堂管理与教学是不成功的。老师需要去反思。因此只有老师带领同学共同塑造一个气氛稳定,公平和公正,有序的课堂,才能维持高效率的课堂活动。学生也在老师的掌控下愿意进行课堂活动、积极地了解与学习汉语。因此老师不能忽略对课堂的管理,不能只是抱着上完一节课就完成任务,也不对课堂进行控制。课堂的控制是不可忽略的。

(三)权威性的控制

最后教师在课堂管理中要树立权威性,权威性体现在教师在活动中主要充当指导者和裁判的角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具有权威性,要能使学生去信服你,在课堂上能够听你的引导。作为一个年轻教师,尤其是刚走上汉语教育硕士的工作岗位,往往不知道在课堂上怎样去控制,去树立自己的权威。通常在最初上课时,为了与学生打成一片,和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关系,新教师就实行亲民政策,学生说什么都行。但是在进行课堂活动时发现自己没有权威性,不被学生信服,叫不动学生,课堂活动无法顺利有效地开展下去。所以老师要注意自己权威性的树立。老师可以在班级管理中与学生打造良好的关系,但同时也要制定班级制度,要制定赏罚措施。学生表现好,老师要表扬,如学生积极回答问题,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老师就要有一定的奖励措施,但若学生犯错误,老师就要有惩罚的措施,如他们迟到,扰乱课堂秩序,老师都得给出一定的处理。对学生的一些学习行为,以及习惯要具有一些指导性的作用。在学生情绪的控制方面老师要给出指导,有些学生通常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在课堂上可能会影响课堂教学,这个时候教师要给他们进行感情“降温”,提醒他们不要太激动。如果学习的内容很枯燥,学生都没有什么兴趣学习。老师要设计一些有趣的课堂活动,如放音乐,听歌,做游戏等,使气氛活跃起来。并且在开始上课时制定一些规则,老师还要坚持自己的原则性。

(四)环境的控制

教师还要注意对学习环境进行一定的控制,第一个是客观环境的控制,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尽量给学生提供一个温度适宜、光线良好和有学习氛围的这样一个环境。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去积极,静下心去学习。这样也可以保障教师的教学能够顺利有效地进行。第二个就是主观的课堂环境,也就是人际交往环境,老师要注意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老师要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同时老师还要进行适当的干预,给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互相了解。从而让学生彼此之间成为好朋友,一起学习,互相督促学习,这些控制性的手段都会让教学管理有效进行。从而达到教学所需的效果。

以上就是从教学活动与对课堂的控制能力这两方面对课堂管理的论述。二者都是为了有效地促进课堂管理,促进教学技巧的实施。课堂管理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是课堂教学的前提与保障。因此需要每一位教师去学习课堂管理并去认真地对待课堂管理。备课时老师要好好想想应该怎么进行课堂管理,要有一定的设计。只有充分了解了课堂,才能让每一位学生学习到老师想要传达的教学内容。每种类型的课堂都有课堂管理,随着汉语热的到来,来华留学生逐渐稳步地增加。在国内的中小学课堂上,我们有自己的一套管理方法,也有较完善的制度。国际汉语课堂与国内中小学课堂不一样,我们管理外国留学生,不能像管理中国学生那样,需要换一套管理体系,因此国际汉语课堂管理是一门科学,需要老师的管理技巧与丰富的理论知识。需要引起对外汉语教师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摘要:课堂管理是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它可以辅助课堂教学。也可以说课堂管理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课堂教学需要课堂管理,它对于教学任务能否顺利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汉语教学的同时,我们要重视课堂管理在国际汉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课堂管理的有效性直接影响教师开展的教学任务,还能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是老师们关心的问题,也是老师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国际汉语教学课堂管理中,由于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有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课堂管理也成为一项难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探讨。因此在国际汉语教学中,课堂管理不容小觑。本文主要针对课堂管理中的课堂活动和课堂控制性管理能力来进行论述。

关键词:汉语,教学,课堂活动,控制性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春林.课堂控制与教学效率[J].理论研究,1999(5).

[2]邓科香.泰国初中学生韩语学习动机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0.32.

[3]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周健.汉语课堂教学技巧325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5]杜萍.课堂管理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6]母光祖.高等教育管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管理活动 篇9

关键词:管理实践,工厂,现代企业

在管理学介绍中, 比较一致的是从20世纪初的科学管理时代开始。以泰勒的秒表管理,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原则和韦伯的官僚组织理论, 共同构建了现代管理学的基石。但在科学管理之前, 人类社会也存在着大量的管理活动和商业组织, 这些社会商业事物是现代管理学和企业理论发展的渊源和演化的前身。对这些管理活动进行了解, 有助于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现代的管理活动和商业企业。

1工业时代之前的管理

管理活动, 自人类社会诞生之初就已然出现了。社会本身, 就是具有阶层性的, 如何统治民众, 如何安排宗教事宜, 如何分配剩余物资, 都是最早的管理问题。人类最早也是当时最辉煌的四大文明古国, 不约而同都是产生在河流附近, 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于河流泛滥的防范与治理, 是一项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来协同工作的任务。正是这种任务的挑战和不断实践, 逐渐产生了协调与管理的需要, 进而产生了文明社会。不论是埃及的治理尼罗河泛滥还是中国的大禹治水, 都是这种活动的典型体现。

宗教方面, 中东地区在公元前三千年就很流行建立共同的机构来管理一大批寺庙。军事方面, 公元前六世纪, 孙子提出了管理军队的《孙子兵法》。政治方面, 公元前五世纪的孔子, 除了德育教育, 也提出了国家管理和官员选拔的主张, 并影响了其后两千年的中国政府官员管理。公元前3世纪, 印度的考底里耶的《政事论》也阐述了公共行政管理的思想。而且政治领域也诞生了最早的职业“宰相”, 出现于公元前1750年, 与法老实现了宗教事务与世俗事务的部分分权, 并领导其下的官僚机构, 以执行监测尼罗河水位、预测全国农业产量和实施分配等任务。

工业化前, 组织主要是家庭、部落、教会、军队和国家。这些古代的管理活动, 取得了很多管理成就。埃及治理尼罗河泛滥时, 已经形成了“以十为限”的管理原则, 即一个监工只能管理十个奴隶, 以保证管理的效果和效率。希腊时代的苏格拉底和亚里斯多德都意识到管理的普遍性, 不论在私人事务和公共事务, 还是在国家管理和家庭管理中。公元前370年的色诺芬观察到社会分工的好处, 到罗马时代已普遍实现了社会工种的职业化。在世界的东方, 公元前3世纪, 印度的考底里耶的《政事论》阐述了公共行政管理的思想。公元前六世纪, 孙子提出了管理军队的《孙子兵法》。公元前五世纪的孔子, 除了德育教育, 也提出了国家管理和官员选拔的主张, 并影响了其后两千年的中国政府官员管理。中世纪, 封建主义促使十字军产生, 而十字军东征又促使封建主义的消亡。此外, 十字军东征开辟了东西方的贸易道路, 目睹了东方在各个方面的领先和繁荣, 削弱了天主教的信仰, 使欧洲社会生活更加世俗化, 并且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不断活跃的商业活动, 导致了记账技术的发展。复式簿记的记账原理自14世纪意大利商人就已使用, 但规范的表述是在1500年的僧侣帕乔利, 形成了第一个财务信息管理系统。

2早期的工厂管理

随着资本主义兴起, 作为新商业阶段的代表——工厂及工厂制度广泛普及并发展开来。在早期的工厂活动中, 经济活动的规模并不是很大。早期工厂的雇工通常不多, 在伐木业中不多于12个人。在1840年之前, 只有纺织业才可以达到40以上的固定雇工, 可以常常以实物作为报酬。在1832年, 美国财政部长路易斯·麦克莱恩批准对美国制造业进行调查, 在不少产业中, 只有1-2家企业能达到50人以上的雇工, 只有六种工业能达到3-7家雇工大于50人的企业。其描绘的主要工业情景, 是由许多不到50人的小单位。

早期工厂的规模比较小, 实际上也是由于管理技术生产技术所决定的。以美国的工厂为例, 在早期工厂内, 面临着三个很大的问题:招募, 培训和激励。早期的美国纺织工人独立性很强, 反感工厂的强制性和恶劣的工作环境。此外, 早期的专业人员是非常缺乏的, 包括技术、管理和财务人员, 因为没有成熟的学校体系来培养。会计制度当时依旧停留在帕乔利时代, 而且除了记账, 基本没有服务于管理。此外, 监督手段落后、监督人力资源缺乏, 懒惰和开小差的情况比比皆是。

因此, 早期工厂的管理手段, 也非常简单并具有针对性。首先是实行监工合同, 其实质是一种包工制度, 以详细的合同约定监工的责任, 将监督的职能转移给监工, 但这种制度会产生包工为短期利益牺牲企业主的长期利益, 比如虐待工人和滥用设备。此外, 对于工人实施计件工资, 实施个人的成果激励, 到1833年, 47.5%的工厂都是通过计件工资来激励的。鉴于存在着很多需要监督的管理活动, 资本家大量动用家族亲情, 在工业革命早期, 企业家常常让亲属担任管理职务。

3现代企业的形成环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 一系列商业活动的技术和经营环境发生了改变。这种转变不仅促使了大型商业组织的出现, 更直接形成了导致现代企业诞生的商业环境。

在运输方面, 随着铁路技术的成熟和普及, 这种快速而廉价的物流手段促使了全国性的大市场的产生。19世纪40年代, 铁路技术快速发展, 包括铁路、桥梁、涵洞等的修建和T型铁轨的普及。在美国, 至1870年代经济萧条来临, 美国已经建成陆地的基本铁路网。此阶段铁路公司已成功管理者数千名员工, 数千万美元的设备, 以及数亿美元的运货, 在美国具有规模城市, 已经实现一车到目的地。至1910年代合并阶段结束后, 美国铁路网形成了稳定的寡头局面, 提供通遍美国的高速运输市场。

金融方面, 商业银行和期货交易制度的形成帮助了企业的融资和成长。1840-1870年间, 私人或小型投资团体为主的融资模式逐渐被政府资助、大规模公债、投资银行的权益资本等形成取代。大公司股票可以上市融资, 投资银行起到了重要作用。

商业教育方面, 大学商学院已经形成体系。1881年, 宾夕法尼亚大学华登商业和财务学院, 教授会计和法律。1899后的十年, 企业管理已经成为各大学的普遍课程。1908年, 哈佛大学企业管理研究院, 专业化的企业管理研究生教育开始。管理咨询行业也随之发展。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职业化的管理顾问或管理咨询形成, 从工程咨询中脱离出来。到1920年代, 管理咨询已经提供职能咨询。

分销方面, 铁路和电报提供了大量分销的可能, 大规模分销出现。到了19世纪70年代, 最大的纺织品经销商年销售额达到5000万美元, 雇员2000人。19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 现代大型零售业, 如百货公司、邮购公司和连锁商店发展。另一方面, 农产品交易所出现, 农产品交易标准化、等级化, 并出现期货交易。由于铁路保证了运输, 电报保证了通讯, 期货交易取代了传统的寄售交易, 并大幅降低了交易的风险。

4现代企业诞生

美国著名商业史学家钱德勒对现代企业做出了经典的定义:现代企业是包含多个单位 (多地域、多功能) , 以及支薪管理阶层 (包括由高层和中层经理构成的管理体系) 的经济组织。这种企业在1840年在美国尚不存在, 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已经在美国经济中占优势地位。

科学知识的产业化催生了大量生产技术, 通讯和交通的发展催生了全国大市场, 两者共同提升了流通量。从外部的市场协调顶点到内部的管理协调顶点, 一系列不同的位置, 都代表不同的资源配置和单位协调的方式组合, 在不同的流通量下分别具有各自的优势性。当流通量增大到一个程度时, 通过支薪经理来实现管理内部化更优时, 支薪经理就取代了外部的市场协调, 从此现代工商企业就在流通量的压力下产生了。进一步, 继续扩大的流通量又促使了集中生产和纵向一体化, 使得多单位结合在同一个管理机构下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效率。而且, 规模增大导致了巨额的资本总量, 促使了高层经理的职业化, 从而实现了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至此, 现代企业的建立才最终宣告完成。

最早的现代企业诞生于美国的铁路业。铁路业的管理非常之复杂, 因此必须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来担负管理任务。这些管理任务远非资本家所能负担, 所以必须聘请外部的支薪经理, 从而就诞生了现代企业的职业经理人阶层。

比如在技术方面, 铁路公司的复杂性体现在调度的复杂。经常性的协调与控制是铁路管理的基本原则, 此前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大的协调需求。铁路行使具有排他性, 自从快速的蒸汽机车出现后尤其如此。到了19世纪40年代, 铁路公司发现自己拥有火车, 协调工作量和成本会更优, 直到后来复杂的管理和计费系统诞生之前都是如此。时间安排也是如此, 一个可供参考的铁道线是每天两端对开三趟列车, 相对的列车每天交会12次, 在没有电报的条件下极易出现事故。

此外, 在会计方面, 铁路公司也非常复杂。首先是资本量巨大。1815至1860年间, 美国修建运河的总费用约为1.88亿美元, 其中73%由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发行公债筹集。而私营铁路公司的股票投资至1860年已达到11亿美元。当时干线铁路的投资额在数千万美元, 相比之下, 只有少数的纺织厂和炼铁厂的投资额超过100万美元。而且会计, 相对于传统的纺织厂和运河, 铁路公司的列车、采购、维修等多方面人员都会直接处理相当数量的资金流转。而且, 会计内容相对复杂。19世纪50年代时, 最大的纺织工厂会计账目仅有5组, 而铁路公司达到144组。纺织厂会计半年编制一次, 而铁路公司每月编制一次。

正是由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不断丰富, 管理活动也日益复杂, 从而出现了工厂、企业等复杂的现代商业组织。进一步, 技术的演变、社会消费的扩大使得这些商业组织经济规模量持续扩大, 竞争的加剧也迫使商业组织采用更加复杂的管理技术。这些动因推动了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继续进步, 终于在20世纪初, 孕育出了科学管理的思想, 从而创建了现代意义的管理学。其后的管理学发展广为人知, 而了解前科学管理时代的管理活动和商业组织的发展, 则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了管理学创建和演进的脉络。

参考文献

[1]丹尼斯.A.雷恩.孙耀君等译.管理思想的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

[2]斯图尔特.克雷纳.邱琼等译.管理百年[M].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3.

[3]罗宾斯, 库尔特.孙健敏等译.管理学 (第7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管理活动 篇10

瓶颈管理的基本思想:将所管理的对象抽象成一条链条, 任何链条都至少存在一个薄弱环节及瓶颈或系统的约束。薄弱环节决定了链条最终的承载量 (即系统的有效产出) , 是系统 (链条) 进一步提升产出水平 (链条的承载量) 的制约因素。因此, 系统管理的关键是管理系统中最薄弱的环节, 系统的一切优化都应该围绕系统的最薄弱环节进行。[1]

瓶颈管理理论有9条原则:

原则一、追求物流的平衡, 而不是生产能力的平衡, 只生产最需要的产品。

原则二、系统的“瓶颈”决定“非瓶颈”的利用程度, 瓶颈工序限制着系统的产出能力, 非瓶颈资源的充分利用不仅不能提高产销率, 而且会使库存和运行费增加。

原则三、允许在非关键资源上安排适当的闲置时间, 对系统中“非瓶颈”的安排使用, 应基于系统的“瓶颈”。做功和做有用功有很大的差别, 对于非瓶颈工序, 如果100%利用, 但是后序的瓶颈工序只能消耗70%, 那么非瓶颈工序做了100%的功, 但只有70%为有用功, 另外30%是无用功, 只能增加库存和在制品的增加, 并不能提高系统的有效产出, 转化为成品销售出去。

原则四、保持瓶颈资源100%的有效利用, 尽量增大其产出, 不使其因管理不善而中断或等工。“瓶颈”工序上一个小时的损失等于整个系统的一小时损失。

原则五、有效利用“非瓶颈”资源, 减少批量, 增加批次, 以降低在制品库存和生产提前期。

原则六、“瓶颈”控制库存和产销率。企业的“非瓶颈”应与“瓶颈”同步, 库存水平只要能维持“瓶颈”上的物流连续稳定即可, 这样, “瓶颈”也就相应地控制了库存。

原则七、加大瓶颈资源上的加工批量, 运输批量不必等于加工批量。 (1) 运输批量, 是指工序间运送一批零件的数量; (2) 加工批量, 指经过一次调整准备所加工的同种零件的数量, 可以是一个或几个转运批量之和。

原则八、批量大小应是可变的, 而不是固定的。同一工件在瓶颈资源和非瓶颈资源上加工时, 可以采用不同的加工批量, 在不同的工序间传送时可以采用不同的运输批量, 其大小根据实际需要动态决定。

原则九、考虑系统资源瓶颈, 用有限能力计划法编排作业计划, 提前期是作业计划的结果。瓶颈管理不采用固定的提前期, 而是考虑计划期内的系统资源瓶颈, 先安排瓶颈资源的生产进度计划, 并作为基准, 把瓶颈资源之前、之间、之后的工序分别按拉动、工艺顺序、推动的方式排定, 然后编制非关键件的作业计划。[2]

假设一个工厂或生产车间有四个工序分别为工序A、工序B、工序C、工序D, 各个工序的单位时间的产出分别为, 工序A:6件、工序B:5件、工序C:3件、工序D:4件, 如图1。

通过图1, 很容易得出, 这个工厂单位时间的产出为3件, 制约工序或瓶颈出现在工序C。按照TOC瓶颈管理的理论, 需限制工序A、工序B、工序D单位时间的产出为3件, 工序A的利用率为50%, 工序B为60%, 工序D为75%。

如果生产过程为整个产销系统的瓶颈, 按照TOC瓶颈管理的理论, 管理系统中最薄弱的环节, 提升生产系统的能力, 需要通过增加设备、人员或改进工艺提升工序C的产能, 提升到4件, 那么这个工厂产出由3件提升到4件, 效率提升30%, 效果明显, 而其他三个工序不需要投入, 此时图形变成图2。

如果再进一步提升生产系统的能力, 需要对工序C和工序D进行改进提升, 使之达到5件能力, 那么只有工序B、C、D的产能利用率达到100%, 工序A的利用率为83%。

通过图1、图2, 很直观的会发现生产系统的的瓶颈工序在哪里, 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 或限制非瓶颈的产出, 以降低在制品数量和库存, 或提升瓶颈的能力, 以使整个系统的有效产出提升, 满足市场需要。

而现实中的工厂中, 工艺、工序要远比图1的模型要复杂的多, 还要受到众多制约因素限制, 如人员不足、设备故障、空间不足、工序产能占用、品种切换、质量报废、原料供应、排产协调等因素均会引起各个工序产能的波动, 生产和市场的波动是绝对, 时时存在的, 表现出来的就是瓶颈在不同的工序间变化, 很难像图1中的模型一样清晰的给出各工序的能力, 找出瓶颈, 加以改进或限制非瓶颈的产能。那么图1就变成了如下图3的情形。

在此种情况下如何运用TOC瓶颈管理理论, 提升系统的有效产出呢?采用何种方法找出瓶颈呢?5S现场管理活动, 提供了简单有效的实施方法。

5S现场管理活动起源于日本, 包括整理 (Seiri) 、整顿 (Seiton) 、清扫 (Seiso) 、清洁 (Seiketsu) 和素养 (Shitsuke) 五项活动, 是对现场的各种生产要素 (主要是物的要素) 所处的状态不断进行管理改善的活动。5S就是由这五个单司首字母5个S组成。5S现场管理活动是一项基础管理工作, 在日本企业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和不断改进提高, 实践证明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3]

5S现场管理活动五大元素的内涵, 用几句话简单概括就是:

1S整理 (Seiri) :区分有用和无用, 清除非必需的东西、物品, 消除身边的浪费。整理的目的在于腾出空间, 防止误用, 塑造清爽的工作场所。

2S整顿 (Seiton) :对有用的物品、物料, 明确数量, 有效标识, 定位、定量摆放整齐, 创造易于维持的现场。整顿的目的在于使工作场所一目了然, 工作秩序井井有条, 避免寻找的时间浪费。

3S清扫 (Seiso) :创建清洁的工作现场, 清除工作现场的脏污, 清除设备上的灰尘、油污, 对异常设备、工装夹具进行检修, 使岗位干净整洁, 设备保养完好。清扫的目的在于发现已有的或潜在的设备、物料的问题, 并及时采取纠正、预防措施, 稳定品质, 争取零故障。

4S清洁 (Seiketsu) :切实遵守既定规则, 将前面三个S的实施标准化、制度化, 并维持效果。清洁的目的在于形成惯例, 形成一套标准程序、方法, 并且每个人都遵守。

5S素养 (Shitsuke) :养成一种习惯。通过外在的行为规范来引导, 培养具备良好素质习惯的员工, 提升人的品质。

5S只需要全员充分理解其行动目的就可以迅速开展, 不需要特殊培训, 即便是刚加入公司的新员工也可以马上行动。[4]

首先通过不断的5S管理活动, 降低不必要的空间的占用, 减少寻找的浪费, 消除设备故障, 延长设备的寿命, 异常现象明显化, 及时调整作业, 员工养成认真严谨的习惯, 提高产品品质, 消除质量损失, 不断减少生产波动, 不让由于异常生产波动而导致的“假瓶颈工序”出现。

由于不断减少生产波动, 全系统得以改善, 不必找出图3中到底哪个工序是瓶颈工序, 在无形中, 通过简单的方法提升整个系统的有效产出能力, 图3就会变成图4的情形。

生产波动不断减少, 通过再进一步进行整理, 区分有用和无用, 发现不必要的生产品———不能第一时间销售出去的产品, 进行清理, 并调整生产计划, 只在生产需要的时候, 才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 使每个工序所生产的产品均为必需生产的产品, 不生产预见性库存, 非瓶颈工序生产的产品均为瓶颈工序生产所需部件, 消除因非瓶颈工序生产不需的产品而导致瓶颈工序无料加工的情况, 充分发挥瓶颈工序的产能力。这时不需要找出那一个工序是瓶颈工序, 只要知道工厂现在最需要生产的是什么产品, 让所有工序为生产最需要的产品而工作, 就可以提高整个系统的有效产出。

如果每个工序经过第一步整理, 不再生产不必要的生产品, 通过5S管理活动中的第二步整顿, 对必需生产的物料在制品库存, 清点数量, 进行标识, 划定存放区域。找到最后一个待加工在制品库存不断增加的工序, 那么这个工序即为瓶颈工序。如图5, A工序的产能为6件、B工序的产能为5件、C工序的产能为4件, D工序的产能为4件, 工序D之前一定不会存在待加工的在制品库存, 除非D工序出现故障不能正常生产;单位时间A工序生产6件, B工序生产5件, 每单位时间在B工序前产生一件库存, 同样C工序前会产生1件库存, 随时间的推移, 待加工的在制品库存会不断的增加, 找到最后一个待加工在制品库存不断增加的工序, 这个工序就是瓶颈工序。

按照TOC瓶颈管理原则一, 追求物流的平衡, 而不是生产能力的平衡, 就是要限制前面非瓶颈工序的产出速度。对每个工序的在制品存放区进行评定, 重新设定区域大小, 在保各工序入料安全的情况下, 设定图6为B、C两工序间的在制品库存上限与安全下限, 并对存放区域进行可视化的现场管理, 在制品库存一旦达到上限, 前面的工序必需停止生产, 低于下限启动生产, 从而达到物流的平衡。这是整顿的作用, 也是对生产组织方式的改进, 员工根据现场的存料情况即可调度生产, 达到物流的平衡。

按照TOC瓶颈管理原则二, 系统的“瓶颈”决定“非瓶颈”的利用程度, 瓶颈工序限制着系统的产出能力。设定每个工序在制品库存上限与安全下限, 并对存放区域进行可视化的现场管理后, 所有工序的生产启动与停止, 加工速度完全取决于瓶颈工序的加工速度。瓶颈之前的工序由于受到在制品库存上限的限制要求, 不能满负荷生产, 而是按照瓶颈工序的节拍进行生产, 瓶颈之后的工序由于没有更多的物料输入, 也只能按照瓶颈的能力和节拍进行生产。这样也首先要满足TOC瓶颈管理的第三条原则, 允许在非关键资源上安排适当的闲置时间, 否则无法实施。

按照TOC瓶颈管理原则四, 保持瓶颈资源100%的有效利用, 尽量增大其产出, 不使其因管理不善而中断或等工。每个工序在制品库存设有上限与安全下限, 安全下限的目的就在于保证瓶颈资源的100%的利用, 不会因为前序非瓶颈资源的波动而影响其利用率, 如图6第二图的方式, 即便前面非瓶颈工序生产出现波动, 还有至少6到8个单产品的缓冲。经过对瓶颈工序现场管理的大力改善, 可以消除瓶颈工序的生产波动, 使瓶颈工序的产能稳定发挥。

按照TOC瓶颈管理原则五, 有效利用“非瓶颈”资源, 减少批量, 增加批次, 以降低在制品库存和生产提前期。采用不断压缩在制品存放区域, 降低在制品库存, 实现这一原则。当划定的在制品存放区域压缩后, 各非瓶颈工序不得不减小批量, 增加批次。如果将图6中16个在制品存放区压缩到图7中12个在制品存放区域, 按图2中各工序的生产能力, 前面的B工序允许的最大生产批量将由40个降低到30个, 否则将会超出在制品存放上限, 上限库存每降低两个, 最大生产批量将降低5个;在制品在现场等待的最长时间将由5.3个时间单位, 降低到4个时间单位, 生产提前期缩短1.3个单位时间。

按照TOC瓶颈管理原则六, 企业的非瓶颈应与瓶颈同步, 库存水平要能维持瓶颈上的物流连续稳定, 这样瓶颈也就相应地控制了库存。在制品存放区域的压缩需慎重, 前提是前面非瓶颈工序的生产波动不断减小, 小到能允许压缩瓶颈工序前的在制品存放区域的程序。这正是5S现场管理活动的作用之一。涉及资源的原则均可以采用现场管理的方法加以推进。

原则七、加大瓶颈资源上的加工批量, 运输批量不必等于加工批量。根据瓶颈管理的观点, 为了使产销率达到最大, 瓶颈资源上的加工批量必须大。但另一方面, 在制品库存不应因此增加, 所以转运批量应该小, 因此可以利用5S管理, 尽可能的减小非瓶颈工序前的在制品库存区来实现快速流转。

利用良好的现场管理, 减小生产波动, 通顺的物流通道, 可顺利实现TOC瓶颈管理的物流原则和计划排产原则。设定现场管理的在制品库存区域限制, 并不限定生产批量的大小, 可以根据需要在最大库存上限内灵活调整。

5S现场管理是生产系统推行TOC瓶颈管理的工具, 使TOC瓶颈管理工作开展简单易行;瓶颈管理的思想, 为5S现场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 指明方向, 在原理上解释了为什么推行5S现场管理能够提升系统的有效产出。

摘要:5S现场管理是生产系统推行TOC瓶颈管理的工具, 使TOC瓶颈管理工作开展简单易行;瓶颈管理的思想, 为5S现场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 指明方向。

关键词:TOC瓶颈管理,5S,现场管理,有效产出

参考文献

[1]程国平.生产运作管理[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 9.

[2]美国马克M.戴维斯, 王蓉译.运营管理基础[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4.

对区域活动管理保障的评价 篇11

一、区域活动的空间保障

区域活动的开展需要较为充足的活动空间。如果没有适度的空间做保障,区域环境的创设就会成为问题,区域活动的开展就无从谈起。现阶段幼儿园室内空间的利用有以下几种情况:

(1)幼儿园整体布局和活动室空间均较为宽敞,能够满足全体幼儿的活动需要,并能较科学、充分地利用。

(2)幼儿园整体布局和活动室空间情况一般,班级内幼儿人数与空间尚能匹配,教师能较合理地规划和利用空间,保障一般活动的需要。

(3)幼儿园班级空间狭小,班额较大,无法将空间进行合理分割,但教师能够分时段合理利用室内外空间,适度开展类似小组活动的区域活动。

(4)幼儿园班级空间特别狭小,班额过大,无法将空间进行合理分割,不能开展区域活动,也几乎没有区域活动。

二、区域活动的时间保障

要保证区域活动的质量,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活动时间至关重要。只有让区域活动时间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占到合理的比重,才能满足幼儿的自主性发展的需求。然而,现阶段很多幼儿园因为各种原因,一日生活中安排的集体教学活动比例过重,游戏活动和区域活动所占比例太小,甚至有的园所完全忽略幼儿的游戏时间和区域活动时间,这成为制约幼儿园保教质量的重要因素。

目前幼儿园区域活动时间的现状:

(1)一日活动中集体教学与区域活动比例适当,每天有不少于一个小时的区域活动时间,区域活动质量较高。

(2)每天教师都能挤出时间让幼儿进区活动,但活动时间较短,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和跟进,活动效果一般。

(3)课程较满,每周能有几次区域活动,但时间不定,没有计划性,比较随意。

(4)重教学,轻游戏,几乎没有时间开展区域活动。

三、区域活动的物质保障

开展区域活动需要购买较多的设备,投放丰富的材料,这就需要幼儿园的资金支持。比如每个班级需要配备足够的玩具橱,配备适量的托盘、篮子、地垫等材料,还需要配备一定的积木、益智玩具、实验材料、图书等玩教具。音乐活动室、美术活动室、图书室、科学发现室等公共活动室中,更是需要幼儿园投入大量的资金,购置相关的器材和设备。具体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是否为各班配备了足够数量的玩具橱、托盘、地垫等基础设施设备。

(2)是否为各年龄班配备了充足的图书、积木等玩教具材料。

(3)是否根据需要补充了足够的自然材料或半成品材料。

(4)是否根据各专用活动室的需要配备了适宜的设备和材料。

四、区域活动与课程的融合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一日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是课程的一部分。现阶段有些幼儿园由于对区域活动缺乏认识,存在区域活动表面化、形式化等问题,对区域活动的开展缺乏有效的研究,没有把区域活动当做园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看待。这方面的评价可以有以下几个层次:

(1)把区域活动和主题教学活动同等看待,都视为幼儿园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目标、有计划、有统筹安排和评估检查、指导。

(2)把区域活动简单等同于主题活动的延伸和补充,幼儿不能充分发挥自主性,不能自由地开展活动,评估检查和指导缺乏针对性。

(3)区域活动与日常课程割裂开来,是教师随意安排的活动,没有幼儿园的评估检查和跟进指导。

(4)区域活动成为纯粹的自由活动时间,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幼儿园也缺少必要的评估检查和指导环节。

五、区域活动的教师培训或教研支持

相对于教学活动,区域环境的创设和区域活动的开展,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要求更高,而这又恰恰是现阶段很多幼儿园老师最欠缺的,因此,需要幼儿园对教师的培训和教研做支持。这方面的评价可以有四个层次:

(1)围绕区域环境创设和区域活动指导有持续的培训计划和教研计划,或者以研究课题引领日常教研活动,针对性、实效性都较强。

(2)能够根据需要开展一定的教研和培训,但培训内容不够系统,研究缺乏连续性。

(3)有时安排区域活动的教研或培训,但随意性较强,缺乏系统性、计划性和针对性。

(4)重视集体教学研究,轻视区域活动教研,没有区域教研的计划和内容。

六、区域活动的评价机制

幼儿园的评价决定着教师对工作的重视程度。如果幼儿园的评价机制中没有区域活动开展情况的评价,那么教师就不会对该项工作有足够的重视。现阶段幼儿园区域活动评价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1)幼儿园评价体系中,有科学合理的、专门针对区域环境创设和区域活动开展情况的评价指标,能对教师工作起到应有的引领和促进作用。

(2)幼儿园评价体系中,有针对区域环境创设和区域活动开展情况的评价指标,但所占比重太小,不能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

(3)幼儿园评价体系中,只有很少针对区域活动的评价指标,较为笼统,幼儿园对该项工作也不够重视。

精益管理是全员参与的活动 篇12

A公司的针车作业模式采用旧式的“手工作坊式”, 手工与针车虽然拼成一条流水线, 但员工各自独立作业, 生产完成依赖记数员周转, 一个一个计数;工资采取个人计件制, 多劳多得, 不劳不得, 这种以个人计件来刺激生产效率虽然起到一定的作用, 员工干劲看起来很足, 但是, 在日益变坏的鞋业经营环境下 (原材料飙升、少量多样、员工流失率高、劳工荒、客户要求越来越严、同行竞争激烈、国家政策调整等) , 其优势变得越来越模糊, 而劣势与不足变得越来越明显, 主要表现如下:

因为这种生产模式, 导致了在制品居高不下、生产周期长、人均时效低、品质问题不断出现, 单是因品质不良而换料的每月多达2000多片, 不说加工工时的浪费, 单是材料成本的浪费已是一笔可观的数字了;生产周期长、尾数难结、生管常常急着赶出货而四处求助;因为生产效率低下, 针车成为生产瓶颈, 不得不发外处理;员工计件只追求产量不管质量, 后制程管理干部常常抱怨“有品管同没有一样, 为什么那么多的不良品流下来, 叫我们怎么生产啊”, 而品管抱怨“品质是制造出来的, 不是检出来的”, 推来推去, 遭秧的是公司的成本。

二、B顾问公司的解决方案

为了改善针车的生产瓶颈问题, B公司的顾问团队在精益生产理论的指导下, 精心研究该公司针车生产管理现状, 结合以往在鞋业精益生产成功案例的经验以及该公司管理干部的一些想法、以前在改善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等多方面的因素, 制定了一套完整的“针车线改善方案”。并召集公司主任级以上干部多次讨论该方案的可行性, 征求参与人员的意见, 形成最终可执行性方案。

(一) 改革的整体思路

针车线实施单件流, 员工面对面作业, 以手快速传递材料, 去掉线上所有的打包动作、以加工先后顺序编排工序、实并入针车线, 减少材料移转次数及管理人员。施连续流, 品检台移到生产线后段, 实施过程品质控制, 打扣并入针车线, 减少材料移转次数及管理人员。

(二) 改善目标

1. 通过单件流, 减少在制品, 缩短针车生产周期, 实现快速出鞋面、加速订单埋尾。

2. 将打扣并入针车线, 实现工序连续流, 减少中间转移搬运次数, 节约间接人员 (至少5人) 以上, 降低间工成本。

3. 面对面, 以后快速传递材料, 去掉线上打包动作, 提高作业效率。

4. 实施单件流, 找出瓶颈工序并加以消除, 提高线上平衡率, 提升生产效率。

5. 品检台并入针车线上, 实现做一双品检一双鞋面, 从过程中控制品质, 减少不良品的发生。

6. 减少PE袋的浪费, 节约成本。

以打开与包好PE袋来看动作的浪费:

如果以成型每条线的产量1700来计算, 则一天5条线的产量:5×1700=8500, 以10双为一袋, 则有8500/10=850袋, 从开料到成型每人都经手过这些袋子, 则共有1140人做过打开与包好这个动作, 以5秒计算, 则需花费时间= (1140×5×850) /3600=1345小时。浪费了1345小时, 如果以成型人均日产量19.6对鞋来计算, 则可产出 (1345×19.6) /8=3295对鞋, 以PE袋的使用看成本的浪费:

一年的采购量 (个) ×单位/个=230900×0.6+49140×1.5=212250元 (约20多万元)

(三) 实施应具备的条件

1. 针车手工台改良为一个个独立的桌台, 与针车机台一样高, 以利于排工序时的灵活变化。

2. 作业员每日的产量不再需要收料员一个个登记, 整条线每日的产量即为每个人的产量, 同一工序多个人做者可以采取平分方式, 亦可以单独登记。

3. 针对实验线员工的计资方式, 在试验阶段, 公司需要制订一个特殊的方案, 并公布出来, 让全体员工都能放心去作业, 不必担心工资问题, 全身心投入于改革中来。

4. 干部与员工沟通, 不采取个人计数并不代表工资会比以前低了, 只要努力干, 配合干部的调配, 工资不会受影响。

5. 员工在上线前必须做好培训, 使每一个人都了解新的作业模式, 及各自所担负的责任。

6. 从上实验线的订单开始, 生管需对开料、针车实施周计划。

7. 选出优秀的干部与员工上实验线。

【场景描述】

第一次讨论会, 采取“头脑风暴法”, 鼓励各级管理人员发言, 提出建议和意见

C君:请各位针对以上改善方案谈谈各自的意见或提出好的建议。

针车经理:针车作业员的产量怎么记?

C君:因为是单件流, 流至最后一道工序的产量即为线上每个人的产量, 不需要另外的计数员登记数量了, 如果是同一工序多人操作, 可以记平均产量, 亦可以针对这几个人由发料员登记产量。

针车经理:可能员工难以接受, 他们都想看到自己做了多少, 记多少, 心理才踏实。

C君:针车线的作业模式与以前的不同了, 请经理回去与员工多一些沟通, 试验线尝试着找一种适合公司发展、同时提高效率、发挥团队效率的作业模试, 在试验阶段, 需要各层级尤其是基层员工的理解与共识。

针车经理:如果是这样, 员工担心自己的工资低了, 该怎么办?

C君:这种担心, 员工肯定是有的, 所以, 我们希望公司制订一项在试运行阶段适合实验用的工资制度, 以正式公告的形式颁布, 让员工了解并安心做事, 这一项需要副总与厂长的支持, 不知副总与厂长有何意见?

副总:关于这一点, 如果以工资制度来规范的话, 比较难一点, 实验线与其他的人员不一样的工资制度, 在我们工厂是行不通的, 看看是否由厂长在口头上去宣达以下意思:

1.所有实验线的人员的工资不管是否个人计件, 均不会低于以前几个月最高工资的平均工资。

2.在实验阶段即使产量比以前低, 实验线员工的工资公司保证不比以前的低。

厂长:在实验线正式运作前, 我会召集实验线的干部员工宣达这种制度。

C君:为了让员工安心, 建议公司发“内部联络函”的形式宣导下去。

生管经理:公司的干部, 尤其是基层干部都从来没有接触过其他的企业, 对于这种新的东西比较难理解, 建议在会议室模拟运作看看, 让每一位在坐的都完全理解这种运作方式。

C君:看看大家的意思如何?我觉得这种建议非常好, 如果大家都同意的话, 那么, 下次讨论时找一些实体材料与工具依照方案试运作看看。

副总:下次先在会议室先模拟现场运作看看, 哪里有问题再改哪里。

7天后, 第二次讨论会:

C君:针车主任带来了一种材料, 我们分不同工序模拟运作看看, 我先来分工序:主任担任发料员、针车经理负责第一道工序、厂长负责第二道工序、副总负责第三道工序……品管经理负责品质检验, 生管经理负责包装与记产量。

模似运作开始, 30分钟后, 大家再次讨论:

生管经理:这样做, 订单当天就可以知道做了多少, 线上做多少包装多少, 很清爽, 不过, 员工能不能做得到, 还要真正看到线上的运作状况, 这里还是无法感受到。

针车经理:打扣并到针车线上有点难度, 我们以前也试过, 但是员工都反对, 所以后来就不敢再试了。

厂长:手工桌为什么要改良呢?如果要排工序, 我们人动就好了啊, 不必要动手工桌吧?

C君:因为这种生产模式, 需依据工序的先后来安排机台或手工桌, 有时候手工桌与针车机台穿插排列, 长手工桌不灵活, 会造成有的工序没有位置坐等, 关于这一点, 看看副总有什么想法?

副总:还是先做了再说吧, 边做边看, 如果需要的话以后改也是可以的。

【效果评价】

经过此次讨论, 各部门副经理级以上人员一致同意运作试验线, 两周后试验线开始运作。

由于事前对调到试验线的员工进行了充分的宣传和培训, 也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试验线运作很顺畅, 效率提高很大。其他员工看到效果, 也不再抵触改善, 很快就将试验线复制到整个针车车间。

【感言】

●我们应该认识, 计件制不应成为精益生产的阻碍。的确, 许多中国的企业还在实行计件工资, 虽然这种方式能鼓励员工提高生产效率, 但是如今的产品已经很难由一个人独立完成, 必须依靠团队合作。

●精益生产是“全民参与的活动”, 员工不应该成为被动的执行者, 精益改善需要获得员工的理解和支持, 以及积极的参与。

上一篇:会计一般性原则下一篇:牛顿插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