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肿瘤切除术

2024-06-23

膀胱肿瘤切除术(精选10篇)

膀胱肿瘤切除术 篇1

摘要: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118例膀胱癌患者分为研究中60例和对照组58例。研究组选择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 对照组选择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导尿时间短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明显, 存在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生存率及复发率均略高于对照组, 但两组差异不明显,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膀胱癌, 可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临床疗效高, 值得推广。

关键词: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膀胱癌

膀胱癌是临床医学中常见的肿瘤疾病, 其发病率较高, 且男性多于女性。膀胱癌属于恶性肿瘤, 对患者身体健康可产生巨大的影响, 若得不到有效的治疗, 可导致死亡, 因此需给予高度重视。我院在膀胱癌治疗中, 对60例患者实施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 其临床疗效较为明显。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118例膀胱癌患者分为研究中60例和对照组58例。两组患者均经CT检查并证实为膀胱癌。研究组中男42例, 女18例;年龄39~79 (57.82±3.51) 岁;病程3个月~7年, 平均4.11±2.01年。对照组中男41例, 女17例;年龄40~80 (58.11±3.27) 岁;病程2个月~7年, 平均4.10±1.89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研究组60例膀胱癌患者均选择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除术治疗, 术前给予全麻, 选择膀胱截石位, 其电切功率控制在150W左右, 电凝功率控制在50W左右, 冲洗液可选择5%葡萄糖注射液。于尿道部位处放置准备好的电切镜, 以便对膀胱肿瘤进行密切的观察, 详细记录肿瘤大小、具体部位、性状及性质等。若为带蒂肿瘤, 且其直径不小于2cm, 则可选择于基底位置处开始实施切除, 切除方法可选择顺行法;若肿瘤直径不超过2cm, 则可选择于肿瘤一侧位置处实施切除, 直至肿瘤基底位置处, 并顺着肿瘤基底部位实施切除处理, 将肿瘤及其基底部分附近超过2cm的膀胱壁切除掉。若患者肿瘤属于深肌层, 则可考虑对肿瘤基底部位实施二次电灼。切除结束后, 可选择相关的冲洗液实施冲洗处理, 同时需将切除的部分取出, 并选择适量的蒸馏水, 实施灌注处理, 时间控制在30min左右。对照组58例膀胱癌患者均选择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 其切除方法主要依据传统膀胱切除术, 切除范围为膀胱肿瘤及其附近1cm位置处的部位, 此外还需于输尿管口位置处寻找有效范围, 实施输尿管再植术。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需注意病情观察, 判断其是否存在术后并发症, 同时需详细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导尿时间等, 术后进行随访, 对比分析患者的生存情况与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研究组手术时间、导尿时间短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明显, 存在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2.2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生存率及复发率比较

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生存率及复发率均略高于对照组, 但两组差异不明显,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3 讨论

膀胱癌是医院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 其可反复出现, 呈现多中心性的特征, 临床医学中最常见的膀胱癌为移行上皮细胞癌。在膀胱癌治疗中, 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可通过高频电流使患者肿瘤组织能够在短时间内加热, 使其温度上升至100℃以上, 并出现相应的凝固层, 达到有效杀死膀胱肿瘤细胞的目的。有医学专家认为, 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中所选择的汽化电极, 其大部分比较锐利, 因此可以对组织实施气化处理, 同时可在短时间内控制术中出血量, 因此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的产生。孙铙等[1]医学专家认为, 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不仅可以有效杀死膀胱肿瘤细胞, 而且可以将肿瘤周边的淋巴管等固定于封闭的环境下, 因此可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或避免膀胱肿瘤出现转移的可能, 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创伤小、并发症少、生存率高, 复发率低等多种优点[2]。我院在膀胱癌治疗中, 分两组进行对比治疗, 研究组60例膀胱癌患者均给予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 对照组58例膀胱癌患者均给予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 其中研究组手术时间为47.71±15.10min, 术中出血量为19.77±11.3, 导管时间为3.00±1.88d;对照组手术时间为98.20±16.72min, 术中出血量为41.30±17.84ml, 导管时间为7.10±2.37d, 研究组手术时间、导尿时间短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明显, 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1) ;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生存率、复发率分别为6.67%、96.67%、13.33%, 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生存率、复发率分别为5.17%、94.83%、8.60%,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生存率及复发率差异不明显,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证实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可有效治疗膀胱癌。

综上所述, 对膀胱癌患者给予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 可缩短手术时间、导管时间, 同时可减少术中出血量, 具有并发症少、生存率高、复发率低等多种优点, 值得在医学实践中推广与使用。

参考文献

[1]孙铙, 许宁, 安伟, 等.经尿道诊断性膀胱肿瘤电切在膀胱癌分期诊断中的作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0, 10 (1) :602.

[2]谢保伟.同期区域灌注加经尿道汽化治疗晚期膀胱癌的远期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8) :1726-1727.

膀胱肿瘤的个性化治疗 篇2

膀胱肿瘤首发症状往往是无痛性肉眼血尿,部分患者的血尿不经特别治疗也会“自愈”。因此特别容易造成患者的忽视,认为就偶尔一次小便出血还不痛,应该没有什么问题。有些患者一年后再次因血尿回来就诊,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因此,对于中老年患者任何无痛性血尿,都建议做一个泌尿系统超声检查和脱落细胞学检查,排除膀胱肿瘤或者其他尿路上皮肿瘤的可能。

区分类型很关键

膀胱肿瘤绝大多数属于尿路上皮肿瘤。又根据其是否伴有膀胱肌层的侵犯,分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NMIBC)和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MIBC)两大类。这两类肿瘤的治疗方法和预后结果是截然不同的。其中NMIBC以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TURBT)为常用治疗方法。近年来经尿道膀胱肿瘤激光剜除术逐渐成为NMIBC治疗的新标准,其与传统的TURBT相比更具有优势。同时,激光en bloc剜除膀胱癌技术可以获得完整的肿瘤标本,病理学分级和分期更加准确,为后续治疗提供了更可靠的依据;而且止血效果彻底,还能减少TURBT中较常见的闭孔反射,避免膀胱穿孔的发生。

对于MIBC,由于肿瘤已经侵犯膀胱肌层,肿瘤细胞通过血管和淋巴向周围及远处转移的机会大大增加,原则上需要行膀胱全切除和盆腔淋巴结清扫,同时行尿流改道手术。如果勉强保留膀胱,虽然短期生活质量有所提高,但对于患者长期的肿瘤复发、局部和远处转移会带来不利影响,甚至还会危及生命。因此,从膀胱肿瘤治疗的总体效果上看,对已经诊断为MIBC的患者及时进行膀胱全切除显得尤为重要。

微创手术恢复快

目前NMIBC治疗以各类经尿道手术为主,包括传统的TURBT和最新的膀胱肿瘤激光剜除术。后者手术范围更彻底,术后出血少,恢复快。而MIBC可以在腹腔镜下行全膀胱切除术。作为微创手术的代表,腹腔镜手术就是在患者腹壁打几个0.5~1.0厘米大小的小孔,并通过腔镜摄像头把局部的病灶放大,在高清屏幕的实时监视下完成手术精细操作。因此,腹腔镜手术比起传统的开放手术,不仅仅是刀疤变小,更重要的是手术解剖更加精细和准确。一些重要的血管和神经都得到了良好的保护,手术出血量明显减少,基本可以做到术后不输血。

个性治疗是关键

膀胱肿瘤由于肿瘤性质、大小、部位、数量和是否复发等情况,治疗上的选择存在一定差别,合理选择个性化治疗方案是保证手术效果的关键。最新的欧洲泌尿外科诊疗指南建议,对每位膀胱肿瘤的患者按照肿瘤侵犯深度、病理分级、肿瘤大小、是否多发肿瘤、是否复发肿瘤、是否伴有原位癌等情况,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四组不同级别。对于部分膀胱肿瘤已经侵犯黏膜固有层,或者肿瘤较大、多发,或者怀疑第一次肿瘤切除不彻底,Re-TURBT能够提供更准确的病理诊断结果。对于高危以上的NMIBC,二次切除和肿瘤基底部活检能够提供更好的膀胱肿瘤治疗效果评价和预后判断。同时综合激光剜除、二次切除和肿瘤基底部活检、定期膀胱内灌注化疗和膀胱镜复查等规范化和个性化的综合治疗,也能够大幅度提高膀胱肿瘤的治疗效果。

对于MIBC的患者,切除膀胱后需要利用肠道进行膀胱替代。其中又主要分为不可控尿的流出道(如回肠膀胱Brick术)、可控尿的流出道(如Kock术)和原位膀胱术。其中回肠膀胱术适合于膀胱颈部、三角区和前列腺部尿道受侵犯的膀胱肿瘤,手术相对简便,并发症较少;而原位膀胱是利用肠道重新排列后和尿道直接吻合,手术后还可以维持正常排尿状态,生活质量较高,但不适合上述部位的膀胱肿瘤,同时也需要患者配合进行术后膀胱训练和定期随访。个性化地针对每一个MIBC患者选择最合适的尿流改道手术,一方面能够控制好肿瘤复发的风险,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保障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定期复查防复发

膀胱肿瘤手术后的复查非常重要。由于膀胱肿瘤容易复发和转移,术后复查的目标主要也围绕上述两方面。术后定期膀胱镜复查,首次一般术后3月,然后根据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等不同类型,进行不同时间点的复查。膀胱镜检查应该作为首选,结合CT、胸片等影像学检查,能够较好预防或早期发现膀胱肿瘤复发,进行及时治疗和处理。

尽管NMIBC恶性程度相对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要低,但肿瘤的复发率却较高。膀胱内灌注化疗就是一项预防肿瘤复发的重要手段,其又分为术后即刻灌注(手术后6小时内)和术后持续灌注。手术后即刻膀胱内灌注丝裂霉素、吡柔比星等化疗药物,可以杀灭膀胱内残留的肿瘤组织;手术后膀胱内定期灌注化疗药物还能预防膀胱肿瘤的复发;对于高危以上膀胱肿瘤患者,膀胱内灌注卡介苗更能调动全身免疫应答反应,防止肿瘤向肌层浸润性进展。

戒烟拒染好预防

膀胱肿瘤虽然较常见,但还是有办法可以进行预防的。从多项研究结果来看,吸烟被认为是造成膀胱癌最大的危险因素。另外一个造成膀胱癌发生的危险因素是化学染料,这往往多见于职业因素暴露。《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也指出,吸烟是目前最为肯定的膀胱癌致病危险因素,30%~50%的膀胱癌由吸烟引起。研究表明,吸烟能使膀胱癌危险率增加2~4 倍,而通过戒烟能使膀胱癌的发生率下降60%。同时长期染发,密切接触油漆、含苯染料、汽车废气和人造甜味剂,伴发膀胱结石、膀胱憩室、慢性炎症和尿潴留等,都会增加罹患膀胱肿瘤的风险。主动预防膀胱肿瘤还要注意保证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不熬夜,不酗酒。平时要多喝水,不长时间憋尿,多吃西红柿、西兰花、洋葱、苹果等抗氧化食物。

膀胱肿瘤虽然较常见,但该肿瘤的恶性程度与其他国内常见的实体瘤(肺癌、胃癌、肝癌等)相比不高。患者只要做到“早期检查不遗漏、规范治疗个性化、微创技术来保障、积极随访勤预防”,其疾病总体预后还是较好的。

膀胱肿瘤切除术 篇3

关键词:膀胱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膀胱灌注,护理

膀胱癌术后复发是导致病人死亡的最主要原因[1]。为了有效预防膀胱癌复发, 我院于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后对病人采取丝裂霉素膀胱灌注化疗, 经随访发现, 病人术后复发减少, 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0例病人, 男91例, 女29例;年龄41岁~78岁 (54.9岁±10.3岁) , 复发37例;均经病理切片确诊为膀胱移行细胞癌, 其中单发95例, 多发25例。

1.2 方法

所有病人均在全身麻醉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术中以电切灌洗液灌洗, 先电凝灼烧肿瘤基底部及其周围黏膜, 并根据肿瘤直径大小选择适宜电切范围, 如对直径在1.5cm以下肿瘤, 直接切除肿瘤根蒂部;对直径较大的肿瘤, 先切至瘤体浅层, 再从基部周围正常组织2.0cm切至浅基层, 随后灼烧基底部至完全切除肿瘤;对多发肿瘤切除时先切除小的后切除较大的。术后所有病人常规三腔气囊导尿管, 并给予丝裂霉素40 mg+0.9%氯化钠溶液30mL灌注化疗。灌注后指导病人按左侧、右侧、俯卧位、头低足高位及坐位顺序转动并各停留15 min~20min, 每周1次。连续灌注8次后改为每月1次, 再进行8次灌注化疗。灌注期间每隔3个月门诊复查1次膀胱镜与B超检查。

2 结果

120例病人术后5d~7d内均康复出院。术后随访6个月~18个月 (10.3个月±2.5个月) , 病人最大尿流率为17.7mL/s±4.2 mL/s, 贮尿囊最大容量为350mL±110mL;其中4例病人因癌灶转移死亡, 其余116例随访期间无一例复发。

3 护理

3.1 术前心理护理

癌症对病人尤其是老年病人造成的心理压力远远超出了其对病人身体造成的病痛与不适, 因此, 术前加强对膀胱癌病人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2]。术前护理人员要主动与病人交流, 耐心向病人讲解膀胱癌相关知识、治疗手段等, 并向其强调术后膀胱灌注对预防术后复发的重要性, 以增强病人对膀胱癌的认知水平及治疗依从性。仔细观察病人及家属的心理变化, 对缺乏治疗信心的病人可请病房已成功进行手术并获得良好治疗效果的病人现身说法, 以增强其治疗信心, 并及时疏导病人不良情绪。

3.2 膀胱灌注护理

3.2.1 灌注前护理

主要包括灌注前心理护理及灌注准备。膀胱癌病人术后膀胱灌注化疗持续时间较长、费用高, 且可能在灌注时或灌注后出现相关不良反应, 病人易产生焦虑、恐惧甚至不愿意坚持治疗等心理。护理人员要主动与病人谈心, 了解其心理特点, 详细向其讲解膀胱灌注的目的、意义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等, 使病人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灌注。灌注前准备主要包括尿常规检查, 了解病人有无泌尿系感染、膀胱镜检查等。对有膀胱镜检查史或泌尿系统感染病人要延迟7d灌注[3];对月经期女性病人禁灌注。灌注前给予病人富含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 以提高机体抵抗力。灌注前嘱病人少饮水, 灌注前4h禁饮水, 同时灌注前10min内嘱病人排空尿液以预防药液稀释。

3.2.2 灌注期间护理

灌注时护理人员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动作要轻柔, 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病人尿道黏膜损伤。询问病人有无不适, 并对其不适做出及时适当处理。灌注完毕时要向导尿管内再注入约5mL生理盐水以确保尿管内药物全部进入膀胱, 同时操作者左手轻轻按摩膀胱, 并将导管末端反折后拔出。

3.2.3 灌注后护理

灌注完毕并拔除尿管后嘱病人平躺20min, 并按左侧、右侧、俯卧位、头低足高位及坐位顺序每隔20min变换体位1次, 共保留120min, 以让化疗药物充分与膀胱黏膜接触、充分发挥药效。120min后排空膀胱并及时饮水约1 000 mL以减轻化疗药物对膀胱的刺激。同时嘱咐病人回去后多饮水、多休息, 2d~3d内以清淡饮食为主, 尤其忌烟、酒、咖啡及辛辣食物。

3.3 随访期间护理

详细登记膀胱灌注病人资料, 如病人灌注前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病变部位、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后24h尿量等。病人灌注化疗1周后电话随访病人有无不适, 询问尿的颜色、尿量等, 让病人充分体会到医护人员的真切关心与热情, 以提高病人膀胱灌注依从性。同时嘱病人定期门诊随访, 以便主治医生能及时了解病人病情并做出相应处理。

4 小结

膀胱癌是常见的泌尿系统肿瘤之一, 近些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手术是治疗膀胱癌的主要方法, 该方法对病人创伤相对小, 保留病人膀胱, 对病人术后生活质量影响较小, 但经手术治疗后膀胱癌复发率较高, 绝大多数病人于术后2年内复发[4]。因此, 如何有效降低膀胱癌术后复发率、延长病人生存时间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随着国际上肿瘤治疗中以保留器官为主的局部手术联合化疗趋势的流行, 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手术联合化疗药物膀胱灌注治疗膀胱癌逐步在国内开展与广泛应用, 且被认为是预防膀胱癌复发的重要措施。但术后反复多次、长时间的膀胱灌注给病人带来了严重的焦虑、恐惧等情绪, 直接降低了病人的治疗依从性及术后5年生存率。因此, 加强膀胱灌注护理显得尤其重要。作为护理人员, 一方面应努力加强业务能力训练, 确保减少操作时的医源性损伤;另一方面, 除在术前做好针对病人的心理护理以提高其对膀胱灌注的认知水平、改善病人心理状态外, 还应将这种心理疏导贯穿至膀胱灌注始终, 并加强沟通, 以提高病人战胜膀胱癌的信心与勇气。膀胱灌注结束后定期电话与门诊随访, 以便及时了解病人病情变化并表达出医护人员的关怀, 从而尽可能提高病人膀胱灌注依从性。

参考文献

[1]黄芬.非麻醉下经尿道等离子浅表膀胱肿瘤电切术病人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10, 24 (4C) :1092-1093.

[2]毛康军, 何王宇, 万飞熊.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联合术后膀胱灌注羟基喜树碱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J].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6 (8) :1399-1340.

[3]赵桂荣, 刘凤兰, 刘静.52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等离子切除术病人的护理[J].全科护理, 2010, 8 (12A) :3126-3127.

膀胱肿瘤切除术 篇4

文章编号:1003-1383(2012)02-0257-02中图分类号:R 737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2.02.055

膀胱肿瘤是泌尿外科最常见的肿瘤之一[1]。我院自2002年2月至2010年12月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治疗膀胱肿瘤84例,现报告如下。 资料和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84例,其中男76例,女12例;年龄50~79岁,平均62.3岁。单发68例,多发16例。移行细胞癌69例,乳头状瘤9例,内翻乳头状瘤6例。

2.手术方法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成功后取截石位。使用OLYMPUS电切镜。选用蒸馏水作为灌注液。电切功率20 W,电凝功率0 W。肿瘤位于侧壁者电极板应置于对侧大腿。经尿道置入电切镜,观察膀胱内肿瘤生长的部位、数目、大小、是否有蒂、肿瘤根部与输尿管口的距离。肿瘤有蒂且小者先电切蒂部,小肿瘤用电切环从镜鞘钩取出,较大肿瘤、广基者,从肿瘤一侧开始切除,切除范围为肿瘤基底周围正常组织2.0 cm,深达浅肌层,侧壁、三角区可稍深。近输尿管开口肿瘤先切输尿管口侧,必要时可切除输尿管口,多发肿瘤,先切除较小、不易达到者。用冲洗器吸出组织,彻底止血,插入尿管。术后24小时内予吡柔比星或丝裂霉素膀胱灌注。移行细胞癌以后每周1次,共8次,随后每月1次,共6~12次。结果本组84例均一次手术成功,手术时间8~65 min,平均26 min,无膀胱穿孔、输血、死亡病例,术后保留尿管3~7天。术后随访6~90个月。并发尿道狭窄4例,行尿道扩张。6例术后6~24个月复发再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治疗。失访1例。讨论膀胱肿瘤是泌尿系常见肿瘤之一,浅表膀胱肿瘤占全部膀胱肿瘤的75%~85%[2],浅表膀胱肿瘤包括Tis、Ta、T1肿瘤,但对有蒂、单发的T2肿瘤也适应TURBT[3]。TURBT具有创伤小,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复发后可再次反复手术。严格掌握TURBT手术指征、熟练的手术技巧、术后进行膀胱灌注化疗,可降低手术并发症及肿瘤复发率。TURBT一般出血不多,较小肿瘤容易止血,较大的肿瘤如蒂较细可在蒂部电凝止血后再切除。较大的肿瘤且蒂较粗或表面松脆的肿瘤止血困难,可通过调节灌洗液的流量与电切镜位置,在直视下使用电凝止血,或尽快将肿瘤切除至基底部再止血[4]。肿瘤位于侧壁者,电极板置于对侧大腿可减少闭孔神经的反射[5]。笔者认为TURBT的难点在切除范围及深度,这也是影响手术效果的主要因素,术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注意切除膀胱壁时黏膜、肌层切断后远离肿瘤位置向四周收缩,特别是膀胱充盈压力大时,可先电凝标志点后再切,避免形成大创面而切除范围小。②肌层的切除困难,可在电切的边缘轻点肌层,肌肉组织切断后收缩向肿瘤基底后再定刀切除,注意尽量切除足够深。③TURBT用蒸馏水作为灌注液,可裂解在手术过程脱落的存活肿瘤细胞,减少癌细胞种植的可能[6]。术后用吡柔比星或丝裂霉素常规进行膀胱灌注化疗,内翻乳头状瘤术后即刻膀胱灌注化疗一次,以后可不用化疗[7],但要定期随访。对于高复发和进展风险的肿瘤可在首次电切后2~6周行再次电切[8]。

总之,经尿道电切治疗膀胱肿瘤手术创伤小、时间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复发后可再次反复手术,是治疗浅表膀胱肿瘤的首选。

参考文献

[1]何光达.经尿道电切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12例的体会[J].右江医学,2005,33(2):177.

[2]那彦群,郭震华.实用泌尿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88.

[3]宋琳,王军才,李刚,等.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56例报告[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08,13(3):223224.

[4]高新,周祥福.微创泌尿外科手术与图谱[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7:206.

[5]梅骅,陈凌武,高新.泌尿外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65.

[6]甘伟胜,孔杰明,黄映善,等.经尿道电切术联合膀胱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32例[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1,33(4):435436.

[7]夏桃林,杨明,张海滨,等.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16例的诊治与预后[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11,26(2):127129.

[8]那彦群,郭震华.实用泌尿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89.

(收稿日期:2012-02-04修回日期:2012-04-11)

(编辑:梁明佩)

膀胱肿瘤切除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3年3月收治的126例经影像及病理确诊为浅表性膀胱癌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观察组中男52例, 女11例;年龄55~72 (60±5.5) 岁。对照组中男47例, 女16例;年龄56~75 (65±6.8) 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具体位置、肿瘤数目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膀胱部分切除术, 手术入口在下腹正中膀胱前, 打开膀胱后, 在距肿瘤周围2cm处切除, 注意切除的深度应该达到膀胱壁, 切除后同样用甘露醇冲洗, 放置引流管, 缝合关腹。观察组采取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控制膀胱容量在180~220ml, 硬膜外麻醉后采用WOLF22.5F电切镜, 切割时注意从根部开始切割, 术中用甘露醇冲洗膀胱, 直至癌组织切完位置。其他方面同对照组。

1.3 临床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术中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后住院时间、膀胱冲洗时间、留置导管时间;术后1年随访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以及出现相关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 (百分率) 表示, 行χ2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比较

观察组手术出血量较对照组少, 手术时间也较对照组短, 两者均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膀胱冲洗时间、留置导管时间比较

观察组均较对照组短,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s)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以及手术复发率比较

手术后观察组发生%膀胱痉挛、膀胱出血、闭孔反射等相关并发症的人数为2例 (2/63) , 对照组出现相关并发症的人数为8例,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一年随访发现对照组复发人数为1例 (1/63) , 观察组为7例 (7/63) , 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膀胱肿瘤部分切除术是一种传统的手术方式, 它是通过开放式手术方式, 按照病灶大小、浸润范围, 切除肿瘤及周边组织达到治疗的目的[4], 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是指将电切除器械经尿道放入膀胱, 然后将病灶切除的方法[5]。通过本研究结果发现两种手术方法各有其优缺点。

本研究结果表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浅表性膀胱癌手术出血量少, 手术时间短相对于膀胱肿瘤部分切除术, 术后住院时间, 导管留置时间以及膀胱冲洗时间也较其短, 但是, 其手术复发率高, 这可能是由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在切除肿瘤时不干净所造成的。本研究结果与李金生在膀胱部分切除术与经尿道气化电切术治疗浅表性膀胱癌的临床效果比较相近, 因此, 笔者认为这两种手术方法各具有其优点, 医生在选择手术方法时应该与病人及其家属沟通。

综上所述,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浅表性膀胱癌具有操作简单, 损伤性小, 并发症少等优点, 但其复发率高。

参考文献

[1]陈伟.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表浅层膀胱癌的疗效和安全性:对比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4, 17 (2) :223-225.

[2]石红英.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的手术的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 2014, 5 (13) :34-37.

[3]胡启建.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与膀胱部分切除术临床疗效比较[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 34 (23) :3447-3448.

[4]付东军, 王德昕, 柳荣强, 等.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75例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 2014, 20 (32) :67-68.

膀胱肿瘤切除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均来自2010年6月-2011年9月本院收治的膀胱肿瘤患者,共126例。经诊断均为表浅性肿瘤。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观察组:男45例,女18例,年龄28~78岁,平均(44.6±5.2)岁,肿瘤直径10~26 mm,平均(18±8)mm,T1 14例,T2 13例,G1 17例,G2 19例;对照组:男44例,女19例,年龄26~81岁,平均(45.8±5.6)岁,肿瘤直径11~25 mm,平均(18±7)mm,T1 15例,T2 12例,G1 17例,G2 19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行常规消毒和持续硬膜外麻醉。对照组:采用TURBT治疗,患者取膀胱截石位,选用26F式电切镜(电切功率120 W,电凝功率80 W),用5%葡萄糖溶液进行低压灌注冲洗,通过电切镜观察膀胱内肿瘤位置、大小、数目、形态、是否有蒂及肿瘤与管口的关系。带蒂肿瘤先切除肿瘤至肌层,电灼其基底部,然后电切周围2.0 cm正常黏膜及浅肌层。对于较大肿瘤,从侧方切开显露肿瘤蒂部,切断蒂纤维组织,最后切除全部肿瘤。对于多发性肿瘤先切除较小肿瘤,止血后再切除较大肿瘤。对位于膀胱顶部肿瘤可采用弧形切除法。观察组:采用PKRBT治疗[2],患者取膀胱截石位,英国“Gyrus”等离子电切系统(电切功率100~140 W,电凝功率60~80 W),0.9%生理盐水为冲洗液,手术操作均在电视影像系统下进行,先观察膀胱内肿瘤生长的部位、大小、数目、是否有蒂及与输尿管口的关系等情况,然后采用电切环双极电刀由远到近依次将瘤体及瘤蒂切除,切割温度低于90℃,切除范围应包括肿瘤周围1~2 cm的正常黏膜,切除深度达肌层,彻底止血。用冲洗器将组织碎块及血块冲出体外,术后常规留置Foley双腔尿管。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肉眼血尿时间、膀胱冲洗时间、尿管留置时间和并发症(膀胱穿孔、大出血等)发生率、2年内复发率、闭孔神经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等比较

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肉眼血尿时间、膀胱冲洗时间、尿管留置时间均较对照组短,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0.05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2年内复发率、闭孔神经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年内复发率、闭孔神经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例(%)

*与对照组比较,<0.05

3 讨论

膀胱肿瘤为泌尿系统常见的肿瘤,绝大多数为表浅型肿瘤,约占膀胱肿瘤的70%左右。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迅速发展,TURBT、PKRBT等多种微创疗法被广泛应用于膀胱肿瘤的治疗。TURBT是治疗浅表型膀胱瘤的一种重要方法,临床疗效已得到国内外泌尿外科界的广泛认可,主要适用于病理G1、G2和临床上Ta非浸润性乳状瘤,T1、T2期浅表型非浸润性膀胱瘤[3]。Sclunidt报道,TURBT用于治疗TI期浅表性膀胱肿瘤治愈率可达80%以上。该术式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及可重复性等优点,但也存在技术要求较高、出血多、易出现膀胱穿孔、术后复发率较高等不足之处[4]。等离子双极电切术是1999年我国新引进的一项新技术,等离子体双极电切工作电极与回路电极都位于电切环内,与生理性Na Cl溶液构成局部控制电路,电流不通过患者身体。高频电流通过两个电极时激发Na Cl溶液将大分子中的化学键、氢键、离子键打破形成等离子体,作用于组织产生电气化切割电凝效果,切割时可产生3~5 mm均匀凝固层,减少了冲洗液的吸收,避免产生稀释性低钠血症,有效预防TURS的发生;切割时表面温度较低,热穿透效应较少,减少了对周围组织的损伤、术后瘢痕形成和输尿管狭窄;同时由于离子束集中,不粘刀,切割时形成凝固使小血管和淋巴管迅速闭合,保证切割精细、创面完整、止血效果好,对深部神经肌肉电刺激较轻,降低了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和膀胱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5,6]。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肉眼血尿时间、膀胱冲洗时间、尿管留置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年内复发率、闭孔神经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PKRBT治疗膀胱肿瘤缩短手术住院时间,提高了疗效,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等,疗效优于TURBT。

总之,PKRBT治疗膀胱肿瘤弥补了TURBT术式的不足,疗效优于TURBT。

摘要:目的:比较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和经尿道膀胱肿瘤等离子切除术(PKRBT)治疗膀胱肿瘤的疗效。方法:将126例膀胱肿瘤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分别给予PKRBT和TURBT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肉眼血尿时间、膀胱冲洗时间、尿管留置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2年内复发率、闭孔神经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肉眼血尿时间、膀胱冲洗时间、尿管留置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年内复发率、闭孔神经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KRBT治疗膀胱肿瘤弥补了TURBT术式的不足,疗效优于TURBT。

关键词:膀胱肿瘤,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经尿道膀胱肿瘤等离子切除术

参考文献

[1]刘峰.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38例体会[J].中外医疗,2010,4(26):82.

[2]王行环,王怀鹏,陈浩阳,等.经尿道等离子体双极电切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及膀胱肿瘤[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3,24(5):318-320.

[3]朱晓峰,李向利,关海英.等.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切除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J].江苏医药,2010,18(3):87-88.

[4]王亮,李黎明,崔喆,等.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与普通电切术中失血量比较[J/CD].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2009,3(1):11-14.

[5]邱敏捷,徐乐,蒋杰宏.经尿道等离子电气化电切术治疗浅表膀胱肿瘤57例效果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0,16(12):73.

膀胱肿瘤切除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间我院100例经病理确诊的浅表性膀胱肿瘤患者, 女35例, 男65例, 年龄35岁~85岁, 单个肿瘤直径范围为0.5 cm~3.0 cm且均位于输尿管口旁2 cm以内。术前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及CT尿路造影 (CTU) 检查显示均无输尿管扩张、未侵犯下段输尿管和无肾积水。本组患者除外有肌层浸润者。

1.2 手术方法

采用硬膜外麻醉, 取截石位, 先将膀胱镜顺利置入膀胱内, 钬激光光纤沿着膀胱镜操作孔置入, 设置钬激光能量1.0~2.0 J, 频率15~20 Hz, 功率20~40 W。据肿瘤基底1 cm处开始切割, 在肌肉层上方完整切除肿瘤, 同时切除肿瘤周围2 cm内的膀胱黏膜组织, 肿块可从膀胱镜鞘直接冲出, 术后留置20F三腔气囊导尿管。若患者存在尿道狭窄, 无法置入膀胱镜, 可在输尿管镜引导下操作。

1.3 术后处理及随访

术后24 h内行膀胱内即刻灌注化疗, 化疗药物为吡柔比星、表柔比星、丝裂霉素、吉西他滨等, 膀胱穿孔或术后出血较多的患者以后再行膀胱内规律灌注化疗, 方案为:前2个月每周1次, 共8次, 随后改为1个月1次, 总疗程1年。术后首年, 每3个月复查膀胱镜1次, 术后第2年每半年复查膀胱镜1次, 术后第3年起每年复查膀胱镜, 若发现膀胱肿瘤复发, 可再次行钬激光切除肿瘤。

2 结果

100例患者均一次性手术成功, 且无膀胱穿孔、闭孔神经反射、术中及术后大出血、输尿管口闭塞、输尿管口狭窄等并发症发生, 单个肿瘤切除时间5 min~30 min。肿瘤切除后可清晰显示输尿管口, 术中未见输尿管口闭塞、狭窄, 无膀胱穿孔, 输尿管口可见喷尿。术后病理证实为膀胱尿路上皮癌, Ta期38例, T1期62例。术后3个月~12个月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及CT均未见患侧输尿管扩张及肾积水, 复查膀胱镜检查未见输尿管口闭塞、狭窄, 无复发, 可见患侧输尿管口喷尿。

3 讨论

随着技术的发展, 浅表性膀胱肿瘤的微创手术方式已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手术方式, 并成为“金标准”, 与开放手术比较, 其有创伤小、恢复快及无腹壁种植危险等优点。输尿管口旁肿瘤是较难处理的一种, 处理不好易导致输尿管口闭塞、狭窄, 术后输尿管反流等情况。输尿管由膀胱肌肉间隙进入膀胱三角之深层肌时, 深层肌纤维即围绕输尿管向上延伸, 称为Weldeyer鞘, 松弛时尿液能顺利流入膀胱, 收缩时能阻止尿液反流, 起到开关的作用。当输尿管穿入膀胱壁后, 输尿管环形肌与膀胱三角区深肌层融合, 产生拱状结构, 此段输尿管长度为0.7 cm, 然后输尿管向下便进入膀胱黏膜段, 在出口处内纵行肌裂开形成输尿管口。因此, 如若膀胱肿瘤靠近输尿管口时, 切除膀胱肿瘤时易损伤输尿管下段, 破坏Weldeyer鞘, 导致输尿管反流, 或损伤肌层从而产生瘢痕组织, 使得输尿管口闭塞或狭窄。所以传统理念认为肿瘤位于输尿管口2 cm以内的患者不适合采取腔内手术治疗, 应行膀胱部分切除加输尿管再植术进行治疗, 但此法操作复杂、创伤大且并发症较多[1,2]。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 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特别对于输尿管口旁浅表性膀胱肿瘤患者优势更为明显, 且无需行闭孔神经阻滞, 不发生闭孔反射, 可避免膀胱穿孔。钬激光是利用氢闪烁光源激活嵌在钇-铝石榴石晶体上的稀有元素钬而产生的脉冲式近红外线激光, 波长2 140 nm, 位于水的吸收范围, 较易被水介质吸收, 安全性高。且由于钬激光是脉冲式激光, 脉冲时间短, 仅为0.25 ms, 组织穿透性差, 深度<0.5 mm, 瞬时功率可高达10 k W, 能够做到精确切割以及良好的凝固止血。钬激光能量无电场效应, 不会刺激闭孔神经, 可避免闭孔神经反射, 故极少造成膀胧穿孔、尿外渗等严重并发症。

由于钬激光的特性, 应用于膀胱肿瘤切除时有如下优点: (1) 钬激光可从肿瘤边缘基底部将肿瘤整块切除, 并可精确切至肌层, 保持肿瘤完整性, 不易出现肿瘤残留, 避免二次手术。 (2) 钬激光光纤无需直接切割肿瘤, 避免挤压肿瘤, 可大大降低肿瘤细胞脱落、种植[3]。 (3) 钬激光无电场效应, 不会产生闭孔神经反射, 不会有电离传导, 不会损伤输尿管口周围组织, 不会导致输尿管口狭窄、输尿管反流、肾及输尿管积水等并发症发生, 安全性高, 并发症少。另外, 钬激光切除肿瘤的同时可封闭淋巴管及血管, 降低术中肿瘤转移概率, 而研究表明[4], 钬激光照射人膀胱癌细胞株T-24, 能够诱发肿瘤细胞凋亡。

综上所述, 经尿道钬激光切除输尿管口旁浅表性膀胱肿瘤的疗效肯定, 安全性高, 且操作简单, 手术时间短, 术中出血少, 术后恢复快, 并发症发生率低,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黄献宏, 马勇, 董高志, 等.经尿道电切治疗输尿管口附近表浅膀胱肿瘤[J].当代医学, 2011, 17 (11) :79.

[2]张振丰, 刘晓强, 蔡启亮, 等.输尿管口旁浅表性膀胱肿瘤的微创治疗[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13, 28 (4) :258-259、262.

[3]DYRSKJT L, ZIEGER K, REAL F X, et al.Gene expression signaturespredict outcome in non-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rcinoma:amulti-center validation study[J].Clinical Cancer Res, 2007, 13 (12) :3545-3551.

膀胱肿瘤切除术 篇8

近年来, 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 激光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泌尿系统尿路上皮肿瘤的治疗中。笔者对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2011年12月-2012年10月分别行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患者术中术后一些临床指标进行比较,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钬激光组 (HOLRBT组) :男24例, 女6例;年龄44~82岁, 平均62岁;肿瘤直径0.5~4 cm, 平均1.3 cm。电切组 (TURBT组) :男22例, 女8例;年龄50~74岁, 平均61岁;肿瘤直径0.5~3.5 cm, 平均1.5 cm。每组患者均有肿瘤位于膀胱侧壁。两组在性别、年龄、肿瘤直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注:膀胱癌分期采用膀胱癌2009TNM分期系统 (UICC) ;分级系统采用WHO2004分级法

1.2 纳入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 (1) 术后病理证实为尿路上皮肿瘤; (2) 术后证实为NMIBT; (3) 病理分期、分级明确。排除标准: (1) 术中同时处理含明显影响比较对比指标的并发症, 如膀胱结石、输尿管结石等; (2) 肿瘤分期T2以上; (3) 应用其他抗肿瘤治疗; (4) 术后未规律膀胱灌注治疗。

1.3 治疗方法

1.3.1 HOLRBT组

腰硬联合麻醉, 截石位。采用Versapulse Power Suite Holmium 100 W钬激光设备, 光纤550μm, 功率10~30 W。采用0.9%生理盐水持续灌注。对于较小或较大但基底宽的肿瘤, 在钬激光绿色光诱导下烧灼瘤蒂或基底部, 再处理黏膜下层及肌层;对于较大且蒂较小的肿瘤, 先处理阻碍肿瘤基底部暴露的瘤体, 瘤体切除完成后, 吸出肿瘤组织, 再用激光切除肿瘤基底部, 直至暴露正常肌纤维为止。然后对肿瘤组织周围1~2 cm以内的正常膀胱黏膜用激光进行汽化, 术毕对基底及创缘随机活检。

1.3.2 TURBT组

腰硬联合麻醉, 截石位。采用Conmed Sabre 2400设备。采用5%甘露醇注射液间断冲洗。对于较小的肿瘤, 从肿瘤基底部开始电切至暴露肌层;对于较大的肿瘤, 由暴露的瘤体逐层切至肿瘤基底部, 直至暴露正常肌纤维为止。然后对肿瘤组织周围1~2 cm以内的正常膀胱黏膜进行电灼, 术毕对基底及创缘随机活检。

1.3.3 术后膀胱灌药

两组患者术后24 h内均给予膀胱灌药化疗, 灌注药物为表柔比星注射液 (法玛新) 50 mg+0.9%生理盐水50 m L, 1次/周, 连续8周, 之后1次/月, 连续10个月。每3个月复查1次膀胱镜。随访时间12~22个月。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A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如服从正态分布, 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如不服从正态分布, 以 (M±QR) 表示, 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X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手术均一次完成, 术后创面基底及创缘随机活检均未见肿瘤组织。两组肿瘤6个月原位复发率无显著差异;HOLRBT组术中闭孔神经反射率、术后膀胱冲洗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小于TURBT组 (P<0.05) , 手术时间大于TURBT组 (P<0.05) ;TURBT组有19例出现闭孔神经反射, HOLRBT组无闭孔神经反射, 两组均无膀胱穿孔;术后1年内, HOLRBT组有1例原位复发, 再次行HOLRBT及规律表柔比星注射液 (法玛新) 膀胱灌注, 至今未见复发;TURBT组有2例原位复发, 再次行TURBT及规律表柔比星注射液 (法玛新) 膀胱灌注, 至今未见复发。其余病例随访至今未见有肿瘤复发。两组术中术后指标比较见表2。

3 讨论

自1966年Parsons[5]首先将激光应用于泌尿外科领域以来, 激光治疗技术以其安全、简单、出血少等优点获得广泛应用, 临床效果满意。近年来,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TURBT) 一直是治疗NMIBT的“金标准”, 但其也有不足之处, 如术中、术后出血较多, 易膀胱穿孔[6], 且不宜用于安装心脏起搏器或支架植入的患者[7]。钬激光和绿激光在膀胱肿瘤的治疗中应用较多[8]。

钬激光 (HO:YAG laser) 采用稀有元素钬同YAG水晶结合, 激发产生脉冲式近红外线光, 激光2100 nm, 可被水吸收, 脉冲时间为0.25 ms, 远小于组织的热传导时间1 ms, 瞬间功率达10 k W, 组织穿透深度小于0.5 mm, 对周围组织的热损伤范围小, 有着优秀的汽化切割效应及止血能力[9]。钬激光与电切治疗NMIBT手术指征相同, 即T2以内的膀胱尿路上皮肿瘤。两者相比, 钬激光有如下优点: (1) 操作简单, 易掌握, 穿透深度小, 尤其适用于初学者; (2) 出血少, 手术视野清晰, 利于术中操作, 降低肿瘤漏切的可能, 减少了术后冲洗时间。这是因为钬激光的汽化作用使肿瘤的小血管在被切割的同时被封闭, 使得术中、术后出血都少[10]; (3) 冲洗液为等张溶液生理盐水, 避免了循环负荷过重、肺水肿等电切综合征的发生; (4) 钬激光操作中无局部电流的产生, 不会引起闭孔神经反射, 且组织穿透深度较浅, 减少了膀胱穿孔的可能, 且适合安装心脏起搏器或支架植入的患者。而电切时电流为持续高频正弦波, 一般人体有高频电流通过时并不产生冲击感, 对神经无刺激作用, 但其常混有低频电流, 会产生闭孔神经反射, 故增加了膀胱穿孔的可能性[11]; (5) 因钬激光穿透深度浅, 相对于电切切割深度易掌握, 且无需担心闭孔神经反射, 故可切割深度较电切更深; (6) 术后住院时间短, 提示钬激光较电切患者恢复快; (7) 有主动免疫效应。范海涛等[12]认为钬激光为非接触式汽化, 在汽化的同时可破坏脱落的癌细胞, 避免种植, 且肿瘤细胞可作为抗原引起主动免疫效应, 术后复发率低于电切组。本研究组两组1年复发率未见明显差异, 甚至22个月时复发率仍未见明显差异, 可能与随访时间短、研究例数少有关, 需进一步考证; (8) 可同时处理其他合并症, 如合并前列腺增生症、膀胱结石、输尿管结石等[9]。

电切相对于钬激光有如下优势: (1) 切割肿物较钬激光更容易, 手术时间比钬激光更短, 对直径较大、手术耐受性差的患者可选择电切以减少手术时间; (2) 切割后的创面整齐、美观; (3) 对于膀胱正后壁、膀胱颈口一些位置隐蔽、可视角狭小的肿瘤切割较钬激光容易; (4) 设备费用较钬激光便宜, 利于临床上技术的拓展[13]。

膀胱肿瘤切除术 篇9

方法:对15例膀胱癌患者实施全膀胱切除后回肠代膀胱术和综合护理措施。

结果:经相应护理及术后膀胱功能训练,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

结论:术前做好肠道清洁和肠道灭菌准备;术后注重引流管的护理,做好膀胱冲洗;术后早期积极进行回肠代膀胱功能训练及预防并发症,取得了满意的治疗和护理效果。

关键词:膀胱癌全膀胱切除术回肠代膀胱围手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31-02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肿瘤之一[1],分为表浅性和浸润性两类。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对于多发、复发、浸润性肿瘤均应考虑进行根治性膀胱全切后行尿流改道。膀胱全切除后,需要用肠管代膀胱,由于手术涉及肠管吻合,肠段移植、皮肤造瘘等,手术范围大,操作时间长,对病人影响也较大,因而需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2007年10月~2012年5月,我院泌尿外科共收治膀胱癌患者102例,其中15例膀胱肿瘤患者行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术,经过针对性治疗、护理及康复指导,均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手术前后护理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共有患者15例,均为男性,年龄47岁~73岁,平均60岁,均有无痛性肉眼血尿病史。术前行膀胱镜检查明确肿瘤部位并进行组织活检。术前活检及术后病理诊断均为多发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

1.2手术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下行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尿流改道术,术中首先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取回盲部附近一段长约20cm的带肠系膜的游离回肠袢代替切除的膀胱,双侧输尿管与肠袢端侧吻合,常规置双侧输尿管支架,回肠远端于右下腹处造瘘。术后切口处留置引流管,常规应用抗生素。

1.3结果。15例患者手术均顺利。术后早期发生不同程度的尿失禁或排尿困难,其中9例术后每3~4h站位或坐位排尿1次,每次尿量约300~500ml;6例术后蹲位排尿,每次需行局部手法按壓才能排尿。经治疗后均好转,出院后按照护士的指导训练后能自行排尿,回肠代膀胱功能情况良好。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由于患者不完全了解自己的病情,对疾病、手术、预后存在焦虑、恐惧心理,因此做好手术前心理护理非常重要。①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评估患者的焦虑程度,给予心理安慰。②向患者及家属耐心解释手术的必要性,让他们充分了解尿流改道后的情况,取得患者和家属的配合。③介绍同种病例愈合患者现身说法,增强患者的信心[2]。

2.1.2饮食护理。嘱患者进食高蛋白、易消化且营养丰富的食物,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手术的耐受力。

2.1.3肠道准备。充分的肠道准备对手术能否成功非常重要。一般术前3d进少渣半流质饮食,术前2d改为流质饮食。为控制肠道菌群生长,预防感染,术前3d开始口服甲硝唑0.4g、诺氟沙星0.2g,1天3次。术前晚及术晨清洁灌肠,至流出液澄清无粪渣为止[3]。

2.2术后护理。

2.2.1基础护理。按全麻术后护理,去枕平卧,保持呼吸道通畅。严密观察生命征及病情变化,严格记录24h出入量,维持水、电解质、酸碱的平衡。协助患者床上翻身及肢体活动,预防褥疮及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禁食期间予以口腔护理,防止口腔炎的发生。

2.2.2各引流管的护理。引流管的护理是术后预防并发症的关键。术后引流管较多,可在各条引流管上贴标签,并注明引流管的名称,便于观察。每日更换引流袋,防止逆行感染。

2.2.3水电解质紊乱的观察和护理。回肠代膀胱采用的是回肠节段,肠壁特有的分泌与吸收功能,可吸收尿液中的电解质、尿素氮、肌酐等,就有可能发生高氯性酸中毒、低钠血症和肾功能不全[4],故术后要定期复查电解质及肾功能情况,以便及时发现纠正。

2.3膀胱功能训练。术后待吻合口愈合后,指导患者对留置导尿管定时放尿,开始每次贮尿50ml放尿1次,以后逐渐增加,当膀胱容量达到150ml左右时即可拔管[5]。拔除导尿管后,指导患者定时排尿。

2.4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尿漏、尿失禁、排尿困难和尿潴留为术后常见并发症。尿漏表现为术后创口出现淡黄色液体渗出,导尿管引流尿液量减少。为预防尿漏的发生,保持尿管通畅是关键,术后可定时挤压尿管,以5%碳酸氢钠低压冲洗膀胱,每天2次。而尿失禁日间和夜间均可见,夜间尿失禁较常见,表现为拔除导尿管后不自主的溢尿、尿液滴沥。尤其是夜间熟睡后外括约肌松弛时更易发生[6]。应用上述回肠代膀胱训练方法,可使尿失禁症状缓解。对于排尿困难和尿潴留多因解剖结构改变引起,此外,膀胱的粘液堵塞或膀胱颈口狭窄均可导致排尿障碍[7]。术后必须训练患者使用腹压排尿,具体方法见膀胱功能训练。

3出院指导

指导患者加强膀胱的功能训练,定期门诊随访,平时要多饮水,勤排尿,加强营养,劳逸结合。术后若出现远期并发症,如高氯性酸中毒、低钾、低钠血症或排尿不畅等,应及时到医院进行相应处理。

参考文献

[1]冯月华,刘静,赵桂荣.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术病人的围手术期护理[J].全科护理,2010,8(3):798-799

[2]李春秀,董小平.金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30例围手术期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26):6454~6455

[3]袁敏,赵淑梅.膀胱癌全切回肠代膀胱腹壁造瘘围手术期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9):1582

[4]许锦兰,王成元.膀胱全切回肠代新膀胱术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03):40~41

[5]鞠红卫,高春霞,于娜,等.51例低压抗返流回肠代膀胱术的护理[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9,(06):739~740

[6]朱斌,项明峰,潘正跃.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尿流改道术式的选择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44(1):28

膀胱肿瘤切除术 篇10

资料与方法

本组65例患者均经B超、膀胱CT、IVP及膀胱镜下活检明确诊断为浅表性膀胱肿瘤, 病理均为移行细胞癌, 且临床分期Ta~T2a期。随机分为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组 (HOLRBT组) 与经尿道等离子体膀胱肿瘤电切术组 (TURBT组) 。HOLRBT组25例, 男19例, 女6例;年龄31~82岁, 平均63.2岁;肿瘤直径0.6~4.1 cm, 平均2.3cm;肿瘤单发20例, 多发5例;原发肿瘤22例, 复发肿瘤3例;21例肿瘤有蒂, 4例为广基底。TURBT组40例, 男32例, 女8例;年龄29~78岁, 平均61岁;肿瘤直径0.5~4.3 cm, 平均2.4 cm;肿瘤单发33例, 多发7例;原发肿瘤34例, 复发肿瘤6例;33例肿瘤有蒂, 7例广基底。

手术方法:两组均采用硬膜外或腰麻, 经尿道直视下置入操作镜。先观察肿瘤位置、大小、形态、数目与输尿管开口的关系, 确定切除的顺序, 以免遗漏。 (1) HOLRBT组膀胱冲洗液以0.9%氯化钠注射液为介质。先将肿瘤周围2.0cm处及基底黏膜凝固封闭, 再从此膀胱黏膜处进行推进式切割, 深达肌层, 沿基底部完整切除肿瘤及周围部分膀胱黏膜。若肿瘤较大, 可先从蒂部将其完整切下, 再处理基底部及周围黏膜, 特别大者可用钬激光切成数块取出, 术毕行创缘及创面基底部活检无肿瘤细胞残留。 (2) TURBT组采用英国Gyrus等离子电切系统, 灌注液为0.9%氯化钠注射液, 对直径较小, 有蒂肿瘤在连续冲洗下可使肿瘤根蒂部显露, 直接电切蒂部。两组手术结束后均留置尿管, 术后常规行吡柔比星30 mg或氟尿嘧啶500mg膀胱灌洗化疗, 1次/周, 8周后改为每个月1次, 持续10个月。每3个月门诊复查并行膀胱镜检查, 持续1年。对两组平均手术时间、留置尿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膀胱冲洗时间、闭孔神经反射例数、膀胱穿孔例数、术后短期肿瘤复发例数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 计量资料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结果

HOLRBT组手术时间12~55分钟, 平均28分钟。无1例发生闭孔神经反射及膀胱穿孔, 术后无需膀胱冲洗, 住院时间3~5天, 平均3.5天。留置尿管时间1~3天, 平均2.5天。随访6个月~1年, 平均随访8个月, 3例复发, 均无原位复发, 复发率12%。TURBT组手术时间15~52分钟, 平均30分钟。发生闭孔神经反射8例, 膀胱穿孔3例。术后膀胱冲洗时间1~3天, 平均2.2天。住院时间5~7天, 平均6.5天。留置时间2~4天。平均3.5天。随访6个月~1年, 平均随访时间9个月, 5例复发, 其中原位复发2例, 复发率12.5%。

两组平均手术时间及术后短期肿瘤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留置尿管时间、住院时间、膀胱冲洗时间、闭孔神经反射及膀胱穿孔例数明显少于TURBT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讨论

近年来, 随着钬激光技术的出现及腔镜技术的发展, 利用钬激光技术与腔镜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已逐渐成为趋势, 并且疗效得到临床肯定[1]。

钬激光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氪闪烁光源激活嵌在钇-铝石榴石晶体上的稀有元素钬而产生的脉冲式近红外线激光, 波长2 140 nm, 恰位于水的吸收范围, 能够较易被水介质吸收而穿透性弱, 安全性大为提高, 能够做到精确切割和良好的凝固止血。钬激光能量无电场效应, 不会刺激闭孔神经, 可以避免闭孔神经反射, 因此极少造成膀胱穿孔、尿外渗等严重并发症[2]。本文HOLRBT组无1例发生闭孔神经反射及膀胱穿孔, 而TURBT组发生闭孔神经反射8例, 膀胱穿孔3例, 均为闭孔神经反射所致。钬激光能量止血效果显著, 手术几乎可以达到无血操作, 打击小、恢复快, 术后留置尿管时间也大为缩短[3]。本研究显示, HOLRBT组留置尿管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TURBT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因此, HOLRBT不仅达到了出血少、恢复快的治疗效果, 同时住院时间的缩短不仅节约了社会医疗资源, 而且也为患者减轻了经济负担。

肿瘤复发率是评价疗效的重要指标, 本研究随访6~12个月, 两组肿瘤复发率分别是12% (3/25) 和12.5% (5/40) , 与文献报道相符,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表明钬激光治疗浅表性肿瘤的短期复发率至少可以与TURBT相当。但TURBT组在复发肿瘤中, 有2例为原位复发, HOLRBT组切除膀胱肿瘤手术区域复发率略低于TURBT组, 而对非治疗区域复发率无明显影响, 原因可能是在电切侧壁和顶壁等部位的肿瘤时, 为避免因闭孔神经反射而引发膀胱穿孔等并发症, 导致切除深度不足, 从而增加了肿瘤原位复发的机会。而HOLRBT无此担忧, 因为钬激光能量极易被表层组织吸收, 因此可避免闭孔神经反射及膀胱穿孔的发生。但行HOLRBT治疗时, 应严格非接触式操作, 钬激光功率不宜过大, 膀胱呈半空虚状态, 切除过程中需要精确分辨膀胱黏膜层、黏膜下层及浅肌层等解剖层次, 以有效控制切除深度。

综上所述, HOLRBT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 临床疗效与TURBT相近, 但HOLRBT无闭孔神经反射及膀胱穿孔, 术中术后出血少、术后不需要膀胱冲洗、住院时间短、恢复快等优势, 是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的理想选择, 必要时两者可结合使用。

参考文献

[1]Hossain MZ, Khan SA, Salam MA, et al.Holmium YAG laser treatment of superficial bladder carcinoma[J].Mymensingh Med J, 2005, 14 (1) :13-15.

[2]孙颖浩, 许传亮, 温晓飞, 等.钬激光联合膀胱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03, 24 (6) :380-381.

上一篇:党员民主评议系统下一篇:剥离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