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功能的恢复

2024-07-24

膀胱功能的恢复(通用10篇)

膀胱功能的恢复 篇1

脊髓损伤 (spinal cord injury, SCI) 发生率逐年增高, 由先天性疾病、外伤、血管性疾病和医源性损伤等诸多因素导致[1]。神经源性膀胱作为脊髓损伤的临床常见合并症之一, 是指人体控制排尿功能的神经系统发生损伤后出现的膀胱肌尿道功能障碍, 容易引发泌尿系统的多种并发症, 其中肾功能衰竭是脊髓损伤病人死亡的第一大原因[2]。因此, 重建和修复脊髓损伤病人的膀胱功能是康复治疗目标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对于提高病人日常生活能力、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经皮神经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再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病人进行康复护理, 获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择2013年10月—2015 年2月在我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脊髓损伤病人86例, 均经X线、CT或核磁共振成像 (MRI) 检查确诊。其中高处坠落、车祸等外伤所致神经损伤68例, 椎管肿瘤术后者10例, 急性脊髓炎8例。临床表现为四肢瘫或截瘫, 分别自主排尿或完全无自主排尿能力。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 例, 观察组43例, 男35例, 女8例;年龄18岁~76岁 (42.62岁±9.57岁) ;病程2周~3周 (2.01 周±0.63周) 。对照组43 例, 男38 例, 女5例;年龄18岁~76岁 (42.62岁±9.57岁) ;病程2周~3周 (2.85周±0.63周) 。观察组病人中10例完全性损伤, 对照组病人中12例完全性损伤。

1.2 纳入标准 (1) 均为颈、胸和腰段脊髓损伤的病人, 符合美国脊柱损伤学会 (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ASIA) 制定的脊髓损伤[3]和神经源性膀胱诊断标准[4]; (2) 病人病情稳定, 不需要抢救、监护或大量输液; (3) 年龄14 岁~62 岁; (4) 意识清楚, 具有一定表达能力; (5) 知情同意, 自愿参加本研究。

1.3 排除标准 (1) 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 (2) 并发尿道或膀胱损伤、畸形和狭窄等; (3) 并发严重前列腺增生症; (4) 尿道括约肌痉挛和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 (detrusor sphincter dyssynergia, DSD) 的病人; (5) 治疗前经尿常规和超声检查有肾积水、尿路感染和泌尿系结石等疾病的病人; (6) 有精神疾病而不能配合治疗者; (7) 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者; (8) 自愿放弃继续治疗者。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4 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膀胱功能再训练, 包括反射性排尿训练、间歇导尿、代偿性排尿训练、盆底肌训练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增加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 具体方法如下。

1.4.1 间歇性清洁导尿在执行饮水计划的前提下实施间歇性导尿, 导尿的频率需根据残余尿量来确定[5,6], 导尿时间一般选择在起床前、餐前、睡前。导尿体位宜选择侧卧位、半坐位、坐位。根据简易膀胱容量及压力测定评估, 每次导尿量以不超过病人的最大安全容量为宜, 一般每日导尿次数不超过6次;随着残余尿量的减少可逐步延长导尿间隔时间。若病人残余尿量>300mL, 每天导尿6次, 残余尿量>200mL, 每天导尿4次;残余尿量<200mL, 每天导尿2次或3次;残余尿量100mL, 每天导尿1 次;残余尿量在100mL以下即可停止导尿。

1.4.2 反射性排尿训练在导尿前30min通过寻找扳机点, 如轻轻叩击耻骨上区或大腿上1/3内侧, 牵拉阴毛、挤压阴蒂 (茎) 或用手刺激肛门诱发膀胱反射性收缩, 产生排尿。每次排尿动作需重复2次或3次, 尽量将尿液排尽。

1.4.3 代偿性排尿训练Crede按压法:用拳头于脐下3cm深按压并向耻骨方向滚动, 动作缓慢柔和, 增加腹压帮助排尿;Valsalva屏气法:病人取坐位, 身体前倾, 屏气呼吸, 用力做排便动作帮助排出尿液。适于逼尿肌和括约肌均活动不足的病人。

1.4.4 盆底肌训练病人自主收缩盆底肌肉 (会阴及肛门括约肌) , 每次收缩维持5s~10s, 重复15次~20次, 每日进行3次锻炼;在指导病人呼吸训练时, 嘱病人吸气时收缩肛门周围肌肉, 维持5s~10s, 呼气时放松, 病人可以坐在马桶上, 两腿分开, 开始排尿;中途有意识地收缩盆底肌肉, 使尿流中断, 如此反复排尿、止尿, 重复多次, 让盆底肌得到锻炼。此方法适于盆底肌尚有收缩功能的尿失禁病人。

1.4.5 经皮神经电刺激主要采用低频脉冲疗法, 使用Tens仪对病人进行电刺激治疗, 治疗前向病人讲解目的及方法, 使其取得配合。病人取仰卧位, 将电极放置于体表膀胱区位置, 波形为断续波, 脉宽0.01ms~30ms, 输出频率1Hz~50Hz, 每日2次, 每次持续时间30min, 疗程一般为8周~12周, 刺激强度和治疗时间也可根据病人的反应加以调整。

1.5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病人间歇性导尿60d后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并发症发生情况。膀胱容量测定采用尿流动力学方法测定。残余量测定方法:采用B超方法或者嘱病人先自行排尽尿液, 再插入导尿管引流出的尿量即为残余尿量。

1.6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5.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mL

mL

例 (%)

3 讨论

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康复是脊髓损伤病人全面康复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提高脊髓损伤病人生活质量和预后的关键。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治疗原则: (1) 恢复膀胱的正常容量; (2) 增加膀胱的顺应性, 恢复低压储尿功能, 减少膀胱-输尿管反流, 保护上尿路; (3) 减少尿失禁; (4) 恢复控尿能力; (5) 避免或减少泌尿系感染和结石等并发症的形成[7], 从而达到保护肾功能的目的。

据查阅有关文献, 膀胱功能再训练 (包括反射性排尿训练、代偿性排尿训练、间歇导尿、盆底肌训练) 是根据学习理论和条件反射原理, 通过病人的主观意识活动或功能锻炼来改善膀胱的储尿和排尿功能, 最终达到恢复下尿路的部分功能, 减少下尿路功能障碍对机体的损害, 促进大脑与脊髓低位中枢之间的联系, 让脊髓病人尽早建立反射性膀胱的基础, 降低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 减轻病人心理负担的目的[8,9]。

经皮神经电刺激的作用机制是通过低频脉冲电流刺激病变神经及其支配的肌肉, 引起肌肉节律性收缩, 从而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淋巴系统与静脉之间回流、延缓肌肉萎缩以及促进神经兴奋和传导功能的恢复。经皮神经电刺激本身具有低频、低压、无电解及对感觉和运动神经产生强烈刺激的特点, 通过热效应、理化效应、机械效应达到治疗作用。另外, 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再训练可以有效增加膀胱的储尿能力, 减轻病人尿频、遗尿等症状, 最终达到保护肾功能的目的[10]。

本研究结果显示, 对神经源性膀胱病人在常规膀胱功能再训练的治疗基础上增加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 能有效增加膀胱容量、减少残余尿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显著改善和提高排尿功能。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神经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再训练对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86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病人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膀胱功能再训练,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2个月的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病人干预前后膀胱容量、残余尿量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 观察组病人膀胱容量大于对照组, 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病人尿路感染、膀胱结石和肾积水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经皮神经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再训练能有效增加膀胱容量、减少残余尿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关键词:经皮神经电刺激,膀胱功能再训练,神经源性膀胱

参考文献

[1]Frankel HL, Coll JR, Charlifue SW, et al.Long term survival in spinal cord injury:a fifty year investigation[J].Spinal Cord, 1998, 36 (4) :266-274.

[2]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2版.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3:939.

[3]连顺, 李家顺.脊柱创伤外科学[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0:1.

[4]廖利民, 丛惠玲.神经源性膀胱诊断与治疗[J].临床外科杂志, 2010, 18 (11) :725-729.

[5]董杏娟.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病人功能恢复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 33 (20) :2845.

[6]李世平.护理干预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影响[J].中外医疗, 2013, 32 (6) :469-471.

[7]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护理专业委员会.神经源性膀胱护理指南 (2011年版) (一) [J].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 (1) :106.

[8]井永敏, 丁俊琴, 曹志坤, 等.个体化护理对脊髓损伤病人神经源性膀胱康复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 (10) :923-924.

[9]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专业委员会.神经源性膀胱护理指南 (2011年版) (二) [J].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 (2) :210-216.

[10]李长思, 马跃文.生物刺激反馈仪治疗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效果[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3, 42 (5) :469-471.

膀胱功能的恢复 篇2

1.防止水土流失

植被能阻挡雨水和减弱风速,其根系可以对土壤进行固定,具有控制侵蚀和保护高速公路斜坡的作用,杨焕辉等分析了植物根系与边坡的力学效应,提出根系土复合层增加抗剪强度公式,研究了植物根系对边坡的降雨截留、径流延滞、土壤防渗、土层固结等效应,初步探讨了生态防护对边坡的抗冲刷机理。邓辅唐等在思小高速公路边坡进行的生态恢复试验结果表明,林冠层、灌草层、枯枝落叶层均有保水固土和维持坡面稳定的作用,且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在整个植物群落中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乔灌草群落保持水土的能力要强于灌草群落和草本植物群落。张锐等以沪蓉西高速公路湖北省宜昌至长阳Ⅳ标段为研究对象,对在典型地段采用插签法和布设径流小区获取的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前后弃土(渣)场土壤侵蚀量分别为 5 247.7和 1 871.0 t/ ( km2 a),填方段边坡平均土壤侵蚀量分别为 4 781.1和 2196.6 t/( km2 a),其土壤侵蚀量消减率分别达到 64.3%和 54.1%。张春林等选取沪蓉西高速公路湖北宜昌至长阳段有代表性的 3类植物配置进行定位观测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降雨条件下,路堤弃土弃渣边坡坡面的土壤平均侵蚀量为 26 796.7 t/km2,而拱形框架梁边坡 3个实验区的土壤平均侵蚀量为 19 306.4 t/km2,框架梁植物防护措施明显减少了边坡土壤侵蚀量;在草本混播、草灌混播和草灌乔混播 3类实验区中,土壤侵蚀量分别为 19 206.4,19 806.6和 18 906.3 t/ km2,表明在植物生长初期 1年内乔灌草混播类型保土效益优于草本混播和草灌混播类型。

2.净化大气

高速公路在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扬尘和道路通车以后车辆排放的尾气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防护带植被可起到有效的滞尘和净化空气的作用。姜红卫等以苏州绕城高速公路为研究对象,实测苏州高速 公路绿化净化粉尘污染的效果,分析不同植物之间的净化吸收差异。结果表明,单位绿化面积滞尘效果乔木中以广玉兰最好,每周为 13.7 g/m2,是效果较差的深山含笑的 2.8倍;灌木中以夹竹桃最强,每周达到 11 g/m2,是滞尘效果较差的紫薇的 6.1倍;总体滞尘效果为乔木>小乔木和灌木>地被植物。杜振宇等采用测定 SO2,NO2和 CO2气体含量的方法,研究了山东省主要高速公路路侧绿化带、互通立交区、入口匝道区和服务区绿地对空气的净化效果。测定结果表明,路侧绿化带对 SO2有较明显的净化作用,互通立交区、入口匝道区和服务区的绿化对 SO2和 NO2均有较好的吸收净化作用,而高速路绿化对 CO2含量的影响则较小,

3.减弱噪声

防护带的植被可以吸收、阻挡和分散声音能量,从而起到减噪的目的。丁亚超等研究了林带能见度对降噪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林带的能见度与林带宽度呈反比关系。周敬宣等研究了林带对交通的噪声衰减效果。结果表明,林带对噪声的衰减效果与林带的宽度呈正比,与能见度呈反比,灌木和乔木同时栽植的林带才能产生最好的降噪效果。杜振宇等采用选取试验点进行原位调查的方法,研究了山东省 3条主要高速公路路侧绿化带对交通噪声的衰减效果,发现高速公路绿化带对交通噪声有一定的减轻作用,但在不同的绿化模式下,衰减效果存在较大差别。交通噪声的绿化衰减同林带宽度有很大关系,对于较宽林带,靠近声源前半部分的林带对噪声有较好的减轻作用,但后半部分的减噪效果较小。林带对噪声的绿化衰减与林带宽度以及宽度和郁闭度的乘积均呈极显著的线性关系。

4.吸附重金属污染

车辆排放的有害气体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使土壤受到污染。利用特定的植物吸收和降解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可达到净化土壤的目的。研究显示,公路两侧的绿带可有效降低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程度,缩小污染范围。交通污染区绿化植物的叶片和树皮 S含量均高于相对清洁区的样品,且距机动车道越近,S含量越高。智颖飙等对比分析了内蒙古西部公路沿线不同绿化植物及其不同器官对重金属元素的吸收与积累特征。结果表明,绿化植物根际土壤对重金属元素的吸附及污染程度以 Cd为最高;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小叶杨和油松的根部和茎叶 2种营养器官中重金属的含量均表现出 “N”字形变动趋势;小叶杨茎叶对重金属元素 Cr,Ni和 Pb的富集能力较根部强,油松茎叶对重金属元素 Cr,Ni,Cu和 Pb的富集能力也较根部强 ;公路绿化植物对根际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吸收和积累与重金属元素有效态所占的比例有关。

5.美化环境,丰富路域景观

膀胱功能的恢复 篇3

【关键词】早期;膀胱功能维护;感染;重症病人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393-01

对于神经外科收治的颅脑损伤或自发性的脑血管疾病引起的意识障碍,留置尿管是常用的护理措施。能快速解除尿潴留,尿失禁,及时观察尿量情况,评估病情的变化及诊疗性用药起着重要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1年8月——10月,意识障碍的重症病人60例,其中颅脑损伤30例,自发性脑出血30例,男33例,女27例,年龄18—81岁,平均45.73±17.848岁。留置尿管3—52天,排除泌尿器质性病变如骶从神经损伤,男性急性前列腺肥大等因素[1]。分为常规组与改良组各30例病人进行对比。

1.2方法:(1)常规组:从停留尿管时持续密闭式尿袋外引流尿液,患者意识恢复清醒状态对答切题,定位准确或病人2周后仍昏迷时,才进行膀胱充盈训练直至拔除尿管。改良组:患者意识障碍时,停留尿管即予膀胱功能维持,定时夹闭开放尿管。期间观察膀胱区充盈程度。病人有躁动,膀胱区稍充盈。可见耻骨联合上方稍鼓起包块有压痛感 ,可开放尿管。(x-±s)表示,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f检验。

2.结果

两组病人的首次排尿情况及尿液感染情况比较,见表:

3.讨论

尿道有丰富的神经支配感觉神经纤维传递疼痛,触觉,温觉[2]。早期维持膀胱功能,可减少重复留置尿管。改良组中的做法可指导家属参与体验分享效果。昏迷患者已存在排尿反射及规律,拔管后可借助体外工具接尿。我科采用的是每周更换尿袋两次,每2周更换尿管一次,符合有关报道[3]。护理人员严格无菌操作做好尿管、尿袋接口的护理,避免频繁的操作,既减少了患者的医疗费用,减少临床护理人力资源压力的同时,有效减少了尿路感染的发生率[4],可有效地按短期留置尿管护理[5]。对照组病人在意识障碍期增加重插尿管的次数,清醒期患者要重新建立排尿反射意识,导致留置时间延长,感染几率增加,并且排尿时会有恐惧感,增加排尿不畅甚至尿潴留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屠春香 膀胱充盈训练对颅脑损伤留置尿管患者拔管后排尿情况的影响 齐鲁护理杂志 2010(29)

[2]杨翠芳、 赵哲玲、肖华 全麻手术病人导尿时机的选择[J]中华护理杂志 2002.37(2);80-90

[3]吕建平、方玫、李小林、洪蕊心 留置尿管过程中集尿袋更换时间研究 护理研究 2009年4月第23卷第4期中旬版

[4]王兰芬、陈小红、脑卒中留置导尿管患者一次性尿袋更换时间的探讨[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雜志2009.7.(12)14

膀胱功能的恢复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江西省人民医院消毒供应中心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54例脊髓损伤患者,采用数字单双号的模式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与观察组(早期康复训练),每组27例。对照组中,男15例,女12例;年龄25~54岁,平均(37.8±7.4)岁。观察组中,男16例,女11例;年龄26~53岁,平均(38.2±7.1)岁。

1.2 方法

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在伤后4周给予间歇性导尿与康复训练。康复训练的内容主要包含电针刺激法、扳机点法、耻骨上区轻叩法以及Crede手法按摩。在进行康复训练以前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制定针对性的饮水计划并记录患者的排尿情况,综合参考患者的残余尿量来制定间歇性导尿的次数。(1)电针刺激法:采用外科手术方案把电极植入到患者体内,利用电极针对逼尿肌进行刺激,促使逼尿肌进行不断的收缩,引起排尿。(2)扳机点法:在患者腰骶神经节段部位寻找扳机点,通过刺激牵张肛门括约肌、肛门指检产生的刺激、针对耻骨上区进行有节奏地敲击、牵拉阴毛以及针对阴茎进行反复挤捏等方式来引起反射排尿。(3)耻骨上区轻叩法:利用逼尿肌对牵张反射所产生的反应,通过轻叩耻骨上区,促使骶髓排尿中枢引发逼尿肌进行不断的收缩,引起排尿。(4)Crede手法按摩:将双手的拇指分别放置于髂前上棘,其余手指放置于耻骨上下腹部,通过双手指腹针对腹部进行轻柔与轻压,使得压力能够顺利到达腹腔与膀胱[2]。康复训练必须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每次训练间隔2~5 h,持续时间控制为15min左右。

1.3 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残余尿量、感染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残余尿量对比

两组康复训练前的残余尿量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康复训练以后,观察组的残余尿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感染发生率对比

对照组5例发生尿路感染症状,感染发生率为18.52%;观察组1例发生尿路感染症状,感染发生率为7.41%。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康复训练后,观察组的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观察组制定科学的饮水计划,并给予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有效发挥了生理冲洗的效果,防止因为膀胱冲洗引发的逆行感染现象,观察组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将康复训练应用于脊髓损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能够促进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对提升患者的生命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54例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数字单双号的模式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与观察组(早期康复训练),每组27例。对比两组残余尿量与感染发生率。结果 两组康复训练前的残余尿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康复训练以后,观察组的残余尿量与感染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早期康复训练应用于脊髓损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能够有助于患者排尿功能的恢复,降低感染率,对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脊髓损伤,早期康复训练,膀胱功能

参考文献

[1]欧小梅.间歇导尿在脊髓损伤尿潴留患者膀胱功能恢复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1):115-117.

膀胱功能的恢复 篇5

1. 自动待机等节能功能失效

有人遇到升级Windows 10之后,系统无法实现自动休眠、自动待机和自动关屏等节能功能。根据微软给出的解释,这主要是由于系统中的某些设备驱动不兼容,同时又与Windows系统的“快速启动”有所冲突所致。关闭Windows 10系统的“快速启动”功能,即可避开冲突。

用Win+X组合键开启系统控制菜单并选择“电源选项”,在左侧栏内点击“选择电源按钮的功能”项(图1)。但这时看到“启用快速启动”选项处于灰色不可选失效状态,因而也无法取消这项功能。点击该窗口上部的“更改当前不可用的设置”蓝色文字链接(图2)。接下来会看到,窗口下方的“启用快速启动”选项已经变得可选了。将该项选择取消,点击“保存修改”按钮(图3)。

2. 网络状态自动报告监视失效

Windows 10系统本身会自动监测网络的状态。如果网络物理连接正常但网络链接不可用,会在系统右下角的托盘上显示黄色惊叹号图标(图4)。但是,有时我们使用了特殊代理服务器上网或设置了连接过滤,这时,即便是网络处于正常情况,也会出现惊叹号图标,且这个图标无法靠点击关闭。这时只能借助于修改注册表来消除此图标。

用Win+R打开运行窗口,运行REGEDIT命令开启注册表编辑器。依次定位到“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Policies\Microsoft\Windows\Network Connections”,在右侧窗格中新建名为NC_DoNotShowLocalOnlyIcon的DWORD项,双击该项将其值修改为1即可(图5)。关闭注册表编辑器,在任务管理器中重启资源管理器,看任务栏网络图标是否已经消失,若修改后图标依然没有消失,请重启系统尝试。

3. 自动更新强行中断后失效

Windows 10 TH2是继Windows 10 10240正式版之后的一次底层大更新。该版本的系统有很多种安装方式,但由于不少用户此前已经在使用10240正式版了,因此多数采用在正式版基础上升级的方式进行安装。升级过程中,由于断电或死机等特殊情况,可能会造成加电重启之后无法接续进行升级进程,系统只能停留在原10240版本上。遇到这种情况,可采用清理更新缓存后重新开启升级更新来解决。

首先定位到系统“Windows\SoftwareDistribution\Download”文件夹,删除其中的所有文件。然后用Win+R组合键开启“运行”窗口,执行“WUAUCLT /updatenow”命令(注意输入斜杠前的半角空格)(图6)。重新开启Windows更新程序进行升级即可。

4. 通知自动提示时间太短

Windows 10的通知栏自动通知浮出信息不再采用Windows 7的气球模式,且通知浮出的时间非常短,有时看不完显示内容就消失了。实际上,Windows 10采用了新的通知栏区域面板,含有比早期系统的操作中心更加丰富的通知信息,只需点击右下角的通知栏图标,即可进入查看先前没看清的通知内容了(图7)。但若喜欢老式气泡通知样式,也有办法找回,且可以让停留时间更长一些。

启动注册表编辑器,依次定位到“HKEY_CURRENT_USER\SOFTWARE\Policies\Microsoft\Windows\Explorer”,新建一个DWORD(32位)类型的项,将新建的项命名为EnableLegacyBalloonNotifications,并将其值设为1。退出注册表编辑器,重启资源管理器(或重启电脑)(图8)。这样,以后Windows 10的通知栏浮出信息模式将变为气泡式,且显示的时间也变长了。

膀胱功能的恢复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住院病例92例, 均是影像学诊断及病理诊断证实为癌症的病人, 手术方式均为广泛子宫全切除术联合双侧盆髂淋巴结清扫术。将这些病例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对照组回顾性选择2004年9月—2008年8月行广泛子宫切除术的病人36例, 年龄30岁~74岁, 平均43岁;其中子宫颈癌23例, 子宫内膜癌7例, 卵巢癌6例;手术前后实施一般的常规护理。试验组选取2008年9月—2011年1月行广泛子宫切除术的病人56例, 年龄35岁~80岁, 平均45岁;该组病人于围术期由责任护士指导进行盆底肌功能锻炼护理。两组病人在年龄、疾病类型、一般情况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尿潴留的护理方法

1.2.1 常规方法

用0.1%呋喃西林冲洗膀胱, 苯扎氯铵冲洗会阴部, 以预防膀胱感染, 同时对尿潴留的发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鼓励病人多饮水, 每日饮水量达2 000 mL以上, 以达到冲洗膀胱及提高膀胱敏感度的作用。诱导排尿, 主要采取的方法是热敷会阴部, 以刺激尿道周围神经;让病人多听流水声音, 利用条件反射引起尿意, 促进排尿。

1.2.2 对照组护理方法

按尿潴留的常规护理方法, 术后常规留置尿管14 d, 前11 d尿管长期开放, 最后3 d开始膀胱肌肉的锻炼, 即定时开放与夹闭尿管, 4 h或有尿意时开放尿管1次, 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 第14天拔除尿管, 观察病人自行排尿或残余尿量情况。

1.2.3 试验组护理方法

在对照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 责任护士术前2 d指导病人进行盆底肌肉锻炼, 即定时做盆底肌肉的收缩与放松, 分别采取站位、坐位、卧位。先收缩肛门, 再收缩阴道、尿道, 产生盆底肌上提的感觉。嘱病人在做肛门、阴道、尿道肌肉收缩时保持大腿及腹部肌肉的放松。病人于术后第2天开始做盆底肌肉锻炼, 每次收缩维持不少于3 s, 然后放松, 连续做15 min~30 min, 每天3次 (早、中、晚各1次) [4]。第14天在病人有尿意时拔除尿管, 观察病人自行排尿或残余尿量情况。

1.3 观察指标

术后第14天在病人有尿意时拔除尿管鼓励其自行排尿, 观察两组病人自行排尿或残余尿量发生情况, 术后第14天仍不能自行排尿或虽能自行排尿但残余尿量大于100 mL为尿潴留, 继续留置尿管至21 d, 记录需要留置尿管至当天的病例数, 分别计算出其占该组的百分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中的检验进行率的比较, 以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正常的排尿活动依赖膀胱、尿道的完整性, 并受神经中枢的支配和体液的调节。子宫全切除加上在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中游离输尿管时将膀胱及输尿管下端的神经部分切除, 或将进出膀胱及尿道的副交感、交感神经随同宫旁组织主韧带及盆腔淋巴结一并切除, 使膀胱传入及传出神经纤维均受损, 容易导致术后膀胱功能障碍[5]。同时由于切除子宫、主韧带、宫底韧带、膀胱子宫韧带及宫旁组织, 膀胱后方空虚, 失去支撑, 呈后倾状态, 膀胱的正常位置发生了明显改变, 加之肿瘤病变使膀胱感觉降低引起膀胱过度充盈, 使膀胱逼尿肌纤维过度牵拉甚至断裂, 因而引起排尿困难、残余尿增多或尿潴留发生, 其发生率可达9.1%~50.0%[2,3]。这不但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 延长了住院天数, 更重要的是给病人带来极大痛苦。因此广泛子宫切除术后膀胱功能的恢复不容忽视, 病人术后能顺利排尿是护理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

盆底肌肉锻炼 (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 PFMT) 又称为凯格尔运动 (kegel excercises) [6], 1948年由美国医生Arnold Kegel提出, 是指病人有意识地对以耻骨、尾骨肌肉群 (即肛提肌) 为主的盆底肌肉群进行自主性收缩锻炼, 以增强盆底支持张力, 进而增加尿道的阻力, 达到加强控尿能力的目的。早期实行盆底肌肉训练和腹肌训练可使盆底内中外三层肌肉明显强壮, 收缩力增加, 弥补手术造成的盆底薄弱, 不仅能促进排尿, 减少尿潴留的发生, 还能有效预防压力性尿失禁及阴道前后壁膨出发生, 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研究显示, 经过术前及术后病人的盆底肌锻炼, 盆底肌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术后停留尿管的时间明显缩短, 显著减少了尿潴留的发生率。

然而, 本文作者的经验也提示:常规的围术期护理不可或缺。盆底肌肉的锻炼贵在坚持, 定时、定量锻炼, 需要病人密切配合, 因此病人的心理辅导尤为重要。行广泛全子宫切除的病人绝大部是肿瘤中晚期, 而且经历手术后, 心理会受到较大冲击, 特别是术后出现尿潴留的病人, 焦虑与紧张在所难免[7], 这就需要护理人员积极地引导与安慰, 解释病情, 让其增加治疗信心, 主动配合。另外, 留置尿管期间保持会阴部、尿道口清洁也很重要, 因为术后病人免疫力下降, 加强护理, 预防感染, 可以减少病人的疼痛, 使其尽早接受肌肉锻炼[8,9,10]。

综上所述, 本研究对92例广泛子宫切除病人采取不同的护理模式, 并进行尿潴留病人的膀胱功能恢复影响研究结果, 表明增加围术期的盆底肌肉功能锻炼的护理模式能促进自主排尿功能的恢复, 降低尿潴留的发生率, 减轻病人的痛苦, 提高生活质量, 缩短住院时间。

摘要:[目的]探讨盆底肌功能锻炼对广泛子宫全切术后病人自主排尿功能恢复的影响。[结论]将广泛子宫全切术后病人92例, 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护理及常规膀胱功能锻炼方法;试验组在围术期的护理中, 护士于术前2天开始指导病人行盆底肌肉锻炼, 然后观察两组病例自行排尿情况。[结果]试验组尿潴留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对广泛子宫全切围术期病人实施盆底肌肉锻炼, 能促进自主排尿功能的恢复, 降低尿潴留的发生率, 减轻病人的痛苦, 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广泛全子宫切除,盆底肌锻炼,围术期,膀胱功能

参考文献

[1]Gloria A, Bachma N.Hysteretomy:Acritical reriew[J].J Repiod Med, 1990, 35:839.

[2]宋一一, 魏旭苏, 郑惠英, 等.121例宫颈癌根治术近期并发症分析[J].肿瘤学杂志, 2004, 10 (2) :90-91.

[3]王玲珍.子宫全切术后尿潴留的护理干预[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6, 6 (14) :2820.

[4]袁浩斌, 钱晓路, 张美娟, 等.盆底肌锻炼治疗压力性尿失禁效果的汇总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3) :171.

[5]陈贤?, 宋一一, 蔡良知, 等.尿动力学因素对子宫颈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尿潴留的影响[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0, 45 (9) :677-681.

[6]徐晓阳, 姚珍薇, 王焕英, 等.产后性生活质量与分娩方式的关系[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3, 38 (4) :219.

[7]Oda Y, Todo Y, Hanley S, et al.Risk factors for persistent low bladdercompliance after radical hysterectomy[J].Int J Gynecol Cancer, 2011, 21 (1) :167-72.

[8]叶倩倩, 潘琴, 陈晓洁, 等.不同护理方法预防术后尿潴留的效果比较[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26 (3) :30-31.

[9]王爱琳.全子宫切除术后病人生活质量及跟踪效果研究[J].护理研究, 2008, 22 (增刊2) :120-121.

膀胱功能的恢复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7年1月-2010年3月在我院接受宫颈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患者65例,均符合尿潴留诊断标准。年龄27~67岁,中位年龄41.5岁。既往均无盆腔炎及盆腔手术史,术前无泌尿系统感染及病变。宫颈癌分期:Ⅱa期31例,Ⅰb期34例;鳞癌45例,腺癌2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Ⅱa期15例,Ⅰb期18例;对照组Ⅱa期16例,Ⅰb期16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留置尿管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以下护理干预措施:(1)功能锻炼:①指导患者卧床进行收缩和放松会阴部肌肉的锻炼,反复收缩、放松,每次持续5min,每天3次,直至患者恢复自主排尿,从而加强尿道括约肌的控制排尿功能;②每天热敷、按摩少腹部持续1h;③在拔除导尿管前,使患者意识到将开始排尿训练,用夹子夹住导尿管并定时排尿做膀胱功能训练;④拔导尿管后小便时让患者听流水声或按压下腹部以诱导排尿,直到患者感到排尿自然、顺畅。(2)心理护理[1]:手术前告知患者此项锻炼的目的和注意事项,使其在术前掌握锻炼方法。在指导患者时,注意加强心理护理,以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在锻炼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有无不适症状,有些患者因惧怕伤口疼痛,担心伤口裂开而拒绝锻炼或未达到运动强度,此时应给予耐心解释和帮助。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拔除尿管后第1次排尿残余尿量、住院时间与临床疗效。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尿潴留症状消失,能自行排尿,可拔除尿管,残余尿量<50ml。显效:尿潴留症状消失,可自行排尿但常发生尿失禁,可拔除尿管,残余尿量<100ml。有效:尿潴留症状基本消失,能自行排尿,不能拔除尿管,残余尿量>100ml。无效:仍有尿潴留症状,仍需要留置尿管。以治愈、显效和有效计算总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残余尿量

观察组拔除导尿管后第1次排尿残余尿量为(58.3±15.6)ml少于对照组(82.7±25.1)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临床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9%高于对照组的8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住院时间

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12.2±1.3)d短于对照组为(14.6±2.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广泛全子宫切除术是目前早期宫颈癌常用的根治性治疗手段,但术后膀胱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宫颈癌根治术后常并发膀胱功能障碍,主要与术中盆腔自主神经受损以及术后膀胱相对解剖位置发生改变有关。术中损伤子宫主韧带、宫骶韧带和膀胱宫颈韧带等部位的盆腔自主神经,可致膀胱去神经支配(去交感神经支配可致膀胱顺应性和膀胱容量降低[2],去副交感神经支配可引起逼尿肌收缩力降低或收缩异常)。术后膀胱颈失去子宫支撑并过度后屈于缩短的阴道残端之内,可加重膀胱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收缩与放松功能受到抑制,也是导致尿潴留的一个重要原因。

正常膀胱的排尿功能是通过膀胱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的协同作用完成的。尿道外括约肌与提肛肌两者收缩运动受来自阴部神经的躯体神经支配,术后及时指导患者进行规律性、渐进性、主动的提肛训练,可以锻炼盆底及会阴部肌肉,增加尿道筋膜及尿道括约肌的张力。另外,膀胱功能锻炼可以使腹部、会阴、肛门同时收缩,增强逼尿肌与括约肌的协调性[3],利于排尿。收缩腹肌可以增加腹压,使膀胱内压高于尿道压,提高膀胱排空尿液的能力。本研究结果表明,对广泛子宫切除膀胱功能障碍进行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膀胱功能,减少残余尿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广泛子宫切除术后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65例宫颈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措施。观察2组拔出尿管后第1次排尿残余尿量、住院时间与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9%高于对照组的81.3%,拔出尿管后第1次排尿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广泛子宫切除术后膀胱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其膀胱功能,减少残余尿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护理干预,子宫切除,广泛性,尿潴留,膀胱功能

参考文献

[1]裘小玲,谢文霞,陈勇,等.电针加康复训练对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功能障碍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1):92-93.

[2]穆圆,田洁.宫颈癌术后患者行膀胱功能训练观察[J].天津护理,2010,18(1):36-37.

膀胱功能的恢复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2016年1—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脑血管病膀胱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意识清醒, 精神正常, 语言沟通良好, 均脑血管病膀胱功能障碍标准[1]。将伴有心、肝等重要器官严重性疾病者、伴有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紊乱性疾病者以及治疗前3个月内有疾病相关治疗史的患者排除。根据住院先后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 各25例。对照组男12例, 女13例, 年龄25~59岁, 平均 (46.6±2.5) 岁;试验组男14例, 女11例, 年龄29~65岁, 平均 (58.5±2.5) 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应用托特罗定, 口服, 用量:1天2次, 每次2 mg。同时, 进行间歇性导尿和Valsalva屏气法排尿治疗[2]。试验组:通过膀胱神经和肌肉电刺激仪 (北京东西仪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治疗 (由专业护士操作) 。患者膀胱区 (粘贴正负极) ———接通电源。治疗强度和治疗频率以患者具体情况为基准。时间:20 min, 1天2次, 治疗10 d (1疗程) , 共治疗1个月。

1.3 评价标准

(1) 患者膀胱功能改善情况;显效:临床症状消失, 自主排尿;有效:临床症状缓解, 基本自主排尿;无效:临床症状未消失, 自主排尿不便。对患者进行3个月的随访。 (2) 患者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将统计学软件SPSS 21.0应用在数据汇总和资料分析处理中, 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取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膀胱功能改善情况

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为76.00%, 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为96.00%, 试验组患者的膀胱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153,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对比

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 试验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6.348, P<0.05) 。见表2。

3 讨论

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 即NBD[3]。该病症属于中枢神经或周围神经受损后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患者的膀胱排尿功能紊乱或者丧失。由于此病症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会造成不便, 因而临床上一直对此较为关注。神经原性膀胱功能障碍分为逼尿肌反射亢进和逼尿肌无反射两种情况 (以逼尿肌反射情况为基准) 。由于患者的膀胱不能处于正常状态, 因而极易引发并发症 (尿路感染、结石等) [4]。现阶段, 针对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 通常选择药物治疗和电刺激治疗。由于不同治疗方式, 其疗效差异较为明显, 但是其主要目的是改善患者的膀胱功能, 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因此, 选用的治疗方式非常关键。

本研究探究膀胱神经和肌肉电刺激仪治疗在脑血管病膀胱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其结果表明, 将两组患者膀胱功能改善情况进行对比, 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低于试验组, 试验组患者的膀胱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统计学意义。另外, 将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进行对比, 试验组患者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 对于脑血管病膀胱功能障碍患者, 应该采用膀胱神经和肌肉电刺激仪进行治疗, 有效率较高。

综上所述, 将膀胱神经和肌肉电刺激仪用于治疗脑血管病膀胱功能障碍, 应用价值较高, 患者的膀胱功能改善较好, 且住院时间有所减少。

参考文献

[1]韦凤如.膀胱神经-肌肉电刺激对急性脊髓炎排尿障碍的疗效观察和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14) :147-148.

[2]赵雪花, 蔡秀英, 贾莎莎.膀胱神经-肌肉电刺激对急性脊髓炎排尿障碍的护理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9) :797-798.

[3]安晓蕾, 王淑秀.膀胱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急性脑卒中后排尿障碍的临床观察[J].现代医学, 2014, 42 (9) :1047-1050.

膀胱功能的恢复 篇9

根据国际尿控制协会(international continence society,ICS)的定义,尿失禁指不能由意志控制的尿液流出,并对社会活动和卫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尿失禁分为压力性尿失禁、反射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充盈性尿失禁。随着年龄的增长,尿失禁患病率明显升高,是干扰老年人自我感觉、全身健康和总体生活质量的一个普遍问题,给老年人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不良影响,而这些不良影响反过来又会加重尿失禁症状。OAB是指以尿急为代表的一系列膀胱疾病,伴或不伴有急迫性尿失禁,通常伴有夜尿增多及尿频等症状。研究发现,>70岁老年人OAB患病率显著高于其他人群。OAB对老年人生活造成严重影响,60%以上患者被迫采用减少饮水的方式来应对。糖尿病患者膀胱敏感性降低,逼尿肌收缩能力降低,膀胱容量增加,可导致膀胱功能障碍,也会进一步加重OAB的发生。

目前对老年人膀胱功能障碍的治疗,主要针对改善临床症状及预防和控制尿路感染。包括手术干预、药物治疗、康复治疗及家庭社区护理等。其中,综合康复、护理技术作为一类非侵入性手段,已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涵盖康复训练(如盆底肌训练、膀胱收缩训练)、物理因子治疗(经皮膀胱电刺激、神经电刺激、超短波、生物反馈)、传统针灸治疗等,并强调行为疗法及日常护理的重要性。

盆底肌训练主要目的在于加强耻骨尾骨肌的张力,改善盆腔器官支持,增加尿道内压。患者有意识地自主性收缩以肛提肌为主的盆底肌肉,使膀胱恢复到正常的生理位置,增强控尿能力。排尿功能训练,指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进而补偿缺乏排尿意识和反射的感觉障碍,重建排尿反射,刺激膀胱功能的恢复。通过腹肌及会阴部肌肉缓慢而有力的收缩和放松,以增强排尿反射弧的敏感性。另外,如有排尿冲动时保持身体僵直、深呼吸、从精神上控制排尿冲动、分散注意力。这些方法都旨在令患者重新获得对膀胱及括约肌的控制。生物反馈作为测量、调整盆底肌锻炼反应的一种手段,临床上多联合耻尾肌自然锻炼治疗,按设定程序帮助和促进患者坚持锻炼,通过提高锻炼质量来进一步增加疗效。

膀胱功能的恢复 篇10

【中图分类号】R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563-02

近年来随着肺部疾患增多,肺部手术也与日俱增,然而大多数患者由于手术时间长、创伤大、麻醉剂抑制、切口疼痛等原因,术后活动无耐力,或无力咳嗽咳痰,导致肺功能恢复缓慢,易造成肺部感染甚至呼吸衰竭。由此可见,术后早期改善呼吸困难、有效镇痛、预防并发症、促进肺功能的恢复,对提高手术成功率至关重要。因此对肺部术后影响患者早期肺功能恢复的原因及护理进行研究如下。

1.影响患者术后肺功能恢复的原因

1.1术前宣教不到位,患者未认识到术后早期肺功能恢复的重要性,未掌握有效的锻炼方法。

1.2手术造成胸壁肌肉的广泛损伤,术后患者胸痛明显,胸廓活动幅度减少,呼吸肌破坏较显著,肺功能下降,肺泡内积液难以排出,容易出现肺不张、肺部感染甚至呼吸衰竭等并发症。

1.3术后留置粗且硬的胸腔闭式引流管,会随着呼吸持续刺激胸膜导致疼痛,患者不敢用力咳嗽排痰,无法正常进行肺功能锻炼。

1.4麻醉镇痛药的使用可使患者的呼吸中枢、咳嗽中枢受到抑制,降低了排痰能力。

1.5术前禁食及控制液体入量,术后呼吸幅度变浅,过度换气使痰液变粘稠,影响痰液排出、肺功能恢复。

2.术后肺功能恢复的护理

2.1全面、及时、正确的术前疾病知识宣教及呼吸功能训练。

2.1.1疾病知识宣教

评估患者对疾病的了解程度,根据患者文化层次的高低,在宣教时尽量做到语言通俗、耐心细致、内容详实、多次反复宣教。吸烟者绝对禁烟2周。让患者及家属对手术相关知识和自护能力有充分了解,入院后即开始指导,让患者切实认识到术前禁烟及术后早期进行肺功能恢复锻炼的重要性。

2.1.2呼吸功能训练

2.1.2.1腹式深呼吸训练:患者取半卧位将手放于腹部,用鼻深吸气,吸气时使膈肌下移腹部隆起,用最大的力量吸气直至不能再吸时屏气1~2s,再用口缓慢呼气,口唇呈口哨样,让气体从双唇间徐徐呼出。呼气时腹部下陷或用手下压腹部使膈肌收缩。吸呼比为1:2。反复数次上下午各坚持20~30min。

2.1.2.2呼吸训练器:在手术前后常规呼吸训练基础上应用呼吸训练器进行呼吸功能锻炼,3次/d,每次20min,以增加肺泡有效通气量,恢复常规深呼吸,更有效地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1]

2.2早期活动

2.2.1早期下床活动

提倡患者术后 24 h 内下床活动。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活动量及活动强度,一般2imn-5min,tid。[2]

2.2.2肺康复运动

采用规范化肺部康复运动训练方案:术后第 1 天起执行规范化肺部康复运动方案,包括上肢、下肢及腹部运动(参考美国胸腔学会提出的肺部运动锻炼计划内容并结合胸科专家意见修订而成), 执行中可结合患者身体状况间歇进行。 [3]

2.3呼吸道管理

2.3.1协助患者进行有效咳嗽、咳痰

术后护理中主要应用患者自主咳嗽,包括主动咳嗽和刺激性咳嗽。进行主动咳嗽时,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用双手保护切口或用胸带固定胸部,深呼吸并在吸气末腹肌用力爆破性咳嗽将痰咳出。刺激性咳嗽的方法为:护士一手中指用力压在患者胸骨切迹上气管前壁,以刺激咳嗽反射,另一手对腹部进行加压,咳嗽时手即松开。通过咳嗽使附在气管上的粘痰排出。

2.3.2叩背排痰法

叩背能使分泌物向大气管移动,利于排痰。术后白天每2h 1次,晚上3~4h 1次,每次叩背2~3min。叩背前充分止痛。叩背法:护士将患者扶起呈坐位,一手扶住患者,一手五指并拢固定呈背隆掌空状,用腕部力量有节奏的从背部自上而下、从外向内叩击胸背部(注意避开切口),边叩边鼓励患者咳嗽将痰液咳出。还可使用振动排痰机代替手按此方法操作,促进深部排痰。

2.2.3雾化吸入排痰

雾化吸入可稀释痰液,同时可达到气道湿化、消炎、解痉、平喘等治疗目的。最好在患者有效咳嗽、咳痰前行雾化吸入。有研究表明,全身麻醉清醒后4~6h开始用爱全乐4ml雾化吸入治疗的患者,口咽无明显不适,可稀释痰液,提高患者排痰效果[4]。

2.2.4鼻导管气管内吸痰

对于咳嗽无力且反应较弱者,可用吸痰管吸痰,也同时可刺激喉部以诱发咳嗽。吸痰时密切观察患者情况,若出现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喉头痉挛和发绀时应停止吸痰,给予吸氧。

2.2.5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及肺泡灌洗

对于严重的支气管堵塞、血氧饱和度下降者,应行纤支镜下吸痰[5],或实施肺泡灌洗[6]。操作前充分做好解释工作,取得患者的主动配合,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在心电监护仪的监护下进行操作,注意动作轻柔,根据患者的耐受力,控制时间的长短,根据患者情况确定治疗次数。

3.疼痛评估及充分有效镇痛

疼痛是影响肺癌术后患者锻炼重要因素[7]。对护士进行疼痛评估知识培训,据患者的具体病症进行疼痛评分,并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规范化术后疼痛护理[8]。真正做到充分有效镇痛,使患者敢用力呼吸,敢咳嗽,促进肺功能的恢复。

4.营养支持

患者因术前禁食、术后早期因进食不足且身体消耗大存在营养障碍。术后普通饮食不能有效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而术后早期对病人的营养支持,可以纠正病人的营养不良状况,同时明显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可缩短病员恢复的时间。

5.小结

术后早期康复活动、有效镇痛、排痰及营养支持能有效促进肺复张,改善患者呼吸肌及残肺的功能,减少并发症,并可使患者改善生活质量早日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 孙丽珍,邓国防, 袁艳珍, 韩斌德.呼吸训练器联合常规呼吸训练在肺叶切除围手术期应用的疗效观察. 护士进修杂志,2009.10: 937-938

[2] 许文廷. 肺切除患者術后 24 h 内早期下床活动的安全性与可行性评价. 中国现代医生,2013,25:22-23

[3] 罗伍春.肺康复运动训练对改善肺叶切除术后患者肺功能效果的研究. 护士进修杂志,2011.16: 1481-1482

上一篇:河南丹江口水库湿地下一篇:外墙保温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