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胃肠功能恢复(精选10篇)
早期胃肠功能恢复 篇1
胃肠外科手术是临床上开展频次较高的一种手术类型。由于炎症刺激、创伤、麻醉等原因导致术后胃肠功能受到一定抑制, 易出现腹胀、恶心、呕吐等不适。虽然手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无器质性病变的基础, 但会影响病人营养状况的改善, 削弱其肠道屏障能力, 降低术后生活质量[1]。对胃肠手术病人尽快恢复胃肠功能、促进胃肠蠕动、减轻腹胀、减少并发症是术后护理的关键。有文献报道称, 胃肠手术病人术后给予积极全面的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病人肠蠕动、排气、排便等胃肠功能的恢复[2]。2013年9月—2014年3月对行胃肠手术的胃肠疾病病人实行术后护理干预, 并与常规护理比较, 取得较理想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2014年3月在我院行胃肠手术病人45例, 均符合相应肠道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3];肠梗阻病人16例, 幽门梗阻10例, 结肠癌4例, 直结肠癌5例, 胃肠穿孔修补6例, 急性阑尾炎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和观察组23例, 两组病人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
对照组病人实施常规的胃肠手术护理。观察组病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术后护理干预。护理过程中密切观察两组病人胃肠功恢复情况及术后胃肠并发症发生情况。 (1) 体位干预:病人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后 (通常为术后6h~8h) 可由病人取自觉舒适的体位进行休息和活动, 术后注意减少病人躯体移动以避免对伤口造成牵拉, 有利体位可促进病人局部血液循环通畅, 使病人腹部张力得到释放, 减少手术切口的牵拉痛[4]。 (2) 早期活动干预。术后早期锻炼分3个阶段:第1阶段 (术后6h~24h) 行呼吸、上肢、下肢运动;第2阶段 (术后24h~72h) 在第1阶段的基础上加大病人活动量和增加脐周自我按摩、腰背自我叩击活动;第3阶段 (术后72h) 在第2阶段的基础上逐渐加大病人运动强度, 以病人能够完成各项运动并逐步提高为主要目标[5]。根据病人康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难度及活动量。研究表明, 胃肠手术病人术后早期进行活动可刺激胃肠道蠕动, 使胃肠道的血液循环更通畅, 胃肠道分泌功能更加活跃, 使病人胃肠内容物能够顺利排出, 同时增强了病人食物消化及吸收功能[6]。 (3) 腹部护理干预:温热能够较好地刺激病人胃肠神经, 使其神经反射更加明显, 引起肠蠕动, 更好地促进气体的排出。腹部按摩对胃肠道是一种机械刺激, 可加速血液循环, 加快胃肠血运, 刺激胃肠神经, 反射性引起肠蠕动增强, 促进排气排便[5]。术后6h开始给予病人进行腹部按摩、热敷, 嘱病人取仰卧、屈髋、屈膝体位, 护士四指并拢, 按摩时以脐为中心避开切口, 顺时针运动, 同时沿切口两侧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按摩。操作由轻到重, 以病人能耐受为度, 速度适中, 用力时切忌增加切口垂直方向张力, 同时加强心理护理, 注意保暖, 使病人感觉温暖舒适, 无痛苦。每次按摩10min, 如病人腹胀, 按摩时间可延长15min, 每日2次。 (4) 早期饮食干预:对于腹部手术, 传统的进食标准是待病人肛门排气后方可进食, 而快速康复外科认为早期进食或实施肠内营养能够加速伤口愈合, 促进肠道蠕动, 降低分解代谢及保护肠黏膜屏障[5]。病人术后6h即可进少量流质饮食, 少食多餐, 肛门排气后且无腹胀过渡到半流质饮食, 饮食以清淡、富有营养、易消化为原则。因为食物对咽、食管、胃的机械刺激兴奋迷走神经, 反射性引起胃肠运动加强, 刺激胃肠激素释放, 促进胃肠功能恢复[7]。 (5) 咀嚼口香糖:术后早期咀嚼口香糖利用假饲的原理[8], 通过神经体液反射, 促进消化液的分泌, 使胃肠功能蠕动增加, 从而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病人术后回到病房后2h~4h开始咀嚼木糖醇口香糖, 2h1次, 每次2片或3片, 直至肛门排气。相对于使用胃肠动力药等辅助治疗措施, 咀嚼口香糖更安全、经济, 同时还可以改善病人口腔的舒适度[9]。
1.2.2 观察指标
术后6h开始检测并记录两组病人肠鸣音情况 (2h1次) , 记录两组病人肠鸣音恢复正常的时间;每日早、中、晚观察并记录病人术后肛门第1次排气的时间;记录两组病人术后出现腹胀、恶心呕吐、肠梗阻、肠粘连、尿潴留等腹部手术后并发症情况。
1.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术后胃肠功能指标比较 (见表2)
观察组病人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病人,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病人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病人术后均有腹胀、恶心呕吐、肠梗阻、肠粘连、尿潴留等腹部手术后并发症出现, 其中观察组4例病人出现上述并发症中1种或多种, 并发症发生率为17.39%, 对照组10例病人出现上述并发症中1种或多种, 并发症发生率为45.45%,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132, P<0.05) 。
3 讨论
研究表明, 胃肠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缓慢与手术过程中腹腔长时间暴露、机体正常生理结构改变、全身麻醉、术后使用镇痛泵等有关[10]。胃肠疾病病人术后其胃肠功能从抑制到完全恢复正常状态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 胃肠功能恢复延迟导致的术后腹胀、肠梗阻等并发症影响了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 延长了病人住院时间, 增加护理工作量[11]。临床护士通过观察收集病人的资料, 不仅为制订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提供依据, 还能为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12]。本次研究通过对观察组胃肠道手术病人实施护理干预措施, 使病人均达到了预期的治疗效果, 与仅给予胃肠道手术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病人比较, 观察组病人在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等胃肠功能指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P<0.05)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且较少发生术后并发症。随着临床路径的开展, 对胃肠道手术病人实施术后护理干预可促进病人术后胃肠功能的早期恢复, 有效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缩短了平均住院日, 节约了医疗资源。
早期胃肠功能恢复 篇2
【摘 要】 目的:探讨加味四逆散足三里穴位敷贴对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剖宫产术后患者共2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100)和观察组(n=100)。对照组给予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加味四逆散足三里穴位敷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腹胀发生率及血清胃泌素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排便时间均显著早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第2天,观察组胃泌素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腹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加味四逆散足三里穴位敷贴可显著促进剖宫产术后胃肠蠕动,而调节血清胃泌素水平是其可能作用机制。
【关键词】 剖宫产;加味四逆散;穴位敷贴;足三里;胃肠功能
【中图分类号】R245.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9-0043-02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Jiaweisinisan tsusanli point application on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restoration after cesarean section. Methods 200 patients with cesarean section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n=100) and observation group (n=100).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and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Jiaweisinisan tsusanli point application. The bowel sound recovery time, anorectum exhaust time, defecating time, abdominal distension rate and gastrin level of serum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bowel sound recovery time, anorectum exhaust time and defecating time of observation group significantly sooner than control group,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At postoperative 1d and 2d, serum gastrin level of observation group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The abdominal distension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Conclusion Using Jiaweisinisan tsusanli point application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cesarean section can significantly promote postoperation gastrointestinal peristalsis, regulating serum gastrin level level is the possible mechanism.
Keywords:Cesarean section; Jiaweisinisan; Point application; Tsusanli;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剖宮产患者因腹腔开放,加之麻醉抑制、手术刺激及术后镇痛泵使用等因素,易造成胃肠蠕动减弱甚至消失,造成术后胃肠功能不全,甚至引发腹痛、腹胀、肠粘连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术后恢复及临床预后[1-2]。
如何促进剖宫产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并尽快恢复饮食是术后护理的重要环节。加味四逆散源自张仲景的经典名方四逆散,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加味四逆散可有效保护胃黏膜、促进胃肠蠕动,但加味四逆散经口给药患者依从性较差[3]。透皮给药是WHO推荐的第三代给药方法,采用透皮给药技术与中医药经络穴位理论相结合,可有效提高中药治疗效果[4]。
本研究采用加味四逆散为治疗药物,以氮酮为促透剂进行穴位贴敷给药,观察其对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为提高术后护理质量提供可靠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产科行剖宫产术的患者共20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②单胎妊娠者;③术后生命体征平稳。排除标准:①严重妊娠并发症者;②慢性便秘者;③术中出血量>400ml。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00例。两组患者年龄、孕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率手术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术后给予常规护理,包括营养支持、补液、调节电解质和酸解平衡,术后6h去枕平卧,嘱患者自行翻身,早期下床活动。
1.2.2 观察组 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加味四逆散穴位敷贴。加味四逆散组成:柴胡10g,枳实10g,白芍10g,桂枝10g,炙甘草10g,石菖蒲6g;药材研磨成粉,100目细筛过筛,配以促渗透剂3%氮酮,拌和适量的粘糊剂如蜂蜜等,医用胶布(氧化锌橡皮膏)制成相应剂量为10g的贴剂。取足三里穴进行穴位敷贴,每天夜间贴敷,每次持续贴12h,贴敷前揉搓穴位至微热,连续使用5d。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指标:记录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及首次排便时间,术后每4h听诊肠鸣音,记录肠鸣音恢复时间;②腹胀:观察术后患者腹胀发生率;③血液指标:于术前及术后第1d、第3d分别抽取患者清晨空腹肘静脉血,分离血清,采用Elisa试剂盒(购于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检测血清胃泌素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研究数据,计数数据用[例(%)]表示,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排便时间均显著早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2.2 两组血清胃泌素水平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d、第3d,观察组胃泌素显著高于對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3。
2.3 两组腹胀情况比较 观察组腹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4。
2.4 不良反应 观察组3例患者出现轻度腹泻,停止穴位敷贴后症状自行缓解;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3 讨论
在手术创伤、麻醉抑制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剖宫产患者术后均存在不同程度胃肠功能减弱,胃肠功能从术后抑制到复常需经历一定时间[5-6]。若术后长时间未肛门排气,则会引发腹胀、肠麻痹、肠粘连等并发症,影响术后进食及机能恢复[7]。
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属于中医“胃痞、胃脘痛”范畴,手术应激导致脉络损伤,气滞血瘀,则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因此,活血化瘀、理气通脉的原则应贯穿于治疗的始终[8-9]。
加味四逆散以中医经典方剂四逆散为原方,加桂枝和石菖蒲组成。方中以柴胡、枳实为君药,可疏肝解郁、破气消积;白芍、炙甘草共为臣药,可健脾和胃、行气调中、疏肝理气;加味后桂枝搭配白芍、炙甘草可调和营卫气血,辛甘化阳,理气活血,更以柴胡疏通气机,全方调和气血、健脾和胃[10]。
谢慧臣等[11]研究证实,加味四逆散可显著改善慢性身心应激模型大鼠胃粘膜组织细胞的超威结构,上调胃组织胃泌素受体(GASR)表达水平,提示这可能是加味四逆散发挥胃肠功能调节作用的主要机制。但经口服用中药,存在味苦、依从性差等缺陷。经穴给药是中医传统治疗方法之一,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经络系统是低电阻的运行通路,经穴对药物具有外敏感性和放大效应,药物贴敷于特殊经穴,迅速在相应组织器官产生较强的药理效应,起单相或双相调节作用[12]。穴位敷贴以现代透皮给药理论为依据,采用中医药经络穴位理论与透皮给药技术相结合,可大大提高了透皮给药的疗效,且可有效避免经口服药的缺陷,患者依从性更佳[13]。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排便时间显著缩短,腹胀发生率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采用加味四逆散穴位敷贴可显著促进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分析其原因,可能与本研究依据针灸学中“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原则选取病变局部有关穴位相关。足三里穴为足阳明胃经合穴,刺激足三里有益气升清、健脾和胃、通调肠腑之功效,而以传统的化学促渗透剂氮酮进行药物促溶,从而有效提高加味四逆散的治疗效果[14]。
此外,胃肠功能还受内分泌因素调节,如胃泌素可促进唾液及消化酶分泌,刺激迷走神经反射,降低交感神经抑制作用,从而促进胃肠蠕动[15]。苏全武等[16]研究显示,加味四逆散可明显提高肝硬化患者胃泌素等胃肠激素分泌水平,改善患者胃动力障碍症状,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提示调节胃泌素等内分泌物质水平是加味四逆散发挥促胃肠功能作用的主要机制。
综上所述,采用加味四逆散足三里穴位敷贴可显著促进剖宫产术后胃肠蠕动,而调节血清胃泌素水平是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1]Hsu Y Y, Hung H Y, Chang S C, et al. Early Oral Intake and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After Cesarean Deliver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Obstetrics & Gynecology, 2013, 121(6): 1327-1334.
[2]Kalava A, Darji S J, Kalstein A, et al. Efficacy of ginger on intra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in elective cesarean section patients[J]. Europe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 Gynecology and Reproductive Biology, 2013, 169(2): 184-188.
[3]谢慧臣, 刘芬, 杨强, 等. 加味四逆散对身心应激大鼠胃黏膜形态学的作用机制[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2, 20(30): 2873-2881.
[4]邹瞭南, 陈志强, 曹立幸. 中医外治法在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中的应用进展[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7): 899-901.
[5]薛明, 张冀红, 杨丽, 等. 剖宫产术后腹部按摩对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6): 39-40.
[6]Craciunas L, Sajid M S, Ahmed A S. Chewing gum in preventing postoperative ileus in women undergoing caesarean se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J]. BJOG: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stetrics & Gynaecology, 2014, 121(7): 793-800.
[7]邹瑜玲, 翟惠敏. 剖官产术后腹胀护理的研究进展 [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12): 34-35.
[8]姜利英. 中西医结合对急诊剖腹产术后胃肠急性不良情况发生的影响[J]. 中国中医急症, 2013, 22(5): 804-804.
[9]袁春. 中西医结合治疗剖宫产术后急性肠梗阻的护理[J]. 内蒙古中医药, 2012, 31(12): 162-163.
[10]谢忠礼, 李杰, 王兴华. 加味四逆散对慢性应激模型大鼠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08, 14(1): 50-52.
[11]谢慧臣, 刘芬, 杨强, 等. 加味四逆散对身心应激大鼠胃黏膜形态学的作用机制[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2, 20(30): 2873-2881.
[12]康志强, 陈华德. 穴位注射作用效应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20(2): 119-120.
[13]彭惠平, 陆喜荣, 徐宏伟. 穴位敷贴联合胃炎片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15(2): 124-125.
[14]陈艳, 刘诗. 电针足三里对胃肠功能性疾病作用的研究进展[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1, 19(7): 705-709.
[15]徐艳松, 吴卫, 高枫, 等. 腹腔镜和传统结直肠癌根治术对胃肠动力和胃肠激素的影响[J].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12, 29(003): 534-534.
[16]蘇全武, 邱明义. 加味四逆散对肝硬化患者血清胃肠激素变化的临床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09, 16(6): 375-377.
早期胃肠功能恢复 篇3
关键词:剖宫产,肠蠕动,护理,早期恢复
剖宫产术目前已代替困难的阴道助产术, 并成为诸多妊娠合并症的主要分娩途径。剖宫产虽然是一种较安全的手术, 但术后胃肠蠕动功能障碍常引起患者腹胀和腹痛, 不利于患者康复。本文对2008年7月—12月50例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早期恢复的护理方法进行了回顾性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7月—12月在我科行剖宫产术患者50例, 年龄20岁~30岁, 孕周38周~40周, 均属第1胎, 营养状况良好, 均采用硬脊膜外麻醉。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 2组患者年龄、孕周、麻醉方法、剖宫产术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剖宫产术后除护理常规外, 术前由主管护士向患者宣教术后早期活动及早进饮食对促进术后胃肠蠕动恢复的重要性, 术后及早进行床上四肢活动, 鼓励和督促患者24 h内下床活动;6 h开始口服温热四磨汤, 8 h进无乳无糖流质饮食, 12 h进半流质饮食;注意保暖, 于24 h~26 h用热水袋热敷腹部和背腧穴并按摩腹部;用主动止痛法或微量注射镇痛泵间断镇痛。对照组患者在肛门未排气前不予任何饮食, 肛门排气后开始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24 h~48 h导尿管拔除后进行床上活动, 48 h~68 h后下床活动;切口疼痛剧烈时给予盐酸哌替啶100 m g肌注对症处理。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术后第1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见表1.
观察组患者术后第1次排气时间最短者10 h, 最长者58 h, 平均为34.6 h;对照组患者术后第1次排气时间最短者28 h, 最长者96 h, 平均为59.8 h.术后第1次排便时间:观察组最短者28 h, 最长者88 h, 平均为67.7 h;对照组患者最短者52 h, 最长者120 h, 平均为92.5 h.2组第1次排气、排便时间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说明早活动、早进食等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可以明显缩短剖宫产患者术后第1次排气、排便时间。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大多数剖宫产患者术前因面对陌生的环境、工作人员严肃的态度、繁忙的工作气氛均可造成紧张情绪, 随着产程的延长、她们担心胎儿有无畸形, 分娩过程是否顺利等。患者心情会更加紧张、焦虑, 术后惧怕切口疼痛、裂开, 不愿早期活动、早进饮食, 这些因素均可影响术后胃肠功能的早期恢复。所以做好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1], 护理人员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3.1.1主动热情地介绍医院环境, 亲切地陪伴患者, 利用图片、模型等向患者讲解分娩过程及分娩时疼痛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要正确对待宫缩的阵痛, 使患者建立安全感, 消除其紧张情绪;对于精神过度紧张的患者, 尽可能多抽一些时间和患者谈些轻松的话题, 使其安心待产。3.1.2进入第二产程后, 应更加关心体贴、安慰患者, 指导患者正确用力, 使其知道自己始终是分娩的主角, 医护人员仅仅是帮助者;主动给患者喂水、喂食, 不能进食者给予10%葡萄糖注射液或复方林格液静脉输注。
3.1.3需要行剖宫产手术时, 护士态度要和蔼亲切, 用保护性语言向患者解释手术的必要性及麻醉、手术的一般情况, 使其对手术有一个较正确的认识, 消除其恐惧心理, 保持术中心理平衡。同时讲解整个手术过程对胃肠道的影响机制, 宣教术后早期活动、早期进食对促进胃肠功能早期恢复的重要性。术后护士以亲切的态度、良好的语言取得她们的信任, 减轻患者对切口疼痛及裂开的心理负担, 一方面通过患者与护士的良好配合减轻疼痛;另一方面患者精神情绪的放松也可增强对疼痛的耐受性。另外, 转移注意力也可以减轻疼痛感受强度, 如轻松愉快地谈话、听音乐等均可消除患者的寂寞和紧张感, 利用音乐声波旋律调节大脑的兴奋和抑制过程, 减少患者的孤寂, 缓解紧张的情绪, 使大脑产生一种麻醉剂———内啡呔, 从而减轻患者的疼痛[2]。这些措施均有利于术后早期活动和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3.2 注意保暖
由于患者术中须除去衣裤, 消毒后仅铺几层无菌单以及术后在下床活动或哺乳时, 不注意保暖, 都可导致患者发生轻度低体温。低体温可使患者对手术切口感染抵抗力降低, 术后寒战及腹胀的发生率增加, 所以要注意室温及患者的保暖。冬季室温保持在22~24℃, 湿度50%~60%, 必要时用热水袋保暖, 患者麻醉未醒时, 应注意防止发生烫伤。
3.3 饮食护理
剖宫产手术多采用硬脊膜外麻醉, 一般术后6 h麻醉作用消失, 胃肠道开始蠕动。同时进温热食流质饮食, 通过少量、温热的食物刺激胃肠道, 进一步促进胃肠蠕动恢复。术后6 h口服温热四磨汤, 1次20 m L, 3次/d, 可起到顺气降逆, 促进胃肠蠕动的作用[3]。8 h进无乳糖流质饮食, 可协同增加肠蠕动, 并可减少肠蠕动恢复后的饥饿感。术后12 h给半流质饮食, 可延长食物刺激肠蠕动的时间, 并及时补充营养, 促进乳汁分泌, 满足婴儿喂养需要[4]。早进食减少了输液量, 翻身下床活动方便, 避免了术后肠胀气、肠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
3.4 体位与活动的护理
早期活动可促进肠蠕动, 促进肛门排气、排便, 尽快恢复正常饮食, 同时还可预防术后严重腹胀引起的腹部窜痛或胀痛, 影响呼吸循环功能, 加重切口疼痛和诱发切口裂开等并发症的发生, 最终达到机体的早日康复。具体方法:术后待麻醉作用消失后, 生命体征平稳, 可告知患者在床上活动肢体或协助左右翻动身体, 但应注意防止沙袋及导尿管脱落, 6 h~8 h后改半卧位, 12 h后亲自指导和协助患者坐起, 鼓励和督促患者24 h内下床活动。先让患者坐在床边, 双腿下垂, 无眩晕、心悸等症状, 再下床活动, 指导患者身体稍前倾, 双手轻摁于切口处, 绕床慢行, 每次10 m in~15 m in, 每日2~3次。患者离床后, 应注意有无心率加快、出血、恶心等情况, 如有上述情况应立即回床休息, 可慢慢增加其活动量[5]。
3.5 切口疼痛的护理
术后切口疼痛是造成患者活动受限的主要原因, 采取积极有效的止痛措施, 可延长患者睡眠休息时间, 利于患者尽早恢复体力和早期下床活动。 (1) 主动止痛法。在患者自诉切口疼痛时就给药, 术后白天给盐酸哌替啶100 m g肌注, 夜间给予哌替啶和异丙嗪合剂半量肌注[6]。 (2) 微量注射镇痛泵止痛法。采用微量注射镇痛泵与静脉通道相连以2 m L/h匀速输入, 可维持24 h~48 h, 根据患者对疼痛耐受情况调节三通管流量。因镇痛剂的持续应用可减弱肠道推进型节律性蠕动, 另外患者接受持续镇痛后, 疼痛减轻, 甚至处于无痛状态, 静卧睡眠时间延长, 也不利于胃肠功能的恢复, 所以在可用可不用的情况下尽量不用, 对使用者设法缩短置泵时间或间断开通[7]。
3.6 热敷背腧穴和腹部并按摩腹部
于术后24 h~26 h将60~65℃水温的热水袋装入布袋, 置于患者腹部及腰骶部 (L4~S4) 背腧穴热敷1 h[8], 热敷期间需换热水以保持水温, 并用单或双手的食、中、无名指重叠在左下腹乙状结肠部深深按下, 由近心端向远心端做环状按摩, 以刺激肠蠕动, 促进排气、排便。热敷是利用热传导的物理特性, 当热敷背腧穴时, 其温热作用可刺激皮肤感受器, 并通过腰骶部神经节段及中枢的调节作用, 调节大小肠功能, 促进肠蠕动;同时温热作用还可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 促进血液循环, 增强新陈代谢, 有利于肠蠕动功能的恢复[9]。
3.7 其他护理
一旦发生腹胀可采取开塞露和温盐水灌肠, 如腹胀严重时可采用肛管排气等方法。
4 讨论
剖宫产手术患者由于胃肠蠕动功能障碍常引起腹胀和腹痛, 不利于患者康复。缩短第1次排气、排便时间, 尽早恢复胃肠蠕动是术后患者在康复过程中非常重要和急需解决的问题。术后早期下床活动, 因体位的变化可引起肠道反射而促进肠蠕动, 加快肠内容物排出[10]。早期活动还可加速全身血液循环, 加快胃肠血流, 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术后早进食, 可通过咀嚼运动反射性地引起胃肠蠕动, 再加温热食物刺激胃肠道, 能够进一步促进胃肠蠕动恢复, 缩短肛门排气时间[11]。观察组在术后24 h内下床活动, 早进食, 平均排气时间为34.6 h, 排便时间为67.7 h;对照组48 h~68 h后下床活动, 排气后再进食, 平均排气时间为59.8 h, 排便时间为92.5 h, 观察组比对照组平均排气时间提早25.2 h, 排便时间提早24.8 h.实施早活动、早进食等有效的护理措施, 明显促进了胃肠功能的早期恢复, 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剖宫产术后早进食、早活动对胃肠功能的早期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止痛剂的应用对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具有双重效应, 故必须掌握用药的次数, 避免多次长时间使用, 同时心理护理和中西医结合护理对剖宫产术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该护理措施简单易行, 易被更多的患者接受, 对于缩短病程、促进机体早日康复起到关键性作用, 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李县英.导乐陪伴分娩在产程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03, 17 (3) :342.
[2]刘丹丹.浅谈癌症病人疼痛的评估与护理[J].护理学杂志, 2002, 17 (8) :115.
[3]许济群.方剂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143.
[4]孔令霞.剖宫产术后促使产妇早进食早泌乳的护理研究[J].护理研究, 2002, 16 (7) :394-395.
[5]王还爱, 张景.腹部术后病人不愿早期下床活动的原因分析[J].护理研究, 2002, 16 (5) :291.
[6]侯孟彦, 吴洁, 黄仙萍.剖宫产术后主动止痛的临床效果及意义[J].实用护理杂志, 2001, 17 (10) :31.
[7]张萍芳, 章燕萍.持续镇痛方法对妇科术后患者恢复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2) :108-109.
[8]李艳萍, 刘志英.热敷腰骶部背腧穴促进妇科腹部术后病人排气的临床观察[J].护理研究, 2003, 17 (5) :523-524.
[9]郭万学.理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4:588-589.
[10]仲月霞, 刘喜文, 宋德根, 等.急危重病患者胃肠功能衰竭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 (2) :81.
早期胃肠功能恢复 篇4
关键词:中风后偏瘫 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3-0022-02
中风病以其高致残率严重影响人类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早期康复介入有利于有利于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的改善,提高临床疗效,减少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我科自2007年以来采取中西医结合、康复早期介入的方法治疗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我科的住院患者90例,均为初次发病,根据有无早期康复介入分为2组。对照组45例,其中男29例,女16例,脑梗塞34例,脑出血11例,平均年龄62.5岁。治疗组45例,其中男30例,女15例,脑梗塞32例,脑出血13例,平均年龄63.1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种资料经统计学分析(p>0.05),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中风病的诊断标准,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1]。
1.2.2 西医诊断标准:脑血管病诊断标准: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提出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2],经过颅脑CT或MRI确诊为脑出血或脑梗塞,以偏侧肢体瘫痪,神经功能缺损为主要症状。
1.2.3 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无失语及认知功能障碍,能配合治疗。
1.3 排除标准。
1.3.1 中风后有意识障碍、失语、认知功能障碍等患者。
1.3.2 合并有严重的心、肺、肝、肾、血液系统等功能损害的患者。
1.3.3 多次发生脑血管疾病患者。
1.4 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基础上,在病情稳定不再进展24小时后开始康复介入治疗,对照组行常规神经内科治疗,未行康复治疗,两组患者发病30天时比较肢体功能状况。
1.4.1 物理疗法。①床上正确体位的摆放:偏瘫早期的康复治疗中,正确体位能预防和减轻偏瘫典型的屈肌或伸肌痉挛模式的出现和发展,如上肢屈曲并肩胛带后缩,下肢伸展伴髋关节外旋。因此,在床上肢体宜置于抗痉挛体位。②主、被动关节活动训练:各关节活动2~3次/天,每次5~10遍。鼓励用健肢帮助患肢被动活动,进行双手交叉上举练习,下肢桥式运动。③床上翻身训练:翻身生活自理的第一步,利用健侧肢体或残存肢体的能力带动瘫痪肢体,或在辅助下或独立地进行翻身。④坐位平衡及坐站训练:患者先移至床邊,用健腿将患腿移至床边外,患膝自然屈曲,然后头向上抬,躯干向患侧旋转,健手横过身体,在患侧用手推床,把自己推至坐位,同时摆动健腿下床,躯干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后,可以让患者用健手从设提一侧拿放物体,以强化平衡反应。⑤站立平衡及坐到站立训练:患者Bobath握手,双上肢前伸,头和躯干前驱,重心前移至双足上,然后抬起臀部,髋膝伸展而站起,必要时治疗人员可站于患者患侧,一手将患膝向前拉向下压,另一手放在健侧臀部帮助患者抬起臀部,患者站于平衡杠边,监测上肢紧握杠木,重心放于健侧下肢,治疗人员或家属于患侧边给予帮助,逐渐增加时间,直至能保持站立位超过30min。将重心转移到患侧站立。对站立困难者可逐步由高椅子到低椅子做起坐训练。⑥步行训练:随着患者平衡功能及下肢负重能力的提高进行迈步训练,越过不同障碍物及上下楼梯训练。⑦物理因子治疗:可利用功能性电刺激、生物反馈等治疗,促进患者运动的出现。
1.4.2 作业疗法 ADL训练:指导患者穿脱衣服、进餐入厕、洗澡、刷牙等。重点以选择性作业课题治疗,患侧上肢的精细活动强化训练,自助和辅助具的使用训练及健肢的代替、代偿训练等,强调以实现最大限度生活自理为目的,1次/天,治疗均实行一对一方式。
1.5 疗效评价: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作为疗效判定标准。
1.6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定量资料采用X2检验,定性资料采用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的比较,均有改善,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均有明显的疗效,但两组治疗后统计学分析,治疗组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早期康复介入对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更有效。
3 讨论
早期胃肠功能恢复 篇5
1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2009-06~2011-06 100例腹部手术后患者, 其中阑尾切除术30例, 胆囊切除术24例, 腹股沟疝术20例, 胃大部分切除术16例, 急性粘连性肠梗阻8例, 腹、肝外伤性破裂手术3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50例, 男24例, 女26例;年龄20~65岁, 平均年龄 (46.31±9.83) 岁。对照组50例, 男23例, 女27例, 年龄23~64岁, 平均年龄 (47.23岁±10.25) 岁。两组临床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显著性 (P>0.05) 。
2 方法
2.1治疗方法
对照组:行腹部手术后采用西医常规治疗, 包括应用抗生素、禁食、静脉营养输液、留置胃管持续胃肠减压 (疝气、阑尾手术除外) , 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对症支持处理, 不使用任何促胃肠动力药。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 于手术之后6小时开始, 予厚朴枳实煎剂 (取厚朴10g、枳实10g, 碾细末, 水煎取汁) , 每次50mL, 经胃管注入或口服, 每日2次, 疗程3天。
2.2观察指标
(1) 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6小时起听诊患者肠鸣音, 每隔2小时听诊1次, 记录手术后患者肠鸣音活动状况, 若听得每分钟有3次或3次以上的肠鸣音者, 则为肠蠕动恢复。 (2) 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从患者手术结束至患者肛门有明显排气感, 为术后肛门排气时间。 (3) 术后排便时间:为手术后的第1次大便时间。 (4) 术后胃肠道反应评价:记录患者术后6小时和术后第3天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症状, 进行评分, 每1项症状按无、轻、中、重分别计分为:0、1、2、3分。 (5) 术后外周白细胞变化情况:于术前、术后6小时、第3天抽血检查血常规, 检测白细胞总数。
2.3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12.0软件处理, 数据用 (±s) 表示, 采用配对t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两组术后排气、排便、肠鸣音恢复时间比较
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5, △△P<0.01
3.2两组术后胃肠道反应评价
见表2。
与本组术后6h比较*P<0.05, **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 △△P<0.01 (下同)
3.3两组术后外周白细胞总数变化情况比较
见表3。
4讨论
中医学认为腹部手术后脏腑脉络受损, 以致肠腑运动功能失常, 腑气不通, 通降失利, 故术后早期恢复胃肠功能宜重在调畅气机, 通腑降气为主。笔者选用中药厚朴和枳实配伍制成煎剂应用于腹部手术后患者以观察其对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其中厚朴性温, 味苦辛, 入脾、胃、肺、大肠经, 具有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的功能, 虽属于芳香化湿药, 但以下气为专;枳实性苦而微寒, 入脾、胃、大肠经, 具有破气消积、化痰散痞, 善行中焦之气, 与厚朴同用, 可增强厚朴的行气之功。两药相伍, 一寒一热, 消痞除满、下气行滞, 相得益彰。现代药理研究证明, 单味厚朴或枳实均有影响胃肠活动, 增强胃肠动力的作用[1,2,3]。枳实厚朴两药配伍后对小肠推进功能的影响较单用枳实或厚朴效果好[4]。同时厚朴还具广谱抗菌作用[5]。枳实中所含的挥发油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6]。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了腹部手术后肠鸣音恢复、排气、排便时间 (P<0.01) ;术后3天患者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评分及白细胞总数均低于对照组 (P<0.05或P<0.01) 。提示, 中药厚朴枳实煎剂具有调节胃肠活动、抗菌消炎的作用, 可用于早期预防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发展, 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从而减轻患者痛苦, 充分体现了中医药“治未病”理论在外科领域的治疗优势, 而且价格低廉, 安全性好,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贺玲, 白菡, 王学清, 等.厚朴对实验大鼠的胃动力影响.实用药物与临床, 2007, 10 (2) :65.
[2]朱金照, 张志坚, 张捷, 等.中药枳实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排空的影响.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2005, 14 (5) :291.
[3]刘莉洁, 魏义全, 寻庆英, 等.组胺受体在枳实调节小鼠小肠运动中的作用.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1, 20 (3) :144.
[4]吴磊.枳实、厚朴不同配伍对小鼠小肠推进功能的影响.河南中医, 2012, 32 (5) :578.
[5]王志强, 宓伟, 刘现兵, 等.厚朴在体外抑菌作用研究.时珍国医国药, 2007, 18 (11) :2763.
早期胃肠功能恢复 篇6
关键词:胰腺癌,肠内免疫营养,胃肠功能,免疫功能
未发生远处转移的胰腺癌患者多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术后早期的营养干预与患者最终的治疗结局息息相关。胰腺癌患者本身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不佳,手术创伤会使患者处于应激及免疫抑制状态,营养状态及免疫功能将进一步恶化[1]。早期给予肠内营养已经得到诸多专家的认可,认为术后早期胃肠道内营养物质的给予可以刺激肠道蠕动及相关细胞因子分泌,有助于肠道黏膜屏障的功能保护。常规营养制剂对患者的免疫状态影响甚微,免疫营养制剂中包含精氨酸、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等成分,可能对患者的免疫状态产生影响。本次研究主要分析胰腺癌术后行早期肠内免疫营养支持促进机体胃肠功能、免疫功能恢复的效果,现报告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9月-2013年11月于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胰腺癌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经病理确诊为胰腺癌。根据术后接受的营养干预方式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43~78岁,平均(65.82±7.31)岁,血清白蛋白(serum albumin,ALB)(36.42±5.28)g/L、前白蛋白(Prealbumin,PA)(0.30±0.05)g/L、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2.04±0.31)g/L、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 G)(15.59±2.24)g/L、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 A)(4.48±0.71)g/L、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 M)(1.96±0.25)g/L、CD4+(44.28±6.95)%、CD8+(30.22±4.49)%。观察组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45~76岁,平均(63.92±7.07)岁,ALB(37.13±5.51)g/L、PA(0.32±0.04)g/L、TF(2.11±0.34)g/L、Ig G(16.12±2.56)g/L、Ig A(4.71±0.78)g/L、Ig M(2.05±0.31)g/L、CD4+(45.56±6.35)%、CD8+(29.57±4.63)%。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接受胰腺癌术后早期肠内免疫营养支持,具体如下:经鼻置入十二指肠营养管,选用肠内免疫营养制剂(瑞能,国药准字H20040722,华瑞制药有限公司),每100 ml含精氨酸2.3 g,ω-3多不饱和脂肪酸0.3 g,含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患者从术后第2天开始经鼻肠管缓慢给予等渗盐水300 ml,无不良反应后2 h给予瑞能输注液,剂量由少至多,首日达全量的1/3~2/3,输注速度从30 ml/h开始逐步加快至80~100 ml/h,术后第3天增加输注速度至100~150 ml/h,总量达全量,维持1周左右至正常饮食。
对照组患者接受术后早期单纯肠内营养支持,具体如下:术后给予肠内营养制剂能全力(无锡Nutricia产品),第1天使用全量的1/3,第2天2/3,第3~7天给予全量。全量配方为热量125 k J/(kg·d),糖脂比例6∶4,氮量0.2 g/(kg·d)。维生素、微量元素、电解质及普通胰岛素按照临床常规给予。
1.3 观察指标
1.3.1 营养状态
两组患者接受不同营养干预后1周及2周,均测定患者ALB、PA、TF。
1.3.2 胃肠功能
接受不同营养干预后的两组患者,均记录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胃管留置时间。
1.3.3 免疫功能测定
两组患者的营养干预后1周的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指标值,具体包括Ig G、Ig A、Ig M、CD3+、CD4+、CD8+和CD4+/CD8+。
1.3.4 并发症情况
术后恢复过程中,随访两组患者30 d内发生腹泻、腹胀、便秘的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营养状况
观察组患者接受早期肠内免疫营养支持,术后1周及2周的血清ALB、PA、T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1。
2.2 胃肠功能
观察组患者接受肠内营养后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胃管留置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2。
2.3 免疫功能
观察组患者接受营养干预后1周,Ig G、Ig A、Ig M、CD3+、CD4+和CD4+/CD8+值高于对照组患者,CD8+值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3。
2.4 术后并发症
术后康复的30 d内,观察组发生腹泻1例、腹胀3例、便秘1例,对照组患者发生腹泻6例、腹胀13例、便秘7例。经χ2检验,观察组患者发生腹泻、腹胀、便秘的例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胰腺癌是临床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性疾病,对于未发生远处转移的患者手术是最佳治疗方式。胰腺癌发病平均年龄较大,加上疾病本身对机体的损耗,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及免疫功能下降[2]。围手术期营养干预是影响手术治疗预后的关键环节之一,肠内营养因其具有经济、便于维持、符合患者生理特点等优势,逐步成为临床营养的首选方式。目前,临床研究显示在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的患者,远期相关肠道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提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更加符合患者的营养及胃肠道需要[3]。
肠内营养具体营养制剂的选择较多,主要包括含常规热量及维生素、糖脂、氮元素等,可以满足术后患者加倍消耗的热量需求。胰腺癌患者本身免疫功能下降,手术创伤可以产生一定程度的免疫抑制,常规营养制剂并未添加免疫相关营养素,对增强患者免疫功能方面的作用较弱[4,5]。肠内免疫营养是临床最新推荐的用于免疫功能较差患者的肠内营养制剂,含有谷氨酰胺、精氨酸、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底物,有研究显示,其可以在提升患者免疫力上发挥积极作用。关于是否需要在癌症患者术后早期使用免疫营养支持目前仍存在争议,本次研究在观察组患者中术后早期应用肠内免疫营养干预,通过与常规肠内营养相比较以明确干预效果。
营养不良是胰腺癌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机制较为复杂与肿瘤侵袭、手术创伤等均相关。血清蛋白质水平是反应患者营养状况的最常用指标,具体包括ALB、PA、TF等。本次研究首选对比两组患者的营养干预后营养状态相关指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营养干预后1周及2周,血清ALB、PA、TF水平均较高,提示免疫营养支持治疗可以促进内脏蛋白合成、提升患者的整体营养状态[6]。
胰腺癌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胃肠功能处于整体抑制状态,早期恢复患者的自主肠道功能、促进肠道营养吸收是加速患者的术后各脏器功能恢复的最佳方法。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术后早期给予肠内免疫营养支持,结果显示其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胃管留置时间均较短[7]。食物进入肠道可以直接刺激胃肠道并增加其血流量,激活肠道神经-内分泌-免疫轴,促进胃肠蠕动、肠道激素分泌、胃激素合成及释放。在营养配方中添加的特异性免疫营养素有助于预防及纠正患者的营养不良,通过调控细胞因子的产生及释放,减轻过度有害炎症反应,维持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故术后早期给予肠内免疫营养支持治疗可以促进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进一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也为患者的免疫功能恢复奠定基础。
胰腺炎患者普遍处于免疫抑制状态,这是因为患者手术后处于高度应激及分解状态,使得体内必须氨基酸含量减少、对免疫细胞的能量供给减少,最终导致免疫细胞生成减少、数量下降。免疫球蛋白水平可以直接反应体液免疫状态,具体包括Ig G、Ig A、Ig M,细胞免疫状态主要表现为CD细胞的含量及分布,包括CD3+、CD4+、CD4+/CD8+。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营养干预后Ig G、Ig A、Ig M、CD3+、CD4+、CD4+/CD8+值较高,CD8+值较低。Ig G、Ig A、Ig M含量可以直接表示机体体液免疫水平,当体液免疫受到抑制时血液中免疫球蛋白水平下降,上述结果提示肠内免疫营养支持可以提升患者的体液免疫功能[8]。CD3+为成熟T细胞表面特有,当出现免疫缺陷时其值下降。有研究显示,肿瘤患者的免疫抑制主要表现为辅助性淋巴细胞亚群CD4+减少,抑制性淋巴细胞亚群CD8+增多,导致CD4+/CD8+比值下降。上述结果提示免疫营养支持可以优化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综上所述,得出以下结论:胰腺癌患者接受术后早期肠内免疫营养支持,可以有效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态、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提升机体整体免疫功能,值得在日后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思曾,张永炼,桂翔.术后早期肠内免疫营养对胃肠癌病人营养状态、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的影响[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1,18(5):277-279.
[2]KARAGIANNI V T,PAPALOIS A E,TRIANTAFILLIDIS J K.Nutritional statusandnutritionalsupport before and after pancreatectomy forpancreatic cancerand chronic pancreatitis[J].Indian J Surg Oncol,2012,3(4):348-359.
[3]杨垚.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联合生长抑素对胰腺手术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3):58-60.
[4]KLEK S,SZYBINSKI P,SZCZEPANEK K.Perioperative immunonutrition in surgicalcancerpatients:a summary of a decade of research[J].World J Surg,2014,38(4):803-812.
[5]王赟,谷建钟,傅婷,等.肠内免疫营养对食管癌化疗病人营养状况、血液毒性和免疫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4,21(2):76-78.
[6]SLOTWI N SKI R,OLSZEWSKI W,S L ODKOWSKI M,et al.Apoptosis in lymphocytes ofpancreatic cancerpatients:influence of preoperative enteralimmunonutrition and extensive surgery[J].Arch Immunol Ther Exp(Warsz),2011,59(5):385-397.
[7]李欣,吴姗珊,杨晓斌,等.早期肠内营养对晚期胰腺癌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2):199-201.
早期胃肠功能恢复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选取2009年3月-2012年1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100例腹部外伤术后患者, 纳入研究患者均为腹部外伤且在本院进行了开腹手术治疗, 均同意参与研究。患者腹部外伤致伤原因为高空坠落伤、交通伤、撞击伤及其他等。将所有患者根据入院时间前后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各50例。其中对照组男27例, 女23例, 年龄19~42岁, 平均 (27.8±2.6) 岁;研究组男25例, 女25例, 年龄20~42岁, 平均 (26.9±2.8)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 研究组实施综合治疗。常规治疗:维生素B1注射液100 mg、维生素B12注射液500μg分别注射双侧足三里穴位, 1次/d, 并配合艾灸, 每2 d一次, 15~20 min/次。研究组在此基础上使用胃复安注射液10 mg, 1次/d。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肠鸣音首次出现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和肠蠕动恢复时间。
1.4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制定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48 h之内腹部听诊显示肠鸣音恢复正常, 肛门排气功能恢复;有效:48 h内有肠鸣音但肛门排气功能未恢复;无效:48 h内既没有肠鸣音, 肛门排气功能也未恢复正常[2]。总有效=显效+有效。
1.5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10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和肠蠕动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和表2。
例 (%)
3 讨论
腹部外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受多种因素影响, 诸如手术中的麻醉、胃肠的显露、术中操作质量以及腹腔感染等, 都会对术后胃肠蠕动功能的正常康复带来消极影响。临床治疗中, 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正常恢复主要以三大指标为主要评判标准, 分别是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和肠蠕动恢复时间, 对于患者来说, 术后如果伴有肠胃功能抑制情况, 则主要以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肠鸣音消失、肛门停止排气为表现, 面对这种情况, 需要抓紧时机进行针对性治疗, 否则持续时间过长不仅会导致肠胃功能紊乱, 干扰进食, 引发严重腹胀现象, 甚至还会影响肠道血循环, 对于患者术后身体的康复情况带来消极影响[3]。对于腹部外伤经开腹手术治疗的患者来说, 肠胃蠕动功能较差的情况下肠胃自身分泌的消化液会加重患者身体不适, 致使疼痛加剧而不自觉的吞咽大量空气, 使肠腔内压力升高, 最终甚至由生理性肠胃麻痹发展为病理性肠胃麻痹, 加重病情, 还会引发诸如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等并发症, 威胁患者生命安全[4]。
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无法尽早恢复会致使手术切口愈合变缓, 出现伤口破裂、呼吸循环功能障碍等, 因此, 做好术后治疗护理确保患者肠胃功能早日康复具有积极意义。中医认为, 经络是连接人体器官与组织的重要通道, 能够通过气血的交换使各脏器与组织器官保持平衡、协调。足三里穴位是人体中能够调节脾胃的重要穴位, 对其施加刺激能够起到疏风化湿、通络气血、扶正培元的作用, 配合维生素B1、B12与艾灸能够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5]。此次研究中研究组在应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 加用胃复安, 以其受体激动效应促进胃肠道的运动, 协调胃窦、胃体和小肠功能, 治疗效果更胜一筹。从结果来看, 加用胃复安的综合治疗总有效率更高, 反应胃肠功能的三大指标恢复时间也远远短于对照组, 说明治疗效果好, 且患者无不良反应, 安全性也得到了保证, 患者痛苦少, 可以说是临床中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治疗首选。
综上所述, 腹部外伤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需要积极的临床综合治疗, 治疗安全性高、痛苦少, 是术后胃肠功能康复的首选治疗方式。
摘要:目的:分析腹部外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治疗情况。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2年1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腹部外伤术后100例患者, 根据入院时间前后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各50例, 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 研究组实施综合治疗, 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术后肠鸣音首次出现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和肠蠕动恢复时间。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10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和肠蠕动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腹部外伤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需要积极的临床综合治疗, 治疗安全性高、痛苦少, 是术后胃肠功能康复的首选治疗方式。
关键词:胃肠功能,综合治疗,肠鸣音,胃肠蠕动
参考文献
[1]赵丽萍, 罗涛, 何自力.经足三里穴位注射维生素B1对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9, 18 (18) :2698-2699.
[2]高巍, 黄裕新, 陈洪, 等.电针足三里对火鼠瘫体和外周血中脑肠肽含量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11, 22 (22) :2023-2025.
[3]梅治明, 刘杏仙.按摩足三里促进术后肠蠕动功能恢复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2, 24 (5) :294.
[4]张亚范, 崔桂香.足三里穴位封闭治疗术后腹胀的体会[J].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3 (12) :1551-1552.
早期胃肠功能恢复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3年12月治疗的120例腹部外科手术患者。其中,男68例,女52例年龄39~76岁,平均年龄为59.7岁。经过初步分析,患者中有29例胃大部份切除手术,9例脾切除术,12例结肠癌切除术,25例肠梗阻手术,24例直肠癌根治术,11例为胃癌根治术,10例腹部损伤手术。将患者均分为三组:药物组、针灸组以及复合组。其中,关于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手术种类对于研究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所有患者手术之前留置管,在手术结束后进行常规禁食,且在4 d之内对患者进行肠外营养治疗,注意观察患者的电解质变化。在4 d之后对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治疗通过注射器从患者鼻空腔注射全营养膳食纤维整蛋白液[1]。
药物组:给予患者肌内注射维生素,且在患者手术之后1d口服四磨汤;具体情况遵医嘱。
针灸组:中医选取患者的胃肠道功能相关的穴道,例如足三里、天枢、阴陵泉等穴位,实施针灸治疗,帮助改善患者的胃肠运化和传导功能[2]。
复合组:联合上述两组的治疗方法同时实施治疗。
1.3 诊断方法
观察患者有无出现肠梗阻以及缺血坏死等症状,对比患者肛门恢复排气的平均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对本组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三组患者在治疗之后,临床观察没有出现肠梗阻以及缺血坏死等症状,患者恢复良好。观察对比患者肛门恢复排气的平均时间发现,药物组的肛门恢复排气的平均时间明显高于针灸组患者(P<0.05),且针灸组和复合组患者的肛门恢复排气的平均时间没有明显差异。其中药物组患者肛门恢复排气平均时间为(46.42±5.78)h、针灸组患者患者肛门恢复排气平均时间为(21.98±6.12)h、复合组患者肛门恢复排气平均时间为(19.69±6.02)h。
3 讨论
在临床上,腹部手术属于一种相对比较常见的外科手术,所有的腹部外科手术患者都会出现暂时性的肠道功能障碍。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提升,腹部手术种类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尽早恢复患者的进食功能、提前患者术后第1次排气时间是临床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另外,在本次的观察中发现,患者在手术之后,常会出现胃肠道功能紊乱情况。医生在处理时,主要是维持患者的水以及电解质平衡,同时也通过给予患者一定的营养支持来改善患者的血清状况[3]。有研究表明,在腹部外科手术之后,糖尿病患者一定要严格控制血糖水平;且患者在被给予肠胃外营养时,也要适当给予谷氨酰胺双肽等辅助治疗,这样可以强化患者的肠黏膜屏障保护功能。本研究中,对比三组不同的治疗结果发现,针灸组和复合组的疗效没有明显的差异,药物组的疗效却明显高于针灸组患者,表明药物治疗增加了患者的肠道负担[4]。因此,与单纯的药物治疗相比,临床上要尽可能少地使用单纯药物治疗。
腹部手术容易导致胃和肠管出现损伤,刺激腹腔干神经丛,引起患者交感神经元兴奋。本研究发现,医生为了促进患者肠蠕动,无论是采用针灸方法还是药物治疗,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刺激了患者的肠壁神经丛,迫使患者神经末梢释放大量的乙酰胆碱,强化了患者胃部以及十二指肠的收缩能力,一方面能够增加肠蠕动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患者小肠运转能力,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疗效,值得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腹部外科手术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正确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例腹部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分为三组:药物组、针灸组以及复合组,观察对比各组患者的治疗方法和临床效果。结果 三组患者均没有出现肠梗阻以及缺血坏死等症状,恢复良好;药物组的肛门恢复排气平均时间明显长于针灸组患者(P<0.05),针灸组和复合组患者的肛门恢复排气平均时间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针灸治疗方法以及药物治疗联合针灸治疗方法 ,临床疗效良好,具有很好的临床价,值得推广利用。
关键词:腹部外科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孙玉勤,刘辉,杨东鹰.神厥穴经皮给药促进腹部手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护理学报,2009,16(19):18-20.
[2]刘春香,韦涌初.护理干预促进腹部手术病人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全科护理,2009,7(10):111-112.
[3]孙建华.中西医结合护理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河北医药,2011,33(2):103-104.
早期胃肠功能恢复 篇9
【关键词】早期护理干预;脑出血;偏瘫;肢体功能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203-02
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高致死、高致残和高发病率的全球性疾病,因高血压脑出血所致的偏瘫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常见病[1]。高血压脑出血形成原因是长期高血压状态致患者脑部细小动脉出现纤维素样坏死、玻璃样变性的病理表现,甚至诱发夹层动脉瘤或微动脉瘤,再加之患者血压突然上升导致血管发生破裂。当前,该病主要采用手术治疗,脱水、抗炎及止血等作为术后护理重点,但往往忽视了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前期恢复。为此,我院对5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早期护理干预,观察患者偏瘫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高血压脑出血病患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50~78岁,平均年龄 (61.8 2.3)岁;实验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48~79岁,平均年龄(62.6 1.8)岁。所有病患均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脑出血,同时均伴随着不同程度的偏瘫肢体功能,且排除脑梗死、脑外伤等其他脑部疾病,两组患者均实施相同的临床急诊治疗。另依照偏瘫肢体情况定级:0级病患14例,I级病患26例 ,II级病患41例, III 级病患19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情程度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进行常规护理与治疗,主要给予常规性药物治疗。
1.2.2 实验组在常规护理与治疗基础上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2.1 保证呼吸道持续通畅: 将床头抬高20度左右,保持病患肢体功能位,选择仰卧头后伸位,细心监测心律、心率、瞳孔、血压、意识变化,因病患多伴有意识障碍、吞咽反射消失或迟钝,呼吸道内易流入唾液,且难以排出,备好吸痰用器,及时进行吸痰。保持呼吸道畅通,是抢救脑出血最关键、最首要的一步,及时的抢救会增加手术成功的可能性,有效的遏制病情的发展,利于病患的恢复。
1.2.2.2 观测患者生命体征 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维持患者血压稳定,在防止血压低致大脑血流不足的同时,也需防止血压高致再出血。若颅内压增高,则应及时给予20%甘露醇进行降压。若收缩压大于140mmHg,则应及时服用相应药物降压,维持病患血压在正常范围内。
1.2.2.3 被动活动和按摩 进行肢体按摩,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消除肿胀,预防静脉炎和褥疮,促进病患肢体功能康复。按摩时应轻柔缓慢,对瘫痪的病患实施按摩捏揉,对拮抗肌实施安抚性按摩,按摩后,对个关节进行被动活动。依照病患实际情况,让病患自我按摩。
1.2.2.4 体位平衡和转移训练 前期在床上进行翻身练习,首先做双髋向两侧的摆动,而后带动躯干向左右侧移动。当病患可以进行半桥动作和翻身后,可陆续进行卧位转坐位的训练。为预防体位性低血压,可将床头缓慢抬高至合适位置。在脑出血发病后一个月或脑梗塞发病半个月后进行此项练习。由健侧卧位做起到病患卧位坐骑,由需要人帮助到独立做起。而后两脚下垂,做至床边,进行平衡训练,1周后下地坐骑,若可维持10分钟,则可进行站立平衡、上下台阶和小步走训练。
1.2.2.5 尽早给予视、听、触觉及发音、摄食、吞咽训练 术后向家属了解病患平时喜欢的故事或音乐,每次15分钟,每天不定时播放给病患听,注意避免重复,叮嘱病患家属避免长时间与病患进行沟通,以免引起听觉疲劳。用手电筒照射病患双眼,每次10分钟,每天照射6次。每日温水欲1次。用压舌板刺激软腭、咽喉壁及舌或用棉棒蘸少许冻水,在病患接受冷刺激后会自动进行吞咽动作,每次半小时,每天两次。发音练习:先练习单字,而后练习多字、句、段。摄食练习:选取合适体位,可坐起的病患头稍前倾,身体倾向健侧30度,无法坐起者取仰卧位、躯干抬高30度,头前屈,确保食物易于进入胃内。注意心血管反应,对伴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患,在恢复训练时应避免屏气用力及高强度的练习。防止意外的发生,减少危险因素及并发症,利于病患的恢复。
1.2.2.6 强化知识宣教,增强安全意识 将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的安全防护放在首位,并贯穿于恢复的全过程。要认真落实康复知识的宣教,对伴有高危因素的病患,护理人员的工作重点应放在改变病患的行为上。依照病患的自身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确保安全。
1.2.2.7 营造良好的恢复环境 病房设施应不存在任何使用障碍,依照高血压脑出血病患的特点设置各种设施。护理人员应定期检查仪器的安全性能,并评估环境的安全程度。在恢复训练中,需病患家属陪伴,鼓励病患之间相互帮助及关心,努力營造良好的恢复训练环境。
1.2.2.8 做好心理护理 病患拥有的心理状态时康复训练成功的保证和基础。对于病患及其家属对康复的急切心理,应耐心详尽的解释康复过程,让病患及家属认识到不同阶段采用不同训练措施的缘由,与病患家属共同制定一套病患会全力配合的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因大多数病患易出现抑郁、焦虑的心理,在前期给予康复训练时,应疏导好病患的心理,并鼓励病患积极训练,促使其尽快恢复。
1.3 评价标准 肢体功能恢复情况:①基本痊愈:病患肢体功能恢复,行动正常,病残程度为0级;②显著进步:病患肢体功能部分恢复,病残程度1-3级;③无明显变化: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病患肢体功能无恢复迹象。④恶化:病患肢体出现并发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如表1所示,对照组基本痊愈20例,显著进步16例,恶化6例,总有效率为72%,而实验组基本痊愈30例,显著进步16例,恶化仅1例,总有效率高达92%,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脑出血是因脑实质内血管所产生,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多发,造成脑出血的发病率快速增高[3]。脑出血的死亡率高、病情凶险,对中老年病患的健康造成重大威胁[4]。患者易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涉及言语功能、意识功能、臂、肩运动、下肢和手运动及平衡能力和步行能力等方面,严重影响病患的生活质量,部分病患甚至因无法接受肢体偏瘫而采取极端措施[5]。部分脑出血偏瘫患者的功能障碍不是偏瘫引起,而是因未进行早期的康复训练。可见早期康复护理对于脑出血偏瘫病患功能恢复的重要性。
本研究結果显示,仅进行常规治疗与护理的对照组患者偏瘫肢体功能恢复总有效率为72%,而采用早期护理干预的实验组患者偏瘫肢体功能恢复总有效率高达9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对脑出血偏瘫病患实施针对性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护理有效率,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减轻负面情绪,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程桂玲.偏瘫40例卧位护理与功能锻炼.齐鲁护理杂志,2010,14(8):26-29.
[2]陈碧銮.探讨老年脑梗塞患者的护理[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2,10(5):368.
[3]代鲜鸽,徐翠玲,别小宁,等.60例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护理剂早期肢体康复训练体会[J].临床护理杂志,2011,10(3),17-18.
[4]任蕾蕾,吴亚丽,廖颖.脑出血偏瘫病人康复综合护理措施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1,25(18):1688-1689.
早期胃肠功能恢复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40例患者, 男22例, 女18例;年龄18~65岁, 平均39.8岁;肠道手术术后24例, 胃切除术后16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 (17例) 和对照组 (23例) 。
1.2 方法
治疗组患者术后当日即采用杭州泰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WCH型胃肠起搏器进行胃肠起搏治疗。具体操作方法: (1) 定位, 胃起搏点:正极在剑突与脐连线的中点向右2~4 cm, 负极位于剑突与脐连线的中点向左3~5 cm再向上1 cm处;肠起搏点:正极位于脐上1~2 cm, 负极在剑突与脐连线的中点向右5~10 cm处。 (2) 设定参数:通常胃起搏频率为3次/min, 肠起搏频率为10次/min;治疗幅值应以腹部贴电极片处皮肤有轻微针刺感或略有灼热感为宜, 同时可以参考仪器上指示灯的颜色进行调整。治疗时间通常为每日2次, 每次30 min, 一个疗程10次。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禁食、胃肠减压、补液、抗感染及留置导尿, 直至第一次肛门排气。
1.3 护理方法
1.3.1 皮肤的护理
患者取舒适的平卧位, 正确安放电极片。粘贴电极前需用95%酒精棉球充分擦拭体表黏附电极附着点的皮肤至泛红, 目的是去除皮肤表面的油污和角质, 使黏附电极与皮肤具有良好的导电性[1]。如贴电极处皮肤无轻微针刺感或略有灼热感, 应重新清洁皮肤或调节仪器幅值按钮以加大输出电压, 直到贴电极处皮肤获得轻微针刺感或略有灼热感。每次治疗时都要更换电极, 以保证疗效。
1.3.2 心理护理
心理异常与功能性胃肠疾病的严重性及功能性胃肠紊乱密切相关[2],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大部分患者对胃肠起搏的疗效有过早、过高的期盼, 但是由于手术的创伤及生理功能的改变导致消化功能减退, 从而导致起搏起效较慢, 导致患者对治疗信心不足, 因此鼓励患者坚持治疗, 还可以通过和治疗效果明显的患者交流, 增加他们对治疗的依从性, 从而提高疗效。
1.3.3 治疗幅值的调节
胃肠起搏器的治疗幅值为可调节的, 要根据不同体型的患者调整机器的输出幅值。机器输出值过小没有治疗作用;输出值过大, 可能出现皮肤局部灸样灼伤, 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同时影响继续治疗。
1.3.4 其他
对安装心脏起搏器或使用人工心肺维持生命的患者应避免使用胃肠起搏器, 以免胃肠起搏器干扰心脏起搏器和其他医用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也可在心电监护仪等体外医用电子仪器的使用间隙期间应用胃肠起搏器。同时应用胃肠起搏器时要避免潮湿、高温、剧烈震动、腐蚀及强电磁场等影响。
2 结果
对照组肺部感染1例, 两组均无伤口感染。两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 (27.52±12.08) h和 (47.09±21.49) h,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
3 护理体会
3.1 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
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的尽早恢复是临床上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重要课题。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后及时进食, 可减少水、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 也可减少术后肠粘连的发生率, 改善消化道黏膜的功能, 还可以减少由于肠黏膜屏障破坏, 肠道细菌移位而导致的全身感染。以往临床上对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治疗, 通常采用禁食、胃肠减压、肛管排气、腹部热敷、胃肠动力药的应用等。胃肠起搏器是通过刺激机体体表达到治疗胃肠功能紊乱的新方法[3]。其基本原理是将模拟胃生物电信息的最佳治疗参数经体表输入, 驱动胃高位起步点, 使其跟随胃生物电信息, 达到恢复及改变胃的功能活动, 减轻或消除症状[4], 术后早期使用胃肠起搏器可达到加快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目的。本组资料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在自觉肠蠕动恢复时间和第一次肛门排气时间上均有差异, 且胃肠起搏器在临床上使用方便, 操作简单, 治疗时无需患者活动, 不影响患者的术后休息, 实际应用中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 患者容易接受。
3.2 减少并发症
患者胃肠功能提前恢复, 胃管被提早拔除, 提前进食, 增加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也能提前下床活动, 这又促进了胃肠功能的进一步恢复, 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本组资料中对照组中1例出现肺部感染, 可能与高龄及胃肠道功能较长时间不恢复、胃管放置时间过长有关。临床研究显示, 长期卧床是诱发肺部感染、尿潴留、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术后并发症的一个重要原因, 应用胃肠起搏器后, 患者胃肠道功能提前恢复, 卧床时间缩短, 因卧床导致的并发症将大大减少。
因此, 对于腹部手术后患者, 为了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正确使用胃肠起搏器是一种可靠且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
摘要:目的:观察泰士WCH型胃肠起搏器对腹部手术后患者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40例腹部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17例) 和观察组 (23例) ,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 观察组除常规治疗外, 同时加用胃肠起搏器进行胃肠起搏治疗。结果:两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 (27.52±12.08) h和 (47.09±21.49) h, 两组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0.001) 。结论:胃肠起搏器治疗可促进腹部手术后患者肠功能恢复。
关键词:胃肠起搏器,腹部手术,胃肠功能
参考文献
[1]林征, 林琳, 张红杰, 等.胃肠起搏治疗218例功能性胃肠病患者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7, 42 (6) :519-520.
[2]Drossman DA, Corazziari E, Talley NJ, et al.The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and the RomeⅡprocess[J].Gut, 1999, 45 (Suppl 2) :1-5.
[3]孙纯.应用胃肠起搏器治疗腹胀疗效观察[J].护理学杂志, 2003, 18 (9) :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