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胃肠减压

2024-10-07

鼻胃肠减压(共9篇)

鼻胃肠减压 篇1

胃肠减压是胃肠外科经常使用的一项护理操作技术,它是将鼻胃管经鼻腔置入胃内,起到吸出胃肠道内的积气、积液,减轻腹胀,减少肠腔的细菌毒素吸收,降低胃肠道内压力的作用[1]。若胃管移位、滑脱可能引起胃液反流,甚至窒息。反复插管易造成对患者鼻黏膜损伤、身心伤害等一系列不良后果,同时增加护理人员不必要的重复工作[2]。临床护理人员对胃管的固定方法也进行了较多探讨,但仍未探索出一种更合理完美的鼻胃管固定方法。工字型弹力黏着性胶布固定鼻胃管已较普遍应用于临床中,其不易发生滑脱,且材料消耗费用低,经济实惠,已得到较好的认可[3]。然而,对于脸部的固定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本研究探讨工字型鼻贴联合活瓣式脸贴固定胃肠减压鼻胃管方法的优缺点,并与传统工字型鼻贴联合胶带脸部固定法进行效果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3~8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胃肠外科住院并留置胃肠减压鼻胃管的患者100例,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50例,其中男22例,女28例,年龄39~75岁;对照组50例,其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40~76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术后1 h意识、手术方式、置管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纳入标准:(1)年龄>18岁;(2)同意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置管同意书和本研究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拔管前转科患者;(2)死亡患者。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同意。

1.2 方法

1.2.1 试验组

采用工字型鼻贴联合活瓣式脸贴固定法。采用3M黏结性棉布伸缩胶带,规格为5 cm×100 cm。鼻贴的制作方法:剪下一条5 cm×6 cm的胶带,将胶带长、宽平均折成3份,沿长的两条对折线剪去两侧的1/3,即剪后成工字型,工字型鼻贴上横长5 cm、宽2 cm,中间部分长2 cm、宽1.6 cm,下横长5 cm、宽1 cm。固定方法:将工字型上横贴于留置胃管侧的鼻翼(胶带的下缘与鼻翼下缘齐平),中间为长形与胃管平行,环形固定于胃管上,下横一端向上,一端向下,环形螺旋式包裹胃管固定好。活瓣式脸贴的制作方法:备3 cm×6 cm胶带1条、3M透明敷料6 cm×7 cm 1块、长15~20 cm的棉株绳1条。将胶带从中间对折约1 cm后,先将两端各长1 cm的胶带粘贴在3M透明敷料上,并在对折处的中点穿一小孔(约0.4 cm处),再将粘贴胶带的3M透明敷料根据患者的脸型选择横贴或竖贴,一般的患者选择竖贴,颊部凹陷明显的患者选择横贴的方式固定,最后在距鼻部约15 cm处的外露胃管用棉株绳采用反8字双套结固定于穿孔处。见试验组固定示意图(图1)。

1.2.2 对照组

按原科室的传统方法进行,即工字型鼻贴联合胶带脸部固定法。工字型鼻贴的制作方法同试验组。再取1条长15 cm×1.2 cm的胶布交叉固定于同侧面颊部。固定时间为14 d,同时观察固定效果。见对照组固定示意图(图2)。

1.3 观察指标

1.3.1 鼻胃管固定指标

以原鼻胃管的固定刻度为标准,胃管出鼻孔处刻度发生改变,但<5 cm为移位;胃管出鼻孔处刻度发生>10 cm的改变为脱出[4]。非计划拔管指未经医护人员同意患者自行拔出,或其他原因(包括医护人员操作不当)造成的插管脱落,又称意外拔管[5]。

1.3.2 压疮

根据2007 NPUAP美国国家压疮咨询委员会压疮评估准则[6],皮下软组织受到压力或剪切力的损害表现为深部组织损伤,局部皮肤完整但可出现颜色改变如紫色或褐红色,或导致充血的水疱,与周围组织比较,这些受损区域的软组织可能有疼痛、硬块、有黏糊状的渗出、潮湿、发热或冰冷。

1.3.3 鼻腔疼痛

根据患者的自我感觉和描述来判断。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胃管固定情况比较

入选的100例患者中,发生脱出或非计划拔管为17例,占总数的17.0%,其中引起脱出或非计划拔管的原因中由高到低分别是更衣时意外拔出(7例)、谵妄(6例)和重力性拔管(4例)。试验组患者的胃管固定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患者鼻管鼻脸部胶带更换情况比较

试验组患者更换鼻部胶带和脸部胶带的频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两组患者管道相关性压疮及鼻腔疼痛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管道相关性压疮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鼻腔疼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注:*为Fisher精确检验校正χ2值

3 讨论

胃肠外科常见的手术有胃全切、胃大部切除、胃空肠吻合、肠粘连松解、肠切除肠吻合等,患者在术后常常需要留置胃肠减压管,将胃肠道积聚的气体和液体吸出,以降低胃肠道的压力,改善胃肠壁血液循环,利于炎症的局限,促进伤口愈合和胃肠功能恢复[7]。然而,由于患者术后需要较长时间禁食,手术应激导致机体的营养失调,容易引起鼻翼及脸部油脂和汗液分泌增加[8],因此更为有效的胃肠减压管固定方法值得探讨。

工字型弹力黏着性胶布固定鼻胃管已较普遍应用于临床中。鼻贴工型固定方法牢固、不易移位摩擦鼻孔周围黏膜,使鼻腔空隙大,舒适度高且不影响呼吸[9]。患者头部活动自如,感觉舒适,且3M黏结性棉布伸缩胶带与肤色相接近,更容易被患者接受。

活瓣式脸贴的方法更能考虑到患者个体的差异,与脸部接触面积较大,其在患者脸部活动时,能分散接触部位受力,其活瓣更能将胃管的摆动控制在活瓣上,无论胃管如何摆动,只会引起活瓣摆动,不会引起贴于面颊部的胶带活动,避免患者活动时胃管摆动带来的牵拉和压力等不适,从而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减少了压疮和胃管移位等不良事件的发生[10]。

本研究中,发现采用工字型鼻贴联合活瓣式脸贴组患者胃肠减压管固定效果好、鼻部和脸部胶布更换率及鼻腔疼痛发生率均低于采用传统工字型鼻贴联合胶带脸部固定法(P<0.05),两组导管相关性压疮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析,本研究中试验组患者的胃管固定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在胃管移位、脱出或非计划性拔管方面均低于对照组,与钟就娣等[10]、蚁涵纯等[11]研究结果相似。影响胃管固定效果的因素常常有患者的年龄、意识状态、行为、手术方式、固定方法、护理人力资源等[12]。由基线资料,可以看出,两组患者年龄、术后意识状态、手术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采用活瓣式脸贴的固定方法,对照组使用传统胶布交叉固定方法。并分析发生非计划拔管的原因,可见意外拔出、谵妄和重力性拔管为主要原因。而活瓣式脸贴的特点正是可减少由于更衣等日常活动引起的管道牵拉,大大增加固定系数,且能避免患者活动时胃管摆动等不适导致患者不自主地将胃管外拔。对照组脸部采用传统的胶带固定法,当脸部被油脂、汗液等分泌物污染弄湿或洗脸弄湿时,胶布则易发生松脱而导致移位。本研究中,试验组患者更换鼻部胶带和脸部胶带的频率少于对照组。工字型鼻贴固定可一步到位地固定在鼻翼,不仅能避免胶布与鼻部的重复接触,而且增加患者的舒适感,减少护理工作量。

本研究还发现,试验组的鼻腔疼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鼻部固定的方法相同,工字型胶布鼻部固定法能增加胶布与皮肤和胃管接触面,并且固定胃管时,牵拉力量是由上而下的作用力,更顺应于鼻腔的生理解剖结构,能减少患者的不适[13]。但是采用胶布法固定后,胃管活动度较差,须有活动度大的脸部固定方法来进一步增大顺应性。本研究中采用脸部活瓣式脸贴就能有效解决该问题,因此能增加患者的舒适度,使鼻腔由于胃管的牵扯引起的疼痛率降低。研究表明,管道相关性压疮与患者体位、管道固定方法、局部接触压力、管道性质有关[14]。然而本研究并未发现两组患者的管道相关性压疮的发生率存在差异,可能是两种固定胃管的方法均未采用传统的白扁带固定方法[15,16],并且在实际临床中胃肠外科患者术后采用的体位能有效地避免管道压迫[17,18],尽管采用活瓣式脸贴与普通胶带脸部的固定效果不同[19,20],但是在具体的固定过程中,还应严格按照标准护理实施步骤进行护理干预[21]。

总之,工字型鼻贴联合活瓣式脸贴胃管固定法能有效地降低患者管道脱出或非计划拔管的发生率,并且减少胶布更换频率,减轻护理人员工作负担,更能减少患者鼻腔疼痛发生情况,使患者感觉舒适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工字型鼻贴联合活瓣式脸贴在胃肠减压鼻胃管固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3~8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住院并行胃肠道外科手术后留置胃肠减压鼻胃管的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试验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工字型鼻贴联合胶带脸部固定法,试验组采用工字型鼻贴联合活瓣式脸贴固定法。均固定至拔管,比较两组患者非计划拔管率、鼻部和脸部胶布更换率、导管相关性压疮发生率及鼻腔疼痛情况。结果 试验组非计划拔管率、鼻部和脸部胶布更换率及鼻腔疼痛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导管相关性压疮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工字型鼻贴联合活瓣式脸贴胃管固定法能有效降低患者非计划拔管的发生率及胶布更换频率,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减少患者鼻腔疼痛发生,使患者感觉更舒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工字型鼻贴,活瓣式脸贴,胃肠减压管,固定

鼻胃肠减压 篇2

一、接到医嘱,经两人核对无误。

二、携治疗卡至病房。

您好,我是您的责任护士**,请问您叫什么名字?李老师,您好,我先核对一下您的床头卡。让我再核对一下您的手腕带。李老师,由于您腹胀,现在由我为您实施胃肠减压,胃肠减压就是将一根胃管从您的鼻腔上入到胃内,然后再连接胃肠减压器,吸出您胃肠内气体及胃内容物,从而减轻您的腹胀,有利于您早日康复。您不要紧张,我在操作的时候动作会尽量的轻柔,还请您配合一下我好吗?您以前上过胃管吗?做过鼻部手术吗?有鼻中隔偏曲和鼻窦息肉吗?好,我先检查您的鼻腔,您的鼻腔黏膜完整,无红肿、炎症,您有活动性假牙吗?您需要准备一下上个洗手间吗?好的,请稍等,我去准备用物,马上就来。

三、洗手,戴口罩,准备用物至病房。

李老师,您准备好了吗?我马上要为您上胃管了→放无菌盘于床头,备胶布→您取平卧位可以吗?这样睡舒服吗?→垫治疗巾于患者颌下放弯盘→李老师,让我再检查一下您的鼻腔,您的鼻腔黏膜完整,无红肿、炎症,我待会就从您的右侧鼻腔上胃管→检查胃管有效期,有无破损,沿四周剪开胃管包装袋,打开胃管包装袋→戴手套,将无菌注射器投放于胃管包装上,检查胃管是否通畅,用液体石蜡油润滑胃管前端,测量患者发际到剑突的长度→李老师,现在来给您上胃管了,在插管的过程中,您会感到恶心,呕吐,您尽量做深呼吸,如果您实在忍受不了可以举手示意我,我们休息一会儿再插管→好,您现在做吞咽动作,就像吞面条一样→好,请张开嘴,让我检查一下,没有胃管盘曲在您口中,用止血钳夹住胃管→用胶布固定,李老师,胃管已经为您上好了,我再检查一下,有胃液抽出,用止血钳夹住胃管,丢注射器于弯盘→将胃管固定于枕边→李老师,胃管已为您固定好了,请不要随意拔出胃管,如果您想咳嗽或打喷嚏,就用手扶住胃管,以免负压过大,胃管脱出→检查负压引流球有效期,有无破损,剪开负压引流球包装袋,连接于胃管,您看,我就是用这个负压引流球吸出您的胃肠内气体及胃内容物,您看,我让皮球处于这种负压的状态,再给您连上胃管,如果皮球鼓起或连接管滑脱,请一定要按呼叫器叫我,我会马上来为您处理→将负压球固定于床旁→李老师,您在翻身时也要注意不要让胃管折叠、受压或扭曲,以免影响减压效果→撤治疗巾于治疗车下层弯盘内→观察引流袋,引流出草绿色胃液5ML,李老师,引流袋内的液体请您和你的家属不要随意放出,我们护士要来准确的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和量的→脱手套→整理床单位,您这样睡舒服吗?需要我为您把床头摇高吗?→在上胃管期间,您不能进食和饮水,还要保持口腔内清洁,我们护士会每天来为您做口腔护理的→你还有什么需要吗?呼叫器在您的左手边,有什么需要就按铃,谢谢您的配合,祝您早日康复。

鼻胃肠减压 篇3

关键词: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鼻胃管,粘连性小肠梗阻,胃肠减压

小肠梗阻是常见的急腹症, 主要由小肠机械性堵塞和位置变化造成, 其中粘连性梗阻占40%~60%[1], 主要由于腹部或盆腔手术后肠粘连导致。胃肠减压是肠梗阻常用疗法, 主要利用虹吸作用将肠道内气体和液体吸出, 从而减轻胃肠道压力, 解除肠梗阻, 根据导管插入位置可分为鼻胃减压和鼻肠减压[2]。本文探讨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在粘连性小肠梗阻胃肠减压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单纯性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215例为观察对象, 均符合《内科学》相关标准[3]。纳入标准: (1) 患者均为初次发作; (2) 均有腹部手术史; (3) 均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 停止排便、排气; (4) 腹部X线平片、CT检查显示存在一定程度的小肠胀气与多个液气平面。排除绞窄性肠梗阻及肠扭转、肿瘤、疝等导致的肠梗阻。其中男98例, 女11 7例;年龄34~8 6岁, 平均 (63.4±4.6) 岁;高位小肠梗阻110例 (51.2%) , 低位小肠梗阻105例 (48.8%) ;发病至入院时间12~48小时, 平均 (33.4±4.6) 小时。按照入院时间先后将患者分为对照组107例和观察组108例。两组基本资料接近。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禁食禁水、抗感染、静脉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鼻胃管减压治疗:盲视下经鼻腔置入鼻胃管, 到达胃底后用注射器抽吸, 确定有胃液抽出表明胃管到位, 将鼻胃管末端与胃肠减压器相连, 根据患者病情设置合适的鼻胃管深度。

观察组给予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行胃肠减压, 选择日本库利艾特公司的CLINY经鼻肠梗阻导管 (两囊三腔, 由外管、内管、气囊三部分组成) 。患者取仰卧位, 使用利多卡因麻醉口、鼻咽部黏膜, 经鼻腔将导管送入胃, 吸出胃内容物。患者改为右侧卧位, 使导管前端朝向幽门, 在导丝配合下将导管经幽门置入十二指肠, 将导丝撤回至十二指肠上段, 反复上述操作。将导管置入空肠屈氏韧带以远, 到位后经导管注入造影剂观察导管走行和前端位置, 在前球囊内注入10~15ml蒸馏水扩张球囊, 后端接负压泵引流。使用生理盐水定时冲洗导管, 密切观察患者的引流量、症状与体征等, 置管后定时行腹部立卧位X线片检查, 必要时调整引流管位置。引流量小于200ml/d后拔管。

1.3 观察指标

(1) 治疗3天后, 比较两组疗效; (2) 比较两组腹胀腹痛缓解时间、排气排便恢复时间、气液平面消失时间及日平均减压引流量。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腹痛、恶心等症状消失, 自主排气、排便恢复, 肠鸣音恢复正常, 腹部立卧位X线片显示液气平面消失;好转:临床症状与体征明显缓解, 腹部立卧位X线片显示液气平面部分消失;无效:临床症状与体征无改善, 甚至加重, 腹部立卧位X线片显示液气平面无变化, 甚至增加。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 SS 17.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行u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表1)

观察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84, P<0.01)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3% (104/108) ,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3% (87/107)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2.18, P<0.01) 。

2.2 两组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比较 (表2)

观察组腹胀腹痛缓解时间、排气排便恢复时间及气液平面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日平均减压引流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小肠梗阻不仅引起肠管本身解剖和功能的改变, 还可导致全身生理功能的紊乱, 死亡率为5%~10%。对于单纯性小肠梗阻, 进行胃肠减压可降低肠管内压力, 减少胃液分泌及梗阻以上肠管内的液体气体积聚, 从而改善局部血运[4]。

传统的鼻胃管减压多数只能到达胃中部, 液体达到一定量后才可抽出少量胃液, 是被动的减压方法。由于肠梗阻后肠内径增大, 胃管减压对于小肠作用有限[5]。而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可插入空肠屈氏韧带以远, 通过前气囊内液体的重力作用及肠蠕动作用, 使导管在肠道中不断前行, 到达梗阻近端肠管内, 负压吸引因通行障碍积聚的胃肠液, 可有效降低梗阻近端肠管内压力, 利于肠管血运恢复, 达到排除梗阻的目的[6]。且通过导管进行造影, 可明确导管位置, 防止导管弯折、缠绕, 确保导管达到梗阻部位, 减压起效快, 效果明确。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腹胀腹痛缓解时间、排气排便恢复时间及气液平面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日平均减压引流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 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在粘连性小肠梗阻胃肠减压中的应用效果良好, 可快速改善症状及体征。

参考文献

[1]朱维铭.胃肠手术后肠梗阻的防范与处理[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6, 19 (4) :376.

[2]王甘露, 侍立志, 贺德, 等.术后粘连性不全性肠梗阻的非手术治疗[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1, 18 (3) :286.

[3]叶任高.内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731.

[4]李东亮.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的临床观察[J].临床研究, 2016, 24 (3) :114.

[5]董江楠, 蔡晓燕, 乔德林, 等.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的临床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5, 24 (5) :430.

胃肠减压的护理要点 篇4

1、保持胃管通畅

严密观察病情,多到病人床前看一看。有时胃管已经脱出很大一截,病人及家属一般都注意不到,可见及时巡视病房是相当重要的。检查胃管是否通畅,可用注射器抽吸。若有阻塞,应用注射器抽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至通畅。如胃管前端小孔贴在胃壁上,可稍微转动胃管或上下提拉胃管并冲洗。如果是由于病人呕吐将胃管退至食管或折于口咽部,则应重新放置。胃肠减压器的放置应低于胃,这样才有助于液体引流。

2、观察引流液

引流液如果超过负压吸引器体积的2/3时应及时倾倒,以免影响引流效果。倾倒时应注意闭合胃管接口端,以免空气进入胃内导致腹胀。要随时注意观察引流液色、量的变化,做好记录,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3、适当活动

病人活动的标准是:下床或坐起不出虚汗,心率无明显增加,面色无改变。当病人活动或出汗引起胶布固定不牢时应及时观察胃管是否向外滑出或自行脱出,并更换胶布。

4、做好基础护理

持续胃肠减压、禁食禁水会使患者咽部出现干痛不适,为此,应做口腔护理2~3次/d,或漱口4~5次/d,并采用无菌生理盐水40ml雾化吸入(根据医嘱,特殊病人如老年人、呼吸道易感染者可加入抗生素,以防呼吸道感染)2次/d。这样就可以湿润咽喉部,减少胃管对咽喉壁的刺激,减轻不适。夏天由于鼻翼两侧分泌油渍较多,皮肤长时间粘贴胶布又红又痒,所以,每班应更换胶布1次,更换时用湿手巾轻轻擦拭鼻部,避开上次胶布所粘贴部位,以利于皮肤的恢复。

5、心理护理

在巡视病房或交接班时,病人总会问什么时间能拔除胃管、什么时间能吃点东西等一系列问题,应耐心向病人解释胃肠减压治疗原理及病情,不失时机地用成功范例来消除其负性情绪,配合医生的治疗。应运用体贴、安慰、治疗性语言疏通病人的思想,如听音乐、允许家属探视、给予安慰,这样来分解病人的焦虑心理,减轻不适。

胃肠减压的护理体会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2年10月—2013年9月收治的168例实施胃肠减压患者, 其中男104例, 女64例;年龄26~79岁, 平均54岁。其中胆管手术76例, 肠梗阻41例, 胰腺炎15例, 胃食管疝13例, 其他腹部手术20例。

1.2 胃肠减压的操作与护理

1.2.1 心理护理

患者因害怕下胃管引起的不适, 一般不配合此项操作, 因此, 接医嘱通知后, 操作前, 护士应先评估患者, 了解患者病情, 如有心脏病史者, 应先做好抢救准备。食管静脉曲张近期有上消化道出血史者慎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 讲解胃肠减压的重要性、必要性、目的。护士语言要通俗易懂, 避免用专业术语。耐心解释、充分说明操作地方法, 操作中可能出现的不适, 向患者提出配合方法, 消除患者紧张情绪, 防止患者自行拔管。另外术后患者因伤口疼痛、烦躁不安, 胃管刺激引起咽喉部不适, 患者无法耐受, 也易发生患者自行拔管或胃管脱落, 因此术后护士应加强巡视及宣教指导。

1.2.2 胃管的选择

常用的胃管型号为10-20号, 儿童选用10-14号, 成人常规胃肠手术胃肠加压选用18号, 但对刚进食不久肠梗阻的患者, 选用20号, 长度90~100cm的胃管。

1.2.3 置管

护士操作前必须检查胃管是否通畅, 测量患者发际与剑突下的长度, 做一小标记。充分润滑胃管前端1/3, 操作时严格按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手法正规, 动作轻柔, 当胃管前端至咽喉部时嘱患者做吞咽动作, 顺势将胃管送入胃内, 直至标记的长度处 (一般成人约55~60cm) 。如遇患者恶心、呕吐厉害应暂停插管, 嘱做深呼吸, 休息片刻再插。昏迷患者插入前, 头后仰, 插至会厌部时护士一手托起头部, 使下颌抵住胸壁, 一手插入胃管。插管后, 用注射器抽吸有胃液吸出, 证实胃管在胃内时方可固定。临床上因患者面颊部皮肤分泌的油渍造成胶布失去粘性易松脱, 胃管极易脱出。因此用一宽约1cm的小胶布在鼻腔口的胃管上环绕两周, 然后用一根环型的粗线绳中间扎在胶布上, 两端绕挂在双耳上, 松紧适宜, 不要太紧把患者耳朵勒伤。这里小胶布的作用有两点:一可作为插入胃管长度的标记, 利于护士观察胃管是否移位;二防止线绳滑脱。

1.2.4 护理

将负压吸引器与胃管连接紧密, 检查吸引器是否漏气, 打开调节器, 观察引流是否通畅。如不通畅应及时找出原因给予处理。引流通畅后, 妥善固定引流器, 告诉患者及家属, 注意翻身活动时要保护好胃管, 防止胃管脱出、扭曲、打折受压而达不到减压效果。及时倒掉引流器内的引流液, 防止引流器内液体过多过重拽出胃管。

胃肠减压过程中, 护士应多巡视患者, 保持胃管通畅, 维持有效负压吸引。负压吸引力不宜过大, 避免因吸力过大损伤胃黏膜, 且胃黏膜堵塞胃管侧孔使引流不畅。胃肠减压不通畅时, 应用温0.9%氯化钠溶液10~20ml冲管, 若推注有阻力, 考虑胃管测孔被食物残渣阻塞, 可反复多次注入少量温0.9%氯化钠溶液稀释, 再抽吸。除冲洗外, 护士可协助患者更换体位或扭转胃管方向, 从而排除引流不畅。护士应多询问患者腹胀、腹痛有无减轻或加重, 肠梗阻者及术后患者是否恢复排气, 排便。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 并记录24h引流量。发现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

1.2.5 基础护理

(1) 留置胃管患者做好口腔护理, 随时评估患者口腔黏膜的损伤、溃疡、感染情况。每日做口腔护理2次, 保持口腔清洁, 并注意观察口腔黏膜的情况。 (2) 雾化吸入2次/d, 可以减少对咽喉的刺激, 保持食管通畅, 减少呼吸道感染。 (3) 观察鼻腔情况, 用0.9%氯化钠溶液棉棒清洁鼻腔。如局部红肿痛较明显时, 应更换胃管至对侧或拔出胃管。 (4) 胃肠减压的患者一般禁食、禁水, 如需口服药物, 可将药溶入水中, 经胃管注入。注药后应夹管并暂停减压0.5~1.0h, 以使药物吸收。遵医嘱补充液体能量、维生素,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5) 手术后第2天, 根据病情鼓励患者在床上活动, 有利于胃肠功能恢复。

1.2.6 拔管

一般术后第3~4天, 肠蠕动逐渐恢复, 患者排气排便后可拔出胃管, 拔管时, 先将负压吸引器与胃管分离, 捏紧胃管末端, 嘱患者屏住呼吸, 快速拔出胃管以减少刺激。擦净鼻孔及面部胶布痕迹。

2 结果

168例患者中, 胃管引流不畅13例, 胃管脱落5例, 自行拔出胃管2例。

3 讨论

胃肠减压是普外科常见的护理操作之一, 且胃肠减压患者较痛苦, 护理人员首先要体会患者的痛苦, 同情患者, 做好心理护理, 健康宣教, 让患者从心理上接受治疗并积极配合, 才能达到理想效果。其次护士应加强学习熟练掌握插管技巧, 减轻患者痛苦。特别重要的是护理人员要具备较强的责任心, 勤巡视,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通过努力, 减轻患者痛苦。

摘要:目的 探讨胃肠减压患者的护理措施, 提高疗效。方法 对我科2012年10月—2013年9月收治的需行胃肠减压的患者的护理措施进行探讨。结果 肠梗阻41例, 胆管手术76例, 胃癌、食管癌13例, 其他腹部手术20例, 胰腺炎患者15例, 患者自行拔出胃管2例, 胃管脱落5例, 胃管引流不畅13例。结论通过到位精心的胃肠减压的护理措施, 该类患者并发症减少大大提高了疗效。

外科胃肠减压的临床护理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2008年收住胃肠减压患者152例, 男90例, 女62例, 年龄10岁~78岁;肠梗阻68例, 胰腺炎11例, 胆结石25例, 胃癌13例, 食管癌8例, 直肠癌11例, 弥散性腹膜炎16例。

1.2 胃肠减压的方法

评估患者: (1) 询问患者身体状况, 了解患者既往有无插管经历; (2) 向患者解释, 取得患者合作; (3) 评估患者鼻腔状况, 包括鼻腔黏膜有无肿胀炎症、鼻中隔偏曲、息肉等。

操作要点: (1) 核对患者准备用物; (2) 携用品至患者床旁, 为患者选择适当体位; (3) 检查胃管是否通畅, 测量胃管放置长度并做标记, 负压管有无漏气; (4) 插管:根据年龄选择型号 (12, 14, 16, 18) 适宜的硅胶管 (产地山东威海) , 戴一次性手套, 用液态石蜡润滑胃管的前端, 左手用纱布托住胃管, 右手直接持胃管沿一侧鼻孔缓缓插入, 到咽喉部时, 嘱患者做吞咽动作, 同时将胃管送下, 对于不合作或合作困难的患者分散其注意力或让患者饮少量水做吞咽以便于送下。待插入到所需长度, 直接连接负压器, 妥善固定, 对外留长度做标记以便观察并做好交接班记录。

2 临床护理

2.1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贯穿于胃肠减压的全过程。心理护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操作和留置胃管的时间, 大多数患者对插管都较为紧张、恐惧, 不能接受, 因此要告诉患者留置胃管的必要性及目的。强调胃管是“救命管”, 否则, 会带来不良的后果, 使其从主观上接受[1]。

2.2 置管后的管理

2.2.1 胃管插入长度要合适, 一般成人约50 cm~60 cm, 过深胃管在胃内盘绕, 过浅胃管接触不到胃液, 两者均会影响效果, 应妥善固定胃管, 保持有效引流, 防止脱出、折叠。保持胃管通畅, 维持有效负压, 以20~30 cm H2O为宜, 每隔2 h~4 h用盐水冲洗1次, 防止堵塞。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 并记录24 h的总量。胃肠道术后24 h胃液多呈暗红色, 2 d~3 d逐渐减少, 如有红色液体吸出, 说明有出血, 应及时通知医师。

2.2.2 鼻腔、咽部及口腔护理: (1) 随时评估口腔黏膜有无损伤、感染及咽部不适情况发生; (2) 每日口腔护理2次; (3) 定时清洁鼻腔; (4) 口唇用盐水纱布覆盖, 涂石蜡油, 患者勿张口呼吸; (5) 长期使用胃管者, 应每周更换1次, 改变胃管置入部位。

2.2.3 胃肠减压期间应禁饮食。必须经口服药时, 如片剂研碎调水后注入, 中药直接注入并用温水冲管, 注入后夹管30 min, 以利药物吸收。手术后24 h~72 h肠蠕动逐渐恢复, 肛门排气, 无腹胀, 肠鸣音恢复后可拔除胃管, 拔管时先将吸引装置与胃管分离, 嘱患者屏气, 先缓缓拔出到咽喉部位时再迅速拔出, 并及时清洁患者口鼻面部。

3 结果

152例患者均获痊愈, 胃肠减压过程顺利, 无并发症发生。

4 体会

4.1《基础护理学》中, 胃管插入深度为45 cm~55 cm, 我们在临床操作中经过多次试验, 这一深度不能充分引流, 因胃管前端有3~5个侧孔, 将胃管插入50 cm~60 cm后, 胃管前端侧孔均在胃内, 可达到充分引流的效果。体型高大的患者也可插至65 cm.

4.2 胃肠减压是外科不可缺少的操作之一, 如何提高首次插管的成功率, 我们采用了用右手直接持管插入, 对于插管过程中患者吞咽有无受阻直接可以感受到, 并适时指导患者在插管过程中的配合, 提高了插管的成功率, 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因此, 心理护理及置管后的护理非常重要, 一定要让患者从心理上接受并配合, 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外科胃肠减压患者的护理 篇7

1 临床资料

2007年4月—2009年7月共240例患者, 其中男180例, 女60例;年龄3个月~86岁;留置时间1~10d。

2 结果

一次留置胃管成功229例, 置管不成功11例, 一次留置胃管成功率95.4%。脱落5例, 自行拔除胃管1例。

3 护理措施

3.1 胃肠减压前护理措施

3.1.1 心理护理

向患者宣教所患疾病相关知识, 留置胃肠减压管的目的、重要性, 需要留置胃肠减压的大致时间, 告诉患者插管胃肠减压的基本步骤, 取得患者主动积极的配合[1]。

3.1.2 准备物品

选择合适的胃管和负压引流器, 使用前检测一次性负压引流器有无破损、形成负压的大小, 连接胃管的接头是否配套、严密。

3.2 插管护理措施

插管时动作要轻柔, 配合患者的吞咽。通过咽腔时快速插入, 并嘱患者深吸气及吞咽动作以迅速通过咽腔, 成人一般将胃管长度置入45~55cm即可到达胃。将胃管连接注射器抽吸, 有胃液抽出;或用注射器向胃管注入空气, 能在胃部听到气过水声;或将胃管末端置入水中无气体逸出, 说明留置胃管成功。

3.3 胃肠减压护理措施

胃管留置成功后, 压缩一次性负压引流器, 连接胃管的接头。胃肠减压开始, 具体护理措施和相应对策。

3.3.1 一般护理

做好口腔护理, 每天测量外漏胃管长度并记录。观察患者鼻腔情况, 0.9%氯化钠溶液棉棒清理鼻腔, 温毛巾擦拭鼻翼。经常协助患者咳痰, 做深呼吸。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适量饮水, 能防止口咽感染, 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提高胃肠减压效果[1]。

3.3.2 固定胃管和负压引流器

为妥善固定胃管, 应每日更换胶布。活动时负压引流器应妥善固定在前胸。负压引流器储存引流物不易太多以免坠拉胃管形成胃管脱出。

3.3.3 保持管腔通畅

加强巡视, 保持胃肠减压通畅, 防止打折、受压、扭曲。

3.3.4 观察引流物

观察引流物的颜色、性质和量, 并纪录24h引流总量。

3.3.5 负压调控

维持有效负压, 负压吸引力不宜过大, 避免因吸力过大使胃黏膜吸附于胃管头端的小孔内至引流不畅。

3.4 拔管护理

术后48~72h肠蠕动逐渐恢复、肛门有排气、无腹胀、肠鸣音恢复后, 根据医嘱可拔除胃管。遇到阻力不可强行拔管, 要先查找原因, 防止损伤食管黏膜。

4 讨论

胃肠减压是外科不可缺少的护理操作方法, 适用于临床各种胃部疾病而需要排出胃内容物的患者, 对于胃肠道肿瘤、肠梗阻、胰腺炎、胆石症等手术患者, 术前必须都要留置胃管。护士在为患者插管时, 要尽量提高插管的一次性成功率, 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及置管后的护理, 让患者从心理上接受插管并积极配合, 力争达到理想的治疗与护理效果。

4.1 置管前患者的心理护理

首先告知患者插管的必要性及目的, 热情耐心地向患者说明心理行为对减轻痛苦的作用, 帮助患者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同时暗示家属协助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 取得患者的信任, 使其主动配合。

4.2 胃肠减压患者的护理

要针对性地满足胃肠减压患者口渴、咽部不适、饮食等生理方面的需求。同时要耐心详细地解释放置胃管后, 咽部可能出现的不适。护士应规范巡视时间,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随时向患者反馈医疗信息。胃管要妥善固定, 保持有效引流, 注意观察患者引流的量、颜色以及性状, 做好各项记录, 引流液一般为无色状[2]。插管后一定要先用干毛巾擦干鼻翼两侧, 再用医用胶布固定, 防止胃管滑脱。要加强口腔护理, 观察口腔黏膜有无溃疡、霉菌感染等。

4.3 拔管时患者的护理

拔管前告诉患者因病情稳定, 胃肠道功能恢复较好, 可以拔除胃管。拔管前先将胃管折叠捏紧, 边拔边用纱布擦胃管, 拔到咽部处快速拔出, 及时清洁患者口鼻面部。

4.4 注意事项

(1) 当胃管插至咽部时, 嘱患者头稍向前倾并作吞咽动作, 同时将胃管送下。 (2) 若抽不出胃液, 应注意观察胃管是否盘曲在患者的鼻咽部。 (3) 操作时要检查胃管有无弯曲, 是否畅通。 (4) 留置胃管期间, 要做好患者口腔的护理。拔管时, 应停止负压吸引后再拔出, 以防损伤消化道黏膜[3]。 (5) 上消化道出血、食管阻塞及身体极度衰弱患者要慎用。总之, 胃肠减压应重视心理护理, 熟练插管技术操作, 细致执行胃肠减压期间的护理措施, 会减轻患者的痛苦, 促进疾病的痊愈。

摘要:目的 探讨胃肠减压临床应用和护理措施。方法 对240例胃肠减压患者护理措施和方法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一次留置胃管成功229例, 一次留置胃管成功率95.4%。脱落5例, 自行拔除胃管1例。结论 对胃肠减压患者应重视心理护理, 熟练插管技术操作, 细致执行胃肠减压期间的护理措施, 会减轻患者的痛苦, 促进疾病的痊愈。

关键词:胃肠减压,护理体会,胃管

参考文献

[1]陆晓霞.胸外科, 胃肠减压插管深度的探讨[J].护理学杂志, 2007, 14 (4) :201.

[2]燕纯叔, 刘志超.两种胃管置入法用于急性胰腺炎胃肠减压的效果观察[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06, 3 (5) :436.

胃肠减压的问题及护理对策 篇8

1 插胃管失败原因

1.1 胃管选择影响鼻胃管置管的准确性

现在应用的鼻胃管为一次性透明硅胶管, 多数由高分子材料制成, 具有一定的韧性, 又是盘旋包装, 因此都有一定的弧度。如果掌握不好方向, 盲目从鼻腔内插入, 会使胃管不容易进入咽喉部而增加患者的痛苦。同时, 鼻胃管质地的软硬、口径的粗细不能满足每位鼻饲患者的需求, 鼻胃管过细往往因鼻甲肥厚、鼻道狭窄、喉头水肿、恶心、痰液多等食管阻力而弯曲反折或角度偏小而盘入口中导致置管失败;鼻胃管过粗又增加咽喉部刺激和食管阻力导致置管失败[1]。置管过程中, 快速、慢速、深呼吸、吞咽动作等时机不当, 分寸掌握不够, 也会导致失败。

1.2 患者或家属的行为反应干预置管成功率

患者对治疗和操作不理解, 过分焦躁、恐惧而增加喉上神经的反应, 如恶心、呕吐等增加食管阻力;病情危重、昏迷的患者由于家属过分关心, 对操作过分干涉, 影响护士正常操作导致置管失败。

1.3 病情和体位影响置管成功率

昏迷患者, 咳嗽、吞咽反应迟钝或消失, 机体缺氧, 置管过程中由于刺激痰液增加, 加大呼吸道阻力, 加重缺氧而导致误插;脑卒中急性期颅内压高, 头颈部过度后仰和前屈都会增加颅内压而危及生命;侧卧位常常会引起心率加快、频发期前收缩、呼吸困难等症状;对于肥胖体质的患者由于重力原因侧卧时舌和气管移位, 操作时手法不熟练导致置管失败。置管常用的体位是平卧位、半卧位、坐位, 采取适宜的体位也很重要, 应根据情况而定[2]。

1.4 护士的操作决定置管成功率

因患者对医疗和护理的期望较高, 对护士操作过于苛求, 使护士在进行鼻胃管置管时过于谨慎小心, 影响操作质量;同时, 护士的常规操作, 缺乏创新, 僵化了护理操作范围, 无法使操作体现个性化和多样化, 导致出现置管失败。

1.5 引流不畅

消化道穿孔患者, 胃内潴留液确实较少, 而不能抽出。胃内食物残渣或胃出血患者血液凝块阻塞管腔。胃管侧孔贴在胃壁上。

1.6 心理护理不够

插管前没有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患者心理紧张致使喉头、食管收缩不能配合操作, 胃管在食管口打折或盘曲, 使胃管有效引流长度不够, 胃内容物不能有效的引出。

1.7 胃管插入的长度不够

在插管过程中, 护士有时宁深不浅, 造成胃管在胃内卷曲、反折、打结, 或胃管置入深度不够, 悬垂食管和贲门之间造成引流不畅。

1.8 胃管脱出

因各种原因造成胶布失去黏性、松脱使胃管上下活动, 腹压增加或患者改变体位时, 负压引流器放置不妥, 引流器未固定好, 加上引流液倾倒不及时, 引流物过多患者活动时不当时导致胃管脱出。

1.9 负压吸引装置漏气

负压吸引器密封性太差或与胃管衔接不紧密, 致使负压吸引装置内的负压不够或无负压。或负压吸引器多次反复倾倒引流物, 造成与胃管衔接不紧密或负压吸引器关闭密封不严。

2 对策

2.1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的护理态度、言行, 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心理状态, 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关心体贴, 耐心解释, 讲解胃肠减压术的重要性及配合方法, 说明操作中可能出现的不适, 及操作的安全性, 以解除患者的心理顾虑, 配合治疗。

2.2 应对患者或家属的行为干预

操作前, 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家属告知胃肠减压的目的、意义、必要性和重要性, 插入胃管中的不适以及在胃肠减压过程中患者的配合要点等。鼓励患者要勇敢、坚强, 动作轻柔, 熟练准确, 置管结束后, 要表扬患者配合得很好, 以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 使其由被动配合变为主动配合。

2.3 选用合适的胃管

在插胃管前根据治疗情况选择不同型号的胃管, 饱食后胃穿孔、肠梗阻、消化道出血患者选用20 F;禁食、胃肠道准备的手术患者选用16 F或18 F。胃肠减压要求一般成人胃管留置长度为60~70 cm, 具体应根据个体而论, 插入深度按耳垂-鼻尖-剑突与脐连线中点的测量长度插入胃管, 其端孔及多侧孔均进入胃体, 且胃管在胃内无弯曲、打折、打叠等现象。正确的卧位体位对胃管能否顺利置入有一定影响, 提倡半卧位, 进入至14~16 cm时, 让患者下颌贴近胸骨柄, 使管端沿食管后壁滑行至胃内。

2.4 防止胃管脱出

可取8.00 cm×2.50 cm胶布, 在长3 cm处以下切开至胶布宽1/3处, 胶布短侧切成头颈贴在鼻翼处, 胶布长侧绕鼻管1周固定, 面颊部取8.00 cm×1.25 cm的胶布, 中间绕鼻导管1周对粘后分开, 分别将两端贴于面颊部。嘱患者恶心时做深呼吸, 咳嗽时刻意减低胸腹腔压力;翻身活动时勿松动胃管固定处[3]。

2.5 应对引流不畅

准备用物时, 应先用注射器测试胃管是否通畅。①将胃管前端两个。小侧孔用剪刀稍微扩大, 并在两孔之间再开一小孔, 必须保持切面光滑, 并闲手牵拉, 保证胃管不会断裂, 以防止患者胃内食物堵塞侧孔而引流不畅;②严密观察引流物的颜色、性质、量, 并及时倾倒引流物, 发观引流不畅时可变换患者体位或挤压胃管, 防止胃管侧孔紧贴胃壁, 并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胃管直至引流通畅;③连接引流器时, 应将引流器压平, 再接胃管;若发现引流器弹性回位而无胃液吸出, 表示有漏气, 应更换引流器。

参考文献

[1]孙燕.胃肠减压管插管失败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家庭护士, 2007, 8 (5) 8, 73.

[2]苏颖.胃肠减压引流不畅的原因分析与护理, 家庭护士, 2007, 1 (5) :29-30.

胃肠减压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9月在我院行胃肠减压术患者69例, 其中男30例, 年龄26岁~62岁, 平均年龄 (34.2±1.4) 岁;女39例, 年龄28岁~61岁, 平均年龄 (33.3±1.3) 岁。胃溃疡18例, 男10例, 女8例;急性胰腺炎10例, 男6例, 女4例;肠梗阻30例, 男10例, 女20例;结肠癌11例, 男4例, 女7例。

1.2 护理方法

1.2.1 术中护理

护理人员首先需要进行正确的置管操作, 在置管过程中需要注意置管的长度要适中, 置管成功之后尽量避免患者体位移动。在置管之后, 需要对患者减压的过程进行护理。护理人员需要进行如下几个方面操作: (1) 很多患者会发生不良反应, 如恶心、腹痛等, 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不同的症状对负压吸引力进行适当的调节, 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1]。 (2) 对引流总量进行观察, 保持电解质均衡, 如果发现胃出血, 需要及时采取措施, 以免发生更为严重的症状, 确保患者安全。

1.2.2 术后护理

在胃肠减压术后同样需要进行有效的护理, 一般在术后3 d患者的肠蠕动功能已基本恢复, 因此, 需要进行拔管。在拔管之前, 护理人员应与患者进行沟通, 嘱患者在拔管过程中予以配合。先分离胃管与负压吸引装置, 分离时患者保持屏息, 护理人员捏紧胃管末端向外缓慢牵拉, 待接近咽部时迅速拔除[2]。

2 结果

69例经胃肠减压术治疗患者, 术后发生胃管脱落2例, 占2.9%, 临床护理的总有效率为97.1%。由此可见, 合理有效的护理方法对患者疾病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 讨论

胃肠减压术是较为常见的手术, 也是较为简单的手术, 安全性较高, 患者的不良反应较小, 并且手术效果较好, 通过手术, 患者胃肠功能恢复良好。而有效的护理能够提高手术效果, 促进患者更好地康复[3]。其护理一般分为两个部分进行, 在术中的护理中, 护理人员除了需要进行正确的护理操作之外, 还须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多数患者由于过度紧张, 导致胃管脱落影响到手术效果, 也影响到术后康复。因此, 护理人员在手术过程中, 要对患者紧张情绪进行疏导, 并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护理人员的操作, 有助于提高手术效果[4]。另外, 护理人员应本着人性化护理的理念, 在手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胃管是否通畅, 且应该每隔5 h用生理盐水进行胃管清洗, 检查胃管是否漏气等。在术后护理工作中, 护理人员需要进行正确拔管和拔管后的护理工作, 在拔管之后, 患者还需要2 d~3 d才能够恢复, 在这个过程中, 护理人员要进行全面护理, 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由于很多患者在术后短时间内胃肠功能恢复不是特别快, 进而导致患者产生不良情绪, 护理人员应及时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 向患者讲述所需恢复时间, 告之不应着急, 以免影响术后恢复效果。通过在手术中和在术后的良好护理, 进一步确保了患者的良好恢复。

另外,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 如, 陈则焕的《胃肠减压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5]一文中, 通过对100例胃肠减压术患者的临床针对性护理, 临床护理有效率高达98.4%, 并且患者在手术之后, 通过有效的护理, 患者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及危险事件。这与本文结果是一致的, 这也说明本文临床研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综上所述, 在针对于胃肠减压患者的护理中, 胃管脱落2例, 占总人数的2.9%, 护理的总有效率为97.1%。本文结果显示, 在针对于胃肠减压患者的护理工作中, 通过采取合理的护理方法, 能够有效地减少胃管的脱落率, 提高护理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海向莲.胃肠减压术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J].甘肃科技, 2010, 11 (2) :178-179.

[2]陈红琳.胃肠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长江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医学院) , 2009, 3 (4) :124-125.

[3]林陶玉, 康俊凤, 韩瑞.循证护理在胃肠减压患者留置胃管实践中的应用[J].农垦医学, 2011, 12 (2) :150-151.

[4]孔令珍.228例胃肠减压患者胃管引流不畅的因素分析及护理措施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 12 (14) :249-250.

上一篇:小学美术教育实践思考下一篇:传统声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