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窗减压术(通用7篇)
开窗减压术 篇1
牙源性颌骨囊肿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病、多发病,早期发病隐匿、病程长,临床显露症状时往往已形成严重的骨破坏。常规治疗包括刮治挖除,包含病变骨部分切除术等[1,2,3]。随着对其发病机制的深入认识,近年来众多术者开始尝试开窗减压治疗颌骨囊肿[4,5,6,7]。本研究将我科自2000~2008 年期间分别采用开窗减压术、刮治术治疗颌骨囊肿,共计198 例完整临床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0- 08~2008- 12在我院手术治疗的大型牙源性颌骨囊肿198 例,男111 例,女87 例;年龄5~75 岁,中位数34 岁。所选患者术前检查均有面部外形改变,X线片显示病变范围涉及3 个牙齿以上或位于升支区。其中开窗减压术治疗45 例,刮治挖除术153 例。所有患者术后均经组织学检查证实:其中角化囊肿88 例(其中开窗减压术18 例,刮治术70 例),含牙囊肿110 例(其中开窗减压术27 例,刮治术83 例)。
1.2 手术方法
1.2.1 颌骨囊肿开窗减压术
术前行X线片检查(图 1)。局部阻滞麻醉和(或)浸润麻醉,显效后在病变隆起明显处龈颊沟或牙槽突处作一长约3~4 cm纵向或梯形切口。切开黏膜,剥离后显露骨壁,去除1.5~2.0 cm×3.0~4.0 cm骨壁及囊壁。将去除的囊壁组织送病检。显露囊腔,去除囊内容物,保留腔内囊壁组织,视患者具体情况去除或保留囊腔内牙齿。将囊腔开窗口修剪成与骨窗大小一致,约1.5~2.0 cm×3.0~4.0 cm大小。将开窗口处口腔黏膜与囊壁组织对缝(图 2),留长线头,在开窗口处填塞碘仿纱条,缝合固定碘仿纱条团块(图 3)。术中保留术区涉及的所有牙齿,不作根切。术后定期复查(图 4)。
1.2.2 颌骨囊肿刮治术
常规对颌骨 囊 肿 进行刮治, 方法从略。视具体情况处置囊腔:上颌骨多作碘仿纱条填塞后鼻腔打对孔引流或与上颌窦根治术同时进行处置;下颌骨多做碘仿纱条填塞后口内引流,术后1 周开始更换碘仿纱条,直至骨腔愈合。
注:高密度金属影为囊肿塞固位卡环影
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 d内局部疼痛或上下唇麻木情况,术后创腔感染情况。术后0.5、 1、 3 年复查骨腔骨质变化,患区牙齿及病变复发等情况。
1.3 开窗口的选择和处置
①开窗口部位选择:儿童患者囊腔内含有未萌出恒牙者,开窗口尽可能选择在最接近恒牙需正常萌出的牙槽嵴顶处,切口可做成梯形或弧形, 切口最高处即后期恒牙萌出部位; 成人患者一般选择在病变隆起最明显的龈颊沟或下颌磨牙后三角区。②开窗口大小设计:开窗口不宜过小,以免后期创缘组织增生使开窗口闭合。术者将开窗口设计成1.5~2.0 cm×3.0~4.0 cm大小,经观察无一例患者开窗口提前闭合。③开窗口处置设计:为了保持开窗口在囊腔完全闭锁前处于开放状态,术中将开窗口口腔黏膜与囊壁组织对缝在一起,形成窗口创缘连续黏膜覆盖,不暴露创缘创面,并在窗口处暂时固定碘仿纱条团块,1 周后去除,改为佩戴囊肿塞。每餐后去除囊肿塞,自行冲洗囊腔。清洁完成后再佩戴囊肿塞,直至囊腔闭锁至开窗口处即可不再佩戴囊肿塞。④开窗口愈合时间:本组开窗减压术病例囊腔最小涉及3 个牙位,最大涉及半侧下颌骨, 开窗口愈合时间最短为3 个月,最长为1 年。因样本数量,个体差异等因素影响,此时间段可能不能代表一般情况。
1.4 囊肿塞的设计制作
在开窗术后1 周拆除开窗口缝线,暂不去除碘仿纱条。将开窗口处碘仿纱条向腔内压迫,使开窗口所有创缘暴露出来,取印模。以开窗口处邻牙为基牙,将开窗口处基托向囊腔内伸展约3 mm左右,形态、大小与开窗口完全一致。以热凝塑料或自凝塑料制作完成,局部有牙齿缺失可一并修复完成。囊肿塞完成后去除囊腔内碘仿纱条,教会患者自行佩戴与摘取囊肿塞,以后每餐后自行摘戴,直至囊腔闭锁至开窗口处为止。
1.5 统计方法
分别记录“开窗组”、“刮治组”2 组手术时间,术中岀血,术后疼痛麻木,术后感染及术后0.5、 1、 3 年复查局部复发等指标。对2 组指标数值比较,分别进行t检验、 χ2检验。
2 结 果
2 组手术在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麻木等指标对比中差异有显著性;在术后感染、局部复发等指标差异有显著性。结合临床表现,开窗术治疗大型牙源性颌骨囊肿比传统刮治术具有明显优势(表 1)。
3 讨 论
颌骨囊肿是口腔颌面外科一种常见病,早期无症状。患者多因面部肿胀变形等症状就诊,此时囊肿体积较大,骨破坏严重。传统囊肿刮治术需要彻底刮除囊壁组织,根切或拔除患牙。术区遗留较大骨腔,需长时间延期愈合,感染概率大,术中创伤大、岀血多,术后疼痛明显。若涉及下牙槽神经、眶下神经,因手术骚刮,不可避免遗留局部麻木不适。若为角化囊肿,术后复发率可高达6.8%~62.5%[8,9],病变严重者常需切除病变区颌骨,植骨修复。对患者创伤严重,术后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带来沉重的心理及经济负担。
开窗术手术方式简单、创伤轻微,术者容易掌握,术后复发率低,手术保留了残存颌骨及患区牙齿,后期功能恢复理想,膨隆变形的面部常可随囊腔消失而逐渐恢复正常。整个治疗过程患者无痛苦,对心理影响轻微。仅需患者术后长期自行佩戴囊肿塞及冲洗囊腔,患者多能在短时间内熟练掌握。经过一段时间坚持,患者会养成保持口腔卫生的良好习惯。
开窗术后囊腔逐渐缩小,最后在口内开窗口处形成一个小凹陷,一般不需要再手术处置(图 3~4)。对于混合牙列期儿童患者,邻牙难以作为基牙,囊肿塞固位困难者,可在囊腔开窗口处直接填塞碘仿纱条,不必将囊腔完全塞满。每10 d左右更换纱条,直至囊腔接近闭锁、内含恒牙接近萌出为止。因开窗口处有上皮组织覆盖,更换纱条几乎无痛苦,儿童患者多能很好配合。
颌骨囊肿囊壁由复层鳞状上皮及纤维结缔组织构成。上皮细胞不断坏死脱落于囊腔中分解,使囊液渗透压升高,吸收周围组织水分,囊液不断增加。随着囊腔内不断增大的压力压迫囊壁,引起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压迫周围骨质,破骨细胞吸收骨质,使囊腔不断增大。开窗减压术造成了囊腔与外界的持续贯通,释放了囊腔内压力,囊腔内纤维组织在向外膨胀的压力消失后向心收缩,使囊壁形成向心方向牵引。周围骨质内成骨细胞活跃,修复性新骨生成。随着正常咀嚼、表情等功能活动,颌骨形态发生功能性改建,颌面外形逐渐恢复正常,而囊腔同时逐渐缩小,形成外形、功能恢复正常的良性循环。
开窗减压术对于单囊腔及多囊腔的较大牙源性颌骨囊肿,只需开一个窗口即可。临床观察,下颌骨大型牙源性囊肿开窗引流术后较上颌骨病变时间短,效果更理想,其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上颌骨囊肿常波及鼻腭管、上颌窦,含有纤毛柱状细胞的上皮都发生于上颌,而下颌非角化含牙囊肿衬里上皮几乎全为鳞状上皮有关[10]。这种现象是否具有普遍性,尚需长时间、大样本进一步研究探讨。对于发生在上颌骨的大型牙源性囊肿,若为成人患者,多需同时进行上颌窦根治术或直接在鼻腔开窗引流,一般不要使囊腔与口腔贯通。对于内含未萌出恒牙的儿童上颌骨囊肿适宜选择开窗减压术,有利于诱导恒牙萌出。总之,开窗减压术作为治疗大型牙源性颌骨囊肿的一种治疗手段,具有诸多其他治疗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值得在基层推广[11]。
参考文献
[1]李德伦,毛天球,李东,等.330例颌骨囊肿临床资料分析[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1994,8(4):227-228.
[2]Blanchard SB.Odontogenic keratocysts:Reviewof the litera-ture and report of a case[J].J Periodontol,1997,68(3):306.
[3]李东.颌骨囊肿手术方法的改进[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6,22(2):258.
[4]曹建广,杨维东,雷德林,等.混合牙列期含牙囊肿保留恒牙胚的治疗[J].口腔医学,2000,20(2):91-92.
[5]杨志勇,潘爱娟.颌骨囊肿的灌洗治疗——附18例临床分析[J].上海口腔医学,2002,11(1):95.
[6]August M,Faquin WC,Troulis MJ,et al.Dedifferentiation of odontogenic keratocyst epithelium after cyst decompression[J].J Oral Maxillofac Surg,2003,61(6):678-683.
[7]Ertas U,Yavuz MS.Interesting eruption of4teeth associat-ed with a large dentigerous cyst in mandible by only marsupi-alization[J].J Oral Maxillofac Surg,2003,61(6):728-730.
[8]陈伟良,任材年,陈光晔,等.364例牙源性颌骨囊肿治疗与预后的探讨[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1995,9(1):31-33.
[9]王洋,郭传.口内入路手术治疗下颌角升支区颌骨囊肿的临床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4,20(6):740-742.
[10]鲁大鹏,邢汝东,汤晓飞,等.细胞角蛋白(CK)13在含牙囊肿衬里上皮的表达[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6,20(4):401-404.
[11]穆洁,张洪杰,张涛.392例颌骨角化囊肿临床分析[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6,20(3):329.
开窗减压术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一般资料
本组临床资料共32例, 其中男18例, 女14例;年龄13~71岁, 平均 (38±7) 岁;上颌骨膨隆者13例, 下颌骨膨隆者19例。
1.1.2 临床检查
本组所有患者的颌骨向唇、舌、颊、腭侧均有不同程度的膨隆, 触之有乒乓球样感或囊性感, 穿刺可抽出淡黄色或黄褐色液体。
1.1.3 X线表现
所有病例均拍摄口腔全景片, 病变大小为2cm×3cm~2cm×9cm, 其中单囊25例, 多囊7例。7例位于上前牙区, 6例累及上颌窦, 13例位于下颌磨牙区, 6例位于下颌前牙区。
1.1.4 病理报告
根据全景片诊断为颌骨囊肿, 入院后均采用“开窗减压术”, 术中取囊壁送病理检查。其中角化囊肿21例, 含牙囊肿11例。
1.2 开窗减压术
患者经常规术前检查无手术禁忌后, 行局麻手术。在口内病损区域行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 待麻醉显效后, 根据囊肿的部位, 用15号圆刀片在囊肿表面最膨隆最薄弱的部位作前后向切口, 切开黏膜、黏骨膜, 用骨膜剥离器在黏骨膜下向切口两侧做钝行分离, 充分暴露囊肿。用骨凿或咬骨钳将暴露的薄骨片去除, 显露囊壁, 并将切取暴露的囊壁组织送病理检查。吸出囊液后检查囊腔, 如为多囊性囊肿, 可利用血管钳伸入囊腔中去除可能存在的部分间隔[1]。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囊腔, 止血后填塞碘仿纱条引流。术后一周后去除碘仿纱条, 生理盐水冲洗囊腔。转修复科制作囊肿塞防止开窗处创口不愈合从而保持引流口通畅。患者出院前, 教会患者摘戴囊肿塞, 嘱其餐后及睡前用生理盐水冲洗囊腔。定期复诊。
2 结果
所有病例随访6个月~24月, 除6例因患者术后不配合戴囊肿塞, 致使开窗口愈合而改为刮除术外, 其余26例在半年后复查全景片时均发现囊腔体积较前变小, 囊腔边界与牙根、上颌窦、下牙槽神经管等的距离均发生变化, 腔内有不同程度的新骨形成, 在囊肿周围可见放射状骨小梁结构。
3 讨论
颌骨囊肿是口腔颌面外科一种常见骨性疾病。由于其发病部位隐蔽, 病程较长, 故当患者发现颌骨囊肿时, 其骨破坏程度非常严重。应用传统的刮治手术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创伤, 而且由于术中不能完全刮除囊壁的子囊致使术后复发率较高;传统的颌骨切除术虽然能减少复发, 但因为切除范围过大、损伤颌面部重要的神经血管束、牙齿等组织、甚至造成术后病理性骨折从而导致患者外形改变及功能障碍, 使患者生存质量明显下降, 而且增大患者的经济负担。
近年来, 随着对颌骨囊肿的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 发现颌骨囊肿不断增大的因素主要有: (1) 由囊肿衬里上皮增生所致, 颌骨组织内存在残余上皮是囊肿发生的基础[2]; (2) 囊内渗透压增高, 使囊肿向周围组织膨胀性生长; (3) 囊内某些物质如前列腺素、白细胞介素-1等参与邻近骨质的吸收。因此临床上只要消除或破坏上述因素就可以抑制囊肿生长, 许多学者就提出了保存治疗即开窗减压术的手术方法。
开窗减压术就是在囊肿最隆起部分去除部分囊壁, 降低囊腔内的压力, 并用囊肿塞保持引流口通畅使囊腔长期与外界大气相通, 中断颌骨囊肿的膨胀性生长机制;手术时去除囊液, 且术后长期用生理盐水冲洗, 避免囊液内前列腺素等物质对于颌骨的破坏;由于囊腔内压力的释放致使囊壁的纤维结缔组织呈向心性收缩, 在囊壁向心性收缩的牵引作用下, 成骨细胞逐渐生成修复性新骨, 囊腔逐渐缩小, 颌骨形态得以恢复。同时, 通过全身抗炎, 局部碘仿纱条填塞及生理盐水冲洗换药等措施, 起到消炎防腐的作用, 有利于囊肿的治疗。从本组患者的临床观察研究发现:所有病例随访6~24个月, 除6例因患者术后不配合戴囊肿塞, 致使开窗口愈合改为刮除术外, 其余26例在半年后复查全景片时均发现囊腔体积较前变小, 囊腔边界与牙根、上颌窦、下牙槽神经管等的距离均发生变化, 腔内有不同程度的新骨形成, 在囊肿周围可见放射状骨小梁结构。
开窗减压术多适应于单囊及多囊性的较大的牙源性颌骨囊肿, 一般在局麻下手术, 手术简单, 创伤小, 术后复发率低, 患者痛苦少, 经济负担轻, 尤其是保留了颌骨的完整性, 且咀嚼功能不受影响[3,4], 甚至膨隆的颌骨随疗程的延续也逐渐恢复正常, 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但不足之处是疗程长, 冲洗繁琐, 而且囊肿塞应用不当无法保持引流口通畅时会影响术后的疗效。总之, 开窗减压术作为治疗较大颌骨囊肿的一种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评价开窗减压术对颌骨囊肿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32例颌骨囊肿患者, 行囊肿开窗减压术, 术后随访2年。结果 通过患者术后随访中的全景片观察发现囊腔较前缩小, 腔内有不同程度的新骨形成, 周围可见放射状骨小梁。结论 开窗减压术在治疗较大颌骨囊肿时损伤小, 是一种有效方法, 值得推广。
关键词:颌骨囊肿,开窗减压术
参考文献
[1]胡永杰, 李思毅, 张陈平.开窗减压术治疗下颌骨大型囊性病变的临床研究[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5, 15 (4) :355-356.
[2]樊明文.口腔医学新进展[M].2版.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270.
[3]王能安, 黄继贤.大型或多发颌骨囊肿的保存治疗[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4, 1 (3) :272-275.
开窗减压术 篇3
我科以开窗减压术治疗颌骨大型囊性病变, 自2000年以来, 对此进行较系统的研究, 现将临床研究部分报道如下:
1 数据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0年10月至2008年10月, 影像学表现为下颌骨囊性病变107例, 经病理 (WHO, 1992) 证实, 其中牙源性角化囊肿 (odontogenic keratocyst, OKC) 61例, 基底细胞痣综合征 (basal cell nevus syndrome, BCNS) 10例, 囊性成釉细胞瘤 (cystic ameloblastoma, CA) 21例, 其它牙源性囊肿 (odontogeniccyst, OC) 15例。年龄9~64岁, 平均34岁, 男女比例为1.6∶1。全景片测量 (扣除放大比例) 囊肿长轴4.0~12.0cm, 平均7.1 cm。全景片上83例呈单房型影像, 24例呈多房型, 见表1。
1.2 治疗方法
开窗减压术操作方法:采用口内切口, 开窗口选择在囊壁骨质薄弱区, 切透粘骨膜, 显露病变区, 切除1.0cm×2.0cm囊肿表面骨皮质和附着的囊壁, 引流出囊液, 冲洗干净囊腔, 开窗口以碘仿凡士林纱布打包充填。
注:两组比较, P<0.05
所有病例在术后1周拆包, 同时制作并佩戴塞制器 (用PMMA制作, 以卡环固位) , 保持引流通畅, 嘱患者每日自行冲洗囊腔, 术后每隔1~3个月定期随访, 临床检查囊腔缩小愈合情况, 同时行全景片及CT检查, 测量病灶长径变化, 若囊腔退缩至开窗口与口腔黏膜基本平齐, 则去除塞制器, 继续临床观察;若囊腔未完全消失则行二期囊肿刮除术, 术中刮除囊壁送病理检查。
1.3 评价标准
NR=囊腔长径缩小不足50%;PR=囊腔长径缩小超过50%;CR=囊腔结构基本消失。有效率= (PR+CR) /总例数, 特效率=CR/总例数, 无效率=NR/总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6.12 FREQ过程进行卡方检验, 理论频数<5, 采用确切概率计算, 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一般在开窗减压术后3个月, 患者面部膨隆开始逐步消退, 多数病人最终双侧颜面对称。全景片及CT扫描显示囊肿周围骨质再生改建, 囊腔逐渐缩小并向开窗口退缩, 被推移的下牙槽神经血管束恢复至正常位置, 倾斜移位的牙长轴逐渐纠正, 与对颌牙重新建立正常胎关系。
开窗减压期维持5~24个月, 平均16个月。CR 37例, PR 57例, NR l3例, 总有效率为87.85%, 特效率34.57%, 无效率12.15%, 见表2。其中1例角化囊肿术后半年未遵从医嘱坚持佩戴塞制器, 且未随访复查, 导致开窗口闭合, 病变范围增大, 髁突与升支骨皮质破坏, 改行颌骨节段性切除并同期下颌骨重建;另外2例多房型成釉细胞瘤开窗减压术后18个月病灶长径只缩短1/3, 且腔内实体肿瘤组织增多, 也改行下颌骨切除同期下颁骨重建。排除这些病例, 其它病例最终囊肿长径为1.5~6.0cm, 平均2.5cm。37例CR病例中, 有19例因缩小的囊腔与周围骨质基本平齐未行二期囊肿刮除, 予临床观察, 其余85例行二期囊肿刮除, 术中磨除囊壁周围骨质。本组资料随访期为6个月~5年, 未发现复发。
牙源性角化囊肿与囊性成釉细胞瘤开窗减压术疗效的比较, 如果剔除未遵从医嘱导致开窗口闭合的病例, 角化囊肿总有效率93.33%, 囊性成釉细胞瘤总有效率76.19%, 经SAS统计软件分析, 确切概率为P=0.04<0.05, 角化囊肿与囊性成釉细胞瘤的疗效有显着差异, 见表3。
根据表2统计角化囊肿不同房型类型的疗效, 其确切概率P=0.013<0.05, 可认为单房型的角化囊肿开窗减压术临床效果优于多房型;同样方法统计囊性成釉细胞瘤单房型与多房型的疗效, P=0.091>0.05, 二者没有显着差异。
3 讨论
颌骨囊性病变多发生在下颌骨, 治疗上可采用囊肿摘除术 (Enucleation) , 对于根尖囊肿、含牙囊肿及其它非牙源性囊肿这种治疗方法是恰当的。但对于牙源性角化囊肿和囊性成釉细胞瘤, 单纯摘除囊壁后的复发率高, 应该采用囊肿刮除。
本组数据显示, 开窗减压术治疗颌骨大型囊性病变的总有效率为87.85%, 这与其它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多数病人经平均16个月的开窗期后, 病灶范围缩小50%以上。全景片上恢复的骨质具有正常骨小梁结构, CT扫描新骨骨密度与正常下颌骨骨密度一致。37例病例最终囊腔基本消失, 其中19例因囊腔与周围骨质平齐而不需二期手术。所有病例未发生病理性骨折, 因此相对于颌骨切除和囊肿刮除术, 开窗减压术在保存颌骨结构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此外, 我们发现开窗后原本被推移的下牙槽神经管逐步恢复到正常的位置, 这种现象可能需要通过进一步研究去解释。同样, 另一无法解释的现象是被推移的牙齿能够自动回转并恢复至正常的牙位, 与对颌牙形成良好咬合关系, 这是任何人工干预都难以达到的治疗效果。因此笔者认为, 对于颌骨大型囊性病变, 尤其是角化囊肿与囊性成釉细胞瘤, 开窗减压术应是首选方法。对于增长迅速的病例, 开窗后3个月即开始有新骨形成, 病灶缩小速度快;青少年患者病变缩小的速度相对比较快, 开窗期短, 而老年人的开窗期相对较长。
在本组资料中, 牙源性角化囊肿的疗效优于囊性成釉细胞瘤, 同时单房型的病例优于多房型病例。分析原因, 囊性成釉细胞瘤的肿瘤性质是主要决定因素。虽然在影像学上囊性成釉细胞瘤类似含牙囊肿等一般类肿瘤性病变, 但在组织病理学上囊性成釉细胞瘤具有几个亚型, 其中仅一种类型表现为早期成釉细胞瘤组织学特点, 即表现为一般性上皮衬里或非肿瘤性上皮, 其它类型都具有肿瘤性质, 特别是壁型成釉细胞瘤。丛状或滤泡型成釉细胞除在囊壁内生长外还可以向周围骨质侵袭。有些病例开窗减压术后病灶范围缩小, 但囊壁却明显增厚, 镜下表现为成釉肿瘤细胞的生长, 因此对于这些病例在二期手术时应特别强调骨壁的磨除。但只要是囊性结构, 这并不影响开窗减压术的临床应用。
开窗减压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3年12月~2007年12月我院收治的颌骨囊型成釉细胞瘤患者60例, 均符合成釉细胞瘤的X线诊断:有弧形锐利的房间隔、蜂窝状结构、分叶状切迹、局限性硬化的肿瘤边缘、瘤区牙根锯齿状或截根状吸收、根尖浸润以及牙槽嵴遭破坏。按照入院先后,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刮治组和开窗组, 每组30例。刮治组:男14例, 女16例;年龄18~44岁, 平均年龄 (34.5±3.7) 岁;病程0.5~5年;发病部位:30例发病部位均为下颌骨, 其中下颌骨前牙区12例, 后牙区18例, 其中6例侵及下颌升支。开窗组:男15例, 女15例;年龄17~43岁, 平均年龄 (34.0±3.5) 岁;病程1~4年;发病部位:30例发病部位均为下颌骨, 其中下颌骨前牙区14例, 后牙区16例, 其中5例侵及下颌升支。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发病部位等资料, 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刮治组:麻醉方法选择全麻联合下牙槽神经阻滞。在下颌角下缘2 cm处切开皮肤, 切口8~12 cm, 逐层切开皮下组织、颈阔肌, 结扎血管, 保留面神经下颌缘支, 露出下颌角及下颌升支。用骨钻在下颌骨标记区上0.5 cm钻孔, 骨凿将骨体外侧骨板去除, 彻底刮除瘤体, 陶型钻磨除骨质, 仅保留下颌下缘骨皮质连续性。冲洗术区, 缝合引流, 加压包扎[3]。
开窗组:麻醉选择局部麻醉, 拔除单个病变牙齿, 去除部分牙槽骨, 开窗取出部分囊壁送病理检查, 放置碘仿纱条填塞。患者定期1周撤除碘仿纱条, 安置引流保持器, 每晚自行取下后用弯针头注射器对保持器充分冲洗, 定期摄口腔全片以追踪复查, 待下颌骨成釉细胞瘤囊腔消失后, 去除保持器, 安装镶复体。个别患者不能完全消失者, 残余部分进行Ⅱ期手术彻底刮治, 刮治方法同刮治组, 硝酸银烧灼骨面, 以尽可能清除瘤细胞, 术后继续追踪观察。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以构成比表示, 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随访1~3年的复发率比较, 见表1。
开窗组1年复发率为0;2年和3年复发率 (3.3%、6.7%) 均明显低于刮治组 (23.3%、30.0%) , 有统计学差异 (P<0.01) 。
与刮治组比较, ▲P<0.01
3 讨论
成釉细胞瘤是口腔颌面部较常见的颌骨良性肿瘤。该瘤呈膨胀性生长, 早期无明显不适, 后期由于局部膨隆可影响容貌, 相关牙齿松动, 咬物无力。开窗刮治术作为治疗成釉细胞瘤的一种手术方法, 因其既能缩小肿瘤组织, 减少手术创伤及术后复发, 又能最大限度减少对颌面部功能、外形及咀嚼功能的影响, 而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
本研究观察了刮治术与开窗联合刮治术对成釉细胞瘤复发的影响, 结果表明, 开窗组第1年的复发率为零, 第2年为3.3%, 第3年6.7%;刮治组的复发率第1年即为10.0%, 第2年为23.3%, 第3年达30.0%;随访3年, 开窗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刮治组。同属保守治疗, 分析2组差异的原因为: (1) 单纯刮治术的复发率较高, 复发原因就是手术未能彻底; (2) 开窗组先局部治疗, 待肿瘤范围缩小后, 做保留下颌骨下缘或下颌骨升支后缘的颌骨矩形切除术, 手术切除至少包括0.5cm厚的正常骨组织, 既能根治肿瘤, 还可维持患者面容和咀嚼功能[4]。对于瘤体突破骨质, 波及周围组织的广泛病变, 不适合应用此手术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 选择恰当的手术方法, 才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观察开窗减压术对颌骨囊型成釉细胞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60例颌骨囊型成釉细胞瘤患者, 随机分为2组:刮治组和开窗组, 每组30例。刮治组:采用肿瘤刮治术;开窗组:先行Ⅰ期囊腔开窗减压, 再行Ⅱ期手术根治性治疗。随访1~3年, 比较2组的复发情况。结果 开窗组的1~3年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1) 。结论 开窗减压术对颌骨囊型成釉细胞瘤复发率低, 疗效显著。
关键词:颌骨肿瘤,成釉细胞瘤,减压术
参考文献
[1]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M].第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76.
[2]寧守城.造釉细胞瘤的研究进展[J].1981, 8 (4) :207.
[3]王凤平, 吴立国.下颌骨成釉细胞瘤88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 2010, (3) :65.
开窗减压术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资料全部来源于2005年9月至2007年8月来华容县中医院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未行手术的患者, 共100例, 男59例, 女41例, 年龄分布在35~72岁, 病程1~10年。所有患者均经CT结合临床症状与体征确诊。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按就诊时间顺序编号,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 分别将100例患者随机分配到CT引导臭氧消融术组 (观察组) 50例和椎板开窗减压术组 (对照组) 50例。将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方面进行均衡性比较及分析, 以使两组之间具有齐同可比性。
1.2 手术方式
1.2.1 CT引导下臭氧消融术
患者俯卧于CT扫描床上, 行下腰段椎间盘常规扫描, 确定病变椎间隙, 选定患侧或者症状较重侧棘突旁开7~10cm为表穿刺点并做标记。局部皮肤常规消毒铺巾, 待2%利多卡因穿刺点局麻成功后, 持用19~21G带针芯穿刺针, 按照设计好的进针点, 穿刺针经神经根与小关节突内缘之间进入椎间盘内, 使针尖位于椎间隙中央或后1/3处, 再次进行CT扫描, 以确定针尖到达预定位置, 抽取浓度为60μg/mL臭氧混合气体15~20mL, 匀速注入椎间盘内。再一次进行CT扫描, 以观察气体分布的情况并观察针尖位置及气体的分布, 然后将穿刺针尖退到椎间孔, 并且要确保未在蛛网膜下腔的情况下, 缓慢注入浓度为40μg/mL臭氧20mL, 稍后注入1mL复方倍他米松、2%利多卡因2mL局部封闭, 拔出穿刺针, 外敷创可贴。
术后处理:术后卧床休息3d, 8h后可在支具保护下下床活动, 给予脱水、抗生素预防感染3d。观察6d即可出院。
1.2.2 椎板开窗减压术
患者在侧卧位下行硬膜外麻醉后, 选俯卧位于手术台上, 常规手术消毒铺巾, 切口位置选定:选腰部后正中, 以病变椎间盘上位椎体棘突为中心, 长5~6cm为手术切口部位。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筋膜,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突出椎间盘为单侧时剥一侧, 双侧或巨大中央型须剥离两侧) 从棘突和椎板上剥离骶棘肌, 咬除相邻椎板上下部分 (椎板下部咬除范围要大些) 。自上至下剥离切除黄韧带, 潜行咬除狭窄部分椎板的内壁, 根据狭窄范围可咬除关节突内侧半, 扩大神经根管。注意至少保留外侧半关节突, 避免咬除整个关节突。再根据显露需要以椎板咬骨钳扩大开窗范围或行半椎板切除。
术后处理:术后常规引流管接引流袋引流24~48h, 常规卧床休息2周, 静脉滴注地塞米松防治神经根水肿, 根据血常规检查应用抗生素4~5d, 给予甲钴胺营养神经。术后10左右拆线。15d可出院, 3个月后进行正常活动。
1.2.3 观察方法
对两组患者在手术后0.5、1、1.5、2年进行为其2年的电话随访, 以观察其疗效。采用Macnab标准功能评定法[4]和VAS评分法评定疗效[5]。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资料比较统计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两年随访, 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且疗效评分优良率都在80%以上, 两组病例均有1例复发患者, 具体结果见表1~表3。
3 讨论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 医学在进步, 人们的理念也在进步, 各种微创介入治疗手段也层出不穷。CT引导下臭氧消融术已经在世界各地广泛应用, 近年来国内椎间盘突出的臭氧消融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许多医院, 开窗减压术仍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首选方案。因为椎板开窗减压术对周围组织创伤少, 减少了对腰椎结构的破坏, 有效维持了腰椎后柱结构的完整性、保持脊柱的稳定性。臭氧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是有两方面功效[6]:一是臭氧对椎间盘氧化髓核内蛋白多糖和髓核细胞, 使髓核结构遭到破坏, 髓核被氧化后体积缩小、固缩, 继而消除对神经根的压迫, 并且臭氧对周围其他组织和结构几乎无损伤;二是臭氧具有消炎镇痛的功效。其优点是见效较快、疗效确定、操作简单, 并且安全可靠又经济。
本研究中, 从表1、表2可知观察组与对照组在长期和短期疗效优良率上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由表3可知, 观察组与对照组对于患者的选择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两组复发率基本持平。从住院时间分析, 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病例在出院时以及两年后的随访的平均VAS评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并且较手术前VAS评分平均值均下降3分以上, 患者前后对照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笔者认为, CT引导下臭氧消融术与椎板开窗减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上相当, 但手术的安全性、创伤、并发症等均是椎板开窗减压术治无法比拟的。
所以, CT引导下臭氧消融术是新时代快捷、简便、临床效果良好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式, 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董杨.新编腰椎间盘突出症防治问答[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26.
[2]徐永强.经皮穿刺腰椎间盘髓核臭氧消融术162例远期疗效[J].徐州医学院学报, 2007, 27 (7) :477-479.
[3]王明友, 胡效坤.CT引导下臭氧消融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08, 19 (11) :827-828.
[4]Macnab I.Negative disc exploration;an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nerve-root involvement in68patient[J].J Bone Joint Surg[Am], 1971, 53 (5) :891-903.
[5]金大地.脊柱椎间关节成形术[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78-79.
开窗减压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8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116例环状混合痔环状患者资料。其中男70例, 女46例;年龄22~78 (44.16±2.32) 岁;其中伴肛乳头肥大19例, 脱出嵌顿38例, 血栓形成26例。将11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7例和对照组59例。对照组中男性27例, 女30例;年龄25~70 (43±3.5) 岁。治疗组中男31例, 女28例;年龄24~72 (44.5±1.7) 岁。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术前准备术前常规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血糖、心电图、胸部X线片、大便常规、尿11项入院常规检查等, 排除有手术禁忌证患者。术前清洁灌肠, 备皮, 术前半小时肌内注射鲁米那0.2g, 术前排空膀胱。手术方法:治疗组患者取侧卧位, 骶麻或局麻生效后, 常规消毒手术野区, 直肠指检, 扩肛。观察外痔形态及分布情况, 设计好保留肛管皮桥, 用手术钳钳夹外痔向外牵扯提, 暴露内痔部分, 分别用中弯钳在齿状线上0.5cm处钳夹截石位3、7、11点内痔基底部, 勿夹到肌肉层, 靠齿线钳下剪一约0.2cm"V"型小口, 钳下用7号丝线结扎, 剪去残余痔组织;同法处理其他内痔, 结扎点不能在同一水平面上, 注意保留黏膜桥。在肛缘至齿线处, 进行皮下多点开窗减压, 对于皮肤隆起明显处可着重减压, 使肛门一周点状开窗, 深度为0.2~0.5cm, 皮肤呈蜂窝状, 如果是皮下有静脉曲张或血栓, 可在皮桥中间作梭形切口, 潜行剥离静脉从或血栓, 如肛缘皮桥隆起过高, 可在外痔皮桥基底部作一横切口切除多余皮肤, 用0号丝线对齐缝合, 使之与肛缘皮肤吻合。1w左右拆线, 检查无活动出血点, 肛内能容纳二指, 用布比卡因、亚甲蓝混合液作肛周创面点状注射, 油纱条压迫止血, 塔形纱布进行固定包扎。对照组采用外剥内扎术, 具体操作方法同治疗组。术后处理:术后常规控制大便6~8h, 常规静脉滴注抗生素4~6d防止感染, 大便后用消炎止痛液清洗肛门, 用碘伏棉球换药、甲硝唑纱条引流, 保持大便通畅。
1.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进行疗效评定, 治愈:临床症状及痔消失, 伤口愈合, 随访3个月以上未复发;好转:症状改善, 痔缩小明显且部分消失, 伤口愈合;未愈:症状未改善, 痔未消失。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手术操作简单, 术后极少伴严重并发症, 治疗组治愈56例, 未愈1例, 总有效率为98.2%;对照组治愈29例, 好转15例, 未愈15例, 总有效率为74.6%。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 差异显著 (P<0.05) ;治疗组的手术时间24.3±3.5min、住院时间为6.1±1.4d, 显著少于对照组的35.6±3.1min、10.2±3.7d, 两组比较, 差异显著, 见表1、2。对照组59例患者都有效解决了其肛门狭窄、直肠黏膜外翻以及肛门潮湿等后遗症, 其中有8例出现术后保留的肛管黏膜两侧结扎后由于张力而隆起, 形成内痔残留, 有7例由于肛缘皮桥下未切除从而出现外痔残留, 以至术后肛门不平整。见表1、2。
3 讨论
痔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盆底动力学改变, 肛垫内动静脉吻合调节障碍以及黏膜下出现退行性病变, 肛垫由于病理性的肥大移位, 症状表现为直肠末端黏膜下以及肛管皮肤下的静脉丛发生屈曲与扩张形成的柔软静脉团, 而环状混合痔是痔病中的特殊类型之一, 此病的治疗一直是肛肠学科难点之一, 兼具内痔与外痔的特点, 是较为严重的痔, 会是肛管的正常生理结构破坏, 齿线下移消失, 原有的生理功能被破坏, 患者会出现长期的排便困难, 且伴随疼痛、出血以及反复加重等症状, 肛门括约肌出现收缩无力、松弛状况, 痔核外翻脱出需用手托回, 严重时有嵌顿、贫血、坏死及较窄等, 痔手术中切除难度最大的为环状混合痔, 因多个混合痔反复发作形成, 且要考虑肛门的外观形态以及肛门功能, 一般都为手术治疗[3]。环状混合痔主要是由于原有血液、淋巴的循环通道被阻断, 造成局部循环障碍, 由于肛门局部的血管组织渗透压的增高, 以及肛门与痔组织的病理生理特点, 造成的肛门出现血栓、局部水肿、皮赘形成以及静脉曲张从而产生及加重肛门坠胀、疼痛感, 且文献报道显示虽然外剥内扎术治疗肛垫下移疗效较好, 但若手术操作不熟练会导致肛周以及肛管皮肤损伤, 或造成肛门狭窄, 且未处理的切口之间出现的隆起痔核会阻碍淋巴液、静脉血液的回流, 造成局部的疼痛、水肿, 伤口的愈合也受影响[4]。
近年来手术方法不断更新, 效果也不断提升, 为大量的患者解除了痛苦, 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采用混合痔外剥内扎术, 由于开放式的切口对组织破坏大, 易引起感染, 且由于创缘对合不齐, 在排便时会因肛管扩张出现开放的切口出血。混合痔外剥内扎术能解决肛门潮湿、黏膜外翻以及肛门狭窄等后遗症, 但术后会由于保留的肛管黏膜两侧出现结扎后张力而产生隆起, 会残留内痔, 且肛缘皮桥下会由于残留外痔未切除造成术后肛门不平整, 患者因此会觉得手术不彻底造成会手术效果不满意, 近年来, 我院采用改良开窗剥离皮下静脉丛, 由于对合整齐, 伤口愈合更快, 且发生感染率降低, 且创面缝合后能减少直肠与创面的摩擦刺激, 使疼痛感减轻, 同时渗出物较少, 能有效提高组织修复能力。能使皮下水分及淤血的渗出减少, 使皮下压力减轻从而减少皮下组织与皮肤的粘连, 有效减轻患者痛苦, 降低愈合时间, 并且并发症如肛门不平整以及肛门狭窄等并发症明显减少, 改善了患者的治疗质量, 改良开窗减压剥离内痔结扎治疗环状混合痔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选取2007年8月2013年10月收治的116例环状混合痔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57例和对照组59例。治疗组采用改良开窗减压剥离内痔结扎术治疗, 对照组采用外剥内扎术治疗, 术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能最大限度地保留肛管上皮, 最大限度地减少直肠黏膜的损伤, 对于肛门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环状混合痔采用改良开窗减压剥离内痔结扎术治疗, 具有疗效好, 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缩短, 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保持肛门生理功能, 减少术后并发症等特点。
关键词:改良开窗减压剥离内痔结扎术,环状混合痔
参考文献
[1]杨浩, 张桂兰.外痔切缝内痔结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156例临床体会[J].现代诊断与疗, 2013, 24 (13) :3030-3031.
[2]周小龙.内痔结扎加痔核纵切横缝加横切纵缝术治疗环状混合痔分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3, 25 (2) :154-155.
[3]陈富军, 牟奇容, 贺平.环状混合痔的手术治疗现状[J].结直肠肛门外科, 2013, 19 (2) :130-132.
开窗减压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均26例为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男性15例,女性11例,年龄41~70岁,平均56.3岁。常规行腰椎的正、侧位,斜位,过伸、过屈侧位X线,CT,MRI检查,排除腰椎失稳,明确狭窄部位。这组患者中,L4、5间隙5例,L3、4和L5、S1间隙各1例,L3~S1双间隙16例、3间隙3例。合并椎间盘突出4例。伴有轻度侧弯(Cobb,s角<10°)5例。均有长短不等的腰痛病史,伴下肢酸痛、麻木2~6.5年,均有不同程度的间歇性跛行,步行小于500m,其中伴马尾症状2例。体征:直腿抬高试验在20~80°。范围内不等,阳性9例。棘突问或棘突旁压痛伴放射或/和椎旁叩击征阳性20例,有立位腰椎后伸诱发下肢酸麻19例。
1.2 手术方法
连续硬膜外麻醉或插管全麻,卧于俯卧架上,依据MRI找出在腰椎正侧位片上对应的病变间隙,再结合骨盆平片确定该间隙和髂翼最高点连线的相对关系确定其体表位置。以其为中心作正中切口,依次切开至棘突,骨膜下剥离至小关节突外侧,纱垫填塞止血,椎板拉钩牵开伤口,触摸骶板结合巾钳提拉棘突进一步核实定位。如定位困难则C臂透视定位。神经剥离器剥离黄韧带在上位椎板下的附着点,椎板钳咬除上位椎板到暴露黄韧带上缘,骨凿斜行凿除上位椎的下关节突部分,暴露下位椎上关节突呈冠状位的内缘,用小号薄枪钳于黄韧带外咬除该内缘,切除黄韧带后再咬除下位椎板上缘部分,达到可以满意地处理神经根、硬膜囊前方的椎间盘、椎体后缘骨赘。完成开窗后即可以分离神经根,去除突出髓核及椎体后缘增生的骨赘,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沿神经根管减压,让硬膜囊恢复波动,神经根松驰、有0.5~1cm的活动范围。大量盐水冲洗,检查减压满意,无明显活动出血,放置伤口引流管,清点器械后逐层缝合。
1.3 术后处理
患者卧床,常规抗炎、营养神经等治疗,伤口引流管术后24~48h内拔除。抗生素使用至拔管后1d,拔管后即行直腿抬高练习。1周后戴腰围下床。3周后循序渐进地行背肌功能锻炼,避免弯腰及扭腰3个月。半年后逐步恢复劳动,但尽量避免过度负重。
1.4 评定标准
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下腰痛评分标准评价[1]。该标准包括主观症状(0~9分)和客观体症(0~6分)2部分,无症状和体症者为15分。术前JOA评分根据病历记载进行,术后则在随访时评分。JOA评分好转率由公式[(术后评分一术前评分)/(15一术前评分)]×100计算。好转率≥75%为优,50%~74%为良,25%~49%为一般,≤24%为差。
2 结果
患者均能耐受手术,术后脑脊液漏2例,处理后治愈,无其它并发症。患者均获随访2~6年,平均2.5年,术前JOA评分平均为(6.96±1.59)分,最后一次随访评分为(13.26±1.63)分,好转率平均(87.39±8.11)%。优:15例,良:8例,一般:3例,差:无。优良率88.4%。
3 讨论
3.1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概述
DLSS是指腰椎椎管、神经根管、侧隐窝或椎间孔因退行性变,导致骨性或纤维结构形态和容积异常,单一平面或多平面的一处或多处管腔内径狭窄,引起神经根、马尾及血管受压出现的临床症状。早期可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考虑手术。手术的目的是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通过手术的方法去除神经根和(或)马尾神经的压迫以达到缓解症状,椎管减压是有效的方法。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可同时行减压融合或减压融合内固定。腰椎管减压术式基本上分为广泛椎板切除和有限减压两类。近年来强调针对不同的病因采用有限手术,不主张单一全椎板、大范围减压的手术治疗。主张以较小的手术创伤,达到彻底减压,并能维持腰椎稳定,保留小关节的扩大椎管减压术。有限减压可以对单一平面或单一神经根进行减压,保留较多后部骨及韧带结构,较多地保留了脊柱后部的骨韧带结构。该术式可减少发生术后脊柱不稳定。已有报道其中、远期疗效优于全椎板减压[2~3]。融合内固定主要用于术前有脊柱不稳或术中脊柱结构破坏较大、术后可能有医源性不稳者[4~5]。
3.2 本术式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结合CT、MRI表现,确定引起症状的节段,选择单侧或双侧,单节段或多节段椎板间开窗减压。即充分减压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脊柱后部的骨韧带结构,减少发生术后脊柱不稳定的发生是。术中需注意:(1)开窗的范围适度够用:椎板切除至黄韧带的附着处、潜行切除棘突基底同等水平(如无中央椎管狭窄可省略)、斜行切除下关节突1/3、切除上关节突内缘以完全敞开侧隐窝;达到可以满意的处理神经根、硬膜囊前方的椎问盘、椎体后缘骨赘,让硬膜囊恢复博动,神经根松驰、有0.5~lcm的活动范围即可。(2)咬除上位椎板下部及上关节突内缘时在黄韧带外进行,减少神经损伤。(3)斜行切除下关节突1/3,骨凿斜向外下,刃口大致与神经根走向平行,这样一方面会比较恰好地只把影响神经根的那一部分上关节突暴露出来,方便进一步的侧隐窝后壁敞开减压,又有效地为下关节突保留了一块宽蒂的骨质;另一方面术者可以大胆地操作,一般不会因一次用力过大凿穿而导致医源性神经根或硬膜囊损伤。(4)注意清除硬膜囊前方的致压物,常规探查。(5)注意不要无谓地损伤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和椎弓峡部。(6)正确地进行功能锻炼,强大的腰背肌是脊柱稳定的重要条件。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术式有很多,不同的医生有不同认识,因而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简单有效的方法是优选。本术式简单易行,对脊柱的稳定性影响较小。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YONE K,SAKOU T,KAWAUCHI Y,et a1.Indication of fusionfor lumbar spinal stenesis in elderly patients and its significance[J].Spine,1996,21:242~248.
[2]彭庄,李增春,尹峰,等.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式选择[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4,19(10):663~665.
[3]郭立新,黄迅悟,马远征,等.单纯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方法比较[J].中国骨伤,2002,15(8):459~461.
[4]贾连顺,扬立利.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现代外科学概念[J].中华骨科杂志,2002,2(8):509~512.
【开窗减压术】推荐阅读:
腹腔镜开窗术06-19
微创小切口椎板开窗术07-14
腹腔镜下输卵管开窗术07-29
切开减压术07-30
钻孔减压术09-16
颈脊髓减压术05-09
面神经减压术05-27
改良后路减压术论文08-06
补脑减压术介绍06-27
去大骨瓣减压术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