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动力障碍

2024-10-08

胃肠动力障碍(精选7篇)

胃肠动力障碍 篇1

摘要:选取我院2011年4月~2013年2月收治的102例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肠动力障碍患者为观察对象, 所有患者均接受保守对症治疗, 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体重、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 并分析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6~25d的保守对症治疗, 102例患者临床症状均显著改善, 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 且无1例需接受二次手术治疗, 患者平均胃肠系统动力恢复时间为9.5±1.3d。出院后对患者实施3个月的随访, 随访结果显示, 无1例复发。患者治疗前后数据对比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P<0.05) 。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肠动力障碍患者接受对症治疗, 疗效显著, 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腹部手术,功能性胃肠动力障碍,临床诊治

功能性胃肠动力障碍是腹部手术患者较为常见的一种术后并发症, 特别是胃癌根治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以及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患者发生率最高。长期以来, 临床医师都未认识到功能性胃肠动力障碍的危险性, 常易出现二次手术和错误诊断情况, 进而给患者造成严重后果。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功能性胃肠动力障碍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有助于减轻对患者造成的损伤, 降低二次手术的发生率。本次临床研究对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肠动力障碍的临床诊治效果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4月~2013年2月收治的102例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肠动力障碍患者为观察对象, 男62例, 女40例, 年龄30~70 (50±12.3) 岁。其中, 门静脉高压症5例, 肠粘连3例, 胰头癌5例, 直肠癌2例, 胆囊结石5例, 胃窦恶性间质瘤5例, 胃溃疡27例, 胃癌30例,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0例。腹部手术类型包括: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手术5例, 肠粘连松解术5例, 直肠癌根治术5例,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例, 胆囊切除手术6例, 胃癌根治术24例, 胃大部切除术15例, Billroth II式吻合术后35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功能性胃肠动力障碍发生后禁食, 全静脉营养供给, 持续胃肠减压, 经胃管注入10mg依托比利, 连续40min夹闭胃管, 1次/8h。同时, 纠正酸碱平衡紊乱, 补充电解质, 使用3%高渗盐水250ml洗胃, 连续30min夹闭胃管后抽出, 从而缓解吻合口和胃壁水肿症状。同时辅以中医针灸治疗。医护人员应向患者说明其病情, 以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

1.3 诊断标准

(1) 每日胃肠加压引流液体量为700~800ml; (2) 多项检查结果均提示无机械性梗阻症状; (3) 胃肠蠕动减慢甚至消失, 肠鸣音减弱, 排除由于糖尿病等原因引起的胃瘫; (4) 患者水电解质及酸碱保持平衡, 未服用影响胃肠道收缩药物。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研究数据均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两组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6~25d保守对症治疗, 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显著改善, 并治愈出院, 无1例需要接受二次手术治疗。患者胃肠系统动力恢复时间为9.5±1.3d。出院后对患者实施3个月的随访, 随访结果显示无1例复发。患者治疗前后数据对比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P<0.05) , 见附表。

3 讨论

3.1 功能性胃肠动力障碍发病机制

临床上认为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肠动力障碍的主要发病机制在于: (1) 腹部手术所导致的胃肠道激素调节与分泌紊乱; (2) 胃部手术造成幽门反流功能障碍, 并切断迷走神经; (3) 长时间禁食造成的低钠血症、低钾血症和低蛋白血症等; (4) 药物治疗对胃肠运动造成的抑制作用; (5) 患者不良心理状态所导致的胃肠动力障碍; (6) 吻合口水肿或炎症所导致的胃肠动力障碍[1]。

3.2 功能性胃肠动力障碍的临床诊断

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几天内均需使用胃管进食, 胃管拔除后患者可食用流质食物, 在流质食物改为半流质食物后, 常会发生呕吐、恶心等临床症状, 且其呕吐物常伴有异味, 患者接受胃肠减压治疗后会出现大量胃液, 听诊时有明显的振水音, 肠鸣音正常或有所减弱。腹部放射线检查结果显示, 患者左上腹出现较为明显的液气平面, 若患者存在上述各项体征和临床症状, 则可初步诊断为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肠动力障碍。在功能性胃肠动力障碍临床诊断时, 应与机械性肠梗阻相互区别, 其最为常用的临床诊断方法为消化道造影和纤维胃镜检查, 且所有临床检查措施均应于手术10d后实施。患者胃镜检查结果显示, 残胃无蠕动波, 且常常合并有吻合口水肿或吻合口炎症。胃镜检查时, 胃镜能够顺利经过吻合口并置入输出, 能够排除机械性梗阻的可能。同时, 还应排除应用收缩平滑肌药物的患者, 以及低钾血症、结缔组织疾病和糖尿病所导致的胃肠动力障碍患者[2]。

3.3 功能性胃肠动力障碍的临床治疗

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肠动力障碍的临床治疗应注意下述几点问题: (1) 辅助性中医治疗具有一定的效果, 能够提高胃肠动力的恢复速度; (2) 恢复胃肠动力药物的使用。红霉素治疗功能性胃肠动力障碍的作用机制在于与胃动素受体直接结合, 进而有助于胃动素作用的发挥, 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莫沙比利属于一种5 ̄HT4受体激动剂, 能够促进胆囊排空, 提高胃肠道平滑肌的蠕动速度, 刺激胃肠平滑肌和肌间神经丛功能;吗丁啉属于多巴胺拮抗剂的一种, 能够加速胃排空, 提高胃肠的蠕动速度;胃复安能够避免胃内容物发生反流, 提高食管下段括约肌的张力, 有助于胃肠排空; (3) 腹部手术过程中应保证动作轻柔, 避免粗暴操作, 加强保留组织的保护措施, 从而有助于恢复胃肠功能。术后使用3%温氯化钠溶液对胃部进行冲洗, 以加速胃肠动力恢复, 缓解吻合口和肠壁水肿症状; (4) 术前做好各项准备措施, 并对患者实施心理疏导, 以缓解患者的顾虑和紧张心理, 帮助其树立信心, 并积极治疗[3]。

参考文献

[1]庞春红.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32例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08, 14 (1) :20-21.

[2]马浩.腹部手术后胃功能性排空障碍25例临床治疗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1, 10 (7) :532-533.

[3]李健.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肠动力障碍14例临床分析[J].昆明医学院学报, 2010, 15 (5) :106-108.

胃肠动力障碍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诊治的慢性胃炎患者136例, 按照抽签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例, 其中男52例, 女84例;年龄31岁~67岁, 平均年龄 (47.2±2.6) 岁;病程5个月~11年, 平均 (3.1±0.6) 年。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莫沙必利 (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9990315) 治疗, 每次5 mg, 于餐前服用, 3次/d。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枳朴六君子汤治疗, 药方组成:茯苓20 g, 半夏9 g, 党参15 g, 陈皮12 g, 白术15 g, 厚朴9 g, 枳壳15 g, 甘草6 g, 水煎服, 去渣取汁, 1剂/d, 分2次口服, 每次200 m L。加减治疗:腹胀、便结者予以枳实、大黄;呕逆者予以柴胡、旋覆花、代赭石;厌食者加服鸡内金、焦三仙。2组患者治疗时间均为30 d。

1.3 疗效评价标准[2]

显效:患者腹胀、恶心、呕吐、反酸等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 且停药半年内无复发;好转:患者腹胀、恶心、呕吐、反酸等临床症状及体征得到明显改善;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0%,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例 (%)

2.2 不良反应

观察组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 对照组患者出现9例, 主要表现为头痛、口干、头晕、腹泻等。

3 讨论

慢性胃炎的发作主要与长期饮食不节、用药不当或者身体虚弱等因素有关, 其发病本质主要是脾胃虚弱[3,4]。枳朴六君子汤药方中, 党参可健脾养血, 枳实可消痞、化痰散积, 半夏、陈皮可健脾、和胃, 茯苓等药可健脾、治胃, 诸药合用, 起到有效增加胃肠动力, 提高血浆胃动素, 降低胃肠平滑肌张力的作用。

西药莫沙必利是通过兴奋胃肠道胆碱能中的神经元受体, 促进乙酰胆碱释放[5], 虽然能起到促进胃肠运动的作用, 但患者较易出现反酸、呕吐等不良反应。

本文结果显示, 予以慢性胃炎胃肠动力障碍患者枳朴六君子汤联合莫沙必利治疗, 观察组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无不良反应发生, 疗效确切, 具有积极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寇媛, 闻新丽.枳朴六君子汤治疗慢性胃炎脾虚气滞湿阻型82例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 2014, 21 (6) :681-683.

[2]丁伯龙.香砂六君子汤修复脾气虚证大鼠肠神经和肠神经-ICC间信号转导通路的实验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 2013.

[3]黄小华, 郑俊, 耿世龙, 等.莫沙必利、铝碳酸镁及奥美拉唑联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观察[J].航空航天医药, 2010, 21 (7) :1217-1218.

[4]蔡双燕, 林珍娥.中西药联合治疗动力障碍型功能性消化不良120例[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4 (2) :132-134.

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临床治疗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08年3月-2012年5月收治的116例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 其中男婴61例, 女婴55例。116例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患儿原发疾病统计详细如表1所示。

1.2胎龄与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关系相关统计, 见表2。

本组116例患儿在进行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 同时给予必要的氧疗以及循环支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积极进行抗感染治疗、营养支持等。采取禁食以及胃肠减压, 经胃管注入生理盐水或1.4%碳酸氢钠溶液洗胃后, 用凝血酶500u加百分之0.9生理盐水15mL胃管注入, 并保留4小时左右, 视情况而定, 必要时可4小时重复一次, 在这之后注入思密达冲剂0.75g加生理盐水15mL, 每天2-3次, 连用2-3d。如有腹胀者可给予肛管排气及吗丁啉0.3mg/kg一日3次口服或胃管内注入;益生菌 (双歧杆菌) 等加生理盐水5mL, 按照比例要求稀释后胃管内注入, 每天1-2次;微量泵连续静脉滴注多巴胺2ug/ (kg.min) 至3ug/ (kg.min) , 改善胃肠道循环;静脉滴注西咪替丁每次10mg/kg至15mg/kg以抑制胃酸分泌;药物止血可采用静脉应用维生素K1和止血敏以及立止血等;控制感染采用敏感抗生素;静脉滴注人血丙种球蛋白或少量多次输血浆等增强免疫功能[2]。

2讨论

2.1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是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一个始发部位, 是衡量危重症患儿的一个重要标志, 同样也是促进全身多系统器官衰竭的重要动力部位。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产生大量肠源性炎性介质释放、自由基、肿瘤坏死因子、内毒素等大量炎症介质释放入血, 激活全身性炎症反应 (SIRS) , 造成肠道黏膜屏障进一步损伤, 从而加重全身炎症反应和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症。

2.2全身炎性反应综合症 (SIRS) 是指机体在受到感染或非感染诱因下体内发生失控的瀑布样的炎性反应, 过多的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解放, 酶类失常和氧自由基过多, 前列腺素和血栓素失调, 或加以细菌毒素的作用, 引起体温、心血管、呼吸、细胞等多方面失常。新生儿机体的各种功能尚未完善, 细胞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都还未成熟, 容易受到感染, 在这个时期新生儿受到感染后容易引起全身炎性反应综合症, 机体在受到外来刺激时过量释放炎性介质, 而引起炎症反应失控, 激发连锁反应, 结果导致胃肠功能障碍发生。新生儿时期机体的各种功能尚未完善对于早产儿来说食管及肠道的蠕动程度和收缩幅相对度较弱, 各种消化酶含量及活性低, 从而会造成胃肠排空越延迟等多种胃肠功能障碍, 肠黏膜渗透压相对较高容易发生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由此可见早产儿胎龄越小, 增加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病率, 更易发生胃肠功能障碍。

2.3危重症的初级阶段是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的多发期。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在治疗上应当采取综合有效的治疗对策, 及时控制消化道出血增强肠动力消除腹胀。由此可见, 加强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有效治疗, 防止病情恶化避免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 是抢救高危重新生儿成功的先决条件。

2.4胃肠外营养是临床上治疗胃肠功能障碍的确切而有效的方法。胃肠营养有利于肠道菌群平衡, 可促进消化液和酶分泌和肠蠕动恢复。急性期可予静脉营养以补充必要氨基酸、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患儿进行综合治疗, 病情稳定后早期进行微量喂养, 胃肠功能的恢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 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患儿是急危重症, 对有高危的原发疾病时临床中高度重视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早起临床症状, 能够做到早发现, 尽早全面积极救治, 控制病情发展, 阻断全身多系统器官衰竭的序贯发生, 降低病死率, 提高抢救成功率。

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院2008年3月-2012年5月收治的116例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116例经过治疗后111例痊愈, 痊愈率95.7%, 5例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结论 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患儿是急危重症, 在有高危的原发疾病时, 临床应高度重视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的早起临床症状, 能够做到早发现, 尽早全面积极救治, 控制病情发展, 阻断全身多系统器官衰竭的序贯发生, 降低病死率, 提高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治疗,控制

参考文献

[1]曹桂玲.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04.

胃肠动力障碍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41例, 其中男123例, 女18例。胎龄<37周48例, >37周92例, 小于胎龄儿12例。发病日龄<24 h18例, 1~3 d 51例, 4~7 d 27例, >8 d 45例。体质量<2500 g 36例, >2500 g 105例。有窒息史者87例, 其中宫内窘迫15例, 苍白窒息9例, 脐绕颈24例, 气管插管复苏6例, 羊水污染30例。母乳喂养84例, 未开奶51例, 仅喂糖水6例。141例均有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肠型36例;呕血15例, 呕吐咖啡样物87例, 胆汁6例;肉眼血便24例, 黑便及果酱样便78例, 腹泻粘液便12例;体温波动60例;惊厥24例;黄疸72例;硬肿30例;腹壁红肿12例。

1.2 诊断标准

本组病例均符合小儿胃肠功能障碍的诊断标准[1], 即在急性危重病状态下突然或逐渐出现的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口吐咖啡样物质或便血时均应考虑胃肠功能障碍。

1.3 疗效评定标准[1]

显效:无呕吐、无腹胀。有效:无呕吐、腹胀减轻、肠鸣音恢复。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1.4 治疗方法

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 防止各系统器官出现功能障碍, 改善全身循环状态, 包括及时控制原发病, 纠正缺氧、酸中毒、抗感染、保暖、输血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针对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的顽固性腹胀及频繁呕吐, 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①禁食、胃肠减压;②保护胃肠黏膜, 止血:用1%碳酸氢钠洗胃后, 注入凝血酶250 U/4 h或立止血0.5 kU, 出血多者给鲜血10 ml/kg, 西米替丁7.5 mg/kg, 8 h1次, 共静脉滴注3~5 d;③改善胃肠微循环, 恢复胃肠运动功能:多巴胺3~5 μg/ (kg·min) ;酚妥拉明每次0.1~0.3 mg/kg;④综合治疗: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 静脉营养、输血等。

2结果

141例患者治愈123例, 治愈率为87.23%, 死亡5例, 病死率为3.55%, 自动出院3例。

3讨论

新生儿窒息是一个可引起多个系统损害的严重疾病, 窒息后发生的胃肠功能障碍不容忽视。引起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的病因主要为重度窒息、呼吸衰竭、严重感染、败血症、缺血缺氧性脑病、脑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出血症、核黄疸及重度硬肿症等, 其中以重度窒息最常见[3]。本组有窒息史者87例, 占61.7%, 为主要病因之一。窒息时缺血缺氧, 肠系膜血管强烈收缩, 使更多的血液供应心、脑等重要器官, 因而导致肠粘膜的缺血性改变。因此, 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的首要高危因素, 提示窒息缺氧与胃肠功能障碍关系最为密切。窒息造成患儿全身缺氧缺血, 为保证重要生命器官 (脑、心、肝、肾) 氧供, 全身血流重新分布, 胃肠道血管收缩, 血流量显著减少。有研究证明, 在窒息缺氧时肠壁血流可减少到正常的35%~40%, 回肠末端及升结肠血液灌流量可减少到正常的10%~30%[2]。胃肠道发生低灌注后, 致使肠黏膜上皮细胞缺氧、坏死、脱落, 肠壁水肿, 肠蠕动减弱, 肠内菌群移位, 肠黏膜通透性增加, 大量毒素吸收, 且缺氧时可产生大量自由基, 由此介导的再灌注损伤可使肠黏膜伤害进一步加重, 甚至发生不可逆的病理改变, 故临床出现胃肠功能障碍以致衰竭的临床表现。

本组以感染为诱因或同时并发有感染性疾患者72例, 占51.06%, 其中42例发生在生后7 d, 有病原依据者21例。在感染时内毒素使炎性细胞被激活, 炎症介质的释放又加剧粘膜屏障功能的破坏, 当炎症介质失控的释放时则导致全身炎症反应[4], 不仅可导致胃肠功能障碍, 也可累及全身其他器官而引起多系统脏器功能障碍甚至衰竭。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可造成神经、心血管、泌尿及消化等多系统功能损害, 喂养困难发生率高, 常出现应激性溃疡、胃潴留、恶心、呕吐、腹胀、便秘等胃肠功能紊乱。本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78例、缺氧性颅内出血21例、惊厥者24例。另外有硬肿症30例、心衰6例、循环衰竭9例、红细胞增多症9例、甲状腺功能低下3例, 这些疾病在胃肠功能障碍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一定作用。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的典型表现有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呕吐咖啡样物质, 一旦出现上述表现虽然对于诊断较为容易, 但往往已经为时过晚, 预后较差。因此早期发现、及早治疗对改善预后极为重要。从本组资料来看, 凡是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 围生期有明显缺氧窒息、感染等诱因者, 应严密观察, 高度警惕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由于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生活能力不全, 吞咽困难, 咽下的气体很少, 早期腹胀并不明显, 以肠管排列紊乱多见。

从本组资料看, 发生在新生儿早期的胃肠功能障碍的重要病因为早产和窒息, 晚期主要为感染, 因此预防早产, 提高产科及窒息复苏质量, 防止感染, 为防治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的关键所在。积极有效地防治新生儿窒息, 提高复苏质量, 及时有效地控制感染, 减少炎性介质的释放, 改善胃肠道微循环, 是降低胃肠功能障碍及MODS发生率和病死率的重要环节。

摘要:目的为了研究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41例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41例患者治愈123例, 治愈率为87.23%, 死亡5例, 病死率为3.55%, 自动出院3例。结论预防早产、提高产科窒息复苏质量、防止感染, 为防治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胃肠功能障碍,新生儿

参考文献

[1]徐淑兰, 赵萍, 卢远达, 等.小儿胃肠道功能障碍396例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3, 18 (7) :433.

[2]金汉珍, 黄德珉, 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489, 508.

[3]赵振芹.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的诱因及预后分析.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4, 19 (4) :333-334.

胃肠动力障碍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87例胃肠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在出生后均经过相应的检查被确诊为胃肠功能障碍。在该研究的所有患儿中, 有35例女孩, 52例男孩, 其胎龄为37~42周, 平均胎龄为40.5周。根据患者的入院先后顺序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1.2 方法

对照组的43例患者采用红霉素来进行治疗, 观察组的44例患者采用金双歧联合红霉素来进行治疗。对两组患儿在治疗后的复发情况、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与并发症发生率、相关症状消失时间、临床治疗效果等情况进行分析比较。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接受相同的常规治疗, 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3 mg/ (kg·d) 红霉素来进行泵注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半片金双歧管饲, 给药3次/d。

1.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患儿在经过相应的治疗后, 未出现腹胀、呕吐等症状;有效:患儿在经过相应的治疗后, 未出现呕吐的情况, 其腹胀程度减轻, 肠鸣音也恢复正常;无效:患儿经过相应的治疗后, 其临床体征以及临床症状未出现任何改变, 患儿还出现了病情加重或死亡的情况。总有效率为=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来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该研究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以及并发症,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相关症状消失时间、治疗后的复发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表2所示。

3 讨论

目前, 在对胃肠功能障碍的新生儿进行临床诊断时, 尚无任何一项指标可以对患儿的此类病症作出明确的诊断, 在对此类患儿进行临床诊断时, 通常需要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来对其进行诊断[3]。当新生儿出现肠鸣音消失或减弱、呕吐、腹胀、呕吐液体表现为咖啡色等体征或症状时, 就应该考虑患者存在胃肠道功能障碍的情况。一般情况下, 新生儿在胃肠道功能障碍早期, 其临床症状不具备典型性, 部分患儿仅会出现1~2种临床症状, 因此, 容易导致患儿出现误诊以及漏诊的情况[4]。因此, 在对新生儿进行临床诊断时, 一定要对患儿的病情进展进行严密的观察, 以便于在患儿发病早期就采取积极有效地措施来对其进行相应的治疗。

有学者在其研究报告中指出, 窒息是导致新生儿出现胃肠道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5]。由于患儿在窒息时容易出现缺氧以及缺血的情况, 其肠系膜就会因此而受到严重的损伤, 甚至累及肾、脑、心等多个器官, 使其肠粘膜出现缺血性改变, 最终使得患儿出现便血、呕吐、肠鸣音消失或减弱、腹胀等情况。

红霉素作为一种业界公认的理想促胃肠动力药物, 此类药物的有效成分就是胃动素激动剂, 药物在进入患儿的胃部后, 会与胃粘膜上的胃动素受体相结合, 以此来达到促进胃肠蠕动的目的[6]。红霉素对胃肠蠕动的促进作用与药物剂量之间存在明显的联系, 小剂量的此类药物可能会导致患儿出现呕吐、恶心等不良反应, 不过剂量适宜的红霉素可以对患儿的胃潴留、腹胀以及呕吐等临床症状进行有效地缓解。

金双歧是由嗜热链球菌、保加利亚乳杆菌以及长双歧杆菌所制成的活菌落制剂, 长双歧杆菌是其主要成分, 其繁殖速度相对较快, 产酸能力也相对较强, 且对各类环境的适应性较高。将这3种菌株联合使用, 可以使治疗的效果更加理想, 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儿的抗感染能力。

该研究的结果显示, 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以及并发症,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相关症状消失时间、治疗后的复发情况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 在对为肠道功能障碍新生儿进行临床治疗时, 金双歧联合红霉素的治疗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体疗效果, 使患者的各项不良临床症状的消失时间缩短。该研究的这一结果与某些学者在其研究报告中的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 在对胃肠功能障碍的新生儿进行临床治疗时, 金双歧联合红霉素治疗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红霉素治疗效果, 其临床应用价值相对较高。因此, 在对胃肠功能障碍新生儿进行临床治疗时, 可以对金双歧联合红霉素的治疗的方式进行大力推广并普及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胃肠功能障碍新生儿的临床特征以及治疗情况, 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该院所收治的87例胃肠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患者的入院先后顺序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对照组的43例患者采用红霉素来进行治疗, 观察组的44例患者采用金双歧联合红霉素来进行治疗, 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该研究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以及并发症,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相关症状消失时间、治疗后的复发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对胃肠功能障碍的新生儿进行临床治疗时, 金双歧联合红霉素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其临床应用价值相对较高, 因此, 可以进行大力推广并普及使用。

关键词:胃肠功能障碍,新生儿,临床治疗,红霉素,金双歧

参考文献

[1]孙茜.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34例临床治疗体会[J].山东医药, 2011, 51 (23) :69-70.

[2]何秋颖.低出生体重新生儿与胃肠功能障碍53例临床分析研究[D].沈阳:中国医科大学, 2009.

[3]刘会青.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 2012, 32 (5) :84-85.

[4]王菊萍.危重症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的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 2008, 23 (10) :912-913.

[5]李伟生, 苏格炘, 陈晓玲, 等.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60例分析[J].广东医学, 2012, 33 (6) :877.

胃肠动力障碍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收治的50例胃肠功能障碍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男28例, 女22例。患儿在出生后明确诊断胃肠功能障碍的时间为:10例在出生后的1 d, 18例在出生后的1d~2d, 15例在出生后的3d, 7例在出生超过3 d后;其中26例早产儿, 24例足月儿;32例自然分娩患儿, 18例剖宫产患儿。其中3例胎粪吸入综合症, 2例新生儿硬肿症, 10例新生儿感染, 35例新生儿窒息。该组研究对象的诊断标准与《小儿胃肠功能障碍》疾病的诊断标准互相符合。

1.2 胃肠功能障碍患儿临床分期标准

该组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的分期标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早期:患儿临床上腹部有轻微胀气、呕吐、烦躁等症状, 肠鸣音呈现逐渐减弱或者正常的状态。 (2) 中期:患儿临床上有着明显的腹胀、呕吐、嗜睡等症状, 肠鸣音呈现显著减弱等状态。 (3) 晚期:患儿临床上高度腹胀、呕吐、昏迷等症状, 肠鸣音呈现消失状态。该组研究对象中25例早期胃肠功能障碍患儿, 15例中期胃肠功能障碍患儿, 10例晚期胃肠功能障碍患儿。

1.3 方法

该组患儿均在原发病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综合的方式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其中主要包含营养支持、免疫、抗感染、纠正酸碱平衡紊乱、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维持正常循环与血压功能、呼吸支持、氧疗等方面的治疗措施[3]。该组患儿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对胃肠功能障碍进行全面控制。主要有: (1) 禁食:如患儿临床上有消化道出血、反复胃潴留、进食后加重腹胀、持续腹胀等症状的, 则应给予禁食。 (2) 胃肠减压治疗。有腹胀症状的患儿在禁食过程中还应该通过胃管给予胃肠减压处理, 每隔一段时间将胃管放开进行抽气减压, 可以将腹胀的情况有效减轻以及缓解, 同时还有利于发现胃出血、胃潴留等疾病。 (3) 对胃肠粘膜进行保护, 给予抗酸、止血等治疗。通过1.4%碳酸氢钠以及生理盐水对胃部进行冲洗, 确保有着澄清的洗出液, 采用10~20 mg/kg甲氰咪胍给予入胃, 每隔8h进行1次, 给予0.5 k U立止血入胃处理, 2次/d。 (4) 对胃肠道循环进行改善, 促进胃肠功能得到恢复, 采用2~3μg/ (kg·min) 多巴胺经过微量泵给予持续静脉滴注处理, 给予每次0.2~0.5 mg/kg的酚妥拉明给予静脉推注, 1次/2~6 h。 (5) 促进胃肠道动力改善, 给予多潘立酮0.3 mg/kg/次注入胃管, 3次/d。

1.4 临床治疗效果判定标准

(1) 显效效果:患儿通过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治疗后没有出现腹胀、呕吐等临床表现。 (2) 有效效果:患者在通过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治疗后没有出现呕吐等情况, 明显减轻腹胀症状, 基本恢复正常肠鸣音。 (3) 无效效果:患者通过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治疗后临床体征、临床症状等方面没有明显的变化, 或者出现死亡。

2 结果

2.1 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临床治疗效果

该组50例患儿通过相关措施进行救治后, 显效38例, 有效8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为88%。见表1。

2.2 对比胃肠功能障碍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

胃肠功能障碍患儿通过治疗后在腹胀时间、胃潴留消失时间、胃液清亮时间等方面有所改变, 早期患儿改变的情况相对明显, 见表2。

3 讨论

由于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早期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 很容易出现误诊、漏诊等情况, 在一定程度上延误治疗时机, 因此临床上应该对病情的变化进行严格观察。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通常是因为重度窒息、严重感染、重度硬肿症、核黄疸、新生儿出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脑出血、缺血缺氧性脑病、败血症、呼吸衰竭、等原因造成的[4]。

由于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有着较小的胎龄, 吞咽协调、吸吮能力相对来说较差, 胃肠的传播速度、收缩幅度以及蠕动能力较低, 在一定程度上延迟胃肠排空的速度;早产儿有着较低的消化酶活性以及含量, 则会使肠粘膜有着较高的渗透性, 患儿没有成熟的胃肠粘膜动力、功能, 很容易发生胃肠功能障碍疾病[5,6]。有败血症的患儿, 因为血循环受到大量毒素与细菌侵入, 将炎性细胞激活, 使炎性介质有所释放, 在一定程度上破坏胃肠道屏障功能[7]。新生儿治疗时因为胃肠功能障碍的影响有着较为严重的腹胀情况, 及时的进行肛管排气、胃肠减压对腹压减轻有一定帮助, 对呼吸功能起到改善的作用,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缺氧等症状。由于新生儿没有完善的胃肠功能, 一旦功能出现障碍时, 则应该禁止饮食, 避免出现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并发症。

该组患者在通过治疗后, 显效38例, 有效8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为88%。该组研究结果表示治疗胃肠功能障碍患者主要是通过对原发病进行积极治疗, 确保肠道的连续性、肠粘膜屏障得到有效维护, 使患儿的氧供、循环、稳态能够维持在良好的范围内。另外, 分析该研究结果得知, 胃肠功能障碍患儿胃液清亮、胃潴留、腹胀等临床症状消失的时间与患者的分期标准有着较大的关系, 其中早期胃肠功能障碍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相对少于中期、晚期胃肠功能障碍患儿, 该组研究结果与程威, 吴红敏[8]的研究数据有着一致的结果。代表及早的发现胃肠功能障碍患儿的疾病, 采取措施进行治疗, 能够加快临床症状消失的速度。

综上所述, 患儿胃肠功能障碍处于早期状态进行治疗能够有着较快的痊愈速度、较轻的临床症状, 通过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治疗, 能够获得较为明显的效果。因此, 应该及时的诊断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 明确病情, 做好重视支持疗法、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微生态治疗、胃肠减压、促进胃肠动力等临床治疗, 加快患儿恢复健康的速度。

参考文献

[1]曹桂玲.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4 (4) :172-173.

[2]刘巍.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141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7 (1) :293-294.

[3]曹敬燕.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的原因与预防[J].航空航天医药.2010 (3) :109-110.

[4]许波, 李炳臣.新生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的研究进展[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1, 5 (1) :293-294.

[5]曹杰星.危重早产儿合并胃肠功能障碍72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 9 (1) :841-842.

[6]孙茜.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34例临床治疗体会[J].山东医药, 2011, 4 (23) :196-197.

[7]刘玉荣.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96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1, 12 (5) :644-645.

胃肠动力障碍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8年5月—2011年2月入住我院出现胃肠功能紊乱的急性中风患者193例, 其中男148例, 女45例, 年龄42岁~80岁, 平均65岁。脑出血38例, 脑梗死155例, 均伴有不同程度胃肠功能障碍症状, 如胃痛、腹胀、便秘、返酸、嗳气 、纳差、黑便。193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 单纯中药加味平胃散组66例, 男50例, 女16例;年龄 (64±5.8) 岁;脑出血15例, 脑梗死51例。 中药加味平胃散加西药组 (65例) , 男51例, 女14例;年龄 (65±4.9) 岁;脑出血12例, 脑梗死53例。单纯西药组 (62例) , 男47例, 女15例;年龄 (65±5.2) 岁;脑出血11例, 脑梗死51例。3组患者年龄、性别、治疗前主要症状、胃肠激素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符合中风中医、西医诊断标准[2,3], 并经CT或MRI证实。

1.2.1 中风后胃肠功能障碍的西医诊断标准

主要为肠道黏膜损害以及运动和屏障功能障碍为主要特点。符合我国1995年庐山第三届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通过的重修多脏器衰竭病情分期诊断及严重程度分期标准[4]。

1.2.2 中风后胃肠功能障碍的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胃脘痛”、“痞满”的诊断标准, 根据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 自拟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主症:脘腹痞满, 胃脘疼痛, 恶心呕吐, 泛酸, 黑便或呕血。次症:食少纳呆, 嗳气频作, 呃逆不止, 大便不调。具备两个主症以上, 或一个主症两个次症即可诊断。

1.3 方法

给予原发病治疗, 积极抗脑水肿, 降低颅内压, 保护脑功能及预防再发等治疗。

中药组方:苍术10 g, 厚朴10 g, 陈皮10 g, 瓜蒌30 g, 胆南星3 g, 枳实10 g, 炙甘草6 g。腹胀, 纳差明显、苔厚腻者加莱菔子、焦三仙;气郁化热, 热重心烦, 胃有烧灼感者加生石膏、知母、生地;肝阳偏亢者加山栀、黄芩;胸闷明显嗳气频作者加代赭石、丁香、降香;胀甚而痛者加元胡、川楝子;便秘腹胀者加酒军、槟榔;食聚者, 重醒脾消食加用砂仁、焦山楂; 日一剂, 水煎取汁200 mL, 分早晚两次服用, 不能口服者鼻饲。

西药治疗:有腹胀、嗳气者给多潘立酮片口服 (每次10 mg, 3次/日) 。有胃痛、反酸者给予泮托拉唑胶囊口服 (每次40mg, 2次/日) 、铝碳酸镁片口服 (每次1.0 g, 3次/日) , 有便秘者给予酚酞片0.1 g, 每晚一次 。

3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治疗前后各指标变化。

1.4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5]

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 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证候积分减少≥70%且<95%。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 证候积分减少≥30%且<7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 甚或加重, 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2 结 果

2.1 中医证候总疗效比较 (见表1)

2.2 3组胃肠激素比较 (见表2)

3组胃泌素、胃动素及血管活性肠肽治疗前后自身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胃泌素、血管活性肠肽治疗后比较, 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组比较 (P<0.05) , 与中药组比较 (P<0.05) ;中药组与西药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比较3组胃动素间无明显差别。

3 讨 论

中风的发病是在人体脏腑气血阴阳失调, 风、火、痰、虚、瘀等病理改变, 相互影响, 而致气机逆乱, 骤然发为中风。中风发病的关键在于“气血逆乱于脑”, 然人之血气, 生化于中焦脾胃, 两者同居中焦互为表里, 保持着升降、燥润、运纳等运动平衡, 维持人体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中风患者多为老年人, 脾胃不足、加之饮食不节, 喜食膏粱厚味, 湿、痰、瘀、火亦留滞胃肠枢转气机被郁, 导致中焦脾胃之气升降失调, 如果升多降少, 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呃逆、纳呆等上部的症状;若升降之气郁滞中焦、气机闭塞, 则表现为腹痛、腹胀、痞满等;若降多升少, 则致大便不爽等。中风急性期偏于痰湿互结, 气机逆乱, 腑气不通之标实, 应急则治其标[6]。所以正确掌握和运用运脾化痰, 行气和胃是治疗中风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关键。

加味平胃散具有燥湿运脾, 行气和胃之效, 方中苍术健脾祛湿, 厚朴行气消胀除满, 陈皮理气和胃、芳香醒脾, 胆南星清热化痰, 息风定惊, 瓜蒌清热化痰, 润肠通便, 枳实行结气而降浊, 理气消积, 以利脾胃, 诸药相合, 痰、湿、瘀得解, 通畅腑气, 清除阻滞于胃肠的痰湿积滞, 脾胃功能得以恢复, 气血逆乱得以纠正, 使痰浊不得上扰神明, 神昏烦躁自除, 浊气下降, 清阳得升, 各病症则减轻, 即所谓“陈腐去而肠胃洁, 肠胃洁而营卫畅, 营卫畅而诸病愈”。现代医学研究指出, 急性脑卒中发病时的应激反应可导致胃肠激素分泌紊乱, 如胃动素、胃泌素、促胆囊收缩素、神经肽Y、血管活性肠肽等, 导致胃肠功能障碍[7]。本研究结果表明, 加味平胃散对应的中药组与中西药联合组在调节脑卒中后胃肠激素方面较单纯西药组有更大的意义, 调节某些胃肠激素分泌的紊乱状态, 使之逐渐恢复正常, 改善胃肠道的分泌和运动, 改善临床症状, 这可能是加味平胃散恢复脑卒中后胃肠功能障碍的重要机制之一。

摘要:目的 观察加味平胃散对中风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的症状及胃肠激素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193例患者分为3组:所有患者均给予脑血管病常规治疗, 单纯中药加味平胃散组;中药加味平胃散加西药治疗组 (中西药联合组) ;单纯西药组。治疗2周为一个疗程。结果 中医证候治疗前后自身比较, 中药组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胃泌素、血管活性肠肽治疗前后比较, 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中药组与西药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辨证应用加味平胃散能改善中风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症状, 调节胃肠激素, 改善病情及预后。

关键词:中风,加味平胃散,中风,胃肠功能障碍

参考文献

[1]McArthur CJ, Gin T, Mclaren IM, et al.Gastric-emptying follow-ing brain injury effects of choice of seclation and intracranial pres-sure[J].Intensive Care Med, 1995, 21:573.

[2]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分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381.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证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 (试行) [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6, 19 (1) :55-56.

[4]王今达, 王宝恩.多器官功能失常综合征 (MODS) 病情分期诊断及严重程度评分标准[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1995, 7:346-347.

[5]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233-237.

[6]曾大方.略谈腑气不通在中风病中的地位及临床意义[J].吉林中医药, 1984, 1 (1) :14.

上一篇:提高语文教学水平下一篇:泛技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