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手术论文

2024-09-23

胃肠手术论文(共10篇)

胃肠手术论文 篇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医学模式的转变, 医院护理模式由过去的单一疾病护理方式逐渐过渡为以预防、保健、康复等多维度的综合性护理方式。护理人员也从以往的被动进行局部护理干预法转为主动全面的护理干预。近年来出现快速康复理论已进入临床各科, 在临床护理方面也有研究者开始实施[1]。据报道, 快速康复护理模式可使患者尽快摆脱疾病困扰[2]。胃肠道手术因创伤大、麻醉刺激、腹部代谢过度等可至患者术后胃肠蠕动功能降低或无, 致使产生腹胀或排气、排便困难等胃肠功能障碍症状, 从而影响其术后康复。胃肠手术后尽早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对患者疾病转归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对外科胃肠道手术患者实施快速康复护理干预, 并与常规的护理干预进行对照, 以探讨快速康复护理在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康复中的作用,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 年4 月-2014 年6 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外科住院进行胃肠道手术治疗的患者100 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护理组和快速康复护理组, 每组50 例。常规护理组男31 例, 女19 例;年龄32~75 岁, 平均 (55.1±2.6) 岁;肠穿孔11 例, 肠梗阻25 例, 直肠癌14 例。快速康复护理组男33 例, 女17 例;年龄31~77 岁, 平均 (52.4±2.40) 岁; 肠穿孔10 例, 肠梗阻26 例, 直肠癌14 例。所有患者行开放腹部胃肠道手术治疗, 均知情同意。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护理组采用常规的护理干预措施, 即患者术后进行常规禁食、肠外营养支持、胃肠减压措施;术后48 h由责任护士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适度活动, 主要为双侧上下肢的活动, 每隔2 小时进行1 次, 每次持续5~10 min, 另外每隔2 h帮助患者翻身1 次;术后72 h后指导并帮助患者坐起, 并嘱其每隔2 h主动翻身1 次;术后96 h后帮助患者下床进行适度活动。快速康复护理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 进行快速康复护理干预, 措施包括: (1) 心理护理。围手术期, 患者通常伴有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 心理负担重。故护士需积极与患者家属沟通, 使其给予患者关心、照顾, 给予患者精神上的支持, 提高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术前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及围手术期注意事项, 解释术后可能出现的胃肠道反应和身体恢复情况, 使其了解手术过程和疾病相关情况, 从而减轻其对疾病和手术的恐惧感。患者住院期间主要通过护士给予心理支持, 所以护士需掌握一定的心理护理干预的方法, 针对每个患者的心理问题, 与其沟通交流, 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减轻其心理压力, 纠正其不良情绪[3]。 (2) 早期活动。术后帮助患者每隔2 小时翻身1 次, 待其生命体征平稳后嘱其取半坐卧位, 以利于腹腔内渗出液流入盆腔, 降低感染的风险, 同时可预防上行感染引起膈下脓肿;半卧位可减轻手术切口所受的张力, 缓解疼痛, 利于切口愈合。胃肠道在创伤、麻醉药物等刺激下, 可引起肠胀气、腹胀等症状, 通过常翻身、早期活动利于胃肠平滑肌蠕动功能恢复, 尽快排出肠道内的残留气体, 减轻腹胀。 (3) 胃管及引流管。确保胃管内通畅, 可及时吸出残留胃液, 减少肠腔内积气和积液, 缓解腹胀, 利于切口尽快愈合。确保引流管通畅, 可及时把腹腔内渗血、渗出液引流出体外, 预防继发性感染、脓肿的发生。每隔2 小时挤压1 次引流管, 防止引流液黏附引起引流管堵塞, 并固定好引流管, 避免受压导致扭曲不利于引流液流出。 (4) 按摩。术后6 h后由责任护士协助患者进行腹部按摩, 患者取仰卧位并屈髋、屈膝, 护士四指并拢, 着力点在掌腹部, 环绕患者脐部进行按摩, 沿手术切口的两侧自上而下进行按摩, 每隔10 天一次, 15 min/ 次, 按摩力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宜, 不宜过快。腹部按摩可促进腹部肌肉组织血流灌注, 增强胃肠平滑肌舒张力, 改善淋巴防御功能, 促进胃肠道的分泌, 改善胃肠道消化、吸收和排泄功能[4]。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第1 次排便时间和腹泻、便秘情况。记录患者术后下床时间、拔管时间、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设定 α=0.05 为检验标准,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第1 次排便时间比较

快速康复护理组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第1 次排便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护理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腹泻、便秘发生情况

快速康复护理组患者术后腹泻、便秘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两组术后下床时间、拔管时间、住院时间比较情况

快速康复护理组患者术后下床时间、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与医护人员的治疗、护理及患者本身及其家属支持密不可分。本研究结果显示, 快速康复组患者术后下床时间、拔管时间、住院时间比常规护理组患者明显缩短 (P<0.05) 。提示术后实施快速康复护理, 能有效促进术后患者康复出院, 效果安全可靠。

护士在临床护理中对胃肠手术患者术后恢复可产生更积极有效的作用, 本研究采用快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是对常规护理措施进行全面的改良, 以期获得更满意的效果。患者术后早期即进行适度活动有利于胃肠道蠕动功能的恢复, 增强食欲, 缩短进食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 进食可增加胃肠道内容物, 进一步促进胃肠道的蠕动功能, 促进粪便的形成而缩短第1 次排便时间;另外, 体位改变可诱发胃肠道反射, 使胃肠道蠕动呈集团式, 利于肠道内容物迅速排出[5,6]。围手术期护理包括术前、术中、术后全过程的护理, 此过程根据时间不同分为手术前期、术中期、术后期。护士在各个时期的职责是评估患者的心理、生理状况, 针对其心理问题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以消除其对手术的恐惧感、紧张感, 积极配合手术[7]。术中给予安全有效的护理以确保手术顺利进行;术后加强护理, 协助患者进行早期活动, 尽早摆脱疾病困扰, 恢复各项生理功能, 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尽早痊愈[8]。本研究结果发现, 快速康复护理组患者术后不仅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第1 次排便时间比常规护理组短, 其腹泻、便秘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 说明快速康复护理还可有效降低腹泻、便秘等并发症。

经过快速康复护理的实践, 笔者发现, 患者健康宣教及对医护工作配合程度是快速康复护理的关键和难点, 护士通过强化护理方法指导, 与患者及其家属保持密切的沟通, 共同给予患者支持, 从而促进了患者术后康复。然而本研究尚存不足, 如胃肠功能恢复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 未考虑患者其他基础疾病, 样本量偏小等。故本研究结论可能存在偏颇, 至于快速康复护理的效果是否具有可重复性, 尚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加以证实。

总之, 快速康复护理措施可促进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 从而促进术后机体的康复, 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江志伟, 李宁, 黎介寿.快速康复外科的概念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3, 6 (2) :131-133.

[2]张丽华, 叶平江, 王佳, 等.快速康复护理对结肠癌患者术后恢复及降低医疗费用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5, 46 (13) :71-72.

[3]欧竹君.快速康复外科在肺切除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14) :59-60.

[4]谢少华, 黄爱微, 余儒.快速康复外科用于开腹胆道探查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J].护理与康复, 2010, 61 (4) :331-332.

[5]刘静.快速康复护理对泌尿外科患者术后康复及并发症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2, 77 (11) :99-100.

[6]刘菁, 张芹, 汤琼, 等.术前胃肠道护理干预对老年全麻腹腔非胃肠道手术后肠功能恢复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2, 41 (32) :66-67.

[7]李秀娟.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胃肠手术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1, 77 (5) :32-33.

[8]徐静.促进腹部手术后肠蠕动恢复的研究进展[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7 (7) :103-106.

胃肠间质瘤手术治疗体会 篇2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手术

胃肠间质瘤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主要发病于胃肠道间叶组织,该病好发于老年患者,男女发病率无差异性,胃肠间质瘤绝大多数发生于胃,仅有10%-20%发生于小肠,发生于食管的患者仅占5%左右,其他部位如肠系膜、网膜发生几率低于2%,临床治疗胃肠间质瘤主要通过手术治疗,术后 85%复发、转移,5年生存率 仅 50%[1] 。2011年1月-11月,我院普外科收治的胃肠间质瘤患者22例,22例患者经诊断及鉴别诊断后行手术治疗,总结临床治疗资料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1月-11月,我院普外科收治的胃腸间质瘤患者22例,其中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11例,患者年龄40-65岁,平均年龄50岁,患者临床无特异性临床症状,胃肠道出血是最常见的典型症状,多数患者出现呼吸、吞咽困难等症状,患者就诊原因多数是溃疡穿孔。患者临床过X线钡餐显示边缘整齐、圆形充盈缺损,中央可有“脐样”溃疡龛影,或表现为受压、移位[2]。

1.2方法 临床治疗胃肠间质瘤采用手术切除的方法,可行局部切除或楔形切除,切缘距肿瘤边缘应超过2cm。

1.3统计分析 利用spss19.0软件包对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数据资料采用均值与标准差方式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

2结果 经手术治疗后,22例患者中,显效17例,有效4例,无效11例,对比分析患者临床吞咽困难症状评估,评估采用我院自行拟定的评估计划表进行,评估分满分50分,患者手术治疗前吞咽困难症状评估分为37.85-4.55,患者手术治疗后吞咽困难评估分为27.75-2.45,患者手术治疗后吞咽困难评估分明显低于手术治疗前评估分,结果显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有优越性。

3讨论 胃肠间质瘤发病初期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其临床出现的特异性症状主要取决于肿瘤的大小及具体位置的不同,通常情况下无特异性,患者临床胃肠道出血较为常见,相对于肿瘤位置位于贲门部时,患者出现吞咽困难征象,患有胃肠间质瘤患者由于临床无特异性表现,往往因溃疡穿孔而就医,溃疡穿孔的形成可导致患者出现腹腔种植和局部复发的风险。胃肠间质瘤 患者经过 体检可发现 分患者可触及 上腹部活动肿块、表面光滑、结节或 分叶状,典型的GISTs 免疫组化表型为CDl l7和CD3 4阳性。少数病例(5%~7%)CDll7阴性,此时胃肠问 质肿瘤的诊断主 要依靠基因突变类 型检测,80%以上的胃肠道间质肿瘤的基因突变类型 是KIT或者PDG FRA的突变。DOGl(discovered on GIST-1)是最 近发现的一种在GIST中特异表达的一种细胞膜表面蛋白,目前被认为是一个特异性胃肠道间质肿瘤的诊断标准,尤其适用于CDl l7以及KIT和PDGFRA突变基因检测阴性的胃肠道间质肿瘤的诊断。

胃肠间质瘤诊断应与胃肠道平滑肌瘤/肉瘤区别鉴定,胃平滑肌肉瘤生长快,通常位于胃底,直径常大于3cm,伴溃疡、大出血,或可伴严重贫血、血性腹水。平滑肌瘤常位于胃体及胃窦部,纤维胃镜可协诊。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有时与GIST难以鉴别诊断,诊断最终仍需依赖于病理切片及免疫组化结果。胃肠间质瘤表达方式大多呈CDl l7和 CD34弥漫性阳性,而平滑肌瘤/肉瘤表达呈CDll7和CD34阴性。

胃肠间质瘤直接大小不同,最小胃肠间质瘤仅1厘米,最大可长到20厘米左右,绝大多数的胃肠间质瘤没有包膜包裹,偶有假性包裹通过检查可看出,相对于体积较大的胃肠间质瘤可伴随囊性变、坏死、局灶性出血等现象,穿刺后肿瘤破裂,严重者形成溃疡。

目前临床主要采用手术方式治 疗胃肠道间质肿瘤,胃肠道间 质肿瘤直径小 于3厘米采 用局部切 除或楔形切除,胃肠道间质 肿瘤直径在3~5cm宜行楔形切除或胃大部切除术,切缘距肿瘤大于3厘米。对于术后高度复发风险、手术难以切除或切除术后复发、转移患者,应接受甲磺酸伊马替尼药物治疗[3]。甲磺酸伊马替尼药物动力学显示其对可酪氨酸激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甲磺酸伊马替尼原发性耐药或继发性耐药患者应接受舒尼替尼药物治疗。舒尼替尼与甲磺酸伊马替尼同为术后常用药,但其药性强于甲磺酸伊马替尼,舒尼替尼的目标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3,CDll7,KIT,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α和PDGFRp,作用谱广,舒尼替尼可以作为伊马替尼耐药的一线替代药物。

通过本研究显示,经手术治疗后,22例患者中,显效17例,有效4例,无效11例,对比分析患者临床吞咽困难症状评估,患者手术治疗前吞咽困难症状评估分为37.85-4.55,患者手术治疗后吞咽困难评估分为27.75-2.45,患者手术治疗后吞咽困难评估分明显低于手术治疗前评估分,结果显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有优越性。说明手术治疗能及时控制病情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何辉.胃肠间质瘤55例临床诊治分析. 中外健康文摘 .2014,18: 32-32.

[2] 王巨義,辛芝,孔棣 .31例胃肠间质瘤临床分析 .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4,05: 470-473.

胃肠手术论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2014年3月在我院行胃肠手术病人45例, 均符合相应肠道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3];肠梗阻病人16例, 幽门梗阻10例, 结肠癌4例, 直结肠癌5例, 胃肠穿孔修补6例, 急性阑尾炎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和观察组23例, 两组病人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

对照组病人实施常规的胃肠手术护理。观察组病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术后护理干预。护理过程中密切观察两组病人胃肠功恢复情况及术后胃肠并发症发生情况。 (1) 体位干预:病人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后 (通常为术后6h~8h) 可由病人取自觉舒适的体位进行休息和活动, 术后注意减少病人躯体移动以避免对伤口造成牵拉, 有利体位可促进病人局部血液循环通畅, 使病人腹部张力得到释放, 减少手术切口的牵拉痛[4]。 (2) 早期活动干预。术后早期锻炼分3个阶段:第1阶段 (术后6h~24h) 行呼吸、上肢、下肢运动;第2阶段 (术后24h~72h) 在第1阶段的基础上加大病人活动量和增加脐周自我按摩、腰背自我叩击活动;第3阶段 (术后72h) 在第2阶段的基础上逐渐加大病人运动强度, 以病人能够完成各项运动并逐步提高为主要目标[5]。根据病人康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难度及活动量。研究表明, 胃肠手术病人术后早期进行活动可刺激胃肠道蠕动, 使胃肠道的血液循环更通畅, 胃肠道分泌功能更加活跃, 使病人胃肠内容物能够顺利排出, 同时增强了病人食物消化及吸收功能[6]。 (3) 腹部护理干预:温热能够较好地刺激病人胃肠神经, 使其神经反射更加明显, 引起肠蠕动, 更好地促进气体的排出。腹部按摩对胃肠道是一种机械刺激, 可加速血液循环, 加快胃肠血运, 刺激胃肠神经, 反射性引起肠蠕动增强, 促进排气排便[5]。术后6h开始给予病人进行腹部按摩、热敷, 嘱病人取仰卧、屈髋、屈膝体位, 护士四指并拢, 按摩时以脐为中心避开切口, 顺时针运动, 同时沿切口两侧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按摩。操作由轻到重, 以病人能耐受为度, 速度适中, 用力时切忌增加切口垂直方向张力, 同时加强心理护理, 注意保暖, 使病人感觉温暖舒适, 无痛苦。每次按摩10min, 如病人腹胀, 按摩时间可延长15min, 每日2次。 (4) 早期饮食干预:对于腹部手术, 传统的进食标准是待病人肛门排气后方可进食, 而快速康复外科认为早期进食或实施肠内营养能够加速伤口愈合, 促进肠道蠕动, 降低分解代谢及保护肠黏膜屏障[5]。病人术后6h即可进少量流质饮食, 少食多餐, 肛门排气后且无腹胀过渡到半流质饮食, 饮食以清淡、富有营养、易消化为原则。因为食物对咽、食管、胃的机械刺激兴奋迷走神经, 反射性引起胃肠运动加强, 刺激胃肠激素释放, 促进胃肠功能恢复[7]。 (5) 咀嚼口香糖:术后早期咀嚼口香糖利用假饲的原理[8], 通过神经体液反射, 促进消化液的分泌, 使胃肠功能蠕动增加, 从而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病人术后回到病房后2h~4h开始咀嚼木糖醇口香糖, 2h1次, 每次2片或3片, 直至肛门排气。相对于使用胃肠动力药等辅助治疗措施, 咀嚼口香糖更安全、经济, 同时还可以改善病人口腔的舒适度[9]。

1.2.2 观察指标

术后6h开始检测并记录两组病人肠鸣音情况 (2h1次) , 记录两组病人肠鸣音恢复正常的时间;每日早、中、晚观察并记录病人术后肛门第1次排气的时间;记录两组病人术后出现腹胀、恶心呕吐、肠梗阻、肠粘连、尿潴留等腹部手术后并发症情况。

1.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术后胃肠功能指标比较 (见表2)

观察组病人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病人,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病人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病人术后均有腹胀、恶心呕吐、肠梗阻、肠粘连、尿潴留等腹部手术后并发症出现, 其中观察组4例病人出现上述并发症中1种或多种, 并发症发生率为17.39%, 对照组10例病人出现上述并发症中1种或多种, 并发症发生率为45.45%,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132, P<0.05) 。

3 讨论

胃肠手术论文 篇4

【关键词】胃肠外科;早期再手术;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44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062-01

胃肠手术是临床外科重要的手术项目,包括胃癌根除术,胃大部分切除术,结、直肠癌根治术等多种术式,但因多种原因造成的并发症及手术失败事件也时有发生,使再次手术的病例增高,通常将初次手术2w内实施再次手术者定义为早期再手术,再次手术的难度加大、患者有较低的耐受力,并发症发生率高[1],进而延长了患者住院时间,加重了身心痛苦和经济负担,甚至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具有较高死亡率,同时也是产生医疗纠纷诱因之一。因此,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对经验教训进行总结,是降低再手术率的关键。本次研究选择我院1998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胃肠手术后行早期再手术的患者4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46例,男28例,女18例,年龄16岁-72岁,平均48.5岁。限期手术15例,其中结、直肠癌根治术8例,胃癌根治术7例;择期手术17例,粘连性肠梗阻行肠排列术、肠粘连松解术12例,消化性溃疡行胃大部切除术5例;急诊手术14例,其中急性机械性肠梗阻合并小肠坏死切除吻合术4例,上消化道穿孔修补术8例,急性阑尾炎并穿孔进行切除阑尾腹腔引流术2例。46例患者共行再手术48例次,其中做2次手术的2例,重复手术的原因为再手术失败。

1.2 再次手术原因分析

治疗失误:因首次手术中出现失误操作18例,如張力下吻合、止血不彻底、忽视胃肠道引流、固定不恰当等,其中吻合口瘘3例,在胃空肠吻合术后输入出袢梗阻5例,结肠造瘘口坏死、回缩各2例,腹腔内出血8例。○2并发症:因并发症造成再次手术者28例。其中切口全层裂开11例,消化道瘘1例,消化道出血4例,粘连性肠梗阻10例,内疝2例

1.3 再手术方法

消化道出血采取重新吻合4例次,急诊进腹探查止血8例,肠粘连松解12例次,消化道瘘孔修补1例次,输入出袢梗阻采取重新吻合5例次,盆底手术和结肠造瘘不规范采取修改手术5例次,切口裂开减张缝合12例次。2 结果本组46例患者中,治愈43例,占93.5%,平均住院23d。3例死亡,占6.5%。其原因与首次手术失败有直接相关性,为再手术后发生严重感染和消耗性凝血病诱发MODS发生导致。

3 讨论

胃肠外科手术在临床操作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存在较多的游离解剖部位,正常生理通道因手术治疗而受到破坏或改变,引起术后并发症的发生[2]。临床医师需掌握各类普外手术的基本操作步骤及技巧,对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有预见性意识,以做到在手术中对患者的器官和组织进行有效保护,防止不必要损伤的发生,最大限度的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并发症一旦发生,特别是如出血、机械性肠梗阻、消化道瘘、切口裂开等严重并发症,临床医师需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密切观察,必要时立即实施早期再手术。再手术探查的指征经研究报道包括:1胃管或腹腔引流管在短期内由大量不凝血液引出,患者呈休克表现。2腹腔引流管引出大量肠内容物或咖啡色胃液,或呈脓性,则提示有消化道瘘出现;3腹平片提示发生肠绞窄、肠扭转和内疝的可能性。4患者表现为异常高热,且腹腔手术野CT或B超提示有较大液暗包块等。对消化道瘘的患者实施再手术时,需先对消化液进行检查,排除存在于远端的梗阻因素。再对肠-肠吻合口瘘、胃肠吻合加盖大网膜修补或再行切除吻合。依据患者的具体病发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需操作者具有扎实的理论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手术操作技巧,规范化、标准化对手术进行操作,有效降低了损伤的发生,标准化、合理化、微创化的外科操作技术应在胃肠外科全程中应用。同时,患者在再手术后加强抗感染治疗、进行全身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可为手术成功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姜洪池,乔海泉.腹部外科再手术的指征和时机[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2,22(4):196.

[2]代文杰.48例手术期出血原因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6):345.

胃肠道手术的营养干预 篇5

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3年4月我院手术治疗的胃肠道患者234例, 胃癌64例, 大肠癌34例, 肠瘘35例, 肠梗阻57例, 胃十二指肠溃疡34例, 其他10例。其中, 胃大部分切除75例, 全胃切除13例, 胃空肠吻合加迷走神经切断术9例, 肠切除吻合术21例, 肠造口术36例, 肠断部分切除吻合术31例, 右半结肠切除术16例, 横结肠切除术8例, 左半结肠切除术10例, 其他15例。

2 营养干预

2.1 术前营养干预

胃肠道患者, 尤其伴有梗阻和出血者, 术前常由于食欲减退、摄入不足、消耗增加和恶心、呕吐而导致营养状况不良。护士根据患者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合理制定食谱。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和少渣的食物。对不能进食者, 应遵医嘱予以静脉输液, 补充足够的热氮量, 必要时输血浆和全血, 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提高其对手术的耐受力。

2.2 术后营养干预

2.2.1 肠外营养干预

因胃肠减压期间引流出大量含有各种电解质的胃肠液, 如K+、Na+、Cl-、碳酸盐等, 加之患者进食, 易造成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和营养缺乏, 进而导致机体内环境紊乱。因此, 术后需及时输液补充患者所需的水、电解质和营养素, 必要时输血清蛋白或全血, 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切口的愈合。同时详细记录24h出入液量, 为合理输液提供依据。

2.2.2 早期肠内营养干预

对术中放置空肠喂养管的患者, 术后早期经喂养管输注实施肠内营养干预, 对改善患者的全身营养状况、维持肠道屏障结构和功能、促进肠功能早期恢复、增加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伤口和肠吻合口的愈合等都有益处。本组根据患者的个体状况, 合理制定营养干预方案。干预过程中尤其注意: (1) 喂养管的护理:妥善固定喂养管, 防止滑脱、移动、扭曲和受压;保持喂养管的通畅, 防止营养液沉积堵塞导管, 每次输注营养液前后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20~30mL冲管, 输液过程中每4h冲管1次。 (2) 控制输入营养液的温度、浓度和速度:营养液温度以接近体温为宜, 温度偏低会刺激肠道引起肠痉挛, 导致腹痛、腹泻;温度过高则可灼伤肠道黏膜, 甚至可引起溃疡或出血;营养液浓度过高易诱发胃癌患者倾倒综合征。 (3) 观察有无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和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的发生。

2.2.3 饮食护理

肠蠕动恢复后拔除胃管, 拔胃管后当日可少量饮水或米汤;第2日进半量流质饮食, 每次50~80mL;第3日进全量流质, 每次100~150 mL, 以蛋汤、菜汤、藕粉为宜;若进食后无腹痛、腹胀等不适, 第4日可进半流质饮食, 如稀饭;第10~14日可进软食。少食产气食物, 忌生、冷、硬和刺激性食物。注意少量多餐, 开始时每日5~6餐, 以后逐渐减少进餐次数并增加每次进餐量, 逐步恢复正常饮食。全胃切除术后, 肠管代胃容量小, 开始全流质饮食时宜少量、清淡;每次饮食后需观察患者有无腹部不适。

3 结果

本组通过护理干预, 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无严重并发。

4 讨论

胃肠道手术, 特别是胃大部或者胃全切除术后, 患者不能进食, 术前就要对患者加强膳食营养, 术后患者短期内可给予水电解质补液, 营养风险高的患者可给予肠外营养, 但应及早开展肠内营养。胃切除后迷走神经切断, 胃张力减低等可引起胃轻瘫, 容易出现反流、误吸等不良反应, 肠内途径建议选择经肠途径。为了避免肠内食物渗透压过高, 吸收过快引起倾倒综合征和餐后低血糖反应, 应当由淡到浓, 由少到多, 维持适宜的温度。胃手术患者常常由于肠内营养使用不当所导致不良反应, 使医生放弃使用肠内营养而选择肠外途径。随着对胃肠道机构和功能研究的愈加深入, 逐步认识到胃肠道在免疫防御中的重要地位。较之肠外营养, 肠内营养的优点除体现在营养素的吸收、利用更符合生理外, 还有助于维持肠黏膜结构和屏障的完整性, 正因如此, 只要胃肠道有功能, 就利用它, 已成为共识。其实多数患者术后肠道功能尚可, 应尽早开始肠内营养。对于不能耐受肠内营养者, 如患者预计一周内都不能经口摄入营养所需量的60%者可采用肠外途径补充。营养具体方案需要结合患者的病情, 确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总之, 胃肠道手术营养干预可增强患者的抵抗力, 减少手术并发症, 维持机体平衡,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摘要:目的 探讨胃肠道手术营养干预措施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4月我院手术治疗的胃肠道患者234例的术前、术后、术后肠外、早期肠内、饮食护理等营养干预。结果 本组通过护理干预, 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胃肠道手术营养干预可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提高机体免疫力, 减少并发症, 促进术后康复。

关键词:胃肠道,手术,营养,干预

参考文献

胃肠手术论文 篇6

1 临床资料

我院2009年7~12月共收治胃肠外科患者30例, 男17例, 女13例, 年龄19~59岁, 平均年龄 (37.1±1.5) 岁。30例病例中, 感染性疾病11例, 非感染性疾病12例, 医源性疾病7例。其中术前症状表现出腹胀、腹痛13例, 消化道出血12例, 胃肠缺血缺氧11例, 胃肠屏障功能减弱15例, 胃肠粘膜症坏死9例, 腹膜炎6例。

2 方法

2.1 术前处理

30例胃肠外科患者中, 12例出现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接受术前止血处理, 术前留置胃管, 医护人员动态观察患者的胃肠出血情况, 并用4~8mg去肾上腺素加入100~200mL冰生理盐水中进行洗胃, 洗胃频率控制在4~6h/次, 使血管收缩以暂时减少出血。同时, 医护人员对9例因休克引起代谢性酸中毒的患者采取输血等术前处理, 以恢复组织的常规灌注量。经过有针对性的术前处理, 21例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效果均较为理想。

2.2 注射预防性抗生素

在胃肠外科的围手术期处理中, 我院为18例患者注射了预防性抗生素, 预防性抗生素通过作用于细菌中依赖DNAβ-亚单位的RNA多聚酶而抑制RNA合成, 产生抗菌作用。对革兰阳性菌中的葡萄球菌、链球菌, 革兰阴性大肠杆菌、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小肠耶尔森菌等具有高度活性。预防性抗生素的主要特点为起效迅速, 肠道浓度高, 几乎不被吸收, 从而保证其局部抗菌效果。通过注射预防性抗生素, 18例患者术中胃肠内部细菌基本清楚, 胃肠功能恢复效果良好。

3 结果

我院2009年7~12月收治的30例胃肠外科患者, 现已全部出院, 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满意率达到75%以上。胃肠外科的围手术期处理对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满意率, 见表1。

由表1可见, 胃肠外科的围手术期处理对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较大, 对于患者的术后康复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在我院胃肠外科临床实践中, 除了术前处理、注射预防性抗生素等处理方法的应用以外, 术中麻醉、术前及术中放置各种引流管、术后补液、营养支持、后期康复护理等围手术处理方法也得到广泛的应用, 这些处理方法对于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也是十分重要的。

4 讨论

胃肠外科手术是普通外科临床工作中最常见的常规手术类型之一, 在胃肠外科临床医学中, 手术创伤及术后恢复过程中, 会无形中加重患者的生理负担, 进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因此, 在围手术期处理中, 医护人员一定要注意定期全面检查患者的身体康复状况, 并且根据患者术后恢复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另外, 在胃肠外科的围手术期处理中, 做好术前准备也是十分必要的, 可以有效防治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促使患者胃肠功能的早日恢复。

在国内现代外科临床医学中, 部分胃肠科医学专家、学者根据数据和文献上的处理原则、治疗规范及以往经验, 进行着大量胃肠外科围术期处理的日常工作, 形成了胃肠外科围手术期处理原则及方法。然随着现代临床医学理论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迫使国内胃肠科医护人员重新审视传统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并已作为常规的处理原则和措施。在胃肠科临床医学中, 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是手术治疗的最终目标, 医护人员要充分应用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和措施协助患者恢复胃肠功能, 及早实现身体健康的恢复。

参考文献

[1]赵应龙, 王强.围手术期处理新理念:快速康复胃肠外科[J].湖北临床医学杂志, 2008, 6 (10) :33~35.

[2]孙绪民.应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进行胃肠癌手术时的营养管理[N].北京医科大学学报.胃肠外科系, 2008, 9 (6) :26~27.

胃肠手术论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14 年10 月-2015年10月140例行胃肠道术患者分组为对照组(常规基础护理)与观察组(常规基础护理上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各70例。所有患者均诊断均符合胃肠道疾病诊断标准,排除精神疾病、心脑血管病、肝肾功能障碍、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语言或认知功能障碍等。观察组:男39例,女31例;年龄22~72岁,平均为(47.6±5.1)岁;手术类型:肠梗阻手术15例、胃肠穿孔修补术15例、胃肠癌根治术20例、阑尾切除术20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5 例、高中及中专36 例、大专及以上9例。对照组:男42例,女28例;年龄21~73岁,平均为(47.4±4.9)岁;手术类型:肠梗阻手术17例、胃肠穿孔修补术15例、胃肠癌根治术22 例、阑尾切除术16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7 例、高中及中专33例、大专及以上1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类型和年龄及文化程度等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如入院宣教和住院讲解及出院指导,同时给予用药护理及症状监测等。

观察组:于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实施如下综合护理干预:

①健康宣传教育:分别于术前及术后24h重点给患者讲解咳嗽咳痰、呼吸等训练方法,讲解术后基本护理知识及术后早期活动的重要性及训练方式。给患者及家属讲解胃肠道疾病知识,让患者及时了解、掌握病情,给患者发放相关疾病知识手册,详细介绍术后用药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等。保持病房合适的温度和湿度,每日可通风2~3次,每次控制在30min作用,保证病房内光线柔和,避免强光和噪音等造成患者不适。

②心理护理:患者入院后24h实施心理疏导,重点评估其心理状态,加强与其交流、沟通以充分了解其心理感受,然后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详细而耐心介绍术中知识以缓解其心理压力,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可介绍相关疾病治疗成功案例,也可让其病友现身说法。告知手术必要性及手术安全性,给患者讲解术后可能出现的胃肠道反应及功能恢复过程,以减轻其恐惧等情绪。

③体位护理:麻醉未清醒者可先去枕平卧,让患者头偏往一侧,以免因呕吐所致误吸。术后6h,待患者清醒且生命体征平稳后可处半坐卧位。

④饮食护理:术前根据患者营养状况来指导患者食用一些高蛋白和高热量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及刺激性食物。术后待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后可遵医嘱进食,术后第1d可进食流质性食物50~80ml(包括肠内营养输注);第2~3d可进食半流质性食物100~150ml;根据患者身体恢复情况来及时调整饮食计划,严禁食用牛奶和豆浆及油腻性食物。

⑤功能锻炼:术后6~24h可进行床上运动,护士可指导患者进行四肢伸展和抬臀运动,协助患者于床上翻身。术后24~72h可下床活动,护士可指导患者首次活动,并给予鼓励;术后72h了逐渐提高活动强度,指导患者逐渐增加活动距离等。

⑥疼痛护理:因患者术后疼痛较为显著,所以可指导患者观看喜剧或通过聊天等来分散注意力,对疼痛厉害者可注射镇痛药物。

⑦出院前指导:指导患者定期复查,并持续进行康复锻炼,告知患者相关注意事项。

1.3 观察指标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患者干预前、后抑郁及焦虑心理状态变化,SDS总分为80分,其中SDS标准分分界值为53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抑郁症状越严重[2];SAS总分为80分,其中SAS标准分分界值为50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焦虑症状越严重[3]。统计两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分别评价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腹胀程度及睡眠情况;腹胀程度评分满分为5 分,其中0 分为无腹胀,5分为重度腹胀[4]。采用SRSS睡眠评分评价患者睡眠质量[5],以5 分制表示,总分为50 分,其中得分≥23分为失眠,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睡眠质量越差。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调查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6],调查内容:护理人员服务态度、讲解是否详细、操作是否熟练、是否有耐心等,满分为100分,其中满意:≥80分;一般:60~80分;不满意:<60分;满意率=满意+一般。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情况比较,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SAS、SD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但观察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显著,P<0.05;见表1。

注:与干预前比较,①:P<0.05;与干预后比较,②:P<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排便时间

观察组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排便时间分别为(28.2±7.7)h、(33.9±10.1)h、(46.5±15.1)h,明显短于对照组(35.2±8.8)h、(44.1±12.6)h、(57.6±16.9)h,t分别为5.01,5.28,4.10;P<0.05。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腹胀程度评分及睡眠评分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腹胀程度评分及睡眠评分比较,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腹胀程度评分及睡眠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下降,而观察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显著,P<0.05;见表2。

注:与干预前比较,①:P<0.05;与干预后比较,②:P<0.05。

2.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 讨论

胃肠道手术是临床上常见手术,然胃肠道术后常出现胃肠功能短暂性麻痹,从而致患者出现腹胀和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7]。手术是一个巨大的心理应激源。其会引起一系列非特异性心理应激反应,从而使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最终影响患者术后康复,给患者术后日常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8]。据相关研究显示[9],胃肠手术患者以往实施的护理措施虽然涵盖面较广,但实施的针对性较差,因此护理效果还有待提升。

从此次研究结果来看,观察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腹胀程度评分及睡眠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实施干预后,患者不良情绪得到显著改善,且优于对照组。由此而说明实施综合性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利于改善患者不良情绪,促进其胃肠功能康复,从而更好地缓解其临床症状,改善其睡眠质量,最终提高患者满意度[10]。本次研究中,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时先对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和健康宣教,从而有利于深入了解患者病情及心理状态,然后加以干预可缓解其焦虑、抑郁情绪,树立其治疗自信心[11]。实施疼痛和体位护理,并加强饮食和功能锻炼等可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这样则可改善患者腹胀、便秘等症状,因此观察组患者腹胀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本次研究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重点是改善患者胃肠功能,所以此次干预并不是单独的护理方案,而是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的护理内容[12]。此次研究中,观察组护理满意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护理体验,同时还可拉近护患间距离,并让患者家属积极参与护理过程中,从而可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总之,对胃肠道手术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可有利于改善患者不良情绪,促进其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改善其临床症状及睡眠,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因此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飞燕,许勤,陈丽,等.胃肠术后早期咀嚼口香糖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效果的系统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9):843-846.

[2]陈丽,许勤,刘林.综合干预促进胃肠道手术病人快速康复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3,27(6A):1595-1596.

[3]龙莹,王永华.8例胃肠道术后肠瘘行损伤控制性治疗患者的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30):3658-3660.

[4]罗敏,肖似兰,彭继志.改良判定法在判定非胃肠道术后肠道功能恢复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5,29(6C):2230-2232.

[5]吴海英,全日红,蔡亚娜.手术室护理干预对预防胃肠道手术切口感染效果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3):563-564.

[6]黄文芳.择时穴位按压联合灸疗对胃肠道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临床护理,2014,6(5):374-376.

[7]黎国萍,何宁宁.小剂量地塞米松雾化缓解胃肠道术后咽部不适[J].护理学杂志,2013,28(3):10-11.

[8]刘菁,张芹,汤琼,等.术前胃肠道护理干预对老年全麻腹腔非胃肠道手术后肠功能恢复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32):3807-3808.

[9]徐朝霞.胃肠道肿瘤围术期伴发癌因性疲乏的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15,30(2):186-187.

[10]费惠,谢浩芬,徐琴鸿,等.护理干预对改善老年胃肠道肿瘤患者营养风险的作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10):1185-1187.

[11]韦红梅,冉红艳,李兰燕,等.个性化心理护理对大型胃肠手术患者的影响[J].西部医学,2013,25(12):1899-1900.

胃肠手术论文 篇8

资料与方法

2012年8月-2014年8月收治行胃肠外科手术患者128例, 围手术期内出现手术部位感染患者 (64例) 为观察组;同期行手术治疗无感染症状患者 (64例) 为对照组。对照组中男43例, 女21例;年龄24~81岁, 平均 (50.4±8.6) 岁。手术类型分为结直肠手术26例, 胃部手术38例。观察组中男40例, 女24例;年龄27~83岁, 平均 (61.3±8.5) 岁。手术类型分为结直肠手术29例, 胃部手术3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疾病类型 (除年龄因素外) 等方面相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两组间数据具有良好可比性。

方法:收集两组患者病历资料, 并将其归类进行统计与对比。

观察指标: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年龄>60岁、合并慢性疾病、手术时间>60min、术中低体温、术前1 d备皮病例数。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 对于计量数据用 (±s) 表示, 行t检验;对于计数数据用%表示, 行χ2检验,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设定为P<0.05。

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相比较:观察组患者年龄>60岁、合并慢性疾病、手术时间>60 min、术中低体温、术前1 d备皮等病例数均多于对照组P<0.05, 见表1。

讨论

由于胃肠手术多数属污染类手术, 加之手术操作破坏了皮肤黏膜组织, 因此, 围手术期内患者易发生手术部位感染[3]。从本次研究结果看, 年龄>60岁、合并慢性疾病、手术时间过长、术中低体温、术前1 d备皮等因素均是引发手术部位感染的高危因素, 因此我科根据相关因素制订出了相应预防性措施, 具体如下: (1) 为避免手术与备皮间隔时间过长, 胃肠手术患者于手术当日采用电动备皮器行备皮操作, 以降低感染几率。 (2) 在对患者行切口清洗时, 将清洗液加温至37℃时再予以使用, 术中注意给予患者保暖[4]。 (3) 对于合并慢性疾病患者, 术前应针对基础疾病给予极积治疗并注意加强营养支持, 将患者机体状况调节到最佳状态再行手术治疗, 以避免或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4) 由于手术部位暴露时间过长, 可使创面细菌数量增加。另外, 干燥环境与牵拉等操作可损伤正常组织, 使局部组织的抵抗力降低, 从而增加了手术部位感染的几率[5], 因此, 手术治疗过程中要求术者尽量缩短手术操作时间。

治疗方法: (1) 提取感染部位标本, 及时行药敏试验, 根据试验结果选择合适抗生素类药物行抗感染治疗。 (2) 对于腹腔感染患者, 寻找感染源, 针对感染源给予对症治疗。 (3) 对于浅部切口感染患者, 可清除坏死组织, 增加换药次数, 加强创面管理。 (4) 对于深部切口感染患者, 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 适当敞开切口, 清除坏死组织, 若必要时可行2次清洗, 再缝合切口。 (5) 对于腔隙、器官感染患者, 可在CT引导下, 为其放置双套引流管, 并定时检查以确定引流效果, 若效果不佳时, 可开腹行引流术。 (6) 在对患者治疗过程中, 应注意避免二次感染发生。

综上所述, 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引发因素较多, 在对其行预防与治疗时, 应针对患者具体情况, 采取适当可行措施, 才可提高预防与治疗效果, 避免或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胃肠外科围手术期内手术部位感染的引发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2012年8月-2014年8月收治行胃肠外科手术患者128例, 围手术期内出现手术部位感染患者 (64例) 为观察组;同期行手术治疗无感染症状患者 (64例) 为对照组, 对比与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患者年龄>60岁、合并慢性疾病、手术时间>60 min、术中低体温、术前1 d备皮等病例数均多于对照组, P<0.05。结论: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引发因素较多, 临床只有采取有效预防性措施及给予积极治疗, 才可减少或避免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 对减轻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均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措施,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乔保东.胃结肠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 2013, 09 (14) :153-154.

[2]周傅祥, 吕永峰, 王晓年等.腹部外科患者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16 (7) :1725-1727.

[3]涂庆节.普外科手术引起手术部位感染的易感染因素及预防策略[J].医学信息, 2013, 11 (18) :137-138.

[4]杨拥, 朱新锋, 丁俊理等.胃肠术部位感染及抗生素的使用[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1, 24 (6) :2813-2814.

胃肠手术论文 篇9

胃肠重组术的基本原理通俗的解释就是通过手术将胃部缩小,从而在饮食时让人很快就产生饱腹感。不饿,那当然吃得就少了。

陈博士介绍,胃肠重组术经过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把小肠去掉一部分。小肠的主要功能就是吸收营养。小肠变短了,吸收的场地就变小了,那自然就可以瘦下来了。

第二个阶段:不切肠子了,改切胃。将胃部去掉一部分。这样不用进行到消化吸收那一步,直接在吃这一步就解决问题了。胃部变小了,吃得少就可以产生饱腹感,也可以瘦下来。

第三个阶段:胃肠重组。将食管绕过胃和肠道直接连接。也可以达到吃得少,吸收少的效果。

第四个阶段:不切肠胃了。改将胃水囊吞进胃部。这个胃水囊是用硅胶制成的,进入胃部后可以使饱腹感始终存在,那自然也不会觉得饿了。

第五个阶段:在腹腔镜手术下,把胃部用特制的硅胶带束缚住。这样胃部空间变小了,饭量随之减少。这第五个阶段的胃肠重组术有一个优势,在减肥手术成功后,可以将这个硅胶带解开,使胃部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百度一下“胃肠重组术”,发现询问者不在少数。还有很多医院打出广告,主打胃肠重组术,可见胃肠重组术目前还是占有相当的市场。而这种手术方法在陈焕然博士看来是非常极端的。他说,这种手术通常只能用来对付因肥胖而有生命危险的病人。手术可能诱发疝气和胆结石,引起贫血或是营养缺乏症。手术过程复杂,甚至可能终身都需要医疗监护。

“虽然该手术的减肥效果毋庸质疑,但是其可能引发的一系列并发症和对身心健康造成的影响,也使得减肥者想瘦的健康却是难上加难。因此,通过伤害如此严重的手术,仅仅为了解决肥胖问题,真可谓‘打蚊子用迫击炮’。所以如此极端的减肥方法,对于任何人、任何程度的肥胖,都完全没有适应症。”陈博士补充说。

胃肠重组术是整形外科领域惟一需要进入体腔的手术。腹腔一旦被打开就有可能动到其中的各种脏器,同时增加腹腔感染、肠道粘连、腹膜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机会。其次,由于这是一个巨大的手术,无论是术前的接受过程,还是术后的恢复过程,病人的心理健康都会受到极大挑战。

除此以外,对生理健康也会产生很大影响。人的消化系统是一个非常精密的设备。胃有多大容量,肠道多长,都相对有一个正常范围,这是人类进化得来的。人吃五谷杂粮,每段小肠都有吸收特定营养的功能。例如,有一段小肠可吸收蛋白质,有一段小肠吸收钾、钠、钙等离子。另外小肠还有分泌功能,但这些功能必须在人体的完美精密的有机整体内完成。随意挪动肠胃,也就相当于破坏了其解剖结构。从生理上就会打乱人体整个新陈代谢的协调性,出现代谢紊乱。而营养不良、消化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被掩盖的后续影响也终究会一发而不可收拾。

那既然这么危险,我国是不是对这项手术有严格的审批制度呢?据了解,从行政审批来说,我国卫生部门有明确规定,医学手术方法的发明或应用一定要从国人的身体健康出发。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观察,较多动物实验和病例的支持,然后经过层层科学论证,随后国家相关部门还要出台正规的操作规程,才能开始推广该手术。“胃肠重组手术在专家层层论证期间就已被淘汰了,更不用提操作规程了。”陈博士说。

虽然国家已全面叫停了该手术,但一些小医院为了经济利益、哗众取宠,仍在偷偷地做手术。陈博士说,他们所做的宣传,也给人们造成了一定误区。一方面,使人们产生对肥胖的恐惧感,以为肥胖真的没有其他办法可治,只能用这种极端的方法才能真正消除。另外,使人们误认为挪肠动胃是很小的手术,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其实,说起来这个手术没什么技术含量可言,只不过是“河流改道”。但是其造成的人体紊乱确是必然的,如果处理不当,伤害可能维持终生。所以说,美是多元化的,并不是稍微超些体重就不美了。对于超重一定程度的人群,首先要到医院检查。如果是病理性肥胖就要对症用药治疗引发肥胖的疾病。对于由于过度肥胖引发其他疾病的生理性肥胖,就要一边减肥,一边用相应药物治疗引发的疾病。在选择减肥方法时要先选择科学饮食、合理运动等伤害性小的非手术减肥方法。假如是局部肥胖,可选择被国家认可的抽脂手术,其他重伤害的手术应尽量避免,尤其是胃肠重组手术万万不能选择。

胃肠手术论文 篇10

关键词:胃肠外科,切口感染,影响因素

手术切口感染为医院感染监测的重要对象, 也是外科治疗质量的重要衡量指标, 相关统计显示[1],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在医院感染中约为10%, 其中胃肠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占普外科首位, 对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及日常生活均可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 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本文将2011年2月~2014年1月收治于本院的54例胃肠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 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11年2月~2014年1月收治的胃肠外科手术患者中有54例出现切口感染, 男31例, 女23例, 年龄42.3±7.3岁, 全部符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中的诊断标准, 手术类型:胃大部切除术11例, 结直肠肿瘤根治术10例, 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12例, 阑尾切除术16例 (其中阑尾穿孔10例) , 粘连性肠梗阻行肠粘连松解术和 (或) 部分肠切除5例, 54例患者在术后24h全部予以早期肠内营养, 均经鼻置胃管置入肠内营养管。

1.2 方法

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对其做回顾性分析, 包括性别、年龄、疾病性质及手术情况等方面, 比较不同因素的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全部进行细菌感染检测, 对感染部位进行采样, 送检验科进行细菌培养, 菌种鉴定使用VITEK-32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器及相关配套试剂盒, 细菌培养阳性的标准为G+菌菌落数不低于104CFU/ml, G-菌菌落数不低于105CFU/ml。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9.0进行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率 (%) 表示, 经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4例胃肠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患者分离培养出合格菌株共40株, 阳性率为74.1%, 其中G+菌27株, G-菌13株, 分别占67.5%和32.5%, 见表1。除性别与病变性质的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外 (P>0.05) , 年龄、手术时间及有无输注输血的手术切口感染率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医院感染的诱发因素中外科手术占有重要位置, 人体消化道内有较多的致病菌, 特别是肛肠部位, 由于其独特生理解剖学特点, 均导致胃肠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较高。报道显示[3], 胃肠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占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的5.5%左右, 为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本研究中, 54例患者的细菌培养阳性率为74.1%, 其中G+菌和G-菌分别占67.5%和32.5%, 其中又以大肠杆菌与肠球菌为主。与相关报道结果相符[4]。胃肠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多为机会性感染[5], 在手术过程中应积极采取预防管理措施, 以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如在术前经充分的备皮及对周围正常组织进行良好的防护等。一旦出现手术切口感染, 则应早期予以具有较强杀菌力、不易耐药、不良反应少及对G-杆菌敏感的药物进行治疗。本文结果显示, 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中, 不同性别和病变性质的手术切口感染率无明显差异 (P<0.05) , 但手术时间超过2h、年龄超过60岁、肿瘤、术中有输血及存在腹腔感染者手术切口感染率明显较高 (P<0.05) , 分析认为其与高龄患者全身各器官功能减退, 对病原微生物防御力下降及伤口愈合速度慢等具有相关性, 此外, 高龄患者通常合并多个部位的慢性疾病, 如心血管与肺部疾病等, 其均导致患者局部抵抗力减弱, 增加感染几率。此外, 腹腔感染为胃肠外科手术后较为多见的并发症, 其与患者病情危重, 疾病控制不良, 抗生素使用不恰当等因素均密切相关, 因此, 需对其进行早期评估以利于采取积极治疗方案, 减少切口感染。综上所述, 胃肠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与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间、是否肿瘤、有无腹腔污染及术中有无输血等因素具有密切相关性, 应及时实施有效的预防措施, 以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

参考文献

[1]李宁.论“损伤控制性外科”理念在胃肠外科中的应用[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1, 14 (1) :12-15.

[2]卢门永, 黄秀容, 叶燕婷, 等.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结果分析[J].医药前沿, 2013, 19 (15) :89-90.

[3]Brown, James A.Ventral midline celiotomy incision infections in the horse[J].Equ Veter Edu, 2012, 24 (3) :116-118.

[4]Owens SM, Brozanski BS, Meyn LA, et al.Antimicrobial prophylaxis for cesarean delivery before skin incision[J].Obst Gyn, 2009, 114 (3) :573-579.

上一篇:功率开关模块下一篇:无缝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