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肠功能紊乱

2024-09-22

慢性胃肠功能紊乱(共7篇)

慢性胃肠功能紊乱 篇1

近年来, 随着我国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 工作压力也在逐渐增大, 人们的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变得越来越没有规律, 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胃肠道功能, 从而明显增加了慢性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病率[1]。慢性胃肠功能紊乱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的相关症状, 其主要发病原因为精神因素, 如烦恼、不安、紧张、意外不幸及焦虑等不良情绪均能对人体高级神经的活动造成干扰, 从而对胃肠功能造成影响, 引发胃肠功能障碍, 其中又以肠易激综合征和功能性消化不良最为常见[2]。本次研究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84例慢性胃肠功能紊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中的42例患者采用多塞平、培菲康及曲美布汀联合进行治疗,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84例慢性胃肠功能紊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患者及家属均同意参与本次研究, 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1) 均经胃镜、纤维结肠镜检查和结肠气钡灌肠检查等排除其它胃肠道器质性疾病; (2) 均经X线光片、B超及实验室检查排除肝、胆、胰等严重疾病; (3) 排除具有糖尿病、肾病、结缔组织疾病及精神疾病等病史者。使用随机数字列表将所有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男27例, 女15例;年龄19~36 (26.75±6.71) 岁;病程6~17 (12.21±4.12) 个月;其中肠易激综合征39例, 功能性消化不良3例。研究组男29例, 女13例;年龄18~39 (26.31±6.58) 岁;病程7~19 (12.67±4.15) 个月;其中肠易激综合征38例, 功能性消化不良4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及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无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诊断标准

1.2.1 肠易激综合征诊断标准

根据罗马Ⅲ诊断标准[3]进行诊断, 病程≥6个月且具有持续的腹痛或腹部不适症状, 且具有以下特点中两项以上: (1) 每天排便次数超过3次或每周排便次数少于3次; (2) 临床症状发生次数随着排便次数的变化而变化; (3) 临床症状的变化随着粪便性状的变化而变化。

1.2.2 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标准

具有餐后饱胀、早饱、上腹灼热感及上腹痛等中的一种或多种症状, 并且表现为反复发作或持续的慢性过程;上述症状在排便后无法缓解;排除其它可引发症状的器质性疾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多塞平、培菲康及谷维素联合进行治疗, 中午时给予多塞平12.5mg口服, 晚睡前给予25mg~50mg口服;给予培菲康3粒/次, 2次/d, 于饭后30min以温水服用, 重症患者剂量加倍;给予谷维素40mg, 3次/d口服。研究组采用多塞平、培菲康及曲美布汀联合进行治疗, 中午时给予多塞平12.5mg口服, 晚睡前给予25mg~50mg口服;给予培菲康3粒/次, 2次/d, 于饭后30min以温水服用, 重症患者剂量加倍;给予曲美布汀餐前口服, 体质量≤50kg的患者一次服用100mg, 体质量>50kg的患者一次服用200mg, 3次/d。两组均接受为期4w的治疗。

1.4 疗效判定标准

(1) 显效:临床症状全部或基本消除; (2) 有效:临床症状显著缓解; (3) 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或恶化。

1.5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 20.0统计软件中进行统计和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24%,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7.1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3 讨论

慢性胃肠功能紊乱是受多种发病因素引起的以胃肠道症状为主的一种常见的异质性疾病,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胃肠道排泄和进食等功能异常, 并且随着病程的延长, 患者往往还合并有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失眠、头痛、焦虑及神经过敏等症状, 由于该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4]。曲美布汀是一种胃肠运动节律调节剂, 能够对机体胃肠平滑肌的运动发挥双向调节效果。相关报道显示, 曲美布汀主要作用于和机体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的阿片受体, 当机体胃肠道出现低运动情况时, 其能够对胆碱能神经受体进行抑制, 进而对乙酰胆碱的释放进行有效的抑制, 达到抑制胃肠道平滑肌运动的效果[5]。相关研究表明, 精神因素是引发慢性胃肠功能紊乱的主要因素, 而抑郁、焦虑等心理情绪可以通过脑肠轴导致机体胃肠运动和分泌功能出现紊乱。多塞平的作用机制包括: (1) 能够作用于脑肠轴而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痛觉反应进行调节, 进而直接改善临床症状; (2) 影响神经体质而增强胃肠道动力; (3) 缓解患者的抑郁和焦虑情绪, 进而改善患者的全身症状[6]。而培菲康能够直接补充机体胃肠道中的正常生理菌群, 加快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分解, 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降低胃肠道中肠源性毒素的生成和吸收。本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 (95.24%) ,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7.1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对慢性胃肠功能紊乱采用曲美布汀、多塞平及培菲康联合进行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金世禄, 张学娜.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2, 16 (13) :140-143.

[2]贾琪.西沙比利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胃肠功能紊乱[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 (24) :4897-4898.

[3]马文孝, 王绥叶.中药渗入肠线注入穴位治疗慢性胃肠功能紊乱80例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 2012, 31 (6) :19.

[4]郭君.曲美布汀联合双歧三联活菌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Meta分析[J].安徽医药, 2012, 16 (1) :91-94.

[5]刘慧敏, 陈富超, 朱雪松, 等.国内曲美布汀联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安徽医药, 2013, 17 (12) :2125-2128.

[6]程秀翠, 胡冬峰.曲美布汀联合多塞平、培菲康治疗慢性胃肠功能紊乱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34) :93-94.

慢性胃肠功能紊乱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4,5]

纳入标准:(1)患者均出现上腹痛、餐后饱胀或上腹灼热等病症中的一种或多种症状;(2)排便次数异常,粪便性状异常。排除标准:(1)肝肾功能不全、心肺疾病程度严重者;(2)精神病、糖尿病患者。

1.2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巨野县章缝镇卫生院收治的慢性胃肠功能紊乱患者80例,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观察组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16~45岁,平均年龄(35.3±3.6)岁。对照组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18~40岁,平均年龄(31.6±3.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方法

入院后患者均行胃镜、纤维结肠镜等检查。对照组患者给予多塞平〔华裕(无锡)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103〕+培菲康(海南普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390)+谷维素(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S10950032)联合治疗,其中多塞平分两次服用,中午12.5mg,睡前25mg;培菲康早晚服用,3粒/次;谷维素早中晚服用,40mg/次,上述药物在使用过程中结合患者的病情发展适当进行药量调整。观察组采用多塞平+培菲康+曲美布汀(上海科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批号20091113-12)联合治疗,其中多塞平和培菲康用法和剂量同对照组一致,同时予以患者曲美布汀药物口服治疗,3次/d,患者体质量50kg以下剂量为100mg,体质量50kg以上则为200mg,餐前服用。两组患者持续治疗1个月[6]。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7,8]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显效:若患者治疗后其上腹痛、餐后饱胀等临床功能性消化不良病症明显减轻并恢复正常,且排便次数正常,粪便性状正常;有效:若患者治疗后其上腹痛、餐后饱胀等临床功能性消化不良病症有进一步改善,且排便次数较治疗前有明显减少,硬便或稀水样便等粪便性状有明显改善;无效:若患者治疗后,患者病情无变化或恶化。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并记录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63,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64,P>0.05,见表2)。

3 讨论

慢性胃肠功能紊乱是一类胃肠综合征疾病的总称,其发病部位为胃、小肠、大肠、胆管、食管等,表现出慢性或反复性的胃肠道症状[9]。有资料显示,诱发此类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是患者的情绪受到刺激,出现紧张、焦虑或是生活、工作遭受意外等精神层面上的因素,进而影响和干扰了患者高级神经的正常活动,干扰胃肠道的正常活动,出现了胃肠道功能障碍[10]。该病的发病率为15%~22%,临床应予以高度重视[11]。

在慢性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治疗中,多塞平、培菲康、谷维素等药物得到广泛应用,其具有缓解上述病症的优势[12]。其中多塞平主要是通过作用于脑肠轴,进而对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及外周的痛觉反应做出调整,缓解临床症状,同时也可影响患者的神经递质达到增强胃肠道动力的目的。另外,该药还可有效缓解和调节患者的焦虑、抑郁、紧张等情绪,疗效明显[13]。培菲康的作用机制主要是直接补充患者胃肠道中正常的生理菌群体,使营养物质得到有效吸收和分解,迅速合成机体所需的各种维生素,进而提升患者的机体免疫力,降低患者胃肠道中肠源性毒素的吸收和产生[14]。谷维素在临床上常用来改善自主神经功能和内分泌调节,此外还具有抗氧化、抗衰老等多种生理作用[15]。临床将这几种药物联合应用于慢性胃肠功能紊乱患者的治疗中,可有效降低该病的发病率,缓解临床病症,改善患者胃肠道功能。但是临床治疗是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予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治疗,将各自药物的优势充分发挥,能够使患者的发病率明显降低,有利于预后[16]。

曲美布汀的药理机制为对患者的胃肠运动节律进行调节,减少胃肠平滑肌的运动,且对肠平滑肌的运动具有很好的双向调节作用,该药物可有效降低胃肠功能紊乱疾病发病率[17]。当患者的肠道运动功能低下时,曲美布汀可有效抑制钾离子通道,进而增强胃肠道的收缩功能;当患者的肠道运动功能出现亢进时,该药则会抑制钙离子通道,引起胃肠道的舒张[18]。曲美布汀的主要机制就是通过减少或抑制肾上腺素释放,抑制胆碱能神经受体和体质乙酰胆碱释放,从而增强胃肠道运动,抑制平滑肌运动,达到治疗胃肠功能紊乱的效果[19]。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慢性胃肠功能紊乱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心胸外科接受手术有详细病例资料的患者共106例, 其中男62例, 女44例;患者年龄5~81岁, 平均年龄 (46.3±2.4) 岁;疾病种类为:心脏手术56例, 肺部手术22例, 食管手术16例, 其他12例;麻醉方式:所有手术均应用气管插管全麻的麻醉方式。麻醉时间80~620 min, 平均麻醉时间 (150.6±60.2) min;术中有49例采用了体外循环 (CPB) , 57例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手术时间70~680 min, 平均手术时间 (215±56.4) min。

1.2 治疗方法

对上述患者采用中西结合治疗, 中药 (补中益气汤、益胃汤等) 、西药 (西沙比利片、莫沙必利片等) 。用西沙比利片治疗, 西沙比利片, 上海护源医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100182。5~10 mg/次, 口服3次/d, 7 d为1个疗程。

1.3 资料收集方法

对病人病例资料进行详细的回顾性分析, 着重统计患者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率, 统计性别、体外循环、麻醉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 失血量同胃肠功能紊乱发生的相关性。统计中药配合腹针对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治疗效果。

1.4 统计方法

将所有的数据资料都输入数据分析软件SPSS 13.0, 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进行相关的χ2检验。

2 结果

2.1 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发生率

心胸外科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发生率统计如下:泄泻14例, 发生率13.21%;便秘74例, 发生率69.81%;腹胀33例, 发生率31.13%;恶心呕吐21例, 发生率19.81%。所有患者经过治疗均取得了满意治疗效果。

2.2 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发生的相关因素

经统计分析得知, 体外循环、麻醉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失血量同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发生相关。体外循环下胃肠功能紊乱发生率较高, 且胃肠功能紊乱发生同麻醉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及失血量呈正比关系。见表1、表2。

注: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发生的相关因素

该次研究中, 主要针对患者性别、体外循环、麻醉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及失血量几个因素同心胸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紊乱发生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中发现: (1) 不同性别下, 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紊乱发生率相差无几。 (2) 体外循环状态下患者泄泻、便秘、腹胀、恶心呕吐这些胃肠功能紊乱症状的发生率分别为18.4%, 81.6%, 40.8%, 32.7%, 同非体外循环下的8.8%, 59.6%, 22.8%, 8.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体外循环为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出现的一个相关危险因素, 我们分析机体长时间处于体外循环这种应激状态, 组织激素释放受到抑制。同时这种状态下, 机体血液同外界异物相接触, 会释放出大量的炎性介质, 造成消化道血管的通透性随之增加, 导致了胃肠道功能的紊乱[3]。 (3) 麻醉时间在120 min以上, 患者泄泻、便秘、腹胀、恶心呕吐这些胃肠功能紊乱症状的发生率分别为20.9%, 93.0%, 46.5%, 32.6%, 同120 min以下的7.9%, 54.0%, 20.6%, 11.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术中麻醉时间长短为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紊乱发生的一个相关危险因素。手术时间越长, 患者术后出现胃肠功能紊乱的几率越大。 (4) 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在60 min以上患者泄泻、便秘、腹胀、恶心呕吐这些胃肠功能紊乱症状的发生率分别为16.7%, 81.2%, 39.6%, 31.2%, 同阻断时间不足60分的10.3%, 60.3%, 24.1%, 10.3%相比具有显著差异, 说明主动脉阻断时间长短为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发生的一个相关危险因素。我们分析主动脉阻断下, 机体各器官处于一种缺氧缺血状态, 如果胃肠长时间处于缺血缺氧状态会导致胃肠粘膜功血不足, 从而出现胃肠蠕动减慢而引起系列胃肠功能紊乱症状。 (5) 术中失血量>200 m L患者泄泻、便秘、腹胀、恶心呕吐这些胃肠功能紊乱症状的发生率分别为20.5%, 90.9%, 47.7%, 31.8%, 同200 m L以下的8.1%, 53.2%, 19.4%, 11.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术中失血量多少为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发生的一个相关危险因素, 且出血量越大, 术后发生胃肠功能紊乱的风险越大。我们分析这时因为患者术中出血量大, 会导致机体出现失血性休克, 器官供血不足, 身体抵抗力降低, 胃肠粘膜功血减少, 蠕动减慢, 从而出现了恶心、呕吐等胃肠功能紊乱的系列症状[4,5]。

3.2 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治疗

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并发症的治疗上, 单纯西医治疗, 只是进行胃肠减压、肛管排气这些对症治疗措施, 效果不是很明显, 中西结合治疗能取得良好效果。中医上将胃肠功能紊乱归属于“痞证”、“纳呆”等范畴[6]。主要病因病机是术后心的阴阳及气血亏损, 患者气血亏虚。按照中医五行的关系, 心同脾为母子关系, 母病及子, 心的阴阳及气血亏损会引起脾胃气机失常, 导致脾胃亏虚, 从而出现泄泻、便秘、腹胀、恶心呕吐等系类胃肠功能障碍症状。通过中药 (补中益气汤、益胃汤等) 、西药 (西沙比利片、莫沙必利片等) 能够对胃肠道蠕动还有幽门括约肌起到双向的调节作用, 调节胃肠运动, 改善胃肠粘膜缺血状态, 调节胃肠激素分泌, 刺激胃肠部位血液流动, 从而使胃肠黏膜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 使恶心呕吐、腹胀这些胃肠功能紊乱症状得以治疗。该次研究中, 所有病例经过中西结合治疗均收到了良好疗效。

3.3 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防治对策

研究中我们证实体外循环、麻醉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失血量同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发生相关。因此要预防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出现需要医护人员不断提高手术的水平, 尽量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主动脉阻断时间, 使术中患者失血量减少, 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预防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在术前可以给患者口服一些扶助正气, 健脾和胃的一些汤药或者中成药, 增强病人机体抵抗力及免疫力, 这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赵武, 赵生华, 付宇.针灸治疗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86例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 2013 (15) :30-31.

[2]赵武, 仇雷霞, 曹家月.针灸疗法治疗胆道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32例[J].西部中医药, 2012 (9) :88-89.

[3]王侠, 李晓庆, 刘晶梅.腹针对心脏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胃肠激素影响的临床研究[C]//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全国第十二次学术年会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换届选举工作会议论文精选, 北京:中华中医药学会, 2010:100-104.

[4]徐涛, 张旬.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术后胃肠道并发症4例原因及对策分析[J].当代医学, 2009 (25) :65-66.

[5]金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100例临床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1 (16) :113.

慢性胃肠功能紊乱 篇4

关键词:肿瘤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康复,中医,治疗策略

全球恶性肿瘤的发病率近年呈持续升高趋势,中国的消化系统肿瘤发病率及病死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特别是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胰腺癌、原发性肝癌等发病率均在恶性肿瘤中位居前列,根治术给早期消化道肿瘤患者带来福音[1],但是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作为常见的围手术期并发症[2],给患者带来痛苦。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 postoperative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PGD) 是指胸腹部手术后不能及时恢复的消化系统功能障碍,常见于腹部肿瘤术后[3],主要包括四个方面[4]: 术后恶心呕吐、术后腹泻、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 术后胃瘫) 、术后功能性肠排空障碍( 术后肠麻痹) 。

PGD的发病机理非常复杂,由于手术创伤、麻醉方式、术后应激及全身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术后胃肠激素紊乱、神经系统失衡,胃肠功能会不同程度遭受抑制,造成胃肠蠕动缺乏协调性。现代医学对于PGD的治疗主要采用对症处理,治疗措施包括静脉使用大量的液体治疗,以达到预定的增加心输出量的目的,可以改善内脏灌注; 使用促进胃肠道动力的药物、放置胃管进行胃肠减压、避免术后早期进食进水、吸氧、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预防感染、解除痉挛状态、止痛、使用促胃肠动力药及相关激素,但仍然缺乏针对胃肠功能障碍的主动干预措施。这些措施旨在降低PGD的发生率,但是临床效果有限。

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快慢是决定术后能否迅速痊愈的必要组成部分。在中医“脾胃学说”指导下,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证实,围手术期采用中医药方法可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中医之“理”

现代医家对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病因病机的认识主要集中在脉络受损、气滞血瘀和手术创伤致脾胃脏器受损,府剑英等[5]认为手术损伤脉络,术中出血,术后陈积留滞,使中焦气机郁结而致胃瘫。朱太平等[6]根据现代手术操作原理提出: 手术造成胃瘫的原因除了金刃所伤,耗伤气血,脉络脏腑受损外,手术过程中的暴露冲洗等操作使寒邪入胃,水停为饮使胃失和降也是其病机所在。术后肠腑功能失常而导致胃瘫,水饮、糟柏、气滞血瘀等内邪阻滞肠腑而导致肠麻痹。蔡晓刚[7]认为手术耗伤正气,首先影响到的是肝主疏泄的功能,造成气机不利,通降失常,进而导致脾胃失于运化,肠道传导失司,属于中医学“肝木横犯脾土”的病机。当代医家认为术后单纯恶心呕吐在于脾胃虚弱,外邪侵犯脾胃,胃气上逆,如彭秀晴等[8]提出,手术过程中存在诸多因素,属于外邪,外邪侵犯脾胃,使脾胃受损,运化失权,升降失调,胃气上逆,而成恶心呕吐。术后腹泻病因病机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水湿不运和肠道失固,《内经》云“湿盛则濡”,刘政军[9]认为正气内虚是许多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根本发病原因,而手术进一步加重正虚,脾胃虚损,水湿运化不利而生濡泄。曹波等[10]认为肿瘤患者正气内虚,手术耗伤气血,肠道正气不足,失于固摄,而致腹泻,加之水谷不化,中气下陷、肾阳不足等原因,终成滑脱,将使病情危急。笔者认为,对于以上当代医家的观点应该综合归纳,抽丝剥茧,消化道肿瘤不离人体中焦脾胃,而一切影响脾胃气机升降的原因都可以导致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所以,追本溯源,中气升降失常和气机太过、不及才是本病的根本病机,具体分析如下。

1. 1 中气升降失常

笔者认为: 中气者,土也,在人为脾胃,为天地人身初始之气。中气运转,则生两仪( 阴阳) ,阴阳升降,三才( 三焦)成形[11]。故曰: “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由于贲门到阑门( 胃、小肠) 属中焦为太阴脾和阳明胃所主,中焦脾胃主腐熟通降、生清降浊。阑门到魄门属下焦,为阳明大肠所主,主传导,主通降糟粕。阴阳者,升降之枢纽,其中太阴脾胃主升,阳明胃肠主降,三焦者,升降之道路也,胃降则上焦火金下潜,脾升则下焦水木升腾,中焦脾胃运转,则上下交通。所以人的整个生命活动是以中气( 脾胃) 为根,阴阳( 太阴、阳明)为本,三焦为道; 阴阳、三焦、五脏六腑之功能,皆是中气的变化,皆是土枢四象的表现。而中气( 一气) 周流不畅,则变生诸病。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病因病机方面,中气的升降出入决定了该病的的发生、发展、转归和预后。

1. 2 气机太过、不及

术后人体气机的“太过”与“不及”产生了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四大并发症,即恶性呕吐、腹泻、胃瘫、肠麻痹。气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但不外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故《素问·六微旨大论篇》曰: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 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然而,气机只有符合规律的升、降、出、入运动,保持相对协调平衡状态下,才能发挥其维持人体生命的作用。气机失衡会影响到人体气机的平衡协调运动,导致“气机不畅”或“气机失调”的病理病变,从而出现手术后胃肠功能的紊乱。比如气机在某些局部发生郁滞不通,升降出入受阻,气的运动不及,脾胃阳气不及( 功能受限) ,从而出现胃瘫和肠麻痹; 气的上升运动太过,可以产生术后恶心呕吐; 气的上升运动不及或下降运动太过,出现术后腹泻。

2 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中医之“法”

2. 1 明确病机,区别不同

笔者认为对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肠功能紊乱辨证,首先应区别于普通外科患者。普通外科患者,多为青壮年,身体强实,正气充足,脏腑机能健全,体内的主要邪毒为手术所致气滞血瘀,治疗时以攻邪为主即可; 而肿瘤病人以中老年人居多,脏腑机能减退,加之肿瘤消耗,正气不足,阳气渐衰,加之手术损伤,虽然可能存在手术所致气滞血瘀及肿瘤所致热毒、湿阻、寒凝等内邪残留体内,治疗时不可一味采用攻伐之法,应注意扶正、温阳等治疗。

2. 2 全身辨证结合局部辨证

局部辨证与全身辨证相结合是笔者治疗该病的又一特色。本病患者病性虚实夹杂,本虚标实,全身表现多与其正虚相关,而局部表现则多与病灶局部所存在的邪实相关。如胃瘫患者术后可见盗汗或自汗、乏力、发热等气阴两虚、阴虚火旺、湿热内阻等全身表现; 局部则可有痞满、胀痛,喜温恶寒,甚至恶心呕吐等局部虚寒气滞瘀阻症状。相反,若不对局部与全身进行分开辨证,就容易出现虚实混淆的情况,在治疗立法时攻邪与扶正左右为难,邪实不祛,症状不消,疾病难愈,而患者已是正气大虚,对于不能进食的患者更是后天乏源,攻邪又恐伤正,简单地攻补齐下则可能出现治疗缺乏针对性,起效慢甚至药物作用相互抵消等与立法组方原意相违背的情况。

2. 3 恢复气机升降

本病的病位主要在中焦脾胃,但是由于术后情志失调导致肝失疏泄,所以条达肝气和理顺脾胃之气升降是治疗的重点。其病因病机是在患消化系统肿瘤以后,正虚的基础上受到手术进一步耗伤,脾胃虚弱是其疾病关键,是疾病之本,而脾胃升降功能失常为标为实,术后胃瘫、术后肠麻痹辨证以脾虚不运、升降失常为主,主要表现为虚性证候,治法是恢复脾阳,而术后恶心呕吐及术后腹泻则以平胃降逆与升提气机为主要治法,主要表现为实性证候。

3 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中医之“方药”

在中气升降失常、气机太过、不及的“理”与恢复气机升降、全身辨证结合局部辨证的“法”的指导下,遣方用药的关键是根据病种,选择中药给药途径。笔者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内治法主要包括中药的口服、胃管或营养管灌注等,外治法以中药灌肠、中药膏剂外敷、针灸推拿等。

3. 1 术后恶心呕吐及术后腹泻以内治为主

内治是中医治疗中运用较为广泛的治疗手段,除了口服外还有经肠内营养管滴注等手段,对于术后恶心呕吐与术后腹泻的患者可用中药内服的方法。术后恶心呕吐以降逆止呕为主,“降”是主题,但不能直接降,需要把上逆的胃气向周围分散,该类患者往往以全身脾胃虚弱,局部胃气上逆为主,因此内治立法为运化脾胃,平冲降逆,常用旋覆代赭汤合平胃散作为底方,随症加减,常用药: 党参、白术、茯苓、薏苡仁、大腹皮、莱菔子、旋覆花、代赭石等。

腹泻常见辨证可分为寒泻和热泻,但消化道肿瘤术后腹泻以胃肠传导功能太过为主要表现,主要病机为脾虚不固,其主要矛盾在于本虚,多属于阴盛阳虚的特点,偏于寒泻。由于术后免疫力低下,功能不足,要扶助胃肠功能,立法应以补脾固涩为主。肿瘤患者多为老年人,天癸将尽,肾阳不足,加之手术损伤脾胃阳气,因此往往辨证为脾肾虚寒,此类患者临床表现多有清晨腹泻,腰膝酸软,肢冷,神疲乏力,因此,常以小建中汤合四神丸加减作为基础方,同时配合干姜、细辛等温热中药以加强局部温里散寒之功。

3. 2 术后胃瘫及肠麻痹以外治为主

术后病人存在禁食水或因胃肠功能紊乱不能配合服药,故对术后胃瘫和术后肠麻痹的患者大多不能接受内服汤药治疗。而中药外治法是采用外敷、涂抹、灌肠等方法使药物通过穴位、鼻腔、肠道、阴道、关节等人体局部的皮肤、黏膜进入体内,达到更直接的治疗作用; 《黄帝内经》“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 清朝外治大师徐灵胎提出: “若其病既有定处,在皮肤筋骨之间,可按而得者,用膏药贴之,闭塞其气,使药物从毛孔而如腠理,通经达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服药尤有力。”术后胃瘫及肠麻痹以脾阳不足为主,运脾通阳即是补脾。大量的临床观察显示,通过中药外治后,多数患者可在术后7 到14 天恢复胃肠功能。

3. 2. 1 中药保留灌肠中药保留灌肠是指通过直接灌肠或肛门滴注的方式,使中药汤剂进入患者直肠。具体方法为:将药物浓煎至100 m L后,控制温度为39 ~ 41°C,使用去除针头的输液器进行肛门滴注,插入肛管深度约15 ~ 20 cm,灌肠结束后嘱患者先采取左侧卧位,继而右侧卧位,最后平卧约30 分钟后坐起,以使药物在肠道内尽可能散布,尽量让药物在肠道内保留药物1 小时以上后排出,以保证药液在肠道内的充分吸收。

笔者的临床使用体会是: 灌肠药物不会经过胃肠吻合口,有利于其愈合,并能够减轻胃肠道负荷,避免中药对胃黏膜的刺激作用,而且能对胃肠道神经系统内的化学感受器和药理感受器产生刺激,促使肠道蠕动,产生自主性排便,排气反应加速术后肠道功能的恢复。灌肠方药较为灵活,常以调胃承气汤为基本方,随症加减。正虚者用党参、茯苓、白术、黄芪等健脾益气; 腹胀明显者可加香附、柴胡、莱菔子等行气通腑; 气滞常用芳香行气之品如: 木香、沉香、枳实、厚朴等;血瘀患者则多用活血破血之力较强的虫类药物如穿山甲、全蝎、蜈蚣等; 伴恶心呕吐可加旋覆花、代赭石、竹茹、生姜等降气化痰止呕; 舌苔厚腻脾虚湿盛者可加豆蔻、砂仁、苍术等;内有郁热可加黄芩、黄连、栀子等。

3. 2. 2 中药膏剂外敷中药外敷治疗是将中药方制成特殊的制剂贴敷于病灶局部或特殊穴位的治疗方法。临床应用的心得: 药物对穴位局部的刺激通过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的作用起到特殊的治疗效果; 作用直接,起效快,操作筒便; 防止口服药物加重胃肠负担。左明焕等[12]采用中医外治法治疗肿瘤术后胃瘫综合征65 例,先将艾条点燃后于上脘、中脘及神阙穴施灸5 分钟,待局部皮肤温热后将外敷药物敷于以上穴位,再于外敷处施灸15 分钟,结果总有效率96. 92% ,平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 13. 21 ± 6. 27) 天。

外敷治疗具体方法是将既定的方药研磨成粉或直接选用配方颗粒[13],每次以普通药勺取2 满勺,以适量黄酒、醋、蜂蜜、姜汁调成糊状后均匀涂于10 cm × 10 cm医用贴膜上,再将贴膜贴敷于患者目标穴位或者局部皮肤。每次贴敷根据患者自身情况保留2 ~ 3 小时后揭下,每天1 ~ 2 次。以黄酒、醋、蜂蜜以及姜汁作为调和剂,主要因为酒性发散,作为亲和力较强的有机溶剂有助于药剂的调和,选择食醋调和既能够增进疗效又能帮助调理诸药; 生姜辛温,归脾胃经,能降逆止呕,以姜汁作为调和剂即能促进药物透皮吸收,又能帮助药物引经直达脾胃,其自身降逆止呕之功又能起到治疗作用; 由于蜂蜜具有一定的黏性,使用蜂蜜还有助于药物与皮肤更好地贴合,促进药物吸收。而此四者均为生活中常备之品,便于获取,成本较低又对人体无害,有利于患者出院后继续自助治疗。

在外敷药物的选择方面,《本草问答》言: “香善走,故透达经络脏腑而无所不到。”因此外敷药须用易透皮吸收的药,如行气药、活血药、虫类等,芳香药味,能够透过皮肤、黏膜吸收是中药外治得以开展的前提,直接影响疗效。根据归经选药: 外敷常常是贴敷于特定穴位,选择一些归脾胃肠经的药物,循经直达病所,如肉桂归脾、肾、心经; 陈皮归脾、肺经; 半夏归脾、胃、肺经; 吴茱萸归脾、胃、肝、肾经; 川椒归脾、胃、肾经等。辨证选药: 以“通”为用的中药: 温阳( 川椒、干姜、丁香、肉桂、吴茱萸) 、行气( 木香、槟榔、香附、枳实、枳壳、厚朴) 、化瘀( 乳香、没药、延胡索) 、祛痰化湿( 半夏、陈皮) ; 以“降”为顺的中药,如枳实、代赭石、旋覆花等,并且应慎用柴胡、葛根、升麻、苍耳子、蝉蜕、紫苏叶等升提之品。外敷穴位常选用神阙、上脘、中脘、下脘。

3. 3 针灸作为辅助疗法可运用于胃肠功能紊乱四症

针灸疗法主要包括普通针刺治疗、耳穴治疗、温针灸、穴位注射、艾灸。汪洋等[14]将22 例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中西结合治疗组和单纯西医治疗组,中西结合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中医针灸治疗,3个疗程后中西结合治疗组总有效率( 90. 91% ) 远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组( 45. 45% ) 。灸法主要是借助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灸法作用于人体可起到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癥散结等作用,孙华[15]将17 例胃肠功能紊乱病人随机分为两组,结果温针灸组优于常规针刺组。穴位注射是基于中医经络腧穴理论和西医药理将西药注射液注射于特定穴位的治疗方法,将针灸与西药的作用相结合共同起效,李艳等[16]将33 例胃癌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结果治疗组肠鸣音恢复时间和胃功能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通过辨证使用针刺艾灸,可在药物配合治疗的同时,调整全身气机,使气机升降有常,使患者尽快康复。

4 结语

慢性胃肠功能紊乱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2015 年该院收治的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患者共65 例, 随机分成2 组, 治疗组33 例, 男16 例, 女17 例; 年龄46 ~65 岁, 平均 ( 53.14 ±2.1) 岁; 病程7 ~11年, 平均 (8.3±2.1) 年。对照组32 例, 男17 例, 女15 例;年龄43~67 岁, 平均 (51.8±1.8) 岁;病程6~13 年, 平均 (9.4±2.3) 年。 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临床症状等方面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西医诊断标准

符合WHO1999 年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mol/L, 或空腹血糖葡萄糖 ( FPG) 水平≥7.0 mmol/L, 或OGTT试验中, 2h PG水平≥11.1mmol/L, [3]符合罗马Ⅲ胃肠功能紊乱诊断标准[4]:①持续性或反复出现消化不良症状, 如慢性上腹部痛或不适, 腹胀, 易饱, 嗳气, 泛酸, 恶心等, 病程超过4 周。 ②不存在可能解释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 如内镜检查未发现溃疡, 糜烂, 肿瘤等器质性病变, 实验室, B超, X线等检查除外肝胆胰及肠道器质性病变等。 ③消化不良症状在排便后没有缓解, 或消化不良的发作与大便次数或性状的改变无关。

1.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阴虚血瘀诊断标准[5]:主症:①口干咽燥, 饥不欲饮, 胃脘灼热; ②脉络瘀血 (口唇, 齿龈, 爪甲紫暗, 肌肤赤缕) , 刺痛;次症: ①胃脘隐痛嘈杂, 脘痞不舒; ②大便干结③舌红少苔或舌紫暗;④脉涩或细数。 主症必备兼次症2 项以上, 结合舌脉可诊断。

1.4 纳入标准

①年龄在36~70 岁成年人; 符合西医诊断及中医辨证标准; ②签订知情同意, 有较好的治疗依从性。

1.5 排除及剔除标准

①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②合并心、脑、肝、肾、肺及造血系统严重疾病; ③近1 个月内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代谢紊乱或外伤、 大手术等; 有急性冠脉综合征、 心力衰竭、 急性脑梗死等应急情况者及合并感染者;④不愿合作者及精神病患者。

1.6 研究方法

1.6.1 基础治疗对照组及治疗组均: 予以①糖尿病基础治疗, 使血糖控制在空腹血糖4.4~7.0 mmol/L, 餐后2h血糖7.2~8.0 mmol/L; ②改善胃肠功能:2 组均服用多潘立酮片 (国药准字H10910003, 10mg, 3 次/d) 。

1.6.2 分组治疗治疗组:口服养阴通络汤剂, 药物组成如下: 北沙参15 g, 牡丹皮15 g, 麦冬12 g, 玉竹10 g, 浙贝12 g枳壳10 g, 当归12 g延胡索6 g, 半夏8 g山药10 g上方加水500 m L, 文火水煎30 min, 取汁100m L, 二煎加水250 m L, 煎20 min, 取汁100 m L, 两煎混合, 分早晚2 次温服。 2 组疗程均为3 周, 治疗期间停用其他可能影响该研究的药物。

1.7 中医证候及体征

参照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中主症及次症标准记分, 主症:无症状0 分, 轻度1 分, 中度3 分; 重度5 分。 次症无症状: 0 分; 轻度1 分; 中度2 分; 重度3 分, 采用积分法, 治疗末统计症状积分改变情况。

1.8 疗效判定方法采用尼莫地平法

症状积分减少大于95%为临床痊愈, 症状积分减少大于70%为显效果, 症状积分减少大于30%为有效, 症状积分减少不足30%为无效。 总有效率= (治愈+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总有效率= (治愈+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2 组中医证候积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87.88%, 对照组总有效率62.5%, 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2.2 2 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两组组内比较

治疗后证候积分均较同组治疗前减少 (P<0.05) , 组间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积分小于对照组,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治疗组证候改善优于对照组 (P<0.05) 。

2.3 2 组复发率比较

2 组患者治疗后, 跟踪随访3 个月, 治疗组与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27.2% 和41.8% , 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长期慢性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性腹泻是较为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 现代医学认为, 这与糖尿病患者的神经内分泌因素有关, 包括内脏植物神经病变、肠道激素分泌失调、电解质失衡以及胃肠功能障碍。 近年研究发现糖尿病胃肠动力异常与Cajal间质细胞这一类细胞群的活动有密切关系, Cajal间质细胞产生慢波电活动, 可能导致胃肠运动的改变, 控制着胃肠平滑肌的节律性收缩[6]。 糖尿病患者由于体液因子及脊髓神经、 迷走神经、 肠肌间神经等神经丛的调节, 出现体液分泌紊乱的现象, 如缩血管物质内皮素的大量释放可加重胃肠黏膜的缺血, 导致蠕动改变; 神经丛变化导致胃肠黏膜及平滑肌出现缺氧、缺血等现象, 内脏血管收缩, 强烈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7], 该研究中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腹胀、 上腹痛、腹部烧灼感、便秘、等消化系统不良症状。 多潘立酮可在胃肠壁中起作用, 对肠胃的推动作用起到促进作用, 而且可以加速餐后的胃排空, 对贲门括约肌的紧张性有一定的增进功效, 从而减少食物向食管的反流, 甚至是防止其反流[8], 使患者症状改善。

糖尿病并胃肠功能紊乱属于中医 “消渴”“痞证”“呕吐”“泄泻”“便秘” 等范畴[9], 主要病机为肝脾失和, 致肝气不畅失疏泄, 横逆犯胃以上逆[10,11], 故中医治疗应以疏肝和胃, 畅气降逆、除痞消积为主[12]。 笔者认为, 本病的重要病机为阴虚血瘀。 消渴病基本病机为阴虚内热, 胃以降为和, 喜润而恶燥, 胃阴不足, 虚火内生, 濡养无力则嘈杂, 疼痛隐隐;胃失和降, 胃气上逆则恶心, 呕吐;胃阴亏虚, 津液不足, 则肠道干涩, 传导失司, 大便干结。 阴虚日久, 阴损及阳, 则至气虚内生, 脾虚则运化无力, 气机失调则腹胀;阴虚日久, 脉道干涩, 无力行血则瘀血内生, 阻于胃络则加重疼痛, 因此, 养阴活血通络应为主要的治法。 方中北沙参甘凉, 益阴清热, 益胃生津, 牡丹皮苦, 微寒, 清热凉血, 活血化瘀, 共为君药, 臣以麦冬、玉竹养阴清热, 配以浙贝苦寒, 制酸止痛, 半夏降逆止呕, 当归补血活血, 枳壳, 延胡索理气止痛, 山药养阴益气。 此外, 当归性温, 于大队苦寒药中配伍, 防寒凉太过而伤阳气, 防阴寒凝滞而至血凝成瘀;枳壳、延胡索辛温, 防阴寒太过而阻滞气机, 全方养阴而不助邪, 驱邪而不伤正, 攻补兼施, 以补为主, 共奏养阴通络之效。

该研究中, 在西药治疗基础上, 予养阴通络法治疗糖尿病胃肠功能收到很好的疗效, 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 减少复发率,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养阴通络法治疗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5例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 对照组32例, 2组在给予基础治疗的同时, 口服多潘立酮片, 治疗组加服养阴通络汤剂, 2组观察时间均为3周。结果 经治疗, 治疗组总有效率87.88%, 对照组总有效率62.5%;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治疗组3月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活血清热祛湿法联合多潘立酮片可使糖尿病胃肠功能患者临床症状有较明显的改善, 复发率降低。

关键词: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养阴通络法,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永魁, 赵新亮.香砂六君子汤治疗糖尿病胃轻瘫48例[J].河南中医, 2011, 31 (1) :80-81.

[2]吴卫明.探索糖尿病腹泻发病机制及中西治疗[J].黑龙江中医药, 2011, 40 (5) :3-4.

[3]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Delinition,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complications[M].WHO/NCD/NCS, 1999:31-32.

[4]Drossman DA.The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M].3rded.Mclean, VA:Degnon Associates 2006:6.

[5]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376, 383.

[6]许新芳, 林琳.Cajal间质细胞和P物质在糖尿病大鼠结肠组织中的改变[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2006, 26 (7) :555-557

[7]徐金兰.枸橼酸莫沙比利胶囊联合四磨汤治疗老年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1 (15) :1649.

[8]逯德平.联用多潘立酮和奥美拉唑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效果分析.当代医药论丛, 2015, 13 (20) :256.

[9]周萌.从痞满论治糖尿病胃轻瘫的思路[J].河南中医, 2008, 28 (3) :15-16.

[10]孟得静, 黄小艳, 邢朝年.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的中西医结合治疗[J].吉林中医药, 2010, 30 (12) :1047-1049.

[11]徐金兰.枸橼酸莫沙比利胶囊联合四磨汤治疗老年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1 (15) :1649-1651.

慢性胃肠功能紊乱 篇6

关键词:胃肠道功能紊乱,红霉素,新生儿

胃肠道功能紊乱属高级神经活动障碍导致的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常, 以胃肠运动及分泌机能失调为主, 不存在组织学器质性病理改变[1], 普通人群中发病率较高。虽然该病呈良性过程, 但是因其反复性的特点,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2]。新生儿胃肠道功能紊乱也是一种常见小儿功能失调性疾病, 采用肠道动力药物治疗能够使肠道动力增加, 促进经口喂养, 使肠外营养及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大量研究表明红霉素是一种胃动素受体激动剂, 具有胃动素样作用, 可以促进胃肠运动, 效果优于常用的多潘立酮等胃肠促动力药物[3、4]。相关报道表明早产儿难治性肠道功能紊乱使用红霉素治疗后效果较好。笔者收集我院新生儿胃肠道功能紊乱患者129例, 对其中86例患儿采用不同剂量红霉素治疗, 以探讨红霉素治疗对胃肠道功能紊乱患儿能否使其全胃肠营养时间缩短, 降低胆汁淤积症、脓毒症等肠外营养相关并发症发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8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新生儿胃肠道功能紊乱患儿129例, 所有患儿均有呕吐、胃潴留等临床表现, 并通过X线片及腹部彩超等动态影像学检查确诊。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大剂量组、小剂量组与对照组各43例, 大剂量组男23例, 女20例, 胎龄35.9±5.8周, 出生体质量3096.3±417.2g;小剂量组男25例, 女18例, 胎龄36.1±6.2周, 出生体质量3075.4±426.9g;对照组男24例, 女19例, 胎龄38.7±6.5周, 出生体质量3113.2±421.8g。3组患儿在性别、胎龄及出生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研究中所有患儿均采取口服方式给药, 对不能口服的患儿采用鼻饲方式给药。大剂量组予红霉素10mg·kg-1·次-1, 小剂量组予红霉素3mg·kg-1·次-1, 采用氯化钠溶液溶解, 总量2ml, 1次/8h。对照组予氯化钠溶液, 用法及用量同上。所有患儿取得全肠内营养时即停止药物治疗。比较3组患儿肠内营养时间、肠外营养时间、肝功能损害 (ALT) 及住院时间。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肠内营养及肠外营养时间

3组肠内营养时间中半量时间、3/4量时间、全量时间及肠外营养时间最短的为大剂量组, 其次为小剂量组, 最后为对照组, 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与小剂量组比较, #P<0.05

2.2 肝功能损害 (ALT) 及住院时间

大剂量组血ALT与小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组血ALT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住院时间最短为大剂量组, 其次为小剂量组及对照组, 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红霉素属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因抗菌谱较窄且有相对严重不良反应, 故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但近年来研究发现, 红霉素能够促进胃肠运动[5]。本次研究中采用不同剂量红霉素对86例胃肠道功能紊乱患儿进行治疗, 并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3组肠内营养时间中半量时间、3/4量时间、全量时间及肠外营养时间最短的为大剂量组, 其次为小剂量组, 最后为对照组, 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对胃肠道功能紊乱患儿采用红霉素治疗疗效明显, 大剂量组及小剂量组患儿达到全肠内营养时间均明显降低, 且缩短了静脉营养时间, 与小剂量组比较, 大剂量组效果更为显著。目前关于红霉素是否具有促进肠内营养的作用尚未形成一致意见, 推测各种研究结论不同可能与研究中红霉素使用剂量有关, 存在胃肠道功能仅对高剂量红霉素显效的可能[6、7]。报道称, 红霉素主要通过胃部及近端小肠水平的胃动素途径发挥动力作用的。梁俊波等[8]采用静脉滴注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 剂量为3mg/kg, 1次/d, 对于效果不明显的将剂量增加到5mg/kg。结果表明, 治疗后红霉素组患儿的胃潴留及小肠排空的X线征象明显提高, 患儿开始恢复肠道喂养的时间及开始成功肠道喂养100ml·kg-1·d-1的时间明显短于非红霉素组。且有报道表明, 10mg红霉素可使胃排空时间明显增加, 而3mg则效果不明显, 提示大剂量红霉素能够使肠蠕动时间缩短。该结果与本次结果具有一致性。推测其原因可能为治疗中使用的红霉素剂量较小, 致使患者体内局部或全身血药浓度不能达到所需水平, 使其动力药的作用难以发挥[5]。本次研究结果还表明, 大剂量组与小剂量组肝功能损害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但是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住院时间最短的为大剂量组, 其次为小剂量组及对照组, 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胃肠道功能紊乱患儿采用红霉素治疗后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且能够缩短住院时间, 具较高安全性。总之, 采用不同剂量红霉素治疗胃肠道功能紊乱患儿, 能够有效缓解患儿胃肠道功能紊乱, 且大剂量红霉素效果明显优于小剂量。

参考文献

[1] 沈莉, 刘英华, 张荣欣, 等.营养补充剂联合饮食行为调理治疗胃肠道功能紊乱1例[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2010, 31 (12) :1218.

[2] 王宏, 苑广杰, 宋建军.联合用药治疗胃肠道功能紊乱疗效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8 (1) :108.

[3] 邓春, 刘建设, 钟晓芸, 等.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胃肠道功能紊乱[J].儿科药学杂志, 2003, 9 (5) :42-44.

[4] 张金花, 张喜荣.红霉素的胃肠反应机制与防治研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1, 2 (20) :117.

[5] 杨烨, 王宝西.红霉素促胃肠动力作用机制及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08, 10 (1) :102-104.

[6] 邢小芳.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动力性胃肠功能紊乱的疗效分新及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22) :39-40.

[7] 代东伶, 王国兵, 陈森敏, 等.红霉素对新生儿胃肠道功能紊乱的疗效观察[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12, 19 (4) :380-382.

慢性胃肠功能紊乱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12月~2014年5月在广州市越秀区妇幼保健院就诊的行剖宫产术的368例产妇。纳入标准:年龄25~35岁, 未经试产, 择期手术, 于术前对产妇及其家属进行宣教, 并征得其同意;手术采用行腹耻上横切口的剖宫产术;麻醉采用腰硬联合麻醉, 同时进行术后镇痛;术后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或者腹部胀痛、纳呆、下腹疼痛、恶露不畅且色暗、舌黯淡苔厚腻等胃肠功能紊乱、瘀血内阻症状, 中医辨证为脾虚湿困挟瘀的初产妇。排除标准:不符合纳入标准;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既往有胃肠道疾病病史或者腹部手术病史;有血液系统疾病病史;治疗时不合作者。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妇在年龄、麻醉和手术时间、术后出血量、新生儿身高及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根据产妇的手术日期随机对其进行分组, 日期是奇数的是观察组, 日期是偶数的是对照组。所有产妇均于产后进行相应的治疗。

1.2.1 治疗方法

观察组 (184例) :采用加减运脾饮治疗, 组方:益母草、丹参及黄芪各15 g, 当归、白术、枳实、藿香、通草、厚朴各12 g, 陈皮6 g。由本医院的制剂室配制方剂 (药材均由天诚制药公司提供) , 2煎/剂混合成300 ml, 术后6 h产妇开始服药, 服用150 ml/次, 2次/d, 连用5 d。对照组 (184例) :于相同时段口服等量温开水。两组患者于治疗期间均应避免服用任何影响胃肠动力的药物。

1.2.2 临床护理干预

于治疗的同时对患者进行临床护理干预, 首先, 向患者宣传疾病相关临床知识, 令患者对疾病的发生与治疗、日常生活及护理的一些注意事项有一定认识;同时, 在对患者病情、心理充分了解的前提下, 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对患者的不良情绪进行疏导, 使其于治疗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其次, 在探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具体情况后, 对患者进行进食指导。患者于排气后可行流质饮食, 术后2~3 d可行半流质饮食, 且应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此外, 指导患者多进行如翻身、下床走动等活动, 以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最后, 于治疗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 记录其疾病进展状况, 如若出现异常状况, 及时进行相应临床治疗, 同时对患者的治疗药物以及日常饮食进行相应的调整。

1.3观察指标

观察有无腹胀、恶心呕吐、呃逆、乏力、腰酸背痛、纳呆等临床症状, 在患者术后第1~5天根据症状评价表[1]进行评分, 见表1;判定标准为疗效指数[2], 显效为疗效指数≥76%;有效为指数处于51%~75%;好转为指数处于26%~50%;无效则疗效指数≤25%, 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好转) /总例数×100%。另观察两组产妇术后自主功能的恢复时间, 主要包括起床、进食、排气或排便等情况, 以及观察组产妇治疗前后在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心电图等变化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Excel软件建立实验数据库, 在双重核对确定数据无误后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前后产妇的主要症状积分、疗效对比, 见表2, 表3。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b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2.2两组产妇术后自主功能的恢复时间比较, 见表4。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2.3 安全性检测

服药前后观察组患者的肝肾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余指标如血、尿常规和心电图也未见异常, 说明加减运脾饮用于临床是安全可靠的。

3 讨论

祖国医学的传统理论立足于“整体观”, 强调疾病的“标本兼治”, 提倡“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一般毒副作用少。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中医病理机制与妇科术后诸症相似:脾胃的升清降浊功能紊乱, 浊阴不降, 清阳不升, 气机不畅, 元气受损, 津液大耗, 瘀血内停[3]。因此在运脾饮前期研究的基础之上, 结合多年的临床观察和体会, 考虑到产妇“产后百节空虚、多虚多瘀”的特点以及汤药的口感, 本研究根据“健脾在运”和“勿拘于产后也勿忘于产后”的治疗原则, 将运脾饮加减为:益母草、丹参及黄芪各15 g, 当归、白术、枳实、藿香、通草、厚朴各12 g, 陈皮6 g。方中君药白术与厚朴能够运脾除湿、调和脾胃;陈皮、藿香与枳实均芳香化浊, 能够行气消胀、和胃止呕;臣药当归和黄芪益气补血;佐药丹参、益母草助臣药祛瘀生新;使药通草通络下乳, 载药上行。全方补益气血、健运脾胃, 兼祛瘀生新之功, 可用于防治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紊乱。观察组184例患者中, 显效48例 (26.09%) ;有效81例 (44.02%) ;好转40例 (21.74%) ;无效15例 (8.15%) ;总有效率为91.85%。对照组184例患者中, 显效11例 (5.98%) ;有效44例 (23.91%) ;好转74例 (40.22%) ;无效55例 (29.89%) ;总有效率为70.11%, 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且用药具有安全性。

综上所述, 气血充足是促进产妇产后恢复的根本基础, 而脾胃的健运与否直接影响产妇的产后恢复。因此, 对于剖宫产术后诸证的防治, 要从调和脾胃功能及保证产妇气血充足两方面入手, 本研究依据以上两点进行防治, 结果表明加减运脾饮在促进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方面安全有效, 为临床上利用中药促进产妇剖宫产术后恢复提供了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吴文源.症状自评量表.中华精神科杂志, 1986, 19 (5) :121.

[2]吴少祯.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 (标准)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305.

上一篇:国际货代企业下一篇:愿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