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

2024-05-27

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通用7篇)

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 篇1

胃肠功能紊乱是临床糖尿病患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如未及早的对病情进行控制,则可进一步对中枢神经及微血管循环造成不利影响[1],最终导致心血管系统的病变。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腹部明显烧灼感,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本院对中医治疗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估和探讨,收获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2月本院治疗的100例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患者,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2]诊断为糖尿病,符合WHO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入院时均不同程度上存在胃肠功能障碍、腹痛,部分患者夜间症状有所加重。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其中,观察组女18例,男32例,年龄43~76岁,平均年龄56.9岁,病程1.5~12.5年;对照组女20例,男30例,年龄46~75岁,平均年龄59.2岁,病程1.5~14.5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以胰岛素疗法为常规治疗,并具体询问每例患者的病史及临床症状,应用血常规、生化检查以及胃肠镜检查,排除有原发性胃肠病患者及非糖尿病所致的胃肠功能病变患者。患者服药期间护理人员要严密观察其生命体征,定期地检查患者消化道反应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给予对照组患者枸橼酸莫沙必利片(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药物治疗,5 mg/次,3次/d。对部分病情严重患者给予维生素B1肌内注射。30 d为1个疗程。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设中医治疗,以中医辨证理论为基础,诊断患者具体的病症类型,并相应给予葛根黄连汤加减、柴胡疏肝散、济川煎加减、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对部分病情严重患者,给予多组配用。30 d为1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3]

患者临床胃肠功能症状显著改善为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所缓解,偶有不适感为有效;患者病症无改善甚至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36例显效、11例有效、3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25例显效、16例有效、9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2.0%,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中医辨证理论认为,糖尿病患者出现胃肠功能紊乱主要是由脾虚胃强引起,并且随着病情慢性迁延,致使五脏受损。糖尿病的临床治疗周期较长,且按照中医学“久病必虚”的观点,可解释久治不愈的糖尿病对患者全身系统都会造成损害。其中,中气虚衰,升降失调是导致脾胃虚弱的主要原因。现代中医的诊治临床经验认为,对治疗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需要按照患者不同地域、饮食习惯和体质的差异及疾病展开针对性的治疗,其治疗手段也不尽相同。本研究中,结合患者的实际临床,相应给予葛根黄连汤加减、柴胡疏肝散、济川煎加减、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取得了不错的疗效。胃肠功能紊乱的本质原因在于脾胃虚弱,因而在治疗上需要以健脾益胃为主要临床路径,并对脏腑加以调理巩固,清除病理代谢物,使得血气通顺,升降得行[4]。此外,护理人员在患者治疗期间搭配好患者饮食,嘱咐患者可尽量多食富含高维生素、高蛋白质的食物,实施针对性的营养补充,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

本研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国内外其他临床文献报道基本一致[4]。

综上所述,中西医联合治疗糖尿病肠胃功能紊乱的临床疗效可靠,明显优于单纯的西医临床治疗,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观察中医治疗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疗效。方法 100例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临床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设中医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4.0%)优于对照组(82.0%)(P<0.05)。结论 对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设中医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降低患者的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中医

参考文献

[1]王凤丽.中医治疗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临床探讨.糖尿病新世界,2015,11(7):112.

[2]董世旭.自拟方治疗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临床体会//第四次全国民间传统诊疗技术与验方整理研究学术会,2011:115.

[3]李伟,王巧云.莫沙比利治疗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的疗效分析.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5,8(4):430-431.

[4]王孝东.李东垣升阳益胃汤在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中的临床运用.浙江中医杂志,2013,11(7):532-533.

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2015 年该院收治的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患者共65 例, 随机分成2 组, 治疗组33 例, 男16 例, 女17 例; 年龄46 ~65 岁, 平均 ( 53.14 ±2.1) 岁; 病程7 ~11年, 平均 (8.3±2.1) 年。对照组32 例, 男17 例, 女15 例;年龄43~67 岁, 平均 (51.8±1.8) 岁;病程6~13 年, 平均 (9.4±2.3) 年。 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临床症状等方面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西医诊断标准

符合WHO1999 年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mol/L, 或空腹血糖葡萄糖 ( FPG) 水平≥7.0 mmol/L, 或OGTT试验中, 2h PG水平≥11.1mmol/L, [3]符合罗马Ⅲ胃肠功能紊乱诊断标准[4]:①持续性或反复出现消化不良症状, 如慢性上腹部痛或不适, 腹胀, 易饱, 嗳气, 泛酸, 恶心等, 病程超过4 周。 ②不存在可能解释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 如内镜检查未发现溃疡, 糜烂, 肿瘤等器质性病变, 实验室, B超, X线等检查除外肝胆胰及肠道器质性病变等。 ③消化不良症状在排便后没有缓解, 或消化不良的发作与大便次数或性状的改变无关。

1.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阴虚血瘀诊断标准[5]:主症:①口干咽燥, 饥不欲饮, 胃脘灼热; ②脉络瘀血 (口唇, 齿龈, 爪甲紫暗, 肌肤赤缕) , 刺痛;次症: ①胃脘隐痛嘈杂, 脘痞不舒; ②大便干结③舌红少苔或舌紫暗;④脉涩或细数。 主症必备兼次症2 项以上, 结合舌脉可诊断。

1.4 纳入标准

①年龄在36~70 岁成年人; 符合西医诊断及中医辨证标准; ②签订知情同意, 有较好的治疗依从性。

1.5 排除及剔除标准

①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②合并心、脑、肝、肾、肺及造血系统严重疾病; ③近1 个月内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代谢紊乱或外伤、 大手术等; 有急性冠脉综合征、 心力衰竭、 急性脑梗死等应急情况者及合并感染者;④不愿合作者及精神病患者。

1.6 研究方法

1.6.1 基础治疗对照组及治疗组均: 予以①糖尿病基础治疗, 使血糖控制在空腹血糖4.4~7.0 mmol/L, 餐后2h血糖7.2~8.0 mmol/L; ②改善胃肠功能:2 组均服用多潘立酮片 (国药准字H10910003, 10mg, 3 次/d) 。

1.6.2 分组治疗治疗组:口服养阴通络汤剂, 药物组成如下: 北沙参15 g, 牡丹皮15 g, 麦冬12 g, 玉竹10 g, 浙贝12 g枳壳10 g, 当归12 g延胡索6 g, 半夏8 g山药10 g上方加水500 m L, 文火水煎30 min, 取汁100m L, 二煎加水250 m L, 煎20 min, 取汁100 m L, 两煎混合, 分早晚2 次温服。 2 组疗程均为3 周, 治疗期间停用其他可能影响该研究的药物。

1.7 中医证候及体征

参照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中主症及次症标准记分, 主症:无症状0 分, 轻度1 分, 中度3 分; 重度5 分。 次症无症状: 0 分; 轻度1 分; 中度2 分; 重度3 分, 采用积分法, 治疗末统计症状积分改变情况。

1.8 疗效判定方法采用尼莫地平法

症状积分减少大于95%为临床痊愈, 症状积分减少大于70%为显效果, 症状积分减少大于30%为有效, 症状积分减少不足30%为无效。 总有效率= (治愈+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总有效率= (治愈+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2 组中医证候积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87.88%, 对照组总有效率62.5%, 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2.2 2 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两组组内比较

治疗后证候积分均较同组治疗前减少 (P<0.05) , 组间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积分小于对照组,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治疗组证候改善优于对照组 (P<0.05) 。

2.3 2 组复发率比较

2 组患者治疗后, 跟踪随访3 个月, 治疗组与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27.2% 和41.8% , 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长期慢性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性腹泻是较为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 现代医学认为, 这与糖尿病患者的神经内分泌因素有关, 包括内脏植物神经病变、肠道激素分泌失调、电解质失衡以及胃肠功能障碍。 近年研究发现糖尿病胃肠动力异常与Cajal间质细胞这一类细胞群的活动有密切关系, Cajal间质细胞产生慢波电活动, 可能导致胃肠运动的改变, 控制着胃肠平滑肌的节律性收缩[6]。 糖尿病患者由于体液因子及脊髓神经、 迷走神经、 肠肌间神经等神经丛的调节, 出现体液分泌紊乱的现象, 如缩血管物质内皮素的大量释放可加重胃肠黏膜的缺血, 导致蠕动改变; 神经丛变化导致胃肠黏膜及平滑肌出现缺氧、缺血等现象, 内脏血管收缩, 强烈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7], 该研究中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腹胀、 上腹痛、腹部烧灼感、便秘、等消化系统不良症状。 多潘立酮可在胃肠壁中起作用, 对肠胃的推动作用起到促进作用, 而且可以加速餐后的胃排空, 对贲门括约肌的紧张性有一定的增进功效, 从而减少食物向食管的反流, 甚至是防止其反流[8], 使患者症状改善。

糖尿病并胃肠功能紊乱属于中医 “消渴”“痞证”“呕吐”“泄泻”“便秘” 等范畴[9], 主要病机为肝脾失和, 致肝气不畅失疏泄, 横逆犯胃以上逆[10,11], 故中医治疗应以疏肝和胃, 畅气降逆、除痞消积为主[12]。 笔者认为, 本病的重要病机为阴虚血瘀。 消渴病基本病机为阴虚内热, 胃以降为和, 喜润而恶燥, 胃阴不足, 虚火内生, 濡养无力则嘈杂, 疼痛隐隐;胃失和降, 胃气上逆则恶心, 呕吐;胃阴亏虚, 津液不足, 则肠道干涩, 传导失司, 大便干结。 阴虚日久, 阴损及阳, 则至气虚内生, 脾虚则运化无力, 气机失调则腹胀;阴虚日久, 脉道干涩, 无力行血则瘀血内生, 阻于胃络则加重疼痛, 因此, 养阴活血通络应为主要的治法。 方中北沙参甘凉, 益阴清热, 益胃生津, 牡丹皮苦, 微寒, 清热凉血, 活血化瘀, 共为君药, 臣以麦冬、玉竹养阴清热, 配以浙贝苦寒, 制酸止痛, 半夏降逆止呕, 当归补血活血, 枳壳, 延胡索理气止痛, 山药养阴益气。 此外, 当归性温, 于大队苦寒药中配伍, 防寒凉太过而伤阳气, 防阴寒凝滞而至血凝成瘀;枳壳、延胡索辛温, 防阴寒太过而阻滞气机, 全方养阴而不助邪, 驱邪而不伤正, 攻补兼施, 以补为主, 共奏养阴通络之效。

该研究中, 在西药治疗基础上, 予养阴通络法治疗糖尿病胃肠功能收到很好的疗效, 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 减少复发率,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养阴通络法治疗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5例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 对照组32例, 2组在给予基础治疗的同时, 口服多潘立酮片, 治疗组加服养阴通络汤剂, 2组观察时间均为3周。结果 经治疗, 治疗组总有效率87.88%, 对照组总有效率62.5%;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治疗组3月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活血清热祛湿法联合多潘立酮片可使糖尿病胃肠功能患者临床症状有较明显的改善, 复发率降低。

关键词: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养阴通络法,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永魁, 赵新亮.香砂六君子汤治疗糖尿病胃轻瘫48例[J].河南中医, 2011, 31 (1) :80-81.

[2]吴卫明.探索糖尿病腹泻发病机制及中西治疗[J].黑龙江中医药, 2011, 40 (5) :3-4.

[3]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Delinition,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complications[M].WHO/NCD/NCS, 1999:31-32.

[4]Drossman DA.The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M].3rded.Mclean, VA:Degnon Associates 2006:6.

[5]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376, 383.

[6]许新芳, 林琳.Cajal间质细胞和P物质在糖尿病大鼠结肠组织中的改变[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2006, 26 (7) :555-557

[7]徐金兰.枸橼酸莫沙比利胶囊联合四磨汤治疗老年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1 (15) :1649.

[8]逯德平.联用多潘立酮和奥美拉唑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效果分析.当代医药论丛, 2015, 13 (20) :256.

[9]周萌.从痞满论治糖尿病胃轻瘫的思路[J].河南中医, 2008, 28 (3) :15-16.

[10]孟得静, 黄小艳, 邢朝年.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的中西医结合治疗[J].吉林中医药, 2010, 30 (12) :1047-1049.

[11]徐金兰.枸橼酸莫沙比利胶囊联合四磨汤治疗老年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1 (15) :1649-1651.

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 篇3

关键词:肿瘤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康复,中医,治疗策略

全球恶性肿瘤的发病率近年呈持续升高趋势,中国的消化系统肿瘤发病率及病死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特别是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胰腺癌、原发性肝癌等发病率均在恶性肿瘤中位居前列,根治术给早期消化道肿瘤患者带来福音[1],但是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作为常见的围手术期并发症[2],给患者带来痛苦。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 postoperative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PGD) 是指胸腹部手术后不能及时恢复的消化系统功能障碍,常见于腹部肿瘤术后[3],主要包括四个方面[4]: 术后恶心呕吐、术后腹泻、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 术后胃瘫) 、术后功能性肠排空障碍( 术后肠麻痹) 。

PGD的发病机理非常复杂,由于手术创伤、麻醉方式、术后应激及全身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术后胃肠激素紊乱、神经系统失衡,胃肠功能会不同程度遭受抑制,造成胃肠蠕动缺乏协调性。现代医学对于PGD的治疗主要采用对症处理,治疗措施包括静脉使用大量的液体治疗,以达到预定的增加心输出量的目的,可以改善内脏灌注; 使用促进胃肠道动力的药物、放置胃管进行胃肠减压、避免术后早期进食进水、吸氧、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预防感染、解除痉挛状态、止痛、使用促胃肠动力药及相关激素,但仍然缺乏针对胃肠功能障碍的主动干预措施。这些措施旨在降低PGD的发生率,但是临床效果有限。

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快慢是决定术后能否迅速痊愈的必要组成部分。在中医“脾胃学说”指导下,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证实,围手术期采用中医药方法可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中医之“理”

现代医家对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病因病机的认识主要集中在脉络受损、气滞血瘀和手术创伤致脾胃脏器受损,府剑英等[5]认为手术损伤脉络,术中出血,术后陈积留滞,使中焦气机郁结而致胃瘫。朱太平等[6]根据现代手术操作原理提出: 手术造成胃瘫的原因除了金刃所伤,耗伤气血,脉络脏腑受损外,手术过程中的暴露冲洗等操作使寒邪入胃,水停为饮使胃失和降也是其病机所在。术后肠腑功能失常而导致胃瘫,水饮、糟柏、气滞血瘀等内邪阻滞肠腑而导致肠麻痹。蔡晓刚[7]认为手术耗伤正气,首先影响到的是肝主疏泄的功能,造成气机不利,通降失常,进而导致脾胃失于运化,肠道传导失司,属于中医学“肝木横犯脾土”的病机。当代医家认为术后单纯恶心呕吐在于脾胃虚弱,外邪侵犯脾胃,胃气上逆,如彭秀晴等[8]提出,手术过程中存在诸多因素,属于外邪,外邪侵犯脾胃,使脾胃受损,运化失权,升降失调,胃气上逆,而成恶心呕吐。术后腹泻病因病机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水湿不运和肠道失固,《内经》云“湿盛则濡”,刘政军[9]认为正气内虚是许多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根本发病原因,而手术进一步加重正虚,脾胃虚损,水湿运化不利而生濡泄。曹波等[10]认为肿瘤患者正气内虚,手术耗伤气血,肠道正气不足,失于固摄,而致腹泻,加之水谷不化,中气下陷、肾阳不足等原因,终成滑脱,将使病情危急。笔者认为,对于以上当代医家的观点应该综合归纳,抽丝剥茧,消化道肿瘤不离人体中焦脾胃,而一切影响脾胃气机升降的原因都可以导致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所以,追本溯源,中气升降失常和气机太过、不及才是本病的根本病机,具体分析如下。

1. 1 中气升降失常

笔者认为: 中气者,土也,在人为脾胃,为天地人身初始之气。中气运转,则生两仪( 阴阳) ,阴阳升降,三才( 三焦)成形[11]。故曰: “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由于贲门到阑门( 胃、小肠) 属中焦为太阴脾和阳明胃所主,中焦脾胃主腐熟通降、生清降浊。阑门到魄门属下焦,为阳明大肠所主,主传导,主通降糟粕。阴阳者,升降之枢纽,其中太阴脾胃主升,阳明胃肠主降,三焦者,升降之道路也,胃降则上焦火金下潜,脾升则下焦水木升腾,中焦脾胃运转,则上下交通。所以人的整个生命活动是以中气( 脾胃) 为根,阴阳( 太阴、阳明)为本,三焦为道; 阴阳、三焦、五脏六腑之功能,皆是中气的变化,皆是土枢四象的表现。而中气( 一气) 周流不畅,则变生诸病。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病因病机方面,中气的升降出入决定了该病的的发生、发展、转归和预后。

1. 2 气机太过、不及

术后人体气机的“太过”与“不及”产生了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四大并发症,即恶性呕吐、腹泻、胃瘫、肠麻痹。气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但不外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故《素问·六微旨大论篇》曰: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 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然而,气机只有符合规律的升、降、出、入运动,保持相对协调平衡状态下,才能发挥其维持人体生命的作用。气机失衡会影响到人体气机的平衡协调运动,导致“气机不畅”或“气机失调”的病理病变,从而出现手术后胃肠功能的紊乱。比如气机在某些局部发生郁滞不通,升降出入受阻,气的运动不及,脾胃阳气不及( 功能受限) ,从而出现胃瘫和肠麻痹; 气的上升运动太过,可以产生术后恶心呕吐; 气的上升运动不及或下降运动太过,出现术后腹泻。

2 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中医之“法”

2. 1 明确病机,区别不同

笔者认为对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肠功能紊乱辨证,首先应区别于普通外科患者。普通外科患者,多为青壮年,身体强实,正气充足,脏腑机能健全,体内的主要邪毒为手术所致气滞血瘀,治疗时以攻邪为主即可; 而肿瘤病人以中老年人居多,脏腑机能减退,加之肿瘤消耗,正气不足,阳气渐衰,加之手术损伤,虽然可能存在手术所致气滞血瘀及肿瘤所致热毒、湿阻、寒凝等内邪残留体内,治疗时不可一味采用攻伐之法,应注意扶正、温阳等治疗。

2. 2 全身辨证结合局部辨证

局部辨证与全身辨证相结合是笔者治疗该病的又一特色。本病患者病性虚实夹杂,本虚标实,全身表现多与其正虚相关,而局部表现则多与病灶局部所存在的邪实相关。如胃瘫患者术后可见盗汗或自汗、乏力、发热等气阴两虚、阴虚火旺、湿热内阻等全身表现; 局部则可有痞满、胀痛,喜温恶寒,甚至恶心呕吐等局部虚寒气滞瘀阻症状。相反,若不对局部与全身进行分开辨证,就容易出现虚实混淆的情况,在治疗立法时攻邪与扶正左右为难,邪实不祛,症状不消,疾病难愈,而患者已是正气大虚,对于不能进食的患者更是后天乏源,攻邪又恐伤正,简单地攻补齐下则可能出现治疗缺乏针对性,起效慢甚至药物作用相互抵消等与立法组方原意相违背的情况。

2. 3 恢复气机升降

本病的病位主要在中焦脾胃,但是由于术后情志失调导致肝失疏泄,所以条达肝气和理顺脾胃之气升降是治疗的重点。其病因病机是在患消化系统肿瘤以后,正虚的基础上受到手术进一步耗伤,脾胃虚弱是其疾病关键,是疾病之本,而脾胃升降功能失常为标为实,术后胃瘫、术后肠麻痹辨证以脾虚不运、升降失常为主,主要表现为虚性证候,治法是恢复脾阳,而术后恶心呕吐及术后腹泻则以平胃降逆与升提气机为主要治法,主要表现为实性证候。

3 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中医之“方药”

在中气升降失常、气机太过、不及的“理”与恢复气机升降、全身辨证结合局部辨证的“法”的指导下,遣方用药的关键是根据病种,选择中药给药途径。笔者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内治法主要包括中药的口服、胃管或营养管灌注等,外治法以中药灌肠、中药膏剂外敷、针灸推拿等。

3. 1 术后恶心呕吐及术后腹泻以内治为主

内治是中医治疗中运用较为广泛的治疗手段,除了口服外还有经肠内营养管滴注等手段,对于术后恶心呕吐与术后腹泻的患者可用中药内服的方法。术后恶心呕吐以降逆止呕为主,“降”是主题,但不能直接降,需要把上逆的胃气向周围分散,该类患者往往以全身脾胃虚弱,局部胃气上逆为主,因此内治立法为运化脾胃,平冲降逆,常用旋覆代赭汤合平胃散作为底方,随症加减,常用药: 党参、白术、茯苓、薏苡仁、大腹皮、莱菔子、旋覆花、代赭石等。

腹泻常见辨证可分为寒泻和热泻,但消化道肿瘤术后腹泻以胃肠传导功能太过为主要表现,主要病机为脾虚不固,其主要矛盾在于本虚,多属于阴盛阳虚的特点,偏于寒泻。由于术后免疫力低下,功能不足,要扶助胃肠功能,立法应以补脾固涩为主。肿瘤患者多为老年人,天癸将尽,肾阳不足,加之手术损伤脾胃阳气,因此往往辨证为脾肾虚寒,此类患者临床表现多有清晨腹泻,腰膝酸软,肢冷,神疲乏力,因此,常以小建中汤合四神丸加减作为基础方,同时配合干姜、细辛等温热中药以加强局部温里散寒之功。

3. 2 术后胃瘫及肠麻痹以外治为主

术后病人存在禁食水或因胃肠功能紊乱不能配合服药,故对术后胃瘫和术后肠麻痹的患者大多不能接受内服汤药治疗。而中药外治法是采用外敷、涂抹、灌肠等方法使药物通过穴位、鼻腔、肠道、阴道、关节等人体局部的皮肤、黏膜进入体内,达到更直接的治疗作用; 《黄帝内经》“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 清朝外治大师徐灵胎提出: “若其病既有定处,在皮肤筋骨之间,可按而得者,用膏药贴之,闭塞其气,使药物从毛孔而如腠理,通经达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服药尤有力。”术后胃瘫及肠麻痹以脾阳不足为主,运脾通阳即是补脾。大量的临床观察显示,通过中药外治后,多数患者可在术后7 到14 天恢复胃肠功能。

3. 2. 1 中药保留灌肠中药保留灌肠是指通过直接灌肠或肛门滴注的方式,使中药汤剂进入患者直肠。具体方法为:将药物浓煎至100 m L后,控制温度为39 ~ 41°C,使用去除针头的输液器进行肛门滴注,插入肛管深度约15 ~ 20 cm,灌肠结束后嘱患者先采取左侧卧位,继而右侧卧位,最后平卧约30 分钟后坐起,以使药物在肠道内尽可能散布,尽量让药物在肠道内保留药物1 小时以上后排出,以保证药液在肠道内的充分吸收。

笔者的临床使用体会是: 灌肠药物不会经过胃肠吻合口,有利于其愈合,并能够减轻胃肠道负荷,避免中药对胃黏膜的刺激作用,而且能对胃肠道神经系统内的化学感受器和药理感受器产生刺激,促使肠道蠕动,产生自主性排便,排气反应加速术后肠道功能的恢复。灌肠方药较为灵活,常以调胃承气汤为基本方,随症加减。正虚者用党参、茯苓、白术、黄芪等健脾益气; 腹胀明显者可加香附、柴胡、莱菔子等行气通腑; 气滞常用芳香行气之品如: 木香、沉香、枳实、厚朴等;血瘀患者则多用活血破血之力较强的虫类药物如穿山甲、全蝎、蜈蚣等; 伴恶心呕吐可加旋覆花、代赭石、竹茹、生姜等降气化痰止呕; 舌苔厚腻脾虚湿盛者可加豆蔻、砂仁、苍术等;内有郁热可加黄芩、黄连、栀子等。

3. 2. 2 中药膏剂外敷中药外敷治疗是将中药方制成特殊的制剂贴敷于病灶局部或特殊穴位的治疗方法。临床应用的心得: 药物对穴位局部的刺激通过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的作用起到特殊的治疗效果; 作用直接,起效快,操作筒便; 防止口服药物加重胃肠负担。左明焕等[12]采用中医外治法治疗肿瘤术后胃瘫综合征65 例,先将艾条点燃后于上脘、中脘及神阙穴施灸5 分钟,待局部皮肤温热后将外敷药物敷于以上穴位,再于外敷处施灸15 分钟,结果总有效率96. 92% ,平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 13. 21 ± 6. 27) 天。

外敷治疗具体方法是将既定的方药研磨成粉或直接选用配方颗粒[13],每次以普通药勺取2 满勺,以适量黄酒、醋、蜂蜜、姜汁调成糊状后均匀涂于10 cm × 10 cm医用贴膜上,再将贴膜贴敷于患者目标穴位或者局部皮肤。每次贴敷根据患者自身情况保留2 ~ 3 小时后揭下,每天1 ~ 2 次。以黄酒、醋、蜂蜜以及姜汁作为调和剂,主要因为酒性发散,作为亲和力较强的有机溶剂有助于药剂的调和,选择食醋调和既能够增进疗效又能帮助调理诸药; 生姜辛温,归脾胃经,能降逆止呕,以姜汁作为调和剂即能促进药物透皮吸收,又能帮助药物引经直达脾胃,其自身降逆止呕之功又能起到治疗作用; 由于蜂蜜具有一定的黏性,使用蜂蜜还有助于药物与皮肤更好地贴合,促进药物吸收。而此四者均为生活中常备之品,便于获取,成本较低又对人体无害,有利于患者出院后继续自助治疗。

在外敷药物的选择方面,《本草问答》言: “香善走,故透达经络脏腑而无所不到。”因此外敷药须用易透皮吸收的药,如行气药、活血药、虫类等,芳香药味,能够透过皮肤、黏膜吸收是中药外治得以开展的前提,直接影响疗效。根据归经选药: 外敷常常是贴敷于特定穴位,选择一些归脾胃肠经的药物,循经直达病所,如肉桂归脾、肾、心经; 陈皮归脾、肺经; 半夏归脾、胃、肺经; 吴茱萸归脾、胃、肝、肾经; 川椒归脾、胃、肾经等。辨证选药: 以“通”为用的中药: 温阳( 川椒、干姜、丁香、肉桂、吴茱萸) 、行气( 木香、槟榔、香附、枳实、枳壳、厚朴) 、化瘀( 乳香、没药、延胡索) 、祛痰化湿( 半夏、陈皮) ; 以“降”为顺的中药,如枳实、代赭石、旋覆花等,并且应慎用柴胡、葛根、升麻、苍耳子、蝉蜕、紫苏叶等升提之品。外敷穴位常选用神阙、上脘、中脘、下脘。

3. 3 针灸作为辅助疗法可运用于胃肠功能紊乱四症

针灸疗法主要包括普通针刺治疗、耳穴治疗、温针灸、穴位注射、艾灸。汪洋等[14]将22 例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中西结合治疗组和单纯西医治疗组,中西结合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中医针灸治疗,3个疗程后中西结合治疗组总有效率( 90. 91% ) 远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组( 45. 45% ) 。灸法主要是借助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灸法作用于人体可起到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癥散结等作用,孙华[15]将17 例胃肠功能紊乱病人随机分为两组,结果温针灸组优于常规针刺组。穴位注射是基于中医经络腧穴理论和西医药理将西药注射液注射于特定穴位的治疗方法,将针灸与西药的作用相结合共同起效,李艳等[16]将33 例胃癌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结果治疗组肠鸣音恢复时间和胃功能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通过辨证使用针刺艾灸,可在药物配合治疗的同时,调整全身气机,使气机升降有常,使患者尽快康复。

4 结语

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 篇4

1 临床资料

本组186例患者, 其中男121例, 女65例, 年龄25~73岁, 平均年龄43.25岁。其中24例术前胃肠道功能紊乱。

2 原因分析

2.1 创伤因素

对于脊柱晚上患者而言其诱因多为突发事件, 患者突然丧失活动功能, 身体与心理均会遭受直接冲击, 故而出现失眠、疼痛以及焦虑等。再加之手术创伤, 极易出现胃肠功能紊乱。在本研究中, 20例患者出现心理焦虑、消极而抑郁, 其中24例术前胃肠功能紊乱, 女16例, 男8例;9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

2.2 手术创伤

患者需接受解剖, 受到刺激、牵拉、水肿压迫或者术后血肿等因素的影响可导致交感神经激惹, 继而诱发胃肠功能紊乱症状。其中创伤大115例患者中11例术后出现胃肠功能紊乱, 微创手术71例患者中5例出现胃肠功能紊乱。

2.3 麻醉因素

患者接受手术后其被抑制的交感神经逐渐转变为兴奋状态, 降低了迷走神经兴奋度。同时术后给予患者药物以对胃酸予以中和, 对应急性溃疡予以有效预防。上述现象均会减弱肠蠕动功能, 诱发麻痹性肠梗阻, 无法运送肠内容物至远端。肠内容物在血液弥散或者细菌发酵与分解作用下会产生气体, 与胃肠道分泌物以及咽下空气积累后导致肠腔膨胀, 继而诱发腹痛以及腹胀等。术后20例使用H2-受体阻断剂 (西咪替丁) , 50例使用 (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 , 其中65例出现胃肠功能紊乱症状, 12例较重, 53例较轻。

2.4 应用镇静止痛剂

在镇痛与麻醉时主要给予阿片类药物, 对胃肠道产生刺激后使其收缩, 致使肠腔内压提升, 诱发胃肠痉挛, 对结肠蠕动与胃排空予以延缓。在止痛时则主要给予吗啡类药物, 可抑制中枢继而致使大脑无法快速应对正常排便反射产生的感觉刺激, 致使患者便秘。本组186例中115例全麻患者, 48例术后应用镇痛棒出现胃肠功能紊乱, 其中20例症状严重;61例硬膜外麻醉中5例出现胃肠功能紊乱, 症状均较轻;10例局部麻醉中1例出现胃肠功能紊乱, 此患者系车祸伤致胸椎压缩性骨折的中年女性患者 (焦虑、抑郁) 。

2.5 卧床时间过多

人体之所以会正常排便原因在于结肠运动处于正常状态。集团运动属于结肠运动的一种, 可向远处推进且快速进行, 蠕动时收缩很强烈, 2~3次/d。由于患者长期卧床, 活动量减少, 代谢下降后减弱以集团运动为主的肠蠕动, 肠道吸收过多水分后诱发便秘。本组23例患者术前绝对卧床休息, 术后卧床1 d 10例 (椎体成形术) , 1例术前已出现胃肠功能紊乱;术后卧床5~7 d 76例中47例胃肠功能紊乱, 其中5例术前发生过。

2.6 排便方式与环境产生变化

正常人在排便时位于结肠远端的直肠会纵向开展肌收缩, 与腹壁肌收缩结合后可增高腹内压。大便时多为蹲位, 可促使腹腔中产生最大压力继而在重力影响下排便。而床上排便时要增加腹压主要应用深吸气, 排便时腹压便会降低。再加之由于患者为床上排便, 排便环境产生变化, 患者心里不适应便会人为对便意予以抑制, 进而抑制整个结肠活动, 排便反射刺激便会下降, 进而诱发便秘。

2.7 术后进食时间延后

据调查, 患者术后每推迟1d进食其出现便秘的危险性便会提升6.4倍。有些患者及其家属对于术后进食时间存在错误认识, 以为也要在肛门排气后才可进食, 故而术后部分患者进食与饮水的时间向后推迟, 对患者食欲产生影响, 同时也不利于肠功能的恢复。本组术后1 d进食的10例中1例便秘 (局麻) , 术后2 d进食的151例中6例胃肠功能紊乱, 术后3~5 d进食的25例中5例胃肠功能紊乱。

3 护理对策

3.1 对患者情绪予以稳定并改变环境

由上文可知, 患者便秘也关联于心理因素与排便环境。躯体创伤是心理刺激来源的一种且比较严重, 可在极大程度上冲击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故而护理人员需尽早开展心理疏导工作, 提供心理支持, 消除焦虑与紧张等不良心理, 对患者情绪予以稳定并使其放松。在排便时可给予遮挡设施, 对排便环境予以构建, 防止患者人为抑制排便意识, 对患者开展健康宣教, 使其认识到对情绪予以稳定与调整生理节奏可有效缓解胃肠道功能紊乱的相关症状。通过连续2 d对本组患者进行心理干预, 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紊乱症状均有所缓解, 其中11例女性患者尤其明显。

3.2 术前开展清洁灌肠

术前对患者行清洁灌肠可对脊柱患者术后便秘现象予以明显减少。在术前开展灌肠时应注重清洁度, 对于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有着直接影响。术前灌肠清洁度越高术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速度则越快;若术前残留粪便则术后极易导致患者出现大便干结现象, 降低胃肠道功能, 继而诱发纳差或者腹胀等症状。在术前灌肠时最好为粪便为液状, 且没有粪块, 清晰度高。本组186例患者术前均行清洁灌肠, 其中14例术前便秘者5例灌肠后无法自行排出大便, 通过人工抠便。术后本例中有7例患者出现便秘, 术后3~5 d下地活动后, 便秘逐渐消失。

3.3 尽快对饮食予以恢复

术后应尽早为患者提供肠内营养, 这样可对术后胃肠紊乱时间予以有效缩短, 且不会提升并发症的发生率。由于进食会产生反射, 进而对胃肠蠕动产生刺激, 亦可增加胃肠激素的分泌量, 促使胃肠动力获得提升。

3.4 确保饮食的合理性

为患者制定科学的饮食计划, 并开展营养宣教活动, 使患者及其家属了解饮食的合理性可加速康复进程。需一日三餐, 同时主食需合理搭配粗细粮, 每日需提供水果与蔬菜, 以确保纤维素的摄取。纤维素可增强对消化道的生理刺激, 提升粪便容积与重量, 进而刺激肠壁, 增强肠蠕动, 缩短肠内容物的通过时间, 增加粪便水分后软化大便, 使其更易排出。

3.5 穴位按摩

术前指导患者开展深呼吸, 对腹部肌肉紧张力予以练习。同时可指导患者按摩腹部, 具体方向为由升结肠开始, 而后依次为横结肠、降结肠以及乙状结肠, 按摩时为环形, 手法先轻后重, 而后再先重后轻。在按摩过程中患者需自行开展收缩提肛肌, 促使肛部神经敏感度获得提升, 对括约肌收缩产生刺激后使肠蠕动增强, 而后产生便意。此外还需对足三里、脐周以及合谷穴予以按摩, 可对肠胀气现象予以缓解, 提升食欲。

3.6 对镇静止痛剂予以合理使用

术后勿给予患者可对胃肠动力产生影响的药物, 对于静脉止痛剂需减少其频率与用量, 防止便秘现象。在本研究中48例患者于术后给予镇痛棒出现胃肠功能紊乱, 经停止或减少用量、腹部按摩后腹胀逐渐减轻。

故对胸腰椎手术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 可减轻患者的痛苦, 避免因胃肠功能紊乱而影响患者治疗, 缩短其住院时间,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 篇5

关键词:心胸外科,手术,胃肠功能紊乱,影响因素,防治措施

心胸外科术后,由于麻药等多种原因影响,易出现胃肠功能紊乱[1],为进一步探讨引起原因及防治措施,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6月~2011年12月间收治146例心胸外科术后患者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6月~2011年12月收治146例心胸外科术后患者的资料,男72例,女74例,年龄3~78(38.21±21.96)岁。所有患者均选择气管插管全麻下手术治疗,麻醉时间121~760(336.68±110.45)min。其中先天性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43例,冠脉搭桥术5例,瓣膜置换术40例,心包剥离术4例,法洛氏四联征4例,马凡氏综合征及主动脉窦瘤破裂各1例,肺部及纵隔病变48例。据手术情况选择体外循环89例,57例未选择,手术时间280.16±123.21min。

1.2 方法

提取所有患者病例,进行逐份统计登记。详细记录患者是否有胃肠功能紊乱发生。对出现胃肠道紊乱患者,详细记录患者性别、是否运用体外循环、麻醉时间、出血量、总动脉阻断时间及治疗措施。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4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数据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性别与胃肠功能紊乱关系

通过对比,腹泻、便秘、腹胀男女发生几率相当,无明显差异,恶心呕吐发生几率对比,女性高于男性,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 体外循环与胃肠功能紊乱关系

通过对比,腹泻、便秘、腹胀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发生几率无显著差异,恶心呕吐发生几率对比,体外循环高于非体外循环差异显著,P<0.05,见表2。

2.3 胃肠功能紊乱发生与麻醉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失血量关系

出现胃肠症状与未出现对比,恶心呕吐发生与麻醉时间关系密切,差异显著,P<0.05;腹胀与主动脉阻断时间关系密切,差异显著,P<0.05;腹泻与失血量关系密切,P<0.05,见表3~5。

3 讨论

心胸术后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并发症,其中以便秘发生率最高,其次为恶心呕吐[2]。本组研究发生便秘者110例,占75.34%,恶心呕吐发生39例,占26.71%,偏低于相关文献[3],分析原因,考虑为手术方式、药物、体质等相关因素导致。

相关文献报道导致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发生的高危因素为性别、体外循环、麻醉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中术后失血量[4]。通过进一步研究分析,发现女性发生恶心呕吐发生几率明显增高,其原因可能为体质因素,出血量大、体外循环时间长、麻醉时间长等因素,都可使本身体质较弱的女性人群更加虚弱,不但使机体长时间处于应激状态下,影响到体内激素水平,促进炎症递质的释放,胃肠道内血管通透性增高,且大量失血和长时间的麻醉等,引起机体组织灌注量不足,各组织均处于缺血缺氧状态,机体处于代偿阶段,保证心脑供血供氧气,相应就会出现胃肠道缺血缺氧加重,出现胃肠功能降低、肠黏膜脱落、坏死、胃肠蠕动降低等一系列自我保护功能,从而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发生[5]。本组出现胃肠症状与未出现对比,恶心呕吐发生与麻醉时间关系密切,差异显著,P<0.05;腹胀与主动脉阻断时间关系密切,差异显著,P<0.05;腹泻与失血量关系密切,P<0.05,可以更好说明其发生几率与失血量、麻醉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的相互关系。

综上,为避免胃肠功能紊乱发生,应尽量减少手术、麻醉时间及术中术后出血量;对体弱患者术前应适当调整,提高机体素质,以更好地适应术中长时间缺血、缺氧状态。通过这些调整,相信均可以有效降低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出现。

参考文献

[1]王继娟.针刺治疗心胸外科术后并发胃肠功能紊乱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2006.

[2]王继娟,江巍,阮新民,等.心胸外科术后并发胃肠功能紊乱106例分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8(4):76-77.

[3]王侠,李庆,刘晶梅,等.腹针对心脏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胃肠激素影响的临床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5):862-863.

[4]古力·沙尔阿,刘智艳.外科术后胃肠功能紊乱针灸治疗研究进展[J].新疆中医药,2011,29(6):63-66.

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12月~2014年5月在广州市越秀区妇幼保健院就诊的行剖宫产术的368例产妇。纳入标准:年龄25~35岁, 未经试产, 择期手术, 于术前对产妇及其家属进行宣教, 并征得其同意;手术采用行腹耻上横切口的剖宫产术;麻醉采用腰硬联合麻醉, 同时进行术后镇痛;术后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或者腹部胀痛、纳呆、下腹疼痛、恶露不畅且色暗、舌黯淡苔厚腻等胃肠功能紊乱、瘀血内阻症状, 中医辨证为脾虚湿困挟瘀的初产妇。排除标准:不符合纳入标准;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既往有胃肠道疾病病史或者腹部手术病史;有血液系统疾病病史;治疗时不合作者。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妇在年龄、麻醉和手术时间、术后出血量、新生儿身高及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根据产妇的手术日期随机对其进行分组, 日期是奇数的是观察组, 日期是偶数的是对照组。所有产妇均于产后进行相应的治疗。

1.2.1 治疗方法

观察组 (184例) :采用加减运脾饮治疗, 组方:益母草、丹参及黄芪各15 g, 当归、白术、枳实、藿香、通草、厚朴各12 g, 陈皮6 g。由本医院的制剂室配制方剂 (药材均由天诚制药公司提供) , 2煎/剂混合成300 ml, 术后6 h产妇开始服药, 服用150 ml/次, 2次/d, 连用5 d。对照组 (184例) :于相同时段口服等量温开水。两组患者于治疗期间均应避免服用任何影响胃肠动力的药物。

1.2.2 临床护理干预

于治疗的同时对患者进行临床护理干预, 首先, 向患者宣传疾病相关临床知识, 令患者对疾病的发生与治疗、日常生活及护理的一些注意事项有一定认识;同时, 在对患者病情、心理充分了解的前提下, 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对患者的不良情绪进行疏导, 使其于治疗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其次, 在探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具体情况后, 对患者进行进食指导。患者于排气后可行流质饮食, 术后2~3 d可行半流质饮食, 且应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此外, 指导患者多进行如翻身、下床走动等活动, 以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最后, 于治疗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 记录其疾病进展状况, 如若出现异常状况, 及时进行相应临床治疗, 同时对患者的治疗药物以及日常饮食进行相应的调整。

1.3观察指标

观察有无腹胀、恶心呕吐、呃逆、乏力、腰酸背痛、纳呆等临床症状, 在患者术后第1~5天根据症状评价表[1]进行评分, 见表1;判定标准为疗效指数[2], 显效为疗效指数≥76%;有效为指数处于51%~75%;好转为指数处于26%~50%;无效则疗效指数≤25%, 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好转) /总例数×100%。另观察两组产妇术后自主功能的恢复时间, 主要包括起床、进食、排气或排便等情况, 以及观察组产妇治疗前后在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心电图等变化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Excel软件建立实验数据库, 在双重核对确定数据无误后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前后产妇的主要症状积分、疗效对比, 见表2, 表3。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b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2.2两组产妇术后自主功能的恢复时间比较, 见表4。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2.3 安全性检测

服药前后观察组患者的肝肾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余指标如血、尿常规和心电图也未见异常, 说明加减运脾饮用于临床是安全可靠的。

3 讨论

祖国医学的传统理论立足于“整体观”, 强调疾病的“标本兼治”, 提倡“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一般毒副作用少。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中医病理机制与妇科术后诸症相似:脾胃的升清降浊功能紊乱, 浊阴不降, 清阳不升, 气机不畅, 元气受损, 津液大耗, 瘀血内停[3]。因此在运脾饮前期研究的基础之上, 结合多年的临床观察和体会, 考虑到产妇“产后百节空虚、多虚多瘀”的特点以及汤药的口感, 本研究根据“健脾在运”和“勿拘于产后也勿忘于产后”的治疗原则, 将运脾饮加减为:益母草、丹参及黄芪各15 g, 当归、白术、枳实、藿香、通草、厚朴各12 g, 陈皮6 g。方中君药白术与厚朴能够运脾除湿、调和脾胃;陈皮、藿香与枳实均芳香化浊, 能够行气消胀、和胃止呕;臣药当归和黄芪益气补血;佐药丹参、益母草助臣药祛瘀生新;使药通草通络下乳, 载药上行。全方补益气血、健运脾胃, 兼祛瘀生新之功, 可用于防治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紊乱。观察组184例患者中, 显效48例 (26.09%) ;有效81例 (44.02%) ;好转40例 (21.74%) ;无效15例 (8.15%) ;总有效率为91.85%。对照组184例患者中, 显效11例 (5.98%) ;有效44例 (23.91%) ;好转74例 (40.22%) ;无效55例 (29.89%) ;总有效率为70.11%, 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且用药具有安全性。

综上所述, 气血充足是促进产妇产后恢复的根本基础, 而脾胃的健运与否直接影响产妇的产后恢复。因此, 对于剖宫产术后诸证的防治, 要从调和脾胃功能及保证产妇气血充足两方面入手, 本研究依据以上两点进行防治, 结果表明加减运脾饮在促进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方面安全有效, 为临床上利用中药促进产妇剖宫产术后恢复提供了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吴文源.症状自评量表.中华精神科杂志, 1986, 19 (5) :121.

[2]吴少祯.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 (标准)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305.

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84例慢性胃肠功能紊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患者及家属均同意参与本次研究, 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1) 均经胃镜、纤维结肠镜检查和结肠气钡灌肠检查等排除其它胃肠道器质性疾病; (2) 均经X线光片、B超及实验室检查排除肝、胆、胰等严重疾病; (3) 排除具有糖尿病、肾病、结缔组织疾病及精神疾病等病史者。使用随机数字列表将所有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男27例, 女15例;年龄19~36 (26.75±6.71) 岁;病程6~17 (12.21±4.12) 个月;其中肠易激综合征39例, 功能性消化不良3例。研究组男29例, 女13例;年龄18~39 (26.31±6.58) 岁;病程7~19 (12.67±4.15) 个月;其中肠易激综合征38例, 功能性消化不良4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及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无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诊断标准

1.2.1 肠易激综合征诊断标准

根据罗马Ⅲ诊断标准[3]进行诊断, 病程≥6个月且具有持续的腹痛或腹部不适症状, 且具有以下特点中两项以上: (1) 每天排便次数超过3次或每周排便次数少于3次; (2) 临床症状发生次数随着排便次数的变化而变化; (3) 临床症状的变化随着粪便性状的变化而变化。

1.2.2 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标准

具有餐后饱胀、早饱、上腹灼热感及上腹痛等中的一种或多种症状, 并且表现为反复发作或持续的慢性过程;上述症状在排便后无法缓解;排除其它可引发症状的器质性疾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多塞平、培菲康及谷维素联合进行治疗, 中午时给予多塞平12.5mg口服, 晚睡前给予25mg~50mg口服;给予培菲康3粒/次, 2次/d, 于饭后30min以温水服用, 重症患者剂量加倍;给予谷维素40mg, 3次/d口服。研究组采用多塞平、培菲康及曲美布汀联合进行治疗, 中午时给予多塞平12.5mg口服, 晚睡前给予25mg~50mg口服;给予培菲康3粒/次, 2次/d, 于饭后30min以温水服用, 重症患者剂量加倍;给予曲美布汀餐前口服, 体质量≤50kg的患者一次服用100mg, 体质量>50kg的患者一次服用200mg, 3次/d。两组均接受为期4w的治疗。

1.4 疗效判定标准

(1) 显效:临床症状全部或基本消除; (2) 有效:临床症状显著缓解; (3) 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或恶化。

1.5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 20.0统计软件中进行统计和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24%,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7.1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3 讨论

慢性胃肠功能紊乱是受多种发病因素引起的以胃肠道症状为主的一种常见的异质性疾病,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胃肠道排泄和进食等功能异常, 并且随着病程的延长, 患者往往还合并有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失眠、头痛、焦虑及神经过敏等症状, 由于该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4]。曲美布汀是一种胃肠运动节律调节剂, 能够对机体胃肠平滑肌的运动发挥双向调节效果。相关报道显示, 曲美布汀主要作用于和机体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的阿片受体, 当机体胃肠道出现低运动情况时, 其能够对胆碱能神经受体进行抑制, 进而对乙酰胆碱的释放进行有效的抑制, 达到抑制胃肠道平滑肌运动的效果[5]。相关研究表明, 精神因素是引发慢性胃肠功能紊乱的主要因素, 而抑郁、焦虑等心理情绪可以通过脑肠轴导致机体胃肠运动和分泌功能出现紊乱。多塞平的作用机制包括: (1) 能够作用于脑肠轴而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痛觉反应进行调节, 进而直接改善临床症状; (2) 影响神经体质而增强胃肠道动力; (3) 缓解患者的抑郁和焦虑情绪, 进而改善患者的全身症状[6]。而培菲康能够直接补充机体胃肠道中的正常生理菌群, 加快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分解, 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降低胃肠道中肠源性毒素的生成和吸收。本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 (95.24%) ,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7.1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对慢性胃肠功能紊乱采用曲美布汀、多塞平及培菲康联合进行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金世禄, 张学娜.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2, 16 (13) :140-143.

[2]贾琪.西沙比利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胃肠功能紊乱[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 (24) :4897-4898.

[3]马文孝, 王绥叶.中药渗入肠线注入穴位治疗慢性胃肠功能紊乱80例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 2012, 31 (6) :19.

[4]郭君.曲美布汀联合双歧三联活菌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Meta分析[J].安徽医药, 2012, 16 (1) :91-94.

[5]刘慧敏, 陈富超, 朱雪松, 等.国内曲美布汀联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安徽医药, 2013, 17 (12) :2125-2128.

上一篇:布氏杆菌病的护理下一篇:新型连接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