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糖尿病

2024-11-28

住院糖尿病(精选9篇)

住院糖尿病 篇1

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所致的以高血糖为特点的代谢性疾病[1]。 为了研究出初诊糖尿病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 该文对患者进行了相关调查研究,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选取该院2013 年12 月—2014 年12 月收治的500 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初诊糖尿病住院患者设为观察组, 初诊糖尿病非住院患者设为对照组。观察组 (n=300) , 对照组 (n=200) 。观察组:男性患者:女性患者=164:136; 年龄范围30~70 岁, 平均年龄 (50.39±10.95) 岁;病程在1~4 年, 平均病程 (2.06±1.50) 年。 对照组:男:女为98:102;年龄范围28~73 岁, 平均年龄 (50.64±9.97) 岁;病程在2~5 年, 平均病程 (2.17±1.26) 年。

1.2 方法

观察组:对观察组患者进行糖尿病综合治疗, 接受糖尿病健康教育, 调整饮食方案, 加强运动并采取胰岛素和相关药物进行治疗。 整个疗程共持续3 个月。

对照组: 对对照组糖尿病患者进行简单糖尿病教育, 治疗时间同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 观察患者的血糖达标时间和低血糖发生率。 观察患者的生存质量 (心理维度、生理维度、社会维度、治疗维度) 并进行评分。 分值越高, 生存质量越差。

1.4 统计方法

所有研究结果的数据均使用SPSS 20.0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低血糖发生率采用率 (%) 表示, 用 χ2进行检验;血糖达标时间和生存质量评分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时间及低血糖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血糖达标时间为 (9.35±6.50) d, 低血糖发生率为2.00% (6/300) 。对照组患者的血糖达标时间为 (45.17±10.36) d, 低血糖发生率为22.50% (45/200) 。观察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且低血糖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评分对比

观察组患者生存质量4 个维度评分较低, 而对照组患者生存质量4 个维度评分较高。 观察组生存质量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糖尿病作为WHO确认的四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 不但能够使患者身体虚弱, 而且经常伴有严重的并发症[2]。 糖尿病的症状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与代谢紊乱有关的表现, 一类是各种急性和慢性并发症的表现[3]。持续的高血糖和长期代谢紊乱会导致全身组织器官, 特别是眼、肾、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的损害和衰竭[4]。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主要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和糖尿病神经病变[5]。

目前, 虽然没有根治糖尿病的方法, 但是可以通过多种治疗手段来控制糖尿病[6]。 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教育,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指导患者如何控制血糖, 如何自我监测血糖; 控制日常饮食, 少食油脂含量丰富的食物;增加体力活动, 改善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胰岛素进行治疗。

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可从血糖控制水平、 低血糖发生率和患者的生存质量来进行评价。 该研究结果与梁慧, 张萍, 蓝海云等学者在《住院与非住院初诊糖尿病患者病情控制和生存质量评估》[7]一文中得出的结论大致相同, 该文中糖尿病患者经过糖尿病教育、饮食治疗、 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后, 患者的生存质量总分为40~45 分之间, 患者的血糖达标时间为10 d左右。 在杨存美、马燕兰、亢君等学者的《糖尿病住院患者低血糖发生时间段的调查及分析》[8]一文中, 糖尿病患者经过住院治疗后, 患者的一般低血糖发生率1.12%, 严重低血糖发生率0.27%。

该文当中, 观察组初诊糖尿病住院患者生存质量评分分别为 (12.10±3.39) 分、 (21.35±5.02) 分、 (4.31±1.70) 分、 (4.33±1.32) 分, 患者的血糖达标时间为 (9.35±6.50) d, 患者低血糖发生率仅为2.00% (6/300) , 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P<0.05) 。

综上所述, 对于初诊糖尿病患者来说, 及时进行住院治疗, 不但能够缩短血糖达标时间, 降低低血糖发生率, 而且还能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 该治疗方案效果良好, 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分析初诊糖尿病住院与非住院患者糖尿病的控制及生存质量。方法 选取该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300例初诊糖尿病住院患者作为观察组, 200例初诊非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率、生存质量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较短, 低血糖发生率仅为2.00% (6/300) , 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较低, 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对于初诊糖尿病患者来说, 及时进行住院治疗, 不但能够缩短血糖达标时间, 降低低血糖发生率, 而且还能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初诊糖尿病,住院,非住院,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史春静, 孔娟.非住院患者血糖情况的调查及有效干预[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 19 (3) :276-277.

[2]陈晴, 黄慧.糖尿病住院患者胰岛素泵的使用和护理[J].健康必读, 2013, 12 (12中旬刊) :411-412.

[3]洪爱英, 盛清霞.老年糖尿病住院患者服药安全的护理管理[J].医学信息, 2014, 12 (1) :448-449.

[4]黄宝真, 汤先钊.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15例护理体会[J].实用医药杂志, 2014, 31 (8) :739-740.

[5]邓政伟, 陈志君, 林党新, 等.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糖代谢异常临床观察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24 (20) :187.

[6]陶文锦.对糖尿病住院患者推行健康教育新模式的效果探讨[J].中国医疗前沿, 2013, 23 (19) :93-95.

[7]梁慧, 张萍, 蓝海云, 等.住院与非住院初诊糖尿病患者病情控制和生存质量评估[J].疑难病杂志, 2013, 12 (9) :718-720.

[8]杨存美, 马燕兰, 亢君, 等.糖尿病住院患者低血糖发生时间段的调查及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15, 50 (3) :303-307.

住院糖尿病 篇2

方法:选择例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并总结护理措施。

结果:例均顺利通过治疗,无护理安全事故。

结论:医护人员应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在疾病观察,基础护理,专科护理,药物指导,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方面针对性安全措施,保证护理安全。

关键词:糖尿病 老年患者 护理安全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9-0115-02

近年来,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及生活方式的改变逐年上升的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现多为中老年人,该病具有病程迁延,无特效疗法,并发症多,需要综合控制的特点[1,2]其危害性对于生理功能不断下降的老年患者影响更大,老年糖尿病患者作为病区的特殊群体,存在着越来越大的护理风险,如何加强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是当前严峻且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医院根据患者安全目标,制定了一系列安全管理制度,强化安全意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10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60岁以上患者239例,其中90岁以上2例,80~89岁33例,70~79岁70例,60~69岁134例,女性119例,男性120例。

1.2 结果。239例均顺利通过治疗,无护理安全事故发生。

2 老年糖尿病患者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

2.1 病情观察方向。

2.1.1 老年糖尿病患者多合并较严重的并发症,许多新入院病人在家多长期卧床,可能已经发生皮肤破损、压疮,护士在接待新病人时,如不认真查看,与病人家属交待,易引起护患纠纷。

2.1.2 老年糖尿病患者各种脏器功能衰竭,对降糖药的代谢也慢,饮食不能按照糖尿病饮食要求进餐,易发生低血糖昏迷,特别是在凌晨3~4点极易发生,夜班护士巡视病房时如不认真,可能误认为病人在熟睡,易错过最佳抢救期,更严重时,科直接导致死亡。

2.2 基础护理方面

2.2.1 老年糖尿病患者皮肤菲薄弹性差,抵抗力下降,全身营养障碍,如果对病人的翻身、皮肤护理不到位极易发生压疮。

2.2.2 部分患者有活动能力障碍,皮肤感觉障碍,在使用热水袋时易发生烫伤。

2.2.3 老年糖尿病患者抵抗力差,如皮肤不能及时保持清洁,易合并多部位的感染。

2.3 专科护理方面。老年糖尿病患者需监测血糖,以更好的观察病情,指导治疗,但多半病人记忆力下降,经常忘记监测血糖时间,又对反复的血糖监测,血液检查误解,认为血越抽自身的血便月少,导致血糖漏测,以及监测时间不准确。

2.4 药物治疗方面。

2.4.1 老年糖尿病患者视力下降,自己注射胰岛素时消毒范围不够,剂量不准确。停顿时间不足,导致药物浪费,皮肤感染。

2.4.2 口服降糖药,服药时间不正确,甚至遗忘,使血糖难以控制。

2.4.3 老年糖尿病患者反应性差,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时不能及时发现。

2.5 健康教育方面。糖尿病病人的健康教育非常重要,对于老年人群尤甚,许多在老年期初查出糖尿病的病人,对糖尿病的疾病知识缺乏,对饮食运动治疗等方面不知所措。

2.6 心理护理方面。糖尿病是慢性代谢性疾病,有些老年患者认为无法治愈,“老了,能吃就吃”,不想严格控制血糖,不能配合治疗,也有一些老年患者对于糖尿病过多关注,焦虑。

3 老年糖尿病患者安全隐患的对策

3.1 病情观察。

3.1.1 对于所有新入院病人应全面检查全身皮肤情况,对于已发生压疮,皮肤破损的病人,护理人员应与家属当面交待,并及时填写压疮报告单至护理部,积极采取措施,减轻局部压力,换药以避免压疮的进一步发展,促进压疮的愈合。

3.1.2 要求夜间巡视时一定要每一小时到床边巡视,看到病人有平稳的呼吸,五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必要时可摸脉搏,如遇异常情况及时血糖、汇报医生,及时处理。

3.1.3 对重点病人,如病情危重、神智不清。有纠纷倾向的病人应加强巡视。

3.2 基础护理。

3.2.1 对于老年病人皮肤菲薄,弹性差,营养障碍,长期卧床,感觉运动障碍的按Brand评分从感知,潮湿,活动能力,移动能力,营养,磨擦与剪切力等方面进行评分,填写难免压疮评分表≤12分高位人群上报护理部,实行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三级质控。

3.2.2 对于老年病人采取调节室温,增加盖被的方法,尽量避免使用热水袋。

3.2.3 加强老年糖尿病患者“三无、四短、六洁”护理,保持全身清洁,避免合并感染。

3.2.4 协助卧床病人翻身,叩背,促进痰液排出,防止发生坠积性肺炎。

3.2.5 对于有跌倒倾向的病人,我们从年龄,既往史,精神状况,功能障碍,意识障碍,排泄障碍,药物,插管情况等方面进行评分≤6分,悬挂防跌倒标识与家属签订《预防跌倒告知书》,并针对各病人的情况采取适宜的护理措施。

3.3 专科护理。向患者做好宣教,告知患者监测血糖的重要性,并向其讲解红细胞的存活期,消除病人的误解。对于记忆力下降的患者,我们采取用定时器的方法,提醒患者,以确保监测时间的准确性。

3.4 药物治疗。

3.4.1 向老年糖尿病患者做好健康宣教,指导病人正确的消毒范围,剂量调整,注射后停留5~6秒再拔出针尖。对于视力下降的病人可以戴老花镜,对于年纪大,自护能力差的病人在出院前教会病人家属为病人注射胰岛素。

3.4.2 加强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口服药的宣教,告知患者各种药物的作用,服药时的注意事项,住院期间一日三次送药到口,出院前在病人口服药盒上注明服药的时间。

3.4.3 用药后,加强对患者用药疗效以及不良反應的观察,多与病人沟通,及时发现不良反应。

3.5 健康教育。对于所有住院的老年糖尿病患者,除责任护士每天针对性的宣教以外,每周四下午固定由糖尿病专科护士进行饮食、运动、药物治疗、血糖监测等方面的专题讲解,以使病人更好的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配合治疗,战胜疾病。

3.6 心理护理。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应加强沟通,做好心理护理,特别是长期得不到家人陪伴,内心抑郁,有不良倾向的患者更应主动关心病人,在病人生日时,可由病区为患者过生日,让其感受到温暖。

4 小结

老年糖尿病住院患者存在多方面的危险因素,护理人员应主动发现,并针对原因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确保护理安全,以实现病人安全目标。

参考文献

[1] 郭名富.老年糖尿病低血糖反应临场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10,5(1):96-97

糖尿病住院病人的健康宣教 篇3

1 临床资料

2007年1月—2008年6月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的糖尿病病人共108例, 其中男63例, 女45例, 年龄18岁~85岁, Ⅰ型糖尿病12例, Ⅱ型糖尿病96例。

2 健康宣教方法

2.1 语言教育

医护人员利用巡视病房期间用通俗易懂、简明扼要、便于记忆的语言, 耐心的讲解, 反复宣教。

2.2 文字教育

向病人及家属发放糖尿病知识手册, 在病区内设宣传橱窗及展板、宣传栏等有关知识, 让病人自己阅读理解。护士给予必要的解释, 使病人正确理解教育的内容。

2.3 定期召开医患座谈会

病人及家属可相互交流个人治疗、保健、康复的体会。主治医师针对个体情况给予具体指导和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

2.4 示范教育

根据病人的文化程度与接受能力, 用简便易懂的方法讲解并示范血糖、尿糖监测及注射胰岛素的方法等。

3 健康宣教的内容

3.1 心理指导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疾病。但只要有信心、遵医嘱, 就可以控制病情, 降低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从而解除病人及家属的思想负担, 提高其遵医依从性和坚持治疗战胜疾病的信心。通过与病人交谈, 了解病人的心理、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的情况。针对病人的个体差异, 如文化层次、社会地位、认识能力的不同, 进行恰当的健康教育, 以解决病人的情感障碍, 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从而使被动治疗变为主动治疗[1]。

3.2 饮食指导

让病人及家属了解饮食治疗的重要性。对糖尿病病人来说饮食治疗是最基本、最主要的治疗。合适的饮食治疗有利于减轻体重, 改善脂肪代谢紊乱和控制高血压, 所以对糖尿病病人应根据其标准体重、工作性质和营养状况计算日所需总热量。由膳食科负责配方, 并使病人尽快熟悉自己的餐量分配, 用餐种类。病人不得随意食用零食, 忌烟酒, 在血糖不稳定的情况下, 不能食用含糖的水果等, 谨防因饮食不当而引起血糖不稳定。

3.3 运动指导

向病人及家属讲解运动疗法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为病人制订有规律的运动计划, 是糖尿病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病人的个体情况分别进行指导,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循序渐进, 不可太劳累, 持之以恒, 要选择合适的时间, 如饭后1 h, 运动方式以散步、游泳、慢跑、打太极拳、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并随身携带糖尿病救助卡、含糖食品以备急用。

3.4 用药指导

让病人了解所用药物的服用方法、服用时间及不良反应。应遵医嘱正确用药, 不要自行改药或停药。对注射胰岛素的病人及家属要学会其正确抽取胰岛素的方法, 正确选择注射部位, 严格无菌操作, 更换注射部位以防肌肉萎缩, 同时应告知储存胰岛素的方法。

3.5 血糖的自我监测

血糖水平是判断糖尿病治疗情况的最直接的指标。在住院期间告知病人血糖的意义及正常值范围。指导病人掌握正确监测血糖的方法。以便出院后经常监测血糖水平, 可为调整药物剂量及饮食提供依据。指导病人每2个月~3个月返院检查1次糖化血红蛋白, 每6个月~12个月检查尿微量蛋白和眼底状况。

3.6 指导预防并发症

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主要包括:低血糖、酮症酸中毒及高渗性昏迷, 告知病人低血糖的主要症状:如饥饿感、头晕、心悸、出汗、恶心、呕吐、腹泻、病人出现高热、昏迷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平时要在医生指导下正确应用降糖药, 使血糖维持在6.1 mmol/L~11.1 mmol/L为宜。如出现低血糖反应应立即口服糖类食物。糖尿病病人的皮肤感染后不易愈合, 所以轻微的创伤也应及时到医院处理, 以防损伤久治不愈, 引起严重感染。

4 结果和体会

应用健康宣教方法对糖尿病病人进行指导行之有效。住院病人在院内遵医依从率达100%, 出院后随诊58例病人, 95%的病人能坚持饮食及运动疗法, 92%的病人能定期测血糖, 遵医嘱用药, 定期体检。要搞好糖尿病教育, 必须病人、护士、家属等相互合作, 才能使病人血糖得到理想的控制, 有效地减少和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了糖尿病病人的生活质量, 减轻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使病人对护理质量满意度有很大提高。

参考文献

住院糖尿病 篇4

结果2.1 本调查显示:实验组健康教育内容掌握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血糖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4)表2 两组患者相关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比较注:X2=26.1

P<0.05表3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注:X2=19.0

P<0.05表4 两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前后血糖变化情况(x±S,mmol/ L)注: P<0.0013

讨论3.1 实现健康教育工作规范化: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健康教育有着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2],传统的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内容不够系统、全面、不能通俗易懂,教育过程缺乏阶段性,有时也因为护士个人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的差异而致教育不到位,而且护士觉得健康教育做与不做、做好与做坏都一个样。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使健康教育有计划性、针对性、预见性[3]。用规范的健康教育临床护理路径对病人实施健康教育可以使护士在工作中有章可循, 克服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语言、风俗、地域上的差别,避免了盲目机械地实施护理教育及由于个人水平、能力不同造成的护理效果差,达不到预期目标,保证了临床护理路径的连续性、完整性。从表中可以看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按其时间和内容进行糖尿病基本知识、护理技能、自我监测和管理等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知识水平及自我管理。3.2 提高了糖尿病患者满意度和护士的综合素质:路径的实施,使护理人员主动服务在患者的身边,及时满足患者及家属的各类需求, 融洽了医、护、患关系,使主动护理取代被动护理,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4],临床护理路径在健康教育的应用过程中,需要护士对病人的受教育水平随时进行评估,评价病人何时进入下一个阶段,對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具有独立的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由此促进糖尿病专科护理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水平的提高,进而为专科护士的培养奠定了基础,提高了护士的综合素质,有效地减少护理疏漏,增强护士工作的责任心和沟通能力, 规范了临床护理行为,拓宽了护士知识面,树立了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护理质量得到了全面提高。4

住院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 篇5

关键词:糖尿病,基础护理,症状护理,药物护理

糖尿病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代谢性疾病, 其患病率有逐年升高趋势, 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 营养和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血糖监测、药物治疗和健康教育是糖尿病现代治疗措施。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 护理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 基础护理

1.1 环境与休息

室内环境要清洁干净, 温湿度适宜, 微小气候适宜, 保持空气清新, 避免受凉。 患者应注意休息, 适当活动, 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和卫生习惯, 戒烟限酒。 失眠是患者常见的护理诊断, 噪声、疼痛、不良心态和环境干扰是常见护理问题。 因为睡眠周期随年龄而改变, 老年患者常常表现为睡眠不深并经常苏醒, 易出现睡眠障碍, 因此老年糖尿病患者常出现“睡眠型态紊乱”之护理诊断。 护士应尽量采取非药物治疗和护理措施, 保证患者睡眠质量。

1.2 饮食护理

饮食治疗和护理是糖尿病的基础性治疗措施, 不论哪种类型也不论是否服用将将药物, 患者均应坚持严格和长期的饮食治疗。 护士要使患者明了饮食治疗在疾病控制中的重要性, 必须严格遵守饮食治疗基本原则, 严格按糖尿病饮食进餐, 并掌握食物互换方法。按照早、中、晚餐依次为1/5、2/5、2/5 或1/3、1/3、1/3 分配热量, 必要时一日多餐。 提倡食用粗制米面和适量杂粮, 忌食葡萄糖、蔗糖及其制品, 多摄入膳食纤维 (40 g/d以上) 。 优质蛋白的摄入量应占总蛋白量的1/3 及以上, 少食高胆固醇食物, 忌食动物脂肪。 餐后仍感饥饿难忍的应用胰岛素者, 应食用无营养价值食物充饥。

1.3 运动护理

护士应根据患者的身体和疾病本身的实际情况, 遵循循序渐进和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 指导患者选择运动时机、运动方式、运动频次和运动时间, 并做好病情的自我观察。 运动应在餐后1 h左右开始, 选择散步、太极拳、保健操等有氧运动方式, 频次为3~5 次/周, 30min/次左右, 以感到不疲劳为度。 患者要掌握观察运动开自我感觉的技能, 如出现异常应及时停止运动, 必要时就医。

1.4 心理护理

护士应运用护理程序, 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 了解其健康和生活态度及其配合治疗护理等基本情况。 护士要关心体贴患者, 耐心介绍糖尿病基本知识, 解释一旦诊断为糖尿病必须坚持终身治疗, 经过合理治疗可以控制病情发展, 预防和控制并发症的发生, 能像正常人一样工作、学习和生活, 利用家庭和社区资源, 使之正确面对疾病, 积极配合并顺利完成治疗和护理活动。

2 病情观察和健康教育

2.1 病情观察

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典型症状、 遵医嘱为患者检测血 (尿) 糖、血脂、血压以及糖化血红蛋白等生化指标以及眼底等项目的检查, 注意观察是否出现DKA、HHS、低血糖等早期表现, 根据观察结果对病情变化和疗效进行准确判断。 随着病情进展, 患者的免疫力逐渐降低, 易出现皮肤感染, 护士应注意密切观察皮肤颜色、温度、感觉以及是否出现红肿、水疱、破溃、坏死等异常改变。 为避免糖尿病足的发生, 应密切观察足部皮肤以及双足趾甲、趾间、足底是否出现鸡眼以及是否出现甲沟炎、甲癣等异常改变。

2.2 健康教育

护士应告知患者饮食治疗的重要性和意义所在, 指导患者掌握治疗具体要求和措施并切实做到长期坚持。 护士应指导患者根据身体和疾病本身的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 掌握运动时机、频次和时间及其运动中的注意事项, 发挥其实际作用。 护士要告知患者使用药物名称、药理作用、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 指导患者观察和处理药物的毒副作用, 使患者掌握胰岛素皮下注射技能, 正确合理使用药物。 护士要教会患者及家属掌握血 (尿) 糖、体质量、血压等指标的家庭自我检测技能, 指导患者定期不定期到医院看医生, 监测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以及心脑肾、神经、眼底是否出现异常变化, 每年全面体格检查1~2 次, 以便及时了解治疗效果, 及早发现和治疗并发症, 并根据检测结果及早调整治疗方案, 合理调整药物剂量。

3 对症护理

3.1 皮肤护理

患者应切实做到勤洗澡勤换衣, 维持皮肤清洁;穿着衣物质地柔软, 宽松大方;为避免皮肤感染, 护理操作和应用胰岛素要严格消毒;为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要按摩患者皮肤;患者尤其女性患者易出现会阴瘙痒, 为减轻瘙痒出现湿疹, 小便后用温水清洗并擦干会阴皮肤。

3.2 眼部护理

患者若视物模糊, 应尽可能降低活动量和强度, 保持大便通畅, 防止发生视网膜剥离。 患者若视力下降, 为防止意外发生应协助其日常生活。

3.3 足部护理

为防止足部皮肤损伤, 袜子不得有弹性, 穿着软底宽头鞋, 外出不穿拖鞋;为保持足部清洁和趾间干燥, 患者应勤换鞋袜, 每晚用温水洗脚; 为预防烫伤的发生, 应小心使用热水袋、电热毯和电烤炉;修剪趾甲应与脚趾平;为促进足部血液循环, 应进行足部按摩和运动, 用热水泡脚, 并禁烟;经常检查足部皮肤是否出现外伤、鸡眼、水疱、破溃、感染等异常变化, 一旦发现应立即就医进行积极的对症治疗。

3.4 尿潴留护理

如因自主神经紊乱患者出现尿潴留, 可采用物理方法排尿, 无效时行导尿术。

3.5 酮症酸中毒护理

此类患者要绝对卧床、遵医嘱吸氧, 注意保暖, 运用护理程序寻找诱因。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神志、皮肤弹性、四肢温度以及24 h出入量是否出现异常变化, 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遵医嘱及时采取生物标本进行相应实验室检查。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为患者及时补充液体并静脉滴注小剂量胰岛素。 为预防感染的发生, 要加强皮肤和口腔护理。

3.6 低血糖护理

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饥饿感、 心慌、手抖、出汗、头晕、乏力等低血糖反应的临床表现, 发生后应为患者立即口服糖水或进食含糖食物, 必要时静脉注射40~60 mL50%葡萄糖溶液。

4 药物护理

护士应了解各类降糖药的药理作用、使用方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指导患者遵医嘱定时定量用药, 密切观察并及时处理用药出现的不良反应。 皮下注射胰岛素时, 护士要告知患者各种胰岛素的应用方法、起效时间与持续时间等基本知识, 严格执行医嘱, 控制血糖在适宜范围。

磺脲类、 双胍类、α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和吡格列酮类是目前临床常用的口服降糖药。 应是患者明确服药时间, 一般在餐前30 min左右服用磺脲类, 餐时或餐后服用双胍类, α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可与糖类一同进食, 不严格限制吡格列酮类服药与进食时间。

要按照血糖或尿糖检测值合理确定胰岛素用量。应置于4℃冰箱中保存胰岛素不宜冰冻, 使用期间宜放在低于20℃环境中, 要掌握剂量换算技能, 注意在药物有效期内使用; 必须以准确的剂量和专用注射器在避免震荡条件下抽取胰岛素; 应固定每次注射时间和注射剂量;注射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 经常按规律更换注射部位, 避免脂肪萎缩和硬化的发生;混合注射短效和长效胰岛素时, 应先吸短效再吸长效, 在混匀之后方可皮下注射;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低血糖反应, 发生后按照3.6 项下的方法进行对症处理。

基于以上分析, 护士要使患者掌握尿 (血) 糖的自我检测技能, 和使用胰岛素制剂的基本方法。 应在餐前30 min皮下注射普通胰岛素, 护士应亲自演示和指导病人进行不同部位的消毒与注射, 使患者切实掌握注射技能和技巧。 护士要与病人一同制定轮换注射部位计划, 保证相邻针眼间隔在1~1.5 cm之间, 按照尿糖每增加一个“+”增加4U胰岛素的方法调整应用剂量。 对应用新型胰岛素注射泵或注射笔的患者, 护士也应指导其掌握注射技能和方法。

应用胰岛素时, 应使患者掌握与饮食密切配合的方法和技能。 一是皮下注射与进食时间的灵活配合。 为避免低血糖反应的发生, 如应在餐前15~30 min皮下注射胰岛素CZI或混合制剂, 当仅用PZI时注射时间应选在早餐前1 h。 二是进食量配合。 糖尿病患者必须以饮食控制为基础合理使用胰岛素制剂。 护士应根据患者使用胰岛素制剂类型的不同, 根据其饮食控制情况, 为患者讲解用药时间、剂量和方法。

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会损伤各器官系统, 出现功能障碍。 在积极治疗的同时, 必须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 开展积极的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 使患者积极参与治疗和护理活动; 要针对患者出现皮肤、眼部、足部症状以及尿潴留、酮症酸中毒和低血糖等, 采取积极的预防性和临床护理措施, 避免和降低并发症发生机会;要为患者讲解各种治疗药物的药理作用、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 及时对症或对因处理出现不适症状的患者; 要为使用胰岛素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胰岛素的使用方法及保存方式; 要积极开展糖尿病教育活动, 帮助患者增强自我护理意识, 提高自我护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清爱, 花长娟.人性化服务在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 2015, 35 (4) :173.

[2]杨爱秋.饮食指导在糖尿病护理方面的应用探讨[J].糖尿病新世界, 2015, 35 (1) :180.

[3]丁茱萸.循证护理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糖尿病新世界, 2015, 35 (8) :150.

[4]张儆.护士在糖尿病护理中存在问题的调查与对策[J].糖尿病新世界, 2015, 35 (5) :224.

住院糖尿病 篇6

关键词:糖尿病,老年病人,住院,安全护理,不良事件

糖尿病是一种以慢性高血糖为共同特征的代谢异常综合征, 由于疾病无法根治需长期治疗等特点以及病人自身的生理及心理方面的特殊性, 在住院期间存在许多护理安全隐患[1]。当前, 随着法律制度的健全和护理学科的发展, 如何加强护理安全, 减少住院期间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是现代护理管理者研究的重要课题[2]。为此, 我科对收治的老年糖尿病病人实施安全护理干预, 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老年糖尿病病人100例, 男59例, 女41例;年龄60岁~83岁 (69.6岁±5.2岁) ;均为2型糖尿病, 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 (WHO) 糖尿病诊断标准;病程7.5年±5.2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59例, 高中31例, 高中以上10例;住院时间12.0d±5.5d。入组标准:年龄≥60岁、意识清晰、有一定的语言沟通能力、生活基本能自理、病人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排除标准:无法进行语言沟通、有精神及认知功能障碍、拒绝参与者。将100例病人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 两组病人年龄、性别、病程、住院时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两组病人均给予降血糖、胰岛素注射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在糖尿病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安全健康知识教育及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施行针对性安全护理干预, 具体措施如下。

1.2.1. 1 安全评估

入院后责任护士详细收集病人病史等相关资料信息, 了解病人的性格特征、病情、心理状态、家庭状况、社会支持能力等情况, 采用自制的糖尿病护理问题评估表对病人的视力、饮食、行为、用药、遵医行为及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等进行评估, 综合上述资料信息分析、判断病人当前存在的或潜在的安全问题及影响安全的危险因素和不良事件等, 如跌倒/坠床风险预警等, 详细做好护理记录及交接班, 并针对安全护理问题和危险因素制订有目标、有计划、针对性的预见性安全护理措施。

1.2.1. 2 预见性安全护理措施

(1) 低血糖:低血糖是糖尿病病人应用胰岛素和胰岛素促泌剂类药物治疗过程中比较常见的不良反应, 亦是常见的急症之一, 常见于糖尿病治疗的初期和糖尿病强化治疗期间。责任护士应加强对病人低血糖反应知识的健康教育, 通过发放健康知识宣教小手册、一对一讲解等方式向病人讲解胰岛素治疗的方法和目的, 低血糖发生的原因、初始症状和常见症状, 低血糖的应对方法, 坚持血糖监测与低血糖的关系等相关知识。低血糖易发生在凌晨或深夜, 对于容易发生低血糖病人可遵医嘱适当睡前加餐, 以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告知病人若出现饥饿感、出冷汗、头晕、心悸、四肢无力等低血糖症状及时通知当班护士及时进行处理。 (2) 跌倒/坠床:老年糖尿病病人由于身体、生理各机能减退, 导致行动迟缓、感觉迟钝、反应能力降低, 且常合并有视力异常、周围神经、血管病变、直立性低血压、足背动脉搏动异常、足部压力异常等, 易致其跌倒/坠床, 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防止病人跌倒/坠床是病区护理质量的重要保障。责任护士根据病人安全评估后的跌倒/坠床预警值, 在病人床头、护士站的病人一览表做好醒目的跌倒/坠床标识, 保持地面清洁干净无水渍、床旁无障碍物, 走廊等病区内的公共活动区域设置手扶栏杆, 指导并教会预防跌倒/坠床的自我保护行为, 嘱病人活动时需有人陪伴;对高跌倒/坠床风险预警病人加用床栏、加强陪护、协助其生活护理。 (3) 药物使用不当:老年病人由于记忆力和认知功能下降、视力模糊等极易出现漏服、误服等药物使用不当现象。责任护士发放口服药时严格执行送药到口、监督服下方可离开;使用胰岛素笔的病人, 责任护士做好交接班, 按时执行, 尽量避免病人自行注射, 以防止其看不清剂量抽注错误。 (4) 防受伤:老年病人对冷热感觉迟钝, 冬天注意保暖防止冻伤, 使用电热毯、热水袋时要防止烫伤, 热水袋内热水温度以48℃为宜, 用布袋包裹防止与皮肤直接接触, 并做好护理记录和详细交接班;沐浴时先调节适宜的水温, 不宜过冷过烫。病人下床活动时嘱穿好鞋袜, 外出行走时禁穿拖鞋防止足外伤, 并随身携带身份识别卡。 (5) 培养病人良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可以促进病人的健康行为, 减少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的发生。责任护士根据病人的身高、体重、劳动强度计算其每日所需总热量并折算成食品份, 为病人设计适宜的个性化饮食处方;通过强化教育等方式提高病人规范注射胰岛素、口服降糖药的遵医依从性;根据病人量身定制个性化的运动处方并指导坚持执行;手把手教会病人自我监测血糖的方法及胰岛素自我注射方法等。

1.2.2 效果评价

观察记录两组病人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不良事件的评定:凡与护理相关如跌倒、坠床、受伤、低血糖反应、不遵医服药等增加了病人的疼痛和负担的事件均为护理不良事件。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00%, 低于对照组的22.0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74, P<0.01) 。两组病人住院期间跌倒/坠床、受伤、低血糖反应、不遵医服药等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见表1。

例 (%)

3 讨论

3.1 对住院老年糖尿病病人实施安全护理的必要性

老年人由于生理性老化的原因, 心智逐渐下降、感觉迟钝、判断力差、活动控制能力全面退化, 跌倒/坠床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据报道, 糖尿病在病理性老化致跌倒/坠床发生率中居于第4位, 特别是病情加重时老年人意识、判断力、表述能力、肌力等下降明显, 更容易发生意外事件[3]。目前, 临床护理把安全护理作为整体护理的一部分, 与医疗治疗一起有机整合以达到辅助和增强治疗效果的作用。因此, 对住院老年糖尿病病人实施安全护理是必要的, 安全护理是保证护理质量的基础, 加强安全护理可防范或减少医疗事故和纠纷的发生[4]。

3.2 安全护理的实施有利于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老年糖尿病病人跌倒/坠床、受伤、低血糖反应等护理安全隐患不仅影响护理效果和康复, 还增加医疗费用, 给病人身心健康带来影响, 如何实施安全护理, 及时发现、防范安全隐患, 降低护理风险是护理工作的重点之一[5]。我科在病人入院时即给予全面的安全评估, 预测安全危险因素, 根据评估结果给予预见性护理措施, 严格进行监控, 把护理不安全因素控制在了最低限度。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实施安全护理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1) 。说明对住院老年糖尿病病人在实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通过评估病人存在或潜在的安全危险因素, 有目标、有计划、针对性地实施预见性安全护理措施, 保证了病人的安全, 减少了住院期间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德霞, 赵淑坤, 吕英华, 等.糖尿病护理团队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12, 47 (11) :974-976.

[2]徐艳, 郑小薇.强化安全教育对神经内科病人护理安全管理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 (6) :493-495.

[3]曾健, 刘丽萍, 黄颖, 等.基于对意外事件反思的老年护理院安全体系的构建[J].中国护理管理, 2013, 13 (12) :60-63.

[4]方利军, 王风妹, 陆爱军.精神障碍伴发骨折病人的安全护理[J].护理与康复, 2013, 12 (12) :1152-1153.

住院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多药性研究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8年—2011年在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糖尿病患者, 药物统计为本院病案室提供的电子病历档案统计为依据, 进入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案管理系统, 以2型糖尿病作为第一诊断患者为统计对象, 将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成人 (18岁~64岁) 糖尿病组和老年 (≥65岁) 糖尿病组, 老年糖尿病患者129例, 成人糖尿病患者193例。老年糖尿病组又分为三个亚组, 药物计算为出院前第1天使用的药物数量, 其中基质液体不作为药物数量统计例如氯化钠、葡萄糖等, 自服非处方药物不作为药物数量统计;病种数以出院诊断为统计依据;同时包括患者一般情况, 目前的诊断 (以ICD-10为标准) , 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等情况。同时合用5种以上药物为多药性。

1.2 统计学处理

由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统计教研究室采用SAS软件完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成人和老年糖尿病患者多药性比较 (见表1)

2.2 不同年龄段老年糖尿病患者之间的多药性比较 (见表2)

3 讨论

多药性可以有多种含义, 最常用定义根据药物多少判断, 一般药物认为同时合用5种或4种以上药物为多药性。也有人认为比临床需要使用更多的药物, 或使用过多不必要的药物, 后者有时很难界定, 例如使用同一类型药物两种以上。多药性、老年人本身生理和病理因素加在一起导致老年容易产生毒副反应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多药性导致老年患者服药时间、剂量和方法掌握困难, 老年患者的依存性差、重复治疗等。同时使老年患者的住院次数和死亡率增加。另外, 多药性增加了老年患者经济负担。

国外报道老年多药性统计数据内容较多, 涉及性别、受教育程度和时间长短、职业 (白领或蓝领) 、收入高低、婚姻状况、生活在社区和医疗服务机构等[1,2,3,4,5,6]。国内多药性报道仅限于耐多药性结核杆菌的报道, 未查到疾病多药性的报道, 只在老年病学教科书进行描述[7]。

本研究利用现代电子病历管理系统, 对老年患者多药性和多病性进行研究, 选择常见病和多发病为对象进行分析。老年糖尿病患者常常合并多种疾病和并发症, 住院患者进行检查和治疗, 选择比较合适的治疗方案后, 对其多药性和多病性进行统计, 本研究选择出院前1 d为依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病案管理系统得出数据可靠, 误差较小。本研究提示不仅老年糖尿病患者存在多药性, 而成人患者也普遍存在多药性 (74.0%) , 由此得出结论中国住院糖尿病患者多药性普遍存在, 老年患者尤为突出。老年糖尿病患者各年龄段间无统计学意义。同时研究提示糖尿病患者存在多病性。因此, 糖尿病患者的多药性和多病性是普遍存在的临床问题。简化治疗方案, 尽量使药物使用的数量、剂量减少, 使其达到比较合理的程度, 避免重复用药, 尽可能使用单一药物治疗多种疾病, 减少药物使用频次, 使用缓释剂型, 定期回顾治疗方案等等。

参考文献

[1]Syed IH, Kristina J, Mats T, et al.Analysis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olypharmacy and socioeconomic position among elderlyaged≥77years in Sweden[J].Clin Ther, 2008, 30 (2) :419-427.

[2]Alessandro N, Alessandra M, Mauro T, et al.Association betweenclusters of diseases and polypharmacy in hospitalized elderly pa-tients:Results from the REPOSI study[J].Eur J Inter Med, 2011, 22 (6) :597-602.

[3]Emily R, Hajjar, Angela C, et al.Polypharmacy in elderly patients[J].Am J Geriatric Pharmacotherapy, 2007, 5 (4) :345-351.

[4]Yesim GK, Anil B, Ayce A, et al.Polypharmacy in the Elderly:AMulticenter Study[J].J Am Med Dir Ass, 2009, 10 (7) :486-490.

[5]Catherine Y.Wing, Sarwat I, et al.Trends in comorbidity, disabili-ty, and polypharmacy in heart failure[J].Am J Med, 2011, 124 (2) :136-143.

[6]Lynch P, Riedel AA, Fan Y, et al.PDB 69Significant reduction inpolypharmacy and health care utilization with insulin pump therapy (CSII) in patients type2diabetes[J].Value Health, 2009, 12 (7) :A414.

住院糖尿病 篇8

1 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2010年1月至7月因糖尿病住院的30~60岁患者93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56例,女37例,平均年龄为(50.14±8.82)岁。同时随机抽取体检中心30~60岁的正常人93例作为对照组,平均年龄为(44.62±7.62)岁。

1.2 方法

1.2.1 人体测量

糖尿病患者入院时即测量身高和体质量,并计算患者的体质指数[BMI=体质量(kg)/身高(m)2]。同时记录并计算对照组的身高、体质量和BMI。

1.2.2 营养指标测定

患者入院后查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Y)计数,总蛋白(TP),白蛋白(ALB),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尿酸(UA),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同时记录对照组的相应指标。

1.3 评价标准

1.3.1 体质指数

根据2003年中国肥胖工作组提出我国的肥胖分类标准[4]:成年人BMI正常范围为18.5~23.9 kg·m-2;BMI>24 kg·m-2为超体质量,BMI>28 kg·m-2为肥胖,BMI<18.5 kg·m-2为低体质量。

1.3.2 血清蛋白质

血清TP正常值为(60~83) g·L-1,ALB正常值为(35~50) g·L-1。TP<60 g·L-1为异常。ALB<35 g·L-1为轻度营养不良,ALB<30 g·L-1为中度营养不良,ALB<25 g·L-1为重度营养不良[4]。

1.3.3 血脂和其他指标

TG正常值为(0.3~1.7) mmol·L-1,TC正常值为(2.83~6.00) mmol·L-1,HDL-C正常值为(0.78~2.21)mmol·L-1,LDL-C正常值为(1.56~5.72) mmol·L-1,UA正常值为(0.089~0.420) μmol·L-1,Hb正常值为(110~160)g·L-1,白细胞计数(4~10)×109·L-1 ,LY正常值为(0.8~4)×109·L-1,低于正常值者为营养不良。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结果采用SPSS 17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undefined表示。观察组和对照组间营养指标的比较采用随机样本均数Z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人体测量指标

观察组患者的年龄和平均身高和对照组比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BMI平均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在观察组中,有54.3%(50/93)属于超体质量和肥胖患者。

2.2 营养指标

观察组患者白细胞、血红蛋白、淋巴细胞、肌酐平均值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尿酸、总蛋白、白蛋白、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在糖尿病组中,有66.7%(62/93)属于高脂血症患者。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 论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预防、治疗和自我管理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糖尿病患者各阶段必不可少的治疗措施。其主要目的是达到或维持理想的体质量,配合药物治疗获得理想的代谢控制(包括血糖、血脂和血压等),防治各种急、慢性并发症。而体质量的控制因不同生理、年龄所需能量亦不同。成年后随年龄增长基础代谢水平不断下降,30岁以后每10年降低约2%,60岁以后下降更多[5]。各项研究都有提示,我国人群中,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来自超体质量和肥胖人群。肥胖会加重胰岛素抵抗和糖耐量异常,伴有肥胖的糖尿病患者不仅其药物治疗效果欠佳,而且还会增加并发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可能性。对肥胖的糖尿病患者,随着体质量下降,降糖治疗的疗效快而显著,降糖药物用量也可减少,甚至停药[6]。

在本研究观察组患者中,有54.3% 的患者属于超体质量和肥胖,有66.7%(62/93)属于高脂血症患者。在糖尿病患者营养治疗中,应首先将BMI作为重要疗效指标,特别是超体质量和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减少体质量应作为饮食治疗的主要内容,使患者达到缓慢而渐进性减轻体质量[7]。

观察组患者中有2例(2.2%)ALB低于正常值,说明30~60岁在糖尿病患者体内蛋白质贮存水平正常。因此,这部分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治疗中,蛋白质的摄入比例占总能量的10%~12%即可,食物中动物蛋白不应低于1/3,同时应补充一定量的豆类蛋白。蛋白质营养不良可导致免疫功能下降,间接影响胰腺的功能,加速并发症的出现。当然,糖尿病患者并发肾病时,应限制每天蛋白质的摄入,具体供应量应根据糖尿病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来调整[8]。

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常有脂肪代谢紊乱症状。高脂血症是糖尿病患者常有的并发症,以TG升高、HDL-C降低和LDL-C升高,TC正常或升高为特征。本研究观察组患者的TG、LDL-C平均值显著高于对照组,而HDL-C平均值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糖尿病患者易患心血管疾病,且心血管疾病已成为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70%~80%的糖尿病患者最终死于心脑血管并发症。因此,对30~60岁糖尿病患者制订治疗计划时,脂肪的摄入量应占总能量的30%以下,并注意脂肪种类的选择。饱和脂肪酸主要来源于动物脂肪和热带植物性油脂,如猪油、黄油、家禽的皮、椰子油和棕榈油等,可使血脂TC和LDL-C水平升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应严加限制。糖尿病患者应选择含不饱和脂肪酸,如大豆、鱼类和橄榄油等丰富的食物[9]。尽量减少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如人造黄油和煎炸烘焙的食物。其次,要鼓励糖尿病患者多运动。运动可促进肌肉利用葡萄糖,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HDL-C提高,延缓血管的病变。30~60岁人群体格尚健壮,更应加强体育锻炼。通过运动结合饮食减轻体质量,这可使LDL-C降低和HDL-C升高。提高食物纤维的摄入量,不仅可降低血脂,而且还能改善血糖和胰岛素水平[10]。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多选择含食物纤维丰富的食物,如荞麦面、燕麦片、玉米等粗杂粮和豆类、海带、紫菜、绿色蔬菜等,以利于改善血脂和血糖。

目前,对住院患者的营养状况是用综合多项指标来评价。常用方法有主观全面评定法(SGA)和机体组成评定法(BCA)。SGA的主要指标包括近期体质量(一般2周)、患者饮食情况、胃肠道症状和活动能力等的改变。BCA除了身高、体质量、BMI外,还测定血清ALB、LY和血脂等。由于30~60岁糖尿病患者住院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加上大多数患者回忆其之前的真实体质量很不准确[11]。因此,主要选择BCA来评价30~60岁糖尿病患者的营养状况。

由于患者的营养状况直接影响到疾病的转归和预后以及生活质量,故在临床上对患者进行系统的营养检查,作出正确的评价,及时给予营养治疗十分重要。糖尿病患者的营养状况,需从多方面进行评价[2]。对糖尿病患者的营养治疗,应根据其具体的营养状况来制订合理且切实可行的饮食治疗方案,避免盲目“饮食控制”,达到或维持理想的体质量,将患者血糖、血脂和血压控制在较好水平,以防治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从而达到营养治疗目的。

摘要:对糖尿病住院患者入院时进行营养评价,分别对93例30~60岁糖尿病患者入院时做人体测量和生化检查,与正常人群作对照。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体质量、体质指数、总蛋白、白蛋白、低密度酯蛋白以及三酰甘油的平均值均高于正常组、而高密度脂蛋白低于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表明,采用多项综合指标评价糖尿病患者的营养状况,是营养治疗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

关键词:糖尿病,营养评价,体质指数

参考文献

[1]Harden K A,Cowan P A,Velasquez-Mieyer P,et al.Effects of lifestyle intervention and metformin onweight management and markers of metabolic syn-drome in obese adolescents[J].J Am Acad NursePract,2007,19(7):368-377.

[2]蔡东联主编.实用营养师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941-980.

[3]Metzger BE.Diet and medical therapy in the optimalmanagement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J].NestleNutr Workshop Ser Clin Perform Programme,2006,11(1):155-165.

[4]陈春明,孔灵芝主编.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预防控制指南(试行)[M].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疾病控制司,2003:12.

[5]Harder H,Dinesen B,Astrup A.The effect of a rapidweight loss on lipid profile and glycemic control inobese type 2diabetic patients[J].Int J Obes RelatMetab Disord,2004,28(1):180-182.

[6]冯晓慧,蔡东联,曲丹,等.蝇蛆壳聚糖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脂代谢的影响[J].氨基酸与生物资源,2010,32(1):41-43.

[7]Kowlru RA,Abbas SN.The effect of intensive treat-ment of diabet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and progressionof long-term complication in insuhn-dependent diabetesmellitus[J].Odenbach S.J Diabetes Corn-plications,2004,18(5):282-288.

[8]冯晓慧,林宁,蔡东联,等.蝇蛆壳聚糖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胃肠动力的影响[J].糖尿病新世界,2010,(2):8-9.

[9]Nobecourt EJ,Acquerminet S,Hansel B,et al.Defec-tive antioxidative activity of small dense HDL3parti-cles in type 2diabetes:relationship to elevatedoxidativestress and hyperglycaemia[J].Diabetologia,2005,48:529-538.

[10]蔡东联主编.营养师必读[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718-740.

2型糖尿病首次住院患者特点分析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收集2008年1~9月天津市第三医院内分泌科首次住院且资料完整的DM患者300例,其中T2DM 279例(93%),T1DM21例(7%)。T2DM男性165例,女性114例,平均年龄(58±27)岁,平均病程(8.4±7.3)年,合并慢性并发症的患者273例,有6例患者未发现并发症。

1.2 方法

采集T2DM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计算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酮体、血压、血脂、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心电图、心脏超声、肝胆B超、下肢血管超声、头CT、眼科会诊等资料

1.3 诊断标准

(1)T2DM、高血压诊断标准:依据1999年WHO定义。(2)冠心病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3)脑血管病诊断:依据头CT提示新发或陈旧脑血栓、脑梗塞或既往曾明确诊断脑卒中。(4)DM视网膜病变(OR):由眼科医生通过眼底镜检查。(5) DM肾病(DN):测定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ALB),ALB≥30mg/24h为DN。(6) DM周围神经病变(DPN):临床表现、128Hz音叉检查及5.07/10g尼龙单丝检查下肢末端针刺觉、温度觉、轻触觉、振动觉。(7) DM酮症、脂代谢紊乱:依据常规及生化检查。(8)脂肪肝:肝胆超声。(9)感染、DM足:依据临床症状、体征及相关化验检查。

2 结果

2.1 T2DM患者性别、年龄构成见表1

年龄分成6组,分别为:A组(30~<40岁)、B组(40~<50岁)、C组(50~<60岁)、D组(60~<70岁)、E组(70~<80岁)、F组(80~<90岁)。

T2DM男性患者占59.14%,女性占40.48%,男性患者构成明显高于女性;C组在T2DM中构成最大36.20%(101/279),60岁之前男性患者构成高于女性,D组女性患者构成高于男性,70岁以后男女患者构成无明显差异。

并发症由高到低前三位依次是:冠心病(76.67%)、脂代谢紊乱(67.33%)、周围神经病变(59.67%),冠心病、脂代谢紊乱、周围神经病变男性多于女性。

2.3 不同年龄患者并发症构成见表3

C组、D组在并发症中所占比例最大,其中冠心病、脂代谢紊乱、周围神经病变、DM肾病、脂肪肝C组最多,脑血管病变年龄构成最大在E组。

3 讨论

从整理资料中看,300例DM患者中,T2DM占93%,T1DM占7%,符合我国DM人群的流行特点。T2DM住院患者中有慢性并发症的人数273例,占T2DM总人数的97.85%(273/279),提示就诊患者中有半数以上已有一种或一种以上并发症。其中C组、D组在并发症中所占比例最大,男性尤为明显,脑血管病的年龄构成最大在E组。

T2DM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到E组年龄段达到峰值,60岁之前男性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而60岁以后则提示女性高于男性,尽管本次研究为T2DM住院患者性别、年龄、并发症构成比的统计,但从某一侧面亦反应了T2DM患病的强度。本研究显示C组男性患者构成比最高,这与此年龄段男性工作压力大、社会应酬多、家庭负担重、生活方式不健康、不科学有关。T2DM发病年龄正在年轻化,中年男性患病率的快速增长更值得我们重视。提示该年龄段男性患者应合理膳食,避免烟酒,加强锻炼,避免体重增加,保持精神愉快。D组以女性患者构成比高,可能与妇女绝经前后体内雌激素水平变化,代谢异常发生率显著增加,腹内脂肪沉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有关。提示绝经期妇女可适当补充雌激素,避免体重增加能有效预防DM的发生。

DM时易合并冠心病,据报道全球DM患者并发冠心病高达72.3%。T2DM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是无DM者的2~4倍[1,2],T2DM冠心病患者的病变比非DM冠心病更严重、更广泛、预后更差、发病年龄更早。目前认为DM是冠心病的等危症,约3/4的DM者最终死于心血管疾病[3,4]。本研究冠心病构成比76.67%,其中年龄构成最高在C组、D组。

T2DM患者长期的高血糖状态和胰岛素抵抗对脂代谢紊乱有重要影响。文献报道T2DM患者约30%~50%伴有血脂异常,血脂异常是DM患者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研究证实,DM患者形成冠心病的五大危险因素依次是:LDL-C升高、HDL-C降低、高血压、高血糖、和吸烟。LDL-C是冠心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本研究T2DM患者脂代谢紊乱构成比为67.33%。

DM周围神经病变(DPN)是T2DM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5],传统的观念认为DM的晚期可合并神经病变,但目前资料显示在糖耐量受损阶段已存在神经病变。60%~70%的T2DM患者可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周围神经损伤,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本研究T2DM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构成比59.67%。

本次选择病例是首次住我院内分泌科T2DM患者,对那些反复住院的患者,其年龄多偏大、并发症多的患者未能入选,合并脑血管病、足病构成比例低,与这类患者大部分住进脑系科、骨科治疗有关。由于研究对象选择的局限,如果将反复住院患者及因并发症住其他科室治疗的T2DM患者包括在内,DM及其并发症的构成远高于目前的统计值。这就要求医生积极开展健康教育,使患者自觉控制饮食和纠正不良生活、饮食、行为习惯,积极降脂、降压、降糖、减轻体重,营养神经,改善循环,阻止或延缓DM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

参考文献

[1] Kamaua AM,Grady D,Barrett-Connor E. Explaining the sex difference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mortality among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 meta-analysis. Arch Intern Med,2002;162:1737~1745

[2] Ali Raza J,Movahed A. Current concept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n diabetes mellitus. Int J Cardiol,2003;89:123-134

[3] 胡仁明,朱禧星.糖尿病.见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15~1026

[4] 徐向进,潘长玉,田慧,等.糖代谢异常老年人群死亡率的分析.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3;19:267~270

【住院糖尿病】推荐阅读:

住院慢性06-09

住院患儿06-11

住院疾病06-22

住院病历07-26

住院收费07-28

住院伤害08-06

住院医生08-09

住院药房08-12

住院老年09-02

住院死亡09-06

上一篇:信用体系民商法下一篇:母亲对孩子人格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