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住院病人

2024-10-18

老年住院病人(共11篇)

老年住院病人 篇1

摘要:目的 探究和分析心内科老年住院病人睡眠障碍的原因及有效的护理策略。方法 对本院心内科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期间的375例老年住院患者的睡眠质量尽行调查式访谈, 对睡眠障碍原因进行分析, 并探索有效的护理策略。结果 失眠患者249例 (66.4%) , 其中入睡困难74例, 不能熟睡58例, 睡眠时间缩短65例, 早醒52例。原因主要包括疾病、环境、心理和药物影响等四方面的因素。结论 针对不同的障碍原因采取有效的护理策略能改善老年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心内科,老年,住院病人,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是指睡眠量不正常或睡眠中出现异常行为。对于心内科患者, 尤其是老年患者来说, 睡眠障碍会导致一系列危害, 严重者甚至能导致老年患者的猝死。针对这一问题, 本院对心内科老年患者的睡眠质量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调查, 现对病因调查结果及可采取的有效护理策略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2月至2009年2月期间本院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375例, 发生睡眠障碍患者249例。其中男114例, 女性135例;年龄55~76岁, 平均年龄65.5岁;冠心病88例 (心律失常35例, 心绞痛37例, 心肌梗死16例) , 病毒性心肌炎28例, 慢性心功能不全35例, 风湿性心脏病44例高血压30例, 高脂血症28例。

1.2 睡眠障碍的诊断标准

分为睡眠不足和睡眠量过多。入睡困难:自要入睡到实际入睡时间>1h;无法熟睡:稍有响动或刺激就会觉醒, 睡眠中醒来≥2次/n;早醒:觉醒时间较正常时间提前2h以上, 觉醒后无法再度入睡;睡眠时间缩短:总睡眠时间≤5h/n者[1]。嗜睡:睡眠时间延长或白天睡眠发作。

1.3 调查方法

采取访谈式的调查法, 调查的内容包括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睡眠状况、睡眠障碍原因及对医院的意见和建议。

2 结果

2.1 睡眠障碍原因

调查结果提示, 疾病因素205例、环境因素168例、心理因素90例及药物因素52例是造成心内科老年患者睡眠障碍的主要原因。且通常是以2种或2种以上的因素同时形成的影响。老年患者进入睡眠时间长, 病区陌生的环境、噪声也会干扰老年患者的睡眠, 使其难以入睡。心内科老年患者的心血管病常反复发作, 心肌缺血、缺氧, 使患者感到胸闷、憋气而难以入睡且易惊醒。同时对疾病的恐惧和焦虑、对各种检查的顾虑也会造成患者情绪不稳定, 交感神经兴奋而致难以入睡。有些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可直接影响患者的睡眠。

2.2 睡眠障碍类型 (表1)

调查结果提示, 患者入院3~5d期间, 睡眠障碍的发病率最高。入院1d的发生率其次, 入院1周以上, 患者因对医院环境、对治疗方法等已逐渐适应, 因此, 睡眠障碍的发病率有所降低。

2.3 睡眠障碍的护理策略

2.3.1 注意心理护理

睡眠障碍的发生与老年患者的紧张、焦虑等不安心理因素有直接关系。因此, 在护理工作中, 与护患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氛围。心内科多危重病人, 需针对引起患者紧张焦虑的原因, 及时予以讲解, 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已发生睡眠障碍的患者需以心理学为指导, 严重者可结合药物辅助治疗。对卧床的重症患者需指导其按时入睡, 并及时唤醒, 以防止患者发生晨昏颠倒。对于心绞痛发作频繁的患者, 睡前给予预防性用药及吸氧等处置。

2.3.2 注意良好病区环境的维护

环境因素是造成老年患者睡眠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陌生的睡眠环境、来自其他患者、陪护人员及医疗器械的各种噪音, 都会使患者因疾病而引发的紧张焦虑的情绪更加严重。因此, 需加强病区环境的管理, 加强陪护人员及探视人员管理, 及时消除各种较大噪声;夜间处置所需物品要提前做好准备, 注意及时调整病区夜间室温和光照强度, 对症状较重的患者可使用屏风进行隔离。

3 讨论

本调查分析结果表明, 心内科老年患者的各种类型的睡眠障碍发生率高达66.4%。患者入院后3~5d是睡眠障碍发生最多的时间段, 其原因主要与患者对治疗的紧张和焦虑及对环境的不适应有关。所以, 科学、合理的护理管理能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治疗环境, 能有效缓解患者不安的心理状态, 有效改善心内科老年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亚华.老年人睡眠障碍的原因及护理进展[J].当代护士 (学术版) , 2007 (7) .

[2]陈桂梅.住院老年患者失眠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医药, 2008 (7) .

[3]刘华, 刘旦丹.老年心血管病病人失眠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家庭护士, 2008 (5) .

老年住院病人 篇2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护理院住院病人安全隐患及防范对策。方法:对我中心老年护理院2000~2008年8年期间出现跌倒的56例病人的跌倒原因进行回顾分析。结果:高龄、体能状态差、患有慢性疾病、不良的外界环境、镇静安眠药物的不良反应、改变体位时陪伴人员照顾不当等因素均为造成住院老年病人跌倒的因素。结论:对老年高龄、体能状态差、原有基础疾病等病人采取必要防范措施,可防止或降低跌倒发生率,对保障医疗安全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老年护理院;住院病人;跌倒原因;防范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4-0153-01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中心老年护理院2000年12月~2008年8月期间在医院内发生跌倒56例,占同期住院病人的2.24‰。其中,男性31例、女性25例;年龄52岁1例,55~65岁5例,66~75岁11例,76~85岁13例,86岁以上26例,平均年龄74.6岁。跌伤24例中,肱骨骨折2例、股骨骨折3例,尾骨骨折1例,皮肤小裂伤7例,皮肤软组织挫伤11例;其余32例未受伤。投诉2例,发生医疗纠纷1例。

1.2基础疾病高血压、冠心、心功能不全14例,糖尿病9例,肺癌5例,胃癌3例,食管癌2例,肝癌3例,肝硬化肝性脑病1例,贫血3例,脑膜炎后遗症1例,精神分裂症2例,老年痴呆症6例,服用安眠药物的7例。

1.3跌伤后的治疗例肱骨骨折及2例股骨骨折患者经手法复位后予石膏固定3个月后愈合;7例皮肤小裂伤进行清创缝合后5~7天愈合;1例股骨骨折患者经手术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后痊愈,1例尾骨骨折及11例皮肤软组织挫伤经一般外科处理等痊愈。

2讨论

2.1与跌倒直接相关的原因

2.1.1年龄及生理因素研究发现,65岁以上住院老人跌倒危险性增加,跌倒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80岁以上的住院老人呈高度跌倒的危险。

2.1.2疾病因素①高血压、冠心、心功能不全、糖尿病、肿瘤等引起的衰竭:本组36例因全身衰竭,变换体位时大脑供血不足或活动时体力不支发生跌倒。②营养不足:患病后长时间进食减少或者因疾病需要禁食,可能出现贫血、营养缺乏、电解质紊乱或低血糖而发生晕倒或跌倒3例。③精神因素:本组因服用安眠药、老年痴呆、肝性脑病或精神分裂症出现幻觉、幻听或烦躁不安,行动不能自控而发生跌倒17例。

2.1.3环境因素地面湿滑、不平或遇阻碍易造成病人滑倒或绊倒。

2.1.4动作不当病人变换体位或活动时动作过快、取物时姿势不当或鞋袜过大造成跌倒。本组26例(46.4%)在排便后由蹲位向站立位变换或由卧位下床时跌倒;11例(19.6%)在取物转身时跌倒。

2.2跌伤造成的不良后果①增加病人身体、心理创伤。②病人生活质量因制动或卧床而明显降低。③延缓原有疾病的恢复,住院时间

延长,床位周转率降低。④增加病人及家属乃至医院的经济负担。⑤引发医疗纠纷。

2.3防范策略

2.3.1进行跌倒危险性评估对入院患者进行筛查,有高危跌倒倾向的予以全面评估,包括不稳定步态或不平衡坐姿、认知行为受损、年龄因素、生活自理能力以及是否有肢体运动、感觉障碍等。

2.3.2具体防范措施①对有跌倒危险因素的患者,在患者诊断牌上或床头卡上醒目标志。②责任护士每天评估病人,并根据情况修正、增加、变更预防对策,并将干预措施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并且作为交接班的一项内容。③履行告知义务:在判断患者处于跌倒的高危险状态时,应将患者情况及预防措施及时向家属说明,必要时可依靠家属协助。外出时一定要护工或家属陪同,遇有危险时及时提醒,以减少跌倒的发生。④注意环境因素所致的跌倒:许多跌倒都属于由于环境因素所致的意外跌倒。⑤把握患者的排尿习惯:对一些不能忍耐大小便、有尿意就焦急、排尿频繁的患者协助其就寝前先上厕所或床上排便。⑥了解其晕厥、跌倒史:对65岁以上患者询问有无晕厥史、跌倒史,帮助患者分析引起跌倒的原因及前驱症状,掌握发病规律。当患者有不适感觉或护士观察到患者有异常变化,立即搀扶到床上做进一步处理。⑦对患脑梗死后遗症等其他平衡功能障碍的患者,评估其步态及平衡能力,进行必要的功能训练。避免患者单独行走;日常活动如起床、散步、上厕所、洗澡等都要随时有护工或护士照顾;对视力和听力下降的老年患者外出一定要有护工陪同。⑧对服用镇静、安眠药的老年患者在未完全清醒时不要让其下床活动。尤其是同时服用多种药物要注意用药后的反应,避免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如出现走路摇晃,应进行步行辅助及指导。⑨注意防止体位性低血压而引起的跌倒。⑩加强健康教育是最好的预防措施,是回报率最高的健康投资。当确定患者为跌倒的高危患者后,根据患者情况,与患者及家属交谈,使其明白患者的状态及需要配合的内容,如需要对患者进行必要的约束时更应对患者及家属告知,以取得合作与理解,这样不仅利于防止跌倒,也避免了由于患者及家属的误解而造成的纠纷。加强对护工的培训:老年护理病区基本上有护工陪护,所以对护工的培训尤为重要,要对护工讲解跌倒的不良后果以及预防措施;从根本上加以预防跌倒的发生。

老年住院病人 篇3

关键词:睡眠障碍,老年病人,护理

睡眠障碍是指睡眠的解剖部位发生病变或生理功能紊乱, 引起睡眠异常及睡眠过度等症状[1]。有调查显示社区老年人睡眠障碍发生率为31.34%[2]。优质的睡眠对于老年病人是相当重要的, 睡眠障碍会加重已有的器质性疾病, 降低治疗效果。现分析老年住院病人睡眠障碍的影响, 并针对影响因素进行护理干预, 使病人睡眠质量得到改善。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0月—2011年1月我院收治的老年住院睡眠障碍病人132例, 男73例, 女59例;年龄56岁~91岁, 年均73.5岁;病人意识清楚, 能表达自己的感觉和需要;病例入选标准:病人主诉24 h睡眠时间<4 h。采用护患访谈式调查, 调查时间为入院后3 d~5 d。

1.2 结果

经过相关护理干预后, 92例病人睡眠障碍表现为入睡困难69例, 不能熟睡3例, 早醒8例, 睡眠时间缩短7例, 昼夜颠倒5例;40例睡眠状况改善。

2 原因分析

2.1 心理因素

病人住院后社会家庭角色变化, 对各种检查、治疗心存顾虑, 担心疾病久治不愈、反复发作、面临死亡等, 以及离开亲人的孤独、寂寞感, 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 使交感神经兴奋而致入睡困难。

2.2 环境因素

病人入院后对环境陌生, 床铺不舒适、寝具不适合、温湿度不适宜。控制病房噪声非常重要。

2.3 疾病因素

由于病人本身的疾病导致病人睡眠障碍, 如术后切口疼痛等均可引起睡眠障碍, 再加上持续的心电监护、吸氧、多条管道和多条静脉输液, 使病人活动受限, 害怕管道扭曲、脱出而处于紧张状态和强迫体位, 从而影响睡眠。

2.4 不良的生活习惯

有些病人吸烟、过度饮酒、喝咖啡、饮浓茶、晚餐过少或过多、睡前喝太多的水而致夜尿次数增加影响睡眠[3], 入院后活动减少, 白天睡眠过长均不利于夜间睡眠。

2.5 医源性因素

医护人员言语交谈及对病人的护理对住院病人睡眠均有影响, 特别是急诊病人使用床头仪器诊断, 医患人员应注意自己的举止言谈, 共创一个美好和谐的医院环境。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了解病人失眠的原因, 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 使病人消除陌生感。采用适当的时间向病人普及疾病预防的一般知识, 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另外, 病人家属也可能影响病人的睡眠, 使病人家属心情舒畅也很重要。心理护理是提高病人睡眠质量的前提。

3.2 创造舒适的环境

住院期间为病人创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保持病室的整洁, 使病人能有舒适的感觉, 病房按时通风, 调节病室温度和湿度, 鼓励病人勤换衣服, 减少病人因为自身的原因影响睡眠。暗化病室, 关大灯, 夜晚进行操作时尽量使用壁灯, 光源不可直射病人颈部以上。同时, 应按照病人病情的不同, 将病情复杂多变的病人单独安排入住, 尤其对夜间入院的病人。

3.3 帮助病人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嘱病人戒烟和限酒, 睡觉前忌饮浓茶和咖啡等饮料, 指导病人按时作息。如果病情允许, 可以鼓励病人进行适量活动, 每天可以安排半小时午睡, 睡前可喝一杯热牛奶, 用温热水泡脚2 min, 穿宽松舒适的棉质内衣, 睡前不宜过饱或过饥, 不谈论兴奋话题, 保持心态平和。

3.4 病痛的护理

配合医生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 应根据入院病人疾病的性质及老年病人的特点, 在病因治疗的同时, 适当给予对症治疗, 如心理行为疗法, 使病人注意力转移, 减少疼痛。必要时可以遵医嘱使用相关镇痛药物, 如果病人呼吸困难, 可以给予氧疗。

3.5 配合药物治疗, 改善睡眠

合理使用安眠药, 避免成瘾和药物依赖。失眠症状较重的病人, 应在医生指导下, 短期、适量地应用安眠药或小剂量抗焦虑、抗抑郁药。护士要了解药物的效果, 正确指导病人服药, 并细心观察病人是否入睡, 了解病人中途有无觉醒、次日觉醒时间等, 并做好记录。

4 小结

睡眠障碍是老年住院病人的常见症状, 尤其是刚入院的病人较为明显。住院病人由于疾病、环境、心理、医疗性等因素的作用, 常出现睡眠障碍, 既影响病人精神和体力的恢复, 也影响疾病的康复。通过分析132例老年住院病人发生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 给予合理的健康指导及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可改善病人睡眠质量, 利于病人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王佩君, 冯永铭, 丁士炬.护理干预在老年睡眠障碍治疗中的作用[J].现代实用医学, 2011, 23 (8) :946-948.

[2]陈长香, 邢琰, 吴安娜, 等.社区老年人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及干预效果[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 (20) :4007-4008.

住院病人膳食护理 篇4

2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在病人膳食护理中起着重要作用。护士要根据病人对自身疾病、膳食的认识及文化程度、生活习惯等方面由浅入深、通俗易懂、有效地向病人、家属讲解良好的膳食习惯、合理的营养与人体健康、疾病痊愈的密切关系,定期进行营养膳食卫生的宣传指导,安排食谱时可向病人介绍食物中所含的各种营养素需要及其含量,以及有关营养素的生理功能。对膳食种类和禁食或限量以及延迟进食者,指导病人正确执行。让病人掌握饮食原则、要求和目的及进食的方法等。使病人改善不良的膳食习惯,维护合理营养。

3心理护理

病人的情绪 心理状态可影响消化机能,如兴奋、忧虑、恐惧、疼痛等可抑制消化机能,因此患者入院第一时间起,护士要主动与病人进行沟通,准确地分析病人心理情况,语言亲和,传递感情,力求给病人带来温馨、愉快、舒适的感觉,满足病人的需求,尊重病人对膳食的选择和风俗习惯,增加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信赖,解除病人的不良心理和心理压力,增强恢复健康的信心,以愉快的情绪进食。

4进食环境管理

预防住院病人跌倒的体会 篇5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16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544-01

随着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展,在住院期间病人尤其是老年人发生跌倒,所造成的后果不容忽视。据统计有5%-15%的跌倒会造成脑部损伤、软组织损伤、骨折和脱臼等伤害。严重的身体损伤和自信心受挫,是75岁以上老人受损伤后死亡的主要原因。

首先分析一下病人跌倒的高危因素:①住院病床紧张,病床过高,床腿无固定;床头灯光线不足或过强;厕所内马桶过高,没扶手或呼叫器;走廊过道地面潮湿。跌倒最易发生在病床旁或厕所,其次才是过道。②老人由于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的控制力下降,正感觉信息的传入不畅;肌肉力量下降和骨质疏松生物力学因素;感觉功能,即健康的老年人因中枢处理能力下降,感觉到的信息会简化、削弱,反应时间会增加,如环境突然改变,则估计和选择适当反应就会变慢,不能及时做出适当的动作而跌倒;视觉导致,老年人视力减弱非常普遍,而视力在维持平衡方面有着重要作用。③药物不良反应导致,如降糖药,降压药,镇静催眠药,血管扩张剂,肌肉松弛药等。④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剥离引起的视力下降,帕金森氏病引起的步态不稳,易跌倒,急性心肌梗塞药引起晕厥,高热引起的机体能力下降致跌倒。⑤适应能力差,住院后由于疾病和环境的影响,容易发生跌倒。老年人跌倒更易受伤,而且伤势严重,易发生骨折,骨折后易引起并发症,危害病人的生命。⑥心理因素:在老年人群中,跌倒反复发生并引发一种或多种程度不等的损伤,故可使人产生恐懼心理,形成“跌倒-丧失信心-更容易跌倒”的恶性循环。

针对以上原因,制定了一些预防措施:①入院时对病人进行评估,充分了解病人潜在的危险因素。设有警示标识,有潜在危险的障碍物要移开,责任护士或夜班护士对高危的病人评估,床头挂防跌倒、防坠床的标示。室内家具摆放整齐有序,尽量设置无障碍空间,经常要用的东西放在手能够到得地方。锁好床,轮椅,便椅的轮子,确保其安全。睡觉时将床栏拉起,离床活动时应有人防护。呼叫器放于病人易取位置。示范确定病人及家属正确使用呼叫器。②避免穿大小不合适的鞋及长短不合适的裤子。鞋底应防滑。引领患者熟悉病房和床单位设施,知道如何得到援助。浴室内有防滑垫。③当患者头晕时确保其在床上休息。及时回应患者的呼叫。定时进行巡视,教会病人使用合适的助行器具。必要时使用合适的身体约束,以便跌倒或坠床的可能减至最小。④治疗相关疾病;重新评估并调整所服用的药物,同时适量补充维生素D以增加肌力,减少跌倒的发生。⑤加强体育锻炼,包括行走、有氧运动及增加耐力的一般性锻炼和针对改善肌肉力量、平衡性以及步态的特殊训练计划;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对跌倒危险因素的防范意识,从行为心理学途径预防跌倒。

一旦发生跌倒或坠床的处理:①科室立即采取处理措施,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准确记录。按伤情逐级报告主管医生,护士长,科主任。②24小时内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夜间报告值班护士长,白天报告护理部并检查指导处理。③护理部组织讨论,分析,提出改进意见。

老年住院病人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5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老年内科共收治病人2 253例, 发现有自杀倾向和已采取自杀行为的老年病人28例 (占1.24%) 。

1.2 方法

分析2005年1月—2006年12月老年住院病人发生自杀的行为的原因、时间、方式等特点, 制订并实施老年住院病人安全管理措施, 对自杀高危病人进行评估、跟踪、护理干预等方法;2007年1月—2008年12月进行护理干预。分别于干预前后对老年住院病人发生自杀行为的28例病人进行逐个调查, 研究指标包括:年龄、原发疾病、时间、自杀方式和自杀地点等因素归纳总结。其中自杀行为分类按照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的自杀行为分类方法[2], ①自杀意念:有意念, 未计划;②自杀计划:有计划, 未做准备;③自杀准备:做了准备, 未采取行动;④自杀未遂:采取了行动, 但未死亡;⑤自杀死亡:采取了行动, 导致了死亡。观察并比较护理干预前后自杀行为发生情况。

1.2.1 护理干预方法

①加强安全管理, 制订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老年科制订了《自杀倾向应急预案》《自杀应急预案》和《老年病人外出或外出未归应急预案》, 为预防老年病人自杀提供了安全保障。②做好老年病人的入院心理评估, 对自杀高位病人进行跟踪、监控, 护士长每天巡回病房、值班护士每小时巡回病房, 对病情突变、情绪障碍、抑郁症病人实施聊天、心理安慰、激发兴趣和特长、鼓励和满足等心理护理, 并重点对病人的心理状况进行详细交接班。③做好必要的防范措施, 包括没收锐利的物品锁好门窗, 防止外出。对无生活自理能力或缺陷的老年病人实行24 h全天候护理陪护。④做好药物安全管理, 加强做好精神类药物的管理, 减少或控制病人的自备药物, 对不能取消的自备药物护士长每月检查1次。⑤对发现已采取自杀行为的病人, 及时组织抢救和心理治疗。

1.2.2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干预前后老年住院病人自杀行为的发生情况比较

护理干预前2005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病人805例, 发生自杀行为15例, 发生率为1.86%, ;护理干预后2007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病人1 448例, 发生自杀行为13例, 发生率为0.90%。护理干预前后自杀行为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93, P<0.05) 。自杀行为详见表1。

2.2 一般情况

自杀行为发生病人28例, 男13例, 女15例;年龄65岁~90岁, 平均77岁;原发疾病:脑血管疾病11例, 癌症5例, 内分泌系统疾病5例, 呼吸系统疾病4例, 骨关节疾病3例;自杀行为发生时间:半夜至清晨14例, 傍晚8例, 白天6例;自杀行为发生原因:生活质量下降与疼痛15例, 心理因素 (抑郁、焦虑等) 12例, 社会家庭因素 (人际关系、情感障碍) 1例;自杀方式:1例自杀死亡为投河溺水身亡, 4例自杀未遂中口服安眠药 (私自带进病房) 2例, 坠床1例, 跳楼1例。

3 讨论

3.1 疾病因素和不愉快刺激是老年病人诱发自杀行为的主要因素

尽管老年病人发生自杀行为是由疾病、社会家庭、心理等多种因素造成。但最终的发生往往是通过多种不愉快事件的积累而以某一刺激源诱发的。所以常常表现在与家人或照顾者发生争吵后, 在节日时缺少家人的关怀, 病情加重时及家庭有变故时等。

3.2 发生自杀行为的特点

本组4例自杀未遂病人共同的特点都是自杀病人在有准备的情况下乘照顾者离开或不备的之时发生的;口服安眠药发生在半夜照顾者睡着时, 坠床、跳楼分别发生晚上和清晨照顾者离开的间歇。1例自杀死亡发生于清晨病人私自外出后投河自杀。

3.3 着重关心与疾病有关的抑郁症状

许多患有躯体疾病的老年人, 特别是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需要亲属照顾的老年人, 自卑感增加;如再加上子女对其态度不好, 便忍气吞声, 不敢发泄痛苦, 因而易患抑郁症。临床发现许多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病人更易并发抑郁症, 如脑梗死、糖尿病等。而在自杀高危人群中性格内向、语言沟通缺少的病人由于病人常常没有明确的表达, 甚至否认有自杀的意图的病人, 往往是最危险的人群。

3.4 护理干预可有效地减少自杀行为发生

3.4.1 做好病人入院评估和住院期间的评估, 及时识别自杀高危病人

评估包括一般资料 (包括年龄、性别、职业、文化、婚姻、和家庭收入等) 和疾病情况 (包括生活质量、疾病的转归活动能力、有无疼痛、睡眠障碍等情况) ;评估心理状况, 病人的性格特点、情绪、言语特点、嗜好等, 筛选抑郁症高危人群, 以及时给予心理干预。

3.4.2 减少诱发因素

进行多方位的有效沟通, 鼓励病人说出疾病和有关症状的感受, 耐心倾听病人的诉说, 做好对看护者的健康宣教工作, 不与病人发生争执。重点做好病人情绪以及病人在心理上的需求的交班, 关注在人际方面和家人或护工、医务人员发生过争执, 缺少家人的探视或想念家人的病人, 护士还应加强做好相关人员间的沟通和协调工作, 并加强疏导和防范。

3.4.3 加强巡回和看护

定时巡回病房, 对于高危病人至少每小时1次, 加强看护, 病人的活动范围应限制在看护者的视线范围内。通过临床观察发现选择自杀行为的时间往往是在医务人员或看护者疏于防范的半夜、凌晨或节假日等, 因此要加强夜间查房和节假日的值班, 对夜间睡眠障碍和早醒者要给以监控。

3.4.4 药物安全管理

对于抑郁症病人可按医嘱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 发药时要认真做到“三查七对”防止药物漏服或发生差错。严格控制好镇静安眠药物的使用, 发药时一定要看病人服入口, 防止病人积聚后一次吞服而造成不良后果。重视对家属的沟通、宣传、教育, 警惕家属外配镇静安眠私自带进病房, 以免给病房的安全管理造成隐患。

3.4.5 积极开展各种健康活动

在病区内配备老年活动室, 鼓励老年病人进行适度的体育活动及棋牌比赛;定期给以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室外活动的机会, 如晒太阳、借助步行器散步等, 以达到移景换情, 消除病人的负性情绪;护士长可定期组织老年健康讲座、护患联欢会等, 以活跃病区内的气氛。

总之, 加强对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安全看护、安全管理能使老年住院病人的自杀行为减少, 并可有效阻止自杀成功事件的发生。

摘要:[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老年住院病人自杀行为的影响。[方法]分析2005年1月—2006年12月老年住院病人发生自杀的行为的原因、时间、方式等特点, 制订并实施老年住院病人安全管理措施, 对自杀高危病人进行评估、跟踪、护理干预等方法;2007年1月—2008年12月进行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干预前后自杀行为发生情况。[结果]护理干预前发生自杀行为15例, 发生率为1.86%, 护理干预后发生自杀行为13例, 发生率为0.90% (χ2=3.93, P<0.05) 。[结论]通过护理干预和病房安全管理可减少老年住院病人自杀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护理干预,老年,住院病人,自杀行为

参考文献

[1]杨浦徳.关注老年人的抑郁与自杀[J].中国老年保健, 2007, 9 (9) :10-11.

老年住院病人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5年—2008年住院, 能独立或靠助行器行走, 年龄在60岁以上老年病人的资料, 期间发生跌倒65例, 男39例, 女26例;年龄61岁~93岁, 平均75.09岁。

1.2 调查方法

资料由经过培训的护士收集, 通过查阅3年来所有老年病人的病历, 按性别、年龄、发生跌倒时间、地点、原发疾病、跌倒后出现的损伤等进行统计归类并分析。

2 结果

2.1 原发病分类 (见表1)

2.2 跌倒时间分布 (见表2)

2.3 跌倒地点

床边跌倒29例 (44.6%) , 病室内厕所跌倒24例 (36.9%) , 走廊跌倒5例 (7.7%) , 坐椅边跌倒4例 (6.2%) , 病房内跌倒3例 (4.6%) 。

2.4 跌倒后果

跌倒后出现损伤者共55例 (84.6%) , 其中软组织损伤37例, 股骨颈骨折7例, 肋骨骨折4例, 肱骨骨折3例, 鼻梁骨折1例, 尾骶裂1例, 硬膜下出血2例。

3 相关因素

3.1 年龄与性别因素

65例病人平均年龄75.09岁。年龄是病人跌倒危险的显著因素, 老年人发生跌倒的几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 这与老年人机体各器官功能逐渐减退、感觉迟钝、行动迟缓、反应差有关。尤其是老年人住院期间环境的突然改变、疾病的影响, 更易发生意外跌倒。65例病人中男39例, 女26例, 这与男性患心血管疾病高于女性, 以及男性的生活自理能力及适应能力较女性差有关。

3.2 疾病因素

急慢性疾病的病理性改变, 可能影响感觉输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和骨骼肌肉力量的协调[3]。关节炎、脑卒中、痴呆、贫血、疲劳、脱水、电解质紊乱都与跌倒相关联。某些影响脑血流灌注及氧供应的心脑血管疾患、糖尿病病人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均可导致病人头晕、体力不支而跌倒。本研究显示, 在跌倒病人中心脑血管疾病多见, 可见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病人入院后要严加看护。

3.3 时间性因素

住院老年病人作息时间有一定的规律性, 活动段常分为早上起床洗漱、三餐后、晚间入睡前等日常起居和个人卫生活动, 这些时段往往是住院跌倒事件发生的最高峰段, 应引起重视。研究显示:夜间入睡后22:00~05:00发生跌倒的34例, 此时段因老年人夜醒时间和次数增加, 睡眠不连续, 夜尿次数增多, 最易导致跌倒。

3.4 跌倒地点与体位改变因素

研究发现, 跌倒最易发生的地方是病人床边, 其次为厕所;对跌倒时的活动方式调查发现, 最多的跌倒发生在病人起床和上床时, 其次为如厕时起身。本研究有21例病人跌倒与体位改变有关, 由于老年人关节僵硬, 屈膝不便, 不能正常坐立。起床及久坐后站立时, 常因体位的突然改变致使大脑供血不足, 发生头晕、站立不稳而跌倒, 文献报道, 人群中约有16%的老年人有体位性低血压, 易发生一过性脑缺血晕厥而跌倒, 3%~23%老年人跌倒与体位性低血压、排尿性低血压、药物相关性低血压有关[4]。

3.5 心理因素

许多老年病人因久病不愈, 怕麻烦别人、遭人嫌弃, 有时又过高估计自己的体力, 常在不愿让人帮助的情况下发生意外跌倒。

3.6 其他

频繁如厕, 如腹泻、失禁、便急也与跌倒危险相关, 有些病人常在排尿时或排尿结束后出现晕厥而跌倒, 男性多于女性, 原因是综合的, 可能是病人本身的自主神经不稳定, 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增高, 体位骤然转变, 排尿时屏气等原因, 也可能是通过迷走神经反射, 心输出量骤减、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而引起晕厥跌倒。

4 预防措施

4.1 全面评估

护士在病人入院后, 全面收集资料, 评估有无跌倒史;有无影响脑血流灌注的心脑血管疾患;有无听觉、视觉平衡功能障碍;有无髋、膝、踝关节活动障碍;是否使用助行器具等, 筛选易跌倒的高危人群, 对有潜在危机的病人, 要增加评估次数。采用跌倒风险评估后将有跌倒倾向的病人分等级做出标记, 如给病人的病历、病房的门上或床位上方加注醒目的标志, 便于老年病人住院期间能得到防护照顾。

4.2 干预措施

4.2.1 预防老年人自身疾病导致的跌倒

对患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及体位性低血压的老年病人, 入院时应了解其晕厥史, 定期监测血压。对有小脑功能不全等平衡功能障碍的病人, 进行必要的功能训练[5]。对于高危人群, 做交接班工作, 护士应将病人的病情、可能跌倒的危险因素、护理采取的措施, 向家属做详尽的说明, 取得家属的配合。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如起床、散步、如厕、洗澡等随时有人照顾[6]。对有跌倒史的老年人, 应询问其发生细节, 加强心理护理, 缓解老年人恐惧心理。预防措施要有针对性, 能够适应个体的需要。

4.2.2 合理用药

正确指导老年人用药, 对于使用可能增加医院内跌倒危险的药物, 用药前做好宣教。对于服用镇静、安眠药的老年人, 嘱其未完全清醒时勿下床活动;服用降压、降糖、利尿药的病人, 应遵医嘱服药, 注意用药后反应, 缓慢改变体位。

4.2.3 建立适合老年人的生活环境

病室布局合理、安全;光源充足, 夜间设置脚灯;通道无障碍物;物品放置有序, 病人经常需要的物品放于随手可及的地方。保持地面干燥, 可使用防滑垫;调节床的高度, 固定好床脚刹车;在病室走廊、浴室、坐便器旁安置扶手, 经常检查扶手的稳定性;呼叫器安装在病人能触及位置, 教会使用床头呼叫铃;对于意识不清的病人, 使用床边防护栏、约束带或专人看护[7]。

4.2.4 加强宣教

健康教育是有效降低跌倒发生率的措施。护理人员向高危病人及家属说明有关发生跌倒的一般知识, 交代药物的作用及副反应, 使老年人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并能加强遵医行为。制订老年人跌倒预防措施目的是降低跌倒的危险性, 而不是影响老年人的活动及生活质量。由于老年人跌倒常由多因素导致的, 因此预防措施不能是单一的, 而应该多方面的综合预防。Tinetli研究指出, 采用综合的预防措施可以减少30%的跌倒发生率[5]。

关键词:老年病人,跌倒,护理

参考文献

[1]靳海如, 郝瑞平.农村老年人跌倒致骨折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09, 23 (5C) :1382.

[2]郝艳萍, 刘雪琴, 靳海如.老年人跌倒致伤情况分析[J].护理研究, 2006, 20 (8A) :2017-2018.

[3]姜旭雯, 陈影影.住院病人跌倒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措施[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2, 21 (8) :347.

[4]Lipsitz LA, Jonsson PV, Kelley MM, et al.Causes and correlates of recurrent falls in ambulatory frail elderly[J].H Gerontil, 1991, 46:114-122.

[5]Tinetti ME, Baker DI, Mcvay G, et al.A multifactorial intervention to reduce the risk of falling among elderly people livingin the com-munity[J].N Eng J Med, 1994:331 (13) :821.

[6]陆燕弟.老年人跌倒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护理[J].护理研究, 2007, 21 (4C) :1041-1043.

老年住院病人 篇8

关键词:住院老年病人,跌倒,预防性护理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 老年人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 而跌倒是威胁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 可导致骨折、功能缺失、死亡等严重后果, 住院老年病人的跌倒还会引起医疗纠纷, 致使住院时间延长, 给病人及家庭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2008年中国医院协会将防止老年病人跌倒列为“病人安全目标”之一。住院病人跌倒的预防是一项系统工程, 既涉及护士、医生、病人本人及陪护人员等对跌倒风险的识别能力和预防的专业化水准与技巧[1], 也涉及护理管理者对跌倒各环节的重视和有效管理。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医院, 开放床位1 000张, 为了保证住院病人的安全, 防范病人在入院及住院期间发生跌倒, 我院2008年7月—2010年6月对年龄≥60岁的住院老年病人实施了防范跌倒的护理管理措施, 现报告如下。

1 评估方法

根据病人跌倒史、诊断情况、是否使用助行器、静脉输液情况、步态、精神状态等6项指标进行评分, 并按最终评分将住院病人跌倒危险程度分为低危组 (<24分) 、中危组 (24分~44分) 、高危组 (>45分) 。得分>24分者需要每天评估。对于有跌倒风险的病人护士向病人及其家属说明防跌倒的重要性以及方法, 并让病人或家属签署“防跌倒告知书”以引起重视。

2 护理

2.1 对住院病人进行综合评估

病人入院后, 即对病人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评估, 及时发现可能导致病人跌倒的危险因素并对其评分, 进行住院病人跌倒危险程度分级。

2.2 进行防跌倒专题培训, 强化细节管理

为提高护士安全护理意识, 由医院老年专科小组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防跌倒专题培训”, 培训主要内容:老年病人的内在因素、视力、睡眠、认知、活动、用药、病理因素以及外在环境等危险因素, 通过专题培训, 使全院护理人员对老年病人跌倒的各种危险因素进行准确判断, 并宣教到位, 及时消除各种不利因素, 从而提高防止发生老年病人跌倒的能力。另外, 对既往发生的跌倒病例进行分析, 找出工作中的缺陷, 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并积累预防老年病人跌倒的经验。尤其注重对细节方面的管理, 对各种高危环节作好预防性措施, 如节假日、低年资护士当班及有较多危重病人时, 应作好人员的配备, 以尽可能保障病人安全[2]。另外, 定期开展防范跌倒护理预案的演练也是强化护士护理安全意识的重要方法。我院还在每个科室设立了一名老年病人联络员 (除儿科、产科外) , 并且及时与医生和保洁员沟通, 让其他与病人接触的工作人员重视防跌倒的问题, 从而使全院在整体上形成预防老年病人跌倒的统一防线。

2.3 完善防跌倒设施, 减少病人跌倒风险

在全院病房、走廊、宣传栏张贴预防跌倒的宣传画, 楼梯走廊灯光要明亮、走廊有扶手。避免摆放电线等容易造成跌倒的危险物品, 走廊要畅通无阻, 不能堆积杂物。定期检查病人的床固定的情况, 地面要防止湿滑, 保洁员在拖地板时要有“小心地滑”的标志, 一定要用干拖布拖干地板, 并与保洁公司沟通, 把每日两次的拖地板的时间放在病人不常活动的时间:06:30和14:00。全院病房卫生间及浴室地面安装防滑垫, 马桶旁安装扶手及呼叫器, 另外在浴室内还准备了小方凳, 在病人洗澡时可坐着进行, 防止疲惫或滑倒, 并嘱咐病人洗澡时不要把浴室门反锁, 在浴室增加了防滑垫。对有跌倒风险的病人在床头“温馨提示”牌上挂“防跌倒”的标志, 以引起大家的警惕, 并做到班班交接, 值班护士每小时巡视病人及周边环境, 注意防跌倒设施是否正常有效。

2.4 对病人及家属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跌倒的安全宣教

病人入院时, 护理人员耐心地介绍环境及病房的设施, 让病人尽快熟悉病房的环境, 陌生环境容易导致意外。对固执而对自身估计过高的病人责任护士耐心的教育, 告知跌倒的危害, 嘱其一定量力而行。对中风后的病人要建议根据实际情况配合适的助行器, 对这些病人护士及时解决病人的需要, 把生活用品、信号灯、便器放在病人随手可拿到的地方, 尤其夜间, 防止病人反复去厕所而发生意外跌倒。对记忆力减退的病人要重复宣教的内容, 告知其起床、下床转身等行动宜缓慢, 对行动不便的病人指导其勿自行行走, 如若行走要扶助扶手或助行器。对老年痴呆和躁动的病人, 在与家属和医生沟通及取得同意后, 适当进行约束。对于重症及情况特殊的病人, 应告知其不能独自离床活动及离床大小便, 当班护士定时巡视病人, 满足其需要, 防止病人自行行走引起跌倒。经常检查病人穿的病服, 不能过大, 而且不能穿易滑的鞋子 (不宜穿塑料底鞋) 。日常生活起居要做到3个30 s:醒来30 s再起床, 起床30 s再站立, 站立30 s再行走。生活能自理的老年人只要护士、家属等均较麻痹, 瞬间的意外就可能发生[3], 因此要指导病人正确认识自己躯体的功能状态, 改变怕麻烦人、过高估计自己能力的心理, 增加交流的机会, 保持平和的心态, 有困难及时求助, 以预防跌倒。对于因疾病因素易引起跌倒的病人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服用易引发跌倒的药物:如镇痛药、精神类药、催眠药、利尿药等, 护士要加强巡视;对于有骨质疏松的病人需要均衡的营养, 并适当补充维生素和钙剂;而对于肌肉力量减退的老年病人, 在护士或家属在场时, 让病人进行床边适量的步态稳定性、增加肌肉力量和耐力的练习。

3 结果

4 小结

在预防住院老年病人跌倒的护理管理措施中, 全面评估病人住院前、住院期间的躯体与精神状况, 对病人及家属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宣教, 并通过专题培训提高护士对住院老年病人跌倒的防范意识, 强化管理细节, 让全员参与管理病人, 提高判断力和预见力, 对预防住院老年病人跌倒、保证病人安全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唐晓英, 蔡学联, 郑芝芬, 等.住院病人跌倒预防和专科化预防研究及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9, 26 (2) :59-61.

[2]季蓉.细节管理在防范住院病人跌倒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学, 2010, 34 (9) :714-715.

老年住院病人 篇9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住院的老年精神病患者503例。入组标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CCMD3) 老年精神病诊断标准。年龄≥60岁, 入组503例。

1.2 方法

将2009年1~12月我院住院的老年精神病患者247例为对照组, 采用老年精神病常规护理;将2010年1~12月老年精神病住院患者256例为干预组, 干预组采取整体护理模式, 对精神病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并采取有效的管理对策和措施, 具体如下:

1.2.1 分析精神科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相关因素

1.2.1. 1 自身躯体因素年龄在60岁以上, 平衡功能减退和肌力下降是重要因素[1]。

1.2.1. 2 外在环境因素病室卫生间缺少辅助设施, 地面滑, 照明过暗, 鞋袜不合适等。

1.2.2 建立患者跌倒防范三级管理体系和制度, 建立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三级监控组织, 责任护士对患者正确评估, 制定实施护理安全计划, 班班严格交接, 责任组长做到每日督查。护士长每周督查措施落实情况, 并将检查问题逐级上报, 不断完善防范措施, 从组织管理上确保护理安全有序运行。

1.2.3 动态评估筛选意外跌倒高危人群评估老年精神病住院患者跌倒高危险性, 是预防跌倒的必要对策[2]。应用老年精神病患者跌倒危险因素评估表, 评估表的项目包括:患者年龄, 有无跌倒史, 意识状态, 活动状态, 身体平衡性, 步态, 自理程度, 药物因素, 精神症状等。患者在入院时, 针对上述内容由责任护士进行全面评估, 进行量化评分, 各项之和≤16分为低度危险, 17~32分为中度危险, 33~48分为高度危险, 筛选为高危跌倒患者, 填写高危跌倒患者风险申报表, 经护士长审核上报护理部, 并制定安全护理计划。

1.2.4 对护理人员管理

1.2.4. 1 学习落实《患者安全目标》将防范和减少患者跌倒作为优质护理服务考核一项指标, 并纳入考核细则。

1.2.4. 2 加强对全体医护人员防范跌倒知识的培训, 使其树立防范意识, 加强护士责任心的教育和培养, 强化主动服务意识, 增强敬业精神。

1.2.4. 3 做好抗精神病药物的监测及副作用的护理, 及时与医生沟通, 及时处理药物副反应, 做到合理用药。

1.2.5 对患者管理

1.2.5. 1 对高危患者采取特别护理床头有醒目防跌倒警示标记, 严格交接班, 行走、入厕由专人扶助陪伴, 及时检查患者衣着是否合适, 鞋能否防滑。

1.2.5. 2 做好优质护理服务, 基础护理工作职责细化, 责任到人。加强就餐洗漱发药, 晨晚间护理工作, 防范跌倒。

1.2.5. 3 建立跌倒观察表及健康教育表, 让患者及家属掌握跌倒的防范措施。指导患者行走时抓好扶手, 穿合适的鞋。变换体位时要慢, 生活起居要做到3个30s, 即醒后30s再起床, 起床后30s后在再站立, 站立后30s后再行走[3]。指导患者每周2次参加户外活动, 做平衡及肌力运动操降低老年患者摔倒。

1.2.5. 4 环境设施管理创造安全的病房环境, 光线柔和、均匀, 地面干燥、防滑, 病区走廊厕所浴室应设有扶手。厕所有坐便, 定期进行环境设施检查, 及时改进维修。

2 结果

两组患者跌倒发生率比较, 干预组256例, 跌倒5例 (1.95%) ;对照组247例, 跌倒20例 (8.09%) 。干预组跌倒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跌倒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χ2=8.54, P<0.01) 。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 老年精神病住院患者日益增多, 据统计, 每年有20%的住院老年患者发生跌倒[4]。住院老年精神病患者长期生活在封闭的环境里, 机体功能明显衰退, 另外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所致副作用, 更加容易发生跌倒。因此, 跌倒是老年精神病住院患者最常见的致病的风险因素之一, 也是老年精神病患者护理的工作重点。通过采取系统评估, 加强护理管理、环境管理、患者管理等管理对策和措施, 降低了引起跌倒的危险因素, 明显减少了老年精神病患者跌倒事件的发生, 提高了安全护理质量, 确保了患者安全目标落实。

参考文献

[1]金环, 熊莉娟.平衡及肌力运动操降低老年患者跌倒[J].护理学杂志, 2010, 17 (9) :7.

[2]荣岚.住院老年患者跌倒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J].上海护理杂志, 2010, 10 (2) :75.

[3]张冬红, 王振英.综合干预对老年精神病人跌倒的研究[J].临床身心疾病杂志, 2006, 12 (4) :304.

老年住院病人 篇10

【摘要】目的 探讨我院住院病人丙肝抗体检测结果;方法 对2014年1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13886例住院病人丙肝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检测;结果 13886住院病人,其中男7416例,女6470例,共检测出丙肝抗体阳性129例,阳性率为0.93%(129/13886),其中男83例,女46例,男性阳性率1.12%(83/7416),女性阳性率0.71%(46/6470)。结论 丙肝的威严日益严重,且男性感染率高于女性,临床上应当加强丙肝筛查,并将丙肝筛查当作重要的健康体检项目,从而发挥防控作用。

【关键词】住院病人;丙肝抗体;检测;结果;酶联免疫吸附法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216-01

丙型病毒性肝炎通常简称丙肝,是由丙型肝炎的病毒感染而诱发的传染病,表现出世界性流行的趋势。人们对丙肝认识也日益加深,1998年我国《献血法》颁布实施,正式将丙肝做为献血人员献血之前筛查的常规指标之一[1]。丙肝传播的主要途径有:血透析、输血或血制品、肾移植、单采血浆、性传播、静脉注射毒品以及母婴传播等。丙肝危害性比较严重,临床换上容易发展成为肝癌或者慢性肝硬化。目前临床上对于丙肝的危害以及预防治疗等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部分患者延误最佳治疗时机,从而给患者的生命健康以及生活质量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据估计今后丙型肝炎的死亡人数会继续上升,并发展成为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丙肝抗体检测结果为丙肝检测与预防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對2014年1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13886例住院病人丙肝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7416例,女6470例,年龄最小1天,最大90岁。

1.2方法

1.2.1试剂与仪器。抗-HCV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由北京万泰生物药业生产,检测仪器为KHBSTG360自动多功能酶标仪和KHBST-360洗板机,均由上海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1.2.2检测方法。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所有操作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进行,抗-HCV阈值=0.05+0.06×阳性对照OD平均值,如果测试标本的0D值≥阈值表示检测结果为阳性,测试标本的0D值小于阈值表示检测结果为阴性。 [2]。

1.3统计学方法

将所检测的数据用统计学专业软件数据包SPSS18.0进行分析,数据用(x±s)表示,以P<0.05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结果

13886住院病人(男7416例,女6470例),共检测出丙肝抗体阳性129例,阳性率为0.93%(129/13886),其中男性83例,阳性率为1.12%(83/7416),女性46例,阳性率为0.71%(46/6470)男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1。

结论

3.1丙肝检测的意义。相关统计显示近年来我国临床上丙肝筛检阳性率呈逐年升高的发展趋势,推测其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过去人们对于丙肝危害的了解程度不够,献血人员在献血前没有进行相关的丙肝筛检,导致曾经输血的少数人群,在输血之后感染丙肝,并且随着时间延长,潜伏期过去之后表现出临床症状。第二,一次性医疗用具出现之前,基层医院尤其是个人诊所的医疗器械未能严格消毒,导致部分患者通过皮肤针刺的途径获得交叉感染。第三,人们健康意识不断改善,自我保护的意识提高,健康体检的过程中主动提出丙肝检验[3]。第四,随着检验技术不断进步,新的检测仪器、方法以及试剂竹剑普及,导致部分人群在基层医院检出丙肝。我国相当数量的丙肝患者,是在疾病治疗时的过程当中发现丙肝感染。因为丙肝危害性比较大,同时缺乏疫苗预防,也是导致医护工作人员感染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就需要我们立即行动起来,改善公众健康意识,重点保护易感以及高危人群,联合抵御丙肝,尤其是要保证丙肝感染者能够得到早诊断以及早治疗。除此之外,应当将丙肝筛检当作献血人员献血前的常规筛检指标,同时将其列入健康体检的常规项目。通过将丙肝筛检纳入到健康体检的指标当中,能够对丙肝防控发挥重要作用

3.2研究结果分析。表1,男性阳性83例,阳性率为1.12%,女性阳性46例,阳性率为0.71%男女阳性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肝病毒主要借助于输血以及血液制品感染得,流行病学的研究资料表明,肝癌发病率的中等国家,例如意大利、日本以及西班牙等主要由丙型肝炎导致,同时有资料提示发达国家慢性肝病同HCV的感染相关。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我院信院病人丙肝感染率高,男性感染率高于女性。感染者大多经血液传播,同时也有母婴传播,一部部分感染者原因不明,这与丙肝传播途径相符。研究中还得发现抗HCV阳性与HIV、TP、HBV合并感染,这可能是因为这些疾病有着共同的传播途径有关。

综上所述,丙肝的威协日益严重,临床上应当加强丙肝筛查,并将丙肝筛查当作重要的健康体检项目,从而发挥防控作用。

【参考文献】

[1]向尹。郭勇.常规体检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的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4(8):711.

[2]厉淑红.不同人群血清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7(12):1209-1210.

老年住院病人 篇11

痴呆 (dementia) 是一种获得性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 包括智能障碍, 记忆、语言、视空间功能不同程度受损, 人格异常, 认知能力降低, 常伴行为和情感异常, 病人日常生活能力明显减低。据报道我国60岁以上痴呆患病率为0.75%~4.96%[1]。而其中27.6%~34.2%的病人住院治疗。住院期间病人的安全护理是至关重要的, 老年痴呆病人在住院治疗期间极易发生跌倒等情况, 通过吸取其中的经验和教训, 加强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 提高家属和陪护对病人的安全防范知识, 取得较理想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8年12月—2010年5月我科共收治老年痴呆病人86例, 发生跌倒3例, 占3.5%, 跌倒病人年龄分别是82岁、80岁、69岁, 住院天数平均为72d, 跌倒后分别导致脸部皮肤擦伤、腿部皮肤擦伤、手部皮肤擦伤, 无其他严重并发症, 通过对3名高龄病人的跌倒进行回顾性分析, 提出对策。

2 原因分析

2.1 陪护者年龄过大不能及时帮助病人

医院规定80岁以上病人必须有陪护人, 现在老年人空巢居多, 子女上班不能陪护或由于经济问题不能长期雇用护工等陪护人员, 所以多由配偶或是兄弟姐妹来照顾, 他们年纪也大, 在照顾病人方面往往力不从心, 在病人起床、上厕所、散步等时候来不及或无力扶住病人而使其跌倒。如有1例病人住院后由老伴照顾, 下楼散步时由于无力搀扶, 在出电梯时发生跌倒, 双腿膝盖皮肤挫伤, 给病人造成痛苦。

2.2 陪护人员责任心不强, 安全意识薄弱

很多陪护未经劳动部门培训, 对病人缺乏责任心, 常不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 陪护时间无法保障, 家属监管不力, 陪护难以管理, 对老年病人生活习惯和病情特征不了解等。另外, 家属对护理服务标准要求高, 对护理中采取的一些必要约束性措施等不理解, 常有干涉护理工作现象, 给护理工作造成一定的难度。这些都给病人带来安全隐患。

2.3 健康教育和告知力度不够

护理健康教育是实现整体护理的重要措施。告知行为体现在护士职业情感以及对病人的尊重上, 病人、家属、陪护在住院期间应得到护士的教育与告知。如老年痴呆病人最常见的异常行为是经常迷路, 即使在非常熟悉的环境中也不能到达目的地;老年痴呆病人多伴有睡眠障碍, 睡眠颠倒, 夜间兴奋、吵闹, 白天入睡等, 上述内容必须及时告知病人、家属及陪护, 否则将会给病人带来跌倒等不安全问题。

2.4 与应用药物有关

服药种类过多, 除医院所用药物以外, 病人常常会有自备药物且服药时间频繁, 如镇静安眠药、抗抑郁药等, 如本组病人有1例因服用安眠药思诺思后未及时上床睡觉而引起跌倒, 导致左眼上眉弓处擦伤。

2.5 环境安全因素

地板防滑措施、卫生间保护设施、房间是否明亮, 环境中的利器、电器、电线等障碍物都会阻碍病人的行动, 给其带来安全隐患。

3 护理对策

3.1 健全安全护理规章制度

我科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管理办法》、《护理实践标准》等有关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提高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 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 培养并提高护士工作的主动性, 运用新的工作理念、工作程序予以强化[2]。为使老年痴呆病人住院期间的安全得到保证, 护理管理应做到有章可循、确有实效, 制定老年痴呆病人防跌倒护理流程, 对每例病人入院时进行跌倒危险性评估、病人自理能力评估、病人生活能力评估, 高危者给予挂牌警示。住院期间根据其病情和活动能力由管床护士每周或每天进行评估, 护理质量管理体系是护理安全的核心, 管理到位, 护理安全才有保障。加强病房护士对护理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 从而提高病房护工对护理安全的认识和工作的自觉性, 及时发现工作中的疏漏, 从根源上消除安全隐患, 合理配置人力, 定期对护工进行业务知识培训, 不定期检查护工工作程序, 奖罚鲜明, 增加护工的信心和责任心。

3.2 成立病区安全管理小组

安全小组由护士长负责, 病区内高年资主管护师为安全小组成员, 定期召开病房安全管理会议, 并将会议所提内容交代给每位护士。除临床护理工作中各项安全管理工作外, 小组成员还要对跌倒高危患者的安全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评估和检查, 每周1~2次, 做好预见性护理, 如对伴有视力、听力下降病人鼓励其配戴眼镜、助听器;对步态不稳的病人要求使用助行器等[3];对生活不能自理, 如带有鼻饲管、导尿管等病人要告诉其家属和陪护加强安全措施的方法, 取得家属和陪护的支持和配合, 并在跌倒评估单上签字, 以便不断改进防范措施, 增加病人安全度。

3.3 消除发生跌倒的危险因素

尽量劝阻年纪较大的病人由家属陪伴, 以免增加病人本身的安全隐患, 聘请正规公司经过培训上岗的护工, 使病人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各方面护理。护工不离开病人左右, 不让病人单独一人外出、上厕所、洗澡、吃饭、睡觉, 病人有明显的特征和症状时要有耐心, 需外出检查的病人必须有陪护和护送。厕所地面重新用防滑地砖装修, 填补原来塌面, 保持地面的清洁干燥;改进蹲式马桶为坐式马桶;安装安全扶手栏, 保证如厕沿路的安全[4]。

3.4 加强对老年痴呆病人家属和陪护的健康教育

病区设立专门防跌倒宣传栏, 说明跌倒的常见原因及防范措施。设立老年痴呆病人专科入院介绍, 说明老年痴呆病人的行为特征和常见症状如何护理等。规定对所有新入院病人进行入院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生命体征、视力、听力、头颈部、皮肤、肺部、心脏、肌肉、骨骼、步态、智力、神经和心理状态等方面。评估时护士要注意既往史及家属或陪护代诉情况, 尤其是伴随症状, 并记录在临床护理记录单上, 同时还得询问并检查病人鞋袜, 尤其是带入的拖鞋应防滑, 并规定痴呆病人至少要留伴1人。护士要将病房制定的安全提示告之病人家属和陪护。通过评估掌握病人病史及相关资料, 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宣教。住院期间护士长应经常与病人家属及陪护沟通, 倾听他们对病区安全管理的意见与建议, 及时改进, 从而保证病人安全。安排护士每月给病人家属和陪护集中健康知识宣教, 并制作通俗易懂的健康教育卡, 主要内容包括如何观察患者情绪、了解患者生活习惯、帮助患者体位改变、上下楼梯等注意事项。

3.5 安全用药

首先要评估病人的服药能力, 痴呆病人往往会出现“服药能力下降”, 如漏服、多服、拒服等现象。因此, 护士要做到服药到口, 将自备药放在治疗室固定处, 每天由护士摆药、分药, 按药卡核对后严格按照服药时间看着病人服用。对服用镇静、催眠药的病人, 服药后须安排卧床休息, 避免走动;对服用降压药病人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须指导家属和陪护帮助病人起床或改变体位时动作宜缓慢;对服用降糖药的病人须注意按规定帮助病人在餐前、餐时或餐后服用, 以免发生低血糖反应。护士必须重视病人的用药指导, 保证病人的用药安全。

3.6 改善病区环境设施

2008年底我院老年科病房建立了新楼, 新装修后的病房更适宜老年病人, 在病房的走廊中设有扶手, 病房地面是进口的PVC地板, 具有防滑功能, 厕所为坐式马桶, 并安装有急救呼叫信号, 浴室壁上有拉手, 并全配有淋浴, 病床配有扶栏, 床头有日光灯方便病人使用, 还配有电视、电话等。病房配餐间设立在病房中间部位, 微波炉、冰箱、热水一应俱全, 营养食堂送餐至病人床边, 减少家属和陪护离开病室外出来回往返的次数和时间。在日常生活中保洁员拖地、洒水等引起地面湿滑时会竖立“小心地滑”的黄色警示牌, 并及时拖干, 在病房固定时间打扫卫生或地板打蜡时, 要通知病房内每一位病人注意安全, 小心滑倒, 以确保病区环境的安全。

在老年痴呆病人防跌倒安全管理过程中, 护理和陪护人员的观念发生了转变, 提高了护理风险管理的意识, 规范各项护理行为, 消除了老人跌倒等不安全因素, 从2010年5月以来无1例发生跌倒事件。总之, 通过1年实践, 加大了护理安全管理力度, 加强护理风险管理意识, 规范各项护理行为, 通过护理行为消除不安全因素, 营造一个安全、体现人文关怀的住院环境和氛围。

参考文献

[1]潘绍山.现代护理管理学 (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9:349-350.

[2]郑昆幼.老年病房护理安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J) .福建医药杂志, 2008, 30 (2) :151-152.

[3]吕淑梅.关于老年人用药问题 (J) .中国新医药, 2004, 3 (2) :106.

上一篇:市场对接下一篇:优选育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