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住院病人

2024-09-25

内科住院病人(共12篇)

内科住院病人 篇1

跌倒是指病人身体的任何部位 (不包括双脚) 意外地触及地面[1], 是医院内最常见的机械性损伤[2]。一旦病人在医院内发生跌倒, 不仅给病人及家属增加身心痛苦, 而且会成为医疗纠纷的隐患, 严重影响了护理质量和医院信誉度。目前, 世界上很多国家已经或正在把住院病人跌倒率作为临床护理质量控制的一个显性指标[3], 中国医院协会已将“防范与减少病人跌倒事件发生”列为《患者安全目标》的第七目标。有研究报道[4], 内科住院病人跌倒发生率高达85%, 已成为困扰医院管理者的主要安全问题之一。我院内科4个病区2007年1月—2010年12月共37例病人发生跌倒, 对跌倒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 提出预防跌倒的对策。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发生跌倒的37例病人中, 男21例, 女16例;49岁以下5例, 50岁~59岁5例, 60岁~69岁8例, 70岁~79岁8例, 80岁及以上11例;脑卒中19例, 重度贫血5例, 冠心病4例, 糖尿病3例, 继发性癫痫1例, 肾病综合征1例, 眩晕综合征1例, 低钾血症1例, 白血病1例, 马方综合征1例;有跌倒史22例;跌倒前有肢体活动受限17例;无家属照顾17例。

1.2 跌倒时间、地点

01:00~08:00跌倒16例, 10:00~17:00跌倒10例, 18:00~24:00跌倒11例。床边跌倒20例, 卫生间跌倒13例, 病房内跌倒2例, 走廊跌倒2例。

1.3 不良后果

意识状况改变3例, 头皮、背部血肿6例, 头晕、恶心、呕吐3例, 皮肤擦伤4例, 踝骨骨折1例, 头皮撕裂伤1例, 股骨颈骨折1例, 心搏、呼吸骤停, 抢救无效死亡1例, 鼻部外伤1例;19例无不良后果。

2 跌倒原因

2.1 病人因素

2.1.1 年龄

内科住院病人以慢性病、老年人居多。老年人由于机体各器官功能逐渐减退、行动迟缓、反应迟钝等原因, 发生跌倒的几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研究发现, 60岁以上住院老人跌倒危险性增加[4], 80岁以上住院老人呈高度跌倒危险[3]。本组60岁以下仅10例, 60岁及以上27例, 高达73.0%, 其中80岁及以上11例, 说明高龄是病人跌倒的显著危险因素。

2.1.2 疾病

老年病人的跌倒60.5%由自身疾病引起[1]。37例中51.4%为脑卒中, 13.5%为重度贫血, 10.8%为冠心病, 8.1%为糖尿病。由此不难看出脑卒中、贫血、心脏疾患等病人因自主活动受限、平衡功能差、头晕、乏力、体力不支而增加了跌倒的危险。

2.1.3 活动

病理步态、下肢活动受限、共济失调等动作协调障碍被认为是增加跌倒危险的相关因素[3]。37例病人中有17例肢体活动受限, 5例贫血及4例冠心病病人由家人搀扶或轮椅送入病房, 这些病人如果在无人搀扶, 独自离开床单元活动时, 可能随时有跌倒的危险。27例 (73.0%) 病人的跌倒发生在清晨、傍晚、夜间, 与起床行走、洗漱、如厕频繁有关, 提示护理人员应高度关注病人活动的高峰时段, 警惕跌倒意外发生。

2.1.4 体位

由卧位改为站位这一体位改变出现的体位性低血压是引起跌倒常见的原因[5]。37例病人中有35例 (94.6%) 跌倒前发生了体位改变, 22例卧位改站位时在床边跌倒, 13例在卫生间如厕由蹲位改站位时跌倒。

2.1.5 家庭

内科病人由于住院时间长, 加之环境的突然改变、疾病的影响, 容易产生孤独、沮丧、焦虑情绪, 如果缺乏家人的关爱和照顾, 更易发生意外跌倒。17例无家属照顾的病人中仅2例有生活自理能力, 其余15例均需家人照顾, 但遗憾的是由于病人、家属对安全问题未引起足够认识、对治疗护理不配合及经济等方面的原因, 预防病人跌倒问题一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1例52岁马方综合征病人, 未婚, 无子女, 无亲属陪伴, 在夜间如厕时, 跌倒后心搏、呼吸骤停, 继而抢救无效死亡。无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住院期间, 如果缺乏有效的家庭照顾, 无疑给夜间的护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和挑战性。

2.1.6 跌倒病史

本组22例入院前有跌倒病史。有研究显示[3], 曾经发生过跌倒的病人, 再次发生医院内跌倒的几率显著增加, 且其跌倒的方式与场所也有惊人的相似。

2.1.7 药物

内科病人住院期间常口服一种或多种药物, 使用抗焦虑药、抗组胺药、镇静药、安眠药、降压药、降血糖药、利尿剂、缓泻剂等, 可以影响意识、精神、视觉、步态、平衡、血压等[1], 增加跌倒的发生率。37例中有18例使用过镇静药、利尿剂、降压药和降血糖药。

2.2 医护人员因素

2.2.1 安全意识

美国洛杉矶Cedars Sinai医学中心1998年成立的防跌倒质量行动小组 (QAT) 认为在防跌倒问题上, 护理人员对病人及家属教育不够, 缺乏对病人跌倒问题的集体责任感和一致的计划[6]。由于护理队伍渐趋年轻化、工作经验不足、安全意识不强, 尤其是新上岗护士缺乏预见性思维和识别高危病人的能力, 对预防病人跌倒不够重视, 对病人及家属宣教不到位, 未能提前做好干预措施, 导致跌倒事件时常发生。

2.2.2 人力资源

本组病例中73%的病人跌倒发生在01:00~08:00和18:00~24:00这两个时段与陈湘玉等[4]报告的晚班和夜班跌倒发生率67.0%相近。晚夜班仅1人值班, 既要忙于接待新病人, 又要完成大量的治疗护理工作, 提示病人在夜间发生跌倒与护理人员相对不足、护理服务不到位有一定关联。

2.3 环境因素

通过对跌倒地点的统计分析, 导致病人跌倒的可能因素包括:老年病人视力不好, 夜间频繁如厕, 床头无有效照明, 下床时跌倒;厕所地面高低不平, 病人被台阶绊倒;厕所地面易积水, 无防滑设施, 无扶手, 导致病人滑倒;厕所内使用蹲便器, 病人在久蹲起身时, 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导致大脑暂时性供血不足, 引起短暂的头晕、眩晕、视物不清, 极易因站立不稳而跌倒[7];走廊无扶手, 病人离床活动时容易跌倒。

3 防范对策

3.1 对医护人员强化预防跌倒的安全教育

3.1.1 建立集体责任感

QAT认为, 每一个与病人接触的人必须承担减少跌倒危险的责任。为了让所有医护人员识别高度危险的易跌倒病人, 在床尾悬挂防跌倒标识, 以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医院应为所有工作人员提供教育, 使人人具有预防病人跌倒的意识。

3.1.2 识别高危病人, 掌握干预措施

加强对医护人员的教育, 以了解高危因素, 如使用可能增加跌倒发生率的药物;患有脑出血、脑血栓、帕金森病、内耳眩晕症、充血性心力衰竭、重度贫血、癫痫、骨骼关节肌肉疾病、颈椎病等;高龄 (>65岁) ;自主活动受限;意识障碍;感觉、视觉、听觉退化;排尿、排便频繁;平衡障碍;有跌倒史等[1,5]。病人入院时, 仔细了解既往病史, 使用药物名称, 评估活动、自理能力, 一旦发现具有跌倒高危险性, 应告知病人、家属, 医护人员应高度警惕, 立即共同实施预防跌倒干预措施。

3.1.3 做好护理记录

对高危病人及家属进行书面和口头宣教后, 填写病人《跌倒风险评估单》及《安全告知书》, 及时记录可能导致跌倒的危险因素和保护病人所采取的一切措施, 并在病人住院期间动态评估风险状况, 及时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3.2 加强对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有效降低跌倒发生率的公认措施之一。医护人员应向高危病人及家属提供多种形式的宣教, 在病人床头、厕所及台阶等处装饰“谨防跌倒, 注意安全”标志;提醒病人生活起居做到3个30 s, 即醒后30 s再坐起, 坐起30 s再站立, 站立30 s再行走[8];服用降压药等, 嘱其缓慢改变体位;不穿拖鞋, 穿防滑鞋;上下楼梯用扶手;改变体位、转身动作要缓慢, 必要时家人搀扶;患有易致跌倒的疾病、高龄、自主活动受限等, 嘱家属做好床边照顾;在走廊设立健康教育园地, 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跌到高危人群及预防跌到的各种措施悬挂于墙壁, 向病人及家属宣传预防跌倒的重要性, 以引起他们对此问题的高度关注, 共同承担预防病人跌倒的责任。

3.3 改善住院环境

病区环境致跌倒危险因素评估, 包括病区楼层、住院时间、照顾家属、同室病友、床边物品、病床高低、病床摆放、病床护栏、地面材料、照明条件、厕所便器、防滑设施、有无台阶等。为老年病人提供安全的住院环境, 应遵循无障碍观念、易站起原则、有防滑设施、照明讲究[8]的原则。地面避免高低不平, 去除台阶, 不要在经常行走的通道上放置板凳、医疗器械等物品, 病人自带物品合理摆放, 以免妨碍通行。病床最好选用棕垫, 安装护栏, 高低适当, 便于上下、睡卧及卧床时自取常用物品。厕所蹲便池改为坐便椅, 设置扶手等辅助设施。病室、厕所、开水间地面要求防滑, 走廊墙面安装扶手。为了保证病人夜间如厕时的安全, 床头、过道、厕所、走廊安装照明灯, 开关设置合理, 方便使用。

3.4 主动服务, 体现对病人的关爱

入院时, 如病人行走不便, 主动用轮椅或平车送入病房, 向病人、家属介绍病区环境及床头灯、呼叫铃、护栏床的使用方法, 常用物品放于易取的地方。无家属照顾的病人, 多巡视, 主动询问有无需要, 尤其在夜间, 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高危病人外出检查, 有家属、医护人员陪同, 提供轮椅或平车, 使用护栏或安全带。在走廊或上下楼梯时, 发现地面湿滑、病人步态不稳, 应及时给予扶助。服用利尿剂、缓泻剂的病人安排在靠近厕所的地方, 协助定时如厕。有记忆障碍的病人, 反复加强环境介绍, 以帮助病人记忆。

3.5 掌握预防病人跌倒流程

跌倒的护理重在预防, 如何营造安全文化氛围, 保证病人安全, 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预防体系至关重要, 目前我院已制订了规范化的预防跌倒护理流程, 要求人人掌握。只有人人重视, 将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预防系统才能有效运转。

4 小结

病人跌倒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9], 属意外事件, 发生的可能性随危险因素的增加而增加。在各种防范措施已经到位的情况下, 仍要做好事件发生后的处理预案及报告流程。一旦跌倒事件发生, 不要责怪病人和家属, 应及时妥当处理病人, 尽力将伤害降到最低程度, 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医患纠纷。

摘要:分析37例住院病人跌倒的原因, 包括:病人的年龄、所患疾病、活动、体位、家庭关爱程度、跌倒史、所用药物;少数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不强、夜间护理人力资源不足;住院环境。对此采取了强化医护人员预防跌倒的安全教育、加强对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改善住院环境、掌握预防病人跌倒流程等防范对策, 以减少住院病人跌倒的发生。

关键词:跌倒,住院病人,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库洪安, 詹燕, 于淑芬, 等.老年人跌倒的预防[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2) :143-144.

[2]李小萍, 王克芳, 段功香.基础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58.

[3]徐建鸣.预防住院病人跌倒的最新护理实证[J].实用护理杂志, 2001, 17 (7) :38-39.

[4]陈湘玉, 郑雅宁.27例住院病人跌倒原因分析和防范对策[J].护理研究, 2004, 18 (11A) :1948-1949.

[5]姜旭雯, 陈影影.住院病人跌倒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措施[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2, 21 (8) :347-349.

[6]Rome S.制定一个防止病人跌倒的方案[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2, 21 (10) :465.

[7]范丽凤, 郑亚光, 朱秀琴, 等.糖尿病患者跌倒及其危险因素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10) :130-133.

[8]闫青, 刘峰.安全教育与家居环境改造对预防老年人跌倒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 (10) :946-947.

[9]盛英, 章伟芳.预防病人跌倒的护理干预措施[J].护理研究, 2004, 18 (10B) :1770-1771.

内科住院病人 篇2

神经内科

神经内科收治对象为脑血管神经方面疾病的患者,其病房的特点是中老年病人、痴呆病人、危重病人、痪瘫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病人多,病人住院时间长等,因此其需要的陪护与其他普通病房相比也相对多,这些陪护人员承担了病人的日常生活护理,一方面,能使护士把主要精力放在治疗和观察病情上,对护理工作是一种有益的促进;另一方面,陪护人员并不像护士一样进行过专业训练,她们没有专业护理知识,存在着一定的医疗事故隐患,一旦操作不当,则会出现意外事故,而陪护不是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不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2002年我科就曾经发生了2例因家属自雇的陪人操作不当致病人股骨颈骨折的事故。如何对陪护进行科学管理,满足病人的需求,体现人性化护理,是护长病房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以来,我们对陪护实行规范化管理后,无一例病人出现护理并发症,病人满意度达98%以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管理方法介绍如下。护士统一思想,人人参与陪护人员工作质量管理

1.1 明确责任

病人的日常生活护理是基础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护士应完成的职责,陪护人员是协助护士完成此项工作的补充力量,护士对陪护人员起到指导、检查、监督、协助的作用,并非全推给陪护人员。

1.2 责任落实到人

每位护士分管一定床位数的病人,陪护的工作质量与主管护士的护理工作质量挂钩,提高护士自觉管理的主动性,严抓陪护工作质量。陪护人员的来源

(1)病人自雇陪护:是病人和家属与陪护人员之间的私人关系。(2)科室招聘:选择对象为初中以上文化、五官端正、身体健康、反应灵活、接受能力较强并持有身份证的应聘者,有陪护经验者优先。由科室根据病人的需求统一安排管理。陪护人员的管理

(1)对病人家属自己雇用的专人陪护人员,护士长要对其工作能力进行评估,了解其是否能胜任陪护工作,如让其示范操作翻身、床上擦浴、协助大小便、喂食、抱扶患者等日常生活护理所必须掌握的陪护技能,不正确之处给予及时纠正和进行指导,操作能力及接受能力差者,不给予陪护资格,并告诉病人家属存在的隐患及相关法律知识,奉劝病人家属予以解雇。(2)对科室招聘的陪护人员,上岗前,护长要组织他们进行培训,内容:①介绍科室的环境、简介;②卫生常识、病房环境管理的基本要求;③文明礼貌礼仪常识;④病人及家属常见心理反应和护理[1];⑤示范操作并考核日常生活护理技能操作,如擦浴、协助大小便、喂食、抱扶患者等;⑥根据住院病人的特点,针对性强化训练预防褥疮发生的措施,瘫痪肢体功能位的摆放,病人坠床、跌倒、走失等意外事故的防护等。(3)每位陪护人员要熟知《陪护须知》内容,明确陪护职责的范围与相关制度,并在《陪护须知》上签名表示遵照执行,约束陪护人员具有一定的组织纪律性。(4)陪护人员统一着装上岗,取得病人的信任,需陪护的病人要填写《请护工同意书》,并上缴一定的费用给医院,作为陪护人员的报酬,陪护人员原则上更换勿太频繁,应相对固定。(5)责任护士负责监控本组病人的陪护工作质量,护长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把陪护人员的服务态度和工作的主动性列为质量考核的范畴,质量与工资挂钩,有奖有罚,提高陪护人员的责任心、主动性。不能胜任工作者予以辞退。(6)关心陪护人员的生活,尊重他们的人格,与他们交流时要做到礼貌热情,不能把他们当成下等人随意使唤,护士长应每月召开陪护人员座谈会,征求意见,改进工作,并指出陪护中的不足,进行整改,使陪护人员感到他们是护理队伍中的一分子,受人尊重,激发出他们的工作热情及积极性。体会

对陪护进行科学的管理,能提高工作质量及效率,减少陪护率,利于病房管理。护士长工作繁忙,精力有限,陪护管理单靠护士长一人的力量难以做好,以上措施充分发挥了其他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人人参与管理,陪护的工作质量就会得到保证。【关键词】

神经内科

神经内科收治对象为脑血管神经方面疾病的患者,其病房的特点是中老年病人、痴呆病人、危重病人、痪瘫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病人多,病人住院时间长等,因此其需要的陪护与其他普通病房相比也相对多,这些陪护人员承担了病人的日常生活护理,一方面,能使护士把主要精力放在治疗和观察病情上,对护理工作是一种有益的促进;另一方面,陪护人员并不像护士一样进行过专业训练,她们没有专业护理知识,存在着一定的医疗事故隐患,一旦操作不当,则会出现意外事故,而陪护不是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不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2002年我科就曾经发生了2例因家属自雇的陪人操作不当致病人股骨颈骨折的事故。如何对陪护进行科学管理,满足病人的需求,体现人性化护理,是护长病房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以来,我们对陪护实行规范化管理后,无一例病人出现护理并发症,病人满意度达98%以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管理方法介绍如下。护士统一思想,人人参与陪护人员工作质量管理

1.1 明确责任

病人的日常生活护理是基础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护士应完成的职责,陪护人员是协助护士完成此项工作的补充力量,护士对陪护人员起到指导、检查、监督、协助的作用,并非全推给陪护人员。

1.2 责任落实到人

每位护士分管一定床位数的病人,陪护的工作质量与主管护士的护理工作质量挂钩,提高护士自觉管理的主动性,严抓陪护工作质量。陪护人员的来源

(1)病人自雇陪护:是病人和家属与陪护人员之间的私人关系。(2)科室招聘:选择对象为初中以上文化、五官端正、身体健康、反应灵活、接受能力较强并持有身份证的应聘者,有陪护经验者优先。由科室根据病人的需求统一安排管理。陪护人员的管理

(1)对病人家属自己雇用的专人陪护人员,护士长要对其工作能力进行评估,了解其是否能胜任陪护工作,如让其示范操作翻身、床上擦浴、协助大小便、喂食、抱扶患者等日常生活护理所必须掌握的陪护技能,不正确之处给予及时纠正和进行指导,操作能力及接受能力差者,不给予陪护资格,并告诉病人家属存在的隐患及相关法律知识,奉劝病人家属予以解雇。(2)对科室招聘的陪护人员,上岗前,护长要组织他们进行培训,内容:①介绍科室的环境、简介;②卫生常识、病房环境管理的基本要求;③文明礼貌礼仪常识;④病人及家属常见心理反应和护理[1];⑤示范操作并考核日常生活护理技能操作,如擦浴、协助大小便、喂食、抱扶患者等;⑥根据住院病人的特点,针对性强化训练预防褥疮发生的措施,瘫痪肢体功能位的摆放,病人坠床、跌倒、走失等意外事故的防护等。(3)每位陪护人员要熟知《陪护须知》内容,明确陪护职责的范围与相关制度,并在《陪护须知》上签名表示遵照执行,约束陪护人员具有一定的组织纪律性。(4)陪护人员统一着装上岗,取得病人的信任,需陪护的病人要填写《请护工同意书》,并上缴一定的费用给医院,作为陪护人员的报酬,陪护人员原则上更换勿太频繁,应相对固定。(5)责任护士负责监控本组病人的陪护工作质量,护长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把陪护人员的服务态度和工作的主动性列为质量考核的范畴,质量与工资挂钩,有奖有罚,提高陪护人员的责任心、主动性。不能胜任工作者予以辞退。(6)关心陪护人员的生活,尊重他们的人格,与他们交流时要做到礼貌热情,不能把他们当成下等人随意使唤,护士长应每月召开陪护人员座谈会,征求意见,改进工作,并指出陪护中的不足,进行整改,使陪护人员感到他们是护理队伍中的一分子,受人尊重,激发出他们的工作热情及积极性。体会

对陪护进行科学的管理,能提高工作质量及效率,减少陪护率,利于病房管理。护士长工作繁忙,精力有限,陪护管理单靠护士长一人的力量难以做好,以上措施充分发挥了其他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人人参与管理,陪护的工作质量就会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毕宇.医院陪护的提供与管理.护理学杂志,2001,16(6):370.【关键词】

猝死 内科

猝死是指出于意料之外的突然死亡。从症状出现至死亡时间,目前尚未统一,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发病后6h内死亡者为猝死[1]。我们对本院1999~2001年内科病房住院病人在病情稳定或已明显改善的情况下,突然发生变化,并在6h内死亡的24例病人作一分析,找出与猝死发生可能的有关因素,希望有助于今后对猝死的预防。临床资料

本组男14例,女10例。年龄22~85岁,平均58.3岁。入院诊断:各种心脏病15例(冠心病9例,风湿性心脏病3例,肺心病2例,充血性心脏病1例),肺癌3例,糖尿病2例,消化性溃疡病并出血、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发热待查各1例。病情变化前作过心电图检查15例,14例有异常,包括各种心律失常、传导阻滞、心脏肥大、心肌缺血等。病情骤变后立即作心电图记录10例,其中心室颤动5例,心室扑动1例,心室自主节律2例,心电图记录为一条直线2例。血清钾检查21例,其值范围为2.3~5.9mmol/L,其中<3.5mmol/L有4例,>5.5mmol/L有2例。15例心脏病患者中,有心脏肥大12例。存在与猝死有关的可能诱因者有13例,其中大小便4例,进食2例,激动、兴奋3例,活动2例,散步、咳嗽各1例。病情变化至死亡时间:立即死亡8例,5min与10min内各2例,0.5h内4例,1h内2例,2h内及6h内各3例。

2讨论

猝死可发生在任何场所。医院是病人高度集中的地方,因而猝死更为常见。据殷济宏报告,内科病房猝死发生率占内科死亡人数的17.24% [2]。本组占同期内科病房死亡人数的17.76%。病人猝死发生前,无任何先兆,其死亡又非常迅速,本组16例(66.67%)在病情骤变后半小时内死亡,其中8例是立即死亡,因而往往令人措手不及。所以,努力寻找可能发生猝死的疾病因素,识别可能发生猝死的病人,提高警惕,加以预防,就显得非常重要。从本组看,下列因素可能与猝死有关。

2.1 冠心病 在猝死的病因中,以心血管疾病最多,其中又以冠心病占首位。北京市和长春市将死于心脏疾病的患者进行尸解时,发现因冠心病死亡的分别占68.3%和43% [1],因而猝死作为冠心病的一种类型,已渐受到医学界的重视。目前认为,这类病人心脏骤停的发生,是由于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痉挛,或微循环栓塞,引起心脏急性缺血,造成局部电生理紊乱,引起暂时性严重心律紊乱所致 [1]。本组24例中,冠心病占38%。

2.2 严重心律失常 严重心律失常,往往是发生猝死常见的病理生理基础。本组在病情骤变前有心电图记录者中,4例严重心律失常分别是频发室早、室性早搏二联律、室性早搏三联律、频发室性早搏并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心脏肥大也是病人发生猝死的一个可能因素。本组15例心脏病人中,12例有不同程度的心脏肥大。心力衰竭经治疗好转后,也可能发生猝死,本组16例伴有心力衰竭的病人,猝死发生在心力衰竭已明显好转之后。有人认为这可能与利尿剂的应用,导致低钾、低镁以及病情好转后病人活动,增加了心室负荷有关 [2]。

2.3 糖尿病性心脏病 糖尿病人尤其是病程长,血糖长期控制不好者,容易并发心脏病变。糖尿病可造成心肌细胞、传导系统、冠状血管及自主神经系统损害,均可导致猝死,而糖尿病所致免疫功能低下,引起细菌、病毒感染导致心肌炎,也可致猝死 [3]。本组2例糖尿病人,病程均在10年以上,血糖长期控制不好,均已并发了心脏病变,2例分别在并发肺部感染与尿路感染时,突然死亡。

2.4 老年人严重贫血 本组1例78岁老年病人,因消化道溃疡并发大出血,血色素55g/L。经治疗出血已停止,但未及时输血纠正其严重贫血状态。在一次稍活动时,病情突然恶化,抢救不及在5min内死亡。我们分析,此病人可能平时已存在冠脉供血不足,严重失血贫血又加重了心肌损害,而稍活动时,心肌严重缺血缺氧,严重的心律紊乱,导致猝死。

2.5 肺癌 本组3例肺癌病人发生猝死。有人认为小栓子突然阻塞局限性肺小动脉,引起肺自主神经反射而致肺动脉广泛性痉挛,可导致猝死 [4]。我们推测肺癌小癌栓堵塞肺小动脉,可能是肺癌病人猝死的原因,但缺乏尸解资料,不能肯定。

2.6 可损害心脏的疾病 本组1例发热待查、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发生猝死。前者咽部明显充血,肺部有湿性罗音,故以呼吸系统感染可能性大(因进院次日晨即发生猝死,未来得及作X线检查肺部)。有人指出,在传染性疾病中,几乎所有微生物都会引起心肌损害,引起心肌炎,偶致猝死 [5]。我们认为这1例可能为呼吸道感染,引起继发性心肌炎,导致猝死。后者疾病已侵犯心脏,为心肌损害导致猝死。小结

具有可发性猝死的疾病因素者,常在某些诱因作用下,发生猝死。故有人指出,大多数猝死与一些诱发因素激发有关 [2]。从本组病人看,进食过急、过饱,情绪激动、兴奋,大小便、不适当的活动、电解质紊乱等,均可能是猝死的直接诱发因素。因此,应避免诱发因素,减少猝死的发生。金倩;氯地酊联合激光治疗痤疮158例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1997年10期 董新亭,李卫莉,张随学;自拟粉刺消治疗痤疮126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1999年06期查旭山,陈修飏;寻常痤疮治疗体会[J];江西中医药;http://.2004年 姜文;针刺干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神经细胞[Ca~(2+)]i变化的信号传导机制的实验研究[D];天津中医学院;2005年 李秀玉;赵冠英教授治疗痤疮研究及学术思想概述[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临床护理 篇3

【关键词】内科;老年住院患者;护理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371-02

内科疾病多有病程长,治疗效果不及时或不明显等特点,而内科老年住院患者还有身体素质差,病情多变,容易产生焦虑、烦躁不安、悲观失望情绪的特点者。这对病情观察、评估带来一定难度,使护理工作面临更多责任和风险。现将护理体会简述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组200例患者中,男120例,女80例,其中60~69岁的50例,70岁~79岁的104例,80岁以上的46例。病因有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多数患者都合并有两种以上的疾病。

2护理措施

2.1临床护理:由于老年患者抵抗力低,极易发生坠积性肺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泌尿系统感染,褥疮等并发症,在病情允许下适当地进行锻炼,通过适当运动有利于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心脑循环和心脏功能。内科疾病常常病程较长,病人体质虚弱,加之牙齿残缺不全,应给予适当高营养的软质饮食,少量多餐。要做好老年患者的晨间护理,使患者清洁,舒适,预防褥疮及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观察和了解患者的病情,保持病房整洁,促进护患沟通,满足其身心需要。

2.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人在心情愉快时,机体可分泌有益的激素,酶和乙酰胆碱,把机体代谢活动调节到最佳状态,并可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2.2.1理解患者,为护理工作奠定基础:老年人因资历高,贡献大,经验丰富,所以希望别人尊敬他,要求别人依从他,脾气固执,自尊心强,他们需要安全,希望有经验的医生为其看病,操作熟练的护士为其打针,输液,所以我们护理人员接待病人时态度要和蔼,热情认真,动作要轻柔,迅速,操作要熟练准确,让病人一进病房就感觉病情有好转的希望,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同时也争取家属配合做好患者的工作,取得患者的信任,使其精神上有一种美好的寄托,更好的配合治疗。

2.2.2解决患者的需求:改变患者心理状态,老人非常怕孤独,因病离家而住院,感到一切生疏,把健康的希望寄托在医务人员身上,忽视要主动劝告患者处病不惊,“三分治疗,七分休养”,时时关心体贴他们,使其感到象在自己家里一样,同时适当安排家属探视,鼓励老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3善于稳定老人的情绪,避免不良刺激:老年患者住院期间考虑的问题很多,最担心的问题是自己的疾病是否能够治愈,并十分注重观察家属和医务人员对其疾病的态度,怀疑隐瞒疾病的严重程度或担心医务人员能否精心治疗护理等,我们要帮助患者树立恢复健康的信心,遵守医嘱,坚持治疗,调动病人积极的心理因素,提高内在的自身的康复能力。多关心体贴患者,经常和患者谈心,把握疾病的发生规律,减少复发,有利于早日康复。

2.2.4良好的护理道德与适当的有益活动,有益于老人的身心健康:维护老年患者的最佳心理状态,时时处处,事事给予理解,尊重,同情,体贴,护理上做到有情,有礼,有心,有益。安排一些有益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如下其,老年保健知识讲座等。

2.2.5在护理过程中要细心观察:通过与患者及家属交谈,或者采取心理问卷方式收集患者的心理信息,掌握其心理活动,以便对不同心理類型的患者有针对性地开展个体化心理护理,对患者每一点认识的提高和精神的振作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对恐惧紧张,情绪不稳定的患者要给予更多的同情,护理要更加细心,服务周到,言行要谨慎,不要让患者感觉到病情危重,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同时向患者讲明病情波动是常见的,并要理解宽容和忍让,同时进行开导。

2.2.6用药护理:老年人由于记忆力减退,对用药的目的,服药的方法难以熟练掌握,加之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起用药的不良反应比年轻人高,因此,在为患者拟订治疗方案时护理人员应熟悉常用药物的作用,用法,不良反应,禁忌症及注意事项,用药前要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做到正确给药,用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静脉输液时要根据病情按要求调节速度,发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及时报告医生,同时采取必要的抢救措施。

3护理细节

3.1心肺功能监护:老年人由于心脏代偿功能下降,血管顺应性降低,极易诱发或加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应注意及时发现,寻找原因并及时处理。否则,易引起严重的心脑功能衰竭,严重威胁患者生命。老年人呼吸代偿功能下降,应即时清除口腔异物、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气管切开或呼吸机辅助呼吸,及时改善呼吸功能。

3.2静脉输液:老年人多皮肤松弛,,特别是长期慢性病患者,四肢皮肤弹性差,血管细曲易移动、脆性大,致静脉穿刺及固定、输液计划的完成较困难穿刺前应放低准备输液的血管位置,或肢体下垂,对肢体冰凉者给热敷使血管充盈,利于穿刺。较难的穿刺要仔细、耐心操作轻、进针稍缓慢争取一次穿刺成功。成功穿刺后应稳妥固定、摆放并交待穿刺局部的保护。

3.3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尿频、便秘的护理,尿频、便秘者,应给予腹部按摩和热敷处理,养成定时排尿排便的习惯。置导尿管的患者留置导尿管期间,要定期做好会阴部护理,保持清洁,每天行膀胱冲洗2次,更换尿袋1次,并观察尿色、尿量并做好记录,每周检验尿常规1次。

3.4预防褥疮:对于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要定时翻身,翻身后用热毛巾擦洗受压皮肤、骨突出部位,必要时使用樟脑精按摩;保持床褥的整洁、干燥,潮湿后要及时更换;每日认真进行晨、晚间护理。

4讨论

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及家属对临床护理工作要求较为严格,临床护理工作千条万绪,要做到万无一失确也不易。因此,护理工作要做好,做全,不但要严格执行护理操作程序,而且每个护士都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修养、职业素质和一份爱心,去面对周而复始的工作,严把质量关,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赵则祥,邹开亮.老人临床护理初探[J].中国医学创新,2009,7

内科住院病人 篇4

1.1 患者因素

内科住院患者的病情相对复杂,康复进程慢,住院时间较长,若是急性发病,如急性心肌梗塞、急性脑梗死等病,病情凶险,随时都可能出现突变,威胁到生命安全。患者入院后,需接受多种检查,使用各种仪器的监护生命体征,加上疾病的生理痛苦,导致病人较易出现强烈的负面情绪,如焦虑、恐惧、担忧等,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患者可能表现出排斥、不信任医护人员的表现,给护理工作造成阻碍,甚至引发护理事件[1]。此外,部分患者家属情绪过激,对医护工作百般挑剔,不严格遵从医嘱,一旦患者病情恶化,便一味将责任推搪到医护人员身上,如果双方没有及时有效沟通好,可能出现严重医疗纠纷,形成护理安全隐患。

1.2 护理人员因素

1.2.1职业倦怠

内科住院部临床护理人员日常工作量十分大,任务较重,经常需加班加点,造成超负荷的工作状态,长此以往,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会引起护理人员对工作的排斥、焦虑,逐渐形成职业倦怠感,极大地影响身心状态。护理人员一旦无法专心、认真对待工作,工作中就容易出现过失,造成护理安全事件[2]。

1.2.2 人员学习能力不足,护理技术管理不到位

由于医护技术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每年都有大量的高新技术应用于内科临床治疗、护理中,这给护理人员带来了新的挑战。部分护理人员因为自身或客观的原因,业余时间懒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在工作中不善于总结经验,因此,造成业务水平停滞不前,知识技能无法与时俱进,护理实践中便可能出现操作失误、与他人配合度差、无法识别护理风险等问题,由此引发一些潜在性护理风险,如拖延了最佳治疗时间,使患者病情恶化甚至死亡[3]。护理技术管理的问题主要因管理人员对护理技术的相关工作没有做好规划、组织、协调及控制,导致护理技术管理效率低下,使得临床护理操作不能实现准确、及时、安全、有效的目标。例如,对违反技术常规、护理制度人员没有给予针对性的教育与启发,只是单纯地从扣发奖金、工资等物质惩罚角度处理,这种做法很难从源头上纠正护理人员的错误。

1.2.3护患缺乏有效沟通

沟通是一门艺术,也是人与人之间进行合作、配合的基础,有效的沟通可以促进事情的进展,无效的沟通或者缺乏沟通则会阻碍事情的进展。例如内科疾病大多通过药物实施治疗,护理人员在用药指导上所做的工作不够仔细,指导患者服药时,通常只是粗略告知药物名称与用途,而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用药禁忌等详细信息没有与患者进行沟通,导致患者在服药时未予以注意,造成潜在安全隐患,一旦出现不良情况,则会引起护患矛盾[5]。

1.2.4缺乏法制观念,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与外科、急诊科等科室相比,部分内科疾病的护理工作相对不那么紧张,因此,护理人员在护理中比较大意,对护理文书、护理记录等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不够重视,经常出现记录不全、事后记录或代写、代签名等问题,甚至部分管理者为了应付考核,要求护理人员根据回忆补全、补写护理记录,一旦出现医疗事故,漏洞百出的护理记录很容易被推翻,护理人员势必在法律纷争中处于弱势[6]。上述主要反映了部分护理人员责任感不足,缺乏法制观念,也是自我保护意识淡薄的表现。

1.2.5管理机制不健全

现行的内科护理管理制度大部分是沿袭传统的医疗管理制度,这种规章制度与现代内科护理管理的需求不相符,出现诸多问题,例如,未将安全教育纳入日常管理事务中,导致管理者不重视日常护理的安全教育;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导致对人员的监督、管理无据可依;还会造成管理者懈怠,管理不力,要求不严,不能认真分析总结潜在的护理隐患,对各环节存在的护理风险无预见性,未能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1.2.6人员配置不足

当前,医院人员的现状是病人多、护士少,二者在比例上不能匹配,甚至大部分医院根本无法达到卫生部要求的人员编制水平。护理人员的不足,很难全面兼顾到各个病人的需求,出现护理事故的概率增加,病患对护理的满意度降低,护患之间的纠纷风险增加。

2 对策

2.1 加强人员护理安全知识教育,完善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内科疾病病程长,住院时间也较长,护理人员在病患的生活、治疗中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定期展开护理安全管理会议,重点就护理安全的知识展开教育、宣传,认真、严密地分析内科护理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并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促进人员安全意识与责任感的不断提高。

2.2 掌握护患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以及沟通技巧的应用,对护患关系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拥有高度热情的护士,在护理中能秉着一颗真诚为患者服务的心,让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积极、热情、耐心的态度,内心产生信任感、依赖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普遍存在的不良情绪,从情感上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建立友好信任型的护患关系。此外,部分患者因自身或者客观存在的一些因素,对护理工作表现出不满,护理人员应该从患者的需求入手,经常与其沟通,逐渐消除其对护理人员的偏见与不满,提高护理配合的程度,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复出院[9]。

2.3 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护理技能的高低对护理安全具有较大的影响,较高的护理技能水平能够确保临床护理工作能顺利、安全地进行。对实习护士或新护士开展临床带教活动,在带教过程中细心指点,让其系统地掌握各项内科疾病的护理要求与护理目标,要求在护理中多动手、多动脑,积累经验,学会各种护理技术、技巧,例如进行静脉注射时要“准”,减少多次穿刺对病人造成的痛苦;在病人突发病情时,要准确快速地做好抢救工作,尤其是能正确使用心电监护仪、除颤器等设备;正确掌握内科各种疾病用药的作用、方法、剂量或者不良反应等[4]。通过掌握过硬的护理操作技术,能有效防范内科护理安全隐患的发生。

2.4 加强学习医疗法律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由于现代社会中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人们在医疗活动中自我保护意识也逐渐增强,对医护质量与安全性均比过去有了更高的要求,一旦在医护活动中,患者自身的权利被侵犯,则可能因此出现纠纷。因此,医院管理部门要加强内科护理人员关于安全和卫生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培训,让护理人员意识到严格执行安全规章制度的保护性作用,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学习在发生护患纠纷时如何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此外,指导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做好各项记录工作,尽量消除可能会造成安全隐患的因素。例如,开展护理文书记录工作的指导培训,让护理人员掌握护理文书记录技巧和记录方法,对护理文书的记录提出严格的要求,减少涂改、潦草、记录不全或记录不清的情况;由相关管理人员定期对护理文书展开抽查、审核,对存在问题的护理文书及时反馈给记录当事人,并给予纠正意见[10]。通过上述方式,增强护理人员自我保护的能力。

2.5 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关注护理人员身心需求

临床护理人员承担着大部分的医护工作,特别是内科疾病种类多,护理内容细小、繁琐,病床与护士比例不匹配,导致护理人员工作负担重,心理压力大,长期下来,极大影响人员的工作热情,影响护理质量的提高,甚至带来护理安全事故,对此,管理者首先相应增加一定数量的护理岗位,尽量平衡病床、护士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一个护士护理多个病人的局面,减轻护士负担;第二,依照护士的不同特点与长处,给其安排相应的工作,让每个护士的潜能都能得到最大发挥,令其获得成就感,提高工作热情;第三,要在生活上、工作上多关注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让其有一个健康的身心面对工作,减少由护理人员不良状态引起的护理安全事故。

参考文献

[1]张丽芳.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影响因素与对策[J].北方药学,2012,9(3):114.

[2]张云.心血管内科患者62例的临床护理[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0):160.

[3]庄梅芳.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的体会[J].中外医疗,2012,31(8):138-139.

[4]方红.护理管理心得[J].工企医刊,2012,25(3):91-92.

[5]刘坤.神经内科老年住院病人护理安全隐患及对策[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2,10(9):113-114.

[6]曾艳.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护理安全隐患与防护措施[J].北方药学,2013,10(6):189.

[7]石惠君,陈红.神经内科住院病人护理安全隐患与防护的措施[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3):266-267.

[8]赵晓艳,王平,邢英欣.神经内科病人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对策[J].中国伤残医学,2010(5):157-158.

[9]周红艳.护理安全管理在神经内科住院病人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1,9(24):2222-2223.

肾内科住院医师培训计划 篇5

1.入科教育及职责教育

1)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及肾内风湿科的各项医疗制度与常规。2)遵守工作时间。

3)每日参加交班:周一至周五 8:00。

4)按时上午,下午查房(上午8:00,下午15:00)。5)培养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以及医德医风。6)请假或补休需向科主任提出并得到批准才能执行。2.医疗工作

1)在科主任和上级医师的指导下认真做好病房各项医疗工作。2)做好住院医师各项临床工作。

3)基本掌握肾内科、风湿系统一些主要诊疗方法:A.掌握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B掌握对肾脏病、风湿专科检查结果的分析.C.熟悉肾穿刺活检、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关节腔穿刺检查的适应症和禁忌症。D.完成住院病历的书写及一般病程记录的书写。E.操作在上级医师指导下进行。3.业务学习

1)掌握(发病机理,临床分型,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肾穿刺活检、深静脉穿刺治疗适应症和禁忌症):泌尿系感染、肾病综合征、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小球肾炎、梗阻性肾病、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水电解质平衡紊乱、酸碱平衡紊乱、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皮肌炎、系统性

硬化、成人Still病、痛风性关节炎等。血液透析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常规检查:泌尿系B超、尿常规、急诊生化、免疫五项、自免八项结果分析和临床意义。

常规操作:深静脉穿刺置管术、肾穿刺活检术。

常规手术:腹膜透析术。

2)熟悉:IgA肾病、肾结核、多囊肾、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血管炎、各种中毒等疾病,泌尿系CT、MR检查、关节X线读片,心肺复苏抢救。

内科住院病人 篇6

【摘要】随着我国医学的迅速的发展,我国医学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本文针对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进行临床研究,根据收集的资料,按照临床研究的一贯研究顺序展开调查研究。最后根据资料结果,对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研究存在的问题并作出讨论。

【关键词】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临床研究

一、前言

抗菌药物的应用为人类对抗疾病带来了极大的益处,但随着抗菌药物的日益广泛应用,不合理用药现象屡见不鲜,这不仅影响治疗的效果,而且细菌耐药日益严重。为此2004年卫生部发布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1年卫生部有开展了为期3年的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各单位也制定了相应的合理用药措施。

二、资料和方法

为促进我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本文对我院内科住院患者180例的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目的。对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2、一般资料。对我院内科住院患者180例的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122例女性患者58例,患者年龄分布于15-87岁,患者平均年龄57.6岁,住院时间1-76d,平均时间17d。

3、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调查我院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对其抗菌药物的品种数、用药目的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使用指征、品种选择、用法用量、用药疗程、疗效评价、细菌学检查、联合用药、药物溶媒)、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等进行分析统计。对患者的用药的进行回顾整理,包括患者的年龄、疾病诊断的情况,患者感染的类型以及细菌学检查,用药记录等等,用药记录则包含了药品的用法、用量以及药名、不良反应等,对所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4、结果。在所有患者之中,被诊断为感染的患者总共有103例,其中主要包含了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胆道感染以及泌尿系统感染。在180例患者中,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达到了121例,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达到了67.2%,其中克林霉素、氨基糖苷类、抗真菌类 、大环内酯类、碳青霉烯类、多肽类、喹诺酮类、头孢菌类素和青霉素类。

三、存在的问题及讨论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抗菌药物的使用有一定的指导性要求,一般要求使用率低于30%。我国卫生部在抗生素的使用方面也给出了相应的规定,要求对抗生素的使用必须要低于50%。本文所分析的数据中抗生素的使用已经达到了67.22%,这一数据远远高于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要求。

1、药物的选择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药效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但调查中发现存在选药不合理的问题:个别病例存在用药指征不明确及选药不当。如患者上呼吸道感染常见的致病原就是病毒,细菌主要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其次还有非典型致病原,因此根据其常见致病源选择抗菌药物应为一、二代头孢菌素及头孢曲松或者头孢噻肟等抗革兰阳性菌的药物,而头孢他啶则是对革兰阴性菌的效果较好。

2、疗效的评判

治疗性用抗菌药物,在使用抗菌药物2~3天时对药物的疗效进行评判,主要观察患者的血象、體温有无下降、患者症状有无好转,如血象或者症状进一步加重,预示着药物疗效不佳,应及时更换抗菌药物或者根据药敏结果选择药物。调查中发现多数病例存在不能及时对抗菌药物的疗效进行评估。

3、用药疗程

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患者血象、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根据情况可考虑停用抗菌药物,特殊情况,应妥善处理。调查中多数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没有及时评估停药指征,用药随意性较大,疗程均偏长。

4、微生物送检率

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50%;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送检率不低于80%。调查的69例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中,微生物送检的只有19例,多数为经验性用药。

5、联合用药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仅在下列情况可联合: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2种或2种以上病原菌感染;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

6、讨论

实践中在抗菌药物的使用和选择的时候必须要科学,结合药物的药性和患者的病情进行科学选用,同时要对药物可能产生的各种副作用进行全面的了解。比如左氧氟沙星很有可能会引发血尿素氮的升高、头孢他啶也有引发血尿素氮的风险。本次调查发现联合用药的情况也比较突出。在临床实践中,使用联合用药主要是为了提升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以最大限度的延缓患者产生耐药性,降低毒性,如在临床上经常会发生的不明原因的严重感染,当单一的药物无法对感染进行控制的时候,此时便可以考虑对患者进行联合用药。但是在联合用药的过程中一定不能盲目,比如头孢呋辛与阿奇霉素联合使用就不合理,一个是杀菌剂,另一个是抑菌剂,这样使用就不够合理。另外头孢哌酮或头孢他啶与左氧氟沙星等合用容易对患者的肝肾等造成严重损伤。本次的研究中也发现有不合理联用的现象,同时也发现有部分用药时间间隔不够合理,给药时间不正确的问题。在临床实践中,抗菌药物的更换比较频繁,而且并没有详细的注明必须要更换药物的具体时间,医生在选择药物的时候存在着偏重选择价格较贵的药物的现象存在。为了更好的保证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应当加强对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的具体监管。

四、结束语

抗菌药物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都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其滥用现象在我国医疗行业比较严重,医生在用药的时候往往忽略了患者自身的实际需求,用药的起点比较高,用药的档次也比较高,所以加强对于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规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

[1]王瑞臣 沈钺 杨又力 任耘 马建荣 马兰荣:《926例医院感染现患率及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年01期

[2]张丽娟 王彦荣:《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当代医学》,2009年25期

内科住院病人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选取我院2000年3月-2015年11月所收取的276例诊断为房颤的病患为研究对象,本组病患均符合心房颤动的相关诊断标准,其中女性病患为126例,占比为45.65%,男性病患为150例,占比为54.34%,年龄在34-89岁,平均年龄为(56.94±15.27)岁。

1.2 方法

对本组276例心房颤动病患,从年龄、询问病史、心脏超声资料、临床症状表现、病症类型以及以往的相关药物使用情况入手进行全面的调查,并分析心内科276例住院病人房颤的病因及使用抗凝状况。

1.3 心房颤动类型以及诊断标准

心房颤动的类型分为持续性心房颤动以及阵发性心房颤动,持续性心房颤动的诊断标准为:在心房颤动发作后无法进行自动恢复,时间会持续长达7天以上;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诊断标准为:属于间断性发作,并可以自行恢复,持续时间一半不会超过48小时。

1.4 统计学意义

以SPSS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数资料以t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次心内科住院的276例房颤病患中非瓣膜性房颤病患为200例,占比为72.46%,瓣膜性房颤病患为76例,占比为27.53%。

本组276例病患形成心房颤动的各类病因构成情况分别为:孤立性房颤病患者为45例,占比为16.30%、病窦综合征病患者为10例,占比为3.76%、冠心病患者为50例,占比为18.11%、肥厚性心肌病糖尿病患者为2例,占比为0.72%、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为4例,占比为1.44%、扩张性心肌病患者为30例,占比为10.86%、甲状腺功能亢进病患者为20例,占比为11.36%、高血压病患者为95例,占比为34.42%、糖尿病患者为25例,占比为9.05%,形成心房颤动的各类病因构成比例中以高血压占比最高,详情见于以下表1。

各个年龄组病例分布为,<20岁的病患为21例,占比为7.60%,20-30岁的病患为48例,占比为17.39%,30-65岁的病患为67例,占比为24.27%,>65岁的病患为141例,占比为50.06%,其中年龄大于65岁的病患占比最大,详情见于表2。

经研究发现,左心房扩大与房颤的关系显示,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病患左心房前后径为(36.17±8.14),持续性心房颤动的病患左心房前后径为(45.29±8.93),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病患左心房增大现象显然小于持续性心房颤动病患,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t=7.49、P<0.05,详情见于以下图1以及表3。

对本组病患的抗栓及华法林抗凝治疗分析结果显示,本组276例病患均运用(剂量100mg,每日1次)的阿司匹林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但276例病患中以华发林抗凝治疗的仅有46例,占比为16.23%,华发林抗凝用于心房颤动治疗的投入明显过少。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随之发生着改变,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使得人们的生活以及工作压力也随之增大,导致近年来房颤的发病率不断的呈现上升趋势发展,而一旦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和治疗,则会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出现,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方面都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故此寻求形成房颤的主要病因以及较好的防治方式,帮助病患减轻痛苦改善病症,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和病患的生活质量就显得极为重要。

近年来有学者通过相关的研究发现,形成心房颤动的主要因素中非瓣膜性房颤是房颤的关键因素,其次心房颤动主要还受到年龄以及高血压病症的影响,而在我国临床医疗上抗生素的投入使用量也非常小,需要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以达到更好的防治房颤症状。

经过此次选取我院2000年3月-2015年11月所收取的276例诊断为房颤的病患,对其心脏超声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分析心内科住院病人房颤的病因及使用抗凝状况,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心内科住院的房颤病患中非瓣膜性房颤占比72.46%,瓣膜性房颤占比27.53%,在年龄分布中年龄大于65岁的病患例数最多为141例,占比高达50.06%,房颤的并发率和年龄的增长呈正相关;目前临床上非瓣膜性房颤占比较大已经成为形成房颤的主要病因,病症类型则以孤立性房颤、冠心病、扩张型心肌病以及高血压病为主;276例病患中以华发林抗凝治疗的仅有46例,占比为16.23%。以此显示结果进一步说明了,随着现今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随着发生着改变,使得人口越来越趋向老龄化发展,并且随着老年人冠心病以及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病率的不断上升,使得房颤的病因谱及流行病学特点已发生很大的变化,通过此次心内科住院的房颤病患中非瓣膜性房颤占比可看出,影响心房颤动的主要病因已经不是以往临床上所认为的风湿性心脏病,而是有着较高占比的非瓣膜性房颤,而其主要的病症类型以高血压最为居多。此外此次研究中左心房扩大与房颤的关系显示,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病患左心房增大现象显然小于持续性心房颤动病患,持续性房颤的占比明显要高于阵发性房颤,也与近年来报道的的我国部分医院的房颤住院患者的资料一致。

对本组病患的抗栓及华法林抗凝治疗分析结果显示,276例病患中以华发林抗凝治疗的仅有46例,占比为16.23%。以此显示结果可看出在目前房颤的临床治疗上,对于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投入仍然较低,近年来已有大量的研究结果显示,房颤是引发脑中风和心脑学管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华法林抗凝又是极为有效的防治中风的药物,合理的运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房颤能够有效地避免以及降低脑卒中病症的发生率,能够帮助病患减轻痛苦缓解病症,达到有效的预后目的。但由于目前我国对抗凝情况尚未规范化,所以在选择运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房颤时,必须做到严格的把控华法林抗凝的使用剂量以及使用方式,在运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期间需时刻观察病患的临床表现症状,一旦发现有异常情况出现,及时的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有效防控,以免因药物使用不当对病患的身体造成伤害导致严重后果,要根据病患的年龄、免疫力情况、形成心房颤动的病因、临床表现症状以及病患对药物的受耐性,合理的把握华法林抗凝的使用剂量和方法,使华法林抗凝的临床应用变得规范化。

综上所述,经研究分析心内科住院病人房颤的病因及使用抗凝状况,结果显示,目前临床上非瓣膜性房颤占比较大已经成为形成房颤的主要病因,同时年龄以及高血压也是形成房颤的较为关键的因素,房颤的并发率和年龄的增长呈正相关。此外在房颤的临床治疗上对于运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投入较少,应该加强对投入华法林抗凝治疗的重视,对房颤病患合理的运用华法林抗凝治疗,从而更好的帮助房颤病患减轻痛苦改善病况,进一步提高病患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心内科住院病人房颤的病因及使用抗凝状况。方法 选取我院2000年3月-2015年11月所收取的276例诊断为房颤的病患,对其心脏超声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结果 经研究分析,心内科住院的房颤病患中非瓣膜性房颤占比72.46%,瓣膜性房颤占比27.53%,在年龄分布中年龄大于65岁的病患占比最大,病因以孤立性房颤、冠心病、扩张型心肌病以及高血压病为主;276例病患中以华发林抗凝治疗的仅有46例,占比为16.23%。结论 经研究分析目前临床上非瓣膜性房颤占比较大已经成为形成房颤的主要病因,同时年龄以及高血压也是形成房颤的较为关键的因素,此外在房颤的临床治疗上对于运用抗凝治疗的投入较少,应该加强对投入抗凝治疗的重视,从而更好的帮助房颤病患减轻痛苦改善病况,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心房颤动,抗凝治疗,心内科

参考文献

[1]薛玉梅,刘震,吴书林.心房颤动住院患者165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3,23(4):216-218.

内科住院病人 篇8

关键词:神经内科住院病人,护理,安全隐患,对策

对于护理工作而言, 护理安全是重中之重, 特别是神经内科患者, 普遍病情危重, 且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运动障碍或者认知障碍, 因而更容易出现各种意外损伤, 这也是医患双方共同关心的焦点[1]。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 人为维权意识日渐觉醒, 由于护理不安全问题而导致的护患纠纷也屡见报端。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为最大程度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有必要基于护理安全隐患的原因予以透彻分析, 从而制定和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机制, 最终促进医院整体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现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该院收治200例神经内科住院病人为研究对象, 探究其护理安全隐患及其对策,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就诊于该院的200例神经内科住院病人为研究对象, 其中, 男112例, 女88例, 年龄21~78岁, 平均56.7岁。基于随机分组原则将200例患者分作对照组100例和观察组100例,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 而观察组患者则接受优质护理。观察组, 男55例, 女45例, 年龄22~77岁, 平均55.9岁;对照组, 男57例, 女43例, 年龄21~78岁, 平均57.1岁。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 包括测量体温、进行静脉滴注、询问病情等护理程序。以静脉滴注为例, 其关键步骤如下:评估→核对医嘱→用物准备→加药→挂补液→排气→选静脉→消毒→查对、进针→固定→调滴速→查对, 并交代注意事项→整理。

针对观察组患者接受的优质护理模式予以详细说明: (1) 重视并强化护理安全, 制定并落实各项安全举措。深入贯彻预防为主的理念,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体系。 (2) 一方面做好责任监控工作, 另一方面做好培训考核工作[2]。在科室内组建责任监控小组, 主要由护士长以及质控员组成, 对神经内科住院病人护理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予以现场反馈和指导, 记录在案, 督促解决。 (3) 进一步丰富护理内涵, 尤其要重视健康教育以及基础护理这两项工作的有效落实。在充分尊重病人生命价值以及人格尊严的前提下, 对患者及其家属给予足够的理解、关心以及鼓励, 结合每位病人的具体情况和需求, 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要保证技术专业, 而且要保证态度和蔼, 从而为病人提供尽可能的优质服务, 为病人的早日痊愈奠定坚实基础。

安全事故统计:参考护理记录资料进行统计, 安全事故主要包括跌倒、坠床、意外拔管、烫伤、窒息等。

患者满意度:设计统一制式的调查问卷, 分10个调查小项 (主要包括规范着装、礼貌用语、定时查房等) , 每项10分, 总计100分, 当总得分>80分时, 认为患者满意, 反之, 不满意。共计发放200份问卷 (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份) , 回收200份, 全部有效。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安全事故发生率

在安全事故发生率方面, 观察组 (3%) 明显低于对照组 (25%) , 提示采用优质护理模式能够显著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相较常规护理模式而言) , 值得加大临床应用及推广力度。见表1。

2.2 患者满意度

在患者满意度方面, 观察组 (95%) 明显高于对照组 (78%) , 提示采用优质护理模式能够拉近护患距离, 改善护患者关系。该情况下, 患者有疑问将会及时且主动地向护理人员反映, 如此一来, 便于安全隐患的及时发现和有效解决, 见表2。

3 讨论

3.1 神经内科住院病人护理安全隐患

3.1.1 意外受伤

(1) 跌倒/坠床。神经内科患者绝大部分属于老年患者, 不仅体力偏弱, 且大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障碍以及视力减弱问题, 再加上镇定剂等药物应用所带的不良影响, 一旦防护工作有所疏漏, 那么很容易出现跌倒事故。对于存在躁动或者意识障碍患者, 如果床边无人看护或者没有设置床栏防护, 则有可能埋下坠床的安全隐患[3]。 (2) 压疮。患者存在运动功能障碍, 大小便自我控制能力减弱, 并发以糖尿病为代表的诸多基础病变, 营养状况不理想, 基础护理工作没有落实到位, 上述这些情况将会造成神经内科患者存在较大压疮发生几率。 (3) 意外拔管。对于吞咽障碍患者应予以鼻饲插管[4], 另外, 对于尿失禁患者应保留相应时间的导尿管。在静脉营养治疗操作中, 部分患者由于意识模糊很难有效配合治疗, 甚至由于躁动而出现所谓的计划外拔管问题。 (4) 输液外渗。输入以20%甘露醇为代表的相关高渗液体时, 假若外渗问题处理不及时或者不当, 将有可能导致软组织炎症, 甚至坏死;神经内科患者中相当一部分属于危重病人, 在应用升压药的过程中, 由于此类药物能够对血管施加明显的收缩作用, 所以, 对外渗问题处理处理不及时或者不恰当, 将有较大几率导致软组织坏死, 严重时甚至导致患者死亡[5]。

3.1.2 护理人员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维权意识不断增强, 给护理安全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6]。护理人员是护理工作的具体执行者, 假若责任心和安全意识薄弱, 对患者病情的监测没有执行到位, 又或者未能合理地解决已经发生的护患纠纷问题等, 均有可能埋下严重的护理安全隐患。值得一提的是, 部分护理人员法律观念淡薄, 自我保护工作不到位。对神经内科住院病人提供护理服务时, 对其意识状况进行实时监测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 当病人病情发生变化, 却没有及时发现时, 有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诱发护患纠纷。另外, 部分护理人员在书写护理文件时, 没有做到规范、及时、真实、准确, 和医疗记录不符, 这些均会埋下护理安全隐患, 甚至引发医疗纠纷。

3.1.3 管理因素

(1) 对护理人员教育及培训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只关注护理人员日常工作的完成情况, 而没有有效落实护理人员的在职培训工作, 不仅包括业务培训, 同时还包括职业道德培训, 这也是管理工作存在不足的一个体现, 将会给护理安全埋下严重隐患, 是引发医疗纠纷的一个主要方面。如果没有找到合适途径以有效提升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那么将会给病人安全带来愈加严重的威胁。 (2) 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科学。工作量大, 而护理人员数量较少, 造成护理人员每天都面临大量工作, 时刻处于超负荷状态, 却无法及时而有效地处理好患者问题, 护理质量自然不高。另外, 长此以往, 护理人员身心健康也将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 这也是引发护理安全隐患的主要原因之一。

3.2 对策

3.2.1 采取预见性护理对策

对患者病情予以全面且细致地评估, 建立一个用于消除安全隐患的提示卡, 有目的、有规划地制定和落实早期预防措施, 从而将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阶段。对危险因素进行科学评估, 确定高危目标人群, 然后在病人一览表上给予明显的警示标记, 通过预见性护理对策的积极开展, 减少意外发生: (1) 对于坠床危险系数较高的病人, 应为其床铺设置床档加以防护, 在有需要的情况下, 还可借助约束带以起到有效防护的目的, 重视并落实宣教工作, 病床高度控制在50 cm以下。 (2) 跌倒的预防。身体虚弱但能够下床活动的患者以及存在晕厥问题的患者, 均属于容易跌倒的高危人群。应营造一个尽量安全的住院环境, 保持地面干燥, 设置相应的防滑措施, 在患者经常活动区域合理设置扶手, 借助轮椅护送患者进行相关检查时, 应为其系上安全带且要固定妥当;对于长期卧床患者, 应指导并教会其三步起床法, 即醒后0.5 min再起床, 起床后0.5 min再站立, 站立后0.5 min再行走[7], 从而有效避免由于体位性低血压而导致的晕厥问题。 (3) 指导患者正确使用热水袋, 如拧紧袋口, 避免热水洒出, 如果病人存在感觉障碍, 那么应不允许其使用;频谱仪照射操作时, 一方面要保持适当距离, 另一方面要积极询问患者感受。

3.2.2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并严格落实

应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包括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抢救制度等, 并严格落实, 从而提高病人护理安全系数。另外, 还应通过制度途径科学安排护理人力, 节假日、周末、夜班期间, 在护理人员数量相对不足的情况下, 一方面应提高当值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 严格按时巡视, 及时且有效地发现和排除各种安全隐患, 另一方面应尽可能地增加护理人员配备, 通过有机调配, 让所有护理人员均能够以饱满的精神和充沛的体力投入到日常护理工作中去, 保证神经内科住院病人的护理安全。

3.3 关于该研究结果的分析

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的年龄一般都偏大, 这类老龄患者普遍存在生活不便等状况, 个别病情严重的患者几乎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传统的机械、僵硬的护理模式, 不仅对于这类患者的身体健康及预后是极其不利的, 更有可能造成家属与医务工作者的矛盾。而该院新型的神经内科的优质护理特别注重了心理护理, 加强了与患者的心理沟通, 这不仅能充分的缓解患者及其家属在治疗期间的心理压力, 更能在当今“医患关系”紧张的情况下沟通和谐的医患关系, 只有患者满意度提高了, 才能够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同时在优质护理的应用中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既能有效促进那些对相关专业护理知识不熟练的护士加紧学习, 使其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 又能有效地提高护士队伍自身素质的水平。还能极大地提高了神经内科专科护理的护理质量, 使其能进一步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在该研究中, 在安全事故发生率方面, 观察组为3%, 对照组为25%,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在患者满意度方面, 观察组为95%, 对照组为78%,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邓颖珠等人曾采用同样方法对神经内科优质护理服务问题进行了相关探讨[8], 得出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7.14%, 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度为89.19%, 和该文给出的结果比较接近。由此可见, 对神经内科住院病人进行护理时, 应予以优质护理, 且优质护理确实能够明显降低护理安全隐患的发生率, 提高患者满意度, 保证病人的生命健康安全, 为医院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罗翠华.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的护理安全隐患分析与防范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25) :648-649.

[2]刘坤.神经内科老年住院病人护理安全隐患及对策[J].求医问药:下半月, 2012 (7) :113-114.

[3]曾艳.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护理安全隐患与防护措施[J].北方药学, 2013, (6) :189.

[4]石惠君, 陈红.神经内科住院病人护理安全隐患与防护的措施[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3, (3) :266-267.

[5]严群.神经内科住院病人常见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J].医学信息, 2010, (1中旬刊) :46-48.

[6]赵晓艳, 王平, 邢英欣.神经内科病人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对策[J].中国伤残医学, 2010 (5) :157-158.

[7]周红艳.护理安全管理在神经内科住院病人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 2011 (24) :2222-2223.

内科住院病人 篇9

关键词:肺部感染,神经内科,危险因素,护理

在医院内科病人中产生肺部感染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同时神经内科的住院病人多为老年人, 存在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瘫痪及患严重基础性疾病的较为多见, 此外病人自身免疫力低下, 细菌、真菌、病毒等容易侵袭人体, 在院内感染中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均较高, 且严重影响病人原本疾病的预后和康复[1]。本研究对2012年4月—2013年3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2 103例病人引发肺部感染的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 总结引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科学合理的护理对策, 为有效防控肺部感染提供临床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4月—2013年3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2 103例病人病例资料。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 确诊的49例获得性肺部感染病人中男34例, 女15例;年龄35岁~79岁, 平均57.2岁;住院时间5d~8 9d, 平均3 1.8d, 入院时检查无肺部感染。

1.2 诊断标准

诊断以1999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制定的《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指南》为标准, 并参考连续两次痰液培养出的病原菌结果作为细菌学依据, 根据病人病情需要给予合适的抗菌药治疗。

2 结果

2.1 感染的发病率

2012年4月—2013年3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2 103例病人中引发肺部感染的49例, 感染发生率为2.33%。

2.2 感染危险因素

对49例病人的住院病历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 引发本院神经内科病人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可归纳为两大类, 即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前者包括病人年龄、意识障碍、卧床、有吸烟、饮酒、糖尿病病史等严重基础性疾病。后者包括住院时间、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入侵性检查及人工插管或通气。同本院神经内科病人肺部感染密切相关。通过对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 年龄超过在60岁的病人、住院时间在25d以上、住院期间应使用抗菌药物、个体有长期的吸烟、饮酒史、糖尿病史、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等均是病人肺部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3 讨论

3.1 诱发感染的危险因素

3.1.1 年龄因素

本次资料统计49例肺部感染病例中, 年龄超过60岁者占75.62%, 提示年龄因素是引发肺部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报告医院获得性肺炎的病死率高达10%左右, 其发病机制是人体免疫功能下降、呼吸道防御功能受到抑制, 细菌、真菌、病毒等的易感性增强, 从而诱发肺部感染。而老年性病人由于自身防御机能与体抗力下降, 并且患各种基础性疾病的可能性大, 因此更容易发生肺部感染。革兰阴性菌是获得性肺炎的主要致病菌, 有研究显示, 与正常人群相比, 老年病人的鼻咽部革兰阴性菌寄殖率明显升高[2]。因此老年病人更容易患医院肺部感染。

3.1.2 住院时间

本院神经内科平均住院时间为16d, 而本次统计的49例患肺部感染者平均住院时间为31.8d。其中有37例住院时间超过20d, 15例病人在住院20d后才引发了肺部感染, 住院时间不足20d的病人中, 1例因肺部感染直接或间接导致死亡。由此可见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引起肺部感染的可能性也越大。

3.1.3 人工插管或通气

病人入院后, 由于侵入性操作较多, 长期住院过程中的医源性感染、使用人工气道与呼吸机等易发生肺部感染[3]。使用人工气道和呼吸机的病人, 需要通过气管内吸引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实施气管切开的病人由于其自身呼吸道黏膜的防御机能丧失, 加之空气没有经过鼻腔而直接吸入气管内, 鼻腔的湿润和过滤空气的过程无法实现, 会对呼吸道黏膜造成更严重的损害而引发肺部感染。此外呼吸机造成细菌污染是呼吸机所致肺炎的一个重要因素。接受人工通气治疗的病人, 雾化储水罐污染后随着喷雾过程中的微小颗粒可直接进入细支气管和肺泡从而引发肺部感染。

3.1.4 其他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 以及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使细菌耐药性增强, 造成真菌感染, 菌群分布紊乱等不良后果, 还会促使寄生于口咽部位的细菌大量繁殖, 这些因素在神经内科住院病人肺部感染的预防和治疗过程中不易控制。另外, 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例中, 不可避免地会使用到激素, 但激素的使用通常会破坏了机体的免疫防御机能[4]。医护人员在进行各种医疗护理操作时若不注意保持手部保洁, 造成一过性致病菌寄殖, 或感染进行, 使院内交叉感染的几率加大。

3.2 护理对策

为给病人提供最科学合理的护理服务, 减少神经内科患肺部感染的可能性, 本院开展整体护理, 为病人制定出最佳的个体护理方案。护理措施: (1) 在护理过程中定时开窗通风, 针对病房进行严密消毒, 改善病房空气质量。 (2) 医护人员应对病人实施基础疾病的检测, 定时对病人进行翻身叩背, 鼓励病人咳痰, 及时排出痰液, 促进肺部的血液循环;另外积极定期对病人进行口腔护理, 防止口腔鼻咽部位的细菌繁殖。对长期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人应注意口腔黏膜出现真菌感染的可能性[5]。 (3) 对病人实施心理护理, 对有情感障碍的病人及时沟通疏导其情绪, 保持病人的积极心态, 促进疾病的康复。 (4) 医护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原则, 加强隔离防御, 降低医源性感染的发生率。对神经内科的病人大多会实施侵入性操作和对其进行人工机械通气、使用呼吸机等, 因此需对所用到的医疗器械进行严格的无菌消毒[6,7]。 (5) 要求医护人员有高度的责任感, 根据病人自身病情规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避免菌群失调或因抗生素滥用诱发的肺部感染。

参考文献

[1]王薏, 杨宏.神经内科住院病人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26 (24) :81-82.

[2]李映会.神经内科住院病人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医学信息, 2011, 24 (1) :64-66.

[3]陆琼, 陆树林, 赵秀玲.神经内科住院病人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12 (4) :192-193.

[4]高倩.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病人并发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及护理对策[J].医学信息, 2010, 23 (11) :103-105.

[5]何秀曼, 许倩如.非定时吸痰技术及护理对气管切开病人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 2008, 23 (4) :335-336.

[6]李丽, 郑雅琼.脑出血并发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 10 (9) :1148-1149.

内科住院病人 篇10

1 临床资料

我科2007年1月—2012年1月住院期间有跌倒史的中青年病人共22例, 其中男15例, 女7例;年龄28岁~59岁, 平均40.8岁;跌倒致骨折3例, 均为女性, 其余无严重后果。

2 跌倒危险因素分析

2.1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引起跌倒的重要原因。22例病人中有2例因地面湿滑摔倒, 未穿防滑鞋摔倒者1例, 因床底刹车松动未坐稳床边摔倒者2例。

2.2 疾病因素

脑梗死后病人由于偏瘫肢体无力、大脑锥体束受损出现平衡失调、步态不稳而致跌倒发生率较其他疾病明显高, 这与罗朝晖[1]的研究相一致。本组中青年病人中有12例为脑血管病病人, 主要包括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但神经科其他疾病所致肌肉无力、共济失调、头痛、头晕等引起的跌倒有10例, 跌倒率也较高, 需要引起重视。主要包括小舞蹈病2例, 线粒体肌病2例, 遗传性共济失调1例, 病毒性脑炎2例, 多发性硬化3例。

2.3 药物因素

药物如镇静催眠药、抗焦虑抑郁药、降压与利尿药、扩血管药等, 可影响病人的意识、精神、视觉、步态、平衡、血压等, 易引起跌倒[2]。本组3例脑梗死病人, 既往服用降压药, 入院后自行按既往剂量服用降压药, 引起脑组织灌注不足眩晕跌倒。2例多发性硬化病人服用抗焦虑抑郁药后全身无力引起跌倒。

2.4 心理因素

本组病人中有14例为从轮椅中站起时拒绝他人帮助致跌倒。该组病人为中青年人群, 患病后不能接受自理水平降低的事实, 抵触他人帮助, 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 对跌倒危险的认识不足。同时病人年轻化, 出于害羞等原因不愿麻烦护士或家人, 尤其如厕、洗漱等事情更是勉力为之, 以致跌倒。另有1例病人在康复训练中急于求成, 远超出平时训练量, 劳累后致跌倒。

2.5 医务人员及家属未加重视

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相对更关注年老体弱者, 对该部分中青年病人缺乏关注, 宣教工作欠缺。本组仅7例病人被告知有跌倒的风险, 告知如何预防跌倒的仅3例。另外, 家属对跌倒的认知有限, 医务人员及家属均存在过高估计病人能力的问题。

2.6 其他因素

1例病人体位性低血压后快速坐起致头晕跌倒, 2例久蹲大便后猛力起身致跌倒。

3 护理对策

3.1 环境

积极改善环境, 保持光线明亮, 减少走道的障碍物;清洁卫生时应放置“地滑、防跌倒”的警示牌;病区放置防滑垫, 走廊、厕所安装扶手;可移动的餐桌、床铺等整理完毕后必须踩好刹车;做好入院环境介绍, 使病人熟悉环境;为病人发放的衣服尽可能合身, 尤其注意裤长不能过脚, 着防滑鞋。

3.2 健康宣教

护士应向高危病人及家属讲授跌倒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 并根据原因宣教预防跌倒的措施, 落实好陪护。高血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嘱其改变体位时动作要慢, 定时监测血压, 有头晕、头痛、头胀时及时告知医生。告知病人按医嘱服药, 不可自行增减剂量。对脑供血不足、小脑功能不全等平衡功能障碍者, 日常活动如起床、散步、如厕等应随时有人照顾。视力、听力差的病人外出一定要有人陪同。对有过跌倒史的病人, 嘱其记住过去跌倒的方式、时间、地点, 从而加以预防。对脑梗死偏瘫病人, 护士要指导病人缓慢起立或坐下、上下床及肢体肌力训练和平衡训练, 并给予更多的照顾, 将病人经常需要的物品放于随手可取之处等。详细告知病人预防跌倒的“十知道”[3], 并在日常交流中检查病人是否掌握。另外, 研究表明, 跌倒的专科化预防使防跌倒水平提高[4], 所以护士应加强自身学习, 熟悉病人的疾病特点, 了解疾病引起跌倒的危险因素, 并据此制定防范措施, 使有跌倒风险的病人都能得到最为适合的护理方案。尤其是确定有跌倒风险的中青年病人, 切不可忽视告知。

3.3 科学使用评估量表, 重视记录与交接班

对所有住院病人进行全面认真的评估, 确定病人是否有跌倒及潜在跌倒的高危因素, 使病人及陪护人员事前了解病人的情况并掌握预防措施, 确保住院病人的安全[5,6]。告知病人及家属不要擅自下床或离开病房。应该加强巡视, 还在床头挂上醒目的“防跌倒”警示牌, 以引起护士和病人及家属的时刻警惕, 并进行交班[4]。

3.4 心理护理

中青年病人区别于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在于“不服病”, 要引导病人克服此种心理, 使病人接受患病事实, 正确认知自理能力, 完成从照顾者到被照顾者的角色转变。同时告知病人疾病是暂时的, 可以康复, 不过需要配合科学、合理的康复锻炼, 不可急于求成。

4 小结

跌倒作为神经内科病人潜在的最大风险之一, 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跌倒不仅对病人造成了伤害, 还会严重影响病人及家属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与满意度。目前, 世界上很多国家已经或正在把住院病人跌倒率作为临床护理质量控制的一项指标[7]。跌倒的护理重在预防, 正确评估每位病人的身体状况, 采取有效的措施, 创造合适的住院环境, 加强护士自身的学习教育, 同时要重视中青年患病群体, 加强对中青年病人防护措施的宣传, 可以有效预防神经内科中青年病人跌倒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罗朝晖.住院病人跌倒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08, 5 (21) :108.

[2]库洪安, 詹燕, 于淑芳, 等.老年人跌倒的预防[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9 (2) :143-144.

[3]毛文娟, 韩孟霞.住院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3 (35) :208.

[4]唐晓英, 蔡学联, 郑芝芬, 等.住院患者跌倒普防和专科化预防研究及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9, 26 (1) :59-61.

[5]姚丽文, 侯黎莉.住院患者跌倒危险因素与评估表的建立[J].上海护理, 2005, 23 (1) :22.

[6]王娟娟, 田梅梅, 施雁, 等.院内病人跌倒风险因素及其损伤分析[J].护理研究, 2012, 26 (11A) :2930-2932.

内科住院病人 篇11

【关键词】 护理干预;内科住院患者;睡眠

【中图分类号】R437.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2-0164-01

住院患者多数为慢性重症,病程长,患者情绪不稳定,负性心理较重,造成治疗意志薄弱、不坚定等,并出现睡眠障碍[1]。睡眠障碍一般与躯体疾病有关,与患者的健康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对医务人员的要求较高,应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从心理、生理上全面的帮助患者,促进患者的康复,提高预后效果。笔者选取内科住院伴有睡眠障碍的患者500例,其中250例采用护理干预,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我院内科住院患者5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50例。所有患者经检查及诊断均符合睡眠障碍诊断标准[2]。纳入与排除标准:无传染性及精神性疾病史;所有患者对此次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对照组中男性130例,女性120例;年龄38~74岁,平均年龄为(60.2±5.7)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文化151例,中学文化64例,大学及以上文化35例。研究组中男性131例,女性119例;年龄39~75岁,平均年龄为(60.7±5.2)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文化153例,中学文化63例,大学及以上文化34例。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定期对病室进行消毒,开窗通风半小时,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对长期卧床的患者进行翻身、皮肤护理等。

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护理干预,内容如下:①心理护理。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心理情绪,护理人员应通过沟通交流的方式进行疏导,帮助患者树立积极的心态,对患者提出的合理建议与需求尽可能的满足。②生活护理。生活中应对患者关心爱护,对家属讲解亲情支持、家庭温暖的重要性,避免情绪上的变化影响患者的心理,对饮食进行严格控制,合理膳食,避免进食酸辣等刺激性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③操作护理。尽量减少夜间的操作,走路、关门窗应动作轻柔,减少噪音的污染。④锻炼。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机体锻炼,以增强身体抵抗力注意保暖。⑤知识宣教。由于对疾病本身及治疗的恐惧,患者不能积极配合治疗,因而院内应组织医师、护士进行定期讲座,内容包括疾病相关知识、治疗方法、目的、发病原因,鼓励患者提出自身的疑虑,加强互动环境,消除患者存在的疑虑,了解到配合治疗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1.3 疗效评价标准 探究两组间睡眠状况。根据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标准[3]:由18个条目组成的七个成份,内容包括,入睡时间、药物、睡眠的效率、时间、困难、质量、日间功能等,每个成份0~3分,得分范围为0~21分,总分相加,得分愈高表明睡眠质量愈差。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睡眠情况比较护理后,研究组PSQI评分水平相比对照组有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睡眠指标比较 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睡眠时间、觉醒次数、入睡潜伏期相比于对照组均有所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居民的生活条件得到较高的改善,因此,对治疗及护理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护理模式也有着较大的转变[4]。内科住院患者由于经济、心理、疾病的折磨,通常出现睡眠质量的下降,预后并不理想。而根据相关研究显示[5],睡眠质量与患者的恢复直接相关。睡眠障碍作为一种常见病症,若未得到及时的治疗与干预,将会引发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疾病的愈后。现有的护理模式为生物护理,对于睡眠的关注不够深入,因而护理效果并不理想。

护理干预(nursing intervention)是对传统护理的一种完善与加工,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进行整体评估后结合自身能力制定出具体措施,在本次研究中,对以往鲜少涉入的睡眠领域进行了重点观察,增加了心理、人际等多个方面的护理干预。由上表可知,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为患者提供情感宣泄的窗口,在交流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始终保持关切、耐心的态度,使用通俗的言辞加强患者的理解,应用成功案例增加患者的信心,疏导不良情绪。受教育程度限制,患者对疾病存在疑虑,严重者抗拒治疗,长期以往,严重影响睡眠质量,因而有效的知识宣教能够加深患者对疾病的理解,化被动为主动,端正治疗态度,提高愈后。而生活上的支持与关心使患者感受到温暖,拉近护患间距离。食物上针对性的选择有效维持了机体的膳食平衡,促进了机体的恢复。适当的身体锻炼帮助机体加速新陈代谢,维持健康状态,缩短了恢复时间,提高了睡眠质量,本次研究收效良好。

有研究显示[6],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明显增加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降低了心理不良情绪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睡眠质量及满意程度。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研究组PSQI评分水平相比对照组有所改善。患者睡眠时间、觉醒次数、入睡潜伏期相比于对照组均有所提升。结果显示,心理干预能够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排除负性心理;相关知识的介绍使患者认识了治疗的重要性。生活、饮食上的干预,促进了疾病的转归,本次研究结果与文献一致。

综上所述,结合护理干预后,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睡眠质量,能够有效促进疾病的康复,值得临床普及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双红.呼吸内科住院患者睡眠状况的调查分析及护理对策[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3):555-557.

[2]张艳飞,刘晓玲,任定玉,等.呼吸内科住院患者睡眠质量状况调查及护理干预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48(36):4464-4466.

[3]金湘辉,聂利民.护理干预改善老年内科住院患者睡眠质量临床分析[J].河北医学,2014,(8):1389-1391.

[4]彭德珍,赵丽萍,马丽丽,等.弥漫性路易体病住院患者睡眠障碍的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5):577-579.

[5]王淑芳.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调查及护理对策[J].四川医学,2012,33(12):2234-2235.

[6]王继军,杨秀芳.睡眠干预对内科患者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10):2159-2161.

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护理体会 篇12

1心理特点

随着护理事业的不断发展, 整体护理的实施, 从治病先治心的原则出发, 心理护理显得特别重要。老年患者的生理功能下降, 加上精神症状, 常可发生意外, 因此护理老年患者很重要, 有些老年患者对疾病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 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积极配合治疗, 达到治疗的目的和效果, 劝说患者家属给予老人足够的关心和精神上的慰藉。由于老年患者长期被疾病折磨, 身体各种功能下降受限, 因而易产生心理上的紧张和烦躁等情绪, 表现为情绪低落、忧愁、联想、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自寻烦恼, 且多自卑、性格易怒、失眠等。

2生理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 老年人在生理功能上出现了许多障碍和病变, 主要表现为活动能力的下降, 听力、视力的减弱, 记忆力和意志的减退, 适应能力降低, 患病后又容易合并感染, 一旦患病, 病程长, 恢复慢, 疗效差, 易反复等。

2.1 护理原则

入院后由于病房环境陌生、安静, 使患者感到焦虑、恐惧、不安, 因此进入病房时护士应主动、热情接待患者, 搀扶患者到病床, 帮助整理用物, 亲切介绍环境和病室的室友, 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病友关系[1]。对待情绪不稳的患者要理解、宽容和忍让, 同时进行开导, 以周到的服务去感动患者, 使其改变态度, 同时向其家属了解其生活习惯、爱好、性格等, 为患者住院治疗打好基础, 并使其感到受尊重, 消除忧虑、恐惧情绪。

2.2 临床护理

护理人员要了解老人的心理特点, 对待老人要尊重、体贴, 护理操作前要作耐心细致的解释, 不可强制, 使患者感到温暖, 因老年患者病程长、体质弱, 消耗蛋白质及热量多, 应给予适量的蛋白质、高维生素、高热量软质饮食, 少量多餐。一些老年患者因久病卧床 (如心肌梗死、脑血栓、重症脑卒中等) 应仔细观察身体受压部位皮肤的情况, 保持床铺的清洁、干燥、平整, 并在易患压疮部位给予气垫床、海绵垫或垫海绵圈, 协助翻身, 按摩受压部位, 促进血液循环[2]。

2.3 用药护理

内科疾病复杂多变, 用药方案严谨、复杂、种类繁多, 且新药不断出现, 对临床用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作为药物治疗方案的执行者, 在指导、监督用药, 防止过敏反应, 观察疗效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3]。由于老年人记忆力减退、反应迟缓, 对用药的目的、服用方法难以掌握, 因此医护人员要更加重视用药的每个环节。首先执行医嘱, 再核对药物的剂量, 注意配伍禁忌, 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 掌握药物配制后的有效时间, 观察患者的用药反应, 认真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 静脉输液时应严格按要求控制滴速, 迅速处理患者出现的各种异常情况。

2.4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住院期间护理人员应面带微笑, 使用恰当的称呼, 主动与其打招呼, 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 不要打断其谈话, 不可表现厌烦情绪, 对其过多语言要谅解, 针对不同层次的老年患者运用恰如其分的语言艺术, 言行要有礼貌, 杜绝任何带有嘲弄患者和家属的行为。唯有做到让患者满意, 才是护理服务的宗旨。

关键词:内科,老年患者,护理

参考文献

[1]吴英平.护士与老年患者的沟通技巧[J].现代医药卫生, 2006, 22 (3) :444.

[2]殷磊.老年护理学[J].护士进修杂志, 2011, 16 (10) :726.

上一篇:多元素同时分析下一篇:初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