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住院

2024-08-07

首次住院(精选4篇)

首次住院 篇1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 促使人们认识影响健康的相关因素, 自愿地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 预防疾病, 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1]。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简称冠心病) 是一种常见的不可治愈的慢性心血管疾病, 控制急性发作、延缓疾病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非常重要。因此, 作者就本院首次住院的冠心病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及心理状态作了调查, 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40例, 男63例, 女77例, 年龄42~96岁, 平均71.9岁。均符合冠心病的诊断标准, 并能进行语言沟通。排除精神疾病和认知障碍的患者。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冠心病健康教育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此表包括冠心病知识 (第1~5项) 、保健知识 (第6~10项) 及心理护理 (第11项) 3个方面, 每个项目下均设有不了解、部分了解、了解3个答案。由培训过的责任护士在患者入院后2 d内进行问卷调查, 了解需求。在出院前1 d对每位患者关于健康教育的各项内容掌握程度再次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中各项问题均充分讲解后通过询问选择填写。共发出问卷140份, 收回140份, 回收率100%, 均为有效问卷。

2 结果

见表1、2。

注:括号内为百分率

由表1可见, 患者对冠心病的相关知识, 尤其病因及临床症状、治疗方案与效果、检查的目的及意义、常见诱因及急救知识、情绪对疾病的影响等知识了解比较少, 而这些知识的缺乏是使冠心病复发和加重的重要因素。

与教育前比较, a P<0.05注:括号内为百分比

由表2可以看出, 冠心病患者首次住院时, 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知之甚少, 而通过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后, 患者对疾病知识的知晓率明显提高, 教育前后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情况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3.1 需求与时机

首次住院的病人对冠心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及对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危险因素认识不足, 认识不到致病的危险因素与不合理的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 不予控制。对于患者, 尤其是经历了急性心血管事件的患者而言, 住院可能是一个警示, 某种程度上预示了疾病的严重性。此外, 病区内的重病人也会让初次入院的病人受到刺激, 激发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学习欲望。因此, 首次住院是最容易接受教育、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的好时机, 此时的健康教育效果会更好。

3.2 情绪与疾病

情绪和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冠心病病人的情绪与疾病的发作关系尤为密切。50岁以下的冠心病患者首次住院时, 大部分自认一贯身强力壮, 无明显不适, 不把冠心病当一回事, 存有侥幸心理, 甚至否认疾病、盲目乐观;也有部分病人患上冠心病后, 表现为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烦躁等负性情绪[2]。可能与患者对于疾病的恐惧及担心突然死亡、被遗弃感、医疗费用、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家庭支持和各种躯体症状的影响等有关。这些负性情绪以及与冠心病有关的精神应激因素包括社会经济状况、工作条件、婚姻冲突、A型性格等, 又可以引起或加重冠心病的心肌缺血、心律失常[3]。

4 健康教育

4.1 健康教育方法

由责任护士主要采取“一对一”的口头讲解与示范等方法, 有针对性地去满足患者对知识的需求[4]。护士根据调查内容制定教育计划, 利用入院时、入院后、出院前的指导以及进行治疗和护理操作前后的沟通进行指导, 通过病区健康知识板报、健康教育手册、工休座谈等措施进行强化。讲解时语言要通俗易懂, 结合病人的理解能力, 重点内容予以重复, 或以举例说明的方式使患者、家属容易接受。讲解的内容根据患者文化、心理状态、生活方式及家庭背景而定, 一般先后进行冠心病病因、危险因素、发病特点和应对的教育、康复指导及出院前教育[5]。

4.2 健康教育内容

4.2.1 入院常规教育

患者因为是首次住院, 护士热情接待, 介绍病区的环境、住院规则、主管医生、责任护士及床头呼叫器的使用方法, 及时评估患者的情况, 关心和满足患者的需求, 使其尽快适应环境, 消除陌生感和恐惧感。

4.2.2 疾病知识的教育

入院早期, 医护人员对病情的解释至关重要。护士与主管医师一起向患者讲解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病程, 制订当前治疗方案的原因, 治疗的预期效果, 同时讲解各种检查的注意事项及意义, 让其正确认识冠心病, 主动配合治疗。

4.2.3 保健知识的教育

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冠心病治疗的基础[6], 住院过程中进行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教育。告知患者避免过劳、过饱、寒冷刺激和精神紧张, 保证充足的睡眠。饮食以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食物为宜, 少量多餐。多食蔬菜、水果等粗纤维食物, 保持大便通畅。忌烟酒、浓茶、咖啡等。锻炼时, 避开心脏病发作的“高峰期” (早上8:00~11:00) , 安排在下午及晚上为好[7]。以步行、慢跑、做家务、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为主, 每周3~4次, 每次30 min以内即可, 避免竞技性活动。如活动中有心慌、无力、气短等, 应立刻停止活动。

4.2.4 心理指导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身疾病, 病情的严重性和病程的长短与患者紧张的情绪状态有关[3]。而初次入院患者往往缺乏冠心病心理方面的知识[4]。护士要针对患者心理反应产生的原因, 采取适当的心理指导, 让患者了解诊疗程序的有效性、安全性, 以消除患者不良的心理反应。主动与其交谈, 并鼓励患者间交往, 安排阅读、看电视等活动, 使患者减轻压力, 保持平和的心态。指导家属给予患者持续的情感支持, 逐渐改变急躁易怒患者的性格, 保持情绪稳定。

4.2.5 用药指导

冠心病特别是心梗及支架植入后常需长期服用药物, 护士应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 并注意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硝酸甘油应避光保存, 防止受潮, 使用时注意有效期, 如含服药物后舌下无烧灼感, 说明药物失效, 不宜再用。当心绞痛发作时, 要就地而坐或卧, 并迅速取出硝酸甘油片舌下含化。

4.2.6 出院前教育

出院前根据情况给予服药、生活、康复、自我监测、复诊等方面的教育。有研究表明, 仅有43.4%的患者接受过日常自我监测方面的健康宣教[8]。对于首次入院的患者, 护士教会其自测脉博、观察胸闷、胸痛、气短等症状。告知缓解心绞痛发作的方法, 不缓解或程度加重、时间延长, 应立即就医。不典型发作时可能为上腹痛、牙痛等, 为防误诊可先按心绞痛处理并就诊。出院后应继续遵医嘱服药, 控制血压, 降低血脂、胆固醇、血糖和体重, 定期复查。外出时, 要携带保健盒, 以备急用。

总之, 首次住院的冠心病患者健康知识缺乏, 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知识水平, 通过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健康宣教, 患者的相关知识和自我保健能力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1]黄敬亨.健康教育学[M].3版.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 2005:4.

[2]张洪英.住院冠心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的调查与相关性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 2010, 22 (18) :2333-2335.

[3]马建琴, 徐玲, 王淑平.心理社会因素对冠心病的影响[J].心血管病学进展, 2009, 30 (增刊) :18-19.

[4]祝秋萍, 周海芸, 陈惠娟.不同入院次数冠心病患者健康教育需求差异分析[J].护理学杂志, 2008, 23 (17) :63-64.

[5]李瑞心.冠心病首次住院患者健康教育的时机和内容[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4, 10 (8) :512.

[6]尤黎明, 吴瑛.内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153-154.

[7]张春霞.冠心病的自我管理[J].医学信息, 2011, 24 (7) :4441-4442.

[8]褚京津.住院冠心病患者接受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分析[J].实用糖尿病杂志, 2012, 8 (2) :56-59.

首次住院 篇2

合,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是取得满意效果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心理分析;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306-02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慢性乙肝)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生命健康的传染病。在我国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大约1.2亿,其中3000 多万是慢性乙肝患者[2];由于慢性乙肝目

前尚无根治的治疗方案,如不正规治疗,病情迁延不愈,抗病毒治疗可有效减轻肝脏炎症,阻断肝硬化,预防肝癌及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存活时间,是目前慢性乙肝治疗的首要选择[3]。目前公认有效的抗 HBV 治疗药物是干扰素和以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为代表的新一代核苷类药物。但抗病毒药物具有用药时间长、费用高等特点,干扰素疗程一般需9个月,拉米夫定疗程至少 1年,因此做好首次抗病毒治疗患者心理护理,争取患者配合,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是取得满意效果的重要保证。现将我科 20例首次确诊住院并符合抗病毒治疗条件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 2012年 10月~2013 年 12 月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首次在我院肝病专科接受干扰素或拉米夫定等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其中应用干扰素治疗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 22 岁~55 岁;拉米夫定 +阿德福韦酯治疗5例,男4例,女1例,年龄40岁~72岁; 职工医保病人18例,其它医保病人2例。

1.2 治疗方法

在常规保肝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抗病毒药物。干扰素采用基因重组每支 500 万 U肌内或皮下注射,首月每日1次,以后隔日1次,疗程 9 个月~12个月;拉米夫定100mg+阿德福韦酯10mg口服,疗程2年~3年。

2 心理分析

2.1 恐惧心理:首次入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大部分人一听说自己患有乙肝,顿时难以接受,感到前途渺茫,他们中以中青年多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对医学常识一知半解,担心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更感觉恐惧不安;同时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如看到周围病友病情病情反复或加重,并发消化道出血、腹水、肝性脑病、甚至死亡等,常表现为情绪极不稳定,害怕自己的病情加重,担心治疗效果,整日寝食难安,处于紧张恐惧之中。

2.2 忧虑心理:乙肝患者害怕把疾病传染给家人,担心此病不能治愈,担心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尤其是自费病人,经济压力更大),对慢性肝炎的发作与转归不甚了解,客观上慢性病治疗效果欠佳和反复发作等特点也使他们感到焦虑,主要表现情绪不稳定、易怒、失眠等症状。

2.3 猜测、多疑心理:抗病毒治疗时间长,接触医务人员,对各种化验、检查结果和药物疗效比较熟悉,有的还翻阅有关肝病知识的书籍,对慢性肝炎疾病有定了解。但常一知半解,病情稍有好转就欣喜若狂,病情一有反复或治疗一段时间后症状得不到明显改善时,便产生“恶变感”,情绪下降,对治疗和生活失去信心。,从怀疑医疗方案与护理程序开始,进一步发展为对医疗环境提出过高要求,不尊重医务人员的工作,常常导致医患关系紧张。这些都是因为对疾病认识不够,而产生的心理负担。

3 护理对策

3.1 建立相互信任、理解、和睦融洽的护患关系。 医务人员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因注意保持与患者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耐心听取并回答患者提出的疑问,做好患者的心理调节,积极疏导患者的消极情绪,帮助他们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配合治疗,使医患关系处于良性循环中。

3.2 把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治疗期间,在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中,不仅要把疾病的病因、发生和用药后的转归详细讲解给患者,还要讲解必要的传染病知识,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以及临床出现的症状。告知患者既要合理饮食,又要改变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使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有较全面的认识,解除思想顾虑,主动配合治疗。病情稳定后,不能因为侥幸心理而中断治疗,而是要坚持服药治疗。出院后要定期回医院复查,巩固治疗效果,即使是痊愈也需要恢复和巩固的过程。上述这些问题需医务人员耐心细致地做好宣教工作,并使之成为患者自己的意识行为,方能起到治疗效果。

3.3 针对不同心态的患者开展不同的心理护理。对于吸烟、饮酒已成为习惯行为的患者,应侧重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而不是去矫正患者的不良行为。对于具有偏执心理的患者,应经常巡视其病房,做好解释工作,取得患者的信任和理解,缓和医患关系。

3.4对于因经济因素而欲中断治疗者,应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争取家人的配合,给予必要的心理干预,帮助他们认清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安心静养。同时帮助患者认清此病的诱因,如饮酒、劳累,不合理用药及不良情况等,提醒患者按医嘱服药并定期进行有关检查,加强适当锻炼,增强自身体质。

总结:良好的沟通和人文关怀对患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增强患者对疾病诊治的依从性,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基本疗程最少1年,有的甚至需要2~3年或更长时间[4],并且还有复发及耐药的可能;药品价格较高,治疗费用较大;担心疾病加重和疾病的预后等,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负担,影响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因此,要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做好心理护理,充分理解患者精神上的苦闷和心理上的需求,给患者发自内心的关爱、尊重和帮助,采用劝解、疏导、暗示等心理支持方法,增强患者心理应对能力,缓解其悲观、抑郁情绪,使患者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情,积极配合治疗,引导其正规正确地就医,有针对性、系统地按疗程、按剂量完成抗病毒治疗,达到最佳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拉米夫定临床应用专家组.拉米夫定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3,21(4):301~304

[2]張饶,束梅英,张韬.乙肝治疗药物研究进展及市场前景.中国制药信息,2003,19(1):3034.

[3]周先珊,万漠彬 . 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J]. 中华传染病杂志,2007,25(11):700 ~702.

2型糖尿病首次住院患者特点分析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收集2008年1~9月天津市第三医院内分泌科首次住院且资料完整的DM患者300例,其中T2DM 279例(93%),T1DM21例(7%)。T2DM男性165例,女性114例,平均年龄(58±27)岁,平均病程(8.4±7.3)年,合并慢性并发症的患者273例,有6例患者未发现并发症。

1.2 方法

采集T2DM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计算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酮体、血压、血脂、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心电图、心脏超声、肝胆B超、下肢血管超声、头CT、眼科会诊等资料

1.3 诊断标准

(1)T2DM、高血压诊断标准:依据1999年WHO定义。(2)冠心病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3)脑血管病诊断:依据头CT提示新发或陈旧脑血栓、脑梗塞或既往曾明确诊断脑卒中。(4)DM视网膜病变(OR):由眼科医生通过眼底镜检查。(5) DM肾病(DN):测定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ALB),ALB≥30mg/24h为DN。(6) DM周围神经病变(DPN):临床表现、128Hz音叉检查及5.07/10g尼龙单丝检查下肢末端针刺觉、温度觉、轻触觉、振动觉。(7) DM酮症、脂代谢紊乱:依据常规及生化检查。(8)脂肪肝:肝胆超声。(9)感染、DM足:依据临床症状、体征及相关化验检查。

2 结果

2.1 T2DM患者性别、年龄构成见表1

年龄分成6组,分别为:A组(30~<40岁)、B组(40~<50岁)、C组(50~<60岁)、D组(60~<70岁)、E组(70~<80岁)、F组(80~<90岁)。

T2DM男性患者占59.14%,女性占40.48%,男性患者构成明显高于女性;C组在T2DM中构成最大36.20%(101/279),60岁之前男性患者构成高于女性,D组女性患者构成高于男性,70岁以后男女患者构成无明显差异。

并发症由高到低前三位依次是:冠心病(76.67%)、脂代谢紊乱(67.33%)、周围神经病变(59.67%),冠心病、脂代谢紊乱、周围神经病变男性多于女性。

2.3 不同年龄患者并发症构成见表3

C组、D组在并发症中所占比例最大,其中冠心病、脂代谢紊乱、周围神经病变、DM肾病、脂肪肝C组最多,脑血管病变年龄构成最大在E组。

3 讨论

从整理资料中看,300例DM患者中,T2DM占93%,T1DM占7%,符合我国DM人群的流行特点。T2DM住院患者中有慢性并发症的人数273例,占T2DM总人数的97.85%(273/279),提示就诊患者中有半数以上已有一种或一种以上并发症。其中C组、D组在并发症中所占比例最大,男性尤为明显,脑血管病的年龄构成最大在E组。

T2DM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到E组年龄段达到峰值,60岁之前男性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而60岁以后则提示女性高于男性,尽管本次研究为T2DM住院患者性别、年龄、并发症构成比的统计,但从某一侧面亦反应了T2DM患病的强度。本研究显示C组男性患者构成比最高,这与此年龄段男性工作压力大、社会应酬多、家庭负担重、生活方式不健康、不科学有关。T2DM发病年龄正在年轻化,中年男性患病率的快速增长更值得我们重视。提示该年龄段男性患者应合理膳食,避免烟酒,加强锻炼,避免体重增加,保持精神愉快。D组以女性患者构成比高,可能与妇女绝经前后体内雌激素水平变化,代谢异常发生率显著增加,腹内脂肪沉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有关。提示绝经期妇女可适当补充雌激素,避免体重增加能有效预防DM的发生。

DM时易合并冠心病,据报道全球DM患者并发冠心病高达72.3%。T2DM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是无DM者的2~4倍[1,2],T2DM冠心病患者的病变比非DM冠心病更严重、更广泛、预后更差、发病年龄更早。目前认为DM是冠心病的等危症,约3/4的DM者最终死于心血管疾病[3,4]。本研究冠心病构成比76.67%,其中年龄构成最高在C组、D组。

T2DM患者长期的高血糖状态和胰岛素抵抗对脂代谢紊乱有重要影响。文献报道T2DM患者约30%~50%伴有血脂异常,血脂异常是DM患者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研究证实,DM患者形成冠心病的五大危险因素依次是:LDL-C升高、HDL-C降低、高血压、高血糖、和吸烟。LDL-C是冠心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本研究T2DM患者脂代谢紊乱构成比为67.33%。

DM周围神经病变(DPN)是T2DM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5],传统的观念认为DM的晚期可合并神经病变,但目前资料显示在糖耐量受损阶段已存在神经病变。60%~70%的T2DM患者可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周围神经损伤,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本研究T2DM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构成比59.67%。

本次选择病例是首次住我院内分泌科T2DM患者,对那些反复住院的患者,其年龄多偏大、并发症多的患者未能入选,合并脑血管病、足病构成比例低,与这类患者大部分住进脑系科、骨科治疗有关。由于研究对象选择的局限,如果将反复住院患者及因并发症住其他科室治疗的T2DM患者包括在内,DM及其并发症的构成远高于目前的统计值。这就要求医生积极开展健康教育,使患者自觉控制饮食和纠正不良生活、饮食、行为习惯,积极降脂、降压、降糖、减轻体重,营养神经,改善循环,阻止或延缓DM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

参考文献

[1] Kamaua AM,Grady D,Barrett-Connor E. Explaining the sex difference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mortality among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 meta-analysis. Arch Intern Med,2002;162:1737~1745

[2] Ali Raza J,Movahed A. Current concept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n diabetes mellitus. Int J Cardiol,2003;89:123-134

[3] 胡仁明,朱禧星.糖尿病.见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15~1026

[4] 徐向进,潘长玉,田慧,等.糖代谢异常老年人群死亡率的分析.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3;19:267~270

首次住院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 根据住院号的奇、偶数分干预组跟对照组, 干预组40例, 对照组40例, 其中男52人, 女28人, 均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 病程5年以内, 60岁以下, 排除心、肝、肾等严重躯体疾病。两组患者年龄、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实施方法

两组均给予抗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而干预组在此基础上按照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 制定一套完整的护理计划, 由护士长担任组长并指导组织实施。制成由何时该做什么, 包括治疗、护理、病情转归、健康教育、出院等目标进行详细记录, 采用表格方法填写, 包括执行项目、路径项目、执行记录、变异记录等, 尽量使护理记录简单化。具体做法是:①入院第一周做好入院宣教, 包括评估、环境介绍、住院须知及注意事项等;②第二周病情相对稳定后协助完成做好各项相关辅助检查;③第三到第四周左右在加强治疗的同时进行疾病相关知识介绍及配合治疗的重要性;④恢复期除了按照计划常规治疗护理外做好疾病相关因素的健康教育, 包括疾病的早期症状、复发的征兆、药物治疗及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处理、注意事项、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不同参加社会技能训练、康复活动指导等;⑤出院前的心理护理;⑥出院指导, 包括患者及家属的指导。

1.2.2 评价工具

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 (BPRS) , 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 (NOSIE) [3], 自制家属满意度调查量表, 自制患者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评分表进行测评。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入院时、入院4周、出院时BPR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入院时BPR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干预组患者入院4周、出院时BPRS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 。说明运用临床路径护理模式对改善病情有明显的效果。

2.2 NOSIE两组比较, 入院时两组BPR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NOSIE评分干预组各因子分中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整洁分高于对照组, 而激惹、迟钝、抑郁和精神症状分均低于对照组 (P<0.05) 。说明临床路径的运用对病情的恢复有影响。

2.3 表3两组效果比较包括平均住院天数、患者对疾病的了解程度及满意度比较, 干预组的平均住院天数比对照组明显减少, 对疾病的了解程度大大高于对照组, 而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说明临床路径在降低医疗成本, 有效缩短平均住院日, 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减少医患纠纷, 提高社会效益有积极作用。

3 讨论

随着社会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 精神病的发病率不断增高。据统计[4], 目前精神分裂症患病率为6.55%, 治疗周期长, 家庭负担重。近年来, 社会经济与国民健康要求正呈逐年提高的趋势, 临床护理路径作为以患者为中心的成效管理模式正在引起医务界的关注[5]。有资料显示[1], 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使诊疗、护理有序, 减少遗漏项目, 提高质量的管理方法。临床护理路径以图表的形式将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所接受的医疗护理服务呈列出来, 对缩短护士的记录时间, 合理配置医疗资源, 增加护士与患者的沟通时间, 密切护患关系, 有效缩短平均住院日, 降低住院费用, 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减少医患纠纷, 提高社会效益有积极作用。目前国内各大医院已按照卫生部下发的《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方案》开展了若干病种的临床工作, 受到了医院管理者的关注[6]。精神科由于其特殊性, 受影响的因素比较多, 在此方面的研究和报道比较少, 在精神分裂症方面研究有过报道, 但在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症应用护理路径的研究和报道几乎没有, 而首次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方法, 将对象作较严格的限制, 使结果更具有可比性。

临床路径的目的是控制医疗费用, 在标准的治疗程序实施过程中, 可帮助患者加强对健康教育、所患疾病的了解, 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使患者及家属主动参与治疗护理, 促使患者满意度上升[7]。表1及表2的比较结果表明在基础治疗的同时, 干预组采用临床路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 在入院时BPR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在实施干预后患者的病情恢复得快, 精神症状减轻多, 患者的社会能力及兴趣强。表3两组效果比较则表明了患者的实际住院天数是减少了, 对疾病的了解程度也大大提高, 而满意度也明显提高, 这就说明在首次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采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模式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积极意义。

3.1 对患者的影响

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增强了患者的保护意识和能力及对疾病的了解程度, 使患者主动参与治疗及护理, 减少了伤残率, 提高了治愈率, 减少了患者的住院天数。

3.2 对护士的影响

促进护士成长, 提高了人员的素质, 提高了工作的主动性, 不再机械地执行医嘱, 而是有目的、有预见性地进行护理, 清楚每个患者不同阶段的护理重点, 加强了对患者的沟通, 密切了护患关系。

3.3 对护理管理的影响

培养了护士工作的自主、自律性, 保证临床护理工作质量的持续性改善, 使精神科护理管理系统化, 进一步更新精神科护理理念, 适应和创建优质护理服务。

3.4 对社会的影响

减少了护理文书记录的时间, 节约医疗成本, 提高医疗的利用率, 减轻了社会的负担, 提高了患者、家属及社会的满意度, 减少了护患纠纷。

因此, 符合临床路径是具有降低医疗成本, 提高资源利用率, 同时可提供标准化的医疗服务, 确保医疗品质, 缩短住院时间等优点。与临床路径是一种符合成本效益规律的管理模式的报道[7]相吻合。

参考文献

[1]李萍, 邓美华, 戴美珠, 等.临床路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10, 16 (4) :380-381.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CC-MD-3) .第三版,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1.

[3]张艳兰, 朱熊兆, 黎丽华, 等.住院病人护士观测量表评定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1, 9 (3) :215.

[4]郝伟.精神病学.第五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7.

[5]欧红桃, 欧小燕, 黄晓玲, 等.临床护理路径在膀胱癌手术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14) :56.

[6]陈小慧, 周作霞.临床护理路径的概念及应用.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22) :123-124.

【首次住院】推荐阅读:

住院慢性06-09

住院患儿06-11

住院疾病06-22

住院病历07-26

住院收费07-28

住院伤害08-06

住院医生08-09

住院药房08-12

住院老年09-02

住院死亡09-06

上一篇:同工不同酬下一篇:艺术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