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医师培训

2024-11-11

住院医师培训(共12篇)

住院医师培训 篇1

专科医师/住院医师培训是医学生毕业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 也是缩小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差距、提高医生整体素质、为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供人才基础保障的必然要求。本期特别策划推出了面向基层大力推进专科医师培训工作、专科医师培训试行过程中多方位评价情况初探、关于“2+2”住院医师培训的模式、抓好临床科室医疗组的管理、落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社会化住院医师培训的实践与思考等方面的论著, 旨在分享专科医师/住院医师培训的经验, 提高住院医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住院医师培训 篇2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2013上半年总结

在院领导的关怀下,各科室同志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下,我院自2012年开始承担起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培训工作,实施一年多以来,已有多位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顺利在我科完成培训计划,现将2013上半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取得成绩:各位住院医师总整体表现较好,能在最短时间内适应各科室的工作节奏,投身于临床工作中。在工作中,认真仔细、勤勤恳恳,得到了科室主任的诸多肯定和好评。在学习上,能用业余时间学习专业知识和参加临床病例讨论。能掌握相关基本操作,如心肺复苏、动脉采血、洗胃、吸痰等;同时能独立完成入科病人的病历书写及与家属的沟通谈话等工作,在紧急情况下可协助带教老师,顺利配合完成急症病人的抢救。

二、存在问题:

第一,科室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1.带教教员临床工作繁杂,有时候不能按时完成计划安排的带教任务,如完成安排的小讲课等;2.对培训医师的针对性带教安排不够明确,如本科室的特殊操作、特色疾病的讲解和示范等;3.对于带教医师无针对性的带教前培训,导致带教医师某些操作不十分规范。

第二,规范化培训医师方面:1.规范化培训医师在病历书写上面,基本功不是特别扎实,体格检查不够仔细等问题导致病历书写质量不高;2.有些侵入性医疗操作步骤不够标准,无菌原则不够强;3.与患者家属交代病情时,医学态度不够严谨,有时表达过于繁琐,不够清晰;4.医学基础知识掌握深度不够,临床思维方面需加强锻炼。

三、改进措施建议或意见:

第一,合理安排一线医生带教,对带教医生不定期进行全面考核评定,争取全面提高带教医生的素质,以高质量为要求,完成临床带教任务;

第二,对于规范化培训医师,严格要求,其独立完成的病例必须经过带教老师或上级医生的审阅,方可提交归档,及时对病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通报,加强规范化培训医师的病历书写能力;

第三,为提高规范化医师临床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可安排已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包括已经通过全国执业医师考试)的医师独立值班和临床管理患者,培养他们临床思维和判断力。

医务科

浅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导师制 篇3

关键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导师;职责;意义

R197.32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让高等院校医学专业学生在完成3-5年的学历教育后进行的以培养临床能力为主的系统培训,培养目的是让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扎实的临床理论基础和技能操作水平。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毕业后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近年来着力推行的一项与卫生事业发展及医学人才建设相关的重大举措。培养住培生临床思维,锻炼其英文能力,提高住培生综合素质是确保培训质量的关键,而上述关键可以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导师制中寻找到答案。

一、何为“导师制”

探讨导师制,我们先明确它的概念,“导师制”源于19世纪英国牛津大学,因培养了众多杰出人才而沿用至全世界。普遍认为导师制是指从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出发,以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对学生从学习、生活、心理、就业等多方面进行指导的制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导师制沿用这一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细化:在住培生培训期间对其临床能力、英文能力、科研能力、沟通能力、医德医风和心理素质进行全程全方位指导的制度。住培导师不同于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导师侧重于对学生理论基础和科研能力训练,住培导师侧重对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同时兼顾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住培导师亦不同于住培带教老师,带教老师负责学生在本学科轮转期间的指导及考核,导师负责学生住培几年间全方位的引导和评价。

二、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导师制的意义

首先,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临床医学的对象是社会人,面对着对象的特殊性,医学人才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临床实践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临床实践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经验的积累必有一个实践工作量的支撑,“临床经验越丰富”几乎对等于“临床能力越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即是一个积累临床实践经验的过程,而住培生多为刚从医学院校毕业的新人,通过学历教育只是掌握了医学的基本知识,缺乏实践经验,面对临床工作常常手足无措,但经验不像文化知识看得见摸得着,只存在意识里,贯穿整个职业生涯,在这个过程中加入导师的引导,直接间接地学习导师的临床经验,在亲身实践的同时接受导师的言传身教,提高效率,避免了走很多弯路。

其次,临床医学人才结构存在较强的“师承关系”,而这种关系效应也是培养一名成熟医学人才的重要因素,“师”是这种关系的结点,在这个关键结点上加大投入才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实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导师制在医学人才培养环节具有重要意义,是符合医学人才成长规律的。

再者,导师与住培生不仅是师徒关系,也是工作在一起的同事,承担着治病救人的共同责任,实施导师制可拉近两者的关系,有利于导师和住培生的团结协作,促进医疗机构发展。

三、导师的选拔及职责

导师制的核心在于导师,导师是学生职业生涯的指路人,导师的水平直接影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只有选拔高素质负责任的导师才能真正起到导师制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导师应具备下面几个条件:

(1)具有高尚的医德,爱岗敬业,热爱教学工作,对学生热心负责,作风谦逊,勤于自律,宽容大度;

(2)有深厚扎实的理论基础,娴熟的临床技能和宽泛的知识面,具有处理本专业疑难病症的能力,有稳定的专业方向,至少具备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笔者所在医疗机构要求5年以上主治医师);

(3)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有一定的在研临床课题。

结合笔者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方面的经验,总结出住培导师基本职责应包含以下几点:

(1)导师指导学生比例以1:1~1:3为宜;

(2)每周至少面对面辅导学生一次,为学生答疑、指导书写病历,考查学生临床理论知识、英文能力等,多选择在晚上或周末空余时间辅导;

(3)采用“师徒制”,要求学生在不影响临床轮转的前提下跟随导师值班、上门诊;

(4)针对学生住培专业细则,围绕专题引导学生查阅、阅读文献,训练其掌握基本的专业检索、查新方法,根据情况要求学生适当参与导师科研工作;

(5)关注学生心理状态和思想素质,加强人文关怀,为学生生活、就业提供专业指导。

四、导师的评价与激励

住培生导师一般是临床科室骨干,承担了繁重的医疗、科研及教学任务,同时面临着个人职称晋升、科研成果申报等压力,而导师是一个长期且责任重大的角色,因此,想要导师制取得好的效果,对导师采取一定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措施是必不可少的,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

(1)设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导师岗位,制定成文的导师制度,实行公开竞聘,计算导师工作量,给予工作津贴;

(2)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导师考核制度,导师考核可从导师完成工作量和住培生成绩两个方面着手,导师工作量可纳入研究生导师增列、职称晋升等考评指标中,优秀的导师应给予表彰和奖励,增强其荣誉感、使命感和工作积极性;

(3)加强对导师的继续教育,可可开展导师论坛、导师学习班,邀请国内外医学教育专家传授经验,选派导师参加学术会议、短期进修、博士后研究、国际交流或合作课题研究等,采取多层次的繼续医学教育,提高导师队伍整体水平,从而提高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

五、展望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思考 篇4

首先, 住院医师由于是处于规范化培训阶段, 故而未定专业, 未定工作单位, 收入方面实在有限[1], 这对于一位从医学院学习多年后终于毕业的医学生而言, 无疑是一种残酷的现实。虽然他们有信仰、有热情、热爱医学事业, 但生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 没有良好的生活条件, 成日埋头于临床, 也终有支持不住的时候, 更何况在三级医院规范化培训过程中, 每隔2~3个月就会到不同的科室轮转, 往往刚刚熟悉就又要进入下一个新的环境, 重新开始熟悉环境, 掌握新的技能, 不免缺乏归属感。因而, 改善规范化培训医师的待遇、增强其归属感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其次, 在基础的生活保障解决后, 培训的规范化、人才质量的提高也就成为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前面提到, 由于轮转时间的限制, 无法从真正意义上让住院医师完全掌握各个科室的核心知识和专业操作, 而略懂皮毛在今后的行医生涯中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即使是专科医师也需要有良好的临床功底, 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专科问题。那么,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益, 就必然成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最为核心的问题。

再次,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目前不少医生早已忘却了当初选择走上这条神圣之路的初衷, 抛却了以患者为中心、救死扶伤为己任的信仰[2]。而刚刚踏上住院医师岗位的医生, 正处于信念容易发生动摇的阶段, 怎样使之树立正确的信念, 坚定本心, 继续在医学道路上走下去, 也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带教医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上述问题的解决, 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在改善工资待遇方面, 应由政府和轮转医院合力完成, 当地卫生局拨款以缓解轮转医院的经济负担, 医院发放工资、补贴及奖金, 待遇参考本院有编制的住院医师, 毕竟在轮转过程中, 住院医师切实为医院做出了贡献。在加强归属感、提高人才质量方面, 除却目前已有的定期课程培训, 每个科室还应独立开设针对参加规范化培训的医师及本科室住院医师的基础专业课程, 以期在短时间内使住院医师掌握基础专业理论及基础操作技能。此外, 还应鼓励住院医师参加各轮转科室的各种学术交流活动, 开阔眼界, 加深对专业新知识的理解, 并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增强其对学科新进展的敏感性。

同时, 对于不遵守轮转手册安排、随意改动轮转时间甚至脱岗的医师, 必须严肃处理, 必要时取消其规范化培训的资格。每个科室应有专人负责对规范化培训医师的考勤及考核, 责任到人, 将轮转情况记入科室考评。轮转医师也应有对轮转科室、带教医师的评价权利, 每年综合汇总后, 反馈给各个科室, 并给予相应奖惩。对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的考核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考核应为对住院医师的综合评价, 一般分为日常考核、出科考核和结业考核[3,4]。日常考核为带教医师对住院医师日常工作的总体评价, 包括工作态度、专业技术掌握、医德医风等方面;出科考核则包括理论考试和临床实践, 考试不合格的医师应继续在该科室轮转, 直到考核通过为止;结业考核为轮转结束后综合能力的考核, 应类似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出站考核。轮转医师的奖金可参考考核结果, 以提高其轮转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其能动性。

另外, 医德及信仰的培养也应作为规范化培训的重要内容。带教医师责任重大, 在临床工作中言传身教非常重要, 潜移默化的影响往往比说教更具意义。所谓“授医学之业, 传医德之道”, 唯有将自身在医学道路上点点滴滴的经验传授给住院医师, 方能使之树立良好的医学信仰, 保持一颗赤诚的医者之心, 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而不会在社会的浪潮中逐渐迷失方向、迷失自我。

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意义重大, 不仅是住院医师未来行医漫漫长路上的重要基石, 更是千万患者能够得到良好医疗服务的重要保障。在改善轮转住院医师待遇、加强医学整体观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促进医德培养和信仰树立的基础上,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必将进一步提高各个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 必将使未来的医疗服务更为完善、医患关系更为融洽。

参考文献

[1]金春明, 王宗.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人事政策支持的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 2014 (10) :99-100.

[2]高袅, 孙靖靖.浅谈医学生医德信念培养的途径与方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 (2) :143-144.

[3]王玲.规范住院医师培训提高医学人才质量[J].领导科学论坛, 2014 (6) :50-51.

住院医师培训年度总结 篇5

以前,我只觉得医学影像学就是看看片子而已,后来才发现医学影像学既可以作为一种医疗辅助手段用于诊断和治疗,也可以作为一种科研手段用于生命科学的研究,诊断主要包括透视、放射线片、CT、MRI、超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治疗主要应用为介入治疗、放疗等方面。那如何才能成为一面真正的优秀的影像科医生呢?通过这3年的学习,以及科室老师们的悉心教导,我总结了几点:1.掌握医学影像学范畴内各项技术(包括常规放射学、CT、核磁共振、DSA、超声学、核医学、影像学等)及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2.具有运用各种影像诊断技术进行疾病诊断的能力;3.了解医学影像学各专业分支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4.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当然,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优秀的医生也离不开良好的医德以及基本的社会道德,尊重病人的人格与权利,做到一视同仁。自觉遵纪守法,不泄露病人隐私与秘密;正确处理同行同事间的关系,相互学习,团结协作;严谨求实,奋发进取,精益求精,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

总之,未来的职业生涯充满了挑战和未知,我也一定不会放弃对自己的理想的追求,努力成长为一名德艺双馨的医师。

住院医师培训 篇6

摘 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訓是医学生毕业后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培养临床高素质医师、为各级医院提供实用性人才创造条件。它具有医学终生教育必不可少和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是医学临床专家形成过程的关键阶段。

关键词:口腔颌面外科;住院医师;第一阶段;规范化培训

我国自1998年颁发《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颁发管理办法(试行)》以来,各地区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逐渐走上了规范化、系统化的轨道,在提高住院医师的临床综合能力和服务质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院自2005年开始对口腔科住院医师进行全面、系统的规范化培训,结合重庆市地方医疗特点,经过不断的总结和改进,建立了一套科学的符合口腔颌面外科特点的住院医师第一阶段规范化培训模式。

一、培训目标和计划

根据重庆地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我科将第一阶段培训(3年)轮转安排为口腔内科、口腔修复、口腔颌面外科各一年。由于学员第一年要准备第二年的执业医师考试,需要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加上口腔外科需要口腔内科和口腔修复相关临床知识及技能打基础,病房工作量又极大,所以我们把难度最大的口腔颌面外科的规范化培训定在第三年,这样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培训目标。通过为期一年的住院医师第一阶段的颌面外科专业的规范化培训,全面提升学员的临床素养,使其达到专科实践所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三基),能独立从事颌面外科门诊日常诊疗工作,能独立完成一级手术及部分二级手术,能担任三级手术一助和四级手术二助,同时具备一定的医患沟通能力、科研及教学能力,使之成为既有高临床素养又有培养潜力的实用型住院医师。

2.培训计划。在圆满完成了口腔内科和口腔修复科的规范化培训后,学员已经通过执业医师考试并持证上岗,同时也完成了院内的岗前培训(包括法律法规、医疗制度、医患沟通、临床基本技能等)和公共科目(包括人文关怀、医德医风、职业防护、循证医学、重点传染病、检验与临床、英语口语、医患沟通等)的考核,具备了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所以结合学员自身特点,我们将病房轮转时间定在8~10个月,口外门诊时间定在2~4个月,并由教学组长落实具体的具有十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带教老师,由所在的医疗小组组长统一负责。

二、培训措施

1.理论的学习。在培训期间,注重培养和积累口腔颌面外科专业知识。要求掌握口腔颌面外科各种常见疾病的的基本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和操作原则,如口腔颌面外伤的大、中、小型清创缝合术的适应症及禁忌症,智齿冠周炎的诊治,复杂牙拔除的受力分析,间隙感染的诊断要点及切开引流原则,常见肿瘤及颌面部畸形的诊断和治疗原则,口腔颌面部小型良性肿物的诊断要素及治疗原则等。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熟悉口腔颌面外科病房日常工作原则,参加每周科室组织的教学查房及疑难病例讨论会,同时融入总结、纠错、拓展、PBL(Problem—Based Learning,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

2.临床基本操作。此为培训内容的重中之重,我科采取“三步走”的办法。第一步:重点培养住院医师的无菌操作观念(如消毒、铺巾等),强化无瘤操作原则。第二步: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加强切开、止血、结扎、缝合、换药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做到“正确切开,准确止血,稳固结扎,标准缝合,规范换药”。第三步:能够独立完成病房一级手术及部分二级手术,并且基本可以独立完成门诊日常工作,如一般齿槽外科手术、各种复杂牙的拔除、小型颌骨囊肿刮除、颌面部良性小肿物的切除、脓肿切开引流等,能够在三级手术中完全胜任一助的角色。

3.培养主动学习能力。住院医师在病房日常诊疗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合并全身多种急慢性疾病的病例或专科疑难病例,除了请相关科室医师会诊外,要求学员必须学会主动学习、学会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及文献并做记录,在病历讨论时作汇报,并在定期举行的读书报告会上讲解。这样会使他们提高更快,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

三、考核制度

执行定期考核制度,评价培训效果。统一参加医院组织的出科理论及实践考核,认真填写《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登记手册》,定期交由带教老师处审查并签字,审查结果由科主任签字,报送教务处备案。我科根据具体情况,每三个月举行1次阶段性科室考核,由科主任带头,科秘书协助,带教老师及护士长参与评分,主要考核专科常见疾病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专科检查、初步诊断、鉴别诊断、诊疗计划(包括仪器检查)及基本操作技能。一年培训结束后,参加科室组织的出科考试及总结性考核。对于考核不能按时通过的学员,延长一个月的培训时间后再进行补考,直到通过为止。

参考文献:

[1]彭远慧,林萍.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提高临床医学人才质量[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6,6(10):764-767.

[2]李靖,梁平,杨彤翰,等.腹腔镜外科技术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6):69-70.

[3]吴雪融.病案管理与法律责任[J].中国病案,2010,11(1):5l-52.

[4]张鸣,金盛华.医师专业胜任力界定与研究模式[J].中华内科杂志,2008,47(8):687-688.

住院医师培训 篇7

欧美等发达国家经过多年实践已建立了成熟的医师制度,其主要特点是:一是开展培训初期以政府为主导;二是配套制度完善,宏观上有立法制度;三是政府对培训有统一标准,严格控制培训人数,并提供经费;四是具体培训过程由非政府性质的组织或协会负责;五是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有自主权,颁发行医执照和许可;六是培训基地多数是大学附属医院,但政府从整体上规划,将培训工作纳入医学人才培养的大局中,不是某个医院或大学的人才培养问题;七是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行严格的竞争淘汰机制;八是行业协会和医疗市场对医师执业具有约束力;九是公众参与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对专科医师质量的评价。

一、开展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的基本现状

卫生部于1993年颁发《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开始培训试点工作,奠定了人才培养的制度基础。1995年,卫生部颁发《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正式启动了我国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培训全过程为5年,前3年以二级学科为基础进行培训,后2年进入三级学科接受专业定向培训。1998年,卫生部颁发了《卫生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颁发管理办法 (试行) 》,对培训合格者颁发《卫生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作为晋升主治医师的必要条件,先后有20多个省 (市) 的卫生厅 (局) 、高等学校、卫生部直属医院被授权颁发培训合格证书。1999年,国家建立起医师资格考试制度和医师注册制度,加速了医师管理的规范化和法制化进程。2006年,卫生部下发了《关于开展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我国的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工作。全国25个省市307家医疗单位共申报了3048个试点基地。经过卫生部组织专家实地评审,在12个省 (直辖市) 共遴选出涉及34个试点专科的1100个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基地,培训基地绝大多数在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培训基地招生规模为17536人,其中普通专科12045人,亚专科5491人,其中,其中7省 (市) 的培训基地均在高等学校,其余5省 (市) 部分培训基地在医学高校。

就黑龙江省而言,1999年,哈医大开始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成为全省唯一获得国家卫生部授权颁发《卫生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的单位。2006年,又成为全省唯一开展专科医师培训的试点单位,共有培训基地57个,分布在3所附属医院。

二、医学高校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质量监控体系的设计思路

(一) 医学高校开展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的特点

医学高校开展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的培训基地是附属医院的临床科室,附属医院和大学是隶属关系。因此,医学高校开展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有以下四个方面特点:一是有利于培训管理的高效统一;二是有利于培训要求和标准的统一;三是有利于考核标准的统一;四是有利于医学毕业生的直接选拔。因此,构建医学高校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质量体系是培训标准的统一和保证培训质量的重要基础。

(二) 质量监控体系设计原则

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成熟和完善的住院医师培养制度,根据我国的国情,再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坚持创新和发展的观点,与时俱进,充分考虑经济发展、文化背景、科技水平、医疗服务需求的众多不同因素,根据医学科学实践性、服务性、社会性的特点,制定并逐步完善住院医师培训过程质量监控管理措施,确保各项制度和措施在实践中真正得到有效落实。

(三) 质量目标定位

培训质量的目标定位是培训质量监控体系结构和功能设计的重要基础。我国开展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旨在通过规范化培训逐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医疗卫生技术队伍,使我国的医师培训模式、理念和培养质量标准实现与国际接轨,逐步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养制度。

(四) 质量监控的管理体系

1.政府支持,省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统筹、规划、指导、监督;医师协会积极参与沟通和协调。2.落实层级管理,医学高校构建内部的学校、二级学院、培训基地三级质量监控体系。3.实现开放的质量监控体系,接受来自多方的监督,加强各环节质量监控措施的信息反馈。

三、医学高校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质量监控体系框架设计与构建

就医学高校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而言,培训的质量监控应包括多个层面,既有内部质量管理:医学高校和培训基地 (附属医院的临床科室) ,又有外部质量监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用人单位、社会及公众评价等。培训质量监控是在质量评价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按照一定的程序,对影响培训质量的诸要素和培训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积极认真的规划、检查、评价、反馈和调节,以保证培训工作按计划正常进行,并达到质量目标的过程。针对整个培训过程,由学校、二级学院、培训基地等三个层级构成了质量监控的纵向体系结构,上位组织对下位组织有指导、监督、质量控制的职责。培训质量监控体系设计为四个子系统,这四个子系统的功能既相对独立,分工明确,又在整个运行过程中紧密联系,协调一致,形成有机整体,并不断地进行自我修正、调适和完善,从而不断优化培养方案和培训过程。

(一) 决策子系统

决策子系统的功能是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并根据各环节评价的信息对培训过程进行调控和指导。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省级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的领导下,学校成立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其职能是负责管理和指导全校医师培训工作,对培训基地不定期抽查。由学校主管领导、继续教育学院、人事处、教务处、研究生学院及各临床学院的主管领导和专家组成。负责对全校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工作重大事项进行决策,以及对各临床医学院及各学院培训管理和指导委员会进行工作指导和管理。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下设的办公室,与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行政职能部门 (继续教育学院) 合署办公,负责培训的日常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人员由相关行政职能部门 (继续教育学院、人事处、教务处等) 的负责人组成,便于工作协调。

(二) 培训管理子系统

培训管理子系统的功能是根据决策子系统的意见和过程评价子系统的信息反馈,调整培训方案和培训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保障整个培训工作的正常运行。各临床医学院成立的培训管理和指导委员会,其职能是:负责对本学院医师培训提供专业指导、管理和对培训学员进入培训基地的考核和准入,对培训基地周期性考评、复核。各临床医学院对本单位培训管理和指导委员会给予工作上的积极协调及资源和资金的支持,同时,培训管理和指导委员会与所在临床医学院和上级管理部门要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和沟通。

(三) 过程评价子系统

过程评价子系统的功能是按照培训管理子系统的培训方案具体组织实施,依据培训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对培训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检查,保证培训效果。在临床医学院培训管理和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下,培训基地实行主任负责制。培训基地在专科医师培训质量形成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是质量监控关注的主要环节,主要职责是:严格按照培养标准实施培训工作,负责对准入学员培训过程的管理和监督、评价,并及时与学院培训管理和指导委员会进行信息沟通和反馈,并接受工作指导、监督和管理。

(四) 结果评价子系统

结果评价子系统的功能是对完成培训的学员进行跟踪调查,搜集用人单位对受训学员的执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价,以及培训学员进入工作岗位以后对培训期间的培养目标、培训方案、过程管理等进行的信息反馈,从而为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案的决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孟群.各国专科医师培训与准入制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4.

[2]王锦倩, 刘雁飞, 祁国明.我国专科医师培养与准入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04, 4 (2) :116-121.

住院医师培训 篇8

一、明确目的要求

到检验科轮转学习是完成规范化培训规定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到科室的第一天邀请负责带教老师介绍科室的基本情况,各专业组特点,要求学生通过到检验科学习,了解检验科的工作流程,开展的检验项目,标本处理基本流程,以及实验室信息系统(LIS)。如何做好检测标本在实验前、中、后的质量控制,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通过参加患者信息的录入工作,亲身体会认真开好检验报告单的重要性,能将所学的医学检验知识融于实践,不断巩固理论知识,学习如何将实验室检验结果与临床诊疗相结合,并为临床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及康复工作等提供依据,为今后做好临床医疗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做好组织管理工作

培训工作由检验科主任负责、有专职带教教师。从接受培训的医师中选出小组长一名,负责协助带教教师做好管理工作,要注重素质教育,需要我们的教师投入极大的热情和辛勤的劳动,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以平等的心态去对待他们,让他们从进科室的第一天就明确学习的目的要求,以与时俱进的品格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去培养自己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

三、严格组织纪律

受训医生在学习期间应严格遵守医院和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旷课,不擅自离岗。考勤由小组长记录,科室审核,并纳入学习鉴定。

四、重视生物安全教育

1.进实验室凡与试验无关的物品切勿带入室内;禁止在实验室内喝饮料、吃食物或在实验室化妆等;必须带入的书籍和文具等应放置在非操作区以免污染;贵重物品不要带到科室;手机要随身携带,防止被盗。

2.每天在实验室都要接触大量的生物标本(血液、尿液、痰、体液等),具有潜在危险性。血液检验中安全问题尤为重要,告诉他们应把每一份标本都看作是无法重新获得,有可能具有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及结核杆菌等病原体传染的“高危”标本。进入实验室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如穿工作服、戴帽子、口罩、手套,必要时甚至穿隔离衣、戴眼罩;如果手套破损或失去其屏障功能,应尽快更换;进行强传染性标本操作或操作过程中可能发生血液或体液的喷溅,则应使用面部防护装备或在生物柜内进行,因而在采集血液标本时应使用真空采血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检验人员在采血、运输、处理、上机以及废物弃置等检验过程中的各环节与血液产生直接或间接接触;工作完毕离开实验室之前应脱下所有防护装备,脱去手套后使用感应水龙头流水肥皂洗手。

3.若标本发生泄露污染桌面时,应立即用抹布浸泡消毒液包在污染部位半小时后清洗,手和身体其他部位被标本污染应及时用肥皂液反复冲洗并用消毒液浸泡10分钟左右。针头扎伤,应轻轻挤压伤口,尽可能挤出血液,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并使用适当的消毒剂,必要时进行医学处理,要记录受伤原因和相关的微生物,并应保留完整的医疗记录。发生病原微生物泄露应立即采取措施,防止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扩散,并及时向负责实验室感染控制工作的机构和人员报告。

五、举办专题知识讲座

为巩固同学所学专业知识,扩大知识面,了解和掌握新技术、新进展,安排教学效果好,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定期做专题讲座。检验科开展的知识讲座等学术活动也积极邀请他们参加,反映受益很大。

六、通过实践发现问题

通过参加患者信息的录入工作,亲身体会认真开好检验报告单的重要性,要求临床医生填写检验申请单时书写要清晰,完整,以便为检验医师出报告时提供参考,临床上经常有医生字迹潦草,无法看清,导致录入病人信息错误,引起纠纷,有的医生甚至将自已的姓名填写在患者的姓名处,如骨髓申请单,要填写血常规的相关结果,简单的病史和体格检查等。没有相关的临床资料检验医师就难以结合临床发报告。

七、掌握项目选择原则

临床检验的内容日益丰富,项目繁多,选择项目时,要遵循一定的临床思维。

1.一定要认真和详尽地询问病史。在得到初步诊断的基础上,从疾病诊断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出相关的检验项目。

2.选用针对性和特异性较强的项目进行检查,做到有的放矢。

3.避免滥用和杜绝浪费。并不是检验科所开展的项目每一位患者都必须做。

八、检验结果解释应与临床相结合

临床检验结果具有重要意义,要求检验科为临床提供准确的检验结果,然而,对于离体的检验标本,影响检测的变化因素和环节众多,通常发生在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三个主要阶段。

1.分析前影响因素:是指从医生开出医嘱到标本送到检验科,现认为做好标本采集和转运过程的管理,可降低70%左右的检验差错率。分析前包括医生对患者的分析,化验项目的选择和组合,与上级医生的商讨,医嘱的制定,检验申请,患者的准备,原始样品的采集、运送到实验室并在实验室内进行传输。所以质量保证涉及患者、医师、护士、标本转运人员、检验人员,各方人员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才能保证检验质量,以上内容易被忽视需多宣传,做好相应的培训工作。

2.分析中影响因素:涉及标本的质量,如不合格标本(需抗凝的标本凝固);标本处理不当(如需分离血清的刚抽出的标本还未凝固就离心上机);仪器重复性不好、试剂质量、人员的技能与学识、操作技能与方法、质控物与标准品等。

3.分析后影响因素:涉及检测记录、结果书写,计算机的输入错误,与临床的沟通等。

九、排除生理等因素影响

检验结果对临床诊疗工作虽非常重要,但仅是静态的数据和现象,用来判断动态的复杂机体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病人处于可变的生理或病理状态下,机体的反应性也因个体差异而有不同,同患一种疾病的病人可因健康因素、病期、病情轻重和个体差异等因素,出现不尽相同的检验结果,而有时不同的疾病进行同一项目检验却出现相似的结果,因此评价检验结果时必须紧密结合临床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才能恰当地做出合理的结论,指导临床诊治工作。

1.生理变异:生理变异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不能控制的,另一类是能够加以控制的。

2.饮食因素:如进食后引起血糖、血脂等结果增高。

3.药物因素:当出现不可能的异常检验结果时或与临床不符合时,应考虑是否有药物引起干扰。

4.人为因素导致标本采集错误。如需抗凝的标本凝固,全血与抗凝剂比例不对致结果异常,抗凝剂使用错误,抽错患者的标本等。

通过上述尝试,我们形成了一整套教学方式及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首先体现在深受医师欢迎:用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医师对教学的看法,满意度提高;考核成绩平均分值提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摘要: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是云南省住院医师、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近四年已有354名医师接受了培训,现总结该项工作,旨在今后能将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在检验科的规范化培训工作做得更好。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篇9

1 加强住院医师临床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完整的医学教育过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 二者相互渗透, 紧密关联, 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实践教学是医学教育的突出特点;是提高医疗教学质量, 培养合格医疗卫生人才的主要环节;是医学生将所有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关键阶段;是提高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时期。

《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法》的第二十三条规定:医师在考核周期内按规定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通过晋升上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考试, 可视为业务水平测评合格, 考核时仅考核工作成绩和职业道德。

住院医师在三年的规范化培训中要掌握各种临床技能, 同时通过培训由理性学习的纵向思维转为横向思维, 进而发展成立体的临床思维[2]。因此, 如何抓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管理, 保证带教质量是医院教务部门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2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2.1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和要求

(1) 培养严谨、求实、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 良好的职业理念和医德医风, 良好的医患沟通技巧与能力。要求了解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及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规范、常规的了解。

(2) 介绍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 本学科的临床操作技能, 常见病及某些疑难病症处理原则, 临床科研方法。要求结合工作实践, 至少撰写一篇学术论文, 并在省级以上专业杂志上发表。

(3) 重在培养临床实践操作技能。要求以自学为主, 积极参加院内外继续教育活动, 超额完成规定学分, 能借助英语词典阅读各学科指定的外文专著和有关文献、专业杂志。

2.2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时间

根据医院实际,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期3年, 分为2个阶段, 时间从进入临床轮转开始计算。

第一阶段为全科培训阶段 (16个月) 。通过在内科 (心内科、消化内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肿瘤内科等) 、外科 (普外科、骨科、脊柱外科、胸心外科、泌尿外科、肿瘤外科等) 、妇科、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以及急诊科、麻醉科等科室的轮转, 提高临床工作能力, 目的是全面掌握有关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第二阶段为专科的初级培训阶段 (20个月) 。主要在今后定向的学科及相关联的学科工作学习, 目的是为专业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通过自学和参加本专科组织的学术活动、业务学习, 提高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2.3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方式

(1) 住院医师必须参加为期一周的岗前教育。

(2) 基础理论培训以集中授课为主, 每月定期召开住院医师例会, 并请医院外出进修回来的医、技师授课一次。

(3) 临床实践培训, 住院医师深入科室后实行科室主任负责制, 也可由科主任指定副高以上职称的指导教师负责, 实行指导教师与上级医师集体指导相结合的培训方式。

2.4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试和考核

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考试登记册 (简称培训登记册) , 住院医师人手一册, 必须认真填写, 以其作为全面培训、年度考核与阶段考核的重要依据。

(1) 日常考核:住院医师在第一阶段全科培训期间, 按照实习医师对待, 实行24小时负责制。在进入第二阶段专科定向培训期间, 对已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者, 由本人提出申请, 经医院审查符合要求时, 可给予其处方权。

(2) 转科考核:按照考核项目和内容要求, 住院医师每轮转完一个科室, 由该科室主任和指导教师对住院医师轮科情况进行考核, 并认真填写在培训登记册上, 由科主任和指导教师签字。轮科结束后, 将培训登记册交医务科审核签字。

(3) 阶段考核:住院医师在培训的第一阶段, 应该报名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第一阶段考核成绩将参考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成绩。第二阶段综合考核由医务科组织, 内容以“三基训练”为主, 另外考核操作技能和外语, “三基训练”、操作技能和外语分别占考核总成绩的60%、25%和15%。

2.5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奖励措施

(1)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两阶段均合格者, 由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发给由院长签发的合格证书, 培训期间的各项成绩可作为确定专业、岗位聘任、晋升、晋级及评优选先的参考依据。

(2) 每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终结时评选出“优秀住院医师”和“优秀指导教师”, 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合格证书、获奖证书和培训登记册由医务科教科纳入专业技术档案管理。

(3) 医院给接受培训的住院医师每人每年拨付300元的培训经费, 同时每年向被培训对象收取200元的培训经费, 由财务科统一管理, 医务科教科负责支配, 用于培训的组织管理和指导教师的劳务补贴。

3 关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工作思考

卫生部规定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时间为5年, 根据我院医患需求和床位设置的实际情况, 我院医师数量仍显不足, 我们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时间暂定为3年, 根据2006、2007、2008三届毕业生的实际培训结果来看, 基本符合我院的实际需要, 也基本达到了规范化培训的目的。

与国内外先进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比, 我院的规范化培训与考核仍有不足。因此, 今后我们改进工作应该从完善题库建设, 密切联系临床, 细化评分标准, 优化考核结果, 熟悉考试体系, 提高带教水平, 实施SP体检, 强化仿真性能等方面入手, 双向培训临床教师与住院医师, 促进教学相长[3]。

关键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参考文献

[1]李秀敏, 张艳芳.执业医师考试与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5, 5:88~90.

[2]李景波, 陈自强.搭建临床实践平台提高临床教学管理[J].西南国防医药, 2006, 12 (2) :212~215.

住院医师培训 篇10

1 首先培养爱伤观念和医患沟通能力

于中麟教授说过,我们不是单纯培养医生去操作消化内镜,而是培养能操作内镜的消化科医生。消化内镜的操作虽然是微创,但仍然是有风险的,风险意识应当贯穿于内镜医生的整个职业生涯。住院医师首先要充分了解掌握内镜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术中和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对适应证把握得当,能将操作风险降到最低。在术前与家属及患者耐心而充分地沟通,使家属充分了解操作的必要性和可能的并发症,有预见性的医患沟通使家属心理上能够接受可能的不良反应;使患者减轻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取得他们的信任,更好地配合操作过程,从而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尤其是对于那些格外紧张的患者,不能不耐烦,而要站在换位思考的角度,给予安抚和解释,确实难以配合的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宁可择期再做。

2 学习内镜图谱和多媒体,初步认识镜下正常表现和常见病的诊断

住院医师要提前1-2月学习研读内镜图谱,现在出版的消化内镜图谱图文并茂,甚至有病理图片与之对照,内镜图片亦是相对清晰、典型的,读后可以具有很好的感性认识,对图谱中描述的消化道正常标志性解剖结构铭记在心,并对内镜下胃肠道粘膜的特点以及典型的病变特征具有初步记忆,以便在内镜下可以有更深一步认识。此外还有出版的内镜操作光盘甚至网络微博(例如好医生医学点播课堂)均可观察学习,在此期间可与带教老师请教观摩图谱与实际患者内镜的正常和异常表现,加深认识。

3 学习熟悉内镜结构、基本原理、消毒保养方法

住院医师进入内镜室之初,要首先在带教老师的讲解下,熟悉内镜(先是普通胃镜)及其主机的结构、各种旋钮的位置、功能和操作方法,各种配件的用途及使用、保养方法,并跟随内镜洗消室的护士学习内镜的清洗消毒2周,掌握插拔、清洗消毒、测漏、保养等相关知识。

在此期间,住院医师可以在内镜室日常诊治工作完成之后,在一自制的塑料瓶(500mL的生理盐水空瓶,在其四壁贴有黑、红、绿等不同颜色的贴纸,固定瓶子不要转动)中练习操作内镜,初步感觉手动大小旋钮,内镜头端的运动方向,以及视野的变化方向。

4 现场观摩上机操作,充当助手,认识病变

4.1 必须养成术前了解病史的习惯

在开始接触内镜之初,就必须养成深入了解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阳性体征、化验检查及超声、CT和磁共振等其他影像资料的习惯,一方面排除心脑血管疾患,保证操作安全;另一方面对内镜下可能的阳性发现有一个初步的估计,对要观察的重点做到心中有数,防止漏诊误诊。 例如一位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如果有肝病史,腹部超声提示门静脉增宽,做胃镜前就要考虑到食管胃静脉曲张的可能,可在开放静脉通路的情况下操作,保证周围循环稳定,进食管时要及时注气、视野清晰,避免操作诱发再出血,同时术前备好黏膜注射针、套扎器等,万一有镜下出血可及时治疗,而不致临时手忙脚乱。

4.2 充当助手,认识病变

住院医师协助老师完成患者的术前准备,帮患者摆放正确的体位,并与患者沟通,耐心告知患者术中注意事项,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然后跟随观察带教老师操作,并协助取活检、冲洗胃肠腔等,当好助手。带教老师边操作边讲解所观察的部位,黏膜的正常或异常表现,操作完成后在老师指导下书写内镜报告,学习规范报告的写法。

住院医师根据实际观察的感受,还要再去复习内镜图谱中的系统讲解,与带教老师沟通讨论,加深印象。

4.3 学习操作手法,注重细节

初学者多关注内镜监视屏影像而忽略内镜操作动作,带教老师在讲解镜下表现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分解操作步骤,对操作动作和随之产生的视野变化做固定动作讲解。尤其是一些细节动作,例如正确握持内镜、提高稳定性,关系到下一步十二指肠镜的培训;胃镜到达胃腔后首先要吸净粘液池,一方面可以更清楚地暴露相应部位,减少疾病的遗漏;还可以减少患者因呕吐引起误吸的可能;适当充气,尤其是观察胃体时,必须充分暴露皱襞之间的黏膜,避免漏诊;撤镜时不忘把气体抽出,减轻患者腹胀不适,等等。同时要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生命体征监测数据,保证操作的安全性[1]。

5 模拟机上操作

在初步学习了操作手法的同时,可以在内镜模拟机上进行练习,现在奥林巴斯和其他厂家均有生产[2]。模拟机由人体模型、计算机模拟系统及特制的内镜和附件组成,胃肠镜及超声内镜、ERCP均可练习。操作者进镜时能感受到真实的阻力,并与显示器的图像相对应,还可显示内镜目前的立体位置;模拟机可显示痛苦指标,模拟人类反应,发出类似患者恶心或疼痛的声音,使初学者更有真实感;还能自动记录并发症,进行数量、质量评价,显示初学者技术进步的程度。内镜模拟可随意重复,受训者可更早的接触内镜操作过程,改善内镜学习曲线,缩短教学时间,减少患者痛苦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已有研究显示内镜模拟训练组在培训后总操作时间、通过幽门成功率等方面均优于非内镜模拟训练组[3]。

6 硅胶胃结肠模型上操作

硅胶的仿真胃结肠模型,与模拟机不同,操作使用的是临床用的胃肠镜,手感更真实。尤其是奥林巴斯公司生产的结肠模型,能通过制作不同的结肠走行而设计不同的操作难度,由易到难共分为五级,初学者可依次练习,并可直接观察到肠镜的位置和成袢情况,有助于体会手法,较快地进步。

7 动物胃肠

北京市平谷区的模拟医院就是以活的猪或羊,全麻后供年轻医生练习内镜操作的,包括诊断以及ERCP、息肉切除、大黏膜切除、曲张静脉注射套扎等治疗技术,均可练习。没有此条件的单位也可用新鲜的猪胃肠标本,须带有一定长度的食管、胃、十二指肠,十二指肠侧缝合关闭,食管侧用弹力绷带固定于一带阀门的塑料圆管,防止注气后漏气,主要用于镜下治疗的培训,如取异物、套扎器制造的假息肉切除、钛夹释放夹闭伤口;在食管环周系一线,制造一环形狭窄,也可练习置入食管支架[4]。因此动物胃肠主要用于完成诊断性胃肠镜培训后的医师练习镜下治疗,在动物体内操作熟练后,必然可减少在患者治疗时的并发症的发生。

8 实际限时操作

初学者开始在患者身上操作时,所有操作均须在带教教师监管下进行,并为他们选择相对简单、身体耐受性好的病例,以后随着技术的熟练而逐渐放手操作,但是放手一定不能放眼,时刻注意培养初学者的风险意识。初学者经常不能操作成功,给患者增加了很多痛苦,因此,需要操作者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决不允许为了学技术而增加病人的痛苦。遇见复杂情况,带教教师应及时干预,以免操作时间过长,给病人带来额外的痛苦和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又可保护学生的安全和学习积极性。除随时制止危险动作外,主要是发现住院医师的不正规操作,教师接手后,针对其操作中的问题做重点讲解,演示操作要领。住院医师通过与带教教师的正确手法做比较,可以更深刻地领悟操作要领。

学习结肠镜时,如果住院医师20分钟不能到达回盲部,带教老师就要接手,以免初学者操作时间过长,注气过多,造成患者痛苦以及接手后完成操作更困难。学习过程中,还可以辅以奥林巴斯内镜插入形状观测装置UPD,可观察到肠管袢曲的形态,有利于观摩熟练者的插入手法,通过观察成袢情况体会自己手法的不足。

工作之余,住院医师还要结合书本(例如工藤进英的《结肠镜单人插入法》),回忆琢磨自己动作的正确与不足,下次操作时有意改进,才能体会到进步。

9 定期选择以往诊断和治疗的典型病例进行案例教学

详细点评往往比内镜医生盲目反复操作更为重要,借助典型病例的各种影像记录,带教教师讲解对于所遇问题的解决方法,内镜医生可以从中学到更具实践性的知识,只要从一例患者的实际操作中学习到一点体会,内镜医生在这个环节上技术就会有所提高。我科每月都举行内镜读片会,全体医师都要参加,共同学习讨论典型或疑难的图片,与病理结果对照,提高大家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10 完成一定的病例数, 提高操作舒适度

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要求住院医师完成35例胃镜和50例肠镜[5],美国消化内镜学会则要求完成130例胃镜,乙状结肠镜30例,结肠镜140例。Lee等报道完成150例肠镜后, 回盲部插入率可达92%[6]。我们则要求二阶段消化科住院医师完成200例诊断胃镜,考察合格后再完成300例诊断肠镜。

因此制定了出科考试制度, 住院医师在完成规定的操作例数后可申请考试,考试合格后取得独立操作资格,然后可进入下一步的学习,如取得诊断胃镜独立操作资格后可申请诊断结肠镜的学习,取得诊断结肠镜独立操作资格后可申请超声内镜及治疗技术的学习,循序渐进。出科考试包括理论考试和操作,理论包括内镜下各种病变的表现,内镜检查的适应证、禁忌证及并发症等;实际操作考试则随机抽查各种患者,在指导教师的监督下,独立完成胃镜、肠镜操作并书写报告,由考核小组进行现场点评。操作评分系统[7]包括进入食管、操控内镜、保持视野清晰的能力,活检的准确性、检查质量;下消化道内镜评分系统包括除上述条件外,还包括适时患者体位调整、减少成袢、按压腹壁的应用,安全地完成操作,到达回盲部时间在20分钟以内,回盲部插入率90%以上。

由于消化内镜微创诊疗技术的发展,消化内科住院医师学习掌握内镜操作,提高内镜临床实践能力,是必不可少的的培训内容。进行内镜规范化教学,通过规范化、制度化的内镜培训教学实践,不仅提高了内镜教学水平,而且可加速住院医师在内镜操作方面的成长,为他们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随着近年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年轻医师的内镜培训必不可少。通过规范化的内镜培训和考核制度,使消化科第二阶段住院医师的内镜培训由操作模拟机、硅胶模型、动物模型最后到患者,循序渐进,更加安全有效,使年轻医师能尽快掌握常用的消化内镜诊疗技术,为以后的工作和成长提供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培训,消化内镜,住院医师

参考文献

[1]李鹏,张澍田.消化内镜医师培训的目标及方法[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9,26(9):453-454.

[2]Koch AD,Haringsma J,Schoon EJ et al.A second-genera-tion virtual reality simulator for colonoscopy:Validation and initial experience[J].Endoscopy,2008,40:735-738.

[3]俞力,李鹏,陈炳琪,等.内镜模拟训练在上消化道内镜培训中的作用研究[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8,25(7):359-361.

[4]rview of methods for flexible endoscopic training and de-scription of a simple explant model[J].Asian J Endosc Surg,2011,4(2):45-52.

[5]Accreditation Council for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Memorandum regarding changes in minimum requirements for laparoscopy and endoscopy[EB/OL].http://www.acg-me.org/.

[6]Lee SH,Chung IK,Kim SJ et al.An adequate level of training for technical competence in screening and diagnostic colonoscopy:A prospectivemulticenter evaluation of the learning curve[J].Gastrointest Endosc,2008,67:683-689.

住院医师培训 篇11

如何实现均等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是抓手,是国家对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提出的刚性要求。

合格临床医师如何“出炉”?国际通行的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来打造。

目前我国临床医师的技术水平差距悬殊,造成大小医院“冰火两重天”。全面铺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为大医院和基层医院培养大批水平均一的合格年轻医师,整体提高我国临床医师的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实现分级诊疗,解除大医院“战时状态”,可谓功在当前、利在长远。

基地+财政,双重养护“规培”之花

2015年2月,在每月例行的发布会上,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教司司长秦怀金发布《中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发展报告(2014)》(以下简称《报告》),向社会各界介绍中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设状况。他说,一个好的医疗卫生体系需要合格的医务人员来支撑,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需要合格医务人员来提供。建立与完善适应行业特点的医学人才培养制度,培养人民满意的好医生,是深化医改、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指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学和中西医结合等专业在内的医学高校本科及以上学生毕业后,到国家认定的培训基地,作为住院医师完成系统规范的培训,学会诊治常见多发疾病,开医嘱、管病床等,临床能力考核通过后,取得全国统一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才能独立承担相应的临床工作。当前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主要采用“5+3”模式。“5”指的是医学本科生必须完成5年医学院校的教育;“3”是指医学本科毕业生以住院医师身份,在认定的培训基地(医院)接受3年医疗实践训练。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一环,已被实践证明是培养合格临床医师的必由之路,符合医学教育规律和医学人才成长规律。

我国的住院医师培训发端于1921年,北京协和医学院成立伊始,便引入了美国约翰 ·霍普金斯医学院住院医师培训制,实行“24小时住院医师负责制和总住院医师制”。1962年11月,原卫生部提出选拔优秀医学毕业生,实施以住院医师培训为基础的临床师资和业务骨干的培养计划。“文革”期间此项工作在全国层面上陷入停滞,但在协和、湘雅等医院延续下来。

1993年原卫生部印发了《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首次以文件形式明确提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概念。2006年原卫生部以培养专科医师为目标,在全国范围扩大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工作。2009年3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自此我国这一制度建设驶入“快车道”。2009年5月,全国16个省市、19所高校附属的100家医院、1100多个专科基地,开展了住院医师规培试点。

2013年年底,国家卫生计生委等7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下简称《意见》),在国家层面确立了符合行业特点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制度。2014年由此成为中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设“元年”,也是全国正式实施这一制度的开局之年。

一年下来,制度实施取得重要进展。各地细化落实配套政策,在前几年累计规范化培训近13万人的基础上,截至2014年年底,除西藏外,全国30个省(区、市)均启动了这项工作,新招收人数达到5.9万人,超额完成年度招收计划。江苏、贵州等20个省(区、市)召开了本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会议。培训基地认定实行优中选优,经各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审核并报国家卫计委同意,最终确定了559家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医院,专业基地总数达8500余个,涉及临床医学、口腔和中医36个专业。

为改善以前培训对象待遇过低的情况,从2014年开始,中央财政提供专项资金支持,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年3万元。2014年度的15亿元培训补助资金已拨付各地。与此同时,中央财政按每家500万元的标准,共投入18亿元支持培训基地开展能力建设,投入718万元开展师资培训,进一步提升了培训基地的软硬件水平。

制度体系初步健全。《意见》提出,2015年,各省(区、市)全面启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刚性要求到2020年,所有新进医疗岗位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临床医师均须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随后,国家卫计委2014年又先后推出试行的管理办法、培训基地认定标准、培训内容与标准等系列配套文件,至此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政策体系初步构建,使制度更具操作性。

保障政策有效衔接。一是与人事待遇相衔接。政策明确指出培训对象依照规定享受相关待遇,是培训基地住院医师队伍的一部分,3年后取得培训合格证书成为临床医学专业中级技术岗位聘用的条件之一,且将作为执业注册和职称晋升、岗位聘任的重要条件;二是与财政投入相衔接。中央财政2014年15亿元专项补助资金已下拨各地,住院医师待遇水平将得到更好的保障。三是与学位授予相衔接。政策首次实现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有效衔接。今后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统一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轨道,并规定取得培训合格证书并达到学位授予标准的临床医师,可申请授予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秦怀金表示,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建立实施虽然取得了重大突破,但作为一项刚起步的新制度,地区之间、基地医院之间进展尚不平衡,政策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各项政策措施真正落实还需进一步发力。他指出,下一步,政府将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制度”的要求,完善体制机制。重点围绕健全制度体系,搞好考核,加强全过程管理;围绕提高培训质量,制订培训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对全国开展督导评估;围绕推进协调发展,加强对工作薄弱地区和环节的督导检查,落实东部支持中西部的政策;围绕多层次人才培养,试点开展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和“3+2”助理全科医生培训。

下一步,专科医师规培“跟着来”

承载着群众对大批高水平同质化临床医师的强烈期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建立,在我国医学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是破解医改诸多难题的重要治本之策。

秦怀金介绍,随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持续推进和不断深化,主管部门将其纳入“一把手”工程予以切实推动,社会各界对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将进一步加深,人民群众将切身体会到更高效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等“制度红利”。

国家卫计委将进一步研究制定出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招收、结业、考核、基地建设、培训经费管理等相关管理办法与规定,形成与《指导意见》等文件相配套完善的政策体系,结合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完善培训政策。

通过开展培训质量评估和督导检查,加强基地动态管理,奖优汰劣;通过分层分类组织师资培训,提高师资队伍的带教能力和水平;拟定培训课程教学大纲,规范培训内容和过程;通过建立信息化管理服务系统,加强信息的统筹与监管,提高管理效率。

在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同时,政府正在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2015年,国家卫计委将联合其他相关部委拟定和发布建立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并配套推出相关管理办法、培训内容与标准、培训基地认定标准等文件,选择具备条件的机构、地区和专业,进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到2020年,力争将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进行紧密衔接,构建起科学完整的毕业后医学教育体系。

住院医师培训 篇12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卫生部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专科医师培训标准》、《专科医师培训基地标准》、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住院医师培训相关文章73篇(1994年1月至2008年10月)和江苏省住院医师培训情况调查表。

1.2 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分析法分析住院医师培训质量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住院医师培训质量保证体系的基本框架。

2 影响住院医师培训质量的主要因素分析

分析住院医师培训质量的影响因素,并根据对培训质量影响程度的大小,将这些因素分为关键因素、重要因素和一般因素。在住院医师培训质量的影响因素中,培训基地、培训标准、培训过程管理是关键影响因素,组织管理体系、领导重视程度、培训师资、培训考核制度是重要影响因素,培训学员素质、培训支撑条件是一般影响因素。

2.1 组织管理体系对培训质量的影响

组织管理体系是影响培训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住院医师培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整个培训过程涉及到医院的整体工作。要做好此项工作,必须要有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专人负责、分层管理、责任明确,才能保障培训工作顺利开展。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立了院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并明确相关职能部门和科室的职责,教育处负责培训的具体管理工作,人事处、医务处等职能部门参与培训的考核和评审工作;各科室强化了科室医师培训管理小组,科主任任组长,并落实培训责任老师,负责培训计划的具体实施和日常管理工作。医院建立起各科室相互配合、通力协作、齐抓共管的培训组织管理体系,有力地保障了医师培训质量[3]。

2.2 领导重视程度对培训质量的影响

领导重视程度是影响培训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医学教育的特点是,不直接产生效益,不能立竿见影,其效果难以给予直观的评价。在目前各个医院希望快速发展的氛围下,难免会不被医院领导重视,但是没有领导的重视,医学教育就很难有较好较快的发展。自1992年起,在江苏省卫生厅的积极主持与协调下,全省住院医师培训工作逐步发展起来,但由于各地区领导重视程度、对住院医师培训认识程度的不同,存在各地区培训质量参差不齐、培训基地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领导比较重视的地区,住院医师培训工作开展较好,培训过程比较规范。江苏省的培训实践表明,只有领导重视和支持,才能为住院医师培训建立适当的倾斜政策,从而保证住院医师培训顺利有序地进行[3]。

2.3 培训基地对培训质量的影响

培训基地是住院医师接受规范化培训、执行住院医师培训计划、落实培训内容的主要场所,是影响培训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2.3.1 培训基地规模。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师必须经过严格、全面的培训,而规模达标的培训基地是培养出高水平医师的必备条件,培训基地的床位数、年收治住院病人数、年门急诊量是住院医师培训质量保证的关键影响因素。如内科培训基地的总床位数应不低于200张,年收治病人数应达到3800人次,年门诊、急诊量应分别达到10万人次和1万人次[2]。因此,应不断完善培训基地发展规模,增加硬件和配套措施,满足病人的医疗需求的同时保障培训需求。

2.3.2 临床病例资源。

临床病例资源主要包括疾病和临床技能操作的种类及例数,丰富的临床病例资源能拓宽受训人员临床学习的知识面,并为受训人员的临床操作训练提供积极的帮助作用。培训基地的临床病例资源应基本覆盖该学科的各类常见病、多发病,满足培训细则中对培养目标的要求。如内科—心血管内科培训要求,心律失常的年诊治例数不少于10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年诊治例数不少于40例,高血压的年诊治例数不少于100例等[1]。因此,培训基地应强化培训细则标准的实施,注意临床病例资源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满足临床医师培训的实际需要,由临床带教老师指导,在遵守医疗安全和医疗法规的前提下,保证受训医师完成规定的病种病例数和技能操作数。

2.4 培训标准对培训质量的影响

培训标准从培训目标、培训方式方法、培训内容和培训具体要求等方面对培训做出了规定,对住院医师培训起着指导和约束作用,是影响培训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如2007年卫生部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发布了《专科医师培训标准》[1],标准包括总则和18个普通专科、16个亚专科培训细则二部分。总则涉及培训的对象、目标、方式及考核等内容,对培训对象的资格、培训过程、准入制度等提出了要求。专科细则从培训目标、培训方法、培训内容要求以及阅读参考书刊等方面做了规定,并对疾病种类和临床技能操作提出了详细、具体的量化指标要求。

2.5 培训师资对培训质量的影响

住院医师培训指导老师是影响培训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指导老师在临床实践中的口传手授,是传输临床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应建立指导老师的遴选、考核和评估机制,从制度上消除对培训质量的影响。培训基地要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带教老师自身素质,增强上级医师带教意识,让其教学相长,在带教住院医师过程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2.6 培训学员素质对培训质量的影响

培训学员素质是影响培训质量的一般因素之一。可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招收程序把好培训学员的入口关。可首先进行资格审核,再进行笔试,然后根据考核成绩确定面试人员,面试可采用现场答辩会和科室加试二种形式,现场答辩会的主要考核内容是临床病例分析能力;面试后依据成绩确定录取人员名单,进行常规体检,体检合格者正式录取。

2.7 培训过程管理对培训质量的影响

培训过程管理是影响培训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规范、科学、明确的培训过程管理可显著提高培训质量,在住院医师培训过程中,江苏省形成以临床能力培训为重点,提高全面素质的培训模式。全面素质培训是指包括职业道德、临床能力和个人素质的综合培训。在培训过程中,不断强化临床操作能力培养,通过反复练习,提高手术及各类临床操作的熟练程度和操作水平;不断强化临床思维能力培养,通过疑难病例讨论、临床医学系列讲座、临床影像学系列讲座和临床实践活动,掌握医学辩证法和临床诊疗知识,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不断强化人文知识和沟通技巧培养,通过人文知识系列讲座、高年资医师的言传身教,掌握医学人文知识,培养医患沟通能力。

2.8 培训考核制度对培训质量的影响

培训考核制度是影响培训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住院医师培训考核制度不仅是检验培训质量的标尺,而且对住院医师及其所在科室完成培训计划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住院医师培训考核制度,包括日常考核、出科考核、年度考核和阶段考核,考核的重点是诊断、处理疾病的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技能。通过考核这个手段,保证培训质量,促进培训目标的实现。

2.9 培训支撑条件对培训质量的影响

培训支撑条件是影响培训质量的一般因素之一。

2.9.1 培训设备和设施。

培训设备和设施是住院医师培训的硬件条件,是培训的支撑条件,齐全的培训设备和设施对提高住院医师诊疗水平,促进培训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意义。培训基地应不断增加培训设备和设施的投入,规范培训设备和设施的种类、规格和数量,满足培训工作的实际需要。

2.9.2 专科相关科室。

专科相关科室、实验室和治疗室是住院医师培训支撑条件之一,相关科室对专科培训基地起着辅助和补充的作用。如内科培训基地须具备普通外科、心胸外科、泌尿外科、肿瘤科、皮肤科等相关科室[2]。因此,培训基地应统一规划,进行科学的学科设计,完善相关科室、实验室和治疗室的建设,满足培训工作的实际需要。

3 住院医师培训质量保证体系的基本框架

住院医师培训质量保证体系是指以提高住院医师培训质量为目标,按照一定的运行机制建立起来的决策、评价和反馈系统,是既对住院医师培训全过程进行实时控制和评价,又对培训结果进行反馈和控制的完整系统。本文提出的基本框架主要由以下六个子系统构成:质量管理组织体系、质量标准体系、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培训考核体系、质量保障体系、信息反馈与激励体系。

3.1 质量管理组织体系

质量管理组织体系是住院医师培训各相关管理部门的集合。质量管理组织体系应包括卫生部、省、市、培训医院、培训基地五级培训组织管理部门和培训网络,全程指导、协调、监督和管理住院医师培训工作。卫生部、省、市级培训组织和培训医院应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统筹管理各培训基地,不定期监督检查各培训基地的培训情况,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和改进措施。同时,打破各医院行政隶属关系,实行属地化全行业管理模式,卫生部、省、市级培训组织应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区域内的整个培训工作进行统筹安排、统一管理。

3.2 质量标准体系

质量标准体系是住院医师培训各环节质量标准集合。目前已制定的有: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基地标准、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标准(总则和18个普通专科、16个亚专科培训细则);还需要制定的有:住院医师培训考核标准、住院医师准入标准等等。

3.3 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

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是对住院医师培训各环节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的集合。逐步建立统一、规范、科学的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对住院医师培训起到全面的、整体的、全过程的监控和管理作用。制定住院医师培训基地评审指标体系、住院医师培训基地评价指标体系、住院医师培训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和住院医师培训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等,对住院医师培训工作进行全面的评价,并注意量化的评价指标和定性的评估相结合。建立政府授权的认证机构和中介性评估机构,鼓励专业组织参与认证和评估。

3.4 培训考核体系

培训考核体系是对住院医师进行客观、公正和公平考核的集合。培训考核以“注重过程,强化技能,全面发展”为原则,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平时考核与阶段考核相结合,笔试、口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以及考核小组评价与专家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制订相应的评分细则,尽可能用具体的量化指标来系统体现受训医师基础知识理论的掌握程度、实践能力及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可根据受训医师培训所在的专业划分设计不同的理论考核、临床技能考核评分标准,评分标准不仅要突出学科特点,同时还要具有实用性、客观性、针对性及可操作性。

3.5 质量保障体系

质量保障体系是为培训工作提供保障的各项政策和运行机制的集合。专科医师培训涉及多项政策调整、多项法规完善、人才管理机制调整、薪酬激励机制改革等一系列问题,只有高层形成共识,这些问题才能彻底消除,专科医师培训才能步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4]。因此,建议在高层共识的基础上,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等相关政府部门,应制定和完善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法律法规,调整和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和薪酬机制,建立起有效的培训保障体系,为专科医师培训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以促进培训工作的健康和谐发展。

3.6 信息反馈与激励体系

信息反馈与激励体系是对住院医师培训全过程信息进行反馈和根据反馈的信息进行激励和约束的集合。对培训全过程的信息、资料和数据的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建立完备的培训信息采集系统、反馈系统,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实施了一系列综合措施,以进行相应的激励和约束。

摘要:目的:构建住院医师培训质量保证体系基本框架。方法:运用文献分析法分析住院医师培训质量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质量保证体系的基本框架。结果:在住院医师培训质量的影响因素中,培训基地、培训标准、培训过程管理是关键影响因素,组织管理体系、领导重视程度、培训师资、培训考核制度是重要影响因素,培训学员素质、培训支撑条件是一般影响因素。结论:培训质量保证体系基本框架由质量管理组织体系、质量标准体系、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培训考核体系、质量保障体系、信息反馈与激励体系构成。

关键词:医学教育,质量管理,住院医师,培训

参考文献

[1]卫生部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专科医师培训标准[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1-329.

[2]卫生部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专科医师培训基地标准[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1-150.

[3]朱滨海,虞海平,赵沛,等.加强住院医师培训做好与专科医师培训衔接工作[J].中国医院,2007,11(10):50-52.

上一篇:社会心理学视角下一篇:不饱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