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情况(精选10篇)
住院情况 篇1
抗菌药物主要用于防治感染性疾病, 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只有正确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 才能在治疗疾病的同时, 最大限度地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为了解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进一步规范管理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本研究就我院2013年7—8月度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随机抽查我院2013年7—8月的归档病历591份。
1.2 调查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按设计的调查表逐张审查, 项目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等, 从用药指征、用药目的、用药方法、用药时间及用药合理性等方面进行分析。
1.3 评价标准
卫生管理部门发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1]《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卫办医政发[2009]38号文件) [2]及药品说明书, 以卫生管理部门抗菌药物监测网发布的限定日剂量 (DDD) 、药物利用指数 (DUI) 为判断标准。用药频度 (DDDs) =总用药量/该药物的DDD值;DUI=DDDs/实际用药时间。
2 结果
2.1 抽查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病原学检测情况
591份病历中, 有381份应用了抗菌药物, 使用率为64.5%, 其中预防用药比例为28.6% (109/381) , 治疗用药比例为71.4% (272/381) ;外科系统抗菌药物使用率为22.5% (133/591) , 内科系统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5.1% (89/591) 。381份应用抗菌药物的病历中, 28例进行了病原学检测, 送检率为7.3%。见表1。主要应用的抗菌药物种类为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咪唑类、大环内酯类 (表2) , 预防使用的抗菌药物种类主要为头孢菌素类。
2.2 Ⅰ类切口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591份病历中, 抽取52份Ⅰ类切口手术病例中使用抗菌药物的37例, 预防用药使用率为70.3% (26/37) 。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的37例患者中, 术前120 min使用抗菌药物15例, 术前30 min给药3例, 术中给药2例, 术后给药17例;预防用药时程为24 h内9例, 48 h内11例, 72 h内2例, 超过72 h有15例。
2.3 典型病例
患者, 脑血管意外、高血压、泌尿系感染, 住院24 d, 先采用头孢曲松4.0 g (每日1次) +左氧氟沙星0.3 g (每日1次) 联用9 d, 后改单用左氧氟沙星0.3 g (每日1次) , 2 d, 采用奈替米星0.3 g (每日1次) +左氧氟沙星0.3 g (每日1次) 联用3 d, 更换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4.5 g (每日1次) +左氧氟沙星0.3 g (每日1次) , 1 d, 更换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4.5 g (每日2次) +左氧氟沙星0.3 g (每日1次) , 1 d, 出院后给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4.5 g (每日2次) , 3 d。
3 讨论
3.1 抗菌药物使用率及病原学送检率
在随机抽查的病历中, 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4.6% (评审要求<60%) ;病原学送检率为7.3% (评审要求>30%) ;虽然仍与卫生管理部门评审要求存在一定距离, 但较往年抗菌药物管理指标有很大好转, 说明2013年我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全院医务人员还需巩固成果, 继续共同努力。
3.2 围术期用药
3.2.1 预防用药品种选择
本调查中,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主要为头孢菌素类, 基本符合规定, 但也存在选用克林霉素、左氧氟沙星为预防用药, 两者均不是推荐的一线预防用药, 根据卫生部84号文件规定, 应限制左氧氟沙星在围术期的预防用药。
3.2.2预防用药指征
一般Ⅰ类即清洁切口, 在注意严格无菌技术及细致的手术操作下, 多无需使用抗菌药物。仅在手术范围大、操作时间长、高龄或免疫缺陷等高危人群情况时方可考虑应用。本调查结果显示,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使用率为70.3% (评审要求<30%) , 说明我院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适应证的掌握有待进一步提高。
3.2.3 预防用药疗程
本调查结果显示, 术后预防用药时间超过72 h的占40.5% (15/37) , 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要求手术患者最佳给药时间为术前0.5~2.0 h或麻醉开始时, 且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 h, 总预防时间不超过24 h, 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 h。说明我院术后预防用药疗程长的情况较为严重, 手术后用药时间长, 不但造成资源浪费, 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而且其引起的细菌耐药性增长会产生更大的不良影响, 因引起重视。
3.3 抗菌药物的给药频次
调查显示, 经过全院抗菌药物整治的相关宣传活动后, 有部分科室临床医师改变传统观念, 调整给药方式, 能够按照药物药代动力学特性、半衰期的长短来决定给药次数, 从而发挥最大的疗效。但仍有部分科室临床医师墨守成规, 对所有品种抗菌药物的应用均采取每日1次的给药方式, 并且单次给药剂量较大。如用药频度居前6位、DUI>1的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 表明其存在日处方剂量偏大的问题。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为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 半衰期较短, 成人每日常用剂量应为1.5~3.0 g, 每12小时1次, 但我院一般采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每日1次4.5 g;大环类脂类药物克林霉素, 成人应为每日0.6~1.2 g, 分2~4次应用, 但我院一般采用每日1次克林霉素1.2 g等。建议医师改变传统观念, 遵从抗菌药物的作用特点及其在体内过程特点选择治疗方案, 让抗菌药物更好地发挥其治疗效果。
3.4 抗菌药物品种更换
调查还发现, 部分预防用药患者未说明原因即更换抗菌药物 (同一种类之间更换) , 有的为术前、术后用药不一致。抗菌药物的疗效一般为7 d, 若疗效暂时不理想, 应首先考虑用药方案, 包括药物剂量不足、用药时间不恰当、给药方式不合理等, 治疗方案频繁进行调整, 不仅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还会增加不良反应和耐药机制。
通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和“三好一满意”活动的开展, 我院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有较大改进, 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希望根据此次调查发现的问题, 进一步完善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制度, 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 提高其合理用药水平, 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摘要:目的 探讨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 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和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查浠水县人民医院2013年7—8月归档病历591份, 对病历记录长期医嘱、临时医嘱中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调查中, 使用抗菌药物的病历有381份 (64.5%) , 其中治疗用药比例占74.3%, 预防用药比例占28.6%;病原学送检率为7.4%;抽取52份Ⅰ类切口手术病历, 其抗菌药物使用的37例患者中预防用药使用率为70.3%。结论 该院抗菌药物应用管理指标基本合理,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应引起重视。
关键词:抗菌药物,合理用药,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S].北京, 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S].北京, 2009.
住院情况 篇2
尊敬的 家属: 您好!
由于患者疾病因素(痴呆或精神异常,记忆力减退,定向力障碍等认知功能缺陷)、精神状态(出现幻觉或妄想,有焦虑或抑郁)、既往有走失现象以及治疗疾病的药物影响(如镇静安眠药、血管活性药物等作用)。即便医护人员按照常规要求管理,患者仍然难免有发生走失的可能,特此告知。
为保障患者的人身安全,避免患者走失给家庭及社会带来压力,请家属配合医院做好以下工作:
□ 按要求穿着病号服 □ 坚持佩戴手腕带
□床头卡等处设警示标识 □ 家属24小时陪伴,患者不得单独外出 □ 离科活动要向医生请假 □ 其它: 病人或家属签字:
告知护士签字: 护士长签字 :
科室:
住院情况 篇3
[关键词]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加强监管
[中图分类号] R969.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4-184-02
为了提高抗菌药物治疗水平,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合理和经济。笔者所在医院成立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小组。采用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临床用药进行监督、检查。现将2011年1~9月笔者所在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每月随机抽取出院病例300份,涵盖笔者所在医院23个科室,共2 700份,分别登记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诊断、手术情况、抗菌药物用药情况,按照预防和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分类填表,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1]《临床用药须知》[2]及相关规定对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分析[3]。
2 结果
本次抽查的2 700份病例中应用抗菌药物1 362份,使用率为50.44%。其中合理病历为857份,占62.92%;基本合理392份,占28.78%;不合理113份,占8.30%。抗菌药物送检率为43.39%,笔者所在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率及送检率均符合国家标准。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病例分为7种情况,见表1。
表1 2011年1~9月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情况
项目n所占比例(%)
用药疗程不合理4539.82
选药不当2522.12
用药档次高1311.50
给药次数不合理11 9.73
联和用药不合理 8 7.08
无指征用药 8 7.08
用药剂量不合理 7 6.19
3 分析
3.1 用药疗程不合理
多见于Ⅰ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时间超过48 h。Ⅰ类切口手术无须应用抗菌药物,若患者有明显感染高危因素,或应用人工植入物,或术前已发生细菌污染(如开放性创伤)时,可用到24 h,特殊情况可以延长到48 h。
3.2 选药不当
患者,男,79岁,右腹股沟斜疝,术后应用氨曲南针,斜疝主要是革兰阳性菌感染,而氨曲南只针对革兰阴性菌感染的疾病,药物与疾病不对症。
3.3 用药档次高
主要表现在Ⅰ类切口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方面,《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预防应用指南》中明确指出应当选用第1代头孢,而笔者所在医院有些病例选用头孢替安、头孢美唑、氨曲南等,选药档次过高。
3.4 给药次数不合理
给药次数主要是根据药物的半衰期确定的,目的是保证药物在患者体内能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发挥疗效。合理的给药次数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患者,男,额部头皮挫裂伤,应用阿洛西林钠针3.0 g,iv.gtt,qd,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属于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一天应当多次给药,否则难以维持有效血药浓度。此外,头孢菌素、克林霉素等都应一天多次给药。
3.5 联合用药不合理
联合应用应当根据药物的作用机制科学联合。患者,男,胃穿孔,术后应用头孢替安针+克林霉素针治疗,其中头孢替安为速效杀菌剂,克林霉素为速效抑菌剂,二者联用,作用拮抗导致抗菌效果减弱。
3.6 无指征用药
多数为病历无显示病情或感冒、上感、发热患者,其不需要应用抗菌药物,此类应用为无指征用药。
3.7 用药剂量不合理
用藥剂量应当严格按照说明书,抗菌药物超过最大剂量后不仅不会增加治疗效果,反而会增加不良反应和副作用。某女患者,上呼吸道感染,应用头孢曲松针3.0 g,iv.gtt,q12 h,头孢曲松一日最大剂量为4 g[4],本病例为超剂量应用。虽然头孢类毒性较低,并不是剂量越大越好,应使用能控制感染的有效剂量。
4 讨论
笔者所在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率和送检率均符合国家要求,但不合理情况较多,在应用抗菌药物时,主要考虑的是用药指征、用药品种、用药疗程。首先要明确用药指征,却有感染情况或者手术需要预防应用时方可应用抗菌药物,其次要甄选用药品种,在应用抗菌药物前,应注意收集必要的标本进行细菌培养,进行药敏试验,根据结果应用抗菌药物,对于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要根据手术部位病原菌的种类、按照《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预防应用指南》选择,一般选择第1代头孢。最后要注意用药疗程,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术前0.5~2 h应用抗菌药物,对手术时间较长,超过3 h或失血量大(>1 500 mL),可手术中给予第2剂抗菌药物(如心血管外科、胸外科、胃、肝、胆、下肢截肢等手术),术后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 h,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 h。手术时间较短(<2 h)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1次即可。接受清洁-污染手术时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 h,必要时延长至48 h。
[参考文献]
[1] 夏国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宣贯手册[M].第10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1,86.
[2] 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619.
[3] 王志清,王小平,王淑梅,等.笔者所在医院3114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中国药房,2009,20(5):341.
[4] 《中国国家处方集》编委会.中国国家处方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439.
住院情况 篇4
1 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查2009年归档病历310份, 按照2004年卫生部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及2009年卫生部办公厅下发的[2009]38号《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参考药品说明书等有关资料, 登记、评价、分析、统计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频次排名、联合用药情况、病原学检查以及耐药性情况、围手术期用药、不合理用药具体分析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具体情况见表1。
2.2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围手术期选择抗菌药物时要根据手术种类的常见病原菌、切口类别和患者有无易感因素等综合考虑, 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所以β-内酰胺类抗菌药为临床首选。具体使用情况见表2。
2.3 临床常见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性分析
此次抽查中发现ICU 2例多重耐药菌感染者。
例1.男, 31岁, 诊断为重度颅脑外伤。2009年9月16日痰液标本, 检出大肠埃希菌、革兰杆菌, 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2009年9月24日血液标本检出木糖葡萄球菌、革兰阳性 (G+) 球菌, 产生耐甲氧西林菌株, 该菌株具有多重耐药性;2009年9月26日伤口分泌物标本检出产气肠杆菌;2009年9月29日血液标本检出木糖葡萄球菌、G+球菌, 产耐甲氧西林菌株, 该菌株具有多重耐药性。
例2.女, 62岁, 诊断为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2009年10月14日, 中段尿标本检出鸟肠球菌、G+球菌, 产β-内酰胺酶株, 对青霉素耐药, 同时也对乙酰基、酰脲基青霉素耐药, 以及对左氧氟沙星、呋喃妥因、环丙沙星耐药。
从以上病历笔者认为多重耐药菌导致的重症感染选药的范围越来越小, 最终面临的危机将是无药可治。
2.4 抗菌药物分级使用情况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要求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3类进行分级管理。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 但仅限于1d用量[1]。调查发现儿科病历中存在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现象, 占病历数的24.2%。
2.5 氟喹诺酮类药物应用情况
氟喹诺酮类药物在我国临床应用普遍, 使用量大, 细菌耐药率高, 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掌握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征, 参照药敏试验结果, 应用于消化和泌尿系统外的其他系统感染;除泌尿系统外, 不得作为其他系统的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2]。
3 结 论
随机抽取的310份归档病历中, 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8.7%, 低于卫生部对二甲医级<60%的要求, 选药基本合理;联合用药有指征, 围手术期能正确按术前0.5~2h给药的病历数较少, 术后预防用药时间较长, 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率偏低, 低于《河南省医院管理评价细则》规定的≥40%;各科还存在其他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现象和不规范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现象。可见, 加强抗菌药物管理仍是日后工作的重点。作为临床药师, 应继续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加强临床医师培训, 对抗菌药物的使用实施动态监测和超常预警。
参考文献
[1]卫生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卫医发[2004]285号.
济南异地住院报销都有哪些情况? 篇5
参保人长期在外地工作或退休后到外地长期居住的,可在异地选择一家医院作为定点医疗机构,其单位或所属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应持参保人长驻地暂住证或户籍证明复印件、《济南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异地居住人员备案表》及时到市社保局账户管理处办理备案。
2、异地转诊转院发生的住院费用
济南市限于技术和设备条件不能治疗,需异地转诊转院治疗的,应由本市三级甲等定点医疗机构或市级以上专科医院组织专家会诊,并提出建议,医院医保办填写《济南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转诊转院备案表》后在异地转诊医院发生的住院费用才能报销。
3、临时外出期间突发急症的住院费用
参保人临时外出期间突发急症住院治疗的,须及时通知单位或所属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单位或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应于参保人入院之日起五个工作日之内到市社保局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处备案,在异地发生的住院费用经审核确为急症的方可报销。
4、长驻外地、异地安置人员突发急症的非定点医院住院费用。
长驻外地、异地安置人员在其长期居住地突发急症在非定点医院就近住院的,须及时通知单位或所属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单位或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应于参保人入院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到市社保局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处备案,在非定点医院发生的住院费用经审核确为急症的方可报销。
5、长驻外地、异地安置人员由定点医院转上级医院治疗的住院费用。
由于病情需要,长驻外地、异地安置人员其定点医院无法医治须转上级医院治疗的,须有其定点医院开具的转诊单,并通知单位或所属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到市社保局职工医保处备案。
6、在职转退休期间的灰名单住院费用
精神科住院患者药物使用情况调查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精神科住院患者206例,其中男176例,女30例,年龄最低19岁,最高67岁,平均年龄(38.15±10.28)岁。患者精神疾病类型:精神分裂症188例、情感躁狂症8例、抑郁症3例、精神发育迟缓3例、癫痫2例、癔症2例。
1.2方法:
以“1日法”为调查手段,选择2015年8月11日这一天作为调查日期,调查精神科206例患者的具体用药情况。调查方式为自制的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1)性别、年龄、病程等患者基本信息;(2)患者在调查当日服用的精神药物种类及其剂量;(3)患者是否存在合并用药情况,若有,合并用药种类及合并用药剂量为何。
1.3 观察指标:
精神科使用所有药物的种类、剂量以及联合使用情况均为本研究的观察指标。观察时,可将精神类药物分为抗抑郁药物、镇静催眠药物以及抗精神药物三种,并计算各自占比。
2 结果
在206例住院患者中有203例患者正在服用精神疾病治疗药物,其中服用镇静催眠药63例(30.58%),服用抗抑郁药物14例(6.80%),见表1。住院患者在抗精神病药物上的使用状况见表2,其中仅用1种药物者113例(55.67%),联用2种者43例(21.18%),联用3种者47例(23.15%)。
3 讨论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精神科住院患者使用的药物总共有三类25种,覆盖了所有类型的精神科药物。从表2可以发现,以利培酮、奥氮平以及氯氮平为主的新型非典型药物在精神科用药中占据了较大比例,这意味着传统典型药物正逐渐被取代。结合患者服药后的表现,可以发现这些药物使用频率较高的原因是其疗效好、安全性高的同时,排泄物以及气味也都容易被患者所接受,良好的环境影响使得患者与医生都愿意优先选择这类非典型药物[1]。在镇静催眠药物中,氯硝西泮、右佐匹克隆等药物具有较高的使用率,主要因为这些药物不易出现不良反应。而在抗抑郁药物中,以艾司西酞普兰的使用率最高,这种新型药物无论是安全性、有效性还是患者耐受性都要远远高于三、四环类的传统药物[2]。纵观患者的联合用药情况——联用2种者43例(21.18%),联用3种者47例(23.15%),符合患者实际情况,但为了避免不良反应出现,仍应该以“单一用药”为主要原则。
4 结语
通过对精神科住院患者进行药物使用状况分析可以发现,精神科患者存在着多种药物联合使用的情况,因此,医生在开具处方时应加以重视,尽量选择单用一种药物进行治疗。
摘要:目的:调查精神科住院患者药物使用的具体情况。方法:以“1日法”为研究方法,在2015年8月11日当天调查本院精神科中206例住院患者药物的使用状况。结果:在206例住院患者中有203例患者正在服用精神疾病治疗药物。仅用1种药物者113例(55.67%),联用2种者43例(21.18%),联用3种者47例(23.15%)。结论:为住院的精神病患者给药时应遵守“单一用药”的基本原则,以免多种非典型药物联用给患者带来不良反应。
关键词:精神类药物,用药状况,住院患者,典型药物,非典型药物
参考文献
[1]周艳璞,冯长军,戴劲.413例精神科住院患者精神药物使用时点调查[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9):119-120.
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 篇7
关键词:抗生素,合理用药,联合用药
抗生素(Antibiotics)系指由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物质,临床用于感染性疾病。由于抗生素使用量的多少与细菌耐药性密切相关,通过控制或减少其用量,可明显减少或延缓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本文参照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通过对2006~2007年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旨在找出其临床用药的某些特点和发展趋势,为制定管理措施,促进合理用药提供依据,同时也为本院制定药物目录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资料来源于我院2006-2007年两年住院病例10 165例,其中用抗生素病例共7 720例。
1.2 方法
统计2006-2007年各科病例总数、抗生素病例数、抗生素百分数及> 7 d病例数及占抗生素病例的百分率,≥ 13 d的病例数及占抗生素病例的百分率,β-内酰胺抗生素1次/d的病例数及占抗生素病例数的百分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抗生素使用百分数比较
住院病例抗生素给药途径多于静脉滴注为主,在所查病例中本院两年使用抗生素病例共7 720 例,占75.94%,各科住院病例及抗生素使用率见表1,其中外科系统抗生素使用率较高,个别科室抗生素使用率达100%,如口腔科,所以抗生素使用比例相对较高。2006年总病例数4 753例,其中用抗生素病例共4 003 例,占84.22%,2007年总病例数5 412例,其中用抗生素病例共3 717 例,占68.68%,2007年住院患者用抗生素病例比2006年下降15.54%, 说明医院对抗生素合理用药加强了监控,使抗生素不合理用药有所改善。
2.2 抗生素使用时间百分数比较
根据《抗菌药物》的要求,不同病种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有所差异,本院抗生素类药物疗程一般3~7 d,根据治疗需要少数病例可达2~3周。在本院> 7 d病例数占抗生素病例2006年为23.63%,2007年为23.54%见表2;≥ 13 d的病例数占抗生素病例的百分率2006年为2.90%,2007年为3.09%,见表3;由此可见我院抗生素类药物用药天数较合理。
2.3 β-内酰胺抗生素使用次数不合理情况
我院在临床治疗中,抗生素用法不合理情况时有发生,尤其是将半衰期短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1日注射1次较为常见,病例数占抗生素病例2006年为5.86%, 2007年为0.73%,2007年比2006年下降了5.13%,见表4。
3 讨论
本院使用的β-内酰胺类注射剂主要是青霉素钠、头孢硫脒、头孢噻肟钠、头孢呋辛钠、头孢他啶、头孢曲松等,β-内酰胺类为时间依赖性抗生素,除头孢曲松外大多数半衰期短,抗生素后效应低,1次/d的用药方法导致给药间隔时间过长,不仅不利于杀死新繁殖的细菌,而且还会诱导细菌耐药性的产生[1,3],从2006年底开始,医院一方面加强抗生素合理使用的培训,另一方面加强抗生素合理用药的监控,使2007年β-内酰胺类一日注射一次比例由2006的5.80%下降到0.73%。在长时间使用抗生素的病例中,以脑外伤及骨科的病例预防用药较多,脑外伤患者长期处于昏迷状态,为防止吸入性肺炎而长期用药,骨科患者用体内置钢板感染控制均使抗生素使用较长,如何在脑外、骨科患者的合理、规范使用抗菌药物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另外还有部分病例将快速抑菌剂与繁殖杀菌剂合用的情况(2006年105例占2.62%,2007年30例占0.63%),β-内酰胺类是繁殖期杀菌剂[2],要求快速进入体内,在短时间内形成高血药浓度(间歇冲击疗法),以发挥杀菌作用,快速抑菌剂作用是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使细菌的生长期转为静止期,使β-内酰胺类杀菌作用减弱,除内科病例假单包菌感染外,其他联合使用均为不合理,应大力贯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措施,以减少或延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防止滥用。
参考文献
[1]王若伦,梁淑珍.2001~2004年广州市35家医院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利用分析.中国药房,2006,17(1):36-39.
[2]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第1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
我院住院药房退药情况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我院住院药房2007年10月~2008年3月退药处方。按各住院科室名称、退药品种数、药物类别、退药原因等分别进行统计分析。
2 统计结果
2.1 按住院科室退药品种数统计(表1)
2.2 按药理作用统计(表2)
2.3 按退药原因分析统计(表3)
3 讨论
3.1 退药情况分析
从表1、2可以看出,分别以内科、肿瘤科抗感染药、心脑血管药为退药之首位,也就是说,在我院退药中内科(神经内科、循环内科为多)退药次数最多,且主要以退注射剂为主,肿瘤科退药也较多,这也是符合住院的用药常规的。
3.2 退药原因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患者拒绝使用占52.57%,居各类退药原因之首。这就要求医生在用药前,除依据病情制定用药方案外,还要考虑患者的经济状况,这样可以大大减少退药比例。更改医嘱的比例占19.28%,有时刚开的药物就要退,给药房工作人员造成极大麻烦。从因用药不当调整用药医嘱来看,要求临床医生在诊断疾病时,应结合多种信息正确诊断,提高诊断准确率。还有,随着计算机网络和无纸处方的广泛使用,由此也产生一些人为的退药情况。从表3可见,由计算机操作人员造成的退药比例占4.89%,这其中包括计算机输入错误,如:很多药品读音相同或相似、同一药品多个规格、同一药品剂型不同,医生输入时如果未仔细核对,往往会产生错误,将此药输成他药,将1盒输成100盒,将15支输成150支等,误输的情况较多。医生在长期医嘱工作界面上输入了临时医嘱处方,导致计算机每日进行处方滚动,发现后不得不进行退药。
3.3 规范退药程序
我院为规范退药程序,确保药品质量,制定了一系列措施。 (1) 确定允许退药范围:凡药物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药品本身质量问题、药品对患者有禁忌证、病情发展或改变、医生开错药等均可办理退药手续。 (2) 不允许退药范围:麻醉药品、一类和二类精神药品、血液制品、冷藏药品、拆零包装口服药品、包装破损污染、批号不符、缺少药品说明书药品等。 (3) 退药程序:由主管医师书写处方,写明退药原因,并由科主任签字,500元以上由药剂科主任签字,并报主管院长审批。药房负责所退药质量,检查完毕后进行药品签收和办理退药手续。
上述退药规定,已经要求医生需在诊疗过程中,要仔细询问患者病史、用药史,充分了解所开药品的适应症和可能会发生的不良反应。在治疗过程中,如出现轻微的副作用,应当向患者解释清楚,以免患者产生惧怕心理而拒绝使用,错过良好的治疗机会。
4 体会
4.1 强化职业教育, 提高道德水平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保证临床科学、合理用药的基础,因此,加强对医药人员事业心、责任心的职业道德教育,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十分重要。医务人员要自觉把患者的利益和健康放在第一位,要以对工作、对事业极端负责的精神,做到问诊仔细、治疗到位、用药合理,努力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4.2 加强用药管理,落实规章制度
加强退药管理的宣传力度,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指导合理用药。组织药师、医生、护士学习《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使医务人员明确退药中可能存在的危害,强调医生用药的严谨性,推行个体化用药,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建议医院有关部门,将各科室退药情况做为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一部分,使各项药品管理制度切实落实到医疗工作中去。通过引入奖惩制度、严格退药手续等,防止因退药造成的医疗差错。
4.3 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沟通能力,实施合理用药
医师和药师应在各自岗位上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更多更新的药学技术和相关知识。医师要通晓药理、全面熟悉药物的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对于因患者拒绝用药而产生的退药情况,医生还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努力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4.4 完善计算机操作系统, 减少操作失误
系统漏洞造成的退药主要体现在多品种、多厂家的药品往往在实际医嘱中不能全面体现。建议信息维护及系统编程人员及时完善系统设置。处方医生还应当熟练掌握药品基本资料的内容和处方微机操作步骤,防止因操作错误造成的退药。
临床退药是在以患者为中心的前提下体现人性化关怀而建立的一种药品管理方式。为建立良好的退药管理机制,需强化医务人员职业教育和药学知识学习,全面落实退药管理制度,不断完善计算机操作系统,使医院退药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S].2002.
[2]胡雪梅, 冯春雷.药学服务与药师作用[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16) :61.
[3]陈福民, 申玲.深入开展临床药学[J].中国现代医生, 2007, 45 (15) :96-97.
住院情况 篇9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以2009年第二季度的3 232例出院患者为调查对象。
1.2 治疗和预防用药的判定原则
1.2.1 预防性用药
患者无发热,WBC(4.0~10.0)×109/L,非感染性疾病如应用抗菌药物,手术科,Ⅰ、Ⅱ类手术前后应用,内科大剂量激素冲击期间,或插尿管、昏迷患者、恶性肿瘤术后应用者均为预防性用药。
1.2.2 治疗性用药
有感染症状、Ⅲ类手术前后应用均为治疗性用药。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应用情况
在调查的3 232例病例中,有2 327例使用抗菌药物,总使用率为72.0%。
2.2 抗菌药物的应用科室、应用率及目的
按抗菌药物的应用目的,其中,治疗性用药985例,占42.3%;预防性用药1 342例,占57.7%。外科系统中心外科、妇科、肿瘤外科、泌尿外科以预防性用药为主,而呼吸内科、血液内科、小儿内科以治疗性用药为主(表1)。
2.3 抗菌药物的应用方式及联用情况
按抗菌药物应用方式,使用1种抗菌药物者803例,占34.5%;使用2种抗菌药物者1 124例,占48.3%;使用3种以上抗菌药物者414例,占17.8%。由于有的病例间断联合应用,故联用例次为1 538例,占66.1%(表2)。
2.4 抗菌药物应用种类
抗菌药物应用2 327例中,抗菌药物有9类56种,根据出现频率由多至少,排序前6名的有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硝基咪唑类(表3)。
3 讨论
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制度的出台,医疗机构对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也加强了宏观管理制度,我院也制订了相关措施,大多数医务人员都十分重视。调查结果发现,我院抗菌药物使用有所下降,2008年为80.0%,2009年为76.5%;这与我院对抗菌药物加强管理和宣传教育以及医务人员认识提高有关,但与WHO要求的抗菌药物使用率低于30%及国家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提出的抗菌药物使用率力争低于50%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从抗菌药物应用种类看,我院主要以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喹诺酮类为主,分别占前3位,以1~3线抗菌药物为主,价格偏低,但抗菌药物种类有56种之多。其中,药物品种为同一类但商品名与化学名不相同,这使临床医生对新的药品了解不充分,适应证掌握得不好,造成同一类药品重复使用,这样不但降低了疗效,造成抗菌药物的浪费,而且加了重患者的经济负担。从抗菌药物应用方式上看,联合应用1~2种并静脉用药较多,主要原因可能是有些医生对治疗疾病急于求成,错误地认为静脉用药起效快,同时越多种药联合应用越好,大包围治疗疾病,提示有一定的滥用倾向。一般认为必须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有明确指征,以二联用药为主,不合理联用会使药效降低或失效,也可以增加毒副作用,长期联用有发生菌群失调、导致二重感染的危险。2种杀菌药物联用可能获得协同作用,2种抑菌药物联用可能收到累加效果,杀菌作用和抑菌作用的药物联用有可能引起拮抗作用,除有确实的治疗效果外,一般不宜联用,有相同毒性的药物不宜联用,抗菌谱一致的同一类抗菌药物一般不宜联用。
调查结果显示,预防用药病例数较大,临床医生使用抗菌药物多以经验用药为主,应用细菌培养、抗菌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较少,可能临床医生用药指征较宽、外科医生围术期预防用药时间过长、不及时停药,同时考虑细菌培养及抗菌药敏时间长、费用大等因素有关。提高病原菌送检率,要求临床医生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及药敏试验来选择使用抗菌药物,以达到合理应用的目的,减少用药的盲目性。合理用药和减少药源性疾病是医院管理及提高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的巨大系统工程,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的监测,规范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培训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临床药师应积极参与到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过程中,大力开展处方点评,协助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因此,要做到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必须进一步加强对抗菌药物的管理,临床医生一定要熟悉抗菌药物的作用原理、用途、用法、副作用、禁忌证等,严格掌握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为更好地加强管理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对2009年第二季度我院3 232例出院患者的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出院3 232例患者,其中,抗菌药物应用2 327例,抗菌药物使用率为72.0%;治疗性用药1 342例,占57.7%;预防性用药985例,占42.3%。结论:与WHO要求的抗菌药物使用率低于30%及国家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提出的抗菌药物使用率力争低于50%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性,减轻社会经济负担,节约医药资源,是目前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住院患者
参考文献
[1]张晓妍,王伟,张圆圆,等.医院临床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的调查分析[J].新医学导报,2006,5(2):4.
[2]朱兴春.对某医院外科系统抗菌药物联用的调查分析[J].西部医学,2004,16(2):189.
[3]胡锦芳,黄春梅,王劲柏.临床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调查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2004,5(6):130-131.
[4]曾繁典.国家药物政策与临床合理用药[J].医药导报,2003,22(1):3-6.
[5]黎明,张莹.大连五院抗菌用药分析及不合理用药情况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2):128-130.
[6]王耀华,杨悦.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9):43-44.
[7]吴静,孙武.259例住院病历抗菌药物使用的调查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0):81,86.
住院情况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整理笔者所在医院2012-2013年住院药房药品包装、自动包药机、人为因素等造成的药品损耗数据及原因进行统计和分析。
2 结果
住院药房药品损耗情况主要体现在药品包装质量、自动包药机、人为因素等造成的药品损耗几方面。
2.1 药品包装质量引起药品损耗情况
共选择785批次药品, 其中182批次为药品包装质量引起的药品损耗, 见表1。
2.2 自动包药机引起药品损耗情况
共选择2413片药物, 总金额为10 587.67元, 其中损耗269片药物, 损耗总金额为754.44元, 见表2。
2.3 人为因素引起药物损耗情况
共选择96支报废针剂, 其中人为因素导致药物 (只要以针剂为主) 耗损高达74.0%。人为因素包括工作人员在发药过程中粗心所致, 药品管理过程中疏忽所致;药品在运输过程中损坏, 机器发生故障而造成部分药品损耗, 见表3。
3 讨论
3.1 药品损耗分析
3.1.1 药品包装质量
3.1.1. 1 药瓶无标签
某些生产企业使用了质量较差的化学浆糊, 使标签纸与玻璃瓶、塑料瓶的黏附力太小, 粘贴不牢固, 造成标签脱落在包装盒内, 有的甚至干脆无标签可找。
3.1.1. 2 药片潮解
某部分口服制剂瓶中仅有一小块棉花, 无干燥剂;瓶口无锡纸等封口;瓶盖内无橡皮垫圈;玻璃瓶口蜡封不完全。因此, 在空气湿度较大, 尤其在黄梅雨季, 瓶中药片、胶囊极易吸潮, 造成药品潮解、变形、裂片与糖衣片变色、霉变等变质现象。
3.1.1. 3 针剂破损
除了运输途中, 卸货中没有遵循小心轻放原则造成的破损, 还存在内包装没有相互隔层和隔板, 互相碰撞所致。一些小型注射剂纸盒软、硬度不够, 在运输及贮存过程也很易被压破, 从而影响整箱的药品质量。
3.1.1. 4 有效期模糊不清
某些生产企业印刷油墨质量较差或者工作人员印刷潦草导致多次接触致油墨模糊甚至消失。
3.1.1. 5 药品中有异物及空瓶
生产企业把关不严谨所致, 管理存在陋习。
3.1.2 自动包药机
自动包药机引起的药物损耗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 机器故障引起药物串包, 导致形状及颜色都相同的药物无法辨认, 如维生素B6片、呋喃硫胺片、艾司唑仑片、地西泮片等白色药片, 颜色相同大小相同则无法分辨; (2) 机器配件中包装袋的安装, 由于工作人员的马虎, 安装不规范, 导致包装袋封口不严, 药物没有完全包装在内或洒落在外面造成药物污染而浪费; (3) 上一批有色药品如利福平胶囊, 包装后没有及时对其药品经过的通道进行清洗和干燥, 导致下一批药物包装出来药物被染色及通道不干导致部分药物粘合一起而浪费; (4) 药品形状体积较大, 如复方α-酮酸片直径为1.7 cm, 普通片剂直径为0.5~1.0 cm, 是普通片剂的2~3倍, 在自动包药机运行过程中容易被自动包药机转轮挤碎而造成损耗; (5) 某些软胶囊如丁苯酞胶囊、标准桃金娘油肠溶胶囊偶尔遇高温变软破裂, 导致外壳及油性药物成分粘连在机器药物通道上及包装袋转轮上, 污染通道和转轮, 使经过的其他药物污染造成浪费。因此, 加强对自动包药机的维护和保养极其重要, 可以及时排除机器故障, 减少药品损耗率。
3.1.3 人为因素
由人为因素引起的耗损药品主要是针剂, 包括两个方面, (1) 医院工作人员方面:一些耗损药品是因医护人员在取药配药时不慎掉落而破损;另极小部分是药品长期积压而导致的变质失效, 由于临床用药常有预想不到的变化, 如突然出现疫情、医生改变用药习惯, 常常打破正常的用药规律, 使有些药品迅速耗尽, 有些药品出现积压现象, 特别是医院必须必备的抢救药品, 由于使用的数量有限, 容易引起失效, 以致浪费[4,5]; (2) 药品运输搬运方面:在运输及搬运过程中工作人员未做到轻拿轻放, 导致药品相互碰撞相互挤压, 而针剂大部分是玻璃材质, 属于易碎物。
3.2 改善措施
(1) 加强药品管理, 定期检查药品效期, 对近效期的药品进行及时互补调换, 弥补检查中的漏洞;严格执行近效期先出原则, 在药品上架或入库时要仔细核对药品批号, 确保发药时近效期先使用;对急救药品, 要及时建立档案, 以档案内容为标准, 对近效期品种及时进行更换[6]。 (2) 与医药公司良好沟通, 规范运输程序, 避免运输及搬运过程中导致的药品大量碰撞挤压;对直接由包装质量所引起的耗损情况及时联系医药公司, 使其及时汇报厂商, 尽早进行改良, 减少无标签、效期模糊等包装质量问题情况。 (3) 加强医务人员工作责任心, 在调剂过程中需小心谨慎, 对药品轻拿轻放, 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4) 药房负责人按照规定及时将破损药品进行登记, 在登记时注明药品名称、规格、数量、批号、效期、生产单位、破损原因、处理结果, 并实行双人核对制, 记录人和核对人
均在登记本上进行签字, 并将报损药品放置于规定的不合格药品区, 定期汇报药库。 (5) 对于自动包药机引起的耗损, 应多与机器维修工程师多番探讨原因, 研究改良方案, 加强对自动包药机的维护和保养, 及时排除机器故障, 减少药品损耗率。
摘要:目的:对笔者所在医院住院药房药品损耗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进一步提高药品管理水平, 降低药品报损率, 减少药品资源浪费。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12-2013年住院药房药品损耗情况及原因进行统计、分析, 并对降低药品报损率的改善措施进行探讨。结果:住院药房药品损耗情况主要体现在药品包装质量、自动包药机、人为因素等方面。结论:建议产家改进药品外包装及减少自动配药机的故障率, 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 将药品损耗率降到最低。
关键词:药品损耗,统计分析,改善措施
参考文献
[1]徐萍荣, 邓小红, 苏兰, 等.我院自动包药机单剂量调剂模式实施情况及体会[J].中国药房, 2011, 22 (41) :3920.
[2]陈倩超, 黄红兵, 林晓泉.加强药库治理, 保障临床用药[J].中国药房, 2006, 17 (增) :65-66.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45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S].1985-07-01.
[4]杜学勤.加大效期管理, 降低药品损耗[J].海峡药学, 2007, 19 (9) :145-146.
[5]张红霞.抢救车药品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 2008, 23 (2) :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