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不良事件

2024-09-30

住院不良事件(共10篇)

住院不良事件 篇1

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 不仅增加患者生理痛苦, 加重患者经济负担, 也会成为医疗纠纷隐患, 影响医院社会效益。做好老年患者的预防跌倒护理工作是医疗安全的重要保障。本文回顾性分析了笔者所在医院呼吸科2013年1月-2014年1月共15例跌倒不良事件的资料, 分析跌倒原因, 提出护理对策,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累计收治患者6007例, 其中发生跌倒15例, 占0.25%, 年龄50~90岁, 平均79岁, 其中男10例, 女5例, 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1例, 初中及以上4例。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法, 回顾笔者所在科室2013年1月-2014年1月, 15例上报护理部的跌倒不良事件报告单并进行分析。其中, 跌倒风险评估采用院内统一制定的评分表, 主要从患者的年龄、意识、解便情况、跌倒史, 药物因素、视力等方面进行评估, ≥4分视为存在跌倒风险。跌倒严重程度分级采用香港医管局《关于不良事件管理办法》中不良事件分级标准对患者的损伤结局进行分级[1]。0级:事件在发生前被制止;Ⅰ级:发生并已执行, 但未造成伤害;Ⅱ级:轻微伤害, 生命体征无改变, 需进行临床观察及轻微处理;Ⅲ级:中度伤害, 部分生命体征有改变, 需进一步临床观察及简单处理;Ⅳ级:重度伤害, 生命体征明显改变, 需提升护理级别及紧急处理;Ⅴ级:永久性功能丧失;Ⅵ级:死亡。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EXCEL软件进行处理, 频数资料运用构成比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15例跌倒不良事件, Ⅰ级3例 (20.00%) , Ⅱ级6例 (40.00%) , Ⅲ级3例 (20.00%) , Ⅳ级3例 (20.00%) 。跌倒不良事件患者相关资料见表1。跌倒不良事件时间分布见表2。跌倒不良事件护士执行预防跌倒行为情况见表3。跌倒不良事件家属或护工对预防跌倒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见表4。

例 (%)

3 讨论

3.1 原因分析

3.1.1 患者原因

3.1.1. 1 年龄

跌倒患者多为高龄, 年龄≥65岁, 据研究, 年龄对跌倒风险影响最为显著, 随着年龄增加, 跌倒风险随之增高, 跌倒次数随着年龄的递增而增加, 80岁以上老年人跌倒的发生率高达50%[2,3]。本研究中, 跌倒患者有80.00%均属于年龄≥65岁, 提示对老年患者尤其是高龄者更要警惕跌倒的风险。

3.1.1. 2 自理能力

表1可以看出, BARTHEL指数较低<60分患者, 发生跌倒不良事件占比较高 (占60.00%) , 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导致住院期间需要依赖他人才能完成日常生活, 跌倒多发生在患者改变体位或有生活需求时。

3.1.1. 3 疾病

呼吸科患者常因缺氧、呼吸困难等导致活动耐力下降, 因二氧化碳潴留导致神志不清, 烦躁不安, 疾病发作住院期间尤为明显, 加之患有其他慢性基础疾病极易发生跌倒。本研究发现, 呼吸科发生跌倒的患者主要病种为AECOPD (53.33%) 及肺癌 (20.00%) 。

3.1.1. 4 心理

从老年患者心理特点分析, 疾病导致的沮丧焦虑情绪削减了患者对自己、环境和他人的注意力, 自尊心理导致患者对自身行为能力评估过高, 拒绝护士或陪护人员协助, 而文化程度的普遍低下 (本研究中70.00%患者均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 导致对自身疾病严重程度和跌倒危险性认识不足[4]。

3.1.2 护士原因

从表2可以看出, 在治疗较频繁, 查房较为集中的上午时间段, 发生跌倒情况较少。跌倒多发生在当班护士较少的夜间或凌晨 (66.67%) , 护士人员较少, 工作量大, 巡视及护理不如白天充足, 夜间及凌晨光线较暗, 患者休息后神志较为放松, 对周围环境判断不足, 也是患者发生跌倒的一部分原因。在当班人员职称方面, 11例 (73.33%) 为护士, 其中年资<5年者占54.54%, 也从侧面反映出当班护士较年轻, 专业水平及临床经验有所欠缺。表3显示, 护士在患者入院时评估跌倒危险因素不全面或者遗漏一些有价值护理资料, 会对后续护理工作造成影响, 护士未能及时动态评估跌倒危险因素, 未能及时有效的与患者及家属沟通, 也大大增加了跌倒风险。

3.1.3 药物因素

药物的不良反应尤其是联合使用多种药物会增加跌倒的发生, 如苯二氮卓类药、镇静安眠药、抗抑郁药、降压药、抗心律失常药、利尿药、抗癫痫药物等的使用会增加跌倒的危险[5,6,7]。15例不良事件中一例患者, 年龄50岁, 入院跌倒评分<4分, 生活完全自理仍然发生跌倒, 就是因为持续使用镇静剂, 停药后未完全清醒而自行下床发生跌倒。

3.1.4 家庭社会因素

跌倒发生时, 6例 (40.00%) 患者因家属不重视、老人拒绝、经济原因或家庭不睦等无陪护, 其余9例 (60.00%) 患者均有家属或护工在场, 仍然发生跌倒不良事件。表4可见呼吸科患者家属或护工对跌倒导致的严重后果均有一定程度了解, 但对于跌倒相关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明显认识不足。

3.2 护理对策

3.2.1 完善病区环境, 使用跌倒标识

针对老年患者生理特点, 应保证病区光线充足, 地面不湿滑, 无障碍物;安装病房和走廊扶栏, 粘贴预防跌倒宣传资料。对跌倒评分≥4分者, 在床头悬挂醒目放跌倒标识。同时, 跌倒标识的使用在发生医疗纠纷时可提供有效证据, 防患于未然[8]。

3.2.2 动态评估跌倒危险因素, 完善监督体系

入院时跌倒危险评<4分的4例患者, BARTHEL指数为100分的2例患者仍然发生跌倒不良事件。提醒护士必须高度关注患者疾病发展, 应动态评估患者跌倒危险因素。首次入院后由主管护士进行评估, 住院期间每周评估1次并记录, 如病情改变 (意识、肢体活动、用药) 立即进行评估。每次评估均由家属签字认可, 护理组长检查后交由护士长签字督查。

3.2.3 及时有效的护患沟通和健康教育

良好的护患沟通可提高护理质量, 增进护理人员对患者的了解, 降低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9]。护士对评分≥4分患者护士逐条讲解危险因素及相应预防措施, 强调使用拐杖手杖的必要性, 请患者或家属留人24 h陪护。强有力的证据表明, 对老年患者进行系统健康教育可以降低其跌倒发生率[10]。动态跌倒评分后再次行健康教育。常用物品放在患者易拿取处, 减少取物引起的体位改变;避免突然改变体位, 尤其是夜间。告知患者吸氧的重要性, 鼓励AECOPD患者持续低流量吸氧。对于使用增加跌倒风险药物的患者, 应尽可能限制使用多种药物, 同时给予个性化健康教育。

3.2.4 加强全员培训, 合理资源配置

培训对象包括护士、家属及护工, 使其具备防跌倒意识, 辨别跌倒危险因素、掌握预防跌倒措施。对低年资护士应强化防跌倒系统化培训并纳入考核。跌倒大多发生在护理人员较少, 工作较为繁忙时间段, 改革护理人员的排班模式, 实行弹性排班制度, 真正按照患者的需求安排护理人力资源是降低护理风险, 是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的有效途径[11]。因此, 要合理人员配置, 加强重点时间段护士人力, 确保及时巡视, 及时发现隐患。患者跌倒前行为多发生在床旁 (占40.00%) , 护士应加强床旁护理, 严格交接班。

3.2.5 加强心理干预

文献[12]报道, 医院内65岁以上老年患者跌倒发生率达到30%, 有过跌倒史的患者心理会不同程度的出现恐惧, 害怕再次跌倒而不敢活动, 导致生活质量降低。疾病容易使患者产生低落情绪。应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心理咨询, 鼓励老人适当参与活动, 协助相关生活护理。采用非惩罚性科内跌倒不良事件上报制度, 避免发生跌倒事件的护士因惧怕惩罚、批评等心理因素而不报或漏报。

3.2.6 制定标准流程管理和跌倒应急预案

15例住院患者跌倒事件中, Ⅱ级伤害6例 (40.00%) , 同时Ⅳ级伤害3例 (20.00%) 。可见跌倒事件可带给患者不同程度的伤害。实际护理工作中, 可制定标准流程化管理, 使防跌倒护理贯穿患者整个住院期间。制定跌倒应急预案, 针对可能的跌倒事件, 为护士及时、有序、有效的开展救护工作提供行动指南, 降低事故的危害程度。

住院不良事件 篇2

关键词 住院 意外事件 分析 护理

神经内科收治病种以老年、意识障碍和感觉、运动、认知障碍为特点,病情变化快,易发生意外,現就神经内科2006年1月~2009年1月住院病人常见意外事件分析及护理对策总结如下。

病历资料

例1:患者,男,32岁,临床诊断癫痫大发作,入院第2天上午,医生查房时患者突发精神障碍,扭断撑杆输液架,幸亏保安人员及时赶到,避免了一场伤人毁物的意外事件发生。

例2:患者,男,59岁,临床诊断癫痫持续状态,入院第11天清晨,患者因惧怕同病房危重患者而走失,4小时后找回。

例3:患者,男,29岁,临床诊断脑外伤后精神障碍,入院第2天早晨,患者趁医务人员及家属不注意,跳楼身亡。

讨 论

常见意外事件分析:①跌倒:神经内科患者大多年老体弱、视力减退,并伴有运动障碍,极易发生跌倒。②坠床:对躁动病人予以床栏防护和肢体约束方法不正确,或陪护人员对此重要性认识不足,擅自取下床栏、约束带;高龄或肥胖患者对病床的宽度和高度不适应,翻身时发生坠床。③舌咬伤:患者突发抽搐而致舌咬伤,或抽搐间隙期患者忘了带牙套或牙垫防护。④烫伤:感觉障碍患者进行频谱照射等理疗时,未严格按操作程序进行操作,未严密观察病人卧位及皮肤温度而导致皮肤灼伤;家属擅自使用热水袋、电暖器取暖引起皮肤烫伤;电暖器充电爆炸引发大面积烫伤。⑤伤人毁物:精神异常,情绪极度激动患者,看护不到位,未及时加以约束、制动、镇静而伤及其他患者或医务人员,甚至毁物。⑥自杀或走失:精神异常及痴呆或合并抑郁症的患者未及时签署家属看护协议书,未做到24小时连续看护,看护措施不到位,未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稍有疏忽极易走失甚至自杀。⑦窒息:神经系统多种疾病可以出现吞咽困难、咳嗽反射减弱,如进食呛咳严重而未及时调整进食方式引起食物误吸;鼻饲时未遵守操作规程,如未充分证实胃管在胃内、鼻饲速度太快、床头未摇高等,而引起食物反流,呕吐物误吸;意识障碍患者未及时取下假牙,或高龄患者牙齿松动,使用开口器不当致牙齿掉入气道;咳嗽反射减弱患者雾化吸入时雾量太大,短时间大量痰液积聚而致窒息。⑧管道脱落或引发组织损伤:对安置有胃管、尿管、气管插管、鞘管、静脉留置针等患者,护士未认真细致地履行告知义务,意识障碍病员未予以约束或约束不当,导致病员自行拔出管道,或翻身、搬运时管道被强行牵扯而脱出,或引发组织损伤。⑨食管异物:带有假牙的患者,未及时指导进食时的注意事项,以致假牙脱落吞入食管。

住院不良事件 篇3

关键词:痴呆,护理不良事件,影响因素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65岁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13. 1% ,现已达到2亿[1]。老年期痴呆是老年期常见的一组慢性进行性精神衰退性疾病,包括老年性痴呆 ( Alzheimer's disease,AD) 、血管性痴 呆( vascular dementia,VD) 及混合性痴呆等。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记忆与全面智能的减退,进而导致精神异常[2]。在西方国家,痴呆位居神经系统疾病的第一位,已逐渐取代卒中。目前在我国老年期痴呆的患病人数约占全球老年期痴呆患者的1 /4,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和生活压力。有研究表明,痴呆患者的临床疗效 与临床护 理有关,关系着病 程的发展[3]。本文就老年痴呆住院患者在临床护理中出现不良事件的影响因素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来我院确诊为老年痴呆并需要住院的患者,均符合《美国精神病学会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及ICD-10中的痴呆诊断标准。纳入的标准为: ( 1)诊断符合AD或VD的标准; ( 2) 头颅CT扫描或磁共振扫描证实为AD或VD; ( 3) 患者的病情较为稳定,没有合并心、肺、肝、肾等躯体疾患,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 4)简易精神状态量表( MMSE) 评分为8 ~ 22分。剔除标准为: ( 1) 患者在3月内使用过抗精神病、抗抑郁等药物治疗,患者未执行本研究方案治疗或疗程未结束就停药等; ( 2) 患者意识障碍严重,无法进行研究。本次研究共347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男235例,女112例,年龄60~ 85岁,平均( 73±5. 3) 岁; 智能障碍者201例( 58% ) ,记忆障碍者236例( 68% ) ,情绪障碍者139例( 40% ) ,行为紊乱者86例( 24% ) ,失语97例( 28% ) 。平均住院天数为54 d,根据老年痴呆病情分期分为早期( 健忘期)153例,中期( 神经紊乱期) 109例,晚期( 痴呆期) 85例。

1. 2研究方法

1. 2. 1统计不良事件: 统计痴呆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 意外伤害( 跌倒、坠床、烫伤) 、院内感染、导管护理不当( 静脉炎、拔错插管) 、约束带使用、皮肤护理事件、护理不到位。

1. 2. 2对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进行统计: 制定护理不良事件统计表,统计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由护理工作人员进行填写。主要有沟通不良、评估不到位、护理不到位、护理措施不当、对护理人员培训不到位,患者自身的健康状况和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等。

1. 2. 3个性化护理干预及评估: 对所有患者在住院期间采取个性化护理,具体方法是: ( 1) 躯体锻炼: 为提高患者肌力以及其平衡协调性,患者需要在可耐受的范围内尽量进行关节、肌肉等躯体锻炼,以提高患者的肌力、平衡和协调性; ( 2) 个性化活动指导: 提高患者的独立性; ( 3) 认知治疗: 以认知训练和记忆康复为首选; ( 4) 积极改善睡眠; ( 5) 参加支持性小组: 持续、非时间限制; ( 6) 综合的娱乐性治疗: 如艺术、写作、社交等; ( 7) 各种提示物的使用: 帮助患者维护现存功能;( 8) 心理干预: 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能力和勇气。1年后使用MMSE、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 、生活质量( QOL-AD) 等量表评估所有患者,比较治疗前及护理干预1年后相关指标的改变。

1. 3统计学方法所有获得的数据均采用SPSS 19. 0统计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描述用百分比,以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不良事件统计痴呆住院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不良事件共有198起,总发生率为57. 0% ; 其中院内感染发生80起,发生率为23. 0% ; 意外伤害共发生46起,发生率为13. 3% ; 导管护理不当造成的不良事件有24起,其中静脉压15起,拔错插管9起,总发生率6. 9% ; 约束带使用17起,发生率为4. 9% ; 用药护理不当事件14起,发生率4. 0% ; 皮肤护理事件和护理不到位事件分别是10起和7起,发生率分别为2. 9% 和2. 1% 。具体见表1。

2. 2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分析对痴呆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自身的健康状况和对生活的自理能力差是引起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分别占所有不良事件的38. 9% 和22. 7% ; 其他原因包括沟通不良、评估不到位、护理不到位、护理措施不当、对护理人员培训不到位。见表2。

2. 3个性化护理对患者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老年痴呆住院患者采用个性化护理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MMSE和QOL-AD的分值分别增加了4. 93分和5. 42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ADL减少了5. 84分,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见表3。

注: 与干预前比较,*P < 0. 05

3 讨论

老年期痴呆是由于慢性或进行性大脑结构的器质性损害引起的高级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组症候群,随着时间的推进,神经系统发生不可逆转的病变[4]。目前对于该病研究的确切病因病机尚不清楚,药物只能延缓该病的发展却不能根除[5,6]。

个性化护理模式是在整体护理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的、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的的护理新模式。其工作宗旨是以患者为中心,全面体现人文关怀。多项研究显示,30% 左右老年住院患者具有脑萎缩,记忆力明显减退。随着时间和地点的改变,其记忆能力减退恶劣甚至完全丧失[7]; 此外,患者对外界事物反应的灵活性下降,加上长期住院,患者身体素质,如抵抗力下降、骨质疏松等[8,9]。单纯的临床护理工作被动、低效,容易在护理中出现伤害患者的不良事件。通过引入个性化护理模式,针对护理工作的特点和不同护理人员的特长,进行人员调整,优化资源使用。根据患者自身健康状况、性情不同,有针对性地去考虑和解决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显著提高护理服务的灵活度和有效性。我们的研究也显示,患者自身的身体状态和自理能力较差是引发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其次是患者与医生或与家人之间的沟通不良。对于这些原因,我们可以通过个性化护理模式加强患者的身体素质,鼓励他们强身健体,配合医生按时吃药按时锻炼,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对于由于医院管理,感染,以及护理不当引起的不良事件,我们应该加强医院的管理,严格执行管理条例,加强医院医生、护士的专业技能和水平。由于患者来院就诊人数较多,导致一些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干预时造成部分不安全因素,因此采用安全有效、舒适温馨的护理模式,则临床出现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会大大降低[10]。

住院不良事件 篇4

关键词:住院病人 压疮 因素 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9-0229-01

近年来,在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之下,住院病人压疮事件成了护理质量中最重要的指针之一,其损伤产生合并症会延长病人住院天数、降低出院后的活动力,甚至影响病人家庭及社会的负担。因此如何预防压疮的发生及了解压疮发生的原因,制定相关的防范措施,进而降低压疮的发生,是有效提升护理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1 压疮的预防

一般对于预防压疮有三个步骤。

1.1 评估。以[病人压疮危险因素评估表]评估确认病人是否为压疮高危人群。

1.2 检视。认识导致压疮的风险因素。

1.3 措施。了解压疮发生的风险因素后,依照病人不同情况,制定适用该病人的压疮防范措施。

2 压疮的危险因素

压疮的危险因素归类为局部性因素及全身性因素。

2.1 压疮的危险因素:局部因素

2.1.1 表皮垂直压力。长期外界压力压迫,局部循环受到阻碍,使得细胞缺氧死亡,造成肌肉、皮下组织和皮肤溃烂。这些容易受到压迫的地方往往是身體上骨头最突出的部位,例如枕骨、脚根、手肘、脚踝、髋部及坐骨脊等处。

2.1.2 表皮水平切力。又叫削力或剪力,当我们斜躺或半坐卧时,骨突处皮肤被绷紧而成为一股水平切力,将供应皮肤的血管扯扁,如此也可能导致皮肤缺氧及坏死。临床上常见床单未拉平、衣服未拉好所行成的纹路、与皮肤接触也可造成此状态。

2.1.3 摩擦力。一种机械力量压迫表皮,造成上皮组织受损。

2.1.4 局部温度。局部组织温度升高使细胞代谢率增高,而降低对缺氧的耐受性。

2.1.5 局部湿度。皮肤浸润过度时,组织变得松软而脆弱。造成局部湿度升高的原因多为大小便失禁及局部透气不良,如穿纸尿裤。

2.2 压疮的危险因素:全身性因素。

2.2.1 年龄:皮肤的弹性及循环因年龄增加而变差,组织对缺氧的耐受力也随之降低。

2.2.2 营养不良。长期营养不良降低组织的修复能力,对氧的耐受力,及对感染的抵抗力。

2.2.3 贫血。贫血使血液输送氧气的能力降低,一旦循环受到阻碍时更将容易造成缺氧。

2.2.4 心理因素。有些病人为了获得住院治疗的机会或更多的照顾,便故意疏忽而造成压疮伤口;另外有些病人则是自我毁灭的慢性自杀行为。

3 预防及护理措施

3.1 采用循证护理方案。循证护理又称实证护理,是受循证医学影响而产生的护理概念,是以有价值的、可信的科学研究结果,提出问题、寻找实证、运用实证将可利用的最适宜的护理研究依据、护理人员的个人技能以及病人的实际情况、价值观和愿望这三个基本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制订出一套完整的护理方案,其核心是运用最好的科学证据为病人提供服务。近年来循证护理实践已经在临床广泛开展。制订循证护理方案的程序。①确立循证问题:压疮;②检索证据:根据所提出压疮这一问题,查阅有关文献资料,找出有关压疮的原因及预防方法;③评价证据:对查阅资料中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实用性、科学性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④应用证据:通过严格评价,得出真实可靠的证据,并与以往的护理知识、经验和病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制订出最佳的个体护理方案。

3.2 成立压疮专业小组。压疮专业小组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对压疮管理的改革,它的成立更完善了压疮的管理方法,使压疮的管理更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个性化、科学化。实践证明,压疮专业小组的成立,对压疮的预防与护理实施系统的监管,能有效地降低压疮的发生率。压疮专业小组的主要职责包括:对护士进行压疮防治知识培训;组织评估、确认难免压疮;组织复杂难治性压疮护理会诊;查看压疮风险预警病人;制订压疮预防及护理措施,并指导、监督落实。

3.3 做好压疮的预测和评估,正确识别压疮高危人群。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都意识到评估病人身体状况及识别高危人群,是预防压疮的关键。采用与病人或家属沟通、临床观察、体检、营养监测、应用评估量表的方法对病人进行评估,综合分析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以及时发现压疮高危者。临床上常用的压疮危险因素评估表有Braden量表、Waterlow量表、Norton量表等。Braden量表的信度较高,因此被临床广泛应用,它评估的内容有6个条目,分别是移动度、活动度、营养状况、水分浸渍、感知觉、剪切和摩擦力,总分23分,得分越低发生压疮的危险性越高。

3.4 避免皮肤受刺激。传统观念认为,对受压及骨隆突部位进行按摩可促进血液循环,但国外护理不主张对受压部位进行按摩,认为按摩无助于防止压疮,还易加重局部组织的损伤。床单位保持清洁、干燥、平整、无皱褶,保持皮肤清洁、干净,避免潮湿刺激。大小便污染时,及时更换清洗,清洁皮肤时,忌用刺激性强的清洁剂,避免用纱布类粗纤维材料反复刺激皮肤。

3.5 加强营养。维生素可促进伤口的愈合,蛋白质是机体组织修补所必需的物质,矿物质有利于慢性溃疡的愈合,应摄入富含维生素、高蛋白的食物,适当补充矿物质,以增加机体抵抗力。

4 结论

针对压疮的防治,护士扮演极重要的角色,好的护理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浪费,并且可以缩短病人的住院天数,病人压疮虽然无法百分之百的预防,但是可经由事先的评估及预防措施减少压疮的发生,降低病人伤害。

预防压疮是医务人员、病人及照顾者共同的责任。因此从制度方面要建立通报系统,凡是压疮病人均应通报,是维护病人安全最基本且重要的措施之一;给予病人及家属预防压疮的观念,强化病人认识自己具有压疮倾向;及早评估和认识病人发生压疮的原因,制定预防压疮的防范措施,可降低病人压疮的伤害与合并症。

参考文献

53例住院病人跌倒事件分析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分析2012年度住院期间上报的病人跌倒事件53例,以跌倒事件上报表、与相关人员访谈和病历获取资料。

1.2 方法

描述跌倒病人的所在科室、年龄、性别、认知、自理能力、跌倒病史、辅具的使用、跌倒时间与地点的分布、跌倒时的活动、当时是否有人在场、服用药物种类、生理原因、工作程序、造成的伤害。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科室

康复科发生7例,神经内科、心内科、内分泌科各有4例,这些科室是病人跌倒的高发科室。

2.2 病人的因素

2.2.1 年龄

16岁~95岁(68.0岁±4.5岁);跌倒者以老年病人居多,超过65岁以上的老年病人35例,其中70岁~80岁19例,81岁~90岁6例,90岁以上病人3例。16岁~25岁年轻病人3例,分别为急性白血病、鼻咽癌、大脑半球多发性病灶病人。

2.2.2 性别

男性31例,女性22例。

2.2.3 认知

伴有认知障碍的病人9例,无认知障碍者44例。

2.2.3 自理能力

完全自理的病人发生跌倒最多,为25例。部分依赖的病人发生跌倒23例,完全依赖的病人5例。跌倒时有陪人的20例,独处时跌倒33例。

2.2.4 既往跌倒病史

1年内有跌倒史的9例其中跌倒超过2次以上的2例。

2.2.5 辅具使用情况

平时使用辅具的病人15例,其他病人均未使用过辅具。

2.2.6 药物影响

病人服用的药物主要涉及降压药15例,镇静安眠药7例,降糖药6例,利尿剂5例,抗抑郁药3例,9例病人联合服用其中2种药物。

2.2.7 跌倒的生理因素

涉及的常见因素依次为病人步态不稳18例,眩晕感17例,跌倒高危病人执意下床17例,肢体行动障碍16例,身体虚弱14例,意识障碍7例,视力障碍7例,体位性低血压2例。

2.3 跌倒的时间与地点

跌倒多数发生在N班(21:00~08:00)33例,发生在工作繁忙的A班(08:00~15:00)12例,发生在P班(15:00~21:00)8例。发生在病房内及走廊40例,发生在洗手间12例;发生在院外1例。

2.4 跌倒时的活动

病人在行进中14例,上下床12例,进出洗手间12例,站立时6例,起立、卧床、坐床边各2例,上下轮椅1例,上台阶1例,更衣1例。

2.5 涉及的工作程序

工作量大,人员未达预期配置11例,未完整评估病人的病情11例;未依照标准作业流程7例。

2.6 后果

大部分病人发生不同程度损伤,其中表皮擦伤、淤青只需稍微处理的轻度伤害16例,需监测、检查、缝合或包扎的中度伤害12例,需手术、延长住院处理的骨折等重度伤害5例,均为女性,年龄57岁~95岁,无伤害者20例。

3 讨论

3.1 病人跌倒的原因

跌倒是指突发、不自主的、非故意的体位改变,倒在地上或更低的平面上[1]。本次调查中康复科、神经内科、心内科、内分泌科是发生跌倒的高危科室,65岁以上的老年病人是跌倒的主要人群。跌倒病人以脑卒中、周围神经病变、骨、关节病变、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慢性病为主。有调查表明跌倒病人多为内科病人,其中脑出血或脑梗死病人的倾向性大[2]。青中年病人跌倒主要与疾病、药物引起头晕、身体虚弱有关,老年跌倒病人除意识、认知、感觉、步态、血压、药物的影响,自身生理功能退化、视力减退、视野减小、肌力下降、反应迟钝、关节灵活性减退导致动作缓慢、步态蹒跚,容易引起跌倒。男性较女性跌倒率高,可能与男病人性格固执、不愿请求帮助有关。病人跌倒的原因主要是处于康复期的病人行进过程中步态不稳、平衡性差,平衡功能的下降是老年人发生跌倒的主要原因[3];无独立行走能力的病人自行下床;如厕时起身快,造成体位性低血压;上下床时肢体肌力差、床太高;卫生间地面潮湿、积水;病人的常用物品放置太远,卧床伸手取物时跌倒;卧床休息时未放置床栏从床上滑下;使用扩张血管药物后下床;发生跌倒的原因还与病人不愿麻烦别人、护理服务不到位、工作繁忙人力资源不足、护士评估不完整有关。

3.2 防跌倒措施

3.2.1 评估跌倒风险

对65岁以上及存在跌倒危险的病人入院后护士进行全面评估,认真筛选高危跌倒病人。从病人年龄、神经精神状态、记忆力、自理能力、跌倒史、视听触觉、肢体情况、药物影响及其他症状等方面评估。评估有跌倒危险的病人,在病人的跌倒风险告知书上由病人或家属签名确认,在床头悬挂“防跌倒”的标识,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做好健康教育,使病人充分认识跌倒的风险与危害,对认知障碍及不配合的病人做好照顾者的教育指导。本研究中跌倒的病人中具有独立行事能力的病人47.17%,具有部分自理能力的病人43.40%,说明病人及照顾者对预防跌倒的意识薄弱,护士常规进行的防跌倒健康教育,未引起病人和家属的警觉,致使一些病人与家属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照顾。

3.2.2 干预措施

跌倒的干预应由医生、护士、治疗师、营养师、心理医师、后勤人员共同参与安全管理,防患于未然。评估病房环境、病情、心理、支持系统对跌倒风险的影响,保持病房环境整洁,地面防滑干燥,通道无障碍,卫生间、走廊安装防滑扶手。由于夜间跌倒病人比例高,安装床头灯方便夜间照明,是降低跌倒的有效方法。增加辅具的配置,保证病人外出检查、治疗的安全,特别是年老体弱的病人外出检查时,要有专人陪同。严格按医嘱正确服药,不随意增加用药,避免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告知病人药物的副反应,对服用降压、镇痛镇静药物的病人,用药后动作宜缓慢,如有不适应卧床休息,不宜下床活动,以预防跌倒的发生。病房建立跌倒病人报告登记制度,组织医务人员共同讨论病人跌倒的原因并提出对策。

3.2.3 加强护士的防跌倒意识

加强护士的安全教育培训,增强安全意识,每个护士都要完成防跌倒的培训课程,熟悉护理安全管理制度,掌握跌倒评估及护理措施。能辨识需要重点关注的跌倒风险高危人群,做好交接班。护士平时与病人多交流,了解病人的日常习惯,尤其在夜间及繁忙时段巡视时要主动询问病人的需求,避免因病人怕麻烦他人而导致跌倒。

总之,对住院病人防跌倒的评估、预防措施日趋完善,有效预防了住院病人跌倒的发生。但病人跌倒的因素很多,存在显著的个体间差异,只有在全面、准确评估每个病人跌倒风险的基础上,给予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健康教育及有效干预,使病人及家属掌握防跌倒的知识和技能,增强防范跌倒的意识,才能更有效地预防跌倒。

摘要:[目的]分析53例住院病人跌倒的情况和危险因素,寻找原因与规律,做好防跌倒措施。[方法]以跌倒事件上报表、与相关人员访谈和从病历获取资料。[结果]跌倒者以老年病人居多;康复科、神经内科、心内科、内分泌科是跌倒的高发科室;男性多于女性;独处时跌倒较多;发生时的活动多为行进中、上下床、进出洗手间;意识障碍、自理能力缺乏的病人发生率高;跌倒与护士工作繁忙、人力不足、未完整评估、未执行程序有关;病人服用药物、自身的生理因素是跌倒发生的主要原因,跌倒后大部分发生不同程度损伤。[结论]了解发生跌倒的病人特点及相关因素,有利于护士加强防跌倒的意识与健康教育。

关键词:跌倒,住院病人,护理

参考文献

[1]张玉,陈蔚.老年跌倒研究概况与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5):929-930.

[2]陈湘玉,郑雅宁.27例住院病人跌倒原因分析和防范对策[J].护理研究,2004,18(11):1948.

住院不良事件 篇6

关键词:小儿消化不良,营养状况和生长风险筛查工具 (STRONGkid) ,不良反应,肠内营养支持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是临床上消化内科的主要就诊患者, 常伴随着营养不良状态。营养不良患儿的自身免疫系统以及心肺脏器极易受影响, 导致并发感染等严重影响患儿的疾病, 生活质量下降影响患儿的正常生活和学习[1]。营养支持是维持机体内微环境稳定性的基石, 同时是患儿自身生长发育的必需要素。伴营养不良的患儿常具有住院时间延长和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的临床特征, 甚至可能影响患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和智力水平[2]。本研究我们采用了营养状况和生长风险筛查工具 (Screening tool for risk on nutritional status and growth, STRONGkid) [3]评估临床上以消化不良为主诉入院的实验组患儿, 出现营养不良和营养不良倾向的患儿进行肠内营养支持, 与对照组患儿比较住院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收集患儿于2012年12月至2015年3月以消化不良为主要症状就诊患儿共计300例, 随机分为营养评估干预组151例, 正常治疗组149例。两组的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组间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儿或者患儿家属接受检查和治疗前被告知以及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营养不良评估:

采用营养状况和生长风险筛查工具 (STRONGkid) 评价入院的患儿, 检测时间点为入院的第1天, 主要包括疾病严重程度 (患儿是否存在神经性厌食、肠炎、慢性肝病、代谢性疾病等引起营养不良的疾病) 、食物摄入情况[患儿摄入属于正常或者减少, 是否存在腹泻和 (或) 呕吐]、体质量减轻水平 (患儿最近1周内或者1个月内是否存在体质量减轻或者不增加现象) 、主观临床评估 (患儿是否存在皮下脂肪减少或者肌肉减少) 。

1.2.2 肠内营养支持:

采用营养状况和生长风险筛查工具 (STRONGkid) 评价营养不良和营养不良风险倾向患儿52例均给予城内营养液瑞能, 根据患儿需要, 推荐使用剂量为每天400~1200 m L (520~1460 kcal)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NK细胞计数 (CD3+/CD+56) 。

1.2.3 统计学分析:

两组间营养评价、住院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间采用t检验, P<0.05表示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采用营养状况和生长风险筛查工具 (STRONGkid) 评价实验组151例患儿中共计52例营养不良类疾病, 其中营养不良比例为11.3% (11/151) , 营养不良风险倾向患儿比例为27.2% (41/151) 。在营养支持方面, 实验组中营养不良和营养不良风险倾向的患儿均接受瑞能等肠内营养支持, 结果显示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7.9 d和13.4 d, 而且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同样表现出实验组营养支持后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9.3%和16.8%。免疫功能方面, NK淋巴细胞计数在实验组中营养正常者显著高于营养不良和营养不良倾向患儿 (31.5%±9.5%) VS (18.6%±6.48%) , 卡方值为46.32, P<0.05, 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3 讨论

临床上常见功能性消化不良 (Functional dyspepsia, FD) 患儿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 严重影响小儿的饮食和身体状况, 甚至影响小儿的生活质量和智力发育。用于评估患儿营养不良的营养风险评价的筛查工具较多, 而用于儿童营养风险筛查常见的是营养状况和生长风险筛查工具 (STRONGkid) [3,4], 分别根据疾病严重程度、食物摄入情况、体质量减轻水平、主观临床评估四个方面组成, 分为营养风险低、中、高度三个等级[5,6]。其中营养风险高度为临床上营养不良, 营养风险中度为临床上营养不良倾向。在实验组所有患儿中151例患儿中出现营养不良比例为11.3% (11/151) , 营养不良风险倾向患儿比例为27.2% (41/151) 。

本项目研究中主要围绕在营养支持方面, 实验组中营养不良和营养不良风险倾向的患儿均接受瑞能等肠内营养支持, 结果显示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7.9 d和13.4 d, 而且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同样表现出实验组营养支持后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9.3%和16.8%。

在患儿免疫功能方面, NK淋巴细胞计数在实验组中营养正常者显著高于营养不良和营养不良倾向患儿, 结果均证实营养状况和生长风险筛查工具 (STRONGkid) 筛选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且在营养支持角度上增加患儿的免疫功能有助于患儿的病情恢复和身体的康复。

综上所述, 营养状况和生长风险筛查工具 (STRONGkid) 针对营养不良和营养不良倾向患儿进行营养支持, 有助于降低患者住院时间和不良反应, 值得在临床上进行营养支持在消化不良患儿的治疗过程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Ganesh M, Nurko S.Functional dyspepsia in children[J].Pediatr Ann, 2014, 43 (4) :e101-105.

[2]陈慧敏, 刘喜红, 孙静, 等.402例住院患儿的营养风险筛查[J].广州医药, 2015, 46 (1) :46-48.

[3]Hulst JM, Zwart H, Hop WC, et al.Dutch national survey to test the STRONGkid 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tool in hospitalized children[J].Clin Nutr, 2010, 29 (1) :106-111.

[4]彭璐婷, 李荣, 赵卫华, 等.706例外科住院患儿营养风险筛查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3, 15 (10) :880-885.

[5]Rice N, Gibbons H, Mc Nulty BA, et al.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testing of a short nutrition questionnaire to identify dietary risk factors in preschoolers aged 12-36 months[J].Food Nutr Res, 2015 (59) :27912.

护理不良事件归因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统计2009年—2010年护理系统发生并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 共82例。按不良事件不同类别分类统计, 进行资料整理。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对95例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利用根本原因分析法, 对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一般描述性统计及百分率。

2 结果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由高到低依次为给药错误20例占24.39%, 管路滑脱17例占20.73%, 跌倒15例占18.29%, 烫冻伤9例占10.98%, 投诉、意外死亡、其他分别为7例, 各占8.54%。

3 讨论

3.1 建立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上报体系

无惩罚呈报属安全文化范畴, 是指在差错发生后, 不是惩罚犯错者, 而是寻找导致差错原因, 改进相应流程。其目的一方面从经验中学习, 另一方面分析危险因素和事态发生发展的趋势[2]。因此, 主动上报是实现改进的前提, 它需要护士转变理念, 清楚上报是为了避免同类差错事件再次发生, 对护理安全有预警作用。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可分为强制和自愿两种形式[3]。自愿报告是指当事人或不良事件发生部门, 在管理部门未知晓的前提下主动将不良事件进行上报的一种形式, 包括导致病人伤害或伤害非常小的差错 (包括临界差错) , 是前者的重要补充, 也是最难被暴露的部分。护理事件上报可有多种形式, 如网络直报、电话上报、书面上报等。

3.2 归因分析

调查显示, 护理不良事件排在前3位的是:给药错误、管路滑脱、跌倒, 与李香娥[4]调查结果相似。在82例护理不良事件中, 给药错误发生频率最高20例, 占24.39%。分析原因:①人力不足, 床边双人核对未能落实导致事件发生。如床边治疗时, 无双人核对致给药对象发生错误。未根据住院病人数量安排足够的人力, 导致护士在工作时“赶”工作, 如转抄医嘱时剂量、用法错误, 漏写皮试等。②工作流程有缺陷, 如医嘱为甘露醇125 mL静脉输注, 执行时未将剂量按医嘱要求配制好, 而是将250 mL的液体直接给病人接上, 输半量再将其换下, 导致输入剂量错误。又如口服的液体无标示, 导致口服药液用做静脉给药。③护士安全核对意识缺失, 无落实“三查七对”制度, 如转床病人病历资料无及时标注转床, 医嘱录入时只看床号, 导致录入错误;查对时只查对床号, 未查对姓名, 最终导致用药错误。研究显示[5], 护士自身对护理风险意识不足是导致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直接因素, 而护士缺乏安全核对意识是导致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的间接因素。改进措施:首先进行弹性排班, 保证治疗护理高峰时段人力充足, 落实好查对及床边双人核对制度。其次对护士进行职业安全教育, 安全查对制度不仅是保护病人安全, 同时也是保护护士职业安全。再次改进工作流程, 严格按医嘱药物剂量配制药液, 防止执行剂量不准确。

管道滑脱17例, 居第2位, 占20.73%, 脱出的管道有胃管、尿管、PICC管、气管插管和气管套管。分析原因:①镇静药品剂量不足, 病人躁动致管道滑脱或拔出居首位, 为8例。②清醒病人难以耐受不适, 自行拔管7例。③固定方法不正确或不稳妥致管道脱出2例, 如PICC置管病人对3 M贴膜过敏, 皮肤骚痒, 无使用保护套固定, 病人睡眠中挠抓皮肤时将管道拉出。又如气管套管固定过松, 病人剧烈咳嗽时套管脱出。因此, 带管病人需加强与医生的沟通, 防止因病人躁动意外脱管;其次固定方法应正确稳妥, 保证做到有效固定;清醒病人告知病人管道留置的重要性及脱管的危害, 取得病人的主动配合。

跌倒15例, 居第3位, 占18.29%。对病人年龄进行统计显示, <70岁3例, ≥70岁12例, 占80%, 高龄病人是跌倒的高危人群。改进措施:制订防跌倒相关措施, 其中住院年龄≥70岁的病人, 入院24 h完成防跌倒评估, 以识别高危病人。其次, 提高护士的评估能力, 准确识别高危病人, 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教育, 如使用镇静药物易致跌倒, 应告知服药的时间, 服药后注意事项, 得到病人的配合, 提高病人防跌倒的依从性。

发生烫冻伤9例, 占护理不良事件10.98%。老年病人热水袋烫伤5例, 术后病人热水袋烫伤3例, 冰敷降温时致冻伤1例, 老年病人和术后病人是住院病人烫伤的高发人群。其中7例是家属擅自给病人使用热水袋造成。因此, 手术病人术前、老年病人入院时应做好家属的宣教工作, 勿自行给病人使用热水袋, 尤其目前市场上出售的电热水袋, 使用时温度较难掌握, 而老年病人皮肤感觉功能减退, 对热不敏感, 极易造成烫伤。

在7例投诉事件中, 院内工作人员投诉2起, 住院病人投诉5起。分析原因:服务态度不满意4例, 技术操作原因3例。因此, 需提高护士的语言沟通能力, 提高服务意识。低年资护士加强技能训练, 注意新老搭配的排班原则, 工作中互补。其次在工作高峰时段安排充足的人力, 避免护士因“赶”工作影响工作质量。

4 小结

建立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上报体系, 目的是从经验教训中学习[6,7,8,9,10], 有助于护理管理者及时了解并掌控护理事件, 及时采取主动的干预措施, 有效减少恶性事件发生, 减少不良后果。归因分析是以结果为导向的护理管理, 通过统计分析, 可以发现事件发生的原因, 并针对问题采取相应措施, 使护理安全质量得到提高。

摘要:[目的]通过对护理不良事件的归因分析, 寻找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薄弱环节, 为护理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 对某三甲医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护理系统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类统计, 用归因理论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结果]护理不良事件排在前3位的依次为:给药错误20例占24.39%, 管道滑脱17例占20.73%, 跌倒15例占18.29%。[结论]使用归因理论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 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减少给药错误、管道滑脱和跌倒的发生, 能有效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护理不良事件,归因分析,护理管理

参考文献

[1]李漓, 刘雪琴.我院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建立与实施[J].中国护理管理, 2007, 7 (11) :54-55.

[2]徐慧敏, 黎萍, 徐勤蓉, 等.无惩罚呈报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 2010 (4) :65-67.

[3]Michael RC.Why error reporting systems should be voluntary[J].Brit Mde, 2000, 320 (737) :728-729.

[4]李香娥.43例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和防范措施[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19) :69-71.

[5]杨莘, 王祥, 邵文利, 等.335起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2) :130-132.

[6]任仲杰.美国的医疗差错和不良事件报告系统[J].医院管理杂志, 2006, 22 (6) :425-427.

[7]戴慧珊, 施雁, 毛雅芬.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的研究现状及思考[J].护理研究, 2009, 23 (8B) :2137-2138.

[8]吴君, 黄正新, 黄小红, 等.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的设计[J].护理研究, 2011, 25 (6B) :1537.

[9]肖爽, 赵庆华, 肖明朝, 等.不良事件信息化管理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11, 25 (3B) :726-727.

护理不良事件公示体会 篇8

关键词:护理质量,公示制

提高护理质量是医院管理永恒的主题之一, 减少或消除护理不良事件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前提之一。我病区自2011年开始, 建立护理问题沟通本, 主要公布护理不良事件, 也公布上级新的精神、好人好事等, 对提高护理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为一所三级综合医院, 心内五病区开放床位40张, 2011年收治住院患者1050例, 2012年收治住院患者1193例。护理人员15人, 均为女性, 年龄19~41岁, 平均27.3岁。职称:副主任护师1名, 主管护师1名, 护师5名, 护士8名。学历:本科1名, 大专14名。

注:t=5.1961, P<0.001

1.2 方法

1.2.1 护理不良事件公示法

(1) 公示内容:建立护理问题沟通本, 结合本科实际情况, 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公示, 内容包括:a.规章制度方面:如着装不规范、核心制度未落实、无故不参加业务学习等。b.操作不规范:如留取标本不合格、操作时着装不规范、手消毒不及时等。c.护理文书书写:如书写不认真、不及时、签名不易辨认、书写不合要求等。d.一级质控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有问题、有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 并跟踪检查。另外公示各种新的质量标准, 平时工作中易出现的问题及好人好事。 (2) 公式时机:根据公示内容, 采取立即公示、反复公示等形式[1]。a.立即公示。护理检查结果、护理质量标准、护理文书书写、操作等, 一般采取立即公示。b.反复公示。对未能纠正的工作质量问题、重要信息采用反复公示。每个问题公式都有责任人, 一般问题因为牵扯到责任人在岗与否, 2日内整改;需立即整改的即通知到本人;并进行跟踪检查。对反复出现的问题在每月护理质量检查评价分析会上向全科护士反馈。

1.2.2 评价方法

根据我院制定的《护理质量标准化管理方案》及三级医院评审标准, 由一级质控组成员每月有计划的进行检查, 护士长随时检查, 根据分值评为合格或不合格。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行χ2检验, 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公示制实施前后护理质量合格率比较, 见表1。

3 讨论

公示制在各行各业中运用十分广泛, 特别是各级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等[2], 我院护理部每月反馈护理质量检查结果, 我科建立护理问题沟通本, 护理人员在上班期间可随时翻阅, 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 同事之间互相监督, 双向控制, 各种护理质量都有提高, 住院患者满意度由实施前的82%提高到达96% (P<0.001) 。

3.1 调动全科护士参与护理管理的积极性。

护理质量控制检查是目前应用广泛且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护士长及一级质控组成员对检查标准熟悉, 护士了解肤浅片面, 有可能出现偏差[4]。护士在查看公示内容后, 间接学习管理的相关知识, 增强管理意识, 主动参与管理。为了减少被公示次数, 护士主动服务意识增强, 争做标兵的意识也增强。

3.2 公示制有利于护理质量控制规范化。

护士平时忙于治疗、护理, 对相关制度、职责理解不全面, 执行有偏差, 通过公示, 护士对规章制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理解。对于检查者, 检查结果的公正与否也体现在公示的内容中。

3.3 有利于护理人员学习, 为护士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

公示内容详细描述了质量检查控制中发现的问题, 每位护士看后可检查自身的工作, 防止同类问题反复出现。另外, 公式有好人好事, 调动了广大护士工作积极性。

3.4 公示中一项重要内容之一是追踪检查。

追踪检查可保证护理质量可持续改进。

综上所述, 护理不良事件公示, 使护士明确自身价值, 确立工作目标, 积极改正错误, 形成良好的职业修养, 养成良好的慎独精神, 提高科室护理质量, 保证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1]闻曲.护理管理中护理质量公示制的实践[J].护理学杂志, 2011, 26 (7) :39-41.

[2]曾芳.护理公示制度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7, 24 (3) :91-92.

[3]曹艳霞.病区护理质量管理监控体系建设及思考[J].现代护理, 2007, 13 (6) :531-532.

脑外科护理不良事件与防范 篇9

关键词:脑外科;护理不良事件;防范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6-156-01

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临床医疗与护理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各类因素导致患者的诊疗与护理阶段中出现的风险事件也常常发生,临床护理风险即患者在护理过程中面临的各种不安全事件,这贯穿于患者的整个护理过程之中。脑外科科室具有患者数量多、病情变化快的特征,护患纠纷与意外事件的发生率也较高,因此,在脑外科的日常护理工作中,降低护理风险,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也成为护理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下面就针对我院脑外科护理中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1年1月到2013年1月收治的在我院脑外科住院并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介于27.5到69.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5±2.3)岁,在30例患者中,3例颅内骨折、5例脑挫裂伤、8例头部外伤、14例脑出血[1]。

1.2 方法

收集以上30例发生护理不良事件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分析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根据发生的原因分析有效的对策,防止不良事件的二次发生。

2 结果

根据统计,在发生的30例不良事件之中,由于患者个人因素出现意外拔管的共8例,占26.7%,由于留置管没有按照规定拔除引致的静脉炎共8例,占26.7%,由于护理人员没有按照相应规章制度进行检查,出现用药错误的共3例,占10.0%,基础护理工作不到位的共3例,占10.0%,对仪器使用和管理不当的共3例,占10.0%,未对患者进行检查而出现轻度压疮的共4例,占13.3%,由于病情发现不及时引发的不良事件共1例,占3.3%。护理不良事件构成情况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班次详见表1和表2.

3 讨论

脑外科患者具有病情危急、变化快的特征,在术后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如果在护理的过程中稍有疏忽就有可能酿成严重的后果,不仅影响患者的健康,也会引致医疗纠纷,对医院声誉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脑外科护理工作中,提高护理质量,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也成为护理工作中的重点也难点。根据本组研究的调查显示,脑外科护理不良事件主要集中在意外拔管、静脉炎、用药错误、基础护理不到位、仪器使用或管理不当、轻度压疮以及病情发现不及时几个方面。从不良事件发生的班次来看,正常班次的发生率最高,为50%,最低为中午班次。出现不良事件的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

3.1 患者原因

脑外科患者大多由于创伤、手术、肿瘤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程度不一的精神障碍,在护理工作中,不配合治疗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此外,由于舌下神经、迷走神经受损也会出现咳嗽反射障碍或者吞咽困难,这就会导致患者出现误吸、窒息、肺部感染甚至呼吸骤停的情况,此外,当患者处于强迫体位和长期卧床的状态下,也会由于局部皮肤受压而出现压疮和皮肤感染的情况。

3.2护理人员原因

护理人员对于制度与岗位职责落实不畅、对护理安全管理的重视度不足、对患者病情变化观察不仔细等均会给脑外科的护理工作埋下一定的安全隐患,与此同时,在医疗技术的发展下,各类新型医疗器械也层出不穷,如果护理人员没有主动的进行学习,就会由于专业技能的频发引发护理不良事件。此外,脑外科护理人员长期处于高负荷的工作状态下,常会出现精神不集中的情况,这也是出现不良事件的原因之一[2]。

3.3 管理原因

根据脑外科患者的护理特点,在以后的护理工作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护理工作中要做好留置管的固定工作,严格按照规章流程进行护理,保证引流管的畅通,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并根据护理和治疗的实际要求,采取一种适当的体位,此外,在护理时,要特别注意患者卧位的安全,防止压疮的产生。

其次,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医院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水平,加强其工作的责任心,从每个环节入手,把握好护理细节,将不安全因素扼杀在摇篮中[3]。

最后,要制定好完善的护理程序和紧急预案,加强对重点监督制度的落实,做好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同时,科学的安排好护理人员的工作流程,防止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综上所述,脑外科护理不良事件时由于多种因素造成,为了防止这类不良事件的发生,必须要制定好完善的防范措施、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这样才能够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李俊华.脑外科护理不良事件与防范[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09(15):51-52

[2]吴莹珠,王小梅,汪荣姬,陈兰.神经外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和防范措施[J].临床医学工程,2011,12(15):112-113

[3]田宏芳.神经外科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和防范措施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12(10):66-67

作者简介:

临床不良事件的应对策略 篇10

1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

此类事件究其原因有其特定的社会因素和人为因素。比如社会经济因素、医疗资源配比不协调、医疗保障机制不健全、医药市场领域内的不正当竞争等, 使患者把对相关制度和体制的不满转嫁为对医疗机构的不满, 而个别医务人员收受回扣等行为, 也损害了全体医务人员的形象, 加之社会传播和个别媒体的不良导向, 也影响社会公众对医疗机构的自主判断和评价, 使患者对医疗机构的信任度下降。而个别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以及医疗护理服务不到位等人为因素也成为导致医患矛盾的原因之一。

2应对策略

2.1 建立和谐的医患、护患关系

良好的医方与患方关系要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护士是与患者接触最密切的一个群体, 做好新入院患者的接待工作, 会给患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熟练的技术操作、专业的健康指导和良好的服务态度也是赢得患者信任、增加患者安全感的重要方面。此外, 真诚地帮助患者解决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如解析医疗费用明细、说明各项治疗的目的及作用, 以及帮助患者解决进餐、打水等生活难题[1], 会使患者感到温暖, 使他们体会到被尊重与被理解, 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 有利于医护人员顺利地开展工作。

2.2 医务人员应对不良事件的态度

工作中一旦突然发生变故, 患者和家属会有怀疑、焦虑、愤怒等心理状态, 同时也有希望得知事情发展的具体后果、得到医务人员帮助的心理需求。医务人员作为第一责任人 (即当事人) [2], 积极地干预和引导与消极被动地处理问题, 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医务人员应针对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特点, 从患方需要的角度出发, 积极主动地处理问题。首先医护人员要表现得沉着冷静, 无论院方是否负有责任或过错, 都要安抚患者和家属, 同时了解患方的需求, 积极引导, 为解决问题寻找出口, 化解矛盾。推诿和逃避, 只能让患者认为院方是因为有过失而不敢承担责任。而与患者建立有效的沟通, 从患方的利益和角度出发, 积极地想办法找措施, 并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方案, 供患者选择。这样患方认识到医院的态度积极而诚恳, 是替患者着想值得信赖的, 因而采纳院方的意见, 给与医院必要的理解和配合, 从而使医院变被动为主动并最终使不良事件得以妥善解决。

此外, 在处理不良事件过程中医务人员要把握尺度, 做到不卑不亢, 不能让患者左右我们的情绪或陷入责任纷争的泥潭, 即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又要有积极正确的应对措施, 力争使双方能够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的平台, 为事件的解决奠定一个相对平等、相互信任的良好基础。

2.3 提供有说服力的相关资料

发生不良事件后, 医务人员要认真分析出现问题的可能因素, 及时收集相关资料和证据 (包括人证和物证) , 为我们处理这类事件提供可靠的和有力的依据, 做到有证可举。比如保留有异议的药品或器材, 提供药品说明书, 或通过实验的方法提供证据, 给患者合理的解释和说明, 消除疑虑。

2.4 把握解释沟通的分寸和技巧

对于一般性医患矛盾, 如果是我们工作上的缺陷给患者造成不满, 那么要真诚地向患者道歉, 安慰患者, 并向患者解释原因, 以取得患者的谅解。如果在处理矛盾过程中, 双方出现言辞过激, 我们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绪时, 先期处理人员可以暂时回避, 请其他人员协调解决, 避免医患纠纷的进一步加剧。如果后果严重, 当事的医务人员没有能力独立处理, 必须上报上级领导, 及时讲明事件真相, 切忌隐瞒不报, 使院方处于被动。需要引起医务人员注意的是, 与患者和家属沟通说明时, 要视患方的情绪和态度做适度解释, 不能一味地要求患者理解自己的所作所为, 而忽略了患者的感受, 我们需要注意医疗活动不仅要合理, 而且要合情。

2.5 多渠道解决矛盾

在处理不良事件时, 会出现医患双方不能相互谅解、达成共识的情况, 作为院方, 为了有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减轻不良事件对医院的负面影响, 应尽快寻找解决事端的途径。比如请医患双方都比较知近的熟人作为中间人, 进行沟通和调解, 达成解决问题的共识;或者以某位家属作为突破口, 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 促使其从中协调, 有利于事态向好的方向转化。

2.6 转化目标、化解矛盾

患者和家属在就医过程中, 对治愈疾病的期望值较高。但是由于现代医疗技术的局限和所患疾病的不同, 患者的愿望得不到实现、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 就会产生挫折感, 产生不满情绪。作为医务工作者有必要帮助患者和家属放弃原有的目标, 用替代性满足的方法帮助他们获得新的满足, 如:用家庭的亲情、诊疗技术的先进性、所在医院的优势等劝慰患者和家属, 使他们从挫折的不快和失望中解脱出来。因此, 医务人员不仅要治病救人, 还要善于做一名引导者。

当今的医患关系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 也是社会的敏感话题, 处理好医患关系、创造良好的医疗服务氛围, 是医患双方都需要的。面对医患矛盾, 医务人员应该掌握处理方法, 化解矛盾,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于恩彦.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8, 24 (10) :683-685.

上一篇:国际产业资本下一篇:指导学生语文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