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不良事件

2024-07-29

常见不良事件(共10篇)

常见不良事件 篇1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工作中, 不在计划内、未预测到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 常称为护理差错和护理事故。由于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动态性、直接性和具体性的特点, 任何一项护理活动执行不当均可影响患者安全, 即使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核心制度, 仍有可能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尤其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 高新技术的应用, 更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难度和风险系数。现就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及对策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12月, 我院共收治住院患者6 859例, 其中男3 781例, 女3 078例, 共发生常见护理不良事件21起, 发生率为0.31%。其中给药差错8起, 患者跌倒6起, 药液外渗4起, 压疮3起。

1.2 方法

对2010年全年全院发生的四类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原因分析, 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包括加强护理管理, 强化护士培训, 督促护理工作制度的落实等, 明显降低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2 原因分析

2.1 给药差错

发错药、打错针、漏发药、漏注射居护理差错的首位[1]。2010年我院共发生给药差错8起, 其中静脉输液差错3起, 漏输液体或量不准确3起, 口服药发错患者2起。

2.1.1 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操作过程中护士未“三查十对”, 造成张冠李戴或看错药名、剂量等。

2.1.2 个别护士责任心不强, 工作中马马虎虎, 漫不经心, 查对不认真, 对于药名、患者姓名相像时, 错发药物。

2.1.3 交接班不认真, 特殊药物给药前未仔细交接, 接班护士未认真检查是否还有其他治疗未做, 特别是夜班。护士注意力不集中时易出差错, 如漏发药、漏注射时间多发生在16:00、18:00、24:00。

2.1.4 护士的药学知识掌握不够, 对本科常用药物的名称、作用、用法不熟悉, 常规药品的作用与患者不相符时, 未能及时更正。

2.2 跌倒

跌倒是指身体的任何部位, 因失去平衡而意外触及地面或其他低于平面的物体, 是老年患者常见的伤害事件。2010年我院发生6起。

2.2.1 年龄因素

人随着年龄的增长, 各个器官功能退化, 感觉障碍, 视力、听力减退, 对外界的各种刺激反应迟钝, 易跌倒。每年约30%的老年人跌倒1次或多次, 而跌倒的概率随年龄增长而递增, 80岁以上老年人跌倒的年发生率高达50%[2]。据报道, 老年患者对预防跌倒认知的差异及意识的淡薄是跌倒难以避免的因素。

2.2.2 药物因素

因患者使用某些药物, 如降压药、控制血糖药、安眠药、镇静剂等, 特别是镇静催眠药、抗精神病药和麻醉镇痛药, 被公认为是跌倒的显著危险因素。

2.2.3 环境因素

患者入院后, 对病区环境不熟悉, 加上偶有地面潮湿、有积水、光线不足、地面不平等, 行走时稍有不慎极易跌倒。同时安全防范设施不足, 如马桶、走廊内无扶手、病床未加床挡, 床铺过高及座椅过低等均增加了老年人跌倒的发生率。

2.2.4 护士因素

在6例跌倒事件中, 发生在夜间有4例, 占总数的66.6%。夜间时段上班护士相对较少, 巡视病房次数少、间隔时间长, 客观上增加老年人晚间跌倒发生的危险性。

2.3 药液外渗

药液外渗是指静脉注射时, 药物不同程度渗漏到血管周围组织, 造成软组织肿胀、疼痛, 甚至引起软组织坏死。2010年我院发生4起。临床中以下几类患者在输液时易发生药液外渗。

2.3.1 患者因素

2.3.1.1 小儿、老年患者, 烦燥、意识障碍无法沟通的患者, 由于不配合, 血管脆弱或者感觉、知觉障碍, 容易发生外渗。

2.3.1.2 重症患者, 如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 由于微循环受损, 血管通透性增加, 容易发生外渗。

2.3.1.3 癌症患者发生药物外渗的概率较大, 因为癌症患者反复化疗, 静脉血管脆弱, 难以穿刺。

2.3.1.4. 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 血管硬化, 也易发生药液外渗。

2.3.2 技术因素

低年资护士缺乏临床经验, 对血管、局部解剖不熟悉, 易造成药液外渗。另外穿刺部位重复多次穿刺也是造成外渗的一个原因。

2.3.3 血管因素

外周静脉较中心静脉容易发生外渗;静脉炎的血管由于血管收缩, 血管内压力增加, 容易发生外渗;关节处、皮下组织少的部位由于活动度大, 易外渗。

2.4 压疮

压疮是指局部组织长期受压, 血液循环障碍, 局部组织持续缺血缺氧, 营养不良而致的软组织溃烂和坏死。2010年我院发生3起。

2.4.1 力学作用

造成压疮的三个主要物理力是压力、摩擦力和剪切力, 通常是2~3种力联合作用所致。持续性的垂直压力是引起压疮的最主要原因;摩擦力作用于皮肤, 易损害皮肤的角质层;剪切力是因两层组织相邻表面的滑行产生进行性的相对移位所引起, 与体位有密切关系。本组3例压疮, 都是因为皮肤与床铺出现平行的摩擦力, 加上皮肤垂直方向的压力, 导致剪切力的产生而发生的。

2.4.2

局部皮肤经常受潮湿或排泄物的刺激, 出汗、大小便失禁等使皮肤潮湿, 加上尿液和粪便的刺激作用, 局部皮肤的酸碱度发生改变, 使表皮保护能力下降, 皮肤组织极易破损, 形成压疮。

2.4.3 全身营养不良或水肿。

此类患者的皮肤较薄, 抵抗力弱, 受力后易破损;营养不良的患者皮下脂肪较少, 肌肉萎缩, 一旦受压, 局部缺血、缺氧而易发生压疮。本组发生压疮的患者中, 有2例营养较差, 尽管按时翻身, 在骨隆突处仍然出现压疮。

3 防范措施

3.1 给药差错的防范

护士是住院患者用药的直接操作者, 又是用药的最后把关者, 因此在防范用药差错中起重要作用。

3.1.1 强化护士培训。强化各项护理工作制度、职责、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 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 使护士懂得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提高风险意识;加强护士责任心的教育, 不断规范护理行为, 减少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3]。

3.1.2 认真落实各项护理核心制度。护士在操作过程中, 要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医嘱执行制度及交接班制度。用药前应认真检查药物名称、剂量、用法, 核对患者姓名等;操作后的查对尤其重要, 能使护士本人在第一时间内发现差错并及时纠正, 可将损害降到最低。

3.1.3 护士长在病区应随时巡视病房, 检查每名护士的工作质量, 尤其对新护士、责任心不强的护士, 更应注意环节质量的控制。为此我院护理部规定了护士长每日应至少4次查房, 对查出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3.1.4 各科护士长收集了本科常见药物及抢救药品的作用、副作用、注意事项等, 将其整理成册, 并定期对护士进行考核。

3.2 跌倒的防范措施

3.2.1 评估患者

自2011年起, 我院护理部制订了“患者跌倒、坠床安全评估预防记录本”, 要求护士对入院的60岁以上老年患者, 全面评估既往史、跌倒史、服药情况、睡眠及意识状况等。根据评分结果, 进行相应的健康宣教, 必要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3.2.2 环境管理

向新入院患者及家属详细做入院指导, 如病情允许, 搀扶患者亲临各处环境, 给予提醒安全防范之处, 并向家属及陪护人员交代清楚;如离开患者应加上床挡;将日常用品放于患者触手可及的地方;将呼吸器放在床头或枕边;夜间打开地灯、保持地面干燥。

3.2.3 加强管理

我院护理部将“预防患者跌倒”纳入质量管理考核, 并不定期进行检查, 拟定相应的预防对策, 确保执行。尤其对老年人、行动受限、意识障碍等易发生跌倒的高危人群, 更应多关心、多问候、多巡视、多观察, 确保每位患者的安全。

3.3 药液外渗的防范措施

3.3.1 加强护士基本功的训练, 力求一针见血, 提高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避开关节处, 穿刺成功后妥善固定好针头, 采用保护性约束, 尤其对小儿、老年人或意识障碍的患者, 有家属陪伴的教会家属正确的照顾方法。输液完毕, 正确拔针:先拧紧调节器, 除去胶布, 快速拔针;在针尖即将离开皮肤的瞬间, 迅速沿血管方向按压穿刺点及上方, 直至不出血为止, 时间为5 min~10 min, 切忌来回揉动。

3.3.2 近2年来, 我院推广使用静脉留置针, 因为留置针导管软, 不易损伤血管, 而且可保留3 d~5 d, 避免反复穿刺, 可保护血管。

3.3.3 加强护士责任心教育, 严格按护理级别巡视患者。一般要求扎上液体后30 min之内护士要巡视病房1次, 检查穿刺部位及液体点滴是否通畅, 以及患者的反应, 如发现药液外渗, 应立即更换注射部位。输注化疗药物或是其他容易引起组织坏死的药物时, 护士要进行床头交接班。

3.4 压疮的防范措施

3.4.1 评估患者

2011年起我们开始使用“压疮评估表”, 从意识、营养、循环、用药等方面对患者进行评估打分, 对于高危人群要进行健康宣教及予以必要的防范措施。

3.4.2 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

对长期卧床患者建立翻身卡, 每2 h翻身1次, 必要时缩短间隔时间, 并使用海绵垫、气垫等, 使支撑体重的面积加大, 减小压力。对易受压的骨隆突处, 可用软枕、海绵垫等架空, 以减轻其对局部组织的压力。

3.4.3 避免局部潮湿等不良刺激

保持患者皮肤和床单清洁、干燥是预防压疮的重要措施。对大小便失禁、出汗及分泌物多的患者, 应及时洗净擦干, 局部皮肤涂凡士林软膏;不可让患者直接卧于橡胶单或一次性床单上;保持床铺、被服清洁、干燥, 无皱褶、无渣屑。对于易发生压疮的患者, 护士每次巡视病房时都要检查床铺是否合乎要求。

3.4.4 加强营养

评估后如患者营养不良, 护士应做饮食指导: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应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为主, 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和组织修复能力。不能进食的患者和医生协商, 静脉补充营养。

4 结果

通过对2010年全年发生的四类护理不良事件原因进行分析, 并有针对性地实施相应护理防范措施, 我院2011年全年发生护理不良事件8起, 减少了62%。

5 讨论

研究显示:有些护理不良事件虽然难以避免, 但如果在日常护理工作中, 加强护理管理, 注意护士队伍的在职培训, 尤其是新护士的培训, 认真督查各项护理工作制度的落实, 同时做好健康教育工作, 可以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高危因素, 从而使其发生的概率降至最低。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 对2010年1月—12月我院发生的21起常见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 并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结果 通过对2010年全年发生的四类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 并有针对性地实施防范措施, 2011年全年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发生8起, 减少了62%。结论 加大护理管理力度, 提高护士队伍的整体素质, 可有效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唐玉平.14起护理差错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5, 26 (10) :1220.

[2]林琳, 范文霞, 李斌.住院老年病人跌倒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5, 18 (2) :215.

[3]何洁文.护理行为中的安全问题与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 (18) :2405.

常见不良事件 篇2

肿瘤科突发事件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制度

(前言)

为加强突发卫生事件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管理工作,提供及时、科学的防治决策信息,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现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制度》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院及我科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1、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要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的应急工作原则,建立应急管理网络,并行使相应的权力和职责,请有关科室和相关人员应通力合作,保证各项应急工作的顺利执行。加强法制观念,依法应对突发事件。一旦突发事件发生,立即启动应急系统。首先值班医师在保证患者生命体征得前提下,尽快报告科主任、医务科、分管院领导等。

2、应首先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通讯设备、医疗救护设备、救治药品、医疗器械、防护物品等物资的调配和储备,做好各种保障工作。服从卫生主管部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统一指挥。

3、按照法律要求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时,应立即用电话通知相关管理人员(如科主任、护士长),由管理人员报告医务科、分管院长、护理部等,由相关负责人组织相关专业科室人员参与处理突发事件。任何人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要求医务科根据病人的情况,尽快成立专家救治小组,并立即进入紧急工作状态,全面负责病人的救治工作,如本院不能解决的,立即请有关医院急会诊。救治小组由本科主任、经治医师、护士长、指定专家、护理部、医务科、院领导等组成。救治小组成员在接到通知后,立即到指定的地点集合,共同商讨救治措施,提出救治方案。我科室人员应详细作好记录,严格执行救治小组提出的治疗方案,不得擅自修改救治措施。救治小组认为需要请外院会诊的,由救治小组提出会诊医师的科别,我科医师开出会诊单,医务科联系医师。救治情况及时向院领导汇报。

4、对因突发事件致病的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对就诊病人进行诊疗后书写详细、完整的病历记录;对需要转送的病人,应当按照规定将病人及其病历记录的复印件转送至接诊的或者指定的医疗科室或医疗机构。有权要求在突发事件中需要接受隔离治疗、医学观察的病人、疑似病人和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在采取医学措施时予以配合。拒绝配合的,报公安机关依法协助强制执行,并配合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进入突发事件现场进行调查、采样、技术分析和检验,不得以任何理由予以拒绝。

5、对传染病要按《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的法律法律要求,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严格执行各项消毒隔离、医院感染控制等各项制度和措施,做好人员防护,防止交叉感染和院内感染的发生,做好污物、污水的无害化处理。

6、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任务,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信息监测报告制度并定期对医生和实习生进行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的培训。

内科护理不良事件分析与对策 篇3

【关键词】 内科;护理;不良事件;安全管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497-01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伤害事件并由原有疾病所致,而是由于医疗护理行为造成患者死亡、住院时间延长,或离院时仍带有某种程度的失能,包括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用藥错误、走失、误吸或窒息、烫伤以及其他与病人安全相关的护理意外。护理安全、护理质量是护理工作的核心,同时也是医院的命脉和根本。加强护理风险和患者安全管理,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前提和保证。为了保证患者的治疗护理安全,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本文通过对我科2012年的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的研究,分析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及特点,探讨如何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防范。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为2012年1-12月发生在我科的11例护理不良事件。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64岁-76岁,平均73岁。11名患者均意识清楚,2名患者有肢体偏瘫。

1.2 护理不良事件分类 跌倒8例,烫伤1例,导管脱落1例,坠床1例。

2 通过对不良事件的分类对比分析,造成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主要有

2.1 护患比例失调,护理人员忙于大量的治疗、护理工作,不能及时巡视病房,满足患者需要。

2.2 护士对患者的评估能力不足和沟通不良。尤其是低年资护士,安全意识不强,对发现存在或潜在的非安全因素未及时干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发生在1-3年资护士9例,3-9年资护士2例,她们专业技术水平不高,业务能力差,缺少临床经验,对患者评估不全面,未及时进行动态的风险评估,对病人的入院宣教及康复训练指导不具体,不全面,不反复强调。

2.3 护士的护理安全防范意识差,对护理工作是一种高风险职业的认识不足,存在侥幸心理,操作不规范,观察不仔细,巡视不及时,交班流于形式。

2.4 监管不到位,护士长忙于日常事物工作,没有把安全管理放在重要位置,环节质量检查不仔细,没有及时发现问题,缺少事前控制,没有把不良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

2.5 基础设施不完善 个别病床无护栏,大部分病房无座便器。病区内加床太多,病人太拥挤,行走不方便;加之病人下床活动时,过道上无扶手,也未提供拐杖。

3 防范对策

3.1 加强护理人员的相关培训,尤其对新业务、新技术,人人参与,熟练掌握操作规程、护理常规及观察要点。对低年资护士应重点培训护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护理风险案例分析。

3.2 进行护理的规范化整顿,加强对低年资护士的专业知识培训,沟通技巧的培训,配制更多的护士、定期考核。

3.3 加强护理安全监控机制,科室成立安全管理小组,对科室护理安全进行检查。

3.4 对住院患者进行跌倒安全教育,由责任护士负责反复告知患者及家属跌倒发生的诱因、危害及防范措施。告知书一式二份,护士、患者或家属签名,一份交患者,一份入病历。

3.5 对危重、年龄≥70岁、有跌倒史及躁动等病人,入院时及时进行风险评估,床旁挂警示标识,并积极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且重点交接班。护士长不定期抽查对高危病人安全措施执行情况。

3.6 将病房内没有护栏的病床安装护栏,规范病人开水瓶放置的位置,为每个病房提供座便器;告知病人下床活动时,不要穿拖鞋,一定要有人陪同。

3.7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弹性排班,加强重点人员、重点时间段的环节质量控制,确保安全,提供护理质量。

4 结 论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我科的护理安全管理初见成效,护理差错事件明显减少,护士的风险管理意识增强,风险管理能力提高,护理安全管理机制处于良好、有序的运行中。

参考文献

[1] 李漓,刘雪琴.我院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建立与实施[J].中国护理管理,2007,7(11).

常见不良事件 篇4

关键词:护理,不良事件,防范措施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伤害事件并非原有疾病所致, 而是由于医疗护理行为造成患者死亡、住院时间延长或离院时仍带有某种程度的失能[1], 分为可预性不良事件和不可预性不良事件。包括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跌倒、用药错误、走失、误吸、烫伤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本文作者通过对医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的24例不良事件的分析总结了发生不良事件的原因, 以及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采取的防范措施[2]。

1 临床资料

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我院主动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24例。按内容进行分类:输液5例 (包括及时性、准确性、部位外渗) 、查对医嘱9例 (包括执行错误、漏执行) 、操作失误1例、标本送检2例 (标本采集不合格) 、患者跌倒坠床3例、服务态度引起的4例, 按不良事件责任护理人员工作年限分类:1~5年的15例、6~10年的9例。见表1。

2 原因分析

2.1 沟通不够:

语言对患者可以“治病”, 也可以“致病”, 护士的语言往往对患者起着潜在的双重作用, 良好的语言沟通可促进患者与护士的相互信任、尊重以及配合, 反之可成为导致疾病恶化的诱因, 引起护患纠纷和不良事件。

2.2 人员的能力:

患者入院后, 最关心的是医护人员的诊治水平和治疗效果, 因护理人员操作水平低, 速度慢、粗心大意, 再加上理论水平低, 对患者提出的质疑及咨询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或前后矛盾, 都将引起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度大大降低, 造成医患关系不融洽。

2.3 对患者的观察评估不及时、不全面:

护理人员的社会和临床经验不足, 观察能力不强, 不能及时准确的判断和预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并发症, 处理不当, 易出现不良事件的发生。

2.4 人力不足:

由于护理工作压力大、工作繁重、风险大、夜班多、待遇低等因素, 造成护理人员流失, 引起了护理人员严重不足, 超负荷工作, 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 体力精力透支, 身心疲惫, 导致护理人员的行为和态度发生了改变, 易怒等不良情绪, 注意力不能集中, 工作效率降低, 而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

2.5 信息的可信性:

由于护理人员在收集患者资料过程中信息来源的误差或存在主观判断, 都可造成患者的信息不准确或者不全。

2.6 未按操作规程和制度执行:

护士工作责任心不强, 护理操作不规范, 为了尽快完成任务, 常以不良习惯动作进行护理操作而引起患者的不满。在执行医嘱时不认真执行三查七对一注意, 造成医嘱漏执行或错误执行, 使患者感到恐惧和和失望, 丧失信任感。

3 防范措施

3.1 掌握语言沟通的技巧:

根据不同患者使用不同语言, 如对老年人要有耐心, 认真多次讲解, 对儿童要用亲切的语言, 减少患儿的恐惧心理, 对文化层次高的患者, 要讲究语言的科学性, 对文化层次低的农村患者, 要讲一些通俗易懂的语言, 简单明了。良好的语言是融洽人际关系, 尤其是处理好护患关系的保证, 也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前提。例如病房输液的患者很多, 恰巧又遇到需呀抢救患者, 这时护士人手不够, 有些患者的家属会来催促, 如果这个时候护士说:“没看见有人需要抢救吗, 急什么。”这样的语气, 难免引来一翻争吵。同样的情况, 换位很懂语言沟通的护士回答情形就不大一样, 他会给家属说:“现在正在抢救一个患者, 人手有点不够, 您耐心等待下。”听了这样的话, 相信患者家属肯定会理解。

3.2 加强业务培训, 确保护理工作质量:

不良事件和护理人员的能力与素质有着直接的关系, 应加强低年资护士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 通过每月进行的业务学习、护理查房、定期培训和考试考核, 使护士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技能和疑难患者的观察要点、护理要点和处理方法, 提高护士的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严格岗前考核和带教, 针对不同的培训内容选用不同的培训方式, 使受训者能更好的理解学习内容和操作方法, 从而增强培训效果[3]。

3.3 规范各项护理操作:

严格操作程序, 提高护士操作技能和准确率, 护理人员在工作繁忙时, 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各项操作按照常规进行, 不能简化程序, 熟练的操作技巧是患者评价一个护士技术好坏的重要方面, 要准确把握患者的心理状况, 以取得患者的信任。

3.4 合理排班, 注意新老搭配:

护理人员少, 工作强度大, 不能满足患者的护理工作的需求, 要在不断引进人员的同时, 合理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 依据工作量和患者病情的轻重对人员进行调整, 加强上午和夜间差错事故高发时间的人员安排, 采用灵活弹性排班, 充分体现护士的能级管理, 有效地合理利用人力资源, 充分发挥高年资护士有临床经验丰富、专业知识全面、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强的优势, 为低年资护士创造了更加安全、规范的工作环境, 在处理突发事件、危重患者的抢救、防范不良事件等方面起到指导和帮助作用[4]。

3.5 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责任心:

严格落实“三查八对“制度, 准确无误的执行医嘱。经常巡视、观察患者, 了解有无不适, 用药反应等, 准确收集信息, 对存在问题及时处理, 将差错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之中, 保证护理安全。

3.6 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

防范与减少患者坠床和跌倒的护理中应科学评分、科学管理, 认真落实护理措施, 落实患者安全告知制度, 特别是对儿童、老年人、孕妇、行动不便、痴呆及服用特殊药物的患者要主动告知坠床、跌倒的危险, 并给予警示标识、语言提醒等措施。

4 总结

从现实的护理工作中来看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是绝对可以避免的, 当然这跟工作阅历也是有直接的关系的, 在工作过程中应做到细心观察, 关注每一个细节、多与患者以及患者家属沟通、动作轻柔, 操作利落等[5]。

护理安全与法律法规有着密切的联系, 护理人员法制意识淡薄而造成的不良事件和纠纷时而发生, 必须提高护理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风险意识,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把高度的责任心、优秀的道德品质、精湛的操作技能、敏锐的观察力、认真的工作态度贯穿于每个工作环节, 以保证患者安全, 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国权, 范珍.护理风险的分类与管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7, 23 (2) :56-57.

[2]曹锦花.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44-47.

[3]李晓惠.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5 (5) :375-376.

[4]杨莘, 王祥, 邵文利, 等.335起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2) :130-132.

不良事件 篇5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是发现医疗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防范医疗事故、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促进医学发展和保护患者利益的重要措施。为达到国家卫生计委提出的病人安全目标,落实建立与完善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的要求,鼓励全中心各科室、每位职工能够及时、主动、方便地报告影响病人安全的不良事件或潜在风险,结合卫生部评审标准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一、目的

规范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主动报告,对不良事件进行全面报告,可增强全中心职工风险防范意识,及时发现不良事件和安全隐患,及时并有效避免医疗差错与纠纷,保障病人安全;通过将获取的医疗安全信息、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有利于发现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从中心管理体系、运行机制与规章制度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持续改进;提高对错误的识别能力,不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在中心发生的与患者安全相关的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凡中心内与患者安全相关的部门、科室、人员均适用。中心鼓励医务人员主动、自愿报告不良事件。

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定义和等级划分

(一)定义

不良事件是指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中心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病人的诊疗结果、增加病人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

(二)等级划分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按事件的严重程度分4个等级:

Ⅰ级事件(警告事件)—— 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

Ⅱ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 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病人机体与功能损害。

Ⅲ级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 虽然发生了错误事实,但未给病人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

Ⅳ级事件(隐患事件)—— 由于及时发现错误,但未形成事实。

四、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的原则:

(一)Ⅰ级和Ⅱ级事件属于强制性报告范畴,报告原则应遵照国务中心《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国发[1987]63号)、卫生部《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的规定》(卫医发[2002]206号)以及我中心相关规定执行。

(二)Ⅲ、Ⅳ级事件属于自愿报告系统范围,是强制报告系统的补充,具有自愿性、保密性、非处罚性和公开性的特点。

1、自愿性:中心各科室、部门和个人有自愿参与的权利,提供信息报告是报告人(部门)的自愿行为。

2、保密性:该制度对报告人以及报告中涉及的其他人和部门的信息完全保密。报告人可通过不良事件报告表、网络、信件等多种形式具名或匿名报告,相关职能部门将严格保密。

3、非处罚性:报告内容不作为对报告人或他人违章处罚的依据,也不作为对所涉及人员和部门处罚的依据。

4、公开性:对医疗安全信息及其结果进行分析,用于中心、部门和科室的质量持续改进,但对报告人和被报告人的个人信息参照保密性原则给予保密。

五、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报告内容

(一)报告事件资料(事件发生时间、地点、受影响的对象、相关人员、事件发生后的不良后果)。

(二)报告事件类别(如治疗、护理、药物、跌倒、手术、输血、感染、公共意外、治安、其它意外事件等)。

(三)事件发生后立即采取的处理措施。

(四)上报相关部门立即处置。

六、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上报

(一)报告形式

不良事件应早发现早报告,当发生不良事件后,当事人或当事科室要积极、主动进行不良事件报告。

1、书面报告,不良事件须填写《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记录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过程、采取的措施等内容报告相关职能部门;其中两类不良事件须填报特定报表:药品不良反应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填写《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

2、紧急电话报告,不良事件可能迅速引发严重后果的(如意外坠楼、术中死亡、住中心期间意外死亡等)紧急情况使用。

(二)报告部门

报告部门:发现不良事件,相关科室、人员按照不良事件报告原则、不良事件报告类别及报告形式,及时向相关职能部门主动报告进行处置。

1、医疗护理感染门诊相关不良事件:报告质量与安全管理科

2、药品相关不良事件、药品不良反应、器械相关不良事件:报告药剂科

3、后勤服务相关不良事件、治安相关不良事件、投诉相关不良事件:办公室

(三)报告程序

1、Ⅰ、Ⅱ级不良事件报告流程

主管医护人员或值班人员在发生或发现Ⅰ、Ⅱ级严重不良事件或情况紧急事件时,应在处理事件的同时先电话上报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处置,同时按中心相关部门对差错、事故报告处理制度的程序进行上报;当事科室需在24小时内填写《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并提交。

2、Ⅲ、Ⅳ级不良事件报告流程

报告人在24—72小时内填报《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并提交相关职能部门。

3、如发生或者发现已导致或可能导致医疗事故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时,医务人员除了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损害扩大外,应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应及时电话向医务科、办公室或护理部等相关职能部门报告,按中心《医疗纠纷(事故)处理办法》相关规定程序处理。

七、职责

(一)医务人员和相关科室:

1、识别并主动报告各类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2、提出初步的改进建议。

3、相关科室负责落实医疗不良事件的改进措施。

(二)各职能部门

1、指派专人负责收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

2、接到报告后立即进行协调和处理,向主管中心领导汇报,并调查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及管理等各个环节,制定对策及整改措施,督促相关科室限期整改,及时消除不良事件造成的影响。

3、负责对不良事件进行整理分析,向相关质量管理委员会报告,提出系统改进办法,在一定范围内开展相关教育培训,减少或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三)质量管理部门:

1、指派专人负责汇总各部门、科室报送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汇总表》。

2、对全中心医疗不良事件进行汇总和分析。

3、对发生频率较高的或重大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组织相关职能部门专题讨论,并提出改进建议,必要时上报中心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加以研究。

4、负责组织对全中心医务人员进行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知识的相关培训。

八、奖罚机制

由各职能部门提出,对主动、及时上报不良事件的人员和科室,将根据不良事件的具体情况给予免责、减轻处罚或奖励处理;凡发生严重不良事件但隐瞒不报的科室和个人,一经查实,根据事件具体情况给予当事科室和个人相应的行政和经济处罚。

(一)鼓励自愿报告,对主动报告Ⅲ、Ⅳ级不良事件且积极整改者,可免于处罚,对阻止重大安全事故发生的报告者予以200~500元现金奖励,给予相应科室年终中心长责任目标每件次0.2分的奖励。

(二)对于主动报告Ⅰ、Ⅱ级不良事件者,中心将根据事件处理结果酌情减轻或免于处罚。

(三)对于隐瞒不报经查实,视情节轻重给予200-2000元的处罚,同时发生严重医疗不良事件未主动报告的科室将取消年终评先评优资格;由此引发纠纷或事故的另按中心《医疗纠纷(事故)处理办法》进行处罚。

护理不良事件归因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统计2009年—2010年护理系统发生并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 共82例。按不良事件不同类别分类统计, 进行资料整理。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对95例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利用根本原因分析法, 对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一般描述性统计及百分率。

2 结果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由高到低依次为给药错误20例占24.39%, 管路滑脱17例占20.73%, 跌倒15例占18.29%, 烫冻伤9例占10.98%, 投诉、意外死亡、其他分别为7例, 各占8.54%。

3 讨论

3.1 建立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上报体系

无惩罚呈报属安全文化范畴, 是指在差错发生后, 不是惩罚犯错者, 而是寻找导致差错原因, 改进相应流程。其目的一方面从经验中学习, 另一方面分析危险因素和事态发生发展的趋势[2]。因此, 主动上报是实现改进的前提, 它需要护士转变理念, 清楚上报是为了避免同类差错事件再次发生, 对护理安全有预警作用。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可分为强制和自愿两种形式[3]。自愿报告是指当事人或不良事件发生部门, 在管理部门未知晓的前提下主动将不良事件进行上报的一种形式, 包括导致病人伤害或伤害非常小的差错 (包括临界差错) , 是前者的重要补充, 也是最难被暴露的部分。护理事件上报可有多种形式, 如网络直报、电话上报、书面上报等。

3.2 归因分析

调查显示, 护理不良事件排在前3位的是:给药错误、管路滑脱、跌倒, 与李香娥[4]调查结果相似。在82例护理不良事件中, 给药错误发生频率最高20例, 占24.39%。分析原因:①人力不足, 床边双人核对未能落实导致事件发生。如床边治疗时, 无双人核对致给药对象发生错误。未根据住院病人数量安排足够的人力, 导致护士在工作时“赶”工作, 如转抄医嘱时剂量、用法错误, 漏写皮试等。②工作流程有缺陷, 如医嘱为甘露醇125 mL静脉输注, 执行时未将剂量按医嘱要求配制好, 而是将250 mL的液体直接给病人接上, 输半量再将其换下, 导致输入剂量错误。又如口服的液体无标示, 导致口服药液用做静脉给药。③护士安全核对意识缺失, 无落实“三查七对”制度, 如转床病人病历资料无及时标注转床, 医嘱录入时只看床号, 导致录入错误;查对时只查对床号, 未查对姓名, 最终导致用药错误。研究显示[5], 护士自身对护理风险意识不足是导致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直接因素, 而护士缺乏安全核对意识是导致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的间接因素。改进措施:首先进行弹性排班, 保证治疗护理高峰时段人力充足, 落实好查对及床边双人核对制度。其次对护士进行职业安全教育, 安全查对制度不仅是保护病人安全, 同时也是保护护士职业安全。再次改进工作流程, 严格按医嘱药物剂量配制药液, 防止执行剂量不准确。

管道滑脱17例, 居第2位, 占20.73%, 脱出的管道有胃管、尿管、PICC管、气管插管和气管套管。分析原因:①镇静药品剂量不足, 病人躁动致管道滑脱或拔出居首位, 为8例。②清醒病人难以耐受不适, 自行拔管7例。③固定方法不正确或不稳妥致管道脱出2例, 如PICC置管病人对3 M贴膜过敏, 皮肤骚痒, 无使用保护套固定, 病人睡眠中挠抓皮肤时将管道拉出。又如气管套管固定过松, 病人剧烈咳嗽时套管脱出。因此, 带管病人需加强与医生的沟通, 防止因病人躁动意外脱管;其次固定方法应正确稳妥, 保证做到有效固定;清醒病人告知病人管道留置的重要性及脱管的危害, 取得病人的主动配合。

跌倒15例, 居第3位, 占18.29%。对病人年龄进行统计显示, <70岁3例, ≥70岁12例, 占80%, 高龄病人是跌倒的高危人群。改进措施:制订防跌倒相关措施, 其中住院年龄≥70岁的病人, 入院24 h完成防跌倒评估, 以识别高危病人。其次, 提高护士的评估能力, 准确识别高危病人, 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教育, 如使用镇静药物易致跌倒, 应告知服药的时间, 服药后注意事项, 得到病人的配合, 提高病人防跌倒的依从性。

发生烫冻伤9例, 占护理不良事件10.98%。老年病人热水袋烫伤5例, 术后病人热水袋烫伤3例, 冰敷降温时致冻伤1例, 老年病人和术后病人是住院病人烫伤的高发人群。其中7例是家属擅自给病人使用热水袋造成。因此, 手术病人术前、老年病人入院时应做好家属的宣教工作, 勿自行给病人使用热水袋, 尤其目前市场上出售的电热水袋, 使用时温度较难掌握, 而老年病人皮肤感觉功能减退, 对热不敏感, 极易造成烫伤。

在7例投诉事件中, 院内工作人员投诉2起, 住院病人投诉5起。分析原因:服务态度不满意4例, 技术操作原因3例。因此, 需提高护士的语言沟通能力, 提高服务意识。低年资护士加强技能训练, 注意新老搭配的排班原则, 工作中互补。其次在工作高峰时段安排充足的人力, 避免护士因“赶”工作影响工作质量。

4 小结

建立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上报体系, 目的是从经验教训中学习[6,7,8,9,10], 有助于护理管理者及时了解并掌控护理事件, 及时采取主动的干预措施, 有效减少恶性事件发生, 减少不良后果。归因分析是以结果为导向的护理管理, 通过统计分析, 可以发现事件发生的原因, 并针对问题采取相应措施, 使护理安全质量得到提高。

摘要:[目的]通过对护理不良事件的归因分析, 寻找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薄弱环节, 为护理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 对某三甲医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护理系统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类统计, 用归因理论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结果]护理不良事件排在前3位的依次为:给药错误20例占24.39%, 管道滑脱17例占20.73%, 跌倒15例占18.29%。[结论]使用归因理论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 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减少给药错误、管道滑脱和跌倒的发生, 能有效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护理不良事件,归因分析,护理管理

参考文献

[1]李漓, 刘雪琴.我院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建立与实施[J].中国护理管理, 2007, 7 (11) :54-55.

[2]徐慧敏, 黎萍, 徐勤蓉, 等.无惩罚呈报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 2010 (4) :65-67.

[3]Michael RC.Why error reporting systems should be voluntary[J].Brit Mde, 2000, 320 (737) :728-729.

[4]李香娥.43例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和防范措施[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19) :69-71.

[5]杨莘, 王祥, 邵文利, 等.335起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2) :130-132.

[6]任仲杰.美国的医疗差错和不良事件报告系统[J].医院管理杂志, 2006, 22 (6) :425-427.

[7]戴慧珊, 施雁, 毛雅芬.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的研究现状及思考[J].护理研究, 2009, 23 (8B) :2137-2138.

[8]吴君, 黄正新, 黄小红, 等.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的设计[J].护理研究, 2011, 25 (6B) :1537.

[9]肖爽, 赵庆华, 肖明朝, 等.不良事件信息化管理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11, 25 (3B) :726-727.

护理不良事件公示体会 篇7

关键词:护理质量,公示制

提高护理质量是医院管理永恒的主题之一, 减少或消除护理不良事件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前提之一。我病区自2011年开始, 建立护理问题沟通本, 主要公布护理不良事件, 也公布上级新的精神、好人好事等, 对提高护理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为一所三级综合医院, 心内五病区开放床位40张, 2011年收治住院患者1050例, 2012年收治住院患者1193例。护理人员15人, 均为女性, 年龄19~41岁, 平均27.3岁。职称:副主任护师1名, 主管护师1名, 护师5名, 护士8名。学历:本科1名, 大专14名。

注:t=5.1961, P<0.001

1.2 方法

1.2.1 护理不良事件公示法

(1) 公示内容:建立护理问题沟通本, 结合本科实际情况, 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公示, 内容包括:a.规章制度方面:如着装不规范、核心制度未落实、无故不参加业务学习等。b.操作不规范:如留取标本不合格、操作时着装不规范、手消毒不及时等。c.护理文书书写:如书写不认真、不及时、签名不易辨认、书写不合要求等。d.一级质控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有问题、有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 并跟踪检查。另外公示各种新的质量标准, 平时工作中易出现的问题及好人好事。 (2) 公式时机:根据公示内容, 采取立即公示、反复公示等形式[1]。a.立即公示。护理检查结果、护理质量标准、护理文书书写、操作等, 一般采取立即公示。b.反复公示。对未能纠正的工作质量问题、重要信息采用反复公示。每个问题公式都有责任人, 一般问题因为牵扯到责任人在岗与否, 2日内整改;需立即整改的即通知到本人;并进行跟踪检查。对反复出现的问题在每月护理质量检查评价分析会上向全科护士反馈。

1.2.2 评价方法

根据我院制定的《护理质量标准化管理方案》及三级医院评审标准, 由一级质控组成员每月有计划的进行检查, 护士长随时检查, 根据分值评为合格或不合格。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行χ2检验, 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公示制实施前后护理质量合格率比较, 见表1。

3 讨论

公示制在各行各业中运用十分广泛, 特别是各级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等[2], 我院护理部每月反馈护理质量检查结果, 我科建立护理问题沟通本, 护理人员在上班期间可随时翻阅, 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 同事之间互相监督, 双向控制, 各种护理质量都有提高, 住院患者满意度由实施前的82%提高到达96% (P<0.001) 。

3.1 调动全科护士参与护理管理的积极性。

护理质量控制检查是目前应用广泛且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护士长及一级质控组成员对检查标准熟悉, 护士了解肤浅片面, 有可能出现偏差[4]。护士在查看公示内容后, 间接学习管理的相关知识, 增强管理意识, 主动参与管理。为了减少被公示次数, 护士主动服务意识增强, 争做标兵的意识也增强。

3.2 公示制有利于护理质量控制规范化。

护士平时忙于治疗、护理, 对相关制度、职责理解不全面, 执行有偏差, 通过公示, 护士对规章制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理解。对于检查者, 检查结果的公正与否也体现在公示的内容中。

3.3 有利于护理人员学习, 为护士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

公示内容详细描述了质量检查控制中发现的问题, 每位护士看后可检查自身的工作, 防止同类问题反复出现。另外, 公式有好人好事, 调动了广大护士工作积极性。

3.4 公示中一项重要内容之一是追踪检查。

追踪检查可保证护理质量可持续改进。

综上所述, 护理不良事件公示, 使护士明确自身价值, 确立工作目标, 积极改正错误, 形成良好的职业修养, 养成良好的慎独精神, 提高科室护理质量, 保证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1]闻曲.护理管理中护理质量公示制的实践[J].护理学杂志, 2011, 26 (7) :39-41.

[2]曾芳.护理公示制度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7, 24 (3) :91-92.

[3]曹艳霞.病区护理质量管理监控体系建设及思考[J].现代护理, 2007, 13 (6) :531-532.

常见不良事件 篇8

近年来,随着骨科临床诊断和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骨科植入物在临床上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特别是脊柱外科、关节外科和创伤外科等领域内各种植入物的使用,一方面改善无数患者的肢体功能,甚至挽救患者的生命,大大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使骨科疾病的诊治水平有极大地提高。据专家推断,我国骨科植入物的年市场总量大约在130万件[2]。伴随着骨科植入物的大量使用,临床上出现的与骨科植入物有关的不良事件越来越多,国内有研究报道,骨科植入物可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5.87%[3]。国外股骨中下段骨折内固定术后接骨板断裂的发生率为7.3%,国内为6.8%[4]。

本文在统计分析1309例骨科植入物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检索结果,归纳总结骨科植入物常见不良事件的表现,分析可能发生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对1309例与骨科植入物有关的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采用Epidata3.02软件建立数据库,平行双录入,然后采用check模块进行逻辑检错,对录入的所有数据进行核对,控制录入质量。

采用计量学的方法对病例报告资料中患者性别、年龄、原患疾病、可疑不良事件的表现、事件后果、产品名称、不良事件评价等信息进行整理,并应用EXCEL 2003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1309例报告中,涉及患者年龄在1~92岁之间,平均年龄44岁;男女比例大约为3:1;绝大多数报告来源于医院,占总报告数量的93.3%;报告人也以医生居多,约占报告总数量的69.1%;骨科植入物的使用场所绝大多数在医院(92.7%),并且由专业人员进行操作(95.3%)。

2.2 原患疾病情况

1309例报告中,明确骨科植入物使用部位的,以股骨骨折最多,为249例;其次为胫、腓骨骨折,为143例;其他依次为锁骨、尺挠骨、肱骨、脊椎骨等部位骨折。

2.3 事件涉及产品情况

1309例报告当中,与骨板有关的不良事件最多,共888例,占报告总数的68.7%;其次为骨钉,共269例,占报告总数的20.6%。其后依次为人工关节、骨针、脊柱内固定器材等(见图1)。

与骨科植入物有关的不良事件常见表现为断裂、排异反应、伤口不愈合、松动、疼痛、弯曲变形等(见表1)。

2.5 骨科植入物常见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

综合以上对不良事件报告的统计分析结果,参考相关文献资料,现将骨科植入物常见不良事件发生的可能原因分析归纳如下。

2.5.1 断裂

与骨科植入物有关的可疑不良事件中,断裂最多,超过骨科植入物可疑不良事件报告的一半(57.1%)。其中涉及产品的骨板断裂最多(占报告总数的42.3%),其次为骨钉(11.7%),后面依次为骨针、骨棒、脊柱内固定、钢丝、聚膑器和人工关节。

从现在数据看,虽然与骨科植入物有关的断裂报告数量最多,但748例报告均属自发报告,且为回顾性资料,除极个别报告明确是患者自身原因(摔倒或者过早负重)导致断裂之外,多数报告缺乏产品质量检测结果,缺乏对事件发生原因的明确判断。

综合文献资料,骨科植入物断裂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产品质量问题、产品材料缺陷导致金属疲劳、医生对病人功能锻炼指导不当、病人负重过早等。具体归纳如下:(1)产品方面,如骨科植入物材料设计时达不到人体的应力要求,或者产品质量不能达到标准要求,在体内受到重复性应力以及生理、化学等作用,骨及周边软组织的剪力和持续承载,导致植入物断裂;(2)术者操作失误,包括材料选择不当,例如钢板过短、宽度不够;植入物放置部位不当、未用拉力螺丝钉固定、粉碎性骨折未能完好复位等;(3)病人方面,不遵医嘱,活动过早,引起植入物超强度工作发生断裂。

2.5.2 排异反应

排异反应也是骨科植入物常见的不良事件之一,占报告总数的17.3%。具体表现为局部发热、红肿、疼痛、伤口有渗出等。其发生原因[5],一方面可能是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较差,对周围正常组织产生刺激症状,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患者个体差异,使得植入物在人体微环境中发生电解反应,引起过敏反应、发生无菌炎症。

2.5.3 松动

不良事件表现为松动的报告当中,以骨钉最多,其次为人工关节和骨板。人工关节出现松动的原因主要有[6]:假体选择不当,自体髋臼与人工股骨头不匹配;假体安装位置不良;患者不遵医嘱,过早负重或者自身存在骨质疏松现象。8例关节假体松动的病人当中,有一例病人原患疾病为双侧股骨头坏死,其中右侧为坏死晚期,检查结果显示髋侧假体无长骨长入,因此判断松动与病人原患疾病关系较大。另有1例病人术后检查正常,7天后出现股骨头脱位,股骨柄与人工股骨头之间吸附力不够,怀疑存在产品质量问题。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例松动是由于器械之间的相互作用,即由于病人对并用的骨水泥产生排异而导致假体松动。

2.5.4 弯曲、变形

表现为弯曲、变形的报告共38例,其中骨板最多,其次为骨钉。最主要的原因可能为操作方面,由于医生置入角度、位置不当及应力过大等操作失误,使植入物达不到预定强度产生变形。其次还可能由于产品本身质量问题产生弯曲变形。

2.5.5 骨折不愈合

主要包括患者原因,操作原因,但也无法排除材料因素。其中患者原因在于手术后患者未能正确进行功能锻炼,过早完全负重、行走,破坏骨折局部的稳定性,引起钢板螺丝钉松动、脱出,髓内针弯曲等,造成手术失败,导致骨折不愈合。操作方面的原因[7]主要在于骨折未获得解剖复位或有骨缺损;骨折固定不牢固;选材不当;手术损伤过大,术中软组织、骨膜剥离过多,造成骨折端血液供应不足等。

2.5.6 其他

感染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术前准备不充分或者术中处理不当。其中,术中处理不当包括植入物消毒不彻底,抗生素未正确合理使用,手术室空气污染等原因引起。另外,也可能包括患者自身原因,如免疫力低下等,有一ICU病人使用骨科植入物后出现感染的报告。

值得一提的是,与骨科植入物有关的报告当中,有两例死亡事件,涉及产品均为骨水泥。骨水泥是一种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材料,其中的单体具有细胞毒性,进入血液后会使血压下降,脉搏加快,甚至心脏骤停,据报道其死亡的发生率大约为0.6%[8]。

2.6 预防措施

综合以上骨科植入物常见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可概括为产品原因,操作原因,以及患者原因。针对各种常见的不良事件,预防措施归纳如下。

2.6.1 生产企业应严格按照生产流程进行管理,确保生产过程符合规范。若骨科植入物不按制造工艺及设计要求进行生产,加工过程不按照机械力学原理加工,例如,如果与钢板纹理垂直方向切割,就很容易造成板材发生金属疲劳断裂,从而留下安全隐患。因此,生产企业应严格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进行生产和加工,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

2.6.2 选择的材料一定要有足够的强度和抗疲劳、抗磨损的能力,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无毒副作用,耐体液的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弹性模量接近于人的材料,如钴、铬、钼合金就是很优良的材料。

2.6.3 操作原因主要体现在患者适应证选择不当、骨科植入物规格、型号的选择不当及术者技术水平不高等;具体预防措施包括:(1)加强骨科医师的专业规范化培训,使术者对有关骨折内固定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充分解,从而减少骨折治疗上的失误[9]。(2)手术时必须减少骨膜损伤,保护好软组织,对一些复杂性骨折或伴软组织损伤严重的骨折可选用外固定架固定[10]。(3)通过提高手术室环境洁净度;强化手术人员手的无菌;控制手术时间等方式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11]。

2.6.4 患者原因手术者要依据患者骨折部位、年龄和身体状况,选择适宜的植入物,提供具体的功能锻炼指导,确保患者遵照医嘱执行,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例如,对于有金属过敏史的病人,发生植入物失效的可能性更大,应谨慎使用[12]。

3 结论

骨科植入物是临床使用非常普遍的矫形器械,其常见的不良事件包括表现为断裂、排异反应、伤口不愈合、松动、疼痛、弯曲变形等,这些事件的发生可能包括产品自身、操作者以及患者等方面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骨科植入物作为植入体内的器械,其长期安全性需要引起关注,一个为期30年的随访研究表明[13],风湿性关节炎和骨关节炎的关节置换术病人与普通人群相比有更高的癌症风险。

产房医疗不良事件22起分析 篇9

1 临床资料

2006年7月至2010年7月, 庆城县全县共住院分娩15 274例, 在分娩过程中共发生不良事件22例。其中会阴伤口愈合不良5例, 产道严重裂伤3例, 胎盘残留3例, 产后阴道纱布遗留2例, 产妇未进产房即分娩 (漏产) 2例, 晚期产后出血2例, 胎盘归属问题1例, 新生儿窒息2例, 新生儿锁骨骨折1例, 先天性成骨发育不全1例。

2 结果分析

综合分析22起产房医疗不良事件发现, 每一起不良事件的发生都有一定的诱因和后果[1], 且并不完全由医疗操作行为造成。引起产房医疗不良事件的原因依次为:助产士言行不规范、不谨慎引发15起 (68.2%) , 法制观念淡漠、未充分履行告知义务10起 (45.5%) , 工作责任心不强6起 (27.3%) , 专业技术不足导致4起 (18.2%) 。

3 防范对策

3.1 严谨语言行为, 保持和谐医患关系

规范服务行为、职业道德是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首要前提, 也是防范医疗纠纷的根本所在[2]。随着产科服务模式的转变, 人性化服务的要求逐步提高, 助产士与产妇零距离接触, 其语言和行为直接影响医患之间的良性沟通, 一句不负责任的语句或者一个不礼貌的行为, 都会造成产妇或家属的不理解, 就会引起纠纷。因此, 医护人员要掌握沟通技巧, 态度要诚恳谦和;说话要讲原则、带感情, 建立和谐的感情基础;交代病情时要负责任, 特别是对下级医院送上来的危重产妇。3.2强化法律意识, 维护医患的正当权益助产士在严格以《医德规范》要求自己的同时, 还要树立法律意识。 (1) 维护产妇及家属的知情同意权, 履行如实告知义务。例如:准备接产时, 助产士会根据产妇外阴发育情况和胎心情况, 选可能发生的危险, 争取产妇的同意和理解,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 认真做好分娩记录, 为不良医疗事件举证提供依据。助产人员在整个待产过程中, 应注重掌握产程中的自主处理权, 准确及时地观察胎心情况, 了解产妇的身心状态, 客观详实地记录完整的资料, 为举证提供直接的证据。 (3) 胎盘的归属。助产士应严格遵照执行卫生部的相关规定, 必要时在交给产妇家属胎盘时双方签字, 防止胎盘通过不正当渠道流失, 对疑有传染病的胎盘告知产妇并取得同意后由医院统一进行无害化处理, 以充分尊重产妇的权利, 减少不必要的纠纷。

3.3 严格制度教育, 强化执行意识, 提高工作责任心

分娩是产妇住院的关键, 病情变化快, 不可预知的突发事件多。因此, 产房规章制度的制定必须强调可行性和针对性[3], 使制度成为临床工作的指引, 并用制度的形式约束行为, 增强其执行的自觉性, 养成执行制度的良好习惯。 (1) 科室要严格执行奖惩制度, 加强质控, 制定各环节的质量要求和标准, 定期或不定期考核; (2) 定期组织产房内部进行安全隐患的自查、排查, 责任到人, 及时分析解决不安全因素; (3) 制定不良事件报告及讨论制度, 找出原因, 吸取教训, 以不断强化助产士的记忆, 增强其执行的自觉性和责任心, 严密观察产程, 仔细处理产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3.4 加强业务培训, 提高服务技能

产房工作繁忙, 紧急事件多, 助产士独立操作要求高, 技术性强。对新上岗的助产人员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代教, 且独立完成一定数目的顺产接生、难产处理, 通过科室助产技能考核, 取得卫生部母婴技术服务合格证后方可独立工作。科室要制定阶段性强化训练计划, 采用专业技能比武、业务骨干演练、带教及针对每一例医疗不良事件的原因进行整体培训等方式, 提高助产人员的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王远兰, 陈洁.25起护理纠纷分析与思考[J].临床护理杂志, 2006, 5 (3) :65.

[2]赵粉变, 李拽枝.分析护理不安全因素、重新认识护理与法的关系[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1) :72.

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及防范对策 篇10

1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

1.1 病情观察不到位

因有的患者往往不能准确表述自己的感觉, 而且还存在误导护理工作人员正确判断的情况, 不能把自己身体不适及病情变化信息正确反馈给医护人员, 而且大部分患者的病情信息都是由家属代为反馈, 这样就导致护理人员只能按照家属反馈信息来对患者进行护理, 没有做到亲自观察检查, 这样就导致患者的病情不能被护士完全的观察到, 可能因为问题不能及时的被发现和解决, 最后使患者的救治机会被延误, 最终发生护理不良事件。

1.2 护士对医疗器械的操作水平不高

由于有一部分护理人员不能熟练操作新的医疗器械, 致使抢救的最佳时机被操作不当而耽误;还有一部分护理人员因没有高水平的静脉穿刺技术, 不能快速完成穿刺而延误救治, 这些原因都是造成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关键因素。

1.3 护士的上进心缺乏

护士的工作由于是长期面对患者, 对于患者家属的责骂和眼泪、患者的死亡都已经有些麻木, 时间久了也会导致护理人员产生冷漠、压抑、思维狭窄等心理。这些负面心理表现在工作中为上心进缺乏, 对工作缺少热情和积极性, 工作态度很不严谨, 这些行为都会让患者家属排斥护理人员, 进而缺乏沟通造成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隐患。

1.4 个别护士工作责任心不强

在病患的护理过程当中, 仍然有部分护士人员因缺乏工作责任心, 不能对“三查七对”制度严格执行, 包括:操作前查、操作中查、操作后查、对姓名、床号、药品剂量、浓度、用药时间及方法。这些看起来很简单的规定却很容易被护理人员忽视。尤其是在工作繁忙时, 更是经常出现错用药物的情况。还有一些护理人员不能严格按照医嘱操作, 仅凭自己的经验来估计输液滴数, 从而操作, 导致输液过快或是过慢的情形时有发, 这些都是因工作责任心不强而导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1.5 医护患沟通不足

在护理人员工作期间, 由于缺少与患者及家属的交流, 对于患者使用的一些特殊药物的重要性没能让家属和患者明白, 导致出现部分家属为了减少患者痛苦而私下开活塞等事故隐患, 这些都会造成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2 护理中护理不良事件的防范措施

2.1 严格查对制度

为了能更好的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频率, 应该对护理人员实行医嘱严格查对制度, 并在护理安排中尽量安排职称高、责任心强的护理人员来担任医嘱工作, 并在繁忙时期多配备几名护士来分解责任护士的工作, 以此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2.2 加强护士管理工作力度

为了能更好的加强护士管理工作, 在日常工作中应禁止实习护士单独进行护理, 尽量安排临床经验丰富和责任心强的护理人员进行患者护理, 同时, 护士长应加强对护士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力度, 对护士实施奖惩制度。要规范护士的文书报告, 并加强医疗设施的日常管理, 以此来提高护士工作质量。

2.3 加强医护患沟通

护士人员为缩短护患双方距离, 提高护患双方情感交流, 应该增加在日常护理工作中与患者交流的时间与次数。应该对病房加强巡视, 严格执行医嘱, 能够及时准确地反馈病患的信息, 并对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良反应和应对措施进行告。在护理和治疗患者前, 应让家属做好心理准备, 以便能使患者和家属更好地配合治疗, 希望通过这些工作和流程的不断改进, 能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

2.4 有效提高护士的积极性

为了能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激励护理人员医院应该采用一定的倾斜政策, 如对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进行适当改善;对护理人员的工作待遇进行合理改革;使护理人员参观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增加;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宣传和培养工作, 进而提出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和劳动价值;从这一系列的激励政策中, 来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也能起到有效遏制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2.5 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

为了更好的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 必须要求护士人员着装规范, 行为举止合理, 树立护理人员在患者及家属心中的光辉形象和信用度。护理人员应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质, 提高护理专业水平和基础理论知识, 加强对观察能力的训练, 最大限度的培养护理人员的各种良好习惯, 以此来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科里还应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到更高级的医院去进行学习和培训, 使他们能够有得到更多新知识新技术的机会, 也使护理科的专业职能得到更好的推广。该科目前已经有90%的专业护理人员为专科学历, 有部分护士被患者评为“某一针”的荣誉头衔。为进一步强化掌握操作技术, 还应不定期考核。为让药械处于随时能用的完备状态, 要对急救药械责任人明确, 随时补差。对急救技术必须先培训后考核, 人人过关, 一步到位, 对护士的言行举止、仪表仪容等进行规范培训, 以督促护士逐步完善自我, 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3 讨论

病患护理工作因其护理对象的特殊性, 发生医疗护理事故的问题较多, 现从护士护理过程中易发生的事故等几个方面分析病患护理中易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并给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以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通过以上论述可知, 多方面因素与病患护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相关, 通过不断的采取相应防范措施来应对出现的问题,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据统计, 该院2008年护理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较2007年同期下降50%, 使护理质量提高了, 营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 构建了和谐的医护患关系, 并使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加了。

参考文献

[1]郭敏.浅谈病患护理工作风险意识及护理纠纷的防范[J].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2007, 4 (2) :189-190.

[2]程爱萍.病患护理投诉原因分析与防范对策[J].中国基层医药, 2006, 13 (11) :1910-1911.

[3]高翠林, 何敏.护理不良事件隐患及防范对策[J].山西医药杂志, 2007, 36 (3) :232-233.

[4]张春梅, 吴育萍, 郭建青.病房护理纠纷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护理研究, 2012, 20 (10B) :2637.

上一篇:社会教育活动下一篇:品味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