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精选3篇)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篇1
中心性肥胖又叫腹型肥胖,由于脂肪在腹部蓄积而成。中心性肥胖是代谢综合征的标志性特征,并对动脉血栓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1],近年来的研究显示,中心性肥胖患者多表现出促凝和低纤溶的状态,并对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细胞产生负面影响[2,3],因此对中心性肥胖患者进行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逐渐为临床所关注,同时对肥胖患者血栓风险的评估亦成为研究的重点[4]。本研究对中心性肥胖患者血浆中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on Willebrand factor antigen,v WF:Ag)进行检测,分析其血浆水平变化特征以及对患者远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评估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2010 年2 月-2012 年2 月于我院体检中心查体的155 例中心性肥胖患者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男107 例,女48 例;平均(43±14)岁;男性腰围≥102 cm,女性腰围≥88 cm,腰围/ 臀围为男性>1.0,女性> 0.9;选择72 例非中心性肥胖患者为肥胖对照组。男50 例,女22 例;平均(42±15)岁,男性体质指数(BMI)>30,女性BMI>29。排除标准:遗传性易栓症、全身性感染及甲状腺功能紊乱,近3 个月内发生静脉或动脉栓塞、外科手术和创伤,抗凝治疗,恶性肿瘤及病史,放、化疗,肝肾器质性疾病和妊娠。选择与研究对象年龄、性别比例匹配的体检健康者50 例为健康对照组。男35 例,女15 例;平均(42±11)岁。对中心性肥胖患者进行1 年随访,以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为终点事件,截止时间为2013 年2 月28 日。有15 例中心性肥胖患者在随访期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4 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1 例。诊断参照2007 年美国心脏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CC)和美国心脏病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制定的标准[5]。3 组间性别(χ2=0.012)、年龄(F =1.3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采集患者静脉血标本,以0.105 mol/L(3.2%)枸橼酸钠进行抗凝(1∶9),送检后放置于室温(18~25℃)下待检,于采集后2 h内测定。将标本以3000r/min(2 664×g)离心15 min,取上层乏血小板血浆进行测定。采用IL ACL TOP 700 型血液凝固仪测定由于凝集造成的透射光变化以获得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含量(von Willebrand factor antigen,v WF:Ag)。采用Roche Modular DPP全自动生化分析系统测定血糖(glucose,Glu)、三酰甘油(trigly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 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
1.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7.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数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多重比较采用q检验。分类资料采用 χ2检验。采用ROC曲线评价v WF:Ag的诊断性能。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用Cox比例回归模型评价v WF:Ag与其他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基本资料
3 组间BMI、收缩压、舒张压、Glu、TG、LDL-C和HDL-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或P <0.01),见表1。
2.2 3 组间血浆v WF:Ag测定情况
对照组、非中心性肥胖组、中心性肥胖组血浆v WF:Ag分别为(110±31)%、(167±62)%及(193±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11.933,P <0.01),非中心性肥胖组高于对照组,中心性肥胖组高于非中心性肥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
2.3 v WF:Ag诊断中心性肥胖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ROC曲线图
v WF:Ag诊断中心性肥胖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临界值为205%时,敏感度为87.5%,特异度为70.3%,曲线下面积为0.864(95%CI 0.769~0.959)。见图1。
注:†P <0.05,1 mm Hg=0.133 k Pa
2.4 v WF:Ag水平高于临界值的中心性肥胖患者的生存分析
与血浆v WF:Ag水平低于临界值(205%)的患者比较,高于临界值的患者在1 年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累计概率显著增高(Log-rank χ2=7.091,P =0.008),见图2。
2.5 v WF:Ag水平评估肥胖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Cox比例回归模型
评价v WF:Ag与其他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单因素筛选分析结果,见表2。
对经单因素筛选分析后P <0.05 的因素进行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三酰甘油、LDL-C、血小板计数和v WF:Ag是中心性肥胖患者1 年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因素,见表3。
2.6 v WF:Ag水平与临床病理因素关联性分析
血浆v WF:Ag水平与性别和HDL-C无关联性(P >0.05),与其他临床病理因素均有关联性(P <0.05或P <0.01),见表4。
血浆v WF:Ag水平>临界值(205%)的患者(绿线)与v WF:Ag水平≤临界值的患者(蓝线)比较
注:†P <0.05
3 讨论
v WF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释放,是介导血小板黏附聚集的关键因子,同时还具有保护凝血因子Ⅷ(FⅧ)并支持其活化的功能,当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和功能紊乱时,血浆v WF:Ag水平显著增高并参与凝血系统活化[6]。
中心性肥胖与糖耐量受损,血脂异常和高血压均属于代谢综合征的重要特征,近期的研究发现,肥胖可在早期即造成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障碍[7,8],血浆v WF:Ag持续处于高水平的中心性肥胖患者多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本研究结果显示,2 个肥胖患者组v WF:Ag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其中中心性肥胖患者的血浆v WF:Ag水平高于非中心性肥胖患者,表明中心性肥胖患者血管损伤和功能紊乱程度更为严重,其原因与内皮细胞磷脂酰肌醇-3 激酶信号转导通路受损[9]、一氧化氮(NO)生成与内皮素分泌失衡[10]、毛细血管血流量减少以及修复障碍等因素密切相关[11]。近年的研究表明,促进中心性肥胖患者发展为代谢综合征的多种病理过程(血管壁慢性炎性病变、胰岛素抵抗以及脂代谢紊乱)均可对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损害[12,13],并最终反映在血浆v WF:Ag水平的变化上。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心性肥胖患者血浆v WF:Ag水平与多种临床病理因素(年龄、葡萄糖、三酰甘油、LDL-C和血小板计数等)均有显著的关联性,则进一步说明了血浆v WF:Ag水平的变化是多种病理因素共同对血管内皮细胞作用的结果。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血浆v WF:Ag水平增高的中心性肥胖患者在1 年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概率显著增高。ROC结果显示,血浆v WF:Ag水平为205%(临界值)时,对中心性肥胖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具有良好的诊断性能。
KRAJA等[14]研究显示,F Ⅷ增高与代谢综合征病程发展显著相关,同时肥胖引发的代谢综合征、脂代谢紊乱、氧化应激和慢性炎性反应等均可引发血小板的活性改变[15,16],而v WF则在稳定或活化FⅧ、介导血小板黏附聚集方面产生重要作用,因此在血栓形成的启动阶段起关键作用。本研究表明,v WF:Ag是中心性肥胖患者1 年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因素,提示持续血管损伤引发的高凝状态是导致患者不良临床结局的重要病理性因素,这种高凝状态同样也是构成代谢综合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患者形成更为致密的血栓凝块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17]。
综上,中心性肥胖时由于血浆v WF:Ag水平因多重风险因素对血管壁的持续损伤而显著增高,并对高凝状态形成产生促进作用,是影响患者病情发展趋势的风险因素,检测血浆v WF:Ag可作为评估患者高凝状态以及远期不良临床结局的敏感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中心性肥胖患者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含量(v WF:Ag)的变化特征以及对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的评估价值。方法 对该院就诊的155例中心性肥胖患者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男107例,女48例;选择72例非中心性肥胖患者为肥胖对照组,选择50例体检健康者为健康对照组。采用IL ACL TOP700型血液凝固仪测定v WF:Ag。采用ROC曲线评价v WF:Ag的诊断性能。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用Cox比例回归模型分析预后影响。结果 中心性肥胖患者血浆v WF:Ag水平高于非中心性肥胖患者,v WF:Ag诊断中心性肥胖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临界值为205%时,曲线下面积为0.864(95%CI 0.769~0.959),高于临界值的患者在1年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累计概率显著增高,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v WF:Ag是中心性肥胖患者1年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因素。结论 中心性肥胖患者血浆v WF:Ag水平显著增高,并与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密切相关,可作为早期评估患者高凝状态和不良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关键词:von Willebrand因子,肥胖症,心血管疾病,ROC曲线,Kaplan-Meiers评估,比例危险度模型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篇2
1 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
选取358例于2012年1月-2012年1月在联合外院介入治疗后转入本院的手术患者观察中, 在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患者, 其中, 男性患者197例, 女性患者161例, 年龄45~79岁。如实记录患者的一些基本资料, 如个人基本信息、既往病史、实验室检查材料等。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P>0.05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本次观察的纳入标准为[1,2,3]:⑴半年内实施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⑵年龄不超过80周岁, 用药耐受性良好。⑶无精神、听觉、视觉和语言缺陷, 意识状态清楚, 自愿参与观察。⑷无肺气肿、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
1.2 研究方法
将358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入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179例, 两组患者由同一治疗和护理团队按照同一治疗方案实施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观察组给予健康教育, 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
1.3 评价标准
本次观察期内, 研究人员根据Morisky问卷量表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进行评价分析, 还统计了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依从性统计的药物种类包括[4]:抗凝药物阿司匹林;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卡托普利;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调脂药物阿托伐他汀。具体问题包括:是否忘记服药;是否不注意敷药;症状改善时是否停药;症状恶化时是否停药等。每个问题设“没有”、“有时有”和“经常有”三个答案, 分别对应良好、一般和差三个效果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实验期结束后, 将实验统计数据录入数据库进行对比分析。应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整理和分析, 进行t检验,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用药依从性结果
从表1的统计结果不难看出, 实施了健康教育的观察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情况较好, 绝大多数患者能够按时按量用药, 不受症状波动的影响, 而对照组的药物依从性与观察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经对比, 两组用药依从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 护理后不良反应
观察人员还统计了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情况。观察组在住院时间、出血、低血压、尿潴留、急性闭塞和迷走神经反射等不良反应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更短, 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远远低于对照组, 存在显著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经统计, 组间不良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之后, 患者仍然存在出现二次狭窄和不良反应的可能性, 因此需要通过长期用药进行二级预防。例如抗凝药物阿司匹林、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卡托普利、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和调脂药物阿托伐他汀等均有可能需要长期服用, 从这个意义上讲, 加强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的健康教育, 提高其药物依从性以预防不良事件发生就显得尤为关键。
3.1 健康知识宣教
医护人员在观察期内, 对每位患者逐一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知识宣教和心理干预。以问题为导向, 讲解冠状动脉介入术的原理, 在与患者交谈中评估患者最想了解的问题。例如, 如冠状动脉介入术有哪些优点, 术后药物二级预防需持续多长时间, 可能出现哪些并发症。普及健康用药和预防不良事件的知识, 增强患者对于疾病康复的信心[5,6]。
3.2健康用药指引
充分利用患者术后住院康复治疗的时间, 对患者实施健康用药指引。术后针对每位患者的不同情况, 开列二级预防药物使用清单, 明确列明需要服用的药物种类、名称、用药时间、用药剂量和注意事项。初次用药在护理人员的指引下完成, 主要介绍正确的无菌用药方法, 护理人员应边做步骤边讲解讲, 学历高的提供书面资料;学历低的老年人, 提供操作步骤流程图案, 同时注意提醒患者注意平衡饮食[7]。
3.3 健康教育考核
患者出院前, 由护理人员开展健康教育考核, 以问题为导向实施健康教育。健康教育中以病人为中心, 以问题为先导展开, 专科护士根据健康教育计划和目标结合病人接受知识的能力,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适时提问。制定考核表, 学历高的患者根据考核表自己评估及腹膜透析护士现场考核操作步骤;学历低的患者 (特别是文盲患者) , 有护士根据考核表逐项考核患者并帮其填好考核表, 需有一名家属在旁监督, 考核表归档, 考核合格后予以出院。
3.4 健康教育跟踪
患者出院后, 护理人员继续对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情况进行跟踪观察, 患者出现疑问或碰到问题可打24小时开通咨询电话, 或在腹透QQ群中咨询;设立康复门诊, 患者可随时前往, 咨询术后康复期间遇到的问题。
从统计结果来看, 给予健康教育的观察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评价多位于良好级别, 绝大多数都能够按时按量服药, 不受身体状况的影响, 该组患者住院时间更短, 出血更少, 低血压、尿潴留、急性闭塞和迷走神经反射等并发症人数均少于对照组患者,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可见健康教育对于提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患者的术后药物依从性, 降低并发症发病率具有明显作用。
摘要:目的 研究健康教育对冠脉介入治疗患者药物依从性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 将358例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分别给健康教育和常规护理进行术后护理治疗, 统计治疗数据, 评价健康教育对患者用药依从性和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结果 采用健康教育的观察组患者药物依从性良好的有160例, 占90.5%;一般的有12例, 占7.1%;差的有7例, 占2.4%。有效率97.6%, 心血管不良事件14例, 占7.82%;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药物依从性良好的有115例, 占64.3%;一般的有38例, 占21.4%;差的有26例, 占14.3%。有效率达85.7%, 心血管不良事件48例, 占26.81%;两组存在显著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健康教育能够显著提高冠状动脉介入或手术患者的药物依从性, 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 值得推广借鉴。
关键词:健康教育,冠状动脉介入,药物依从性
参考文献
[1]Beach M, Keruly J, Moore R.Is the quality of the patient provider relationship associated with better adherence and health outcomes for patientswithHIV[J].JGenInternMed, 2011, 21 (9) :661-662.
[2]杨芳, 任蔚虹.健康教育评价对提高冠脉介入患者关爱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9, 15 (23) :2237-2238.
[3]Nash IS, Curtis LH, Rubin H.Predictors of patient-reported physical andmentalhealth6monthsafterpercutaneouscoronaryrevascularization[J].AmHeartJ, 2006, 138 (21) :422-429.
[4]周小钏, 张雪梅.健康教育对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手术治疗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 (4) :845-846.
[5]AlterM, ZahnR, SchinleR, Schieleb R, Schneiderb R, Gittb AK, et a1.Differences in treatment and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ardial infarctionadmitted tohospitalswith compared towithout departmentsof cardiology[J].EurheartJ, 2012, 22 (18) :1784-1801.
[6]董邢萍, 徐辉霞.护理干预对提高冠脉介入术后患者自我效能的作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 (10) :2317-2318.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116例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本院行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的患者进行研究。其中男66例, 女50例, 年龄47~74岁, 平均年龄 (57.9±4.3) 岁;根据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由高到低将其分为A、B、C、D四组, 各29例。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行支架置入术治疗前3 d均行常规治疗, 即给予患者口服300 mg阿司匹林及75 mg氯吡格雷治疗, q.d.。若患者行急诊手术治疗, 则需给予其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 用量均为300 mg。术中置入150个支雷帕霉素洗脱支架, 术后采用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 同时所有患者均接受β受体阻滞剂、低分子肝素、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等治疗, 随访6个月。以患者是否有不良血管事件发生为依据将患者分为两组, 观察组为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患者, 对照组为未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患者。
血清胱抑素C检测:检测时间为患者住院第1天清晨, 患者应空腹, 抽取患者5 ml静脉血, 抽取的血液应进行离心运动, 取血清, 置于-70℃环境下, 2个月检测1次。利用A rray360 system全自动化蛋白分析仪检测血清胱抑素C, 检测方式为免疫比浊法, 正常值为0.80~1.23 mg/L。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不良心血管事件比较
A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最高, 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D组比较, aP<0.05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清胱抑素C水平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分别为 (1.38±0.14) mg/L、 (1.10±0.17) mg/L,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血清胱抑素C为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蛋白的常见类型, 其在肾功能评价中承担着重要作用[1]。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临床上逐渐认识到血清胱抑素C在判定冠心病终点事件早期危险中可起到标志性功效, 尤其是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不良血管事件的诊断中更具价值[2]。
急性冠脉综合征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其主要是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侵蚀性、破裂症状进而所引起的完全或不完全性闭塞血栓症状[3]。有研究表明绝大部分斑块发生破裂的原因多和巨噬细胞或内皮细胞等发生蛋白酶异常分泌现象有关, 另外细胞外组织蛋白粉、基质金属蛋白酶等发生降解现象也是导致多数斑块破裂的常见因素。研究显示, 血清胱抑素C不仅具备良好的调节功效, 可对半胱氨酸蛋白酶活性进行有效调节, 而且在细胞外基质的发生、降解期间还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4]。故而, 多数专家学者认为血清胱抑素C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也具有较强的关联性。随着血清胱抑素C水平的降低, 半胱氨酸蛋白酶、组织蛋白酶、基质金属蛋白酶等的活性则会出现上述趋势, 可明显提高细胞外基质降解量, 使粥样斑块损伤情况加重, 进而可促使不良心血管事件出现[5]。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血清胱抑素C水平最高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最高, 与最低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观察组血清胱抑素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就表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支架置入术后不良血管事件的发生和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有密切关联, 血清胱抑素C水平是导致患者术后发生不良血管事件的一项常见因素。
参考文献
[1]王林军.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s OX40L、MMP-9的影响.天津医药, 2014, 42 (9) :937-939.
[2]厉娜, 顾兴建, 郑鳕洋, 等.磺达肝癸钠在65岁以上肾功能不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安全性观察.实用医学杂志, 2014, 30 (23) :3835-3838.
[3]李景君, 孙红娟, 陶愈婷, 等.麒麟心痛舒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疗效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14, 21 (4) :262-265.
[4]冉瑞明, 张宁, 康忠明, 等.抗焦虑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伴焦虑患者焦虑程度和高敏肌钙蛋白T的影响.重庆医学, 2014, 43 (33) :4521-4523.